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10章1節 到 10章19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9.第十章:
從第十章到第十二章,可以看到當大衛打亞捫人的這場戰役,也是他在統治以色列最顛峰的時期。當人在最顛峰的時候,也最容易受到撒但誘惑力的時刻,就在這時候,大衛忘記了上帝的話語和教訓,他為後代立下了最壞的榜樣,王朝也因此走向了衰敗的第一步。

第十章再次記載這些曾經被打敗的族群、國家又再次的集結軍隊,想要重新再戰,不僅是亞捫人,也包括了瑣巴、敘利亞等國、族群。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這些族群,長久以來跟非利士人一樣,經常騷擾以色列人。這一章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材:誤解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衝突,也會造成族群和族群之間的紛爭,以及國家和國家間的戰爭。

10.第十章1至19節:
這場對抗亞捫人的戰役,是發生在甚麼時候?也無法清楚知道。在掃羅的時代,亞捫人的王拿轄曾經有過要攻擊以色列人的城市雅比城,但被掃羅打敗。但在大衛時代,拿轄王跟大衛的外交關係甚佳。因此,當大衛聽到拿轄王去世的消息後,為表示哀悼而派特使去致意,結果卻遭遇到極大的羞辱,因而引發了這場戰爭。這是以色列國正式對外宣戰,因此,在歷代志上第十九章1至19節也有官方資料出現。在歷代志的資料中,作者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就是亞捫王哈嫩用「三萬四千公斤銀子」之金錢僱來的外籍傭兵。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用金錢僱用的軍隊,若遇到戰況不佳,往往會在陣前棄械逃亡,以求保命。

要注意的是,在撒母耳記下的記錄中,第二次戰役之結果和歷代志上所記載的有很大差異;在撒母耳記下記載以色列殲滅了敘利亞軍隊有「七百個趕戰車的人」,而歷代志上是記載遭到殲滅的敘利亞的戰車士兵則是有「七千名」,這樣剛好相差十倍之多。

第1至3節,在掃羅時代,曾出兵攻打亞捫王拿轄,但在大衛時代顯然和拿轄王之間有很好的外交關係。現在拿轄王去世,大衛認為要繼續維護兩國的外交友好關係,決定派遣特使前往弔喪。這原本是一件國際外交上基本的禮儀。大衛在這裡描述說兩國關係「友好」,這用詞在表示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且簽訂有平等條約。也從這裡,可以理解當大衛帶兵攻打摩押人的時候,亞捫人並沒有出兵援助摩押,可能與此有關。這些特使抵達亞捫的京城——拉巴,這城就是今天約旦王國首都安曼(Amman,參考十一:1、十二:26)。但在拿轄王的兒子「哈嫩王」身邊的參謀,顯然對於大衛派出特使團去弔慰的舉動,表示存疑。他們認為大衛派特使來,是為了要「偵察這城的虛實,好征服」亞捫。

第4至5節,哈嫩聽從幕僚的話,於是下令逮捕了這些特使。他並且用當時中東社會最為羞辱人的一種方式——剃去一半鬍鬚,並且將臀部衣服割斷。因為當時的人只有遇到最悲傷的事時,才會將鬍鬚割掉一半(參考以賽亞書十五:2,耶利米書四十一:5,以西結書五:1)。剃去這些特使的一半鬍鬚,除了是一種羞辱之外,也同時是在表達大衛的勢力將會因此削減一大半之意。而將衣服下半截割去,更是在羞辱戰犯的一種方式(參考以賽亞書二十:4)。因為這樣,就會露出下體,使人蒙羞。但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羞辱對方使節,等於是在羞辱一個國家的君王和人民一樣,表示不惜與對方開戰才敢這樣做。大衛知道這件事之後,他要這些特使團的人先在耶利哥等候到鬍鬚長出來之後才回耶路撒冷。

第6至8節,當亞捫王哈嫩要這樣對待大衛的特使時,他已經有要開戰的準備。但他知道要打贏以色列並不容易,因此,他就向瑣巴王國招募「敘利亞步兵」兩萬、陀伯一萬兩千人、從瑪迦王那裡雇來一千人。根據歷代志上作者提供資料是:亞捫王哈嫩提供了「三萬四千公斤的銀子」雇用外籍兵團準備加入此場戰局。大衛當然會了解亞捫必定是準備好要開戰,才敢這樣羞辱他的特使。而他也必須維護國家的尊嚴,若是不出兵攻擊亞捫,過去打仗勝利所統治的國家,必定會紛紛尋求獨立他去。因此,他下令以色列元帥約押率兵全面開戰。

第9至12節,約押面對的亞捫軍隊和他們雇用來協防的盟軍,一點也不敢輕忽。他挑選出以色列最精銳的部隊,將之分成兩支,以免受到亞捫聯軍的前後夾攻。他自己率領的軍隊準備直接進攻這些外籍兵團的軍隊,然後將其餘部隊交給自己的弟弟亞比篩帶領,準備進攻亞捫的首都「拉巴城」。他告訴弟弟亞比篩,說這次的戰役,是要為「上帝的城奮力戰鬥」。因為若是打敗仗,耶路撒冷城將從此落入他族人手中,而耶路撒冷城內有上帝的約櫃,因此,在約押的看法裡,打敗仗,不僅是人民生命不保,耶路撒冷城若失去,也將會帶來信仰的瓦解,因為約櫃將在落入外族人手中。「願上主成全他的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約押很清楚在表明:此次戰役,並不是只靠自己的能力,而必須倚靠上帝的協助。因為外籍兵團也是強兵勇將,若是沒有上帝的協助,倚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並不一定會贏得戰爭。因此,他表明這次戰役全靠上帝的帶領。即使他是個名將也要謙虛。

第13至16節,約押成功地打敗了亞捫人所雇用的敘利亞等聯軍。這可說是此役戰事最重要的第一個捷報,因為這樣,約押才可以挾著戰勝餘威,迴轉過來支援攻打亞捫的亞比篩所率領之以色列軍隊。當約押打敗了敘利亞等聯軍之後,亞捫人就害怕起來,不敢再跟亞比篩的軍隊正面衝突,退回拉巴城內固守城池。而約押則是收兵回耶路撒冷。為甚麼約押不乘勝追擊?這很可能跟冬季來臨,不適合軍事行動有密切關係(參考十一:1)。因為約押沒有繼續進攻,讓敘利亞聯軍有機會重整軍備而能再次打敗以色列軍隊。這次聯軍有瑣巴的將軍「朔法」率領整軍備戰。

第17至19節,大衛再次調度軍隊應戰,這次仍然是以色列軍隊大獲全勝。這次戰役一開始,以色列的軍隊就殺了「七百個趕戰車的人和四萬騎兵」,同時把統帥「朔法」也殺了。在歷代志上第十九章18節的記載不太一樣,認為是殺了「七千名敘利亞戰車兵」,應該是歷代志上的記載較正確。因為根據歷代志上第十九章7節的記載,亞捫用大量金錢單單僱來的聯軍,就有「三萬兩千戰車」,這麼多的戰車軍兵,若是只有損失「七百個」,並不是甚麼大傷害。但若是「七千名」,就不是一件小事。再者,這裡說殺死了「四萬騎兵」,可能是誇大之詞,不過造成極大的損傷是確實。但最重要的是敘利亞聯軍的統帥朔法戰死,使得聯軍失去領導中心,軍隊必然會四處逃竄。這場戰役結束,可說是整個敘利亞地區的小國都歸順了以色列,連亞捫人都不敢再有任何侵犯以色列的企圖。因為沒有敘利亞地區的聯軍支援,單要靠亞捫人的軍力想對抗以色列軍隊,是不夠的。而如今聯軍都戰敗了,亞捫人更甭想要與以色列單打獨鬥。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下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