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
 2004年离开高雄,来到台南安顿之后,研究圣经的动力就重新提升。
不过,研经资料无法闭门造车,一个人独立产生。但,因为 skype网路视讯工具的兴起
,便与以前在交大的同工tyhou,janewu商议来组成网路查经班,试试看是否能继续产生
研经资料。住在新竹的他们,二话不说,立即欣然同意。为了要扩大实验,并邀约住在
台北的mountriver,以及住在台中的roxanne 一块参与。

没想到,这个网路查经班就这样成了。其中还因为频宽因素,系统负荷过大,不时将成
员踢出讨论圈,然后主持人再把人救回来,非常有趣。

资料提供者:janewu,mountriver,roxanne,tjm,tyhou

这份研经资料,都愿意放弃着作权,欢迎转载、引用,甚至修改。我想,或者透过这种
Open Source的分享方式,可以把上帝的话传达给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也希望有人可以
站在这份研经资料的肩膀上继续改进,让网友可以有更好的资料可以取用。

 tjm 2009.2.25
**************************************************************************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查经资料
零、背景:
  一、时间:
    (一)事件是发生在亚哈随鲁王,也就是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86-464(465)
       年期间。准确一些来说,事件应该是西元前460年附近发生的。
    (二)着作时间应该是在西元前五世纪末到四世纪初的时间。次经马加比传
          下卷提到「末底改节」,因此以斯帖记着作的年代不可能比马加比传
          下卷(西元前第二世纪)还来得晚。
    (三)本书写作风格类似以斯拉、尼希米和历代志三卷书,都是在西元前第
          五世纪写成的,再加上作者能取得波斯记录又用到一些波斯文字且熟
          悉波斯宫廷文化,由此可见一斑。另外,由于本卷书没有受到希腊影
          响的影子,所以应该不是西元前第四世纪写成,因为西元前第四世纪
          后期希腊文化就变得相当兴盛。
    
  二、作者:
    (一)应该是个犹大人,但无法确定其身分。犹大传统中认为末底改就是作
          者。
    (二)因为他了解波斯风俗,又以书珊城为故事背景,可见他是波斯某个
          城市的居民。
    (三)而犹大传统认为是末底改写的,但是  10:2-3  介绍末底改的方式似乎
          也排除了这个说法。
    
  三、信息:
    (一)本书虽然不提到神,但是其中有许多「偶发的巧合」,显示出上帝隐
          藏在以色列人被掳到的波斯帝国背后,仍然掌握着历史的走向。
    (二)作者刻意不提神或任何宗教活动,却有效表明神的照管,用意是
          要强调,犹大人受谋害但蒙拯救,看似巧合,但其实是神在背后
          掌管一切。末底改确信犹大人会蒙拯救,是基于神的主权,他必
          成就他的旨意与应许。但神的照管并不是宿命论,除非以斯帖尽
          到人这方面应尽的责任,否则她和她父家必定灭亡。
    (三)本书是犹大人受苦中的盼望,知道神必伸冤,他们不至于失望
          ;信徒也从本书清楚知道,神不断搭救保全他的子民。
    (四) 6:1 是故事的文体结构中心。

                ┌ 开场白与背景( 斯 1 )             ┐
              ┌┼ 国王第一次下旨( 斯 2  斯 3 )     │→ 险些丧命
            ┌┼┼ 哈曼与末底改的冲突( 斯 4  斯 5 ) ┘
          ←┼┼┼ 国王睡不着之夜( 斯 6:1 )           → 危机
            └┼┼ 末底改胜过哈曼( 斯 6  斯 7 )     ┐
              └┼ 国王第二次下旨( 斯 8  斯 9 )     │→ 拯救
                └ 后记( 斯 10 )       
    
  四、特点:
    (一)本书的体裁是记叙文,虽是根源于历史事件,但作者会选择比较契合
       他想表达的部份加以强化、舍弃较无关的部份,以强化整份文章的文
         学性。
    (二)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的三分之一记录了亚哈随鲁王的事迹。此书
       记载亚哈随鲁王的皇后是Amestris,应该就是「瓦实提」翻译成希腊
         文的结果。
    (三)本书有希伯来文与希腊文两个版本,希腊文版本较长,希伯来文版本
       则是我们目前所见的圣经内容。希腊文版本被视为次经「以斯帖记补
         篇」。希腊文版本也的确多是后来增补的。
    (四)本书全书未提到「上帝」,这让许多人觉得困窘。
    (五)波斯宫廷的行事历是用掷骰子编排的。耶鲁大学的收藏品中就有一个
          被称为puru的波斯骰子。
    (六)本书最早的希伯来文抄本,是十一世纪的马所拉经文,死海古卷中不
          包含以斯帖记。
    (七)本书提到九次的「筵席」与两次的「禁食」,成为强烈的对比。
    (八)以斯帖记的历史是否属实:
          近代(尤其是近百年)有很多人认为以斯帖记是不合历史的或是虚构
          的,不应该在正典中站一席地位。
          反对原因:
          1.世界史没有提到「瓦实提」或「以斯帖」,当时薛西王入侵希腊时
            的王后为「亚美史特斯」。
          2. 2:5-6  提到末底改被掳至巴比伦过,那么所记载发生事情的年份
            时末底改年纪已经超过120岁,应无法有所作为。
          3. 1:1  提到的省分数目有127省,但是希罗多德记载只有20省。
          赞成原因:
          1.波斯王的妻妾众多,有可能宠妃或正妃并不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
            没有记载不能断定以斯帖没有做过亚哈随鲁王的皇后。
          2. 2:5-6  指的是末底改的曾祖父基士被掳而不是末底改。
          3. 1:1  记载的省分希伯来文可能是指再细分的省分或地区。
          总结:
          1.Carey Moore:逐一来看,这些困难和矛盾很少严重得足以摧毁以
                        斯帖记基本上的历史性。
          2.John C. Whitcomb: 现在比以前更明显的是,书中没有一句话能被
                              证实谬误。
    (九)以斯帖记的正典地位:
          1.以斯帖记在西元前一百年被归入七十士译本并附希腊文的注释。
          2.约瑟夫(犹大历史学者)在西元后第一世纪接受以斯帖记的正典地
            位。
          3.西元后九十年,犹大雅麦尼亚会议认为以斯帖记(Jewish Council 
            of Jamnia)是正典。
          然而,正如学者怀疑以斯帖记的历史是否属实,也有很多人攻击其正
          典地位。
          反对原因: 
          1.因为书中没有提到神的名字、耶路撒冷、律法等等。甚至有人怀疑
            以斯帖和末底改可能不信神。
          2.在昆兰没有发现以斯帖记的残卷。在旧约中除以斯帖以外的经卷都
            有在昆兰发现。
          赞成原因:
          1.这些是有意的谨慎避免外邦人对犹大人反感,没有提及神并不意味
            着信仰没有表达,也无关当事人是否相信神。因为在以斯帖记中,
            「神的眷顾」随处可见!况且,若没有以斯帖和末底改努力存留犹
            太人,就没有以斯拉的回归和教导律法,也没有尼希米的重建城墙。
          2.在昆兰发现与否对于正典没有证实作用,因为在那也发现大量的次
            经着作,这些并没有被称作正典。而且在那有发现撒督人的着作里
            有提及以斯帖记。
          
  五、波斯帝国的相关历史
    (一)古列王:波斯帝国的建立者
          西元前549年继承了玛代帝国东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攻破吕底亚的哥罗赛(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伦机乎没有抵抗就投降古列,应验了 赛 44:28  45:1 的
          预言。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东边的战役中阵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继承。
    (二)大利乌王(大流士):西元前521-486年
          西元前520年平定内乱。
    (三)薛西王一世(亚哈随鲁王):西元前486-464(465)年
    (四)亚达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64-423年
    (五)大利乌王二世:西元前423-404年
    (六)亚达薛西王二世:西元前404-359年
    (七)亚达薛西王三世:西元前359-338年
    
  六、以色列历史概论:
        西元前1500年         摩西诞生、西元前1446年出埃及
        西元前1375-1050      士师时期
        西元前1050-1010      扫罗王
        西元前1010-970       大卫王
        西元前970-930        所罗门王
        西元前930            南北国分裂
        西元前722            北国被亚述灭亡 (以色列被掳至亚述)
        西元前586            南国被巴比伦灭亡 (耶路撒冷被毁, 犹大被掳至巴比伦)
        西元前540            波斯征服巴比伦
        西元前538            所罗巴伯领导第一次归回 (第一批被掳的百姓归回)
        西元前536            圣殿开始重建
        西元前530            圣殿重建工程中止
        西元前520            哈该、撒迦利亚呼吁圣殿重建工程恢复
        西元前516            圣殿重建完成
        西元前458            以斯拉领导第二次归回
        西元前445            耶路撒冷城墙重建完成(52天)
        西元前432            尼希米(西元前445-420)领导第三次归回
        西元前336-323        希腊亚历山大帝国
        西元前250            七十士译本
        西元前200            撒都该人兴起
        西元前167            马加比革命
        西元前166-142        马加比王朝
        西元前165            法利赛人、爱色尼人、奋锐党、希律党兴起
        西元前142-63         哈斯摩尼王朝
        西元前63             罗马庞贝攻入耶路撒冷
        西元66-70            犹大战争,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
        西元90               雅麦尼亚会议,确定旧约正典
        
  七、相关历史年代表
    	西元前549年波斯帝国古列(塞鲁士王)继承了玛代帝国东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古列攻破吕底亚的哥罗赛(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伦投降古列,应验了  赛 44:28  45:1 的预言。
       *西元前538年古列的上谕:以色列人在所罗巴伯领导下首次回归耶路撒冷。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东边的战役中阵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继承。
        西元前522年大利乌王(大流士)登基。
        西元前520年大利乌王平定内乱。
       *西元前516年以色列重建圣殿完成。
        西元前486年薛西王一世(亚哈随鲁王)登基。
       *西元前486-480年以斯帖记记载。
    	西元前465年亚达薛西王一世登基。
       *西元前458年以斯拉带领第二批回归抵达耶路撒冷。
       *西元前445年尼希米抵达耶路撒冷。
       *西元前444年耶路撒冷城墙建造完毕。
  	    西元前424年大利乌王(大流士)二世登基。
       *西元前405年亚达薛西王二世登基。
        西元前359年亚达薛西王三世登基。
    	西元前338年大利乌王(大流士) 三世登基。

☆参考资料:
  1.「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斯帖记」,包德雯着,蒋黄心湄译,校园出版社。
  2.「每日研经丛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注释」,
	  麦康威着,周郁曦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3.「活石旧约圣经注释--上册,五经及历史书」,马唐纳着,活石出版社。
  4.「以斯帖记的信息」,卢俊义着,信福出版社。
  5.「中文圣经注释--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许鼎新着,基督教
     文艺出版社。
  6.「天道研经导读--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华侯活着,陶婉
     仪译,天道书楼有限公司。
  7.「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更新传道会。
  8.「启导本圣经」,海天书楼。
    
☆代号说明:
  「●」:经文注释
  「◎」:个人感想与应用
  「○」:相关经文
  「☆」:特殊注意事项
经文: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米底亚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1:1-1:9

注释:

壹、事件的背景  1:1-22 
  一、波斯王设宴招待权贵,彰显自己的荣华与尊贵,王后也同时设宴招待妇
      女。 1:1-91:1 之前有一个「到了....的日子」,和合本没有翻译出来,这是
        历史书通常的开场白。
      ●「亚哈随鲁」: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86-464(465)年。不过希腊文译
                      本却说这王是亚达薛西王。他是古列和大利乌的继承
                      者,他登基时正值波斯帝国的高峰,他父亲大利乌征
                      服了印度和希腊,把帝国扩张到最大的范围。在波斯
                      波立发现的亚哈随鲁碑文中可看到他称自己是印度和
                      古实的王,印证  1:1 之经文,可见其帝国范围之庞
                      大。
      ●「印度」:指的是今日的巴基斯坦,此字是指印度河流过的国家。西
                  元前513年大利乌(大流士)王征服此地。
      ●「古实」:今日之「北苏丹」西部,不是传统上认定的衣索匹亚。
      ●「一百二十七省」:希腊史家记载亚哈随鲁的父亲大利乌把波
                          斯划分为二十个辖区( 3:12  8:9  9:3 
                          提到治理辖区的总督)。「省」是比辖区
                          小的行政单位。这里这样记载,是故意把
                          辖区区分为更小的省份或者是「县」,以
                          铺张波斯王的权力。
      ●「书珊」:波斯王按着季节轮流在「巴比伦」、「书珊」、「亚马他城」
                  、「波斯波立」居住。书珊位于波斯湾以北200公里,巴比伦
                  东边295公里,是波斯王过冬的王宫。是历史上有名的城市,
                  但以理在梦中看到的异象发生在这里( 但 8:2 ),以斯帖时
                  代,也是颇负盛名( 斯 3:15 )。
      ●「玛代」:玛代跟波斯基本上是同一个民族,西元前550年以前,玛代
                  国力较强,所以 但 5:28  6:8 把玛代放在波斯之前,现在
                  则是把波斯放在玛代之前。这个地名又可翻译为「米底亚」
                  。
      ●「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原文是「白色、蓝紫色的布料」,这两
                                    种颜色是王室的颜色。
      ●「白玉石柱」:指的是「白色大理石」。
      ●「王室的酒」:七十士译本译作「御酒」。表示这是来自王室供应
	  	    的酒,并非为该场合而买。
      ●「床榻摆在....石地上」:波斯人的习惯是斜躺在桌边,新约时以色列
                                人也是以这样的姿势吃饭。
      ●喝酒有「例」:「规定」、「惯例」,不过这里应该是引申成「国王的
                      命令」,否则就不能随意喝酒了。
      ●「瓦实提」:依据希罗多德的记载,王后叫作「亚美史特斯」是奥塔尼
                    斯(Otanes)的女儿。奥塔尼斯曾经是帮助大利乌王取得王
                    位的功臣。这个王后是个很强势的王后,曾经跟随国王四
                    处去打仗。被废后十八年,其子亚达薛西王继承王位,她
                    又东山再起,影响朝政。她死于西元前424年。这个名字
                    波斯字的意思是「美丽」。
      ◎ 1:3-4 的记载中,有人质疑君王和首领们怎能连六个月喝酒欢宴不问
        政事。不过这里可能是指「先吃饭」,然后检视国家的资源。这场大
        筵席一般认为是为了同年展开的征服希腊战争作准备的。让百姓都知道
        国家富强之后,就有勇气与信心可以发动战争。
经文: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1:10-1:12

注释:

  二、亚哈随鲁王召王后来展示美貌,但王后不从,国王非常生气。 1:10-12 
      ●「太监」:原文可以指「总管」或「被阉掉的人」。
      ◎王后拒绝的原因不明,历来有许多人作多方的揣测,不过都没有明确的
        答案。
      ◎这里似乎是一个讽刺,统管大帝国的国王,就是没办法叫他太太出席宴
        会,这当然会让国王面子挂不住而非常忿怒。
经文: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米底亚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a「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今日波斯和米底亚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米底亚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1:13-1:22

注释:

  三、国王徵询大臣后决定废王后,并下诏通令全国尊重家长,说本地方言。
       1:13-22 
      ●「七个大臣」: 拉 7:14 还有希腊史家希罗多德都说这七位是
                      王的亲信参谋。这七个人可能在以斯拉的日子(23年
                      后)是支持亚达薛西王的御旨差以斯拉去耶路撒冷的
                      同一批人。
      ●「达时务」:「知道时机」的意思,很可能指的是「懂得星象」的星
                    象家。
      ●「永不更改」:米母干大概是怕王后如果重新获得权位,他就危险了
                      。因此,他提出的建议是要让王后永不得翻身。 8:8但 6:8 都说波斯律例是不得更改的。
      ● 1:19 并没有提到瓦实提有被行刑或是监禁,因此她的儿子亚达薛西
	    作王时,可能是很有权势的王太后,直到425年才逝世。以斯帖据说
	    没有孩子。
      ●「使...方言」:波斯帝国人种复杂,异族通婚是很普遍的事
                       。在异族通婚的家里,说丈夫的母语表明丈
                       夫是一家之主(见 尼 13:23-24 )。也有可能只是
                       重申帝国尊重各地方言的政策。
      ◎在当时,丈夫本来就是一家之主,立法重新宣告这个「理所当然」的
        事,恐怕是反而贻笑大方了。这个法律就在一群喝得半醉不醒的男人
        中决议了,也显出其荒唐之处。更可笑的是 2:1 说薛西王一世居然后悔
        ....。
      ◎此章从开始就铺陈波斯王的奢华--宴请各省贵胄首领六个月,又为所
        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摆七日筵席。可是原本波斯王的风光炫耀却因
        王后的不愿配合而自觉丢尽颜面,进而颁布了可笑的律法。然而波斯
        王的荒谬却造就了后续出现的以斯帖以及犹太人的得救,与上帝的大
        能与奇妙的安了排成了强烈的对比。

经文: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王可以派官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到书珊城(或译:宫)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当用的香品。王所喜爱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 2:1-2:4

注释:

贰、以斯帖被选为新王后  2:1-18 
  一、亚哈随鲁王忿怒过去之后,就开始想念王后,于是王的侍臣建议国王重新
      选后,国王也同意了。 2:1-4 
      ●「这事以后」:王后被废大概是西元前483年,这时大约是西元前479年
                      ,其间经过了四年。期间大概是专心于与希腊的战争。
      ●「女院」:位于书珊城王宫的西北角。
      ●「希该」:希罗多德记载此人是薛西王一世手下的大臣。
      ◎此时亚哈随鲁王为何会想起几年前废后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出征入侵希
        腊的海陆大军相继失利并兵败而归,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此这
        时他变得难以服事,想起了之前的王后瓦实提,但又不能更改当年罢黜
        王后的诏书,因此侍臣(并非之前提议罢黜的那七个谋士)便提议另选
        新后。
经文: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2:5-2:7

注释:

  二、末底改与以斯帖的身分背景: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堂哥,被掳的犹太人。
       2:5-7 
      ●「基士」、「示每」:都是便雅悯支派的名字,可能指的是末底改与扫
                            罗的家族有关。 撒上 9:1  撒下 16:5-14 
                            「示每」这个名字也出现在 拉 10:23  拉 10:33 
                             拉 10:38 中。
      ●「曾孙」、「孙子」、「儿子」:原文都是同一个字,可以解释成「后
                                      裔」的意思。
      ●「掳去」:文法上这里可能是指末底改或基士被掳去,但如果是末底改
                  被掳,西元前597年以色列人被掳,当年大约是西元前480年
                  ,末底改已经100多岁,以斯帖恐怕也很老了,实在不太可能
                  。这里也有可能是一种简略的写法,表示末底改的家族是在
                  被掳的人中间。
      ●「末底改」:在一份大利乌王一世末年或薛西王一世的文献中提到有一
                    个名叫Marduka的人,是由书珊城来视察的会计大臣。这个
                    名字是由巴比伦神「马尔杜克」衍生来的。
      ●「耶哥尼雅」: 耶 22:24-30  王下 24:6-17 西元前597年的犹大王,被
                      尼布甲尼撒掳到巴比伦。
      ●「哈大沙」:希伯来文字义是「番石榴树」。
      ●「以斯帖」:波斯名字,意义是「星星」,与希伯来文「哈大沙」发音
                    接近。
      ●「容貌俊美」:通常用来形容外型和面貌皆双美。
      ●「收」:「以为」、「当作」。


经文: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分,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2:8-2:11

注释:

  三、以斯帖也送入王宫,准备参与选后,末底改非常关心以斯帖的状况。
       2:8-11 
      ●「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这里没有提及有多少女子被带去宫廷,
                                    有学者认为大约有四百人,而且推断
                                    是强迫性的。
经文:

众女子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2:12-2:18

注释:

  四、以斯帖依照惯例进入王宫,态度谦虚别无所求,获得国王的宠爱而成为
      王后。 2:12-18 
      ●「凡她所要的」:指「衣服」、「珠宝」等装饰品。
      ●「十月」:相当于西元前479年十二月到西元前478年一月之间。这个
                  季节的天气是「又冷又湿」的。
      ●「豁免各省的租税」:原文是「各省休息」的意思,有可能是「各省
                            放假一天」或「各省豁免租税」的意思。
      ◎这里并没有讨论以斯帖心中是否想作王后,就犹太女子来说恐怕并没
        有这种期待,因为犹太人不应与外邦人结婚。( 拉 9  拉 10 )。
      ◎以斯帖登后时波斯王大摆宴席又豁免租税,可见以斯帖在当时已经产
        生影响力。
      ◎以斯帖登后的史书资料甚少,像亚美史特斯在479年到465年(亚哈随
        鲁王死)之年间(亚哈随鲁王统治后期)的生平记录是悬空的。
      ◎以斯帖和瓦实提的个性截然不同,以斯帖顺服谦虚,完全听命于堂兄
        与希该的意见。瓦实提则是连国王的命令都敢拒绝。
经文: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2:19-2:23

注释:

参、末底改将密谋刺杀国王的事情告知国王,国王将叛逆者杀死,将事件记录
    于历史中。 2:19-23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原文真正的含意不清,有人建议改成「当
                                处女聚集的时候」。当然也有可能是第二
                                次选美女进宫以充实后宫。
    ●「朝门」:直译为「王的门」,考古发现当时的王宫门口很宽大,两侧
                还设有办公室。是古代城市的商业与法律中心。市集在此举
                行;法庭在此开庭审讯,见 申 21:18-20  书 20:4 
                  得 4:1-11  诗 69:12 。
    ●「坐在朝门」:应该是指末底改获得「审判官」的官职。这个官职不高
                    ,但可能是国王、王后对末底改的报答。七十士译本译
                    作「在皇宫中服侍」。
    ●「挂在木头上」:应该是指「绞刑」或将人处死后把尸体挂在木架上展
                      示,这是当时对叛国者的标准刑罚。
    ◎这里的事件看似巧合,末底改升官、坐在朝门,正好听到叛逆的事件,
      国王处理叛逆之后,却没给末底改奖赏,仅将事件记入历史。这却对未
      来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
经文: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3:1-3:4

注释:

肆、哈曼谋害犹太人的阴谋  3:1-15 
  一、亚哈随鲁王让哈曼高升,并且命令众官员跪拜哈曼,但末底改不跪拜哈曼
      ,有人把这种状况告诉哈曼。 3:1-4 
      ●「这事以后」:指以斯帖在第七年封后以后 2:16 ,到十二年之前 3:7 
                      。大约是西元前479年到西元前474年之间。本书没解释
                      哈曼何以能高升,于是末底改有功未赏 2:21-23 ; 
                      见 3:6 ,哈曼无功受禄,形成讽刺的强烈对比。
      ●「亚甲族」:可能是「亚玛力人」,参考 撒上 15:1-35  申 25:17-19 
                    。七十士译本翻译为「马其顿人」。亚玛力人和以色列人
                    向来彼此为敌。这也可以解释何以末底改抵死不拜,何以
                    哈曼决意赶尽杀绝。
      ●「哈曼」:原意是「杰出的」。
      ●「王如此吩咐」:似乎显示众臣仆不是很尊敬哈曼,不然国王应该不需
                        要特别吩咐。
      ◎宰相本来就有权接受跪拜,末底改为什么不跪拜?在此并没有说明。末
        底改应该不是为了信仰的缘故不跪拜哈曼,因为犹太人会向君王和人下
        拜 撒上 24:8  撒下 14:4  创 23:7  33:3 。很可能是因为亚玛力人跟犹
        太人是世仇,所以末底改不跪拜。
      ◎为何末底改身旁的人先劝他又告诉哈曼的理由并没有详述,可能是因为
        他们希望讨好哈曼,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愤怒末底改漠视他们的忠告,或
        者有人觉得末底改太过骄傲。
经文: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3:5-3:9

注释:

  二、哈曼决心要灭绝末底改的本族来报复末底改的行为,于是藉着掷骰子的机
      会报告国王,意图要灭绝犹太人。 3:5-9 
      ●「他就怒气填胸」:Haman hema;「怒气」与「哈曼」为近音字。
      ●「灭绝」:这词组在以斯帖记出现了很多次,有时翻成「剪除」,可见
                  哈曼企图铲除异己的想法有多强烈。
      ●「正月」:一年的起首,哈曼选择这天抽签(掷骰子)是因为巴比伦人
                  认为那时众神只会聚集一起决定人的命运。
      ●「普珥」:就是「签」、「骰子」的意思。
      ●「择定了十二月」:抽签的结果选定了将近一年后的十二月,让整个事
                          件有机会可以翻转。相当于阳历的二、三月。
      ●「不守王的律例」:哈曼说的是半真半假,犹太人有自己的律法没错,
                          却也没有不守波斯的法律。
      ◎哈曼的控告可分成四部分:
        1.有一民族散居在国内各处:这句话并没有说错。
        2.他们的律法和其他人民不一样:这句话半真半假。
        3.推论他们不服从国王的律法:开始乱说话。
        4.容忍这样的民族于王无益:下可怕的结论。
      ●「一万他连得银子」:三十四万公斤银子,当时波斯刚刚结束对希腊的
                            战争,国库空虚,应该会需要这笔款项。这很可
                            能是哈曼计划在收括犹太人的财产后捐回给国库
                            的金额。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当时波斯的税收
                            ,一年约有五十一万公斤银子,这笔钱约有其三
                            分之二。
      ◎由 3:5 看来,哈曼似乎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末底改,但经他人一提,他
        发现末底改真的不向他敬拜,此时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而震怒;以哈曼
        当宰相的权势应该可以立刻处置这个对他不敬的人,但是奇怪的是,此
        时的哈曼并没有采取立刻的方式对付末底改,而是选择了更可怕的方式
        ,企图灭绝整个犹太族群,所以他的动机也许以不单只是为了存心报复
        对他不敬的末底改,另外可能也想趁机巩固他个人的势力范围,后来更
        想顺便敛财。
      ◎其实哈曼的建议中,经济理由是个很强而有利的因素。我们会不会也常
        常为了多赚点钱就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呢?

经文:

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3:10-3:15

注释:

  三、国王听从哈曼的意见,于一月十三日决定在十二月十三日灭绝犹大人。这
      样的决定造成百姓慌乱。 3:10-15 
      ●「戒指」:就是玉玺,是掌权的标记,全国的权威。
      ●「这银子仍赐给你」:参考 4:7 这里的意义应该是「银子和百姓」都交
                            给哈曼全权处理的意思。
      ●「正月十三日」:这是杀逾越节羊羔的前一日,相当于西元前四七四年
                        四月十七日 出 12:1-11 。
      ●「总督」:波斯王把全国划分为二十多个直属的省区,每个省区有一个
                  省督(就是总督),省区之下是一百二十个省分,每个省分
                  有一个省长。
      ●「剪除,杀戮灭绝」:三重词汇强调,常见于法律文件。
      ●「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犹大人」为阳性形式,为避免误以
                                      为妇女和孩子可以幸免, 这里特别强
                                      调「无论老少妇女孩子」。
      ◎哈曼的可怕在于他在王面前指控犹太人时,并没有提及末底改和他的私
        人恩怨,就连犹太人的名字也没有提及。国王的反应也很有趣,非但没
        有反对,也没有问会被灭绝的是哪一族,可见哈曼的捐赠和提出的好处
        对国王颇有吸引力。
      ◎这个谕旨最可怕的地方是还加上执行日期,哈曼和王择定将近一年后的
        了十二月并不怕犹太人逃跑,因为波斯帝国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而
        且这么一段的长时间可以让官方谕令充分传遍波斯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3:15 作者巧妙且客观
                                                  的描述了当时的张力。
      ◎哈曼开始策划灭绝犹太人的月份,正好是犹太人在逾越节庆祝蒙拯救出
        埃及的月份.面对这样的巧合,犹太人还会有信心相信神也会像过去一
        样拯救他们吗?同样的,面临患难时的我们,有信心相信神再一次的拯
        救与同在吗?
      ◎突然接到一年以后要杀一个民族的命令,难怪人民会慌乱。虽然灭族的
        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但是一年前就颁布的灭族令还真令人觉得奇怪。
        难道犹太人就要坐以待毙吗?命令会不会反悔?而下这种血腥命令的人
        却在一旁饮酒作乐,这种昏庸弄权的君臣,实在令人叹息。
经文: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4:1-4:3

注释:

伍、以斯帖答应为犹大人求情  4:1-17 
  一、末底改听到犹大人将被灭族,就穿麻衣,蒙灰尘,痛哭哀号。 4:1-3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从末底改不仅拥有谕令抄本( 4:8 )
                                      ,而且也知道哈曼和王密谈并愿意
                                      捐钱给王库的银子数目( 4:7 )看来
                                      ,他在宫廷中有一定的地位。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极度哀痛时旧约其他时代也有类似
                                      的举动( 创 37:34撒下 1:11但 9:1-3 )。而其他中东国家也有
                                      这种习俗 赛 15:1-3 , 结 27:23-33 
                                      。据Herodotus史书上的记载,薛西时
                                      代的波斯帝国在败给撒拉米(Salamis)
                                      之后,书珊城也有撕裂衣服这种哀痛
                                      的举动。因此末底改的举动不但符合
                                      犹太人的传统也正合当时当地的习俗
                                      。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在王面前不可以出现任何标示伤痛的事物。
                                (参考  尼 2:1-2 ) 所以在朝门(御门)口是他
                                最能接近以斯帖的地方。
      ◎ 4:1-3  4:15,16 提到的两次禁食与 2:18  3:15 两次亚哈随鲁王所举
        办的筵席成为强烈对比。筵席是以斯帖记反覆出现的主题。
      ◎本章多处提到禁食,通常禁食都会同时祷告,但本章卷却刻意没有提及
        祷告,也没有上帝的名字,有可能是因为当时中东和波斯王国有很多神
        ,他们一般会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神的名字,用以控制祭拜这些神的人民
        。犹太人的独特之处就是他们的名字就有尊崇耶和华的意思,因为他们
        是神的选民,所以他们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
      ◎当末底改得知消灭犹大人的诏书颁布时,他大可以惊慌失措沮丧,也可
        以自私自利地只想办法救自己,或单纯的等待神的介入。但是末底改却
        没有这样做!他相信神将他放在目前的岗位上有他美好的安排与旨意,
        因此他义不容辞。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关头时,我们是否也能临危不乱为
        他所用、为他做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神的器皿?
经文: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甚么事,是甚么缘故。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4:4-4:8

注释:

  二、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的状况后,派人关心末底改,末底改将犹太人所遇到的
      事情转告以斯帖,并要求以斯帖为犹太人求情。 4:4-8 
      ●「甚是忧愁」:表达以斯帖对于末底改哀伤的行为感到非常惊慌,但是从她
                      送给末底改平常穿的衣服之反应看来,似乎她对于谕令并不
                      知情,也因此末底改不接受衣,期望以斯帖了解他的忧伤并
                      非个人的事情,也因此引起以斯帖的追问。
      ●「送衣服给末底改穿」:以斯帖可能不知道末底改为何要穿麻衣。
      ●「哈他革」:是波斯文「善良」的意思。可能是个犹太人或者是对皇后非常
                    忠心的太监,因为末底改在  4:8  明白说到以斯帖也是犹太
                    人的事实,而且他要哈他革将王上的谕令抄本带回宫去,身为
                    太监的他也忠心的将相关资讯带给以斯帖。
      ●「宽阔处」:相当于广场,百姓为了某种目的在此聚集,参 代下 29:4 
                     拉 10:9  尼 8:16 。
      ●「捐入王库的银数」:末底改能够知道这个信息,表示他消息灵通或官
                            位颇高。
      ●「本族」:自己的族人。
      ◎由哈他革居间传话,一方面是因为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 4:2 ,一方
        面是因为以斯帖深居宫闱,在女院中与外界隔绝。
经文:

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4:9-4:14

注释:

  三、以斯帖原本回覆依例不可擅自进去见波斯王,但末底改晓以大义,告诉以
      斯帖获得王后的位份很可能就是为了今日的事件。 4:9-14 
      ●「已经三十日了」:以斯帖当王后已经5年,这时有三十天没有见王,
                          恐怕并不是非常受宠爱。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原文是复数,指「许多人」,不单是「哈他革
                              」。
      ●希罗多德的着作也证明 4:11 的记载,人不可以擅自去见波斯王,否则
        会被处死。
      ◎以斯帖回覆末底改她和王当下没有很亲密的关系,要见王有很大的困难,但
        末底改不接受这个答案!首先他跟以斯帖说,当同族被灭时她休想在宫中置身
        事外就算她个人可以获救也救不了她的家人;而且,他相信如果她拒绝介入,
        神必用其他方式使犹太人获得解救。末底改强调问题不在于以斯帖她自己是否
        获救,而是他要以斯帖明白神使她得到目前的地位为的是要拯救他的百姓。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不要把自己的特殊身分当成偶然,当成是自己的特
        权。而要思考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托付。我们是否也这样认真思考过自己
        的身分?信望爱站的发起同工们就是因为这节经文的鼓励而建立网站,
        我们是否也想过自己在某些层面是神预备的以斯帖王后?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的名字,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看到有一位神在这事件
        的背后。以斯帖之所以成为皇后,看起来是因为瓦实提的失宠;颁发屠杀
        犹太人的谕旨,看起来是因为末底改未向哈曼跪拜;但是并不是只是单纯这样
        的因果造成以斯帖记的故事,以斯帖记看起来许多的巧合并没有办法用自然的
        解释说的过去,彷佛在背后一直在强调:其中有神的作为。并且透过「外邦人
        取决于掣签」来对比「犹太人有神的预备和痕迹处处可寻」。
经文: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4:15-4:17

注释:

  四、以斯帖要求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她禁食三昼夜,然后她要冒险去见波斯
      王。 4:15-17 
      ●「禁食」:通常用于表示「为罪悲恸」。在摩西五经里面并没有「禁食」这
                  个字,而是用「刻苦己心」( 利 16:29-31  23:27-32民 29:7 )这个字,通常与赎罪日有关,并在其后的旧约经文里
                  常与禁食一起出现( 拉 8:21  斯 4:3, 16 )。因此不少学者
                  认为在被掳时代禁食逐渐成为犹大人表示懊悔认罪的惯例。这里
                  没有提到祷告,不过这里的禁食应该就是为了要祷告。
      ●「禁食三昼三夜」:禁食通常只一天,如赎罪日的禁食( 利 16:29-31 ),
                          或一些特殊事故而自愿进行的禁食( 撒下 1:11-12 )
                          ,也大多只有一天.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
                          十分严重,需要额外力量。
      ●「不吃不喝」:一般的禁食并不禁止喝水,这里是特殊的要求不喝水。
                      表明了以斯帖的恐惧慎重。
      ◎末底改的话看似先知的预言,也有一些夸饰的感觉,但是这段话使以斯帖内心
        挣扎不已,这里并没有提及以斯帖花了多少时间来作决定,但从后续的发展我
        们可以看到她并没有只自扫门前雪或独善其身,而且从她的选择可以看出神的
        介入,使得他的百姓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以斯帖决定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而冒死进谏的榜样,让我们看到她是有勇气
        且计画周详的人:
        1.计算代价—她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分清先后—她知道犹大民族的存活远比她个人的生存重要。
        3.做好准备—她寻求支持,除了自己禁食祈祷,也要求同胞一起禁食祷告。
        4.身体力行—她决定后没有拖延时间,决定三天后义无反顾地去作。
      ◎以斯帖其实也可以选择见死不救,或单是祷告,或静观其变。有时我们也是
        如此,我们相信神的应许,也听到神明确的引导和呼召,但却只愿置身事外。
        若是有该做的事情,我们应当采取行动参与神的计画,而不是等着别人去实践
        他的旨意。当然,我们也不是都照自己的意思而行,而是要避免「坐等不动,
        以为是倚靠神」或「一切靠自己而不听神的声音」两种极端,让神的计画和
        人的参与两者相辅相成。
      ◎以斯帖愿意牺牲自己优渥的地位去拚死见王求情,真是令人动容。
      ◎这里只字不提祷告或神或其他跟宗教有关的词汇,是一种修辞技巧,
        强调在整个故事中,神是主动者,主权在于神,不是人光靠自己的力
        量可以改变什么。
      ◎我们清楚知道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以后,是否也愿意采取行动呢?
      ◎当环境把我们困住,而我们却缺乏勇气与信心来面对和改变时,是否也
        可以学习以斯帖一样,请弟兄姐妹一起禁食代祷呢?
经文: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么?你求甚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5:1-5:3

注释:

陆、以斯帖得到波斯王的恩宠  5:1-14 
  一、王后去见王,蒙波斯王的恩典免死,并且表达愿意答应王后的各种请求。
       5:1-3 
      ●「第三日」:一天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当作一天计算,因此这里指的大概
                    是经过四十到四十八小时后。
      ●「朝服」:直译为「王室的尊贵」、指「皇后的正规礼服」。
      ●「对殿站立」:站在王宫的内院表示站在王的视线范围内。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这应该是一个通用的俗语,波斯王用来
                                    表明乐意答应王后的各项要求。
      ◎波斯王很清楚王后违例来找他,恐怕是有重要的事情请他帮忙,因此他
        就直接询问王后的要求。
经文: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甚么,我必赐给你;你求甚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5:4-5:8

注释:

  二、以斯帖要求波斯王带哈曼赴筵,在筵席中波斯王还是表达愿意答应王后的
      各种请求,以斯帖请波斯王隔日再带哈曼赴筵,她就要陈明所请求的。
       5:4-8 
      ◎王后也很谨慎,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要求国王私人赴宴。这可
        能是为了避免在王宫中人多口杂,波斯王无法专注于王后的说明。在私
        下的场合中王后更可以直接影响波斯王。至于以斯帖为何要到第二次筵
        席才表明自己的请求,其动机无法确定,有可能是让国王了解哈曼是她
        和他之间的障碍。
经文: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5:9-5:14

注释:

  三、哈曼快乐的离开筵席,但看到末底改就发怒,回家抱怨给妻子、朋友听。
      他的妻子和朋友建议他明天赴宴之前先杀末底改。 5:9-14 
      ●「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看起来末底改是变本加厉,连站起来都不
                                  愿意。
      ●「细利斯」:可能是波斯语「黄金」的意思。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 9:7-10 。史学家记载波斯人是儿女
                        成群为荣耀,仅次于作战骁勇;波斯王会颁奖给生养
                        最多的大臣。
      ●「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在希伯来文中只有一个字,这个字有很
                                    多译法。 3:8 「(容留他们与王)无
                                    益」指的是「不适合」国王; 7:4 译为
                                    「不能补足」;本节 5:13 解释为所有
                                    光荣的事,比起这个眼中钉末底改都算
                                    不了什么。
      ●「五丈」:原文是「五十肘」,一肘是44.45公分,因此高度大约22公
                  尺。有人质疑这个高度是不是有抄错,但是七十士译本和
                  希伯来文本所列一致,因此应该没有抄错的问题,可能是立
                  在城墙上才有这样的总高度,以致于与地面的距离这么高。
      ◎哈曼能爬到高位果然是有一套,遇到末底改这样挑衅,他都先忍耐下来
        ,但是到了家里就无法抑制住怒气了。
      ◎哈曼在12节大夸自己不但被王后邀请王和他单单他一个人赴宴,而且强调
        明天也是只有他,由于王的臣子众多却独有他一人受邀,可见他在王和王
        后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重高,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邀请是何等的不寻常,毕竟
        此举有可能也会引起国王对他的不满,毕竟国王也有可能会觉得哈曼不配
        在他妻子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哈曼拥有财富成功和权力,但却因为得不到别人尊崇的欲念没达成的扫兴
        而带出行为差错。我们也要当心自己是不是因为渴望别人的称许或欢欣而
        不择手段。
      ◎哈曼因为对末底改心里的苦毒,让他从满心兴奋的宴会返家途中转为愤怒
        憎恨。我们不能让苦毒在心中萌芽,否则芽将会生长蚕食我们的生命,最
        后终将像哈曼一样自食其果( 6:137:9-10 )。


经文:

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甚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甚么。」 6:1-6:3

注释:

柒、末底改高升与哈曼降卑的转捩点  6:1-14 
  一、波斯王因为睡不着读历史,知道末底改拯救皇帝却没有获得奖赏。
       6:1-3 
      ●「睡不着觉」:原文是「睡觉离开」的意思。
      ●「历史书」:「备忘录」、「王的日志」,也就是「年鉴」。
      ◎ 6:2 的事迹可以参考 2:21-23 的记载。
      ◎希罗多德提到波斯有一类人叫做「得王恩的人」,就是曾经特别为王效力
        而得到王赏赐的人,对波斯王来说公正的论功行赏和他的名誉攸关。在此,
        王对于自己没有给末底改什么赏赐而耿耿于怀,不论是因日志中没有赏赐
        的记载,或碰巧知道末底改没有得到报偿,也因此,王立即决定要赏赐
        末底改,丝毫没有犹豫。
      ◎ 6:1 是故事的文体结构中心,事情至此正式有了转折,也让人看到,神
        实在垂听祷告,他是掌权的神。
      ◎看到亚哈随鲁王竟然忘记末底改的救命之恩,我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我们是否也同他一样,忘了记念救我们脱离幽谷的神呢?
      ◎王为何失眠会想到读历史,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些记载中充满了轶事
        趣闻可以消愁解闷,或者是为王提供一些指引的资料,或者是希望能以读
        书声助眠。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乃是神激动波斯王,几乎所有的古卷都认
        为波斯王为何会一夜失眠是出自于神的拦阻,尤其是王睡不着读历史还『
        正巧』又读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之事的历史,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让人不
        得不认同这很有可能是神大能的手在掌管人类历史的作为,否则这么多的
        巧合实在难以解释,且若没有这段恐怕第一批回归的犹大人都在这次哈曼
        的计画下被杀害。
经文:

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6:4-6:9

注释:

  二、波斯王询问哈曼应如何恩待末底改,哈曼回答必须将王的朝服和马给那
      人穿戴,并由大臣带领他骑马绕行全城。 6:4-9 
      ●「谁在院子里」:王的意思应该是「有哪个官员在场可以与我商讨此事」。
                        此时『正好』哈曼『正进了』王的外院,准备请王授权
                        将末底改吊死。
      ◎这里的时间应该在清早,波斯王尚未正式办公的时候,哈曼希望插队
        提早办妥处死末底改的事情,因此来见王。正好王也急着要找人商量
        奖赏末底改的事。
      ◎哈曼的建议显出他有觊觎王位的野心,因为他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本
        属于君王的荣耀。
      ◎先前哈曼对王有所保留,不说「有一种民」是谁 3:8 ,现在王也同样不
        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是谁,对照之下显得讽刺。
      ●「王常穿的朝服」:直译是「王曾穿的朝服」,是权力、尊荣的象徵。
      ●「戴冠的御马」:也是另一种国王的徽号(可从浮雕上看出来)。
      ●「街市」:而是城中的主要广场,可供大群人聚集之处。
      ◎由第四节我们看出来国王不知道哈曼心里正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也不
        知道国王心里想提升末底改,两个人的想法在此成为强烈的对比,也将
        故事带到高潮。
经文: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6:10-6:14

注释:

  三、波斯王命令哈曼将自己所说的行在末底改身上,哈曼的妻子和朋友断言
      哈曼将败于末底改手下。 6:10-146:10 中波斯王似乎知道末底改是犹大人,但是他奖赏末底改的命令与
        他之前要灭犹大族的命令似乎不太相称。不过这样的混乱在独裁的世界
        中也不是没发生过。
      ●「忧忧闷闷」:「悲伤」、「哀悼」的意思,远比「忧闷」情绪强烈。
      ●「智慧人」:应该是哈曼的「谋士」。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直译为「你已在末底改面前开始败落」
                                    ,「败落」为完成式。
      ◎这里无疑对哈曼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因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向
        自己最憎恨之敌人传达国王美意的人。(本来哈曼有意要王发命令绞死
        末底改,没想到不但没机会提到这个阴谋,而且还竟被命令去荣耀末底改!)
        哈曼得完全照王的意思去行,因为他没有任何身份可以反对王的命令。
      ◎这里并没有交代哈曼和末底改在游行过程中两人有什么对话,而且游行回来
        之后两人外表上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回到朝门,一个回到家中,但是实际上
        就连哈曼身旁的人都知道两人的情势已经逆转,悲哀的和欢乐的即将易位。
      ◎为何哈曼的妻子和谋士会断言犹大人将胜过哈曼?可能是他们由其他地
        方可以看出犹大人果然是蒙神保守的民族。别人可以由今日的基督徒身
        上看出神的做为吗?
      ◎哈曼就像 诗 37 里面所形容的恶人,他们一开始似乎安享尊荣,而且一开始
        情势对末底改来说并不利,让人以为神任凭这样的不公正;但是本章却出现
        了转捩点情势,作者用戏剧化的方式描述了情势倒转的开始。
经文:

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么,我必赐给你;你求甚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7:1-7:4

注释:

捌、以斯帖的第二次筵席与哈曼被处死  7:1-10 
  一、波斯王在以斯帖的筵席间又承诺答应她的要求,以斯帖就向波斯王求犹大
      民族的生命。 7:1-4 
      ●「剪除杀戮灭绝」:这些用词和王谕旨的用词是一样的 3:13 。
      ●「被卖了」:指哈曼重金利诱王答应他所求的 3:9 。
      ●「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参 5:13 注释。另译「因为这样的
                                        危难不值得来打扰王」或「因为我
                                        们的苦难跟王的损失比起来算不了
                                        什么」。意思是「我们的苦难是小
                                        事,但是王的损失是大事」。
      ◎ 7:3 中王后以自己的生命和犹大人的生命联合,向波斯王恳求。波斯
        王一定惊讶于有谁敢危及王后的生命。
      ◎看起来以斯帖似乎不知道末底改刚刚高升的事情。
      ◎以斯帖也是由经济的立场来说服国王,他陈明如果犹大人被卖为奴隶,
        这样当然可以为帝国带来收入,这样她没有意见。但是杀掉有劳动力的
        犹大人,可不是徵收财产就能补足其损失的。人带来的长期利益,当然
        比短暂的金钱入帐来得庞大。以斯帖就是用这种「杀鸡取卵」的道理来
        告诉波斯王是犯了大错。
经文:

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7:5-7:7

注释:

  二、波斯王质问是谁意图要杀王后的民族,以斯帖回答是哈曼。这回话导致波斯
      王忿怒离席,哈曼惊惶求以斯帖救命。 7:5-7 
      ●「擅敢起意」:「充满心思」、「充满他的心」。
      ◎「王....离开酒席往御园」:可能是要离席去想一想到底要怎样处理这件
                                  事。
经文:

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7:8-7:10

注释:

  三、波斯王回来正好看见哈曼违例接近王后,就接受太监的建议将哈曼挂在他自
      己做的木架上处死。 7:8-10 
      ●「所靠的榻上」:波斯人的习惯是斜躺在桌边进食。
      ◎哈曼曾经因为犹太人末底改不肯跪拜而怒气冲天,现在却俯伏在区区犹
        太女子以斯帖面前,这是很讽刺的地方。
      ●「凌辱」:「征服」、「压制」,可能有「性侵犯」的意思。
      ●「蒙了哈曼的脸」:罗马与希腊都规定死囚要蒙头,波斯则没有其他文献
                          证明这个规定。给被判死刑的人蒙面可能是因为国王
                          不想看到死囚的脸。
      ●「哈波拿」:应该是波斯王的亲信太监, 1:10 中他也侍立在王前。
      ◎从这几次的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亚哈随鲁王是很容易受到他身边影响而作
        决策的人,例如听从废后的建议,也听哈曼歼灭犹太人的请求,屡次说要
        答应以斯帖的请求,这次又听哈波拿的建议把哈曼挂在木架上,可见此王
        容易听从馋言而且轻易的选择自己的利益,神也藉着这样的王成就他的计
        画。
      ◎哈曼的最后自尝苦果死在自己为别人预备的刑架上,就像 箴 26:27 写的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恶人自食恶果,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想
       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罗 12:19  来 10:30 。
      ◎有人质疑此时以斯帖怎么没有为哈曼求情,可能原因有几个:第一,没有
        记载并不等于她没有求情,第二,王当时对哈曼的怒气难以平息,第三,
        若王赦免哈曼,将会对犹太人继续造成威胁。
      ◎哈波拿这时才告诉王木架的事情,实在是有落井下石的嫌疑。不过宫廷中
        这样勾心斗角的状况应该不难见到才对。
经文:

当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是她的亲属。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追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 8:1-8:2

注释:

玖、局面扭转  8:1-17 
  一、波斯王把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末底改取代了哈曼的位置。 8:1-2 
      ●「把...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罪犯的家产充公归给王室,早已
                                          有了先例 王上 21:7-16 ,史学
                                          家希罗多德也记载波斯有类似的
                                          情况。
      ◎此处王将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可见王对以斯帖的宠爱,和试图为她受
        苦给予补偿。而王后在 8:2 则将王赐给她之哈曼家产派给末底改,使得
        末底改有和新职分相称的产业。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可参考 3:103:12 ,王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用印
                              时用来压在软蜡或泥上,用以确保送出的信件是法
                              定官方文件。此处表明王对末底改的重用,使他成
                              为如同哈曼一样首相的地位。 创 41:42 法老也摘
                              下戒指给约瑟。
经文: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求他除掉亚甲族哈曼害犹大人的恶谋。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前,说:「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传旨,要杀灭在王各省的犹大人。现今王若愿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若喜悦我,请王另下旨意,废除哈曼所传的那旨意。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亚哈随鲁王对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说:「因哈曼要下手害犹大人,我已将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人也将哈曼挂在木架上。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大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名所写、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人都不能废除。」三月,就是西弯月二十三日,将王的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犹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末底改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骑御马圈快马的驿卒,传到各处。谕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犹大人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夺取他们的财为掠物。a抄录这谕旨,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犹大人预备等候那日,在仇敌身上报仇。于是骑快马的驿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谕旨也传遍书珊城。 8:3-8:14

注释:

  二、以斯帖求波斯王,波斯王准许以斯帖和末底改用王的名义发谕旨推翻以前
      的命令。 8:3-14 
      ◎波斯王在筵席上是关切王后的安危,忿而判哈曼死刑,但灭犹大人的命
        令还未撤销,因此以斯帖必须另一次流泪哀告,请求波斯王推翻以前的
        命令。
      ◎这与哈曼被杀中间间隔了一段时间,以斯帖也是冒生命危险违例进去见
        王。
      ●「废除....那旨意」:其实是废止法律,这是波斯法律所不允许的。不
                            过以斯帖委婉的说这是「哈曼传的旨意」,而不
                            用「法律」一词。
      ◎ 但 6:8,12,15 也提到玛代王大利乌面临同样的两难困境。解决办法不
        是废掉原先的谕旨,而是另写一道谕旨加以抵销。
      ●「我何忍见」:原文是「我怎么能看见」。
      ●「西弯月」:「三月」的意思,这个时间相当于西历的五、六月。由颁
                    布犹大人灭族的一月十三日到命令取消的三月二十三日,
                    时间过了两个多月。
      ●「三月...二十三日」:这是亚哈随鲁王在位第十二年,相当于西元前四
                             七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 3:12-13 提到的
                             谕旨颁布后两个月又十天。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
                             因为以斯帖的行动不是如一般想像的在第一道谕
                             旨发布后立刻去执行,或者是制订一道可以达到
                             预期效果的谕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点时间。
      ●「十二月...十三日」:相当于西元前四七三年三月七日。
      ◎ 8:9-143:12-14 平行,仅略有差异,特别强调「犹大人的文字方
        言」,因为这个谕旨跟犹大人特别有关。这份谕旨的重点是「犹大人可
        以聚集自卫,保护自己、攻击意图谋杀犹大人的人」。
      ●「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8:12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这边指的是那些
                             攻击他们的人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一种是犹太人
                             可以毁灭那些以武力攻击他们(犹太人)和他们
                             妻子儿女(犹太人的妻子儿女)的人。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经文,会发现,所要剪除杀戮灭绝的,是要攻击犹太
        人的人和其家人,而不是所有波斯人。
      ●「一日之间」:有了限期,表示杀戮行动受到控制,不至于演变为不可
                      收拾的局面,殃及无辜。
      ◎王以为事情到此应该告一段落,但是他却忽略了王后最关心的并不是末
        底改的高升或哈曼的消灭,而是犹太人的安危与拯救,因此 8:3 以斯
        帖「又」在王面前俯伏「说话」,此时王向她再次伸出金杖,可见王对
        她的友善,或许表明她不需要这样对他说话。
      ◎从 8:3-6 这一段王和王后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以斯帖非常懂得王的心
        理,她知道自己所求的是未受邀而主动提起,因此为了避免王的不悦,
         8:3 记载她俯伏来到王的脚前迫切地哭着,又巧妙地希望请王废止哈曼
        的阴谋(刻意不将王牵涉到谕令内,完全没有责备王的口吻),然后陈
        述要点 8:5-6 ,以表明她的期望。
      ◎国王的前一个命令不可以被推翻,因此这个谕旨就是在前一个命令有效
        的状况下授权给犹大人自卫,让前一个命令无法发生效用。
      ◎这段谕旨的报复性文字,是以斯帖记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不过如果我
        们思考当时的处境,在无法直接废除第一个准许杀犹大人的命令下,要
        发布怎样的命令才能实质抵消第一个命令呢?恐怕也只有对等报复的命
        令才有办法了。当然,犹大人最后可能是报复过度,这点我们也无需为
        他们美化,但发布这个对等命令的末底改,大概没有要鼓励报复的意思
        。


经文:

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大人都欢喜快乐,设摆筵宴,以那日为吉日。那国的人民,有许多因惧怕犹大人,就入了犹大籍。 8:15-8:17

注释:

  三、末底改获得高位尊荣,书珊城的百姓都因此快乐,犹大人也都因为局面扭
      转而快乐,许多人也因此入犹大籍。 8:15-17 
      ●「蓝色白色」:这是波斯帝国王室专用的颜色。
      ●「朝服」:这是末底改第二次得尊荣,第一次是在 6:11 。
      ●「头戴大金冠冕」:指的是带着硕大的头巾(不是王冠)。
      ●「紫色....外袍」:当时紫色是相当贵重的染料,必须靠人工潜入地中
                          海深海取得一种螺贝,取得其紫色分泌物染色。是
                          非常富贵的人才能穿得起这样的布料。这是紫色的
                          亚麻斗蓬,可能是长而平滑的衣服,像现代阿拉伯
                          人穿的长袍。 
      ●「书珊城的人民都欢呼快乐」:因为吊死哈曼的事情已经轰动全城,所以
                                    有可能群众聚集在王宫外面等待进一步的
                                    宣告,因此当末底改步出王宫时,群众高
                                    声喝采,表达对之前哈曼跋扈管制的不满
                                    。又这段话也有可能不是发生于当晚,而
                                    是过了几天以后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是
                                    表达因着犹太人的得救,其他居民也跟着
                                    得到抒解,因为他们不必因背负要灭其他
                                    种族的罪疚感。
      ●「惧怕犹大人」:可能是广义的惧怕,而不一定专指怕犹大人报复他们
                        。
      ●「入了犹大籍」:就是包含「行割礼」、「守律法」,也就是接受犹大
                        人的宗教。有可能是像  出 12:48 那样,受割礼,守
                        逾越节成为犹太人.新约时代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如 太 23:15 ,  徒 2:10 ,  徒 6:5 ,  徒 13:43
经文:

十二月,乃亚达月十三日,王的谕旨将要举行,就是犹大人的仇敌盼望辖制他们的日子,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犹大人在亚哈随鲁王各省的城里聚集,下手击杀那要害他们的人。无人能敌挡他们,因为各族都惧怕他们。各省的首领、总督、省长,和办理王事的人,因惧怕末底改,就都帮助犹大人。末底改在朝中为大,名声传遍各省,日渐昌盛。犹大人用刀击杀一切仇敌,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在书珊城,犹大人杀灭了五百人;又杀巴珊大他、达分、亚斯帕他、破拉他、亚大利雅、亚利大他、帕玛斯他、亚利赛、亚利代、瓦耶撒他;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孙子、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儿子。犹大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当日,将书珊城被杀的人数呈在王前。 9:1-9:11

注释:

拾、结局与普珥日的由来  9:1-10:3 
  一、结局:犹大人杀灭仇敌,也杀灭了哈曼的儿子们。  9:1-11 
      ●「任意」杀灭:指「自由」、「不受干涉」,而不一定是「大量」的意
                      思。
      ●「杀灭恨他们的人」:所杀的人是「仇敌」、「恨他们的人」、「男人
                            」,而不包含妇孺。
      ●「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8:11 中准许夺取财物,这里是显示犹大人的
                              报复是有限度的。另外也可能是与
                               撒上 15:17-19 扫罗因为贪财而失败的记载
                              作为对照。
      ◎当官的都很清楚目前谁得势,因此即使两份谕旨是对等的,但是大家都
        帮助正得势的末底改与犹太人,结果如何就很清楚了。
      ◎「任意」暗示了百姓的权柄乃是来自神 (参 尼 9:24 ),这是不着痕迹
        表达神在背后照管一切的又一个例子。
经文:

王对王后以斯帖说:「犹大人在书珊城杀灭了五百人,又杀了哈曼的十个儿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现在你要甚么,我必赐给你;你还求甚么,也必为你成就。」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求你准书珊的犹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并将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在木架上。」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传在书珊,人就把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挂起来了。亚达月十四日,书珊的犹大人又聚集在书珊,杀了三百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在王各省其余的犹大人也都聚集保护性命,杀了恨他们的人七万五千,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这样,就脱离仇敌,得享平安。 9:12-9:16

注释:

  二、王后求波斯王准许书珊城的犹大人隔天继续杀仇敌,也蒙准许。 9:12-16 
      ◎「七万五千」:平均每一省杀死五百九十人。这个数量很难说多还是少
                      ,很可能是一个相当真实的数量。在广大的国土中「准
                      许内战」的谕旨,导致的伤亡当然可能这么大。
      ◎ 9:13 以斯帖为何希望在书珊城的自卫行动可以延长一天,理由不详。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因为王后的过度报复。
      ●「脱离仇敌,得享平安」:这两个应许是息息相关的 申 25:19 。
      ◎我们其实无须美化王后以斯帖的过份报复行为,因为记录在圣经上的行
        为并非都是我们后人必须要效法的(如:亚伯拉罕不承认自己的妻子、
        雅各骗岳父等等)。
      ◎虽然王后以斯帖的行为可能是过份报复,但以旧约律法的观点以及当时
        的背景而言,整体犹大人的举动却不能算是过份报复。因为报复是有限
        度的,也没有下手夺取财富,这点是我们要特别提出来澄清的。
经文:

亚达月十三日,行了这事;十四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但书珊的犹大人,这十三日、十四日聚集杀戮仇敌;十五日安息,以这日为设筵欢乐的日子。所以住无城墙乡村的犹大人,如今都以亚达月十四日为设筵欢乐的吉日,彼此馈送礼物。 9:17-9:19

注释:

  三、犹太人杀戮敌人之后,安息并且以隔日为欢乐的日子。 9:17-19 
      ◎这里是为了说明守普珥节的两个不同日子之缘故。绝大多数的城镇在十
        四日守普珥节,但书珊城的犹太人则是在十五日守普珥节。今日除耶路
        撒冷在十五日守节外,其他地区都是十四日守节。
      ◎普珥日是犹太人唯一没有记载在摩西五经内的犹太主要节期。
经文:

末底改记录这事,写信与亚哈随鲁王各省远近所有的犹大人,嘱咐他们每年守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以这月的两日为犹大人脱离仇敌得平安、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在这两日设筵欢乐,彼此馈送礼物,周济穷人。于是,犹大人按着末底改所写与他们的信,应承照初次所守的守为永例;是因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杀害犹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签,为要杀尽灭绝他们;这事报告于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谋害犹大人的恶事归到他自己的头上,并吩咐把他和他的众子都挂在木架上。照着普珥的名字,犹大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日」。他们因这信上的话,又因所看见所遇见的事,就应承自己与后裔,并归附他们的人,每年按时必守这两日,永远不废。各省各城、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纪念遵守这两日,使这「普珥日」在犹大人中不可废掉,在他们后裔中也不可忘记。 9:20-9:28

注释:

  四、末底改写信给波斯国内的犹太人,说明普珥日的由来并设立普珥日。
       9:20-289:20 有一个「接着」这个词,不过在新译本和和合本都没有翻出,
        表示可能是过了一段不确定长度的时间。
      ◎「末底改记录这事」:有人以此认为末底改是以斯帖记的作者,但是比
                            较自然的解释是,他在写给犹大人的信中记录此
                            事 9:20 。
      ◎ 9:24-25 将以斯帖记中哈曼的恶行和以斯帖救犹太人的故事浓缩了起
        来,此处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然后 9:26 开始解释「普珥」的来源。
      ●「归附他们的人」:指 8:17 提到的入犹大籍的人。
经文:

亚比孩的女儿―王后以斯帖和犹大人末底改以全权写第二封信,坚嘱犹大人守这「普珥日」,用和平诚实话写信给亚哈随鲁王国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犹大人,劝他们按时守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犹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嘱咐的,也照犹大人为自己与后裔所应承的。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这事也记录在书上。 9:29-9:32

注释:

  五、以斯帖和末底改再写第二封信要求犹太人要守普珥日。  9:29-32 
      ●「坚嘱」:原文是阴性动词,显示这主要是以斯帖的嘱咐。
      ◎ 9:29 有一个「于是」这个词,不过在新译本和和合本都没有翻出,表示
        过了一段时间。这里提到王后「写」了一封有关普珥日的正式信函,但是
        该节经文的意思不易确定,有可能是指王后与末底改连署;或有可能第二
        封信是为了确认第一封末底改写的信之权威,免得有人不支持末底改先前
        所说的。
      ●「和平诚实的话」:指「友善真诚的话」。
      ◎由 9:31 看来犹太人主动在普珥日加上禁食这一项。
      ◎ 9:32 记录在史记上的命令,可能就是末底改在 9:20 写下的。

经文:

亚哈随鲁王使旱地和海岛的人民都进贡。他以权柄能力所行的,并他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岂不都写在米底亚和波斯王的历史上吗?犹大人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得他众弟兄的喜悦,为本族的人求好处,向他们说和平的话。 10:1-10:3

注释:

  六、结论:末底改的事件可以由波斯王的历史典籍中得到印证。 10:1-3 
      ●「海岛」:可能应该译为「沿海」,表达波斯帝国西边的疆界,包括
                  小亚细亚与爱琴海等地。
      ●「进贡」:在旧约中,这个字通常是指「强迫人家劳动」,例如
                   士 1:28 「做苦工」, 王上 5:13 「服苦的人」。不过到
                  了波斯时代,这个字囊括所有徵收的利润,包括用钱币或用
                  货物所纳的税。
      ◎史学家一般认为亚哈随鲁王的晚年人格败坏,最后在西元前465年被行刺。
        不过他死后帝国国土完好,富甲天下,权倾四方,可见当时这位国王的伟
        大,而以斯帖记最后的注解让人对于国王身旁的宰相末底改留下深刻的印
        象。
      ◎从 10:2 的陈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表达以斯帖记的内容为真实历史,
        以便提醒后世的犹太人谨守这个节日。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