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彼得後書 1:1-1:19

註釋:

彼得後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彼得後書就像前書一樣,都很關心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而這一點正好也是使徒書信中的共同特色,也是本書信最重要的主題內容。早期教會成立之後,使徒們一再教導信徒的就是:耶穌基督即將再臨。因為這個緣故,遇到羅馬政府非常殘酷的迫害也要忍耐到底,因為伸冤的上帝必定會再次藉著耶穌基督再臨,替那些受到迫害的信徒主持公道。

	若是要問說彼得後書最特別的地方是甚麼?想應該可以說是這本書信提到了使徒保羅和他的書信(參考三:15—16),作者在替使徒保羅說話,可見在早期教會中,雖然大家都很尊敬使徒保羅,但還是有人會在背後說三道四散布謠言。就像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一章提到使徒保羅很生氣斥責那些在教會中亂講話,或是假扮使徒角色卻專門行欺騙之事實的人。這些人最拿手的事,就是故意將使徒保羅的教導或是所寫的書信給予曲解。因此,彼得後書的作者要大家注意這件事,以免受到影響。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早期教會並不是大家都很和諧,雖然都是同樣信耶穌基督,但每個人都對信仰的認知有差距,特別是在外邦地區的教會,因為並不像耶路撒冷教會信徒都是猶太人,他們有舊約聖經可讀,且有人教導聖經的信息,然後加上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各種書信、資料,在信仰上有個很好的共通點,或是有個明確的聖經範本可依循使用。因為是外邦人地區,所以根本就沒有舊約聖經可用,唯有的就是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有關耶穌基督之資料(參考路加福音一:1—4),頂多加上使徒們、尤其是使徒保羅的書信可讀而已。因此,會發生信仰上的問題,或是大家彼此之間互相猜忌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要怎樣成為一間有見證福音能力的教會?在政治迫害的環境中,大家怎樣才能夠堅守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這才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使徒們的書信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勵信徒們,不要放棄對耶穌基督再臨的盼望,以及對信靠耶穌基督就能享有上帝特別救恩要有絕對的信心,這才是所有的書信中最重要的信息。

作者在這章呼籲所有的信徒,必須在信仰生活上有所節制,發揮信仰的美德,好作為耶穌基督福音的見證者,而這種見證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手足之愛」做起。作者告訴所有信徒,能夠參與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是生命中最大的榮耀,一定要好好珍惜。

第1至2節,當時書寫信柬的方式,就是先自我介紹。這裡作者用「西門‧彼得」這個詞,和彼得前書第一章一節用「我彼得」就很不一樣,這也是為甚麼有不少聖經學者持一種看法,認為這本書信很可能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所寫的,或是說彼得後書和前書的作者並不同。再者,前書只用「彼得」,在後書就用「西門‧彼得」且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前書用「耶穌基督的使徒」,在後書則是多加上了「僕人」這個詞。

作者在這裡自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這「僕人」一詞在希臘文的意思就是指「奴隸」,是身份很低賤,隨時可以被主人當作財物賣掉的人。這也是使徒保羅最喜歡用的方式(參考羅馬書一:1,腓立比書一:1)。會有「僕人」這樣的用法,是因為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個有罪的人,但因為有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知道自己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乃是因為耶穌基督拯救的愛的緣故,也因此之故,基督徒寧願認為自己就是福音的「僕人」,也就是說:只要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自己願意毫無條件地被差遣。

再者,後書指出受信的對象,只說是寫給「同樣寶貴信仰的人」。這已說出了後書的受信對象比較廣泛,只要是信耶穌為基督的人都是他關心的對象。作者也在這裡說藉著上帝的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而一起分享這本書信。

這裡所說的「義」,指的就是上帝的救恩,這救恩是透過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來進行並完成。

羅馬時代寫書信的規格,就是寫信的人自我介紹之後,再來就是祝福的話語。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重要的詞「認識」,這個字在彼得後書中出現多次,除了這裡出現之外,也出在第一章3節、8節、第二章20節。「認識」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文併在一起;前面一個字是「epi」,指的完整、齊備之意。後者「gnosis」,這個字的意思是指知識。將這兩個字合併起來看,這個「認識」的希臘文「epignosis」,意思就是有完全的認識,非常清楚的明白。

這裡作者說要「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穌都是救主。通常猶太人只稱上帝為「救主」,這裡作者將「救主」這個尊稱用在耶穌基督身上,表明的就是上帝和耶穌基督同樣是救主,這一個信仰觀念在這本書信中共計出現五次,除了第1至2節外,另外出現在第一章11節、第二章20節、第三章18節等。這樣的認識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原因就是早期教會出現一種風潮,就是講究完全的理性的「重智派」(Gnosticim)人士。這派的人甚至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真正的人,他在世界上是一個「幻影」。他沒有死,當然更不談上復活。這派的人一再強調一切都以「知識」為準,在「知識」上無法接受的,就是錯誤的。

彼得後書的作者就在第6節特別提醒大家,要知道「知識加上節制」,因為若沒有這樣,很容易使一個人因為擁有豐富的知識而驕傲。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彼得後書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要真正「認識耶穌就是救主」。

第3節,作者在這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上帝賜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為主的人之恩典,就是知道怎樣過「敬虔生活」。所謂「敬虔」,指的就是敬畏上帝。知道怎樣尊崇上帝為生命的主,知道在敬拜中以真實的心回應上帝的救恩,這就是這裡所說的「敬虔」之意。

分享上帝的「榮耀」和「善德」,這是指上帝完美的本質。作者會這樣強調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就是要有敬虔的生活態度才能分享到上帝這種完全的美德。

第4節,這節說出上帝賞賜給人「最大和最寶貴的恩賜」,就是可以避開這「世上那毀滅性的慾望,而分享上帝的神性」,這表示在人的生命裡有「真理的靈」同在(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6—17)。這樣,可以幫助人阻擋來自各種誘惑、敗壞的力量,而成為上帝聖潔的子民。

第5至7節,作者在這三節經文連續提出七個信仰上應該要學習的功課,而這些功課都建構在信心的基礎。就是堅認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主。然後接連有七個功課:
一是「信心上加上美德」。所謂「美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美好」。就像田地很肥沃,會讓撒下去的種子長出美好的果實一樣。二是指勇氣。真正的信心,是從勇氣表現出來。
二是「美德加上知識」。這是指在生活中經驗累積下來的常識,不是毫無經驗的表現。這樣可以明白一個人若真的有勇氣,就要將之配合在生活經驗上。否則就會變成有勇無謀,這樣的人就會成為愚蠢者。

三是「知識加上節制」。這裡節制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自主」,是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之意。一個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他會知道怎樣要求自己,更會知道怎樣自我約束。因此,「節制」也是基督徒實踐倫理生活最重要的基礎。

四是「節制加上忍耐」。這裡的「忍耐」是在極為困境中看到盼望而產生的力量。因為有將來的希望,因此對眼前所遇到的困難都用極大容忍之毅力給承受下來。

五是「忍耐加上敬虔」。這「敬虔」是指真誠的心靈。意思就是在極為痛苦的困境中,仍然沒有改變真實敬拜上帝的心意。

六是「敬虔加上手足之愛」。這裡的「愛」字在希臘文是「philadelphia」,意思是親情的愛。對親朋好友,要用真實的愛相扶持。

七是「手足之愛加上博愛」。注意這裡所說的「博愛」,希臘文是用「agape」。意思就是在愛親朋好友之時,要學習用耶穌基督那沒有私心的愛,是真實的、犧牲的愛。

第8至9節,這兩節是相對的句型;在第8節說到肯定的層面,而第9節則是否定的意思。這兩節就是在針對前述七種信仰品德的有與無作一個評價。作者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有了上述這些信仰上的美德之後,就會想要「更積極、更有效」地表現出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換句話說,真實的基督徒,不會只停留在腦袋的思考狀態,而是會積極尋求見證福音的機會。相對的,若是沒有這種內涵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積極、有效的動作和毅力表現出來。好像看不見生命亮光的人,不知道存活著的意義,很自然的,這種人並不知道上帝的恩典。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有了上述這些信仰品德的人,就可以預防墮落的發生。因為他會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恩典裡受到上帝揀選,而這揀選為的就是要進入永恆的生命裡。

第10至11節,作者勸勉所有基督徒應該「更加努力,使上帝的呼召和揀選」成為「永久的經驗」,這種經驗就是上述七種的美德,這樣,就不會因為這世代的敗壞而跟著敗壞了。這樣,就會突顯出基督徒就是被上帝所揀選出來的福音僕人。而這樣的信徒才能享有特殊的「權利」得以進入「主和耶穌基督永恆的國度裡」,這裡的永恆國度,就是指永恆的生命。

    第12至15節,作者說自己會盡責任在督責、提醒的工作上。這樣就像在前書第五章1至4節所提起的一個好牧者的責任,就是要終生完成這項督責的工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但卻要在生命結束之前,克盡職責完成這項受託的使命。作者有感覺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樣子,因此,他的心願就是要持續不停完成應該做的事,就是督責信徒們堅守信心,並且有前述所說的信仰品德。

    這種預感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情景也發生在使徒保羅的身上,他就這樣說:「至於我,我犧牲自己的時候到了;現在就是我離開人世的時刻。」(提摩太後書四:6)因為有這樣的預感,因此,他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所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不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就是要將福音傳揚出去。同樣的,這本書信的作者也是存著這樣的態度,他要盡生命的力量,完成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託、懶惰。

第16至18節,這段經文讀起來感到相當熟悉,也因為這段經文,讓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本書信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親自寫的。因為這裡至少提到兩件重要的事,並且這兩件事都是彼得親身的經驗,因此,他在第16節特別強調說這些事都是他和其他門徒們「親眼看見的」,並不是捏造出來的。這兩件事就是:
一是耶穌基督升天前的景象,並且也聽到兩個天使親自傳出應許的聲音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裡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那時使徒彼得和其他門徒們都親自在場,因此,第16節說這是門徒們親眼看見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一:6—11)。
二是第17至18節是使徒彼得生命中最特別的經歷,就是在他和門徒約翰、雅各等三人,被耶穌基督邀請陪同到一座山上去祈禱,在那地方突然看到耶穌基督變了形像,在耶穌基督的身邊有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就在他們驚慌所看見的異象時,那時突然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了他們,且從雲裡有聲音出現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參考馬可福音九:2—8)

親眼看見,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證,並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假造欺騙的行為。就像路加在寫福音書時特別強調,他是把所有關於耶穌基督的報導都「從頭仔細查考過了」一樣(參考路加福音一:2—4)。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然後將「親眼看見」的事傳佈出去,這就是傳福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19節,先知的信息就「像一盞燈照耀在黑暗的地方,直到天亮」,因此,必須要要好好珍惜。這裡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位先知,因此可說是指著全部舊約聖經的先知文獻。再者,先知的預言中都含有終末的思想,這種終末的思想主要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必定會來臨,同時也帶來祂的拯救。而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表達祂拯救的愛的記號。因此,從舊約到現在,先知的話就像一盞拯救亮光的燈,一直照耀陷於苦難中的人們,讓人看到之後可以燃起生命的亮光。

第20至21節,這裡指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在早期教會中經常出現假先知,這些假先知會傳講錯誤的信息,誤導信徒進入錯誤的信仰認知中。這也就是在第二章1開始,作者接著就談到有關假先知的問題。其實,這種情形在每個時代都一再發生,若是看先知耶利米的文獻就會發現,在他的時代中,一再出現假先知傳講錯誤的信息(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廿三:16—22)。先知以西結的時代也出現假先知傳講不正確的信息(參考以西結書十三:3—9)。同樣的,會用神蹟奇事來迷惑人的,在早期的教會就曾一再發生過(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而在使徒保羅的時代也出現「超等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十二:11)。因此,當彼得後書的作者在提醒大家要注意聖經的預言不可以胡亂解釋時,這對每個時代的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

誠實的心來閱讀聖經、解釋聖經,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對傳道者來說,更是一項最基本的傳道倫理。因為聖經並不能為了滿足人的私心的需要來解釋,而是要忠實於聖經的教導,正確地解釋聖經,這才是最重要的責任。使徒保羅就這樣說:「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提摩太後書三:16)因此,正確明白聖經的信息,就是在建構一個健康的信仰生命,這也是我們在解釋聖經、傳遞聖經信息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經文:

彼得後書 2:1-2:22

註釋:

2.第二章:
	從這章就會發現早期教會已經有很多問題發生,在這章提到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教會信仰團契裡面出現了「假先知」。作者在這章中很嚴厲地批判這些假冒先知之名,行敗壞之實的人,認為上帝一定會嚴厲懲罰這種人。

使徒保羅不僅在哥林多前書他用這樣嚴厲的語句斥責那些壞了教會規矩的人,也在哥林多後書痛批那些假借「使徒」名義而專門在教會裡行欺騙的人,他戲稱那些人為「超等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十二:11)。在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有人跟隨在他背後,由於所傳講的信息內容並不是關於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使徒保羅很生氣地譴責該教會怎會去「隨從另一種福音!其實,並沒有另一種福音」。他甚至說若有「任何一個人」向他們「宣傳另一種福音」,跟以前他所傳給他們的不同,他說這種人都「應受詛咒」參考加拉太書一:6—9)。從這些可以很快就發現在早期教會內部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不僅是有信仰生活上的偏差,且在信仰內涵上也與使徒保羅所傳講的信息相差甚遠。

	在使徒保羅的觀點中非常明確地表示: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因此,只有傳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才算。而這十字架上的救恩,就是耶穌基督以他死在十字架上表現出來的(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他甚至很清楚地表明:如果耶穌基督沒有真正的死和復活,則基督徒將是這個世上最可憐的人,因為這表示基督徒的生命是只有在今生有盼望,沒有未來復活的期盼可言(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16—19)。他很明確地說,基督徒就是與耶穌基督同死,也將因此與耶穌基督同復活,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參考羅馬書六:5、8)。

	這樣看來,早期教會確實有人假藉基督的名義行欺騙的勾當,結果使耶穌基督的名聲嚴重受損,這也是作者提醒所有信徒要特別注意的事。

    第1節,這節提到「從前有假先知在以色列民間出現」,這和先知耶利米時代的景況相同。他曾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不要聽這些假先知所傳講的話,否則上帝的忿怒連那些聽假先知傳講的人也會受累遭懲罰(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現在作者在這裡提到「有假教師」在早期教會中出現,這些是「偷偷地輸入毀滅性的異端」,這裡的「異端」指的就是「不承認救贖他們的主宰」,就是耶穌基督是救贖主。

第2至3節,作者在這兩節指出「假教師」就是故意傳錯誤的信息,但卻還是有人喜歡聽從這種人,跟從他們過「邪蕩的行為」。

這裡所謂的「邪蕩」,指的是沒有約束自己,要怎樣就怎樣。而這些行為通常都是令人看起來就會感到厭惡、羞恥的。如果以今天的人來看,就是嫖淫、喝賭等行徑,更嚴重的是他們並沒有為這種羞恥的行為而有所收斂,而是公開行之,表面上看起來說是在耶穌基督裡已經自由了,其實,是把自由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裡清楚指出這些「假教師」就是會撒謊、欺騙,為的就是要「滿足自己的貪婪」,還會用「捏造的故事」進行「搾取」信徒的錢財、物品。作者特別強調說上帝一定會對付這樣的人,是「自古以來」都一樣,會用很嚴厲的審判伺候他們,使他們「逃不了毀滅」的懲罰。

第4節,這裡「上帝並沒有寬容犯罪的天使」,聖經中最早提到天使墮落的記事,就是在創世記第六章2節提到有關天上的天使,因為看見地上的美女,就隨著自己的意思娶她們為妻,結果上帝生氣了,並且因此縮短了人的生命年日。即使是天使犯罪,也會被懲罰,甚至會將他們「丟進地獄」去「等候審判」。

第5節,這節很清楚是跟創世記第六至九章有關洪水氾濫,以及挪亞一家人得以被上帝拯救的記事有關。作者在這裡指出除了挪亞一家八口外,當時的人幾乎全部都是「心目中沒有上帝的人」。創世記作者在描述大水之前的情形是這樣的:「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創世記六:5)然後說:「挪亞沒有缺點,是當代惟一的好人;他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其餘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邪惡的;地上處處有兇暴。」(創世記六:10—11)從創世記作者描述挪亞「跟上帝有密切交往」,到彼得後書的作者說當代人「心目中沒有上帝」,可說是極大的對照。聖經作者提供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與上帝有密切關係,就是獲救的第一步。因為這樣的人知道怎樣遵守上帝的教訓,不會過「邪蕩」的生活。

	第6至8節,這三節是有關創世記第十八至十九章記載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個城被上帝毀滅的背景。如果注意創世記的作者寫法:「當上帝毀滅平原二城時,他記念亞伯拉罕,所以准許羅得逃命。」(創世記十九:29)換句話說,若不是因為亞伯拉罕和上帝之間有密切關係,羅得想要從毀滅的所多瑪城中獲救也難。因此,羅得的獲救,其實並不是因為他是「好人」,也不是他「住在壞人當中,天天看見,天天聽見那些邪惡的事,心裡非常痛苦」,我們不清楚他是否會為了所多瑪城犯罪的情形「大大憂傷」,但很清楚的事他會獲救是因為上帝記念亞伯拉罕的緣故。

	第9至10節a句,這兩節可說是作者想要告訴當時的基督徒的話,就是上帝對於跟祂有密切關係的信徒,絕對會伸手拯救,特別是在審判與毀滅的時刻來臨時,上帝一定會把好人與壞人分別清楚。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這裡作者特別提到,上帝會針對「那些放縱肉體情慾、藐視上帝權威的人」,進行嚴厲的懲罰。這讓我們看到聖經有一個明顯的思路:在肉體上放蕩的人,跟心目中沒有上帝的態度是有密切關係的。

	在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所傳講上帝國比喻中,都會提到終末審判時,就是這樣將「好」與「壞」分別非常清楚。例如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耶穌基督提到在審判來臨時,上帝會將「稗子和麥子」分別清楚,在收割時將稗子割起來燒,將麥子收藏起來存放;撒網在湖裡,將好的「放在桶裡,壞的扔掉」;在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46節中,特別記載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和沒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在審判來臨時就是有絕對性的差別結果。

	第10節b句至11節,這裡很清楚地指出這些「假教師膽大妄為」的囂張態度,他們「不但不尊敬天上的尊榮者」,反而是「羞辱」,這些尊榮者指的就是天使之意。這意思很清楚,他們不再怕上帝,表示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甚至還自己扮演上帝角色才會如此囂張。作者在這裡將這些囂張至極的「假教師」比喻為如同魔鬼一般的惡劣。這也是「假教師」的第一個惡狀。

	第12至13節,這裡提出假教師的第二個惡狀,就是他們的生性如同「野獸」一樣。這裡所說的「野獸」,是指「沒有靈性」的意思,這種人也是「沒有理性」可言的。在這兩節經文中,作者提到幾個現象作代表,包括喜愛「屠殺」無辜、「製造苦難」、「毀謗自己所不了解的事」,也會利用飯局行詭詐的事。

	第14節,這裡清楚提到「假教師」除了犯淫亂的罪之外,也已經「習慣於貪婪」,很會欺騙信徒的錢財。使徒保羅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參考提摩太前書六:10),如果傳道者對錢財那樣貪婪,絕對無法告訴信徒上帝才是生命的倚靠。

	第15至16節,這兩節是引用民數記第廿二至廿五章,有關先知巴蘭的故事。先知巴蘭並沒有遵行先知的角色,反而接受摩押王巴勒的賄賂,要去詛咒以色列人民。上帝當然不高興巴蘭這樣的行為,就透過巴蘭所騎的那隻驢子來阻止巴蘭這種錯誤的行為。接受賄賂去做不該做的事,這是上帝所厭惡的行為,而巴蘭是上帝的僕人,竟然也接受賄賂要去做違背上帝旨意的事,這真是非常要不得的行徑。這種為錢財而背棄上帝的例子很多。難怪耶穌基督在教導門徒時,會很清楚地提醒他們必須很清楚,在上帝和錢財之間作個明確的選擇,人不可能想要擁著上帝,又要抱著錢財(參考馬太福音六:24)。作者要提醒一點:如果在信仰團契中當教師的人都會對錢財有那樣高的興趣,就已經不適合當教師了。

	第17節,指出「假教師」提供給人的,就像是「乾涸的泉源」,也像「吹散的雲霧」,意思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很美,事實卻剛好相反。這已經在暗示一件事:「假教師」用欺騙的話告訴信徒,結果會使聽信的人心靈枯竭。但作者也清楚指出進行這樣虛偽行為的「假教師」,必定會遭遇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因為上帝會把「黑暗的深淵」留給這樣的「假教師」。

  所謂「黑暗的深淵」,指的就是地獄,沒有生命希望之處。猶大書的作者說,這種人將會被「永遠」留在該處(參考猶大書第13節)。這應該可以作為「假教師」最好的警惕。

  第18至19節,這裡提到「假教師」就是很會引誘那些初信徒,而且都會偏好在肉體的情慾上,理由是他們會傳講說「自由」,且用當時社會最流行的「重智派」者所說的,肉體只是暫時的,沒有「靈性」的,就像一個玩具般,可以好好玩它,因為這是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的自由。但這樣的說法卻是極大的錯誤,因為人的生命是包括了肉體和靈魂。不能將這二者分開看待。使徒保羅說身體就是「上帝的殿」,有上帝的靈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因此,如果我們隨便放縱身體滿足肉慾,必定會惹起上帝生氣而帶來毀滅(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17)。

  作者強調一個人若是貪圖肉慾的滿足,結果就是成為淫亂的奴隸,就像一個人貪圖錢財,其結果就成為錢財的奴隸一樣。台語有個形容人貪愛錢財的名詞,就是說這個人是「錢奴才」,而當說一個人很淫蕩時,就說這個人是「色鬼」,意思就是如同好色的惡魔一樣,已經失去了人性應該有的尊嚴。

  第20節,這節到第22節是這章經文的一個總結,要告訴所有的讀者:時時刻刻保持清靜的心靈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功課。作者提出一個明確的教導:當一個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卻還不知道在信仰上有進步,反而落入了「假教師」的圈套中墮落了,這樣的人在信仰的問題會比原先還沒有信以前更多。第20節這裡所提到的「認識」,在第一章2節、3節、8節已經提過,意思就是「真正的認識」。這樣就更清楚作者的意思,就是既然有了明確、真實的「認識」,卻又去跟隨那些「假教師」,且參與欺騙的勾當,那就更不可原諒了。

  第21節,「正義的道路」,這是指上帝的教導。這種教導很清楚指出對上帝要絕對忠實,而這種忠實和生活、工作是連結不能分開的。

  第22節,這節是引用箴言第廿六章11節所寫的:「愚蠢人一再做愚蠢事,就如狗回頭吃牠所吐出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因為吐出來的是很髒的、不好的,如果又去吃它,表示情形只會更糟而已。

  很清楚地,作者在上述這三節想要表明一點:信了耶穌基督的人,應該學習到的是真實、潔淨的心靈。如果信耶穌基督之後還會再去做那些污穢的勾當,那不僅沒有潔淨心靈,反而是更污穢,只會為生命帶來更惡劣的結果而已,倒不如不要信還要好些。
經文:

彼得後書 3:1-2:22

註釋:

3.第三章:
  在前面已經有提起過,彼得後書有一個重要的中心思想:基督再臨。其實,也可以這樣說,深信基督再臨就是早期教會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但要注意,只要是談到有關基督再臨,必然會談到有關末日審判的事,這是一體的兩面。而為了要準備基督再臨,使徒的書信中都會要求信徒們必須要準備好迎接這即將來臨的日子,這不但是個大好的日子,且也是個重要的審判時刻,大家要準備好來迎接這日子的來臨。以免因為不謹慎而在審判的時候,受到嚴厲的懲罰。這種觀念在使徒的書信中俯拾就有。
自古以來這種關於終末審判的日子經常被提起,但大家都很希望知道那時候是在甚麼時間來臨。因此,替上帝數算時間的例子越來越多,直到現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改變這種信仰思維。甚至在世界各地常出現有人會假傳上帝的話語說:「某年某月某日就是世界末日。上帝要毀滅全世界。」。但聖經一再提醒上帝的日子並不是用人的智慧、知識可以數算出來的。包括耶穌基督在內都告訴我們說:「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你們要留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刻甚麼時候臨到。」(馬可福音十三:32—33)耶穌基督提醒跟隨的民眾重要的不是算時間,而是「警醒」,預備好迎接上帝審判的來臨遠比數算上帝審判的時間更重要。
彼得後書作者在這第三章談及主應許再來的日子會像小偷一樣,在人不知不覺之中來到。因此,必須要用心準備迎接那日子的來臨才是正途。
第1節,這裡一開始就說所寫的是「第二封信」,這是否說還有另外一封,或是前書就是第一封,而後書則是第二封?語意並不清楚,不過一般學者認為這是指彼得後書說的。
作者提到「在兩封信裡面」都是在「激發」信徒要有「純潔的思想」。這裡所謂的「純潔」,意思就是「誠實」。在信仰團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誠實。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這樣教導說:「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作者在這裡要特別提到「純潔的思想」這問題,是因為早期教會已經出現有專門在欺騙的人進入教會信仰團契中,這些人專事斂財、欺騙的勾當。
第2節,作者提醒讀者古代先知的話,和耶穌基督藉著門徒所傳下來的教訓。作者這樣提醒有很大的用意,他要告訴讀者們,舊約時代的先知就是在預言新約耶穌基督降臨的大好消息。
再者,先知的預言必定和新約時代的拯救信息有密切關係。這樣,可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舊約和新約是相關連的,不是分開的。會有這樣的提醒,很可能是因為早期教會認為耶穌基督的時代已經來臨的,舊約時代都過去了,也不重要了。但如果沒有對舊約聖經有所了解,就很難了解耶穌基督為甚麼要到世上來的信息。而若是只停留在舊約的聖經,就無法明白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的意義。不能將新約和舊約分開,這是彼得後書的作者在這裡所要告訴讀者的重要認識。
第3至4節,這兩節可看到早期教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在信仰上經常被質疑和作為譏笑的藉口,那就是有些人為了要打擊基督徒,故意找些問題來詢問說:你們不是說耶穌基督要「再來嗎」?「他在哪裡呢」?你們的「祖先都死了」,可是一切都「跟創世之初一樣」,不是嗎?類似這樣的問題連串發出,使得許多基督徒卻也因此而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因為這樣,使得那些想要作姦犯科的人更顯明出他們不法的形像。於是這些人就開始找出許多譏諷的話語來譏笑基督徒,說耶穌基督哪有要再來?有些人都等到來不及而死去了,耶穌基督豈不是都還沒有來?趁著可以快樂、享受的時候,就要把握機會吧。看,這個世界豈不都是一樣?過去到現在都一樣,沒有甚麼改變。類似這樣的話一再挑戰著基督徒。
第5至7節,從第5節開始直到第9節,作者在回答這些對耶穌基督再臨所提出的各種懷疑。因為有關耶穌基督即將再臨的說法甚囂塵上,因此,大家都在期盼能看到耶穌基督再臨、世界末日也跟隨著來到,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將被提到天上去跟復活的耶穌基督相會合(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5—18),而且所有因為信而死去的人也都將從墳墓中復活起來(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1—53)。但為了要迎接復活的耶穌基督再臨,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潔身自愛,以免耶穌基督再臨時,復活的恩典落空了。因此,幾乎所有敬虔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上都顯出非常謹慎,也頗知道謹守規律的生活準則。
作者引用創世記第一章的背景,上帝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為甚麼有人「故意不理會」這件事呢?原因就是這些反對創世記記載的人,總是說那是一種「傳說」,或是說這是「自然」。而這句「地是從水和藉著水而形成的」,是引用創世記第一章6節的記載。換句話說,「故意不理會」上帝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人,說穿了就是不相信聖經所記載的,而這樣的人滲透在教會團契中,主要目的就是要人離棄上帝、不要相信聖經的話語。
「舊的世界也是由水,就是洪水所消滅的」,這是用創世記第六至九章有關挪亞和大水氾濫淹沒世界的記事,這段記事主要並不是在說全部都毀滅了,而是在說一個犯罪嚴重的世代,只會讓上帝的傷心並為人帶來毀滅。
「現在的天和地也同樣是憑著上帝的話保留下來的」,這句話說出上帝確實是憐憫、慈悲的上帝,祂是用大水淹沒了原先創造的世界,但卻也因為祂的慈悲、憐憫,而原本要毀滅一切受造之物也得以藉著挪亞而保存下來,然後又應許說:「我應許你們:所有的生物絕不再被洪水消滅,不再有洪水毀滅大地。」(創世記九:11)但這並不表示上帝不再懲罰犯罪的人類世界,而是給人有悔改的機會,因此,用「火」來處理犯罪的世界。「火」,這含有去雜質的意思。換句話說,要把那些雜七雜八的、沒有規律的部分除去,留下美好的、有規矩的。這跟「大水」有點差異;「水」,帶來的是全部毀滅,而「火」則是留下更好、純潔的,並且可以使不好可以變好,並可保留純潔的免受連累遭殃。
第8節,這節可參考詩篇第九十篇4節。作者引用詩人這樣的詩歌,並且用「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這種相對句型所要表示的,就是沒有確定的時間表,也就是說,人無法數算上帝的時間,因為在人看來好長的時間,在上帝眼中卻是很短暫;而在人看來是很短暫的時間,在上帝的作為中可以成為千年之久。換句話說,時間是屬於上帝的,祂可以隨著旨意運用。
第9節,這節可說是這本書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上帝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祂要的是人人悔改。先知以西結這樣說上帝「不願意任何人死亡」,只要人能改過,就「能存活」(參考以西結書十八:32、三十三:11)。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只有悔改,才可能改變上帝忿怒的懲罰計畫。
第10至12節,由於有基督徒在等待耶穌基督再臨、世界末日和上帝的審判來到等日子和現象尚且未出現,就已經去世了,因而引起不信的人譏諷、嘲笑,也因此使不少信徒產生信心上的懷疑。作者除了在前面談人無法計算上帝的時間外,也在這裡進一步提到上帝的行動總是在人不知不覺之中突然來臨。在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多次提起這樣的教訓(參考馬太福音廿四:42—44,馬可福音十三:35—37,路加福音十二:35—38)。使徒保羅也說到主再來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裡忽然來到一樣(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
從上述這些經文可看到「要警醒」,這才是等候耶穌基督再臨應該有的重要態度,而不是一再在數算、尋找異象出現。一個真正準備好潔淨的心靈等候耶穌基督再臨的人,他會很清楚知道耶穌基督再臨的事隨時會發生,甚至會發生在我們家裡、身邊,也可能會在我們面前出現。
作者也提醒信徒們知道要過聖潔、虔誠的生活。作者說要「加速」末日的早日來到,但因為上帝慈悲、憐憫,知道信徒們尚且還沒有準備好,因而延遲了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因為那日子也是審判的時刻,上帝疼愛祂揀選的子民,愛護跟隨耶穌基督的信徒。因此,若是所有信徒都準備好了,那日子也就隨即會來到。
第13節,這是甚為熟悉的一個景象——「新天新地」的來臨。作者說,在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刻一到,也是一個嶄新的創造重新開始。啟示錄的作者說那時也是上帝重新創造整個宇宙萬物的時刻,天地一切都會改變,以前有的,現在不會再出現,那使人害怕、會危害生命的「海」也不見了(參考啟示錄廿一:1),相對的,在新天新地出現後,充滿著上帝的慈愛與憐憫。
第14節,作者再次強調過「聖潔」、「無可指責」生活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與上帝和好。這「和好」一詞也是使徒保羅整個中心思想。在羅馬書中,使徒保羅共有十三次說明與上帝「和好」的重要性(參考羅馬書一:17、三:21、22、24、26、28、30、四:5、25、五:9、10、11、17)。
第15至16節,作者特別提到使徒保羅的書信,認為他的書信就是一再強調這種「聖潔生活」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強調基督徒的社會生活必須見證出信仰的內涵。也就是說,信仰並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層面而已,而是必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顯現出來才有意義。因此,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都會有一段篇幅寫著基督徒的社會生活方面應該要注意的事。
作者在這裡並沒有詳細說出到底使徒保羅的哪些書信內容被曲解了,但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其一,使徒保羅強調在耶穌基督裡,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的,因為耶穌基督的救恩,使信靠他的人都因此從罪帶來的死亡中獲得釋放。罪越重的人,領受上帝的恩典也就越多(參考羅馬書五:20—21)。有人就因為這樣的觀點,繼續過罪惡的生活,好讓上帝的恩典更豐富些,這是非常錯誤的解釋。
其二,當使徒保羅在強調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之時,這並不是說可以放縱、隨便,相反的,是要有更嚴謹的態度,顯示出基督徒的自律生活。這也是他強調的:「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哥林多前書十:23)而且也不是每一件可自由去做的事,都是有「益處」的。
其三,從雅各書之所以會寫出來,其中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人把使徒保羅所強調的只要「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羅馬書十:9)這樣的見解,當作一種口頭禪,卻不想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見證出上帝的救恩。因此,雅各書的作者做了個努力,要讓大家知道必須有確切的行動來證明信仰的力量,這樣的信仰才是真實的。
作者在這裡強調說,這些故意曲解使徒保羅書信意思的人,一定會自取滅亡,因為使徒保羅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福音,若是有人故意曲解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阻礙福音的廣傳,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上帝所嚴懲而滅亡。
第17節,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有人總是會在教會內部散播許多不實的話語,或是假扮「教師」的角色,專行欺騙的勾當。因此,他呼籲信徒們應該要清楚狀況,不要被那些荒謬的言論引入歧途。這也可看到使徒書信中共有的特點,就是有提醒、勸告,這都是在表明盡他們作為使徒(或是教師)的責任。
第18節,要在信仰上長進,這也是在前一講已經提過的,信仰必須日日進步,否則很容易被一些光怪陸離的邪門言論欺騙。注意這裡所用的「長進」之動詞,是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不斷地進步,不是過去的,而是現在的,且是持續在進步中。只有這樣,才能將「榮耀歸於」這位慈悲拯救的生命之主。
經文:

彼得後書 3:1-3:18

註釋:

3.第三章:
  在前面已經有提起過,彼得後書有一個重要的中心思想:基督再臨。其實,也可以這樣說,深信基督再臨就是早期教會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但要注意,只要是談到有關基督再臨,必然會談到有關末日審判的事,這是一體的兩面。而為了要準備基督再臨,使徒的書信中都會要求信徒們必須要準備好迎接這即將來臨的日子,這不但是個大好的日子,且也是個重要的審判時刻,大家要準備好來迎接這日子的來臨。以免因為不謹慎而在審判的時候,受到嚴厲的懲罰。這種觀念在使徒的書信中俯拾就有。

自古以來這種關於終末審判的日子經常被提起,但大家都很希望知道那時候是在甚麼時間來臨。因此,替上帝數算時間的例子越來越多,直到現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改變這種信仰思維。甚至在世界各地常出現有人會假傳上帝的話語說:「某年某月某日就是世界末日。上帝要毀滅全世界。」。但聖經一再提醒上帝的日子並不是用人的智慧、知識可以數算出來的。包括耶穌基督在內都告訴我們說:「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你們要留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刻甚麼時候臨到。」(馬可福音十三:32—33)耶穌基督提醒跟隨的民眾重要的不是算時間,而是「警醒」,預備好迎接上帝審判的來臨遠比數算上帝審判的時間更重要。

彼得後書作者在這第三章談及主應許再來的日子會像小偷一樣,在人不知不覺之中來到。因此,必須要用心準備迎接那日子的來臨才是正途。

第1節,這裡一開始就說所寫的是「第二封信」,這是否說還有另外一封,或是前書就是第一封,而後書則是第二封?語意並不清楚,不過一般學者認為這是指彼得後書說的。

作者提到「在兩封信裡面」都是在「激發」信徒要有「純潔的思想」。這裡所謂的「純潔」,意思就是「誠實」。在信仰團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誠實。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這樣教導說:「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作者在這裡要特別提到「純潔的思想」這問題,是因為早期教會已經出現有專門在欺騙的人進入教會信仰團契中,這些人專事斂財、欺騙的勾當。

第2節,作者提醒讀者古代先知的話,和耶穌基督藉著門徒所傳下來的教訓。作者這樣提醒有很大的用意,他要告訴讀者們,舊約時代的先知就是在預言新約耶穌基督降臨的大好消息。

再者,先知的預言必定和新約時代的拯救信息有密切關係。這樣,可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舊約和新約是相關連的,不是分開的。會有這樣的提醒,很可能是因為早期教會認為耶穌基督的時代已經來臨的,舊約時代都過去了,也不重要了。但如果沒有對舊約聖經有所了解,就很難了解耶穌基督為甚麼要到世上來的信息。而若是只停留在舊約的聖經,就無法明白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的意義。不能將新約和舊約分開,這是彼得後書的作者在這裡所要告訴讀者的重要認識。

第3至4節,這兩節可看到早期教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在信仰上經常被質疑和作為譏笑的藉口,那就是有些人為了要打擊基督徒,故意找些問題來詢問說:你們不是說耶穌基督要「再來嗎」?「他在哪裡呢」?你們的「祖先都死了」,可是一切都「跟創世之初一樣」,不是嗎?類似這樣的問題連串發出,使得許多基督徒卻也因此而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因為這樣,使得那些想要作姦犯科的人更顯明出他們不法的形像。於是這些人就開始找出許多譏諷的話語來譏笑基督徒,說耶穌基督哪有要再來?有些人都等到來不及而死去了,耶穌基督豈不是都還沒有來?趁著可以快樂、享受的時候,就要把握機會吧。看,這個世界豈不都是一樣?過去到現在都一樣,沒有甚麼改變。類似這樣的話一再挑戰著基督徒。

第5至7節,從第5節開始直到第9節,作者在回答這些對耶穌基督再臨所提出的各種懷疑。因為有關耶穌基督即將再臨的說法甚囂塵上,因此,大家都在期盼能看到耶穌基督再臨、世界末日也跟隨著來到,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將被提到天上去跟復活的耶穌基督相會合(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5—18),而且所有因為信而死去的人也都將從墳墓中復活起來(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1—53)。但為了要迎接復活的耶穌基督再臨,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潔身自愛,以免耶穌基督再臨時,復活的恩典落空了。因此,幾乎所有敬虔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上都顯出非常謹慎,也頗知道謹守規律的生活準則。

作者引用創世記第一章的背景,上帝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為甚麼有人「故意不理會」這件事呢?原因就是這些反對創世記記載的人,總是說那是一種「傳說」,或是說這是「自然」。而這句「地是從水和藉著水而形成的」,是引用創世記第一章6節的記載。換句話說,「故意不理會」上帝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人,說穿了就是不相信聖經所記載的,而這樣的人滲透在教會團契中,主要目的就是要人離棄上帝、不要相信聖經的話語。

「舊的世界也是由水,就是洪水所消滅的」,這是用創世記第六至九章有關挪亞和大水氾濫淹沒世界的記事,這段記事主要並不是在說全部都毀滅了,而是在說一個犯罪嚴重的世代,只會讓上帝的傷心並為人帶來毀滅。

「現在的天和地也同樣是憑著上帝的話保留下來的」,這句話說出上帝確實是憐憫、慈悲的上帝,祂是用大水淹沒了原先創造的世界,但卻也因為祂的慈悲、憐憫,而原本要毀滅一切受造之物也得以藉著挪亞而保存下來,然後又應許說:「我應許你們:所有的生物絕不再被洪水消滅,不再有洪水毀滅大地。」(創世記九:11)但這並不表示上帝不再懲罰犯罪的人類世界,而是給人有悔改的機會,因此,用「火」來處理犯罪的世界。「火」,這含有去雜質的意思。換句話說,要把那些雜七雜八的、沒有規律的部分除去,留下美好的、有規矩的。這跟「大水」有點差異;「水」,帶來的是全部毀滅,而「火」則是留下更好、純潔的,並且可以使不好可以變好,並可保留純潔的免受連累遭殃。

第8節,這節可參考詩篇第九十篇4節。作者引用詩人這樣的詩歌,並且用「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這種相對句型所要表示的,就是沒有確定的時間表,也就是說,人無法數算上帝的時間,因為在人看來好長的時間,在上帝眼中卻是很短暫;而在人看來是很短暫的時間,在上帝的作為中可以成為千年之久。換句話說,時間是屬於上帝的,祂可以隨著旨意運用。

第9節,這節可說是這本書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上帝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祂要的是人人悔改。先知以西結這樣說上帝「不願意任何人死亡」,只要人能改過,就「能存活」(參考以西結書十八:32、三十三:11)。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只有悔改,才可能改變上帝忿怒的懲罰計畫。

第10至12節,由於有基督徒在等待耶穌基督再臨、世界末日和上帝的審判來到等日子和現象尚且未出現,就已經去世了,因而引起不信的人譏諷、嘲笑,也因此使不少信徒產生信心上的懷疑。作者除了在前面談人無法計算上帝的時間外,也在這裡進一步提到上帝的行動總是在人不知不覺之中突然來臨。在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多次提起這樣的教訓(參考馬太福音廿四:42—44,馬可福音十三:35—37,路加福音十二:35—38)。使徒保羅也說到主再來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裡忽然來到一樣(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

從上述這些經文可看到「要警醒」,這才是等候耶穌基督再臨應該有的重要態度,而不是一再在數算、尋找異象出現。一個真正準備好潔淨的心靈等候耶穌基督再臨的人,他會很清楚知道耶穌基督再臨的事隨時會發生,甚至會發生在我們家裡、身邊,也可能會在我們面前出現。

作者也提醒信徒們知道要過聖潔、虔誠的生活。作者說要「加速」末日的早日來到,但因為上帝慈悲、憐憫,知道信徒們尚且還沒有準備好,因而延遲了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因為那日子也是審判的時刻,上帝疼愛祂揀選的子民,愛護跟隨耶穌基督的信徒。因此,若是所有信徒都準備好了,那日子也就隨即會來到。

第13節,這是甚為熟悉的一個景象——「新天新地」的來臨。作者說,在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刻一到,也是一個嶄新的創造重新開始。啟示錄的作者說那時也是上帝重新創造整個宇宙萬物的時刻,天地一切都會改變,以前有的,現在不會再出現,那使人害怕、會危害生命的「海」也不見了(參考啟示錄廿一:1),相對的,在新天新地出現後,充滿著上帝的慈愛與憐憫。

第14節,作者再次強調過「聖潔」、「無可指責」生活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與上帝和好。這「和好」一詞也是使徒保羅整個中心思想。在羅馬書中,使徒保羅共有十三次說明與上帝「和好」的重要性(參考羅馬書一:17、三:21、22、24、26、28、30、四:5、25、五:9、10、11、17)。

第15至16節,作者特別提到使徒保羅的書信,認為他的書信就是一再強調這種「聖潔生活」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強調基督徒的社會生活必須見證出信仰的內涵。也就是說,信仰並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層面而已,而是必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顯現出來才有意義。因此,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都會有一段篇幅寫著基督徒的社會生活方面應該要注意的事。

作者在這裡並沒有詳細說出到底使徒保羅的哪些書信內容被曲解了,但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其一,使徒保羅強調在耶穌基督裡,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的,因為耶穌基督的救恩,使信靠他的人都因此從罪帶來的死亡中獲得釋放。罪越重的人,領受上帝的恩典也就越多(參考羅馬書五:20—21)。有人就因為這樣的觀點,繼續過罪惡的生活,好讓上帝的恩典更豐富些,這是非常錯誤的解釋。
其二,當使徒保羅在強調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之時,這並不是說可以放縱、隨便,相反的,是要有更嚴謹的態度,顯示出基督徒的自律生活。這也是他強調的:「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哥林多前書十:23)而且也不是每一件可自由去做的事,都是有「益處」的。

其三,從雅各書之所以會寫出來,其中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人把使徒保羅所強調的只要「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羅馬書十:9)這樣的見解,當作一種口頭禪,卻不想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見證出上帝的救恩。因此,雅各書的作者做了個努力,要讓大家知道必須有確切的行動來證明信仰的力量,這樣的信仰才是真實的。
作者在這裡強調說,這些故意曲解使徒保羅書信意思的人,一定會自取滅亡,因為使徒保羅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福音,若是有人故意曲解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阻礙福音的廣傳,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上帝所嚴懲而滅亡。

第17節,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有人總是會在教會內部散播許多不實的話語,或是假扮「教師」的角色,專行欺騙的勾當。因此,他呼籲信徒們應該要清楚狀況,不要被那些荒謬的言論引入歧途。這也可看到使徒書信中共有的特點,就是有提醒、勸告,這都是在表明盡他們作為使徒(或是教師)的責任。

第18節,要在信仰上長進,這也是在前一講已經提過的,信仰必須日日進步,否則很容易被一些光怪陸離的邪門言論欺騙。注意這裡所用的「長進」之動詞,是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不斷地進步,不是過去的,而是現在的,且是持續在進步中。只有這樣,才能將「榮耀歸於」這位慈悲拯救的生命之主。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