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雅各书 1:1-1:18

注释:

1.第一章:
    这章就已经把整本书信的几个重要题旨表达得非常清楚,包括有:信心和智慧的问题;面对试探的事;财富的危险;倾听和实际行为;对苦难者的关心等等。

    第1节,「我——雅各」,这是作者自我介绍。但就像在简介这本书信时有提过的,这位雅各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名字,有可能是借用「雅各」的名字写这封信。因为当时耶稣基督的兄弟雅各在初代教会里很有影响力,因此,用他的名字写信,对当时某些读者来说很快就能得到效果。

  再者,这位作者自称是「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这「仆人」一词也表示「奴仆」之意。这里表达两种意思,一是指完全属于主人,没有自己的自由。二是自己甘愿成为主人的仆人。

    「散居在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这句话在中文《和合本》是采用原希腊文写的「十二支派」这词而用「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其实,在雅各书写成的时候,所谓的十二支派已经不存在。且这本书信也不是写给犹太教徒看的,因此,这用「十二之派」这一词,是早期教会基督徒自喻为「新以色列百姓」或是「新以色列选民」。《现代中文译本》将它翻译为「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就是根据这样的了解。

2.第一章2至18节:
    在这段经文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谈到三个重要的内涵,包括有:遇到试探时,怎样用信心和智慧搭配去克服。再者,也简略地谈到有关贫贱和富贵之间的差异。三是谈到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遇到考验和试探,但一定要坚持到底才会得胜。

    第2至4节,这里提到「遭遇各种试炼」,这是指在信仰上遇到了迫害。再者,所谓信仰上的迫害,并不尽然都是指政治、宗教上的,有时也是生活与工作上的,例如生病久了,很容易使人沮丧(参考五:14);又如遇到不公义的事也会使人失去信心(参考二:6)。作者认为试炼乃是使人在信心上更成熟的一种方式,因此,应该将之当作是一种「可庆幸的事」,而且要「忍耐到底才能达到十全十美」。

  第5至8节,作者提到使信心更完备的方式,就是祈求上帝赐予智慧。而祈求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要有任何疑惑,因为上帝会听人的祈祷。如果向上帝祈求,还「三心两意,摇摆不定」,这样的人无论祈求甚么,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再者,圣经谈到智慧,意思是指认识上帝的旨意。依照箴言第二章6节的记载,智慧是从上帝赏赐才得到,而这智慧是包括了「知识和悟性」。

    第9至11节,这段经文和上段经文完全不相连。但可将此段经文对照以赛亚书第四十章6至7节来看。

    「贫贱」,这一词指的是卑微之意。这样的人「蒙上帝提升」,确实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贫贱本身就是很大的试炼,能够胜过这种试炼后,会得到上帝的赐福而提升了他在上帝面前的重要位置,这当然是件很高兴的事。相对于「富贵的人被贬低」,表示丧失了原有财富,也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样他才会知道财富本身就像是花草一样不可靠。并且因此知道回来倚靠上帝,而不会把所有生命的时间在「事业上孜孜经营」,结果是丧失了对上帝的认识,这就等于丧失了生命一样,因为上帝是生命的赏赐者。

  第12至15节,这段经文是谈及有关「试炼」的问题。第12节提到「生命的冠冕」,指的就是永恒的生命。冠冕也是赏赐的意思。一般人看「冠冕」都是属于那些高贵、有权势的人所拥有。但那样的冠冕是暂时的,如同花草树木一样,很快就会凋谢。而雅各书的作者则认为这种属于永恒生命的冠冕并不是专门为某些人准备的,而是为所有在信仰上经得起考验的人所准备的。因为「生命的冠冕」是来自天上的奖赏(参考腓立比书三:14)。

    要特别注意第13节所说的,上帝「不试诱人」。会试诱人心的,是人内心的私欲。因此「一个人受试诱,是被自己的欲望勾引去的」。作者在这里很清楚地说到一个连结关系,就是「欲望」会导致「罪恶」,而「罪恶」带来的结果就是「死亡」。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说这就是人的贪欲,他用「本性」来描述,是罪的表现,而罪使我们迈向死亡。

    第16节,「不要被愚弄了」,这「愚弄」一词表示欺骗之意。

    第17节,作者在这里强调「一切美善的事务和各种完美的恩赐都是从天上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是完全的(参考马太福音五:48)。上帝是「一切光的创造主」,这句话可从创世记第一章3至5节。光,代表着生命(参考约翰福音一:4)。

    第18节,这节可参考创世记第一至二章记载的创造故事有关。
经文:

雅各书 1:19-1:27

注释:

3.第一章19至27节:
    作者从这段开始要进入他写本书信的主要论述,就是信仰需要用实际的行动表达出来才是正确的。因此,听道和行道是一体的两面,不能分开。

    第19节,这节可参考箴言第十七章27节。类似这样劝人寡言、多听的句子,在箴言中甚多(参考箴言十:19、十五:1、十七:27—28)。雅各书作者后来在第三章1至12节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第20节,「上帝公义的目的」,意思是指上帝的爱,特别是指第27节所说的,关心那些孤儿寡妇。但人的「怒气」并不会使上帝的爱增添,因为「怒气」是指批评、斥责,这些对于显示上帝眷顾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的慈爱,一点儿帮助也没有。

    第21节,「挣脱」,表示替换之意。作者在这里说要将「一切不良的习惯和邪恶的行为」,改用「顺服的心来接受上帝种在你们心里的道」。前者是因为没有上帝的「道」,才会有「不良的习惯和邪恶的行为」。后者说用顺服来接受上帝的「道」,这「道」是指天国之「道」,是上帝的信息,上帝的话。这很清楚在表示:只有上帝的话才能改变人的心思意念,才能改变人的行为准则。

    第22至25节,这段经文很清楚在表明一个重要事实,就是若是认为「只要听道就够了」,这种说法和想法都是一种「欺骗」,就是不实在的事。而是要把听到的道实践出来才是真的。若是没有这样去遵行,就好像人在看「镜子」一样,离开镜子之后,就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忘记「自己的长相」了。

    「严密」又「完整」,且会使人「得自由的法则」,若是果真「谨守」,这样的人是「切实行道的人」,这样的人在他所做的事上「一定蒙上帝赐福」。

    耶稣基督曾教导门徒说「只有实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入上帝的国(参考马太福音七:21)他又说:「凡实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马可福音三:35)

    第26至27节,这里作者为虔诚下了定义,第一,就是知道会「管束自己的舌头」,这意思很清楚,就是诚实。若是没有这样,就不是真的虔诚。第二,是对人的苦难有爱的行动,特别是对那些「孤儿寡妇」会给予「照顾」。第三,是知道「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使徒保罗也在罗马书第十二章2节这样说:「不要被这世界同化,要让上帝改造你们,更新你们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么是他的旨意,知道甚么是良善、完全,可蒙悦纳的。」
经文:

雅各书 2:1-2:13

注释:

雅各书第二至五章
1.第二章:
    在这章经文中一再强调一个重要的观念:如果一个人有了信,却没有落实在实际的生活,那样并不是正确的信。作者并没有用很艰涩的语言或是很难懂的神学论述信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他用现实社会的各种生活看得见的事作为例子讨论,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从这里也可以明白,雅各书的作者其实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信徒,信仰并不是停留在语言或是文字的游戏,而是真实的生活际遇。作者强调:生活,就是在见证所信的上帝。因为宗教信仰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谈论多,实践少。真实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是要确实付诸行动。

	因为有许多基督徒是以实际的行动将实践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爱,才因此将福音带到世界各地去。可以这样说,雅各书对许多基督徒确实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因为从这书信让许多有理想的信徒,愿意遵行圣经的教训,以实际行动在生活中表达对上帝的信。

    但因为这一章的观点,引起一些讨论,认为雅各书作者是在反对使徒保罗的「唯独信」这种观点。其实并不然,而是雅各书写作的时代已经是主后六○年代,当时已经有第二代信徒,且面临着迫害来到,他们当中开始有人不敢暴露出信徒的身份等,这些都是作者想要提出来表白的理念:如果真的信耶稣基督,就要用行动见证。

2.第二章1至13节:
    这段经文是雅各书中第一次很具体地提到信仰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说明。作者用很务实的行动,清楚的言语来说明信仰的准则,包括不可对富人和对贫穷者有接待的差异,也提醒信徒要完全遵守诫命。

    第1节,开始就说基督徒「不可凭着人的外表,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人」。这种信仰准则不只是用在教会团契生活中,也应该是用在社会生活中。为甚么雅各书作者会这样写?因为早期教会中发生了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的隔阂,不但不能一起吃饭(参考加拉太书二:12—13),更不用说彼此相互关心的实际行动出现。雅各书的作者是一个犹太人,在「大家都是一家人」这个基础上,他提倡这个观念「不可凭着人的外表,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人」,意思也是在朝着「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之信仰基础论述。

第2至4节,作者在这里以一个贫富强烈的对比来说明基督徒如何在生活中实际见证信仰。注意这里特别提到「来到你们聚会的地方」,表示到教会。这时,有钱人是「手戴金戒指、身穿华丽衣服」。这里会特别强调是「戴金戒指」,表示他的财富很多。因为在第一世纪,黄金是相当稀有的金属,只有富贵家族才有能力戴「金戒指」。而「华丽的衣服」,意思是指很耀眼、闪亮、光彩的衣服,容易引起人注目、赞叹的衣饰。相对的是「贫穷人」,他们是「衣着破烂」。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基督徒对这不同的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可对有钱人特别客气,或是藐视、随意对待那贫穷如流浪汉的人,又是不可「偏心」,「恶意歧视人」。

第5节,作者说「上帝拣选世上的穷人,使他们在信心上富足」,其实也可以从这节经文来理解,在早期教会中,富有的信徒并不多,大多都是贫穷而被社会所藐视的人,但他们来到教会得到很大的鼓励,因为教会愿意接纳他们,使他们在生命中得到极大的鼓励。以西结书第十六章3至14节记载,先知提到当年上帝会拣选以色列民族,并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壮大,而是因为他们像是弃婴,一无所有。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给予的(另可参考申命记七:7—8)。雅各书的作者主要提供一个明确观念:不是因为我们有甚么好的条件才引起上帝关注、拣选,而是因为上帝的爱,拣选我们这些一无所有、卑微的人。

第6至7节,刚好与第5节相对;在这两节经文中,作者提醒这些因被上帝拣选而得到富足的人,却忘记自己过去原本就是贫穷,如今反过来欺负贫穷人。从这两节经文可看到早期教会已经出现的问题,就是有些信徒在自己富有了之后,回过头来瞧不起那些贫穷的兄弟姊妹,这一点是作者不能容忍的。

第8节,「爱人如己」,这是摩西法律上非常重要的规定(参考利未记十九:18),雅各书作者说这是「新国度的法则」。在耶稣基督的教训中,将之列为与「爱上帝」同等重要(参考路加福音十:27—28)。他说这是给门徒的新命令(参考约翰福音十三:34),而使徒保罗也说:「因为全部法律都综合在『爱人如己』这条命令里面。」(加拉太书五:14)

第9至10节,这是在回应第1节所提到的,有人以外表对待人,特别是对那些有钱人的态度很温柔,却用鄙视的态度对待贫穷的人,作者认为这样的态度是违背圣经的教训,如同犯罪一样严重,逃离不了上帝的审判。第10节也可参考马太福音第五章19节,耶稣基督的教导。

第11节,作者强调所有诫命的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作者之所以会强调法律的整体性观念,犯任何法律上的罪过,都是等于伤害了别人,就是没有遵行法律、诫命一样,都是对上帝的一种侮辱。

第12至13节,作者表明一个重要的信仰观念:爱是一切法律的根基。因此,不论是说话,或是行事,都必须以爱作出发点开始。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必须明白:若对别人没有怜悯的心,就不要期待得到上帝的怜悯(参考马太福音六:14—15)。第13节的「仁慈是胜过审判的」这句话,指的是:若是没有上帝的慈爱,人在审判中就被定罪了。因为有上帝的爱,人即使犯了罪,上帝还是会宽恕、怜悯。再者,这句话也可当作:会怜悯人的人,才会得到上帝的怜悯。
经文:

雅各书 2:14-2:26

注释:

3.第二章14至26节:
雅各书作者写这本书信的时代,大约是在主后六十年代写成的,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来自犹太教传承的第一代信徒,因为过去在犹太教的信仰中已经养成了那种随便的信仰态度,即使转换成耶稣的信徒,也是一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造做起,因此,才会在实践信仰的行动上缺乏力量。这也是施洗约翰出来传信息时警告那些前来受洗的犹太人说的,要用实际行为来证明他们确实有悔改,不要以为有祖宗亚伯拉罕作他们的保证人,那是没有用的(参考马太福音三:7—9)。

雅各书作者在这段经文中一再强调,信心若是没有搭配实际的行动,就没有见证可言。没有见证的信仰,等于没有信仰一样。因此,当一个信徒要和上帝建构合宜的关系,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否则就是没有信心。

第14节,所说的「如果有人说他有信心」这句话,表示自己说的并不算数,因为信心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才算数。

第15至16节,作者引用一个生活中最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说如果有人「没得穿,没得吃」,一个有爱心的人会马上就有所反应,而不会说要用祈祷帮助他,或是用祝福的方式回应这个贫穷者的苦难。这对没得穿,没得吃的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第17节,「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句话可说是雅各书作者想要表白的思想中心,在第26节又再次提到。这节所用的「死」这个字,在希腊文是「nekros」,意思是指没有生命的活力,不会弹动、反应的现象。

第18节,这节反应了早期教会有人为了信心与行为之间孰重、孰轻有了纷争,作者认为那是错误的信仰认知,因为他认为信心和行为是一体的两面,两者无法分割。

第19节,作者说「邪灵」也相信只有一位上帝。换句话说,基督徒相信只有一位上帝是不够的。因此,基督徒若是不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心中真的相信上帝,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因为邪灵也这样相信,而且还「非常怕上帝」。

第20节,这节作了一个简单的结语: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没有用的。因为不能产生信心的效果出来。

第21至24节,作者采用创世记第十五章6节,说亚伯拉罕是被称为义人在先,而后才有创世记第廿二章1至19节记载有关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为例,说明信心和实际行动搭配的重要性。作者的意思是指亚伯拉罕就是因为先对上帝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当上帝要他将独生子以撒作为献祭品的时候,他毫不犹疑地就遵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他没有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打转,一再询问上帝为甚么要这样?他遵照对上帝的信心去行。作者强调只有在实际行动之下显示出来的信心,才是真实的。

第25节,作者又举了另一个例子,就是约书亚记第二章所记载的一则有关妓女喇合的故事。作者说喇合就是因为排除困难,帮助约书亚的密探逃离被捕的危险,因而成为上帝的子民。因为她深信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的上帝才是真神。

第26节,这一节就是所读这段经文的总结,作者再次重复强调:信心和行为是一体的两面,不能分开单独阐述。这个「气息」一字,在希腊文是用「pneuma」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指「空气」,也可以作「风」、「呼吸」解释。换句话说,「pneuma」是指活动的「气流」,不是停止的状态。因为身体若是没有流动的「气息」,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死了。
经文:

雅各书 3:1-3:16

注释:

4.第三章:
    第三章至第四章都是谈及生活上的行为。作者特别在第三章1至12节,以及第四章11至12节等两处经文都提到有关说话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对信仰的认知问题,更是关系从信心延伸出来到实际行动。

	圣经中除了箴言以外,会谈到有关舌头问题的,就是以约伯记和诗篇为最多,所谈的就是描述舌头对人造成的利益和伤害(参考约伯记二十:16、三十四:3,诗篇三十四:13、三十七:30,箴言六:16—19、十二:19)。

	雅各书的作者在这一章中特别提起舌头的事,就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在一个信仰团契中,若是没有注意那最微小的事,就很容易造成极大的伤害。就像在前一章作者所提起的,那些卑微、贫困的信徒进入教会参加聚会,却受到冷漠的款待,那种伤害之结果是非常大的。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卑微的人在我们当中,就像不要疏忽了舌头这微小的器官在我们身体上一样,稍微一受伤,都会造成我们全身不舒服。同样的,在一个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信仰团契中,若是有一个卑微的兄姊受到伤害,也会大大影响整个信仰团契。

    雅各书第三章之经文,主要提到两个主题,其一就是谈到舌头在人的言行举止上带来的影响,其二就是有关属天与属地的智慧之间的差别。

第1节,「教师」,这在早期教会中扮演着如同犹太人拉比(教师)的角色,他们专门负责教导的工作。由于「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崇高,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师。当教师若是犯错,就「要比别人受更严重的裁判」,因为教师就是在用言语教导人怎样认识上帝旨意和教训,所以,他的错误教导所带来的影响相当大,他所受的批判也比一般人严重。

第2至4节,作者开始从一个普遍的哲理开始说起,这个哲理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没有过错」的人。箴言的作者甚至说义人也会「屡次跌倒」(箴言廿四:16)。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也区分成故意或是非故意的。这里所指的错误,是指非故意的,且不是很严重的。因此,会反省,就会有控制的效果。就像一只马,只需一个小小的「嘴环」就能控制它,也像一艘大船,只需用「一个小小的舵」就能将之「操纵」,就可以「随着舵手的意思」航行。

第5至8节,在这段经文中作者很详细地叙述舌头对人的影响力是多么地大,作者除了上述用马的嚼环和船舵来比喻,主要在凸显嚼环和马匹在体积上的对比,船舵与船身也是一样。最后则是用这种类比方式带入舌头与人身体的对比,说明影响力大的,并不见得体积就大,反而是最微小的体积,却是有最重要的力量。作者用此来说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舌头」(讲话)能控制的好,就像手握住马嚼环的人一样,可以将马驱使得非常稳定,就如同船长可以用小小的舵控制整艘大船。

雅各书的作者有意说明「舌头」虽然体积很小,但却可以「讲大话」,这意思是指自我膨胀、夸口的话。另一方面,「讲大话」也是指影响很大。作者说「星星之火不是可以燎原吗」这是我们甚为熟悉的一句俗语,主要在说明不要小看舌头只是身上小小的器官而已,却可以造成极大影响,它影响所及的全身。当一个人用舌头讲出不妥当的话语时,造成的罪恶不仅会污染我们全身,严重时甚至会毁坏整个人。作者在这里特别提到人有各样的能力,可以控制这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但是却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舌头。

注意第8节所提到的「毒气」,这字也可以当作「飞箭」解释。这样就会明白一个人若是没有注意到讲话的内容时,就好像看到一支含有剧毒的飞箭射出去一样,伤害了对方,也使自己陷入犯罪中。

	第9至12节,这段经文都是相对的句型,包括颂赞和诅咒、甜和苦、甘甜和咸涩等。注意第12节的「无花果树不能结橄榄;葡萄树不能结无花果」这句话,这是一句中东地带很流行的俗语,意思就是除非天地颠倒,否则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在这里说同样的一个泉水,不可能同时涌出甘甜及咸涩两种不同味道的水。

第13节,「好行为」、「美好的生活」,都是指具体行动产生出来的结果。作者再次回到这本书信最原先的一个主题:有好的行为,才能证明一个人真正认识上帝。

第14节,一个会「自夸」的人,也就是诗人所说的「狂傲的人」(参考诗篇十四:1),这样的人心中不会有上帝。作者强调「撒谎」就是「敌对真理」的行为。因为真理就是上帝,当人撒谎时,就是不承认上帝。

第15至16节,这两节和第17至18节是相对的经文;前两节提到属地上的「智慧」,和后两节说的属天上的「智慧」是不同的。作者提到属地上的「智慧」,其实是「属情欲」的,也属于「魔鬼的」,这包括了「嫉妒和自私」、「纷乱和各种邪恶的行为」等。但属于天上的「智慧」是「纯洁」、「和平、谦和、友善、充满着仁慈」、「没有偏私、没有虚伪」等。

最后作者用土地与撒种子作比喻,将「和平」的种子撒在土地上,必定会收到正义的果子。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说:「促进和平的人多么有福啊;上帝要称他们为儿女!」(马太福音五:9)若要见证福音,最基本的事就是:不制造纷乱、斗争,而是推动和平。因为如果没有「和平」,以基督的名建立起来的教会就没有见证。
经文:

雅各书 4:1-4:17

注释:

5.第四章:
    读雅各书能清楚的看到作者提到许多生活层面上非常实际的问题。在雅各书作者的看法中,若是一个人说他信上帝,但却没有在每天的生活中将他的信仰见证出来,这样的信仰并不实在,反而是让人觉得只不过是嘴巴说说而已。他在这本书信中,先从强调为甚么要将听到的真理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铺陈出来,接着就说到一个人最容易在信仰上失去见证的,就是讲话不算数。然后他又提到当一个人要见证上帝的救恩时,一定要记得从诚实的心开始。在他的看法里,当一个人心中怀有诡诈的念头时,无论他多么会讲话,或是把自己装饰得很敬虔,都是虚假的,因为上帝看人的内心。因此,当一个人要见证福音的信息时,就要从有真实的心开始。有真实的心,才会结出美好的信仰果实来。

	在雅各书第四章,作者特别提醒两件事,一是人的欲望问题,二是谦卑的心才是真正有信心的表现。

第1至3节,把这三节经文用来对照第二章14至17节,就会更明白作者为甚么在这里一开始就提到冲突争吵的事。

「你们当中的冲突争吵」,这句话已经说出了早期教会内部的问题,信徒之间出现严重的纷争与不愉快。在作者的看法里,有冲突争战,是因为人的「欲望」。这里所用的这个「欲望」一词,是指放纵自己,意思是指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不管别人的困难或需要。这也就是在第三章16节所提到的:「凡是有嫉妒和自私的地方,就有纷乱和各种邪恶的行为。」这欲望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动就是「贪婪」,是指对物质生活方面过份倚赖,这样的人的祈祷是没有用的,因为上帝赏赐给人的已经足够、不缺乏(参考路加福音十二:29—31)。使徒保罗说「贪婪」等于拜偶像(参考以弗所书五:5,歌罗西书三:5)。这样的人祈求当然不会得到真神上帝的应许。

第4节,「不忠不信」,意思原本是指一个妇女随处和别的男人苟合。圣经的作者经常比喻上帝与他的子民之间的关系,就像丈夫和妻子一样亲密(参考以赛亚书五十四:5,耶利米书三:20)。因此,「不忠不信」是指离弃上帝和这「世界作朋友」,这里所说的「世界」,指的是财富、金钱之意。这样意思很清楚,在说明一个只关心金钱,把钱财当作神明一般的供奉的人,这种人等于拜偶像一样,就是「敌对上帝」,是「上帝的敌人」。

第5节,这节说是引用自圣经,但我们在圣经中确实找不到「上帝安置在我们里面的灵有强烈的欲望」这句话。这句「安置在我们里面的灵」,指的乃是上帝创造人之后,对着人吹入他生命的气息,使人成为有生命的人。但上帝这样做,是希望人能忠实地仰赖他,遵行他的教训。可是人却离弃了上帝的教训,使上帝难过。这种难过就是这里所说的「嫉妒」之意。因此,上帝不希望受造的人去拜别的神明,或用别的神明取代他。这里所说「强烈的欲望」,是指上帝希望每个人都有纯洁的心灵,因为他创造人类时,就是赐给人类一颗纯洁的心。

第6节,正好与第5节成相对的意义;第5节说上帝是一个嫉妒的上帝,因此,他安置在人内心深处的是一个嫉妒的灵,为要使人对他有绝对忠实的态度。而第6节就是说明当一个人对上帝绝对忠实时,这样的人一定会谦卑为怀,而上帝会加倍增添恩典在这种谦卑的人身上。作者在强调一个基本信念:当一个人越谦卑,他所领受的恩典就会越丰富。只有对上帝不够忠实的人,才会想到要再从其它的神明身上取得更多的赏赐,但那些假的神明并不能赏赐给人甚么,只会带领人走向灭亡而已。

第7节,这节经文继续在说明真的在敬拜上帝,尊崇上帝为生命之主的人,就应该对上帝要绝对忠实。这样的人会知道「要顺服上帝」,会「抗拒魔鬼」的诱惑,这样,魔鬼就找不到机会诱惑人犯罪。

第8节,这里说要「洁净你们的手」,这句话是指犹太人在献祭之前,祭司必须先洗手,才能将要献祭给上帝的祭品带到祭坛上。洗手表示洁净的规定在摩西法律中规定得很清楚(参考出埃及记三十:19—21,利未记十六:4)。但要注意的是,上帝并不重视这些看得见的礼仪,他看人的内心。人不能只用洗手来表明洁净,而是必须有真诚的内心才行。

第9节,作者提到要用「悲伤、哀恸、哭泣」的方式敬拜上帝。雅各书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是真的遇见了上帝的救恩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罪过甚深的人,甚至会为自己这样大的罪过而感到悲伤,哀恸、哭泣。

「悲伤」,这是指一个人发现自己是个有罪的人的时候,就会为自己的罪而感到悲伤。
「哀恸」,这通常都是因为有亲人去世时,心中很难过而出现的情绪。用在这里,是指一个人会因自己犯下严重的罪,真诚忏悔时的真诚态度。耶稣基督说这样的人,会得到上帝的安慰(参考马太福音五:4)。

「哭泣」,这是带有「同情」的意思。当看到有人遇见苦难时,出自内心的悲悯,对苦难者发出同情的心。

第10节,这节也是在回应第6节所说的「上帝赐恩典给谦卑的人」。因此,只要会在「主面前谦卑」,这样的人必定会得到上主的「提升」。

第11节,这里说「不要互相批评」,这个「批评」的字,希腊文是「katalalete」,是指故意在人家的背后说不实在的话。这样就包括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说话不诚实,二是故意陷害人。因为这是违背十诫中的第九诫「不可作假证陷害人」(参考出埃及记二十:16)。这种行为是上帝所不喜欢、厌恶的(参考诗篇一○一:5)。

第12节,作者在这里很清楚提到一个信仰上基本的观念:生命的主权在上帝。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主宰别人的生命。因为生命来自上帝,没有人有资格对别人的生命造成伤害。雅各书的作者认为故意用不正确的话伤害别人,这跟敌对上帝是一样的严重。

第13至16节,这段经文读起来很有「智慧文学」的韵味。像第14节这种对生命的观点,在每个民族中是经常会听到的俗语。人可以为未来提出一个规划,但没有人能把握说一定会如愿以偿,因为决定未来的主权是在上帝,不是在人的手中。

第14节说人的生命「不过像一层雾,出现一会儿就不见了」,在约伯记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句子(参考约伯记七:6—7、十二:10),诗篇这样的句子也不少(诗篇三十九:5—6、六十二:9、九十:4—6、一四四:3—4)。

第17节,要注意「善」这个字,是表示「上帝的旨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知道应该遵行上帝的旨意去做,却不愿意这样遵行时,那就是故意犯罪。先知弥迦特别提醒以色列人,不论用甚么方式献祭,或是献祭多少,都不会是上帝所重视的,上帝喜欢他的子民遵行他的旨意(参考弥迦书六:6—8)。
经文:

雅各书 5:1-5:20

注释:

6.第五章:
	在第四章作者特别提到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因为这会让人看到基督徒真正的信仰内涵。要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在第四章最后一节提到一个人若是知道该做的善事,却没有去做,就跟犯罪一样,都是上帝所不喜欢的事。因为上帝知道每个人的能力,他不会要求人去做他能力之外的事。因此,应该做的事就表示是责任,有时也是义务。

	然后,在第五章作者继续第四章所提到的社会行为问题,谈到当一个人有钱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因为钱财并不是永远都会在自己的身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拥有财富,因为财富也是上帝赏赐的。当一个人忘记了上帝的时候,上帝也会从这个人手上收回去。

	接着,作者劝勉信徒必须要用忍耐和祷告表明对上帝有绝对的信心。当作者鼓励基督徒要学习「忍耐」的态度看待那些欺压穷人而获取暴利的人,也就是要以「宽容」的心看待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他们,不要被他们的邪恶所迷惑,认为他们很有办法累积财富,而是要看他们「很可怜」,因为他们将会面临上帝严厉的审判。

第1至6节,这里一开始就提到有钱人要为「面临的灾难痛哭哀号」,然后从第2节开始到第6节提到这些灾难的内容,包括有:
一是财富将「丧失」(第2节)。这里将财富与「蛀虫」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古代的财富都是以五谷为主,比如说形容一个人财产多少,就是以他的田地多少、可收多少五谷杂粮来形容。因此,这里用「丧失」(这是《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其实这字的本意是指「败坏」(中文《和合本》译文),意思有「腐坏」的意思(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版本)。就像有好的衣服,可是却被蛀虫吃掉了一样,不能用了。耶稣基督就说过这样的教导(参考马太福音第六章19至21)。

二是财富会「生銹」,且成为犯罪的「证据」(第3节)。这里提到的财富用「金银」来表达,可是金银并不会生銹。因此,作者在这里用「金银」的意思,就是指钱财很贵重的意思。古代的钱币通常都是用铜、铁等铸造的。这些铜铁的钱币若埋在土地里,或是收藏不当,在湿冷之处当然会生銹。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世界的末期」,也就是审判来临的意思。这里所提到的是当一个人只知道积蓄财物,却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是去帮助穷困的人,这就像在第二章14至17节所说的,如果我们的兄弟姊妹当中有人没得吃、穿,而却有财富可以多到被蛀虫吃掉、生銹坏掉,这又将怎样面对上帝?这里说这些朽坏、腐蚀掉的,都将成为上帝在世界末日审判的证据。

三是「剥削」、欺压工人(第4节)。这很清楚指出有的财主之财富是来自剥削工人。先知阿摩司就曾一再指责的那些宫廷大官员一样,他们在家中积聚了许多财富,但这些都是用「抢劫」和不公平的交易得来的(参考阿摩司书三:10)。这里说有钱人「克扣」工人的工资,在摩西法律是很清楚记载不可以如此对待工人的(参考利未记十九:13)。摩西法律很严格规定「不可剥削」工人,「要在太阳下山以前付给他当天的工资,因为他需要钱」(参考申命记廿四:14—15)。如果一个人说他信上帝,却刻薄地对待工人,甚至连基本的法律规定都没有遵守,那是说不过去的。

四是过「奢侈享乐」的生活(第5节)。圣经一直在教导不可以过奢侈的生活。就像路加福音第十六章16至31节所记载,耶稣基督比喻中的那位富有的财主一样,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结果下场就是下阴间去受苦。他曾警告当时的犹太人,必须在上帝和钱财之间作个明确的抉择,原因就是钱财往往使人的心堕落,远离上帝的救恩。更严重的,就是把钱财当作上帝,而引诱人离弃上帝。圣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罗门王的堕落就是个例子,他盖奢华的宫殿,结果是离弃上帝。先知的信息中更多(参考阿摩司书第四至六章)。

五是杀害「无辜者」(第6节)。这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也是圣经一再警告人们的信息,不准这样做,因为这是上帝所严厉禁止的事。十诫的第九诫就很清楚说:「不可作假证陷害人。」(出埃及记二十:16)之所以会发生「定无辜者的罪」,就是有捏造罪状的情形发生。列王纪上第廿一章记载拿伯的葡萄园事件,亚哈王和妻子耶洗碧就是用捏造的罪名杀害拿伯,然后将侵占他的葡萄园去盖王宫。同样的,耶稣也是被犹太宗教领袖用假证陷害而遭钉死在十字架上(参考马太福音廿七:59—61)。

第7至8节,这里作者将重点转移到教会共同生活的层面。作者第一件提出的就是「要忍耐,等到主再来」,且是强调「主再来的日子快到了」、「主快要来了」。「忍耐」,这里的希腊文是「makrothumesste」,这是从「宽容」(makpothumos)这个字演变来的。作者提醒信徒知道世界末日即将来到。要学习农夫,他们都会很有耐心地等待上帝从天上降下春霖秋雨。作者这样举例说明,主要在劝勉当时的信徒,不用急躁,要像农夫一样耐心等待上帝的美好旨意。作者认为每件事都是有上帝的时间表。上帝一定会审判,只要时刻一到,审判就跟着来临。

第9节,这里说上帝「审判」的时间就「快要来了」,就在「门口」。因此,作者提醒信徒「不要互相埋怨」,因为上帝很清楚谁做了什么事。

第10节,这节提到「奉主名说话的先知们」,所谓先知,是指上帝的代言人。上帝要说甚么,他就必须说上帝要他讲的话(参考列王纪上廿二:14)。但上帝的话有时并不是人人爱听,也因为这样,忠实于上帝的先知,往往会受到迫害(参考列王记上十九:10)。但作者说要学习忠实于上帝先知们的「受苦和忍耐的榜样」,即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不妥协。

第11节,「忍耐到底」的人是「有福了」。作者提出「约伯」作例子,他是大家甚为耳熟的人物,在圣经中描述他遇到灾难之后生活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但他一直对上帝很有信心、忠实,虽然有很多怨言,但上帝还是显示出「怜悯和慈爱」,亲自与他对话,并启示他明白上帝的旨意。因此约伯后来很感慨地说:「从前我听别人谈论你;现在我亲眼看见你。」(约伯记四十二:5)

第12节,这节作者引用耶稣基督的教导(参考马太福音五:33—37)。会有这种问题是在教会里可能有人因为听到许多不实的传言,使受到不实传言伤害的人不知道该如何辩解,因此,往往必须发誓来表明清白。摩西告诉以色列人可以发誓,但只能奉上帝的名发誓(参考申命记十:20),因为上帝鉴察人的内心,因此,随便发誓就等于是在藐视上帝的神圣一样的严重。雅各书作者再次强调耶稣基督所说的这句话,原因就是要让基督徒用实际的行动来取代说话。

第13节,这节是相对应的句型。「痛苦」与「喜乐」相对照;痛苦时,最好就是以「祷告」将心中的痛陈述给上帝听(参考罗马书八:26—27)。

第14至15节,这里提到「害病」,与第13节提到的痛苦有关。为生病的人祈祷「抹油」,这油是一种医药用的油膏,从橄榄油提炼出来的,有治病的功效。这里提到要请教会的「长老」来祈祷,这里的「长老」就如同今天教会的牧师、传道、长老一样。作者说祷告若是「出于信心,就能治好病人」,而且说「病人所犯的罪会得到赦免」,这是因为和当时对生病的看法有关,有可能几个原因:

一是病人在病床上发现自己的病,确实与犯罪有关。因此,体验到生病乃是上帝对自己犯罪的惩罚。因此,透过祈祷认罪,恳求上帝的赦免。

二是当人生病的时候,才有机会安静下来省思自己和上帝的关系。藉此,人才会想到自己的软弱、有限,甚至这时才会发现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上帝,也知道自己确实需要上帝,这样的反省之下,会帮助人谦卑下来。

第16节,作者劝勉大家「要彼此互相认罪,彼此代祷」,这些都是在教会共同团契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功课。作者说「义人的祷告有很大的功效」,所谓的「义人」,是指和上帝关系和好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会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人。因此,当一个人要替别人的病祈求上帝医治时,必须要先明白自己是否有保持与上帝和好的关系,这一点认识很重要。而这种和好的关系之第一件事,就是对上帝有绝对的信心。

第17至18节,作者用先知以利亚为例子,这是记载在列王纪上第十七至十九章的故事。作者认为先知以利亚和我们都一样是个普通的人,并没有甚么特别能力,只因他与上帝有非常好的关系,因此,他祈求上帝不要下雨,上帝就听他的祈祷。当他祈求上帝开始下雨时,上帝也听他的祈祷。作者用先知以利亚为例子,最重要就是在说明只要用真实的心向上帝祈祷,上帝一定会垂听,而真心敬拜上帝的人,也必定会在生活上见证自己所信的上帝。

第19至20节,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指出那些「迷失而离开了真理的人」,是为何离开或是他们离开的情形如何?有可能是因为遇到了「迫害」之后,又回到犹太教去,或是有的人干脆就不再参加任何宗教信仰活动。这里说寻回迷失的信徒,是教会存在的责任之一,也是信徒应该有的责任。因为这是「抢救」灵魂的工作,可以使人的「罪得到宽赦」。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