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 1章1節 到 1章12節   背景資料  下一筆
彼得前書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
從彼得前書的內容、討論的問題等,就可看出都是與初代教會遭遇到的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是遇到了極大苦難,例如:在主後65年左右羅馬皇帝尼祿焚燒羅馬城,然後嫁禍給基督徒的事件,然後他用極其殘酷的手段,狠狠地迫害基督徒。而使徒彼得就是在那段迫害時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從這裡就知道統治者要迫害基督徒之前,都會開始出現一些小動作,這就是此本書信出現的一個背景。這就像《現代中文譯本》在這本書信之前簡介中所說的: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鼓勵那些為了信仰遭受苦難和迫害的信徒。作者一再以耶穌基督的福音—他的死、復活,和再來的應許—勸勉他們,給他們希望。因此,他們必須忍受苦難,確信苦難是對他們信心的考驗,並且會使他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獎賞。」

從這段簡介的話中,可看到早期教會確實面臨了羅馬帝國非常大的殘酷迫害手段,導致許多信徒在期盼末日趕緊來臨,上帝的審判能快快來到。

這章經文也是離不開這種內容,勸勉信徒受苦是暫時的,但透過受苦,卻可清楚知道信徒的堅忍程度是否足夠承受這些苦難。再者,在苦難當中,還是要堅持維護信仰生活的聖潔。這對每個信徒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2.第一章1—12節,
就像其他書信一樣,羅馬時代的書信開頭都會有問候語。接著,作者就談到在信仰裡面遇到苦難,會帶來生命的盼望。因此,他期盼所有的信徒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要改變或放棄。

第1至2節,這是羅馬治理時代書信寫法的方式,信的開始就是先自我介紹,再來是提到受信者,接著是問安與祝福。

這裡說寫此書信的人使徒彼得,並且他說自己是「耶穌基督的使徒」。這裡的「使徒」之意是指耶穌基督所揀選揀選的十二位門徒。當猶大出賣耶穌基督且自殺死亡之後,早期教會曾討論過要補選一位接續猶大的使徒位置,為此使徒彼得建議必須從施洗約翰開始直到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且升天時,都與他們同在一起的人才有資格被推選(參考使徒行傳一:21—22)。大家就從眾人當中推選出兩個人,再以抽籤的方式抽出馬提亞來遞補猶大的「使徒」位置。從這裡就可看出「使徒」這名號也表示著特殊的身份。

作者說他寫這封書信的對象,是「給上帝選召的子民」,這句話已經清楚指出就是針對基督徒說的。而這些信徒是「因逃難散居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等五個地區。從這句話可以看到作者寫這本書信時,迫害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而這些地區在當時都是屬於羅馬行省。

再者,作者特別強調這些信徒都是「按照上帝預定的旨意,是藉著聖靈而成為聖潔的」子民。這都在表示能成為上帝的子民,是依照上帝的旨意和計畫而揀選,就像舊約時代揀選以色列民族一樣,不是依據人的條件,而是上帝依照自己拯救的計畫來進行揀選工作。因此,揀選出來就是「成為聖潔」的,表示分別為聖之意。這樣,所有被揀選的子民(信徒)必須要「順服耶穌基督」,這裡所說的「順服」,意思就是傾聽,意思是指聽從耶穌基督的話和教訓之意。

第3至5節,這三節經文也談到基督教信仰上非常重要的認識:
一是上帝乃是慈愛的上帝,且祂的慈愛是「無限的」。

二是上帝偉大的愛就是從耶穌基督自「死裡復活」的神蹟顯明出來。

作者在這裡強調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帶給所有信他的人有了「新的生命」,這種新的生命帶來的就是有「活的盼望」。

這裡也提到上帝揀選的子民必定會得到美好的獎賞,就是「不敗壞、不污損、不衰殘」的福澤。注意作者特別強調是「天上的福澤」,表示和世上的不同;在世上的賞賜,是會敗壞的,而在天上的則是不會敗壞的,是永恆的。這就像耶穌基督在勸勉大家要把「財寶積存在天上」,因為在天上就不會被盜賊偷竊,也不會被蟲蛀壞(參考路加福音十二:33)。但這些獎賞並不是平白得到,而是需要努力到「終點」的人才能享有。

第6至7節,這段經文正好說明了第5節所提到,天上的獎賞是為那些有經過努力的人準備的。這裡很清楚地說出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必定會面對許多信仰上的「試煉」或是「受苦」,作者鼓勵信徒說即使這樣,也要「喜樂」,表示要用甘願的心去承受。這裡提到「種種的試煉」,表示迫害的樣式有很多種,依照當時羅馬治理之下,包括有的被送去競技場去拼死活,有的被丟入野獸群中去搏鬥生死,有的被送到奴隸市場去販賣,有的被強暴,有的當奴工到死去等等。但有苦難臨身時,人才會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信心可以經得起考驗。作者強調信心就像在煉金一樣,越經歷苦難,好的信心就會用明亮,有信心的人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來臨時會「得到稱讚、光榮,和尊貴」。

作者在這裡已經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再臨,這也是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彼得前書重要的信息之一。其實這三樣指的都是同樣的內容,因為被耶穌基督稱讚就是一項極大的榮耀,這樣的信徒也是上帝國裡有份的人,這種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就是極為尊貴。
再者,這裡所提到在末日耶穌基督再臨時刻顯現時,有堅定信心且經過了考驗之後證明屬實的,將會得到「稱讚、榮耀、尊貴」。

第8至9節,當作者寫這封書信時,耶穌基督尚未再臨,因此,大家看不到耶穌基督,而且有許多信徒都是後來在使徒們傳福音時,才得到福音的信息而信耶穌基督的。因此,他們並「沒有見過」耶穌基督。雖然這樣,作者對信徒的表現相當肯定,因為他們是「愛」和「信」耶穌基督,並不受到任何影響。這就像希伯來書作者所說的:「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希伯來書十一:1)。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裡認為只有在這種絕對不疑的信心基礎上,才會帶給人「靈魂的得救」的結果。注意這裡所說的「靈魂的得救」,意思是指生命的得救。

第10節,作者說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恩典,在舊約先知時代就已經有了的預言。其實,可以這樣了解:新約的作者有一個努力目標,就是要將舊約時代先知所預言即將來臨的拯救者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這也是馬太福音作者最努力的工作之一,因為該福音書是寫給猶太人看的。彼得前書的作者也是朝這方向努力,為要讓早期教會的信徒明白,耶穌基督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那位要來臨的拯救者。

第11節,這裡提到先知們是經過了「探索」之後,發現上帝拯救的恩典是「基督必須受苦難」來表明上帝的愛。要了解這句話就需要回顧到整本舊約聖經的歷史背景。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之後,以色列人被俘虜販賣到外國當奴隸,從那時開始,哀哭、呼求上帝拯救的聲音就從不間斷,也從那時候開始,上帝透過先知的話傳出拯救的信息。直到南國猶大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消滅,這呼求的聲音頻率越來越多,而先知的預言也相對的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中,就很清楚描述出那位要來的拯救者(基督)將以受難者的形像出現,這也就是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13節至五十三章12節的背景。

現在彼得前書的作者說耶穌基督就是這位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拯救者,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就是一個明顯的記號,他的死,就是為了所有信靠他的人而獻上生命的。

第12節,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是透過「聖靈的能力」傳達出來,這點從使徒行傳第二章描述在五旬節時,聖靈充滿在使徒們身上,使他們勇敢見證福音,就因為這樣,福音開始廣傳出來。這福音的好消息是「連天使」也想要「明白」這個大好消息。換句話說,能夠聽到這個消息,是非常珍貴難得的。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彼得前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