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約翰福音 1:1-1:18

註釋:

1. 一:1—18節,這段經文可說是約翰福音書的「序言」,作者開始用「道」來述說耶穌的特質、心思、意念都如同是上帝。因此,第14節可以說是整本約翰福音書的中心思想: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

再者,作者喜歡用「光明」與「黑暗」這相對的存在,表明上帝救恩和罪惡的對比。

「道」這個字,不是僅止於理性的思考,也是一種行動的力量。作者在第四節說:「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這生命把光賜給人類。」換句話說,「道」本身就是一股創造的力量的存在。
經文:

約翰福音 1:19-1:28

註釋:

2. 一:19—28節,四本福音書都介紹過施洗約翰,但以約翰福音介紹得最為詳細。比較特別的地方在第19節,施洗約翰已經傳道一段時間了,而且必然震撼了耶路撒冷當局,他們因此派人去進行了解施洗約翰的身份。

a. 從第19和24節可以看出,來詢問、調查施洗約翰身份的有兩組人,一組是祭司,另一組是法利賽人。他們之所以想了解施洗約翰的身份,主要原因是「群眾從猶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到約翰跟前來。他們承認自己的罪。」(馬可福音一:5),這必然造成極大的轟動。

b. 作者在第28節告訴我們,發生這件事的地點是在「約旦河對岸的伯大尼」,這地方距離耶路撒冷不遠。
經文:

約翰福音 1:29-1:34

註釋:

3. 一:29—34節,這段經文說施洗約翰在為耶穌見證,說他就是「上帝的兒子」。要注意第29節,施洗約翰說耶穌是「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這是和 猶太人宰殺逾越節羔羊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因為逾越節羔羊所代表的是救贖的意思。但是,也可能是在表示受難的羔羊一般,如同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描述的受難 的奴僕。
經文:

約翰福音 1:35-1:42

註釋:

4. 一:35—42節,約翰福音書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認為耶穌是和施洗約翰同時傳福音,不是在施洗約翰入監之後,耶穌才開始出來傳福音的事 工。再者,施洗約翰將耶穌介紹給自己的門徒,其中有一位是彼得的弟弟安得烈,然後由他介紹彼得認識耶穌,這點也和其他三本福音書不同。

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他一看見耶穌,就馬上告訴自己的門徒,也讓自己的門徒去跟隨耶穌,這樣的態度才是傳福音最基本的要件,因為我們就是要見證耶穌是救主,我們不是主角,耶穌才是。
經文:

約翰福音 1:43-1:51

註釋:

5. 一:43—51節,有許多人認為這位拿但業就是耶穌12門徒中的「巴多羅買」,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佐證。前三本福音書也沒有耶穌「呼召」 腓力的記載,只有約翰福音這裡記載耶穌呼召他,就像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呼召彼得兄弟、雅各兄弟,和稅吏利未一樣。腓力跟隨耶穌後,馬上將自己對耶穌的認識介 紹給自己的朋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福音事工,將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告訴自己的好朋友,福音就是這樣傳開的。
經文:

約翰福音 2:1-2:12

註釋:

6. 二:1—12節,迦拿婚姻的宴席,耶穌使水變成酒的神蹟故事,一直是被人津津樂道。請注意,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喜歡用婚姻的宴席作為上帝國比喻的材料。如果 這個婚姻的宴席也有這個隱喻的話,上帝國就是以上帝為中心,那就更清楚了,人不是上帝國的主人,上帝才是。因此,人不要求上帝做甚麼事,只有交託、順服, 上帝自己會打算,也知道該作甚麼。因為上帝國談的是上帝的主權。
經文:

約翰福音 2:13-2:25

註釋:

7. 二:13—25節,這段記載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但是,約翰福音書所記載的最為特別。作者清楚指出地點是在「聖殿外院」(即外邦人 院),且販賣的包括牛、羊、鴿子,也有兌換銀錢的商人。而且耶穌是對賣鴿子的人說,「不要把我父親的聖殿當作市場」,市場是做生意買賣的地方,商場爾虞我 詐的伎倆屢見不鮮,但是,聖殿是在敬拜上帝的地方,怎能有如此態度呢?

注意第19 節,耶穌說他們這種行徑已經把聖殿「拆毀」了,但他要在「三天之內」將之重建起來,這種說法很清楚不是指外型的聖殿建築,而是人內心對上帝敬拜之意。如果 沒有真誠的內心敬拜上帝,即使再美麗、堂皇的建築物也是枉然。但是,耶穌說他要在「三天之內」重建聖殿的這句話,卻成為他後來被猶太人宗教領袖找人作假見 證陷害的理由之一(馬可福音十四:58)。
經文:

約翰福音 3:1-3:21

註釋:

8. 三:1—21節,尼哥德慕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和合本用「猶太人的官」,意指為議會成員),也是法利賽派的人。他利用晚上來找耶穌,並且表示他知道耶 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教師」,又認定耶穌所行的神蹟是因為有上帝的同在。這樣看起來,這位屬於法利賽派的尼哥德慕,顯然和前三本福音書所描述的法利賽人不 太一樣。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稱呼耶穌「老師」(猶太人稱之為「拉比」)。換句話說,這表示他對耶穌是相當尊崇的態度,否則他不會在耶穌死後帶了三十公斤 的「沒藥和沉香混合的香料」要去裹耶穌的身體(約翰福音十九:39)。

a. 耶穌一看見他就直接談到「重生」的問題。但是尼哥德慕顯然對「重生」的了解不一樣;在他的認識裡,「重生」是再次回到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但是,耶穌談「重生」,是指生命的重新再造之意。因為這個「重」有「上面」的意思。

使徒保羅是將耶穌「重生」的意思表達最清楚的人,他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a)

b. 耶穌這樣的回答,其實就是在告訴尼哥德慕,神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乃是人心靈的潔淨才重要。人看見神蹟,卻不一定看見上帝的旨意,但是,心靈潔淨的人, 會明白上帝的旨意。就像耶穌在山上寶訓中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

c. 第5節應該是這段談話的中心,說到一個人「若不能從水和聖靈重生,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水,這是指洗禮、潔淨之意。聖靈,是上帝感動人的心的力量。 從約翰施洗開始,我們看到他一再呼籲人要接受洗禮時,必須用真實的心悔改。因此,悔改的人才會得到聖靈的感化,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上帝國的子民。

d. 從第14至21節,耶穌進一步解釋他自己的角色,就是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為的是要讓人因著他看見上帝拯救的愛已經降臨在人間。
經文:

約翰福音 3:22-3:36

註釋:

9. 三:22—36節,第22節說耶穌在猶大地區為人施洗,但是在第四章2節,又作了澄清說:「其實,耶穌未曾親自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這段經 文也讓我們看到約翰福音書與前面三本福音書最大的區別,就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耶穌和施洗約翰是同時在傳道,而前三本福音書都說施洗約翰入監後,耶穌才開 始他的傳道工作。

第27節是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可以看到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讓我們看到他對耶穌的身分很清楚,不會因為耶穌的名聲、眾望勝過他,就嫉妒,或是不高興。沒有。「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施洗約翰的信仰告白。
經文:

約翰福音 4:1-4:41

註釋:

10.第四章是約翰福音在編輯上很典型的一章,作者喜歡記述耶穌所說的話,和前三本福音書的作者偏重耶穌所做的事工不同。約翰福音的作者常常是將耶穌所做的事和他所說的話混合編在一起,且是以他說過的話為主軸。

a. 第1節可看出法利賽人開始注意耶穌的行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耶穌的影響力遠勝過施洗約翰。
b. 第8至9節提供給我們很好的資料──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彼此沒有來往。這是因為歷史的因素使然。主要是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的血統不純,甚至把他們看成是「不潔淨」的人,只要他們拿過、觸摸過的東西都視為不潔淨的,這就是為甚麼這個撒馬利亞女人覺得甚為奇怪,耶穌怎麼會向她要水喝的原因。也從這一節可以了解耶穌說「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之用心了。

c. 雖然耶穌對她說的話,並不是她會了解的,但是,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卻是個渴望得到「活水」的,她的心靈渴慕著生命的泉水。

d. 耶穌告訴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敬拜上帝,最重要的不是地點,而是真實、敬虔的心靈。任何宗教信仰都是一樣,如果沒有誠實、敬虔的心靈,跑去所謂的宗教聖地敬拜,也是枉然。這對今天的基督徒也是很好的教訓。

e. 傳福音的工作其實不需要甚麼大學問,重要的是很真實地將耶穌介紹給我們所認識的人知道,這樣就夠了。看,這位撒馬利亞的女人,就是這樣做,她告訴鎮上的 人,說耶穌把她「所做的事都說出來」,結果使許多人都相信了耶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分享信仰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傳福音方式。
經文:

約翰福音 4:42-4:54

註釋:

11. 四:42—54節,在第45節說加利利人歡迎耶穌,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看見耶穌在「節期中所做的一切事」。依照第二章23節的記載,耶穌曾 在耶路撒冷行過神蹟。這樣看來,加利利人是因為耶穌的神蹟而歡迎他,不是因為耶穌所傳講的信息而信他,這和前面的撒馬利亞村莊的人,因為聽耶穌所傳講的信 息,就相信他(四:41),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a. 第46節只說是一位官員,並沒有說是甚麼位階,很可能是希律手下的高官。這段故事也可比較馬太福音第八章5至13節,和路加福音第七章1至10節。

b. 「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這句話說出當時的人的信心很脆弱,也顯示出這位官員的問題。耶穌並沒隨著他去他家,只給他一句話:「去吧,你的兒 子會活的!」還好,這位羅馬官員「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神蹟也是這樣發生,就是沒有懷疑,堅定的相信,就必定會發生。

c. 約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要表達一個主題:耶穌的話本身就是生命的力量;他的話可以使水變成酒(二:1—10),也能使病了且躺在水池邊達卅八年久的病人從擔架 上起來走(五:1—8)。這位官員的孩子,耶穌只給一句話,就好了起來。這就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信息:聽耶穌的話,生命會得到重生。因為他的 話,就是像神蹟一般的神奇。
經文:

約翰福音 5:1-5:18

註釋:

12.五:1—18節,約翰福音書和前三本福音書不同的地方,就是這本福音書時常提起耶穌到耶路撒冷去,而前三本福音書則是說耶穌是在傳道工作到了最後一禮拜時,才到耶路撒冷城去。這樣看來,在約翰福音書的寫法,耶穌的傳道工作是走遍包括加利利在內的整個猶大地區。

a. 「畢士大」這名字的意思是:憐憫之屋。這可能跟池水動了的時候,先下水的病人會得到醫治有關吧,且在這裡聚集了許多等待醫治的病人(3節)。

b. 整個故事的重點是在第7節,這個病了卅八年的病人,並沒有因為行動比別人慢,他對枯萎的生命失去信心,他告訴耶穌在水動的時候,即使是沒有人幫助他,他還 是「想下去」,因此耶穌醫治好了他。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信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沒有了信心,那又怎能期盼神蹟出現呢?不可能!
經文:

約翰福音 5:19-5:29

註釋:

13.五:19—29節,由於「猶太人的領袖決意要殺害」耶穌,除了耶穌破壞安息日的戒律外,更是將自己看成是上帝的兒子(18節)。因此,耶穌開始有了進一步的「答辯」。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注意到耶穌強調的幾點:
a. 他不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做事,而是上帝的旨意。

b. 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全權代表,信靠他,就是信上帝。

c. 在他的身上,人可以看到復活的生命。
經文:

約翰福音 5:30-5:47

註釋:

14. 五:30—47節,這段經文很特別,因為耶穌提起施洗約翰,原因是早期施洗約翰影響很大,很多人將他看成是先知,甚至是最偉大的先知。雖然施洗約翰曾告訴 他的學生,說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一:36),甚至說自己「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三:28)而已,但是耶穌卻明白地告訴當時的人,他並不需要施 洗約翰替他作證,他自己的工作就可以證明自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亮光,上帝自己會為他作證。

a. 耶穌進一步指出這些想殺害他的猶太人宗教領袖,只是在裝飾表面,並不是實在認識上帝的救恩,因此,他們的信仰並不是實在的。

b. 猶太人最相信摩西,這些宗教領袖更是惟有摩西是他們的準則,但是耶穌卻告訴他們,連摩西都為他作證!
經文:

約翰福音 6:1-6:15

註釋:

15. 六:1—15節,這是四本福音書唯一都有記載的神蹟──五餅二魚。約翰福音書最特別的地方,是提供奉獻五餅二魚的是一個小孩,且餅是「大麥餅」,這種餅通 常是給家畜、禽等動物食用,除非很貧窮的人家,否則一般人並不吃這樣的餅。因此,剩下的食物也只有餅,可能就是「大麥餅」的緣故。請注意第14至15節, 大家看到耶穌行這樣的神蹟,認為他就是大家所期盼那要來的先知──拯救者如摩西(參考申命記十八: 18),因此要擁戴他當王,但是耶穌拒絕了,自己避開到偏僻的地方去。
經文:

約翰福音 6:16-6:21

註釋:

16.六:16— 21節,即使是對加利利海相當老道的彼得等四位捕魚出身的門徒,對這突如其來的狂風大浪,也是使不上力。而當耶穌出現在水面上時,他們原本甚是害怕,當他 們知道是耶穌後,才歡欣地接他上船。約翰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最後一句:「船立刻到達目的地。」用來表示有耶穌在船上,他們可以排除狂風巨浪的衝擊。
經文:

約翰福音 6:22-6:71

註釋:

17. 六:22—71節,就像我們一再提起過的,眾人並不因為耶穌所行的神蹟而相信耶穌,大家「喜歡看」神蹟,並不是從神蹟的出現學習認識上帝的慈愛和救恩。耶 穌就很不客氣地指出眾人找他的真實問題,結果他們就露出了馬腳,要求耶穌再行神蹟給他們看(30節),但是耶穌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是為了行神蹟而來到 世界。

a. 福音事工就是聖靈在作工,這是非常清楚的,看,耶穌說:「要不是那差我來的父親吸引人,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他沒有因為群眾聚集找他,就將自己越過了應有的角色。

b. 就如同在井邊與撒馬利亞的女人談話的情形一般,當耶穌說他就是活水時,那女人聽不懂,現在耶穌對眾人說他是生命的食糧時,眾人也是不明其意,甚至連門徒也都覺得耶穌的「教導太難了,誰聽得進去呢?」

c. 第63節應該是此篇講道的重點:「給人生命的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告訴你們的話就是賜生命的靈。」

d. 我們看到有人因為覺得耶穌的教導太難理解而離開了他。今天也有很多人原本是基督的信徒,後來也離開了,原因跟當時的人跟隨耶穌的情形差不多,多數的人都是 喜歡看神蹟,聽簡單的道理,總覺得信仰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也不要費太多的精神,希望進天國的事,像買「麥當勞」一樣簡單最好。但是,信仰不是這樣,基督 教的信仰需要我們用心、用力、用精神去追求。
經文:

約翰福音 7:1-7:24

註釋:

18.七:1—24節,當有跟隨者離開耶穌他去的時候,連他的兄弟也對耶穌不信任,甚至認為他是為了要出名。耶穌說:「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四:44)這句話也可用在他自己的家人身上。

a. 住棚節,這是猶太人三大慶祝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之一,這是在慶祝收割的活動,時間是在九月與十月之間。凡是成年男子在這三節期都必須要去耶路 撒冷朝聖。這節期也是在紀念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曾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之久,雖然居無定所,都是在帳棚中過日子,但是他們得到上帝特別的恩典而得以生存下去(請 參考利未記廿三:33—43)。

b. 這一章也是討論有關耶穌身分的一章。在第12至15節,雖然所記載的和前三本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問門徒人們對他的了解之內容不同,但是這段經文則提起大家想 知道耶穌到底是誰,在第26至27節、40至42節也提起。我們再次看到耶穌很清楚地表明,他之所以有讓人覺得「很不一樣」的教導,乃是因為這教導是來自 上帝。約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讓我們看到耶穌的態度:表明他和上帝之間不可分開的關係。
經文:

約翰福音 7:25-7:36

註釋:

19. 七:25—36節,雖然宗教領袖們一直想要抓耶穌,但第30節說沒有人下手逮捕耶穌,原因是「時刻還沒有到」。前三本福音書則說這些宗教領袖是怕眾人,因 為眾人喜歡聽耶穌的講道(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十四:2)。第34節是耶穌在預言他即將受害的話。
經文:

約翰福音 7:37-7:52

註釋:

20.七:37—52節,耶穌對撒馬利亞女人說過的話,在這裡又對眾人大聲說了一次,但是,人還是無法理解「活水」的意義,甚至為了他,眾人還因此起了紛爭。

加利利,這在當時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人眼中,是個邊陲小鎮,不受重視的地區,他們受到先知彌迦的預言影響(請參考彌迦書五:2),認為基督不可能出自加利利這樣的邊陲小鎮,他們甚至認為加利利連出生先知都有困難(52 節)。
經文:

約翰福音 8:1-8:11

註釋:

21.八:1—11節,這段經文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故事。

a. 群眾還是喜歡聽耶穌講道,因為他所講的實在很有權威,和經學教師的教導很不一樣(馬可福音一:22)。因此,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就想要找耶穌的話柄來陷害他,想要贏回他們失去的尊嚴吧。

b. 猶太人有三種罪是死刑:一是拜偶像,二是殺死人,三是姦淫。這個女人既然「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依法是死刑無疑。但是,他們沒有直接將她提到議會去審判,故意帶來找耶穌問意見,且是在眾人面前問,顯然是有意要找渣的。

c. 第7節,耶穌反問的這句話可說是這事件最中心的經文,因為依照聖經的教訓,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請參考詩篇十四:2—3),難怪當耶穌提出「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這意見時,大家都一個個走了,且是「從年紀最大的先走」。
經文:

約翰福音 8:12-8:20

註釋:

22. 八:12—20節,就像前面我說過的,約翰福音編輯的特色,就是喜歡記錄耶穌的言論。而現在耶穌發表這段言論的地點應該是在聖殿(2節),且是處理一位因 為行淫被抓到的女人之事件,因此,可能是在聖殿的女人院,這裡也是放置奉獻箱的地方,只要是猶太人都可聚集在此,也是聖殿中人們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因為一 般婦女是不能進入「男人院」的。

a. 在聖殿中的每個院(包括外邦人院、女人院、男人院、祭壇、至聖所等)都必須點燈到隔天早晨天亮之時(請參考出埃及記廿七:20—21)。因此,當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這句話時,對猶太人來說,那是相當深刻,且是會感受到震撼的。

b. 第13節,當這些宗教領袖質問耶穌「自己作證」不能成立時,這句話也是根據申命記第十九章15節:「一個證人不足以定人的罪;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證人才可定人的罪。」(比較本段第17節)耶穌的回答是上帝就是他的證人。

c. 問題是當時的人都把耶穌的出身看得很低,以為他就是出自拿撒勒木匠約瑟的家庭,沒有甚麼顯赫的家世背景,也沒有拜過名師學習經典(約翰福音七: 15)。因此,他們實在不清楚耶穌這樣的說法所代表的意義。
經文:

約翰福音 8:21-8:30

註釋:

23. 八:21—30節,第25節的「你到底是誰?」實在問得好,這句話充分顯示他們對耶穌的陌生。即使他行過許多神蹟,講過許多上帝國的信息,他們還是問說: 「你到底是誰?」這就和馬可福音第四章35至41節,耶穌行風浪平靜的神蹟之後,門徒在非常恐懼中所說的「這個人究竟是誰,連風浪也聽從他!」這句話一 樣,即使是親眼看見,也是一樣提出這種問題。其實我們不是也經常在問這樣的問題?

a. 因為耶穌並不是屬於人的世界,他是從上帝來的。人必須相信他,才能看見上帝的拯救。

b. 第30節可以說是四本福音書共同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宗教領袖即使聽了,也不信耶穌的話,但是一般人民卻聽了就會相信。
經文:

約翰福音 8:31-8:47

註釋:

24. 八:31—47節,約翰福音的作者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主要信息:耶穌來自上帝,信靠他,就是信靠上帝,因為他是上帝所差遣來的。他從上帝領受 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可以使人的生命得到真實的自由。人是有罪的人,有罪的人沒有真理可言。而耶穌在傳揚的就是上帝的信息,因此,他會說:「我就是道路、真 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
經文:

約翰福音 8:48-8:59

註釋:

25.八:48— 59節,當耶穌對那些信他的猶太人說他們並不是真實認識他,並且指出他們的問題,是因為屬於「魔鬼的兒女」時,他們似乎惱怒了。認為耶穌是「撒馬利亞人, 並且有鬼附身」,這句話的意思很特別,因為當時說一個人是「撒馬利亞人」時,意思就是說這個人「不要臉」、「無信且不忠」的人,因為猶太人認為撒馬利亞人 對上帝不忠實,和外國人結婚,污穢了上帝揀選的恩典。撒馬利亞人另一個含意是指「混血的人」,在猶太人眼中是「不潔淨」的族群。

他們指耶穌是被鬼附身,在前三本福音書中,記載猶太人領袖看到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蹟後,看到眾人都用欣慕的眼光在回應耶穌的愛時,馬上就在眾人面前說 耶穌是「靠鬼王別西卜趕鬼的」(馬可福音三:22)。現在耶穌被指有鬼附身,是因為他強調「永遠不死」的生命,以及他說自己比亞伯拉罕更為偉大,甚至更早 存在。這樣的說法在當時的人聽起來當然無法接受,難怪他們不但認為他是被鬼附身,且把他的說法當成是褻瀆了祖先的榮耀,因此,想要拿石頭打他。其實第58 節也是在反應第一章1節所說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經文:

約翰福音 9:1-9:41

註釋:

26. 九:1—41節,這一章是以「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被耶穌醫治好作基礎,談論的主題是:心盲、眼盲之間的差異。輔佐這個主題是守安息日的問題。可以將這 個主題與馬太福音第六章22至23節的經文相對照;馬太福音的經文說:「眼睛好比身體的燈。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壞,全身就黑暗。同 樣,如果你裡頭的光變黑暗,那黑暗該是多麼可怕呀!」一個心盲的人,最大的特色就是只看表面,不知道從表面看到的現象所要表明的內在意義。而一個心眼明亮 的人,他會一看到呈現出來的現象,馬上就看出所要說明的信息。

a. 這些宗教領袖們在意的是守安息日的規律為甚麼沒有遵守,卻忘了安息日原來的意義是甚麼?一個生下來就靠乞食生存的人,不曾有人關心過他生活的苦難景況,現在卻因為耶穌在安息日的時候醫治好了他,受到宗教領袖們的注意,這豈不是很荒謬的態度?

b. 為甚麼耶穌會說這個生下來就失明的人,「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呢?」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很自然詢問的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其實這和作者寫作的方 式(筆法)有關;在前三本福音書表達耶穌看見身體的殘缺受苦的人,就生出「憐憫」的心,然後醫治好病人(請參考馬太福音二十:34,馬可福音一:41)。 約翰福音的作者是用「榮耀上帝」作主題,描述耶穌對苦難者的憐憫態度,因此,不論耶穌行甚麼神蹟,都是在表達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本章33節)、是 「上帝有所賞賜」(三:27),因此,作者用這種方式在描寫耶穌回答門徒的詢問。

c. 這位生下來就瞎眼而被醫治好的人,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在面對宗教領袖們咄咄逼人的詢問,並沒有害怕,反而是更加堅定。他從回答「不知道」 耶穌人在哪裡(12節),到「他是一位先知」(17節),進而說「從創世以來,未曾聽過有人開了生來就是失明的眼睛的。除非他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他甚麼都 不能做」(33節),這樣的回答就是個很大的見證。最後他遇見耶穌,就向耶穌下拜(38節)。信仰需要像這樣成長,否則就會失去承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賞賜 恩典的意義。
經文:

約翰福音 10:1-10:21

註釋:

27.十:1—21節,猶太人是遊牧民族,因此,很自然地將上帝與他們的關 係,比喻成「牧羊人」與「羊群」。在舊約聖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先知以賽亞說上帝「要像牧羊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裡;他要慈祥地帶 領母羊」(以賽亞四十:11)。先知以西結說上帝「要親自找回他的羊群。牧人怎樣找回失散的羊,上帝也要照樣找回他的羊。」「上帝要親自作他羊群的牧人, 為他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以西結卅四:11、15)耶穌在他的比喻中,也提起牧羊人和迷失的羊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4—7),他選召門徒投入傳福音的 工作,是因為「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馬太福音九:36)現在他說自己就是「好的牧人」,且是「願 意為羊群捨命」(11節)。

另外一點,這段經文中也出現福音書作者共同的特點,就是 耶穌常用「對比」的方式教導人;例如這段經文就是用「好」的牧人和「不好」的牧人作對比,「好」的牧人會甘願為羊捨命,甚至讓他的羊群得到「豐豐富富」的 生命。但是「不好」的牧人,就像是「雇工」一樣,危險一到,就逃跑了,甚至更惡劣的是像「賊」「是強盜」,只知道偷、毀壞。
經文:

約翰福音 10:22-10:42

註釋:

28. 十:22—42節,人們一直想要知道耶穌真正的身分,因為他聽見耶穌的教導很不一樣,看見他行神蹟很有能力,但是卻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彌賽亞。其實,真正 在注意耶穌言行舉止的人,會從耶穌的身上看到他榮耀的身份,就像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回答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詢問他身份的問題一樣,耶穌要他們「把所看見所聽見 的」回去告訴施洗約翰(路加福音七:22)。就像那位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一樣,看見耶穌後,就相信了耶穌。因此,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耶穌回不回答身份的問 題,而是在於懷疑和相信的問題。在這二者之間,人要用甚麼態度去認識耶穌?這個才是問題。福音書的作者經常記載那些被社會所鄙視的人,甚至外邦人,都是聽 到就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主(請參考馬太福音十五:21—28,馬可福音五:27,路加福音七:3),惟有自認很有學問、飽讀經書的宗教領袖打死都不相信他。

想想看,我們是屬於哪一群人?相信呢?或是懷疑呢?只想看神蹟,或是聽見、讀到、看見就相信?別忘了,耶穌告訴我們慈悲的上帝,就是差派他來拯救我們生命的,記住這一點,以免我們也淪落在只想找出耶穌的身分,卻忘了祂在我們生命中所賞賜的極大恩惠。
經文:

約翰福音 11:1-11:57

註釋:

29.十一:1—57節,這也是福音書中三個使死人復活的神蹟,一是耶穌使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起來(馬可福音五:35—43),二是在拿因城,耶穌使一位寡婦的獨生子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七:11—15),第三個神蹟就是這一段。

a. 這一章是用耶穌使已經死去的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編撰架構起來的。看,我前面說過,約翰福音的作者是以「要榮耀上帝」(4、40節)描述耶穌行神蹟的 意義。耶穌有醫治病人、趕鬼、使死人復活的能力,就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三:27)。傳福音的工作就是要有這樣的認識,能夠使一個人信主耶穌,不是因人 的能力多好,或是有甚麼特權,而是上帝的賞賜,是上帝的聖靈感動人的心才能達成。

b. 第35節「耶穌哭了」,這就是福音書的作者很重要的見證──耶穌是確確實實成為人,與我們人一樣;他會生氣,也會高興,會痛心、也會哭泣。

c. 當拉撒路的姊姊馬大認為在末日,已經死去的弟弟會復活時,耶穌回答卻不是這樣,是「活著信我的人一定不會死」。馬大一聽,馬上就表示她相信耶穌就是「基 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就是福音書作者一再要告訴我們的,這些當時社會被瞧不起的族群──特別是女性,對耶穌有絕對的信心。

d. 第45節說許多猶太人看見神蹟就相信了耶穌,但是還是有許多人不信,這些人主要就是宗教領袖,他們還為了耶穌使死人從死裏復活的神蹟開會,在會中竟然說: 「要是讓他這樣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羅馬人會來擄掠我們的聖殿和民族的!」這可讓我們明白,他們不信的問題,並不在於耶穌行神蹟與否,他們所關心的是 「聖殿」的保存和民族的興衰。但是,人若是對上帝沒有信心,即使保存了最美麗的建築物,也是枉然。

e. 第49至50節要與第十八章13至14節一起看。

f. 看,他們想要殺害耶穌,並不是耶穌沒有行神蹟給他們看,連死人都復活的神蹟也已經顯現在他們面前了,他們還是不信,就像作者在第十二章37節所說的:「他 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因為他們所考慮的,不是耶穌的真正身份,而是他們既得的利益──政治權力、利益,將會因耶穌所帶來天國信 息遭到消滅,這才是擔憂的問題。
經文:

約翰福音 12:1-12:8

註釋:

30.十二:1—8節,從第十二章開始,約翰福音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有了契合──逾越節前一個禮拜,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在這之前,約翰福音所記載耶穌的傳道工作,都是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兩地來回奔走傳上帝國信息。

a. 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用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耶穌的,是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這樣的寫法表示她是以感謝的心來報答耶穌對她家庭的愛。

b.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個對錢財有貪婪之心的人。這樣的寫法強化了猶大出賣耶穌是為了錢的緣故的論證。
經文:

約翰福音 12:9-12:11

註釋:

31.十二:9—11節,這些宗教領袖真的殘忍至極,他們想要把拉撒路也殺掉,用這種類似「殺人滅口」的方式, 好堵住眾人在傳頌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的神蹟。真讓人懷疑他們的信仰是甚麼內容!難怪馬太福音的作者會蒐集許多耶穌譴責這些宗教領袖是許多災禍之因(請 參考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經文:

約翰福音 12:12-12:19

註釋:

32.十二:12—19節,約翰福音的作者特別強調眾人用迎接君王、英雄凱旋的方式,迎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a. 第13節拿棕樹枝迎接耶穌進城,這也是基督教會「棕樹節」的由來,就是受難週的第一天。這一節的頌讚詩句是採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6節,原本是用來歌頌戰爭 勝利的。通常在感恩節日的時候用這首詩。原文用亞蘭語「和散那」,意思是「耶和華啊,求拯救!」後來在歌頌讚美上帝時,成為「感謝上帝的拯救」。

b. 第15節是引用舊約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節的經文。是先知預言在那將來獲得拯救的日子時,人們要歌頌上帝的話。

c. 第18節可以比較第十一章47至48節,就會更加清楚他們要除掉耶穌的原因。
經文:

約翰福音 12:20-12:26

註釋:

33. 十二:20—26節,這是約翰福音很特別的一段資料,說到希臘人也想要見耶穌。這些希臘人很可能就是那些已經歸化猶太教的外國人,他們也會在逾越節這樣的 重要節期回到耶路撒冷去朝聖。可能是在聖殿中聽到耶穌的言論,或是從群眾中得到關於耶穌的種種事蹟,因此想要見耶穌。

第24至25節,又讓我們看到耶穌對生命的看法──沒有「死」的生命觀。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最大特色,生命是沒有死亡的,是永生的。只要我們願意把生命奉獻出來,生命就會滋生不息,永續下去。
經文:

約翰福音 12:27-12:50

註釋:

34. 十二:27—50節,這段經文可以說是耶穌在預言自己的死即將來臨。第35節也是作者最喜歡用的句子──光與黑暗。光在表明的就是耶穌菑v,黑暗則是說明 撒但掌權,為的是要使人拒絕上帝的救恩。他要群眾好好把握機會,知道他就是來自上帝的光。就像本書的開頭作者所說的,雖然黑暗要掌權,但是當「光照射黑 暗,黑暗從來沒有勝過光」(一:5)一樣。

a. 第38節是引用自舊約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1節,第40節則是引用自以賽亞書第六章10節。

b. 注意第41節,這也是福音書共同的特點,說明舊約先知的預言,就是在為耶穌的來臨準備的。也就是說,舊約預言新約,新約就是實現舊約的預言,而耶穌就是新約的記號。
經文:

約翰福音 13:1-13:20

註釋:

35.十三:1—20節,這是一段很出名的故事──耶穌為門徒洗腳。福音書的作者一再地告訴我們,耶穌知道人的心思意念(馬可福音二:6—8、十二:15,路加福音六:8),就像現在他也知道猶大要出賣他一樣。

a. 洗腳,這是中東地區的習俗,因為當時的人通常都是穿一種類似涼鞋的便鞋,路上灰塵甚多,或是雨天就很容易使腳沾滿了泥巴。因此,幾乎每個家庭的門口都會放 置水缸,這樣進入房屋之前就可以先把腳洗乾淨。而接待客人最熱情的方式,就是要家裡的僕人出來替客人洗腳(請參考路加福音七:44),或是替客人擦乾腳上 的水。耶穌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剛好是一個卑微的僕人所要做的工作。這也就是使徒保羅在描述的耶穌:「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腓立比書二:7)

b. 為甚麼耶穌要這樣做?原因很可能和這件事有關,就是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門徒一直都在爭著誰比較大,這件事路加福音比較特別,說門徒和耶穌一起守逾越節晚 餐的時候還在爭(廿二:24),因此,他就利用那機會拿水替門徒們洗腳,並用這樣卑微的角色教導他們,要他們「也應該彼此洗腳」。

c. 請注意,耶穌也替猶大洗腳啊!因為在第30節記載猶大是在耶穌為他洗過腳後才離開的。這就讓我們可以思考很多事,一是耶穌替猶大洗腳,也是希望猶大能回心 轉意。他再次提供了機會,可惜猶大並沒有擺脫撒但的誘惑。再者,耶穌並沒有因為猶大這樣對待他,就馬上拒絕他,或是當眾揭穿他的真面目,他希望用這種方式 轉變猶大的念頭,結果還是失敗了。三是耶穌已經說出了「那跟我一起吃飯的人竟用腳踢我」(比較詩篇四十一:9)這樣重的話,但並沒有喚醒猶大的心,可見一 個人如果被撒但附身,想要挽回有時都很難呢。

d. 第9至10節,當彼得要求耶穌連他的手、頭都要洗的時候,耶穌說只要洗腳。洗腳是最基本的,但是身體就必須自己去洗。就像洗禮是最基本的信仰告白,或是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最初階,其他就必須自己來,總不能自己都不做,都要靠別人啊。
經文:

約翰福音 13:21-13:30

註釋:

36. 十三:21—30節,當猶大還是不醒悟的時候,耶穌再次用公開宣告的方式,主要目的還是希望猶大能回轉心意。從第26節可以看出猶大顯然是坐在耶穌的身旁 不遠,才能很輕易地拿蘸過佐料的餅給猶大。再者,比較第27至29節,耶穌對猶大說「你要做的,快去做吧」,其他門徒顯然並不清楚耶穌對猶大說了些甚麼, 這樣看來,耶穌是非常貼近猶大的耳邊說這話,也可證明猶大是坐在耶穌身邊。

第30節說猶大出去的時候,「正是黑夜」,這是約翰福音書作者最喜歡用的筆法,作者用「黑夜」表明「罪惡」,或是「惡勢力」的猖獗。相對的,用「白天」表明「光明」之意。
經文:

約翰福音 13:31-13:38

註釋:

37. 十三:31—38節,整本約翰福音書的重點就是在第34節,上帝愛我們,才會將祂的獨生愛子耶穌賜給我們,主要目的就是要我們也會彼此相愛。基督教的信仰 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如果沒有愛,就無法見證上帝拯救的信息。約翰一書的作者這樣說:「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 識上帝。那沒有愛的,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愛。」(約翰一書四:7—8)
經文:

約翰福音 14:1-14:14

註釋:

38.從第十四 章開始到第十七章等四章,都是記載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我在前面「讀約翰福音書」乙文中也說過,約翰福音書的特色就是喜歡記載耶穌的言論,對耶穌所做的事 工並不太重視,這和前面三本福音書差異很大。因為前面三本福音書是偏重耶穌所做過的事工,對他的言論記錄並不太多。

a. 這段話也是在最後的晚餐(逾越節的晚餐)中說的,這也是約翰福音書最大的特色,因為在前面三本福音書都沒有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說甚麼話,除了說到關於「聖 餐」的事外,其他幾乎都未記載。但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卻用長達四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對門徒們的諄諄教導。比較特色的地方是,這段教導中,他很清楚地告訴門 徒們,生命是有盼望的,並且是不會孤單的,而這種盼望和充滿生命之力,是上帝從天上來的賞賜。

b. 耶穌之所以會告訴門徒們這些話,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即將被捕受難,因此,當他對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的時候,必定在門徒當中造成很大 的震驚和騷動。然後他繼續對門徒說他將去一個地方,是他們不能跟著去的,這話也必然引起門徒們的憂慮。因此,他開始說出許多安慰、鼓勵門徒的話。

39.在這四章當中,每一章都有它特別強調的內容:
a. 第十四章,一、他一再強調愛他的人,就要遵守他的命令(第15、21、23、24、31節)。二、他告訴我們,奉他的名,無論求甚麼,他都會成全(第 13、14 節)。三、他去了,還會再回來,去是為我們預備地方的(第3、18、28節)。四、他和天父之間的關係緊密結合在一起,認識他,就是認識天父。他在天父生 命裡,天父也在他裡面(第7、10、11、23節)。

b. 第十五章,一、以葡萄樹作為比喻描述他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二、天父──耶穌──我們,這三者之間結聯在一起。三、特別提起,奉他的名,無論向天父求甚麼,天父定會賜給我們(16節)。

c. 第十六章,一、他再次提起他將離開回天父之處,並且用很慎重的語句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親求甚麼,他一定賜給你們。」( 23節)二、再次強調他和我們是結合在一起,藉著他,天父也與我們結合在一起。

d. 第十七章,是耶穌基督的祈禱文,總共有26節。也是四本福音書中最長的一篇祈禱文。可分成三部分,就是先為自己祈禱(1至4節),再者為門徒代禱(5至19節),最後是為所有信的人祈禱( 20至26節)。

40. 十四:1—14節,耶穌對門徒最大的承諾就是他去之後,還會再回來。這點一直是基督教會堅持基督耶穌會再臨的主要的因素,因為這是耶穌親口說的。當他要升 天的時候,也「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門徒身旁」,對門徒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裡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 天,他也要怎樣回來。」(使徒行傳一:11)問題是甚麼時候才是耶穌會再來臨的時刻?是復活之後呢?還是在人死去的時候?或是世界末日的時刻?這一直是很 多人想要知道的,但是耶穌並沒有說明。

a. 多馬,這是門徒中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一位,因為他曾說要親手觸摸到耶穌,才要相信耶穌是真的復活(約翰福音二十:24—25)。他問耶穌,既然不知道耶穌要 去的地方,「怎麼會知道那條路?」懷疑,並不是錯誤,重要的是會提出來,而不是隱藏在心裡不說。另外一點,對懷疑最好的解惑方式,就是尋找,努力尋找。耶 穌說尋找必定會找到。如果僅會懷疑,卻不知尋找,懷疑永遠不會解開,答案不會自己出現。

b.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這可以說是耶穌對門徒,也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宣告。也就是前面我說過,耶穌一再強調的,認 識他,就是認識上帝一樣。這句話也表明耶穌和上帝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其實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所謂真理、道路和生命是聯在一起的,不能分開。也就是說,有 真理的地方,才有生命可言,因為真理是人生命生存之道。詩人這樣寫著說:「上主啊,求你指示我該走的道路,我要順服你的真理;求你教導我怎樣敬畏 你。」(詩篇八十六:11)我們可以從詩篇中看到許多類似的詩句,都是寫著上帝就是真理,祂的話就是生命的亮光(一一九:105),是生命的道路(十六:11)。耶穌用這句「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已經明白地說出,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記號。就是那條通往上帝之家的道路。

c. 第13至14節,耶穌重複地說以他的名向上帝祈求,必定會有所得。因為他就是祈禱的保證者。這就是我們今天祈禱的時候,奉靠主耶穌的名求之因。
經文:

約翰福音 14:15-14:31

註釋:

41. 十四:15—31節:在第16節「慰助者」(和合本用「保惠師」),在希臘文原本指的是法律顧問之意,或是「辯護者」的意思。在約翰一書二章1節,作者用 這個字指「慰助者」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而在第17節特別指明這「慰助者」就是「真理的靈」。所謂「真理的靈」,是指聖靈的意思。換句話說,聖靈是幫助人 認識上帝的主要源頭。這也就是基督教信仰所說的,一個人能認識耶穌,是因為聖靈作工的結果,不是人的力量能使人認識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

a. 第15、21、23、24節都提到「遵守耶穌的話」,就是愛他的人。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明白耶穌的話,並且依照他的話去行,這樣才能得到他在上帝面前 的保證,因為他就是我們生命的「慰助者」(保惠師)。我們從第十四章中可以看到耶穌一再強調遵循他的話去行的重要性;第15節:「你們若愛我,就要遵守我 的命令。」第21節:「凡接受我的命令並且遵守的人,就是愛我的人。」第23節:「愛我的人都會遵守我的話。」第24節:「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話。」 第31節:「為了要世人知道我愛我的父親,所以我遵行他所命令的一切。」耶穌曾說過:「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 三:35)我們可以說,整本聖經都是提醒我們一點:遵行上帝的話,確確實實地遵行上帝的教訓。無論是在舊約或是新約,都是以這個主題作為編輯的主要主軸。

b. 第27節是很重要的一節,耶穌說他留下「平安」,他留下的「平安」和世人所留的平安不一樣。為甚麼?在希伯來文,「平安」指的是含有祝福的意思。包括了 「健康」與「財富」、「長壽」與「喜悅」、「和睦」和「美滿」等等。在希臘文它指的是「沒有戰爭」,或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因此,我們看到希伯來文所說 的「平安」意思比較廣泛。但是,請注意,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平安」,是指著上帝國說的。所謂上帝國,是指以上帝為中心的地方。這樣說來,一個人的生命若是 以上帝為中心,他的生命就是與上帝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的生命裡有上帝同在,無論經過怎樣的際遇,或是遇到怎樣的困境,都會有上帝的同在。這樣的生 命,是勝過死亡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力量,因為在上帝的裡面,沒有死亡,只有永生。因為上帝是生命的創造者,永恆生命之主。
經文:

約翰福音 14:51-14:31

註釋:

41. 十四:15—31節:在第16節「慰助者」(和合本用「保惠師」),在希臘文原本指的是法律顧問之意,或是「辯護者」的意思。在約翰一書二章1節,作者用 這個字指「慰助者」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而在第17節特別指明這「慰助者」就是「真理的靈」。所謂「真理的靈」,是指聖靈的意思。換句話說,聖靈是幫助人 認識上帝的主要源頭。這也就是基督教信仰所說的,一個人能認識耶穌,是因為聖靈作工的結果,不是人的力量能使人認識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

a. 第15、21、23、24節都提到「遵守耶穌的話」,就是愛他的人。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明白耶穌的話,並且依照他的話去行,這樣才能得到他在上帝面前 的保證,因為他就是我們生命的「慰助者」(保惠師)。我們從第十四章中可以看到耶穌一再強調遵循他的話去行的重要性;第15節:「你們若愛我,就要遵守我 的命令。」第21節:「凡接受我的命令並且遵守的人,就是愛我的人。」第23節:「愛我的人都會遵守我的話。」第24節:「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話。」 第31節:「為了要世人知道我愛我的父親,所以我遵行他所命令的一切。」耶穌曾說過:「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 三:35)我們可以說,整本聖經都是提醒我們一點:遵行上帝的話,確確實實地遵行上帝的教訓。無論是在舊約或是新約,都是以這個主題作為編輯的主要主軸。

b. 第27節是很重要的一節,耶穌說他留下「平安」,他留下的「平安」和世人所留的平安不一樣。為甚麼?在希伯來文,「平安」指的是含有祝福的意思。包括了 「健康」與「財富」、「長壽」與「喜悅」、「和睦」和「美滿」等等。在希臘文它指的是「沒有戰爭」,或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因此,我們看到希伯來文所說 的「平安」意思比較廣泛。但是,請注意,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平安」,是指著上帝國說的。所謂上帝國,是指以上帝為中心的地方。這樣說來,一個人的生命若是 以上帝為中心,他的生命就是與上帝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的生命裡有上帝同在,無論經過怎樣的際遇,或是遇到怎樣的困境,都會有上帝的同在。這樣的生 命,是勝過死亡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力量,因為在上帝的裡面,沒有死亡,只有永生。因為上帝是生命的創造者,永恆生命之主。
經文:

約翰福音 15:1-15:17

註釋:

42.十五:1—17節,在巴勒斯坦有四種出名的水果,就是葡萄、無花果、橄欖、石榴。其中葡萄、無花果是猶太人最喜歡用來比喻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因此,當耶穌提到葡萄樹的時候,門徒很清楚那是指著甚麼說的。

a. 耶穌再次說明上帝──他──我們三者之間的關係。緊緊結連在耶穌基督生命裡,就是活在上帝的救恩中。

b. 請注意耶穌在這裡特別說「真」葡萄樹。為甚麼要用「真」?「真」就是和「假」是相對的。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都曾指責以色列人民像是變了種的「葡萄」,和原 本上帝所揀選的上等的品種不一樣(以賽亞書五:4,耶利米書二:21)。這也在暗示了耶穌在譴責猶太人領袖們的虛偽(請參考馬太福音第廿三章)。

c. 第11至17節,耶穌很清楚地說到跟隨他的人,生命會有喜樂,也是極大的祝福。因為在他的裡面將從「僕人」的身分提升到「朋友」的親密關係。

d. 第16節是很值得重視的一節,這一節也是一個有確實認識信仰的人都會用的告白。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救恩不是倚靠人的能力,是倚靠聖靈的力量。因此,當一個人確實認識信仰後,他就會說,他是被上帝所揀選,不是他揀選上帝。是上帝尋找到他,不是他尋找到上帝。
經文:

約翰福音 15:18-15:27

註釋:

43.十五:18—27節,這段經文剛好與前一段相對;將第18至25節與第11至17節相對照看,就會發現在前一段說到跟隨耶穌的人的喜悅,而後段經文則告訴所有跟隨者會遇到的迫害──被世人所憎恨。而且所遭遇到的憎恨是「無緣無故」的。

第26至27節再次提到「慰助者」就是真理的靈。
經文:

約翰福音 16:1-16:15

註釋:

44. 十六:1—15節,第1節可說是這章的結語。耶穌很清楚地告訴他的門徒,他們也將會受難。請不要小看第2節所說的「被趕出會堂」這句話,一個猶太人被趕出 會堂,等於是判從社區生活中驅逐出去一樣。在猶太人的社會裡,只有「不潔淨」的人,或是「罪人」才會被趕出會堂。現在是連跟隨耶穌的門徒也會被列入這種 「黑名單」中。

這裡說到「真理的聖靈」(慰助者)將會來臨。祂來,主要是建立公義的審判(10 節)。再者,真理的聖靈也將成為耶穌工作的接續者,繼續教導門徒認識真理,明白上帝的旨意(12至15節)。
經文:

約翰福音 16:16-16:24

註釋:

45. 十六:16—24節,這段經文是耶穌很具體地說出他即將受難的來臨。第22至23節說到苦難雖然會來臨,但是接著苦難之後就有喜樂,就像一個懷孕的婦女生 產之後,對新生命的出生發出喜悅的聲音一樣。復活其實就是一個新的生命重新開始。使徒保羅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 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其意在此。
經文:

約翰福音 16:25-16:33

註釋:

46.十六:25—33節,從第23節 開始,到第33節,耶穌一再告訴門徒,克服前面所說到的苦難的方法,一是奉他的名祈禱。這一點也是約翰福音書的主題信息之一。二是和耶穌緊密地結連在一 起,就會享有平安。他再次用「上帝──我──門徒(我們)」這樣的關係來說明。三是勇敢,因為耶穌已經勝過了苦難。基督教信仰就是幫助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 勇氣,使我們的生命在逆境中沒有失去正確的方向。基督徒之所以不怕死亡,或是對死亡不再有恐懼,原因就是因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他戰勝了死亡對生命的威 脅。
經文:

約翰福音 17:1-17:26

註釋:

47.十七:1—26節,這一章可說是耶穌最長的一篇祈禱文。在前面三本福音書中,都 記載了耶穌在帶領門徒用完逾越節晚餐後,帶他們到客西馬尼園去,並且在那裡耶穌自己離開門徒向天父祈禱。但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在這裡記載的雖然不是客西 馬尼園的祈禱,卻是在逾越節晚餐中的祈禱。我們知道耶穌曾教導他的門徒怎樣祈禱,那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主禱文」。而這篇祈禱文是福音書中最長的一篇,也是 最好的一篇值得我們學習的祈禱文。可以分成三個段落:

a. 一是第1至8節,他向上帝祈禱。請注意在這段經文中,連續出現五次的「榮耀」這個字眼,而且都是與「上帝」結連在一起。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就是強 調說:「把一切榮耀都歸給上帝。」有罪的人的身上實在是沒有甚麼好榮耀的,除了上帝的恩典、憐憫外,人可以提起的榮耀之事,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另外要注 意的是,榮耀也是與苦難連結在一起。這苦難就是十字架。我們知道上帝後來把苦難的十字架變成榮耀的記號。

b. 二是第9至19節,耶穌為他的門徒和跟隨者祈禱。跟隨耶穌的門徒,現在除了彼得等十一個人外(猶大已經去進行賣耶穌的勾當了),尚且有許多位是從加利利就 跟隨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的婦女,也有不少民眾(請參考路加福音廿三:48)。這些人可能就是指第6節所說的「那些從世界選召出來付託」的人。請注意第15 節,耶穌的代禱中並不是祈求上帝把這些跟隨者從這世界帶走,而是祈求上帝「使他們脫離那邪惡者」。這句話充分說明這個世界就是個苦難的世界,但是跟隨耶穌 的人不是要離開苦難的世界,而是要有足夠的力量擺脫邪惡者的誘惑。這就像耶穌在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中所說的:「不要讓我們遭受承擔不起的考驗;要救我們 脫離那邪惡者的手。」(馬太福音六:13)

c. 三是第20至26節,耶穌為所有接受信息的人代禱。在這段禱詞中,總共用了五次「合而為一」。從這裡可以思考一件事:「耶穌說凡是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 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三:35)這句話很清楚說出在信仰的裡面,大家都是一體的,是「合而為一」的一個大家庭。在真實的信仰裡面,是可以排 除或是超越種族、文化、歷史、地理等等傳統的障礙的。
經文:

約翰福音 18:1-18:10

註釋:

48.從第十八章開始,有關耶穌被捕受難的事件,四本福音書都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每一本的記載都會有不同。

49. 十八:1—10節,第2節說猶大知道耶穌和門徒聚集的地方,這一點剛好也可以解釋為甚麼猶大可以出賣耶穌的理由。因為那些宗教領袖想要逮捕耶穌,但卻怕群 眾(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十四:2)。因此,他們都希望能找個人少、暗中的機會。而猶大就是提供這種機會。

比較特別的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提到,去逮捕耶穌的人包括羅馬兵丁,這一點顯然有些困擾,因為除非彼拉多同意,否則不太可能。但是,依照四本福音書的寫 法,彼拉多是一直都在試著要釋放耶穌,又怎麼可能會派兵去抓耶穌呢?再者,依照第13節的寫法,羅馬兵丁將耶穌綁了起來後,是先送到前任大祭司長亞那之 處,也更不可能。因為這樣就在表示羅馬兵被猶太人差來使用。而當時羅馬是統治者,不會是這樣的作法。

第10節提供很重要的資料,就是彼得身上帶著彎刀,將祭司長的僕人馬勒古的右邊耳朵削掉了。
經文:

約翰福音 18:12-18:27

註釋:

50.十八:12—27節,第14節可以參考約翰福音第十一章45至57節。

a. 我們從第19至24節中看到約翰福音書作者在描述耶穌被審的過程,與前面三本福音書很不一樣,在這裡作者寫著耶穌對於大祭司的盤問,都有提出答辯,這和前三本福音書寫著「耶穌緘口,一言不發」(馬太福音廿六:63,馬可福音十四:61)很不一樣。

b. 第15節這裡所說的「另一個門徒」到底是誰?沒有人知道。有人說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也有人說是埋葬耶穌的亞利馬太的約瑟,因為他也是猶太人的最高法院的 議員(路加福音廿三:51),因此與大祭司熟悉。但是,也有人說是猶大,因為他是與大祭司勾結出賣耶穌的人,但卻又想知道議會怎樣審判耶穌,所以會想進 去。
經文:

約翰福音 18:28-18:40

註釋:

51.十八:28—40節,第28節說猶太人領袖們不敢進入彼拉多的總督府,因為要保 持潔淨的身體守逾越節的晚餐。但是,他們卻忘了偷偷地做這種違法的審問,心中已經不潔淨了。難怪耶穌常指責他們是虛偽的人,不是沒有原因。也可從這裡提供 的資料想到,那位羅馬的軍官派人請求耶穌去為他器重的僕人治病時,後來又派人去告訴耶穌說不用了,只要耶穌「吩咐一聲」就可以,後來真的耶穌只出一聲,羅 馬軍官的僕人就好了的神蹟(路加福音七:1—10),原因就是猶太人不會輕易地進入外邦人的家,以免自己也變成不潔淨的人。

a. 第31節提供很重要的資料,就是猶太人沒有處死的刑罰權。這樣看來,司提反的死,有可能也是得到羅馬當局的同意才進行的。

b. 約翰福音的作者將重點放在第37節,耶穌很清楚地說到他所建立的國度是不同於這世界的國度。不錯,因為耶穌傳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
經文:

約翰福音 19:1-19:16

註釋:

52.十九:1—16節,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和路加福音書的作者都很清楚地說出彼拉多很想釋放耶穌,並且曾三次當眾宣告他查不出耶穌「有甚麼罪名」;即第十八章38節、第十九章4節、6節等。

a. 約翰福音書和前面三本福音書不同的地方,乃是作者特別強調彼拉多想釋放耶穌,因此,他先命令他的兵士鞭打耶穌,希望用這種方式換取釋放耶穌的可能性。但 是,他的努力顯然沒有成功。因為宗教領袖們很有計畫地利用群眾的聲音,結果是群眾的聲音蓋過了公義的審判(請參考路加福音廿三:23)。

b. 第2節這裡說為耶穌穿上「紫色的袍子」,比較正確的應該是羅馬兵士的軍袍──深紅色的袍子(請參考馬太福音廿七:28)才對。因為「紫色的袍子」這在當時 是相當貴重的衣物,如果已經為耶穌戴上了用荊棘編織的「冠冕」,頭的邊額必定會流血,若是血滴落在「紫色的袍子」上,那損失可就大了。何況這種「紫色的袍 子」恐怕在場的人也不可能有,即使包括彼拉多在內是否有能力或資格穿「紫色的袍子」,都還有問題。

c.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認為彼拉多希望用鞭打的方式,能夠消除或減低群眾對耶穌的恨意。因此,當他命令鞭打耶穌後,又帶耶穌出來給群眾看,希望群眾看到被鞭打得遍體鱗傷的耶穌,會改變原先喊叫處死的態度。

d. 鞭打,這也是很殘酷的一種刑罰。這種鞭子是用獸皮製成,包著獸骨或鉛丸,打在人的身上,幾乎是皮肉綻裂,有的人甚至會因此殘廢,更嚴重的是當場死去。猶太人規定最多只能打三十九下(請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24)。但羅馬人並沒有這樣的限制。

e. 第7節值得注意。這節說明了他們帶耶穌來找彼拉多,是因為他們沒有處人死刑的權(十八:31)。但是,他們卻沒有明確的證據足夠判耶穌死刑,因為耶穌不是 現行犯(比如說污穢了聖殿的神聖,或是污衊了摩西法律的尊嚴)。因此,他們移送耶穌來彼拉多之處時,控告的罪狀是相當政治性的──煽動人民向羅馬皇帝納稅 (請參考路加福音廿三:2、5)。現在,他們擔憂彼拉多因為在政治上的理由不足,要釋放耶穌,又開始說耶穌冒犯了宗教上的理由──褻瀆上帝。這也是他們原 本決定將耶穌害死的原因(請參考馬太福音廿六:65)。依據利未記第廿四章16節,這樣的罪必須用石頭打死。

f. 第12節和第15節,都可看出猶太人宗教領袖為了要除掉耶穌,已經失去了他們原先的信仰和政治態度,在信仰上,他們堅持只有上帝才是他們的王(請參考士師記八:23,撒母耳記上八:7、十二:12)。在政治上,他們一直在尋求獨立運動,反對羅馬的統治。
經文:

約翰福音 19:17-19:27

註釋:

53. 十九:17—27節,彼拉多在釘耶穌的十字架上寫了一塊牌子,寫上「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且是用三種文字寫成的,並拒絕猶太人宗教領袖的修改意 見。請注意,這裡說耶穌是「拿撒勒人」,其意思很清楚,指的就是耶穌乃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生活在拿撒勒這個小鄉鎮地方。

第24節是引用詩篇第廿二篇18節。

就在這個最後的時刻,耶穌將他的母親馬利亞交託給「他所鍾愛的門徒」。
經文:

約翰福音 19:28-19:30

註釋:

54. 十九:28—30節,這段經文記載耶穌說了兩句話:「我口渴。」「成了!」這句「我口渴」,引用自詩篇六十九篇21節,詩人在向上帝尋求援助時,控訴仇敵 對待他的情況:「我餓了,他們給我毒藥;我渴了,他們給我酸醋。」「成了」,這是耶穌完成他受上帝差遣到世界上來的工作,已經完工。是以他的生命劃下句 點。

55.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七言」如下:
a.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節:「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
b.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26至27節:「母親,瞧,你的兒子!」「瞧,你的母親!」
c.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3節:「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
d.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34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e.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26節:「我口渴。」
f.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6節:「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的手裡!」
g.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27節:「成了!」
經文:

約翰福音 19:31-19:37

註釋:

56. 十九:31—37節,這一段經文是約翰福音特有的資料。這段經文提供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耶穌就像獻祭在十字架上的「羔羊」一樣,是完整的獻祭。依據摩西的 法律規定,獻祭用的羔羊必須沒有殘缺的才可以(請參考利未記三:6、四:3、23、28、32、五:15、六:6)。耶穌是連一根骨頭也沒有打斷,這所要 傳達的信息是:他是完整的獻祭在十字架上,為人類的罪,成為獻祭的羔羊。

a. 再者,第36節這句「骨頭連一根也不可打斷」,是採用出埃及記第十二章46 節有關吃逾越節晚餐,規定準備的小羊必須是整隻完整,連骨頭都是好的、沒有折斷的。這所表示的是:出埃及乃是生命的再生,是新生命的開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等於給我們得到一個新的生命。

b. 第37節是引用自撒迦利亞第十二章10節。這節經文是先知撒迦利亞在預言有一天,大衛的子孫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將要重新建造,但這必須仰望那位「被他們刺死的」。這已經在說明耶穌就是這樣的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他就是猶太人期盼甚久的彌賽亞。
經文:

約翰福音 19:38-19:42

註釋:

57. 十九:38—42節,比較四本福音書,就會發現這位「亞利馬太的約瑟」,不但是耶穌的門徒,也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的議員,也是財主,甚受人民的尊 敬。更重要的是也期盼上帝主權的來臨。路加福音書的作者說他「沒有附和別人的計謀和行為」,而約翰福音的作者則強調他「因怕猶太人的領袖,不敢公開」他是 耶穌門徒的身份。這樣看起來,好像耶穌的門徒不只十二個,而是更多,其中包括數目不詳的「未公開」者。

a. 再者,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不只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去處理耶穌的屍體,還有尼哥德慕。他們帶了三十公斤用沒藥和沉香混合而成的香料去處理耶穌的屍體。

b. 第40節說「這是猶太人安葬的規定」,這種說法不太正確,因為會用香料處理屍體,以及用布將屍體包裹起來並不是猶太人的習俗,是埃及人的傳統習俗。還有, 用三十公斤的香料,也不是一般人使用得起,只是因亞利馬太的約瑟是「財主」才有辦法這樣做。他並且將耶穌埋葬在他新處理過的墓地,這是「沒有葬過人的新墓 穴」,這表示著亞利馬太的約瑟為耶穌所做的都是最好的。
經文:

約翰福音 20:1-20:10

註釋:

58.二十:1—10節,抹大拉的 馬利亞和彼得都能進入墳墓裡,可見這個墳墓的洞穴相當大,足夠讓人進入。是誰打開了堵住墓穴的大石頭呢?依照馬太福音第廿八章2節的記載,是「主的天使從 天上降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四本福音書都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幾位婦女最先到墳墓去探墓的。她們去的主要目的,是要用香料塗抹耶穌的屍體(請參 考路加福音廿四:1)。

a. 看不見耶穌的屍體,這是她們遇到的事實。只有耶穌的頭巾和麻紗。換句話說,墳墓裡是空的,耶穌並不在墳墓裡面。

b. 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墳墓是關不住復活的神蹟,這樣,用很多精神、金錢在墳墓上,有甚麼意義?
經文:

約翰福音 20:11-20:18

註釋:

59.二十:11—18節,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提供特別資料──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

a. 四本福音書共同的寫法是,復活的耶穌出現時,沒有人認識他。都是當復活的耶穌開口叫出人的名字,或是做出某一種動作,比如擘餅分給門徒時,大家才想起原來 是耶穌。約翰福音這段經文所記載關於復活的耶穌,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時,馬利亞並不認識耶穌,當耶穌叫出她的名字後,她才清楚過來。

b. 請注意第17節,約翰福音書的作者認為是復活的耶穌要抹大拉的馬利亞去告訴他的弟兄,但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是跑去告訴其他的門徒,說她已經遇見復活的耶穌。 這和前面三本福音書都說是有特別的人,或是天使(馬太福音明確的說是天使,廿八:5)出現,要抹大拉的馬利亞去轉告門徒這復活的消息。

c. 因此,我們知道復活的耶穌,並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他顯現在人的面前,並且是他親自啟示人明白他、認識復活的他。
經文:

約翰福音 20:19-20:31

註釋:

60. 二十:19—31節,四本福音書所描述有關耶穌復活的事蹟都有一個共同點:很奧秘。就像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所記載的,當「門徒聚集在一起,門緊緊地關著」,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復活的耶穌突然出現了(19節)。換句話說,復活的耶穌可以穿過「緊緊地關著」的門。那他是怎麼進去的呢?然後在第26 節也是一樣,「門關著,可是耶穌忽然顯現,站在他們當中」。這到底是個怎樣的身體?真實的?或是虛幻的?如果是虛幻的,他的手卻是可以觸摸的。這是復活的 最高奧秘,遠超過我們人的理解能力。但是,我們看到復活的耶穌和門徒一起吃飯(路加福音廿四:30)。而當門徒「認出他來」的時候,「耶穌忽然不見 了」(路加福音廿四:30—31)。復活的神蹟說明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上帝最偉大的創造。這個偉大的神蹟不是用人的知識、能力在理解。是人的心靈和上帝的 愛相對遇時,就會明白。這也是信仰最重要的關鍵。信仰不是完全靠理性推理就能完全明白,它有更重要的部份:心靈的功課。這一點也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部份。 就像復活的耶穌對多馬所說的話:「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

a.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將他寫此書的主要目的在第31節說明出來,為的「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和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寫法剛好相反,他的寫法是將該書的第一句話就清楚表明他寫此書的主要目的:「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然後才開始書寫耶穌的事蹟。

b. 有許多聖經學者認為約翰福音應該是到這一章的31節就結束了。第21章很可能就是後來增加進去的。

c. 再者,第30節也讓我們知道,還有很多有關耶穌的事蹟在早期教會中流傳著,這也就是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在該福音的開場白中所說的:「已經有好些人從事寫作, 報導在我們當中所發生的事。」可惜的是,這些報導、流傳的事蹟沒有紀錄下來,或是保存下來。否則我們對耶穌的事蹟的認識必定會更豐富。
經文:

約翰福音 21:1-21:14

註釋:

61.廿一:1—14節,這段經文是再次記述有關耶穌復活給他的門徒看見的經過。故事的經過很像路加福音第五章1至11節,耶穌呼召彼得兄弟和雅各兄弟的情景。

a. 原先,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包括彼得在內,「所有的門徒都離棄耶穌,逃跑了。」(馬可福音十五:50)門徒們以彼得帶頭,又回到加利利去重操舊業── 捕魚。他們似乎想用這樣的方式忘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傷,或是說心中的極大失望。因為他們曾經拋下一切所有的跟隨耶穌去了(路加福音五:11)。結 果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不令人失望才怪。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復活的耶穌顯現在他們面前。

b. 從第二十章和這一章記載有關耶穌復活給門徒看見的記事來看,我們發現:門徒們是在生活、工作中,一再發現耶穌沒有死,他是活生生地在他們的生活、工作中。也可以說,他們每一天的生活、工作,隨處都可以看到耶穌就在他們身邊,與他們同在。雖然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且也埋葬了。但是,在門徒的經驗中,耶穌卻是活生生的與他們在一起。連吃飯都是這樣感受。

c. 第14節說這次是第三次顯現。第一次是在第二十章19節,第二次是在第26 節。
經文:

約翰福音 21:15-21:19

註釋:

62.廿一:15—19節,這段經文很快讓我們想到彼得有三次否認耶穌和他的師徒關係。這裡復活的耶穌連續三次詢問彼得「你愛我嗎」這個問題。好像有意要提醒他:彼得啊,你還會否認我嗎?

彼得的回答是很堅定,就像耶穌在預言他會三次否認的時候,他也是用很堅定的語氣對耶穌說:「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馬可福音十 四:31)現在當耶穌第三次再問彼得「你愛我嗎」之後,作者說彼得「就難過起來」。因為這種連續三次的詢問,而且也可以理解這三次的詢問,是嚴肅的,因為 這種詢問是有「生命之約」的內涵在裡面。即使是我們聽來也會有不好的感受。特別是這段詢問是編排在彼得和其他門徒捕到許多大魚的事件之後,這樣的「你愛我 嗎」的問話,也是在問說:「你愛我勝過這些大魚嗎?」我們將這樣的情節換到今天,如果我們的生意非常大,且很好。當耶穌對我們這樣問的時候,我們會怎樣回 答?
經文:

約翰福音 21:20-21:24

註釋:

63.廿一:20—24節,到底作者所說的「耶穌所鍾愛的那門徒」是誰?很多人在問。但我就是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回答。第24節說出這本福音書的作者就是耶穌所鍾愛的人。
經文:

約翰福音 21:25-21:25

註釋:

64.廿一:25節,可以將這一節比較第二十章30節,意思是相同的。今天更可以證明這位作者所說的,描述、討論有關耶穌的事的書,實在太多、太多。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