章節 | 經文 | 註釋 |
17:12 | 大衛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耶西的兒子。耶西有八個兒子。當掃羅的時候,耶西已經老邁。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13 | 耶西的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出征。這出征的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以利押,次子名叫亞比拿達,三子名叫沙瑪。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14 | 大衛是最小的;那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15 | 大衛有時離開掃羅,回伯利恆放他父親的羊。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16 | 那非利士人早晚都出來站著,如此四十日。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17 | 一日,耶西對他兒子大衛說:「你拿一伊法烘了的穗子和十個餅,速速地送到營裡去,交給你哥哥們;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18 | 再拿這十塊奶餅,送給他們的千夫長,且問你哥哥們好,向他們要一封信來。」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19 | 掃羅與大衛的三個哥哥和以色列眾人,在以拉谷與非利士人打仗。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20 | 大衛早晨起來,將羊交託一個看守的人,照著他父親所吩咐的話,帶著食物去了。到了輜重營,軍兵剛出到戰場,吶喊要戰。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21 | 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都擺列隊伍,彼此相對。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2 | 大衛把他帶來的食物留在看守物件人的手下,跑到戰場,問他哥哥們安。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3 | 與他們說話的時候,那討戰的,就是屬迦特的非利士人歌利亞,從非利士隊中出來,說從前所說的話;大衛都聽見了。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4 | 以色列眾人看見那人,就逃跑,極其害怕。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5 | 以色列人彼此說:「這上來的人你看見了嗎?他上來是要向以色列人罵陣。若有能殺他的,王必賞賜他大財,將自己的女兒給他為妻,並在以色列人中免他父家納糧當差。」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6 | 大衛問站在旁邊的人說:「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嗎?」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7 | 百姓照先前的話回答他說:「有人能殺這非利士人,必如此如此待他。」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28 | 大衛的長兄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們所說的話,就向他發怒,說:「你下來做甚麼呢?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託了誰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裡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29 | 大衛說:「我做了甚麼呢?我來豈沒有緣故嗎?」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0 | 大衛就離開他轉向別人,照先前的話而問;百姓仍照先前的話回答他。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1 | 有人聽見大衛所說的話,就告訴了掃羅;掃羅便打發人叫他來。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2 | 大衛對掃羅說:「人都不必因那非利士人膽怯。你的僕人要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3 | 掃羅對大衛說:「你不能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因為你年紀太輕,他自幼就作戰士。」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4 | 大衛對掃羅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35 | 我就追趕牠,擊打牠,將羊羔從牠口中救出來。牠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牠的鬍子,將牠打死。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原文 典藏 |
17:36 | 你僕人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37 | 大衛又說:「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掃羅對大衛說:「你可以去吧!耶和華必與你同在。」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38 | 掃羅就把自己的戰衣給大衛穿上,將銅盔給他戴上,又給他穿上鎧甲。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39 | 大衛把刀跨在戰衣外,試試能走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就對掃羅說:「我穿戴這些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於是摘脫了。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
17:40 | 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放在袋裡,就是牧人帶的囊裡;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迎那非利士人。 | 註釋 串珠 盧俊義 字典 原文 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