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1-1:3

註釋:

2.第一章1至3節:
就像現代人寫信時會有一定的樣式,古代人在這方面更是如此。新約聖經時代寫信都會先自我介紹,寫明收信的對象,然後是寫上問候語。使徒保羅的書信也是循著這個模式。

第1節,使徒保羅所寫書信的特色,他自稱是「基督耶穌的使徒」,在他的書信中一再出現這種句子(參考羅馬書一:1,加拉太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 一:1,提摩太前書一:1、後書一:1,提多書一:1)。他之所以每寫一封書信就自稱「使徒」,原因是在他離開開拓起來的教會之後,很快就有人去傳「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6),這些傳「另一種福音」的人,最喜歡說使徒保羅不具有「使徒」的身分。若依照使徒行傳第一章22節記載有關揀選「使徒」的條件,使徒保羅確實是沒有「使徒」的資格。但就像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他之所以自稱為「使徒」,並「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參考加拉太書一:1)。

這裡提到「所提尼」這個兄弟,這個名字只在這裡出現,他很可能就是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7節記載的那位在哥林多城管理猶太人會堂者,因為使徒保羅在該城的猶太人會堂傳講耶穌的福音,激怒猶太人,他們抓住他,毆打他。可能後來他們因為聽到使徒保羅所傳講的福音,或是聽到亞波羅傳講的福音信息而皈依信耶穌。

第2節,這節很重要,這一節已經說出普世教會的觀念,即所有信耶穌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教會的信徒」,都是以基督為元首(參考以弗所書一:22)。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信徒」一詞,表示「分別為聖」之意,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在主耶穌裡,所有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是神聖的子民。且是在耶穌裡成了合而為一的團契,是同一個家庭的份子。使徒保羅會這樣說,一定和教會內部的分裂事件有關。

第3節,這裡說出當時書信的模式,就是問安和祝福。這裡說「恩典」,表示來自上帝的賞賜,這種來自上帝的賞賜,是不能用任何代價換取得到,而是上帝在耶穌裡白白給予的。「平安」,這詞不是表示沒有遇到任何問題,而是指生命充滿著飽足、喜悅,且滿有活力之意。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4-1:17

註釋:

3.第一章4至17節:
這段經文也呈現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就是先稱讚收信的對象,就像他寫的羅馬書(參考一:8—12);以弗所書(參考一:15—18);腓立比書(參考一:3—8);歌羅西書(參考一:3—5);帖撒羅尼迦前書(參考一:2—10);帖撒羅尼迦後書(參考一:3—4)等等。但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則是例外,在該卷經書一開始,使徒保羅就很嚴厲的譴責該教會接受了「另一種福音」。但一般來說,他的書信都會先稱讚受信的對象。

第4至5節,使徒保羅為哥林多教會獻上感謝,因為他知道上帝藉著耶穌賞賜給該教會的各項恩典是豐富的,特別是在「知識和口才」上更是如此。這裡的「知識」,指的是對真理的領悟力,而「口才」是指傳講真理的能力(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二:10),但也可以指講靈語的能力(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四:2)。

第6至7節,使徒保羅肯定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認識耶穌再次顯現的恩賜上,是具備了足夠的知識,這點他並不擔心。

第8節,這節提起關於「基督降臨的日子」,和第7節「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的意思是一樣的。早期的教會認為這一天也是上帝審判世界的日子,是末世的觀念。再者,在那日子來臨時,主耶穌將成為審判者,所有信靠他的人,都可坦然無懼地面對審判。

第9節,上帝是「信實的」,表示上帝呼召來成為耶穌信徒的子民,都將緊密連結在一起,不會分離。這也說出了使徒保羅一貫的思想:與耶穌同死,也與耶穌同復活之意。上帝既然差遣耶穌到世界上來呼召人歸屬於他,祂一定會信守這個承諾(參考約翰福音三:16)。

4.第一章10節至第四章21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在處理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問題。他認為這樣的教會,並不是以耶穌為中心的信仰團契,而是將以耶穌為信仰團契的身體給分割了,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

5.第一章10至17節:
    從這段經文可明顯看出早期教會已經出現了分裂的問題。提供這訊息給使徒保羅的是在「革來」家聚會的人。這革來是誰,已經沒有資料可查詢,但明顯地,信仰團契有分黨結派的現象出現,就可能帶來教會分裂的危機。

第10至11節,使徒保羅在這裡說「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這句話已經表示他接下來要講的話是很嚴肅的事,一種帶有發誓的語句。他要大家講話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這表示教會內部已經有了「分裂」的現象出現。

第12至13節,這裡使徒保羅指出哥林多教會分裂成好幾派別,包括有「保羅的人」、「亞波羅的人」、「彼得的」、「基督的」等四個派系。他直接指出,這樣的分派就是把基督「分割了」。他要大家想清楚:是誰為大家死在十字架上?大家受洗是奉誰的名?

第14至17節,他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他受呼召,並不是為了替人施洗,而是為了要傳福音,而且不是要用「智慧的語論」。這句「智慧的言論」是指口才好,講論令人動聽之意。其實,從這段經文可看出當時哥林多教會中,因為分別從使徒保羅、彼得,和亞波羅等人受洗,自認背景很有權威,因此,就在教會中形成一個小團體,於是有人很不滿,乾脆把自己歸類在「基督」的派別中分別苗頭。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這樣說,並不是說他輕看施洗的重要性,而是要除去把被某人施洗當作信仰權威。使徒保羅認為受誰施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才是教會這信仰團契的中心。他強調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洗禮的事上,而是傳福音的工作。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穌基督(參考馬可福音一:1)。受洗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歸信耶穌,認耶穌為救主,這才是重要的。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18-1:31

註釋:

6.第一章18至31節:
在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寫這本書信最主要的中心題旨,就是要說明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遠勝過世上任何一切。使徒保羅強烈且明確地指出:只有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才是屬於耶穌基督這個信仰團契的中心。如果疏忽這個重要信息,很快就會曲解福音的本質。

第18至20節,這節明確指出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然後在第19節,使徒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4節,經文的背景是耶路撒冷有危機,被亞述帝國包圍,為了要解決圍城的危機,猶大忘了尋求上帝的協助,而是去尋找那些所謂國家「智囊團」,想要與埃及聯盟,以為倚靠人的力量可以解決城被圍困的問題,結果是徒然無功。

第21至25節,這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認識:認識上帝不是倚靠人的知識,想以人的知識明白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很難。就像先知以賽亞書述說的,上帝和人之間的認知相差之遠,就如同天和地之間差距一樣地遠(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認識上帝,必須用謙卑的心靈,從認罪開始,因為知道認罪的人,才體會得出十字架的意義。他特別提到希臘人講究智慧,而猶太人尋求神蹟,但只有信耶穌的人才會知道十字架救贖的可貴。

第26至3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說出了他在外邦人地區傳福音的心得,就是會接受福音信息的人,都是從自認很卑微的人開始的,相對的,那些自認很有學問、地位的人,卻沒有機會藉著耶穌和上帝連結起來。

第26至29節,上帝揀選人,是在表明祂的主權,不是依據人的條件。其實這也是使徒保羅的親身經驗,他原本看自己很高貴,且鄙視信耶穌為救主的基督徒,他才會用殘酷的手法迫害信徒,最後,當他遇到復活的主耶穌時,感到萬分羞愧,也從那時起,他改變了生命態度,並投入一生的力量奮力傳福音。使徒保羅說上帝這樣揀選的方式,是要讓心中驕傲的人感到羞愧,而知道謙卑下來。

第30至31節,使徒保羅說信耶穌的人,就得以藉著耶穌的救恩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並且因此而成為聖潔的子民。因此,真正可以誇口的,就是他認識上帝的救恩。第31節是引用耶利米書第九章23至24節的話語。
經文:

哥林多前書 2:1-2:5

註釋:

7.第二章:
在這章中,使徒保羅繼續強調耶穌十字架的救贖恩典。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福音,不是用人的智慧可以瞭解的,而是上帝啟示人的心靈,使人得以知道祂在耶穌裡奇妙的救恩。
8.第二章1至5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表示,傳福音跟是否有高深的學問,或是用美麗的詞句並沒有關係,因為十字架表示上帝在耶穌裡的愛,這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第1至2節,在這裡使徒保羅提到「從前」到哥林多去傳福音的經驗,這「從前」,就是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至17節的記事。在該段記事中,可看出使徒保羅在猶太人會堂被拒絕,但在「提多‧猶士都的家裡」卻有會堂主管基利司布和他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也信了。而使徒保羅強調,當時他都是只講「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而已,不過,因為講耶穌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卻導致猶太人聯合起來攻擊他,並把他抓去官府。但羅馬總督卻釋放了他。猶太人因此將憤怒轉向會堂主管的身上去。

第3至5節,在那種環境之下,使徒保羅深深體驗到,用人的學問(他本身就是受過嚴謹的法利賽派的訓練)是沒有用的,也不是用花言巧語能使人接受福音,而是因為聖靈的力量,才打開人的心門,而這就是上帝的大能帶來的效果。因此,福音的事工就是聖靈的事工,傳福音需要聖靈的感動作工,也需要聖靈的引導,因為有上帝的靈的感動,人才能認識有關上帝救恩的事。否則靠人的智慧、能力,很容易使福音變成人的哲學思想。
經文:

哥林多前書 2:6-2:16

註釋:

9.第二章6至16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人的智慧和上帝的智慧之間的差別作對照;他特別指出上帝的智慧是種奧秘,不是人的智慧能夠解開,除非有聖靈在人內心中做工才會有效果。

第6至8節,這裡的「靈性成熟的人」,相對於第三章1節所提到的「信仰上的嬰兒」。使徒保羅說對這種可以認真思考生命問題的人,他所傳講的,是屬於「上帝奧秘的智慧」。這裡所說的「奧秘」,原本是指隱藏,不為人知道的事,如今已因上帝的啟示,使人明白、頓悟過來。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奧秘」是指:1.有關上帝救贖的工作(參考二:1),2.死人復活(參考十五:51—52),3.上帝的創造 (參考二:7),4.婚姻的關係(參考以弗所書五:32)。5.外邦人信主耶穌,猶太人拒絕(參考羅馬書十一:25)等。

第9節,比較麻煩的是這一節的出處在聖經中找不著。主要在表明:上帝賞賜給祂的子民,都是最好的,是世人過去未曾看過、聽過,甚至想像不到的。例如:以色列人民能經過紅海,在曠野吃嗎哪,甚至可以進入迦南地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10至12節,這三節很重要,這裡說出只有在上帝的靈裡,才能認識上帝。換句話說,要認識上帝,並不是用人的智慧、經歷,甚至學歷可以認識的,而是需要上帝聖靈的啟示,而每個接受耶穌作為生命救主的人,都是領受了上帝的聖靈,這是上帝給基督徒最好的恩賜。

第13至14節,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說,他不是用人的智慧傳講上帝救恩的事,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但屬靈的人和不屬靈的人之間是會有差別的;後者無法領受上帝的恩賜,甚至會嘲笑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

第15至16節,「屬聖靈的人」,是指有上帝的聖靈同在者,這種人在判斷世上的事物時,會因為有聖靈同在而充滿智慧,使他清楚知道萬物的價值。而這點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使徒保羅在這裡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3節,表示只有在上帝聖靈啟示之下,人才能明白上帝拯救的恩典。因此,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會有聖靈充滿而明白上帝拯救的計畫,並且依照上帝的旨意去遵行。
經文:

哥林多前書 3:1-3:9

註釋:

10.第三章:
在前二章裡,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說,他不用智慧的話語來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是說他不重視智慧的重要性,而是說上帝的拯救信息,並不是倚靠人的智慧能明白,因為拯救是屬於上帝的事,必須有上帝的靈啟示,人才能曉悟。想得到上帝的靈啟示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謙卑的態度。驕傲的人是不會曉悟上帝話語的真諦。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的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上帝也揀選世人所輕視、厭惡、認為不足輕重的,來推翻一向被認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無可誇口。」(一:27—29)從教會歷史的記錄來看,這樣的例子一再出現,即使是在今天的時代,基督教的宣教工作還是充斥著這樣的史蹟。

在這章經文裡,使徒保羅繼續談到第一章所提起過的哥林多教會問題,就是教會內部有了紛爭,甚至分裂的跡象。他說這種現象就是信仰沒有成熟的緣故,如同嬰兒在吸奶一樣,卻沒有長大、茁壯。他希望大家能在信仰上進步,不要再吸奶,而能吃飯。

再者,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個特色,會談到末日審判的事。在這一章經文中他也提到上帝的審判,他強調信徒必須有好的信仰基礎才能經得起上帝審判的考驗。

11.第三章1至9節:
在使徒保羅看法中,出現分裂的教會,就是信仰還沒有長大,這樣的信徒,如同是在吸奶,而不是吃飯,是需要人餵養,而無法自食其力。他認為教會必須清楚奠基在上帝的救恩上,上帝才是生命的中心。

第1至2節,使徒保羅很清楚地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他看他們像是還在吸奶的嬰兒。這種看法和希伯來書在描述他那時代的教會信徒相同(參考希伯來書五:11—14),表示在信仰的基礎上還很軟弱。

第3至4節,使徒保羅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教會內部有紛爭,這種紛爭是和「嫉妒」有密切關係。這種紛爭和嫉妒的形成,就是把人當作權威,這是錯誤的態度,這種用人當作教會信仰團契的權威之觀念是錯誤的。

第5至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說,不論是屬於亞波羅派的,或是自稱屬於保羅派的,或是其他派別的,這些都一樣,在福音事工上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而已。若是僕人(這詞等於奴隸)又有甚麼好誇耀的?「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這句話說出了福音事工有分類,但沒有所謂哪部門重要,哪部門可以輕視。他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能夠使福音事工成長、發芽起來的,並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上帝。他清楚指出就算是他,或是亞波羅都一樣,只不過是上帝的工人而已。

第8至9節,「上帝會按照每一個人的工作報酬他」,這句話說出審判的來臨,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帳。上帝清楚知道誰盡心盡力為福音事工努力,這跟哪些人居於那種地位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是上帝的同工」,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使徒保羅說他和亞波羅都是福音的同工;二是指他們兩人都是上帝的同工,領受上帝所給的命令而傳揚福音信息。使徒保羅在這裡要表達一個信仰基本觀念: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僕人」,是與上帝同工。
經文:

哥林多前書 3:10-3:23

註釋:

12.第三章10至2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建築物作比喻,用怎樣的材料,建造怎樣的房子,這主權都是在建造者,而不是僕人或是材料本身可以決定的。

第10至11節,建築物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好的根基,才能使建造起來的建築物屹立不搖。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為教會唯一的根基,沒有其他的根基可以取代,這點不僅在早期教會非常重要,在今天的時代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

第12至1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特別提起有些人建立的根基不是用基督,而是各式各樣的東西,意思是指這些物品,不在於價值多寡,而在於審判的日子來臨時,其他的根基都會露餡,經不起考驗。這裡提到「大火」,就是審判的意思。就像台灣俗語所說的:「真金不怕火。」好的信仰根基,火越燒,會越光華亮麗。信仰也是這樣,奠立在耶穌基督之基礎上的信仰,無論受到怎樣的考驗只會發出閃亮的光芒。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此章的中心經文;使徒保羅用「上帝的殿」來形容教會與上帝之間的緊密關係,信主耶穌的人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教會就是以基督為體(參考以弗所書一:23),因此,分裂的教會,等於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在毀損上帝的聖殿一樣,會做種事的人,不會是信主耶穌的人。而上帝一定會對這種分裂教會的人採取嚴厲的審判。

再者,這兩節也在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有嚴謹的態度,而不能有淫蕩的行為。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上帝的記號。

第18至20節,在教會內部,每個人都不要自以為很有智慧,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愚拙的的。使徒保羅引用約伯記第五章13節的話語,說明上帝會使那些自命聰明的人,掉落在自認為周全的詭計中,這表示人無論多麼聰明,一定要謙卑下來,才會看見上帝的大能。

第21至23節,這三節很清楚說明使徒保羅的觀點:基督徒身上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一個真正有美好信仰的人,不會把所做的事,全都看成是自己的成就,應該要清楚知道,是上帝的賞賜才有的結果。不論是誰都是一樣,只要進入基督教會的信仰團契,大家都是一樣同屬於基督、屬於上帝。

第22至23節,這兩節被「日本無教會主義」的創始者內村鑑三引用而有類似的名言:「我為日本、日本為基督、基督為世界。」同樣的,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看法:我為福音,福音為基督,基督為上帝。
經文:

哥林多前書 4:1-4:13

註釋:

1.第四章:
使徒保羅打從開始就建立一個最基本的信仰認知: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是耶穌福音的僕人。有了僕人的認知之後,就不會驕傲,以為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只有把自己建立在福音事工上僕人的角色,才會知道在福音事工上,不誇耀自己的成就。

另外一個問題是,面對哥林多教會分黨結派的情形,並且是以他和其他如亞波羅、彼得等人的名義所組成的派系,他也必須給予正確的糾正,以免他和其他同工的名字再次被人誤用,而損害了福音的聖潔。

2.第四章1至1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福音的僕人並沒有甚麼好誇口的,因此,就沒有甚麼資格去批評別人的長短。因為僕人的工作,就是先把自己的本份之事做好。他對那些用他和其他門徒名義結成黨派的人提出明確的指責,說他們是驕傲的一群信徒,這種信仰態度並不可取。

第1至2節,這兩節很清楚,使徒保羅提起任何參與福音事工的人,都是福音的僕人。僕人的職責就是對主人忠心。這裡特別指出「上帝之奧秘」,意思是指福音的信息,在一般人看來是愚蠢的,但在福音事工的人看來是生命拯救的力量。

再者,使徒保羅說「應該把我們當作基督的僕人」,這句話是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為自己所作的定位,也是給所有為福音事工獻身的每個人非常重要的認識。這句話同時也是在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把使徒保羅、亞波羅、彼得等人看成是「領袖」,或是教會的「頭」,那種看法是錯誤的。既然是「僕人」,就沒有所謂「領袖」可言。

第3至5節,使徒保羅提到:人的審判事小,上帝的審判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上帝是審判人內心動機的上帝。只有祂才明白所有的一切,因為所有隱藏的,都將在上帝面前顯露出來(參考希伯來書四:13)。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再次提醒信徒,不要隨便評斷人。因為人的評斷不會標準,也不一定正確。

第6至7節,所謂「這些事情」是指分黨結派的事,使徒保羅特地用自己和亞波羅作為例子,表示他可以讓自己或亞波羅被人指責,但不希望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彼此之間有分裂的現象。因為一切都是來自上帝賞賜,沒有人可以自認比別人更高貴、有地位。

第8至10節,這段經文很清楚指出哥林多教會信徒的驕傲,他們以為自己比別人更高貴,更有才能。因此,使徒保羅故意用極為明顯的對比,且語帶諷刺的句子來說明自己及其他同工的卑微,故意凸顯哥林多教會信徒自認的高貴,而使徒保羅故意將自己和其他同工自認就像被羅馬帝國俘虜要送去競技場被恥笑的囚犯一樣。

第11至13節,這幾節經文可以參考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至12節、第六章4至10節、第十一章23至33節、第十二章10節等。在這些經文中都可以看出使徒保羅所經歷到的困境。這很清楚說明一點:真正傳福音的人,是要面對迫害者的欺壓、迫害,不會舒服到有時間去內爭、相鬥,這些都是閒來無所事事的人才會有的現象。但身為基督信徒,都會因為領受耶穌的救恩,而忙著要將這大好消息設法傳揚出去。他在第12節這裡說自己是靠「「雙手辛勞工作來養活自己」,這點可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3節看出來,使徒保羅是倚靠織帳棚養活自己。
經文:

哥林多前書 4:14-4:21

註釋:

3.第四章14至21節:
這段經文和前段經文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前段讀起來有很強烈的指責之意,而這段經文,讀起來就會覺得鼓勵、勸勉的意味很濃厚。

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信仰上的缺失確實生氣了;他為此事還特別差派他最喜歡的門徒提摩太專程跑了一趟哥林多教會,並且表示若提摩太去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那他就要親自走一趟。他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重要的不是在於言語,而是在實際的生活見證,就是在耶穌裡有新的生活,這點也是使徒保羅最強調的信仰態度(請參考羅馬書十二:1—2,哥林多後書五:17,加拉太書六:15)。

第14與15節,使徒保羅提到「導師」和「父親」之間的差別;所謂「導師」,是指那些在知識上的幫助者、指導者,古時候的「導師」也充當監護安全、生活的角色。但「父親」,是指生命的延續關係。使徒保羅開拓哥林多教會,是他將耶穌的信息傳給哥林多城的信徒,讓他們在生命的旅途上,因為與耶穌的連結而得到新的生命。因此,當他說「父親」的時候,就是以耶穌作為媒介說的。

第16節,這節可說是寫給哥林多教會書信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在這裡說「你們要學我的榜樣」,在第十一章1節他又說:「你們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使徒保羅常對他建立的教會信徒們這樣勸勉(參考腓立比書三:17,帖撒羅尼迦後書三:7—9)。

第17節,使徒保羅說要派他看為像自己信仰上的兒子提摩太(參考提摩太前書一:2)到哥林多教會去訪問,在這封信的結尾處,他再次提醒哥林多教會要善待提摩太(參考十六:10)。提摩太,他是使徒保羅在第二、三次旅行傳道時的得力助手,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希臘人,但為了傳福音的緣故,使徒保羅替他行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5)。因為他們曾一起在哥林多城同工傳福音,被許多信徒稱讚有加(參考使徒行傳十六:2、十八:5,哥林多後書一:19),因此,他認為派提摩太去,一定可以解決分裂的問題。

第18至21節,這段經文可清楚看到在哥林多教會裡,有人喜歡亂放話,說不實在的話,因為有人說使徒保羅要派提摩太去,是因為他不敢去哥林多教會看他們。這也是教會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有人講不誠實的話。使徒保羅就是要看看那些專門在教會內部散佈謠言的人到底是怎麼了。使徒保羅說明一個真正屬於上帝國的子民,是靠實際的生活行為來顯明順服上帝的教訓,改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新造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在成全上帝國的實現。在第21節,使徒保羅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如果他們承認他是大家得到信仰的「父親」,那麼他們希望他用嚴厲管教的方式帶著鞭子去責罰他們,還是要他帶著呵護的愛去看他們?這就要看哥林多教會怎樣回應使徒保羅的勸勉。
經文:

哥林多前書 5:1-5:5

註釋:

4.第五章:
從這章就可清楚看到哥林多教會內部確實發生很大的問題,除了有分裂的事之外,也發生了信徒生活的墮落,而且這種墮落是連一般道德生活的水平都不如,那就是嚴重的淫亂之事也出現了。使徒保羅特別強調要和這樣的人斷絕來往,他用很嚴厲的話說,就算和這種人一起吃飯都該拒絕(參考第11節)。他的意思是有這樣行為的人,就不能在教會內出現,要將這樣的人從教會中驅逐出去。他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的原因,是認為這樣的人在教會裡,會像是酵母一樣,不但自己敗壞,還會影響到其他的信徒。在使徒保羅的觀點,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一:23),也是「聖靈的殿」,是屬於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六:18—19),是聖潔的記號,是神聖的。

5.第五章1至5節:
使徒保羅說他已經聽到哥林多的教會內發生了「淫亂」的事,他從這件事直接指出該教會應該感到慚愧、羞恥才對,他雖然沒有在他們當中,但他提醒該教會信徒,他的心都和他們在一起。因此,對那些犯淫亂罪的信徒,他要他們把這種人交給撒但去。意思是指將之從教會信仰團契驅離出去。

第1至2節,注意這裡所用的「淫亂」一詞,不僅是指還沒有結婚就有「性」行為這方面的事,也是指違反一般道德規範的事。換句話說,這裡指的「淫亂」,並不是非常特別的案子,而是一般人在倫理道德上都很清楚,是不可以發生的事,例如:亂倫,就如第1節所說的「和繼母同居」。信徒中有人會做這樣的事,確實是很難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會使人誤以為基督徒是允許亂倫的事。摩西法律非常清楚規定不可有亂倫的行為,利未記第十八章8節就特別記載說:「不可跟父親的其他妻子有亂倫的關係,羞辱了父親。」申命記也有這這樣的規定(參考申命記廿二:30)。也從這裡可看出哥林多城是個道德生活規矩很亂的城市,而教會在這裡不但沒有顯明出信仰的光芒,反而是受到影響甚大。從這裡看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教會內信徒的生活如此墮落,那誇耀自己是屬於「保羅」、「亞波羅」、「彼得」、「基督」等派別,不但不能顯示出這些人的名號,相反地,是污衊了他們所傳給該教會信徒的福音信息。因此,使徒保羅強烈主張應該將這些犯淫亂罪的信徒給開除並驅離教會。

第3至5節,使徒保羅先譴責這些犯淫亂罪的信徒,然後他表明時刻都與該教會信徒同在,雖然他本人並不在現場,但他表明他的心是和他們同在一起。他認為應該將這些犯淫亂罪的信徒「交給撒但」,意思是從教會中驅離出去,他說讓這樣的人的身體敗壞,或許還有機會使他的身體獲得拯救。

使徒保羅會有這樣的看法,是當時的教會有一個普遍的觀念,世界分成兩個領域,其一是屬於上帝管理的世界(教會),其二是屬於魔鬼、撒但管理的領域(社會)。使徒保羅將這樣的觀念在教會裡面強化起來,希望由基督徒組成的教會,信徒們都能成為「新造的人」(參考哥林多後書五:17),讓舊的一切都成為過去。換句話說,大家是帶著新的生命在教會裡。對那些還持續犯罪的人,讓他們在教會外面的世界裡被消滅。然而問題是:如果教會是屬於上帝管理的地方,那麼,這種人若從教會被驅離,不就等於是離開了上帝的管理,那該怎麼辦呢?使徒保羅並沒有在這裡有明白的表示。或許可以這樣瞭解:使徒保羅認為將這樣的人從教會信仰團契驅離出去,或許會讓這個人驚醒過來而悔改認錯,這樣就有機會拯救這個人的生命。
經文:

哥林多前書 5:6-5:13

註釋:

6.第五章6至1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表示:在信仰團契中,是不允許有這種敗壞倫理的人滲透在裡面,因為這種人很像酵母一樣,會影響更多信徒。信仰團契必須是個聖潔的團體,這是他在這段經文中所要強調的,只有這樣,才能顯明信仰團契的意義。

第6至8節,「一點點酵母可以使全團的麵發起來」,這樣的比喻也在耶穌講天國信息中引用過(參考馬太福音十三:33)。使徒保羅認為在耶穌的信仰團契裡,是已經被耶穌的寶血洗滌潔淨,因此,就不應該有「邪惡的酵」在裡面。

第9至11節,注意在第9節所提到的「從前給你們的信」這句話,這表明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不只現在保存的「前」與「後」兩本書信而已,應該還有其他的書信。可惜的是已經找不到那幾封信了。

在前一次的書信中,使徒保羅曾提起教會裡面發生淫亂的事,情況似乎沒有改善的樣子,也有可能是該信導致一些誤會,說使徒保羅要求除了在教會裡的信徒之外,會友不要與其他的人來往,而造成有人認為信徒都是「聖徒」,都是生活行為很端正的人。因為有這些誤會傳言,使徒保羅認為有必要作些澄清,因此,他繼續寫此封信說明原意。他依舊強調一點:不要讓淫亂的事或行為進入教會信仰團契中,這是他的堅持。他甚至在這裡要求不要和這種人來往,以免敗壞團契的聖潔。

這一章最重要的經文在我看來應該是在第11節,在這節使徒保羅清楚地指出哥林多教會真正的問題是出於信徒中有人出賣了耶穌的名字這件事。他說有人自稱是耶穌的信徒,卻生活在淫亂、貪婪、拜偶像、辱罵別人、酒醉、盜竊等行徑。為甚麼使徒保羅認為基督徒不可以和有些敗風傷俗行為的信徒來往,卻允許和有這樣行為的非基督徒來往?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基督徒應該有比一般人較高的標準過社會倫理道德的生活,否則就與一般沒有信仰的人沒有甚麼差異。

第12至13節,使徒保羅非常清楚一件事:審判人的事自有上帝會決定。因此,對那些非基督徒應該怎樣,那是上帝的事,是屬於上帝的權柄。但是,對於基督徒,特別是使徒保羅親手建立的哥林多教會,他相當關心他們的言行舉止,不僅如此,也自認對他們附帶了「管理」的責任。因此再次強調「要從你們當中把那邪惡的人開除」這句話。
經文:

哥林多前書 6:1-6:11

註釋:

7.第六章:
這章也是討論教會內部秩序的問題,前面談及生活倫理的事,這裡談的是信徒彼此之間互動的關係。使徒保羅認為這樣的做法不但在信仰上沒有見證,且是件非常可恥的事。他認為信徒若彼此之間有糾紛,應該由教會來排解才對。

再者,在第五章談及教會內部有淫亂行為出現,這章的第二部份又再次談及基督徒生活,必須重視聖潔行為,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敬拜上帝的殿,是上帝所居住同在的靈性殿宇,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有淫亂的行為出現。

8.第六章1至11節:
這一段可以看出使徒保羅的用心;他雖然是猶太人,也傳承了猶太人的習俗:有問題由部落的長老出面處理,不到外邦人的法庭提訴訟。因為到外邦人的法院去興訴訟,那表示對信仰團契的公信力沒有信任感,等於是在羞辱信仰團契一樣。

第1至6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開場就直接提出怎麼有人「敢」告官到非信主的官員那裡去?這表示教會內部有了紛爭,但這種紛爭卻不在教會內部尋求解決。不信主的人對事物的看法,特別是對教會這種信仰團契的精神和信仰內涵並不清楚,又怎能成為仲裁者?使徒保羅認為教會的元首就是基督(參考以弗所書一:22)」,即使有問題,也應該是在教會內部處理,因為教會的問題是屬於信仰的範圍,必須用信仰的方式來解決。

再者,另一個重要觀念也在這段經文中提出來,就是基督徒的榮譽觀念,認為基督徒應該是有參與審判這個不信的世界的榮譽(參考馬太福音十九:28)。既然這樣,又怎能將教會內部發生的紛爭告到不信者的官場去?他說這是非常「可恥」的舉動。顯然哥林多教會內部分歧的相當嚴重,且大家都是「誰也不服誰」的態度,因為都認為自己很有權威才會這樣。但這樣的態度就是不將耶穌看成是教會的元首了。

第7至8節,「彼此告狀」,表示哥林多教會內部紛爭的事很嚴重,而且是去非信徒的法院興訴訟的事。他認為就算是法院判贏了,在使徒保羅看來也是輸了,因為那已經羞辱了耶穌聖潔的名,又有甚麼信仰的意義可言?沒有。他說「為甚麼不寧願受點冤枉?為甚麼不甘心吃點虧?」這句話可比較羅馬書第十二章17至21節,他強調要盡力與人和睦相處,且讓上帝替我們伸冤。

第9至10節,這裡使徒保羅舉出一連串的罪名,指出這些人就是屬於「不義」的人,包括有姦淫、當男妓(今天所謂的「牛郎」)、男性相姦者(參考羅馬書一:27)、盜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等等,這些罪行將會使人與上帝的國有了隔閡。

第11節,使徒保羅肯定在信徒當中,有人因信了耶穌之後,就改變不再像以前這樣過浪蕩的生活。他說會悔改的人,就是心靈已經被上帝之靈洗滌乾淨的人,已經和上帝有了合宜的關係。
經文:

哥林多前書 6:12-6:20

註釋:

9.第六章12至20節:
由於希臘人是輕視肉體,他們將肉體看為是不好的,因此對淫亂的事並不在意,且有許多城市人民在這性事上也很隨便。哥林多城就是個典型的「淫亂之都」。也因為這樣,導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跟著深受影響。使徒保羅將教會看成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建立在基督的基礎上(參考以弗所書二:20)。因此,不能隨便行事,導致基督的聖潔受污衊。作為基督教會的一份子,就不能隨便以自己的意見行事,要考慮的是整體的。

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羅提供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一個人不能將身體與靈魂分開。生命是一體的,沒有肉體和靈魂分開這種事。希臘人就是有這樣的觀念,才會放縱情慾。他們認為肉體是會朽壞的物體,靈魂才是聖潔的。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說不是這樣,他說身體就是聖靈的殿,聖靈住在身體裡面(參考羅馬書八:9),也因此,我們是屬於上帝的。

第12至14節,當有人為了要表示自己很有信心,因此,甚麼事都可以做。這固然沒有錯,但卻不一定都有「益處」。注意使徒保羅在這裡用「益處」這詞,在希臘文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前部份是「συμ」(sum),意思是「在一起」。後半字是「ψερω」(pherō),意思是「攜帶」或「堆置」。這樣我們看到「益處」的原文「συμψερω」(sumpherō)就是「把東西堆放在一起」之意。基督的教會是個信仰團契,是要聚集眾人在一起,而不是要分散。因此,要做任何事,就要想到怎樣才能將眾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使人分開,這就是使徒保羅用「益處」這個詞的意思。一個時常誇耀自己的靈命很強的人,卻往往犯罪,且所犯的罪行是連異教的人也不敢做的事,這樣的人在教會裡,只會使人離開,不會使人聚集。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第13節,使徒保羅提出一個例子,就是有關「食物」的問題。他引用哥林多人常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食物是為肚子,肚子是為食物。」使徒保羅並不是反對人性上有這樣的需要,他反對的是濫無顧忌地放縱,所謂的暴飲暴食,或是放縱情慾的行為。他再次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必須緊緊記住,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為了基督而生活。基督徒生命之可貴就是在復活,因為上帝已經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也要使信靠他的人同樣復活。

第15至17節,這是繼續在詮釋前面一段提出的問題。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保持潔淨身體的重要性,因為基督徒是和耶穌結合在一起的,他在第16節套用了夫妻關係來形容基督徒和耶穌之間的關係,是連結在一起,不能分開的,如同夫妻的關係一般。這種觀念一再出現在他所寫的書信中(參考以弗所書五:25—32)。

第18至20節,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避免淫亂事件發生,是要他們堅持信仰上的忠貞,因為信耶穌的人如果犯淫亂罪,所象徵出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問題,更嚴肅的,是心靈上的。因為每個基督徒都是身上帶有耶穌的記號,是上帝的殿。這殿是為了要敬拜上帝。因此,每個信徒都要「屬於上帝」的這種觀念。而第20節說「用重價買來」的,這種「重價」指的就是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生命。
經文:

哥林多前書 7:1-7:7

註釋:

10.從第七章開始到第十五章:
都是在回答哥林多教會所提出的問題。

11.第七章:
這章談的是有關婚姻的問題。有的人認為不應該結婚,保持獨身以示聖潔;有的人認為即使結了婚,也應該避免一切性的生活;在這章經文中也論及訂婚之後,是否可以不結婚的問題等等。在這章經文可以分成下列幾個段落來看:
第1至7節,對已經結婚者,勸勉要保持夫妻關係,包括維持性生活。
第8至9節,對鰥夫和寡婦的勸勉。
第10至11節,勸勉最好不要離婚,因為這是聖經的教導。
第12至16節,論及信徒與非信徒的婚姻關係。
第17至24節,對受呼召時是否有受割禮的問題,以及原本是否奴隸的事。
第25至38節,論及是否保持獨身的看法。
第39至40節,對寡婦是否可再婚的看法。
會有上述這些婚姻關係的問題出現,很可能是跟該教會有信徒對耶穌再臨的事有關。

12.第七章1至7節:
	這段就是討論到有關已經結了婚的夫婦,不可以假借任何理由而使原本該有的夫婦之關係受到影響。

第1至2節,這節可看出使徒保羅開始要回答他們信中所提到的問題。「一個男人能夠不結婚倒是好的」,這句話很可能是引用該書信上的話,並不是使徒保羅所說,但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想法。因為他自己就是沒有結婚,或是保持獨身。但是因為在哥林多城有很多淫亂的事發生,甚至在教會裡也發生。因此,他認為避免誘惑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婚姻關係。

第3至7節,說明夫妻要彼此相互扶持和盡各自的責任,沒有誰比較重要的問題,而是彼此相互關係。「除非為了要專心禱告」,這句話指出上述說過的,有人認為耶穌即將再臨,因此,與婚姻對象分開,他認為就算是這樣,也是有一定的時間不是長久,否則很容易受到誘惑導致婚姻關係受到影響。但使徒保羅認為要像他這樣保持獨身,也需要有上帝的恩賜,心志才有辦法堅持。
經文:

哥林多前書 7:8-7:16

註釋:

13.第七章8至16節:
這段經文談及三個問題,包括有鰥夫和寡婦、離婚的事,以及和非信徒結婚的事。

第8至9節,這兩節針對沒有結婚的人或是寡婦說的,他認為若是能保持獨身最好,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因為有人會受到誘惑而導致有不正當的淫亂行為出現。因此,他建議若是如此,倒不如結婚會比較好。在他的看法裡,如果一個人沒有結婚,卻在性行為上氾濫,或是隨便,這樣怎能成為聖潔的人,過信仰的生活?

第10至11節,這裡很清楚,使徒保羅並不支持離婚,耶穌也是如此的觀點(參考馬可福音十:9)。若是已經離婚,就應該保持獨身。

第12至16節,這段經文是提起有關信徒與非信徒結婚的問題。看來哥林多教會必定有許多這樣的婚姻個案,且其中有一方因為在生活行為上使另一方相當困擾,使徒保羅認為與非信徒結婚,是一個讓對方感受到耶穌救恩的機會,這樣不但是對方個人而已,連帶的是整個家庭都會皈依基督的名,成為聖潔的家庭。若是非基督徒一方主動提出離婚,他認為是可以接受的。話雖如此,他還是勸勉大家,既然結為夫妻,就要知道和睦相處乃是基督徒受呼召的意義之一。換句話說,婚姻是需要努力經營的,不可以輕易地離婚,因為好的婚姻就是在見證福音。
經文:

哥林多前書 7:17-7:24

註釋:

14.第七章17至24節:
這段經文談到有關受呼召成為基督徒的意義,不是在於是否有受割禮,或是有甚麼社會地位與身份背景。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每一個人應該保持蒙召時的身份。」並不表示絕對不可以改變,而是要先將蒙召時的基督徒身份給顯明出來,很自然地,會有機會改變現況。因為信仰本身就是個極大的力量,能改變處境。

這段經文的中心信息是非常強烈的,因為使徒保羅清楚地指出一個超出當時社會的觀念:在上帝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沒有貴賤之別,因為大家都是上帝用重價買來的,都是屬於「基督的奴隸」。這樣的觀念在哥林多城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連教會裡面都有分門別派的時候,其所在表明的意義就是「貴、賤」的區別,但是使徒保羅將「主人、奴隸」的觀念帶入信仰的層面,讓所有的信徒都回到上帝面前,這樣,大家都同是有罪的人,也都是耶穌用生命的代價贖回來的。

第17節,這節可說是此段經文的中心思想:每個人蒙召,都有上帝特別的旨意在其中。

第18至20節,這三節提到一個蒙上帝呼召成為基督信徒,跟這個人是否有受割禮毫無關係,也不需要改變。使徒保羅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強調,割禮與否,跟一個人是否得救毫無關係,重要的,是活出新的生命來,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參考加拉太書六:15)。

第21至22節,使徒保羅進一步強調:一個當奴隸的人,會因為受呼召成為基督徒,雖然他還是繼續奴隸的身分,但是他的心靈是得到釋放的,是自由的。但只要有機會,就要讓自己從主人手中獲得自由。

第23至24節,這裡所謂「上帝用重價買來的」,是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換取得的。是很珍貴且值得保留的身份。就像一個當主人的人(相對於奴隸,就是自由人),則是知道自己成為基督徒,並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換取得到,而是上帝透過耶穌用重大的代價贖回而有的,因此,要自己看為是福音的僕人,這是一種身份的認識,也是對自己信耶穌後生命價值的改變。
經文:

哥林多前書 7:25-7:40

註釋:

15.第七章25至40節:
現在使徒保羅繼續回答哥林多教會信徒提到有關獨身的看法。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問題,比起離婚的事要簡單的多,但若認真的想一想,並不是那麼單純。因為在這段經文中也提到有關已經訂婚的人,若想要解除婚約,這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第25至28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表示一個基本觀念:結婚並不是罪惡,而不結婚也不是錯誤。但他提醒,結婚必定會帶來「種種的拖累」,雖然他沒有說明這些「拖累」是指甚麼,但可以理解是指一種負擔,會有這樣的看法,很可能是當時有人想要專心傳福音,卻因為有家庭負擔而無法如心所願,或是因為有了家庭,導致生活負擔更重,而使家庭出現紛爭。

第29至31節,「時候不多了」,這句話是此段經文的中心思想。早期的教會「末世」觀念很濃厚,認為耶穌就快要再來,因此,能夠減少任何的負擔,專心於福音的事工,就要全力以赴。「現有的這個世界快要過去了」,這句話更表明使徒保羅也充滿著末日來臨的觀念。

第32至35節,在使徒保羅的觀念中,一個人越少世上的掛慮,就會更專心天上的事。他不希望有世上的事煩擾著人心,而無法專心仰望天上的事。他認為一個人受呼召,就是為了要在基督再臨的時候,與基督「一同活著」(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10)。他希望大家專注於基督再臨的事,全心、全力地為福音作最好的見證。

第36至38節,這段經文也是時常受到議論的一段經文。使徒保羅難道真的是要告訴大家不結婚比較好嗎?甚至連訂婚的人都可以為了要等基督再臨的緣故,而將原本已經確定的婚事都取消嗎?其實,當時的人普遍有一種觀念,就是「性」是一種罪惡的行為,這樣的觀念在基督徒的身上特別濃厚。結婚,夫妻會發生性的行為。但是有的人結婚了,卻為了要保持所謂的「聖潔」,而拒絕與妻子或是丈夫有性行為。再者,早期教會也許發生了集體生活的情形,雖然男女聚集在一起,但是卻沒有任何性行為發生,他們認為可以克制自己情慾的人,是信仰上堅定的表現。但是使徒保羅的看法是:即使是自己很有抑制能力,也不可因為這樣就經常進行這樣(同居)的行為,因為這也會成為一種誘惑、試探。在教會團契生活中,男女分開居住是必要的。若是夫妻,就應該有夫妻共同生活的責任,這也是應該。否則,就不要有讓自己進入試探的陷阱中。

第39至40節,這兩節經文是針對守寡的婦女說的。看起來好像使徒保羅對於一直守寡的婦人表示讚賞的意思,其實,如果再對照提摩太前書第五章14節,他說「寧願年輕的寡婦再嫁,生兒育女,照顧自己的家」,原因是年輕的寡婦因為生理上的需要與上了年紀的寡婦不同,從這裡就可看出其實他是看對象的情況在述說。

請注意第39節最後一句話,說寡婦再婚時,「應該以信徒為對象」,意思是指:要嫁給同樣是基督的信徒比較好。這句話原來的意思並不是說一定要再嫁給「信徒」,這裡所謂「以信徒為對象」,是說如果一個信主的姊妹守寡,想要再嫁,一定要記得自己是個「信主」的人。其實這個觀念也是使徒保羅一貫強調的,他一再說基督徒的身上有耶穌的「印記」(參考加拉太書六:17,此處用「傷痕」,表示十字架的意思。另外參考以弗所書一:13、四:30)。

另一方面,第39節的「一個已婚的女人在丈夫活著的時候是受約束的」,意思是指不可離婚,這和第10節說的「妻子不可離開丈夫」是一樣的。使徒保羅和耶穌在婚姻的事上都是持著相同的看法,就是丈夫去世時,妻子可以再嫁,如果丈夫還沒有去世,妻子就不可再嫁。原因是婚姻乃生命之約。
經文:

哥林多前書 8:1-8:8

註釋:

16.第八章到第十章1節:
    這三章都是談及有關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的問題。

17.第八章: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這已經不是甚麼重大的問題,但是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這可是分辨一個人是否真的信靠主耶穌的基本信仰記號。所謂祭拜過的食物,指的是包括公開在偶像神明面前祭拜過的,當然也是家裡準備以作為宴請親朋好友的佳餚。再者是祭拜過後的食物,將之送往市場販賣。如果是猶太人,他們對甚麼東西可吃、不可吃都很清楚,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連向外邦人買東西來吃都有忌諱,更不可能吃祭拜過的食物了。但是對外邦人來說,這個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18.第八章1至8節:
「關於祭過偶像的食物」的問題,先瞭解哥林多城的人是怎樣處理的;就像以色列人民在處理祭壇上獻祭過的食物一樣,要將獻祭剩下的某一部份歸給祭司們食用(參考利未記二:3、10)。哥林多城的人也是這樣,要將獻祭給神明的食物留下一部份分給廟宇的祭司,然後獻祭者和他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且是在廟宇內設筵席歡樂。因此,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其實也是一種當時社會的社交活動。在當時的哥林多城,如果有人拒絕參加這樣的宴席,會讓親朋好友覺得很不給面子,以後就會被人拒絕往來。另一方面,有時因為準備的食物太多,或是邀請的人比預期要來的人還要少而剩下過多的時候,於是他們會拿到菜市場去,以比較便宜的價格出賣。有些基督徒認為買了這樣的食物,等於和參加他們的拜拜一樣,心裡會覺得相當的不平安,這就是第7節所提到的,他們的良心會有不安。也有的信徒則不以為然,認為沒有關係,何況價錢又比較便宜,對某些信徒來說很有誘惑力。因這樣的問題在教會內部有了爭執,於是他們寫信問使徒保羅。

第1至3節,使徒保羅對這問題訂出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知識不是讓人驕傲,而應該是讓人的愛心增添。因此,有豐富的知識,就先關心信心軟弱的人。這裡所謂的「知識」,是指對那些所拜的偶像神明,知道都是虛假,不會有任何影響。因此,會用不屑的眼光看待那些拜偶像的人。使徒保羅認為不應該有這樣的態度。一個真正認識上帝的人,就是被上帝所認識的人,這種人總是會認為自己對上帝的認識不多。可是上帝卻清楚誰是真正屬於祂的人,因為這種人會遵行祂的旨意。

第4至6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先提到偶像並不是真正的神,因此,吃了祭拜不是真正之神的食物,沒有甚麼值得緊張或害怕。因為基督徒所信的神,和一般人所信的有很大差別;信耶穌的人都應該是清楚知道,只有一位上帝,且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跟拜偶像神明的人所拜的完全不同;他們拜很多神,生命中有許多主人在管制他們。但基督徒只有一位主,就是復活的耶穌。第6節「萬物都藉著他而造」,這句話可參考約翰福音第一章1至4節及羅馬書第十一章36節。

第7至8節,這裡使徒保羅提到,不是每個人都有正確的知識,以為偶像很靈,吃了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就會大有能力。其實,真正有知識的人會清楚知道,那是毫無作用。因為偶像是虛假的,就算吃了祭拜過偶像的食物,也沒有任何作用,根本不用懼怕。使徒保羅要強調,無論祭祀禮儀多麼隆重,或是花費多高,這些都對改善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一點幫助也沒有。吃了,沒有甚麼利益,不吃,也沒有任何損失。意思就是,偶像就是不存在的對象。
經文:

哥林多前書 8:9-8:13

註釋:

19.第八章9至13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想要提供給哥林多教會信徒參考的信息,就是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他不會只考慮自己的滿足、需要,更會考慮到別人比自己軟弱的地方。

第9節,使徒保羅呼籲信徒必須「小心」,這詞是指「注意看」之意。他說不要只在乎個人的「自由」,而疏忽了還有別人存在,結果卻因為自己的自由,倒成為別人的絆腳石。這裡提到「犯罪」,意思是指離棄上帝。

第10至11節,這兩節將真正的問題呈現出來。有知識的人可能因為自信滿滿,認為在廟裡吃祭祀過偶像神明的食物沒有甚麼問題,因為他的知識讓他知道偶像神明是虛假的,根本就不存在,也不用懼怕。但卻讓有些信心軟弱的人看見了,但他們並不真正的瞭解。或許因為他看見有知識的人做這種事,讓他痛苦而離棄信仰;或是因為看見,也跟著去吃,但他吃,並不是因為他真正的瞭解,而是不瞭解下會帶來錯誤的信仰認知,導致把原本得到的信仰給混淆了,結果失去了耶穌的救恩,這就等於知識害死了這個軟弱的信徒。

第12至13節,使徒保羅強調,讓一個信心軟弱者失去了耶穌的救恩,就等於是得罪了基督一樣,也會使自己失去耶穌救贖的恩典,後果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如果有這樣軟弱的人在場,要因為他們的緣故,寧願不吃。換句話說,信心足夠堅定的人(指有知識者),不要我行我素,這樣的態度很容易變成驕傲。唯有愛心才能幫助軟弱的人成長。因此,考慮到信心軟弱者的需要,也是傳福音的方式。就像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羅馬書十五:1—2)
經文:

哥林多前書 9:1-9:14

註釋:

20.第九章:
現在使徒保羅開始談到有關傳道工作的問題,這些好像跟前面所談的問題毫無關聯,其實不然,因為在第八章9至13節中,他提到有關基督徒「自由」的問題,特別是從食物的問題看信仰生活中的「自由」。自由應該與責任相輔相成,有自由,就會有責任的問題。在第八章裡,他一再強調基督徒的自由必須考慮到在信仰上脆弱的兄弟姊妹,不要因為自己在信仰上的認知比較周全,或是經歷比較多,而傷害到那些信仰上剛起步,或尚且在學習階段的人。

第九章是使徒保羅進一步以自己為例,在解釋「自由」的問題。從這章可清楚看到使徒保羅並不想替自己辯護甚麼,他只是想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一個基督徒,在信仰裡談「自由」時,所要付出的代價遠比一般人所要求的水準更高。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和認識,談信仰上的「自由」是很空洞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享有自由,就必須為自由付上許多代價。更重要的是,「自由」最大的特色是以「心甘情願」為基礎,因此,談信仰上的「自由」,就不能有心存驕傲的態度,而是寧願屈就自己,與卑微的人在一起,這也是耶穌的教導(參考馬可福音十:43—45)。

21.第九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也可看出哥林多教會內部有人在論及傳福音者領受酬勞的事。且利用這個機會在背後議論說使徒保羅可能因為不是真正的使徒,所以不敢接受信徒要給他的酬勞。其實,從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一這兩章可看出,哥林多教會中出現了假先知,或是假使徒在欺騙信徒,但為了要達到欺騙的結果,就會利用機會中傷使徒保羅,捏造各種謠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特別談到自己原本可以享有一切,但他卻甘願放棄,只為了要見證福音。他讓哥林多教會信徒清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會自我約束,且是心甘情願的付出。這種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第1至2節,這兩節談到「使徒」身份的問題。這種問題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過程中,一再出現。是有人專門在使徒保羅開創的教會散佈這種話,說他沒有跟隨過耶穌,不算是使徒,所以,所傳講的福音不真實,也沒有權威。也因為在加拉太教會中,這種聲音更多,才使他決定寫信去嚴肅警告,而該信的開場白也是像這裡一樣,談到甚麼是使徒的身份(參考加拉太書一:1)。使徒保羅說真正的使徒,是把福音傳開來,且因為聖靈的帶領,使聽到的人領受且成為信徒。因此,他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就是他成為「使徒」最好的見證者。

第3至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舉出許多反證來說明,就算他接受哥林多教會給他的報酬也是應該的,這種報酬包括生活中吃、喝的需要。就算軍人也為了保護國家而拿軍餉,而葡萄園主人也會吃自己栽種的葡萄,牧羊人一樣會喝自己牧養的羊的奶等,這些都是一種很普通的常識。

第8至14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繼續說明他傳福音得到應得的報酬的正確性。他在第9節提到摩西法律記載在申命記第廿五章4節,要讓牛在田裡工作時,也可以吃田裡的草。農夫在田裡撒種,或是收割時,大家都希望能有所收穫,這本是應該有的份。他從這裡切入主要的問題:使徒保羅表示他和一起的同工並沒有這樣要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給他們報酬,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造成誤會,說他和同工是去斂財、騙錢的。他進一步舉出猶太人的祭司,可以從獻祭者所獻祭的物品中取得該得的食物(參考利未記十:12—15,民數記十八:8—19,申命記十八:1—3),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也有這樣的交代(參考路加福音十:7)。
經文:

哥林多前書 9:15-9:27

註釋:

22.第九章15至27節:
這是一段措辭相當激烈,態度堅定的經文。他非常清楚表明自己是以付出生命的態度傳福音,因此,他說除了沒有要求有甚麼權利之外,他將傳福音的事,看成是生命中最大的事,所以他說:「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這是措辭很強烈的句子。這句話已經清楚地說明在哥林多教會內部已經出現有人在說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是倚靠他們在過生活,也就是將傳福音當作是「謀生」的職業。這讓使徒保羅相當憤怒。因此,他強調自己並沒有利用這種「權利」。他再次強調:傳福音是責任,既然是責任,將它做好原本是應該的,沒有做好,或是沒有盡力去做才是罪惡!他也強調自己本來就是自由人,但甘願成為福音的「僕人」,而為了要得到福音的果實,他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只為了要拯救人來信耶穌,這點是他一生的最大的心志。 

第15至18節,他說傳福音並沒有甚麼好誇口的,因為他說過若要誇口,就要誇耀認識耶穌(參考加拉太書六:14,腓立比書三:3)。他自認是福音的「僕人」,因此,僕人必須對主人的事忠實,於是他說了這句有名的話:「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因為這是上帝託付給他的責任,使他責無旁貸。因此,他認為最大的榮幸,就是沒有從傳福音獲得應該得到的權利。因為耶穌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寶貝,他認為這樣就夠了(參考腓立比書三:8)。

第19至22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把自己傳福音的秘訣都顯露出來,就是讓自己像耶穌一樣「道成肉身」到世上來。使徒保羅說自己原本是「自由的人」,但願意當大家的僕人,這點也是他描述耶穌降生在世界上的情景(參考腓立比書二:7)。然後他說不論面對的是誰,他就像那對象一樣,例如對猶太人,就像猶太人;對外邦人,就像外邦人;對信心軟弱的人,他就跟他們一樣,學像軟弱的人。他之所以會這樣,只有一個目的:「無論用甚麼方法」,他總是要「救一些人」。
第23至27節,這段經文可參考腓立比書第三章12至14節。他把生命的目標放在屬天的獎賞,也因為這樣,他並不在意世上這些人對他說些甚麼,也不會因為有人給他甚麼,他就戀棧。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爭取的獎賞應當是來自天上那不會朽壞的冠冕,其他的已經都不算重要的了。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0:1-10:13

註釋:

23.第十至十一章1節:
使徒保羅在這本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用了許多篇幅在討論有關基督徒的「自由」問題。他之所以會這樣用心討論「自由」的信仰意義,是因為在哥林多教會裡,有些信徒濫用了「自由」,以為只要信了耶穌成為基督徒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他們所持的理由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基督已經釋放了我們」這個觀念(參考加拉太書五:1)。但當使徒保羅在說基督徒的「自由」時,是非常強調「自由」必須有更嚴謹的自律相配合,而不是放縱。再者,「自由」必須考慮到與身邊在一起人的軟弱,而不是用來炫耀自己的信心堅定。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從這本書信一開始就提到分黨結派,導致教會內部有了紛爭,甚至還有的信徒因為放縱情慾,發生與繼母同居的事,使徒保羅譴責這樣嚴重的淫亂,是連「在異教徒中也不能容忍的」行為(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

嚴格律己的生活態度,可說是使徒保羅寫給所有教會書信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從他所寫的書信都會提到有關基督徒在社會生活上應該有的嚴謹態度,就可看出他在這方面的用心。他期盼每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會知道怎樣透過生活,讓人聞到基督的香味,也從基督徒的生活中看到因為信仰帶來「新造的人」(參考哥林多後書五:17,加拉太書六:15,以弗所書四:23—24)的新形像。

現在使徒保羅又在第十章討論到有關「自由」與生活的關連,他將重點鎖定在第31節:「你們無論做甚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

24.第十章1至13節:
使徒保羅以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的經驗舉例,在曠野中他們因為試探上帝而遭遇到懲罰。如果吃祭拜偶像的食物,成為一種試探,就要特別小心。所謂「試探的食物」,指的是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太過「自信」了,認為自己很有信心,無論吃、喝等都不會有問題。然而這樣的態度就像早期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的經驗一樣,他們也吃過嗎哪,喝過從磐石上出來的泉水,但是,他們即使經歷過這樣的生命旅途,還是跌倒了,他們找出自認正當的理由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結果惹起上帝極大的憤怒。

第1至5節,這段經文是談及猶太人祖先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進入曠野之後漂流期間所發生的事,包括在上帝奇妙的安排下,平安過紅海;吃過從天上下來的嗎哪,且從磐石中上帝出泉水止他們口渴。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說「磐石就是基督」,將這句話對照約翰福音第四章13至14節,耶穌對那位撒馬利亞女人說,她即使喝了祖先雅各所流下來的井的泉水還是會渴,但喝他所給的水,才是永遠不渴的泉水,因為他是永恆的生命之泉。使徒保羅在這裡表示:基督,就是拯救者。這位拯救者,就是上帝,祂一直陪伴著以色列人民走過那段最艱辛的旅程。一個在耶穌裡的人也會相同得到這樣的恩典。可惜的,是以色列人民因為對上帝懷疑,結果上帝使他們在曠野漂流時,只要年滿二十歲的,後來都沒有資格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但若是像以色列人民這樣心硬,結果也會是一樣無法進入上帝國享受永恆的生命。

第6至10節,這段經文使徒保羅引用了幾處經文背景,包括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6節,他們在曠野鑄造金牛後,拜之,既喝又跳。然後又引用民數記第廿五章,他們因為受到摩押女人的誘惑,犯了淫亂罪,為此件事引起瘟疫,有二萬四千人死亡(不是這裡記載的二萬三千人)。然後又引用民數記第廿一章4至9節,他們因為埋怨上帝沒有給他們食物和水,結果上帝發怒,讓毒蛇咬死許多人。第10節很可能是和民數記第十六章記載可拉、大坍,和亞比蘭等人不服上帝僕人摩西的領導而遭滅絕的事件有關。在第9節的「試探基督」,也可用「試探主」,或是「試探上帝」來表示。基督的意思就是拯救者。

第11至13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用擔心,他們所面臨的試探,都不是甚麼值得懼怕的,這些都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因為「信實的上帝」不會讓他們遇見承受不了的試探,慈悲的上帝絕不會這樣對待信靠祂的子民。不但這樣,相反的,慈悲的上帝會賜給他們力量,使他們在遇見困境時,賞賜給他們力量,走出一條生命的大道。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0:14-10:22

註釋:

25.第十章14至22節:
這是第一次使徒保羅提到有關聖餐的事,在第十一章20至32節他更清楚地說明聖餐所表明的意義。特別的地方是他將聖餐的事與拜偶像、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一起討論。原因是哥林多教會當中有信徒自認很有知識,信仰很堅定,因此,就參與廟會中祭祀後的筵席,吃喝那些拜偶像過後的食物。使徒保羅說在那些偶像背後所表明的信仰,足夠引人入罪。因此,他特地用耶穌的聖餐來比喻說明。

第14至15節,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一定要遠離拜偶像的事,而這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參與他們任何祭祀崇拜的行為。

第16至17節,使徒保羅認為聖餐就是如同分享了基督的血、身體,也就是與基督已經完全合一了。使徒保羅會這樣解釋,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參考以弗所書一:23),基督徒在教會這個信仰團契中,就如同在基督的身體裡面一樣,是與他合而為一,無法分開的,因為已經與耶穌的生命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的意義所表明出來的,就是生命的共同體。如同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二:20)

第18至22節,使徒保羅強調一個基本觀念:獻祭給上帝,所表示的不僅僅是祭物本身,而是從祭壇所顯明出來的意義。因為祭壇表明的是:上帝顯現、出現,或是居住的位置。因此,當一個人獻祭給上帝時,他不是單單將東西擺在祭壇上而已,而是在表明他和上帝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同樣的,當拜偶像的人,將祭物獻在祭壇上的時候,他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敬拜,而不是單單將祭物放在祭壇上而已。接著,他強調一個人若是去享用拜偶像的食物,又怎能來享用主耶穌救贖的聖餐呢?那是不能這樣做的。因為偶像就是鬼附身的記號,聖餐是耶穌救贖的恩典,二者絕對不可以混淆。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0:23-11:1

註釋:

26.第十章23至第十一章1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整個論點的中心:基督徒的自由。前面有提過,哥林多城的人往往將祭壇上的食物當作他們社交活動的佳餚,將之用來宴請親朋好友,且地點就是在他們獻祭的廟宇。有時還會因準備過多而會將剩下的食物送到市場上去販售。因此,在一個基督徒極少數,而異教徒佔絕大多數的環境中,像哥林多城這樣的地方,要說不吃到、不買到獻祭過的食物,確實是很困難的事。使徒保羅特別提出信徒應該要注意的事。

第23至24節,使徒保羅一再提醒那些自以為信心很堅強的信徒,他們最喜歡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有自由做任何事」,但每當有人這樣說,使徒保羅就會接下一句話說:「並不是每件事都有益處。」(參考六:12)這是使徒保羅的重點,也是他行事為人的中心思想。一個真正有信仰的耶穌信徒,一定會想到別人的需要,不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已(參考腓立比書二:4)。

第25至26節,使徒保羅也相信市場上買來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因為沒有人會很清楚哪些是拜過偶像後被送到市場上販售的食物。但吃那些食物並不會損壞身體,所有食物都是來自上帝賞賜。那些祭拜的行為並不會使上帝賞賜的食物有任何影響。

第27至30節,使徒保羅說若是有人「請你們吃飯」,這不是指在廟前的宴席,在這裡所說是指一般家庭、餐館的。他說出席那樣的宴席,可以安心吃每一樣食物,不用去問每一道菜的出處。同樣的,在菜市場上販賣的食物,有獻祭過與沒有獻祭過的食物,通常都是混雜在一起了,不必每樣都問,因為連那些販賣的商人也分不清楚。但使徒保羅說如果有人已經提醒哪些食物是祭拜過的,那就不要吃,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或辯解,因為別人知道有基督徒對於祭拜過的食物很敏感,因此,他們提醒基督徒在宴席中準備出來的食物裡有祭拜過的東西。他們之所以會提醒,是因為他們的良心催使他們必須清楚地告訴受邀請的基督徒,這樣的善意,是彌足珍貴的。注意第28節,這裡說如果有人邀請你參加宴席,且告訴你桌上的食物是祭拜過的,那人其實已經考慮到你的信仰需要,才會告訴你。你就要知道那位親友很可能是在試探你,要看你吃或不吃、喝或不喝了。如果你不吃、不喝那些他們已經祭拜過的食物,以後那人會更小心的準備食物。反之,如果沒有這樣明確的態度,有了第一步的食物誘惑,接下來的,連串的誘惑就擺在眼前等待著你去承受。不要太過自信,認為自己都可勝過,總要時刻記住:遠離誘惑。這才是正確的觀念。

第31節,這節可說從第八章開始,討論有關基督徒社會生活的總結論:一切都是為了榮耀上帝。這一點也可說是基督徒最高的原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名。

第32至33節,可參考第九章19至23節所說的,為了要爭取更多的人來信耶穌,不論對甚麼人,包括了猶太人、希臘人、外邦人等等,使徒保羅說寧願放棄自己的需要、條件,只為了要爭取更多的人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使徒保羅在傳道生活中一直就是信徒的表率,他也希望大家跟他學,主要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來信耶穌。

第十一章1節,在第四章16節使徒保羅已經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效法他。現在他再次要哥林多教會信徒「效法」他,就像他學習耶穌。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5)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1:2-11:16

註釋:

27.第十一章:
這章從第2節開始,直到第十四章40節止,都是在討論有關聚會的秩序問題。
在這段經文中,可分成下列段落:
第十一章2至16節,討論有關婦女在聚會中應該要注意的事。
第十一章17至34節,有關聖餐的事。
第十二章,教會就是耶穌的身體,大家在他的身體上互為肢體。
第十三章,論愛,所有可以存留下來的,只有三樣:一是信、二是望、三是愛。但最重要的就是愛。
第十四章1至23節,談及講靈語的事。
第十四章24至33節,在聚會中必須嚴守敬拜的秩序。
第十四章34至36節,再次論及婦女在聚會中的角色問題。
 
28.第十一章2至16節:
這段經文談到有關婦女參加禮拜聚會時應該有的禮儀。這對今天許多婦女來說,似乎是很奇怪的論調。但是如果回到使徒保羅的時代,和哥林多地方的景況,就會比較容易知道使徒保羅之所以這樣強調的原因。

第2至3節,這章開始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說稱讚的話。接著就說「丈夫是妻子的頭」,這句話也出現在以弗所書第五章23節。這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共識,妻子是附屬於丈夫,這也是東方社會的共同觀念。但使徒保羅是將這種社會共同價值引用到基督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如同夫妻一樣。因此,他說基督是教會的頭,基督之上,就是上帝。

第4至9節,這段經文提到男人與女人之間在公共場合中穿著和行為上的差異;這裡提到當時希臘文化影響之下的社會,男人蒙頭時,是因為家中發生非常悲傷的事。而敬拜上帝是非常高興和神聖的事,表示對上帝最大的敬意。因此,當時的男人在敬拜的時候,絕對不會蒙著頭,而若是家中有發生哀傷的事,也不會去參加敬拜的禮儀。相對的,如果是女人,就必須蒙著頭。因當時的女人只有妓女不蒙頭。所謂「剃光頭的女人」,就是指那些被賣為奴隸的女人。使徒保羅的看法是:見證福音是很榮耀的事,怎能將自己的角色給卑賤了下來?另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女人的地位很低,稍為自認有尊嚴的女人是不會隨便暴露出她的身體,她們會用布將身體包裹得很周密,從頭到腳,只露出一對眼睛。這種包巾叫作「雅西瑪」(yashmak),即使在今天的中東回教國家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如果出了家門不包著頭巾且蒙著臉,那是非常危險的事,也表示這個女人是個行為不檢的女人。

使徒保羅會提起這樣的事,很可能就是哥林多教會信徒對「自由」的看法。是有人認為自己已經信耶穌了,生命獲得耶穌的釋放。因此,不再受這種傳統、習俗規定的約束。於是,她們在教會裡聚會時,故意將蒙臉的頭巾拿下來。可是,當她們把頭巾拿下來後,常引起非信徒和非基督徒們的議論,甚至會說基督徒的聚會,有女人跟「阿弗洛狄特」神廟的「廟妓」一樣,也可以陪男人睡覺。這樣不但沒有達到傳福音的目的,反而是傷害了耶穌的名聲。由於哥林多城乃是當時希臘世界出名的「放蕩」城市,如果信徒在生活行為上沒有更加嚴謹,就更難以見證信仰在生活上的意義。

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第一至二章,有關上帝造人的記事,使徒保羅只說男人是上帝的形像,他可能是將第二章上帝造人時先造男人而後造女人的說法,引入第一章上帝造人的記事中。「女人卻是從男人造的」與「女人卻是為著男人造的」,這兩句話是平行句,意思都是在表達女人與男人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但要注意的是聖經的作者說上帝之所以要再造一個人,主要原因是為了要「幫助」那原先被造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幫助」,而不是成為附屬品,在認識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10至16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努力試著要讓大家知道,男人和女人之間是互相倚賴,特別是男人和女人若是指夫妻來說的話,更是如此。彼此之間的生命是相互循環關係,特別是二者的生命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上帝才是生命的主、頭。有這樣的認識,就不會強調誰比較重要了。但使徒保羅並沒有忽略當時社會對基督徒的觀感,特別是在基督徒是少數的社會裡,更容易成為社會大眾聚焦的對象,在形象上更需要謹慎。因此,他強調這不是甚麼規矩不規矩的法律問題,而是和上帝之間敬拜的禮儀,是心靈誠實與否,已經不是從外表在探討。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1:17-11:34

註釋:

29.第十一章17至34節:
這是一段相當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將主耶穌所留下來的最後晚餐,也就是逾越節晚餐定位為基督教會的「聖餐」。早期的教會有所謂的「愛筵」(參考使徒行傳二:46)。原本耶路撒冷教會的愛筵是不分彼此,有錢的人與貧窮的一起分享。因此,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到外邦地區,也將這種聚會後的愛筵帶到外邦教會,這種方式就成為基督徒聚會的一種模式。但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地將聚會後的愛筵和聚會中的聖餐給區隔出來,這點認識非常重要,因為二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第17至19節,使徒保羅先指出哥林多教會信徒錯誤的行為,就是在聚會中也結黨分派,這點在第一章已經有指出。使徒保羅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現象,感觸地說了這句「這可以使人看出誰有正確的主張」,這句話也在說明真理會越辯越明。因為真正的真理並不是在人的學識,而在上帝的愛。

第20至22節,這兩節就說出了第19節最後一句話之意,若是沒有實際的愛的行動,說了一大堆知識語言也是枉然。顯然地,哥林多教會把主耶穌的聖餐和愛筵混淆在一起。或是說早期教會並沒有這樣的分別,因為耶穌和門徒守最後逾越節晚餐,就是一種重要筵席。因此,基督徒聚會就是一種筵席,而這種筵席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論甚麼身份,大家都是一起分享。但是哥林多的教會卻不這樣,而是「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這就與所謂的愛筵完全不同的意義了。再者,如果教會內部有紛爭,則即使有愛筵,也失去了它的意義。要有愛筵,就不要有結黨分派的事。因此,使徒保羅很不客氣地指出,他們的愛筵是等於是在藐視上帝的教會一樣的醜陋。

第23至26節,這段經文很重要,也是今天基督教會舉行聖餐時,主持者所用詞句的依據。新約福音書中所使用的(參考馬太福音廿六:26—28,馬可福音十四:22—24,路加福音廿二:19—20),其實就是引用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詮釋的聖餐之意。使徒保羅在這裡特別說聖餐所用的餅,就是耶穌的身體。其實也在暗示著: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若是結黨分派,就等於是撕裂基督的身體一樣。而杯表明生命。因此,喝杯中耶穌的血,所表明的就是和耶穌的生命連結,這種連結也在表明一種新的約開始,是和上帝建立新的約。這已經清楚在說明基督信徒,就是和耶穌的生命緊密相結連,永不分離。更重要的,用聖餐,就是在宣告舊的生命已經死去,嶄新的生命即將開始,這是復活的盼望。

第27至32節,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每次享用聖餐的愛筵,就是需要先從反省自己,認罪悔改開始。若是沒有清楚這點,食用聖餐,也等於是在藐視聖餐的神聖意義。使徒保羅強調聖餐所要表明的,就是面對復活的主的審判,因此,面對審判的主,大家享用聖餐時,態度就更需要謙卑、謹慎。

第33至34節,既然聖餐是在分享上帝在耶穌裡拯救的愛,因此,「彼此等候」,這句話也在說明彼此之間互相接納,且會關心那些尚未出現的信仰伙伴,也是一種彼此關心的方式。若此,就會減少分黨結派之現象持續惡化下去。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2:1-12:11

註釋:

1.第十二章:
從第十二章開始,一直到第十四章,這三章都可清楚看出發生在早期教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聖靈充滿的事,也因為對聖靈的問題看法差異,無形中在教會內部也產生了分裂或是糾紛的現象。
從使徒行傳的記事中看到,耶穌的門徒會開始見證福音,就是在聖靈感動和充滿之下,從不安與恐懼中,變成勇敢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因此,開啟了福音信息傳播的動力。接著,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就是在聖靈的差遣下,開始踏出海外宣教事工,使福音的信息因此而傳開,不但在耶路撒冷,更廣傳到外邦地區去。作者路加在使徒行傳這本史書中,幾乎就是以「聖靈」為主題在描述使徒們和早期信徒信仰上的見證。聖靈在早期是導引教會福音事工走向的主要力量,許多人表明自己有聖靈充滿,四處去傳福音,見證耶穌的救恩,福音的事工即使在被迫害的環境下,仍然廣傳出去。不過,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卻是在探討哥林多教會發生所謂的「聖靈問題」,和使徒行傳所描述聖靈大大充滿在門徒身上,使他們勇敢四處去見證福音信息的情形大不相同,在哥林多前書這三章所談及的聖靈問題,卻是和說「方言」有密切關係。原因是有信徒濫用了「聖靈的恩賜」這個信仰認知,造成教會內部的紛爭。

2.第十二章1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使徒保羅強調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沒有聖靈作工,人不可能認識耶穌是救主。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聖靈感動,任人如何努力,也是枉然。因為認主耶穌為救主,這是關係到生命的問題,關係到生命得救的事,就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改變的,必須是來自聖靈的力量。聖靈只有一個,但是聖靈的工作是多樣的,也因人的需要而異。

再者,既然是聖靈的工作,就沒有所謂「輕重」的問題,因為聖靈是上帝拯救世人生命的力量,是屬於上帝的,不是用人的方式可以衡量的。因此,帶領一個幼小的孩童來認識主耶穌,和帶領一個王公貴族悔改來信主耶穌,一樣重要,沒有輕重之別。

第1至3節,從第1節可看出有關聖靈的問題是哥林多教會提出來的。使徒保羅提出哥林多教會信徒原本不知道福音信息,因此都是過著拜偶像的信仰生活,後來聽到福音信息而信耶穌。因此,使徒保羅強調這就是聖靈的工作,只有在聖靈感動之下,人才會信耶穌是主。也就是說,若沒有聖靈的啟示,人不可能認識耶穌就是生命的救主。

第4至6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聖靈只有一個,但聖靈賞賜給每個人的「恩賜」都不相同。他在這裡表明:每個人身上的才能都是來自上帝聖靈的賞賜。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恩賜,但卻只有一位主,就是生命的救主。這裡所謂「恩賜」,在希臘文和「恩典」是同字根「charis」,指的是:自賞賜得到,不是靠人的能力得到的。因此,所謂「聖靈的恩賜」,很清楚地就是指來自上帝的恩賜。而上帝的賞賜是白白的恩典,不是任何代價可換取得到。這也說明了一個人擁有聖靈的恩賜,不是用來誇耀的,而是要用來回應上帝賞賜的愛。

第7至11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說出了每個人領受的聖靈恩賜不相同,有的人擁有知識,有的得到信心,也有人擁有治病的能力,或是行神蹟的能力,或傳講信息的恩賜,也有專門講靈語者,也有解釋靈語的能力者等等,但這些不相同的聖靈恩賜,都出自相同的聖靈。這已經在說明爭辯誰才是有上帝聖靈的恩賜,是錯誤的認知。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2:12-12:31

註釋:

3.第十二章12至3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特別用人的身體來比喻教會這個信仰團體。並且強調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這樣,每個人在教會裡的信徒,都是連結在耶穌這個身體上的一個肢體。而每個肢體是不相同的,任何一個肢體都不能說別個肢體不重要,或是自認為比不上別的肢體,因為大家只不過都是基督的肢體而已,但連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12至13節,使徒保羅從身體只有一個,而這身體就是「基督」說起,接著他說大家都是在基督這個身體上,緊接著,他將重點指出來:不論是甚麼人,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這裡用「希臘人」作代表),是奴隸,是自由人,都在這基督的身體上領受相同的聖靈洗禮。

第14至20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每個肢體都有特別功用,都是上帝特別的創造,祂按照自己的旨意造每個肢體。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人可以批評上帝的創造,因為人是被造物,而上帝是造物者。把不同功能的肢體安置在身體上的,是上帝,不是肢體自己。

第21至26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已經在說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就是有人會自認比別人更重要,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強調,若是有人自認很重要,就應該伸手去幫助那些被認為不重要的,使每個肢體都有相同的地位,這就不會導致分裂的現象出現。使徒保羅從這裡提出對肢體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共同體的觀念。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第27至3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先是再次強調每個信徒都是基督的肢體,而後述說在教會裡面有領受各種不同恩賜的人,包括有使徒、先知、教師、行神蹟的、治病的、幫助人的、管理者、講靈語的等等。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有這樣的認識,才是避免教會分裂的第一課。在第31節,使徒保羅要大家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愛。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3:1-13:10

註釋:

4.第十三章:
這章可說是使徒保羅書信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美麗詩歌。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愛不是一種恩賜,而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在第一章22至23節,使徒保羅曾形容說:「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句話可再增添一句說:「羅馬人喜好權力。」但是,無論是神蹟、智慧、權力,如果沒有愛的基礎,這些都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傷害。而十字架就是愛的記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在表明上帝對人類的愛。

5.第十三章1至10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先舉出四種與恩賜有關的例子,包括講各種方言的能力,講道的才能、知識,堅定的信心,以及賙濟窮人和獻身的勇氣等,這些都必須以愛作基礎才有意義。然後他進一步解釋愛的意義。

第1至3節,因為有人強調自己很會講各種方言,表示自己很有聖靈的恩賜,於是使徒保羅開始述說無論誰能講多少種不同的語言,甚至能講「天使的話」(其實這個世上沒有人有這種能力),不論有多少能力,就算可以「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這看起來似乎很有信心的樣子,如果不是因為愛的緣故,就算有許多才華或能力,也是枉然。

注意第3節所提起的「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在早期教會有的人為了信主耶穌被用極其殘酷的刑罰—火刑—對待。例如但以理書第三章就在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令建造一座高27公尺、寬3公尺的大神像,並命令全國人民要向該神像敬拜,如果不聽話就要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窑裡」(參考但以理書三:1—7),但有三個但以理的朋友—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拒絕接受這樣的命令,就因此被丟在火窑裡燒,但上帝與他們同在,三個都沒有受到任何傷。使徒保羅要強調的是,即使有如此堅強的信心,也是要從愛的出發點開始,而不是因為有這樣堅定信心,而成為炫耀的一個誘因。

第4至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解釋甚麼是愛。在第4節的「堅忍」,是和第5節的「不輕易發怒」有關係,因為「堅忍」是指對人容忍之意。也就是指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會保持寬恕的心。第6節「不喜歡不義」,意思就是不從作惡的事中得到快樂。就像有的人會傳述別人的錯誤,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只喜愛真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人最大的通病是,很不喜歡聽到真理的聲音,因為真理的另一面,就是會將人的惡給顯露出來。真理也可以說是上帝的另一個記號。第7節的「愛能包容一切」,這裡所謂的「包容」,是指將別人的錯誤「修補」過來,是暗中修補,設法將別人所犯的錯誤給予修正過來,而不是使那人在大庭廣眾下出糗、難堪。

第8至10節,使徒保羅在這裡說「愛是永恆的」,相對的,其它的則是暫時的,會隨著時間過去。所謂「永恆」,和「終止」、「過去」,以及第9節的「有限」、第10節:「可是,那完全的一到,有限的就會消失了。」這裡的「完全」,是指成熟,也就是最終極的目標,也可以指上帝的拯救來臨之意。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3:11-13:13

註釋:

6.第十三章11至13節:
使徒保羅強調在愛的裡面,人的心思意念是會成長的,一個有成長的人,在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過去的幼稚行為,就會知道怎樣改正過來。

第11節,一個小孩子,無論所想的,或是行為舉止,都會充滿著孩子氣,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若是長大,就會將過去孩子氣的表現逐漸拋棄。

第12節,這節說「從鏡子裡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這裡的「鏡子」是指古代的銅鏡,不像今天的玻璃鏡片。古時候的鏡子很貴,因此,不是一般人買得起。若此,一般人所用的「鏡子」就是更普通的材料,只要能夠顯像出來即可。使徒保羅引用這種鏡子作比喻來說明,每個人無論怎樣有才華,對事物的看法都會有模糊不清的一面。他這樣的說法,已經在隱喻著哥林多教會裡面,有很多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批評,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將來就會面對面」,這是指審判的時刻,是非曲直都會顯露出來。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自己對上帝的認識最正確。只有回到上帝面前,人才會真正認識上帝。

第13節,是這章的結論。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會看到他強調「信心」是得救的泉源(參考羅馬書十:9—10)。他也強調基督徒應該心存盼望。有人說基督教的信仰乃是「盼望的宗教」。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愛才是生命的本質,若是沒有愛,則信心、盼望並不會真正對人的生命有益處,因為信心、盼望都是屬於人的,只有愛才是屬於上帝。而上帝是永恆的。因此,只有愛,才會永遠存在。屬於人的部分,都會隨著人而消失。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4:1-14:25

註釋:

7.第十四章:
哥林多教會信徒可能有不少人對講靈語有執迷的傾向,產生一種特有的怪現象,就是大家好像在比賽,看誰比較有聖靈的恩賜,能講出比別人更多的靈語,或是講靈語用的時間比較長。使徒保羅認為如果信仰是用來比較的,那是對基督教信仰的錯誤認識。如果信仰是用來誇耀自己的靈性的,那確實是誤解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質。

從整本聖經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就是學習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救恩。而這救恩就是在耶穌的身上表明出來。因此基督教信仰是幫助一個人知道悔改信耶穌。將這點抓住,就會明白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這麼多篇幅說明有聖靈恩賜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8.第十四章1至25節:
在前面使徒保羅已經很清楚說明,無論有甚麼才華,都是來自上帝聖靈的賞賜,再者,所有的人都是基督的肢體,大家都是連結在基督的身體上。沒有任何一個肢體會說自己是比別的肢體更重要,因為若有一個肢體痛苦,即使是最弱小的肢體,也會使整個肢體同苦。因此,彼此相互幫助才是屬於基督肢體的信徒應該有的認識。現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進一步說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中,有人強調講靈語(方言)的重要性,使徒保羅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才能是比別的才能重要。因為即使會講各種方言,若是沒有愛,就沒有甚麼意義可言。因此,在這段經文中,他特別勸勉那些會講靈語的人,要懂得在甚麼時候講?而講的內容應該跟見證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有關才重要。

第1至4節,這裡一開始使徒保羅就說「你們要追求愛」這句話,已經清楚說出第十四章的基本內涵。使徒保羅要指出哥林多教會真正的問題,是大家彼此在相互比較、競爭。缺少包容和相互鼓勵、分享的愛。而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是在信仰的事上比長短。接著,使徒保羅先區分了講靈語和講上帝信息二者之間的差異;講靈語是對上帝講的,講上帝信息是對眾人說的。前者是造就自己,後者是造就眾人,也等於在幫助全教會。

第5至6節,在這兩節中,使徒保羅表明了自己對這種因為會講靈語而造成教會紛爭的事的看法,他認為能幫助教會的,是上帝的信息,並不是講靈語。他說如果一個人會講靈語,卻沒有帶給信徒幫助,這樣講靈語就對別人沒有特別的益處。

第7至12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樂器作比喻來說明教會信仰團契。他說如果只有一種聲音,卻沒有分別高低,就聽不出奏出的是甚麼曲子。他說講靈語的人也是這樣,若是沒有人聽得懂所講的靈語,就像在聽外國人講話一樣,完全聽不懂,就無法得到幫助。因此,追求上帝聖靈的恩賜,就應該是追求能造就更多人的「恩賜」才正確。可見使徒保羅所看的,並不是某個個人的能力,而是在看整體教會的利益。

第13至1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在信仰團契中,就是要幫助別人或是說彼此相互幫助,這樣的信仰才會有意義,也會帶給教會利益。因此,當一個會講靈語的人,在聚會中只講自己聽得懂的靈語,別人都聽不懂,就算這個人自己很滿足和上帝之間藉著靈語交通,對他人而言也不會有任何益處。

第18至19節,使徒保羅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知道,他很有講靈語的恩賜,但他寧願講五句幫助別人明白的話,也不要講千萬句別人聽不懂的靈語。

第20至21節,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在思想上成熟像大人,但在「壞事上要像嬰孩」,這表示有純潔的心,如同嬰孩一樣,沒有壞的念頭,自然就不會有害人的行為出現。他引用以賽亞書第廿八章11節以下的經文,表示上帝藉著先知說話給以色列人民聽,但他們不聽。上帝只好藉著外國人來傳講他的信息給以色列人民聽,但他們還是不想要悔改,因為聽不懂。使徒保羅用這種隱喻的方式,在說明:講靈語的人,就像講人家聽不懂的話,這樣,又怎能見證福音的信息呢?意思是指對傳福音並沒有任何幫助。

第22至25節,在這裡,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在聚會的時候,就要考慮他們當中是否有初信的,或是還沒有信的人?若是有,就不要講人家聽不懂的靈語,因為對他們在追求信仰的事上沒有幫助。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4:26-14:40

註釋:

9.第十四章26至40節:
這段經文談到在教會裡的聚會中應該有的態度。基本上,使徒保羅講究的是秩序的重要性。在教會聚會中,有秩序是進入敬拜的第一步,如果連秩序都沒有,那是無法使人專心、敬虔的聆聽上帝話語的信息。而這種秩序,必須約束某些特別愛現的人,因為聚會是要敬拜上帝,而不是在顯示個人的能力。再者,這段經文也討論到關於婦女在聚會中應該注意的事。

第26節,聚會中有人唱詩歌、有人教導、有人講靈語也有人翻譯等等,這些要是對聚會有幫助,就會利益參加聚會的人。

第27至30節,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說出敬拜上帝,就應該以上帝為主,不是以某個個人為重。參加聚會的眾人要特別注意傳講信息的人所講的內容。

第31至33節,在敬拜上帝的場合,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人見證。因為上帝喜愛的,就是和諧,而不愛教會信仰團契有紛爭的事出現。

第34至35節,很有可能是在哥林多教會當中,有些婦女也學著講靈語,結果因為以「靈語」為優先,沒有人敢阻止講靈語的婦女,結果整個聚會都僵在那兒不能結束,或是原先有準備要分享信息的人,也無法進行,干擾禮拜的秩序。另外一點,也有可能是當時哥林多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當時的觀念是:婦女在公眾場合講話是「不體面的事」,指的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因此,在教會聚會中如果有婦女公開宣講或是表示意見,很容易造成一般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誤解。從第十一章5節可看出使徒保羅並不反對婦女公開宣講福音,他要求的是要講福音的婦女,也該按照當時的習俗,將頭巾罩著。不過也因為使徒保羅在這兩節的說法,頻頻受到現代婦女的批判,認為使徒保羅還是沒有因為耶穌的福音,跳脫傳統習俗的思維。

第36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指責哥林多教會信徒有人把該教會當作是標準、中心,有種目中無人的傲慢態度。表示該教會信徒不會彼此尊重,也不會尊重其他地區的教會,這是很不好的行為。

第37至40節,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不論自己是偏向講靈語,或是重視傳講上帝的信息,都要彼此相互容忍和接受,也唯有這樣,才能免除彼此之間相爭,避免不該有的紛爭。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5:1-15:11

註釋:

10.第十五章:
這是很重要的一章,使徒保羅用整章的篇幅在談論有關死人復活的問題,是新約聖經中談論有關死人復活最詳盡的一章。這一章也為後來使徒信經提供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肉體的復活。也從這章可以看出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人雖然信了耶穌,或是來加入信仰團契,但卻對復活的事感到無法理解,或是對復活的事持懷疑的態度。而使徒保羅傳福音時,最重要的一個信仰告白,就是所有信耶穌的人,將會與耶穌同死,也會與耶穌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

其實,有關復活的問題,並不是在外邦人當中才有這種問題,猶太人當中的撒都該派的人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並不相信有死人復活這種事,因此,他們曾利用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利未拉特婚姻條例」(Levirate Law)來試問耶穌關於復活的事。而耶穌的回答是:「今世的男女有娶有嫁;但是那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人,也不娶也不嫁。他們和天使一樣是不會死的。他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他們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二十:34—36)

使徒保羅會這麼強調肉體的復活,是因為希臘思想中,將人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肉體的,另一是靈魂的。肉體是污穢、不好的,因此,人死後,肉體就開始腐壞。但靈魂是潔淨的,因此,當人去世的那一刻,靈魂就離開了身體。因此,當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教會傳福音給他們時,都會強調身體就是上帝聖靈的殿(參考六:19),這表示人的身體跟上帝有密切關係。而上帝是聖潔的,因此,人的身體必須保持聖潔,這樣,死後復活就是一個嶄新的生命。而這是希臘思想無法接受的想法。這也是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人認為只有靈魂會得救,身體原本就會敗壞死亡。因此,這種信徒雖然是信耶穌了,卻還是過著淫亂的生活,他們認為這不會影響到靈魂的聖潔,這點也是使徒保羅非常生氣的事。其實,這種態度不僅發生在哥林多教會,也出現在以弗所(參考以弗所書五:5)、歌羅西(參考歌羅西書三:5)等地區的教會。

11.第十五章1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供了很重要的珍貴資料,就是描述可以見證耶穌復活的神蹟的人很多,包括有他的門徒,也有多達五百多個跟隨的民眾,更重要的,是這些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的人還活著,表示這是可以查證的事,而且更重要的,使徒保羅的轉變就是因為他親自看見復活的耶穌。因此,使徒保羅談死人復活的信仰,是根據他親眼看見的基礎,也是從這點他自認是被上帝和耶穌親自揀選成為「使徒」的一最重要理由(參考加拉太書一:1)。

第1至2節,這兩節也是這章經文的引言。使徒保羅要哥林多教會信徒記住他傳給他們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他說傳這個福音,是「倚靠聖靈的大能來證實的」,為的是要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信仰上「不根據人的智慧,而是以上帝的大能為基礎」(參考哥林多前書二:4—5)。這也說明了哥林多教會中,已經有人滲透進去說「另一種福音」了(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4),這些人後來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超等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11)。

第3至4節,這兩節很重要,使徒保羅說已經把自己所領受那「最重要」的信息傳給了哥林多教會信徒。這裡所說的「最重要」一詞,在中文《和合本》是用「第一」,台語漢字也是用「第一」,指的就是「最重要」之意。表示這兩節所提到的,也是福音信息中最重要的-耶穌為人的罪死,且埋葬,但第三天復活了。這也是基督教信仰告白中最重要的內容。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說他所傳講的這些信息,都是「按照聖經所說的」,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聖經是上帝的話語,福音就是要根據聖經上帝的話傳,不是人自己創造的信息。如果沒有依照聖經,就不能說是福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認識。

第5至7節,在這幾節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有關耶穌復活後顯現給誰看過的記錄;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耶穌曾向(1)彼得、(2)十二使徒、(3)五百多個跟從者、(4)雅各等、(5)最後是使徒保羅自己。在聖經中有關復活的耶穌顯現給彼得看過,可能是路加福音第廿四章34節記載的資料,說明十一位門徒(除了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外)正在說:「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也可參考馬可福音十六:7)「五百多個跟從者」,這點在福音書中找不到這個資料,但可能盛傳在早期教會中。最後一位是「雅各」,他很可能就是耶穌的弟弟;他原本並不相信耶穌(參考約翰福音七:5),福音書也沒有特別記載有關雅各看見耶穌復活的記事。不過,從使徒行傳第十五章,以及加拉太書第二章都可看到這位雅各後來在早期耶路撒冷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使徒保羅強調這些看見過耶穌基督復活的人,還有很多人活著。換句話說,早期教會在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並非是空談,而是確實有人在見證此事,也是因為這樣,加上聖靈充滿的力量,他們勇敢地見證此事,才使福音大為廣傳開來。

第8至11節,使徒保羅將自己排在最後一位;他遇見復活的耶穌,是因為當時他正在四處迫害耶穌的信徒,然後發生在他前往大馬士革要繼續逮捕信徒的途中,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給他看,並且跟他說話(參考使徒行傳九:1—9)。也因為這次的奇妙際遇,改變了使徒保羅的一生。如果說耶穌的兄弟雅各有改變,則使徒保羅的改變更明確,且對教會後來的發展影響更大。使徒保羅說為了感謝復活的耶穌親自向他顯現的恩典,他並沒有因此就驕傲,自以為有甚麼特權,或是瞧不起其他的門徒,他說那是上帝的恩典和他一起同工,才使他和其他使徒一起傳耶穌復活的信息。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5:12-15:34

註釋:

12.第十五章12至34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開始解釋確信耶穌復活的信息之重要性,因為這是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基礎。

第12至19節,顯然地,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在傳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這點讓使徒保羅感到難過。他強調若是基督沒有復活,就沒有甚麼好傳的,這樣,耶穌的信徒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因為基督若是沒有復活,所有信耶穌的人就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的信是白白浪費了生命。第19節很重要,就是因為有復活,生命才有盼望。若是沒有復活,人的生命就是沒有盼望,這種人最悲哀。

第20至28節,這段經文使徒保羅用非常肯定的句型說出基督復活的信息,是可以確信,不需要懷疑。他在這裡提到亞當犯罪,帶給全人類進入死亡中。但因為耶穌復活,使所有信的人進入復活的盼望裡。第20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在這節,使徒保羅提到耶穌的復活,才是死人復活的保證。就是因為有復活的盼望,人活著才有希望。第21節可以參考羅馬書第五章12節,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第三章1至19節有關亞當犯罪為例,認為罪就是從亞當開始引起而傳下來,人傳承的罪在生命裡。現在則是因為耶穌的復活,使人享有復活的恩典和盼望。復活,就是打敗死亡的威脅和力量,這復活也是上帝最奇妙的神能,使所有一切導致死亡的力量都屈服在基督之下。使徒保羅這樣說,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信徒,在耶穌裡,復活帶來生命最大的力量,可以勝過所有威脅生命的死亡。

第29至34節,這段經文可看到早期教會曾流行著一個習俗,就是為那些已經去世,代替那些沒有機會受洗就去世的人受洗。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是因為早期教會流行著一個觀念: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進入上帝國。也等於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得救。因此,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他受洗,在將來耶穌再臨的時候,他可以因為有人替他受洗而得救,已死的生命因此復活。現在這種情形已經不復存在了,原因是我們認為信仰是要自己親自告白才算,不能用代替的。

再者,有些信徒活著的時候,拒絕受洗,可是在發生重大事故或是患了嚴重的疾病時,特別是在昏迷狀況下,他的家人希望趕緊為他施洗,以為這樣可以在將來復活的時候又同在一塊。這種情形在今天的教會比較普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可能與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2至43節所記載的那位與耶穌同時釘十字架的罪犯的臨時悔改有關。有人就是這樣相信,只要在臨終之前趕緊悔改受洗,就好了。

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心存僥倖的想法,要趁著清楚明白,在信仰上堅定,且在生活上有見證,而不是隨便,導致生命死亡來臨時,卻還沒有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忠實的信徒,那就非常可惜。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5:35-15:58

註釋:

13.第十五章35至58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動物、植物的形體變化,來比喻復活後的身體變化。他同意身體是會朽壞,但是復活卻是永恆的、不朽的。因此,在會腐朽與不朽之間,有很大的區別──血肉造成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須是屬靈的身體才可以。所謂屬靈的身體,就是在耶穌基督裡得到救恩的生命。

可以這樣說,基督教信仰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復活。復活,是指生命的復活,是包括肉體在內的復活。這一點也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差異最大的信仰內涵。而這也是希臘人,或是受過希臘教育思想甚深的人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是希臘思想裡認為人的生命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指肉體,另一指靈魂。人死了之後,靈魂就會離開人的肉體,靈魂是永不滅亡的,因為靈魂是聖潔的。肉體是腐敗的,會在人死亡的時候開始腐爛,終至消滅。因此,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來說,他們會提出「有死人復活嗎」這樣的疑問,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連猶太人宗教領袖之一的撒都該人,都無法接受有死人復活的事時,外邦人提出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使徒保羅用這麼長的篇幅與哥林多教會信徒討論死人復活的信仰的原因。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又提出第二個相關的問題:如果有死人復活,那麼,復活後的形體是甚麼樣式呢?相信這不僅是哥林多教會信徒關心的,也是今天的基督徒最想瞭解的問題。其實,耶穌的門徒多馬就有這樣的疑問,他聽到其他門徒告訴他說耶穌復活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除非他親眼看見,並且親手觸摸到耶穌,否則他不信(參考約翰福音二十:25)。

現在使徒保羅用例子來說明復活的意義和可理解的動植物現象來說明。

第35至39節,使徒保羅以農作物的形體改變來說明復活生命的意義。耶穌也曾用這樣的話在說明生命的意義,他說過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卻長出許多子粒來(參考約翰福音十二:24—25),說明生命並不一定是死了,而是更新、復活起來。耶穌用麥子落在地裡死去作比喻,在說明生命的失落與取得,差別就在於願意犧牲與否。現在使徒保羅說農作物的「種子」,如果是拿在手上,它就只是一顆子粒,但是,若將這子粒栽種在地裡,結出來的就是果實,成長起來的形體已經與原本光光的子粒完全不相同了。他說這種不相同的形體,是上帝照著自己的意思所給的。這說法是根據創世記第一章27節所說,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人的觀念延伸出來的。也就是說,上帝是依照祂自己的計畫、旨意創造所有的東西,這些受造的萬物都有不同的形體。因此,復活的時候也是一樣,因為復活的神蹟乃是上帝最偉大的創造,是上帝特別旨意之下完成拯救生命的工作。

第40至41節,使徒保羅在這兩節提到宇宙間的美,這種美就是一種特殊的形體。他要表明上帝的創造是非常特別的,沒有一樣東西是重複出現,且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每個受造物,在不同的時空下都以不一樣的形體出現。甚麼樣的環境,出現的東西和形體也會有差異。在這裡,他用天上的星辰來比喻變化,各有不同的光彩,這些都在說明每種復活物體的變化,是不相同的。

第42至49節,在這段經文中,有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說明死亡與復活之間的區別。他用「第一亞當」和「第二亞當」來形容,他用「第一亞當」來表示人類犯罪後,被上帝懲罰而成為會死亡的生命。而「第二亞當」則是代表著耶穌,他是復活的生命,是使人與上帝和好的要素。在羅馬書他這樣說,只有順服上帝的法則才會有存活的希望(參考羅馬書八:6—8、13)。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充分地說明「本性」帶來死亡,但上帝的靈使人存活。「本性」所代表的就是人的罪。上帝的靈乃是救恩,是上帝對人生命感化的力量。現在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一個復活的生命,是屬靈的生命,也是屬靈的身體。相對的,死亡的生命是屬於本性(血肉)的,這種死亡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有:朽壞(第42節)、醜陋衰弱(第43節)。使徒保羅喜歡用「屬靈」來表明一個與上帝建立和好關係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是有永恆的生命。因為這是來自天上的,不是屬於地上的生命。屬於地上的都會死亡,唯有屬於天上的才是永恆的,沒有死亡。

第56至57節,這兩節是這章最重要的經文;這兩節說出人之所以會死亡,就是因為罪的緣故;而復活就是在耶穌裡得到的。

第58節,使徒保羅最後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不要被那些錯誤的信息給動搖了原有的信心,且在福音事工上,所有努力見證福音的,都將會是復活的主耶穌拯救的記號,絕對不會枉然白費。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6:1-16:12

註釋:

14.第十六章:
使徒保羅一直沒有忘記耶路撒冷教會裡有貧困信徒遇到生活困境的問題。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教會開拓起來後,就勸勉信徒要奉獻濟助耶路撒冷教會的貧困信徒。他會這樣用心在這件事上,主要是要讓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不會用鄙視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的教會,而能感受到外邦教會的信徒也是很有愛心,會關心貧困者的需要,這就是在實踐耶穌的教訓,也是在完成摩西法律的「愛人如己」的規律。再者,他認為猶太人基督徒分享屬靈的恩賜給外邦人,外邦人信徒就應該在猶太人物質生活上的欠缺給予必要的資助(參考羅馬書十五:25—27),換句話說,這是外邦信徒應該有的責任。

15.第十六章1至12節:
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會先準備好要捐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需要,他可能會親自去訪問他們,但也可能會派該教會所熟悉的人去拿,這人應該就是第10節所提到的提摩太。他希望真的能實現在去訪問哥林多教會。

第1至4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就很清楚說到他要哥林多教會準備好要捐助給耶路撒冷教會的錢。第1節提到他曾吩咐加拉太教會的信徒這樣做(參考加拉太書六:9—10)。但在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並沒有明確說出要怎樣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但卻提到大家「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因此就應該在公眾的「善事」上互相協助。這是一件重要的認識: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相互關心。雖然屬於不同的族群、教會系統,但都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信徒,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信徒,要以存「小錢」的方式來累積救助的捐款。他採用每個禮拜天參加聚會的時候,就「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不希望等他到哥林多教會時,大家才想辦法要湊這救助的款項。接著他說他們可以選派可信任的人將此款項帶到耶路撒冷去。這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對於財物都很小心,因為奉獻的金錢必須非常審慎處理,稍一不慎可能就會使教會這個信仰團契發生彼此不信任的問題。

第5至7節,原本在第4節記載使徒保羅說「如果需要」他親自走一趟哥林多,他很願意。可能時間上有困難,或是行程還沒有確定,但可能會路過而已。其實,在第四章19節他就這樣說過:「如果主准許,我不久就會來看你們。」在第十一章34節,他又說:「至於其他的事,等我來了再解決吧。」可以想像得到使徒保羅是一再地期盼,希望能到哥林多教會去一趟。依據使徒行傳第十九章21至第二十章3節,使徒保羅確實達成了這個心願,且在哥林多教會住了三個月久的時間。這就是他在第6節所說的過了一個冬天,因為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有長達四個月時間,海上風浪強勁,不適合船隻航行的緣故。再者,他離開哥林多很可能在時間上也是提前,因為在哥林多有人準備要殺害他(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因此,逼使他必須提前離開回去馬其頓。

第8至9節,這裡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就是使徒保羅一直留在以弗所。那麼,這封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就是在以弗所停留期間所寫的。依據使徒行傳第二十章31節的記載,他在以弗所停留長達三年之久,可說是他在外邦人地區宣教停留最長久的地方。在第9節說以弗所的門「大開」,意思是有很好的傳福音機會。對於傳福音的工作者來說,掌握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第10至12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可能會派提摩太到哥林多教會去。提摩太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所得到一位年輕傳福音的同工。他是路司得的人,母親友妮基、外祖母羅綺都是猶太人(參考提摩太後書一:5),父親是希臘人。提摩太在路司得和以哥念備受信徒的稱讚,使徒保羅帶他同行傳福音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也為他行了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使徒保羅相當喜愛提摩太,甚至稱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使徒保羅先差派提摩太去訪問哥林多教會,希望該教會的信徒能夠好好款待提摩太。他之所以差派提摩太,是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17節使徒保羅就曾肯定過提摩太,可見使徒保羅對他很信任。

這裡也提到亞波羅,他是出身亞歷山大城的人,很有口才,且對聖經相當熟悉。喜歡傳福音,後來得到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幫忙,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很好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4—28)。在第一章十二節提到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當中,有一群人是相當擁護亞波羅的。可見他在哥林多教會曾備受禮遇和尊崇。使徒保羅知道亞波羅對哥林多教會有影響力,因此,希望他能協助該教會,或是處理一些教會的紛爭。可惜的是,亞波羅在時間上有困難。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6:13-16:24

註釋:

16.第十六章13至24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最後的勸勉。使徒保羅的書信都有個特色,就是會附上一些向同工請安的話。

第13至14節,這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他用「站穩、勇敢、剛強」這些詞句,都是平常羅馬軍隊指揮官對屬下兵士的訓詞。信仰就像是在打仗一樣,這是使徒保羅時常使用的比喻方式(參考以弗所書六:10—13)。第14節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憑著愛心去做」每一件事,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因為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贏得勝利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勇氣,而是愛。

第15至19節,這裡提供一則寶貴的資料,就是司提法那和他的家人,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個家庭,且在福音的事工上很熱心。在第一章16節記載這一個家庭乃是使徒保羅親自給予施洗的。第17至18節提到司提法那和福徒拿都、亞該古等人,他們可能就是第七章1節所提起的,將哥林多教會寫給使徒保羅的信帶去的人。第19節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他們是羅馬皇帝克勞第驅逐居住在羅馬城的猶太人時,離開羅馬來到哥林多,而在哥林多城遇到使徒保羅。和使徒保羅一樣,他們也是以「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是使徒保羅的好同工(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4)。後來與使徒保羅到以弗所去(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8—19),當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時,這對夫妻也託使徒保羅帶筆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問安。這裡說以弗所教會的聚會地點是在這對夫妻的家裡。可見當時的教會規模並不大,但對福音的事工卻很熱心。

第20至24節,這裡提到「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這是早期教會的一個習慣,大家來到聚會之處,相見面時就彼此親吻,這是非常誠懇的態度。使徒保羅說他是親手寫上請安的話。不過也有可能是他請別人代筆,但是由他口述,當然所寫的內容是他的意思。第22節並不是使徒保羅書信會出現的句子,但卻在這裡出現,很可能是他在寫此書信時,心情有些激動吧。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