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參考資料:
  1.馮蔭坤著,希伯來書(卷上、卷下),天道書樓出版。
  2.馬有藻著,猶太人的福音-希伯來書詮釋,基道書樓出版。
  3.莫里昂著、洪雪良、胡雪儀合譯,希伯來書研經導讀,天道書樓出版。
  4.黃彼得著,希伯來書教義釋經-認識無比的基督,東南亞聖道神學院出版。

零、背景
  一、作者:不詳
    (一)亞歷山大教父格利免認為這是保羅所寫,由路加譯成希臘文。
    (二)有人建議巴拿巴是作者,因為他是利未人,而本書許多題材都是利未人
          有興趣的東西。
    (三)有人建議是百基拉,因為作者是女性,所以姓名沒有被流傳下來。不過
           11:23 的「細說」原文為單數陽性分詞,表明作者是男性。
    (四)作者不是撒都該人或撒瑪利亞人,因為作者接受詩篇和摩西五經一樣都
          是聖經的一部份。
    (五)作者不是耶穌傳道工作的目擊者,而是由一些目擊者那裡領受福音的(
           2:3 )。

  二、寫作日期:信中沒有提及耶路撒冷被佔領和聖殿被毀的事(西元七十年),
                所以時間應該在此之前。大約是寫於西元六十六至七十年間。

  三、收信人:
    (一)一群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
    (二)收信人想放棄基督的途徑。
    (三)最古老的手抄本都有「致希伯來人書」,此為收信人是猶太基督徒的力
          證。
    (四)收信人已經處於信心的危機之中,有「隨流失去」的危險。讀者可能有
          「返回猶太教」的試探,失去基督信仰的獨特性。

  四、體裁:
    (一)本書基本上不採用一般的信件格式來書寫(雖然以書信的方式結束),
          而比較像一篇講章。
  五、特點:
    (一)強調基督是上帝最後以及完全的啟示,並成就了舊約的獻祭制度所無法
          完成的贖罪之工。
    (二)使用了許多「超越」(更美)來形容基督的優越性,此字在本書中出現十
          三次。
    (三)作者認為舊約許多禮儀和人物所預表的正是基督,他成全了上帝歷代以來
          所預備的計畫。
    (四)作者在本書加入五處警戒性的經文,以逐步加強的語氣來警告讀者不要離
          棄基督真道。
    (五)作者基本上以三個重點來論述:基督的超越性、基督是神子民的大祭司、
          基督完成了舊約獻祭制度所無法完成的救贖工作。
    (六)本書引用舊約大致上都是取自七十士譯本的經文。

六、解經的思考:我們解釋聖經時,主要的目的是找出作者的原意。聖經的權威部份
                並非在作者的人格與習慣,而在於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耶穌時代的
                拉比習慣用「夫子式解經法」來用舊約經文印證自己所要表達的思
                想。保羅在加拉太書為了反駁這些拉比的思想,也使用了這種解經
                法。希伯來書的作者要寫信給猶太文化下的基督徒,顯然也必須藉
                助於這種當時猶太人熟知的解經法。我們應該進入猶太的夫子式解
                經法來瞭解作者要表達的含意,並瞭解這樣的解經法引證聖經不過
                是為了當自己既有的觀念的佐證。既然權威是作者寫這本書所要表
                達的思想,而不是作者的表達方式,我們閱讀時小心過濾什麼是「
                表達方法」什麼是「表達出來的思想」,以及什麼是該聽從與效法
                的權威,這是解經者應該盡心力的地方。
經文: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1:1-1:3

註釋:

壹、引言:上帝藉子說話( 1:1-3 )
  一、上帝已經在以前藉眾先知多次多方向列祖說話。 1:11:1-4 在原文中是「一句話」,文法稱這種由多子句構成的的句型為「
        完全句」,屬於比較高雅的文體。本書中多次出現, 路 1:1-4 中
        也出現過這樣的句型。
      ●「在古時」:此字表達的意義是「發生的時間」已經過去而非現在。
      ●「藉著」:直譯是「在....裡面」,不過七十士譯本中此字也有解釋成「
                  藉著」的例子(參考馮蔭坤先生希伯來書註釋卷上 p37)。
      ●「多次」:可以有以下三種解釋:
                  1.在許多不同的場合。
                  2.以許多的方法和方式。
                  3.以許多部份,意即「一部份、一部份」的。(馮蔭坤先生採
                    取此解釋)
      ●「多方」:「以多種方式」。
      ●「曉諭」:原文的意義是「說話」。原文中 1:1,2 兩節的「曉諭」時態是「
                  過去不定時」時態清楚表示這「說話」的行動已經完成。
      ●「列祖」:此字有時指「以色列的族長」,有時指「在曠野漂流的以色列
                  人」( 約 6:58 ),在此應該可以解釋成泛指「舊約
                  時代所有的以色列人」,以與後面的「末世中神兒子說話的對
                  象」─「我們」相對。

  二、上帝在末世藉著他的兒子向我們說話。 1:2 
      ●「在這末世」:直譯是「在這些日子的末期」。意即「末後的日子」。此詞
                      是七十士譯本由希伯來文直譯過來的,原來在舊約中,此詞
                      常用來指「先知的預言要獲得應驗的那個時期」(例如:
                       耶 23:20  但 10:14 )。
      ●「兒子」:此字之前無冠詞,單數名詞。強調「兒子」的身份、地位和品質
                  上的特殊,以和第一節有冠詞、複數的「先知」做對比。

  三、上帝早已經立基督為承受萬有的,並藉著他創造諸世界。  1:2 
      ●「立」:關於基督何時被立為宇宙萬物繼承者有三種看法
                1.無時間性,基督作為神的兒子就從沒有任何時間不是繼承者,此
                  字的重點不是何時被立,而是「已經是繼承者」。
                2.上帝是在創世以前,立基督為繼承者的。
                3.當基督完成救贖、復活後升天得榮耀之時。

      ●「萬有」:在本書中有時指「宇宙萬物」,有時指「地上萬物」,這裡應該
                  是指「宇宙萬物」。
      ●「承受....的」:原文的含意是「繼承者」。在新約中比較強調此詞的「
                        獲得從而擁有」的意思而不含「從死者承受」的意思。
      ●「諸世界」:「世界」原文通常的意義是「世代」或「時代」,但一般學
                    者的看法大都認為這裡應該解釋成空間意義的「世界」。至
                    於複數型態的世界,有許多人有各樣的解釋,不過比較可能
                    比較好的解釋是此字的的複數形式和單數形式意義相同,都
                    是指「世界」或「宇宙」的意思。

  四、神子的本質與工作:  1:3 
    (一)本質:神榮耀所發的光輝
          ●「榮耀」:指上帝已經顯明、獨特的性質,以及上帝的高超偉大與莊嚴
                      ,並他的絕對完全和配受稱讚。
          ●「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另一種可能翻譯是「他反照著上帝的光
                                      輝」。這種翻譯方法比較多人接受。

    (二)本質:神本體的真像
          ●「本體」:指「基本性情」、「本質」。
          ●「真像」:原文指「模子」或「鑄模」,後來意義轉為「印記」。這裡
                      用的意思也就是「印記」,亦即「正確無誤的描畫」。

    (三)工作:用命令托住萬有
          ●「用他權能的命令」:原文直譯是「用他大能的話」。
          ●「托住」:原文的時態表示「繼續不斷的托住」,原文的意義不只是「
                      支撐」,還包含「掌管」和「支配」的意義在內。而首要的
                      意義可能是指「基督領導著整個宇宙照著神為它所定的計畫
                      和目標推進」。

    (四)工作:洗淨了人的罪
          ●「他洗淨了人的罪」:直譯是「他作成了潔淨罪惡的事」。
          ●「作成了」:原文的時態表示這是已經完成了的工作。並且顯示基督是
                        「親自獨力完成」潔淨罪惡的事,並沒有別人的幫助。

    (五)尊榮:坐在上帝的右邊
          ●「坐」:重點不是在「坐下」的動作,而是指取得權威地位的莊嚴舉動
                    。
          ●「高天」:指上帝的所在地。
          ●「至大者」:也可以翻譯成「至尊者」,是拉比常用來對上帝的尊稱。
          ●「右邊」:右邊的座位是一個尊榮的位置,這是用來形容基督被高舉到
                      極尊榮的地位。
          ◎在舊約中,「坐在耶和華面前」似乎是大衛及大衛家的君王獨有的特權
            ,而天使都是侍立在耶和華面前,祭司也是站著事奉。而「坐在上帝右
            邊」是很獨特的用法,在舊約中只有 詩 110:1 中才有提到人被高舉
            到上帝右邊。

  ◎ 1:1-4 句中共描述神子七方面的事實:
    1.神立神子為承受萬有的。
    2.上帝藉他創造諸世界。
    3.他是神榮耀的光輝及本體的真相。
    4.他以自己權能的命令掌管萬物。
    5.他洗淨了人的罪。
    6.他坐在上帝的右邊。
    7.他遠超過天使。

  ◎平常我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似乎都認為天父是威嚴的,基督是慈愛而可以親近的
    ,很少會想到聖子和聖父同樣享有至高無上的尊榮與威嚴。也許這幾節聖經所描
    繪的聖子形象,是我們可以多加思考的。

經文:

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貴,就遠超過天使。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哪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又指著哪一個說: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再者,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或譯:神再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的使者都要拜他。論到使者,又說: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論到子卻說:神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又說: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哪一個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 1:4-1:14

註釋:

貳、更美的使者( 1:4-4:13 )
  一、基督超越天使( 1:4-2:18 )
    (一)基督在名分上超越天使   1:4-14 
          1.開宗明義:基督的名分比天使尊貴,而且遠超過天使。 1:4 
            ●「天使」:原文有冠詞,指「整班的天使」。
            ●「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貴,就遠超過天使」:「正如
              他所承受的名超越眾天使,他也成為比天使崇高」。意即「他所承
              受的名超越眾天使到什麼程度,他成為比天使崇高也到什麼程度」
              。
            ●「承受」:原文的時態是「完成式」,表示耶穌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
                        承受了這「名分」,而自此一直擁有這名號。

          2.基督有兒子的名分,天使沒有,並且天使將要拜基督。 1:5-61:5 一開始有一個「因為」,表明作者現在要解釋基督為何比天使
              崇高。
            ●「神的....都要拜他」:引自舊約希臘文譯本的 申 32:43 
                                    。
            ●「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此處引的聖經是 詩 2:7 。
              原來是耶和華對加冕的君王說的,但新約的作者一致地把這一節用在
              耶穌身上。
            ●「今日」生你:有許多種可能的看法
              1.這一字是舊約這一節的一部份,作者引用這詞並沒有特別含意。
              2.指耶穌在地上工作的日子。天父在亙古已生了,並如今繼續生祂
                的兒子。
              3.所指的時間無法確定,對此問題保持開放的態度。
              4.指耶穌在復活、被高舉時獲得一個新的地位。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出自 撒下 7:14 。這整
              個應許部份應驗在所羅門身上,某些部份要到彌賽亞身上才能應驗。
            ●神「使....到....來」:原文不是「差遣」,而是「引領....進入」
                                    。
            ●「再者,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另可以譯為「神再使長子到世
              上來的時候」,但是這樣的解釋牽涉到耶穌第二次再來,似乎比較不
              可能,因為支持的理由並不充分。此節與 申 6:10  11:29 
              十分近似,可能是由這兩段經文引過來的。
            ●「到世上來」的時候:有以下幾種解釋
              1.基督道成肉身的時候(沒有天使拜他)。
              2.基督第二次再來的時候(上面解釋過這是比較不可能的說法)。
              3.把「世界」當「非人間世界」來解釋,指末日的新天新地。
              4.這裡只是強調基督無比的權威,而非要強調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
            ●「神的使者都要拜他」:本句可能引自七十士譯本的 申 32:43 
              ,或是出自該節與七十士譯本的詩九十六篇(馬所拉經文九十
              七篇、亦即一般版本聖經 詩 97 )7節的合併。
            ◎原文中「那一個」和「天使」兩字在這一段中同時被強調,因為舊約
              中整體的天使可以被稱呼為「神的眾子」( 伯 1:6 ),但是
              沒有任何天使個別的被稱為「神的兒子」。
            ◎天使尊崇彌賽亞是猶太文獻中的一個熟悉的觀念(以賽亞升天記十一
              章23-25節, 啟 5:8-10 ),因此 1:6 的基本含意應該是重
              申耶穌彌賽亞的地位比天使高超。

          3.天使可能因為上帝的命令而有變化萬化的型態,而基督有永恆的王權、
            造天地萬物之功及永恆不變的屬性。  1:7-12 
            ●「使者」:指「天使」。
            ●「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燄為僕役」:此句引自七十士譯本的 詩 104:4 
              。希伯來文的原句意義可能是
              (1)你以風為使者,以火燄為僕役。
              (2)神使用天使在地上進行祂的活動時,祂叫他們以火焰或風的形式
                 彰顯出來。

              而當時通用的七十士譯本中此句的翻譯是「使自己的天使為風,使自
              己的僕役為火焰」,亦即是採取第二種解釋。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應
              該也是採取這種意義。
            ●「風」:雖然原文也可以解釋成「靈」,但是為了跟後文的火焰對應
                      ,解釋成「風」還是比較可能。
            ●「火焰」:應該是指「閃電」。
            ●「 1:8-9 」:引自 詩 45:6-7 。本篇本是「王家婚禮詩歌
                             」。
            ●「神啊,你的寶座」:另有人認為此句應該翻譯為「神是你的寶座」
                                  ,但由上下文和大多數學者的意見,還是採取
                                  原譯法,譯成「神啊,你的寶座」比較正確。
                                  (馮蔭坤之希伯來書卷上83-84頁)
            ●國「權」:原文作「杖」,古人以杖代表君王的權柄。
            ●「你的國權是正直的」:應譯為「你治國的權杖,是公正的權杖」。
            ●「用喜樂油膏你」:在時間上有幾種解釋,比較可能的是指耶穌升天
                                得榮耀時。(馮蔭坤之希伯來書卷上88-89頁)

            ●「同伴」:原文是「同有分者」,比較可能是指「基督徒」。
            ●「 1:10-12 」:引自七十士譯本詩篇101篇26-28節,中文聖經
                                詩 102:25-27 )。
            ●「天」:原文是複數,可以翻成「眾天」,直接反映出希伯來人「多
                      重天」的觀念。基本上意義等於是單數的「天」。
            ●「滅沒」:「消逝」、「漸漸朽壞」。

            ◎第七節對天使的形容,應該是要表明天使的本質是僕役,雖然能力浩
              大,卻與基督的身份有極大的差異。
            ◎作者在第八節直接指明了耶穌的神性。

          4.基督坐在神的右邊,而天使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基督徒效力。 1:13-14 
            ●「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引自 詩 110:1 
              ,七十士譯本詩篇109篇1節。
            ●「使仇敵作腳凳」:古代東方得勝的君王或將領,會把腳放在所擊敗
                                的對手頸項上,表示完全的勝過他。
            ●「服役的靈」:侍奉上帝的靈。
            ●「效力」:「幫助」、「服務」。
            ●「將要承受救恩的人」:基督徒。


經文:

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2:1-2:4

註釋:

    (二)警告:不可忽略這更大的啟示 ( 2:1-4 )
          1.因為基督遠比天使高超,所以我們要對基督所傳的道理更加鄭重。 2:1 
            ●「所以」:比較好的翻譯是「因此」。
            ●「鄭重」:「留心」,包含「相信」與「與此信心相符的行動」。
            ●「恐怕」:可以譯為「免得」。
            ●「隨流失去」:此字在其他典籍中基本上有兩個意思,一是「滑、溜
                            」,一是「走錯路」。而這裡所形容的是某些基督徒
                            有如一條船因為錨沒有抓緊海底而被潮流沖走。

          2.藉天使傳的話(舊約)是確定的,而且干犯悖逆的都受了報應。 2:2 
            ●原文中這一節是以「既然」、「如果」一字開始。
            ●「確定的」:「有效的」。
            ●「凡干犯悖逆的」:原文是「每一次的過犯及悖逆」或「每一件干犯
                                及悖逆的事」。
            ●「報應」:「懲罰」。
            ◎「藉天使所傳」:即是「律法」。舊約並無「上帝藉天使傳律法」的
              記載,但這一觀念到了新約已經成為人所熟悉的觀念,司提反(
               徒 7:53 )和保羅( 加 3:19 )都有提及。

          3.因此忽略上帝來的救恩,更無法逃罪。 2:3-4 
           (1)這救恩一開始是比天使大的基督親自傳達的。
           (2)我們所聽見的救恩是由親耳聽見的第一手證人所傳達的(因此十分
              可信準確)。
           (3)上帝用神蹟、奇事和各樣的異能以及聖靈的恩賜一起作見證。
            ●「忽略」:「置若罔聞」、「漫不經心」。
            ●「證實」:是法律用語,與「保證」意義接近。
            ●「神蹟」:原文是「記號」的意思。
            ●「百般」:「各樣的」。
            ●「恩賜」:原文是「分配」。
            ●「聖靈的恩賜」:可能是「聖靈所分配的恩賜」或「所分配的聖靈」
                              。而「所分配的聖靈」也可能是指著聖靈以及伴隨
                              著聖靈而賞賜的「屬靈恩賜」。
            ●「按自己的旨意」:原文可以有兩種解釋
              新譯本:「上帝又照著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
              現代中文譯本:「上帝自己用異能、奇事....。他又按照自己的旨意
              ,把聖靈的恩賜分給我們。」
            ◎此處是本書第一段的警告,希伯來書的作者既然珍重藉天使所傳的舊
              約律法,甚至意圖要回到猶太教中,那怎麼會無視於藉基督所傳達的
              「更完全的真理」?如果較卑微的天使所傳的律法是有效的,上帝也
              一一懲罰悖逆者,那神子所傳、上帝多方見證的救恩,豈不更值得看
              重並緊緊把握?
經文:

我們所說將來的世界,神原沒有交給天使管轄。但有人在經上某處證明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或譯:你叫他暫時比天使小),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並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叫萬物都服他,就沒有剩下一樣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或譯:惟獨見耶穌暫時比天使小);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 2:5-2:9

註釋:

    (三)基督在權柄上超越天使   2:5-9 
          1.上帝並沒要把將來的世界交給天使掌管,卻在聖經中說到要讓「人」管
            理世界。  2:5-7 
            ●「將來的世界」:指的應該是「新天新地」,與「來世」( 6:5 
                              )相等。
            ●「人算甚麼....」:引自 詩 8:4-6 (七十士譯本八篇5-7節)
                                。
            ●「世人」:原文直譯是「人子」,亦即是表達「人」的意思。但是在
                        此應該是指著 2:9 的基督(耶穌「人子」的自稱應該對
                        作者有相當的影響力),因為這裡作者關心的應該是基督
                        與天使的比較,而非人未來的命運,詳細討論請參閱(馮
                        蔭坤希伯來書註釋卷上 p129-133)。
            ●「顧念」:「關心」。
            ●「眷顧」:「關心」。
            ●比「天使」微小一點:希伯來文聖經的原文直譯是「僅僅低於神」,
              意即「僅僅低於上帝自己」,但是這「神」(天使)字另外有一個罕
              見的意思是「神明」或「天使」。而七十士譯本就採取這種翻譯法,
              翻譯為「比天使微小一點」。因此希伯來書作者也就是採取這樣的意
              義。
            ●「並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此句原文中可能沒有,許多重要的
              抄本中並無此句。因為作者接下去所引用的「萬物都服在他腳下」,
              可能超越原先詩篇「你手所造」和「萬物」所說的「動物世界」,而
              指著前文的「宇宙萬物」。因此這一句就被省略了。
            ◎當時猶太人的觀念中,隱約認為天使是現今世界的管理者。(馮蔭坤
              希伯來書註釋卷上 p123)

          2.目前我們還看不到萬物都服從基督,但是我們可以看見基督成為比天使
            小的人,因為受死而得了榮耀尊貴為冠冕。  2:8-9 
            ●「惟獨」:可以譯為「不過」。
            ●「比天使小一點」:原文也可以翻譯成「暫時比天使小」,在 2:7 
                                以及詩篇中翻譯成「地位略低」可能比較合適,
                                但是這裡翻譯成「暫時」可能也非常適合。也許
                                作者正是要用這模擬兩可的字來表達基督的道成
                                肉身。
            ●「受死的苦」:直譯是「死亡之苦」。
            ●「因著神的恩」:有古卷做「除了神之外」,不過比較不可信。
            ◎「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到底耶穌成為人的時候怎樣比天使小
              ?是地位呢?還是....?根據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聖經的方式來看,作
              者應該不是要詳細表明基督成為肉身時怎樣比天使小,而是要表明耶
              穌「道成肉身」的事實。前面說過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聖經的目標既然
              不是「解經」,而比較是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就應該避開太過於一一
              對應的牛角尖問題,而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此處作者要表
              達的,絕對不是耶穌怎樣比天使小,而是耶穌實質的降卑自己成為人
              。
            ◎作者認為上帝的計畫是要使耶穌成為新天新地的統管者,而今天我們
              還看不到新天新地的實現,只看到耶穌的替死,並他復活得了榮耀。
              作者在這裡特別指出耶穌的替死是為了所有的人,作為後面詳論基督
              受苦內涵的引言。
            ◎我們雖然還看不見基督掌王權,讓萬物都服他。但是我們可以看見預
              言中已經實現了「基督成為比天使小」、「基督得到榮耀尊貴為冠冕
              」,那我們就應該可以相信預言的最後一部份:「萬物都服基督」終
              究會實現,也因此如果我們以為天使是現在的掌權者而想要回到天使
              所傳的律法中,卻忘記耶穌是遠超過天使的將來掌權者,那就大大的
              因小失大了。
            ◎是的,基督高超,但如果基督只是一個無限高超的神子,又與我何干
              ?然而基督卻不是單單高超而已,他還願意放下他遠超過天使的地位
              ,而道成肉身經歷死亡,目標是為了與我們認同,替代我們的死,這
              才是福音真正引人側目的地方。基督不但是個高貴的君王,而且是一
              個降卑替死的救主。
經文:

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說: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頌揚你;又說:我要倚賴他;又說:看哪,我與神所給我的兒女。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他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 2:10-2:18

註釋:

    (四)基督受苦完成救贖的工作  2:10-18 
          1.上帝要領許多兒子們進榮耀裡,而讓基督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是合宜的。
             2:10 
            ●「原來」:原文是「因為」。
            ●「為萬物所屬」:意即「萬物因他而有」。這指出上帝是萬物被造與
              存在的原因,也是萬物的目標和歸向。
            ●「為萬物所本」:是指萬物是「藉他而造」,意即上帝是「萬物的根
              源」。
            ●「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指「上帝」或「聖父」而非「耶穌」
                                          。
            ●「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
              」:可以翻為「為要帶領許多的兒子進入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
              藉著受苦而得到完全」,或者是「使耶穌經歷苦難,成為完全,為要
              使許多兒子一起享受他的榮耀」。
            ●「合宜的」:「合適的」、「適當的」的意思,不是「必須」或「應
                          該」。
            ●救他們的「元帥」:「領導者」、「創始者」。
            ●「救他們的元帥」:「他們救恩的領導者」或「他們救恩的創始者」
                                。當然也可以解釋成「基督是基督徒救恩的來源
                                和創始者」。
            ●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有以下幾種解釋
              (1)被遷到天上。
              (2)基督的意志與上帝的旨意契合。
              (3)上帝使基督的人性藉著受苦達到道德的絕對完全。
              (4)七十士譯本對此字的用法是「分別為聖、授與聖職」。亦即基督
                 透過承受苦難而分別為聖,承受天上大祭司的職分。
              (5)上帝使耶穌透過受苦完全合適於從事上帝指派他的工作。這個說
                 法似乎比較可信。
            ●受「苦難」:涵蓋「受死的苦」和基督降世為人的整個經歷。
            ◎本節的解釋如下:「上帝為要使許多基督徒進入榮耀,就讓基督徒救
              恩的來源和創始者耶穌透過受苦的過程而成為完全適合從事救恩的來
              源和創始者的工作,這樣的安排是非常適當的。」

          2.因為基督和基督徒都是來自上帝,所以基督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
            。聖經說明基督在三方面認同基督徒:  2:11-13 
            (1)他稱基督徒為弟兄。
            (2)與基督徒一同稱頌上帝,對上帝採取信靠的態度。
            (3)基督和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兒女。
            ●「使人成聖」:指「耶穌」。
            ●「得以成聖」:指「基督徒」。
            ●「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頌揚你」:引自 詩22:22 
              (七十士譯本二十一章23節)。
            ●「倚賴」:「信靠」。原文的時態表示耶穌將會不斷的「信靠」、「
                        依靠」天父。
            ●「我要倚賴他」:可能引自七十士譯本 賽 8:17  12:2  撒下 22:3 。
                              這一句話意義應該是要表明耶穌也要信靠上帝。
            ●「兒女」:直譯是「孩子們」。這裡的「孩子們」應該不是指「基督
                        徒是基督的兒女」,因為 2:11,12 提到基督稱基督徒為弟
                        兄。所以解釋為「基督徒是上帝的孩子們,而上帝把他的
                        孩子們賜給基督」。
            ●「我與神所給我的兒女」:引自七十士譯本 賽 8:18 。

          3.基督徒有肉體,基督就取了肉體,要藉著死敗壞掌握死權的魔鬼,並釋
            放基督徒。  2:14-15 
            ●「同有血肉之體」:直譯是「有同樣的血肉」,意思是「都有血肉的
                                人」。
            ●「照樣」:「十足一樣,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此字形容的不是「血
                        肉之體」,而是「取了」。
            ●「親自」:此詞強調成為血肉之體的是「基督自己」。
            ●「成了」:「分享了」的意思。原文的時態是顯示「過去所發生的一
                        次獨特事件」。亦即基督成了肉身是歷史上某時間點所發
                        生的一件事。
            ●「釋放」:「解放」。
            ◎「掌死權的」:基本上聖經認為絕對掌握生死之權的是上帝(
                             雅 4:12  路 12:5 )。而這裡的意思應
                            該是在某些次要的意義上,魔鬼支配死亡,並以死亡
                            為其工具。或說魔鬼有引誘人犯罪以至於死的力量。
            ◎「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指人害怕肉身死亡,因而受魔鬼引誘
              、控告、恐嚇而犯罪,被魔鬼玩弄於股掌之間,成為魔鬼的奴隸。結
              果還是無法避免肉身的死亡,或者說人成為撒但的奴隸而犯罪,更是
              加強肉身死亡的合理性。

          4.基督不救拔天使,而是救人,所以基督要成為人,好成為祭司獻上挽回
            祭。而他自己經歷過被試探受苦的滋味而得勝,就能幫助那些被試探的
            人。  2:16-18 
            ●「亞伯拉罕的後裔」:指「所有的基督徒」。把基督徒當成是亞伯拉
                                  罕的真後裔,一同承受上帝應許的。
            ●「在神的事上」:「與上帝有關的事」,指人與上帝的關係中所涉及
                              的一切事情。
            ●「慈悲」:「仁慈」、「有恩典」。
            ●「忠信」:指「對神忠心」。
            ●「獻上挽回祭」:雖然原文的時態表達的意義有些爭議,但根據聖經
                              以及希伯來書其他經節,這樣獻上挽回祭,是一次
                              完成的。
            ●「獻上挽回祭」:應該譯為「贖罪」而非「挽回祭」。
            ●「試探」:也可以翻譯成「試煉」或「考驗」。不過這裡翻譯成「試
                        探」比較好。因為逃避上帝命定的受苦和下文為了逃避受
                        苦而放棄信仰,都應該不是來自上帝的「試煉」。
            ●「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可以譯為「因為他自己既然在所受了
              苦的事上經過試探」。亦即基督所面對的試探是由於他的受苦所引起
              的。
            ●「搭救」:「幫助」、「扶助」的意思。
            ◎耶穌為什麼要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人呢?不是因為耶穌本來的身
              份不夠高超,而是因為他要與人類認同,以及救贖職務上的必須。而
              且因為基督也經歷過真實的人性與人世間的試探,所以更能幫助那些
              在試探之中的人。
經文: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 3:1-3:6

註釋:

  二、基督超越摩西( 3:1-6 )
    (一)耶穌如同摩西一般向上帝盡忠。 3:1-2 
          ●「同蒙」:「分享者」。
          ●「聖潔」:基本意義是「分別」,引伸為「分別出來歸與神」的意思。
          ●「思想」:「細心的想想」、「留心觀察、為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意義」
                      。
          ●所「認」:「宣認」,「我們所持守及公開承認的信仰」。
          ●「為使者、為大祭司」:原文在兩名詞前以一個冠詞連接,表示同一人
                                  物的雙重身份。
          ●「使者」:原文就是「使徒」,原泛指被差派出外傳信息的人,這裡應
                      該就是表達耶穌是傳達上帝信息的使者。
          ●他「為」那設立他的:應該譯為「對」。
          ●「那設立他的」:是指「上帝」。
          ●「設立」:此字也可以解釋成「創造」( 1:2 ),因此曾引起許多
                      爭論。但同一個動詞在 可 3:14 中用來指耶穌「
                      設立」十二使徒,以及上帝「立」耶穌為主,為基督(
                       徒 2:36 ),因此由上下文思路看來,這裡的意義
                      顯然是「設立」或「委派」。(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馮蔭
                      坤先生的希伯來書卷上p204)
          ●「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可以翻譯為「對那委派他的神,基督是忠
                                    信的」(思高譯本)。

    (二)然而耶穌比摩西更配多得榮耀,因為耶穌的身份是神。  3:3-4 
          ●「好像」:「到....的程度」。亦即蓋房子的人的榮耀超過房子到怎
                      樣的程度,耶穌基督的榮耀超過摩西也到那樣的程度。
          ●「房屋」:「房屋」、「家庭」、「家」。在此譯為「家」似乎比較
                      合適。

    (三)基督和摩西都是服事神的家,但是一個身份是僕人,一個身份是兒子。
           3:5-6 
          ●「僕人」:「侍者」、「伺候的人」,這種侍者有尊貴的身份,不同
                      於一般的奴隸。而是甘心放下其他工作來專心、甘心樂意
                      伺候主人的人。雖然如此,到底還只是「僕人」的身份。

          ◎ 3:5 所提到的意思,是表示摩西以及舊約的整個獻祭制度,都是指
            向未來彌賽亞國度。
          ◎在此作者把基督和摩西比較,顯出基督比摩西優越,而摩西所傳達的
            舊約都應該被忠實的持守了,那基督所帶來的新約,豈不更值得堅持
            ?
經文: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3:7-3:11

註釋:

  三、第二次警告:不信者不能進入安息( 3:7-4:13 )
    (一)聖經對於硬心試探上帝者的警告 ( 3:7-11 )
          1.聖靈警告聽上帝話語的人應該不要繼續硬著心。 3:7-8 
            ●「聖靈」:原文前有冠詞,反應作者認為聖靈是有位格的。
            ●「聽」他的話:是「聽見」的意思,而不是「聽從」的意思。
            ●「他」的話:指「上帝」。
            ●「話」:原文是「聲音」。
            ●「硬著」心:「使....成為堅硬」,含有「頑固」的意思。
            ●硬著「心」:指人的「整個內在生命」。
            ●「不可硬著心」:原文的結構顯示「硬著心的行動還沒開始」。
            ◎在此很明顯,作者認為聖靈是聖經的作者。而作者在 1:2,5,7 
              三節認為聖經是上帝的發言,而在 2:12 以耶穌為聖經的
              發言者。因此在作者眼中,「三一神」是聖經背後發言者。

          2.應當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為鑑戒,他們惹上帝發怒、試探上帝有四
            十年之久,以致上帝厭煩那世代的人,不讓他們進入上帝的安息。
             3:8-11 
            ●「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直譯是「像在於曠野試
              探之日所發生的叛亂中一樣」。亦即指「 出 17:1-7 」所
              記載的事件。
            ●「試我探我」:直譯是「以考驗試探了我」。指以色列人試探上帝。
            ●「並且」:可以解釋成「雖然」以符合上下文的思路。
            ●「厭煩」:希伯來文聖經的原文是「厭煩」、「厭惡」,而希臘文譯
                        本的意思是「被激怒」。亦即上帝向那世代的人發怒。
            ●「迷糊」:原文是「走在歧途上」、「沒有跟從神的引導和命令」的
                        意思。因此原文的意思不僅表達出「思想糊塗」的意思,
                        還有「不忠心」的意義。
            ●「作為」:原文是「道路」的意思,指上帝命令人走在其中的道路、
                        亦即與上帝旨意相符合的生活方式。
            ●「曉得我的作為」:也可以翻譯成「認識我的道路」。
            ●十一節前有一個「所以」,中文翻譯省略掉了。
            ●「安息」:應該是指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事。
            ◎此段引自 詩 95:7-11 (七十士譯本詩篇九十四篇7-11節)。
            ◎ 詩 95:7,8 是猶太人每個安息日黃昏(週五黃昏)在會堂崇
              拜開始時所用的經文。作者也引用這一段讀者熟悉的經文來警告他們
              不可像以色列人在曠野一樣硬心不信上帝,以致無法進入安息。
經文: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嗎?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嗎?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嗎?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 3:12-3:19

註釋:

    (二)有人不能進入安息( 3:12-19 )
          1.要謹慎、彼此相勸,以免有人不信被罪迷惑,就內心剛硬把永生上帝
            離棄了。 3:12-13 
            ●「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直譯是「免得在你們任
              何人的裡面,有一顆不信的惡心」。
            ●「不信的惡心」:「因為不信、所以是邪惡的心」。
            ●「永生神」:直譯是「活的神」。
            ●「趁著還有今天」:意思是「趁著『今天』那個字仍在你們耳中響
              起來的時候」。也就是說「 詩 95 那個『今天』仍然適用的
              時候」。
            ●「迷惑」:「欺騙」。

          2.若將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3:14 
            ●「在基督裡有分」:原文應該是「基督的同伴」,指與基督一同分享
                                神國的福份。
            ●「若」:「如果實在....」、「只要」。
            ●「確實的信心」:「信心」、「堅決的信念」。
            ●「堅持」:「保存著....使之堅定不移」。

          3.聖經提到要人不可硬心、惹上帝發怒。惹上帝厭煩發怒的,就是被上帝
            處罰死在曠野,不能進入安息的人。不能進入安息的理由是因為「不信
            」。  3:15-19 
            ●「惹他發怒」:應該翻譯為「起了叛亂」、「背叛了他」。
            ●「眾人」:是「所有人」而不是「部份人」或「有些人」。
            ●「這樣看來」:原文是「於是我們看出」。
            ◎其實跟隨著摩西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一開始是有信心的,所以願意跟
              著摩西出埃及。但他們後來就失去了起初的信心,以至於背叛上帝,
              結果死在曠野。這是基督徒應該要警惕的。
            ◎當日上帝透過摩西和天使傳達他自己的命令,而今日傳達命令的是上
              帝的兒子、和第一手見證人,所傳達的更是準確的「上帝的話」,而
              讀者聽見上帝的話,難道還要硬著心不信基督的替贖?難道還要惹上
              帝發怒以至於無法進入安息?
經文: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原文是你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又有一處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所以過了多年,就在大衛的書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4:1-4:10

註釋:

    (三)基督徒可以進入安息( 4:1-10 )
          1.我們現在還享有進入上帝安息的應許,就應當畏懼,免得有人因為沒有
            信心就失落了。 4:1-2 
            ●原文在 4:1 前有一個「所以」。
            ●「畏懼」:「戒心」、「戰戰兢兢的態度」。
            ●「趕不上」:「被淘汰」、「沒有達到目的地」、「被排拒在....的
                          門外」。此字的原文時態顯示這「被排拒在外」的情況
                          是已經成定局的狀況。
            ●「留下」:「存在」、「存留」。原文時態是現在式,表示進入安息
                        的應許是仍然有效的。
            ●「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那進入安息的應許,既然還給
              我們留著」。(新譯本)
            ●「因為」:原文是「因為確實....」的意思。
            ●「他們」:直譯是「那些人」,應該是指和摩西一同出埃及的以色列
                        人。
            ●「與他們無益」:「沒有使他們得益」,亦即他們沒有得到所聽的福
                              音喜訊之好處。
            ●「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另外也可能可以解釋成「沒有用信
              心與聽從這道的人打成一片」。

          2.相信的人可以進入安息,正如不信的人篤定不能進入安息一樣。 4:3 
            ●「已經相信」:原文時態是「過去不定時時態」,而不是「現在式」
                            ,表示作者在此想到的是「過去一次相信的事實」而
                            非「目前持續不斷相信的現況」。
            ●得以「進入」那安息:原文時態是現在式,表示已經相信的人目前正
                                  在進入安息中。在此十足顯示出「already
                                  but not yet 」的觀念。

          3.其實上帝早已經進入安息了。 4:3-4 
            ●「其實」:原文是「雖然」的意思。
            ●原文在 4:4 一開始有一個「因為」被和合本省略了。
            ●「論到第七日....」:引自七十士譯本 創 2:2 。
            ●「歇了」:此字在七十士譯本和「安息」是同字根的字(在希伯來文
                        中並非如此)。
            ◎這裡引的聖經說明了有「上帝的安息」存在,並且上帝的安息已經早
              在創造之後就已經預備好了,所以上帝不讓人進入安息並不是因為「
              安息」沒有預備好,而是因為人自己的問題。

          4.雖然上帝的安息應許是已經預備好了,而且是有效的。但出埃及的以色
            列人因為不信無法進入上帝的安息。  4:5-6 
            ●第五節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詩篇九十四篇11節( 詩 95:11 )。
            ●「先前」:原文的意思本來是「兩次中的第一次」,後來引伸為「
                        較早時、起初、先前」的意思。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
              :應該翻譯為「既然這安息還留著要讓一些人進去,但那些以前聽過
              福音的人,因為不順從不得進去」(新譯本)。
            ◎ 4:5 中作者顯然把上帝呼召以色列人進入的安息和上帝在第七日所
              享受的安息當成是同一種安息。亦即作者心目中認為摩西那一代以色
              列人所失去的,不只是應許的迦南地之安息,也是這應許地之安息
              所預表的、上帝自己所享受的「永恆安息」。
            ◎ 4:6 中,作者的基本態度是上帝既然應許要讓人進入安息,就一定
              會有人進入安息,因為上帝的應許是有效的,不因以色列人的不信就
              失效。

          5.詩篇又鼓勵大家要進入安息,顯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並沒有
            讓神的子民進入真正的安息。而有另一個上帝自己享有的「安息日的
            安息」為信上帝的子民存留。  4:7-9 
            ●「限定」:「規定」、「指定」。
            ●原文第八節前有「因為」一字。
            ●「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原文無「另」字,只是「安息日的安息」
              ,亦即表達出這一個安息不是「進迦南的安息」,而是上帝自己在第
              一個安息日就享有的「安息日的安息」。此字是作者自創的字彙,為
              了清楚表達這個「安息」的意義。
            ◎ 詩 95 這裡既然提到另一個進入安息的呼籲,顯然表達約書亞
              雖然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卻還是沒有讓以色列人真正的得到上
              帝至終要人獲得的安息(或者暗示迦南地的安息不是上帝的終極心意
              ),雖然上帝在詩篇中的警告基本上是把「進迦南」也當作一種「安
              息」。顯然上帝心目中有個更終極的安息等待祂的子民進入。
            ◎其實 詩 95 只是警告讀者不要硬著心,並沒有直接呼籲百姓進
              入另一個安息,但字裡行間多少透露出上帝鼓勵人聽祂的話,以至於
              可以進入上帝安息的意思。希伯來書作者就取這意思來發展他的安息
              論。

          6.進入了安息的人可以如同上帝歇了自己的工一樣。  4:10 
            ●「進入」:原文的時態表達出「進入了」的意思。
            ●「安息」:原文是「他的安息」,亦即是「上帝的安息」。
            ●「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到底希伯來書作者心目中的「
              真安息」是什麼?什麼是「像上帝歇了他的工一樣」?一般有以下幾
              種解釋:(摘錄自馮蔭坤先生的「希伯來書」)
              (1)指基督徒現今的、屬靈的安息:停止自己的努力、藉著信獲得安
                 息,心靈與神的旨意契合。或者指信靠神而來的平安。「歇了自
                 己的工」則解釋為「停止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使自己得救」。
              (2)同時指基督徒現在和未來的安息:指基督徒不再靠自己的努力得
                 救,而是安靜的信靠上帝已經成就的救贖工作。「歇了自己的工
                 」則解釋為基督徒進入未來世界時,放下了今生的一切工作。
              (3)此處的重點在於「安息」而不在由什麼地方歇下自己的工。
              (4)指基督徒在天家所要享受的安息,享受與上帝相同的「工作完成
                 、並由此而來的滿足喜樂」。馮蔭坤先生認為這一種解釋比較合
                 適。由第11節的勸勉,也可以看得出這安息本質上是基督徒還沒
                 有進入的,因此這個解釋的確是比較可能的解釋。
            ◎本段主要提到兩種安息,一種是「進迦南」的安息,另一種是上帝已
              經享有,並呼召我們也一同來享受的「安息日的安息」。由某一個層
              面來說「進迦南的安息」是「安息日安息」的影子或預表。
            ◎這裡所提「安息日的安息」跟猶太人守週六安息日的「不做工」並不
              相同,希伯來書的作者也不把這兩個安息當成同一件事,以致他要發
              明一個新字來表達這種上帝呼召我們進入的終極安息。
            ◎耶穌說過「我父做事到如今,我也做事」( 約 5:17 ),不
              免讓我們思想起到底上帝歇了什麼工作?有人認為上帝是歇了創造之
              工,卻還是努力從事於救贖之工,進而思考我們自己接受救恩以後,
              是不是也停止了創造之工,是不是也停止了在上帝已經完成的事工之
              外找新因素和新救贖?而單單享受上帝所完成的一切工作。


經文:

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4:11-4:13

註釋:

    (三)進入安息的勸勉( 4:11-13 )
          1.要竭力進入上帝要分享給我們的安息,免得因為不信跌倒。 4:11 
            ●「務必竭力」:原文帶有「迫切性」的含意,此字在 羅 12:11 
                            譯為「殷勤」。
            ●「那安息」:指著前文所述上帝要分享給我們的「安息日的安息」。
            ◎顯然這裡警告我們必須把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終必獲得上帝所要我
              們共享的安息。從另一方面說起來,這種信心的堅持也是上帝的恩典
              與保守( 羅 8 )。

          2.因為上帝的話是活的,而且有審判分辨的作用,並且我們在上帝面
            前是無可隱瞞的,這位上帝就是我們至終要向祂負責的,所以我們更
            要持守信心,直到進入安息。  4:12-13 
            ●原文在 4:12 前有個「因為」。
            ●神的「道」:原文是「話」的意思,暗指著整個基督信仰。
            ●「活潑」:原文是「活」。
            ●「有功效」:「有效」。
            ●「快」:「銳利」、「鋒利」。
            ●「靈與魂」:指著人精神層面的總和。
            ●「能辨明」:「能判斷」,表達一種「區分」、「過濾」的過程。
            ●「思念」:「思想」。
            ●「主意」:也是「思想」。
            ●「思念和主意」:指「人的一切思想和動機」。
            ●「不顯然」:即是「隱藏」。
            ●「那與我們有關係」:可能可以譯為「我們必須向他交帳」。
            ●「赤露敞開」:直譯有「赤裸裸」的意思。
            ◎第十二節並不是要表達到底靈與魂、骨節與骨髓是不是可以區分的,
              而是要說明上帝的話可以把這些難以區分的東西分離開來。是一種形
              容與比擬的語言,而不一定是事實的描述。
經文: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4:14-4:14

註釋:

參、更美的祭司( 4:14-8:13 )
  一、基督勝任大祭司的職位( 4:14-5:10 )
    (一)我們有一位在天上尊榮的大祭司,就應當更堅持福音真理。 4:14 
          ●「尊榮的」大祭司:「偉大的」。
          ●「升入高天」:「經過眾天」、「經過諸天」,亦即耶穌已經到了
                          上帝那裡。
          ●「持定」:「堅持」、「堅定的持守著」。
          ●「所承認的道」:指「公開宣認的信仰」。
經文: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4:15-4:16

註釋:

    (二)耶穌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他也曾經歷試探,所以我們遇到試探也儘可
          以坦然來到上帝面前懇求憐恤。  4:15-16 
          ●「體恤」:不只是表達「對別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而是一種「感同
                      身受的經歷」,亦即是「進到別人的經歷裡去經歷他所經歷
                      的」。在此實際的意思就是表達耶穌能感受我們所經歷的軟
                      弱。
          ●「軟弱」:在此比較可能是指人類作為受造物所經歷的自然軟弱,例如
                      身體疲乏、在痛苦和死亡前畏縮等。
          ●「凡事」:意即「在各方面」。耶穌本身不可能受過所有的試探,此字
                      的意思是表達耶穌受過各種性質的試探。
          ●「與我們一樣」:此片語有兩種解釋,一是「耶穌所受的試探與我們一
                            樣,我們怎樣受試探,耶穌也『像我們一樣』受過試
                            探」。另一種可能解釋是「耶穌在各方面受過試探,
                            『由於他像我們一樣』」。馮蔭坤先生認為後者的解
                            釋比較可能。
          ●「只是他沒有犯罪」:原文直譯是「除了罪以外」,比較可能的解釋是
                                「耶穌和我們受一樣的試探,除了結果有沒有犯
                                罪這一點不同之外,其他都一樣」。
          ●「我們只管....來到」:此字是「親近」的意思,常用來描寫「祭司獻
                                  祭時就近神」、「以色列會眾就近耶和華」、
                                  「以色列會眾到摩西之處」。原文時態是現在
                                  式亦即作者鼓勵讀者「不斷的親近恩典的寶座
                                  ,享受上帝救恩帶來的一切好處。」
          ●「坦然無懼的」:「把每個思想、感受和願望都說出來」、「大膽的」
                            、「自由的」。
          ●「施恩的寶座」:「恩典的寶座」,應該是指上帝的寶座。在拉比們的
                            傳統中,上帝有兩個寶座,一個是公平的寶座,一個
                            是恩典的寶座。上帝通常都坐在「公平的寶座」,而
                            透過「特別的禱告」可以讓上帝轉移到「恩典的寶座
                            」。作者在此可能隱含了與這個拉比的傳統觀念對比
                            的意思。基督徒不須要透過「特別的禱告」可以隨時
                            來到「施恩寶座」前祈求。
          ●「憐恤」:「憐憫」,此字著重於受惠者是處於「有需要的狀況」。
          ●「恩惠」:此字著重於「上帝對人的恩典不是人所應得的,而是上帝白
                      白的賜予」。
          ●作「隨時」的幫助:原文應該是「及時」,亦即是「在需要之時」。
          ●「得憐恤,蒙恩惠」:「獲得」憐憫,「尋到」恩惠。
          ◎「因」我們的大祭司....:是說我們堅持所認信的信仰的理由不單是因
            為我們有一個超越的大祭司,而且這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
          ◎耶穌不但超越地上的大祭司,而且又親自勝過各樣試探而能認同我們的
            軟弱與限制,又因為他已經洗淨了我們的罪,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的透過
            耶穌到上帝面前來懇求。我們所要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公義的上帝,也
            是一個親身經歷而瞭解我們所有苦情的大祭司。
          ◎這裡應該是暗示基督徒可以常常透過禱告取得上帝要給我們的白白恩典
            與一切的好處,做需要時的幫助。
經文:

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或譯: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故此,他理當為百姓和自己獻祭贖罪。 5:1-5:3

註釋:

    (三)人間大祭司的職責是「替人辦理屬神的事」,人間的大祭司可以體諒人的
          軟弱,因為他自己也被軟弱所困,因此大祭司要為百姓和自己獻祭贖罪。
           5:1-3 
          ●「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每一個大祭司都是從人間選出來」。
                                      (新譯本)
          ●「挑選」:原文語態是「被動式」,暗指大祭司是「上帝挑選的」。
          ●「替人辦理屬神的事」:基本上意義就是「替人民事奉上帝」。
          ●「獻上禮物和贖罪祭」:也可以譯為「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而以
            這種翻譯較為可取。
          ●「體諒」:「緩和一己的情緒」、「一種有節制、受約束的情感」。
          ●「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原文只有一個冠詞,表達這是同一班人,是
            一群愚蒙又失迷的人。亦即是「因無知而犯錯」的人。
          ●被軟弱「所困」:「如敵人四面包圍」。
          ●「贖罪」:原文是「為罪」的意思。
          ●「故此,他理當為百姓和自己獻祭贖罪」:「因此,他怎樣為人民的罪
            獻祭,也應該怎樣為自己的罪獻祭」。(新譯本)
經文:

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5:4-5:6

註釋:

    (四)大祭司的職位必須蒙召而得,因此耶穌也是蒙上帝的呼召而照麥基洗德
          的等次為祭司。  5:4-6 
          ●「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意思不是「要像亞倫一樣蒙神選召」
            ,而是「要蒙神選召,即使是亞倫也不例外」。
          ●「如此」:「照樣」、「同樣」的意思,亦即基督和亞倫一樣,也是同
            樣的蒙上帝選召做大祭司。
          ●「自取榮耀」:原文是「榮耀他自己」。
          ●「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亦即指「上帝」,是
            上帝高舉耶穌到大祭司的職分。
          ●「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應該譯為「就像他在另一處說」,表達出兩
            處發言的都是上帝。
          ● 5:6 引自 詩 110:4 (七十士譯本詩篇一百零九篇4節)。
          ●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應該譯為「性質」、「素質」、「樣子」。
          ●「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可以譯為「你永遠是像麥基
            洗德一樣的祭司」。
          ◎ 5:1-4 中,作者提出大祭司的三樣特點,一是能體諒罪人,二是蒙上帝
            選召,三是真正的人。即使當時地上的大祭司並非完全符合前兩個特質
            ,但是作者還是以完美的地上大祭司為標準來談「大祭司的特質」。
經文: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 5:7-5:10

註釋:

    (五)耶穌基督在地上順服得以適合承受大祭司的職分,就成了得救的根源,並
          領受大祭司的名分。  5:7-10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指「基督道成肉身在世上的日子」。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原文是複數,指「日子」。
          ●「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原文是「以大聲哀
            哭和眼淚,向那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獻上了祈禱和懇求」。這應該
            是指耶穌客西馬尼園的經歷。
          ●「禱告」:原文指「明確的請求」。
          ●「懇求」:原指「請求保護」,後引伸為「迫切的懇求」的意思。
          ●「救他免死」:原文是「脫離死亡」、「從死亡中出來」。也可以指「
                          免於死亡」。而鑑於這是基督在地上的禱告,所以解釋
                          為「免於死亡」應該比「死裡復活」合理。
          ●「虔誠」:「虔敬」、「敬虔」、「敬畏」。
          ●雖然為「兒子」:原文前沒有冠詞,不能翻譯為「神的一個兒子」,而
                            應該翻譯為「神的兒子」。
          ●「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意思不是「學習如何順服上帝」,而是「
            透過在苦難中順服上帝的經歷,瞭解到順服上帝實際上是怎樣的一回事
            」。
          ●「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學了」的原文結構顯示這應該是在「獻
            上」和「蒙了應允之後」,所以「苦難」應該是指「十字架的受死」而
            言。
          ●「得以完全」:「到達完美的地步」,指耶穌完全合適於從事所指派給
                          他的工作。
          ●「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已成的事實」。
          ●「永遠得救的根源」:「永遠救恩的根源」。
          ●「永遠」:「沒有盡頭」、「終極無上」。
          ●「順從」他的人:原文是現在式,表達一種「持續的順服」行動。
          ●「稱」他為:原意是「在市場前」,後來演變為「被稱」、「被宣告
                        」、「被宣佈」的意義。
          ◎對比於第一節地上大祭司獻上的禮物和祭物,天上的大祭司─基督在此
            獻上祈禱和懇求。
          ◎「蒙了應允」:指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禱告的後半部是求天父
                          照祂的旨意行,而不要照耶穌自己的意思行,這部份的
                          禱告(其實也是禱告的核心)蒙了應允。而耶穌的禱告
                          為何能蒙應允?又為何耶穌的禱告最後會加上但書?理
                          由是因為基督的敬虔,知道自己不能逾越上帝的心意。
                          因此他加上了求上帝按照祂旨意行的禱告並獲得了上帝
                          的應允。
          ◎麥基洗德的身份在 詩 110:4 中應該是「祭司」,而非大祭司
            ,此處稱耶穌為「和麥基洗德一樣的大祭司」,意義應該是:耶穌是大
            祭司、基督的大祭司職分和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相似。

經文:

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5:11-5:14

註釋:

  二、應當持守盼望以免被廢棄( 5:11-6:20 )
    (一)責備讀者未能在信仰上長進 ( 5:11-14 )
          1.談到以上所談的事,作者有很多要說的,但是讀者無法吸收。 5:11 
            ●「論到麥基洗德」:也可以翻譯為「論到這事」,亦即上面所談的
              耶穌是麥基洗德等次大祭司的事,「這事」是單數代名詞。不過原
              文這個代名詞比較可能是陽性的,亦即解釋成「論到麥基洗德」。
            ●「我們有好些話」:原文直譯是「我們的話很多」,意思是「有很
                               多話要說」。
            ●「難以解明」:「很難解釋」。(新譯本)
            ●「聽不進去」:直譯是「在耳朵方面懶惰、遲鈍」。而原文是「已
                            經成為遲鈍了」,亦即並非生來如此、天資的限制。
                            這裡應該是指讀者的屬靈理解力已經遲鈍了。
            ◎作者在這裡告訴讀者,有很重要的真理想要告訴讀者,但是卻很難
              對讀者解釋,因為讀者的屬靈理解力已經遲鈍了。這提醒我們「教
              導無法成功」並非完全是教導者的責任,有時也是疏懶的被教導者
              限制了教導者的工作。

          2.以時間而論,讀者應該可以當教導者了,沒想到卻還是須要接受他人
            教導信仰的基本道理,無法分辨好壞。  5:12-14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看你們學習的時間」,直譯是「由於時
              間」。意思是「由於你們接受這信仰已經有足夠的時間,所以應該
              已經當教導者了」。
            ●「還得」:「你們再次有需要」。
            ●「神聖言」:「上帝的話」。在此比較可能是指「基督道理」或「
                          基督的福音」。
            ●「小學」:「初步」、「第一課」。
            ●「小學的開端」:原文是「開端的初步」或「開端的第一課」的意思
                              ,亦即強調「最基本的東西」之意。
            ●「成了....必須吃」:「你們成為有需要」。暗示這種現況是讀者靈
                                  命倒退的結果。
            ●「乾糧」:「硬的食物」。
            ●「凡只能喫奶的」:直譯是「凡是吃奶的」,不過意義顯然也是「以
                                奶為其唯一食物的」。
            ●「不熟練」:可以譯為「沒有經歷」或「不能瞭解」。
            ●「仁義的道理」:直譯是「義的話」。在此比較可能的解釋是「道德
                              真理」(因為這裡的吃奶的嬰孩,應該是指廣義的
                              嬰孩,而不一定是狹義的軟弱基督徒)。
            ●「心竅」:「官能」、「感官」。應該是指「道德抉擇能力」。
            ●「習練」:「受過訓練的」,字面意義是「赤露著身體運動或練習」
                        。
            ●「通達」:因為以往的訓練所引致的「狀況」。
            ●「分辨好歹」:「分辨是非」、「分辨善惡」。
            ◎以讀者接受福音的時間看來,應該是可以成為真理的教導者了,想不
              到還需要有人把信仰初階的課程教導他們,靈命倒退成為無法明辨是
              非的靈命嬰孩。他們無法分辨道德真理,唯有成人可以吸收真正
              的食物。他們的吸收能力經過訓練到達一種成熟的狀況,可以分辨是
              非,因此可以吸收真正的教導了。
            ◎這裡應該是作者用諷刺的口氣來鼓勵讀者好好在信仰上努力。

經文: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6:1-6:8

註釋:

    (二)警告讀者應該進到完全的地步,切勿倒退背棄真理 ( 6:1-8 )
          1.我們應該竭力離開信仰的初步階段,進入成熟的地步。 6:1 
            ●「離開」:不是「放棄」,而是「不滯留於某一個階段」。
            ●「基督道理的開端」:應該是「基督福音的基本道理」。
            ●「竭力進到」:原文是「被動語態」,不過此字的被動語態在古典希
                            臘文中,普遍不含「被動」的意思(馮蔭坤)。亦即
                            這裡可能是指讀者「被推動到成熟的地步」或「努力
                            進入成熟的地步」。
            ●「完全的地步」:「成熟的地步」。(新譯本)
            ◎由 6:1 看來,作者在前一段說讀者們是只能吃奶的嬰孩,應該是一
              種諷刺的用法,而實際上讀者應該可以不需要再立根基了。

          2.不需要再立一次根基,倘若上帝願意,我們就要往成熟的方向走。 6:1-3 
            ●「根基」:指「懊悔死行」、「信靠神」。
            ●「教訓」:包括「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永
                        遠審判」。
            ◎比較可靠的古卷顯示這裡的「根基」是由這四類的「教訓」所構成。
            ●「死行」:「死的工作」,而且是「複數」。指的應該是信主前常行
                        的那些「導致滅亡的行為」。
            ●「懊悔」:「悔改」,指的是「對罪與義有不同的看法而改變一己的
                        行為和生活方式」,而不單單只有情感上的「懊悔」而已
                        。
            ●「懊悔死行」:「從導致滅亡的行為中悔改過來」。
            ●「信靠神」:指「實在的信靠上帝」,對原本信神的猶太人傳講「信
                          靠神」,實在是呼籲他們完全的接受上帝的恩典救贖,
                          而不依賴自己的努力。
            ●「各樣洗禮」:原文是「洗禮」的複數,此字不是常用的「洗禮」,
                            而是更廣義的洗禮,包含猶太人的潔淨禮儀和施洗約
                            翰的洗禮以及教會的洗禮。用在這裡可能是要強調這
                            幾種洗禮間的差異。
            ●「按手之禮」:原文是「按手」,「手」字是複數,「按手」原來有
                            許多的含意(可以參考馮蔭坤先生「希伯來書卷上」
                            ),不過在此比較可能是指著入教、按立有關的儀
                            式。
            ●「永遠審判」:意即「永遠有效的審判」。
            ●「神若許我們」:可能是當時基督徒的慣用語。
            ●必「如此」行:原文是「這事」,意思是指「向著成熟的目標前進」
                            這件事。

          3.至於那些已經瞭解上帝恩典的人,如果離棄真理就無法再悔改了,結局
            就是滅亡。  6:4-86:4-6 的意義應該是「論到那些....而竟想離棄道理的人」,而非是「
              論到那些....若是離棄道理」。
            ●4-6節原文是一句話,意義是「論到那些在兩方面蒙了光照而離棄道
              理的人」,而這兩方面是「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嘗
              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
            ●「蒙了光照」:原文是「曾一次被光照」。由於「一次」這字的意義
                            也有可能是指「一次過的蒙福音光照而成了基督徒」
                            (詳細的資料請參考馮蔭坤先生的希伯來書)。
            ●「嘗過」:「享受」、「感受」、「經歷」,有時也有「試一試」而
                        並未「真實領受」的意義。
            ●「嘗過天恩的滋味」:直譯是「嘗過天上的恩賜」。此處可能反應出
                                  了七十士譯本的詩篇三十三篇9節( 詩 34:8 
                                  )的思想,該處有「體驗過主是美善

                                  的」的意思。
            ●「又於聖靈有分」:「成了有分於聖靈」。基本上等於是「得到了聖
                                靈」。
            ●「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比較好的翻譯是「並且嘗
              過上帝美善的道和來世的權能」(新譯本)。此處更明顯是七十士譯
              本的詩篇三十三篇9節( 詩 34:8 )的思想。
            ●「覺悟」:原文和「嘗過」是同一字。
            ●「來世」:「未來的世代」或「將來的世界」。
            ●「來世的權能」:此字是複數而且在 2:4 是指「異能」,因此在
              此可能是指伴隨著福音宣講的神蹟奇事和異能。這些神蹟奇事和異能
              是未來的世代已經介入今世的標誌。
            ●「若是離棄道理」:「竟然還想離棄正道」(現代中文譯本)。
            ●「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就不可能再使他們重新悔改了」。
                                          (新譯本)這裡也暗示前面所指的那
                                          些人是曾經悔改過的基督徒。
            ●「重釘十字架」:意義應該是「釘上十字架」,而沒有「再次」的意
                              思。
            ●「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原文特別強調「他們親自把神的兒
              子釘十字架」。亦即作者認為這些背道者附和釘耶穌十字架之人的判
              決,等同於是親自把耶穌釘十字架。也就是說他們這樣的行為等於公
              然拒絕耶穌基督,和釘耶穌基督十字架的人的所作所為沒有兩樣。
            ●「明明的羞辱」:「公開羞辱」、「公開示眾」、「公然羞辱」。
            ●「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原文時態都是現在式,表達一種持
                                            續進行的狀態。
            ●「吃」:「喝」、「吸收」,原文時態顯示這是已經完成的動作。
            ●「菜蔬」:原文是「植物」。
            ●「合乎耕種的人用」:原文意義是「對於田地為他們被耕種的那些人
              有用」,亦即是對田地主人(不一定是耕種的人)或是主人供應的客
              戶有用。
            ●「被廢棄」:「被取消資格」。
            ●「近於咒詛」:差不多等於「必定要受咒詛」的意思。
            ●結局就是「焚燒」:指的應該是「上帝的審判」。
            ◎這一段經文真正的困難在於這樣明顯的真基督徒身份( 6:4-5 ),
              是不是真的還有「背道」的危險?這樣的警告又怎樣與本書其他記載
              ( 7:25 等)以及遍佈新約的得救把握經節( 羅 8:29-30弗 4:30 等)相調和?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把這類的經文
              當成是警告,是上帝提醒真基督徒不犯背道之罪的一種方式。上帝透
              過這類經文的提醒和聖靈的幫助,讓真基督徒避免背道的危機。
            ◎許多解經者對這一段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基督徒還可
              能背離上帝」,另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假設讀者背道的警告」,也有
              說這是「警戒未信的收信人」。真是眾說紛紜。我們必須承認這裡真
              是一個難題,大概很難只確認一個可能的答案。我個人認為 6:9 顯
              示作者心目中的讀者並非處於 6:4-8 的景況,因此這裡可以當成是作
              者警告讀者繼續墮落下去,到達背道的情況,就會有嚴重的後果。加
              上作者無法分辨收信者是否全都真正得救,因此在此提出這樣的警
              告並不為過,也是牧者應有的心態。對於真基督徒而言,有上帝的恩
              典保守,加上自己立志把上帝當上帝而避免墮落的決心,應該是如其
              他經文所說的,擁有不墮落的保證。對於還不成為真基督徒的人,這
              也是一個切身的警告。

經文:

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因為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做的工和你們為他名所顯的愛心,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並且不懈怠,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 6:9-6:12

註釋:

    (三)鼓勵讀者繼續熱心 ( 6:9-12 )
          1.作者相信收信人的行為強過「離棄真理」的情況,而有得救的表現。
             6:9 
            ●「親愛的弟兄們」:原文沒有「弟兄們」,而應該翻譯為「親愛的諸
                                位」。
            ●「深信」:原文的時態顯示作者是「經過檢視和衡量證據之後而達到
                        『確信』的狀態」。原文是「由經驗而來的斷定」的意思
                        。
            ●「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你們有那些較好的事」或「你們是在較
                                      好的狀況」。
            ●「近乎」得救:「有」、「黏著」、「鄰近」。
            ●「近乎得救」:原文可能有以下的意思,「有得救的表現」、「結局
                            就是得救」、「屬乎救恩」、「伴隨著救恩」。

          2.因為上帝是公義的,不會忘記讀者所做的工和伺候聖徒的愛心。 6:10 
            ●「竟忘記」:比較好的翻譯是「以致於忘記」(新譯本)。
            ●「工」:原文是單數的「工作」,應該是指他們信主後忠於福音的
                      整個生活見證。(參考 10:32-34 )
            ●為他「名」:在希伯來文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
                        而且按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
            ●「為他名」:就是「為了神自己」。

          3.作者希望讀者熱誠的活出愛的生活,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
            許的人。  6:11-12 
            ●「願」:表達「一種強烈的欲望」,可以譯為「渴望」、「切望」。
            ●「顯出這樣的殷勤」:可以譯為「表現同樣的熱誠」。
            ●「一直到底」:「始終」的意思。
            ●「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可以解釋成「使你們有確實的盼望」、「
              以達到你們的希望」、「使你們的盼望可以完全實現」。而以最後這
              一個解釋較好。而這「盼望」,應該是指「最終的得救」或「進入安
              息」。
            ●「懈怠」:與 5:11 的「聽覺『遲鈍』」同字。
            ●「並且不懈怠」:應該譯為「免得你們成為懶散的」。
            ●「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應該是指「舊約時代那些信而有恆
              的人」。理由是下文提到亞伯拉罕, 來 11 提到整個舊約的信心人物
              。
            ●「承受」:原文是現在式,表達作者認為這些有信心的人現在已經獲
                        得上帝應許要給他們的。
            ●「信心和忍耐」:可能是重言法,指的是「堅持下去的信心」。
            ◎作者認為讀者的情況不是要面對滅亡的,而是有得救表現的。因為上
              帝是公義的,而讀者的整個生活見證和愛心表現是顯示出他們仍然忠
              於福音的。作者熱切的希望讀者始終表現出同樣的熱誠,活出同樣美
              好的生活見證,使他們所盼望的「最終得救」可以完全實現。而且這
              種活出愛心及良好生活見證的熱誠,可以避免讀者陷入懶散退步的陷
              阱。應該效法舊約時代那些有「恆久信心」之人的榜樣,他們現在已
              獲得上帝所應許給他們的。
經文:

當初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並且以起誓為實據,了結各樣的爭論。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6:13-6:20

註釋:

    (四)神的應許確實可靠 ( 6:13-20 )
          1.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指著自己起誓(因為沒有比上帝還大的)
            ,而亞伯拉罕堅持到底就得到上帝的應許。 6:13-156:13 開頭有個「因為」,表達以下是作者要讀者效法有信心的
              先賢的原因。
            ●「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直譯是「不能指著比自己大
              的起誓」。當然,理由是因為沒有比上帝大的人物存在。
            ●「指著自己起誓」:意即「他的誓言和自己的存在一樣確定」,「
                                以自己存在的確實性來支持他的誓言」。
            ●「既恆久忍耐」:「經過耐心等待之後」。
            ●「得了所應許的」:原文是「得了那應許」,可以解釋成得到「應許
                                的應驗」或得到了「用起誓立的應許」。
            ◎這裡所記載的事可以參考 創 12:2,3,7  13:14-17  15:5-7 
               創 17:4-8,19 以及 創 22:16-18 。

          2.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發誓,當成一種證據來解決爭論。上帝為要對
            人顯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也用了人熟悉的方式,以發誓當證據。
              6:16-17 
            ●「實據」:「擔保」、「保證」。
            ●「爭論」:「爭執」、「反駁」或「否認」。在此有可能是用「否
                        認」的意思。亦即「發誓」成為保證,了結各樣的「否
                        認」。
            ●「願意」:「定意」、「決定」。
            ●「旨意是不更改的」:直譯是「旨意之不可更改」。

          3.上帝的應許和上帝的誓言是不能更改的,所以上帝在應許的事上不能
            說謊,叫我們這抓住指望的人可以大得鼓勵。 6:18 
            ●「兩件不更改的事」:指的是「上帝的應許」和「上帝的誓言」。
            ●「神決不能說謊」:比較好的翻譯是「在這些事上,上帝絕不能說
                                謊」。
            ●「持定」:「抓住」。
            ●「勉勵」:「鼓勵」或「安慰」。
            ●「大得勉勵」:「得到強有力的鼓勵」。
            ●大「得」勉勵: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我們可以繼續獲得和享有」
                            的強而有力的鼓勵。

          4.我們的盼望像靈魂的錨,堅固而牢靠,並且透過像麥基洗德一樣的大祭
            司耶穌直接越過至聖所的幔子,到達上帝面前。  6:19-20 
            ●「靈魂的錨」:也可以譯為「生命的錨」。
            ●「通入」:原文時態表達基督徒的盼望可以「繼續不斷的進到至聖
                        所」。
            ●「通入幔內」:原文是「進到幔子後面」。指的應該就是進入「至聖
                            所」,用來表明「上帝面前」的意思。
            ●「先鋒」:「先驅」,原文直譯是「跑在前面」。其另有一專門的意
                        義是「探子」、「軍隊的先頭部隊」的意思。此「先鋒」
                        不但是「跑在前面」而已,而且有替隨後的人預備道路或
                        指示路徑的功能。
            ●「進入幔內」:原文時態顯示耶穌已經替我們進入天上至聖所了。
            ◎因為上帝不但應許,而且還用發誓的方式堅定祂的應許,因此讓抓住
              祂應許的人大得鼓勵。這應許的盼望是值得我們效法那些緊緊抓住這
              應許的先賢而堅持我們的信心到底。因為上帝煞費苦心的雙重保證自
              己的應許,讓我們的盼望有如生命的錨,穩固又可靠,而且我們的先
              頭部隊耶穌基督已經到了上帝面前,可以替我們預備道路並引領我們
              終究可以到達上帝面前。
經文:

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長遠為祭司的。他當亞伯拉罕殺敗諸王回來的時候,就迎接他,給他祝福。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來的,取十分之一給他。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你們想一想,先祖亞伯拉罕將自己所擄來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給他,這人是何等尊貴呢!那得祭司職任的利未子孫,領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雖是從亞伯拉罕身(原文是腰)中生的,還是照例取十分之一。獨有麥基洗德,不與他們同譜,倒收納亞伯拉罕的十分之一,為那蒙應許的亞伯拉罕祝福。從來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這是駁不倒的理。在這裡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但在那裡收十分之一的,有為他作見證的說,他是活的;並且可說那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藉著亞伯拉罕納了十分之一。因為麥基洗德迎接亞伯拉罕的時候,利未已經在他先祖的身(原文是腰)中。 7:1-7:10

註釋:

  三、基督照麥基洗德的體系作祭司( 7:1-28 )
    (一)麥基洗德的偉大  7:1-10 
          1.麥基洗德的聖經記載:撒冷王、至高神的祭司、長遠為祭司的、為亞伯
            拉罕祝福、接受亞伯拉罕的十分之一禮物、與神的兒子相似。 7:1-3 
            ◎由此段聖經記載引自 創 14:18-20 。
            ●「撒冷」:應該是「耶路撒冷」。
            ●「長遠為祭司」:「永遠作祭司」。自然,這裡也是表示聖經沒有記
                              載麥基洗德的祭司執任中斷。
            ●「麥基洗德」:希伯來原文意義是「我的王是公義」。
            ●「翻出來」:這個「翻」字在此應該是比較廣義的用法,亦即麥基洗
                          德這個名字讓大家聯想到「公義的王」。
            ●「撒冷」:「平安」、「和平」的意思。
            ●「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應該是指舊約聖經
              中沒有記載麥基洗德這方面的資料,亦即在舊約聖經眼中,麥基洗德
              並沒有一般祭司體制的詳細家譜與生死記載,正如同基督的特性一樣
              。並非麥基洗德本身有這些特性,而是在舊約聖經記載角度中、麥基
              洗德是這樣的人物。
            ●「相似」:為被動語態,可能有「被....使之與....相似」。亦即可
                        能可以解釋成「在上帝的主宰下,聖經的記錄將麥基洗德
                        描寫成與神的兒子相似」。

            ◎由於死海古卷、裴羅等作品都對麥基洗德有記載和詮釋,因此有許多
              人認為作者描述麥基洗德與這些思想有關。不過由於作者對麥基洗德
              的看法與其他作品有相當的差異,引用的聖經也不同,所以作者引用
              麥基洗德可能與外來的因素無關。
            ◎作者的思路是先由 詩 110:4 開始,認定基督是麥基洗德一
              樣的祭司,然後回到 創 14 的記載來詮釋作者由 詩 110 
              所獲得的思想。因此「麥基洗德」這人物被特別提出來討論,主要
              是為了表達基督的超越性,而不是單單為了麥基洗德這個體本身。這
              是我們解釋時必須注意的。也可以說 詩 110:4來 7 思
              想的真正基礎。
            ◎麥基洗德的雙重稱號「公義王」、「平安王」正顯示了 賽 9:6-7亞 9:9-10 的的思想。
            ◎這一段所描寫的,不是歷史上的麥基洗德與基督的比較,而是聖經記
              載中的麥基洗德與基督作為永恆神子性質的比較。

          2.讀者應該注意:亞伯拉罕把擄獲的上等物品之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
            那表示麥基洗德是何等的尊貴。因為祭司才有權向百姓取十分之一
            ,而麥基洗德不但向亞伯拉罕取十分之一,並且為亞伯拉罕祝福,
            這舉動更顯示他是比亞伯拉罕尊貴。  7:4-7 
            ●「先祖」:原文是「族長」。
            ●「所擄來上等之物」:「從上等的擄物中」,原文直譯是「一堆頂
              部」。古希臘人在打勝仗後,把戰利品集成一堆,並將其「頂部」
              (亦即是指最好的部份)獻給他們的神明。
            ●「尊貴」:字義是「何等...大」,這裡引伸為「多麼偉大」。
            ●「那得祭司職任的利未子孫」:直譯是「那些由利未子孫中領受祭
                                         司職責的」。
            ●「照例」:「按照律法」。
            ●「命」:指「個別的律例」。「例」或「律法」即是「命」或「命
                      令」的總和。
            ●「領命」:「奉命」。
            ●「還是照例取十分之一」:原文中並沒有此句。
            ● 7:5 新譯本翻譯為:「那些領受祭司職分的利未子孫,奉命按照
              律法向人民,就是自己的弟兄,收取十分之一;雖然他們都是出於
              亞伯拉罕的。」
            ●「獨有....倒」:「可是....卻」。
            ●「不與他們同譜」:是指「不屬於利未支派」而非「與猶太人沒有
                                血統關係」。文意可能是「並非依賴利未血統
                                」。
            ●「蒙應許的」:「那些應許的擁有者」。
            ◎作者在 7:4 中雖沒有明說,但由第七節可以看出作者應該是認為
              收納十分之一的人較獻上十分之一的人為大。
            ◎第五節的意義是利未祭司能夠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一(這裡作者省略
              了一些細節),不是因為天生的優越,而是因為律法的規定。而麥
              基洗德的情況卻不然。
            ◎擁有上帝應許讓萬國透過他得福的亞伯拉罕,照理說是不須要被祝
              福的,然而麥基洗德還是祝福亞伯拉罕了。這說明了麥基洗德的地
              位高超。
            ◎這一段經文透過「收十一奉獻」、「祝福」來表達麥基洗德是超越
              亞伯拉罕的。

          3.而一般的祭司都是一定會死的人,而麥基洗德在聖經的角度看來是永恆
            不死的。而且利未支派的祭司也透過亞伯拉罕納了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
            ,更顯明麥基洗德是超越現在的祭司。  7:8-10 
            ●「有為他作見證的」:指「聖經的記載」。這裡的意思是說「根據聖
              經沒有說到麥基洗德死亡,所以是默認他是活著的」。
            ●「已經在」:原文的意義是「還在」的意思。
            ◎律法下的祭司,頂多只能工作二十五年(由二十五歲到五十歲)。
            ◎這一段說明了麥基洗德在聖經記載中是「沒有提到死亡」的,因此比
              利未祭司們超越。而且利未祭司們也可以說透過亞伯拉罕繳納了十分
              之一的奉獻給麥基洗德,在這方面麥基洗德也比利未祭司們超越。這
              樣的解釋法,也是作者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方式,而不當把這種解釋
              法當成是該段聖經的正確解釋。
經文:

從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職任以下受律法,倘若藉這職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興起一位祭司,照麥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亞倫的等次呢?祭司的職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須更改。因為這話所指的人本屬別的支派,那支派裡從來沒有一人伺候祭壇。我們的主分明是從猶大出來的;但這支派,摩西並沒有提到祭司。倘若照麥基洗德的樣式,另外興起一位祭司來,我的話更是顯而易見的了。他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原文是不能毀壞)之生命的大能。因為有給他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先前的條例,因軟弱無益,所以廢掉了,(律法原來一無所成)就引進了更美的指望;靠這指望,我們便可以進到神面前。再者,耶穌為祭司,並不是不起誓立的。至於那些祭司,原不是起誓立的,只有耶穌是起誓立的;因為那立他的對他說:「主起了誓,決不後悔,你是永遠為祭司。」既是起誓立的,耶穌就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那些成為祭司的,數目本來多,是因為有死阻隔,不能長久。這位既是永遠常存的,他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像這樣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原是與我們合宜的。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律法本是立軟弱的人為大祭司;但在律法以後起誓的話,是立兒子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遠的。 7:11-7:28

註釋:

    (二)不同於傳統的祭司  7:11-28 
          1.如果以往的祭司制度可以使百姓完全,那就不用另外興起祭司了。而
            祭司制度的更改,也表明了祭司制度的根源─「律法」也必須更改。
            基督成為大祭司就與舊約的律法不相符合。 7:11-14 
            ●「完全」:應該是指百姓得到完全,而非祭司得到完全。
            ●「何用」:原文是「還有什麼需要」。
            ●「另外....一位」:原文也可以解釋成「另外一種」。
            ●「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職任以下受律法」:比較好的翻譯是「選民就是
              本著這祭司職任接受了律法」或「頒給以色列人民的律法是根據利未
              祭司制度的」。亦即以色列百姓領受律法是以利未祭司職任為基礎。
            ●「祭司的職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須更改」:直譯是「因為當祭司的
              執任更改時,律法的更改也必然發生」。
            ●「更改」:原文時態顯示「祭司執任的更改」和「律法的更改」是完
                        全同時進行的兩件事。
            ●「這話」:原文是複數,應該翻譯成「這些話」。
            ●「伺候」:「留心」、「專心」、「專務」。
            ●「伺候祭壇」:「在祭壇前服務」的意思。
            ●「出來」:原文有「出來」、「上升」等意思,此字在七十士譯本多
                        次用於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當中,在此作者使用此字顯然有
                        彌賽亞的意味。
            ◎「律法」:希伯來書的作者論律法,大多是指整套有關祭司、獻祭、
                        崇拜禮儀等事宜的律例,而非指整個舊約。
            ◎這段透過祭司制度的更換,把讀者由舊約律法禮儀的束縛和幻想中釋
              放出來。既然由上帝主動發動要在既有的律法制度之外設立祭司,就
              知道前面的律法制度是不夠好,即將被替換了。

          2.基督成為像麥基洗德一樣的祭司,更顯明了律法須要更改。而基督成
            為祭司,不是根據律法,而是根據生命的大能。 7:15-17 
            ●「倘若」:「既然」的意思。
            ●原文沒有「我的話」。
            ●「屬肉體的」條例:「屬於肉體的範疇」。「屬肉體的條例」可以意
                                譯為「人的條例」。
            ●「無窮」:「不能毀壞」、「不可消滅」、「不朽壞」。
            ●「有給他作見證的」:指「聖經」。
            ◎這裡提到的生命大能,不是「沒有完結的」而是「不能毀壞的」。
              亦即基督生命的本質與這世界的人不同,他是「不能毀壞」而我們
              頂多是「沒有完結」的。自然,「屬肉體的」更是提醒我們那是「
              必毀壞的」。

          3.律法因為無法使人完全所以就被廢棄了,引進更美的指望,讓我們可以
            進到神面前。  7:18-19 
            ●「廢掉」:此字是法律專有名詞,指「法律的廢除」。
            ●「律法原來一無所成」:「因為律法從來沒有使甚麼得到完全」(新
                                    譯本)。
            ●「進到神面前」:「親近上帝」。
            ◎正如羅馬書說的,律法是叫人知罪,而獻祭的律例,也不過是常常提
              醒我們是有罪的人,無法叫我們有勝過罪惡的能力,也無法真實的贖
              罪。

          4.基督成為祭司,是透過發誓設立的,而成為更美之約的中保。 7:20-22 
            ●「不是不起誓立的」:原文是「不是沒有起誓的行動」。
            ●原不是起誓「立」的:「成為」、「成了」。
            ●「主起了誓,決不後悔,你是永遠為祭司」:這段經文是引自 詩 110:4 
              ,並將之當成上帝對耶穌說的話。
            ●「後悔」:「改變主意」、「改變心意」。
            ●「約」:此字一般都是指「遺囑」,而用在上帝跟人的約定上,是表
                      達這種約定跟遺囑一樣,都是單方面的安排,而非雙方達成
                      協議的結果。
            ●「中保」:此字不是一般用來表達「中保」或「居間者」的字,而是
                        用來表達「保證人」或「擔保人」的字。舊約並沒有「保
                        證人」,只有摩西是「中間人」,而新約有耶穌當雙方的
                        保證人。
            ◎比起「律法之約」,耶穌所帶來的「恩典之約」是上帝更美的安排。
              我們不須要透過自己軟弱的肉體去抵擋自己的罪性,而能依賴基督的
              恩典進到上帝面前。

          5.基督是永遠長存的祭司,長遠活著替信他的人祈求。  7:23-25 
            ●「長久」:在蒲草文獻中常用來當「留任」或「繼續工作」的委婉
                        用法。在此是「長久留任」的意思。
            ●「長久不更換」:原意是「不可侵犯」,從而引申出「絕對的」、
              「不能更改的」、「永久的」、「不能取代的」之意思。
            ●「拯救到底」:可能指「徹底的拯救」或「永遠的拯救」。而由上下
                            文看來似乎後者比較可能。

          6.這樣的祭司更適合我們這些軟弱而須要被贖罪的人。  7:26-28 
            ●「合宜」:「適合」。
            ●「原」是與我們:「實在」、「正好」。
            ●「聖潔」:意思是「耶穌在心智及行為上完全符合上帝的要求」。
            ●「無邪惡」:指耶穌「沒有罪過」。這是指道德上的完美。
            ●「無玷污」:指耶穌「沒有被罪玷污」,指在禮儀上,耶穌是沒有不
                          潔的。
            ●「遠離罪人」:原文是「由罪人中被分別出來」或「跟罪人分開」。
              在當時有關贖罪日的禮儀中,大祭司必須七天前就由自己的住所搬到
              聖殿內的一間房間,以和罪人分開,避免沾染不潔。然而耶穌是在道
              德方面上和罪人分開的(亦即耶穌沒有犯罪)。
            ●「高過諸天」:原文是「成為高過諸天」,亦即這裡應該是論到耶穌
                            被提昇到諸天之上(上帝那裡)得榮耀。
            ●「每日....獻祭」:大祭司一年只需要在贖罪日這樣獻祭,因此作者
                               這樣說應該是要透過把贖罪日的祭和每天所獻有
                               贖罪性質的素祭結合,來強化基督與一般大祭司
                               的差異。
            ●「這事」:指「為百姓的罪獻祭」。
            ●「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應翻譯為「他獻上了自己,
              就把這事一次而永遠的成全了。」
            ●「軟弱的人」:原文直譯是「有軟弱的人」。
            ●「成全」:「已經成為完全」。這詞是用來形容「兒子」。而應該是
                        指「完全適合擔任大祭司職位」。
經文:

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在聖所,就是真帳幕裡,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他若在地上,必不得為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神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 8:1-8:5

註釋:

  四、基督在天上作大祭司( 8:1-5 )
    (一)我們有大祭司基督已經坐在上帝右邊,他在真正的聖所服事。 8:1-2 
          ●「其中第一要緊的」:原文可以解釋成「總結」、「要點」、「頂點」
                                或「最重要的一點」。比較可能的解釋是後兩者
                                。
          ●「坐」:重點不是在「坐下」的動作,而是指取得權威地位的莊嚴舉動
                    。
          ●「執事」:「僕役」,在此是指「大祭司服務上帝」的身份。
          ●「在聖所」:原文有許多可能的解釋,不過最可能還是指「聖所」而非
                        「聖徒的團契」。
          ●「主」所支:原文此字之前有冠詞,指「上帝」而非「基督」。
          ◎這段聖經影射 詩 110:1 所描述的狀況。
          ◎作者所要表達的,正是基督已經成了更美之約的大祭司。

    (二)這位天上的大祭司如果在地上就不能當祭司,因為地上已經有依照律法
          獻祭的祭司。地上的祭司制度是天上聖所的影像。 8:3-5 
          ●「禮物」:泛指律法所要求的一切「供物」。
          ●「供奉」:此字在七十士譯本用來指「宗教上的禮儀敬拜」。
          ●「形狀」:「副本」,意即地上的會幕乃是天上聖所的一種「模擬品」
                      ,而透過此「模擬品」將原本的實體反映出來。不過也有人
                      認為此字的意思應該是「輪廓」、「草圖」,而非逼真的「
                      模擬品」。
          ●「影像」:「影子」。這裡是採取「影子是由實物所投射而來,其本
                      身並無實質,也不能脫離實物存在,只是表明出有實體存
                      在」這種觀念來描述地上的聖所是指向天上的聖所。
          ●「將要」:原文是「計畫」、「意欲」的意思。
          ●「蒙神警戒」:原文是指「神給予命令或指示」。
          ●「說」:原文是「因為他說」。
          ●「你要謹慎」:「你要留心」的意思。
          ●「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此段是引
            自七十士譯本的 出 25:40 (希伯來原文也是此一章節),
            但作者加上了「各樣的物件」(原文是「一切」),目標是要涵蓋該段
            經文前後的經節。
          ●「樣式」:此字原意是「印章在封蠟上所留下的圖像」,引伸為「樣式
                      」或「模型」。關於此字的詳細討論,可以參考馮蔭坤先生
                      的「希伯來書(卷下)」第22-24頁。
          ◎地上的祭司制度是天上祭司制度的輪廓,而非本體。所根據的約和律法
            也不是完美沒有缺點的。
經文:

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那前約若沒有瑕疵,就無處尋求後約了。所以主指責他的百姓說(或譯:所以主指前約的缺欠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因為他們不恆心守我的約,我也不理他們。這是主說的。主又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主;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 8:6-8:13

註釋:

  五、基督做新約的中保( 8:6-13 )
    (一)耶穌所得到的職任比利未的大祭司更美,正如新約比舊約更美。 8:6 
          ●「如今」:意思是「但其實」、「事實乃是」。
          ●職任是「更美」的:此字在 1:4 譯為「更尊貴」,在此應該也是這
                              意思。
          ●此處有三個「更美」:第一個是指「更優越」的,第二、三個是指「
                                性質更好」的。
          ●「中保」:「中間人」的意思,而非 7:22 的「保證人」那個字。
          ●「憑」更美之應許:「根據」。

    (二)因為前約有瑕疵(因為百姓不守約),所以才會另立新約。 8:7-9 
          ●「瑕疵」:「缺點」。
          ●「尋求」:「處心積慮的搜索」。
          ●「所以」:「因為」的意思。
          ●「主指責他的百姓」:另一種翻譯是「主指前約的缺欠」或「主指責
                                前約對以色列百姓說」。
          ●8-12節是引自 耶 31:31-34 (七十士譯本三十八章31-34節)。
          ●「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原文翻譯接近是「不像從前我跟他們祖宗所立的約;在那日子我拉著
            他們的手,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現代中文譯本)。
          ●「拉著他們的手」:表達出父親領著年幼子女的圖像。
          ●「不恆心守」:也可以譯為「沒有遵守」。
          ●「不理」他們:「不理會」、「忽略」,也就是「任憑他們」的意思。

          ◎舊約的瑕疵,是在於百姓不守約,或者是沒有賦予百姓守約的能力,
            於是因為人的軟弱,自然就沒有辦法恆心守約。而人既然先毀約,上帝
            就沒有單方面繼續守約的必要。因此上帝就任憑那些不守約的人隨便敗
            壞。

    (三)新約的內容是:上帝要把律法直接寫在百姓內心,上帝要寬恕百姓的罪。
           8:10-12 
          ●「主又說」:原文沒有「又」字,只有「主說」。
          ●「在他們裡面」:原文是「在他們頭腦裡」。
          ●「不用....教導」:「必定不會教導」。
          ●「鄉鄰」:指「公民」或「居民」。
          ●「自己的鄉鄰」:指的是「自己的同胞」。
          ●「認識」:希伯來人對「認識」的瞭解,不是單單知識上的「認識」,
                      還包含與這知識一致的「行動」。舊約的「認識」甚至有「
                      同房」的意思,意即是深刻的瞭解與交往的意思。
          ●原文在 8:12 前有「因為」一字,表達這樣的新約之所以可能成立的基
            礎是因為上帝要寬恕人的罪惡。
          ●「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原文直譯是「對於他們的不義,我將會是慈
            悲的」。
          ●「不再記念」:原文是「必定不記念」。
          ●「記念」:不單只是「靜態的記憶」,還包括動態的「對所注意到的事
                      物的反應」。
          ◎作者引用耶利米書來說明新約的內容是:「上帝把律法寫在百姓心裡」
            以及「上帝要赦免百姓的罪」。
          ◎雖然舊約是用以色列家、猶大家來形容領受新約的群體,但對希伯來書
            的作者來說,卻是將後來的基督徒包含在這合一的以色列選民之中。
          ◎ 8:10 表達出這個新約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條文。
          ◎ 8:11 表達出這個約是關乎每個個人的,每個新約中的人都必然會領受
            關於上帝的知識,而不須要透過特殊等級的人的教導。

    (四)既有新約,就表示前約已舊,將要漸漸衰微了。  8:13 
          ●「快歸無有」:「快要消逝」、「鄰近滅亡」。
          ◎這樣的說法警告讀者不應該回頭打算繼續跟隨那即將過去的舊約,而應
            該準備隨著上帝的計畫,進入新約的應許之中。

經文:

原來前約有禮拜的條例和屬世界的聖幕。因為有預備的帳幕,頭一層叫作聖所,裡面有燈臺、桌子,和陳設餅。第二幔子後又有一層帳幕,叫作至聖所,有金香爐(爐:或譯壇),有包金的約櫃,櫃裡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櫃上面有榮耀基路伯的影罩著施恩(施恩:原文是蔽罪)座。這幾件我現在不能一一細說。這些物件既如此預備齊了,眾祭司就常進頭一層帳幕,行拜神的禮。至於第二層帳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獨自進去,沒有不帶著血為自己和百姓的過錯獻上。聖靈用此指明,頭一層帳幕仍存的時候,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未顯明。那頭一層帳幕作現今的一個表樣,所獻的禮物和祭物,就著良心說,都不能叫禮拜的人得以完全。這些事,連那飲食和諸般洗濯的規矩,都不過是屬肉體的條例,命定到振興的時候為止。 9:1-9:10

註釋:

肆、更美的獻祭制度( 9:1-10:18 )
  一、更美的聖所( 9:1-10 )
    (一)地上的聖所  9:1-5 
          1.前約有地上禮拜的條例,和禮拜用的聖幕,其中有聖所和至聖所以及禮
            拜用的器物。  9:1-5 
            ●「前約」:原文是「頭一個」,指的是「第一個約」亦即「舊約」的
                        意思。
            ●「禮拜」:「供奉」,七十士譯本總是用來指對上帝或神明的事奉。
            ●「因為有豫備的帳幕」:「因為有一個會幕被預備好」。
            ●「金香爐」:比較可能指的是「金香壇」而非「香爐」。
            ●「有包金的約櫃」:「有周圍包金的約櫃」。
            ●「榮耀基路伯」:基路伯之所以稱為「榮耀的」,是因為他們象徵「
                              上帝的臨在」。
            ●「施恩座」:原文是「贖罪蓋」或「蔽罪座」。
            ●「這幾件」:原文是「關於這些事」。

    (二)地上的獻祭制度  9:6-7 
          ●「常」:「經常地」、「定期性地」。
          ●「過錯」:「愚蒙」,意即「因無知而犯的罪」。
          ●「獻上」:「指大祭司將贖罪祭牲的血灑上施恩座上」,此字在後面用
                      來指「基督獻己為祭」。

    (三)地上獻祭制度的時限  9:8-10 
          1.聖靈透過地上的獻祭制度指明,頭一層帳幕存在的時候,進入至聖所
            的路還沒有顯明。  9:8 
            ●「指明」:「表明」、「告訴」、「揭露」之意。原文是現在式,表
                        明聖靈啟示的行動在作者寫信時仍然在進行中。
            ●「頭一層帳幕」:原文是「第一個會幕」,應該是指聖所。
            ◎這一層一層的限制,正指明了人是不能隨意親近上帝的,至聖所更是
              難以進入。而作者把這種制度所顯明的敬畏精神,和這舊約獻祭制度
              的限制結合在一起,表明舊約的獻祭制度其實沒有辦法讓人真正親近
              上帝。

          2.頭一層帳幕有如今天地上的獻祭制度,所獻的祭無法讓獻祭的人得以
            完全。這整個獻祭制度,都是地上的條例,有一定的結束時間。 9:9-10 
            ●「表樣」:「比喻」、「說明」。
            ●「現今」:「現今時期」、「現今的時代」,指「對讀者來講已經來
                        到的時期」。
            ●「所獻的禮物和祭物,就著良心說,都不能叫禮拜的人得以完全」:
              「其實所獻的禮物和祭品,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到完全」。
              (新譯本)
            ●「良心」:此字在希伯來書出現大多數是與「敬拜神」有關,意義主
                        要不是「分辨是非」的「良心」,而是「人在神面前自知
                        是有罪」的「良心」。而這種「罪疚感」有效的阻攔人親
                        近和敬拜神。
            ●「飲食」:原文做「食物和飲品」,指的應該是利未記中關於食物的
                        規定。
            ●「諸般洗濯的規矩」:直譯是「各樣的洗禮」,指的自然是舊約中「
                                  各樣潔淨的禮儀」。
            ●「命定」:「立定」、「有效」。
            ●「振興」:原意是「使....成為直或正」,後來引伸為「改革」、「
                        革新」或「更新」。意思就是指「上帝另立新約」。
經文:

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 9:11-9:14

註釋:

  二、更美的祭( 9:11-10:18 )
    (一)基督的血成了更美的祭物  9:11-14 
          1.如今基督已經成了更美之約的大祭司,進入了更美的帳幕,獻上更美的
            祭,完成永遠贖罪的工作。  9:11-12 
            ●但「現在」基督:原文無「現在」一詞。
            ●「將來美事」:應該翻譯為「已經實現的美事」。
            ●「這世界」:原文是「被造的世界」。
            ●「經過」那更大更全備:「藉著」。
            ●「更全備」:指「更能發揮真聖所的功能」。
            ●「山羊」:應該是「公山羊」,指大祭司在贖罪日為百姓獻的贖罪祭
                        ( 利 16:15 )。
            ●「牛犢」:大祭司在贖罪日為自己和本家獻上的贖罪祭( 利 16:3,11 
                        )。
            ●「自己的血」:應該是指「自己的死」,而套上獻祭詞彙的寫法。
            ●「成了」:直譯是「找到」,在此是「獲得」或「取得」、「成就」
                        的意思。
            ●「贖罪的事」:原文是「救贖」,在此指「罪得赦免、良心得潔淨
                            」。
            ◎基督的工作比地上大祭司優越的地方:
              (1)他在天上的聖所事奉。
              (2)他工作的媒介是自己的血。
              (3)他只須進入聖所一次。
              (4)工作果效是「永遠的救贖」。

          2.舊約中的贖罪祭不比基督的祭有價值,都能叫人成聖,那基督自己更是
            能夠潔淨基督徒的良心,讓基督徒可以坦然事奉永生神。  9:13-14 
            ●「灑在」:是指「母牛犢的灰」灑在人身上。可參考舊約 民 19 
                        的規定。
            ●「永遠的靈」:指「聖靈」。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考馮蔭坤先生的「
                            希伯來書卷下」93-94頁。
            ●「洗淨你們的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比較好的翻譯是「潔淨我們
              的良心脫離死行」(新譯本)。
            ●「死行」:「引致死亡的行為」。
            ◎這段要表明舊約的獻祭制度是洗淨外在的身體,而基督透過聖靈要來
              潔淨我們內在的良心,讓我們可以完全適合親近神。
經文:

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凡有遺命必須等到留遺命(遺命:原文與約字同)的人死了;因為人死了,遺命才有效力,若留遺命的尚在,那遺命還有用處嗎?所以,前約也不是不用血立的;因為摩西當日照著律法將各樣誡命傳給眾百姓,就拿朱紅色絨和牛膝草,把牛犢山羊的血和水灑在書上,又灑在眾百姓身上,說:「這血就是神與你們立約的憑據。」他又照樣把血灑在帳幕和各樣器皿上。按著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潔淨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9:15-9:22

註釋:

    (二)基督成為新約的中保。  9:15-22 
          1.基督成了新約的中保,透過受死贖罪,讓蒙召之人得著上帝所應許的
            永遠產業。  9:15 
            ●「為此」:「因此」。
            ●「中保」:「保證人」、「擔保人」的意思。
            ●「受死」:原文作「有死亡發生」。
            ●「罪過」:指「一切與神在律法中所顯明的旨意相違背的事」。
            ◎作者在這一節中,表達了舊約的罪惡累積起來,直到耶穌以死替贖才
              一次洗清。
            ◎這一節表明蒙召之人不單是得到了「將會得到永遠產業的應許」,而
              且是已經得到了上帝應許過的「永遠的產業」。
            ◎「蒙召之人」:應該是廣義的指新舊約所有信徒的總集合。這裡表明
              耶穌的死是真正洗淨這些蒙召之人罪惡,讓他們得到產業的關鍵。

          2.遺囑必須等到立遺囑的人死了才能生效,因此即使是前約,也是用血立
            的。  9:16-18 
            ●原文在 9:16 前有「因為」一字。
            ● 9:16 應該翻譯為「凡有遺囑,必須證實立遺囑的人死了」(新譯本
              )。
            ●「因為人死了,遺命纔有效力」:直譯是「因為遺囑是在死人的基礎
              上才有效的」。
            ●「前約也不是」:原文直譯是「甚至前約也不是」。意思是舊約即使
              是「預表」性質,也還是用血設立。
            ◎因為原文的「約」與「遺囑」是同一個字,而且我們也可以把新約當
              成是基督的「遺囑」,當基督死了,遺囑就生效。因此,作為新約預
              表的舊約,也是用「血」來設立。就是指向作為實體的新約基本上是
              具有「遺囑」性質的。

          3.舊約的立約程序,也都是透過血來潔淨的。血和赦罪有關。 9:19-22 
            ●「各樣誡命」:「每一個誡命」。
            ●「各樣器皿」:指「崇拜及禮儀上所用的各樣器皿」。
            ●「牛犢山羊」:比較可信的抄本只有「牛犢」。
            ●「差不多」:「幾乎可以這樣說」。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直譯是「沒有流血,就沒有赦免
                                            」。
            ◎這一段引自 出 24:3-8 。
            ◎作者在這一段中也不是關注舊約的準確歷史,在本段中作者把摩西
              立約和奉獻會幕的兩件事情當成一件立約的儀式,以說明舊約也是
              以血來潔淨。
經文:

照著天上樣式做的物件必須用這些祭物去潔淨;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當用更美的祭物去潔淨。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這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也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的血(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進入聖所,如果這樣,他從創世以來,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 9:23-9:28

註釋:

    (三)基督自己成了更美的祭,完成除罪的工作,拯救了等候他的人。 9:23-28 
          1.地上的物品要用血來潔淨,那天上的本體就應該要用更美的祭物去潔
            淨。 9:239:23 之前有個「所以」。
            ◎天上本物的「潔淨」:指的應該是接近「使之成聖」的意思。

          2.基督不是進入人手所造的聖所,也不像地上的獻祭方式一樣獻祭,而是
            進入天上,獻上自己。  9:24-26 
            ●「天堂」:原文是「天上本身」,指的應該就是「真聖所」。
            ●「顯」在神面前:「出現」。
            ●「帶著」牛羊的血:可能可以解釋成「憑藉」、「靠著」。
            ● 帶著「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
            ●進入「聖所」:指「至聖所」。
            ●「受苦」:指「基督的十字架之死」。
            ●「末世」:「世代(複數)的結束」。
            ●「除掉」罪:「廢掉」,比「赦免」還強烈的用法。意義應該是「全
                          面消滅罪的勢力」。
            ◎「顯在神面前」:表示基督無阻攔的見到神的面。
            ◎這裡表達基督的獻己為祭,不但達到了贖罪的功能,而且是「全面性
              的消滅罪的勢力」,其功效絕對不是舊約的獻祭制度可以比擬的。

          3.上帝命定人都要死,而且會面對審判,所以基督也沒有違反這定律,
            只一次獻上自己,就擔當許多人的罪,並還會再來拯救等候他的人。
             9:27-28 
            ●「定命」:「規定」,指上帝定下的旨意。
            ●「像這樣」:「照樣」、「同樣」。
            ●「顯現」:直譯是「被看見」。
            ●「等候」:「熱切期待」之意。
            ●「拯救他們」:原文是「成全救恩」或「使他們得到完全的救恩」。
            ◎這裡表達正如人只死一次,之後接續而來的就是審判。耶穌這大祭
              司也只死一次(把自己生命奉獻一次),就擔當了多人的罪,並且
              接續而來的就是第二次顯現。這一次的顯現就不是為了要贖罪,而
              是為了讓基督徒得到完全的救恩。
經文:

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以上說:「祭物和禮物,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願意的,也是你不喜歡的(這都是按著律法獻的)」;後又說:「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見他是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 10:1-10:10

註釋:

    (四)舊約的獻祭制度不完全,因此耶穌要來獻上自己。  10:1-10 
          1.獻祭制度既然是將來美事的影兒而非真相,所以無法使人得以完全,
            而獻祭的持續更是顯明獻祭制度的無能。 10:1-210:1 之前有個「因為」。
            ●既「是」:「有」,表達律法只有將來美事的影兒(可能僅具備一
                        部分),而非「是」將來美事的影子(就是「美事影兒」
                        的全部本體)。
            ●「不是本物的真像」:「不是真事物的形狀本身」,意義就是「不
                                  是真事物本身」。
            ●「常獻」:「繼續不斷的獻」。
            ●「總不能」:「從不能」、「永不能」的意思。
            ◎作者以獻祭制度的持續(恐怕收信人就是羨慕這種持續的獻祭制度)
              來說明獻祭制度的無能。

          2.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自己的罪,而不能除罪。 10:3-4 
            ●想起「罪」:原文是複數的罪,亦即由上一個贖罪日到下一個贖罪日
                          之間所犯的罪。
            ●「想起」:「記念」,用在耶穌設立聖餐時所說:「為的是記念我」
                        。亦即贖罪日的禮儀是讓百姓清晰的看見並重視他們所犯
                        的罪惡。
            ●「斷不能」:絕不能。
            ◎保羅說「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羅 3:20 ),而希伯來書作者
              說獻祭制度的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顯然
              大家都心知肚明,牛羊的血絕不能替代我們的生命而贖罪。

          3.耶穌基督到世上的時候所說的話,也表明獻祭制度是上帝不喜悅的,並
            且他要除去這個獻祭制度而立定新約。  10:5-9 
            ●此段引自 詩 40:6-8 (七十士譯本詩篇三十九篇7-9節)。
            ●「祭物」:在舊約中特指「平安祭」。象徵與神交往。
            ●「禮物」:在利未記中特指「素祭」。象徵分別為聖奉獻給神。
            ●「燔祭」:「燒化祭」。象徵獻上敬拜。
            ●「贖罪祭」:可能包括「贖罪祭」以及「贖愆祭」。贖罪祭乃是為了
                          贖罪,贖愆祭則在於補償對人的虧欠或損害。
            ●「你曾給我豫備了身體」:這是七十士譯本的譯法,希伯來文是「
              你已經開通我的耳朵」。可能是七十士譯本的翻譯者,認為這是希
              伯來文「以部份代替全部」的意思,所以作此翻譯。而希伯來作者
              把這意思轉變成「基督預備以自己的身體來替代各樣的祭物」或者
              也有可能作者取七十士譯本的意思,強調耶穌乃是「全人順服上帝
              」。
            ●「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直譯是「關於我,書卷上已有記
              載」。
            ●「除去」:「廢除」、「取消」、「撤除」的意思。此字有司法上
                        的意思。
            ●「立定」:「成立」、「建立」。此字也有司法上的意思。
            ◎作者把詩篇的話當成耶穌到世上的寫照,這一段詩篇一向被當成具
              有預言性的,因此作者也用了比較「夫子式」的解經法在這段經文
              上。表明基督來是要設立新約。

          4.我們藉著上帝的旨意,靠耶穌基督的獻祭,就得以成聖。 10:10 
            ●「我們....得以成聖」:原文時態顯示我們是在「已經成聖」的狀
                                    態中。



經文:

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10:11-10:14

註釋:

    (五)靠耶穌的獻祭得以成聖  10:11-14 
          1.祭司是天天站著事奉神,獻上相同而永不能除罪的祭物。 10:11 
            ●原文在 10:11 前有個「而且」。
            ◎作者描述舊約的獻祭制度中,許多祭司天天站著,努力獻上徒勞無
              功的同樣祭物。

          2.而基督是「一次」獻完功效到永遠的贖罪祭,就坐下了,只等待「仇敵
            成為腳凳」的日子到來。 10:12-14 
            ●「坐下」:重點不是在「坐下」的動作,而是指取得權威地位的莊嚴
                        舉動。
            ●「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獻上了一次永遠有效的贖罪祭」。
                                        (新譯本)。
            ●「成了」他的腳凳:動詞原文時態是被動時態,亦即上帝讓基督的仇
                                敵成為基督的腳凳。
            ●「一次獻祭」:「藉一次奉獻」。
            ●「得以成聖的人」:「被聖化的人」,指「基督徒」。
            ●「叫....完全」:原文時態是「完成式」,加上「永遠」更強調出基
                              督獻祭的永久功效。
            ●「完全」:應該是相對於「獻祭制度無法使人完全」,而指基督替死
                        讓人可以與神建立親密而正常的關係。
            ◎與舊約獻祭工作相對的,耶穌只一次獻上自己,就已經成全了救贖工
              作。不須要像舊約祭司一樣不斷勞苦的做重複而無效的工作。
經文:

聖靈也對我們作見證;因為他既已說過:主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寫在他們心上,又要放在他們的裡面。以後就說: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這些罪過既已赦免,就不用再為罪獻祭了。 10:15-10:18

註釋:

    (六)聖靈和聖經也一起為這個新的獻祭制度作見證  10:15-18 
          ●「作見證」:原文是現在式,表達聖靈在現在(作者寫信時)仍然作見
                        證。
          ●「對我們」:也可以翻譯為「為我們」。亦即聖靈見證的內容是有利於
                        我們的。
          ●「過犯」:「不法的行為」。
          ●「我不再記念」:原文是「絕不再被記念」。
          ◎聖靈透過耶利米書告訴我們,新約是屬乎內心的,上帝要赦免我們的罪
            ,也因此那些為了贖罪的獻祭制度都可以免了。也就是讀者不需要追求
            那些本可以免除的儀式了。
經文: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10:19-10:22

註釋:

伍、實際應用( 10:19-13:25 )
  一、當以誠以信來到神面前( 10:19-25 )
    (一)我們因為耶穌的救贖而有了一個新的地位。 10:19-22 
          1.我們因耶穌的死得以進到上帝面前。 10:19-20 
            ●「至聖所」:指的應該是「天上的聖所」。
            ●「因」耶穌的血:「靠著」、「憑藉」。
            ●「坦然」:可以指「客觀性的親近上帝的『自由和權力』」或者是
                        「懷著大膽的信心」。
            ●「進入」:指的不是「進入的方法」而是「進入的行動」。
            ●「開」:「開闢」、「重新訂立」。
            ●又「新」又活:指「前所未有的」。
            ●又新又「活」:指「有效的」、「能有所行動的」。
            ●「從幔子經過」:「通過幔子」,指的應該是「進入至聖所,到上帝
                              面前」。
            ●「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比較好的翻譯是「就是通過(或藉著)他
                                      的身體」。
            ◎耶穌的死打開了一個新紀元,讓我們可以進到上帝面前。

          2.在新約中我們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子民。而且阻擋我們親近神的罪疚
            感已經除去,因此應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10:21-22 
            ●「大祭司」:原文是「偉大的祭司」。
            ●「神的家」:指「神的子民」。
            ●「治理神的家」:原文直譯是「在神的家上」。
            ●「當....來到神面前」:原文是「讓我們親近」,意義自然是「讓我
                                    們親近神」。
            ●「誠心」:「真心」、「真誠的心」、「誠實」,也可能包括「真誠
                        不二」的心。
            ●「心中的天良」:指「良心」。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我們良
              心的邪惡既然被灑淨,身體也用清水洗淨了」。(新譯本)
            ●「灑」:在本書用來指摩西和耶穌的灑血,在此應該是指耶穌灑血除
                      去我們內心的罪疚。
            ●「灑去」、「洗淨」:都是「完成式」。亦即這裡不是表明一條律法
                                  ,而是發出邀請。
            ●「用清水洗淨」:可能是暗指「洗禮」,或者是指 結 36:25 
                              中,上帝預言要用清水潔淨以色列人的事。
            ◎心中和外在身體的潔淨,應該是重言法,用來強調基督徒完完全全的
              被洗淨,可以來到上帝面前。
經文:

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10:23-10:25

註釋:

    (二)要堅守指望不動搖,並彼此勸勉,持守聚會。  10:23-25 
          1.要堅守信仰,不搖動,因為上帝是信實的。 10:23 
            ●「所承認的指望」:「所宣認的盼望」(新譯本)。
            ●「承認」:指「公開宣認」的行動。
            ●「不至搖動」:「毫不動搖」、「堅定不移的持守」。
            ●「那應許我們的」:原文是「那應許者」,指「上帝」。
            ◎這裡所提到的「指望」,應該是對即將給予基督徒的產業與新天新地
              的盼望。

          2.應該要彼此關懷,以激發愛心和善行,並且不可停止聚會。 10:24-25 
            ●「彼此相顧」:「彼此關懷」、「彼此關心」。
            ●原文顯示「彼此關懷」的目的是「為要激發愛心與善行」。
            ●「激發」:「促進」、「鼓動」。
            ●「愛心與善行」:意思是「由愛心生出的善行」。
            ●「停止」、「勸勉」:原文的時態都是現在式,表達「持續不斷的
                                  動作」。
            ●「不可停止聚會」:「不可持續放棄聚會」、「不可習慣性的停止
                                聚會」。
            ●「知道」:「看見」、「基於明確的跡象而觀察得到」。
            ◎這裡提到的「不要停止聚會」,並非一次也不能不去主日崇拜,而是
              要基督徒不要習慣性的停止聚會。並且也闡明了基督徒聚會的內容不
              是用來宣告律法捆綁信徒或者是隨意聊天,而是要「彼此關懷」、「
              激發愛心與善行」、「彼此勸勉」(勸勉彼此持守信仰)。這是當我
              們要用這段經文勸人來主日禮拜時得要先思考的,會不會我們不是關
              心弟兄的屬靈狀況,而不過是為了維持一個「形式」與「律法」。
            ◎在 10:19-25 的勸勉中,作者把「信望愛」三個美德都提到了。
經文: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惟有戰懼等候審判和那燒滅眾敵人的烈火。人干犯摩西的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尚且不得憐恤而死,何況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你們想,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 10:26-10:31

註釋:

  二、警告:不可故意干犯基督( 10:26-31 )
    (一)得知真道以後,如果故意犯罪,就沒有贖罪祭,只能等待滅亡了。 10:26-27 
          ●「得知真道」:「領受真理的知識」(新譯本)。亦即成了基督徒。
          ●「真理的知識」:在教牧書信中指的是「歸信基督的行動所包含的對上
                            帝決定性的知識」,亦即擁有了這知識,就成了基督
                            徒。
          ●「故意」:「甘心樂意的」。
          ●「犯罪」:原文的時態指的是「持續性的犯罪」。
          ●「烈火」:原文直譯是「火的烈怒」,亦即「用火表達出來的烈怒」。

    (二)如果干犯摩西律法都必須被治死,那踐踏更尊貴的神兒子與聖靈,豈不應
          該承受更重的刑罰。  10:28-29 
          ●「干犯」:原文是「廢棄」,意思是否認律法的權威,將此律法當成是
                     「無效」。
          ●「要受」:原文是「配受」。
          ●「踐踏」、「將....當作」、「褻慢」:原文時態表示這些都是已經做
                                                了的事情。
          ●「踐踏」神的兒子:可能表達「把珍貴的東西視為毫無價值,並以鄙夷
                              的態度視之」。
          ●「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指的應該是「把基督十字架的捨命當
            成平凡」。對應於「分別為聖」,「當成平常」的意思就是「視為俗物
            」或者「不適合歸於上帝」。
          ●「褻慢」施恩的聖靈:「侮辱」。
          ●「施恩的聖靈」:原文是「恩典之靈」。
          ◎「踐踏神的兒子」、「將基督的血當作平常」、「褻慢施恩的聖靈」,
            都是來形容 10:26 的「故意犯罪」行為。
          ◎這裡的警告由字面上看起來應該也是指「真基督徒」的背道。不過和
             來 6 的警告一樣,這是對收信人的預先警告,不管收信人是真基督
            徒還是假基督徒,謹慎自己不把上帝的恩典當作無效,是很重要的。
            真基督徒能夠透過聖靈的保守避免這罪行,有這趨向的「類基督徒」
            (很像真基督徒的非基督徒),也能夠因為這警告堅定自己的信仰,
            走向真基督徒的道路。

    (三)審判者是上帝,祂是公義的,必然會報應。而落在上帝的報應裡,是可怕
          的。  10:30-31 
          ●「知道誰說」:原文是「知道曾如此說的那一位」,指的是「上帝」。
          ◎許多基督徒強調愛勝過公義,以至於忘記上帝也是公義的。這裡很清楚
            的提醒我們,那位慈愛替我們預備救贖計畫的的上帝也是「公義的」,
            祂一定會處理「故意犯罪」的事情。而不會隨便任憑背道的事情發生。

經文:

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只是義人(有古卷: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10:32-10:39

註釋:

  三、當追念往日、持守所信( 10:32-39 )
    (一)往日收信者忍受各樣苦難  10:32-34 
          1.要回想往日忍耐苦難的日子,自己受苦,也陪伴受苦的人。 10:32-34 
            ●「追念」:「積極的回想」。原文的時態是現在式,表示這是作者
                        希望讀者不斷做的事情。
            ●「爭戰」:原文是「競賽」,亦即是「在競技場內鬥爭」。這裡表
                        達讀者忍耐和苦難的鬥爭。
            ●「毀謗」:「辱罵」,此字和「患難」都是複數型態。
            ●「患難」:「外來的逼迫」。
            ●「成了戲景」:原文意義是「公開的使人成為被恥笑、受羞辱的目
                            標」。並且原文時態顯示這是一種「時常發生」的
                            情況。
            ●「受」:「遭遇」、「生活」。亦即表達「生活在同樣苦難中」。
            ●「陪伴」:「同有」、「與....一同有分」。因此這裡表達的並不
                        只有「陪伴」的意思,而包含有「一同有分於苦難」的
                        意思。

          2.收信人為了更美的產業寧願放棄世上的產業,並忍受苦難。 10:34 
            ●「體恤」:「同情」,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經歷,同時有給予實
                        際幫助的含意。
            ●「搶去」:「搶奪」。
            ●「甘心」:「帶著喜樂的」。

            ◎這些收信人曾經忍受公開的侮辱,並與苦難中的眾弟兄姊妹一同有分
              ,這是何等偉大的勇氣。然而這些人終究還是失落了原有的勇氣與積
              極,這是我們也應該要警醒的。

    (二)應該持守勇敢的心,忍耐到底,以致得救。  10:35-39 
          1.應該持守勇敢的心。  10:35 
            ●「丟棄」:扔掉一件東西,好像那東西是毫無價值似的。

          2.要忍耐行完神的旨意,就會得到所應許的。 10:36-37 

          3.義人要因信得生,而退後就進入沈淪,基督徒應該不是會退後以致沈
            淪的人。 10:38-39 
            ●「退後」:「退縮」、「膽怯」。
            ●「退後入沉淪」:「退縮以致滅亡」。
            ●「得救」:原文是「獲得」的意思。
            ●「靈魂得救」:比較好的翻譯是「獲得生命」。
            ◎ 10:37-38 引用七十士譯本的 哈 2:3-4  賽 26:20 
              ,組合成一段勸勉讀者依賴信心而活以得應許,而不膽怯退縮
              而沈淪。
經文: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 11:1-11:3

註釋:

  四、歷代信徒信心的榜樣( 11:1-40 )
    (一)論信心  11:1-3 
          1.信心帶給人真實感與把握。 11:1 
            ●「所望之事」:「所盼望的事」。
            ●「實底」:指一樣事物背後的「實體」。
            ●「未見之事」:原文是「所不見的事」。
            ●「確據」:「確證」、「明證」。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信心賦予所盼望的事一個實體。
            ●「信心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心是看不見的事情的確證。
            ◎此段不是要說明信心的嚴格定義,而是要表達信心所帶來的功效。並
              非沒有信心就不會有客觀的「所盼望的事」和「看不見的事」存在,
              而是信心帶給人對這些「人們捉摸不到的事物」有主觀的確據與真實
              感。

          2.我們的信仰前輩因著信得到上帝的讚賞,而我們也因為信,明白上帝是
            造物者。  11:2-3 
            ●「古人」:原文是「長者」,應該是「前輩」的意思。
            ●「得了美好的證據」:「得了褒揚」、「得到了稱許」。
            ●「諸世界」:指的應該是「宇宙」。
            ●「神話」:「神的話」。
            ●「知道」:原文是「明白」,意思是「經理性思考而認識一件事」。
            ◎「這樣....」:意思是透過信心的眼光,我們得到一個真理,就是宇
                            宙不是由可見的物質元素來的。
經文: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11:4-11:7

註釋:

    (二)信心的實例─洪水前  11:4-7 
          1.亞伯的獻祭。 11:4 
            ●「得了稱義的見證」:原文是「他被見證為義」,意思是「他被上帝
                                  稱許為義人」(新譯本)。
            ●「指他禮物作的見證」:「藉著為他的供物作證」。意思是「上帝藉
              著悅納亞伯的祭物來稱許亞伯是義人」。
            ◎這一段引自 創 4:3-7 ,神悅納亞伯的祭物可能有兩種解釋:
              (1)亞伯是特地預備羊群中最好的來獻祭,而該隱只是隨便拿土產來
                 敷衍。
              (2)上帝是先悅納「亞伯」這個人然後才是他的供物,亞伯和亞伯的
                 供物是不能區分的。悅納的關鍵並非是供物的種類,而是奉獻供
                 物的人。
              第二點涵蓋第一點,並且合乎希伯來書的上下文,因此較為可取。
            ◎「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指的應該是「亞伯的事蹟
              被記錄在聖經上,直到今日仍然透過聖經向世人說話」。

          2.以諾被上帝接去。  11:5-6 
            ●「見死」:「經歷死亡」的意思。
            ●「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原文是「因為」。
            ●「信有神」:「信上帝存在」。
            ●「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信上帝對尋求他的人是支付工資者
                                        」。亦即上帝對於那些努力尋求認識
                                        和親近他的人會給予對應的賞賜。
            ◎這一段引自 創 5:21-24 。七十士譯本翻譯舊約聖經時把「以
              諾與神同行」譯成「以諾得到神的喜悅」,把「上帝把他取去,他就
              不在了」譯成「人也找不著他,因為上帝把他遷去了」。
            ◎這一段的思路是:以諾被上帝接去,沒有經歷死亡,因為聖經說「
              以諾得到神的喜悅」,而人除非信上帝,不可能得到上帝的喜悅,
              所以我們可以說「以諾因信被上帝接去」。

          3.挪亞建方舟。  11:7 
            ●「未見的事」:「尚未看見之事」,與第一節的「未見之事」不同。
                            指的是目前沒有看見,未來就會看見的事。
            ●「預備」:「製造」、「建造」。
            ◎這一段引自 創 5:28-9:29 。
            ◎挪亞對上帝的敬畏與順從表現,更突顯出當代的人的不信是如何罪大
              惡極。
            ◎而這一段的「義」以及亞伯的「義」,指的可能不是保羅因信稱義的
              義,而是比較籠統的「正義」或「在神眼中看為正」的「義」。
經文: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以撒因著信,就指著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雅各因著信,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扶著杖頭敬拜神。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 11:8-11:22

註釋:

    (三)信心的實例─以色列的族長  11:8-22 
          1.亞伯拉罕因著信離開家鄉,往應許之地作客。他等候上帝所應許的產
            業。 11:8-10 
            ●「蒙召」:原文的時態顯示亞伯拉罕一蒙召就立刻遵命出去。
            ●「將來要得」:「將來命定要得」。
            ●「作客」:「暫居」。
            ●「等候」:原文的時態顯示亞伯拉罕是「繼續不斷的等候著」。
            ●所「經營」:「設計」。
            ◎「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原來住在迦勒底的吾珥,此城位居
                            現今伊拉克南部,接近幼發拉底河河口。後來和其父
                            親遷居到位於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哈蘭」,此兩城的
                            主要神祇都是「月神」。
            ◎在當時依賴團體生活的背景中,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就毅然離開自己
              所居住的地方和親族,而且到了上帝應許要給他的地方,他還是過著
              居住帳棚的游牧生活。他這樣的順服顯示出他耐心的等待上帝所應許
              的產業,即使自己一生漂泊,也不在乎。

          2.亞伯拉罕因著信能夠在眾多不利的條件下生子,並擁有大量的子孫。
             11:11-12 
            ●這一段有許多爭論,不過比較可能的解釋是「亞伯拉罕因著信,即使
              撒拉不孕、自己也過了生育的歲數,還是得了生育能力....」。
            ●「生出」:「出現」、「興起」、「傳下來」。

          3.這些有信心的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到所應許的。卻仍然堅持
            要等待迎接更美的家鄉,而不選擇退回原來的地方。因此上帝樂意被稱
            為這些人的神,也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11:13-16 
            ●「從遠處望見」:原文是「從遠處望見它們」,亦即從遠處望見應許
                              的實現。
            ●「歡喜迎接」:「從遠處表示歡迎」。
            ●「在世上」:「在地上」。
            ●「客旅」:「異鄉人」。
            ●「寄居的」:「客旅」、「暫時居留的訪客」。
            ●「說這樣話的人」:原文是「因為說這樣話的人」。
            ●「他們若想念」:「而且他們若想念」。
            ●「羨慕」:「渴慕」。
            ●「家鄉」:「父家」、「本地」,指「落地生根」、「傳宗接代」之
                        地。
            ●「不以為恥」:有「公開承認」、「公開作證」的意思。
            ●「被稱為他們的神」:意思不是這些人稱為神,而是上帝被稱為「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上帝透過被稱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來公開承認這群有
              信心的人,因為上帝也已經為他們預備好天上更美的家鄉,這些人
              將進入永生,因此上帝也將永遠是他們的上帝。

          4.亞伯拉罕因著信獻上以撒,雖然他知道上帝應許由以撒生的才是亞伯
            拉罕的後裔。而他信上帝能叫人由死裡復活,而他自己也有如得到一
            個死裡復活的兒子一樣。  11:17-19 
            ●「自己獨生的兒子」:原文是「那獨一的」,並不一定指「獨生的」
                                  (可以指「獨一無二的」、「特殊的」)。
            ●「以為」:「認定」、「認為」。
            ●「得回」:原意是「領了回來」。表達出以撒已經是獻給上帝了,而
                        不再屬於亞伯拉罕,而後來是亞伯拉罕由上帝那裡領回以
                        撒。

          5.以撒、雅各、約瑟都因著信祝福後代或者為自己的遺骨預作安排。
             11:20-22 
            ●「杖」:和「床」字的子音相同,而當時希伯來文原文是沒有母音的
                      ,因此有些聖經翻譯成「床」,而七十士譯本翻譯成「杖」
                      ,而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引用七十士譯本的翻譯。

經文:

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就因著信,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他因著信,就守(或譯:立)逾越節,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著要過去,就被吞滅了。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 11:23-11:31

註釋:

    (四)信心的實例─摩西和以色列百姓  11:23-31 
          1.摩西的父母因信藏匿摩西三個月。 11:23 
            ●「俊美」:可能是「非常俊美」或「被上帝所喜愛」的意思。在這裡
                        作者應該是取後者的意義,而表達出摩西的父母看出上帝
                        在摩西的身上有特別的心意,才保護這小孩。

          2.摩西因著信與上帝的百姓認同,放棄王宮的榮華。 11:24-26 
            ●「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不願暫時享受罪」。
            ●「為基督受的凌辱」:原文是「基督受的凌辱」。亦即摩西當時與上
                                  帝百姓同受凌辱,有如基督為上帝百姓受的凌
                                  辱一樣。
            ●「想望」:「全神注視」、「全神注目」。並且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
                        一種「不斷的全神注視」的舉動。

          3.摩西因信離開埃及,不怕國王的憤怒。 11:27 
            ●「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他好像繼續不斷的看見....
                                               」。
            ◎此處應該是指 出 2:14-15 的事情而不是指摩西帶領以色列
              人出埃及的事。不過 出 2:14 提到摩西便懼怕,大概是作
              者把 出 2:15出 2:14 切斷,認為摩西到米甸與 出 2:14 
              的懼怕殺人的事情敗露並沒有直接關係。

          4.因信有逾越節、過紅海等事件。  11:28-29 
            ●「臨近」:「觸摸」、「侵犯」、「殺」的意思。

          5.以色列人因信攻下耶利哥城,而喇合因信得救。  11:30-31 
            ●「圍繞」:「繞行」、「繞著而行」。
            ●「妓女」:原文是指一般妓女,而非指「神妓」。
經文:

我又何必再說呢?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原文是贖),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11:32-11:38

註釋:

    (五)其他的信心實例  11:32-38 
          1.因為信心獲得勝利。  11:32-34 
            ●「我又何必再說呢」:「我還要說什麼呢?」。
            ●「制服」:「征服」。

          2.因為信心忍受苦難。  11:35-38 
            ●「苦害」:「虐待」。
            ◎這一些記載有些可能與當日馬加比時代有信心的猶太人的遭遇有關。
              因為七十士譯本中也包含馬加比時代的記載。
            ◎這世界的人想要除去這些有信心的人,用各樣的苦難來對待他們,
              然而在作者的眼中,這些人反而是這世界不配有的人。
經文: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11:39-11:40

註釋:

    (六)結論:上文的信心見證人,都得到上帝的稱許,但仍然沒有獲得所應許的
                ,因為上帝的計畫是要他們與我們一同得那更美的事。 11:39-40 
          ●「這些人」:原文是「所有這些人」。
          ●「得了美好的證據」:「獲得了稱許」,亦即「獲得了上帝的稱許」。
經文: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譯: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12:1-12:3

註釋:

  五、當仰望基督,忍受管教( 12:1-13 )
    (一)忍耐奔跑天路  12:1-3 
          1.既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就應該忍耐奔跑前面的道路。 12:1 
            ●「圍著」:「環繞」,作者是用競技場觀眾的圖像來形容這些見證
                        人以過來人身份注視讀者奔跑。
            ●「重擔」:指「賽跑的運動員所須要卸下的重量」。
            ●「存心忍耐」:「以堅忍的心」。
            ●「路程」:「賽程」,此字原意是指「運動會」,後指「運動會中的
                        一個項目」,由上文中的「跑」字可以推測出作者的意思
                        應該是指「賽跑」。
            ◎此處的重擔應該就是指「容易纏累我們的罪」。當時的賽跑者都是裸
              跑,所以「放下重擔」和「脫去罪」應該是一種重言法。

          2.應該注視耶穌,他也是為了將來的喜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變得到
            尊榮的地位。  12:2 
            ●「仰望」:「注視」。
            ●「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原文是「耶穌為信心的創始者和完
                                            成者」。
            ●「創始」:「元帥」、「領導者」。
            ●「成終」:「完成者」,此字可能是作者自己創造的字,指的可能是
                        「耶穌把信心完全的表達出來」、「耶穌把信心帶到完全
                        的地步」。
            ●「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原文是「忍受了十字架」。

          3.基督徒要思想耶穌的忍耐,免得疲倦灰心。 12:3 
            ●「思想」:「計算」、「小心考慮」。
            ●「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是指「耶穌」。
            ●「頂撞」:原文是指「敵對」、「反對」,而不只是語言上的「頂
                        撞」。
            ◎耶穌是我們的榜樣和標竿,讓我們在天國的跑道上可以注視並學習。
              好讓我們可以獲得鼓勵,避免失去動力而疲倦灰心。
經文:

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腳(或譯:差路),反得痊癒。 12:4-12:13

註釋:

    (二)接受上帝的管教。  12:4-13 
          1.讀者還沒有面對死亡的壓力,並且忘記上帝可能會管教自己的兒女。
             12:4-6 
            ●「相爭」:「鬥爭」。
            ●「抵擋」:「抵抗」。
            ●「罪惡」:依上下文來看,應該是指「罪人」,或敵對基督的勢力,
                        而不是指「內心的犯罪趨勢」。
            ●「你們又忘了」:也可以翻譯成「難道你們忘記了」。
            ●「忘記」:原文是「完全忘了」。
            ●「我兒....不可灰心」:引自七十士譯本 箴 3:11-12 。
            ●「管教」:含有「教養、教育、訓練」,「責備、改正」、「責罰
                        」、「懲戒」的意思。
            ●「輕看」:「輕視」、「不以為意、若無其事」。面對管教,還是
                        決定走自己的路。
            ●「責備」:「更正」。
            ●「灰心」:「心灰意冷、失去鬥志」。面對管教,立刻覺得上帝不
                        公平或要求太過苛刻,於是就喪失鬥志。
            ●「收納」:也有「喜愛」的意思。
            ◎這裡是採用古代拳擊賽的比喻來說明讀者與敵對勢力的抗爭。暗喻讀
              者還沒有面對基督所面對的十字架苦難,就已經準備灰心疲乏了。
            ◎作者又表明讀者目前所受的苦難,不過是上帝的管教,是上帝愛讀者
              ,當讀者是兒女的明證。因此不要輕視上帝愛的表現或對上帝的管教
              壓力覺得灰心。

          2.所有的兒子都會被管教,管教是上帝把讀者當真正的兒子看待的結果。
             12:7-8 
            ●「你們若不受管教」:意思是「如果你們沒有管教」,而不是「如果
                                  你們拒受管教」。
            ●「私子」:指「私生子」。當時背景中,家長沒有管教訓練私生子的
                        必要。這裡並非用來指上帝有私生子,而是用來與「兒子
                        」對照用。

          3.我們敬重管教我們的肉身父親,對於上帝的管教就應該更加順服,因為
            上帝管教我們是希望我們得到好處,在上帝的聖潔上有分。 12:9-10 
            ●「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原文是「我們曾有肉身的父親作管
                                            教者」。
            ●「萬靈之父」:是用來與「肉身的父親」當對比,可能並沒有太多的
                            特殊涵意。
            ●「得生」:「獲得永生」。
            ●「在他的聖潔上有分」:比較可能是指著基督徒最後可以在新天新地
                                    中分享上帝的生命和聖潔的品行。
            ◎肉身的父親只是「暫時的」而且是「按著他們認為好的」來管教我們
              ,而上帝卻是「長久的」而且是「為我們的好處」來管教我們,因此
              我們更應該歡喜忍受,並在其中學習。

          4.管教當時人會覺得痛苦,但會帶來義與平安的結果,所以要振作起來,
            不要因為管教灰心了。 12:11-13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一切的管教,在當時似乎不是
              樂事,而是苦事」。
            ●「發酸的腿」:直譯是「癱瘓的膝蓋」,意思是「軟弱的膝蓋」。
            ●「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直譯是「你的們腳應履行正直
              的路」。而這裡的意義是「你們的腳應該走在筆直的路上」,亦即應
              該要往目標直奔。
            ●「瘸子」:應該是指讀者中軟弱的弟兄姊妹,已經疲累灰心可能會偏
                        離真道的人。
            ◎雖然在管教中,人總是會覺得痛苦,但是我們知道管教的意義與上帝
              透過管教所表達出來的愛,就應該筆直的往目標前進。這樣不但為了
              自己好,也能夠幫助軟弱的人可以受鼓勵而起來一同奔跑天路。
經文: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恐怕有淫亂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後來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棄絕,雖然號哭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使他父親的心意回轉。這是你們知道的。 12:14-12:17

註釋:

  六、警告:不可拒絕神( 12:14-29 )
    (一)不要拒絕神的恩典  12:14-17 
          1.要竭力追求平安和聖潔。 12:14 
            ●「追求」:「努力、竭力尋求」,而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一種持續
                        「竭力追尋」的態度和行動。
            ●「要追求與眾人....」:翻譯為「與眾人一起追求....」比較合適。
            ●「和睦」:應該譯為「平安」。意義比較接近是「救恩上的平安」,
                        亦即要追求緊握住救恩與這救恩終將引致的平安。
            ●「聖潔」:指的應該是「實際生活行為上的聖潔」。
            ●「見主」:可能同時指著「今生與神的交往」與「來生見主面」,不
                        過後者比較可能。
            ◎作者應該是認為一個得救者應該同時會有聖潔的生活,因此「聖潔生
              活」正是基督徒的標記,如果沒有這種標記,信仰的真實性便有問題
              ,所以「若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2.要小心避免有人失掉上帝的恩典,成為背道者累及大家。 12:15 
            ●「要謹慎」:「要小心」。
            ●「失了神的恩」:即是「失去了上帝的恩典」、亦即「沒有得救」。
            ●「毒根」:「苦根」、「結出苦果的根」,這裡是引用七十士譯本
                        的 申 29:17 ,該處的「苦根」是指「隨心所
                        欲去拜異國神明的人」,在這裡應該是指「心中已經偏
                        離上帝,犯了背道之罪」的人。
            ●「擾亂」:不是「造成混亂」,而是「累及」、「引起麻煩」。
            ●「沾染污穢」:比較可能的是指「禮儀上的污穢」,一個背道的人
                            會讓教會作為「聖潔群體」的性質受到虧損。

          3.要避免有人像以掃一樣的淫亂和貪戀世俗,以致後來悔改無門。 12:16-17 
            ●「恐怕有淫亂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原文直譯是「免得有淫亂
              者和不虔者如以掃」。
            ●「貪戀世俗」:「不虔」。
            ●「一點食物」:可以翻譯成「一次的吃用」、「一餐飯」。
            ●「後來」:原文是「甚至後來」。
            ●「雖然號哭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使他父親的心意回轉」:原文是「他
              沒有找到悔改的機會,儘管他帶著眼淚尋求它」。
            ●「悔改的機會」:可能指「讓以撒改變心意」或者指「上帝沒有把悔
                              改的機會給以掃,讓他可以就藐視上帝恩典的罪來
                              悔改」或者指「以掃沒有悔改的餘地」。
            ◎一方面要積極的緊握住救恩並過聖潔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消極的小心
              有背道的人會累及整個群體,並小心避免因為自己的慾望導致悔改無
              門。
經文:

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雲、黑暗、暴風、角聲與說話的聲音。那些聽見這聲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當不起所命他們的話,說:「靠近這山的,即便是走獸,也要用石頭打死。」所見的極其可怕,甚至摩西說:「我甚是恐懼戰兢。」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 12:18-12:24

註釋:

    (二)西乃山與錫安山的比較  12:18-24 
          1.舊約西乃山的經驗是令人戰兢恐懼的。 12:18-21 
            ●「火焰」:「有火燒著的東西」。
            ◎這一段是取材自 出 19:16-19  20:18-21  申 4:11-22  5:22-27 
              。
            ◎西乃山的經驗是令人恐懼戰兢的,上帝似乎是令人無法親近的,連
              摩西都覺得恐懼。這就是舊約。

          2.新約的天上錫安山是更好更美的、更榮耀的。 12:22-24 
            ●「錫安」:耶路撒冷被大衛攻陷前的名字。後來大衛把這裡變成以色
                        列的宗教中心,這地方被看成是「上帝的所在」、「上帝
                        的子民的所在」、「神與其子民相會的地方」。
            ●「千萬」:字義是「一萬」,引伸為「無數」之意。
            ●「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應
              該譯為「在那裡有千萬的天使聚集,有名字登記在天上眾長子的集會
              」。
            ●「共聚」:「節慶集會、歡樂的聚會」。
            ●「總會」:「集會」、原文常用來指「教會」不過這裡的意思應該是
                        「集會」。
            ●「諸長子」:指的比較可能是「所有得救者的總集合」。
            ●「被成全之」:「使之完全」的完成式被動語態,亦即這些人不是自
                            己達到完全,而是被耶穌的獻祭所成全的。
            ●「義人的靈魂」:指的應該是「所有死去的信徒」。
            ●這血所「說」的:原文的時態顯示耶穌的血「不斷的說」。
            ◎而新約的錫安山卻是一個歡慶的聚會,是天使和得救者與上帝同在的
              美好景象。顯然新約的信徒所領受的是遠超越舊約的西乃山經驗的。

經文:

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 12:25-12:29

註釋:

    (三)不可拒絕聽神的聲音  12:25-29 
          1.因此讀者要謹慎,不可棄絕向讀者發言的上帝。因為在地上發言警戒
            人的話都有功效,更何況是上帝由天上發言警戒。 12:25 
            ●「向你們說話的」:「說話」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不斷的說話」,
                                這裡指的應該是「上帝」。
            ●「在地上警戒他們的」:指的是「摩西」或者是「上帝在舊約中啟示
                                    的方式」。
            ●「警戒」:「宣佈啟示」。

          2.在舊約時,上帝的話震動了地,到了新約。上帝的話不只要震動地,也
            要震動天,也就是震動一切受造之物。  12:26-27 
            ●「再一次我不單....」:這一段引自七十士譯本的 該 2:6 。
            ●「這再一次的話」:原文是「『再一次』這話」。
            ●「挪去」:「被移開」、「被除去」。
            ●「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比較好的翻譯是「
              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被除去」。亦即那些「被震動
              的」,本質上就是「受造之物」。
            ●「不被震動的」:原意是「不能震動的」。

          3.讀者既然享有不能被震動的國度,應當感恩、虔誠敬畏的來事奉神,
            因為我們的上帝是烈火。 12:28-29 
            ●「得了」:原文的時態顯示讀者正處於「得到永恆國度」的過程中。
            ●「烈火」:原文是「吞滅的火」。
            ◎讀者既然有了特別的身份,享有永恆國度,就不應該不聽上帝的發言
              ,硬是要回到以往的西乃山律法中。而應該用感恩的心,虔誠而敬畏
              的事奉上帝,因為這位施恩發言的神,也是審判的主。
經文: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13:1-13:6

註釋:

  七、信徒該做的事( 13:1-19 )
    (一)生活性的教導  13:1-6 
          1.要存相愛的心,接待客旅。  13:1-2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直譯是「讓弟兄的愛長存下去」、
                                            「讓弟兄的愛繼續下去」。
            ●「接待了天使」:指的是亞伯拉罕( 創 18 )和羅得( 創 19 
                              )的事蹟。這裡的意義應該是讀者可能會發
                              現所接待的客旅對自己來說有如是上帝的使者,帶
                              來上帝的信息和福氣。
            ◎當時的客店昂貴又不安全,而且聲名狼藉。當時開客店和開妓院被看
              做是差不多的事情,因此早期的宣教士都依賴信徒接待。

          2.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和遭受苦害的人。  13:3 
            ●「記念」: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繼續不斷的記念」,而且此字不單
                        指思想上的「記起」或「懷念」,而且也指行動上的表達
                        。
            ●「被捆綁的人」:「被囚禁的人」。
            ●「遭苦害的人」:「受虐待的人」。
            ◎在當時坐牢的人須要親友供應他們物質上的需要。
            ◎我們是否也關心軟弱者的需要呢?

          3.要尊重婚姻,不可行淫。  13:4 
            ●「床也不可污穢」:就是「不可姦淫」的意思。
            ●「苟合」:「婚前的淫行」。
            ●「行淫」:「婚後的淫行」。

          4.不可貪心,以主為滿足。因為上帝曾應許看顧我們,以致於我們可以
            坦然信靠祂。 13:5-6 
            ●「主曾說....」:原文是「他自己曾說....」。該段可能引自七十士
              譯本的 申 31:6,8  書 1:5  代上 28:20 。
            ●「所以」:原文是「以致」。
            ●「放膽」:「有充分的勇氣」。
            ●「主是幫助我的」:原文是「主是我的幫助者」。
            ◎貪心有時候是來自「沒有安全感」,而基督徒既然深知上帝必保守,
              就應該坦然以現狀知足,而不必貪戀不屬於自己的財物。
經文:

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你們不要被那諸般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因為人心靠恩得堅固才是好的,並不是靠飲食。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我們有一祭壇,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原來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燒在營外。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致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因我們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正道而行。我更求你們為我禱告,使我快些回到你們那裡去。 13:7-13:19

註釋:

    (二)宗教性的教導  13:7-17 
          1.要以以前引領讀者的屬靈領袖之信心為榜樣。 13:7 
            ●「從前」:表示這些屬靈領袖已經死亡了。
            ●「引導你們....的人」:在七十士譯本中指的是「政治和軍事領袖」
              ,而在新約中曾用來指「屬靈的領袖」
            ●「留心看」: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回想」。
            ●「為人的結局」:比較好的解釋是「一生的成果」。
            ●「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原文是「你們要觀察
              他們一生的成果,要效法他們的信心」(新譯本)。

          2.耶穌基督不改變,所以不要被其他外來的教訓所勾引,特別應該注意
            那些在飲食上作文章的教訓。  13:8-9 
            ●「你們不要被那諸般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原文的格式顯示作者
              認為讀者的確有「被勾引去」的危險。
            ●「諸般」:「各種」、「各樣」。
            ●「怪異的」教訓:原文是「外來的」。
            ●「恩」:指「上帝的恩典」。
            ●「心....得堅固」:「有一個健全的心靈」。
            ●「靠飲食」:原文意義是「靠著領受某些食物」。當時散居於巴勒
              斯坦以外的猶太人遵守一些特別而有祭祀意義的聚餐,稱之為「相
              交的飯」,是仿效聖殿獻祭後獻祭者分享祭品的做法。此處可能就
              是指這種表達與聖殿的敬拜者團結一致的聚餐活動。
            ●「那在飲食上專心的」:直譯是「那些行在這些中的人」。
            ●「從來沒有得著益處」:表達出這種聚餐活動並不能對參與者在救
                                    恩方面提供任何貢獻。

          3.我們擁有超越的基督替死之祭,應當效法基督忍受苦難。 13:10-13 
            ●「祭壇」:指的比較可能是「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獻祭」。
            ●「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指的是「猶太的祭司」。
            ●「原來」:原文是「因為」。
            ●「出到營外」:「營」字暗指猶太教,出到營外,指的就是離開猶
                            太教信仰。
            ◎作者在此提到我們並非少了一個祭壇,而是擁有一個祭壇是猶太祭
              司們不能分享的,那就是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獻祭。即使是預表耶穌
              基督贖罪祭的「贖罪日之贖罪祭」,祭司也無法分享祭牲,更不用
              說實體的耶穌基督替死之祭了。
            ◎當時的猶太教受羅馬政府的保護,因此離開猶太教就是脫離羅馬政
              府的保護,也很可能會受到更激烈的逼迫。而基督徒承受這種逼迫
              的理由跟耶穌被逼迫的理由一樣,都是掌權者不信耶穌是彌賽亞。

          4.我們所要尋求的不是地上現存的城,乃是將來的城。 13:14 
            ●「尋求」:「以熱切期待的心不斷等候」。
            ◎在地上找不到列祖與先賢所盼望的「常存之城」、「永恆的城」,
              而我們是與信心先賢一樣熱切的期待那「將要來的城」,所以我們
              可以坦然離開地上暫時的猶太教信仰,認同於耶穌所受的凌辱。

          5.要靠主以頌讚、行善和捐輸來獻祭給神。 13:15-16 
            ●「靠著耶穌」:「藉著耶穌」。
            ●「頌讚為祭」:七十士譯本就是指「感謝祭」,這祭是用來回應上帝
                            特別的恩典。
            ●「承認」:可以解釋成「宣認」、「讚美」、「稱謝」。
            ●「承認主名」:可以解釋成「宣認上帝的名」或「讚美上帝的名」。
            ●「只是」:可以翻譯成「但是」或「也」。
            ●「行善」:「對人有益的仁慈之舉」。
            ●「捐輸」:「分享」,指「在財物上幫助別人的慷慨行動」。
            ●「這樣的祭」:「這一種的祭物」。
            ◎基督徒雖然沒有繁複的獻祭儀式,但我們也有應該要獻給上帝的祭,
              就是頌讚、行善和捐輸。不同於以往的獻祭,我們不再期待用獻祭來
              洗淨自己的罪愆與良心,而是感恩且同時施恩給他人。

          6.要順從引導信徒的教導者。 13:17 
            ●「那些引導你們的」:就是指讀者中間的「屬靈領袖」。
            ●「依從」:「服從」、「服從命令」、「同意別人的意見」。
            ●「順服」:「順服權柄」。
            ●「時刻」:「不斷的」。
            ●「好像」:「有如」。
            ●「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好叫他們可以帶著喜樂做這事
              」,意即「好叫領袖們可以帶著喜樂交帳」。
            ●「憂愁」:原文是「嘆息」。
            ●「無益」:是一種辭令式的用法,意義是「嚴重的損失」。

    (三)請求代禱,好讓作者快回到讀者那裡  13:18-19 
          ●「我們」:可能是指「作者」和「作者的同工」。
          ●「願意」:「渴望」的意思。
          ●「按正道而行」:「舉止完善」、「道德操守沒有瑕疵」。
          ◎為何作者在此提到「良心」和「行為」,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答案,
            有人猜測可能是作者曾經被讀者誤解,不過臆測成分比較大。
經文:

但願賜平安的神,就是那憑永約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神,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叫你們遵行他的旨意;又藉著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行他所喜悅的事。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你們該知道,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請你們問引導你們的諸位和眾聖徒安。從意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願恩惠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13:20-13:25

註釋:

  八、祝福與問安( 13:20-25 )
    (一)祝禱:願上帝裝備讀者,使讀者可以遵行上帝的旨意,使榮耀歸給
          上帝。  13:20-21 
          ●「從死裡復活」:「從死人中領出來」。
          ●「我主耶穌」:「我們的主耶穌」。
          ●「成全」:「使之完全」,有「補足」、「裝備」等意思。
          ●「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比較好的翻譯是「以一切的美物裝備你
            們」。
          ●「他」:指「耶穌」或「上帝」。
          ●「榮耀歸給他」:可能應該翻譯成「榮耀是屬於他的」。
          ●「阿們」:「確實地」。

    (二)結語與附帶消息  13:22-23 
          ●「聽」:「耐心接受」、「樂意的聽」。
          ●「勸勉的話」:指整本希伯來書的內容。
          ●「你們該知道」:「你們要知道」,亦即「我要讓你們知道」。

    (三)問安與祝福  13:24-25 
          ●「阿們」:原文很可能沒有這個字。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