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
 2004年離開高雄,來到台南安頓之後,研究聖經的動力就重新提升。
不過,研經資料無法閉門造車,一個人獨立產生。但,因為 skype網路視訊工具的興起
,便與以前在交大的同工tyhou,janewu商議來組成網路查經班,試試看是否能繼續產生
研經資料。住在新竹的他們,二話不說,立即欣然同意。為了要擴大實驗,並邀約住在
台北的mountriver,以及住在台中的roxanne 一塊參與。

沒想到,這個網路查經班就這樣成了。其中還因為頻寬因素,系統負荷過大,不時將成
員踢出討論圈,然後主持人再把人救回來,非常有趣。

資料提供者:janewu,mountriver,roxanne,tjm,tyhou

這份研經資料,都願意放棄著作權,歡迎轉載、引用,甚至修改。我想,或者透過這種
Open Source的分享方式,可以把上帝的話傳達給更多的人知道,並且也希望有人可以
站在這份研經資料的肩膀上繼續改進,讓網友可以有更好的資料可以取用。

 tjm 2009.2.25
**************************************************************************
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查經資料
零、背景:
  一、時間:
    (一)事件是發生在亞哈隨魯王,也就是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86-464(465)
       年期間。準確一些來說,事件應該是西元前460年附近發生的。
    (二)著作時間應該是在西元前五世紀末到四世紀初的時間。次經馬加比傳
          下卷提到「末底改節」,因此以斯帖記著作的年代不可能比馬加比傳
          下卷(西元前第二世紀)還來得晚。
    (三)本書寫作風格類似以斯拉、尼希米和歷代志三卷書,都是在西元前第
          五世紀寫成的,再加上作者能取得波斯記錄又用到一些波斯文字且熟
          悉波斯宮廷文化,由此可見一斑。另外,由於本卷書沒有受到希臘影
          響的影子,所以應該不是西元前第四世紀寫成,因為西元前第四世紀
          後期希臘文化就變得相當興盛。
    
  二、作者:
    (一)應該是個猶大人,但無法確定其身分。猶大傳統中認為末底改就是作
          者。
    (二)因為他瞭解波斯風俗,又以書珊城為故事背景,可見他是波斯某個
          城市的居民。
    (三)而猶大傳統認為是末底改寫的,但是  10:2-3  介紹末底改的方式似乎
          也排除了這個說法。
    
  三、信息:
    (一)本書雖然不提到神,但是其中有許多「偶發的巧合」,顯示出上帝隱
          藏在以色列人被擄到的波斯帝國背後,仍然掌握著歷史的走向。
    (二)作者刻意不提神或任何宗教活動,卻有效表明神的照管,用意是
          要強調,猶大人受謀害但蒙拯救,看似巧合,但其實是神在背後
          掌管一切。末底改確信猶大人會蒙拯救,是基於神的主權,祂必
          成就祂的旨意與應許。但神的照管並不是宿命論,除非以斯帖盡
          到人這方面應盡的責任,否則她和她父家必定滅亡。
    (三)本書是猶大人受苦中的盼望,知道神必伸冤,他們不至於失望
          ;信徒也從本書清楚知道,神不斷搭救保全祂的子民。
    (四) 6:1 是故事的文體結構中心。

                ┌ 開場白與背景( 斯 1 )             ┐
              ┌┼ 國王第一次下旨( 斯 2  斯 3 )     │→ 險些喪命
            ┌┼┼ 哈曼與末底改的衝突( 斯 4  斯 5 ) ┘
          ←┼┼┼ 國王睡不著之夜( 斯 6:1 )           → 危機
            └┼┼ 末底改勝過哈曼( 斯 6  斯 7 )     ┐
              └┼ 國王第二次下旨( 斯 8  斯 9 )     │→ 拯救
                └ 後記( 斯 10 )       
    
  四、特點:
    (一)本書的體裁是記敘文,雖是根源於歷史事件,但作者會選擇比較契合
       他想表達的部份加以強化、捨棄較無關的部份,以強化整份文章的文
         學性。
    (二)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的三分之一記錄了亞哈隨魯王的事蹟。此書
       記載亞哈隨魯王的皇后是Amestris,應該就是「瓦實提」翻譯成希臘
         文的結果。
    (三)本書有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兩個版本,希臘文版本較長,希伯來文版本
       則是我們目前所見的聖經內容。希臘文版本被視為次經「以斯帖記補
         篇」。希臘文版本也的確多是後來增補的。
    (四)本書全書未提到「上帝」,這讓許多人覺得困窘。
    (五)波斯宮廷的行事曆是用擲骰子編排的。耶魯大學的收藏品中就有一個
          被稱為puru的波斯骰子。
    (六)本書最早的希伯來文抄本,是十一世紀的馬所拉經文,死海古卷中不
          包含以斯帖記。
    (七)本書提到九次的「筵席」與兩次的「禁食」,成為強烈的對比。
    (八)以斯帖記的歷史是否屬實:
          近代(尤其是近百年)有很多人認為以斯帖記是不合歷史的或是虛構
          的,不應該在正典中站一席地位。
          反對原因:
          1.世界史沒有提到「瓦實提」或「以斯帖」,當時薛西王入侵希臘時
            的王后為「亞美史特斯」。
          2. 2:5-6  提到末底改被擄至巴比倫過,那麼所記載發生事情的年份
            時末底改年紀已經超過120歲,應無法有所作為。
          3. 1:1  提到的省分數目有127省,但是希羅多德記載只有20省。
          贊成原因:
          1.波斯王的妻妾眾多,有可能寵妃或正妃並不在希羅多德的記載中,
            沒有記載不能斷定以斯帖沒有做過亞哈隨魯王的皇后。
          2. 2:5-6  指的是末底改的曾祖父基士被擄而不是末底改。
          3. 1:1  記載的省分希伯來文可能是指再細分的省分或地區。
          總結:
          1.Carey Moore:逐一來看,這些困難和矛盾很少嚴重得足以摧毀以
                        斯帖記基本上的歷史性。
          2.John C. Whitcomb: 現在比以前更明顯的是,書中沒有一句話能被
                              證實謬誤。
    (九)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
          1.以斯帖記在西元前一百年被歸入七十士譯本並附希臘文的註釋。
          2.約瑟夫(猶大歷史學者)在西元後第一世紀接受以斯帖記的正典地
            位。
          3.西元後九十年,猶大雅麥尼亞會議認為以斯帖記(Jewish Council 
            of Jamnia)是正典。
          然而,正如學者懷疑以斯帖記的歷史是否屬實,也有很多人攻擊其正
          典地位。
          反對原因: 
          1.因為書中沒有提到神的名字、耶路撒冷、律法等等。甚至有人懷疑
            以斯帖和末底改可能不信神。
          2.在昆蘭沒有發現以斯帖記的殘卷。在舊約中除以斯帖以外的經卷都
            有在昆蘭發現。
          贊成原因:
          1.這些是有意的謹慎避免外邦人對猶大人反感,沒有提及神並不意味
            著信仰沒有表達,也無關當事人是否相信神。因為在以斯帖記中,
            「神的眷顧」隨處可見!況且,若沒有以斯帖和末底改努力存留猶
            太人,就沒有以斯拉的回歸和教導律法,也沒有尼希米的重建城牆。
          2.在昆蘭發現與否對於正典沒有證實作用,因為在那也發現大量的次
            經著作,這些並沒有被稱作正典。而且在那有發現撒督人的著作裡
            有提及以斯帖記。
          
  五、波斯帝國的相關歷史
    (一)古列王:波斯帝國的建立者
          西元前549年繼承了瑪代帝國東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攻破呂底亞的哥羅賽(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倫機乎沒有抵抗就投降古列,應驗了 賽 44:28  45:1 的
          預言。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東邊的戰役中陣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繼承。
    (二)大利烏王(大流士):西元前521-486年
          西元前520年平定內亂。
    (三)薛西王一世(亞哈隨魯王):西元前486-464(465)年
    (四)亞達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64-423年
    (五)大利烏王二世:西元前423-404年
    (六)亞達薛西王二世:西元前404-359年
    (七)亞達薛西王三世:西元前359-338年
    
  六、以色列歷史概論:
        西元前1500年         摩西誕生、西元前1446年出埃及
        西元前1375-1050      士師時期
        西元前1050-1010      掃羅王
        西元前1010-970       大衛王
        西元前970-930        所羅門王
        西元前930            南北國分裂
        西元前722            北國被亞述滅亡 (以色列被擄至亞述)
        西元前586            南國被巴比倫滅亡 (耶路撒冷被毀, 猶大被擄至巴比倫)
        西元前540            波斯征服巴比倫
        西元前538            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次歸回 (第一批被擄的百姓歸回)
        西元前536            聖殿開始重建
        西元前530            聖殿重建工程中止
        西元前520            哈該、撒迦利亞呼籲聖殿重建工程恢復
        西元前516            聖殿重建完成
        西元前458            以斯拉領導第二次歸回
        西元前445            耶路撒冷城牆重建完成(52天)
        西元前432            尼希米(西元前445-420)領導第三次歸回
        西元前336-323        希臘亞歷山大帝國
        西元前250            七十士譯本
        西元前200            撒都該人興起
        西元前167            馬加比革命
        西元前166-142        馬加比王朝
        西元前165            法利賽人、愛色尼人、奮銳黨、希律黨興起
        西元前142-63         哈斯摩尼王朝
        西元前63             羅馬龐貝攻入耶路撒冷
        西元66-70            猶大戰爭,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毀
        西元90               雅麥尼亞會議,確定舊約正典
        
  七、相關歷史年代表
    	西元前549年波斯帝國古列(塞魯士王)繼承了瑪代帝國東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古列攻破呂底亞的哥羅賽(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倫投降古列,應驗了  賽 44:28  45:1 的預言。
       *西元前538年古列的上諭:以色列人在所羅巴伯領導下首次回歸耶路撒冷。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東邊的戰役中陣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繼承。
        西元前522年大利烏王(大流士)登基。
        西元前520年大利烏王平定內亂。
       *西元前516年以色列重建聖殿完成。
        西元前486年薛西王一世(亞哈隨魯王)登基。
       *西元前486-480年以斯帖記記載。
    	西元前465年亞達薛西王一世登基。
       *西元前458年以斯拉帶領第二批回歸抵達耶路撒冷。
       *西元前445年尼希米抵達耶路撒冷。
       *西元前444年耶路撒冷城牆建造完畢。
  	    西元前424年大利烏王(大流士)二世登基。
       *西元前405年亞達薛西王二世登基。
        西元前359年亞達薛西王三世登基。
    	西元前338年大利烏王(大流士) 三世登基。

☆參考資料:
  1.「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以斯帖記」,包德雯著,蔣黃心湄譯,校園出版社。
  2.「每日研經叢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注釋」,
	  麥康威著,周郁晞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3.「活石舊約聖經註釋--上冊,五經及歷史書」,馬唐納著,活石出版社。
  4.「以斯帖記的信息」,盧俊義著,信福出版社。
  5.「中文聖經註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許鼎新著,基督教
     文藝出版社。
  6.「天道研經導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華侯活著,陶婉
     儀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7.「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8.「啟導本聖經」,海天書樓。
    
☆代號說明:
  「●」:經文註釋
  「◎」:個人感想與應用
  「○」:相關經文
  「☆」:特殊注意事項
經文:

亞哈隨魯作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的宮登基;在位第三年,為他一切首領臣僕設擺筵席,有波斯和米底亞的權貴,就是各省的貴冑與首領,在他面前。他把他榮耀之國的豐富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這日子滿了,又為所有住書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園的院子裡設擺筵席七日。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繫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的鋪石地上。用金器皿賜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顯王的厚意。喝酒有例,不准勉強人,因王吩咐宮裡的一切臣宰,讓人各隨己意。王后瓦實提在亞哈隨魯王的宮內也為婦女設擺筵席。 1:1-1:9

註釋:

壹、事件的背景  1:1-22 
  一、波斯王設宴招待權貴,彰顯自己的榮華與尊貴,王后也同時設宴招待婦
      女。 1:1-91:1 之前有一個「到了....的日子」,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這是
        歷史書通常的開場白。
      ●「亞哈隨魯」: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86-464(465)年。不過希臘文譯
                      本卻說這王是亞達薛西王。他是古列和大利烏的繼承
                      者,他登基時正值波斯帝國的高峰,他父親大利烏征
                      服了印度和希臘,把帝國擴張到最大的範圍。在波斯
                      波立發現的亞哈隨魯碑文中可看到他稱自己是印度和
                      古實的王,印證  1:1 之經文,可見其帝國範圍之龐
                      大。
      ●「印度」:指的是今日的巴基斯坦,此字是指印度河流過的國家。西
                  元前513年大利烏(大流士)王征服此地。
      ●「古實」:今日之「北蘇丹」西部,不是傳統上認定的衣索匹亞。
      ●「一百二十七省」:希臘史家記載亞哈隨魯的父親大利烏把波
                          斯劃分為二十個轄區( 3:12  8:9  9:3 
                          提到治理轄區的總督)。「省」是比轄區
                          小的行政單位。這裡這樣記載,是故意把
                          轄區區分為更小的省份或者是「縣」,以
                          鋪張波斯王的權力。
      ●「書珊」:波斯王按著季節輪流在「巴比倫」、「書珊」、「亞馬他城」
                  、「波斯波立」居住。書珊位於波斯灣以北200公里,巴比倫
                  東邊295公里,是波斯王過冬的王宮。是歷史上有名的城市,
                  但以理在夢中看到的異象發生在這裡( 但 8:2 ),以斯帖時
                  代,也是頗負盛名( 斯 3:15 )。
      ●「瑪代」:瑪代跟波斯基本上是同一個民族,西元前550年以前,瑪代
                  國力較強,所以 但 5:28  6:8 把瑪代放在波斯之前,現在
                  則是把波斯放在瑪代之前。這個地名又可翻譯為「米底亞」
                  。
      ●「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原文是「白色、藍紫色的布料」,這兩
                                    種顏色是王室的顏色。
      ●「白玉石柱」:指的是「白色大理石」。
      ●「王室的酒」:七十士譯本譯作「御酒」。表示這是來自王室供應
	  	    的酒,並非為該場合而買。
      ●「床榻擺在....石地上」:波斯人的習慣是斜躺在桌邊,新約時以色列
                                人也是以這樣的姿勢吃飯。
      ●喝酒有「例」:「規定」、「慣例」,不過這裡應該是引申成「國王的
                      命令」,否則就不能隨意喝酒了。
      ●「瓦實提」:依據希羅多德的記載,王后叫作「亞美史特斯」是奧塔尼
                    斯(Otanes)的女兒。奧塔尼斯曾經是幫助大利烏王取得王
                    位的功臣。這個王后是個很強勢的王后,曾經跟隨國王四
                    處去打仗。被廢後十八年,其子亞達薛西王繼承王位,她
                    又東山再起,影響朝政。她死於西元前424年。這個名字
                    波斯字的意思是「美麗」。
      ◎ 1:3-4 的記載中,有人質疑君王和首領們怎能連六個月喝酒歡宴不問
        政事。不過這裡可能是指「先吃飯」,然後檢視國家的資源。這場大
        筵席一般認為是為了同年展開的征服希臘戰爭作準備的。讓百姓都知道
        國家富強之後,就有勇氣與信心可以發動戰爭。
經文:

第七日,亞哈隨魯王飲酒,心中快樂,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個太監米戶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亞拔他、西達、甲迦,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王后瓦實提卻不肯遵太監所傳的王命而來,所以王甚發怒,心如火燒。 1:10-1:12

註釋:

  二、亞哈隨魯王召王后來展示美貌,但王后不從,國王非常生氣。 1:10-12 
      ●「太監」:原文可以指「總管」或「被閹掉的人」。
      ◎王后拒絕的原因不明,歷來有許多人作多方的揣測,不過都沒有明確的
        答案。
      ◎這裡似乎是一個諷刺,統管大帝國的國王,就是沒辦法叫他太太出席宴
        會,這當然會讓國王面子掛不住而非常忿怒。
經文:

那時,在王左右常見王面、國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米底亞的七個大臣,就是甲示拿、示達、押瑪他、他施斯、米力、瑪西拿、米母干,都是達時務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規,辦事必先詢問知例明法的人。王問他們說:a「王后瓦實提不遵太監所傳的王命,照例應當怎樣辦理呢?」米母干在王和眾首領面前回答說:「王后瓦實提這事,不但得罪王,並且有害於王各省的臣民;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她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今日波斯和米底亞的眾夫人聽見王后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樣行;從此必大開藐視和忿怒之端。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米底亞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將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還好的人。所降的旨意傳遍通國(國度本來廣大),所有的婦人,無論丈夫貴賤都必尊敬他。」王和眾首領都以米母干的話為美,王就照這話去行,發詔書,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說本地的方言。 1:13-1:22

註釋:

  三、國王徵詢大臣後決定廢王后,並下詔通令全國尊重家長,說本地方言。
       1:13-22 
      ●「七個大臣」: 拉 7:14 還有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都說這七位是
                      王的親信參謀。這七個人可能在以斯拉的日子(23年
                      後)是支持亞達薛西王的御旨差以斯拉去耶路撒冷的
                      同一批人。
      ●「達時務」:「知道時機」的意思,很可能指的是「懂得星象」的星
                    象家。
      ●「永不更改」:米母干大概是怕王后如果重新獲得權位,他就危險了
                      。因此,他提出的建議是要讓王后永不得翻身。 8:8但 6:8 都說波斯律例是不得更改的。
      ● 1:19 並沒有提到瓦實提有被行刑或是監禁,因此她的兒子亞達薛西
	    作王時,可能是很有權勢的王太后,直到425年才逝世。以斯帖據說
	    沒有孩子。
      ●「使...方言」:波斯帝國人種複雜,異族通婚是很普遍的事
                       。在異族通婚的家裡,說丈夫的母語表明丈
                       夫是一家之主(見 尼 13:23-24 )。也有可能只是
                       重申帝國尊重各地方言的政策。
      ◎在當時,丈夫本來就是一家之主,立法重新宣告這個「理所當然」的
        事,恐怕是反而貽笑大方了。這個法律就在一群喝得半醉不醒的男人
        中決議了,也顯出其荒唐之處。更可笑的是 2:1 說薛西王一世居然後悔
        ....。
      ◎此章從開始就鋪陳波斯王的奢華--宴請各省貴冑首領六個月,又為所
        有住書珊城的大小人民擺七日筵席。可是原本波斯王的風光炫耀卻因
        王后的不願配合而自覺丟盡顏面,進而頒佈了可笑的律法。然而波斯
        王的荒謬卻造就了後續出現的以斯帖以及猶太人的得救,與上帝的大
        能與奇妙的安了排成了強烈的對比。

經文:

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實提和她所行的,並怎樣降旨辦她。於是王的侍臣對王說:「不如為王尋找美貌的處女。王可以派官在國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處女到書珊城(或譯:宮)的女院,交給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給她們當用的香品。王所喜愛的女子可以立為王后,代替瓦實提。」王以這事為美,就如此行。 2:1-2:4

註釋:

貳、以斯帖被選為新王后  2:1-18 
  一、亞哈隨魯王忿怒過去之後,就開始想念王后,於是王的侍臣建議國王重新
      選后,國王也同意了。 2:1-4 
      ●「這事以後」:王后被廢大概是西元前483年,這時大約是西元前479年
                      ,其間經過了四年。期間大概是專心於與希臘的戰爭。
      ●「女院」:位於書珊城王宮的西北角。
      ●「希該」:希羅多德記載此人是薛西王一世手下的大臣。
      ◎此時亞哈隨魯王為何會想起幾年前廢后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出征入侵希
        臘的海陸大軍相繼失利並兵敗而歸,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因此這
        時他變得難以服事,想起了之前的王后瓦實提,但又不能更改當年罷黜
        王后的詔書,因此侍臣(並非之前提議罷黜的那七個謀士)便提議另選
        新后。
經文:

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約雅斤)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 2:5-2:7

註釋:

  二、末底改與以斯帖的身分背景: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堂哥,被擄的猶太人。
       2:5-7 
      ●「基士」、「示每」:都是便雅憫支派的名字,可能指的是末底改與掃
                            羅的家族有關。 撒上 9:1  撒下 16:5-14 
                            「示每」這個名字也出現在 拉 10:23  拉 10:33 
                             拉 10:38 中。
      ●「曾孫」、「孫子」、「兒子」:原文都是同一個字,可以解釋成「後
                                      裔」的意思。
      ●「擄去」:文法上這裡可能是指末底改或基士被擄去,但如果是末底改
                  被擄,西元前597年以色列人被擄,當年大約是西元前480年
                  ,末底改已經100多歲,以斯帖恐怕也很老了,實在不太可能
                  。這裡也有可能是一種簡略的寫法,表示末底改的家族是在
                  被擄的人中間。
      ●「末底改」:在一份大利烏王一世末年或薛西王一世的文獻中提到有一
                    個名叫Marduka的人,是由書珊城來視察的會計大臣。這個
                    名字是由巴比倫神「馬爾杜克」衍生來的。
      ●「耶哥尼雅」: 耶 22:24-30  王下 24:6-17 西元前597年的猶大王,被
                      尼布甲尼撒擄到巴比倫。
      ●「哈大沙」:希伯來文字義是「番石榴樹」。
      ●「以斯帖」:波斯名字,意義是「星星」,與希伯來文「哈大沙」發音
                    接近。
      ●「容貌俊美」:通常用來形容外型和面貌皆雙美。
      ●「收」:「以為」、「當作」。


經文:

王的諭旨傳出,就招聚許多女子到書珊城,交給掌管女子的希該;以斯帖也送入王宮,交付希該。希該喜悅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給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當得的分,又派所當得的七個宮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宮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邊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並後事如何。 2:8-2:11

註釋:

  三、以斯帖也送入王宮,準備參與選后,末底改非常關心以斯帖的狀況。
       2:8-11 
      ●「就招聚許多女子到書珊城」:這裡沒有提及有多少女子被帶去宮廷,
                                    有學者認為大約有四百人,而且推斷
                                    是強迫性的。
經文:

眾女子照例先潔淨身體十二個月:六個月用沒藥油,六個月用香料和潔身之物。滿了日期,然後挨次進去見亞哈隨魯王。女子進去見王是這樣:從女院到王宮的時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給她。晚上進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給掌管妃嬪的太監沙甲;除非王喜愛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進去見王。末底改叔叔亞比孩的女兒,就是末底改收為自己女兒的以斯帖,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悅她。亞哈隨魯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別月,以斯帖被引入宮見王。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王因以斯帖的緣故給眾首領和臣僕設擺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稅,並照王的厚意大頒賞賜。 2:12-2:18

註釋:

  四、以斯帖依照慣例進入王宮,態度謙虛別無所求,獲得國王的寵愛而成為
      王后。 2:12-18 
      ●「凡她所要的」:指「衣服」、「珠寶」等裝飾品。
      ●「十月」:相當於西元前479年十二月到西元前478年一月之間。這個
                  季節的天氣是「又冷又濕」的。
      ●「豁免各省的租稅」:原文是「各省休息」的意思,有可能是「各省
                            放假一天」或「各省豁免租稅」的意思。
      ◎這裡並沒有討論以斯帖心中是否想作王后,就猶太女子來說恐怕並沒
        有這種期待,因為猶太人不應與外邦人結婚。( 拉 9  拉 10 )。
      ◎以斯帖登后時波斯王大擺宴席又豁免租稅,可見以斯帖在當時已經產
        生影響力。
      ◎以斯帖登后的史書資料甚少,像亞美史特斯在479年到465年(亞哈隨
        魯王死)之年間(亞哈隨魯王統治後期)的生平記錄是懸空的。
      ◎以斯帖和瓦實提的個性截然不同,以斯帖順服謙虛,完全聽命於堂兄
        與希該的意見。瓦實提則是連國王的命令都敢拒絕。
經文:

第二次招聚處女的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還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當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惱恨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訴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報告於王;究察這事,果然是實,就把二人掛在木頭上,將這事在王面前寫於歷史上。 2:19-2:23

註釋:

參、末底改將密謀刺殺國王的事情告知國王,國王將叛逆者殺死,將事件記錄
    於歷史中。 2:19-23 
    ●「第二次招聚處女的時候」:原文真正的含意不清,有人建議改成「當
                                處女聚集的時候」。當然也有可能是第二
                                次選美女進宮以充實後宮。
    ●「朝門」:直譯為「王的門」,考古發現當時的王宮門口很寬大,兩側
                還設有辦公室。是古代城市的商業與法律中心。市集在此舉
                行;法庭在此開庭審訊,見 申 21:18-20  書 20:4 
                  得 4:1-11  詩 69:12 。
    ●「坐在朝門」:應該是指末底改獲得「審判官」的官職。這個官職不高
                    ,但可能是國王、王后對末底改的報答。七十士譯本譯
                    作「在皇宮中服侍」。
    ●「掛在木頭上」:應該是指「絞刑」或將人處死後把屍體掛在木架上展
                      示,這是當時對叛國者的標準刑罰。
    ◎這裡的事件看似巧合,末底改升官、坐在朝門,正好聽到叛逆的事件,
      國王處理叛逆之後,卻沒給末底改獎賞,僅將事件記入歷史。這卻對未
      來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經文:

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抬舉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過與他同事的一切臣宰。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惟獨末底改不跪不拜。在朝門的臣僕問末底改說:「你為何違背王的命令呢?」他們天天勸他,他還是不聽,他們就告訴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經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大人。 3:1-3:4

註釋:

肆、哈曼謀害猶太人的陰謀  3:1-15 
  一、亞哈隨魯王讓哈曼高升,並且命令眾官員跪拜哈曼,但末底改不跪拜哈曼
      ,有人把這種狀況告訴哈曼。 3:1-4 
      ●「這事以後」:指以斯帖在第七年封后以後 2:16 ,到十二年之前 3:7 
                      。大約是西元前479年到西元前474年之間。本書沒解釋
                      哈曼何以能高升,於是末底改有功未賞 2:21-23 ; 
                      見 3:6 ,哈曼無功受祿,形成諷刺的強烈對比。
      ●「亞甲族」:可能是「亞瑪力人」,參考 撒上 15:1-35  申 25:17-19 
                    。七十士譯本翻譯為「馬其頓人」。亞瑪力人和以色列人
                    向來彼此為敵。這也可以解釋何以末底改抵死不拜,何以
                    哈曼決意趕盡殺絕。
      ●「哈曼」:原意是「傑出的」。
      ●「王如此吩咐」:似乎顯示眾臣僕不是很尊敬哈曼,不然國王應該不需
                        要特別吩咐。
      ◎宰相本來就有權接受跪拜,末底改為什麼不跪拜?在此並沒有說明。末
        底改應該不是為了信仰的緣故不跪拜哈曼,因為猶太人會向君王和人下
        拜 撒上 24:8  撒下 14:4  創 23:7  33:3 。很可能是因為亞瑪力人跟猶
        太人是世仇,所以末底改不跪拜。
      ◎為何末底改身旁的人先勸他又告訴哈曼的理由並沒有詳述,可能是因為
        他們希望討好哈曼,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憤怒末底改漠視他們的忠告,或
        者有人覺得末底改太過驕傲。
經文:

哈曼見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氣填胸。他們已將末底改的本族告訴哈曼;他以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滅絕亞哈隨魯王通國所有的猶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籤,要定何月何日為吉,擇定了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 3:5-3:9

註釋:

  二、哈曼決心要滅絕末底改的本族來報復末底改的行為,於是藉著擲骰子的機
      會報告國王,意圖要滅絕猶太人。 3:5-9 
      ●「他就怒氣填胸」:Haman hema;「怒氣」與「哈曼」為近音字。
      ●「滅絕」:這詞組在以斯帖記出現了很多次,有時翻成「剪除」,可見
                  哈曼企圖剷除異己的想法有多強烈。
      ●「正月」:一年的起首,哈曼選擇這天抽籤(擲骰子)是因為巴比倫人
                  認為那時眾神祇會聚集一起決定人的命運。
      ●「普珥」:就是「籤」、「骰子」的意思。
      ●「擇定了十二月」:抽籤的結果選定了將近一年後的十二月,讓整個事
                          件有機會可以翻轉。相當於陽曆的二、三月。
      ●「不守王的律例」:哈曼說的是半真半假,猶太人有自己的律法沒錯,
                          卻也沒有不守波斯的法律。
      ◎哈曼的控告可分成四部分:
        1.有一民族散居在國內各處:這句話並沒有說錯。
        2.他們的律法和其他人民不一樣:這句話半真半假。
        3.推論他們不服從國王的律法:開始亂說話。
        4.容忍這樣的民族於王無益:下可怕的結論。
      ●「一萬他連得銀子」:三十四萬公斤銀子,當時波斯剛剛結束對希臘的
                            戰爭,國庫空虛,應該會需要這筆款項。這很可
                            能是哈曼計劃在收括猶太人的財產後捐回給國庫
                            的金額。希臘史家希羅多德記載當時波斯的稅收
                            ,一年約有五十一萬公斤銀子,這筆錢約有其三
                            分之二。
      ◎由 3:5 看來,哈曼似乎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末底改,但經他人一提,他
        發現末底改真的不向他敬拜,此時他的自尊心受到打擊而震怒;以哈曼
        當宰相的權勢應該可以立刻處置這個對他不敬的人,但是奇怪的是,此
        時的哈曼並沒有採取立刻的方式對付末底改,而是選擇了更可怕的方式
        ,企圖滅絕整個猶太族群,所以他的動機也許以不單只是為了存心報復
        對他不敬的末底改,另外可能也想趁機鞏固他個人的勢力範圍,後來更
        想順便斂財。
      ◎其實哈曼的建議中,經濟理由是個很強而有利的因素。我們會不會也常
        常為了多賺點錢就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呢?

經文:

於是王從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給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王對哈曼說:「這銀子仍賜給你,這民也交給你,你可以隨意待他們。」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書記來,照著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旨意,傳與總督和各省的省長,並各族的首領;又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驛卒傳到王的各省,吩咐將猶大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他們的財為掠物。抄錄這旨意,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們預備等候那日。驛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傳遍書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 3:10-3:15

註釋:

  三、國王聽從哈曼的意見,於一月十三日決定在十二月十三日滅絕猶大人。這
      樣的決定造成百姓慌亂。 3:10-15 
      ●「戒指」:就是玉璽,是掌權的標記,全國的權威。
      ●「這銀子仍賜給你」:參考 4:7 這裡的意義應該是「銀子和百姓」都交
                            給哈曼全權處理的意思。
      ●「正月十三日」:這是殺逾越節羊羔的前一日,相當於西元前四七四年
                        四月十七日 出 12:1-11 。
      ●「總督」:波斯王把全國劃分為二十多個直屬的省區,每個省區有一個
                  省督(就是總督),省區之下是一百二十個省分,每個省分
                  有一個省長。
      ●「剪除,殺戮滅絕」:三重詞彙強調,常見於法律文件。
      ●「猶大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猶大人」為陽性形式,為避免誤以
                                      為婦女和孩子可以倖免, 這裡特別強
                                      調「無論老少婦女孩子」。
      ◎哈曼的可怕在於他在王面前指控猶太人時,並沒有提及末底改和他的私
        人恩怨,就連猶太人的名字也沒有提及。國王的反應也很有趣,非但沒
        有反對,也沒有問會被滅絕的是哪一族,可見哈曼的捐贈和提出的好處
        對國王頗有吸引力。
      ◎這個諭旨最可怕的地方是還加上執行日期,哈曼和王擇定將近一年後的
        了十二月並不怕猶太人逃跑,因為波斯帝國在當時是最強大的國家;而
        且這麼一段的長時間可以讓官方諭令充分傳遍波斯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 3:15 作者巧妙且客觀
                                                  的描述了當時的張力。
      ◎哈曼開始策劃滅絕猶太人的月份,正好是猶太人在逾越節慶祝蒙拯救出
        埃及的月份.面對這樣的巧合,猶太人還會有信心相信神也會像過去一
        樣拯救他們嗎?同樣的,面臨患難時的我們,有信心相信神再一次的拯
        救與同在嗎?
      ◎突然接到一年以後要殺一個民族的命令,難怪人民會慌亂。雖然滅族的
        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但是一年前就頒布的滅族令還真令人覺得奇怪。
        難道猶太人就要坐以待斃嗎?命令會不會反悔?而下這種血腥命令的人
        卻在一旁飲酒作樂,這種昏庸弄權的君臣,實在令人嘆息。
經文: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到了朝門前停住腳步,因為穿麻衣的不可進朝門。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4:1-4:3

註釋:

伍、以斯帖答應為猶大人求情  4:1-17 
  一、末底改聽到猶大人將被滅族,就穿麻衣,蒙灰塵,痛哭哀號。 4:1-3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從末底改不僅擁有諭令抄本( 4:8 )
                                      ,而且也知道哈曼和王密談並願意
                                      捐錢給王庫的銀子數目( 4:7 )看來
                                      ,他在宮廷中有一定的地位。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極度哀痛時舊約其他時代也有類似
                                      的舉動( 創 37:34撒下 1:11但 9:1-3 )。而其他中東國家也有
                                      這種習俗 賽 15:1-3 , 結 27:23-33 
                                      。據Herodotus史書上的記載,薛西時
                                      代的波斯帝國在敗給撒拉米(Salamis)
                                      之後,書珊城也有撕裂衣服這種哀痛
                                      的舉動。因此末底改的舉動不但符合
                                      猶太人的傳統也正合當時當地的習俗
                                      。
      ●「到了朝門前停住腳步」:因為在王面前不可以出現任何標示傷痛的事物。
                                (參考  尼 2:1-2 ) 所以在朝門(御門)口是他
                                最能接近以斯帖的地方。
      ◎ 4:1-3  4:15,16 提到的兩次禁食與 2:18  3:15 兩次亞哈隨魯王所舉
        辦的筵席成為強烈對比。筵席是以斯帖記反覆出現的主題。
      ◎本章多處提到禁食,通常禁食都會同時禱告,但本章卷卻刻意沒有提及
        禱告,也沒有上帝的名字,有可能是因為當時中東和波斯王國有很多神
        ,他們一般會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神的名字,用以控制祭拜這些神的人民
        。猶太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他們的名字就有尊崇耶和華的意思,因為他們
        是神的選民,所以他們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
      ◎當末底改得知消滅猶大人的詔書頒佈時,他大可以驚慌失措沮喪,也可
        以自私自利地只想辦法救自己,或單純的等待神的介入。但是末底改卻
        沒有這樣做!他相信神將他放在目前的崗位上有祂美好的安排與旨意,
        因此他義不容辭。當我們遇到類似的關頭時,我們是否也能臨危不亂為
        祂所用、為祂做工、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神的器皿?
經文:

王后以斯帖的宮女和太監來把這事告訴以斯帖,她甚是憂愁,就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麻衣,他卻不受。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個太監,名叫哈他革召來,吩咐他去見末底改,要知道這是甚麼事,是甚麼緣故。於是哈他革出到朝門前的寬闊處見末底改。末底改將自己所遇的事,並哈曼為滅絕猶大人應許捐入王庫的銀數都告訴了他;又將所抄寫傳遍書珊城要滅絕猶大人的旨意交給哈他革,要給以斯帖看,又要給她說明,並囑咐她進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 4:4-4:8

註釋:

  二、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的狀況後,派人關心末底改,末底改將猶太人所遇到的
      事情轉告以斯帖,並要求以斯帖為猶太人求情。 4:4-8 
      ●「甚是憂愁」:表達以斯帖對於末底改哀傷的行為感到非常驚慌,但是從她
                      送給末底改平常穿的衣服之反應看來,似乎她對於諭令並不
                      知情,也因此末底改不接受衣,期望以斯帖了解他的憂傷並
                      非個人的事情,也因此引起以斯帖的追問。
      ●「送衣服給末底改穿」:以斯帖可能不知道末底改為何要穿麻衣。
      ●「哈他革」:是波斯文「善良」的意思。可能是個猶太人或者是對皇后非常
                    忠心的太監,因為末底改在  4:8  明白說到以斯帖也是猶太
                    人的事實,而且他要哈他革將王上的諭令抄本帶回宮去,身為
                    太監的他也忠心的將相關資訊帶給以斯帖。
      ●「寬闊處」:相當於廣場,百姓為了某種目的在此聚集,參 代下 29:4 
                     拉 10:9  尼 8:16 。
      ●「捐入王庫的銀數」:末底改能夠知道這個信息,表示他消息靈通或官
                            位頗高。
      ●「本族」:自己的族人。
      ◎由哈他革居間傳話,一方面是因為末底改穿麻衣不可進朝門 4:2 ,一方
        面是因為以斯帖深居宮闈,在女院中與外界隔絕。
經文:

哈他革回來,將末底改的話告訴以斯帖;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見末底改,說:「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告訴末底改。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4:9-4:14

註釋:

  三、以斯帖原本回覆依例不可擅自進去見波斯王,但末底改曉以大義,告訴以
      斯帖獲得王后的位份很可能就是為了今日的事件。 4:9-14 
      ●「已經三十日了」:以斯帖當王后已經5年,這時有三十天沒有見王,
                          恐怕並不是非常受寵愛。
      ●「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原文是複數,指「許多人」,不單是「哈他革
                              」。
      ●希羅多德的著作也證明 4:11 的記載,人不可以擅自去見波斯王,否則
        會被處死。
      ◎以斯帖回覆末底改她和王當下沒有很親密的關係,要見王有很大的困難,但
        末底改不接受這個答案!首先他跟以斯帖說,當同族被滅時她休想在宮中置身
        事外就算她個人可以獲救也救不了她的家人;而且,他相信如果她拒絕介入,
        神必用其他方式使猶太人獲得解救。末底改強調問題不在於以斯帖她自己是否
        獲救,而是他要以斯帖明白神使她得到目前的地位為的是要拯救祂的百姓。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不要把自己的特殊身分當成偶然,當成是自己的特
        權。而要思考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托付。我們是否也這樣認真思考過自己
        的身分?信望愛站的發起同工們就是因為這節經文的鼓勵而建立網站,
        我們是否也想過自己在某些層面是神預備的以斯帖王后?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神的名字,但是卻很容易讓人看到有一位神在這事件
        的背後。以斯帖之所以成為皇后,看起來是因為瓦實提的失寵;頒發屠殺
        猶太人的諭旨,看起來是因為末底改未向哈曼跪拜;但是並不是只是單純這樣
        的因果造成以斯帖記的故事,以斯帖記看起來許多的巧合並沒有辦法用自然的
        解釋說的過去,彷彿在背後一直在強調:其中有神的作為。並且透過「外邦人
        取決於掣籤」來對比「猶太人有神的預備和痕跡處處可尋」。
經文: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4:15-4:17

註釋:

  四、以斯帖要求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她禁食三晝夜,然後她要冒險去見波斯
      王。 4:15-17 
      ●「禁食」:通常用於表示「為罪悲慟」。在摩西五經裡面並沒有「禁食」這
                  個字,而是用「刻苦己心」( 利 16:29-31  23:27-32民 29:7 )這個字,通常與贖罪日有關,並在其後的舊約經文裡
                  常與禁食一起出現( 拉 8:21  斯 4:3, 16 )。因此不少學者
                  認為在被擄時代禁食逐漸成為猶大人表示懊悔認罪的慣例。這裡
                  沒有提到禱告,不過這裡的禁食應該就是為了要禱告。
      ●「禁食三晝三夜」:禁食通常只一天,如贖罪日的禁食( 利 16:29-31 ),
                          或一些特殊事故而自願進行的禁食( 撒下 1:11-12 )
                          ,也大多只有一天.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這事
                          十分嚴重,需要額外力量。
      ●「不吃不喝」:一般的禁食並不禁止喝水,這裡是特殊的要求不喝水。
                      表明了以斯帖的恐懼慎重。
      ◎末底改的話看似先知的預言,也有一些誇飾的感覺,但是這段話使以斯帖內心
        掙扎不已,這裡並沒有提及以斯帖花了多少時間來作決定,但從後續的發展我
        們可以看到她並沒有只自掃門前雪或獨善其身,而且從她的選擇可以看出神的
        介入,使得祂的百姓在合適的時機採取行動。
      ◎以斯帖決定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而冒死進諫的榜樣,讓我們看到她是有勇氣
        且計畫周詳的人:
        1.計算代價—她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2.分清先後—她知道猶大民族的存活遠比她個人的生存重要。
        3.做好準備—她尋求支持,除了自己禁食祈禱,也要求同胞一起禁食禱告。
        4.身體力行—她決定後沒有拖延時間,決定三天後義無反顧地去作。
      ◎以斯帖其實也可以選擇見死不救,或單是禱告,或靜觀其變。有時我們也是
        如此,我們相信神的應許,也聽到神明確的引導和呼召,但卻只願置身事外。
        若是有該做的事情,我們應當採取行動參與神的計畫,而不是等著別人去實踐
        祂的旨意。當然,我們也不是都照自己的意思而行,而是要避免「坐等不動,
        以為是倚靠神」或「一切靠自己而不聽神的聲音」兩種極端,讓神的計畫和
        人的參與兩者相輔相成。
      ◎以斯帖願意犧牲自己優渥的地位去拚死見王求情,真是令人動容。
      ◎這裡隻字不提禱告或神或其他跟宗教有關的詞彙,是一種修辭技巧,
        強調在整個故事中,神是主動者,主權在於神,不是人光靠自己的力
        量可以改變什麼。
      ◎我們清楚知道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以後,是否也願意採取行動呢?
      ◎當環境把我們困住,而我們卻缺乏勇氣與信心來面對和改變時,是否也
        可以學習以斯帖一樣,請弟兄姐妹一起禁食代禱呢?
經文: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進王宮的內院,對殿站立。王在殿裡坐在寶座上,對著殿門。王見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內,就施恩於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頭。王對她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麼?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 5:1-5:3

註釋:

陸、以斯帖得到波斯王的恩寵  5:1-14 
  一、王后去見王,蒙波斯王的恩典免死,並且表達願意答應王后的各種請求。
       5:1-3 
      ●「第三日」:一天的任何時段都可以當作一天計算,因此這裡指的大概
                    是經過四十到四十八小時後。
      ●「朝服」:直譯為「王室的尊貴」、指「皇后的正規禮服」。
      ●「對殿站立」:站在王宮的內院表示站在王的視線範圍內。
      ●「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這應該是一個通用的俗語,波斯王用來
                                    表明樂意答應王后的各項要求。
      ◎波斯王很清楚王后違例來找他,恐怕是有重要的事情請他幫忙,因此他
        就直接詢問王后的要求。
經文:

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就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王說:「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話去行」。於是王帶著哈曼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在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你要甚麼,我必賜給你;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回答說:「我有所要,我有所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 5:4-5:8

註釋:

  二、以斯帖要求波斯王帶哈曼赴筵,在筵席中波斯王還是表達願意答應王后的
      各種請求,以斯帖請波斯王隔日再帶哈曼赴筵,她就要陳明所請求的。
       5:4-8 
      ◎王后也很謹慎,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要求國王私人赴宴。這可
        能是為了避免在王宮中人多口雜,波斯王無法專注於王后的說明。在私
        下的場合中王后更可以直接影響波斯王。至於以斯帖為何要到第二次筵
        席才表明自己的請求,其動機無法確定,有可能是讓國王了解哈曼是她
        和他之間的障礙。
經文:

那日哈曼心中快樂,歡歡喜喜地出來;但見末底改在朝門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就滿心惱怒末底改。哈曼暫且忍耐回家,叫人請他朋友和他妻子細利斯來。哈曼將他富厚的榮耀、眾多的兒女,和王抬舉他使他超乎首領臣僕之上,都述說給他們聽。哈曼又說:「王后以斯帖預備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許別人隨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請我隨王赴席;只是我見猶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門,雖有這一切榮耀,也與我無益。」他的妻細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對他說:「不如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將末底改掛在其上,然後你可以歡歡喜喜地隨王赴席。」哈曼以這話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5:9-5:14

註釋:

  三、哈曼快樂的離開筵席,但看到末底改就發怒,回家抱怨給妻子、朋友聽。
      他的妻子和朋友建議他明天赴宴之前先殺末底改。 5:9-14 
      ●「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看起來末底改是變本加厲,連站起來都不
                                  願意。
      ●「細利斯」:可能是波斯語「黃金」的意思。
      ●「眾多的兒女」:哈曼有十個兒子 9:7-10 。史學家記載波斯人是兒女
                        成群為榮耀,僅次於作戰驍勇;波斯王會頒獎給生養
                        最多的大臣。
      ●「這一切榮耀,也與我無益」:在希伯來文中只有一個字,這個字有很
                                    多譯法。 3:8 「(容留他們與王)無
                                    益」指的是「不適合」國王; 7:4 譯為
                                    「不能補足」;本節 5:13 解釋為所有
                                    光榮的事,比起這個眼中釘末底改都算
                                    不了什麼。
      ●「五丈」:原文是「五十肘」,一肘是44.45公分,因此高度大約22公
                  尺。有人質疑這個高度是不是有抄錯,但是七十士譯本和
                  希伯來文本所列一致,因此應該沒有抄錯的問題,可能是立
                  在城牆上才有這樣的總高度,以致於與地面的距離這麼高。
      ◎哈曼能爬到高位果然是有一套,遇到末底改這樣挑釁,他都先忍耐下來
        ,但是到了家裡就無法抑制住怒氣了。
      ◎哈曼在12節大誇自己不但被王后邀請王和他單單他一個人赴宴,而且強調
        明天也是只有他,由於王的臣子眾多卻獨有他一人受邀,可見他在王和王
        后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重高,卻沒有意識到這種邀請是何等的不尋常,畢竟
        此舉有可能也會引起國王對他的不滿,畢竟國王也有可能會覺得哈曼不配
        在他妻子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哈曼擁有財富成功和權力,但卻因為得不到別人尊崇的欲念沒達成的掃興
        而帶出行為差錯。我們也要當心自己是不是因為渴望別人的稱許或歡欣而
        不擇手段。
      ◎哈曼因為對末底改心裡的苦毒,讓他從滿心興奮的宴會返家途中轉為憤怒
        憎恨。我們不能讓苦毒在心中萌芽,否則芽將會生長蠶食我們的生命,最
        後終將像哈曼一樣自食其果( 6:137:9-10 )。


經文:

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正遇見書上寫著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王說:「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甚麼尊榮爵位沒有?」伺候王的臣僕回答說:「沒有賜他甚麼。」 6:1-6:3

註釋:

柒、末底改高升與哈曼降卑的轉捩點  6:1-14 
  一、波斯王因為睡不著讀歷史,知道末底改拯救皇帝卻沒有獲得獎賞。
       6:1-3 
      ●「睡不著覺」:原文是「睡覺離開」的意思。
      ●「歷史書」:「備忘錄」、「王的日誌」,也就是「年鑑」。
      ◎ 6:2 的事蹟可以參考 2:21-23 的記載。
      ◎希羅多德提到波斯有一類人叫做「得王恩的人」,就是曾經特別為王效力
        而得到王賞賜的人,對波斯王來說公正的論功行賞和他的名譽攸關。在此,
        王對於自己沒有給末底改什麼賞賜而耿耿於懷,不論是因日誌中沒有賞賜
        的記載,或碰巧知道末底改沒有得到報償,也因此,王立即決定要賞賜
        末底改,絲毫沒有猶豫。
      ◎ 6:1 是故事的文體結構中心,事情至此正式有了轉折,也讓人看到,神
        實在垂聽禱告,祂是掌權的神。
      ◎看到亞哈隨魯王竟然忘記末底改的救命之恩,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但我們是否也同他一樣,忘了記念救我們脫離幽谷的神呢?
      ◎王為何失眠會想到讀歷史,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這些記載中充滿了軼事
        趣聞可以消愁解悶,或者是為王提供一些指引的資料,或者是希望能以讀
        書聲助眠。不過更有可能的是,乃是神激動波斯王,幾乎所有的古卷都認
        為波斯王為何會一夜失眠是出自於神的攔阻,尤其是王睡不著讀歷史還『
        正巧』又讀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之事的歷史,這些看似巧合的背後讓人不
        得不認同這很有可能是神大能的手在掌管人類歷史的作為,否則這麼多的
        巧合實在難以解釋,且若沒有這段恐怕第一批回歸的猶大人都在這次哈曼
        的計畫下被殺害。
經文:

王說:「誰在院子裡?」(那時哈曼正進王宮的外院,要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他所預備的木架上。)臣僕說:「哈曼站在院內。」王說:「叫他進來。」哈曼就進去。王問他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哈曼心裡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不是我是誰呢?」哈曼就回答說:「王所喜悅尊榮的,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馬,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6:4-6:9

註釋:

  二、波斯王詢問哈曼應如何恩待末底改,哈曼回答必須將王的朝服和馬給那
      人穿戴,並由大臣帶領他騎馬繞行全城。 6:4-9 
      ●「誰在院子裡」:王的意思應該是「有哪個官員在場可以與我商討此事」。
                        此時『正好』哈曼『正進了』王的外院,準備請王授權
                        將末底改吊死。
      ◎這裡的時間應該在清早,波斯王尚未正式辦公的時候,哈曼希望插隊
        提早辦妥處死末底改的事情,因此來見王。正好王也急著要找人商量
        獎賞末底改的事。
      ◎哈曼的建議顯出他有覬覦王位的野心,因為他不求高官厚祿,只求本
        屬於君王的榮耀。
      ◎先前哈曼對王有所保留,不說「有一種民」是誰 3:8 ,現在王也同樣不
        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是誰,對照之下顯得諷刺。
      ●「王常穿的朝服」:直譯是「王曾穿的朝服」,是權力、尊榮的象徵。
      ●「戴冠的御馬」:也是另一種國王的徽號(可從浮雕上看出來)。
      ●「街市」:而是城中的主要廣場,可供大群人聚集之處。
      ◎由第四節我們看出來國王不知道哈曼心裡正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也不
        知道國王心裡想提升末底改,兩個人的想法在此成為強烈的對比,也將
        故事帶到高潮。
經文:

王對哈曼說:「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於是哈曼將朝服給末底改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末底改仍回到朝門,哈曼卻憂憂悶悶地蒙著頭,急忙回家去了,將所遇的一切事詳細說給他的妻細利斯和他的眾朋友聽。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細利斯對他說:「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他們還與哈曼說話的時候,王的太監來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 6:10-6:14

註釋:

  三、波斯王命令哈曼將自己所說的行在末底改身上,哈曼的妻子和朋友斷言
      哈曼將敗於末底改手下。 6:10-146:10 中波斯王似乎知道末底改是猶大人,但是他獎賞末底改的命令與
        他之前要滅猶大族的命令似乎不太相稱。不過這樣的混亂在獨裁的世界
        中也不是沒發生過。
      ●「憂憂悶悶」:「悲傷」、「哀悼」的意思,遠比「憂悶」情緒強烈。
      ●「智慧人」:應該是哈曼的「謀士」。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直譯為「你已在末底改面前開始敗落」
                                    ,「敗落」為完成式。
      ◎這裡無疑對哈曼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因為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向
        自己最憎恨之敵人傳達國王美意的人。(本來哈曼有意要王發命令絞死
        末底改,沒想到不但沒機會提到這個陰謀,而且還竟被命令去榮耀末底改!)
        哈曼得完全照王的意思去行,因為他沒有任何身份可以反對王的命令。
      ◎這裡並沒有交代哈曼和末底改在遊行過程中兩人有什麼對話,而且遊行回來
        之後兩人外表上沒有什麼改變,一個回到朝門,一個回到家中,但是實際上
        就連哈曼身旁的人都知道兩人的情勢已經逆轉,悲哀的和歡樂的即將易位。
      ◎為何哈曼的妻子和謀士會斷言猶大人將勝過哈曼?可能是他們由其他地
        方可以看出猶大人果然是蒙神保守的民族。別人可以由今日的基督徒身
        上看出神的做為嗎?
      ◎哈曼就像 詩 37 裡面所形容的惡人,他們一開始似乎安享尊榮,而且一開始
        情勢對末底改來說並不利,讓人以為神任憑這樣的不公正;但是本章卻出現
        了轉捩點情勢,作者用戲劇化的方式描述了情勢倒轉的開始。
經文:

王帶著哈曼來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麼,我必賜給你;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7:1-7:4

註釋:

捌、以斯帖的第二次筵席與哈曼被處死  7:1-10 
  一、波斯王在以斯帖的筵席間又承諾答應她的要求,以斯帖就向波斯王求猶大
      民族的生命。 7:1-4 
      ●「剪除殺戮滅絕」:這些用詞和王諭旨的用詞是一樣的 3:13 。
      ●「被賣了」:指哈曼重金利誘王答應他所求的 3:9 。
      ●「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參 5:13 註釋。另譯「因為這樣的
                                        危難不值得來打擾王」或「因為我
                                        們的苦難跟王的損失比起來算不了
                                        什麼」。意思是「我們的苦難是小
                                        事,但是王的損失是大事」。
      ◎ 7:3 中王后以自己的生命和猶大人的生命聯合,向波斯王懇求。波斯
        王一定驚訝於有誰敢危及王后的生命。
      ◎看起來以斯帖似乎不知道末底改剛剛高升的事情。
      ◎以斯帖也是由經濟的立場來說服國王,他陳明如果猶大人被賣為奴隸,
        這樣當然可以為帝國帶來收入,這樣她沒有意見。但是殺掉有勞動力的
        猶大人,可不是徵收財產就能補足其損失的。人帶來的長期利益,當然
        比短暫的金錢入帳來得龐大。以斯帖就是用這種「殺雞取卵」的道理來
        告訴波斯王是犯了大錯。
經文:

亞哈隨魯王問王后以斯帖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哪裡呢?」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驚惶。王便大怒,起來離開酒席往御園去了。哈曼見王定意要加罪與他,就起來,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7:5-7:7

註釋:

  二、波斯王質問是誰意圖要殺王后的民族,以斯帖回答是哈曼。這回話導致波斯
      王忿怒離席,哈曼驚惶求以斯帖救命。 7:5-7 
      ●「擅敢起意」:「充滿心思」、「充滿他的心」。
      ◎「王....離開酒席往御園」:可能是要離席去想一想到底要怎樣處理這件
                                  事。
經文:

王從御園回到酒席之處,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說:「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嗎?」這話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臉。伺候王的一個太監名叫哈波拿,說:「哈曼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現今立在哈曼家裡。」王說:「把哈曼掛在其上。」於是人將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王的忿怒這才止息。 7:8-7:10

註釋:

  三、波斯王回來正好看見哈曼違例接近王后,就接受太監的建議將哈曼掛在他自
      己做的木架上處死。 7:8-10 
      ●「所靠的榻上」:波斯人的習慣是斜躺在桌邊進食。
      ◎哈曼曾經因為猶太人末底改不肯跪拜而怒氣衝天,現在卻俯伏在區區猶
        太女子以斯帖面前,這是很諷刺的地方。
      ●「凌辱」:「征服」、「壓制」,可能有「性侵犯」的意思。
      ●「蒙了哈曼的臉」:羅馬與希臘都規定死囚要蒙頭,波斯則沒有其他文獻
                          證明這個規定。給被判死刑的人蒙面可能是因為國王
                          不想看到死囚的臉。
      ●「哈波拿」:應該是波斯王的親信太監, 1:10 中他也侍立在王前。
      ◎從這幾次的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亞哈隨魯王是很容易受到他身邊影響而作
        決策的人,例如聽從廢后的建議,也聽哈曼殲滅猶太人的請求,屢次說要
        答應以斯帖的請求,這次又聽哈波拿的建議把哈曼掛在木架上,可見此王
        容易聽從饞言而且輕易的選擇自己的利益,神也藉著這樣的王成就祂的計
        畫。
      ◎哈曼的最後自嘗苦果死在自己為別人預備的刑架上,就像 箴 26:27 寫的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惡人自食惡果,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想
       到「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羅 12:19  來 10:30 。
      ◎有人質疑此時以斯帖怎麼沒有為哈曼求情,可能原因有幾個:第一,沒有
        記載並不等於她沒有求情,第二,王當時對哈曼的怒氣難以平息,第三,
        若王赦免哈曼,將會對猶太人繼續造成威脅。
      ◎哈波拿這時才告訴王木架的事情,實在是有落井下石的嫌疑。不過宮廷中
        這樣勾心鬥角的狀況應該不難見到才對。
經文:

當日,亞哈隨魯王把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來到王面前,因為以斯帖已經告訴王,末底改是她的親屬。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的,給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 8:1-8:2

註釋:

玖、局面扭轉  8:1-17 
  一、波斯王把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末底改取代了哈曼的位置。 8:1-2 
      ●「把...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罪犯的家產充公歸給王室,早已
                                          有了先例 王上 21:7-16 ,史學
                                          家希羅多德也記載波斯有類似的
                                          情況。
      ◎此處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可見王對以斯帖的寵愛,和試圖為她受
        苦給予補償。而王后在 8:2 則將王賜給她之哈曼家產派給末底改,使得
        末底改有和新職分相稱的產業。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可參考 3:103:12 ,王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用印
                              時用來壓在軟蠟或泥上,用以確保送出的信件是法
                              定官方文件。此處表明王對末底改的重用,使他成
                              為如同哈曼一樣首相的地位。 創 41:42 法老也摘
                              下戒指給約瑟。
經文: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他除掉亞甲族哈曼害猶大人的惡謀。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來,站在王前,說:「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傳旨,要殺滅在王各省的猶大人。現今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亞哈隨魯王對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說:「因哈曼要下手害猶大人,我已將他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人也將哈曼掛在木架上。現在你們可以隨意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大人,用王的戒指蓋印;因為奉王名所寫、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三月,就是西彎月二十三日,將王的書記召來,按著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並猶大人的文字方言寫諭旨,傳給那從印度直到古實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和總督省長首領。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諭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a抄錄這諭旨,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猶大人預備等候那日,在仇敵身上報仇。於是騎快馬的驛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諭旨也傳遍書珊城。 8:3-8:14

註釋:

  二、以斯帖求波斯王,波斯王准許以斯帖和末底改用王的名義發諭旨推翻以前
      的命令。 8:3-14 
      ◎波斯王在筵席上是關切王后的安危,忿而判哈曼死刑,但滅猶大人的命
        令還未撤銷,因此以斯帖必須另一次流淚哀告,請求波斯王推翻以前的
        命令。
      ◎這與哈曼被殺中間間隔了一段時間,以斯帖也是冒生命危險違例進去見
        王。
      ●「廢除....那旨意」:其實是廢止法律,這是波斯法律所不允許的。不
                            過以斯帖委婉的說這是「哈曼傳的旨意」,而不
                            用「法律」一詞。
      ◎ 但 6:8,12,15 也提到瑪代王大利烏面臨同樣的兩難困境。解決辦法不
        是廢掉原先的諭旨,而是另寫一道諭旨加以抵銷。
      ●「我何忍見」:原文是「我怎麼能看見」。
      ●「西彎月」:「三月」的意思,這個時間相當於西曆的五、六月。由頒
                    布猶大人滅族的一月十三日到命令取消的三月二十三日,
                    時間過了兩個多月。
      ●「三月...二十三日」:這是亞哈隨魯王在位第十二年,相當於西元前四
                             七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 3:12-13 提到的
                             諭旨頒佈後兩個月又十天。這段時間可能是因為
                             因為以斯帖的行動不是如一般想像的在第一道諭
                             旨發佈後立刻去執行,或者是制訂一道可以達到
                             預期效果的諭旨有一定的困難,需要一點時間。
      ●「十二月...十三日」:相當於西元前四七三年三月七日。
      ◎ 8:9-143:12-14 平行,僅略有差異,特別強調「猶大人的文字方
        言」,因為這個諭旨跟猶大人特別有關。這份諭旨的重點是「猶大人可
        以聚集自衛,保護自己、攻擊意圖謀殺猶大人的人」。
      ●「和他們的妻子兒女」: 8:12 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這邊指的是那些
                             攻擊他們的人及他們的妻子兒女;一種是猶太人
                             可以毀滅那些以武力攻擊他們(猶太人)和他們
                             妻子兒女(猶太人的妻子兒女)的人。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經文,會發現,所要剪除殺戮滅絕的,是要攻擊猶太
        人的人和其家人,而不是所有波斯人。
      ●「一日之間」:有了限期,表示殺戮行動受到控制,不至於演變為不可
                      收拾的局面,殃及無辜。
      ◎王以為事情到此應該告一段落,但是他卻忽略了王后最關心的並不是末
        底改的高升或哈曼的消滅,而是猶太人的安危與拯救,因此 8:3 以斯
        帖「又」在王面前俯伏「說話」,此時王向她再次伸出金杖,可見王對
        她的友善,或許表明她不需要這樣對他說話。
      ◎從 8:3-6 這一段王和王后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以斯帖非常懂得王的心
        理,她知道自己所求的是未受邀而主動提起,因此為了避免王的不悅,
         8:3 記載她俯伏來到王的腳前迫切地哭著,又巧妙地希望請王廢止哈曼
        的陰謀(刻意不將王牽涉到諭令內,完全沒有責備王的口吻),然後陳
        述要點 8:5-6 ,以表明她的期望。
      ◎國王的前一個命令不可以被推翻,因此這個諭旨就是在前一個命令有效
        的狀況下授權給猶大人自衛,讓前一個命令無法發生效用。
      ◎這段諭旨的報復性文字,是以斯帖記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方。不過如果我
        們思考當時的處境,在無法直接廢除第一個准許殺猶大人的命令下,要
        發佈怎樣的命令才能實質抵消第一個命令呢?恐怕也只有對等報復的命
        令才有辦法了。當然,猶大人最後可能是報復過度,這點我們也無需為
        他們美化,但發佈這個對等命令的末底改,大概沒有要鼓勵報復的意思
        。


經文:

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猶大人有光榮,歡喜快樂而得尊貴。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8:15-8:17

註釋:

  三、末底改獲得高位尊榮,書珊城的百姓都因此快樂,猶大人也都因為局面扭
      轉而快樂,許多人也因此入猶大籍。 8:15-17 
      ●「藍色白色」:這是波斯帝國王室專用的顏色。
      ●「朝服」:這是末底改第二次得尊榮,第一次是在 6:11 。
      ●「頭戴大金冠冕」:指的是帶著碩大的頭巾(不是王冠)。
      ●「紫色....外袍」:當時紫色是相當貴重的染料,必須靠人工潛入地中
                          海深海取得一種螺貝,取得其紫色分泌物染色。是
                          非常富貴的人才能穿得起這樣的布料。這是紫色的
                          亞麻斗蓬,可能是長而平滑的衣服,像現代阿拉伯
                          人穿的長袍。 
      ●「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因為吊死哈曼的事情已經轟動全城,所以
                                    有可能群眾聚集在王宮外面等待進一步的
                                    宣告,因此當末底改步出王宮時,群眾高
                                    聲喝采,表達對之前哈曼跋扈管制的不滿
                                    。又這段話也有可能不是發生於當晚,而
                                    是過了幾天以後發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是
                                    表達因著猶太人的得救,其他居民也跟著
                                    得到抒解,因為他們不必因背負要滅其他
                                    種族的罪疚感。
      ●「懼怕猶大人」:可能是廣義的懼怕,而不一定專指怕猶大人報復他們
                        。
      ●「入了猶大籍」:就是包含「行割禮」、「守律法」,也就是接受猶大
                        人的宗教。有可能是像  出 12:48 那樣,受割禮,守
                        逾越節成為猶太人.新約時代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如 太 23:15 ,  徒 2:10 ,  徒 6:5 ,  徒 13:43
經文:

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猶大人在亞哈隨魯王各省的城裡聚集,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敵擋他們,因為各族都懼怕他們。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大人。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猶大人用刀擊殺一切仇敵,任意殺滅恨他們的人。在書珊城,猶大人殺滅了五百人;又殺巴珊大他、達分、亞斯帕他、破拉他、亞大利雅、亞利大他、帕瑪斯他、亞利賽、亞利代、瓦耶撒他;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孫子、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兒子。猶大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當日,將書珊城被殺的人數呈在王前。 9:1-9:11

註釋:

拾、結局與普珥日的由來  9:1-10:3 
  一、結局:猶大人殺滅仇敵,也殺滅了哈曼的兒子們。  9:1-11 
      ●「任意」殺滅:指「自由」、「不受干涉」,而不一定是「大量」的意
                      思。
      ●「殺滅恨他們的人」:所殺的人是「仇敵」、「恨他們的人」、「男人
                            」,而不包含婦孺。
      ●「沒有下手奪取財物」: 8:11 中准許奪取財物,這裡是顯示猶大人的
                              報復是有限度的。另外也可能是與
                               撒上 15:17-19 掃羅因為貪財而失敗的記載
                              作為對照。
      ◎當官的都很清楚目前誰得勢,因此即使兩份諭旨是對等的,但是大家都
        幫助正得勢的末底改與猶太人,結果如何就很清楚了。
      ◎「任意」暗示了百姓的權柄乃是來自神 (參 尼 9:24 ),這是不著痕跡
        表達神在背後照管一切的又一個例子。
經文:

王對王后以斯帖說:「猶大人在書珊城殺滅了五百人,又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現在你要甚麼,我必賜給你;你還求甚麼,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求你准書珊的猶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並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傳在書珊,人就把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起來了。亞達月十四日,書珊的猶大人又聚集在書珊,殺了三百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在王各省其餘的猶大人也都聚集保護性命,殺了恨他們的人七萬五千,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這樣,就脫離仇敵,得享平安。 9:12-9:16

註釋:

  二、王后求波斯王准許書珊城的猶大人隔天繼續殺仇敵,也蒙准許。 9:12-16 
      ◎「七萬五千」:平均每一省殺死五百九十人。這個數量很難說多還是少
                      ,很可能是一個相當真實的數量。在廣大的國土中「准
                      許內戰」的諭旨,導致的傷亡當然可能這麼大。
      ◎ 9:13 以斯帖為何希望在書珊城的自衛行動可以延長一天,理由不詳。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王后的過度報復。
      ●「脫離仇敵,得享平安」:這兩個應許是息息相關的 申 25:19 。
      ◎我們其實無須美化王后以斯帖的過份報復行為,因為記錄在聖經上的行
        為並非都是我們後人必須要效法的(如:亞伯拉罕不承認自己的妻子、
        雅各騙岳父等等)。
      ◎雖然王后以斯帖的行為可能是過份報復,但以舊約律法的觀點以及當時
        的背景而言,整體猶大人的舉動卻不能算是過份報復。因為報復是有限
        度的,也沒有下手奪取財富,這點是我們要特別提出來澄清的。
經文:

亞達月十三日,行了這事;十四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但書珊的猶大人,這十三日、十四日聚集殺戮仇敵;十五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所以住無城牆鄉村的猶大人,如今都以亞達月十四日為設筵歡樂的吉日,彼此餽送禮物。 9:17-9:19

註釋:

  三、猶太人殺戮敵人之後,安息並且以隔日為歡樂的日子。 9:17-19 
      ◎這裡是為了說明守普珥節的兩個不同日子之緣故。絕大多數的城鎮在十
        四日守普珥節,但書珊城的猶太人則是在十五日守普珥節。今日除耶路
        撒冷在十五日守節外,其他地區都是十四日守節。
      ◎普珥日是猶太人唯一沒有記載在摩西五經內的猶太主要節期。
經文:

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於是,猶大人按著末底改所寫與他們的信,應承照初次所守的守為永例;是因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殺害猶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籤,為要殺盡滅絕他們;這事報告於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謀害猶大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並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掛在木架上。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他們因這信上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就應承自己與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 9:20-9:28

註釋:

  四、末底改寫信給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說明普珥日的由來並設立普珥日。
       9:20-289:20 有一個「接著」這個詞,不過在新譯本和和合本都沒有翻出,
        表示可能是過了一段不確定長度的時間。
      ◎「末底改記錄這事」:有人以此認為末底改是以斯帖記的作者,但是比
                            較自然的解釋是,他在寫給猶大人的信中記錄此
                            事 9:20 。
      ◎ 9:24-25 將以斯帖記中哈曼的惡行和以斯帖救猶太人的故事濃縮了起
        來,此處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然後 9:26 開始解釋「普珥」的來源。
      ●「歸附他們的人」:指 8:17 提到的入猶大籍的人。
經文:

亞比孩的女兒─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用和平誠實話寫信給亞哈隨魯王國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大人,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猶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囑咐的,也照猶大人為自己與後裔所應承的。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這事也記錄在書上。 9:29-9:32

註釋:

  五、以斯帖和末底改再寫第二封信要求猶太人要守普珥日。  9:29-32 
      ●「堅囑」:原文是陰性動詞,顯示這主要是以斯帖的囑咐。
      ◎ 9:29 有一個「於是」這個詞,不過在新譯本和和合本都沒有翻出,表示
        過了一段時間。這裡提到王后「寫」了一封有關普珥日的正式信函,但是
        該節經文的意思不易確定,有可能是指王后與末底改連署;或有可能第二
        封信是為了確認第一封末底改寫的信之權威,免得有人不支持末底改先前
        所說的。
      ●「和平誠實的話」:指「友善真誠的話」。
      ◎由 9:31 看來猶太人主動在普珥日加上禁食這一項。
      ◎ 9:32 記錄在史記上的命令,可能就是末底改在 9:20 寫下的。

經文:

亞哈隨魯王使旱地和海島的人民都進貢。他以權柄能力所行的,並他抬舉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豈不都寫在米底亞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嗎?猶大人末底改作亞哈隨魯王的宰相,在猶大人中為大,得他眾弟兄的喜悅,為本族的人求好處,向他們說和平的話。 10:1-10:3

註釋:

  六、結論:末底改的事件可以由波斯王的歷史典籍中得到印證。 10:1-3 
      ●「海島」:可能應該譯為「沿海」,表達波斯帝國西邊的疆界,包括
                  小亞細亞與愛琴海等地。
      ●「進貢」:在舊約中,這個字通常是指「強迫人家勞動」,例如
                   士 1:28 「做苦工」, 王上 5:13 「服苦的人」。不過到
                  了波斯時代,這個字囊括所有徵收的利潤,包括用錢幣或用
                  貨物所納的稅。
      ◎史學家一般認為亞哈隨魯王的晚年人格敗壞,最後在西元前465年被行刺。
        不過他死後帝國國土完好,富甲天下,權傾四方,可見當時這位國王的偉
        大,而以斯帖記最後的註解讓人對於國王身旁的宰相末底改留下深刻的印
        象。
      ◎從 10:2 的陳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表達以斯帖記的內容為真實歷史,
        以便提醒後世的猶太人謹守這個節日。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