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 13章17節 到 13章22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貳、以色列人在曠野  13:17-18:27 
  一、出埃及過紅海的神蹟 13:17-15:21 
    (一)以色列人攜帶約瑟骸骨往曠野前進  13:17-22 
          ◎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不單單只是要帶領他們從那奴隸之
            地走出來,更是要使他們那種過慣430年以來奴隸生活的心境
            能有正確的轉變,當他們實實在在成為神的選民之時,才有可
            能成為大國大族,實踐 創 12:2 提到萬國萬族因他們蒙福
        的應許。因此,在曠野40年其實就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訓
            練,就像 申 8:2-6 提到,神沒有忘記用大能的手扶持祂的
            選民,只是過程看似艱難卻意義非凡。
          ◎ 13:17-18 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文,因為這邊提到整個出埃及運
            動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以色列民族被奴役慣了,他們不僅僅會因
            為 13:17 提到遇見戰事就後悔,甚至之後肚子餓或口渴都後
            悔,他們在這種矛盾衝擊下在曠野漂流了40年之久。神帶他們
            走過曠野艱辛的路,為的是要教導他們如何克服所遇到的生命
            危機,並洗滌他們生命中的心結。
          ◎ 13:17-14:31  整段散文敘述先交代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且提
            到是「法老」讓百姓離開( 13:17 ),而不是如同  13:16  提
            到是上帝把他們帶出來。不過這樣寫應該是為了把法老硬心這
            主題作結,而且隨即我們可以看到上帝介入選擇百姓逃走的路
            線。
          ●「非利士地的道路」:指的是由埃及到巴比倫,穿越肥沃月彎
            (Fertile Crescent)的古代主要道路。可能指埃及法老Seti 
            I 和Rameses II時代就已築好的一條從埃及三角洲進入迦南地
            的軍用道路。這幹道沿地中海岸北上,穿過巴勒斯坦南部的非
            利士地,然後在沿著耶斯列谷轉往內陸。這可能是出埃及最短
            的路徑,最多只需要兩個星期的路程即可進入迦南。
          ◎由於往非利士地的道路是主要幹道,所以埃及、非利士等國家都
            會用重兵駐守,以色列人走這條道路,難免遭遇戰爭。
          ◎一般認為「非利士人」是西元前十二世紀(西元前1100-1200年)
            才由革哩底島(克里特島)定居到巴勒斯坦。而出埃及的時間點
            一定早於西元前1200年,因此此處可能是後期的編者修改為讀者
            熟悉的地名,或者當時已經有部份克里特島人殖民到巴勒斯坦(
             申 2:23 的迦斐託,就是克里特島)。
          ●「紅海」:原文是「蘆葦海」或「激流之海」,大概是指「蒲草
                      海」的意思。不過這個字也曾被用來指「海草」
                       拿 2:5  。蒲草這類植物以前在蘇彝士灣和地中海
                      之間的沼澤地帶生長得相當茂盛,不過只在淡水邊生
                      長,因此一般認為「紅海」指的應該是一個「淡水湖
                      」。當然,如果此字被拿來當成更廣泛的「生長在水
                      中的草」解釋,就不一定非解釋成淡水湖不可。從蘇
                      彝士灣往北,沿途經過的淡水湖有苦湖(Bitter 
                      Lakes)、廷薩湖(Lake Timsah)、巴拉湖(Lake 
                      Balah),最後的是地中海旁的門札萊湖(Lake 
                      Menzaleh)。
          ◎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都將「蘆葦海」翻譯成紅海,所以傳統
            上就認為此處是「紅海」。傳統就認為是紅海的兩個海叉(蘇伊
            士灣或阿卡巴灣之一)。
          ◎目前學者們至少提出了八個可能的地點,但沒有一塊水域是能夠
            與出埃及記和希伯來聖經所有提到紅海的敘事吻合。所以我們只
            能承認這個詞並不常常指向同一個水域或同一塊沼澤地。許多學
            者認為這個地方的正確位置並不是他們信仰的核心。
          ●「帶著兵器」:「列以戰陣」、「武裝」。可能是指以色列人攜
                          帶武裝、或按軍隊編組方式行進。
          ●「嚴嚴地起誓」:原文是「起誓 起誓」。
          ●「必眷顧」你們:原文是「眷顧 眷顧」。
          ◎ 13:19 可參考 創 50:25 的記載。「因為約瑟曾叫....」原文
            沒有「約瑟」,但上下文可以了解就是約瑟要求的。 書 24:32 
            記載約瑟的骸骨終於被葬埋在示劍。
          ●「疏割」:字義是「貨攤」,詳細地點不詳。一般認為是「伊斯
                      瑪利亞西邊的突米拉河谷」。大約在蘭塞之東南八十
                      公里,也許是現今的馬斯古達山丘。
          ●「以倘」:字義是「與他們同在」、「他們的犁頭」。
          ◎以倘與埃及語的 htm「碉堡」相同,可能是指這地區任何一個堡
            壘。神在 出 14:2 要他們掉頭轉回,表示旅程第一個階段時他
            們可能是沿著非利士地的道路行走。若然,以倘最有可能便是西
            勒(Sile),即現代的阿布塞法遺址(Tell Abu Sefa)。這是
            古代守衛前線第一個堡壘的所在地,也是遠征迦南慣常的起點。
            但西勒離疏割有八十公里之遙,要幾天才能走到。此外,在蒲草
            紙文獻阿納斯塔西第六蒲草紙中,又提到法老梅雷他(西元前13
            世紀末)在特葉庫附近,另外還有一座堡壘。
          ● 13:22 也可以翻譯成「祂總不從百姓面前移開日間的雲柱,夜間
            的火柱」。
          ◎「雲柱、火柱」:許多學者常常用「火山爆發」來解釋此處的「
                            雲柱、火柱」,不過這一方面沒有相關的文獻
                            支持,另一方面也跟聖經描述的雲柱、火柱行
                            為不同。最直接的解釋就是「上帝的超自然行
                            動」了。
          ◎沙漠溫差大,白天炎熱、夜晚寒冷,白天的雲柱可以遮陽,夜晚
            的火炷可以加溫照明。雲柱、火柱除了表明上帝的引領之外,也
            表明了上帝無微不至的愛。
          ◎舊約聖經中的煙、雲、火都充滿神聖的象徵,參考: 19:18 
             24:16-17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出埃及記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