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约翰福音 1:1-1:18

注释:

1. 一:1—18节,这段经文可说是约翰福音书的「序言」,作者开始用「道」来述说耶稣的特质、心思、意念都如同是上帝。因此,第14节可以说是整本约翰福音书的中心思想:道成为人,住在我们当中充满着恩典和真理。

再者,作者喜欢用「光明」与「黑暗」这相对的存在,表明上帝救恩和罪恶的对比。

「道」这个字,不是仅止于理性的思考,也是一种行动的力量。作者在第四节说:「道就是生命的根源,这生命把光赐给人类。」换句话说,「道」本身就是一股创造的力量的存在。
经文:

约翰福音 1:19-1:28

注释:

2. 一:19—28节,四本福音书都介绍过施洗约翰,但以约翰福音介绍得最为详细。比较特别的地方在第19节,施洗约翰已经传道一段时间了,而且必然震撼了耶路撒冷当局,他们因此派人去进行了解施洗约翰的身份。

a. 从第19和24节可以看出,来询问、调查施洗约翰身份的有两组人,一组是祭司,另一组是法利赛人。他们之所以想了解施洗约翰的身份,主要原因是「群众从犹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到约翰跟前来。他们承认自己的罪。」(马可福音一:5),这必然造成极大的轰动。

b. 作者在第28节告诉我们,发生这件事的地点是在「约旦河对岸的伯大尼」,这地方距离耶路撒冷不远。
经文:

约翰福音 1:29-1:34

注释:

3. 一:29—34节,这段经文说施洗约翰在为耶稣见证,说他就是「上帝的儿子」。要注意第29节,施洗约翰说耶稣是「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这是和 犹太人宰杀逾越节羔羊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因为逾越节羔羊所代表的是救赎的意思。但是,也可能是在表示受难的羔羊一般,如同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所描述的受难 的奴仆。
经文:

约翰福音 1:35-1:42

注释:

4. 一:35—42节,约翰福音书和前面三本福音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认为耶稣是和施洗约翰同时传福音,不是在施洗约翰入监之后,耶稣才开始出来传福音的事 工。再者,施洗约翰将耶稣介绍给自己的门徒,其中有一位是彼得的弟弟安得烈,然后由他介绍彼得认识耶稣,这点也和其他三本福音书不同。

施洗约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他一看见耶稣,就马上告诉自己的门徒,也让自己的门徒去跟随耶稣,这样的态度才是传福音最基本的要件,因为我们就是要见证耶稣是救主,我们不是主角,耶稣才是。
经文:

约翰福音 1:43-1:51

注释:

5. 一:43—51节,有许多人认为这位拿但业就是耶稣12门徒中的「巴多罗买」,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佐证。前三本福音书也没有耶稣「呼召」 腓力的记载,只有约翰福音这里记载耶稣呼召他,就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呼召彼得兄弟、雅各兄弟,和税吏利未一样。腓力跟随耶稣后,马上将自己对耶稣的认识介 绍给自己的朋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福音事工,将我们所认识的耶稣,告诉自己的好朋友,福音就是这样传开的。
经文:

约翰福音 2:1-2:12

注释:

6. 二:1—12节,迦拿婚姻的宴席,耶稣使水变成酒的神迹故事,一直是被人津津乐道。请注意,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喜欢用婚姻的宴席作为上帝国比喻的材料。如果 这个婚姻的宴席也有这个隐喻的话,上帝国就是以上帝为中心,那就更清楚了,人不是上帝国的主人,上帝才是。因此,人不要求上帝做甚么事,只有交托、顺服, 上帝自己会打算,也知道该作甚么。因为上帝国谈的是上帝的主权。
经文:

约翰福音 2:13-2:25

注释:

7. 二:13—25节,这段记载耶稣洁净圣殿的故事,四本福音书都有记载,但是,约翰福音书所记载的最为特别。作者清楚指出地点是在「圣殿外院」(即外邦人 院),且贩卖的包括牛、羊、鸽子,也有兑换银钱的商人。而且耶稣是对卖鸽子的人说,「不要把我父亲的圣殿当作市场」,市场是做生意买卖的地方,商场尔虞我 诈的伎俩屡见不鲜,但是,圣殿是在敬拜上帝的地方,怎能有如此态度呢?

注意第19 节,耶稣说他们这种行径已经把圣殿「拆毁」了,但他要在「三天之内」将之重建起来,这种说法很清楚不是指外型的圣殿建筑,而是人内心对上帝敬拜之意。如果 没有真诚的内心敬拜上帝,即使再美丽、堂皇的建筑物也是枉然。但是,耶稣说他要在「三天之内」重建圣殿的这句话,却成为他后来被犹太人宗教领袖找人作假见 证陷害的理由之一(马可福音十四:58)。
经文:

约翰福音 3:1-3:21

注释:

8. 三:1—21节,尼哥德慕是犹太人最高议会的成员(和合本用「犹太人的官」,意指为议会成员),也是法利赛派的人。他利用晚上来找耶稣,并且表示他知道耶 稣是「从上帝那里来的教师」,又认定耶稣所行的神迹是因为有上帝的同在。这样看起来,这位属于法利赛派的尼哥德慕,显然和前三本福音书所描述的法利赛人不 太一样。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他称呼耶稣「老师」(犹太人称之为「拉比」)。换句话说,这表示他对耶稣是相当尊崇的态度,否则他不会在耶稣死后带了三十公斤 的「没药和沉香混合的香料」要去裹耶稣的身体(约翰福音十九:39)。

a. 耶稣一看见他就直接谈到「重生」的问题。但是尼哥德慕显然对「重生」的了解不一样;在他的认识里,「重生」是再次回到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但是,耶稣谈「重生」,是指生命的重新再造之意。因为这个「重」有「上面」的意思。

使徒保罗是将耶稣「重生」的意思表达最清楚的人,他说:「无论谁,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五:17a)

b. 耶稣这样的回答,其实就是在告诉尼哥德慕,神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乃是人心灵的洁净才重要。人看见神迹,却不一定看见上帝的旨意,但是,心灵洁净的人, 会明白上帝的旨意。就像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所说的:「心地纯洁的人多么有福啊;他们要看见上帝。」(马太福音五:8)

c. 第5节应该是这段谈话的中心,说到一个人「若不能从水和圣灵重生,就不能成为上帝国的子民。」水,这是指洗礼、洁净之意。圣灵,是上帝感动人的心的力量。 从约翰施洗开始,我们看到他一再呼吁人要接受洗礼时,必须用真实的心悔改。因此,悔改的人才会得到圣灵的感化,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上帝国的子民。

d. 从第14至21节,耶稣进一步解释他自己的角色,就是成为上帝与人之间的桥梁,为的是要让人因着他看见上帝拯救的爱已经降临在人间。
经文:

约翰福音 3:22-3:36

注释:

9. 三:22—36节,第22节说耶稣在犹大地区为人施洗,但是在第四章2节,又作了澄清说:「其实,耶稣未曾亲自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这段经 文也让我们看到约翰福音书与前面三本福音书最大的区别,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认为耶稣和施洗约翰是同时在传道,而前三本福音书都说施洗约翰入监后,耶稣才开 始他的传道工作。

第27节是重要的一节,因为这一节可以看到施洗约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让我们看到他对耶稣的身分很清楚,不会因为耶稣的名声、众望胜过他,就嫉妒,或是不高兴。没有。「我不是基督;我不过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驱。」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施洗约翰的信仰告白。
经文:

约翰福音 4:1-4:41

注释:

10.第四章是约翰福音在编辑上很典型的一章,作者喜欢记述耶稣所说的话,和前三本福音书的作者偏重耶稣所做的事工不同。约翰福音的作者常常是将耶稣所做的事和他所说的话混合编在一起,且是以他说过的话为主轴。

a. 第1节可看出法利赛人开始注意耶稣的行动,因为他们已经发现耶稣的影响力远胜过施洗约翰。
b. 第8至9节提供给我们很好的资料――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彼此没有来往。这是因为历史的因素使然。主要是犹太人瞧不起撒马利亚人,认为他们的血统不纯,甚至把他们看成是「不洁净」的人,只要他们拿过、触摸过的东西都视为不洁净的,这就是为甚么这个撒马利亚女人觉得甚为奇怪,耶稣怎么会向她要水喝的原因。也从这一节可以了解耶稣说「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之用心了。

c. 虽然耶稣对她说的话,并不是她会了解的,但是,这位撒马利亚的女人却是个渴望得到「活水」的,她的心灵渴慕着生命的泉水。

d. 耶稣告诉这位撒马利亚的女人,敬拜上帝,最重要的不是地点,而是真实、敬虔的心灵。任何宗教信仰都是一样,如果没有诚实、敬虔的心灵,跑去所谓的宗教圣地敬拜,也是枉然。这对今天的基督徒也是很好的教训。

e. 传福音的工作其实不需要甚么大学问,重要的是很真实地将耶稣介绍给我们所认识的人知道,这样就够了。看,这位撒马利亚的女人,就是这样做,她告诉镇上的 人,说耶稣把她「所做的事都说出来」,结果使许多人都相信了耶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分享信仰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传福音方式。
经文:

约翰福音 4:42-4:54

注释:

11. 四:42—54节,在第45节说加利利人欢迎耶稣,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看见耶稣在「节期中所做的一切事」。依照第二章23节的记载,耶稣曾 在耶路撒冷行过神迹。这样看来,加利利人是因为耶稣的神迹而欢迎他,不是因为耶稣所传讲的信息而信他,这和前面的撒马利亚村庄的人,因为听耶稣所传讲的信 息,就相信他(四:41),确实有很大的差别。

a. 第46节只说是一位官员,并没有说是甚么位阶,很可能是希律手下的高官。这段故事也可比较马太福音第八章5至13节,和路加福音第七章1至10节。

b. 「要不是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这句话说出当时的人的信心很脆弱,也显示出这位官员的问题。耶稣并没随着他去他家,只给他一句话:「去吧,你的儿 子会活的!」还好,这位罗马官员「信了耶稣的话就回去」。神迹也是这样发生,就是没有怀疑,坚定的相信,就必定会发生。

c. 约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要表达一个主题:耶稣的话本身就是生命的力量;他的话可以使水变成酒(二:1—10),也能使病了且躺在水池边达卅八年久的病人从担架 上起来走(五:1—8)。这位官员的孩子,耶稣只给一句话,就好了起来。这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听耶稣的话,生命会得到重生。因为他的 话,就是像神迹一般的神奇。
经文:

约翰福音 5:1-5:18

注释:

12.五:1—18节,约翰福音书和前三本福音书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本福音书时常提起耶稣到耶路撒冷去,而前三本福音书则是说耶稣是在传道工作到了最后一礼拜时,才到耶路撒冷城去。这样看来,在约翰福音书的写法,耶稣的传道工作是走遍包括加利利在内的整个犹大地区。

a. 「毕士大」这名字的意思是:怜悯之屋。这可能跟池水动了的时候,先下水的病人会得到医治有关吧,且在这里聚集了许多等待医治的病人(3节)。

b.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在第7节,这个病了卅八年的病人,并没有因为行动比别人慢,他对枯萎的生命失去信心,他告诉耶稣在水动的时候,即使是没有人帮助他,他还 是「想下去」,因此耶稣医治好了他。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信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了信心,那又怎能期盼神迹出现呢?不可能!
经文:

约翰福音 5:19-5:29

注释:

13.五:19—29节,由于「犹太人的领袖决意要杀害」耶稣,除了耶稣破坏安息日的戒律外,更是将自己看成是上帝的儿子(18节)。因此,耶稣开始有了进一步的「答辩」。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注意到耶稣强调的几点:
a. 他不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做事,而是上帝的旨意。

b. 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全权代表,信靠他,就是信上帝。

c. 在他的身上,人可以看到复活的生命。
经文:

约翰福音 5:30-5:47

注释:

14. 五:30—47节,这段经文很特别,因为耶稣提起施洗约翰,原因是早期施洗约翰影响很大,很多人将他看成是先知,甚至是最伟大的先知。虽然施洗约翰曾告诉 他的学生,说耶稣就是「上帝的羔羊」(一:36),甚至说自己「不过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驱」(三:28)而已,但是耶稣却明白地告诉当时的人,他并不需要施 洗约翰替他作证,他自己的工作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来的亮光,上帝自己会为他作证。

a. 耶稣进一步指出这些想杀害他的犹太人宗教领袖,只是在装饰表面,并不是实在认识上帝的救恩,因此,他们的信仰并不是实在的。

b. 犹太人最相信摩西,这些宗教领袖更是惟有摩西是他们的准则,但是耶稣却告诉他们,连摩西都为他作证!
经文:

约翰福音 6:1-6:15

注释:

15. 六:1—15节,这是四本福音书唯一都有记载的神迹――五饼二鱼。约翰福音书最特别的地方,是提供奉献五饼二鱼的是一个小孩,且饼是「大麦饼」,这种饼通 常是给家畜、禽等动物食用,除非很贫穷的人家,否则一般人并不吃这样的饼。因此,剩下的食物也只有饼,可能就是「大麦饼」的缘故。请注意第14至15节, 大家看到耶稣行这样的神迹,认为他就是大家所期盼那要来的先知――拯救者如摩西(参考申命记十八: 18),因此要拥戴他当王,但是耶稣拒绝了,自己避开到偏僻的地方去。
经文:

约翰福音 6:16-6:21

注释:

16.六:16— 21节,即使是对加利利海相当老道的彼得等四位捕鱼出身的门徒,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风大浪,也是使不上力。而当耶稣出现在水面上时,他们原本甚是害怕,当他 们知道是耶稣后,才欢欣地接他上船。约翰福音的作者将重点放在最后一句:「船立刻到达目的地。」用来表示有耶稣在船上,他们可以排除狂风巨浪的冲击。
经文:

约翰福音 6:22-6:71

注释:

17. 六:22—71节,就像我们一再提起过的,众人并不因为耶稣所行的神迹而相信耶稣,大家「喜欢看」神迹,并不是从神迹的出现学习认识上帝的慈爱和救恩。耶 稣就很不客气地指出众人找他的真实问题,结果他们就露出了马脚,要求耶稣再行神迹给他们看(30节),但是耶稣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是为了行神迹而来到 世界。

a. 福音事工就是圣灵在作工,这是非常清楚的,看,耶稣说:「要不是那差我来的父亲吸引人,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他没有因为群众聚集找他,就将自己越过了应有的角色。

b. 就如同在井边与撒马利亚的女人谈话的情形一般,当耶稣说他就是活水时,那女人听不懂,现在耶稣对众人说他是生命的食粮时,众人也是不明其意,甚至连门徒也都觉得耶稣的「教导太难了,谁听得进去呢?」

c. 第63节应该是此篇讲道的重点:「给人生命的圣灵,肉体是无济于事的。我告诉你们的话就是赐生命的灵。」

d. 我们看到有人因为觉得耶稣的教导太难理解而离开了他。今天也有很多人原本是基督的信徒,后来也离开了,原因跟当时的人跟随耶稣的情形差不多,多数的人都是 喜欢看神迹,听简单的道理,总觉得信仰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也不要费太多的精神,希望进天国的事,像买「麦当劳」一样简单最好。但是,信仰不是这样,基督 教的信仰需要我们用心、用力、用精神去追求。
经文:

约翰福音 7:1-7:24

注释:

18.七:1—24节,当有跟随者离开耶稣他去的时候,连他的兄弟也对耶稣不信任,甚至认为他是为了要出名。耶稣说:「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重的。」(四:44)这句话也可用在他自己的家人身上。

a. 住棚节,这是犹太人三大庆祝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之一,这是在庆祝收割的活动,时间是在九月与十月之间。凡是成年男子在这三节期都必须要去耶路 撒冷朝圣。这节期也是在纪念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曾在旷野漂流四十年之久,虽然居无定所,都是在帐棚中过日子,但是他们得到上帝特别的恩典而得以生存下去(请 参考利未记廿三:33—43)。

b. 这一章也是讨论有关耶稣身分的一章。在第12至15节,虽然所记载的和前三本福音书所记载耶稣问门徒人们对他的了解之内容不同,但是这段经文则提起大家想 知道耶稣到底是谁,在第26至27节、40至42节也提起。我们再次看到耶稣很清楚地表明,他之所以有让人觉得「很不一样」的教导,乃是因为这教导是来自 上帝。约翰福音的作者一再让我们看到耶稣的态度:表明他和上帝之间不可分开的关系。
经文:

约翰福音 7:25-7:36

注释:

19. 七:25—36节,虽然宗教领袖们一直想要抓耶稣,但第30节说没有人下手逮捕耶稣,原因是「时刻还没有到」。前三本福音书则说这些宗教领袖是怕众人,因 为众人喜欢听耶稣的讲道(参考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十四:2)。第34节是耶稣在预言他即将受害的话。
经文:

约翰福音 7:37-7:52

注释:

20.七:37—52节,耶稣对撒马利亚女人说过的话,在这里又对众人大声说了一次,但是,人还是无法理解「活水」的意义,甚至为了他,众人还因此起了纷争。

加利利,这在当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人眼中,是个边陲小镇,不受重视的地区,他们受到先知弥迦的预言影响(请参考弥迦书五:2),认为基督不可能出自加利利这样的边陲小镇,他们甚至认为加利利连出生先知都有困难(52 节)。
经文:

约翰福音 8:1-8:11

注释:

21.八:1—11节,这段经文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故事。

a. 群众还是喜欢听耶稣讲道,因为他所讲的实在很有权威,和经学教师的教导很不一样(马可福音一:22)。因此,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就想要找耶稣的话柄来陷害他,想要赢回他们失去的尊严吧。

b. 犹太人有三种罪是死刑:一是拜偶像,二是杀死人,三是奸淫。这个女人既然「是在行淫时被抓到的」,依法是死刑无疑。但是,他们没有直接将她提到议会去审判,故意带来找耶稣问意见,且是在众人面前问,显然是有意要找渣的。

c. 第7节,耶稣反问的这句话可说是这事件最中心的经文,因为依照圣经的教训,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请参考诗篇十四:2—3),难怪当耶稣提出「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先拿石头打她」这意见时,大家都一个个走了,且是「从年纪最大的先走」。
经文:

约翰福音 8:12-8:20

注释:

22. 八:12—20节,就像前面我说过的,约翰福音编辑的特色,就是喜欢记录耶稣的言论。而现在耶稣发表这段言论的地点应该是在圣殿(2节),且是处理一位因 为行淫被抓到的女人之事件,因此,可能是在圣殿的女人院,这里也是放置奉献箱的地方,只要是犹太人都可聚集在此,也是圣殿中人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因为一 般妇女是不能进入「男人院」的。

a. 在圣殿中的每个院(包括外邦人院、女人院、男人院、祭坛、至圣所等)都必须点灯到隔天早晨天亮之时(请参考出埃及记廿七:20—21)。因此,当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这句话时,对犹太人来说,那是相当深刻,且是会感受到震撼的。

b. 第13节,当这些宗教领袖质问耶稣「自己作证」不能成立时,这句话也是根据申命记第十九章15节:「一个证人不足以定人的罪;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证人才可定人的罪。」(比较本段第17节)耶稣的回答是上帝就是他的证人。

c. 问题是当时的人都把耶稣的出身看得很低,以为他就是出自拿撒勒木匠约瑟的家庭,没有甚么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拜过名师学习经典(约翰福音七: 15)。因此,他们实在不清楚耶稣这样的说法所代表的意义。
经文:

约翰福音 8:21-8:30

注释:

23. 八:21—30节,第25节的「你到底是谁?」实在问得好,这句话充分显示他们对耶稣的陌生。即使他行过许多神迹,讲过许多上帝国的信息,他们还是问说: 「你到底是谁?」这就和马可福音第四章35至41节,耶稣行风浪平静的神迹之后,门徒在非常恐惧中所说的「这个人究竟是谁,连风浪也听从他!」这句话一 样,即使是亲眼看见,也是一样提出这种问题。其实我们不是也经常在问这样的问题?

a. 因为耶稣并不是属于人的世界,他是从上帝来的。人必须相信他,才能看见上帝的拯救。

b. 第30节可以说是四本福音书共同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宗教领袖即使听了,也不信耶稣的话,但是一般人民却听了就会相信。
经文:

约翰福音 8:31-8:47

注释:

24. 八:31—47节,约翰福音的作者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主要信息:耶稣来自上帝,信靠他,就是信靠上帝,因为他是上帝所差遣来的。他从上帝领受 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可以使人的生命得到真实的自由。人是有罪的人,有罪的人没有真理可言。而耶稣在传扬的就是上帝的信息,因此,他会说:「我就是道路、真 理、生命,要不是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亲那里去。」(约翰福音十四:6)
经文:

约翰福音 8:48-8:59

注释:

25.八:48— 59节,当耶稣对那些信他的犹太人说他们并不是真实认识他,并且指出他们的问题,是因为属于「魔鬼的儿女」时,他们似乎恼怒了。认为耶稣是「撒马利亚人, 并且有鬼附身」,这句话的意思很特别,因为当时说一个人是「撒马利亚人」时,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不要脸」、「无信且不忠」的人,因为犹太人认为撒马利亚人 对上帝不忠实,和外国人结婚,污秽了上帝拣选的恩典。撒马利亚人另一个含意是指「混血的人」,在犹太人眼中是「不洁净」的族群。

他们指耶稣是被鬼附身,在前三本福音书中,记载犹太人领袖看到耶稣医病、赶鬼的神迹后,看到众人都用欣慕的眼光在回应耶稣的爱时,马上就在众人面前说 耶稣是「靠鬼王别西卜赶鬼的」(马可福音三:22)。现在耶稣被指有鬼附身,是因为他强调「永远不死」的生命,以及他说自己比亚伯拉罕更为伟大,甚至更早 存在。这样的说法在当时的人听起来当然无法接受,难怪他们不但认为他是被鬼附身,且把他的说法当成是亵渎了祖先的荣耀,因此,想要拿石头打他。其实第58 节也是在反应第一章1节所说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在。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经文:

约翰福音 9:1-9:41

注释:

26. 九:1—41节,这一章是以「一个生下来就瞎眼的人」被耶稣医治好作基础,谈论的主题是:心盲、眼盲之间的差异。辅佐这个主题是守安息日的问题。可以将这 个主题与马太福音第六章22至23节的经文相对照;马太福音的经文说:「眼睛好比身体的灯。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坏,全身就黑暗。同 样,如果你里头的光变黑暗,那黑暗该是多么可怕呀!」一个心盲的人,最大的特色就是只看表面,不知道从表面看到的现象所要表明的内在意义。而一个心眼明亮 的人,他会一看到呈现出来的现象,马上就看出所要说明的信息。

a. 这些宗教领袖们在意的是守安息日的规律为甚么没有遵守,却忘了安息日原来的意义是甚么?一个生下来就靠乞食生存的人,不曾有人关心过他生活的苦难景况,现在却因为耶稣在安息日的时候医治好了他,受到宗教领袖们的注意,这岂不是很荒谬的态度?

b. 为甚么耶稣会说这个生下来就失明的人,「是要在他身上彰显上帝的作为呢?」这是一个大家都会很自然询问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其实这和作者写作的方 式(笔法)有关;在前三本福音书表达耶稣看见身体的残缺受苦的人,就生出「怜悯」的心,然后医治好病人(请参考马太福音二十:34,马可福音一:41)。 约翰福音的作者是用「荣耀上帝」作主题,描述耶稣对苦难者的怜悯态度,因此,不论耶稣行甚么神迹,都是在表达耶稣「是从上帝那里来的」(本章33节)、是 「上帝有所赏赐」(三:27),因此,作者用这种方式在描写耶稣回答门徒的询问。

c. 这位生下来就瞎眼而被医治好的人,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在面对宗教领袖们咄咄逼人的询问,并没有害怕,反而是更加坚定。他从回答「不知道」 耶稣人在哪里(12节),到「他是一位先知」(17节),进而说「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过有人开了生来就是失明的眼睛的。除非他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他甚么都 不能做」(33节),这样的回答就是个很大的见证。最后他遇见耶稣,就向耶稣下拜(38节)。信仰需要像这样成长,否则就会失去承受上帝在我们生命中赏赐 恩典的意义。
经文:

约翰福音 10:1-10:21

注释:

27.十:1—21节,犹太人是游牧民族,因此,很自然地将上帝与他们的关 系,比喻成「牧羊人」与「羊群」。在旧约圣经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先知以赛亚说上帝「要像牧羊人牧养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它们抱在怀里;他要慈祥地带 领母羊」(以赛亚四十:11)。先知以西结说上帝「要亲自找回他的羊群。牧人怎样找回失散的羊,上帝也要照样找回他的羊。」「上帝要亲自作他羊群的牧人, 为他们寻找可安歇的地方」(以西结卅四:11、15)耶稣在他的比喻中,也提起牧羊人和迷失的羊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4—7),他选召门徒投入传福音的 工作,是因为「看见一群群的人,动了恻隐之心;因为他们孤苦无助,像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马太福音九:36)现在他说自己就是「好的牧人」,且是「愿 意为羊群舍命」(11节)。

另外一点,这段经文中也出现福音书作者共同的特点,就是 耶稣常用「对比」的方式教导人;例如这段经文就是用「好」的牧人和「不好」的牧人作对比,「好」的牧人会甘愿为羊舍命,甚至让他的羊群得到「丰丰富富」的 生命。但是「不好」的牧人,就像是「雇工」一样,危险一到,就逃跑了,甚至更恶劣的是像「贼」「是强盗」,只知道偷、毁坏。
经文:

约翰福音 10:22-10:42

注释:

28. 十:22—42节,人们一直想要知道耶稣真正的身分,因为他听见耶稣的教导很不一样,看见他行神迹很有能力,但是却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弥赛亚。其实,真正 在注意耶稣言行举止的人,会从耶稣的身上看到他荣耀的身份,就像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回答施洗约翰的门徒来询问他身份的问题一样,耶稣要他们「把所看见所听见 的」回去告诉施洗约翰(路加福音七:22)。就像那位生下来就瞎眼的人一样,看见耶稣后,就相信了耶稣。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耶稣回不回答身份的问 题,而是在于怀疑和相信的问题。在这二者之间,人要用甚么态度去认识耶稣?这个才是问题。福音书的作者经常记载那些被社会所鄙视的人,甚至外邦人,都是听 到就相信耶稣是弥赛亚、救主(请参考马太福音十五:21—28,马可福音五:27,路加福音七:3),惟有自认很有学问、饱读经书的宗教领袖打死都不相信他。

想想看,我们是属于哪一群人?相信呢?或是怀疑呢?只想看神迹,或是听见、读到、看见就相信?别忘了,耶稣告诉我们慈悲的上帝,就是差派他来拯救我们生命的,记住这一点,以免我们也沦落在只想找出耶稣的身分,却忘了他在我们生命中所赏赐的极大恩惠。
经文:

约翰福音 11:1-11:57

注释:

29.十一:1—57节,这也是福音书中三个使死人复活的神迹,一是耶稣使会堂主管叶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起来(马可福音五:35—43),二是在拿因城,耶稣使一位寡妇的独生子从死里复活(路加福音七:11—15),第三个神迹就是这一段。

a. 这一章是用耶稣使已经死去的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神迹编撰架构起来的。看,我前面说过,约翰福音的作者是以「要荣耀上帝」(4、40节)描述耶稣行神迹的 意义。耶稣有医治病人、赶鬼、使死人复活的能力,就是来自「上帝的赏赐」(三:27)。传福音的工作就是要有这样的认识,能够使一个人信主耶稣,不是因人 的能力多好,或是有甚么特权,而是上帝的赏赐,是上帝的圣灵感动人的心才能达成。

b. 第35节「耶稣哭了」,这就是福音书的作者很重要的见证――耶稣是确确实实成为人,与我们人一样;他会生气,也会高兴,会痛心、也会哭泣。

c. 当拉撒路的姊姊马大认为在末日,已经死去的弟弟会复活时,耶稣回答却不是这样,是「活着信我的人一定不会死」。马大一听,马上就表示她相信耶稣就是「基 督,是上帝的儿子」。这就是福音书作者一再要告诉我们的,这些当时社会被瞧不起的族群――特别是女性,对耶稣有绝对的信心。

d. 第45节说许多犹太人看见神迹就相信了耶稣,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不信,这些人主要就是宗教领袖,他们还为了耶稣使死人从死裏复活的神迹开会,在会中竟然说: 「要是让他这样搞下去,大家都信了他,罗马人会来掳掠我们的圣殿和民族的!」这可让我们明白,他们不信的问题,并不在于耶稣行神迹与否,他们所关心的是 「圣殿」的保存和民族的兴衰。但是,人若是对上帝没有信心,即使保存了最美丽的建筑物,也是枉然。

e. 第49至50节要与第十八章13至14节一起看。

f. 看,他们想要杀害耶稣,并不是耶稣没有行神迹给他们看,连死人都复活的神迹也已经显现在他们面前了,他们还是不信,就像作者在第十二章37节所说的:「他 虽然在他们面前行过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因为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耶稣的真正身份,而是他们既得的利益――政治权力、利益,将会因耶稣所带来天国信 息遭到消灭,这才是担忧的问题。
经文:

约翰福音 12:1-12:8

注释:

30.十二:1—8节,从第十二章开始,约翰福音和前面三本福音书有了契合――逾越节前一个礼拜,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在这之前,约翰福音所记载耶稣的传道工作,都是加利利和耶路撒冷两地来回奔走传上帝国信息。

a. 约翰福音的作者认为用极珍贵的纯哪哒香油膏耶稣的,是拉撒路的姊姊马利亚,这样的写法表示她是以感谢的心来报答耶稣对她家庭的爱。

b. 比较特别的地方是,约翰福音的作者认为出卖耶稣的犹大是个对钱财有贪婪之心的人。这样的写法强化了犹大出卖耶稣是为了钱的缘故的论证。
经文:

约翰福音 12:9-12:11

注释:

31.十二:9—11节,这些宗教领袖真的残忍至极,他们想要把拉撒路也杀掉,用这种类似「杀人灭口」的方式, 好堵住众人在传颂耶稣使拉撒路从死裏复活的神迹。真让人怀疑他们的信仰是甚么内容!难怪马太福音的作者会搜集许多耶稣谴责这些宗教领袖是许多灾祸之因(请 参考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经文:

约翰福音 12:12-12:19

注释:

32.十二:12—19节,约翰福音的作者特别强调众人用迎接君王、英雄凯旋的方式,迎接耶稣进入耶路撒冷。

a. 第13节拿棕树枝迎接耶稣进城,这也是基督教会「棕树节」的由来,就是受难周的第一天。这一节的颂赞诗句是采用诗篇第一一八篇26节,原本是用来歌颂战争 胜利的。通常在感恩节日的时候用这首诗。原文用亚兰语「和散那」,意思是「耶和华啊,求拯救!」后来在歌颂赞美上帝时,成为「感谢上帝的拯救」。

b. 第15节是引用旧约撒迦利亚书第九章9节的经文。是先知预言在那将来获得拯救的日子时,人们要歌颂上帝的话。

c. 第18节可以比较第十一章47至48节,就会更加清楚他们要除掉耶稣的原因。
经文:

约翰福音 12:20-12:26

注释:

33. 十二:20—26节,这是约翰福音很特别的一段资料,说到希腊人也想要见耶稣。这些希腊人很可能就是那些已经归化犹太教的外国人,他们也会在逾越节这样的 重要节期回到耶路撒冷去朝圣。可能是在圣殿中听到耶稣的言论,或是从群众中得到关于耶稣的种种事迹,因此想要见耶稣。

第24至25节,又让我们看到耶稣对生命的看法――没有「死」的生命观。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最大特色,生命是没有死亡的,是永生的。只要我们愿意把生命奉献出来,生命就会滋生不息,永续下去。
经文:

约翰福音 12:27-12:50

注释:

34. 十二:27—50节,这段经文可以说是耶稣在预言自己的死即将来临。第35节也是作者最喜欢用的句子――光与黑暗。光在表明的就是耶稣菑v,黑暗则是说明 撒但掌权,为的是要使人拒绝上帝的救恩。他要群众好好把握机会,知道他就是来自上帝的光。就像本书的开头作者所说的,虽然黑暗要掌权,但是当「光照射黑 暗,黑暗从来没有胜过光」(一:5)一样。

a. 第38节是引用自旧约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1节,第40节则是引用自以赛亚书第六章10节。

b. 注意第41节,这也是福音书共同的特点,说明旧约先知的预言,就是在为耶稣的来临准备的。也就是说,旧约预言新约,新约就是实现旧约的预言,而耶稣就是新约的记号。
经文:

约翰福音 13:1-13:20

注释:

35.十三:1—20节,这是一段很出名的故事――耶稣为门徒洗脚。福音书的作者一再地告诉我们,耶稣知道人的心思意念(马可福音二:6—8、十二:15,路加福音六:8),就像现在他也知道犹大要出卖他一样。

a. 洗脚,这是中东地区的习俗,因为当时的人通常都是穿一种类似凉鞋的便鞋,路上灰尘甚多,或是雨天就很容易使脚沾满了泥巴。因此,几乎每个家庭的门口都会放 置水缸,这样进入房屋之前就可以先把脚洗干净。而接待客人最热情的方式,就是要家里的仆人出来替客人洗脚(请参考路加福音七:44),或是替客人擦干脚上 的水。耶稣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刚好是一个卑微的仆人所要做的工作。这也就是使徒保罗在描述的耶稣:「他自愿放弃一切,取了奴仆的本质。」(腓立比书二:7)

b. 为甚么耶稣要这样做?原因很可能和这件事有关,就是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门徒一直都在争着谁比较大,这件事路加福音比较特别,说门徒和耶稣一起守逾越节晚 餐的时候还在争(廿二:24),因此,他就利用那机会拿水替门徒们洗脚,并用这样卑微的角色教导他们,要他们「也应该彼此洗脚」。

c. 请注意,耶稣也替犹大洗脚啊!因为在第30节记载犹大是在耶稣为他洗过脚后才离开的。这就让我们可以思考很多事,一是耶稣替犹大洗脚,也是希望犹大能回心 转意。他再次提供了机会,可惜犹大并没有摆脱撒但的诱惑。再者,耶稣并没有因为犹大这样对待他,就马上拒绝他,或是当众揭穿他的真面目,他希望用这种方式 转变犹大的念头,结果还是失败了。三是耶稣已经说出了「那跟我一起吃饭的人竟用脚踢我」(比较诗篇四十一:9)这样重的话,但并没有唤醒犹大的心,可见一 个人如果被撒但附身,想要挽回有时都很难呢。

d. 第9至10节,当彼得要求耶稣连他的手、头都要洗的时候,耶稣说只要洗脚。洗脚是最基本的,但是身体就必须自己去洗。就像洗礼是最基本的信仰告白,或是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最初阶,其他就必须自己来,总不能自己都不做,都要靠别人啊。
经文:

约翰福音 13:21-13:30

注释:

36. 十三:21—30节,当犹大还是不醒悟的时候,耶稣再次用公开宣告的方式,主要目的还是希望犹大能回转心意。从第26节可以看出犹大显然是坐在耶稣的身旁 不远,才能很轻易地拿蘸过佐料的饼给犹大。再者,比较第27至29节,耶稣对犹大说「你要做的,快去做吧」,其他门徒显然并不清楚耶稣对犹大说了些甚么, 这样看来,耶稣是非常贴近犹大的耳边说这话,也可证明犹大是坐在耶稣身边。

第30节说犹大出去的时候,「正是黑夜」,这是约翰福音书作者最喜欢用的笔法,作者用「黑夜」表明「罪恶」,或是「恶势力」的猖獗。相对的,用「白天」表明「光明」之意。
经文:

约翰福音 13:31-13:38

注释:

37. 十三:31—38节,整本约翰福音书的重点就是在第34节,上帝爱我们,才会将他的独生爱子耶稣赐给我们,主要目的就是要我们也会彼此相爱。基督教的信仰 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没有爱,就无法见证上帝拯救的信息。约翰一书的作者这样说:「我们要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那有爱的,是上帝的儿女,也认 识上帝。那没有爱的,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爱。」(约翰一书四:7—8)
经文:

约翰福音 14:1-14:14

注释:

38.从第十四 章开始到第十七章等四章,都是记载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我在前面「读约翰福音书」乙文中也说过,约翰福音书的特色就是喜欢记载耶稣的言论,对耶稣所做的事 工并不太重视,这和前面三本福音书差异很大。因为前面三本福音书是偏重耶稣所做过的事工,对他的言论记录并不太多。

a. 这段话也是在最后的晚餐(逾越节的晚餐)中说的,这也是约翰福音书最大的特色,因为在前面三本福音书都没有记载耶稣在最后晚餐说甚么话,除了说到关于「圣 餐」的事外,其他几乎都未记载。但是,约翰福音书的作者却用长达四章的篇幅记载耶稣对门徒们的谆谆教导。比较特色的地方是,这段教导中,他很清楚地告诉门 徒们,生命是有盼望的,并且是不会孤单的,而这种盼望和充满生命之力,是上帝从天上来的赏赐。

b. 耶稣之所以会告诉门徒们这些话,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即将被捕受难,因此,当他对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时候,必定在门徒当中造成很大 的震惊和骚动。然后他继续对门徒说他将去一个地方,是他们不能跟着去的,这话也必然引起门徒们的忧虑。因此,他开始说出许多安慰、鼓励门徒的话。

39.在这四章当中,每一章都有它特别强调的内容:
a. 第十四章,一、他一再强调爱他的人,就要遵守他的命令(第15、21、23、24、31节)。二、他告诉我们,奉他的名,无论求甚么,他都会成全(第 13、14 节)。三、他去了,还会再回来,去是为我们预备地方的(第3、18、28节)。四、他和天父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认识他,就是认识天父。他在天父生 命里,天父也在他里面(第7、10、11、23节)。

b. 第十五章,一、以葡萄树作为比喻描述他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二、天父――耶稣――我们,这三者之间结联在一起。三、特别提起,奉他的名,无论向天父求甚么,天父定会赐给我们(16节)。

c. 第十六章,一、他再次提起他将离开回天父之处,并且用很慎重的语句说:「我郑重地告诉你们,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亲求甚么,他一定赐给你们。」( 23节)二、再次强调他和我们是结合在一起,藉着他,天父也与我们结合在一起。

d. 第十七章,是耶稣基督的祈祷文,总共有26节。也是四本福音书中最长的一篇祈祷文。可分成三部分,就是先为自己祈祷(1至4节),再者为门徒代祷(5至19节),最后是为所有信的人祈祷( 20至26节)。

40. 十四:1—14节,耶稣对门徒最大的承诺就是他去之后,还会再回来。这点一直是基督教会坚持基督耶稣会再临的主要的因素,因为这是耶稣亲口说的。当他要升 天的时候,也「有两个穿白衣的人站在门徒身旁」,对门徒说:「加利利人哪,为甚么站在这里望着天空呢?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看见他怎样升 天,他也要怎样回来。」(使徒行传一:11)问题是甚么时候才是耶稣会再来临的时刻?是复活之后呢?还是在人死去的时候?或是世界末日的时刻?这一直是很 多人想要知道的,但是耶稣并没有说明。

a. 多马,这是门徒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一位,因为他曾说要亲手触摸到耶稣,才要相信耶稣是真的复活(约翰福音二十:24—25)。他问耶稣,既然不知道耶稣要 去的地方,「怎么会知道那条路?」怀疑,并不是错误,重要的是会提出来,而不是隐藏在心里不说。另外一点,对怀疑最好的解惑方式,就是寻找,努力寻找。耶 稣说寻找必定会找到。如果仅会怀疑,却不知寻找,怀疑永远不会解开,答案不会自己出现。

b.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亲那里去。」这可以说是耶稣对门徒,也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宣告。也就是前面我说过,耶稣一再强调的,认 识他,就是认识上帝一样。这句话也表明耶稣和上帝之间有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所谓真理、道路和生命是联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也就是说,有 真理的地方,才有生命可言,因为真理是人生命生存之道。诗人这样写着说:「上主啊,求你指示我该走的道路,我要顺服你的真理;求你教导我怎样敬畏 你。」(诗篇八十六:11)我们可以从诗篇中看到许多类似的诗句,都是写着上帝就是真理,他的话就是生命的亮光(一一九:105),是生命的道路(十六:11)。耶稣用这句「要不是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亲那里去」,已经明白地说出,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记号。就是那条通往上帝之家的道路。

c. 第13至14节,耶稣重复地说以他的名向上帝祈求,必定会有所得。因为他就是祈祷的保证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祈祷的时候,奉靠主耶稣的名求之因。
经文:

约翰福音 14:15-14:31

注释:

41. 十四:15—31节:在第16节「慰助者」(和合本用「保惠师」),在希腊文原本指的是法律顾问之意,或是「辩护者」的意思。在约翰一书二章1节,作者用 这个字指「慰助者」就是复活的耶稣基督。而在第17节特别指明这「慰助者」就是「真理的灵」。所谓「真理的灵」,是指圣灵的意思。换句话说,圣灵是帮助人 认识上帝的主要源头。这也就是基督教信仰所说的,一个人能认识耶稣,是因为圣灵作工的结果,不是人的力量能使人认识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

a. 第15、21、23、24节都提到「遵守耶稣的话」,就是爱他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课。明白耶稣的话,并且依照他的话去行,这样才能得到他在上帝面前 的保证,因为他就是我们生命的「慰助者」(保惠师)。我们从第十四章中可以看到耶稣一再强调遵循他的话去行的重要性;第15节:「你们若爱我,就要遵守我 的命令。」第21节:「凡接受我的命令并且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人。」第23节:「爱我的人都会遵守我的话。」第24节:「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 第31节:「为了要世人知道我爱我的父亲,所以我遵行他所命令的一切。」耶稣曾说过:「凡实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马可福音 三:35)我们可以说,整本圣经都是提醒我们一点:遵行上帝的话,确确实实地遵行上帝的教训。无论是在旧约或是新约,都是以这个主题作为编辑的主要主轴。

b. 第27节是很重要的一节,耶稣说他留下「平安」,他留下的「平安」和世人所留的平安不一样。为甚么?在希伯来文,「平安」指的是含有祝福的意思。包括了 「健康」与「财富」、「长寿」与「喜悦」、「和睦」和「美满」等等。在希腊文它指的是「没有战争」,或是「停止战争」的意思。因此,我们看到希伯来文所说 的「平安」意思比较广泛。但是,请注意,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平安」,是指着上帝国说的。所谓上帝国,是指以上帝为中心的地方。这样说来,一个人的生命若是 以上帝为中心,他的生命就是与上帝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里有上帝同在,无论经过怎样的际遇,或是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会有上帝的同在。这样的生 命,是胜过死亡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力量,因为在上帝的里面,没有死亡,只有永生。因为上帝是生命的创造者,永恒生命之主。
经文:

约翰福音 14:51-14:31

注释:

41. 十四:15—31节:在第16节「慰助者」(和合本用「保惠师」),在希腊文原本指的是法律顾问之意,或是「辩护者」的意思。在约翰一书二章1节,作者用 这个字指「慰助者」就是复活的耶稣基督。而在第17节特别指明这「慰助者」就是「真理的灵」。所谓「真理的灵」,是指圣灵的意思。换句话说,圣灵是帮助人 认识上帝的主要源头。这也就是基督教信仰所说的,一个人能认识耶稣,是因为圣灵作工的结果,不是人的力量能使人认识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

a. 第15、21、23、24节都提到「遵守耶稣的话」,就是爱他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课。明白耶稣的话,并且依照他的话去行,这样才能得到他在上帝面前 的保证,因为他就是我们生命的「慰助者」(保惠师)。我们从第十四章中可以看到耶稣一再强调遵循他的话去行的重要性;第15节:「你们若爱我,就要遵守我 的命令。」第21节:「凡接受我的命令并且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人。」第23节:「爱我的人都会遵守我的话。」第24节:「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 第31节:「为了要世人知道我爱我的父亲,所以我遵行他所命令的一切。」耶稣曾说过:「凡实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马可福音 三:35)我们可以说,整本圣经都是提醒我们一点:遵行上帝的话,确确实实地遵行上帝的教训。无论是在旧约或是新约,都是以这个主题作为编辑的主要主轴。

b. 第27节是很重要的一节,耶稣说他留下「平安」,他留下的「平安」和世人所留的平安不一样。为甚么?在希伯来文,「平安」指的是含有祝福的意思。包括了 「健康」与「财富」、「长寿」与「喜悦」、「和睦」和「美满」等等。在希腊文它指的是「没有战争」,或是「停止战争」的意思。因此,我们看到希伯来文所说 的「平安」意思比较广泛。但是,请注意,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平安」,是指着上帝国说的。所谓上帝国,是指以上帝为中心的地方。这样说来,一个人的生命若是 以上帝为中心,他的生命就是与上帝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里有上帝同在,无论经过怎样的际遇,或是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会有上帝的同在。这样的生 命,是胜过死亡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力量,因为在上帝的里面,没有死亡,只有永生。因为上帝是生命的创造者,永恒生命之主。
经文:

约翰福音 15:1-15:17

注释:

42.十五:1—17节,在巴勒斯坦有四种出名的水果,就是葡萄、无花果、橄榄、石榴。其中葡萄、无花果是犹太人最喜欢用来比喻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因此,当耶稣提到葡萄树的时候,门徒很清楚那是指着甚么说的。

a. 耶稣再次说明上帝――他――我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紧紧结连在耶稣基督生命里,就是活在上帝的救恩中。

b. 请注意耶稣在这里特别说「真」葡萄树。为甚么要用「真」?「真」就是和「假」是相对的。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都曾指责以色列人民像是变了种的「葡萄」,和原 本上帝所拣选的上等的品种不一样(以赛亚书五:4,耶利米书二:21)。这也在暗示了耶稣在谴责犹太人领袖们的虚伪(请参考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c. 第11至17节,耶稣很清楚地说到跟随他的人,生命会有喜乐,也是极大的祝福。因为在他的里面将从「仆人」的身分提升到「朋友」的亲密关系。

d. 第16节是很值得重视的一节,这一节也是一个有确实认识信仰的人都会用的告白。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救恩不是倚靠人的能力,是倚靠圣灵的力量。因此,当一个人确实认识信仰后,他就会说,他是被上帝所拣选,不是他拣选上帝。是上帝寻找到他,不是他寻找到上帝。
经文:

约翰福音 15:18-15:27

注释:

43.十五:18—27节,这段经文刚好与前一段相对;将第18至25节与第11至17节相对照看,就会发现在前一段说到跟随耶稣的人的喜悦,而后段经文则告诉所有跟随者会遇到的迫害――被世人所憎恨。而且所遭遇到的憎恨是「无缘无故」的。

第26至27节再次提到「慰助者」就是真理的灵。
经文:

约翰福音 16:1-16:15

注释:

44. 十六:1—15节,第1节可说是这章的结语。耶稣很清楚地告诉他的门徒,他们也将会受难。请不要小看第2节所说的「被赶出会堂」这句话,一个犹太人被赶出 会堂,等于是判从社区生活中驱逐出去一样。在犹太人的社会里,只有「不洁净」的人,或是「罪人」才会被赶出会堂。现在是连跟随耶稣的门徒也会被列入这种 「黑名单」中。

这里说到「真理的圣灵」(慰助者)将会来临。他来,主要是建立公义的审判(10 节)。再者,真理的圣灵也将成为耶稣工作的接续者,继续教导门徒认识真理,明白上帝的旨意(12至15节)。
经文:

约翰福音 16:16-16:24

注释:

45. 十六:16—24节,这段经文是耶稣很具体地说出他即将受难的来临。第22至23节说到苦难虽然会来临,但是接着苦难之后就有喜乐,就像一个怀孕的妇女生 产之后,对新生命的出生发出喜悦的声音一样。复活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生命重新开始。使徒保罗说:「无论谁,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旧的已经过去, 新的已经来临。」(哥林多后书五:17)其意在此。
经文:

约翰福音 16:25-16:33

注释:

46.十六:25—33节,从第23节 开始,到第33节,耶稣一再告诉门徒,克服前面所说到的苦难的方法,一是奉他的名祈祷。这一点也是约翰福音书的主题信息之一。二是和耶稣紧密地结连在一 起,就会享有平安。他再次用「上帝――我――门徒(我们)」这样的关系来说明。三是勇敢,因为耶稣已经胜过了苦难。基督教信仰就是帮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 勇气,使我们的生命在逆境中没有失去正确的方向。基督徒之所以不怕死亡,或是对死亡不再有恐惧,原因就是因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他战胜了死亡对生命的威 胁。
经文:

约翰福音 17:1-17:26

注释:

47.十七:1—26节,这一章可说是耶稣最长的一篇祈祷文。在前面三本福音书中,都 记载了耶稣在带领门徒用完逾越节晚餐后,带他们到客西马尼园去,并且在那里耶稣自己离开门徒向天父祈祷。但是,约翰福音书的作者在这里记载的虽然不是客西 马尼园的祈祷,却是在逾越节晚餐中的祈祷。我们知道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怎样祈祷,那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主祷文」。而这篇祈祷文是福音书中最长的一篇,也是 最好的一篇值得我们学习的祈祷文。可以分成三个段落:

a. 一是第1至8节,他向上帝祈祷。请注意在这段经文中,连续出现五次的「荣耀」这个字眼,而且都是与「上帝」结连在一起。长老教会创会者约翰・加尔文就是强 调说:「把一切荣耀都归给上帝。」有罪的人的身上实在是没有甚么好荣耀的,除了上帝的恩典、怜悯外,人可以提起的荣耀之事,都是来自上帝的赏赐。另外要注 意的是,荣耀也是与苦难连结在一起。这苦难就是十字架。我们知道上帝后来把苦难的十字架变成荣耀的记号。

b. 二是第9至19节,耶稣为他的门徒和跟随者祈祷。跟随耶稣的门徒,现在除了彼得等十一个人外(犹大已经去进行卖耶稣的勾当了),尚且有许多位是从加利利就 跟随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妇女,也有不少民众(请参考路加福音廿三:48)。这些人可能就是指第6节所说的「那些从世界选召出来付托」的人。请注意第15 节,耶稣的代祷中并不是祈求上帝把这些跟随者从这世界带走,而是祈求上帝「使他们脱离那邪恶者」。这句话充分说明这个世界就是个苦难的世界,但是跟随耶稣 的人不是要离开苦难的世界,而是要有足够的力量摆脱邪恶者的诱惑。这就像耶稣在教导门徒的「主祷文」中所说的:「不要让我们遭受承担不起的考验;要救我们 脱离那邪恶者的手。」(马太福音六:13)

c. 三是第20至26节,耶稣为所有接受信息的人代祷。在这段祷词中,总共用了五次「合而为一」。从这里可以思考一件事:「耶稣说凡是实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 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马可福音三:35)这句话很清楚说出在信仰的里面,大家都是一体的,是「合而为一」的一个大家庭。在真实的信仰里面,是可以排 除或是超越种族、文化、历史、地理等等传统的障碍的。
经文:

约翰福音 18:1-18:10

注释:

48.从第十八章开始,有关耶稣被捕受难的事件,四本福音书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每一本的记载都会有不同。

49. 十八:1—10节,第2节说犹大知道耶稣和门徒聚集的地方,这一点刚好也可以解释为甚么犹大可以出卖耶稣的理由。因为那些宗教领袖想要逮捕耶稣,但却怕群 众(参考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十四:2)。因此,他们都希望能找个人少、暗中的机会。而犹大就是提供这种机会。

比较特别的约翰福音书的作者提到,去逮捕耶稣的人包括罗马兵丁,这一点显然有些困扰,因为除非彼拉多同意,否则不太可能。但是,依照四本福音书的写 法,彼拉多是一直都在试着要释放耶稣,又怎么可能会派兵去抓耶稣呢?再者,依照第13节的写法,罗马兵丁将耶稣绑了起来后,是先送到前任大祭司长亚那之 处,也更不可能。因为这样就在表示罗马兵被犹太人差来使用。而当时罗马是统治者,不会是这样的作法。

第10节提供很重要的资料,就是彼得身上带着弯刀,将祭司长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边耳朵削掉了。
经文:

约翰福音 18:12-18:27

注释:

50.十八:12—27节,第14节可以参考约翰福音第十一章45至57节。

a. 我们从第19至24节中看到约翰福音书作者在描述耶稣被审的过程,与前面三本福音书很不一样,在这里作者写着耶稣对于大祭司的盘问,都有提出答辩,这和前三本福音书写着「耶稣缄口,一言不发」(马太福音廿六:63,马可福音十四:61)很不一样。

b. 第15节这里所说的「另一个门徒」到底是谁?没有人知道。有人说是约翰福音书的作者,也有人说是埋葬耶稣的亚利马太的约瑟,因为他也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的 议员(路加福音廿三:51),因此与大祭司熟悉。但是,也有人说是犹大,因为他是与大祭司勾结出卖耶稣的人,但却又想知道议会怎样审判耶稣,所以会想进 去。
经文:

约翰福音 18:28-18:40

注释:

51.十八:28—40节,第28节说犹太人领袖们不敢进入彼拉多的总督府,因为要保 持洁净的身体守逾越节的晚餐。但是,他们却忘了偷偷地做这种违法的审问,心中已经不洁净了。难怪耶稣常指责他们是虚伪的人,不是没有原因。也可从这里提供 的资料想到,那位罗马的军官派人请求耶稣去为他器重的仆人治病时,后来又派人去告诉耶稣说不用了,只要耶稣「吩咐一声」就可以,后来真的耶稣只出一声,罗 马军官的仆人就好了的神迹(路加福音七:1—10),原因就是犹太人不会轻易地进入外邦人的家,以免自己也变成不洁净的人。

a. 第31节提供很重要的资料,就是犹太人没有处死的刑罚权。这样看来,司提反的死,有可能也是得到罗马当局的同意才进行的。

b. 约翰福音的作者将重点放在第37节,耶稣很清楚地说到他所建立的国度是不同于这世界的国度。不错,因为耶稣传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国」。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
经文:

约翰福音 19:1-19:16

注释:

52.十九:1—16节,约翰福音书的作者和路加福音书的作者都很清楚地说出彼拉多很想释放耶稣,并且曾三次当众宣告他查不出耶稣「有甚么罪名」;即第十八章38节、第十九章4节、6节等。

a. 约翰福音书和前面三本福音书不同的地方,乃是作者特别强调彼拉多想释放耶稣,因此,他先命令他的兵士鞭打耶稣,希望用这种方式换取释放耶稣的可能性。但 是,他的努力显然没有成功。因为宗教领袖们很有计画地利用群众的声音,结果是群众的声音盖过了公义的审判(请参考路加福音廿三:23)。

b. 第2节这里说为耶稣穿上「紫色的袍子」,比较正确的应该是罗马兵士的军袍――深红色的袍子(请参考马太福音廿七:28)才对。因为「紫色的袍子」这在当时 是相当贵重的衣物,如果已经为耶稣戴上了用荆棘编织的「冠冕」,头的边额必定会流血,若是血滴落在「紫色的袍子」上,那损失可就大了。何况这种「紫色的袍 子」恐怕在场的人也不可能有,即使包括彼拉多在内是否有能力或资格穿「紫色的袍子」,都还有问题。

c. 约翰福音书的作者认为彼拉多希望用鞭打的方式,能够消除或减低群众对耶稣的恨意。因此,当他命令鞭打耶稣后,又带耶稣出来给群众看,希望群众看到被鞭打得遍体鳞伤的耶稣,会改变原先喊叫处死的态度。

d. 鞭打,这也是很残酷的一种刑罚。这种鞭子是用兽皮制成,包着兽骨或铅丸,打在人的身上,几乎是皮肉绽裂,有的人甚至会因此残废,更严重的是当场死去。犹太人规定最多只能打三十九下(请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24)。但罗马人并没有这样的限制。

e. 第7节值得注意。这节说明了他们带耶稣来找彼拉多,是因为他们没有处人死刑的权(十八:31)。但是,他们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足够判耶稣死刑,因为耶稣不是 现行犯(比如说污秽了圣殿的神圣,或是污蔑了摩西法律的尊严)。因此,他们移送耶稣来彼拉多之处时,控告的罪状是相当政治性的――煽动人民向罗马皇帝纳税 (请参考路加福音廿三:2、5)。现在,他们担忧彼拉多因为在政治上的理由不足,要释放耶稣,又开始说耶稣冒犯了宗教上的理由――亵渎上帝。这也是他们原 本决定将耶稣害死的原因(请参考马太福音廿六:65)。依据利未记第廿四章16节,这样的罪必须用石头打死。

f. 第12节和第15节,都可看出犹太人宗教领袖为了要除掉耶稣,已经失去了他们原先的信仰和政治态度,在信仰上,他们坚持只有上帝才是他们的王(请参考士师记八:23,撒母耳记上八:7、十二:12)。在政治上,他们一直在寻求独立运动,反对罗马的统治。
经文:

约翰福音 19:17-19:27

注释:

53. 十九:17—27节,彼拉多在钉耶稣的十字架上写了一块牌子,写上「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且是用三种文字写成的,并拒绝犹太人宗教领袖的修改意 见。请注意,这里说耶稣是「拿撒勒人」,其意思很清楚,指的就是耶稣乃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生活在拿撒勒这个小乡镇地方。

第24节是引用诗篇第廿二篇18节。

就在这个最后的时刻,耶稣将他的母亲马利亚交托给「他所钟爱的门徒」。
经文:

约翰福音 19:28-19:30

注释:

54. 十九:28—30节,这段经文记载耶稣说了两句话:「我口渴。」「成了!」这句「我口渴」,引用自诗篇六十九篇21节,诗人在向上帝寻求援助时,控诉仇敌 对待他的情况:「我饿了,他们给我毒药;我渴了,他们给我酸醋。」「成了」,这是耶稣完成他受上帝差遣到世界上来的工作,已经完工。是以他的生命划下句 点。

55.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七言」如下:
a.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节:「父亲哪,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甚么。」
b. 约翰福音第十九章26至27节:「母亲,瞧,你的儿子!」「瞧,你的母亲!」
c.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3节:「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乐园里。」
d.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34节:「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e. 约翰福音第十九章26节:「我口渴。」
f.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6节:「父亲哪,我把自己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g. 约翰福音第十九章27节:「成了!」
经文:

约翰福音 19:31-19:37

注释:

56. 十九:31—37节,这一段经文是约翰福音特有的资料。这段经文提供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耶稣就像献祭在十字架上的「羔羊」一样,是完整的献祭。依据摩西的 法律规定,献祭用的羔羊必须没有残缺的才可以(请参考利未记三:6、四:3、23、28、32、五:15、六:6)。耶稣是连一根骨头也没有打断,这所要 传达的信息是:他是完整的献祭在十字架上,为人类的罪,成为献祭的羔羊。

a. 再者,第36节这句「骨头连一根也不可打断」,是采用出埃及记第十二章46 节有关吃逾越节晚餐,规定准备的小羊必须是整只完整,连骨头都是好的、没有折断的。这所表示的是:出埃及乃是生命的再生,是新生命的开始。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等于给我们得到一个新的生命。

b. 第37节是引用自撒迦利亚第十二章10节。这节经文是先知撒迦利亚在预言有一天,大卫的子孙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将要重新建造,但这必须仰望那位「被他们刺死的」。这已经在说明耶稣就是这样的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他就是犹太人期盼甚久的弥赛亚。
经文:

约翰福音 19:38-19:42

注释:

57. 十九:38—42节,比较四本福音书,就会发现这位「亚利马太的约瑟」,不但是耶稣的门徒,也是犹太人最高议会(三和林)的议员,也是财主,甚受人民的尊 敬。更重要的是也期盼上帝主权的来临。路加福音书的作者说他「没有附和别人的计谋和行为」,而约翰福音的作者则强调他「因怕犹太人的领袖,不敢公开」他是 耶稣门徒的身份。这样看起来,好像耶稣的门徒不只十二个,而是更多,其中包括数目不详的「未公开」者。

a. 再者,约翰福音的作者认为不只是亚利马太的约瑟去处理耶稣的尸体,还有尼哥德慕。他们带了三十公斤用没药和沉香混合而成的香料去处理耶稣的尸体。

b. 第40节说「这是犹太人安葬的规定」,这种说法不太正确,因为会用香料处理尸体,以及用布将尸体包裹起来并不是犹太人的习俗,是埃及人的传统习俗。还有, 用三十公斤的香料,也不是一般人使用得起,只是因亚利马太的约瑟是「财主」才有办法这样做。他并且将耶稣埋葬在他新处理过的墓地,这是「没有葬过人的新墓 穴」,这表示着亚利马太的约瑟为耶稣所做的都是最好的。
经文:

约翰福音 20:1-20:10

注释:

58.二十:1—10节,抹大拉的 马利亚和彼得都能进入坟墓里,可见这个坟墓的洞穴相当大,足够让人进入。是谁打开了堵住墓穴的大石头呢?依照马太福音第廿八章2节的记载,是「主的天使从 天上降下来,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四本福音书都记载抹大拉的马利亚等几位妇女最先到坟墓去探墓的。她们去的主要目的,是要用香料涂抹耶稣的尸体(请参 考路加福音廿四:1)。

a. 看不见耶稣的尸体,这是她们遇到的事实。只有耶稣的头巾和麻纱。换句话说,坟墓里是空的,耶稣并不在坟墓里面。

b. 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坟墓是关不住复活的神迹,这样,用很多精神、金钱在坟墓上,有甚么意义?
经文:

约翰福音 20:11-20:18

注释:

59.二十:11—18节,约翰福音书的作者提供特别资料――复活的耶稣亲自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看见。

a. 四本福音书共同的写法是,复活的耶稣出现时,没有人认识他。都是当复活的耶稣开口叫出人的名字,或是做出某一种动作,比如擘饼分给门徒时,大家才想起原来 是耶稣。约翰福音这段经文所记载关于复活的耶稣,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看见时,马利亚并不认识耶稣,当耶稣叫出她的名字后,她才清楚过来。

b. 请注意第17节,约翰福音书的作者认为是复活的耶稣要抹大拉的马利亚去告诉他的弟兄,但抹大拉的马利亚则是跑去告诉其他的门徒,说她已经遇见复活的耶稣。 这和前面三本福音书都说是有特别的人,或是天使(马太福音明确的说是天使,廿八:5)出现,要抹大拉的马利亚去转告门徒这复活的消息。

c. 因此,我们知道复活的耶稣,并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他显现在人的面前,并且是他亲自启示人明白他、认识复活的他。
经文:

约翰福音 20:19-20:31

注释:

60. 二十:19—31节,四本福音书所描述有关耶稣复活的事迹都有一个共同点:很奥秘。就像约翰福音书的作者所记载的,当「门徒聚集在一起,门紧紧地关着」,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复活的耶稣突然出现了(19节)。换句话说,复活的耶稣可以穿过「紧紧地关着」的门。那他是怎么进去的呢?然后在第26 节也是一样,「门关着,可是耶稣忽然显现,站在他们当中」。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身体?真实的?或是虚幻的?如果是虚幻的,他的手却是可以触摸的。这是复活的 最高奥秘,远超过我们人的理解能力。但是,我们看到复活的耶稣和门徒一起吃饭(路加福音廿四:30)。而当门徒「认出他来」的时候,「耶稣忽然不见 了」(路加福音廿四:30—31)。复活的神迹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上帝最伟大的创造。这个伟大的神迹不是用人的知识、能力在理解。是人的心灵和上帝的 爱相对遇时,就会明白。这也是信仰最重要的关键。信仰不是完全靠理性推理就能完全明白,它有更重要的部份:心灵的功课。这一点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部份。 就像复活的耶稣对多马所说的话:「你因为看见了我才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是多么有福啊!」

a. 约翰福音书的作者将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在第31节说明出来,为的「是要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要你们因信他而获得生命。」和马可福音书的作者写法刚好相反,他的写法是将该书的第一句话就清楚表明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是这样开始的。」然后才开始书写耶稣的事迹。

b. 有许多圣经学者认为约翰福音应该是到这一章的31节就结束了。第21章很可能就是后来增加进去的。

c. 再者,第30节也让我们知道,还有很多有关耶稣的事迹在早期教会中流传着,这也就是路加福音书的作者在该福音的开场白中所说的:「已经有好些人从事写作, 报导在我们当中所发生的事。」可惜的是,这些报导、流传的事迹没有纪录下来,或是保存下来。否则我们对耶稣的事迹的认识必定会更丰富。
经文:

约翰福音 21:1-21:14

注释:

61.廿一:1—14节,这段经文是再次记述有关耶稣复活给他的门徒看见的经过。故事的经过很像路加福音第五章1至11节,耶稣呼召彼得兄弟和雅各兄弟的情景。

a. 原先,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包括彼得在内,「所有的门徒都离弃耶稣,逃跑了。」(马可福音十五:50)门徒们以彼得带头,又回到加利利去重操旧业―― 捕鱼。他们似乎想用这样的方式忘掉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伤,或是说心中的极大失望。因为他们曾经抛下一切所有的跟随耶稣去了(路加福音五:11)。结 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不令人失望才怪。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复活的耶稣显现在他们面前。

b. 从第二十章和这一章记载有关耶稣复活给门徒看见的记事来看,我们发现:门徒们是在生活、工作中,一再发现耶稣没有死,他是活生生地在他们的生活、工作中。也可以说,他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随处都可以看到耶稣就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在。虽然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且也埋葬了。但是,在门徒的经验中,耶稣却是活生生的与他们在一起。连吃饭都是这样感受。

c. 第14节说这次是第三次显现。第一次是在第二十章19节,第二次是在第26 节。
经文:

约翰福音 21:15-21:19

注释:

62.廿一:15—19节,这段经文很快让我们想到彼得有三次否认耶稣和他的师徒关系。这里复活的耶稣连续三次询问彼得「你爱我吗」这个问题。好像有意要提醒他:彼得啊,你还会否认我吗?

彼得的回答是很坚定,就像耶稣在预言他会三次否认的时候,他也是用很坚定的语气对耶稣说:「即使我必须跟你同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马可福音十 四:31)现在当耶稣第三次再问彼得「你爱我吗」之后,作者说彼得「就难过起来」。因为这种连续三次的询问,而且也可以理解这三次的询问,是严肃的,因为 这种询问是有「生命之约」的内涵在里面。即使是我们听来也会有不好的感受。特别是这段询问是编排在彼得和其他门徒捕到许多大鱼的事件之后,这样的「你爱我 吗」的问话,也是在问说:「你爱我胜过这些大鱼吗?」我们将这样的情节换到今天,如果我们的生意非常大,且很好。当耶稣对我们这样问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回 答?
经文:

约翰福音 21:20-21:24

注释:

63.廿一:20—24节,到底作者所说的「耶稣所钟爱的那门徒」是谁?很多人在问。但我就是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回答。第24节说出这本福音书的作者就是耶稣所钟爱的人。
经文:

约翰福音 21:25-21:25

注释:

64.廿一:25节,可以将这一节比较第二十章30节,意思是相同的。今天更可以证明这位作者所说的,描述、讨论有关耶稣的事的书,实在太多、太多。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