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31章1節 到 31章7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2.第三十一章:
這章是記載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作戰的情形。其實,也可以將這一章直接連結在第廿八章2節之後來看。但編輯者為了讓讀者更清楚整個戰役過程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直接關係,其實,這當中所發生的事,都在說明一個中心主題:大衛,確實和掃羅不一樣;大衛有上帝的靈同在,而上帝的靈已經離開了掃羅。

3.第三十一章1至7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掃羅和他三個兒子戰死沙場的經過。這場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的戰役,正好回應了大衛不親自殺死掃羅的堅持,因為大衛認為掃羅既然是上帝所親自揀選的君王,就不可以殺害他,但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祂一定會親自處理掃羅的事(參考廿六:10)。如今掃羅果真「死在戰場」,而且以色列人在這場戰爭中死傷慘重(參考三十一:1),這也應驗了掃羅從先知撒母耳口中得到的「啟示」(參考廿八:19)。

第1節,這節開始就說「非利士人跟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打仗」,「很多以色列人被殺」,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以色列人的士兵傷亡慘重。因為到後來是連指揮官「掃羅和他的兒子們都逃跑了」。若是連指揮官都逃跑了,就可以想像:其他士兵的情況就更悽慘了。

第2至3節,這裡記載掃羅的三個兒子死於戰場,包括「約拿單、亞比拿達,和麥基‧舒亞」。連掃羅也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而受了重傷,可見戰況的慘烈。

第4至5節,當掃羅受重傷時,他要求身邊「替他拿兵器的侍衛」,拔出他的刀,將他「刺死」。掃羅的理由是:「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目中無神的非利士人凌辱我」。這句「未受割禮」,這個詞含有藐視的語氣,撒母耳記的作者在原文中一再使用這樣的語句(參考十四:6、十七:26、36,撒母耳記下一:20)。意思是指骯髒、不潔淨的人。「未受割禮」也是指「外邦人」,因為以色列人一直認為割禮是分別為聖的記號。在此,掃羅也提到他不希望受到重傷又被俘虜而遭到「凌辱」。因為在舊約聖經時代的社會,被擄的君王經常會受到極其殘忍的酷刑,例如雙眼被挖出(參考列王紀下廿五:7),手腳被斷,身體傷殘而在痛苦中過餘生,甚至會像乞丐一般必須吃勝利者桌上掉下來的食物碎渣過生活(參考士師記一:6—7)。參孫就是眼睛被刨出來,身體被銅鍊鎖住,然後在監獄裡推磨(參考士師記十六:21)。因此,掃羅認為與其如此,不如命令拿兵器的侍衛殺死他會比較好(參考士師記九:54)。因為這是有關生命尊嚴的事,他不要苟且偷生。可是這拿兵器的侍衛「非常害怕,不敢做」,結果掃羅就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不過在撒母耳記下第一章6至10節卻有不同的資料,說是一個年輕的亞瑪力人向大衛表示,他聽到掃羅這樣的請求之後,想到反正掃羅也活不了了,於是就如他所願的「殺了他」。

第6至7節,這裡說「在那一天」掃羅和三個兒子,以及身邊隨從的人「全部陣亡」。這也在暗示著掃羅王朝的結束。這節說出在掃羅統治之下的耶斯列谷之整片區域的人們,因為害怕成為非利士人的奴隸,都逃出城外往其他以色列人城鎮去避難,因此,非利士人很輕易的就佔據了所有以色列人的城邑。這些城邑是在掃羅最興盛的時代奪取下來的(參考十四:47)。現在再次淪落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上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