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 4章1節 到 4章19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8.第四章:
作者在這章經文中,要所有的信徒明白因為耶穌基督的受苦潔淨、洗滌了所有信靠他的人的罪,因此,就不要再次墮落了。必須在生活勝有所節制、約束。好成為一個真正分別為聖的上帝子民。
作者從信徒必須在家庭與社會生活上有美好的見證說起,因為在使徒的時代,基督徒是非常少數的,而這樣的少數在一個社會中會顯得特別搶眼,有很多眼睛注意在看著。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落入口實而污衊基督徒的信仰。因此,將信仰用在生活和工作上,就成為使徒們在早期教會生活中的一項很重要之教導內容。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要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羅馬書十二:1)

在這章作者繼續提起這本書信的主題——為了基督的緣故受苦難,乃是一件榮耀的事。因此,即使是受到迫害而遇上苦難,也要在各方面都有美好的見證。

第1節,節可以參考第二章24節。

彼得前書的作者從開始就鎖定了「受苦」這個題材,要談有關因為信耶穌基督而受到的這種迫害,在每章經文都有提到基督徒若是因為信耶穌基督的緣故而受到迫害時,應該有的態度。

這裡的「苦難」,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有關係,因為耶穌基督的死,就是將罪帶上了十字架,使罪也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信靠耶穌基督救恩的人便不會再被罪纏著不放。再者,作者在這裡呼籲信徒要學習耶穌基督這種在十字架上苦難的樣式,將之看成是一種信仰的功課來學習,這就好像將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人類的罪帶到十字架的。因此,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苦難」時,對一個基督徒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幫助基督徒學習成長的機會。

第2節,就像第1節所說的,學習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方式,把罪隔絕出來後,這樣的人第一個轉向就是會順服於「上帝旨意的管束」行事,而不會再跟著誘使人犯罪的「慾望」走。這裡的「慾望」是用複數,表示有很多、數不完的慾望。這表示誘惑人犯罪的方式、力量很多也大,但都會因為學習耶穌基督用十字架這種苦難的方式,可以很徹底的將罪隔絕出來。

第3至4節,這兩節就是在談到學習耶穌基督之前、後的差別;在這之前,是跟著誘惑人犯罪的慾望走。現在因為學會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樣式,開始過著有節制的生活。但是,卻會因此而受到過去那些生活在淫蕩中的同好者所羞辱,因為那些人會從改變後的基督徒身上看到自己的罪態,會發現原來自己的醜相,但卻無法接受,又不承認,因此就會有惱羞成怒的反應出來。

第5節,可參考希伯來書第四章13節。

非常清楚的,不管是活著的人或是已經死去的人,都是一樣會在上帝的審判之下。約翰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說:「父親自己不審判任何人;他把審判的權交給兒子。」(約翰福音五:22,另外參考提摩太後書四:1)然後又說即使是已經在墳墓中的人,也將從墳墓裡出來接受審判(參考約翰福音五:28—29)。這也是使徒信經中所說,復活後的耶穌基督坐在上帝右邊,他將天上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第6節,可以將這節對照第三章19至20節。

這裡比較棘手的問題,就在於「死人」是指甚麼對象?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那些在肉體上確實已經死去的人。二是指那些靈性上已經死去的而肉體還活著的人。一般人都是從外表判斷;當看到一個人會動,會說這是一個「活人」,但上帝則是看人的心靈。一個會動的人有可能就像已經死了的人一樣,俗語所謂的「心死」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例如有的人看起來好像都不動,每當有甚麼活動,都不會參與。於是大家會說這個人好像不存在一樣,大家都把他忘了,可是他卻是活著的。基督教的福音對每個人都存著希望,也都寄予極高的盼望,就算是表面上看起來不會動的人,在基督教的福音看來,都存著盼望。即使是一個被判死刑的囚犯,基督教的福音也不會放棄,因為他的靈魂還是需要拯救。換句話說,真正的福音就是對任何生命都有「復活」、「重生」的盼望。

第7節,從這節可清楚看到末日的思想相當濃厚。在彼得前書中這樣的思想一再出現,例如在第一章13至16節。其實,這種思想並不是只出現在使徒書信中,在耶穌基督的言論也出現過末日來臨教訓,例如馬太福音第廿四章,馬可福音第十三章,路加福音第廿一章7至36節等經文,都很明顯地說出末日來臨的景象。

新約時代的教會則是進一步地將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刻,與耶穌基督再臨的觀念連結在一起。使徒的書信中類似這樣的用詞一再出現,例如腓立比書第四章5節,希伯來書第十章25節,雅各書第五章8節,約翰一書第二章8節、28節,啟示錄第一章3節、第廿二章7節、12節、20節等。
「警醒禱告」,這句話可說也是使徒保羅一再告誡所有信徒的事(參考以弗所書六:18,歌羅西書四:2,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7)。禱告可說是基督徒信仰生活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因為禱告是與上帝保持美好關係最好的方式,沒有禱告,或是忘記禱告,都等於是忘記了有上帝在我們生命中一樣的嚴重。

第8節,這節可以說是教會存在最大的特色,因為一間教會若是失去了「彼此真誠相愛」的見證,就無法傳出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與愛的信息。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34至35節曾說過,只有在愛的裡面,才能讓人看出我們是他的學生。

作者在這裡說要「真誠相愛」的「真誠」這個字,在希臘文是用「ektenes」,意思是指「不停地」,也就是說相愛的心不可以停止,是持續不斷的在進行。因此只要教會存在的一天,信徒就要繼續不斷地練習「真誠相愛」的這門功課。

再者,這節說「因為愛能消除許多罪過」,這句話是引用箴言第十章12節所說的:「憎恨引起爭端;愛能掩蓋一切過錯。」箴言這裡所說的「掩蓋」,意思是指赦免之意(參考雅各書五:20)。

第9節,「彼此殷勤接待,不要埋怨」,這句話是有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早期教會不像今天有神學院在訓練傳道者到各地去傳福音、佈道等工作。而是有許多在信仰上有感動者四處去見證福音,像最早在耶路撒冷教會選出來的七位使徒的協助者一樣。另外就是有使徒保羅的門徒,例如提多、提摩太等類似這樣的傳福音者,他們在早期教會中,並不是固定在一間教會,而是一個人同時負責許多間教會,需要四處去傳福音的信息,因此,每當到一間教會去,就需要有人接待。

另一方面,早期教會因為信徒少,彼此之間的往來也會更緊密些,因為彼此都是信徒,所以都會透過教會之間的聯繫提供接待的機會,這樣有幾個好處,其一是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費用,其二是可以透過如此的接待,大家彼此分享了教會的實況。

第10至11節,作者提供一個重要的認識:在教會這個信仰團契中至少有兩個基本要件,其一是每人身上所擁有的恩賜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這是為了要彼此分享(服事),而不是要獨自擁有。其二是用上帝賞賜的這些恩賜來服事福音的工作,並不是要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為了要榮耀上帝的名。這一點也是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所說的「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宣講上帝的話」。聖經就是上帝的話,這是非常清楚的,若是傳道者沒有依照聖經的教訓來傳揚,那就是不對。教會存在的主要使命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而傳道者更是要盡心、盡力地將上帝的話傳揚出去。

「世世無窮,阿們」這句話,看起來就像一封信的結尾一樣。從腓立比書第四章20節,希伯來書第十三章21節,以及彼得前書第五章11節等,都會看到這是用做結束句型。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彼得前書的第一封信,應該是到這個地方暫告一個段落,然後從第四章12節開始,又是另外一封新的書信。

第12至14節,作者寫這本書信的主軸,就是在鼓勵因為信仰而受苦的信徒們,要大家有堅定的信心,不要失志、氣餒,上帝必定會有重大的報償在等待著。

馬太福音第五章記載耶穌基督在山上教導門徒時也說過這樣的教導,要門徒們明白為了傳福音而受苦難,等於在天上累積了許多福氣一樣,那是上帝從天上要獎賞給為福音受迫害者所準備的。這很清楚讓我們看到有堅定信心的重要性,因為有了堅定的信心,才不會在受到迫害時就改變了原有的信仰。使徒保羅就特別提醒當時的信徒,要有受迫害的心理準備,他說:「凡是立志跟從基督耶穌、過敬虔生活的人,都會遭受迫害。」(提摩太後書三:12)他也說若是因為信仰的緣故而受到迫害,那就是等於在「分擔基督的苦難」一樣,也要「分享」耶穌基督的復活的「榮耀」,他強調說這份榮耀乃是上帝特地保留下來要給所有因為信仰而受到迫害的人領受的(參考羅馬書八:17)。

作者說「若因跟從基督而受凌辱,就有福了;這表示榮耀的聖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這句話非常重要,很可能引用自最早殉教的司提反之經歷,當他被迫害而必須面對民眾拿石頭要打死他的時候,使徒行傳作者路加這樣描述說:「司提反被聖靈充滿,舉目望天,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使徒行傳七:55)這是「榮耀的聖靈」充滿了司提反的心,才使他心甘情願地接受生命的苦難而不退卻。彼得前書作者強調基督徒受到迫害就是這樣,信仰遇到苦難並不是倒霉,相反的,要知道那乃是上帝所允許的,因為這是在幫助一個信徒透過受苦而使信仰的內涵能夠昇華。因此,作者在第12節就說這就如同「遇到火一樣的考驗」

第15節,作者在這節特別提到是因為信仰的苦難,並不包括這些屬於倫理道德,或是人為的疏忽。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錯誤,全部都推到信仰的層面,這並不正確。

第16節可參考使徒行傳第十一章26節,該處經文提到「基督徒」這個名號的由來,就是從安提阿開始的。而安提阿這裡的基督徒就是因為在耶路撒冷遇到了迫害逃避到這地方,但他們並不是因逃避而將福音的信息給關閉、改變,相反的,他們逃到安提阿去避難(參考使徒行傳十一:19),然後將安提阿當作廣傳福音的基地,也因此使他們因信耶穌基督而得到「基督徒」這個名稱。因此,這「基督徒」並不是使信徒感覺羞恥的「名號」,相反的,這是一個「榮耀上帝」的稱呼。

第17節,「審判的時候到了」,而審判要從「上帝家的兒女」開始先受審判,這樣的觀念很可能和以西結書第九章6節的經文背景有關。該處經文提到上帝的審判先從耶路撒冷的長老開始,然後才是老人到嬰兒等。先知阿摩司也很清楚地說,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特別揀選出來的族群,因此,在審判的時候,上帝會特別注意到他們(參考阿摩司書三:2)。

作者在這裡強調一個重點:如果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要得救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麼沒有信的人想要得救,豈不是需要付出更多?可以想像會有更多的困難。

第19節,作者勉勵所有的信徒,要用「完全信賴」的心,將生命委託在慈悲的創造主、上帝的手中。這裡作者提到兩件事,第一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交託在上帝手中呢?就是那些因為上帝的旨意而受苦難的人。換句話說,是那些確實是為了信靠上帝福音、傳揚福音而受苦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將生命交託在上帝手中。第二是這裡所談到的「信賴」這個詞(在《和合本》用「交與」,在《台語漢字》版用「交代」),這詞在希臘文是「paratithesthai」,這字的意思就是將錢財委託放最可信靠的親友保管。而受委託保管的人會覺得很榮幸,因為被信任。而交託保管的人,可以絕對放心。

一個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有絕對信心的人,就是上帝所喜悅的對象,這樣的人,因為對上帝有絕對信心,也寧願將自己的生命交託在上帝手中,這是很正確的事,因為上帝就是生命的創造主,也是賞賜生命的主。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彼得前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