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启示录 1:1-1:20

注释:

1.第一章:
    不论启示录记载内容过去如何受到许多圣经学者的争议,就像这章第3节所说的「读这本书的人多么有福啊」一样,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上帝的信息透过许多「异象」来显示出来。

	这一章谈到上帝透过作者约翰写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的信,这七间教会就是「以弗所、示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等教会。然后接下去就是有一位看起来像是「人子」的出现在他身边,开始将这七间教会的状况和会遇到的审判述说出来。

    第1节,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是「记载耶稣基督的「启示」。所谓「启示」,希腊文是指「揭开来看」,就是把隐密的事掀开来,不再有隐藏。但这并不是由人来「掀开」,而是由上帝自己来掀开。这样的说法很清楚地说明,启示录这本经书中所述说、记载的事,都是来自上帝的「启示」。这里说是「基督差遣天使向他的仆人约翰显示」所要传递的信息。作者喜欢用「天使」,这是启示文学喜爱采用的素材之一,单单在启示录中就用了多达六十五次。

第2节,说本经书的作者是名叫「约翰」。在整本启示录总共记载六次,都说明约翰就是此本经书的作者(参考一:1、2、4、9、廿二:8、18)。有不少圣经学者认为作者约翰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但是否就是他?仍在讨论中。因为约翰这个名字在犹太人的社会很平常,我们能够确定的一件事,就是作者乃是一个犹太人,对旧约经典相当熟悉。这位约翰是要为「上帝的信息和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真理作见证」,这点也是本经书的重点。

第3节,作者说「读这本书的人是多么有福啊」,这是第一次提到「有福」。在启示录中,共计有七次提到「有福」(另外六次请参考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廿二:7、廿二:14)。这「有福」一词和马太福音第五章3至10节所提到的「八福」所用的「福」字相同,意思是指与上帝有合宜的关系,这也是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的中心信息(参考罗马书一:17)。

「听见这预言并遵守书中所记载的人」,必定成为「有福」的人,而这里的「预言」,指的不只是未来的事,也包括了从圣经中所得到的「劝勉」和「安慰」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整本圣经的话语。

「日子快到了」这样的呼吁都与「末日」来临、审判的日子快要到等这种观念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是分不开的。但「末日」并不一定就是指世界的末了说的,有时是指审判的来临,人遭遇到无法忍受的苦难而言。

第4至5节,再次让我们看到新约时代写书信的模式,就是从自我介绍开始,之后就是问安。这两节有问安也有祝福。这里说这本书信是写给亚细亚省的「七个教会」。有圣经学者认为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指这「七」间教会,而是用「七」来表明所有教会都需要听从这本经书所传递的信息。因为在圣经中,「七」所表示的意义包括有神圣、祝福、完全、圆满、足够等等之意。
这里提到「昔在、今在、将来永在的上帝」,这句话与出埃及记第三章14节的「我是创始成终的主宰」是同样的意思。表明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一切生命的来源都是上帝创造的。

「七个灵」,指的乃是上帝全备的「灵」。在以赛亚书第十一章2节提到上帝的灵包括有:一是智慧、二是聪明、三是谋略、四是能力、五是知识、六是敬畏等。有一本在圣经版本上相当有权威的《七十人译本》则是在这里又加上了一个「敬虔的灵」,这样共有「七个灵」。在这里,作者说耶稣基督就是这「七个灵」的见证者。从他的「死里复活」开始,要使所有接受上帝信息的人都同样都享有耶稣基督复活的恩典。

这里提到耶稣基督爱我们,他为我们「牺牲流血,从罪中把我们释放了出来」,这样的信仰认知也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第6节,这节很可能采用出埃及记第十九章5至6节的观点,认为只要是遵行上帝旨意者,都将成为上帝「神圣的国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

第7节,可参考但以理书第七章13至14节,述说那即将来临的拯救者,将会驾云来到世上。启示录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说明当末日来临时,上帝就是审判者,他的威严是人无法的抵挡的。再者,这节也回应了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10节所提起的,当众人在为那「被他们刺死的那位」哀哭时,如今却相对看到当这位拯救者驾云来到世上,也要为他荣耀的来临哀哭,因为过去所做的事,接受严厉的审判而哀哭。这一节也在暗示着基督徒在受到迫害时,将来会得到极高度的荣耀,而相对的,迫害基督徒的,将会开始哀哭、咬牙切齿了。

第8节,这节的句子也同时出现在第廿一章6节、第廿二章13节。

「阿尔法」和「亚米茄」之后,加上说明「开始」与「终结」这个说明词的,也出现在第一章17节、第二章8节。对照第廿二章13节来看,作者有特别说明这位「开始」与「终结」者就是耶稣基督。而在第廿一章6节则是说这位「开始」与「终结」拥有「生命的泉水」,可以白白地赐给口渴的人喝。

「全能的上帝」,这句话说明了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有三大特性的其中一种。另外两大特性就是「全在的上帝」与「全知的上帝」。

第9节,作者「约翰」说他是曾为了传福音而「被囚禁在名叫拔摩的海岛上」。这「拔摩岛」是位于爱琴海中的一个多石小岛,整个岛面积大约是六公里宽、十三公里长,靠近现今的土耳其海岸。
作者强调他和同信的兄弟姊妹(指这七个教会)一同「分担患难、一同忍耐」,表示他并没在极为困难、恶劣的环境下离开他们,而是在耶稣基督里与他们同在一起。因为有这样的条件,他才能说同时也要与这七间教会「分享」在耶稣里的「主权」。这「主权」,意思是指耶稣基督复活之后,审判时刻的来到,所有信靠耶稣基督到终末都没有改变的人,都将分享这份被拯救的荣耀(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6—18)。

第10节,「有一个主日」,这句话至少说明了当时的基督徒已经从犹太人的「安息日」聚会,转成耶稣基督复活的日子—「主日」作为聚会的时间,不再是用犹太人的安息日聚会了。

这节提到作者被「圣灵支配」,同样的词句也出现在第四章2节、第十七章3节、第廿一章10节。作者约翰说他在圣灵的支配之下,「听见了一个大响声,好像吹号的响声」,且声音来自「背后」,意思是指这异象,是在看不见、预防不到之状况下出现的。

第11节,这声音说明了作者写这本经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所看见的异象、听见的话,告诉「以弗所、示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七个教会」。

第12节,作者说他「转身」就「看见七个金灯台」。在第20节作者有说明「七个金灯台」指的是以弗所等七间教会之意。

第13至16节,作者在这段经文描述他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人出现。「人子」,这个用词和但以理书第七章13节的「人子」有关,是指来自上帝的拯救者(参考使徒行传七:56)。

这位「像人子」的是「穿着长袍,胸前系着金带」,这种穿着有如摩西法律中所规定的祭司大礼服(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九:2—3、29)。

他的「头发洁白像雪」,这是用但以理书第七章9节的背景,描述拯救者耶稣基督的样式。这种用如同雪那样洁白,表明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发光到眼睛无法正视一样(参考马太福音廿八:3,马可福音九:3)。

「眼睛像火焰」,脚像擦亮的铜一般明亮,这是采用但以理书第十章5至6节的资料。这也在说明这位伟大的审判者的眼睛,可以看透人内心的意念。

「七颗星」一词可参考第20节,代表着「七个教会的天使」。

「口中吐出一把双刃锋利的剑」;剑,是用来攻击、审判、刑罚的(参考二:16、十九:15、21,以赛亚书四十九:1—2)。

「脸像正午的阳光」,表明正义、公平,很清楚,没有隐遮。

以上这些都在表示一种极为崇高的威仪,令人看了会不寒而栗。

第17至18节,因为有上述的「形像」出现,导致作者看到之后,马上仆倒在地上,吓得如同死人一般,连动也不敢动。「不要怕」,这句话一再出现于耶稣基督传福音的过程中(参考马可福音五:36、六:50、路加福音五:10、十二:32),都是耶稣基督在安慰、鼓励他的门徒,以及对生命失去希望的人(会堂的主管叶鲁)所说的话。

这两节也同时提出了耶稣基督在介绍自己,有三个特点:
一是「我是开始,也是终结」。二是「永存者——曾经死过,现在活着,要永远活着」,这句话表示出耶稣基督已经胜过了死亡。三是「掌握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可参考马太福音第十六章18节。这说明了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可以胜过死亡的威胁。

综合上述三点,作者约翰想要告诉这些因为坚守对耶稣基督的信心的信徒,虽然有的亲人、朋友已经死去,但耶稣基督就是掌握「死亡和阴间的钥匙」的主宰,他有权可以将那些迫害信徒的人关入阴间,也可以使那些因被迫害而死去的人,从阴间复活过来,与耶稣基督同享永恒的生命,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过来,且永远活着。使徒保罗说基督徒就是与耶稣基督同死,也同复活(参考罗马书六:5、8)。

第19节,传递声音者告诉作者约翰必须将「所看见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要发生的事,都写下来」。这些所看见的事,就是指这异象,这是关于耶稣基督审判与拯救一切的权柄。

第20节,「奥秘」,并不是「秘密」,而是指过去不明白,现在「晓悟」、「明白」,才发觉事情很奇妙。这里的「七个教会的天使」到底是谁?是指人,或是指天使?很难分清楚。因为「天使」也可以是教会的代表。
经文:

启示录 2:1-2:7

注释:

2.第二章:
启示录作者得到上帝的启示,要他将短期内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这七间教会,这也是从第二章、第三章记载之所谓的七封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章的七封信的内容是对七间教会逐一地进行了信仰的检视,有赞美,但也有责备。被称赞的教会是示每拿和非拉铁非等两间教会,而被责备的教会则有:以弗所、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老底嘉等五间教会。作者特别强调不论这七间教会是甚么型态的教会,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基督之名建立起来的教会,因此,就会有基督站在这些教会的中间。因为基督就是教会的中心,也是教会的头、根基(参考以弗所书二:20—21,歌罗西书一:17—18)。启示录的作者形容这位基督如同一位审判者般的「右手拿着七颗星,口中吐出一把双刃锋利的剑」,在他的权柄之下,是「掌握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因为「死亡和阴间」是对生命最大威胁的力量。而耶稣基督已经胜过了死亡和阴间的权势,他复活了,这点就是基督教信息的最中心,也是基督教会存在的基础。

另外,在写给这七间教会的书信中,有两点特色:
其一,开头都会用「我知道」这个词当作开场白(参考二:2、9、13、19、三:1、8、15)。这句话「我知道」,已经在表明教会的主—耶稣基督,一直与这些教会同在,他「行走」在这些教会之间,而且确实有注意到这些教会里每一个信徒的所言所行。

其二,在对每一间教会提出反省之后,结尾都会有这句:「圣灵向各教会所说的话,有耳朵的,都听吧!」(二:7、11、17、29、三:6、13、22)给每一间教会的书信之结语都相同,这和耶稣在传讲上帝国信息之后,会用同样的语句呼吁群众倾听信息一样,都是说:「有耳朵的,都听吧!」(参考马太福音十一:15、十三:43,马可福音四:9、23、24,路加福音十四:35)。

3.第二章1至7节:
这段经文是第一封信,也是作者约翰依照圣灵的指示,写给七间教会的第一间,也就是以弗所教会。

第1节,「给以弗所教会的天使」,这间教会之所以会成为第一个收信的对象,很可能是因为距离拔摩岛最近,大约有110公里。但如果是这个原因,是否也在暗示当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人是在拔摩岛?或是因为当时在异象中提到的是这样的顺序,就依照顺序写信?确实无法确定。

以弗所,这是在主前133年被罗马帝国划入为辖区版图内,并且成为亚细亚省的省会。它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第四个大城市,是当时亚细亚省西部经济、商务、文化的中心。这个城市是以拜亚底米女神而出名,这神是管理「生殖」的事,和迦南地人敬拜的「巴力」相同。以弗所因为这女神庙的关系,该城就成为一个偶像崇拜的风气甚兴的城市(参考使徒行传十九:19—20)。这间亚底米神庙因为建筑相当雄伟、壮观而曾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可以想像得到,庙宇的建造会如此精致,必定是香火鼎盛才有建造的经费。

使徒保罗和其他同工因为在以弗所这城传福音,信徒增加甚多,但相对的,也造成以弗所神庙的进香客锐减。结果因为有许多人信从福音而造成一些倚靠神庙赚钱或生活的人,出现了危机意识(参考使徒行传十九:26—27),这些人就故意煽动谣言、制造纷乱,结果造成使徒保罗的福音伙伴该犹和亚里达古两人遭到民众逮捕送进官府(参考使徒行传十九:29)。

这节强调「右手拿着七颗星」的这位人子,行走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这里的「人子」就是耶稣基督,他就在教会的中间「行走」。「行走」含有同在、当家作主、审判、查访、观察之意。

第2至3节,这两节是称赞以弗所教会有美好的信仰见证。「我知道你所做的」这句话,刚好回应了第1节所提到人子「行走」在这些教会中间之意,因为人子已经看到、且查访的很清楚。因此,这位人子现在将以弗所教会美好的见证提出来,这些包括了下列几项:一是「辛勤工作」,这是指认真到筋疲力尽之意。二是「忍耐」,这字和「辛勤」是相连结,有任劳任怨的意思。三是「不容忍坏人」,表示在以弗所教会里,有一些人是专事在破坏秩序的;这些人就是那些自称「使徒」的假冒者。这也是使徒保罗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曾在米利都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见面,提醒他们要注意会有「凶暴的豺狼要混入」他们当中「伤害羊群」。也有人会「造谣撒谎,诱惑门徒去跟从他们」(参考使徒行传二十:29—30)。

第3节,作者称赞以弗所教会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很有「耐心」地「历经患难,从不退缩」,可见以弗所教会在信仰上是很有基础,可以忍受当时迫害者对该基督徒迫害所造成的冲击。

第4至5节,但有好的一面,也有缺失的一面。作者约翰在称赞以弗所教会之后,随即又提出了该教会在信仰上值得反省的地方,就是:
一是「失去了当初」对上帝的「爱心」。意思是指对耶稣基督的忠心冷淡或衰退了,另一方面是对教会内部兄弟姊妹彼此之间的爱减少了。

二是信仰品质「堕落」了。这是指该教会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信仰的事有所坚持,且对于当时造成教会内部混乱的异端邪说没有完全除去。这里所说的「堕落」,是指在「不知不觉」之中迷失了方向之意。也就是把错误、不正确的观念当作正常,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作者在提出上述两件明显的错误行为之后,随即提出他的劝勉,希望该教会知道「悔改」,因为若是没有悔改,复活的主耶稣基督的审判很快就会来临,审判的主会将原本该教会的荣耀记号「灯台」拿掉。因为「灯台」是放在敬拜上帝最中心的地方。现在将之除去,表示将会失去上帝的荣耀。

第6节,再次称赞以弗所教会能够清楚「尼哥拉派」的人错误的言论、思想。从这节可以看出尼哥拉派的人已经渗透入以弗所教会内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尼哥拉派所传递的思想,这种思想可能造成信徒对信仰的认知产生混乱。

第七节a句,「有耳朵的,都听吧!」这句话是作者写给每间教会的信末都会说的一句尾语。倾听上帝的声音,听上帝仆人的声音,这几乎就是整本圣经作者共同的呼吁。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辨别清楚哪些才是真的来自上帝的声音,这样才不会受到迷惑。

第七节b句,「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这是指永恒的生命之意(参考创世记三:22—24)。这里强调的是「上帝乐园」,可参考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3节所记载耶稣基督告诉那位临终前悔改的囚犯,将会带他一起到「乐园」里。

这里所谓的「得胜者」,是指在信心上没有变质、妥协、软弱下去的人。「得胜者」,也是启示录这本经书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内容,作者总共提到八次,都是在描述「得胜者」将会享有来自上帝特别的荣耀(参考二:7、11、二:17、二:26、三:5、三:12、三:21、廿一:7)。
经文:

启示录 2:8-2:11

注释:

4.第二章8至11节:
这是第二封信,是发给示每拿教会。跟对以弗所教会发出的信息很不一样,因为圣灵透过作者约翰所传给示每拿教会的信息中,并没有责备的内容,而是给该教会许多鼓励。士每拿教会也是这七间教会中,没有受到谴责的教会之一。

第8节,这是写给「示每拿教会的天使」。

「示每拿」这城市今天的名称是「伊士麦」(Izmir)。这是在以弗所北方大约五十五公里远。这个城市以效忠罗马皇帝而闻名,大约在主后26年曾为罗马皇帝提庇留建造一座庙,极力推广对罗马皇帝的崇拜而闻名。由于在该城居住的犹太人甚多,因此比较有紧张的对立。也因为这样,在该城居住的基督徒就夹在罗马政府与犹太人之间,左右为难。犹太人会将反罗马政府的罪状,无故地将之归罪在基督徒身上,使基督徒经常遭受到无妄之灾。

是谁将福音传到示每拿?这已经无法可考。不过使徒行传第十九章10节的记载,使徒保罗在以弗所城的时候,福音广传在整个亚细亚地区,几乎当地的人们都听到了。

这节明确地指出说话者就是耶稣基督,因为他是「开始和终结、死而复活的」永恒者。

第9节,说到士每拿教会遇到的「患难和贫穷」,这「患难」是指来自罗马政府和犹太人的迫害、嫁祸所造成的。在这里,约翰特别指出这种迫害是来自那些「自称犹太人的人所毁谤」引起的,他说这些人乃是「撒但的党羽」,这句话也再次出现于第三章9节。再者,「贫穷」,可参考希伯来书第十章34节,就会明白早期教会在受迫害时,执政者会将基督徒连财产也一并没收,有时会被人抢夺他去。但作者约翰却称赞士每拿教会的信徒,说他们人虽然遇到迫害,且财产被没收而导致在物质生活上贫穷,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因为耶稣基督而「富足」,在人看来他们是贫穷的,但看在上帝的救恩里,却是富有的(参考约翰福音十:10,雅各书二:5)。

第10节,这节特别提到魔鬼要考验示每拿教会当中的一些人「十天」。为甚么是「十天」?很难解。这「十天」,可能是指一个「有限期」的时间,表示「短暂」、「可数的」。这也是用来鼓励示每拿教会信徒,只要支撑一下,苦难很快就会过去,迫害的时间不会拖很久。魔鬼是透过苦难,「考验」示每拿教会信徒们的信心。这种「考验」包括了信徒会被逮捕「投进监狱」的灾难。但他们必定会得到上帝的奖赏,赐给他们「生命的华冠」。在这里所用的「华冠」,是指当时运动员得奖时,头上戴着会得到一顶用桂花叶编织而成的冠冕,希腊字是「stephanos」,有别于宫廷所用的王冠(diadema)。雅各书第一章12节说这种「华冠」乃是指生命的冠冕。是来自天上永恒的奖赏之意(参考哥林多前书九:24—25)。

第11节,可对照第七节b句。表明信耶稣基督的人,其生命是复活的,不会「受第二次死亡的灾害」,因为耶稣基督已经复活了。所谓「第二次的死亡」,这是指死后所将面临的审判(参考启示录二十:14、廿一:8)。
经文:

启示录 2:12-2:17

注释:

5.第二章12至17节:
这是第三封信,写给「别迦摩教会的天使」的信。

在作者的书信中,对这七间教会有称赞、鼓励的,也有谴责和警告,像以弗所教会,有称赞,但也有谴责和警告的话语在里面,而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书信,则是只有称赞和鼓励,更特别的是还带有应许要赐给该教会信徒拥有「生命的华冠」。

现在这段经文是谈到有关别迦摩教会。就像前面所提到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一样,有称赞,也有谴责和期盼。这可看到每间教会的特色,就是有美好的一面,但也有软弱的部份,若是要查验一间教会,也是这样。要找到像士每拿教会那样,只有获得称赞和被上帝应许将会得到「生命的华冠」之奖赏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第12节,「别迦摩」,这位于示每拿以北约有九十公里的地方,是个很特别的城市,原因是该城是建造在一座约三百公尺的小高山上,且该山乃是一个圆锥形的小山,看起来就会觉得地处显要,在当时的国防上有很好的要件。它原本并不是一个重要城市,但在主前133年,最后一代国王雅他乐三世(Attalus III)去世前的遗嘱中,交代要将别迦摩并入罗马帝国,而成为罗马帝国在亚细亚省的省都,并派驻总督治理该城。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新约时代亚细亚的首都,应该是在别迦摩,而不是以弗所城。别迦摩也拥有罗马帝国时代第二大的图书馆,并且以羊皮纸文件出名。跟以弗所城一样,该城也是庙宇林立,各式各样的神明庙宇甚多,偶像崇拜之风气甚盛。因此,与其说该城的政治地位重要,不如说该城在宗教信仰的地位胜过政治地位。

这里提到「有双刃利剑」,这句话可参考第一章16节,出现在作者约翰看见的异象中,那位像人子的,他的口中吐出来的是「一把双刃锋利的剑」。作者说「那位有双刃利剑的,这样说」时,意思就是审判者亲口这样说。

第13节,作者写给每间教会的封信都是从「我知道」开始。这句「我知道」,表示这位审判者「人子」相当清楚每一间教会的状况,也因为这样,他的审判是正确的。

「住处就是撒但称王的地方」,由于别迦摩乃是个流行崇拜罗马皇帝为神的城市,另外也有崇拜女神「雅典娜」,并且有罗马人所供奉的「宙斯」神庙等等,神庙甚多,拜偶像神明的风气甚盛,但别迦摩教会的信徒在这种环境之下,对上帝还是「忠诚」。这样的说法也是在肯定别迦摩教会乃是一间在信仰上可取、有见证的教会。

这里提到「安提帕」被杀害,这个人到底是谁?圣经中并没有任何资料。不过传说中说,他是在多米田皇帝时代(主后八十一至九十六年),为了福音的缘故被人抓去用铜锅活活「烤死」而殉道。因此,从安提帕的殉道,可以想像得到当时基督徒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基督教会所面对的环境,是多么地恶劣。

第14节,作者传出了别迦摩也有信仰上的软弱。作者在这里提到在信徒当中有人「随从巴兰的教训」。有关巴兰的事件,在以色列人当中传闻甚多;在彼得后书第二章15至16节,以及犹大书第11节都有特别强调巴兰乃是为了钱背弃了信仰。民数记第廿二至廿四章则是详细记载巴兰原本收了摩押王巴勒贿赂的钱,准备要诅咒以色列人,结果被上帝出面阻止。另外在民数记第三十一章16节说有人听了巴兰的话,在批珥引诱人民背叛上主,使上主的子民遭遇瘟疫。而在民数记第廿五章1至9节则说以色列人在什亭谷扎营的时候,和摩押的女人行淫,并且吃拜偶像的食物。而这两件事都被认为和巴兰有密切关系。

别迦摩城因为当地偶像崇拜之风甚盛,特别是有罗马女神的崇拜活动,渗杂有淫乱的活动在里面。很可能当地的基督徒也有类似的行为,参与了庙会活动,在庙埕接受亲友接待吃喝,之后又跟着与庙妓进行性行为。

第15节,再次提起「尼哥拉派的教训」,这派连以弗所教会也深受影响。

第16节,这节回应第12节所说的,审判者「人子」口中会吐出「双刃利剑」。圣经作者一再明确指出,只有「悔改」才能改变上帝惩罚的计划。

第17节,作者呼吁别迦摩教会的信徒要倾听「圣灵」的声音。

这节提到「隐藏着的吗哪」,可以对照第14节提到的「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一起看。「吗哪」,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进入旷野时,因为找不到食物,上帝为免他们因饥饿而死亡,特别从天上降下来的一种特殊食物(参考出埃及记十六:13b—21,约书亚记五:10—12),这是上帝从天上降下的「生命粮食」(参考申命记八:3、16,约翰福音六:31)。

这节提到上帝将「赐下隐藏着的吗哪」,也要赏赐给别迦摩教会「一块白石头,上面写着新名字」。「白石头」在古代是被看为最贵重的宝石之一,甚至被看成可当「护身符」之用。这里说在「白石头」上面刻有「新的名字」,意思是上帝将赐给这些忠心到最后的信徒一个崭新的名字,表示有新生命之意(参考以赛亚书六十二:2、4、六十五:15b),这也是和上帝有合宜的关系。
经文:

启示录 2:18-2:29

注释:

6.第二章18至29节:
这段经文是第四封信,是写给推雅推喇教会的领导者(天使)。也是七封信件中最长的一封。

第18节,「推雅推喇」,这是希腊帝国皇帝西流古(Seleucus)一世时代建造的。以工商业闻名于当时的欧亚地带。比较出名的行业,包括有纺织业、皮革业、陶艺(包括铜雕等艺术),可能因为工商业发达的关系,奴隶贩卖的交易也相当热络。开拓腓立比教会的吕底亚,就是从推雅推喇来的,她是以贩卖紫色布匹维生的女商人(参考使徒行传十六:14)。

在这个工商业甚为繁荣的推雅推喇城市,该城主要也是一个国防重镇,罗马帝国就派有驻军在此驻防,它可说是进入别迦摩城的重要门户。在此城里,公会的组织也甚活跃,但这些公会组织的活动往往与庙宇庆典连结在一起,甚至有些祭典用的牲祭,就是由公会出资提供,或是祭典所需要的经费,由公会资助,因此,在祭典之后,所有的牲祭就成为参加公会活动会员的主要食物。

这个城市的人民崇拜「宙斯」的儿子亚波罗(Apollo Tyramnois),以及其它诸神等,偶像神明的崇拜兴盛。比较出名的是在该城有一间「算命」的神庙,听说在这间「算命」神庙内有一位女巫名叫「森巴堤」(Sambathe),她专门在替人算命、卜卦。基督徒在这样的环境中若是要经商又想要维持良好的信仰生活并不容易。因为若是在该城经商而不参加公会活动,很容易遭到同行排斥;但若是参加,则必须参加偶像神明祭拜的礼仪,甚至会因此发生与庙妓行淫乱之事。

现在写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则是用「上帝的儿子,那位眼睛像火焰一样闪耀、脚像擦亮了的铜那样明亮的」这样的形容词(参考启示录一:14—15),读起来的感觉就是很不一样。「眼睛像火焰一样闪耀」,这种写法是用来说明这位「上帝的儿子」可以看穿人内心的意念,让人站在他的面前毫无藏遁的机会。

第19节,「我知道」这句子,表示这位「人子」或是「上帝的儿子」,确实是仔细查访过,并没有任何失察之处。这位「上帝的儿子」很清楚推雅推喇教会在「爱心、信心、事奉,和耐心」等这些事上有很好的见证。而且更难能可贵的,在这些美好见证上,推雅推喇教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这刚好与以弗所教会所表现的相反(参考二:4)。

第20节,这节述说推雅推喇教会的问题,就是「容忍了那自称是先知的女人耶洗碧」。这个「耶洗碧」名字,是否真名,并太清楚。也可能是借用列王纪所描述亚哈王的妻子「耶洗碧」来形容这个假先知的恶形恶状,说她犯了两件不可原谅的事,就是唆使信徒去行淫,和吃祭拜过的食物,而这样的罪状也出现在别迦摩教会中(参考二:14)。

第21节,这节指出上帝曾给这「耶洗碧有悔改的机会,但她不愿意悔改,「不肯离弃她的淫行」,表示她虽然说「上帝」,其实心中对上帝没有忠实的心。

第22至23节a句,这两节提到教会的主「上帝的儿子」,将会惩罚这些败坏信仰行为的人。采取的是「罪与罚」相称之方式。既然淫乱是在床上进行,便使有这样败坏行为的人病倒在床铺上作为惩罚。

第23节b句,这位「上帝的儿子」鉴察人的内心,因此,「洞悉人的思想和意念」。圣经一再说上帝就是鉴察人内心的上帝,他不看人的外表(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六:7,诗篇一三九:1—4,箴言廿四:12,耶利米书十一:20、十七:10)。

第24节,这节可参考使徒行传第十五章28至29节。在这里很清楚记载雅各要求外邦的教会信徒,必须严禁「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也不可有淫乱的行为」。

在推雅推喇教会里,并不是所有的信徒都陷入了假先知耶洗碧的迷惑,而是有一些人信徒受到诱惑离弃了信仰规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公义的审判者是很清楚该教会每位信徒的实况,他绝对不会有冤枉的错判,他是要按照「每一个人所做的」来进行「报应」的惩罚。

这里提到的「撒但的奥秘」,是指信仰上离弃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传递出来拯救的信息,而不是指在肉体上淫乱的行为。但也有可能确实是指着肉体上的放荡,却推说肉体的放荡并不影响心中对上帝忠实。这种情形就像哥林多教会一样,有些信徒利用「基督徒的自由」,去做自己爱做的事,但却伤害了信仰的神圣和圣洁的意义。

第25节,可参考第19节所提起的信仰美德。作者传出上帝的信息,要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徒谨守原有的信仰美德,不要让之失色。「直到我来」,这句话可说是启示录的思想中心—耶稣基督会一定会再临。

第26至28节,这段很可能引用自诗篇第二篇8至9节的诗歌。在这三节经文中,启示录作者说在推雅推喇教会中,那些持守着信仰的信徒得到了上帝的应许,将会有下列几项:
一是坚持忠实的信仰直到最后者,都将获得「权柄」。

二是有「统治权」。这里说「铁杖」这个词,原本是采用牧羊人手中的「杖」,因此可作「牧养」。指坚持美好信仰原则,对上帝绝对忠实者,才能拥有「牧养」羊群的机会。

三是赏赐「星辰」。启示录第廿二章16节,说耶稣基督就是「明亮的星辰」,是复活的主。这样,作者说明坚持到底的忠心仆人(牧养者),将会得到耶稣基督所赏赐的复活生命,因为他将与耶稣基督合而为一。
经文:

启示录 3:1-3:6

注释:

7.第三章:
这章是第五至七封的信。第1至6节是写给撒狄教会的信,也是第五封信,而第7至13节则是写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书信,是第六封信,然后第14至22节是第七封信,是写给老底嘉教会的。

就像前面所读的四封书信中所记载的一样,每间教会都有美好的信仰见证之面,但也有软弱的地方。在前面也提起过这七封书信中,有两封书信是只有称赞,没有谴责,那就是士每拿教会和非拉铁非教会。其它的书信都分别指出教会美好和软弱的部分。

8.第三章1至6节:
这第五封信是写给撒狄教会的书信。撒狄教会是谁开拓的?现在已经无法可考。这封信有个特色,没有提起像士每拿、别迦摩等教会信徒所遇到的困难,就是来自外界的迫害,也没有像以弗所教会与别迦摩教会所遇到「尼哥拉派」的思想影响。这样看来,这间教会的际遇应该是最幸运的,但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这间教会似乎没有甚么朝气、活力,在福音的事工上并没有好的见证。

这封书信也是和前面的第一封写给以弗所教会和第三封写给别迦摩教会、第四封写给推雅推喇的信相同,有称赞,也有谴责的内容。这封也可说是在七封书信中语气比较严厉的一封,因为在信的开始就说出该教会的问题,以为是活着的,实际上是死的。这就指出了撒狄教会的真正问题所在,表示欠缺信仰应该有的生命活力。

第1节,这是写给「撒狄教会的天使」的信。

「撒狄」这个城市是位于推雅推喇城东南方大约五十公里远的地方,有五条大道可通到这个城市,可见她是一个甚为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兴盛,来往商贾甚多,特别是在主前第六世纪,堪称为当时世界上忙碌的城市之一。该城以纺织业和染色工业兴盛闻名于世,而农业的发展也相当发达,特别是在农田水利的灌溉工程之建设上甚为完整,再加上土地肥沃,因此农产丰富。人民敬拜「希伯利女神」(Cybele),但崇拜的仪式却是相当淫乱。

该城主后第17年,因为受到地震几乎摧毁了该城。后来,因为罗马皇帝提庇留特别给与该城五年免税赋,才使该城又再次重建恢复原有的繁荣。但淫乱的风气早已经远播,这就难怪在这封书信中会说撒狄教会乃是一间「死」的教会,可能与该教会有信徒受到淫乱事件的影响甚重,且是屡劝不听有关。

这里说上帝的「七个灵和七颗星」,这种描述可能是受到以赛亚书第十一章2节影响。在这里的意思是指耶稣基督乃是被这「七个灵」充满的见证者,凡是接受耶稣基督的人,都会得到复活的力量。作者约翰清楚地说撒狄教会外表上看来是活的,其实是「死」的,意思就是指该教会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真实信仰的内涵。

第2节,「要醒过来」,要该教会的信徒「警醒」过来,因为那即将来临的日子,就如同小偷来到一样。「坚固你所剩下的一点点生机」,这是对那些在信仰上还没有到完全「死」的信徒说的,这句话也说明了在撒狄教会中,确实还有些人是清醒的,对这些人还是有所期盼。「在我上帝眼前还不完全」,这句表示撒狄教会信徒应该还有机会悔改,要赶紧把握住最后机会。

第3节,这节可说写给撒狄教会最重要的一节。提醒该教会信徒「要记住」、「要切实遵守」、「要悔改」,这些词原文都是采用命令句型。意思就是没有辩白的机会,也没有妥协的空间,因为这是信仰的基本态度,一点也不能马虎。而审判日子的来临就会「像小偷一样突然来到」,因此,才会强调「警醒」的重要性。启示录的作者除了在这里明确指出,那时刻的来临就如同「小偷」来到一般。

第4节,「还有些人把衣服保持得干净」,这里的「还有些人」可对照第2节所提到的「剩下的一点点生机」,也因为有这些人才使撒狄教会还有一丝的希望。这里用「把衣服保持得很干净」,这是与该城乃出名的衣料与染织城市有关。洁白衣服是进行染织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有衣服污秽不洁净,就无法作为染织的好材料。因此,「保持得很干净」,被作者引用来形容在信仰行为上有美好见证之意。这里的「白袍」是在表示洁净之意。再者,白色的袍也是当时罗马皇帝打仗凯旋回来时穿着的礼服,且所有去迎接的元老院代表也都会和罗马皇帝一样穿着白袍,显示高贵、尊荣,以及至高的荣誉之意。

第5节,「得胜者」不仅有穿上白袍的荣誉,而且还在「生命册」上有名字。。

新约耶稣基督传福音的时候,也引用了这种观念,他劝门徒不要因为所行的医病神迹高兴,而是要以名字记录在天上来欢呼(参考路加福音十:20)。使徒保罗也引用了犹太人长久以来的「生命册」观念(参考腓立比书四:3),而启示录的作者则是多次提到「生命册」上有名字者,才能获救(参考启示录十三:、十七:8、二十:12、15、廿一:27)。

复活的耶稣基督要「公开承认」这些在名册有名者,就是「属于」上帝的子民,这样的观念也出现于耶稣基督的教导中(参考马太福音十:32—33)。

第6节,再次强调要注意倾听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上帝圣灵对「各教会所说的话」。
经文:

启示录 3:7-3:13

注释:

9.第三章7至13节:
这封是第六封信,是写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息。该教会和士每拿教会一样,这两间教会都是没有被谴责的教会。原因是该教会信徒对上帝忠实,且有忍耐到底的信心,使上帝的使者相当感动。最特别的地方,乃是非拉铁非教会的能力虽然弱小,但信心却是相当坚强,这与其它教会比较来说,相当不一样。

第7节,「非拉铁非」这名字,希腊文的意思是「爱其兄弟者」。

这城大约是在主前140年,由别迦摩王阿他拉斯二世(Attalus II)非拉铁非所建造的。它位于撒狄城的东南方,大约距离六十公里处。这个城市因处于地震带,经常发生地震。在主后17年就曾因为大地震而全城遭到毁坏,但因为是罗马帝国通往东方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因此罗马皇帝提庇留提供大笔经费援助,使得该城能再次重建,恢复往前盛况。该地盛产葡萄,商业发达,经济相当繁荣。城里有基督徒聚会,但人数不是很多,可是信徒的信仰素质甚高,没有受到异端或是其它怪异的信仰谬论影响。这也是该教会被称赞的主要原因。

第7节,对非拉铁拉传递信息的是一位「神圣而信实、执掌着大卫的钥匙」者。这「神圣而信实」形容词再次出现于第六章10节。圣经中经常用「神圣」来形容上帝。另一方面,「神圣」也用来形容属于上帝的一切,包括人、事、物等等都是。而「信实」这词是指上帝对人类的爱是可靠、永不改变的。

「大卫的钥匙、开了门没有人能关、关了门就没有人能开」,这句话是取自以赛亚书第廿二章22节。先知以赛亚预言拣选新的仆人以利亚敬,掌握着大权。启示录引用这句话,用来形容耶稣基督就是上帝差派的仆人,他代表着上帝的大权,他所决定的事,等于是上帝所做的决定一样具有权威(参考约伯记十二:14)。他就像是上帝国的掌门者,他决定谁可以进入「门」内,谁被拒于门外(参考马太福音七:21—23、廿五:11—12)。

第8节,这一节说出非拉铁非教会之所以会被称赞的原因。一是该教会虽然能力薄弱,但却坚守对上帝的忠心。二是遵行上帝的话语。三是对上帝一直是很忠诚的态度。为此,上帝「开了一个门」,给非拉铁非教会一个很好的赏赐,就是可以进入上帝的救恩里。

第9节,所谓「撒但的党羽」,意思就是专门在破坏上帝福音的人。而「自称是犹太人而其实不是犹太人的那些骗子」,表示他们口中虽然一再提起摩西法律、遵行上帝的教训,其实他们并没有如他们口中所说这样做。这里说要让这些迫害基督徒的「假犹太人」来向真正的基督徒「下拜」。因为上帝疼惜遵行他旨意的子民,会让他的子民显现出荣耀(参考以赛亚书四十三:3—4)。

第10节,这里第一次提到「患难临到整个世界、全人类」,这表示上帝的审判将是全面性的发生。而遵行上帝旨意和教训的非拉铁非教会信徒,会受到上帝特别的庇护,让忠心于上帝旨意的该教会信徒,能够「忍耐到底」,直到世界的末了。

第11节,可参考第二章16节、第廿二章7节、12节、20节等,都一再提到耶稣基督就快要再临。这点也是启示录这本经书的主题之一。

这里所说的「快」,表示时间很短,不会等太久,马上就会来临。这样的说词对当时受迫害的基督徒来说,很有安慰、鼓舞的作用。「要持守」,意思是指「握紧不放」,也指不改变坚持所拥有的之意。「胜利的华冠」,是指那些在竞赛场上夺得冠军者所戴在头上、用桂花编织而成冠冕。象徵着一种极高的荣誉,也是众人所欣慕、称颂的(参考提摩太后书四:7—8)。

第12节,「新耶路撒冷」,指新天新地来临时,跟着来的「上帝之城」,表示上帝居住的地方(参考启示录廿一:1—2),但这「新耶路撒冷」和现在的耶路撒冷不同;因为新的耶路撒冷并不是人的手建造的有形建筑物,而是直接从天上降下来的「圣城」(参考启示录廿一:22—27)。这是属于上帝的城,有上帝的名刻在柱子上。「柱子」,表示重要的地位之意(参考加拉太书二:9)。
经文:

启示录 3:14-3:22

注释:

10.第三章14至22节:
这是最后写给七间教会的最后一封信,也是第七封,是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这也是一封责备的信,因为老底嘉教会在上帝眼中,很像是一间很「没有生命力」(不冷不热)、且是「多么悲惨可怜」的教会。「老底嘉教会」这名词后来也变成一特有的意思,是在形容一间没有活力的教会。或是说要形容一间教会没有活动力,没有任何事工可言时,就会说这是一间「老底嘉教会」。

第14节,「老底嘉」城,这是在主前第三世纪中叶,叙利亚王安提阿哥二世(261~246B.C)建造的,为的是要纪念他的妻子老底丝(Laodice),他特别将这个城市命名「老底嘉」。这座城位于莱卡斯(Lycus)河的附近,距离非拉铁非东南方大约有六十五公里的地方,是个交通中心,也是一个商业城市,可说是小亚细亚最富裕的商业都会城市。素以纺织业闻名遐迩,特别是当地的毛料色泽乌黑光泽,羊毛地毯品质甚佳,也有医学院,使得该城也同时是小亚细亚的医疗中心,医疗水准甚高,特别是眼药膏远近驰名。这城的犹太人甚多,大约有七千多男人。若是再加上妇女、小孩,犹太人的数目就更多出好几倍了。因此,该城特别许可犹太人可以保有自己的犹太教信仰。

主后61年,该城因为受到强大地震摧毁,当时罗马皇帝尼禄原本想要支助重建的经费,但该城的人民拒绝接受罗马皇帝尼禄的好意,原因是该城因为商业兴盛,经济能力甚强,不过也有人认为那是和该城犹太人人数甚多有关。因犹太人几乎都是经商,且在商业上控管经济影响力甚大,这些犹太人对尼禄皇帝没有好感,他们用拒绝接受补助这种方式来减少罗马帝国政府对该城的干预。

老底嘉是和歌罗西、希拉坡里这两城隔河相望,这三个城市刚好形成一个大的都会区域。这三间教会很有可能都是由以巴弗所创设的(参考歌罗西书四:12—13)。使徒保罗在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中,也交代要将该书信转交给老底嘉教会信徒看,也同时要歌罗西教会信徒阅读他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参考歌罗西书四:16)。可惜的是,使徒保罗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现在已经找不到。该教会的信徒都是在宁法这位姊妹的家聚会。目前该教会已不复存在,可能就是与该教会「不冷不热」有关系吧。

这封信所提到的内容,都是责备的话,没有任何称赞的言词,可说是七封信中,最严苛的一封,比起在前一讲所提到写给撒狄教会的书信还要严厉。这可能是和该教会的信徒因为生活太富裕而陷入堕落之中有关吧。

这节说见证老底嘉教会之败坏者,乃是一位「阿们」、「忠实可靠」、上帝创造之根源者。所谓「阿们」,意思是指心中所想的都是「真实的」。

「上帝创造之根源」,这句话可参考约翰福音第一章1至4节;歌罗西书第一章15至17节;希伯来书第一章2节等,这些经文都说明了耶稣基督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本。离开了耶稣基督,人的生命就会枯萎、死去。

第15至16节,「不冷不热」,这是指老底嘉教会呈现出来的信仰状态。这种态度的特徵就是认为信仰并不是他们生命最重要的事,可有可无,好像是生命中的身外之物,不一定要拥有。再者,作者用「不冷不热」这个形容词来描述,很可能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就是在老底嘉城邻近有温泉,这些温泉的水流经一片广大平原之后来到老底嘉城时,已经不像刚涌冒出来的温泉水那样热腾腾的,而是温温的。而继续下去流到歌罗西城时,原本热腾腾的温泉水,已经变成了冷泉水。因此在当地流行着一句话:「热温泉有疗效作用,冷泉水使人精神抖擞,唯有温温的泉水,使人倒尽胃口。」这句话刚好反应出这节所说的「我倒愿意你或冷或热」之意。因为无论是热或是冰冷的温泉水,都是对身体有疗效与提神作用。只有不冷不热的温泉才会使人没有甚么感觉,对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什么帮助。

这里说要从口中将老底嘉教会「吐出」来,是由于温泉的水硫磺味道浓厚、水质混浊,无法喝下口,因此,当地的人喜欢用之来作为催吐剂之用。因此在第16节作者特别强调说要把这间「不冷不热」的老底嘉教会「吐」出去,意思就是放弃,不再珍惜,也可以表示厌恶之意。

第17节,「富足宽裕、毫无缺乏」,刚好与「贫穷、失明、又赤身露体」呈现明显对比。将这节对照士每拿教会的「患难和贫穷」刚好是相反;在士每拿教会,信徒因为遇到迫害而成为「患难和贫穷」的状态,但在审判者上帝的眼中却是「富足的」(参考二:9)。但在老底嘉教会,表面上看起来是「富足宽裕、毫无缺乏」,其实,这只是好看而已,并没有实质的内涵可言。因此作者说在审判者上帝的眼中,该教会是「贫穷、失明,又赤身露体」。这也说出老底嘉教会的信徒确实很有钱,但却没有真实的信仰。

「失明」,原来老底嘉城是个医药很发达的城市,它的特色就是眼药水很出名。原本眼药水是要帮助人眼睛明亮的,但现在却是失明的,这表示该教会的信徒已经被世上的物欲给迷惑了心灵,离开了信仰的道路,或是对信仰的热心、坚持已经消失了。

而「赤身露体」,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指「羞耻」(参考创世记二:25)。在这里表示该教会已经到了令人看到就会感到羞耻、作呕的凄惨样式。

第18节,老底嘉城最着名的三件物品:一是钱财(拥有银行业,表示经济活动力甚强)。二是纺织业兴盛,因为该城出产羊毛,且在染织业上很兴盛。三是医药闻名,特别是眼药膏,以及胃药。
这里「买」字,意思是指「获得」。「买精链的金子」,是指经过如同火一再地提炼之后的金子,很纯、精致、美丽、亮晶晶的样子。信仰应该就是要有这样的内涵,而这才是老底嘉教会信徒该追求获取的。

「买白袍穿上」,可参考第三章5节给撒狄的信中提起的「白袍」。在老底嘉城最出名的羊毛产品,就是黑色羊毛织品。而在这里却说是「白袍」,刚好与老底嘉城出产的「黑色羊毛」成强烈的对比。意思是指可以放弃老底嘉城最出名的产物,改用真实、圣洁羊毛所织成的「白袍」披在身上,以显示生命的尊贵、纯洁、无瑕疵。这样就可遮盖他们在信仰如同「赤身露体」。因为只有心中纯洁的人才能面对上帝(参考马太福音五:8,约翰福音四:23—24)。

「买眼药擦你的眼睛」,前面已经提过老底嘉城是当时小亚细亚地带闻名的医药城市,特别是该城以出产的眼药膏最为闻名。但一个人生命中最可悲的是「心盲」导致人看不到真理,也看不到上帝的救恩(参考约翰福音九:39,另外参考以赛亚书六:9—10)。这里在告诉老底嘉教会需要真理的信息,好使他们的心灵获得饱足与苏醒(参考以赛亚书五十五:1—3)。

第19节,这节引用自箴言第三章12节,上帝管教他所爱的子民。这里说上帝的责备、管教有两点:其一是勉励老底嘉教会「要热心」。这是对老底嘉教会信徒的「不冷不热」之信仰所提出的呼吁。其二是他们「要悔改」。这也是在写给七间教会中第五次提到,是针对五间被责备的教会所说的(参考二:5、16、21、三:3)。悔改,这也是整本圣经最中心的信息(参考路加福音五:31—32),也只有真实的悔改,才能改变上帝原本要惩罚人类的计画。

第20节,这是对老底嘉教会温柔的呼吁,表示审判的主尚且对该教会存着希望,若是该教会信徒能悔改,全能的主甚为期盼能与该教会信徒一起分享拯救的爱。

启示录的作者在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听见」上帝的声音而知道悔改的人,就有机会得到上帝所给予的特权,享受同桌共席的喜乐,并且还可以享有天上的宝座,这是上帝极大恩典。但相对的是心硬、不悔改的人,永远听不到救主的声音。即使救主已经「站在门外敲门」,里面还是听不见,获救的机会也会因此而失去。

第21节,坐在「宝座」上,这是指极大的荣誉(参考廿二:3),因为这是属于上帝国宝座,同坐在这宝座者,也就拥有「审判」的权柄,这权柄乃是一种「特权」。启示录作者一再提出这样的观念(参考一:9、五:10、二十:6、廿二:5)。这里的「得胜」一词,是指胜过这个世界之意,也是指胜过这个世界的死亡、苦难之意(参考约翰福音十六:33,另外参考约翰一书五:4)。
第22节,每封信的最后结语都是相同,都是同样用「圣灵向各教会所说的话」这句子。所谓「向各教会」,就是指这些信虽然都是写给特定教会收看,但也同时是要给所有属于基督教会的信徒看。
经文:

启示录 4:1-4:11

注释:

1.第四章:
启示录从第四章开始直到第十一章是记载作者约翰所看见的异象,他希望能让读此书信的教会或信徒明白真正的处境。

第四章和第五章,提到另一个异象;这个异象和前面第一章9节至第三章22节所看见的异象不同;前一个异象都是针对地上七间教会而显现的,而且所提起的都是针对该七间教会确切的问题和现象。而现在第四至五章所提起的异象,则是谈及天上的景象,包括有坐在宝座上的上帝(第四章),以及站在宝座前的「羔羊」(第五章),也就是耶稣基督。启示录的特色就是会将天上与地上的景观交错编撰在一起。这两章也是第六至二十二章经文的前言,重点都是在描述这位站在宝座前的羔羊,怎样对付那些邪恶的势力,以及最后得胜的景象。

第四章开始描述作者约翰所听见的声音,和看见的异象。这异象是关于坐在天上宝座上的那位全能者—主上帝。

第1节,「我看见」,从第四章开始直到最后所看见的异象,都是以「我看见」这个词来形容作者约翰是亲眼看见异象,并将之记录下来。

「天上有开着的门」,这表示作者约翰被邀请到至高者的宝座前,说明了他和上帝的关系非常紧密。然后约翰听到他曾熟悉像是「吹号的声音」对他说,要「指示」他知道「以后必定发生的事」。

第2节,这时「圣灵支配着」作者约翰,让他「看见天上有一个宝座;有一位坐在宝座上」。这里的「宝座」,是在象徵着权威,而坐在「宝座」上的,就是有权威者。作者要强调的是:坐在天上「宝座」上的才是真正审判者。因为天上的「宝座」才是真的,地上的宝座即使显示出人的权威,也必须接受坐在天上「宝座」者的审判,因为这位坐在天上「宝座」者掌握了审判人类和一切万物的权柄(参考路加福音十二:4—5)。

第3至6节a句,这段经文描述「宝座」的实况如下:
一是坐在「宝座」上者,「面貌像碧玉和红玉髓」,这都是珍贵的宝石。

二是这「宝座四周有彩虹绕着」,这里的「彩虹」,是象徵着上帝的救赎、赦免的恩典,以及他与人类立约的记号(参考创世记九:12—17)。因此,从这「宝座」也可让人看到坐在那「宝座」上的上帝的慈爱。

三是「宝座周围有二十四个座位,上面坐着二十四个长老」,这通常是代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加上新约时代的十二位使徒。而这些长老「身上穿着白袍」,表示他们都是在信仰上战胜了魔鬼诱惑的人,是得胜者(参考三:5)。且他们的「头戴金冠」,这是用来象徵着荣耀、尊贵的意思。在这里也可代表「权威」,如同地上的国王一般。

四是「从宝座发出闪电、响声、雷轰」,这些都在表示威严,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之意。「闪电和雷轰」,在圣经中也用来描述上帝出现时的景象(参考出埃及记十九:16—19,另外参考诗篇十八:12—15、七十七:18)。

五是在宝座上也有「七支点燃着的火把」和「七个灵」。火,代表着去除污秽,有洁净的力量。「七」则是代表着完整,表示这些力量都是来自上帝。

六是「宝座前有一片像水晶一样光洁的玻璃海」,这是指数量多到数算不完的宝石就有如一片「玻璃海」一样。作者用这种方式在描述上帝宝座的尊贵,几乎无法用一般言词来形容其壮丽之美(参考出埃及记廿四:10)。

第6节b句至7节,这里谈到在上帝「宝座四边有四个活物」。这「四个活物」,在启示录一共引用十四次,而且「前后都长满了眼睛」,表示这活物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绝不会冤枉人。然后说这四个活物的脸谱是「狮子」、「小牛」、「人」、「飞鹰」等。这些分别表示着:强壮、尊贵、聪明、迅速。这种描述可能是受到以西结书第十章14节的影响。

第8节,这里说每个活物都「有六只翅膀」,这是取自以赛亚书第六章2节的资料,描述天使撒拉弗的样式。翅膀会飞,但却都布满了「眼睛」,表示无论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仔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遮盖住这些活物的眼睛。这些活物的主要工作是在赞美上帝,且是「日夜不停地」歌颂着。而歌颂的句子是引用自以赛亚书第六章3节的诗歌。这首诗歌也是早期教会经常引用的赞美诗歌。

「圣哉」,这是表示上帝乃是至圣、至高者,因此,歌颂上帝的子民,或是说被拣选的子民也需要学习上帝的圣洁(参考利未记十九:1—2)。「主—全能的上帝」,表示上帝乃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生命的创造者,他是全能者(参考创世记十八:14、马可福音十:27)。「昔在,今在,将来永在」,这句话所代表的意思是指永远,是超越时间、空间,表示上帝乃是永恒的主宰。

第9至11节,这是第二首赞美诗歌,也是早期教会经常歌颂的诗歌。歌颂的内容是「荣耀」,这在表示上帝奇妙的创造和拯救大能;「尊贵」,表明上帝的神圣和圣洁;「感谢」是对上帝拯救的恩典。

二十四个长老也一同加入了四个活物歌颂赞美上帝的行列。他们并且献上了自己的「冠冕」,也表示人能够站在上帝面前,就已经够荣耀了。然后歌颂的主要内容:上帝是一切受造之物生命的主。若不是上帝的恩典,人早就因为罪所带来的惩罚而消灭了。因此,人能活着,是全凭着上帝的恩典和旨意。
经文:

启示录 5:1-5:14

注释:

2.第五章:
这章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延续第四章所看见的异象。在第四章在结尾之处,作者约翰提出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坐在宝座上的那位全能者上帝,是宇宙万物生命的主宰,他是万物生命的创造者,所有的生命都是从他而来。现在这第五章是说明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乃是救赎者,且他的救赎是透过如同被宰杀的羔羊之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看法与先知以赛亚的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相同(参考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

这章也引用了许多旧约先知文献的资料,包括有以赛亚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等,而这些经书都与启示文学的作品有密切关系。在这一章说有「七个印」,然后从第六至八章都在说明这「七个印」所封住的内容。

第1节,「坐在宝座上的那位」,依照第四章至4节的记载,这位就是全能创造的主上帝。他的「右手拿着书卷」,这书卷是密封着,且是用「七个印封着」,这「七」也代表着「神圣」,表示这本书卷不是一般人随意可以打开,即使打开也无法读,表示那是个「封闭」的书卷(参考以赛亚书廿九:11—12,但以理书十二:4)。

第2至3节,这里说有一个「大力的天使」出现,他「高声宣布」看「谁配揭开这些印、展开这书卷」?这书卷并不是一般可以打开,因为有「七个印」封住,表示这是上帝亲自封住的书卷,除非有上帝的帮助,否则这样的书卷没有人能够打开。这里也特别强调说「无论天上、地下,或地底下」,意思是指包括整个宇宙在内,都「没有一个能展开书卷」,也因此没有任何人能够「阅读」。意思是除了上帝亲自出手,或是他特许的对象才有办法看。

第4节,为此缘故,作者约翰「放声大哭」,除了这里所说的「没有人配展开或阅读这书卷」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和不能执行上帝的旨意有关。因为在第四章1节上帝透过异象指示约翰,要让他明白以后将会发生的事。因此,如果无法打开这「七个印」封住的书卷,就无法明白书卷中的意思,当然也就无法执行书卷里所记载他应该要做的事。

第5节,这时在「长老中的一个」出来安慰约翰,要他「不要哭」。并且让约翰知道「从犹大支族出来的狮子—大卫的后代已经得胜」,表明上帝将会差遣一位拯救者来临,他也是一个「得胜者」,能够解开这「七个印」所封住的书卷。

第6节,这节提到在「宝座中,有羔羊站着」,且这「羔羊像被宰杀过的」,这句话可参考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7至10节。宰杀羊羔是以色列民族过逾越节,或是其它重要庆典、节期时必须准备的牲祭。而宰杀过的「羔羊」一直是以色列民族认为能献给上帝最好的牲祭。

这节和第5节所提到的「那从犹大支族出来的狮子」之句子很明显对照;原本众人所期盼的拯救者,乃是一位拥有极大权柄、能力的君王或是领导者。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像被宰杀过的羔羊」一样的软弱,被人当作牲祭一般摆放在献祭的祭坛上。「狮子」,是凶悍、强壮,很会攻击的猛兽,而羔羊却是献祭的牺牲品。世人总是喜欢使用勇猛的野兽来代表坚强、雄壮,但上帝却用人看为最软弱的「羔羊」之方式,来表明他的慈爱(参考哥林多前书一:25)。

这羔羊有「七个角、七个眼睛」;这里的「角」,是代表着「权柄」、「君王」、「能力」(参考申命记三十三:17,撒母耳记上二:10,列王纪上廿二:11)。而「七」表示着完美、神圣,因此,「七个角」,表示这是个完全的君王,他是大有能力的领袖,也是拥有极大权柄的统治者。「七个眼睛」,表示完全透视、一清二楚,一点也不含糊之意。

这位拯救者被「差派到世上各地去」,表示他并不是专属某个族群,或是某个地区。因为上帝爱所有的人(参考约翰福音三:16),并不是只爱某一部份人而已(参考提摩太前书二:4—6)。

第7至8节,那「羔羊上前」从坐在宝座上那位的右手中「把书卷接过来」之后,那四个活物与二十四位长老随即「俯伏在羔羊面前」。而且每个长老手中都拿着「竖琴」,和「盛满着香的金炉」,而「这香就是信徒们的祷告」。注意这里的「香」字,原希腊文是「圣徒」之意,指那些坚守信仰到最后都不改变的人。当信徒在世上被迫害、鄙视时,在天上复活的长老手中,却都成为极为珍贵的「香」祭,呈现在上帝的面前。他们把这些受到迫害的记事,用「祷告」的方式向上帝说明,将一切都呈现在上帝面前。

第9至10节,这是一首歌颂牺牲的羔羊之爱的诗歌,是一首「新歌」。
    「新歌」也是用来表示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参考启示录廿一:5),因此,要用「新歌」来回应上帝的「新创造」。

「惟有你配」,这句是在回应第2至3节的「谁配」、「没有一个」。在这里则提到有资格「配接受那书卷」的,就是那被杀害的「羔羊」,只有他才有资格,因为他曾「牺牲流血」,献上了生命作为赎罪的代价。

「各部落、各语言、各民族、各国家」,意思就是指从世界各地将属于这羔羊的子民赎回。这样的说法如同旧约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即将来临的弥赛亚(拯救者)的角色,他的工作就是要「把人赎回来,归给上帝」。使他们都成为「祭司」,带领人敬拜「事奉」上帝,使全世界都顺服在上帝的旨意之下。

第11至12节,这是另外一个诗班,这个诗班包括了四个活物和廿四位长老。这首诗歌同样也是在强调「被宰杀的羔羊」,才是真正可以揭开书卷者。

这里的「千千万万天使的声音」,表示数字多到数算不尽。从这里也可看出,天上除了有二十四位长老之外,还有数算不清的天使。作者用这种修辞来表示天上的壮观、伟大,大到使人无法数算。
这「被宰杀的羔羊」将领受七种荣耀,而这些荣耀的用词,都是大卫王当年带领全体以色列人民歌颂上帝所唱诗歌的内容(参考历代志上廿九:11—13)。这七种歌颂的词句包括有「全能、丰富、智慧、力量、尊贵、荣耀,和颂赞」等,这都是指完美、至高的境界之意。

第13至14节,这是另外一首诗歌,和第四章11节是相似的颂词。这首诗歌是「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生物,海里的生物,宇宙中的万有」等,都完全结合在一起歌颂上帝的伟大。

「都归于坐在宝座上那位和羔羊」,这句诗歌是这三首诗歌的最重要信息 。
经文:

启示录 6:1-6:8

注释:

3.第六章:
    从第六章开始直到第十一章止,可说是启示录最主要的部分。在这段经文中,记载有关用七个印加封的书卷被打开(六:1—八:1),以及从打开的书卷中所出现的七个天使吹起号筒的情景(八:2—十一:19)。

    在打开的七个印中,又分成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前四个印(六:1—8),第二个段落,是后三个印(六:9—八:1)。但比较特别的地方,是第七个印刚打开,就又出现连串的「七支号筒」,每个号筒都有一个吹号的天使。这七个号筒有一些部分重复了前面七个印之信息,但也有许多新的信息出现。这就好像七个印加上七个号筒,然后彼此相连攀结交织在一起,不断重复也不断「脱」出。这「脱」出来的部分,就是七个号筒的信息,而交织在一起的,就是重述七个印的意义。

4.第六章1至8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羔羊揭开七个印中的前四个印,这四个印所表明出来的,就是罪恶,为人类社会带来祸害。但无论这些罪恶是多强大力量,都会因上帝的忿怒、惩罚,面临大灾难——战争、饥荒、瘟疫,并且受到野兽攻击。每当这四个印一打开,都会重复一个重要的动词,就是「来」。接着就有一匹不同颜色的马会出现。这是一种编辑上的技巧,在说明人类在苦难中的一种心灵盼望,期盼着公义的上帝的审判会赶紧临到,好制止正在毁灭人类世界的邪恶力量。

    第1节,这是开启「第一个印」,四个活物中的一个发出「雷轰的响声」圣经作者喜欢用「雷轰的响声」来表达上帝临到,或是他要进行审判的工作,启示录作者多次使用「雷轰」、「响声」的词,都是在表达这种信息(参考四:5、十一:19、十四:2、十六:18)。对照第四章7节,这第一个活物是「狮子」。

「来吧」,这个「来」字,在希腊文也可以当作「去」的意思解释。但在这里,以及往后的「来」字中,这是对骑着马的骑士说的。骑士骑马的速度越快,表示耶稣再临的时辰已经接近,审判的时刻随即会来临。

第2节,「看见一匹白马」,然后接着说这匹马所代表的意义是「得胜」,也用来表示好兆头,且是「得胜又得胜」。但比马还重要的是「那骑马的」,他得到胜利者的「冠冕」,这并不是代表传承王位的王冠。

这里说骑士手上拿着「弓」,表明这是来自外族攻击者所用的兵器。「弓」也可以代表「军队」。

第3至4节是打开「第二个印」,第二个活物说话,如果对照第四章7节,第二个活物乃是小牛。这里并没有清楚说出是谁揭开「第二个印」,但可以理解,必定是「羔羊」才有资格和能力。这位骑士所骑的马是「红色的」。「红」,这个字含有血、溅血之意,这正好就是战争死伤者身上的所呈现的画面,这也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影像:自己人「互相残杀」。这表示「内战」频繁,刚好与第一匹白马所代表的外患相对照。也因为这样,用「红色」的马来表示血溅四处,人民的生命被严重摧残。

「一把大剑」,这也是战场上的兵器。表示杀戮的事件将层出不穷。

第5至6节,揭开「第三个印」,出现的是一匹「黑马」,这代表的就是食物缺乏,这和饥荒有密切关系。可以这样了解:战争与饥荒是分不开的,因为战争,使人力都投入了战场,田园自然会废耕。因为废耕,或是田园成为战场,就不会有任何收获,饥荒随之而来。

「那骑马的手中拿着一个天平」,就是古代的秤,在这里也是一种象徵饥荒的时代,按照公道分配粮食,但每个人所分配到的食物相当的少,不够生活所需。因为在这里说每天所得到的「工资只能买一公升小麦」,或是只买到「三公升大麦」,表示生活已经陷入困境。

若是以一天的工资是一个「银子」(denarius,参考马太福音二十:2),一个银子在平时可供一家六口吃饱三餐。在平时一个银子大约可买到八至十二升的小麦,或是二十或三十升大麦。饥荒,另一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经济上有严重的通货膨胀。

「橄榄油和酒不可糟蹋」,表示在饥荒、缺乏粮食的时代,任何可食物都很珍贵。

第7至8节,这是揭开「第四个印」,看到的是一匹「灰色的马」。这种颜色也是死亡之后尸体的颜色,因此,「灰色」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死亡」。而与「死亡」相随的就是「阴间」。

这里说死亡「管辖四分之一的土地」,表示还有四分之三乃是干净的,有生命的,不是被「死亡」和「阴间」所控制。但被控制的地方,则有「战争、饥荒、瘟疫,和地上的野兽」等着要惩罚人。
经文:

启示录 6:9-6:17

注释:

5.第六章9至17节:

这段经文是有关揭开第五个印和第六个印呈现的景象。这两个印都将焦点放在天上,与前面四个印的背景放在地上人间不同。在第五章8节记载二十四个长老都拿着「盛满着香的金炉;这香就是信徒们的祷告」呈献到上帝面前。代表的是信徒们为受难者祷告的声音,也是在祈求上帝为这些受难者伸冤的声音。

第9节,这是揭开「第五个印」。这节可参考第一章2节、9节。

作者在这里说看见有人为了传福音,为福音作见证,结果「被杀」,这些人的「灵魂」,正在「祭坛」下。表示这些人为了传扬上帝的道、忠心作证而被杀,他们的灵魂就会在祭坛的脚下,就如同牲祭的血倾倒在祭坛下一样。

「灵魂」,这是指「生命」的意思。「为传扬上帝的道、忠心作证而被杀」,这说出在尼禄与多米田时代,基督徒受难的情况相当严重。

第10节,这里特别提到「信实」一词,表示这是含有「约」的意思。另一方面,信实也是在表示上帝是公义的上帝,他的审判和统治都是公义的(参考申命记三十二:4,撒母耳记上廿六:23,诗篇九十八:9、一一一:7—8,以赛亚书十六:5,撒迦利亚书八:8)。

第11节,这些因为传扬上帝的道而受难者,都得到一件「白袍」(参考三:5),表示虽然他们在迫害者而言是「消失」、「死亡」,但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却是永恒地活着,因为他们将成为「天国的子民」(参考马太福音五:10)。要注意的是,这「白袍」并不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给谁,而是上帝亲自赏赐。所有领受到「白袍」的人都奉命等待到所有「数目凑满了的时候」,这也说明了上帝有自己的计画与时间表,时间一到,上帝的审判很自然地就会来到。

6.第六章12至17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第六个印被揭开后,上帝开始进行他严厉的惩罚行动。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旧约先知文献都曾提过的,包括有地震(参考哈该书二:6);太阳与月亮都变色(参考以西结书三十二:7,约珥书二:31);星辰坠落,以及天空像书卷被卷起来(参考以赛亚书三十四:4)等。这些景象都在说明上帝审判来临时,人生存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能生存下去,只有上帝所拣选的子民才能免于灾难的威胁(参考诗篇一○二:25—28)。

第12至14节,这是掀开「第六个印」,也是上帝审判来临时的景象。圣经中,用天地变色、宇宙景观变样的方式,来描述上帝在极大的烈怒之下,进行他对背逆者的审判。

这里提到除了「大地震动」之外,还有更恐怖的就是日月星辰都改变。在先知文献中,一再提起这种现象(参考以赛亚书十三:11—13、三十四:4,耶利米书四:23—26,以西结书三十八:19,阿摩司书八:8—9,约珥书二:10,那鸿书一:5)。而耶稣基督在他的教导中也曾采用先知文献所提供的资料(参考马太福音廿四:29,马可福音十三:24—25,路加福音廿一:11、25),当作教导民众的材料。甚至福音书的作者在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是正午的时刻,但是阳光消失,「黑暗笼罩大地」(参考马太福音廿七:45)。但启示录所描述的景象更特别,就是除了大地震动、日月星辰变化,还有就是「地上的山岭和海岛」也会跟着移动。

第15节,这节描述从「君王、统治者、将领」等到「奴隶和自由人」等,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内,在末日审判的日子来临时,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审判,没有人拥有特权可免于审判(参考希伯来书四:13)。这里说大家都想要去「躲在山洞和岩穴里」,正好说出人类犯罪后想逃避的本能反应(参考创世记三:8,以赛亚书二:10、19—21),以为这样可以逃避上帝的审判。

第16至17节,这两节可参考何西阿书第十章8节,和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0节。

说明当人犯罪后,最惧怕的就是看到上帝的显现,因为知道那将无法遮掩所犯的一切罪行。人呼喊「山岭和岩石」来「倒在」他们的身上,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上帝的眼睛。但启示录作者说那是没有用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赤裸裸地面对上帝的审判。
经文:

启示录 7:1-7:8

注释:

7.第七章:
这章可说是另外「插入」的一章经文,因为这一章经文编辑在此,使第六章记载第六印打开之后,必须到第八章1节才会再看到第七个印被打开的记载。这章主要在描述末后的日子将会出现的景象,这景象就像在第六章17节所提到的:「因为他们震怒的大日子到了;谁能站得住呢?」上帝的惩罚确实很严厉,没有人可以抵挡或免除。但是那些持守信仰到最后的人,上帝在他们身上都做了记号,有这些印记的人才能「站得住」。

这章可分成两个段落,其一就是第1至8节,谈到有关「被盖印的」的总数,另一则是第9至17节有关从「各国家、各部落、各民族、各语言来的」,他们都身穿白袍。可以看出来,除了以色列民族被拯救之外,也有非以色列民族之「各国、各族」的人民被列入拯救的范围。这也说明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所提起的,上帝是爱所有的人(参考约翰福音三:16)。而使徒保罗的观念中也提起「上帝要人人得救」(参考提摩太前书二:4),换句话说,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都是上帝所拯救的对象,这对今天的基督徒和世界有极大的意义。

8.第七章1至8节:
从这章就可看到启示录在编辑上有个很特别的手法,就是以「七」为一个循环的数目;每当有「七」的数字出现,在第六与第七之间就会出现「插入」的资料,就是在第「七」个异象要出现之前,随即又引发另一个「七」的异象出来。这种编辑方式除了在这章之外,也同时出现在第十章1节至第十一章13节中。

这段经文就是插入的第一段落,谈及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中被拯救的人数,每个支族都有详细的叙述。

第1节,这里出现「四个天使」、「四极」、「四面」等「四」的数字,这个数目在圣经中有特殊意义,含有「适当」、「刚好」之意。

「地的四极」,可以表示全世界的意思。其背景与一间房子有四支柱子支撑一样,地需要有四个「极」来支持它,这也与东、西、南、北等四个方向的观念有关。

「四面的风」,在耶利米书第四十九章36节则是代表「毁灭的力量」,也是受到上帝差遣的使者(参考耶利米书四:11—12、五十一:1—2)。旧约的先知喜欢用「风」来表示上帝的仆人,或是上帝的工具(参考以赛亚书六十六:15,约拿书四:8,那鸿书一:3,撒迦利亚书九:14)。

第2至3节,「另外一个天使」从「东方」出来,这位天使带来的是好消息,他手上「捧着永生上帝的印」,而这印要盖在上帝仆人的「额」头上。古时候的「印」可用来代表着主人、君王(参考创世记三十八:18、25,以斯帖记三:12、八:10,但以理书六:17,路加福音十五:22→经文中的戒指是带有印记的戒指,可用来确定身份)。

第4至8节,这段经文谈到以色列民族总共计十四万四千人,被盖上「印」记,这数目是以色列十二个支族,每个支族有一万二千名。这数字是依据象徵着「圆满」的十二乘上「圆满」的十二,共计一百四十四,然后再乘上「一千」。而这「一千」表示的意义乃是「无限的圆满」状况。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支族受拯救的人数都一样是一万二千名,而不是依照人口的比例分配。这里的十二支派,并不是根据族谱的次序,而是以「犹大」支派为先,表示犹大这支派已经取得继承的主权。再者,这里没有提到「但」支派,而是提到玛拿西(第6节),可是已经有约瑟了,因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但」,而不是玛拿西才对。会省略了「但」支族的人,可能是和创世记第四十九章17节提到的「但」之后裔,后来背叛上帝有关(参考士师记十八:27—31,列王纪上十二:29—30)。在历代志上第四至七章的族谱中,也缺少了「但」族人的记录(参考历代志上七:12b)。
经文:

启示录 7:9-7:12

注释:

9.第七章9至12节:
这段是插入的第二个异象,第一个异象是作者「听见说」有十四万四千人被盖印,到这个异象是他「看见一大群人,数目难以计算」,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要说明上帝的救恩,是无限的大,他的爱就是宽、广、深。

第9节,这节的描述和前段所叙述的有所不同,这里说「看见一大群人,数目难以估计」,且    这些人是「从各国家、各部落、各民族、各语言来的」,而这些人都是「穿着白袍,手上拿着棕树枝」。但前者是指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且每个支派是一万二千人。

第10节,「救恩是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上帝和羔羊来的!」这句高声呼喊的话也在表示着宝座上的上帝和羔羊是同等的位阶(参考腓立比书二:6—8)。

第11至12节,不只是地上的一切万物,连天上所有的一切,也都要敬拜上帝。

「阿们」,这是表示「心里诚心诚意」的态度,也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

在这首赞美的诗歌提到七项内容,包括「颂赞、荣耀、智慧、感谢、尊贵、权能、力量」等。这些敬拜称颂的内容都仅用于上帝和羔羊(拯救者),并不用在人的身上,因为人并不配拥有全部的称颂。
经文:

启示录 7:13-7:17

注释:

10.第七章13至17节:
这一段是在解释第10节所提到的这一大群数目难以计数,且身上都是穿着白袍的人,他们是哪里来的?为何能享有这样的荣耀?

第13节,有一位长老询问作者这些「穿白袍的人是谁?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第14至15节,这位长老回答,说这些人都是「经历过大灾难」,这表示他们都受到迫害但坚持信仰不放弃。「用羔羊的血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净洁白」,这里的「血」表示可以赎罪,使人的罪得洁净。作者在这里强调「羔羊的血」,这是采以色列人民用羔羊献祭在祭坛上,流血在祭坛的方式,来表明赎罪的意思。因为这样,这些穿白袍的人,才能「侍立在上帝的宝座前」,「日夜」事奉他。

第16至17节,这两节是在回应第15节的「上帝要亲自庇护」这些因为坚守信仰的道理而受迫害的子民,这对对于那些因为坚持信仰而受难的亲友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因为有上帝亲自牧养和庇护,因此,这些人都不会再有饥饿、口渴的问题,或是温度差异的现象,他们将有永恒的生命。
经文:

启示录 8:1-8:13

注释:

11.第八章:
前面已经说过启示录在编辑上有个特色,就是以「七」的数字连续转换。再者,在编辑上作者也运用一种「连环扣」的方式,就是在第六与第七的异象之间,插入另一个连续「七」的异象。而这两个「七」的异象又有相同的意义在里面。启示录这种中断的编辑方式,再次出现在这种原本已经被中断的异象中,也就是从第六章12至17节开启第六个印之后,原本可以直接连续第八章1节的第七个印,但被第七章的插入异象给打断了。然后,从第八章1节开启第七个印之后,原本应该可以直接解说这第七个印,但却又插入了第2至5节说有七个天使拿着七枝号筒。这样表示,第七个印就是在述说这七个天使和七枝号筒。这种一再「插入式」的编辑方式也就成了启示录的特殊编辑方法。

第1节,这是七个印之异象中的最后一个。在第六个印所显示出来的景象,就像是末日来临时天翻地覆的状况,所有的人、不分任何阶级,都躲进了岩石洞穴,甚至呼喊那些山岭岩石倒塌掩盖住他们来躲避灾难(参考六:12—17)。因此,大家都安静地等待「第七个印」打开,这样大约等了「半小时」,这表示时间很短暂。换句话说,上帝的审判很快就会来临。这对当时正在受难的基督徒来说,是个很大的盼望。

第2节,作者说他「看见七个天使」,他们都「站在上帝面前」,且是「接受了七枝号筒」,这里可看出这个新异象又是另一个「七」的开始。这里的「七个天使」,在希腊文的「七」之前,有加上冠词「tous」,表示这「七个天使」并不是一般天使,而是指特定对象,或是被选派出来的天使,且具有代表性。除了在这里提到有「七个天使」之外,在第十五章1节、6至8节、第十六章1节、第廿一章9节等,都有提到这「七个天使」和他们的工作。

第3节,除了七个天使拿七枝号筒外,这节说「另外有一个天使出来,拿着金香炉,站在祭坛前」。这个天使并不是七个天使中的一位,而是「另外有一个天使」。这里的「金祭坛」是指敬拜上帝的地方。这里的「金祭坛」,可参考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是用金和铜为材料制成(参考出埃及记廿七:1—8)。

第4节,那点燃的香「从天使的手中升到上帝面前」,这句话很清楚表明了天使的工作之一,就是将人的祈祷转达给上帝(参考诗篇一四一:2)。

第5节,这是另一幅画,前面说祈祷可以藉着天使手中的金香炉呈献到上帝面前。现在则是说天使「把香炉装满了祭坛上的火,扔到地上去」,然后出现了各种令人震撼的景况,包括「有了雷轰、响声、闪电,和地震」。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象徵着上帝对信徒祈祷的回应。圣经一再用「雷轰、响声、闪电,和地震」来表示上帝的显现和惩罚。因此,作者用此种方式在表示:上帝听了信徒祈祷之后一定会回应这些为了见证福音而受难者的祈祷。

第6节,这节若接续在第2节之后,读起来会比较顺。作者在这里说这些天使「拿着七枝号筒准备要吹号」,这是为了要宣布上帝审判的结果。吹号,表示上帝来临、显现,要众人都注意。

第7节,从这节开始,一直到第十一章,就是这七个天使吹出号筒的声音。这七个号筒也分成两组,第一组有四枝号筒,第二组有三枝号筒。这就像在前面七个印一样,前面有四个印一组,后面三个印另成一组;前者是对自然界造成严重打击,后者则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痛苦。

「第一个天使一吹号」,所发出号筒的声音是出现「冰雹和火,搀着血」,这和出埃及记第九章23至25节记载的第七个灾难很接近。

地上「三分之一」的青草、树木都被毁了。原本在第七章1至3节,是说有个捧着永生上帝的印之天使,来对站在地的四极的四个天使说,要挡住地上的大风来毁灭「地、海、树木」,不要让会摧毁地上一切万物的大风来伤害,现在则说是有「三分之一」被毁灭了。从这里也看到上帝的恩典,因为上帝并没有全面性的毁灭。

第8至9节,这是「第二个天使」吹号筒。这里没有记载是谁将一座着了火的山扔到海中。这里也是提到「三分之一」的海洋变色,包括海水变成血,「海中的生物死了三分之一」,另外「船只也损坏了三分之一」。这种海洋变成血的景况,很类似出埃及记前的第一个大灾难(参考出埃及记七:20—21)。且和第一枝号筒造成的结果相同,前者说到大地的花草树木被烧毁,这里说到的是海洋生态的剧烈改变。

第10至11节,这是「第三个天使」吹号筒。在第二枝号筒发出声音之后,海洋变了色,现在则是移转到江河,这与人的生存有密切关系,因为江河若变色,人的生命就有危险。「有一颗大星,像燃烧着的火把一样,从天上坠下来」,因为这缘故,导致河流、水源的生态都改变了。且是有「三分之一的河流和一切水源」,都因此变成「苦」的水一般。这就像出埃及记描述第一个灾难中,尼罗河的水变色,河水发臭不能喝(参考出埃及记七:17—19)。但在这里则是更严重,因为有「许多人喝了」这变苦的水都「死了」。

第12节,这是「第四个天使」吹起第四枝号筒。太阳、月亮、星辰等「都被袭击」而黯然失色,亮度减少「三分之一」。这个灾难与出埃及记描述的第九个灾难有相似之处(参考出埃及记十:22—23)。但这里所指出的天色黑暗,受到影响的乃是大地,并不是天上。因为缺少日月星辰的光照,大地五谷等生长必定受到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也连带受到灾害的波及。

第13节,这节中断了第五个天使接续吹号角的时刻。因为出现「一只在高空飞翔的鹰」,它高声呼喊「惨啦」的声音。这只「鹰」就像报幕者在提醒读者要注意,下一波的灾难将会更严重。
经文:

启示录 9:1-9:12

注释:

12.第九章:
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这「七个拿着七枝号筒的天使」,也分成两组,第一组就是第一至第四个拿着号筒的天使,第二组是第五至第七个拿着号筒的天使。在这一组的天使与另一组天使之间,插入了另一个景象,就是突然出现一只飞翔在高空中的鹰大声喊着,要另外三个拿着号筒的天使吹号。这只鹰连续喊了三次「惨了」,原本是代表着三次号角声音要带来的灾难。但却只清楚出现两个灾难的结束(参考九:12、十一:14),并没有清楚指明第三个灾难的景象或始末。

这第五至七个天使吹号的篇幅,在编辑上和前面七个印类似,但篇幅比前一组的要长很多。现在这三个天使吹出号筒声之后,出现的境界,并不是完全属于地上的,而是属于整个宇宙关连的景象。另外,在第六与第七个天使之间,又插入了另一个天使(第十章),然后才结束第六个天使吹号所带来的灾难。这就前面第六个印和第七个印开启之间,插入了第七章描述的另一个景象,是相同的编辑方式。这也是启示录最特别之处,就是连续循环、再循环。

13.第九章1至12节:
这段经文是描述第五个天使吹号之后,所发生的景况,重点是在出现蝗虫攻击所带来的灾难。

第1节,「一颗星从天空坠下来」,这回应了第八章10节所提到的,有一颗大的星从天上坠落。但这里的星辰是具有位格的,因此,这里的星辰也可以是代表天使(参考一:20、二十:1),就是一般所说的「堕落的天使」。若此,这位堕落的天使是「接受了无底深渊的钥匙」,表示这位堕落的天使掌控着深渊的权柄。

第2节,这位天使拿着开启「无底深渊」的钥匙,结果产生了恐怖的景象,很像火山爆发时的情景。因为「太阳和天空」都因为这「好像从大火炉」所「冒出来的烟而变为昏暗」。这种说法,就好像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黑暗之灾」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十:22),看不见日光或任何光线。

第3节,「有蝗虫从烟里出来,落在地上」,这种描述有如同先知约珥书第一至第二章11节所描述的景象。在这里的蝗虫因为是具有如同「蝎子所有的能力」一样,因此,表示它有强烈的攻击力,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蝎子」,是含有剧毒的一种昆虫,多生于旷野。它攻击人类或动物时,会导致被攻击者因中毒而死。

从这节可看出蝗虫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类与生态受到严重的伤害,现在,蝗虫若是加上了毒蝎的能力,表示其攻击带来的伤害可能加倍,会使灾难更加沉重。

第4至5节,在这里的蝗虫是被约束着不可以伤害「地上的草、树木或其他植物」,这表示这些蝗虫不可以随意行事。这已经说明了上帝创造之物,都会听从上帝—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的命令行事。这些蝗虫接受命只可「伤害那些额上没有盖着上帝的印的人」,且让他们「受痛苦五个月」,不可以「杀死这些人」。原来这些蝗虫虽然身上带有如同蝎子那样的剧毒,但不是用来杀害人,而是要惩罚人。在启示录第七章4节有提到上帝的天使拿着印,要盖在人的额头上,好作记号,免得受到伤害。这种额上有记号,表明的是分别为圣,是属于上帝拣选的子民,就像出埃及之前,以色列人民在门框上涂上羊血作记号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十二:13)。

第6节,这里的「五个月」字,可以从「五」这个数目了解以色列文化里,这个数字也表示「圆满」、「适当」之意。这表示上帝有恩典,使苦难期间不长,只有「五个月」,这很清楚地指出一个明确的时间,不是无限期。

第7节,「蝗虫的样子像要上阵的战马」,在约珥书第二章4节说蝗虫就像「奔驰的战马」。这里说这群「蝗虫」的「头上所戴的好像金冠」,这是一种形容句子,并不是真的戴有金冠冕。这里是用「金冠」来表示它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征服任何目标和对象,是胜利者的形像(参考启示录四:4、十四:14)。而「脸像人的脸」,表示有人的智慧,知道听从命令行事。

第8节,「像女人的头发」,这可能是指蝗虫的触须。可是一般来说,蝗虫的触须并不长,这里要表示这种蝗虫的样式,跟一般的不同。「像狮子的牙齿」,表示它们对要攻击的对象不会手软,绝对不留情,有很强大的杀伤力。

第9节,「铁的护胸甲」,表示它们很强壮,要打击它们,或是被反击时不容易受伤。而些蝗虫「从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马车奔驰上阵的声音」,这是在形容蝗虫之多,简直无法数算。

第10节,这些蝗虫有「尾巴」,且有长「刺」,这些刺像「蝎子」的一样,能使受到攻击的人,受到「五个月的痛苦」。这些都在表示这群蝗虫确实跟一般我们所看见的一般蝗虫大不相同。

第11节,「有一个王管辖它们」,这说明了这群蝗虫是有首领在带它们。这里说首领的名字「希伯来话叫亚巴顿」,这意思就是指「灭亡」。在这里同时又加上了希腊话的名字叫「亚坡伦」,这意思是指「毁灭者」。会用这两种语言,主要目的是要让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其意。

第12节,就像一个报幕者,说明第五个天使吹起第五枝号筒之后的「灾难过去了」,并且预告「还有两种灾难要来」。就是即将吹响的第六枝与第七枝号筒。
经文:

启示录 9:13-9:21

注释:

14.第九章13至21节:
这段经文是描述有关第六枝号筒吹响之后,发出的景象。在这里出现的,并不是怪兽,而是「天使」,且又再次出现「三分之一」的惩罚。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异象」很特别,原因是在「异象」中又有另外的「异象」(四个天使)出现。

第13节,「金祭坛的四角」,依照摩西法律的规定,祭坛上要有凸出的四角(参考出埃及记廿七:1—2),这是作为赦免罪犯用的(参考列王纪上一:50—53)。在这里,指这金祭坛是摆在上帝面前。而声音从这金祭坛发出,表示上帝审判的声音。

第14节,发出的声音向这吹第六枝号角的天使说,要去释放被关的「四个天使」,他们是被关在「幼发拉底河」。注意在这「四位天使」之前有加上冠词,表示这四位天使是很特别的对象。

第15节,这节说被释放的「四个天使」,是要为上帝进行毁灭工作的。他们将毁灭「全人类的三分之一」。但这也同时在表示尚且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类还被看顾着,不会受到毁灭力量的波及。
在这里作者用「此年、此月、此日」来表示有个特定的时间一到,上帝就会依照计画进行摧毁的工作。

第16节,骑兵「两亿」,表示骑兵非常多,多到无法数算之意(参考诗篇六十八:17,启示录五:11)。

第17至19节,这三节描述这些骑兵的穿着以及进行毁灭工作的情景。

「红得像火,蓝得像蓝宝石,黄得像硫磺」等,这三样都是在描述灾难来临时,连想要逃避的空间与机会也没有。

「马的头像狮子的头」,表示这些马相当凶悍,看起来就让人胆寒心怯。且会从它们的口中喷出「火、烟,和硫磺」等物,这样的描述都在说明,这表示它们会带来彻底的毁灭。而且毁灭的数字一样是「三分之一」。

马的「尾巴像蛇,上面有头」,而蛇的头有毒牙会致人于死。这些都在表示只要被这种马的尾巴打到,必死无疑。

第20至21节,这两节才是作者约翰想要提醒读者的经文。在第15节与第18节都有提到第六个天使吹出号角声,原本是要毁灭「三分之一」的人类。但真正的用意,就是要劝勉那些还有机会获得拯救的三分之二,要他们赶快悔改,否则他们也会像那被毁灭的人类。

这里提到「没有在这些灾难中被杀的人」,就是指剩余的「三分之二」的人,可惜是他们「仍然不悔改」,持续去拜自己「亲手所造的偶像」,是「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走的东西」(参考诗篇一一五:4—8、一三五:15—18,以赛亚书四十四:12—17、四十六:6—7,耶利米书十:3—5)。也因为所拜的是虚假偶像的神,因此,不会想要「悔改」,相反的,还继续做出「凶杀、邪术、淫乱、偷窃」等罪恶行径,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惩罚而已。
经文:

启示录 10:1-10:11

注释:

15.第十章:
从第十章1节到第十一章14节,这一段经文是介于第六个天使和第七个天使之间插入的资料,就像在第六章提到的第六个印和第八章1节提到的第七个印启开之间,插入了第七章的「四个天使站在地的四极」,以及数目无法估计的人,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一样。在这章作者提到上帝忠心的仆人或信徒遇到极大的苦难。

第1节,「大力的天使」,他是直接从天上降下来的。作者特别形容这位天使是「披着云彩,头的上面有一条彩虹」。这代表着上帝审判的时刻已经来到。再者,「彩虹」也象徵着上帝审判后的拯救恩典之记号(参考创世记九:8—17)。

「脸像太阳」,这种像似太阳的光芒,就是代表着上帝的荣耀。「腿像火柱」,火柱是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漂流时,上帝让他们知道身边有他保护与同在的记号(参考出埃及记十三:21—22)。

第2节,这位大力的天使的手上是拿着「展开的小书卷」,表示不再是隐藏的秘密,是公开的,且是可以清楚知道书卷里面所记载的事。

「右脚踏在海上,左脚踏在地上」,这是一种奇特的景象。古代的人若是同时提到「海」和「地」时,是指整个世界之意。这里表示着:无论是在深渊(海)中,或是在陆地上的,都是在他的掌管之下,也是在他审判所及的范围内。

第3至4节,这里又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七」的数字出现。

「七个雷发出回响」、「七个雷所说的话」,好像「狮子吼叫」的声音,这是一种种令人听起来会心生恐惧感的声音。作者约翰说原本要将所听到的「写下来」记载下来时,但却听到「有声音从天上来」,要他「不可记录」所听到的话,主要原因就是这「七个雷」发出的内容是秘密。

第5节,「向天举起右手」,这是一种发誓的姿势。

第6节,这位天使是对着「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发誓」,这也是圣经一再介绍我们认识的真正上帝之特徵(参考出埃及记二十:11,诗篇三十三:6、一一五:15、一四六:6,以赛亚书三十七:16、四十二:5)。这句话表示除了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外,其余的神都是人的手所造的偶像神明,这些偶像神明是「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走的东西」。

「不会再迟延了」,这句话对早期教会信徒来说非常有意义,对当时的信徒来说,确实是很有鼓舞作用,让在苦难中或是灰心丧志中的信徒,重新燃起生命的盼望。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这是早期教会共同认定的信息(参考约翰一书二:18)。

第7节,这里说出「第七个天使吹号的时候」,就是上帝实践他的旨意的时刻。而上帝的旨意早在先知的预言中就已经提过了(参考阿摩司书三:7)。

第8节,作者约翰再次听到「先前从天上来的声音」,就像他在第4节所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

第9至10节,这位天使要作者约翰将此书卷给「吞」吃下去。这样的异象和以西结书第三章至3节提到的命令相同,都是要吞吃书卷。这种吞吃书卷所象徵的意思,就是要让作者约翰明白所有书卷内的意义。而且说吃了这书卷之后,「嘴里却像蜜一样的甜」,这也是诗人所说的一样(参考诗篇十九:10、一一九:103),而先知耶利米也说,上帝的话,使他的心里充满了喜乐(参考耶利米书十五:16)。可是,作者把小书卷吞下之后,「肚子就真的感到苦」。可以这样了解:当仆人去传播上帝的信息时,那种感觉是非常好的,甜美的。但领受到上帝的信息的人,可能感觉就不是这样,因为这会使他发觉与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相差很多,要改变过来,心里确实是会有很大的挣扎、痛苦。

第11节,作者强调上帝的话,是要传达给所有的人都听到,包括「各民族、各国家、说各种语言的人和君王」,不论是甚么身分的人都需要上帝的话。再者,不论所要宣布的信息是多么地难听,甚至可能因此为仆人带来生命的灾难,也是要传递出去。
经文:

启示录 11:1-11:14

注释:

16.第十一章:
这章可分成两个段落来看,一是第1至14节,这是继续第十章插入的资料。在这段资料中,谈到有两个见证人,这两个见证人是站在世界之主面前的两棵橄榄树和两个灯台。二是第15至19节,这段经文谈到第七个天使吹号后所显现出来的景象,就是看见天上的圣殿开了,上帝坐在宝座上,上帝进行审判。

17.第十一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描述天上的声音传出,要差派两个「穿着麻衣的见证人」传扬上帝的信息。而这两位见证人所传的是审判的信息。

第1节,作者约翰「接受了一根像杖一样的尺」,然后听到声音要他去「量一量上帝的圣殿和祭坛,并数一数在圣殿敬拜的人」,这里的「圣殿」,也是指着基督的教会。每个信徒都是属于建造圣殿的「石头」(参考彼得前书二:5)。这里的「祭坛」可以是指所有为了维护耶稣基督的信仰,而惨遭杀害的人,上帝要他数算确切的数目有多少。

第2节,「外院」,这是指圣殿正殿之外的地方,允许外邦人聚集之处。不用去计算他们的数字,他们是迫害者。因为量圣殿、祭坛的主要用意,是表明与上帝和好,则这些迫害者,相对的就是敌对上帝者。

「他们要践踏圣城四十二个月」,这等于三年半的时间,就是一千两百六十天。

第3节,「两个穿麻衣的证人」,在以色列文化中,穿麻衣是在表示高度哀伤、痛苦的一种穿着方式,表示家中有至亲的人过世,用穿麻衣来表示哀伤。再者,也表用来表示诚挚的痛悔之意(参考,耶利米书四:8,约拿书三:6)。

「两个」见证人,这也是申命记摩西法律的规定(参考申命记十九:15)。「一千二百六十天」,这也刚好是三年半之久。

第4节,「那两个见证人就是站在世界之主面前的两棵橄榄树和两个灯台」,这表示他们传达出去的信息,是倚靠上帝的能力,不是来自人的智慧或言语(参考撒迦利亚书四:6)。

第5节,「如果有人想伤害他们」,由于这两个见证人就是上帝忠实的仆人,因此,谁伤害上帝忠实的仆人,等于是伤害上帝一样。他们的任务是要传出上帝的信息,因此,在上帝的信息完全传递出去之前,不能受到阻碍或受难。

第6节,这两位见证人身上拥有上帝所赋予的神奇力量,他们拥有先知以利亚一样的能力,会祈求上帝「叫天不下雨」(参考列王纪上十七:1),并如同摩西「使水变成血」(参考出埃及记七:20—21)的背景。

第7节,这两位见证者,也就是上帝忠实的仆人在传递上帝信息时,紧随而来的,是居住在「无底深渊」中的敌对者,会攻击上帝忠实的仆人,甚至杀害上帝忠实的仆人。

第8节,作者约翰特别强调受难之处在耶路撒冷城外,也就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些受难者,就像是背负了耶稣的十字架一样,他们都将因此与耶稣同复活,因为他们是和耶稣同受苦难在十字架上的仆人(参考罗马书六:5、8)。

这里用「所多玛」与「埃及」,前者用以表示上帝将会从天上降下大火烧毁,作为他们迫害上帝忠实仆人的惩罚(参考创世记十九:24)。后者的「埃及」用来表示像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的大灾难,如同上帝惩罚全埃及地所有头胎生的人和家禽动物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十二:29)。

第9节,「三天半」刚好回应了「三年半」的时间。尸首若是「三天半」没有埋葬,将会发生尸体腐臭、浮肿变形的样子。这说明了上帝忠实的仆人受难的残忍镜头。再者,为这种遭受迫害而死的事件,是无法掩盖、遮蔽的,原因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包括有「各民族、各部落、各语言,和各国家」的人,他们都看到了,他们就是这迫害事件的共同见证者。

第10节,「地上的人因他们的死而欢乐」,原因是这两个仆人传的是上帝的信息,使这些迫害他人的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为上帝的话,往往像双刃的剑一样,刺入人的骨髓,使人难耐其中的痛苦。

第11节,这节说上帝在他的仆人苦难中,伸出创造生命的手。在过了「三天半」之后,上帝赏赐「生命的气息」给这些为福音作见证而受难的人,使他们从死亡中「站立起来」,看见的人,特别是那些迫害者看见之后都「大大惊惶」。

第12至13节,这两位受难的仆人不但复活起来,且被接到天上去享受着荣耀。相对的,残害上帝忠实仆人的,将会受到悲惨的严厉惩罚。

这里的「十分之一」,表示着一种警讯,意思表示不是全部。因为上帝是慈悲的,他希望做恶的人知道悔改,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因为悔改而得救。同样的「七千人」,只是一个必要的数目,并不是全部,因为还有「剩下的人」,但他们都「非常害怕」。并且为亲眼所见之事实而知道「颂赞」上帝。

第14节,就像在第九章12节一样,这里说「第二个灾难过去了」;同时宣布「第三个灾难」将随之来临。
经文:

启示录 11:15-11:19

注释:

18.第十一章15至19节:
从第15节开始,这是第七个天使吹响了号筒。因为天使吹响这个号筒,也同时结束启示录第一部份的段落。

这个段落和前面第七个印打开时的景象不相同。在第七个印打开时,天上是寂静无声长达半小时之久。现在吹响第七枝号筒时,天上就传出很大的声音。相同的是,在第七个印开启之后,就又随即有了新的异象出现,就是七个天使拿着七枝号筒。在此,第七枝号筒吹响之后,也跟前面第七个印一样,除了听到大声响歌颂上帝的伟大外,接着又是连续不断出现新异象。

但第七枝号筒所揭开的景象,并没有像第14节b句所提到的「第三种灾难就到了」,和前面几枝号筒出现过的景象非常不一样;前面的异象是灾难接踵不断而来,但在第七枝号筒吹响之后,所呈现的景象是公开宣告基督成为王,原本坐在上帝面前的廿四位长老,现在都俯伏在上帝面前,同声歌颂上帝的伟大。

第15至19节的这段经文,是第七个天使吹响号筒后的情形,内容包含一首赞美上帝的诗歌。

第15节,这节说明第七枝号筒吹响后所出现的情景,这里说第七个印揭开之后,随即就看到新的异象,就是天上传出很大的声音。这声音正式宣告「统治宇宙的大权已经属于我们的主和他所立的基督了」,这说明了基督掌权的范围,是包括整个受造的宇宙,而且这次掌权将是「世世无穷」,也就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无止尽的。

第16节,这「廿四个长老都俯伏在地上」,每当描写这廿四位长老在歌颂赞美上帝时,都是俯伏在地上的(参考四:10、五:8、14、十九:4)。

第17至18节,这是一首短诗,在颂赞上帝的伟大。

第17节,「昔在、今在的上帝」,这句话表示的意义就是「一直活着、存在着的上帝」。这里用「昔在、今在的上帝」,与第一章4节、8节、第四章8节的「昔在、今在、将来永在」用法不同;这里并没有「将来永在」,很可能在启示录作者的观念中,世界末日已经就要来到,上帝的审判即将展开,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所有的旧秩序都将结束,未来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个新创造的世代(参考廿一:1—5)。

「全能的上帝」,这句话也在说明基督教信仰所见证的上帝的特徵之一,上帝乃是全能者(参考创世记十八:14,约伯记四十二:2,马可福音十:27)。启示录作者多次使用「全能的上帝」这个词(参考一:8、四:8、十五:3、十六:7、十九:6、廿一:22)。作者约翰说「全能的上帝」时,是以他那「大权能」的权柄,统治了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而这「大权能」的权柄是在人无法预知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18节,这节说到上帝的审判来到的情景有下列几个现象:

上帝的「义怒」,表示是上帝公义的审判。也是审判的时刻到了,所有的人,即使是「死」去的人也要「受审判」。

「你的仆人」,是指上帝的仆人,包括有「先知」(指传达上帝信息者),以及忠实的「子民」,和所有「敬畏」上帝的人,都会得到「奖赏」。这些人是不分贫贱富贵的。

「毁灭大地的人要被毁灭」,这些就是造成人类世界混乱,或是使人居住的环境受到破坏的人。

第19节,「天上的圣殿」,这是指属于上帝子民敬拜的地方(启示录作者一再使用这个名词,参考三:12、七:15、十五:5)。也在表示人的心灵和上帝交流之处。另外提到「约柜」是放置在圣殿中,这也在表明,敬拜上帝,就是在实践与上帝所立的约。但敬拜必须是用真诚的心灵。
 
这节表示审判的时刻来到,上帝就降临且坐在审判的宝座上,同时有震撼人心、令人畏惧的「闪电、雷轰、响声、地震,和大冰雹」等出现,这些都在表示上帝已经来到审判的宝座前,要开始进行他公义的审判,让所有的人心生敬畏。
经文:

启示录 12:1-12:18

注释:

1.第十二章:
    从第十二章开始就是一连串的异象,这些异象和前面出现的七个印、七个天使和七枝号筒很不相同;前者的特色就是有次序地叙述异象中要呈显出来的意义,且每个印的开启和天使吹号筒之间都有相关连。这些异象是为了鼓励在苦难中的信徒,不要放弃对耶稣的信仰,要坚持到世界的末了,这样才能赢得天上的冠冕。

    再者,启示录作者喜欢将信仰看成是一种属灵生命的战争,且这种战争经常都很激烈,因为信仰就是生死之战。无论这些异象用甚么方式显示都离不开这样的主题。作者也是用这种方式在描述教会与邪恶势力之间的冲突,这些异象就是在象徵着这两者间的对立。

    第1至2节,这里用「神秘的景象」,「景象」一词表示「记号」,也含有「神迹」的意思。这里所用的「景象」这词,主要是在指人、物,而不是在说事情。

    这里说「有一个女人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上戴着一顶有十二颗星的冠冕」,表示她是被上帝所特别拣选、照亮的女人,因为上帝就是她的亮光(参考以赛亚书六十:19—20)。「她快要生产」、「生产的阵痛」等这种用词在圣经中一再出现,是特别用来形容生命所遇到的苦难(参考列王纪下十九:3,诗篇四十八:6,以赛亚书十三:8、,耶利米书四:31、六:24,弥迦书四:9、10、,马太福音廿四:8,马可福音十三:8),现在这个带有荣耀光彩的妇女,遇到极大的迫害,且在痛苦中「呼叫」上帝的拯救。而这就像一个妇女在临盆时的呼喊相同,表面上看起来是痛苦的,但在生产过后则会有新生命出现的喜悦。只要有上帝伸手救助,生命就会重新获得喜悦。

    第3节,这时天上又出现另一个景象,有一只「大戾龙」,颜色是「红色的」,且有「七个头,十个角」。这只「戾龙」和创世记第三章1节所提起的「蛇」是同一个意思,它就是引诱人犯罪离弃上帝话语的力量。作者用「红色」来表明它是残酷、嗜血如命的。这里的「七」和「十」等数字,都是在表示特有的力量和能力。这只戾龙的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表示它靠着凶恶的力量,已经掌握了控制的权柄。

    第4节,形容这只戾龙有很大的力量,单用它的「尾巴」,就能够「卷起天上三分之一的星辰」,并且将之「摔在地上」(参考但以理书八:10)。且它等着要「吞下」那即将出生的婴儿,这资料可能引用自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34节,描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吞灭了耶路撒冷一样,毫不留情地洗劫所有,就像巨龙吞下耶路撒冷城里所有一切财物。

    第5节,这女人「生了一个男孩」,而这男孩要用很强硬的手法如同「用铁杖」般的方式「统治万国」,好让一切混乱变成有条理和秩序。这观念是引用自诗篇第二篇9节。诗人在描述一位上帝所拣选的君王,就是拯救者,他将会把万国治理得很有秩序,而不再有喧哗闹事失序的现象。
    「但是,这孩子被提到天上的宝座上去」,隐喻着死而复活之意。因为早期教会的信徒所重视的,就是终末审判所带来的应许。这就像使徒保罗所说的,与耶稣同死,也将与耶稣同复活(参考罗马书六:8)。

    第6节,「那女人逃到荒野」避难,从这句话可以理解到早期教会已经有不少信徒为了躲避迫害,都纷纷逃入「荒野」山洞中隐居,以免遭遇迫害。且躲藏了「一千两百六十天」,这数字就是三年半的时间(参考启示录十一:3),表示所有迫害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很快就会过去。

    第7至8节,「米迦勒」,他是「天使长」,是以色列人的守护天使(参考但以理书十:21、十二:1)。这位天使长率领其他天使和「戾龙和它的使者」打仗,要阻止它们继续迫害上帝的子民。最后天使们打败了「戾龙」,说明无论邪恶的力量多大,都无法抵挡上帝的审判和力量。戾龙和它的跟随者都因为战败而从天上被驱赶下来,不能继续留在天上。

    第9节,这戾龙被以「古蛇」来描述,也称之为「魔鬼或撒但」,这些都是在描述一个很具诱惑力的力量,而且它的力量大到足以迷惑全人类。

    「撒但」,这字在旧约圣经中原本的意思是指「敌对者」。在天上,也有敌对者可以在上帝面前游走,就像一个「检察官」一样,专门在向上帝控告那些它看不「顺眼」的人。因此,在旧约圣经中,「撒但」在上帝面前也有一席立足之地,它甚至具有「天使」的角色。
   但在新约圣经中,「撒但」有时也被称为「魔鬼」,意思就是「毁谤者」。与旧约圣经观念中的「敌对者」,显然有意义上的差距。这种「毁谤」含有「阻碍」的意思,意指使人背叛上帝的旨意,或是使原本忠实上帝的人产生怀疑,而无法接近上帝。

    第10节,这节清楚地谈到上帝的审判终于来临,上帝发出声音,表示「上帝拯救的时刻」,意思是指上帝得胜的时刻来到。「他所立的基督也显示了他的权威」,这表示上帝所拣选的拯救者—基督,已经彰显了他统治的大权,不再让邪恶、迫害上帝子民的力量继续得逞。而那些想尽办法「控告信徒」的诱惑者最后失败了,而且被上帝惩罚「从天上被摔下来」。

    第11节,这节可说是整本启示录的主轴,说明拯救并不是倚靠极强大的军事武力,反而是用「羔羊的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换取得到。当人看为是「死」的时候,在上帝的救恩中却是拯救的记号。而这胜过邪恶的力量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

    第12节,天上是永恒的安宁,因为邪恶的力量已经被驱逐殆尽,上帝的子民可以在天上「欢欣」安享快乐。相对的,那被「魔鬼」所控制的都要面临灭亡的惩罚,而且所剩的日子不多。

    第13至14节,「那生了男孩子的女人」,代表着教会与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这「戾龙」被惩罚「摔在地上」而忿怒到想「追击」那女人。因为它已经无法伤害到那「男孩子」。但这被攻击的女人,获得「大鹰的两个翅膀」,能飞到遥远的「荒野」,在那里被妥善照顾长达「三年半」的时间,都不受「蛇的攻击」。这就像出埃及记中所描述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旷野,备受上帝的看顾一样。

    第15至16节,这「蛇」从「口中喷出一股洪水」,在以色列文化中,「洪水」就像创世第七至八章所描述,是指威胁生命的力量。诗人经常用大水或海浪来形容威胁生命的力量(参考诗篇十八:4、三十二:6)。这里用「洪水」表示那条蛇(戾龙)对「女人」(也可代表着「教会」)的威胁从不间断。但有上帝帮助,这些威胁人生命的大水,将不会得逞。因为大地会「张开口」把这些「水吞下去」。大地也是上帝创造的,听从上帝的话救助这女人。

    第17节,这节说明了与敌对者(魔鬼、撒但)的战争并不会停止,因为只要教会存在的一天,这些敌对的力量,就会想尽办法挑衅上帝的子民,想要发动战争。因此,基督教会随时都面临这种来自撒但的挑衅,因此要随时准备应付战争,这就是所谓的「属灵战争」。

    第18节,也有些版本将这一节编辑在启示录第十三章的第1节。「戾龙站在海滩上」,意思是指戾龙从海的深渊出来(参考启示录十一:7)。
经文:

启示录 13:1-13:18

注释:

2.第十三章:
    第十三和十四这两章,作者就用「怪兽」连续出现的方式,来描述这些邪恶势力怎样寻找机会要攻击忠实于上帝的子民。这两章也是持续第十二章17节所说的,戾龙会持续不断地攻击。因此,这两章的「怪兽」就是前面所说的「戾龙」。

    启示录作者的时代,面临着罗马皇帝多米田残酷迫害基督徒的环境下,是用这种方式描述罗马皇帝就像「怪兽」一般在威胁并管辖他们,一个接一个出现,带给基督徒惊慌与不安。甚至会让基督徒感觉上帝好像已经忘记了他的子民的苦难,或是邪恶的势力已经掌权了的样子。也因为这缘故,作者一再提醒并鼓舞当时的基督徒,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参考启示录十三:10),因为上帝审判的日子即将来临。

    第1节,「我看见一只兽从海里上来」,这里并没有说明这是甚么兽。但从这只兽拥有「十个角和七个头」,和第十二章3节出现的那只戾龙一样,也是有「七个头和十只角」。不同的地方是这只怪兽在「每一个角上都戴着王冠」,而戾龙则是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其实「头」和「角」都是相同的意思,代表着领导、统治者,有权力的人。

    这里特别强调「每一个头上写着侮辱上帝的名号」,意思是这七个头的上面都有一个名号是自称为某某神,表示他们都跟上帝一样伟大,这样的态度就是在亵渎上帝,不把上帝放在眼中。如果「七个头」表示着罗马皇帝,那么,在启示录作者的时代,刚好历经了奥古斯都皇帝之后的七位罗马皇帝:包括有(1)提庇留(Tiberius,14~37 AD)、(2)加里古拉(Caligula,37~41 AD)、(3)格老丢(Claudius,41~54 AD)、(4)尼禄(Nero,54~68 AD)、(5)威斯巴先(Vespasian,68~79 AD)、(6)提多(Titus,79~81 AD)、(7)多米田(Domitian,81~96 AD)。

    第2节,作者描述这只从海里上来的怪兽身上,有豹、熊、狮子等凶猛野兽的特徵。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表达这是只非常奇怪、没有人性且凶猛的野兽。因为这只像戾龙的怪兽,连婴儿、孩童都会生吞下去(参考十二:4)。

    第3至4节,这节很清楚说出这头怪兽「似乎受过致命重伤」,因它曾从天上被击败摔到地上来。但它却有复原的能力,且复原的非常好。为甚么会这样?作者并没有解释。这两节在隐喻着:许多人喜欢跟随残暴者走。或是说:一个统治者非常残暴,却还是会得到许多人跟随,甚至将之当作是「拯救者」、「神明」一般的看待。这些有权势者在最颠峰时,其跟随者总是会发出歌颂的声音,认为天底下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但圣经作者则一再提醒,无论是在世上或是宇宙之间,都找不到可以跟上帝相比的对象(参考出埃及记十五:11,诗篇三十五:10、一一三:5)。

    第5至7节,这段经文描述这只怪兽的特徵,它有「一张夸大亵渎的嘴巴」,表示它瞧不起上帝,一「开口污辱上帝的名」,也污辱上帝的「居所」。所谓「居所」,可以理解是指上帝子民(基督徒)聚会的地方,也就是「教会」。甚至连「所有住在天上的」也都被亵渎,这表示怪兽的行径已经是到了无法无天的状态。这里「住在天上的」,是指围绕在宝座边的天上使者。这很清楚表示凡是上帝的选民都在这只怪兽「攻击」的范围之内,没有一个特例可以幸免而不被波及。

    「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半的时间,表示这只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参考启示录十二:12)。
    第8节,会将这只怪兽当作是神明敬奉的,就是那些名字已经不在「生命册」上的人民,这些人乃是离弃上帝、背弃上帝的人。圣经的作者强调只有在生命册上有名字的人,才能进入上帝的荣耀裏(参考腓立比书四:3—4,启示录二十:15、廿一:26—27)。
「羔羊」,可参考第十二章11节。这是指拯救的记号。
    第9节,「有耳朵的,都听吧!」表示人应该要注意听天上的信息,并不是来自地上统治者的命令。

    第10节,这一节的前半句,启示录作者引用了耶利米书第十五章2节,下半句则是引用马太福音第廿六章52节耶稣所说的话。前半句主要在说明:在这迫害当中,也可以看出上帝的旨意,因此,不用害怕和逃避,要勇敢地接受,心甘情愿地为信仰承受无法避免的迫害。后半句则是指出这些迫害人的,终究会受到一样的对待(报应)。
    
「上帝的子民都需要有耐心和信心」,这句是引用马太福音第十章22节,耶稣基督说为了他而坚持到底者,必定会得到拯救。

    第11节,这节说另一只从地里出来的兽有「两个角」,且是「像羊的角」,意思是看起来很像羔羊(参考十二:11),其实是一只更为恐怖的怪兽。因为它会伪装来迷惑信徒。这种情形在每个动荡的时代都会发生。

    第12节,这只从地上来的怪兽,「行使头一只兽的一切大权」,意思是这只兽是在执行前一只兽所订的一切迫害计画,就是前只从海里上来的怪兽的帮凶。这只兽做了最恶劣的事,就是「强迫大地和所有住在地上的」,都要「去拜」那头一只兽。其实,不论是地里或海里出来的这种怪兽,都是「像戾龙」一样。

    第13至14节,这两节都说明了这只怪兽大有能力,会「行大奇迹」,这种事最容易迷惑人心。它既有能力「使火从天降在地上」,「迷惑了所有住在地上的人」,因它有这种能力,因此更容易迷惑当时的人,以为它就是神,还吩咐「世上的人」为这怪兽造「一座像」,供世人崇拜。

    第15节,这第二只兽看起来就好像拥有像是上帝的能力一样,「可以把气息吹进那头一只兽的像里去」(参考创世记二:7),且「杀害所有不拜兽像的人」,这表示在一片迫害的环境中,还是有人坚持对上帝的忠实,除了上帝以外,绝对不承认有其他的上帝。

    从这里看到这第二只怪兽显现神迹,是为了要人民去拜那第一只怪兽。结果两只怪兽互相连结在一起,力量更大,迫害人民的压力也增强。

    第16节,现在这只怪兽则是命令所有的人,不论是自由或是奴隶的,都要作记号,表示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它。这种记号有的在「右手」,有的在「额上」。「右手」,表示「权柄」之意。一个人在「右手」被印上记号,表示他的权柄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记号上的主人。「额上」的记号,这是古代奴隶通常被印记的地方,清楚且容易辨识。

    第17节,「没有这印记,就不能做买卖」,这句话已经很清楚统治者用这种方式,逼迫其统治下的人民必须顺从。这会让基督徒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因为没有经济活动和商场买卖,就没有生活的机会。若是迫害到这种情况,想要不受侮辱,恐怕就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    

    第18节,「这里需要有智慧」,圣经谈「智慧」,意思是指认识上帝之意。因此,认识上帝的人,就会明白谁是虚假的神。这只怪兽的代号,就是一个数字,而此数字就是「六百六十六」。有很多圣经学者解释这个数字刚好就是尼禄皇帝名字的代号。因为古代的人会用拼音字母当作数字来表示,例如「A」代表着「1」这个数字。但也有学者认为「六六六」有另一个意思,是指「七」的一个缺角,表示没有完整。它象徵着即使有这样大而有能力的统治者,也不过是一般人而已,并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但「六六六」这数字真确的意义是甚么?实在很难明白。
经文:

启示录 14:1-14:5

注释:

3.第十四章:
    前面已有提过,启示录作者在写作或编撰上有一个特色,就是出现连续性的异象,且这些连续性的异象又分成两个大段落,从第一个到第四个异象,接着是第五至七个异象。可是每当第七个异象出现时,又会再次出现新的连续性异象,而这新的连续性异象也是跟原有异象景况相同。紧接着,又会看到单独的异象中,也是分成两组,类似这些异象都在说明彼此之间有其关连性,也有其相对性。但不论这些异象中的怪兽是多么奇形怪状,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那是一个很畸形的世代,人心与行为,以及显露出来的心思意念就像这些怪兽一样,特别是在那些有权势的统治者身上,从他们所做种种残害人民的行为可以印证。

    第十四章记载「羔羊」、三个「天使」的歌颂声,以及彷佛人子的出现。这些都表示上帝的拯救在迫害之后随即来临。作者这种笔法的技巧特色,就是将「善」与「恶」交叉在一起,也说出了人类思想中的这两股力量,一直存在于人的心里。

4.第十四章1至5节:
    这段经文读起来就跟前一章差别很大,在这里看到的是充满宁静、圣洁与喜乐的景况。这喜乐是来自拯救的羔羊所带来胜利的结果。

    第1节,「我再看」,在第14节再次出现。这一词也跟第四章1节的「我得到另一个异象,看见」、第六章2节、5节的「我一看」、第七章9节的「我一看」等,在原希腊文都是一样的意思。
    「羔羊」,作者在这里用「羔羊」代表着一个胜利的军事领袖、有权势的领导者。这羔羊是「站在锡安山上」,这里用「锡安山」或是「锡安」表示是属于上帝的地方,也是传递上帝赏赐「安息」的信息之处。跟羔羊在一起的有「十四万四千人」,且这些人的额上都有写着「他和他父亲的名字」,表示有盖印的记号,也表示这些人都是分别为圣的子民。

    第2节,「有声音从天上来」,这是作者约翰最喜欢用的词句(参考九:13、十:4、十一:15、十二:10、十四:2、13、十八:4、十九:1、5)。作者描述这来自天上的声音,「好像大瀑布的吼声」,也像「竖琴师弹奏的琴声」,这种形容的方式在第一章15节也曾使用过,且表明发出这种声音的,乃是「人子」发出的声音很大声却非常悦耳动听。

    第3节,这「十四万四千人」都站在万物主宰的上帝面前唱「新歌」。这跟第四章所描述的天上景况相同,都是在歌颂全能的上帝。「新歌」,表示的意义就像献「初熟的果子」给上帝一样,是最新鲜的,也是最好的,最圣洁的诗歌。作者进一步强调这首「新歌」只有这十四万四千人「会唱」。因为他们是被拣选的子民,跟一般人不同。

    第4节,「这些人都是没有亲近过女人的童男」,他们都「是从人类中被赎出来」,这句话在圣经中表明的就是上帝拯救的对象,属于「上帝和羔羊」的族群。用这句「没有亲近过女人的童男」,是因为圣经时代,特别在迦南地的民间宗教敬拜中,都会用「妓女」来参与祭祀的行为(参考耶利米书五:7—8)。这种情景不仅在旧约时代,在新约时代的小亚细亚地区也特别兴盛。因此,这里的「童男」是在表示这些信徒在信仰上都是很纯洁的,对上帝绝对忠实。只要「羔羊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那里」,绝对不会偏离。

    第5节,表达最好、最圣洁的方式,就是「从不撒谎」。这「从不撒谎」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指「心里没有诡诈」,诗人说这样的人是有福气的人(参考诗篇三十二:2)。先知的信息中,强调上帝要拯救的对象,是这种「不撒谎」的以色列人民(参考西番雅书三:13)。而「没有玷污」,指的是没有瑕疵之意。就好像要献祭给上帝,必须用完美、没有缺陷的祭品才可以一样(参考利未记三:6、四:3、23、28、32)。
经文:

启示录 14:6-14:12

注释:

5.第十四章6至12节:
    这段经文出现三个天使的异象,这带给正在受难中的信徒很大的安慰,并且清楚指出迫害者的国度将会很快就倒塌,而离弃上帝的人也会受到严厉的审判和惩罚。相对的,所有受到迫害的信徒将会获得上帝赏赐的恩典,有份于天上喜乐的行列。

    第6节,「一个天使在空中飞着」,这位会飞的天使要向全世界传出「永恒的福音」,这是指着上帝的信息。因为「永恒」是属于上帝,人类都是短暂有限的(参考以赛亚书四十:6—8)。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说明:罗马帝国统治者虽然看起来很强悍、有力量,但基督徒不用怕,那些都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因为他的掌权不会是永恒的。而「永恒的福音」,表示上帝对人类拯救的爱永远没有改变,一直存在着。且非常重要的,这「福音」是对所有的人传出的好消息。作者用「各国家、各部落、各民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来形容全世界(参考五:9、七:9),也就是所有的「四方」之意(参考诗篇六十六:8)。

    第7节,这会飞的天使传出的信息,说上帝就是「创造天、地、海,和一切泉源的主」,这句话表明的意义就是:罗马皇帝并不是创造者,他和一般人都是一样,不过是受造者罢了。

    第8节,「第二个天使」也跟着传出信息,他连续传出两次「倒塌了」的信息。这里作者用「大巴比伦」隐喻着罗马帝国必定会「倒塌」。它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喝了「淫荡的烈酒」。「淫荡」一词,在圣经通常是用来表明对上帝的不忠实,到处铸造、雕刻神明崇拜的行为。而「烈酒」是代表着上帝严厉的惩罚(参考诗篇七十五:8,以赛亚书五十一:17,耶利米书廿五:15—16)。

    第9至11节,这是「第三个天使」传出的声音。这里提到上帝将怎样惩罚这些喝了「烈酒」的人。这第三位天使传出的信息指出:任何拜这怪兽的人将会如同喝了烈酒一样,受到上帝严厉的惩罚。而且上帝的惩罚不但不会减轻或消失,就像没有经过「冲淡」的烈酒一样。上帝的惩罚有「烈火与硫磺的酷刑」,就像创世记第十九章上帝毁灭所多玛城与蛾摩拉城的情景相同,且是更为严重,因为那惩罚是像「永远不停的烟」一直冒着,这才是最恐怖的事(参考启示录十九:3、二十:10)。

    第12节,相对于第9节那些拜怪兽的人,就是那些确实「服从上帝命令、忠于耶稣的上帝子民」,作者再次呼吁他们一定要有「耐心」。意思就是不要受到那些邪恶者的诱惑,或是因为受到迫害就想要逃避而妥协,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第13节,「为主而死的人有福了!」这句话可参考马太福音第五章11至12节,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13至14节。都在表明为福音而受难者,都将会因上帝的救恩得以「结束劳苦而享安息」。这里的「劳苦」,指的是身体因为工作到无法休息,甚至工作到死去。另一方面,就是指在心灵上遭受羞辱而受苦。作者在这里说这些都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释放。但却因为他们的信仰坚持不改变,而使他们结出信仰的果实。这果实会「随着他们」在上帝的救恩里,享有永远的「安息」。
经文:

启示录 14:14-14:20

注释:

6.第十四章14至20节:
    这段经文是另一个新的异象,作者约翰在这里要说明,上帝的审判不会停止,也不会轻易了事,他一定会很清楚进行审判,使任何迫害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将会受到上帝严厉的审判。再者,这里出现的天使,有特别注明他的角色是「管理火的天使」。

    这段经文的资料很可能取材自但以理书来(参考但以理书七:13),形容拯救者「人子」将从天上乘云而下。这种异象也被福音书作者采用,收集在耶稣基督的言论中(参考马可福音十三:26、十四:62)。这位人子,就像一个准备收割的农夫一样,手中拿着镰刀上禾场。这是象徵着审判的工作即将进行,对于那些还在受难中发出呻吟之声的基督徒来说,正是心中最大的期盼。

    第14节,注意这里的「人子」,和福音书中提到的「人子」之希腊文是不同的。在福音书中所用的「人子」之前有加上定冠词,表示是特定的对象。在这里所用的「人子」并没有加上定冠词,因此,只能当作「有一位人子」。这位人子的「头上戴着金冠」,这表示他充满荣耀。这位人子的「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用来比喻上帝审判的时刻来临。

    第15至16节,「另有一位天使」,他「向坐在云上」的那位「人子」,喊着「收割」时候到了,这是因为时刻到了,「地上的农作物就被收割了」。再者,在收割的同时也将农作物分成两类,其一就是真实有结果的,其二是空壳如同糠秕的(参考诗篇一:4,以赛亚书廿七:12,马太福音三:10、12)。

    第17节,「又看见另一个天使从天上的圣殿出来」,这位天使也是同样「有一把锋利的镰刀」。这位天使是奉上帝的差遣来进行「收割」(审判)的工作。

    第18节,这里「有一个管理火的天使」,他的手上并没有拿镰刀,而是向那从天上圣殿出来的天使下命令,要他拿着手上的「镰刀割取地上的葡萄」,因为葡萄「已经熟了」。先知约珥也曾特别提到收割葡萄之后,要榨压葡萄(参考约珥书三:13b),用这种方式来隐喻审判的严厉,是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和机会。

    第19节,将收割出来的葡萄「扔在上帝烈怒的大榨酒池里被踩踏」。这种比喻对犹太人来说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收割葡萄之后,要扔进榨压葡萄的酒池中,然后用榨出来的葡萄汁来酿酒。这句「上帝烈怒的大榨酒池」,可以参考以赛亚书第六十三章3至5节。

    第20节,「葡萄在城外的榨酒池里被踩踏」,且葡萄汁溢出来「淹没了三百公里」之广阔,又「深约两公尺」,这些都在说明上帝的审判很彻底。
经文:

启示录 15:1-15:8

注释:

7.第十五章:
    从这章开始直到第十八章止,又是一个新的段落,而且是再次出现「七」的连串异象,就像在第一次的「七」封给「七」间教会的信(参考一:9—三:22)、「七」个印封着的书卷(五:1—八:1),以及「七」个天使吹着七枝号筒(参考八:2—十一:19),这次是第三个「七」位天使倾倒「七种灾难」到世界上,这「七」种灾难代表着上帝的极大忿怒。这次的「七」之循环,也是最后一次的循环。

    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再次出现「七个天使」的异象。在这两章中,会看到前面已经有提过的资料,例如「天上的圣殿」、「水变成血」、「太阳」、「黑暗」、「怪兽」等等这些奇异现象的描述。也因此,这些重述的资料让读者阅读此经书时,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这也是作者编撰此经书的另一个特点。现在这里的「七个天使」捧着「七个碗」所启示出来的,表示着上帝极大的愤怒,也因此,所带来的就是极大的灾难,这也是此处「七个天使」和前面所形容的「七个天使」不同之处。

    第1节,这节是作者所看见「另一个神秘的景象」的序言。这里说景象非常不一样,是「又大又奇」。这「景象」是在描述天使在做的事情。「七个天使掌管最后的七种灾难」,表示每个天使都有各自负责的职责工作,且「这些灾难必定会贯彻」上帝的忿怒。

    第2节,「玻璃的海」,在第四章6节有提到这种「玻璃海」看起来就像「水晶一样光洁」的景象。但在这里则不相同,此处「玻璃的海」则夹杂着「火」在其中。作者约翰说他看见得胜者参与歌颂上帝的行列,强调他们手上都是「拿着上帝给他们的竖琴」,这些人就是得胜者,他们就是得到平安和喜乐的人,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了「火」的考验,胜过了那「兽、兽像」等。

    第3节,「唱上帝仆人摩西的歌」,所谓「摩西的歌」,可参考出埃及记第十五章1至18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第2节所提到的「玻璃的海,掺杂着火」,是指着「红海」的意思,表示着这些为了信仰遭遇到迫害的殉道者,他们就像早年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时候,走过「红海」时的景况,如同经过死亡的威胁,终于获得上帝的拯救。接着摩西唱了歌颂上帝的诗歌。而「羔羊的歌」,乃是早期教会以耶稣基督胜过死亡、复活升天为主要内容(参考使徒行传二:22—36;另外参考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每次聚会时都会用之来歌颂上帝伟大的救恩。但不论是「摩西的歌」或是「羔羊的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歌颂上帝拯救的恩典。

    「全能的上帝」,这是上帝的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另外两点:上帝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是指在上帝看来,没有做不到的事(参考创世记十八:14,约伯记四十二:2,马可福音十:27)。接着说上帝的「作为多么宏伟奇妙」,表示上帝的作为不是用人的智慧可以明白透彻。

    「公正真实」的上帝,这是整本圣经的主题之一。上帝的公正,也在表示上帝的慈爱、怜悯。他怜悯软弱者,但对压迫者施行审判和惩罚。

    第4节,「谁敢不敬畏」上帝?这句话可以参考诗篇第八十六篇8至10节,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22至23节,玛拉基书第一章11节。

    「只有你是神圣的」上帝,可参考出埃及记第十五章11节,撒母耳记上第二章2节,诗篇第九十九篇3节,以赛亚书第八章13节。

    第5节,「天上的圣殿开了」,可参考第十一章19节。这是引用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在旷野时代的背景,那时他们建造了「圣幕」,在圣幕的里面有「约柜」,表示上帝临在其中与以色列人民对话,与他们同行(参考出埃及记四十:34)。

    第6至7节,这两节描述「掌管七种灾难的天使」身上的特徵,包括有:(a)穿着「光洁的麻纱衣服」,(b)胸前系着「金带」,这种穿戴就像在会幕时代大祭司的穿着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廿八:4—13)。这些天使象徵着大祭司,要执行上帝的惩罚命令。
    「四活物的另一个」,可参考第四章6至7节。

    「忿怒的七个金碗」,这里的「碗」所用的希腊文是「phialas」,与第五章8节所用的「金炉」也是用「phialas」这个词。因此,这里所说「上帝忿怒的七个金碗」,就是第五章8节中所提到的「金炉」一样,里面盛满着信徒们的祈祷,特别是为那些因福音而受难的人的祈祷(另外参考六:10)。

    第8节,天上的圣殿充满着「烟」,这「烟」表明上帝出现的一种荣耀方式。这些看起来是「烟」,其实也跟云彩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四十:34,列王纪上八:10—11)。在旧约圣经中,用这种方式表明上帝的荣耀极大,大到人无法接近。
经文:

启示录 16:1-16:21

注释:

8.第十六章:
    这章描述七个天使带着「最后的七种灾难」,上帝用这种方式要进行最后的审判。这七个灾难与出埃及的灾难也有类似的地方,显示启示录这本作品的特色,不但数字上一再重述使用,且以数字「七」最常见。另一方面,也有灾难内容的重复运用,这种灾难则是以出埃及前,发生在埃及遍地的大灾难作基础。但在这组的七个灾难中,以第四个灾难最特殊,也是前面灾难所没有出现过的。

    第1节,这节提到有「大声音向七个天使」发出命令,这大声音是从「圣殿」发出来的。如果圣殿代表上帝的居所,则这声音就是来自上帝,他要进行审判和忿怒而发出声音。

    「碗」,是一种浅浅的碗,且在这「七碗」的前面有加上定冠词,表示这些碗都是为某些对象特别订制的。这里强调碗中所盛的,乃是「上帝的忿怒」。

    第2节,这是「第一个天使」所拿的碗,这个碗「倒在地上」,而所带来的刑罚是使那些身上有兽的印记的人身上都长满了「既臭且毒的疮」,这也是使人的生命受到严重折磨的一种方式(参考约伯记二:7)。

    在出埃及之前的第六个灾难中,就是「疮灾」(参考出埃及记九:8—12)。申命记记载摩西警告以色列人,若是没有遵守上帝的诫命而过「淫乱」的生活,将会因此带来上帝的忿怒而遭遇到这种严厉的毒疮之灾(参考申命记廿八:35)。

    第3节,这是「第二个天使」拿着第二个碗,他将碗里所盛上帝的忿怒倾倒在「海上」,结果「海水」都变成「死人的血」,使海中所有的「生物全都死了」。这种灾难在出埃及的灾难中也发生(参考出埃及记七:17—21)。而在第一回的连续七个天使拿着七枝号筒中的第二个天使,其所造成的灾难也是如此,使海水变成血,海中生物全都死亡(参考启示录八:7)。海是以色列文化中用来表示邪恶者居住的地方。如果海水都变成血,也表明这些邪恶者都将遭遇到死亡的结果,其所以赖以维生的环境变迁,不再适合它们居住了。

    第4节,「倒在河流和水源里」,这种灾难的方式也是如同海水变成血一样,在这里是使所有河流和水源变成血,这样,将会使人的生存遇到严重的威胁。

    第5节,「管理水的天使」,这些天使只是负责「管理」,并不发出命令,天使是要听从上帝发出的命令行事。上帝创造人时,也是赋予人有「管理」的责任(参考创世记一:28)。

    上帝是「至圣者」,这句话说出了当时罗马帝国皇帝自认是「神圣」者,但启示录作者就是要让读者知道,唯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是惟一永生的主宰(参考出埃及记三:14,以赛亚书四十一:4、四十三:10,启示录一:4、8、四:8),只有他才是「神圣」的。不但这样,这位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公义的审判者」,因此,他一定会替受到冤屈者伸冤。

    第6节,这里所提起的「先知」并不是指旧约的先知,而是指着在早期教会中那些传达上帝信息的福音工作者(参考使徒行传十一:27、十三:1、廿一:10,哥林多前书十二:28,使徒行传四:11)。

    「上帝子民」,可参考启示录第六章9节。

    第7节,上帝的审判是公义的,这点也是整本圣经的信息之一。上帝的公义包括了他的慈爱(怜悯),怜悯慈爱的上帝,绝对不会让无罪的人受到冤屈(参考创世记十八:25)。

    第8节,描述第四个天使。这节与第七章16节相对。启示录的作者认为归属于上帝的子民,他们并不会被太阳或任何炎热的光线所灼伤。会被太阳灼伤的人,就是那些迫害上帝子民的人在地上掌权的人。

    第9节,可参考第21节。人心堕落到即使遇到严重的灾难「仍然不悔改」,就像埃及王一样,即使受到那样多的灾难,也是想尽办法要对抗生命的主宰上帝,这一点才是上帝最痛心的事。

    第10至11节,这是第五个天使施行的大灾难,对象是坐在「王座」上的兽,这表示那专门在迫害基督徒的统治者,其实,就是指着罗马帝国皇帝说的。当这忿怒的碗倾倒下去时,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一是「黑暗笼罩了兽的国度」,跟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所经历到的黑暗相同,灾难的情景是埃及人居住的地方才有黑暗,而以色列人的地区都大放光明,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对照(参考出埃及记十:21—23)。这里说只有「兽的国度」才会被黑暗所笼罩,并且人们会痛苦到咬舌,这情景就比埃及所遇到的黑暗还要严重了。二是他们仍然被毒「疮」缠身,若再加上黑暗的痛苦而咬舌,这样就是雪上加霜的痛苦。但这种加重痛苦的经历,并没有让这些有权势的统治者知道谦卑、认罪、悔改,反而是变本加厉,拒绝上帝的恩典。

    第12节,这是第六个天使。他将上帝的忿怒倾倒在「幼发拉底大河上」,造成河水干涸,并且出现可通过这河的道路。这有如上帝带领以色列人民过走过干涸的红海(参考出埃及记十四:21)、约旦河(参考约书亚记三:17)一样。先知以赛亚说上帝会吹干埃及的海,并且将幼发拉底河用热风吹干,好带领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回故乡(参考以赛亚书十一:15)。

    第13至16节,这一段可以说是第六个天使与第七个天使之间的插入段落,可说是另一个异象。就像前面两组异象中所提供的,在第六和第七之间又有新的异象出现一样。可参考第七章、第十章1节至第十一章14节。

    第13节,从「戾龙的口、兽的口,和假先知的口出来」的邪灵,在这里用「青蛙」来表示。作者用青蛙代表着肮脏、吹嘘之意,代表着邪恶者的面目。在出埃及灾难中的第二个就是青蛙之灾(参考出埃及记八:5—7)。作者指出三个邪灵分别出自「戾龙的口、兽的口,和假先知的口」出来。

    「假先知」,指的是专门在说谎言的人(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4—15),他们以欺骗博取人的信任,喜爱说谄媚的话(参考列王纪上廿二:6)。

    第14节,这节提到「邪恶的灵」的特徵,就是「会行奇迹」,这是它们欺骗人去跟随的伎俩。
    「伟大的日子」,这是指末日来临,也是上帝审判的时刻,但同时也是指上帝拯救的来临(参考玛拉基书四:5—6)。

    第15节,这节可参考马太福音第廿四章42至44节、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5至40节、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2节。

    「多么有福」,这是启示录中记载七次「有福」中的一个,另外六个记载在第一章3节、第十四章13节、第十九章9节、第二十章6节、第廿二章7节、14节等。

    第16节,作者说要与上帝对抗的地方是在「哈米吉多顿」。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指一个名叫「米吉多」(Megiddo)的山,但却没有真的找到这座山。很可能是作者为了不让统治者发现他所说的意思,故意将古代军事必争之地,用含糊的方式来表达,为的是要说明上帝绝对不会放过这些迫害他子民的统治者,要让这审判的日子成为一场类似重大且残酷的战争那样,将所有的背叛者全部都带来惩处。

    第17节,「成了」,这句话出现在耶稣基督被钉死十字架之前(参考约翰福音十九:30),表示他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在这里作者约翰是将之用来表示迫害上帝子民的残暴统治者沦亡了(参考启示录十四:8),跟耶稣完成上帝使命截然不同(参考启示录廿一:6)。但都是在表示结束之意。

    第18节,有巨大的响声出现,这些都是启示录作者引用来形容上帝出现的方式之一(参考诗篇十八:6—15、五十:3—6)。这节「地震」用两次,表示「地震」乃是上帝表达忿怒的主要方式之一(参考以赛亚书廿九:6,耶利米书十:10、五十:46,以西结书三十八:19—20)。

    第19至20节,地震造成的灾难相当大。巴比伦「裂为三段」,这表示是彻底的倒塌,无法再恢复或站起来,也代表完全毁灭之意。在这里表面上说是巴比伦,其实要说的是罗马帝国。

    第21节,「大冰雹」打到人的身上。这是上帝用来惩罚背叛者的工具之一(参考以西结书三十八:22)。这种冰雹的灾难也是出埃及前的十大灾难之一(参考出埃及记九:22—25)。上帝也用冰雹来打击与以色列人敌对的亚摩利人,使他们死亡惨重(参考约书亚记十:11)。这里说从天上降下的冰雹重达四十公斤,表示被这冰雹打到身上的人,绝对没有生存的可能。因为「四十」也代表是极限的意思。
经文:

启示录 17:1-17:18

注释:

9.第十七章:
    第十七至十八章都是在描述有关巴比伦帝国沦陷的情景。其实这里说是巴比伦帝国,真正的意思是指罗马帝国。可以这样了解:整本启示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安抚那些正在受难中的基督徒,或是已经因为福音的缘故而遭遇到残酷迫害的基督徒家庭,要让他们知道上帝必定会审判那些迫害者,且审判的时间随即就会来临。作者的主要用意在于鼓励这些受难者、安慰他们,让他们知道上帝一定会伸手救助他们,替他们伸冤。

    在启示录中共有七次提到巴比伦帝国的灭亡:第十四章8节、第十六章17至21节、第十七章5节、第十八章2节、10节、21节、24节等。虽说巴比伦帝国是象徵着罗马帝国之意,但也有另一个意义,就是撒但、淫乱的记号。作者同时也用天上的耶路撒冷来比喻上帝子民的团契,因为耶路撒冷就像是属于上帝国度的城市一样。

    第1节,「大淫妇」,圣经作者喜欢用这种形容词来描述一个犯罪深重的城市、国家(参考以赛亚书廿三:15b—16)。这个「大淫妇」指的是一个城市,且又是「建造在河流边的大城」,这是指巴比伦帝国,因为巴比伦城就是建造在幼发拉底河边。用淫乱来比喻犯罪,意思是指对上帝不忠实(参考耶利米书三:9—10,以西结书十六:30—34),特别是指自以为是神明或是代表着神明的这种心态(参考以赛亚书十四:12—15),最受圣经作者所厌恶。因此,在这里指出七位天使中的「有一个」告诉作者约翰,说上帝要惩罚这位「大淫妇」,也就是要惩罚这个罪恶甚重的城市—巴比伦,意思就是要惩罚罗马帝国。但真正的惩罚到第十八章才出现。

    第2节,真正的问题是在这带头者之背后或是身边会有一大群拥护者,大家共同参与了淫乱的事。这种共同犯罪的行为,作者在这里用「地上诸王」和「世上的人」这词来表示许多共犯。而所谓「行过淫」、「淫乱的酒」,意思是指这些依附在罗马帝国领导下的附庸国家,将罗马帝国看成是「神明」一般在敬拜,这些国家的人民也跟着统治者的号令起舞。

    第3节,「受圣灵支配」,可参考第一章10节。

    这里作者约翰说他被圣灵带到「荒野」之处。「荒野」,也在表明是人和上帝最亲近的地方(参考何西阿书二:14)。「朱红色的兽」,这个兽和第十一章3节所描述的红色大戾龙的长相相同,都是有「七个头和十个角」。这只兽身上是「遍体写满了亵渎的名号」,表示对上帝极尽的侮辱。「七」和「十」都含有「多」的意思,可以表示「多」到无法可数那样多。作者用「遍体写满了亵渎的名号」这样的语句,表示着罗马帝国时代,崇拜偶像神明的风气相当兴盛。

    第4节,这节很详细地描述着这个「大淫妇」的穿着,除了有「朱红和紫色的衣服」,还配戴着「金饰、宝石,和珍珠」,这都在显明这是一个富有的女人,也同时表示她藉由淫乱累积了许多财富。这个隐喻正好说明了在罗马帝国富裕景况下的社会相当淫乱。这女人手中拿着「金杯」,而杯中却是「盛满了她淫乱可憎的秽物」,这说明了「金杯」看起来很耀眼,但却是装满了使人离弃上帝教训的「秽物」。

    第5节,这节说出了罗马帝国在崇拜偶像神明上非常严重,再加上因为经济富裕所带来的淫乱、荒诞行为甚多。所谓「可憎之物的母」,这句话表示这种淫乱的行为不但会影响到更多人,而且还会持续流传到下一代。

    第6节,「血」,在圣经中代表着生命之意(参考利未记十七:11)。从这节可更清楚罗马帝国对迫害基督徒采取的手段有多么严厉,因为基督徒被杀之多,其所流的血多到几乎可以当作「酒」一般让人喝到「醉」,这表示因迫害而遭遇到杀死的人数极多。这里作者约翰用「大大惊奇」,描述他在异象中看到那种凄惨的景象,与他原先所期盼看到情景差异甚大。

    第7节,天使要掀开这「大淫妇」女人和她所骑的这只怪兽的秘密。这里说这个女人是骑在怪兽上面,而这怪兽就是指着罗马帝国说的。因此,说到女人骑在怪兽身上,这都是与罗马帝国有关,或许是指着罗马帝国的皇帝。

    第8节,这只兽自己有修复伤痕的能力,表示这只怪兽的能力很强,也因为有这种奇特的能力,就自以为是神,不但显现出很骄傲的心,更让大家看了都惊奇地以为它就是神而崇拜它。但它「曾经活过、现在不再活着」,这表示不是永恒,和第一章4节、8节、第四章8节、第十一章17节等所描述的「昔在、今在、将来永在」的上帝成强烈的对比。

    这里说只有名字「没有被登记在生命册上的」人,才会惊奇这只怪兽的再次出现。但在生命册上有名字的人,他们并不会惊奇,因为他们都清楚知道为福音受苦难乃是「正常」的事,不足惊奇。

    第9至11节,由于启示文学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就是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作者时代的社会现象,或是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需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提到「七个头」,指的是这女人所坐的「七座山」,是代表着七个皇帝。「五个已经倒了」,这是指罗马帝国已经去世的五位皇帝,分别是(1)奥古斯都、(2)提庇留、(3)加里古拉、(4)革老丢、(5)尼禄等五位,而那位尚且还在的很可能就是指在尼禄之后,将混乱的局势稳定下来的(6)威斯巴先(Vespasian,68~79)。而紧接着威斯巴先之后的,乃是(7)提多(Titus,79~81),他在位期间很短,只有短短两年多而已。而第(8)个就是多米田皇帝,他是启示录作者时代的罗马统治者,因此,第11节说他「正在走向灭亡」,这一点才是作者约翰所要强调的,他要让受苦中的基督徒得到安慰,知道所有的苦难都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过去,只要忍耐到底,必定获得拯救和天上的冠冕,这才是作者真正希望传递的信息。

    第8节的「那曾经活过、现在不再活着」这句话,就是要与「昔在、今在、将来永在」相对照;人无论怎样强盛,都无法跟永恒的上帝相比,更无法取代上帝。因为人是有限的,不能永远存在着。

    第12至14节,「十个角是指十个还没有开始统治的王」这句话可参考但以理书第七章24节。圣经作者常用「角」表示权力、权柄之意。作者约翰说这「十个角」所象徵的统治权并不会很久,只有短短的「一个钟头」。作者要表明一点:只要是敌对基督者(参考第14节),都将很快会灭亡,他们生存的时间都很短促。

    这「十个角」并不是很有权力,而是小角色而已,因此,他们「要把自己的能力权柄交给那兽」,表示他们只能听从大怪兽的指挥。

    「羔羊」代表着基督,因此,真正的问题就是这些拥有世上权力的人,都想与基督敌对。但羔羊(基督)和所有跟随的人都将胜过这些拥有世上权柄但却想敌对基督的统治者。

    「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可参考在第一章5节所说的:耶稣基督就是「作地上诸王统治者」。这句「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也是用来形容创造宇宙万物的主上帝(参考申命记十:17,诗篇一三六:2—3,但以理书二:47)。

    第15节,这里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和说各种语言的人」,都是在这位大淫妇的统治之下,顺服着她。表示她的势力很强大,统治的范围几乎就是「万国万民」这样多,也因为这样,这帝国才会把自己当作是神明一样,并且逼使众人都要敬拜她。

    第16节,这节也可参考以西结书第廿三章28至30节。

    这里说出上帝惩罚的结果,是使这些原本都是顺服大淫妇统治的,将会背叛她。他们要联合起来对抗大淫妇,而且使他们自相残杀。结果是使这位大淫妇付出代价,包括「夺走她所有的一切」,原因是这些过去附庸于她的国家都背叛,使这些原本所拥有的,都在突然之间消失了。这句「使她赤身露体」,表示强暴她、羞辱她之意。而「吃她的肉」,这表达一种极大的痛恨(参考弥迦书三:2—3)。接着是「用火焚烧」,这是古代最严厉的酷刑之一(参考利未记二十:14、廿一:9),尼禄皇帝当时迫害基督徒最经常使用的刑罚之一种,就是用火将基督徒活活烧死。现在变成罗马统治者要受到同样的惩罚,表示迫害人的,也将会有「报应」临身。整节经文表达一个意思:上帝要用严厉的手段惩罚罗马帝国,而且要使它完全灭亡。

    第17节,在第13节已提过这「十个王」要「把自己的能力权柄交给那兽」。而在这节则说出了全能的上帝有奇妙的作为,他用奇妙的方法,之所以会将统治权交给大淫妇,乃是因为上帝的奇妙旨意,让这些小角色的王会知道联合起来,有「相同的目标」交出统治权。但这样的动作,也是为后来联合起来抵抗大淫妇作准备的,好使「上帝的话实现」。这也在说明不论这些暴君多么伟大,上帝只要伸出手,就可以让他们自认的伟大变成灰烬。

    第18节,「统治地上诸王的那个大城」,这里的「大城」是在指罗马城。如果以今天来看,则是指因权力大而骄傲,并且敌对上帝救恩的人、团体或是国家。
经文:

启示录 18:1-18:8

注释:

10.第十八章:
    这章是继续第十七章所提到有关巴比伦帝国沦亡的事,就像这一章虽然是采用了诗体来形容巴比伦灭亡。前面已有提起过的,启示录作者引用了许多旧约的资料,类似这种诗歌的型态在先知文献中是屡见不鲜。而在这里所引用的资料是和耶利米、以西结等先知的作品有关,且在第二段经文中特别用君王、商贾,和水手等三种人物来描述巴比伦帝国的灭亡。

    在这章作者一再用「惨啦!惨啦!这大城」(第2节、10节、16节、19节)来表示巴比伦帝国灭亡的惨状。前面已经说过所谓的巴比伦帝国,就是在指罗马帝国说的。作者写作时,正好是罗马帝国最辉煌的时代,因此,在那样时空背景之下,预言罗马帝国会像巴比伦帝国那般地毁灭,是很少人会接受的。但对那些正在受苦中的基督徒来说,却是很大的慰藉,且他们也深信这种来自上帝的信息必定很快就会实现。

    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这样的看法:启示录作者时代,正是罗马帝国国势最兴旺,且在军事武力、经济、政治等都是最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的统治者都会喜欢把自己扮演着神明,在这些统治者的眼中,世上没有任何一个神明可以跟他相比。虽然罗马皇帝也鼓励人民崇拜宇宙的神明宙斯,其实,那只是表面的,真正的用意是要人民拜皇帝为神。因此,当启示录作者在表明罗马帝国将会被上帝彻底摧毁、消灭时,也是在表达罗马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包括它的建设、文化活动等等,都将被上帝摧毁殆尽。作者要强调一个基本信仰观念:凡是敌对上帝的,其结果就是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11.第十八章1至8节:
    这段经文是以诗歌的文体写的,且有两次宣告巴比伦帝国的毁灭。

    第1节,「另一个天使从天上下来」,在第十七章1节说在七位天使中,有一位对作者约翰说话,现在则是看到「另一位天使从天上下来」,且这位天使很有权威,在他手上是「掌握大权」,身上会散发出「光辉」,「大地」都被他的「光辉照耀」着。

    第2节,「倒塌了!大巴比伦倒塌了!」这句话和第十四章8节之天使所说的相同。

    这里用「邪魔的窝,邪灵的穴」、「鸟类的巢」等词来形容巴比伦帝国将会遭遇到的结果(参考以赛亚书十三:21—22,耶利米书五十:37,西番雅书二:13—15),这些用语都是在说明巴比伦帝国过去繁华的城市,如今将成为废墟,不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是野兽、野鸟、野狗等出没、盘居的荒凉之处。

    第3节,「列国都喝了大淫妇淫乱的烈酒」,这句话可参考第十四章8节。

    天使指出巴比伦帝国的毁灭,不只是因为它犯罪导致的结果,更可怕的乃是官方统治者跟着犯罪,以及商人为了赚钱也在犯罪的事上推波助澜。这两种共犯,以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官商勾结」。

    第4至5节,「另一个声音从天上来」,这是指另一个天使发出的声音。

    「出来吧,我的子民」,这句话是天使在呼喊居住巴比伦城内的上帝子民,要赶紧逃离出来。这种呼吁也含有另一种隐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上帝的子民不要与犯罪的人为伍,以免受到污染,或是因为耳濡目染之后,对犯罪的事麻木。
    「罪恶滔天」,这一词可参考以赛亚书第十四章14节、第四十七章8节、10节。上帝「记得她邪恶的行为」,这句话是指统治者把自己当作神明,想要取代上帝。也就是这些统治者偶像化、神化了自己,这是上帝最厌恶的事,也是不能原谅的行为。

    第6节,这节指出上帝的惩罚含有「报应」的用意,且是要「加倍」,就像是倒满「双倍浓烈的酒」一样。

    第7节,说明加倍惩罚巴比伦帝国的方式,就是以它所夸耀和犯罪行为多重,就用同等的重量作惩罚。换句话说,惩罚与犯罪是同等的。先知以赛亚对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妇女提出警告也是如此(参考以赛亚书三:16—17)。

    「我不是寡妇」,这句话可能引自以赛亚书第四十七章8节,意思是指丈夫并没有死在战场。这也是在指自己的国家、军队甚强,不用担心妇女会成为寡妇,也不会有哀伤的事件发生。

    第8节,「在同一天里」,意思是指变化极快,几乎无法预测之意。当人正在享受所获得的荣华富贵之际,却随即发生了变故(参考路加福音十二:20)。

    这里提到饥荒、哀伤、死亡、火烧等四种灾难,且都是在同一时候发生。意思是指没有任何可逃避、预防、承受的机会。也在表示是当时的人料想不到的事。
经文:

启示录 18:9-18:17

注释:

12.第十八章9至17节a句:
    这段经文是用先知以西结书第廿七章的资料,该处经文是先知在为泰尔城的灭亡哀哭之哀悼文,作者约翰引用这资料来预言罗马帝国灭亡的景况。作者用此来述说上帝审判巴比伦帝国的情景,并且是用君王(第9至10节)、商人(第11至17节a句)、水手(第17节b句至19节)等三种不同人物为巴比伦帝国灭亡所唱哀悼的诗歌,表示各阶层的人都看到了巴比伦帝国被毁灭的惨状。其实,他们并不是为该国的沦亡感到伤心,而是因为失去了原有的利益。因为他们只能站在远处观看,且是一面观看、一面叹息。

    再者,这段经文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先知文献有说明那些被上帝忿怒而遭遇到毁灭者之因。但在启示录的作者约翰,并没有说明为甚么上帝要毁灭巴比伦帝国。原因是大家都已经清楚知道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者是怎样在对待基督徒,就如同早年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帝国怎样对待上帝的子民一样。

    第9至10节,这两节是为君王哀悼的内容。这些君王也代表着在罗马帝国兴盛时代,与之联盟,或是被统辖而成为附庸国家的君王。他们目睹「焚烧着」的帝国所冒出来的「烟」也只能站在远处观望,跟第10节所说的「远远地站着」是相同之意,但却只能「为她哀哭」。

    「惨啦!惨啦!」这用词的意思是指「祸哉!祸哉!」(参考以赛亚书五:8、11、18、20)。表示原本就不是在为该城的毁灭哀伤,而是面对审判来临时,感到忧心重重之态。

    「还不到一个钟头」,表示时间非常短促。这可看出上帝惩罚的时刻立即来临,很快、紧迫。换句话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瞬间的享受而已,而上帝惩罚时刻来临之快,让人连想到要预防或是预测的机会都没有。

    第11节,从这节开始直到第16节,都是借用商人所叙述的内容,来说明巴比伦帝国毁灭的惨状。

    「再也没有人来买他们的货品了」,这句话也可看出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是罗马城几乎就是整个欧洲和中东世界的中心。这句话也说明过去在此经商贸易的商人看到该城被毁,也等于他们看到自己过去所拥有的产业、赚钱的机会,如今都消失了,他们也会因此而难过。

    第12至14节,这三节提到详细的贸易商品的名称。对照以西结书第廿六至廿七章来看,就会发现二者的内容很接近。也从这三节所描述的商品内容,可看出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兴盛。
    可将这些商品分成六大类:
    一是金银珠宝类:包括有(1)金、(2)银、(3)宝石、(4)珍珠等。

    二是高级服饰类:包括有(5)麻纱、(6)丝绸、(7)紫色衣料、(8)朱红色衣料等。

    三是高级艺术雕刻饰品:包括有(9)香木、(10)象牙、(11)木器、(12)铜器、(13)铁器、(14)大理石等。

    四是高级香料:(15)肉桂、(16)香料、(17)香、(18)香水、(19)乳香等

    五是食品:(20)酒、(21)油、(22)面粉、(23)麦子、(24)牛、(25)羊等。

    六是生产力工具:(26)马、(27)马车、(28)奴隶、(29)人口等。

    从以上所列举的项目中,要注意第(28)和第(29)两项是「奴隶」与「人口」,这表示当时罗马帝国时代,人口贩卖的情景很兴盛。

    在第14节提到「贪爱」,是指人内心的意念,也可说是心里向往之意。

    「再也找不回来了」,意思是完全消失了之意。

    第15节,这些商贾也是和那些只会说谄媚之言的附庸君王一样,只能「远远地站着」(参考第10节)观看,这表示两种意义:其一是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抢救,因为灾难实在太大,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其二是他们已经惊吓到不知所措了。

    第16至17节a,「惨啦!惨啦!这大城啊」,可参考第10节。

    「还不到一个钟头,这一切财富都丧失了!」,这句话也出现在这些富有的商人口中,因为连「一个钟头」都不到,结果使这些商贾富豪们就算是想要抢救财物,却因为时间太短促而失去了一切财富。
经文:

启示录 18:17-18:20

注释:

13.第17节b句至20节:
    这段经文是用水手的哀叹声,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巴比伦帝国毁灭之惨状。从君王到商贾,再从商贾到水手,这些都说明了整个社会主体结构上的问题,是整个带状堕落关系,上自君王、下至倚靠劳力生存的水手都一样犯罪、堕落。但另一方面,也在说明不论何种阶层的人,只要看到巴比伦帝国的毁灭,都只能发出连连的感叹声,但不论哪一个阶级的人都一样,大家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该帝国的沦陷、毁灭,而无人能够出手抢救,因为这些惩罚乃是来自上帝极大的忿怒所致。

    第17节b句至18节,「所有靠海谋生的人」,这是指「船长、旅客(商人)、水手」说的。这些人也是一样,只能「远远地站着」看大城的毁灭,心中有很大的感触,才会说出「哪一座城可跟这大城相比」这样的话来。

    第19节,「拿灰尘撒在自己头上」,这表示极度的哀伤(参考以西结书廿七:30,约拿书三:6)。在这三类不同的人群中,只有这些航行的水手为该城的毁灭而哀哭。因为他们以后将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航行来往于这个富庶、繁荣的城市。过去他们是靠着这个城市「发财」的,现在失去了这个城市,等于是失去了发财的机会,生命好像失去了希望和倚靠一般。

    「还不到一个钟头」,这句话也说明了一切状况进行的比想像中还要快,原本拥有的财富如今都已成泡影。

    第20节,这一节说明了作者写这本经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受难中的信徒,上帝为他们伸冤的日子终于来到,迫害者罗马帝国终于毁灭了,天地都会因此大声欢呼。

    「天哪,要欢喜!」当那些倚靠罗马帝国而生存的达官显要、富豪商人、水手等发出哀叹声音之时,启示录作者约翰则是发出另一种极端强烈对比的声音,要「上帝的子民、使徒和先知们」都「要欢喜」。因为上帝出手为他们「伸冤」的时刻来临了。
经文:

启示录 18:21-18:24

注释:

14.第十八章21至24节:
    这是另外一个异象,这段经文所描述的,可参考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60至64节,都是在描述巴比伦帝国的彻底毁灭,如同把大磨石丢入海中、沉入海底一样,表示永远都会消失、沉入海底下。

    第21节,所谓「大磨石」,这是用来象徵着罗马帝国。现在有强壮的天使举起这「大磨石」,将之猛烈「抛到海里去」,象徵着罗马帝国已经被上帝的使者给抛到海中,沉入海底,不可能会再重新兴旺或是浮出水面,且天使在抛掷这「大磨石」时,并不是轻轻地放下,而是用最大的力量抛掷下海去。

    第22节,过去歌舞升华的景象将全部消失不见,也听不到了。这种被毁灭的景象可参考以赛亚书第廿四章至9节,以西结书第廿六章12至13节。

    「琴师、乐手」、「各种手艺的技工」等,这些都在说明在罗马帝国最兴旺时代,罗马帝国几乎就是当时欧洲世界文艺、艺术的中心。

    「推磨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表示原本人口很多,处处餐厅、饭店、住家,都充满着人潮,大家都在为着预备宴会的佳肴而忙碌,如今这种繁华的景象没了。

    第23节,这节可参考耶利米书第廿五章10节。

    「灯光再也不发亮了」,这是上帝惩罚的结果。表示过繁华的景象已经消失,这城几乎已经成为废墟,没有人居住,或是已经贫穷到连点灯的能力都没有。

「新郎、新娘的轻言细语」,这是用来形容淫乱时欢愉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因为该国已经消灭了。

    第24节,这节也是在回应第六章10节,那些在祭坛下呼喊的声音。说明了巴比伦帝国毁灭之因,就是因为该城发现「先知和上帝子民的血」,也说明该城会毁灭之因,就是杀害上帝的仆人和子民,这是上帝最不能原谅的事。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被杀害的人」,他们都是无辜遭到杀害者,上帝为他们被残害提出伸冤而严厉惩罚巴比伦。
经文:

启示录 19:1-19:10

注释:

1.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的1至10节是继续第十七至十八章,在歌颂上帝对巴比伦帝国进行严厉审判的结果。然后从第十九章11节开始,直到第廿二章结束,就是属于启示录最后的一个段落。在这最后的段落中,除了继续论及巴比伦灭亡的情景之外,也谈到在耶稣基督再临之前,那些反基督的力量会再次找机会反扑,基督徒和教会会受到攻击,但紧接着之后,就可以看到新天新地的出现,也就是新的耶路撒冷来临。

2.第十九章1至10节:
    在这段经文中,共计出现三组呼喊着歌颂上帝的声音,第一组从第1至4节,呼喊的声音是来自天上的一大群人;第二组是第5节,声音是从宝座发出;第三组是第6至8节,声音也似乎是来自一大群人,但是否和第1节的人相同,并不确定。这三组所歌颂的都从「哈利路亚」开始,因此,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颂」。

    这段经文是接续前第十八章所描述上帝惩罚巴比伦帝国之后,天上就跟着发出欢喜颂赞的歌声,表明对上帝惩罚巴比伦帝国的欢喜。

    第1节,这节可说是在回应第十八章20节所提起的「天哪,要欢喜」。这里提到有天上好像有「一大群人在呼喊」,这群人是第七章9节所提到是「经历过大灾难的」信徒,或是「为耶稣作证而殉道的人」(参考启示录六:10、十七:6)。但也有可能是指「千千万万天使」在歌颂的声音(参考启示录五:11)。或是第4节则提起在这些大歌声中,还有二十四个长老和四个活物同声齐唱着「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这个词连续出现四次(参考1、3、4、6节)。这是犹太人用来歌颂上帝的最普遍的话语,意思就是「你们要赞美上帝的名」(参考诗篇一三五:1)。「救恩、荣耀、权能都是从我们的上帝来的」,这句话可参考马太福音第六章13节,耶稣基督教导他的门徒祈祷时用的结尾句子。也可参考启示录第十二章10节,天使用这样的句子在赞美上帝的救恩。

    第2节,大家齐声歌颂上帝是因为他审判了那「大淫妇」,且上帝的审判是「真实公义」的。因为她除了「败坏世界」之外,她也同时杀害了「上帝仆人」(参考启示录十六:5—6、十八:20),对于这样恶劣的罪行,上帝的审判绝对是严厉的。

    第3节,这是第二次用「哈利路亚」来歌颂上帝。

    「焚烧那大城的烟不断」,表示惩罚极重,受罚的城非常凄惨,几乎是被焚毁殆尽,表示上帝惩罚罗马帝国也会是如此严厉。

    第4节,这是第三次用「哈利路亚」歌颂上帝公义的审判。这节也再次提到「二十四位长老和四个活物」,这也是本书最后一次提到。他们的出现都是为了歌颂赞美上帝,可参考第四章至11节、第五章8至14节。

    「阿们」,意思是「心里完全同意」。

    第5节,这是另一个声音,有别于第1节发出的声者。

    「接着」一词,表示现在发出的「声音」和前面的声音是相关连的。这里特别说明声音是从「宝座」发出的,而这声音的内容,是在召唤所有「敬畏」上帝的人都来歌颂「赞美」上帝。

    第6节,这是第三个声音出现,跟前面两种一样,都是一大群人的声音,但声源是否相同并不确定。作者用三种不同的内涵来描述这次声音的差别,第一个像是「一大群人」发出的声音;第二个声音像是「大瀑布」一样,现在则是像「雷轰的声音」,圣经作者喜欢用「雷轰」的声音表示上帝的拯救力量临到(参考以赛亚书廿九:6,约珥书三:16)。

    「全能的上帝作王」,意思是指上帝掌权,不是属于政治领域,而是生命的领域,即使是统治者,他们的生命也在上帝手中,上帝是他们的王,是他们生命的主宰。

    第7至8节,除了歌颂上帝的伟大之外,在这两节最特别的是提出「羔羊的婚期到了」,这种用婚姻的关系来描述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间关系,如同「夫妻」一般有不可分的亲密关系(参考以赛亚书五十四:5—8,以西结书十六:8,何西阿书二:16、19—20)。启示录作者约翰在这里要表明一个重要信息:上帝绝对不会让他所钟爱的「妻子」受难而不顾。

    「洁白光亮的麻纱衣裳」,这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上帝子民们的「义行」,表示他们确实是有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没有任何邪念。

    第9节,「你要写下来」,这是天使给作者约翰的命令,要他写下所看到的这些异象。而在这记录中特别强调能够受到邀请参加羔羊婚宴的是「有福」的人。因为那是上帝国的喜宴,上帝就是婚宴的主人。先知以赛亚说上帝的喜宴非常「昂贵」(参考以赛亚书廿五:6)。

    第10节,这节说要敬拜的对象,不是天使,因为天使也是人,只因忠于上帝之后,被上帝拣选出来传递上帝信息的「仆人」。天使不是神,不是万物和生命的创造者,也是上帝「仆人」。
    启示录作者一直努力在传递一个信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事,都要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彰显出来。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先知们所预言拯救之爱的总结。
经文:

启示录 19:11-19:21

注释:

3.第十九章11至21节:
    这段经文是七个异象中的三个异象,第一个异象是从第11至16节,说有一个骑着「白马」的人出现。从整个经文脉络看起来,很清楚地说明这位骑着「白马」的骑士就是基督耶稣。第二个异象是从第17至18节。这幕的景象很可能取材自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17至20节,描述歌革被毁灭的情景。这样的宴席和原本在享受上帝国的羔羊宴席(第9节)成强烈对比,因为这个宴席是悲惨的。第三个异象是第19至21节,这异象是有关怪兽和它的附庸军队与白马骑士的军队之间的最后一战。

    第11节,这是第一个异象。

    「我看见天开了」,表示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也可说是在描写「天人合一」的一种方式(参考创世记廿八:10—13,马可福音一:10,使徒行传七:55—56)。作者说他看见「有一匹白马」,依据第六章2节,表明是「得胜者」,是胜利的颜色。而「骑马」的人被称之为「真实」和「可靠」,原因是他用「真实」来审判,倚靠他的人会觉得安稳,因为他是可靠的领导者,也是最好的统治者(参考以赛亚书十一:4—5)。

    第12节,这节描述这位骑马者的形像:
    「眼睛像火焰」,表示可以透视人内心隐藏的意念,也可消除一切邪恶的存在(参考一:14、二:18)。他的「头上戴着许多冠冕」,这在表示他有像君王一样的绝对权柄,可以治理万邦、万国、万族之意。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到底是甚么意思?确实很难解。就好像人想要知道上帝的名字,却无法理解(参考出埃及记三:13—14)。因为圣经时代的人认为,有命名的权柄或是知对方名字之意的人就有控制权。

    第13节,这是第一次说明这位骑士的名字是「上帝的道」。「上帝的道」指的是上帝的「话」,他的话可用来审判邪恶者、压迫者,同时用他的话进行拯救的工作。他身上「穿的袍子染满了血」,这些血是这位骑士杀了那「大淫妇」后被溅到的血(参考以赛亚书六十三:1—3)。

    第14节,「天上的军队」,意指天军(参考路加福音二:13)。这些军队都是「穿着洁白的麻纱衣裳」,跟随着白马骑士去作战,这已经是一种打胜仗的姿态。

    第15节,这位骑着白马去作战的君王,从「口中吐出一把锋利的剑」(参考启示录一:16),这剑,表示着惩罚的利器,对邪恶的势力可以给予严厉制裁。而「铁杖」,表示严谨、清楚的规律。

    不论是用剑或是铁杖,都是在象徵着上帝的「话」,因为上帝的话比双刃的剑还要锋利一样(参考希伯来书四:12)。

    第16节,这是第二次提出这位骑士的名字,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在这里很难理解为甚么会将名字写在「腿上」,可能是因为骑马时,他穿着的袍子,刚好盖在大腿处之故。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是骑士的名字写在他身上配戴的剑鞘上,而剑刚好挂在大腿处。
    第17节,「天使站在太阳里」,表示非常清楚一切景象,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从这位天使的眼中隐藏起来。说这位天使向「空中所有的飞鸟」呼喊,要它们「一起来参加上帝的大筵席」。这原本的意思是指大家一起相聚,不论是谁,只要是能吃的,都一起来。

    第18节,这个宴席让人看到的景象是很恐怖的,因为这景象就如同天空中的兀鹰在等待吃动物或是人尸体的肉一样。跟原本的上帝国宴席是喜乐、满足,完全相反,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表明,这已经不是一种宴席,而是非常严厉的审判,且审判的对象,是包括了所有对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幸免。

    第19节,这是个异象。作者看见怪兽要联合许多附庸在身边的「诸王」、「军队」,要与白马骑士以及他的军队对抗、作战。虽然已经有很多景象提出警告,但这些拥有权力的怪兽都不以为意,认为它们有能力敌对代表「上帝的道」的白马骑士。

    第20节,这节可参考第十三章13至14节、第十六章13至14节,记载会行奇迹的假先知经常迷惑人离弃上帝的话语。但现在这「兽」和「假先知一起被俘」,因为他们打了败仗。上帝把他们「活生生地扔进那燃烧着硫磺的火湖」作为严厉惩罚。这「火湖」里的火永远不会熄灭(参考路加福音十六:24,马太福音三:12)。

    第21节,所有附从「兽」和「假先知」的人也都将受到同样惩罚的结果。这样的观念与先知耶利米有密切关系(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5—16)。

经文:

启示录 20:1-20:6

注释:

5.第二十章1至6节:
    从这章开始,就提到「一千年」这样的用词,这也就是所谓「千禧年」文献的背景。再者,这段经文主要谈到那些因为坚守信仰而受难已经死去的人,都将复活,且享有与基督同样荣耀的报偿。

    第1节,「无底深渊」,在启示录出现多次,可参考第九章1至2节、11节、第十一章7节、第十七章8节等。作者用「无底深渊」表明是邪恶势力的居所,这种势力也是敌对基督、上帝的力量。以色列文化中,「深渊」也用来表示大海、混乱、黑暗。而深渊也是属于上帝创造、管辖的范围(参考诗篇一三九:8),因此,才会有天使手里拿着「无底深渊的钥匙」。但在这种地方是痛苦的,即使是邪恶者也不愿意被关在这地方而想尽办法逃避(参考路加福音八:31)。

    「一条粗大的链子」,这是指古代捆绑囚犯的刑具之一。

    第2节,这里说在深渊里的「戾龙」,「就是那古蛇,是魔鬼,又叫撒但」,所谓「那古蛇」,是指创世记第三章1节所提到那只诱惑人离弃上帝话语、命令的狡猾之蛇。在以色列民族的经验中,蛇,是所有动物中最难防范,却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伤害的动物。因此用蛇来象徵魔鬼、撒但,表示最难防范,却是会害死人的力量。

    这位「从天上下来」的「天使」,他手中是拿着大链子要捆绑「那条戾龙」,把他「捆绑一千年」。这「一千年」也可以看成是「十」的「十」倍的「十」倍,表示极限之意。用「一千年」,是象徵着「永永远远」的意思。

    第3节,天使把这条戾龙捆绑起来,并将之「扔进无底深渊去,关闭起来」,这表示对戾龙的惩罚,才会将之关进「无底深渊」中。

    「加上封条」,这「封条」是代表着上帝的权威,没有上帝允许任何人都不能去拆开封条。这样,这条戾龙就无法擅自出来「再去迷惑列国」。

    「暂时被释放」,在第7至10节有进一步解释。表示这条戾龙还会继续做困兽之斗。但是它的时间并不多,只有短暂的机会而已。

    第4节,「又看见一些宝座」,表示这是附属于最重要的中心宝座周围之座位。因为启示录谈到最重要「宝座」时,都是指那属于上帝的宝座。只有「天上的宝座」才有荣耀可言,也只有「天上的宝座」才能拥有审判的权柄。

    这节提到「因承认耶稣所启示的真理和上帝的道而被杀害的人的灵魂」,和那些「没有拜过那兽或兽像」,以及那些「额上或手上也没有那兽的名号」者,才能坐在那些宝座上。作者强调这些人即使已经死去,但「都会复活」,然后将坐在天上荣耀的宝座上。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有福气的人,都将与耶稣同复活,且是「跟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而这一千年刚好与戾龙被关在深渊的时间相同。

    第5节,提到「其余」的人,就是指信徒,他们复活的时间要比前者慢了「一千年」。

    注意这「头一次的复活」的意思,可能是指第一批复活的人。

    第6节,这节解释了「头一次复活」者,他们都是「圣洁有福」的人,享有下列的特权:一是死亡不能管辖他们、二是成为上帝和基督的祭司、三是和基督作王一千年。

    这里是第五次提到「有福」,启示录共计提到七次的「有福」(参考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廿二:7、14)。现在是「有福」又加上了「圣洁」,这「圣洁」一词,表示「分别为圣」之意。这特别表明带有「祭司」角色之意,因为祭司在献祭时,都必须保持「圣洁」的身体。


经文:

启示录 20:7-20:15

注释:

6.第二十章7至15节:
    这段经文采用了以西结书第三十八至三十九章的资料,也同时解释了第3节提到的撒但暂时被释放出来的情景,它虽然极力想作「困兽之斗」,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段也是继续在描述第10节所提到的最后审判。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就是以上帝为中心,他的裁判才是公义、正确的。

    第7节,「撒但要从囚禁中被释放出来」,我们确实很难理解为甚么只囚禁撒但一千年,而不是永远囚禁?但对当时的信徒来说,一千年几乎就是代表永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基督随即要再临,那时天地都将会毁灭。当时是由天使拿着一条粗大的链子,将撒但捆绑关在无底深渊中。现在是谁去将它释放出来,并没有说明,也可能是由天使负责这件事。

    第8至9节,「歌革」和「玛各」,这是指代表着邪恶势力的领袖。他们汇集了像是「海滩上的沙那样多」的力量,想要敌对上帝。「但有火从天上降下,吞灭了他们」,不论这些邪恶的力量多大,上帝一定会在审判的日子来临,从天上降下大火将他们完全消灭。

    第10节,这节提到那些「迷惑」人心的力量将被扔到「火和硫磺的湖」,那是「日夜受折磨」的痛苦地方(参考马太福音三:12,路加福音十六:24)。这是上帝惩罚那诱惑人离弃他旨意的「兽和假先知」的地方,而且这种惩罚将会「永不休止」。

    第11节,这里用「白色」,表示圣洁之意,同时也表示永恒的意思。「大宝座」,表示那是上帝的位置。

    「天和地」都会消失不见,这通常都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奏(参考第廿一章)。会有这样的看法,乃是因为天和地都是上帝创造的,当上帝要更新创造时,这些旧有的创造就会消失(参考诗篇一○二:25—26),这也是启示录第廿一章1节所说的。

    第12节,这节提到两本书,第一本「案卷」是每个人的记录簿,记载每个人的言行记录(参考但以理书七:10)。另一本是「生命册」。在启示录共计提到六次生命册的事(另五处可参考三:5、十三:8、十七:8、二十:15、廿一:27)。要注意的是负责写下记录的是每个人所属的天使在记录(参考马太福音十八:10)。而记录下来的这些资料,就是要作为上帝审判人的依据。

    第13节,「海」、「死亡和阴间」,这三者总和表示着所有已经死去的人都要接受审判。并不是人死了就算了,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审判,且是依照每个人的行为来审判。

    第14节,这里的「死亡和阴间」,都是代表着不好的、邪恶者。在这里是邪恶者的拘留所。也都将因为被审判而受到被「扔进火湖里」的刑罚,跟那迷惑人的魔鬼一样(参考第10节)。

    「第二次的死」,意思就是彻底消灭,不复存在。第一次的死,就是指肉体的死,但第二次的死,则是永远灭亡了(参考马太福音十:28,路加福音十二:4—5)。

    第15节,「名字没有在生命册上的」人会被丢进火湖里。表示在生命册上有名字的可享受天上荣耀宝座,而生命册上没有名字的,则是永远消灭。
经文:

启示录 21:1-21:8

注释:

7.第廿一章:
    从这章开始直到第廿二章5节,作者在这段经文中用两个主题来叙述:邪恶的力量被制服之后,一个如同创造之初崭新的天和地随即出现,呈现出得胜的荣耀景象。两个主题分别是:一是第廿一章1至8节的新天新地;二是第廿一章9节至第廿二章5节的天上之耶路撒冷城。

    在这段经文中,作者将耶路撒冷、圣殿、伊甸园等三个合并在一起论述。在新的天地里,新的耶路撒冷就是一个神圣敬拜上帝之处(圣殿),也是人间最美丽的居住环境(伊甸园)。这新天和新地是上帝的「家」(指新的耶路撒冷),是直接从天上降下来的。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表示:上帝与他在地上子民居住的「家」同时并存,这样的「家」也是最美好的境界。作者约翰为了要表示这种最高的美丽境界,几乎是以他所能想像得到的人间最珍贵之物来描述这新天新地的美。

8.第廿一章1至8节:
    这段可说是描述新天新地最美好的经文。同时再次说出审判的结果。但强调的是与上帝有生命之「约」的子民,都将会得到永远的生命,是「新」的生命。相对的,也有「永死」的惩罚等待着。

    第1节,这里所谓的「新天新地」,作者用「天地」所表示的意义是指整个宇宙之意,而不是指上帝居住的「天」。这里的「新」字,表示未曾使用过的意思,就如同创世记第一章开始所描述的,是从混沌到开始,也就是从「没有」到「有」的境界。在「新天新地」来临时,「海也消失了」。因为在以色列文化中,认为「海」是对人和万物的生命构成威胁的力量,这字经常用来表示「不稳定」与「失衡」的状态。但当「新天新地」出现时,这些对生命构成威胁、不稳定的力量都会消失,因为「新天新地」带给生命是安全、稳定、永恒的,于是「海」就不会再出现。

    第2节,所谓「圣城」,指的就是新耶路撒冷,表示有上帝居住的地方,才被会称为「圣」,这有别于旧有的耶路撒冷。再者,作者在这里特别强调「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的,这在表明这个新的圣城,并不是用人的手建造的,是上帝亲手建造。

    这节也回应了第十九章7节所说的「新娘准备好了」的观点,这是采用了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10节的资料。作者引用以色列人民最喜欢表达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就如同是丈夫,以色列民族就像是妻子。以这种夫妻间紧密的关系来形容一个崭新、重造的生活世界。因此,这里用「像打扮好了的新娘来迎接他的丈夫」,表示这是非常喜悦、欢欣的心境,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第3节,「有大声音从宝座发出」,是从天上的主宰上帝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也是审判和赐福的声音。

    「上帝的家在人间了」,这就像创造之初所描述的伊甸园一样(参考创世记第二章)。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在表明上帝和人居住在一起。因此,「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要作他们的上帝」,这句话的意思就像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以马内利」(参考以赛亚书七:14,马太福音一:23)。

    第4节,这节充分地显示过去生命受苦难的日子,是哀伤、痛苦的,如今却因为上帝拯救的爱,使他的子民因此「不再有死亡,也没有悲伤、哭泣,或痛苦」,取而代之的,就是欢笑与满足,因为上帝的拯救已经来临。

    第5节,「坐在宝座上的那位」,指的就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天上宝座的主人。他一开口就说:「看哪,我更新一切!」,这句话就像他开始创造时所说的「看哪,要有光」这种句型一样。

    「他又说」,原文是指另外有个声音说话,而不是坐在宝座上的全能者上帝所说的话。很可能是天使受命告诉启示录的作者约翰,要他将所听到的话都「要写下来」,因为上帝的话是「真实可靠」的。所谓「真实可靠」,指的是公义、怜悯,且会永远遵行所立的「约」。

    第6节,这节经文也可参考启示录第一章8节、第廿二章13节。

    「成了」,表示已经依照上帝的旨意,完成了应该做的事(参考约翰福音十九:30)。这不仅是在惩罚那些邪恶的力量,也赐福给那些因为坚持信靠耶稣到最后的信徒,他们终于获得拯救的恩典。

    「开始」,这字原本的意思是指一切的开头,带有「根」的含意在里面。表示上帝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在上帝里面才有生命可言。

    「终结」,这字的意思是指「完成」,是圆满达到目标,而不是「结束」。

    「生命的泉水」,可参考诗篇第三十六篇9节。在上帝的惩罚中,原本所有的泉水、河水、海水都已经变色,且对所有的生命构成灾害(参考启示录十六:3、4)。但这「生命的泉水」,则是相对的带给人类和所有生命。这泉水要赏赐给真正「口渴的人」。

    第7节,「得胜的人可以领受这些」来自上帝「白白」赏赐的恩典(参考启示录二:7、11、17、26、三:5、12、21)。这种恩典就是上帝和这些「得胜的人」之间,有特殊的生命之「约」的关系,这关系就像「父与子」,也像夫妻之间那样紧密。

    第8节,相对于「得胜者」,就是失败者,有下列几种:
    一是「胆怯」:指害怕而放弃信仰者。

    二是「背信」:与胆怯相似。指对信仰不能坚持到最后,遇到困境随即改变者。

    三是「腐败」:指放纵行为、败坏生命纪律者。

    四是「杀人」:特别是指那些迫害基督信徒致死的统治者、帮凶。

    五是「淫乱」:指在信仰上不纯洁。另外也可指那些在伦理道德生活中没有严守纪律者。

    六是「行邪术」:指诱惑人离弃上帝的人。

    七是「拜偶像」:和「淫乱」的意思相同。另一方面,也是指将人当作神明崇拜。

    八是「所有说谎的人」:是指不诚实的人,也是指会用虚伪的话来迷惑人离弃上帝的人,这种人的心中没有上帝、也不会承认上帝的存在,他们最具体的表现就是骄傲、狂傲(参考诗篇十四:1)。

    「第二次的死」,这是指永远在死亡中受苦(参考路加福音十六:24)。
经文:

启示录 21:9-21:27

注释:

9.第廿一章9至27节:
    这段经文是在描述新的耶路撒冷城,用此来比喻新的天地出现与过去的景况完全不一样。现在是一座非常荣耀的圣城,因为上帝和羔羊就是该城的管理者和掌权者。作者约翰用该城不需要点灯也会明亮,甚至光芒四射的描述,来突显出圣城和人所建造的城境界是完全相反的。

    第9节,可参考第十七章1节,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同一位天使。现在所看到的是纯洁「新娘」,也「就是羔羊的妻」。

    「羔羊」,这名词在本书第廿一至廿二章共计出现七次(参考启示录廿一:9、14、22、23、27、廿二:1、3)。在表明上帝的拯救,就像一只献祭在祭坛上的羔羊,带有救赎生命的重要含意。另外,「羔羊」也在表示特别拣选的「对象」。古时候的以色列人,要献祭的羔羊都必须经过特别的拣选,确定是没有缺陷才可以献在祭坛上(参考利未记一:3、10)。

    第10节,「圣灵支配着我」,这句话可参考启示录第一章10节。表示现在作者不是在自主的状态下,而是由圣灵支配他的生命。

    「天使把我带到高山的顶峰上去」,表示作者约翰现在是神魂离开身体,才能使他看见「异象」,也只有这样的状况下,他才能在极高的山顶上「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意思是在表示一个敬拜上帝的地方,是神圣的,也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国度。因为这个城市有上帝居住、同在(参考本章第3节)。

    在「高山的顶峰上」,这也表示着人心灵升华到某个层次时,就会经历一般人无法进入的境界。

    第11至14节,新的耶路撒冷城因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因此「充满着上帝的荣光」。

    「十二」,表示这个新的耶路撒冷圣城,它带有拣选与「约」的意义在里面。因为雅各代表着「以色列十二支族」,而雅各与上帝立有永远的「约」。因此在「十二个门」上都有写着十二支族的「名字」。这名字表明的是立约的记号。「每边各有三个门」,这样有四边,刚好是十二个门。

    「十二使徒的名字」,作者用这种方式主要在表达一个重要的信念:旧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为了新约的来临所准备的;而新约也不是单独存在,是延续旧约而来的。因此,在第12节说明是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名字,在第14节则说明是十二个使徒的名字。再者,作者说这「十二使徒」代表着「十二块基石」,这基石就是代表上帝的儿子耶稣(参考马可福音十二:1—12),也代表着基督教会。

    第15至17节,用尺量城墙和城门,这可参考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一章。另外也可从这里看出,这段经文其实就是启示录第十一章1至2节的扩大范围。

    「金的量尺」,圣经作者用「尺」在丈量一个对象或事物时,也在代表着「审判」之意(参考阿摩司书七:7—9)。

    「城是四方的」,且是长与宽共计达「二千四百公里」,这可想像得出这不是一个小城,而是一个极大的城。而二千四百公里,刚好就是十二的倍数。是一种象徵性的含意,表明无限大,可以容纳所有的上帝子民住进里面。

    城墙的「高有六十公尺」,这是十二的「五」倍。表示非常完整、里外都分得非常清楚,不会受到外力的攻击。因为有上帝居住在其中。

    第18至21节,这里作者描述新的耶路撒冷城墙是用「透明像玻璃的纯金造的」,表示从天上降下来的耶路撒冷非常珍贵、纯洁,连一点点瑕疵也没有。这样的圣殿才会有上帝降临、同在。更重要的,在这城的每个地方,都是纯洁无比,而不是只有城门而已,连城内的街道都是相当纯洁,都是「像玻璃一样的透明」,清澈可见。

    第22节,在新的耶路撒冷城内「没有看见有圣殿」,这就和旧有的耶路撒冷「有」圣殿成为鲜明的对比。

    「全能的上帝和羔羊就是圣殿」,这样的「圣殿」已经不再以献祭为主要的敬拜方式。一个新的圣殿出现,也带来新的敬拜方式,就是用纯洁的心敬拜(参考约翰福音四:23—24)。

    第23至24节,可参考以赛亚书第六十章2至3节、19至20节,诗篇第三十六篇9节。

    因为上帝本身就是亮光,羔羊就是城内的灯。光与灯,都在表示明亮,同时也是在表明生命的力量。

    第25至26节,圣经作者喜欢用「光」来代表着生命、希望。用「黑暗」来表示「死亡」。因此,这两节刚好和前两节相对应。

    城内没有「黑夜」,表示这上帝的城内,没有使人惊吓、恐惧、担忧,也没有危害生命的力量存在。也因为这样,根本就不需要城门来当作「隔离」的需要。这也表示在上帝的城内,是没有彼此之分(参考以弗所书二:14),因为大家都是一样尊贵、荣耀,没有人会因为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参考以赛亚书二:2—5)。

    第27节,相对于那些名字被登录在「生命册」上的人,就是那些在生命册上没有记下名字的人,他们是被排拒在城外、被丢弃的人,这些人会像耶稣所说的,只能在外面咬牙切齿、哭泣(参考马太福音八:12、十三:42、50、廿二:13、廿四:51、廿五:30,路加福音十三:28)。

经文:

启示录 22:1-22:5

注释:

10.第二十二章:
    这章1至5节是继续第廿一章9至27节所描述新耶路撒冷的景况。接着第6节开始一再地强调说:复活的耶稣即将来临。而他的来临将会是很清楚的审判,且是按照每个人的行为给予应得的报应。

11.第廿二章1至5节:
    现在第廿二章1至5节是继续谈到新的耶路撒冷城之内部。虽然是只有短短的五节经文,可是却让读者很容易想到创世记第二章伊甸园内部的景象,有河流、生命树,以及歌颂赞美上帝,因为在这新的城里,不再有黑夜、死亡,这是上帝完全的统治之地。这很清楚表明新的耶路撒冷城,不是用人的手建造起来的,而是上帝亲手建造的城。

    第1节,可参考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1至12节;该处描写先知以西结在异象中看到圣殿的门口,有泉水从门的入口处下面涌出,流向东方,就是圣殿前面的方向。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8节,则说在耶路撒冷将有「活水」流出来,分成两半,一半流到死海,另一半流到地中海。

    「天使」,这是指第廿一章9节提到的那位天使。

    「生命的河流」,在第七章17节、第廿一章6节都曾提过这生命的泉水。就如诗人也这样说:「有一道河流把喜乐带到上帝的城,到至高者居住的圣所。」(诗篇四十六:4)先知约珥的预言中也这样提到,有这么一天,上帝要临到耶路撒冷,那时候「有一条泉水要从上主的圣殿流出来」(参考约珥书三:18)。

    「从上帝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这句话已经很清楚说明,能赏赐生命泉水的,是上帝和羔羊耶稣,而不是任何人为的力量。

    启示录作者用这种方式很清楚地在说明一个基本认识:用真诚和心灵敬拜上帝的人,这人的生命将有上帝同在,而他会如同获得永不止息的泉源一般,有永恒的生命(参考箴言十五:27),因为上帝就是「生命的泉源」(参考诗篇三十六:9)。

    第2节,可参考启示录第二章7节,以西结书第四十七章12节。

    在伊甸园中有一棵是分别善恶的果树,另一棵是生命树。但人违背上帝旨意偷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实,结果上帝派出天使将生命树包围起来,使人无法接近,直到启示录说出未来的景象时,人才有机会再次得到这生命树的果实。

    「生命树」,就是用生命的泉水灌溉的,结出来的果实就蕴含永恒的生命。这树的果实也会使病人获得医治,因为树的叶子可当药材。换句话说,新的耶路撒冷并不是只提供福气给居住在里面的人,甚至也可以帮助那些尚未进入的人,生命获得医治。

    「河的两边有生命树」,这句话是在表示随时伸手都可以摘得到生命树的果实,而且永不会缺乏,因为是「每年结果子十二次」,这「十二」,可以表示齐全、完美之意,也表示果子足够提供给上帝所有的子民。

    第3节,参考创世记第三章14至19节,这段经文记载当人犯罪后,上帝对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如今是在新的耶路撒冷城里,将「不再有上帝所诅咒的事」,不会再发生因诱惑而离弃上帝的事,也不会有上帝的忿怒和惩罚之事发生,也在表示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和好,已经修复。

    在这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表示上帝和这城同在,敬拜上帝的子民都会相聚在此,也表示此城是个荣耀的城。

    第4节,「他们要朝见上帝」,过去人们认为要是看见上帝的脸必定会死亡(参考创世记十六:13、三十二:30,出埃及记三十三:20、23),现在是在新的耶路撒冷城里,所有敬拜上帝的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朝见上帝的面,看见上帝的荣耀。因为上帝已经将他的名字写在这些人的「额上」,表示这些人都是属于上帝特别拣选出来的子民,让他们有这种特别的福份。

    第5节,这节回应了启示录第廿一章23节所述说的,在这新的耶路撒冷城里,不需要日光或月光,因为上帝和羔羊就是亮光。

    「不再有黑夜」,表明不再有死亡之意。相对于「黑夜」,就是「光」,表明的是生命。「上帝是他们的光」,意思是指上帝是他们生命的来源(参考约翰福音一:4—5)。
经文:

启示录 22:6-22:21

注释:

12.第廿二章6至2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作者用「看吧,我快要来了」这句话,说明上帝审判的时刻即将来临,救主耶稣很快就会来到。

    第6节,「这些话是真实可靠的」,是指天使传递上帝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话(参考启示录廿一:5)。上帝的话的范围包括了整本圣经,作者特别指出上帝「赐下圣灵给先知们」,而先知就是在传递上帝的话语,旧约圣经中大部分都是先知的信息。再者是「主上帝差遣他的使者」,这些使者也包括了摩西,他是旧约圣经中最重要的使者。因此,这节所说的「这些话」,就是指摩西法律书和先知文献,这就等于是整本圣经之意。

    「短期内要发生的事」,可对照启示录第一章1节、19节、第四章1节。指的就是耶稣再临的事件,表示时间很快就会来临,不会等很久。有许许多多的「仆人」会为此事件作见证。

    第7节,在这章中共计出现三次,和第12节、第20节是相同的话。

    「看吧,我快要来了」,这第一次是天使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耶稣自己说的。这是天使引用耶稣所说的话,表示耶稣再临的时刻就要来到,这对那些正在受难中的基督徒来说,是非常大的安慰和鼓舞,也是陷在被迫害中的苦难生命,最好的信息。

    「那遵守这书上预言的人」,这句话可参考启示录第一章3节。这很清楚说明了一件事:上帝启示的话语所写成的圣经,必须要遵守,若是只有研究而没有去遵守,那就没有甚么意义可言,因为圣经上帝的话,不能只有研究,而是要去遵行、实践。相对的,没有研究清楚,就根本不知道上帝要我们遵行的是甚么事。

    「有福了」,这是第六次的「有福了」,启示录总共提了「七」次(参考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廿二:7、14)。

    第8至9节,这两节可参考启示录第十九章10节。这是第二次提起不可以拜天使,因为天使和先知等,「同样都是上帝的仆人」,不要去拜人,唯一要敬拜的对象只有上帝。也从这两节可以想像得到,为何早期教会发生崇拜天使的错误行为。

    「听见并且看见了」,这句话说出了作者是将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事见证出来(参考使徒行传四:20),这样的见证最真实。

    第10节,「不要把这书上的预言封闭起来」,再次强调耶稣再临的时刻就要快到了。因此要把这些来自天上的信息公开来,让更多的人听见、明白,并且能因而信靠上帝羔羊而获得拯救的恩典(参考启示录一:3)。

    第11节,这位天使很清楚地指出:在末后的日子,是将生命与死亡摊开,这如同摩西在去世之前对以色列人所说的(参考申命记三十:1、15)。这里启示录作者记下天使传出来上帝的信息是:在这最后的机会,若还不醒悟过来,就没有机会了。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第12节,「我要带来报赏」,这是天使传出耶稣的信息。和第7节所说的「有福」有相同的含意,这里说遵守教导的信徒必定会有奖赏的。「报赏」这字,原希腊文「misthos」,是指应得的待遇(参考启示录二:23)。

    第13节,参考启示录第一章8节、第廿一章6节。

    这节说「开始和终结」,这表明生命之主有「权威」,他可以启动一切,也可以将之停止。在这里用「首先和末后」,表明「永恒」的意思。

    第14至15节,这是相对存在的现象。

    「洗净自己衣服的人」,参考启示录第七章14节,指出能够洗净自己的衣服,并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做得到,而是要用羔羊的血(参考哥林多前书六:11),因为这些污秽乃是指生命中的罪状、斑点。想用人的力量除去是枉然的(参考罗马书七:14—25)。

    这里第七次提到「有福」。

    「有权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这样的人就是「有福」,因为从来没有人吃过这种果子(参考创世记三:22—24)。而吃这果子的人可以拥有永恒的生命。

    相对于另一种人,就是所谓「留在城外」的人,他们的结果将会如同启示录第廿一章8节所提到的人一样,会面临「第二次的死」,永远在「火湖」中(另外参考诗篇一○一:7)。

    第16节,可参考启示录第一章1节。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乃是得自耶稣的启示而写下来的。但在书内也有很多次提到天使对作者讲的话(参考启示录十九:9、廿一:9、廿二:6)。天使也是受命传递上帝或是耶稣的信息,而不是随着己意而说话。

    「大卫的后裔」,参考启示录第五章5节,以赛亚书第十一章1节、10节。从人的族谱来看,耶稣就是大卫的后裔(参考马太福音一:1)。他是「明亮的星辰」,表示他是生命的拯救者,带给信从他的人看得见生命的亮光(参考约翰福音八:12、九:5)。

    第17节,这节连续用三次「来」回应第7节、第12节、第20节的「我快要来了」。这里第一次用「圣灵和新娘」,第二次用「所有听见的人」,第三次是「口渴和愿意的人」。

    「新娘」这一词在这里就是指基督的教会,它对所有的人呼召说「来」,而呼召的对象不限,只要是愿意听从「圣灵」所启示的声音,且愿意回应说「来」的人。因此,在这里的「来」,是一个听到就随即力行的态度。只要是「所有听见的人」愿意用谦卑的心来领受,就可以得到。

    「口渴的人都来」,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1至3节记载所有心灵饥渴的人都可以来领受,且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只要是「愿意的人都可以白白地来接受」。

「白白地接来接受」,这句话也是使徒保罗所说的上帝恩典,就是「白白地」赏赐给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领受得到(参考罗马书三:24)。

    「生命的水」,这句话可参考约翰福音第四章14节。另外,耶稣也曾对那些四处去找他的民众说,他就是生命的粮食,从他的身上领受这粮食的人永远不会饥渴(参考约翰福音六:35)。

    第18至19节,这两节强调先前所写下来的,都是来自上帝的预言,因此,不论增添或是删减,都是对上帝极大的亵渎,是被严厉禁止的行为。箴言的作者也提起相同的警告(参考箴言三十:5—6)。这种「郑重警告」,也表示是一种非常忠诚的心意,且是用严肃的态度说话。

    「享受生命树和圣城的福泽」,指的就是永恒生命的福气。

    第20节,整本启示录的中心题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耶稣就「快要来」。早期教会有个观点:当耶稣再临的时候,也就是上帝审判的时刻来临,而这点也是早期教会共同的期盼(参考哥林多前书十六:22)。因为他们都面临严厉的迫害,生活在极大的痛苦里。

    第21节,「愿主耶稣赐恩典给你们大家」,这句祝福的话,从作者写作的时代到现在,一直是教会聚会中经常使用的祝福。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