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1-1:2

註釋:

哥林多後書第一章
1.第一章:
一般來說,第一至九章是被看成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四封書信。使徒保羅寫書信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先會自我介紹,然後問安,接著就是稱讚,再來就會討論他書信中想要說的問題。其實,使徒保羅書寫的信件之模式,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書信格式。

2.第一章1至2節:
使徒保羅一開始就說明自己是「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穌的使徒」,這很清楚在表明他不是經過使徒會議票選出來的「使徒」(參考使徒行傳一:21—22)。再者,他表明自己就是「使徒」,這詞的意思是指「奉差遣」,這跟使徒行傳第九章15節有關係。

再者,這裡很清楚表示他寫這封信,是和「提摩太」一起聯名寫的。提摩太是使徒保羅在第二次傳福音時,在路司得遇到的而揀選出來當他的助手的,是一個人人稱讚的年輕人,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使徒保羅親自為他行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並當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參考提摩太前書一:2),後來差派他去哥林多教會訪視該教會的情形(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10)。因此,哥林多教會信徒都認識提摩太,他說寫此信,也帶著提摩太的問安給他們。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3-1:11

註釋:

3.第一章3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中可以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第3至7節,二是第8至11節。在前段經文中,他說在患難中獲得安慰,在後段經文中強調,雖然經歷到患難,但並沒有因此改變原有的信心,而是更加堅定。

第3至7節,在這裡開始就說「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這種用詞在約翰福音非常清楚,耶穌一再稱呼天上的上帝,就是他的父親,用「父子」來表明他和上帝之間有特別的關係。再者,這位上帝也是一切「安慰」的來源,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共用了9次「安慰」這一詞,主要原因是哥林多教會已經受到很大的迫害,這種迫害是來自猶太教徒的,後來甚至演變為羅馬政府的迫害。而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到底是遇到甚麼患難(苦難)?很可能不像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24至27節所說的那樣明顯,屬於肉體的問題,可能是指在家庭或家族中遇到信仰差異上而有的衝突。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用「安慰」來鼓勵信徒們要堅定信心。他鼓勵哥林多教會和亞該亞所有的信徒,要勇敢、堅強,因為耶穌也與大家一起受苦。他勉勵大家彼此相互分擔、安慰。

第8至1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在亞細亞省(今天的土耳其境內)的時候曾遭遇患難。這患難指的是甚麼?他沒有說清楚。也許跟他在以弗所的經驗有關吧(參考前書十五:32、十六:9),也有可能是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記載有關以弗所城發生暴動的事件。他說那種情況之危急已經到了「連生存的希望都沒有了」,好像是「被判死刑」一樣,在這種情況之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因為倚靠人的力量是相當薄弱的,只有「倚靠那使死人復活的上帝」,這位全能者的救助。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面對苦難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他也希望大家也為他和其他同工在福音的事工祈禱。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12-1:24

註釋:

4.第一章12至24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非常清楚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信息是「真的」、「實在的」,不是模稜兩可的。他說兩個基本的信仰認識:1.上帝的應許在耶穌的身上成就了。2.是因為耶穌,上帝的聖靈在每個信徒的身上做了記號。換句話說,離開耶穌,就沒有獲得上帝拯救的希望。

第12至14節,使徒保羅知道哥林多教會裡,有些假使徒(他說「超等使徒」)在信徒中放話,說使徒保羅不誠實,現在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表示,他是誠實地將上帝賞賜的恩典傳遞信息給他們,而且所傳講的這些都可以在「主耶穌再來的日子」,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感到誇耀。這裡所謂的「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意思是指審判的日子來臨的時候,可以坦然面對,沒有懼怕。因為他在書信中所寫,都是誠實的話語。

第15至18節,使徒保羅因為原先有計畫要去哥林多教會訪問兩次,因此,在第15節提到說要讓他們「加倍獲得欣慰」,就是他希望在前往馬其頓之前先去一次,然後在回程之時,又去一次,這樣前後有兩次訪問。但有人批評他,說他的計畫經常改變,不可信。只是後來這計畫有改變,他是直接從以弗所來訪,這事成為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使徒保羅的話柄,但使徒保羅澄清這樣的謠傳,他說他的承諾絕對是可靠,就像上帝是信實的一樣。

第19至20節,在這裡使徒保羅特別提到和他同工傳福音給哥林多教會的西拉、提摩太等,所傳講的福音信息都是有上帝作為保證。他們既然傳講真實的福音信息,表示他們所講的話也一定是真實。因為誠實就是榮耀上帝的方式。

第21至22節,這兩節非常重要,使徒保羅提到每個信耶穌的信徒,身上都有上帝的靈同在,且做了印記。換句話說,每個信徒都必須是誠實可靠的人。因為身上有上帝的記號,而這記號也是將來審判時作為分別之用。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誠實,這記號就會模糊起來,甚至消失,這樣,就無法成為「分別為聖」的信徒。

第23至24節,在這兩節他清楚表明:上帝可以成為他的保證人,證明他所說的話是誠實的。他不去哥林多,是為了他們好,因為那時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許多爭執,這些爭執甚至牽扯到使徒保羅身上,因此,他決定不去,有可能是不想讓狀況因為他在場而顯得更複雜。他認為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應該在信仰上已經成熟,必定會清楚判斷是非曲直才對。
經文:

哥林多後書 2:1-2:11

註釋:

哥林多後書第二至十二章
1.第二章:
從第一章13至14節,就可看出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不但有所譴責,也明確指出他們當中有人在教會中亂放話,他希望該教會信徒能明白他寫這封信的用心,要讓他們知道除了基督耶穌沒有別的福音可信,他深信該教會信徒對這點是非常清楚。

2.第二章1至11節:
可能是第一次的訪問,發生不愉快的事。依照哥林多後書第十二章14 節和第十三章1節的記載,使徒保羅曾經三次訪問哥林多教會。因此,可能寫此信時,已經是第二次訪問了。

第1至2節,從這兩節可看出使徒保羅的信,確實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澄清過去對使徒保羅的誤會。因此,使徒保羅表示下次去訪問哥林多教會時,將不會再使他們感到難過。

第3至4節,使徒保羅提到「那封信」,且說是在「憂傷痛苦中流著許多眼淚」寫的信,但我們確實很難確認到底是哪些信,是遺失了呢?或是指哥林多前書?

第5至8節,使徒保羅在這裡並沒有明確指出是誰使他和哥林多教會信徒感到煩心,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是和哥林多前書第五章1節所提起的那件「亂倫」事件有關。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是那群自稱「真使徒」中的領導者。在這裡,使徒保羅清楚表示,他不願意讓這種人難堪,原因是大家已經知道是誰,且已經譴責了這樣的人,使徒保羅認為這樣就夠了。其實,這也是他處理哥林多教會糾紛的方式之一。不過也有可能這些造成哥林多教會糾紛的人,已經被驅逐離開教會,就不用再繼續討論。但從第7至8節的經文來看,有可能是這些人已經知道自己犯錯了,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們會寬恕這樣的人,這樣或許可以讓他們有機會再回來過團契生活。

第9至11節,對那些造成教會紛擾的人,使徒保羅基本上是尊重哥林多教會的決定,他們願意寬恕,他就寬恕。最主要的用意,就是希望教會內部的紛擾能夠早日平息下來。因為信仰團契最怕發生糾紛,而讓撒但找到滲透的機會,使福音的事工受到更多的阻礙。
經文:

哥林多後書 2:12-2:17

註釋:

3.第二章12至17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提到耶穌救贖的福音信息,對人的生命是珍貴的,因此,只要是接受耶穌作為生命的主,這樣的人身上會散發出一股香氣,令人喜悅而喜歡接近。

第12至13節,「特羅亞」,這是位於以弗所北面的一個海口城市,也是當時一個重要的商業都市。依照使徒行傳第二十章7至13節的記載,使徒保羅在這個地方傳福音的時候,有一名叫猶推古的年輕人,因為聽使徒保羅講道的時候打瞌睡,從三樓窗口摔了下來死了,但使徒保羅使他活過來。使徒保羅在這裡說他在此城市有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傳福音,可惜的是他在特羅亞沒有遇到提多,使他無法平靜下來,因此,他就離開特羅亞到馬其頓去。在哥林多後書第七章5至7節說使徒保羅在馬其頓還是無法安定,一直等提多到了馬其頓跟他們會合,並且帶來哥林多教會的良好反應之後,使徒保羅才又開始積極地投入在福音事工。

第14至16節,使徒保羅一向的看法是:福音會使人的生命發出香氣。因此,拒絕福音和接納福音,會使生命散發出不同的氣味。

第17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節經文。當時的基督教會裡,已經有人把傳福音當作「商品」在販賣,其實這種人就是為了要斂財。如果以今天的話來說,就如同將傳福音事工當作是一種「職業」,為的是維持生活的需要。但是,真正傳福音的工作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因為福音是為了要救人的生命,就必須有奉獻生命的態度,所謂的獻身使命感。

再者,更嚴重的,就是把福音「商品化」在販賣,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換句話說,使徒保羅強調福音是上帝白白賞賜給人的(參考羅馬書三:24),耶穌就是要他的門徒白白得來的,就要白白給別人(參考馬太福音十:8)。
經文:

哥林多後書 3:1-3:6

註釋:

4.第三章:
這一章,使徒保羅將耶穌帶來的新約和摩西的舊約法律作的對比,希望用這種方式幫助哥林多教會信徒更清楚知道,耶穌所帶來的救贖恩典,和摩西法律所述說的是不一樣的。使徒保羅會這樣用心解釋,是因為該教會中,有人一再強調舊約時代摩西法律的功勞,而疏忽了耶穌的救恩才是正確的信仰。

5.第三章1至6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用比較堅定的口氣在述說他與其他同工們在福音事工上所作的見證,就像是拿著上帝的「推薦書」一般,不能隨便。他同時希望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的態度,也就是從自己身上讓人看到「上帝的形像」。古時候,當一個人要到一個陌生的團體去時,都會帶著一封推薦信,寫信的人表示對這個人的言行舉止負責,使徒保羅就曾在他的書信中推薦過同工,例如他推薦堅革哩教會的執事菲比給羅馬教會,請他們接待她,無論她有甚麼需要,就幫助她(參考羅馬書十六:1—2)。他也介紹提摩太給哥林多的教會,希望他們幫助他繼續前面的行程(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10—11)。從這些可看出推薦信,代表的就是推薦者本身。

第1至3節,原來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在說使徒保羅沒有人替他寫推薦書,這些說他這種話的人,喜歡炫耀手上有某某人的推薦,好表示自己身份的特別。但使徒保羅在這裡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就是他的推薦書,這種推薦書是寫在每個信徒的心裡。

第4至6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他傳福音並不是憑著人的才幹,而是上帝賞賜的恩典,這種恩典就是使他成為福音的僕人。而成為僕人傳遞主人救恩的信息,這種福音事工是一種約定,而這約定是寫在心版上,不是寫在文書上。這種說法很類似先知耶利米對當時以色列人民說的話,表示上帝要和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這種約是刻在以色列人民的心版上(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3),不再是刻在外表的記號。使徒保羅強調這是耶穌帶給每個信靠他的人一種新的生命記號,而他就是這種新記號的傳遞者,只是一個僕人的身份,所以沒有甚麼好誇耀的。
經文:

哥林多後書 3:7-3:18

註釋:

6.第三章7至18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出埃及記第三十四章29至35節經文作敘述的論點,說明在耶穌裡,就是帶著生命的榮耀,跟摩西時代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第7至8節,使徒保羅並沒有否定上帝透過摩西頒布法律給以色列人民的重要性,而當摩西上西奈山上去領受上帝法律時,是帶著光彩下山來,但這種光彩已經被耶穌取代了。因為法律並不能帶給人新的生命,是復活的耶穌帶給大家新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光彩和榮耀。

第9至1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再次強調,在耶穌裡是一個嶄新的約,這約是以上帝的靈寫在人的心中。因此,舊約是外在的,新約則是內心的。他說舊約的亮光是出現在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帶著上帝的榮耀光芒,使人無法正視他。但是新約則是從人的內心產生新生命,使人因為耶穌基督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生命永遠是個榮耀,因為是上帝的靈在人的心裡。使徒保羅認為應該以新的「約」來取代舊的時代所逐漸褪去的光芒。

第12至18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出埃及記第三十四章33至35節的背景,提到當時摩西是拿著帕子遮著自己的臉。這裡所說的「帕子」,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瞭解:1.阻止人正確瞭解上帝的話語。2.它同時成為人和上帝之間的隔牆。現在,所有信耶穌的人,不再受摩西來的這種「帕子」阻隔,因為耶穌已經拆除了這種隔閡的布幔(參考希伯來書十:19—20)。而使人能夠除去這「帕子」來認識耶穌救恩的,就是上帝的靈,也就是聖靈。聖靈,才是改變人生命的力量。
經文:

哥林多後書 4:1-4:6

註釋:

7.第四章: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章,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說,人的身體會逐漸衰弱,但是在耶穌裡卻是日日更新,所遭受的短暫痛苦,是為了要迎接更美好的榮耀,這榮耀是永恆的。

在哥林多後書第一章,在使徒保羅談到基督徒的身上是帶有基督耶穌的「印記」,他特別強調這個「印記」是用聖靈烙印在人的心裡。然後他在第三章繼續提起一個重要的觀念:基督徒就是最好的福音推薦者。他說這種推薦是寫在人的心裡,而不是用文字寫在紙上或石版上的。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一再提到人的心?原因就是他認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是從心的革新開始,一個人如果心思意念不改變,單有外在的記號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為甚麼他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就強調說:「受割禮或是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5)這也是他寫給哥林多教會所說的,人若在基督裡,就是一個新造的人(參考哥林多後書五:17)。

8.第四章1至6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福音的本質就是耶穌,他是生命的救主。因此,任何傳福音者,都是福音的僕人,而僕人的職分就是盡力去完成主人付託的使命。

第1至2節,使徒保羅說上帝把這項福音的任務付託給他和其他同工,他的職責就是要讓這福音顯耀出來,用實際的行動來說明福音的真理。第2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提到傳福音必須有的基本態度:放棄暗昧可恥的事。這裡說「暗昧可恥的事」,他特別指出兩點:包括詭詐、曲解上帝的話。所謂「詭詐」,意思是指無論事情好壞都敢做。而最嚴重的莫過於「曲解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原本是要使人的生命得到滋潤,是使人的生命活起來。

第3至6節,福音事工並不必然會順利,反而常受到阻礙,有人懷疑拒絕,有人接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重要的是要知道福音的中心,就是「耶穌基督是主」,不是以人為中心,這一點在使徒保羅到外邦地區傳福音的背景來看,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在那時候,羅馬帝國的國勢相當強盛,羅馬皇帝正在積極推行神化皇帝的運動,所有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殖民地的人民,都必須拜羅馬皇帝,將皇帝當作神敬拜。也就是說羅馬皇帝就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屬民的「主」。而使徒保羅卻是在傳「耶穌基督是主」,這就與羅馬政府的政策相違背了。但即使如此,使徒保羅還是一樣強調,創造萬物的主宰會讓忠實於祂的子民看見亮光,因為會看見上帝的榮耀藉著耶穌顯明出來。
經文:

哥林多後書 4:7-4:15

註釋:

9.第四章7至15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相對性的句子來說明:一個人是否和耶穌的救恩連結,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也就是生命和死亡之間的差別。

第7節,使徒保羅形容雖然傳福音者有上帝的榮耀,但不要忘記自己就像個「瓦器」一樣,沒有甚麼特別價值。真正的價值是在瓦器內所裝的內容—福音的信息。

第8至9節,這兩節是在說明第7節的意義。「瓦器」是那樣脆弱的物品,但卻沒有被「壓碎」;同樣的,在福音事工上遇到許多困難,但都沒有被擊倒,原因是:如果容易被打倒,那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因為福音就是「上帝的大能」(參考羅馬書一:16),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打倒上帝。再者,傳福音雖然有時會很孤單,但不要忘記,上帝一定會跟忠實於祂的人同在。

第10至12節,使徒保羅說每個生命裡都帶著死亡,但卻在耶穌裡獲得生命。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因為有罪的人,就是必朽的人。但在耶穌裡有復活的盼望,而復活帶來的就是生命的盼望。因此,可以這樣說:基督教最大的信息,就是復活!

第13至15節,從這段經文中看使徒保羅一生中最關心的,就是要怎樣做才能將耶穌基督的救恩傳給更多的人知道。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就只有這件事:怎樣讓更多人知道耶穌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他確信所有傳福音的人,都會得到上帝賞賜的恩典,就是和耶穌一同復活。
經文:

哥林多後書 4:16-4:18

註釋:

10.第四章16至18節:
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只要能傳出福音,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在第1節使徒保羅就經說過「不灰心」,現在他又再說了一次,要表明的就是:即使有許多困難,甚至身體也受到許多折磨,但那都不會阻止他繼續傳揚福音的決心,相反的,他是越傳生命越覺得甘甜、有力,而且就像天天得到新生命一樣。如果復活是永恆的生命大事,比起肉體受苦難這樣的事,肉體的苦難實在是太短暫了。第18節是他整個信仰理念的中心,他認為基督徒應該將信仰奠基在永恆的生命上,不是在尋找那短暫的滿足而已。因此,關心那看不見的事物,也是一種信心的表現,而希伯來書第十一章1節這樣說:「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使徒保羅希望大家用「永恆的生命」的眼光來看生命問題;不是在意看得見的,要把眼光放遠,看到那屬於天上的獎賞才是正確的(參考腓立比書三:14),因為天上的獎賞是永恆的。
經文:

哥林多後書 5:1-5:10

註釋:

11.第五章:
這章是繼續前一段經文(第四章16至18節)所提起有關永恆的生命問題。

12.第五章1至10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供三個基本觀念,一是人在世上的生命時間是短暫的;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三是每個軀體的生命都會變化。

第1至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地上的帳棚」和「天上的住宅」作對比,解釋第四章18節所說的「暫時的」與「永恆的」之間的不同。「帳棚」,這詞的希臘文有兩個字,一是「skene」,另一字是「skenos」。這兩個字的字根都是「ska」,原意都是指「遮蓋」。在這裡,使徒保羅用的是「skenos」這個字,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段經文兩次(第1和第4節),強調的是「暫時的遮蓋」。換句話說,使徒保羅是借用這個「skenos」字,要說明人的身體只是暫時將人的生命遮蓋著。這種「暫時性」的遮蓋物,隨時可以捨去、更換。他說生命就像一個搭「帳棚」居住的人一樣,「帳棚」說拆就拆,說搬遷就搬遷。意思是在世上的生命是隨時會發生變化,沒有安定,也就沒有永恆可言。

另外一點,我說過使徒保羅是受過相當深厚希臘教育的人,對生命的看法也認為靈魂是「暫時」寄居在身體的軀殼中,死的時候,就會離開軀殼回到天家,這樣的看法是相當典型的希臘思想。所以緊接著下一句就是說到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上帝會給我們天上的住宅」,剛好和「地上的帳棚」相對照;「帳棚」是人的手所製造的,就像使徒保羅、亞居拉和百基拉,都是製造帳棚的人。但相對的「天上的住宅」是上帝的手所建造的。

使徒保羅說每個信耶穌的人,就像脫掉了世上的重擔,改穿天上的衣服進入永恆的生命中,享受著由上帝替人所準備的天家。這種穿上新衣服,也是一種遮蓋(也表示除去之意)所有的罪惡,使人不再有羞愧的感覺。而穿上新衣服、天上的住宅,都是上帝親自替我們準備,並且以聖靈替所有信耶穌的人作擔保(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

第6至10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起人的軟弱,就是無法克服罪在左右人的生命,結果使人常常背離了上帝的旨意,去行惹起上帝義憤的事。因此,當一個人還活在世上,這種與罪的交戰就會持續不停地發生。他再次提起真實的信仰並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是有勇氣情願與主一同居住。第9至10節是非常重要的經文;這兩節使徒保羅再次強調每個耶穌的信徒,是要取悅上帝,原因是人要面對上帝的審判,上帝會按照人所做的一切進行審判和報應。希伯來書的作者也這樣說:「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四:13)沒錯,大家都必須向上帝交出在這世上一切所言所行的記錄。
經文:

哥林多後書 5:11-5:21

註釋:

13.第五章11至2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一個信耶穌的人,應該有所改變,就像是一個重新創造出來的人一樣。

第11至12節,使徒保羅對那些批評他的人的回答很清楚,就是要將生命放在耶穌身上,因為生命之所以有盼望,是因為耶穌的緣故。如果沒有耶穌的救贖恩典,即使是活著,也是活在罪惡的痛苦中。因此,他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會在品格上成為福音的見證者,這樣,就可以堵住那些只重視外表、虛偽的人的口。

第13至15節,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批評使徒保羅是「瘋了」,意思是指他專講那些不著邊際的話。其實,耶穌在傳福音的時候,也是被認為「瘋了」(參考馬可福音三:21),猶太人領袖甚至公開說他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參考馬可福音三:22)。使徒保羅也曾被羅馬的總督非斯都認為是「瘋了」,說他是學問大,使他「神經失常」(參考使徒行傳廿六:24)。這些都在說明使徒保羅生命改變很大,大到眾人無法適應。原因是他親自遇見了復活的耶穌,體驗到上帝對他的愛,使他願意用生命所有的力量投入福音的事工。

第16至19節,這段經文可說第五章的經文中心,使徒保羅強調一個人若是信耶穌就是他生命的救主,就是新造的人,不再依據舊的生活生命看世上之事物。但能使一個人信耶穌就是救主,並不是人自己的能力,而是上帝奇妙作為。使徒保羅這樣說,已經在確定一個基本觀念:一個人會信耶穌就是他生命的救主,這是出自上帝的揀選。為的是要這個信耶穌的人,去見證福音,並使人因為領受福音得以跟上帝和好。

第20至21節,使徒保羅說他是作「基督的特使」,這「特使」一詞正好表示並不需要從一定的程序推舉出來。因為他在大馬士革親自遇見復活的耶穌,因而他說自己當「使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參考加拉太書一:1)。但這樣的「特使」,並不是要使他得到甚麼特殊待遇,相反的,在福音事工上,他比別人更賣力地做好福音「僕人」的工作,為了福音的緣故,使徒保羅幾乎是到了忘我的狀態。為了見證福音,他是盡一切生命的力量。為的是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藉著耶穌的救恩,得以跟上帝和好。
經文:

哥林多後書 6:1-6:13

註釋:

14.第六章:
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主題就是「死而復活」。如果離開這個主題,基督教的信仰就沒有甚麼好說的了。而說到「死而復活」的信息,就必須回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就像使徒保羅所強調的,人只有在復活的信仰裡,才會有「新造的人」的形像出現(參考哥林多後書五:17、以弗所書四:24)。沒有復活的生命,那樣的生命是死的,沒有甚麼好期待的,也沒有甚麼好盼望的。因為那樣的生命只有今生,而沒有未來。這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哥林多前書十五:19)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約翰福音十一:25)看,這麼大的應許在所有信耶穌的人身上!

15.第六章1至13節:
在第五章20節,使徒保羅說我們藉著耶穌得以跟上帝和好,現在這段經文繼續這樣強調,不但這樣,他一再表示若是有人將這樣的信息給扭曲,那就是在破壞福音的信息。他強調傳耶穌復活的信息,是福音忠實的僕人該盡的本分。

第1至2節,這兩節是繼續第五章最後一段所說的,使徒保羅將自己在傳福音工作上的角色,看成如同是「基督的特使」一樣,而「特使」的工作就是為了要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重新和好。使徒保羅說能參與這項福音事工,就是「上帝的同工」,因此,是極大的恩典。其實,使徒保羅這樣的話,也已經在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們當中曾有人很驕傲地表示自己在福音事工上傳承哪一個人的派別,是很好笑的事,因為人不能救人,只有上帝才能救人的生命。因此,傳承自人的派別沒有意義。因為在救人生命的事上,人所能做的實在很渺小、有限,除非有上帝的恩典灌溉在人的生命裡。第2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九章8節的詩歌。這是上帝對祂的僕人所說的話,意思是:時刻一到,上帝拯救的工作必定會實現。使徒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詩歌,最主要是在說明上帝的拯救已經在耶穌身上顯明了,而且不要懷疑,現在就是。使徒保羅一再地在他的書信中勸勉信徒,信仰是要把握時機,不要猶疑。因為沒有人會真正知道耶穌基督甚麼時候臨到。

第3至10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的執著和用心。他只有一個堅持:投入整個生命在傳福音的工作。因此,只要有妨礙福音的事,他就傾全力要排除。相對的,有人想要用盡各種方法來阻止他繼續傳福音,他都會用堅強的毅力忍受下來,這一切都是只為了福音的緣故。如果與上帝在傳福音的事工同工就是一種恩典,那麼,就該好好珍惜這份「恩典」。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傳福音的事工應該有兩個基本的態度:一是不願意別人毀謗我們的事奉。這裡所謂的「毀謗」,就是找缺點、錯誤,或是譏笑、諷刺之意。二是不妨礙別人。所謂「妨礙」,也就是阻擋的意思。如果福音是上帝極大的恩典,那就是希望大家都有份享受得到,而不是單獨自享。不妨礙別人,就是不會成為別人來接近福音的絆腳石或障礙。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19至23節中有很好的描述,他說自己是個自由人,為了要讓更多人來信耶穌基督,他可以放下身段,對不同對象,他就扮演那樣的對象,這些都只為了要使福音能傳出去,任何可用的方法都不放棄。

但為了「不願意別人毀謗」,「也不妨礙別人」接受福音,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清楚說明他親自經歷到身心的痛苦,但也受到相當的尊敬、稱讚。換句話說,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必定會經歷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同時也會遇到許多溫馨、鼓舞的感受。這也是傳道者不是要當「爛好人」,而是要成為一個很有原則的福音工作者,讓那些不守聖經教訓的人「討厭」,但卻要讓那些努力學習聖經真理的人有生命的盼望,這樣就對了。

第11至13節,在這三節經文裡,可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愛。一是他是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作知己的朋友看待—推心置腹,甚至是如同自己的「兒女」一般。他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的兒女(參考哥林多前書四:14—15),這也是在表明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有一份特殊的「父子」關係。另一方面,使徒保羅在這裡也強調對哥林多教會信徒,他是將之當作如同自己最「知己」的朋友、最疼惜的「兒女」那樣地親密關係看待,毫無保留地將福音的信息傳給他們。二是他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用同樣的態度回應他。他會這樣要求他們,是因為該教會信徒聽到有人批評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們的工作,就對他們產生冷淡的態度,甚至也加入了在背後閒言閒語、散播不實謠言的行列。使徒保羅說他們這樣的心胸很狹窄,缺少寬闊的胸襟。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感到難過的地方,因為哥林多教會是他和亞居拉、百基拉這對夫妻,以及西拉、提摩太投入全部時間開拓起來的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8),甚至為了見證福音信息,還曾被人告狀到羅馬總督迦流那兒去。有這樣患難的經歷在他們當中,也應該對使徒保羅有足夠的認識才對。就像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有相當的信任,說他們就是他最好的「推薦書」一樣(參考哥林多後書三:2)。
經文:

哥林多後書 6:14-7:1

註釋:

16.第六章14節至第七章1節:
這段經文顯然和前面的經文接連不起來。這段經文比較像該接連在哥林多前書第五章9至11節所提起的「從前給你們的信裡」這段之後。在該段經文中提到哥林多教會中有些人「自稱為信徒」,但卻做出許多連非信徒也不能接受的行為。使徒保羅如此形容這些人的惡劣行為。也從這裡,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在探討有關信徒和未信者之間的關係。這裡的「不信」,應該以更廣闊的含意來看待。

第14至15節,這裡說「不要跟不信的人同負一軛」這句話,就是指上述這些「自稱為信徒」,在信仰生活上卻是一再污穢上帝之名的人。因為這些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簡直比沒有信的人還糟糕。就像使徒保羅對有些信徒「跟他的繼母同居」一樣,比起「異教徒」還要糟糕(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原因是這種人口口聲聲說上帝,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心中根本沒有上帝。和這種人是無法同時在福音事工上作見證的。就像「基督和魔鬼怎能協調呢」,是不可能的事。

第16節,使徒保羅強調「我們是永生上帝的聖殿」,這句話可參考哥林多前書第三章16至17節、第六章19節等。使徒保羅就是在強調耶穌信徒的身上是有上帝的形像,因此,要讓人從基督徒身上看到敬虔的生活態度。「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與上帝對話的場所。

第17節,這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11節,先知以賽亞的詩歌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將從巴比倫帝國中得到釋放返回家園,但在抬回聖殿的器物時,「不要碰到不潔淨的東西,離去時要保持潔淨」,意思就是神聖的東西一定要分別出來。使徒保羅引用這樣的句子,主要也是在說明:基督徒必須讓自己和一般人不同,讓人看到他有明顯的新生命形像。

第18節,引用自撒母耳記下第七章14節,上帝答應大衛王,要成為所羅門王的庇護者,就像父親在看顧兒子一樣地帶領他。這種「父子」關係之比喻也出現在先知的文獻裡,例如:耶利米書第三章19節。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32節,耶穌比喻中有關「仁慈的父親」,也是將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以「父子」關係作基礎。

第七章1節,是這段經文的結論。使徒保羅就是要強調:身為基督徒,就應該有聖潔的觀念,而且是身心都聖潔。這也是他寫給羅馬教會書信中所說的:基督徒要像獻給上帝的「活祭」一樣,是聖潔的,和這世界有所不同,這樣才能得到上帝的悅納(參考羅馬書十二:1—2)。
經文:

哥林多後書 7:2-7:7

註釋:

17.第七章:
這一章是以提多帶回哥林多教會好的消息作為主軸。在第二章12至13節曾提起使徒保羅因為等不到提多回來,心裡非常擔憂,因此離開特羅亞到馬其頓去。但到了馬其頓後還是沒有遇見提多,心裡依舊不安。後來提多到了,帶來哥林多教會信徒改變歸正的消息,這讓使徒保羅大為欣慰。

18.第七章2至7節:
從第二章13節有提到使徒保羅因為沒有遇到提多而不清楚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的紛爭帶來的結果,心裡一直很不平安、焦慮。他雖然前往馬其頓,還是掛念著哥林多教會的發展。後來在馬其頓和提多相會,並且從提多聽到許多關於哥林多教會善待提多的事,以及為了上次使徒保羅寫的書信中所提的各種問題,該教會的信徒也「懇切地」為使徒保羅的善意辯護,還渴望見到使徒保羅,為了這些消息,他感到非常安慰和鼓舞。也因為這樣,使徒保羅現在感到安慰的是,哥林多教會顯然有了改變。改變,其實這原本就是使徒保羅寫此書信的主要目的。

第2至4節,在第六章12至13節,使徒保羅曾說哥林多教會信徒是「心胸狹窄」,他勸他們要「寬宏大量」。現在則是繼續要他們「以寬大的胸懷容納」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為甚麼使徒保羅會這樣說?應該和第2節有關:一是使徒保羅說「我們沒有做過對不起人的事」,這句話反映出當時哥林多教會內有人在傳言,說使徒保羅有做讓哥林多教會信徒覺得羞愧的事。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上帝可以為他作證,如果他有欺騙他們的地方,願上帝懲罰他(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3)。二是使徒保羅提到他「沒有破壞誰,也沒有佔過誰的便宜」。這可能和在哥林多教會內,有人傳說使徒保羅他貪財騙錢有關。使徒保羅在各地傳福音,都希望外邦的教會能夠捐錢幫助在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他也是這樣寫信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甚至希望他們在每個禮拜的聚會時,都能「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到他來到哥林多教會的時候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2)。這樣的用心卻被誤解為貪財、騙錢,因而,使徒保羅就很不客氣地為這樣的傳言辯護,說出工人獲得工錢是應該的,何況他都沒有拿哥林多教會任何一分報酬」(參考哥林多前書九:4—7)。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進一步說明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們的愛,以及和他們是「同生共死」,「絕對信任」。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的希臘文是先說「同死」,然後才說「同生」。特別注意這句話,是因為在基督教信仰裡,所強調的是:先有同死,才有同生(復活)。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就強調基督徒是與基督同生、同死(參考羅馬書六:5、8)。同死、同生,可說是愛情最高的境界,也是用來描述雙方的生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意思。

第5至7節,這段經文可接續第二章12至13節的經文。在該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說在特羅亞因沒有遇到提多而心裡不安,於是先離開特羅亞到馬其頓去。但一直等不到提多的消息,心裡還是放心不下。因為不曉得提多受他之託到哥林多教會訪問的結果如何。他之所以擔心,和上次親自去訪問的時候,經驗到不好的感受有關(參考二:1、5—11),因此,這次差派提多代表他去(參考十二:18),也擔心會遭遇到如同自己的經驗一樣。第6節的「那位鼓勵灰心喪志的人的上帝」這句話中的「灰心喪志」,是指「心裡謙卑」的意思。這也說明了使徒保羅有軟弱的一面,他一方面差派提多去訪問哥林多教會,卻又擔憂提多的安危到無法靜下心來工作,跟他原本那樣堅強的意志力不太一樣。但就在他擔憂提多的時候,上帝給祂的僕人使徒保羅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所掛慮的提多平安到馬其頓與他會合。而且從第7節可看到提多帶給使徒保羅相當欣慰的消息。
經文:

哥林多後書 7:8-7:16

註釋:

9.第七章8至16節:
從這段經文可看到使徒保羅之所以感到安慰,是因為哥林多教會看了他的信之後,確實有改變,而這種改變也是原本使徒保羅寫此信的主要目的。會改變哥林多教會,主要原因就是在第14節所說的,使徒保羅一向「說實在話」,這一點非常重要。使徒保羅一再勸導外邦教會的信徒,不但說話要「誠實」(參考以弗所書四:15),且在做事上也要「真心誠意」(參考羅馬書十二:9,歌羅西書三:22)。

第8至9節,這裡使徒保羅提到從前寫過一封信,那封使哥林多教會信徒「心裡難過」的信,也是使他們「憂愁」的信,到底是哪一封?是哥林多前書嗎?或是還有其他的書信?這一點一直沒有更明確的答案。一般認為,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是有好幾封,不會只有「前書」與「後書」兩封而已。可惜的是現在已經不知道這封使哥林多教會信徒「心裡難過」、「憂愁」的信在哪裡,裡面寫的是甚麼內容。不過,可以瞭解該信內容的用詞一定是嚴厲的譴責和指正,因為這樣的信才會使讀的人「心裡難過」和「憂愁」。

第10至11節,使徒保羅用「上帝用憂愁改變人心,使人得救」與「屬世的憂愁會使人死亡」作對比;前者表示人明白上帝的愛,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因而內心沈痛,並且積極地採取悔改的動作。後者所謂的「屬世的憂愁」,是指「煩惱」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做錯了,卻不想悔改、認罪,只在想怎樣將這些錯誤遮掩起來,或是一再煩惱怕被人發現。或是想盡辦法為自己的錯誤辯解。這樣的態度不但對人的生命沒有利益,相反的,只會使人陷入欺騙、撒謊的陷阱裡,且是會越陷越深。

第12至16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說明他寫那封使哥林多教會信徒「心裡難過」、「憂愁」的信,主要的目的是甚麼。他表明並不是為了那些錯誤的人寫的,而是為了要明白他和哥林多教會信徒之間的親密關係,到底是否有變?如果這種親密關係已經不再,就算使徒保羅所用的文句很客氣,也是一樣不會有熱烈的反應。如今從提多帶回來的訊息是肯定的,使他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破壞。他要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知道:在他的心目中,哥林多教會一直是很優秀的一間教會,所以,他說對他們很有信心,可以「完全信任」他們。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提多帶回來的哥林多教會兩點使他相當安慰的事:一是他們聽從了使徒保羅的勸勉。二是他們很熱情且真實地接待提多,沒有因為有人毀謗使徒保羅而使他們對他的態度冷淡下來。這也說明了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如同使徒保羅對他們一樣,他們對使徒保羅是絕對信任。
經文:

哥林多後書 8:1-8:15

註釋:

20.第八至九章:
這兩章都是談到有關為耶路撒冷教會困苦的信徒籌募捐款的事。在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最早的一間教會,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7b)他將捐助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這件事,看成是一種「彼此分享」的信仰行為。他給以弗所教會長老的最後贈言有這樣的話說:「我在各種事上給你們留下榜樣,告訴你們應該這樣勤勞工作來幫助軟弱的人。要記得主耶穌親自說過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

21.第八章:
在前一次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他曾建議過他們這樣做:「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每星期天,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1—2)所謂「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可參考加拉太書第二章10節所提起的,要「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這句話,使徒保羅說這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們同意派他去到外邦地區傳福音時,給他的一個責任,使徒保羅一直將此事掛念在心中。往後,使徒保羅無論到哪裡去傳福音,一直都紀念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姊之生活需要。有關這件賙濟之事可能與使徒行傳在主後第44年至46年猶大地區發生的大饑荒有關(參考使徒行傳十一:27—30),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遇到極大的迫害所致(參考使徒行傳八:1—3)。

22.第八章1至15節: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對哥林多教會一再提起有關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問題?並且要他們在每次聚會的時候,都能事先準備好,「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2)這必然是他早在第一次到哥林多開拓教會之時,就已經提起過這件事,且已經開始在進行了。因為他對亞該亞的信徒提起哥林多教會信徒在這件事上的熱心,引起亞該亞的信徒熱烈的反應,跟著學習(參考哥林多後書九:2—3)。不知是甚麼原因導致原本是最早回應使徒保羅這項呼籲的哥林多教會,在這項事工上的回應突然冷淡或是疏忽了下來,於是使徒保羅就用比較積極的語氣和態度來鼓勵他們,除了在第九章提起亞該亞教會的信徒向他們學習之外,也清楚地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及早準備好預定要捐款的錢。

第1至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看起來是在鼓勵哥林多教會為貧窮人的需要捐款救助,但卻是對馬其頓教會的信徒讚譽有加。說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是「在極度的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且他們是慷慨到「竭盡所能的,甚至是超過了他們的力量」(第2至3節)這表示馬其頓教會確實是有依照使徒保羅的教導去做,當然使徒保羅這樣說,也是期盼哥林多教會能學習馬其頓教會的信徒,一樣積極濟助貧困者。

馬其頓的教會,是包括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教會,另外在庇哩亞也有基督徒聚會(參考使徒行傳二十:4)。這些都不是很強壯的教會,但卻在愛心的表現上有美好的見證。使徒保羅特別提到馬其頓的教會經歷了「患難」,且是「受到嚴重的考驗」,這可從腓立比書第一章29節,以及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章6節、第二章14節、第三章3節等處經文看到。雖然沒有詳細敘述受迫害的內容,不過卻可以知道這地區的教會已經遇到了信仰考驗。在使徒行傳第十六至十七章則記載使徒保羅因為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等地方傳福音時,受到牢獄與威脅之災,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這些教會的信徒還是充滿著信心、喜樂。也因為這樣,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是心甘情願地主動要參與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而他們自己並不是很富裕,甚至本身也很貧困,但卻願意伸出援手參與,這點讓使徒保羅深受感動。如果貧困的馬其頓地區教會信徒能夠這樣做,那麼,比他們更富裕、更有信心、口才、知識等的哥林多教會應該有更美好的見證才對。這就是使徒保羅以馬其頓教會信徒的見證在鼓舞、激勵哥林多教會的原因。

第6節,這節提到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是託提多帶到哥林多教會去,並且協助他們完成這件已經超過一年的救助工作。使徒保羅稱這件救助的工作,乃是一件「善事」。

第8至9節,使徒保羅不想要定甚麼規則來進行這項救助的工作,因為若不是出自心甘情願的舉動,就不會有多大的意義。他以耶穌讓自己變為「貧窮」,就是要使信他的人的生命變成富足。這也是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書信中所提起的,有了耶穌,就是擁有一切,過去看為富足,都將之看成有虧損(參考腓立比書三:7—8)。在這裡的「貧窮」與「富足」,都不是指物質、財富上的,而是指上帝的救恩之層面說的。

第10至12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這項捐款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之需要,在哥林多教會已經進行一年時間了,顯然還沒完成。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兄姊,如果真的有愛心,那麼就應該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而且是會主動。使徒保羅相信他們是一間可以有很好見證的教會,因此,他對這樣的教會只想強調一點:要堅持把這項事工用實際的行動將愛實踐出來。他提醒他們,只要是真心的捐助,都將成為上帝悅納的果實。

第13至15節,這段經文說出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內涵之一,就是分享。這是分享最好的方法,就是彼此互相幫助開始,而這也是減少負擔最好的方式。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自己富足的時候,會幫助那些欠缺的人,而等到自己有需要時,那些接受幫助的人若是已經富足,他們自然會回報過來。使徒保羅也在這裡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沒有人會永遠富足,也不會有人永遠貧窮,因為人的環境會改變。因此,現在富足的人就應該會想到欠缺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會有欠缺。

第15節是引用舊約出埃及記第十六章18節的資料,也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的經驗。那時,他們在曠野撿拾嗎哪,上帝要摩西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撿所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但以色列人民當中有人因為貪心,撿拾太多,結果撿多的人,並沒有留下甚麼,撿少的人,也沒有任何欠缺,大家都一樣足夠。貪心,是敗壞一個社會、團體最快的酵母,貪心,也在表示對上帝沒有信心。知足,表示知道上帝會賞賜,也在表示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知足是建造一個和諧團契生活的主要因素。
經文:

哥林多後書 8:16-8:24

註釋:

23.第八章16至24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將怎樣管理這筆信徒捐款的事宜,他特別提到有三個人將到哥林多教會去協助料理這件捐款的事。第一個提到的就是提多;在第七章6至7節有記載提多與哥林多教會、使徒保羅等之間的互動關係。提多,他是希臘人,是使徒保羅的門徒。雖然跟隨使徒保羅傳福音,但並沒有被要求接受割禮(參考加拉太書二:3)。使徒保羅看他如同是信仰上的「真兒子」(參考提多書一:4)。主後49年召開的耶路撒冷使徒會議,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同行參加,提多也隨行(參考加拉太書二:1)。他確實是使徒保羅所倚重的學生,有兩次受派到哥林多教會去處理該教會發生的問題,第一次是去處理該教會紛爭的事(參考哥林多後書七:6),第二次就是現在所讀這段經文提到的,有關捐款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後來,使徒保羅也派他去克里特島,除了傳福音,也要在該地設立長老協助管理教會的事工(參考提多書一:5)。使徒保羅會派他去哥林多教會,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該教會的信徒會服從提多的教導(參考七:15)。他也很高興擔任這樣工作。

第16至19節,在第18節、第22節說另外又各派一位弟兄跟提多一道去。這兩位弟兄是誰,這裡並沒有明說,只說其中一位是「在傳福音的工作上為各地教會所尊重」,另一位是「經過多次的考驗」,是一位很熱心幫助別人的人。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他們是路加和巴拿巴,不過並不能確定。但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們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都很熟,不需要多加介紹。另外一個可能是:他們已經隨著提多到哥林多教會了,當他們讀著提多所帶去的這封信時,這兩個人已經出現在他們面前,就跟他們認識了。

第20至21節,這兩節可看出使徒保羅為甚麼要這麼費神地處理信徒捐救濟款的事,就是為了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挑剔)。原本哥林多教會裡就有人在謠傳說使徒保羅可能把信徒捐救濟款挪為私用。使徒保羅後來在第十一章做了很清楚地辯護。由於捐款的數目很多,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糾紛。因此,單靠使徒保羅一個人,很容易出差錯,他需要一些有公信力的人來擔當這項工作。再者,第21節使徒保羅提到有關對財務的事,他特別是關心耶路撒冷教會窮困信徒的需要,說這件事不僅在上帝面前要清楚,在人面前也要清楚。他不是說只要對上帝交代得過就好,而是在上帝與人面前都必須將捐款的事交代清楚,他說這是一件「善事」。「善事」,這個字在希臘文是「kala」,意思是指尊貴、可敬。在中文《和合本》聖經是用「光明的事」,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用「美名」,《台語版》用「圖謀好事」。可以這樣瞭解:辦理財務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可敬」的事,也是「尊貴」的事。只有一個條件:認真、忠實地辦理,就會贏得尊敬。因為在財務上忠實的人,也是可信任的人。

第22至24節,這段經文再次提到兩名兄弟與提多同行,主要是去幫忙哥林多教會捐助款項的事。雖然沒有提起名字,但可以知道他們都是使徒保羅所信任和重視的同工。
經文:

哥林多後書 9:1-9:9

註釋:

24.第九章:
這章記載使徒保羅用鼓勵的話在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引用馬其頓教會信徒在賙濟貧窮信徒的善舉作為例子(參考八:1—5)。從這章可以看到他對馬其頓教會信徒勸勉時,是用哥林多教會信徒的愛心為例,然後,現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提醒他們別讓馬其頓教會的信徒發現哥林多教會並沒有像使徒保羅所稱讚的(參考第3至4節),這實在是很有趣的一幅畫面。看起來,哥林多教會「似乎」比馬其頓教會在財力上的能力更好,應該要有更好的見證才對。

25.第九章1至9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先肯定哥林多教會,說他們不必他給他們甚麼教導,也知道會怎麼做好這件濟助貧困的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之事。他只希望哥林多教會記住一件事:馬其頓教會信徒是從他們學習這件善事,因此,他們應該有更好的表現,原因是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馬其頓教會的條件要好很多。但他也提醒他們,必須是心甘情願地捐助,而不是出於勉強。

第1節,提到有關接濟耶路撒冷教會猶太信徒的事,他在這裡說「不必給你們寫信」,原因是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至4節就曾提過關於接濟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現在如果再提要怎麼辦的話,很容易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為使徒保羅對他們不夠信任。而在哥林多後書第七章他曾一再表示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是「絕對信任」(參考七:4、16),因此,他相信他們會明白,也知道該怎樣配合使徒保羅的計劃才對。

第2至4節,提到哥林多教會準備要接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之事,是從「去年」就開始的。這裡並沒有說是在「去年」的甚麼時候,使徒保羅是提醒他們,既然早就已經準備要做的事,現在應該有了成果,這就是第4節所說的,如果是早在「去年」就說要做的事,到現在都還沒有動靜,而使徒保羅卻一再對馬其頓教會的信徒誇耀說他們很早就有反應,那就會讓別人以為使徒保羅撒謊,也會讓哥林多教會在眾人面前感到慚愧。

第5節,這裡所說的「幾位弟兄」,應該是指提多,以及第八章16至23節所說的那些不具名的弟兄,其中有兩位還是「各教會的代表」。為了募款接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使徒保羅不是自己在做,而是有一群信徒在幫助他,這些人有的還是教會的代表。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委員會在處理,為的是讓這樣的事工有足夠的公信力。再者,使徒保羅一再強調,這種捐助的奉獻,應該是出自「甘心樂意,而不是出於勉強」,因為勉強的奉獻,就會使奉獻失去了意義。

第6至8節,這句「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是當時一句很流行的諺語。使徒保羅用大家熟悉諺語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幫助別人,就像撒種子一樣;誰幫助別人越多,得到的也會越多。相對的,一個吝嗇的人,只會得到更貧乏的心靈而已。接著在第7至9節,使徒保羅又再次強調幫助貧困的人的一個基本原則:甘心樂意。這裡的「樂意」這個詞,在希臘文的意思,不僅僅是沒有怨言而已,而且還帶有歡欣、滿足感的意思。類似這樣的教訓在箴言裡面也有不少。例如:「濟助窮人等於借錢給上主;他的善行,上主要償還。」(箴言十九:17)「慷慨把食物分給窮人的,必然蒙福。」(箴言廿二:9)這些都是在說明喜歡幫助窮人的人,上帝一定會加倍賜福給他。

第9節,是引用詩篇第一一二篇9節的詩句。詩人特別強調「慷慨賙濟窮苦人」的人,將會「強盛,受人敬重」。這是一句很實在的話,一個會受到尊敬的人,就是對貧困的人充滿憐憫的心。
經文:

哥林多後書 9:10-9:15

註釋:

26.第九章10至15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一個重要觀念:上帝會賜福給那些幫助貧困的人,不但這樣,這項幫助別人,等於在見證上帝的慈愛,自然會獲得上帝賞賜的更多恩典。

第10至12節,在這裡使徒保羅再次用「種子」,說明上帝對甘心樂意行善賙濟窮人的賜福,就是賜給這樣的人更多的種子。換句話說,甘心樂意行善的人,就好像撒種子一樣,而上帝賜福給這樣的人的方式,就是賜福給這樣的人更多的種子,這就產生一種循環:種子撒越多,收穫自然就會增加。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會幫助別人的,等於是在幫助人知道怎樣感謝上帝。要注意的是感謝上帝,不是感謝濟助的人,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第13至14節,使徒保羅說這項救助別人,等於是忠實於福音的事工,這點認識非常重要。一間教會有否忠實於福音事工,就跟這間教會是否有在救助需要者的事工上盡心盡力。因為這樣做,就是在榮耀上帝。而捐贈或施與的人,所得到的回報,就是受贈的人的代禱。禱告乃是與上帝對話。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的祈禱中,如果提起捐贈者的名字,等於是在與上帝對話中提起捐贈、施與者的名字,這意義是非常大的。因為祈禱也是使人與上帝結連在一起最好的方法,當受到恩惠的人,在祈禱中紀念幫助他的人的時候,也等於是在祈求上帝永遠紀念甘心樂意幫助人的人。這也就等於是在祝福這個人一樣。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0:1-10:6

註釋:

27.第十至十三章:
這四章是使徒保羅在為自己傳福音的事工辯護。這四章保存在這裡,卻和前面九章的書信內容很不相符?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像前面已經有提起過的,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只是兩封而已,可能至少有四封,其中有的已經遺失。而這四章可能就是遺失了其中一部份,這部份被保存下來,且編排在此。在第二章4節,使徒保羅曾提起用很「憂傷痛苦」的心寫信,他說這封信曾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心裡難過」(參考哥林多後書七:8),這封所謂的「憂傷痛苦」中所寫的信,可能已經遺失了,僅存的是最後這四章。

28.第十章:
使徒保羅不再提起有關為耶路撒冷教會募款的事,因為在第八與九兩章已經說得夠清楚了。從這章開始,使徒保羅再次提起有關哥林多教會內部有人對他攻擊的事,他用很嚴厲的語氣提出辯護。原本使徒保羅是很有耐性的,現在他針對那些專門在他背後散佈謠言中傷他的人,要將他們荒謬的言論攻破,不但這樣,他強調再過一段時間,也要「懲罰那些不順服的人」。在這裡,他沒有說要怎樣「懲罰」,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21節,他甚至說要「帶著鞭子去」!從這裡可看出那些專門在扯後腿的人確實在哥林多教會中的言行很囂張,否則使徒保羅不會生氣到這樣的程度。其實從哥林多前、哥林多後書,以及加拉太書等書信,就會看到這些在他背後傳播謠言的人,散佈錯誤信仰內容的人,就是一些已經信耶穌的猶太人,但他們還是非常堅持接受割禮的重要性,對使徒保羅不在外邦人教會中強調割禮的重要性,非常無法忍受。甚至說使徒保羅並不是「使徒」,他所傳的就沒有權威可言。這也是為甚麼後來他寫的書信中都會強調自己就是「使徒」之因。

29.第十章1至6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第十至十三章的引言。在這段經文中,都可看到使徒保羅所用的詞字都很強硬,好像一個戰士要出征一樣,所用的句子有「爭戰」、「作戰」、「武器」、「摧毀」、「攻破」、「堡壘」、「掠取」、「懲罰」等等,這些詞句都與戰爭的場面有關,看來使徒保羅對那些一再扯他後腿的人,實在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將之看成如同是在對敵人打仗一樣的嚴重,因為這些專門在扯他後腿的人,有時傳的信息是與使徒保羅所傳的不相同;他們是傳「另一個耶穌」、「另外的靈」、「另一種福音」(參考十一:4)。使徒保羅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會誘惑信徒的心腐化(參考十一:3)。在使徒保羅的觀念中,信仰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事,關係到生命的得救與否,就像與仇敵戰爭一樣,沒有妥協的空間。因此,他很喜歡用軍隊作例子,比擬傳福音有如出征一般。

第1至2節,從這兩節經文可看出有人在哥林多教會中放話,說使徒保羅只會在背後說強硬的話,在眾人面前總是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這意思是指他不實在。現在使徒保羅說要「基督的溫柔和慈祥要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這裡所說的「溫柔」,並不是指沒有生氣,而是說不會虛情假意,換句話說,他不會說他們愛聽的話。但會有同情的心,希望那些亂講話的人會悔改。這裡的「慈祥」,意思是指和平的態度,並不是要爭吵或無理吵鬧。

現在使徒保羅說以「基督的溫柔和慈祥」勸該教會的信徒「不要逼著我對你們不客氣」。也就是說不希望該教會信徒逼他要用像打仗時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因為這是他所不願意做的事。換句話說,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如果真的要說他的事,就說出合理、可以接受的。不要亂講話,故意造謠生非。他說,如果還是有人要這樣,他就不會客氣了。

第3至6節,使徒保羅讓哥林多教會信徒知道,他是已經準備好要對付這些人了。他所用的「武器」是「上帝的大能」,而不是屬世的武器。使徒保羅承認自己是人,他也沒有說自己是「聖人」,但他說他是為了上帝的事在「打仗」,並且是以生命為福音的事工奮鬥。在第4節他並沒有說明「上帝的武器」是甚麼,但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至二章,他都提到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他傳福音最主要的內容:「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

第5至6節,使徒保羅深信任何阻擋人來信或認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對付這種人一點也不要客氣,而是要傾一切力量將之摧倒,為的就是要使人來信耶穌。這也是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19至23節所說的,因此,他要用盡所有的方法「總要救一些人」。很清楚地,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些人的真正問題就是在信仰上不但沒有成長,反而是將一般俗世的惡習行帶入教會,使徒保羅才會用很嚴苛的詞句譴責他們。他說要等到哥林多教會信徒完全順服他的勸勉之後,他才會開始懲罰這些在教會作亂的份子。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0:7-10:18

註釋:

30.第十章7至18節:
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以「主所稱讚的人」作基準點,來看事情,而不是看人的外表,或是用自己的尺度在衡量。這在表示的,就是像第五章16節所說的,不在根據人的標準來估量人。因為在信耶穌的人的身上,應該有嶄新的生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出現。

第7至11節,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在哥林多教會內面,原來有人是這樣批評使徒保羅的:一是說他不是屬於基督的(第7節);二說他很嚴厲又強硬(第10節);三說他「外表平凡,言語粗俗」(第10節)等。

從批評的第一件事來看,也就是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使徒保羅所提起的,該教會內部有分裂,有人說自己是「保羅的人」,也有人自己認為是「亞波羅的人」,也有人說是「屬彼得的」,另外也有人說自己是「屬基督的」為這樣的事,使徒保羅非常生氣,他用很不客氣的話說,不論是屬於哪一派系的,都沒有用,因為真正可以救人生命的,並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上帝。基督徒最大的榮耀就是成為上帝的同工(參考哥林多前書三:9、哥林多後書六:1)。

關於說使徒保羅「嚴厲又強硬」,使徒保羅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事實上他是一個很嚴厲的人,對於那些亂傳話的人,特別是對外邦人說他們必須接受割禮才能得救的人,他是非常嚴厲地譴責他們,用詞造句一點也不含糊(參考加拉太書一:8—9)。對那些自稱是基督徒,卻一再在倫理道德生活上不知節制,甚至連亂倫的事也做得出來的人,他主張將這樣的人驅逐離開教會(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5)。很可能這些說使徒保羅是「嚴厲又強硬」的人,就是犯了這樣的毛病,結果當使徒保羅在譴責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反省、悔改,而是更生氣,就在教會裡說使徒保羅太「嚴厲又強硬」,但他們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不敢來加入基督的信仰團契。

第三點更不應該是信耶穌的人該有的態度。使徒保羅的長相是怎麼樣,是否真的像這些批評他的人所說真的「外貌平凡」?不論使徒保羅長相如何,有一點是可確認的:傳福音不是看外表,因為能感動人心悔改歸向上帝在耶穌裡之救恩的,是聖靈,不是倚靠人的力量,當然更不會是外表。再者,使徒保羅真的講話很粗俗嗎?其實不然。從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來看,使徒保羅實在是個很有學問的經學教師,不但如此,從他所寫的書信來看,看得出他所用的言詞都是相當謹慎,且是相當優雅的。第11節是使徒保羅寫此書信的重點之一,他強調無論如何,對哥林多教會他是言行一致的。這一點至少告訴該教會,他並不是故弄玄虛的人,或是說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是不論是否在哥林多,他說的與做的都是同樣,這一點剛好也回應了第十節,有人以「外表平凡」評論他的說法是錯誤的。

第12至16節,在這裡,使徒保羅說出了哥林多教會那些專門中傷他的人的問題,這種人就是以自己的標準在評論別人。使徒保羅說出基督教信仰中很重要的認識,要誇口,就要以上帝的標準來誇口。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要說在福音事工上有甚麼成就,那就要以上帝的準則來衡量。他曾告訴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誇口,如果有人要誇口,就要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誇口,其他的都不是甚麼可誇耀的。他甚至後來對該教會的信徒說,若果真要誇口,他說他只會誇口自己的軟弱而已(參考十一:30)。使徒保羅再次強調他不會佔別人的便宜,在別人努力的工作基礎上去做收成的事。他真正的希望是在沒有人傳福音的地方撒下種子。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羅馬書十五:20)羅馬教會雖然不是使徒保羅建立的,但他也鼓勵羅馬教會的信徒幫助他前往西班牙去傳福音(參考羅馬書十五:24)。如果連不是他親自開拓的羅馬教會他都有這樣的期待,那對親自開拓起來的哥林多教會,他的期待當然更深。可看出使徒保羅的用心,全部都放在「把福音傳出去」這個標準上。其實他想說的就是:教會內部若有結黨分派,怎能傳福音?如果有淫亂的行為,又怎能見證福音?不可能的事。

第17至18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九章23至24節。使徒保羅有個基本觀念:傳福音的人,就是上帝的僕人。既然是僕人,就沒有甚麼好誇耀的。再者,真正要誇耀,也不是自己誇口,而應該是主人所稱讚的人才是真正的榮耀。這主人,就是生命的主宰。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1:1-11:15

註釋:

31.第十一章:
這一章使徒保羅針對有關人家說他「貪財」的事提出辯護。另一方面,也在這章經文中,他提出為了傳福音,自己也受到生命的威脅。使徒保羅強調他不得不將這些經歷苦難的事講出來,原因是要讓那些一再亂講話的人,特別是那些將別人努力的成果,拿來套在自己身上炫耀的「假使徒」,希望他們能因此使這些人感到羞愧而不會在教會裡胡亂吹噓,欺騙信徒。

在使徒保羅的觀念中非常清楚一件事:誇耀福音事工的成就,這不是信仰應該有的品德。但現在他卻必須說些自己所經歷的事,其實是要讓那些一天到晚誇耀自己在福音事工上的成就者感到羞愧,而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羅所誇耀的,竟然都是這些失敗的例子,也是他受苦的經歷。

32.第十一章1至15節:
從這段經文的內容可看到,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不僅是淫亂等這種道德倫理的問題,也不只是有結黨分派的紛爭而已,更嚴重的就像加拉太教會內所發生的問題一樣,是屬於信仰本質的問題,就是有「另一種福音」、「傳另一個耶穌」,也有「另外的靈」等,這些都不是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所傳的那一位拯救者。而這些也是造成教會內部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1至2節,從這段經文中可清楚看出,使徒保羅是相當有涵養、且很有口才的傳道者。他說自己「有一點蠢」,其實是一種反諷的說詞,因為他是受過相當嚴謹的猶太法利賽派的訓練,出自猶太經學大師迦瑪列的門下(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單單這一點,對猶太人來說是一點也不「蠢」。如果真的是「蠢」,出名的猶太經學大師迦瑪列是不可能收他為徒的。第2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經文;在這裡所說的「嫉妒」,這個字在希臘文原文是「zeelo」,是指高度的「嫉妒」之意。使徒保羅說他「愛」哥林多教會,是「愛」到「嫉妒」的狀態,意思是指不允許有任何差錯的狀態。然後他用夫妻的關係來比喻,表示只有絕對忠實。

第3至4節,使徒保羅用創世記第三章蛇引誘夏娃犯罪的故事作比喻,來形容他所看到在哥林多教會內部,已經有人引誘信徒離棄耶穌的救恩,甚至在教會裡出現了所謂的「另一個耶穌」、「另外的靈」、「另一種福音」。這樣看來,嚴重的情形似乎不亞於加拉太教會(參考加拉太書一:6—9)。使徒保羅就是深怕哥林多教會信徒在信仰上會受到這樣嚴重的傷害,所以對哥林多教會有「高度的嫉妒」,因為越愛一個人,就越害怕對方受到任合傷害。使徒保羅認為這些傳「另一個耶穌」、「另外的靈」、「另一種福音」,意思是指會引誘人離開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雖然在這裡他並沒有說明甚麼是「另一個耶穌」、「另外的靈」、「另一種福音」,使徒保羅譴責哥林多教會信徒竟然還會樂意接受這種錯誤的信仰。

第5至6節,這兩節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用相當諷刺的名號,稱呼那些自命很有權威的人,說他們是「超等使徒」(中文《和合本》用「最大的使徒」)。這些人譏笑使徒保羅「言語粗俗」,但使徒保羅則認為無論在哪一方面,他都比這些自命不凡的「超等使徒」還要來得有知識。

第7至11節,這段經文直接指出這些所謂的「超等使徒」真面貌,其實說穿了,就是在騙錢,但他們卻反過來說使徒保羅在騙錢。從這段經文中也可看到使徒保羅傳福音的特色,就是當開拓起一間教會,並使之堅固起來後,就到另一地方開拓教會,他希望這間已經堅固起來的教會,會全力支持他開拓另一間新的教會。這也是他對哥林多教會有所期待之因(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6)。就像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希望該教會協助他去西班牙傳福音是同樣的用意(參考羅馬書十五:24)。因此,他說他去哥林多開拓教會傳福音事工,支援的力量是來自馬其頓教會信徒的供給。但有人卻故意散播不實的謠言,導致哥林多教會有人對使徒保羅有了誤解。因此,他特別在這裡強調,絕對不會造成哥林多教會的負擔。

在這段經文中也可看到使徒保羅開始對那些攻擊他的人提出反問:他有沒有向哥林多教會索取甚麼費用?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3節的記載來看,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時,是以「製造帳棚維持生活」,他和從羅馬遷居到哥林多城的百基拉、亞居拉這對夫婦都是一面織帳棚,一面傳福音,所以他說並沒有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索取任何的費用。然後在第8至9節,後來他專心投入傳福音的工作,這些經費都是來自馬其頓教會的奉獻。

注意第8節這裡使徒保羅用「剝削」這個詞,這詞在希臘文是一個經常用在軍事行動中的字「sylao」,意思是「搶奪」、「擄掠」。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他傳福音給哥林多教會的代價呢?原因是要讓該教會知道:別人奉獻金錢幫助他在哥林多傳福音,使他們得到福音的果實,但這些奉獻的人並沒有得到甚麼報酬、回收,而是完全奉獻出去,且沒有任何回饋到自己身上來。使徒保羅說這樣的付出,有點像是「搶」了別人的錢一樣,被「搶」的一方只有損失。他要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知道:他用馬其頓教會奉獻的金錢,使他可以傳福音給他們,結果是他們得到利益,奉獻金錢的馬其頓會友沒有甚麼利益可言。這就說明一件事:傳福音,不是講究回饋,因為福音不是商品,傳福音也不是在做生意,而是要感謝上帝的救恩。其實,使徒保羅有個心願:在各地將福音傳開來,這就是他心中最大的願望。而這點也是他對哥林多教會期盼,表示他對他們深切的愛。這種愛,就是他們會得到真正的福音與上帝的救恩。

第12至1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說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是在哥林多教會裡,有人假冒「使徒」的名號,從事欺騙的工作。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很不客氣地指出,這些「假使徒」就像豺狼一樣,是假冒偽善的人。他提到說撒但也會化裝成為天使這樣的話,很可能是受到創世記第三章蛇引誘夏娃犯罪的事件影響。蛇為了要誘惑人犯罪,所用的詞句、內容,都讓人以為蛇很關心他,要幫助他,結果是把人誘拐離棄上帝的命令。第15節這句「他們的結局一定跟他們的行為相符」,可對照第五章10節:「因為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肉身的行為,或善或惡,接受報應。」這些欺騙人的「假使徒」,絕對逃避不了上帝憤怒的審判,結局一定很慘。因為他們誘惑人離棄了上帝的誡命,會像亞當和夏娃被上帝懲罰一樣的悽慘。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1:16-11:33

註釋:

33.第十一章16至33節:
這段話可看出使徒保羅心中的感觸是相當深刻的;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在攪亂哥林多教會的「假使徒」們,為了討好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只會一味地說諂媚的話討好他們,盡說些「屬世」的價值觀,而不傳真實的福音,這才是嚴重的問題。所謂「屬世」的價值觀,指的就是以「使徒」名份等之類的名號,把人當作權威,卻忘記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使徒保羅譴責哥林多教會竟然能容忍這樣的事存在!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教會的存在不應該是談些「屬世」的事與物,而是要傳耶穌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信息。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很諷刺的話,旨在諷刺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的假使徒。在使徒保羅的觀點中,傳耶穌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人,往往被人認為是荒唐、羞恥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2—24)。但在上帝的眼中,這耶穌釘十字架的信息卻是上帝拯救的信息。

第18至19節,哥林多教會內很多人都在跟著這些假使徒吹噓,使徒保羅看不下去,也說要說些跟他們一樣、其實是很愚蠢的話,那就是忘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只會誇耀自己的功勞。使徒保羅在第18節這裡指出在哥林多教會裡,那些在誇口的人,是「拿屬世的事來誇口」。所謂「屬世的事」,指的就是第20節所提起的五項迫害與苦難。

第20至22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地譴責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允許這些假使徒在教會中,就是一種羞辱,是極大的錯誤,是非常不應該的事。第20節這裡使徒保羅提起哥林多教會受到這些假使徒五項迫害與苦難,卻還能容忍,這是他無法理解的事,這些包括了(1)被奴役、(2)被人佔便宜、(3)被陷害、(4)被輕視、(5)被打耳光等。使徒保羅就用極盡諷刺的語句說自己感到很「慚愧」,因為他認為自己「好像」沒有這樣的勇氣接受上述這樣的苦難和迫害。

第22節的「希伯來人」,這個稱呼通常是外國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帶有鄙視的意味,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被看成是生活水準較低的民族(參考創世記三十九:14、17、四十一:12、四十三:32、四十六:34,撒母耳記上十三:19)。他們很少說自稱是希伯來人。只有在與外國人談話時,為了表明族群的不同,會自稱是希伯來人(參考創世記四十:15,出埃及記二:7、三:18)。在新約聖經中,所謂「希伯來人」,指的是那些說亞蘭語的猶太人。若是比較廣義的說法,也指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使徒保羅自稱是「血統純粹的希伯來人」(參考腓立比書三:5),以這一點來看,則所謂「希伯來人」,是含有種族純潔的意思在裡面。

第23至29節,使徒保羅也以跟他們「玩一下」誇口的「遊戲」,述說一下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向那些在自誇的「假使徒」也誇耀一下他的經歷。也是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羅所歷練過的迫害,實非一般傳道者所能比擬。使徒保羅不但是正宗的猶太人,且還是受過相當高深的教育和訓練的經學教師(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廿六:4)。他提出自己受過的迫害,只是為了要說明一件事:這些受難,都是為了主耶穌的緣故,耶穌已經死在十字架上,他是為了大家的罪而死,這樣,因耶穌的死所救贖的人有甚麼好誇耀的呢?沒有!

第24節這裡說「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這是因為摩西法令規定不可超過四十下(參考申命記廿五:3)。

第30至33節,使徒保羅說寧願誇耀自己軟弱的事,這正好說出那些只會誇耀自己很有功勞的假使徒相反的信仰態度。因為當一個人不承認自己有軟弱需要上帝的扶持、幫助時,這樣的人是離上帝很遠、很遠的。他特別提到真正該被稱頌的,就是「主耶穌的父上帝」,這位上帝才是鑒察人內心世界的上帝。第32至33節,使徒保羅提到說「亞哩達王」要抓他。這位亞哩達王就是亞哩達四世,主前9年至主後40年掌管阿拉伯「拿巴提」(Nabataeans)這個國家的君王。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大馬士革是敘利亞的範圍,但羅馬皇帝加利古拉在位時代(主後37至41年),他將大馬士革劃入拿巴提的附庸,交給亞哩達王管理。使徒行傳第九章22至25節記載使徒保羅在大馬士革傳福音時,因為得知有人要殺害他,在他門徒的協助下,利用夜晚將他放在籃子裡從城牆上縋下,才得以逃脫。也可能是這件事的經驗,使他心中一直感到羞愧,這時候再次提出,不僅反省了自己,也用來羞辱那些誇耀自己多麼勇敢的人。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2:1-12:10

註釋:

34.第十二章:
在這一章,使徒保羅進一步說明他內心的感觸,從他的書信中可以看到有兩處地方,他談及那內心深處最發人省思的經文,其中之一就是羅馬書第七章14至24節,他談到自己內心有兩個法則在鬥爭,使他感到生命的痛苦。另一處是這一章,他談到自己被升到第三層天的榮耀。但卻同時也說到自己身上有根拿不掉的「刺」,這「刺」時常在他身上,使他無法誇耀、驕傲起來。另外,在這一章他也提到準備去哥林多進行第三次的訪問,但卻也有害怕,擔憂去的時候又會受到無謂的困擾而發生糾紛。他可說是對哥林多教會「愛之深」,所以將內心的事也表露無遺;他同時對哥林多教會因愛而「責之切」,卻又深怕他們無法接受,甚至受到傷害。

35.第十二章1至10節:
他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說上帝為了不使他太驕傲,讓他身上「有一種病像刺糾纏」著他。到底是甚麼「病」,或是這只是在象徵著某種「試探」,沒有人知道。

第1至2節,使徒保羅在這裡他明白表示,誇口沒有甚麼好處,更不是他的心所願,只是因為被逼的實在氣不過(第11節),所以決定要拿一些事來說給大家聽聽。使徒保羅就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說他認識「一個基督徒」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沒有說明這「一個基督徒」到底是誰,但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個人就是使徒保羅自己。問題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只提起這個人在十四年前被上帝提到第三層天,卻沒有詳細敘述「異象和啟示」的內容。因此,無法更進一步地明白所謂的「第三層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3至6節,使徒保羅重複強調這種被提升到天庭去的經驗,他無法確認是「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使徒保羅自己在認知上的有限,因為這是屬於上帝的全能,在人的生命經驗中,有許多事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得出來,甚至在認識上也會有界限。他再次表示除了自己的軟弱以外,他不為自己誇口。主要是以免有人將他捧得太高,卻導致忘記了上帝的榮耀。

第7至10節,使徒保羅是將自己的軟弱與剛強同時放在一起,也從這裡看到在他內心的世界,就如同他在羅馬書第七章14至24節所形容的,有兩種法則一直糾纏著他,使他感到生命的軟弱和無力、苦難。在這裡,他說身上有根「刺」,這到底是指甚麼病症,或是問題,並不清楚。他曾祈求上帝將這使他痛苦的「刺」移除,但卻沒有得到應許。因為上帝的恩典已經滿足他生命的需要。但因為這「刺」所帶來的軟弱,才使他隨時知道要倚靠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而不會驕傲。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2:11-12:21

註釋:

36.第十二章11至2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他對哥林多教會特別的愛,遠勝過其他的教會。但他希望哥林多教會也會以他愛護他們的愛,來回應他的愛。

第11至13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付出很大的心血;他說他給予哥林多教會勝過其他教會(第13節)。第12節他說「藉著奇事、異能,和神蹟」來證明他確實有使徒的身份。這句可以對照羅馬書第十五章18至19節:「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帶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我們從使徒行傳看到使徒保羅確實是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三:8—12、十六:18、二十:7—12、廿八:1—7)。

第14至15節,在這兩節經文中,使徒保羅明白表示他對哥林多教會的愛情很深厚,很希望有第三次去訪問他們。不但這樣,他願意為該教會的需要付出一切,但期盼該教會明白誰是那些專事在教會中進行欺騙工作的「超級使徒」。

第16至18節,這裡使徒保羅明確地指出那些「超級使徒」誣指他「詭詐」、「謊言籠絡」哥林多教會(第16節),這件事真的使他相當傷心。他特別提出派提多去幫助他們的事,這讓哥林多教會清楚知道,都是為了要關心他們的信仰正確而做的措施。

第19至2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造就」他們(第19節)。所謂的「造就」,就是使他們在信仰的層次上提升、進步,能夠阻擋各種誘惑,在生活上成為聖潔的基督徒。第20至21節,使徒保羅指出他內心的矛盾,既想去探望他們,卻又怕受到傷害,更害怕去的時候,又發現教會內還有他最不喜歡看見的各種羞辱信仰的事存在。若是這樣,將會使他感到相當的難過。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3:1-13:4

註釋:

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
1.第十三章:
從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如果將之放在這本經書的最前面,然後才開始從第一章接續下去,或許這樣讀起來會比較順一些。因為在第七章他提到在馬其頓遇到提多後,知道哥林多教會對使徒保羅的責言有辯護,也作了澄清,使他非常高興。因此,在這一章中,他提到將會有第三次造訪哥林多教會的計畫。

從這一章,也可看到使徒保羅一直很關心哥林多教會內隱藏了一些在第十二章所提起的所謂「超等使徒」的人,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熱心福音的事工,其實是在破壞教會內部的團結和真實信仰。另外一點,就是教會有自稱是信徒的人,但卻在生活上很違背信仰,這也是另一種傷害福音事工發展的人,使徒保羅認為對這種人根本就不需要寬容。

使徒保羅在這書信的末了勸勉信徒,要知道從內心作反省,一個人或一間教會也好,若是沒有反省的能力,即使是外在規範得很好,也不一定是真實的。若沒有內心的自律力,單靠法令的規範,這樣的行為準則是很難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的。這也是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要知道反省,因為只有從內心反省,才會知道甚麼是正確的事,而不至於成為真理的絆腳石。

2.第十三章1至4節:
在第十二章14節使徒保羅提到將會有第三次造訪哥林多教會,也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處理兩件事:第一是那些造成教會紛爭和攪亂信仰內涵的「超等使徒」。第二也是跟第一件事有關,因為那些專事攪亂的人,會要求使徒保羅提出證據,說明他們錯誤之處,使徒保羅表示他一定要讓這些人清楚知道,他所說的話,都是帶著基督的教導。換句話說,使徒保羅將會很清楚說明真正的信仰要義。

第1至2節,使徒保羅說這是第三次要訪問哥林多教會。第一次是在他第二次傳道旅行時,從雅典來到哥林多城。當時他是以「製造帳棚維持生活」,而在哥林多城遇到剛從羅馬來的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也是以「製造帳棚維持生活」的夫婦,他們一起同心傳福音,直到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到哥林多城,使徒保羅才專心投入在傳福音的事工(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5)。第二次到哥林多城的時間並沒有清楚記載。依據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5至7節的記載,有提到說要去,然後從哥林多後書第一章16節的記載,可以看出他有去,但隨即在哥林多後書第二章1節就提到那次的訪問似乎有發生些不愉快的互動出現,才使他說:「我下了決心,在下次訪問你們的時候不再使你們憂愁。」然後在哥林多後書第七章6至7節特別提到提多和使徒保羅相會面後,使他增添再次去訪問哥林多教會的意念。而且從這兩節經文可看出,使徒保羅準備第三次去,特別要處理那些攪亂教會信仰秩序的「超等使徒」者。他說這次去,絕對不會「寬容他們」。

第3至4節,從這兩節就可看出哥林多教會因為這些「超等使徒」進入之後,就開始用許多毀謗使徒保羅的話。使徒保羅說這次去,將使那些只會誇耀自己能力、榮耀,另一方面只會毀謗他的人羞愧,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在人的身上,而是在耶穌的十字架,我們是要跟十字架的耶穌連結在一起,因為上帝已經使十字架上的耶穌復活。因此,這才是信仰的中心,只有跟復活的耶穌連結,信的人才會跟著復活。他要讓那些只會誇耀自己的人,羞愧到無地自容。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3:5-13:10

註釋:

3.第十三章5至10節: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話,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做幾件重要的事:
一是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基督徒。二是知道有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三是有正直的行為。四是維護真理的重要性。五是成為「完全」的基督徒。從這段經文可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用心,他期盼他們不僅在社會生活上有好的見證,也希望他們謹記著身上是帶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印記,因此,生活就必須用相當嚴謹的態度,不是隨便,以致於糟蹋了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強調一定做對的事,即使因此而被當作失敗者,也不重要。因為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維護真理的信息。

第5至6節,他要哥林多教會信徒知道「考驗自己,省察自己」,反省是否有過著信心的生活。他認為真實的基督徒,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可以經得起考驗,才能證明有活在復活的基督裡。

第7至8節,他在這兩節中很清楚地強調,維護真理的方式,就是有正直的行為,這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態度。即使因此而被人恥笑,也要承受。基督徒若是沒有公義、正直的心,就不能見證上帝拯救的愛和恩典。

第9至10節,他表明傳福音只有一個心願:讓所有聽信他傳遞福音信息的人,都能因此而剛強。他祈求上帝保守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都是在信仰上剛強的人,可以接受各樣的考驗而不會離棄真實的信心。第9節所說的「完全」,意思是指悔改、改正錯誤之意。換句話說,他在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知道從反省中察看自己,是否有犯錯,若有,就要悔改,這樣就可使自己的生命趨向完全。因為悔改的心才是上帝所重視的。
經文:

哥林多後書 13:11-13:13

註釋:

4.第十三章11至13節:
這是最後一段問安的話。

第11節,使徒保羅要哥林多教會信徒,知道悔改,他用「努力作完全人」,意思是指真心的悔改,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出上帝在耶穌裡憐憫和拯救的恩典。也只有這樣,兄弟姊妹間才能和睦相處。

第12節,所謂「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是指帶有祝福對方的問安方式,而這就必須先有彼此相互寬恕、接納之後才能做得到。

第13節,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的祝福,是使徒保羅所寫書信中最完整的祝福句子,也是唯一同時提到「主耶穌基督」、「上帝」、「聖靈」等詞句。這一句也成為「三位一體神論」的基礎。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