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出埃及记 1:1-1:7

注释:

1.第一章:
就像创世记一样,出埃及记也是由几种不同的传统资料混合编辑而成的。包括最古老,出现在主前950年代左右的「耶和华文献」;在主前750年左右出现的「以罗伊文献」;主前550年代的「祭司文献」。

在第一章也是以这三种文献混合编辑。第1至5节、第7节、第13至14节等,都是属于「祭司文献」。第6节、第8至12节等,都是属于「耶和华文献」的资料。而第15至22节则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

2.第一章1至7节:
这段经文可看到「祭司文献」的特色,就是族谱的记载相当详细。除约瑟外,作者将雅各和他十一个「直系」孩子的名字都写了出来。总数是「七十人」。这里所说的「七十人」是包括约瑟家的口数在内(参考创世记四十六:27)。但在使徒行传的资料却说是有「七十五人」(参考使徒行传七:14)。

第5节,这里特别指出雅各带入埃及的人口数,因为约瑟是早就被卖到埃及,且是因为约瑟当上了埃及宰相,才使雅各有机会带着家族进入寄居。

第6节很清楚说「约瑟死了,他的兄弟们和他们的同辈也都死了」,这是指第2至4节所提到的那一代的人。其实这节也为出埃及记往后的故事留个伏笔,因为约瑟和他同辈的人都死了,也是在表示埃及人已经逐渐忘了他们过去在埃及所做一切的事。

第7节,这节是整个出埃及故事的背景最重要的经文。因为这节也在说明后来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受到苦难的主要原因,是危及埃及社会的稳定。从雅各带「七十人」进入埃及到现在,已经是「又多又强盛,遍及埃及全境」。这说明雅各的子孙在埃及发展得相当快速,已经不是用一个家族这样的观念可以形容,而是要用大族,且有发展出大国的趋势。因此,不再用「雅各」的名称,而改用「以色列人」,表明的是十二支派的总和。
经文:

出埃及记 1:8-1:14

注释:

3.第一章8至14节:
这段经文提到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埃及出现新的王,这个王决定改变国家政策,从过去对以色列人民的友善,到现在变成仇视。

第8节,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因为这一节说出了整个出埃及故事的主要因由,就是这个新继任的王「对约瑟的事毫无所知」。这个新的王是谁?有可能是一位非从世袭继承下来的新王。此时的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已经居住大约长达四百年左右,经历过好多世代。
「他对约瑟的事毫无所知」,这句话至少说出在埃及已经不再有人谈及约瑟治理埃及王国的历史事件。

第9至10节,这个新王认为以色列人民越来越多对埃及生存造成威胁。特别指出万一有战争的事发生,以色列人民若是和外族人联合起来,不论逃离或是控制着埃及,将会使埃及沦陷成为奴隶。因此,他认为应该「设法阻止」以色列人民「增加人口」作政策转变的第一步。

第11至14节,除了控制人口增长外,这个埃及国王接着压制以色列人民,使他们从过着优渥的生活,开始变成「苦工」、「奴役」,用这种方式抑制以色列人民日渐壮大的势力。第11节「作为国王的补给中心」,也可看成是「指挥中心」。
经文:

出埃及记 1:15-1:22

注释:

4.第一章15至22节:
这位新的王除了采用「苦工」、「奴役」对付以色列人民外,也同时采用「灭族」的方式。这是为了要抑制人口的急速成长之故,而采取的强制手段。
第15至18节,埃及国王采取两种压制以色列人民的方式,其一是将他们贬为「奴工」,意即给予非常低的工资,但相对的,是非常严苛的劳务工作。另一种是采取特别的人口政策,就是生下「男婴,就杀掉,女婴,就让她活下去」,这在当时以男性为传承中心的社会和世代,这种政策等于是「灭族」一样。

第17节是整个出埃及运动的中心思想,这两个被命令执行埃及国王指令的希伯来接生婆是「敬畏上帝,不服从国王的命令」,可参考使徒行传第四章19至20节,彼得和约翰在犹太人最高议会中的回答。听从人的话,可以活得一时,也可以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想要的,但真实的生命是在于听从上帝的话语。整本出埃及记的故事就是以上帝的话语和埃及王、人的话作对照架构起来的。

埃及国王对这两位希伯来接生婆没有依照他的谕令行事感到不解,询问为甚么还继续让男婴活着?

第19至22节,这里再次强调这两位接生婆「敬畏上帝」,所以「上帝特别看顾她们」,赐给她们有聪明的智慧,知道怎样回答。耶稣也说过,在受到迫害而被带到法庭时,不用担心该说甚么话,因为圣灵会帮助被迫害者说话(参考马可福音十三:11)。

这两位接生婆回答说「希伯来的妇女不像埃及妇女;她们很强健」,这句话也在隐喻着以色列人民已经被逼迫过着奴隶的生活。

第21至22节说明在困苦中,上帝依旧没有离弃他们,与他们同在,让他们在困苦中仍旧充满着生命力,人口持续增加。但埃及国王的命令越来越严苛,他用这种方式敌对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2:1-2:10

注释:

5.第二章:
这章也是由三种资料合编而成的。第1至10节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第11至22节是「耶和华」文献的作品;第23至25节是属于「祭司文献」。

这一章的主题是介绍摩西的出生和改变他一生的原因。摩西,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更是代表着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间特殊关系的记号,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且是一位带领以色列人民与上帝立新的约的代表者。

6.第二章1至10节:
这段经文是属于北方以色列的资料,也就是「以罗伊文献」的背景,说明摩西出生的事。

第1至4节,「有一个利未族的人」,他后来结婚生出摩西。然后从第六章20节就会清楚这个利未族的人就是「暗兰」,他「娶了自己的姑姑约基别」;「生了亚伦和摩西」。因为在第一章22节记载埃及国王下了一道谕令给全国人民:「希伯来人新生的男婴都必须扔到尼罗河去,只准女婴活着。」因此,摩西出生,父母将之隐藏三个月后,实在是再也隐藏不住了,只好将他置于防水的篮子放在河边芦苇丛里。

第4节提到摩西的「姊姊远远地站着」看会有甚么结果。这姊姊就是美莉安(参考民数记廿六:59)。

第5至6节,这两节提到「巧遇」的事,就是埃及国王的女儿来河边「洗澡」,刚好发现这篮子,且从篮子里发出「婴儿在哭」的声音,使国王的女儿「心生爱怜」,且一看就知道这婴儿是「希伯来人的婴儿」,原因是只有希伯来的男婴才会被丢进河里杀死。因此,这「生出爱怜」就使她愿意将这篮子的婴儿带回家去扶养。

第7至10节,这里的第7节就回应了第4节所记载的。摩西的姊姊主动上前去建议是否需要一个希伯来女人当奶妈。

故事到这里都没有提起婴儿、婴儿姊姊、母亲等人的名字,这表示在这件事上有奇妙的上帝的手在带领着,上帝在执行他那奇妙的拯救计画。因此,这段经文其实就是往后上帝用巧妙的方式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缩影。

第10节,这里说埃及国王的女儿将这婴儿取名「摩西」,表示从水里「拉上来」的意思。
经文:

出埃及记 2:11-2:22

注释:

7.第二章11至22节:
这段经文则介绍摩西后来关心自己的同胞「被迫服苦役」的事,正好说明以色列人民的教育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母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摩西虽然是在埃及王宫长大,但却从小心中就对以色列民族有很清楚的认同感。

在这段经文中,前后两次看到摩西为「弱势者」出力。这正好说明了他的名字的含意;原本摩西这个名字的意思,在希伯来语和「拉上」同语音。这也是表明救援、扶助的意思。

第11至13节,摩西「长大了」,在中东地区表示已经有十三岁大之意。这时他常常「出去探望希伯来同胞」,且亲眼目睹那杀害希伯来同胞的埃及人,他主动替这个受害人报复,杀害那埃及人,并且将之埋葬。但第13节却可以看出在以色列人当中已经在流传着摩西身分的问题。

第14至16节a句,但当他看见自己同胞希伯来人在打架而上前去排解他们之间的纠纷时,却被拒绝,才发现自己虽然有认同,却不被接受,这情形也发生在后来他进王宫去为以色列人民向国王说项时,反而因此加重以色列人的工作量,导致他的同胞更痛恨他(参考五:20—21)。再者,第14节说出这以色列同胞的反应,也让摩西想到自己杀害那埃及人的事,已经在以色列人民当中传述着,若此,这消息很快就会传进王宫,他的生命一定会有危险。摩西知道再也无法隐藏自己所做谋害埃及人的事,因此「心里害怕」。果然,跟他所料想的完全相同,国王听到了摩西所做的事,认为这是一件相当严重的大事,因为这是等于叛变,于是国王下令要「杀摩西」,就这样开始摩西逃亡的生活。

第16节b句,摩西逃到「米甸」,这是位于摩押地区南部,在埃及的东边。米甸的祖先就是亚伯拉罕和妾基土拉所生的儿子的后代(参考创世记廿五:2),这个族群以骆驼经商为生,在士师时代曾和以色列人发生战争(参考士师记六:1—6)。这里有个祭司「叶特罗」,这名字的意思是指「神的朋友」,表示他和所事奉的神关系很好。

第16节b句至17节,摩西确实是个很会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人,而这种人是上帝拣选成为仆人应该有的态度(参考创世记十八:19)。当他看见叶特罗的七个女儿在打水时,被欺负,他就上前去替叶特罗女儿主持公道。不但保护她们,还替她们打水给羊喝。

第18至22节,叶特罗听到女儿将所发生的事告诉他之后,就赶紧邀请摩西来家里作客,他因此留在叶特罗家里。叶特罗善待摩西,还把自己的女儿西坡拉嫁给他,他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革舜」,这名字含有「寄居」、「驱逐」的意思。
经文:

出埃及记 2:23-2:25

注释:

8.第二章23至25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为第三至十二章拯救以色列人民脱离埃及的序言。

第23节,死去的国王是想要缉捕摩西的王,而新的王继任,并没有减轻以色列人民奴隶工作的负担。以色列人民果真痛苦到极点,只有向上帝求救。

在苦难中向上帝求救,这是最正确的方式,也是整本圣经重要的信息。生命的苦难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解决,而是需要上帝帮助才有办法使人脱离。

第24至25节,这里出现「上帝听见」、「上帝看见」,然后说上帝「非常关心」等用词,都在表示上帝已经准备好要进行他拯救的计画。

这句上帝「记起他曾与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约」,表示上帝永远记住他和他的子民之间所立的约,因为圣经说上帝是信实的,他永远记住所立的约,且坚持遵守所立的约。
经文:

出埃及记 3:1-3:10

注释:

9.第三章:
这章也是由三种文献混合编辑而成的。第1节、第4至6节、第9至14节、第19至22节等,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第2至3节、第7至8节、第16至18节等,是「耶和华文献」的作品;第15节是属于「祭司」的文献。

这一章和第四章都是记载上帝呼召摩西回去埃及带领以色列人民出来的经过。但第三章主要是解答摩西心中的疑虑――害怕回去见他自己的同胞。因为在第二章14节记载以色列人民曾质问他说:「谁派你来作我们的首领,作我们的法官?」因此,第三章以上帝在解释自己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约」的关系,交代摩西怎样去告诉以色列人民,他是如何领受上帝差遣的使命。

10.第三章1至10节:
这段经文是摩西被上帝呼召的记事,在摩西的记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第1节,摩西从原本在埃及王宫生活,因为逃亡变成一个在旷野放牧羊群的牧羊人。这节说上帝的山是「何烈山」,原来是指空旷之地,没有任何东西。但在第十九章3节,说摩西去见上帝的山却是「西奈山」,这意思刚好与「何烈山」完全相反,指的是丛林茂盛的意思。其实,这是因为不同文献传统所提供不同的资料所致。

第2至3节,长老教会所谓「焚而不毁」的记号,就是从这两节经文来的。「上主的天使」,其实这里指的是上帝自己,也可以说上帝的天使站在前面,而上帝就在火焰中出现对摩西说话。

第4至6节,这里上帝第一次介绍他自己给摩西认识,他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这句话主要在表达的就是「约」,也是在回应第二章24节所说的。因为火焰实在太大,使摩西无法正眼看着上帝,后来他曾要求再看一次,但没有成功,因为没有人能够看见上帝的面而存活下来(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三:18—23)。

第7至10节,这段经文是上帝在说明他要拣选摩西去埃及带领以色列人民出来之因。

在这段经文中,一再重复并强调上帝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已经知道以色列人民「渴望挣脱奴役的哀号」。因此,决定要「下来」从埃及人手中将以色列人民拯救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去一个「肥沃宽广、流奶与蜜的地方」。并在第8节说明这个肥沃宽广与流奶与蜜之地,是「迦南人」等六个民族居住的地方。

所谓「流奶与蜜」,意思除了是指土地肥沃之外,还有另一个意思,是指会有上帝同在。只要有上帝同在,就不会有匮乏之虑(参考以赛亚书七:21—22)。
第10节,这是上帝要摩西去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命令。
经文:

出埃及记 3:11-3:22

注释:

11.第三章11至22节:
这段经文在说明上帝怎样让摩西顺服他的拣选,以及上帝再次介绍他自己给摩西更清楚认识。

第11至12节,摩西听到上帝呼召他回去埃及,他第一个反应是:「我算甚么?我怎能到埃及王那里去,把以色列人领出来呢?」这句话可参考第二章15至16节,摩西很清楚自己是埃及朝廷通缉的要犯,回去埃及等于自投罗网。但上帝很肯定地告诉他,要与他同在,且要他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后,到这山上来敬拜上帝。

第13节,这节是摩西第一次推托,他不想接受上帝的呼召。他问要怎样介绍上帝给以色列人民知道?这种介绍在东方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从名字开始。

第14至17节,这段是上帝介绍自己给摩西知道。

「创始成终的主宰」,意思是整个宇宙万物的开始,就是从这位创造者开始。所以,在宇宙万物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位主宰就已经存在。这位宇宙的主宰,曾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有密切关系。因为知道他们受苦,所以差派他去带领他们。并且也要摩西告诉他们,上帝要带领他们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那是「流奶与蜜的肥沃土地」。对以色列人民来说,这位「创始成终的上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位上帝乃是「他们祖宗的上帝,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

第18至20节,这是上帝对摩西讲的差遣之第二段话。

上帝要摩西去带领以色列人民的「领袖们去见埃及王」,然后要对埃及王说,「希伯来人的上帝」要国王准他带领以色列人民「走三天的路程,到旷野去」向上帝献祭敬拜。

这里特别用「希伯来的上帝」,表示这在埃及人眼中根本是没有甚么能力的上帝。而且要在旷野敬拜这位上帝,表示这位上帝很穷,才会居住在旷野。有谁会想到,上帝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从埃及出来,竟然是要到「旷野」,这跟富裕的埃及是非常大的差距。

第19至20节,这两节很清楚说明埃及王不可能这么轻易地就放以色列人民离开,因为以色列人民就是埃及工业的奴工,让他们离开,等于让埃及的经济陷入困境。上帝知道必须透过「各样神迹来惩罚埃及」,才会使埃及放以色列人民离开。

第20节也是为第七至十一章这段经文所记载上帝用各种神迹来惩罚埃及人先留下伏笔。

第21至22节,这两节是上帝对摩西所说的第三段话,也为后来第十二章33至36节预留伏笔。

上帝说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时,「不会空手离去」,表示不会让他们以奴隶的样式离开,因为奴隶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包括他们在主人家里所得到的子孙和产业。上帝会让以色列女子带着「金银、首饰,和衣服」离开,表示是很有尊严地离开埃及。这就像雅各要离开拉班的家,带着自己的妻儿外,还带着许多家仆、家畜动物等。拉班曾恫吓地说这些都是属于他的(参考创世记三十一:43)。但上帝让雅各不是空手回去,而是满载而归。
经文:

出埃及记 4:1-4:17

注释:

12.第四章:
这章是由「耶和华文献」(第1至16节、第19至26节、第29至31节),及「以罗伊」的资料编辑在一起。主要是在描述上帝怎样让摩西顺服他的呼召,去埃及带领以色列人民出来。

13.第四章1至17节:
这段经文继续描述摩西想尽办法要推诿被上帝拣选,但当上帝决定之后,就像约拿那样跳进海里,上帝也是非要他去完成「仆人」的使命不可。

第1至5节,摩西用「以色列人不信我、不听我的话」来推辞。在第三章11节记载摩西曾回答上帝说:「我算甚么?我怎能到埃及王那里去,把以色列人领出来呢?」他的回答其实有理由,原因是他乃是埃及朝廷的要犯(参考二:15—16)。现在他用以色列人民不会相信他来推托,这也是事实,因为当年他就曾被他们质疑过,使他心里感到担忧、不安(参考二:14)。

上帝用摩西放牧羊群的必备工作「手杖」当教材,赐给他有行神迹奇事的力量,而第一件神迹就是使他手中的杖变成一条「蛇」。这「杖」也代表着权柄、能力。而「蛇」,是当时埃及民间普遍供奉的神只之一,就像国王会用眼镜蛇当作头饰,表示很有权威和能力,是埃及人敬畏的神灵。但却是摩西手中可控制、掌握的器皿。上帝用这种方式使摩西被以色列人民信任,并知道摩西很有能力。

第6至8节,上帝继续行第二个神迹,要让摩西知道他的双手充满着上帝所赐的能力。这件神迹就是让摩西的双手变成麻疯,这种病在当时认为是天谴病,是绝症。但摩西却有能力可以使麻疯病来去自如,后来他的姊姊美莉安长大麻疯,也是摩西祈祷之后而得医治(参考民数记十二:13—15)。上帝用这个神迹也是在告诉摩西,以色列人民会相信他,且知道他身上有极大的能力可以治病。因为若连麻疯病都可以医治,其它的病更不是问题。

第9节,这是第三件神迹,摩西能够使埃及人敬奉的尼罗河变色,不能喝。因为摩西可以让埃及全国人民所敬奉的尼罗河神都为之变色,表示摩西是绝对可信赖的领导者。

第10至12节,摩西再次推托,这次他用「没有口才」来拒绝。他甚至表示,就算上帝跟他讲这么多,用这样奇妙的神迹奇事之能力赏赐给他,他仍然坚定地拒绝。

但上帝还是坚持要拣选摩西。上帝让摩西知道,他不是要拣选会讲话的人,而是拣选忠实的仆人。忠实的仆人只要照着上帝的指示讲话就对了(参考列王纪上廿二:14)。

第13至17节,摩西还是拒绝上帝的呼召,他要上帝差遣别人去。这次上帝「动怒」了。为了要堵住摩西说没有「口才」的藉口,上帝决定拣选摩西的哥哥亚伦,他是一个很有口才的人,可以帮助摩西。

第16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说摩西代表着上帝,所传递的信息都是上帝启示他说的,可以从摩西身上和信息,知道上帝的旨意。而他手上的杖,就是个记号。
经文:

出埃及记 4:18-4:23

注释:

4.第四章18至23节:
这段经文描写摩西决定接受上帝呼召。上帝说埃及国王不会那么轻易地放以色列人民离开,因此再次提醒摩西,在他的身上有上帝赏赐的能力,可以用来行各样神迹,甚至预言会用杀死埃及长子来惩罚国王拒绝听从上帝的命令。

第18至20节,摩西向岳父叶特罗辞行要回埃及,但他并不是将上帝启示他的话说出来,而是用回去埃及「看看」他的「亲属是否还活着」。上帝再次为了要坚定摩西的信心,让他知道当年想要杀害他的人,包括埃及王在内都已经死了。因此,他就带着妻儿一起走回埃及去。

第21至23节,这段话是上帝对摩西所说的,让他知道回埃及去见国王,一定会掀起对立、较劲。

第21节通常是读出埃及记会遇到的问题,上帝既然要摩西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却又要使埃及国王心刚硬,不放以色列人民出去?一直到第十章,这样的句子一再重复出现。请注意,在这里所用的「刚硬」这个字,三种文献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太一样:
在「耶和华文献」的「刚硬」,表明的意义是指「沉重」之意(参考七:14;八:15、32;九:34;十:1)。意思是埃及国王因为上帝要摩西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心相当沈重。
在「以罗伊文献」的「刚硬」,是指埃及国王因为生气而生出刚硬的心。也就是说因为外力的介入,才导致他如此(参考四:21;九:35;十:20、27)。

「祭司文献」的「刚硬」,指的是埃及国王的心很刚硬,这并不是甚么人可以让他这样忿怒生气,而是上帝才导致他这样生气。原因是上帝要把以色列人民从埃及带出去,一般人是无法使他疯狂到这样的地步。

以上三种表达「刚硬」的意思,都有一个共同点:埃及国王的心之所以会如此「刚硬」,是因为上帝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缘故。

第22节的「以色列是我的长子」,这句话很重要,因为「长子」表示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以色列人民就是上帝的长子,表示上帝看为最珍贵的子民,被如此欺负是不对的。埃及人如此虐待以色列人民,也要为此而付出大的代价。
经文:

出埃及记 4:24-4:31

注释:

15.第四章24至31节:
这段经文也是在读出埃及记的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上帝既然要差遣摩西回埃及,为甚么在半路上还要杀害他呢?还好,因他妻子西坡拉机警,才救了他的性命。

第24至26节,可能是在说明摩西患重病,他的妻子用孩子的割礼医治了摩西的病(参考第26节西坡拉说的话)。再者,这件事主要是在说明摩西的孩子补行了割礼。因为他的孩子是在米甸的旷野出生,没有受过割礼。用这方式在说明他的家庭「以色列化」,是和上帝立「永远之约」。第三,割礼也在表明与生命的救赎有密切关系,割礼的约,是在表明上帝的救恩。

第27至28节,上帝启示亚伦去迎接摩西,而摩西把上帝「要他到埃及去做的一切事」,包括要他讲的话,要他做的事,都全部告诉亚伦。因为亚伦是他的副手,要帮助他传达上帝的信息。

第29至31节,这三节可说是往后兄弟两人在埃及所说所做的事之序言。
经文:

出埃及记 5:1-5:9

注释:

16.第五章:
这一章到第六章1节,都是以「耶和华文献」的资料为主轴(第3节、第5至23节、第六章1节),搭配着「以罗伊文献」的资料为副(第1至2节、第4节)。这段经文的主题是在说明:以色列人民虽然哀求上帝拯救他们,可是,当上帝开始展开拯救计画时,以色列人民却不清楚上帝的拯救工作,因此埋怨摩西和亚伦。这说明了人的共同通性,对上帝的旨意明白甚少,总是抱怨比感谢还多。

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十二章,这段经文都围绕在上帝、摩西和亚伦,和埃及国王等三个对象。摩西顺服上帝的差遣,由亚伦帮助他,两人一起去埃及见国王,并且传达上帝要他们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事,主要目的是要带以色列人民去「旷野」敬拜上帝。也在这段长达八章的经文篇幅中,一再看到埃及国王心「刚硬」的例子,不但不愿意听从上帝的话,甚至是变本加厉地残酷对待以色列人民。他用这种方式在对抗上帝,他要表明他才是真正的「神明」,希伯来人的上帝,只不过是个「旷野」神明而已。为了埃及国王这种恶劣态度,上帝用十个大灾难严厉惩罚埃及人和国王,才使埃及人和国王终于认识到以色列人民的上帝,是不可污蔑的。

17.第五章1至9节:
这段经文在说明摩西和亚伦去见埃及国王,并且将上帝要他们对埃及王说的话,述说一遍。但随即遭遇到拒绝。不但如此,埃及国王甚至下命令,要更多压制以色列人民做苦工。这就回应了第三章19至20节上帝所说的话。

第1至2节,摩西带着亚伦去见埃及国王,很清楚地,将上帝要他们转述的话告诉埃及国王后,埃及王第一个反应是:「上主是谁?我何必听从他?我为甚么要放以色列人走?我不认得上主;我也不放以色列人走。」这样的话,都在说明在埃及国王心中,那旷野的神,是很低级的,没有能力的神,才会困守旷野。而他自认是一个有能力的神,才是真正的神,才会使埃及富有、国势强大。因此,当他在说「上主是谁」,或是「我不认得上主」这样的话时,语气都是带有鄙视的意味。

第3至5节,摩西和亚伦再次重述上帝要他们讲的话,但这次语带警告,若是埃及王仍然不准,将会有「疾病或战争」惩罚以色列人民,导致严重死亡。而这也将会带给埃及重大的损害,这种损害将会超过埃及所能承担的范围。但埃及国王一听,就更加生气,他认为以色列人口那样多,单单要养活这些人就是很大的负担。现在摩西和亚伦又说这种带有恐吓的话,目的只是想要拖延工作而已。

第6至9节,埃及国王采取压缩以色列人民的政策,不给他们工程需要的材料,要以色列人民自己去载运制砖的材料,而这必然会增加工时,却要以色列人民交出同样的工作数量,这一定会拖延。而若要准时交出工作数量,就必须加班、加工,这样只会增加以色列人民的痛苦。但埃及国王认为只有这样,以色列人民才不会想到要去「听信妖言」。
经文:

出埃及记 5:10-5:21

注释:

18.第五章10至21节:
这段是描述摩西和亚伦去见埃及国王之后,国王改变政策,导致以色列人民更加痛苦,也引起以色列人民痛恨摩西和亚伦。这也说出上帝忠实的仆人传递上帝的信息,刚开始之初,往往会因为带来改变而引起生命的痛苦。

第10至14节,因为是国王直接对埃及监工和以色列人民的领班下命令,要以色列人民自己去载运、寻找材料,但工作数量却不能因而减少,在这情况下,他们真的是无法如期交出原先可交出的量,结果这些以色列人民的领班开始受到埃及监工严厉的「鞭打」。

第15至19节,以色列领班去见国王,他们向国王「请求」,也等于是向国王「求救」一样。虽然是国王下命令,他们认为可能是埃及监工自己的意思,或是国王听他们诉说后,会改变政策也说不定。

但埃及国王的回应却是如监工告知他们的相同,并且认为他们是「懒惰」、「偷闲」才会有这种想要敬拜上帝的念头。严词回绝了以色列人民领班的请求。这时,他们才醒悟过来,说「大祸临头了」。

第20至21节,这些领班看见摩西和亚伦,责怪他们。他们不再相信摩西和亚伦真的是来自上帝差遣,认为他们只是假借上帝的名义乱说话的假先知。否则他们怎么会带给以色列人民更大的痛苦呢?
经文:

出埃及记 5:22-6:1

注释:

19.第五章22节至第六章1节:
这段经文是摩西听了以色列领班的诉苦和痛恨之回应后,很自然的转向上帝。这种情形一再在往后漂流在旷野时出现。每当有以色列人民向他抱怨口渴,或是饥饿,或是遇到痛苦,摩西就转向上帝,他代表着以色列人民向上帝转达他们的痛苦。

第22至23节,摩西转问上帝的话是:既然呼召他去传信息且要带领以色列人民,就要让他所传递的话语成真。但现在的实况是:他转达上帝的信息给国王后,不但没有得到效果,反而让以色列人民受到更大的痛苦,因为埃及国王是「更加残酷地对付」上帝的子民。他问上帝为甚么「一点都不救助他们」。这种情形也出现在先知哈巴谷的信息中(参考哈巴谷书一:12—13)。

其实,若是埃及王一听摩西告诉他的话,就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就不会有往后出现的大灾难。再者,若是埃及国王一听之后就相信了,也表示埃及国王承认这位天地创造者上帝,才是真正的神。但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拥有权势者会这样简单承认自己需要听从真正的上帝的话,他总是会想要跟上帝拼高低,输了之后才会相信上帝的话是不可以轻忽、藐视的。

第六章1节,这节回应第三章19节,上帝曾对摩西说过,要用「逼」的,才能使埃及国王就范、听从。这节的「逼」和「赶」,都在表示用强大有力的手段,迫使埃及人和国王向上帝投降。

20.第六章:
这一章从第2节开始,直到第七章13节,这段经文都是属于「祭司文献」的资料。第六章的重点在介绍摩西和亚伦的族谱。而第七章1至13节是上帝透过摩西向埃及国王提出最后的通牒,若是不听从,上帝将会开始他伟大的神迹作为,展开一连串的严厉惩罚。
经文:

出埃及记 6:2-6:13

注释:

21.第六章2至13节:
这段经文从述说上帝呼召摩西开始,然后说明上帝要拯救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苦难之地,是因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有约。虽然摩西将上帝所告诉他的这些与他们祖先之间有约的事,转述给以色列人民听,但他们却因为奴役的痛苦,已经丧志,失去了信心,不再听摩西和亚伦的话。

第2节,一开始上帝就说「我是上主」,在第8节上帝结束这段对摩西讲的话之后,也是用「我是上主」作结语。其实,这样的编辑方式也在说明上帝就是万物的开始,也是万物的结束,正好是第三章14节所说的「创始成终」的上帝。因此,他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所立的约,也是永远有效的。

第3节,这节说上帝是「全能的上帝」。圣经说这位创始成终的上帝有三种特性,一是「全能的」,二是「全知的」,三是「全在的」上帝。

第4至5节,因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有立永远的约,要把迦南地赐给他们。因此,现在听见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受苦的声音,也正好是这个时候,他可以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实践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祖先之间的约的关系。

第6至8节,上帝决定要「伸出大能的手」救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相对的,就是要惩罚埃及人和国王,这样他们才愿意放开他们的手,让以色列人民离开。这里「大能的手」,表明上帝是个「全能」者。

第7节,这里上帝说:「我要把你们当作我的子民,我是你们的上帝。」这句话就是圣经中描述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约最典型之句型。有时只会写「我是你们的上帝」,没有说出「你们是我的子民」,都是在表明约的存在和延续性,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9节,将这节对照第三章18节所说的,以色列人民会听从摩西的话完全相反。这节也回应了第五章21节,埃及国王和他的官员痛恨以色列人民,找藉口要杀害以色列人民,使他们再也不听摩西和亚伦的话了。

第10至13节,这段经文很清楚,连摩西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对上帝再次命令他去向国王传递信息,都觉得欲行无力。他对上帝说:「连以色列人都不听我的话,国王会听我吗?我是个不会讲话的人。」他再次用这种方式来表示拒绝上帝的呼召。但上帝却命令摩西和亚伦,不但要去告诉国王,也要去告诉以色列人民,说上帝要他们去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这里用「命令」,是一种加重语气,表示非去不可。
经文:

出埃及记 6:14-6:27

注释:

22.第六章14至27节:
这是摩西和亚伦的族谱。也因为这段族谱记事,将原本上帝对摩西和亚伦命令的行动给打断。其实,这段族谱主要是在介绍亚伦的族谱。因为整个族谱主要在说明摩西和亚伦都是暗兰的儿子,并没有说摩西家族的任何名字。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要透过亚伦,介绍祭司制度的建立,和在以色列民族中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以色列人民宗教信仰直到现在。而摩西仅止于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这种编辑方式有个特别意义:亚伦的后裔成为祭司,在以色列的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整个离开奴隶运动中,摩西的功不可灭。

第14至15节,这段是记载雅各的长子吕便和次子西缅的族谱。

第16至19节,这段记载第三子利未的家族。特别强调利未活到「一百三十七岁」。

第20至22节,这段主要是在说明摩西和亚伦都是暗兰的儿子,他们的母亲约基别也是父亲的姑姑。这里并没有提到摩西和亚伦还有一个姊姊,叫美莉安,这个名字要在民数第廿六章59节才说约基别除了生亚伦和摩西,也生了美莉安。

第23至25节,这段是亚伦家的族谱。

第26至27节,这两节用结束介绍族谱的方式,说明摩西和亚伦的工作及角色,他们两人就是带领以色列的「各支族一队队地」离开埃及的重要领导者。
经文:

出埃及记 6:28-7:7

注释:

23.第六章28节至第七章7节:
第七章主要是由「祭司文献」(第1至13、第19至20节a句、第22节等)组成,加上「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14至18节、第20节c句至21节、第24至25节等),以及「以罗伊文献」的资料(第20节b句、第23节等)等混合编辑而成。

就像前面提起过的,从第六章2节开始直到第七章13节,这段都是属于「祭司文献」的资料。继续在描述上帝依旧没有放弃拣选摩西作为他的仆人的计画,为的是要他去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

第六章28至30节,这三节可参考第四章1至17节。这里的资料是「祭司文献」,而第四章是「耶和华文献」的资料。虽然是不同的资料,却记载相同的记事。整个呼召摩西的过程中,摩西都一再推辞,但上帝是一再坚持。最后,他只好顺服。

第七章1至7节,这里再次强调上帝要摩西在埃及国王面前代表着他,而亚伦可以替摩西发言,这可参考第四章16至17节。

第3节可参考第四章21节,已经提起过,上帝使埃及国王的「心刚硬」,表示埃及国王无法忍受一个旷野的神,对他下命令,若是他听从,表示他比这个一无所有的旷野之神还不如。这里也提到无论上帝行了多少神迹奇事,埃及国王还是不会听从,这句话可参考第三章20节。

第4至5节,这两节说明埃及国王就是因为心硬,直到上帝忍无可忍之下,「伸手惩罚他们」,且是相当严厉的惩罚之后,他们才放手,让以色列人民离开。这写法也为后段开始直到第十二章的十大灾难接踵而来,才逼使埃及国王就范臣服铺陈。

第6至7节,这两节表示摩西和亚伦不再推辞,他们顺服上帝的命令去做。这里说摩西开始这项工作时,是「八十岁」,后来犹太人将摩西的一生划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四十年(参考使徒行传七:23、30、36),这可能是和他死时是一百二十岁有关系(参考申命记三十一:2、三十四:7)。

亚伦比摩西大三岁,此时受呼召是「八十三岁」。
经文:

出埃及记 7:8-7:13

注释:

24.第七章8至13节:
这段经文是继续在描述上帝要摩西和亚伦去执行上帝给他们的命令,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

第8至9节,上帝先赏赐给摩西有行神迹奇事的能力。就是能够让手中牧羊的杖变成蛇,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们确实是领受上帝的命令去的。

第10至12节,于是他们就这样去见埃及国王,且依照指示将手中的杖变成蛇用来证明他们的身分。但国王身边的术士也有这样的能力,只是这些术士变成的蛇被亚伦的杖给吞没了。其实,这种「吞」一字,也在表明埃及国王身边那些有聪明又有法术的术士,无法对抗上帝的能力。但显然地,埃及国王并不这样认为。

第13节,「国王的心仍然刚硬」,表示埃及国王对摩西痛恨的心正在刚硬中。
经文:

出埃及记 7:14-7:25

注释:

25.第七章14至25节:
从这章14节开始到第十二章36节,记载出埃及前连续发生的十个大灾难。而这些灾难都与埃及国王的「心刚硬」有密切关系。在所有这些灾难中,一再重复提起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要埃及国王让上帝的子民离开。目的是为了要让以色列人民学习敬拜上帝。换句话说,苦难的基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埃及生活已经长达四百余年(参考十二:40),早已忘记了与上帝之间的约。因此,出埃及,为的是重新建立约的关系。

这段经文是记载十个大灾难中的第一个灾难。从日常饮用的水开始,使人生活感受到痛苦,就像以色列人民在奴役中的痛苦一样。

第14至18节,这是上帝对摩西说的话,他知道埃及国王会到尼罗河去,要摩西和亚伦过去那边见国王,并且让他知道,他的「心刚硬」是上帝生气之因。现在再次对国王表示,一定要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去旷野敬拜上帝。若是不听,尼罗河的水将会变成不能喝的血水,「鱼都要死光,河水要发臭,使埃及人不能够喝这水」。

第16节是十个大灾难的主要中心经文。这一节说埃及国王「一直不听」上帝的话,但是上帝的仆人是听从上帝的话(参考七:6)。

第19节,其实严重性不仅是尼罗河的水变成血水,而是埃及全国各地,只要有水的地方全部都变色,不能喝。

第20至21节,这是第一个灾难,也称之为「血灾」,且是从尼罗河下手。而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生活的命脉,如果尼罗河变色,也是在暗示埃及人民的生活将进入苦难中。

第22至24节,这里说出一个无知的国王,他身边的术士虽然能行法术,但不是将已经有的大灾难降低或减轻,却在表示他们也有这种能力使水变成血,结果是使埃及全国雪上加霜,灾难更大。这里说一个愚蠢到极点的国王并不把人民受到的灾难放在心上,而是还想跟上帝比高低。这是他的心「比从前更刚硬」的态度。

第25节,这节说「灾难继续了七天」,表示埃及人痛苦到极点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8:1-8:15

注释:

1.第八章:
这章是由「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1至4节、第8至15节、第20至32节等),和「祭司文献」(第5至7节、第16至19节等)合编而成。在这章中,主要提到十大灾难中的第二到第四个灾难,包括了青蛙灾(第1至 15节)、虱子灾(第16至19节)、苍蝇灾(第20至32节)。

2.第八章1至15节:
这是第二个灾难,其严重性可从第3至4节看出来。诗篇第七十八篇45节、第一○五篇30节等都有记载这个灾难。

第1至2节,再次强调上帝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的主要原因,就是要以色列人民敬拜他。这是属于宗教改革的运动,是为了要以色列人民遵行他们祖先和上帝所立的永远之约。若埃及国王继续反对,上帝会用青蛙塞满整个国家作为惩罚。

第3至4节,描述青蛙之灾, 青蛙将塞满整个埃及河川渠道,连卧室、厨房、身上都有,这是无法想像的景况。说明只要上帝伸手惩罚都很严重。

第5至7节,于是惩罚开始,上帝要亚伦将手上的杖指向所有河川、渠道、湖泊等,结果就像上帝所说的那样。但第7节就像第七章11节一样,埃及国王认为这种来自上帝的惩罚,只不过像是在进行一场「法术」要表现能力而已。所以,他也要埃及的「巫师行使法术」,不但没有减低或除灭灾难,而是让青蛙的灾难更加严重。这说明一件重要认识:人想要抵抗上帝的作为,结果不但没用,反而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

诗篇的作者曾这样描述:「他(指上帝)使苍蝇成群来伤害他们,使青蛙毁了他们的田地。」(诗篇七十八:45)

第8至9节,这是埃及国王第一次请求摩西和亚伦,向上帝祈求,将灾难消除。他答应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去向上主献祭」。摩西就接受了。第9节说时间任由埃及国王自己决定。其实,时间不是操纵在埃及国王手中,而是在上帝手中。可以由埃及国王自己选择时间,原因是他的巫师行法术也需要看时辰,否则就没有成效。但全能的创造主,时间、土地都是他的手创造的。

第10至13节,埃及国王说出「明天」之后,摩西立即答应,并且在隔天就向上帝祈求。他也提醒埃及国王「天下没有像上主——我们的上帝一样的神」,这句话已经在告诉埃及国王,他不是神,只有以色列人民的上帝才是。这对埃及王来说是很大的冲击。

「只有尼罗河中还有」,表示不会把青蛙全部灭绝,还保存着尼罗河下游的沼泽地带,那原本就是青蛙的栖息地。

第13至14节说上帝听了摩西的祈祷,把堆积如山的青蛙清除掉。要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将所有青蛙杀尽,只有全能的上帝才有办法。但却因为堆积起来的青蛙尸体清运不完,而发出恶臭。表示这些青蛙灾难不是想像的,而是真实的。

第15节,埃及国王看见青蛙的灾难消除后,他随即改变心意,也毁了他对摩西所说的承诺,「心又刚硬起来,不听摩西和亚伦的话」,不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去敬拜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8:16-8:19

注释:

3.第八章16至19节:
这是第三个灾难,也是「虱子」之灾。虱子,天主教《思高版本》的翻译为「蚊子」,也有其它版本翻译为「蛆虫」之灾。如果以尼罗河下游环境的沼泽地带来看,说「蚊子」、「蛆虫」都是非常可能的。 这个灾难只出现在「祭司」的文献中。

第16节,因为埃及国王的心又刚硬起来,拒绝履行他所承诺要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去旷野敬拜上帝。因此,上帝继续打击埃及。这次要「使埃及遍地的灰尘都变成虱子」。

第17至18节,摩西要亚伦用他手中的杖「击地」,就这样,只要有灰尘的地方,就有虱子的灾难出现。但同样的,埃及国王的巫师也施行法术,但只造成更多虱子的灾难。就像第七章11节、22节,和第八章7节所记载巫师所做的一样,使得「人和家畜身上都是虱子」,这可看出灾难之大。

第19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这里说巫师也承认他们无法抵挡上帝,只好说:「这件事是上帝做的!」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指「上帝的手造成的」,表示上帝的手创造一切。其实,巫师的这句「这是上帝做的」,也在告诉埃及国王,他们已经无法与上帝对抗,国王应该要知难而退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说埃及国王向摩西和亚伦祈求消除灾难,只有记载「国王的心仍然刚硬」,表示他要继续和上帝对抗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8:20-8:32

注释:

4.第八章20至32节:
这是第四个灾难——苍蝇之灾。这是属于「耶和华文献」特有的资料。在诗篇第七十八篇45节、第一○五篇31节也提起此灾难。

第20至24节,上帝再次差派摩西去见埃及王,再次要埃及国王释放以色列人民——上帝的子民——去「敬拜」他。若他拒绝,上帝将会施行「苍蝇」的灾难。

第20节强调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为的是要让他们去敬拜上帝,这点是出埃及记主轴的信息,也可看出整本出埃及记,就是一个宗教运动。

第22节说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以色列人和埃及人要区别出来。在他们所居住的歌珊之地,连「一只苍蝇也没有」。苍蝇是会到处乱飞的昆虫,却会听从上帝的指令。因为苍蝇也是上帝创造之物。连这么细小的昆虫都知道上帝就是生命的主宰,会听从上帝的话,而埃及国王和人民却拒绝听从。上帝会这样惩罚埃及国王和人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他才是「全地的主」,表示上帝是大地的主宰,他差遣苍蝇进入埃及人居住的地方。

第25至27节,埃及国王终于表示愿意让以色列人民去敬拜上帝,但限定在埃及的「国境内」去向上帝「献祭」。但摩西表示疑虑,因为宗教信仰差异,会导致埃及人骚扰以色列人民的献祭,原因是以色列人民献祭可以用牛,而埃及人将牛当作神明来看,这点从以色列人民后来进入旷野后,曾用金子铸造金牛崇拜的事件看出来(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二:4)。因此,摩西坚持要「旅行三天,到旷野」去向上帝献祭。

第28至29节,于是埃及国王只好妥协,他若不妥协,苍蝇的灾难确实造成生活不得安宁。但他要求不能走太远,而更重要的,他要摩西为他向上帝祈祷。摩西答应在离开埃及的时候,就为他祈祷。但他提醒埃及王不能「欺骗」,因为埃及王已经有很多次不守诺言了。

第30至32节,埃及王又再次欺骗摩西,当苍蝇都消失之后,国王的「心仍然刚硬,不放以色列人民走」。这样等于是欺骗上帝,一定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经文:

出埃及记 9:1-9:7

注释:

5.第九章:
这章是由三种资料混合编辑,包括「耶和华文献」的资料有第1至7节、第13至21节、第23节b句至30节、第33 至34节;「祭司文献」的第8至12节、第31至32节、第35节a句;以及「以罗伊文献」的第22至23 节a句、第35节b句等。

这章包含三个灾难,有瘟疫之灾(1至5节)、生疮的灾难(8至11节)、冰雹之灾(13至32节)等。诗篇第七十八篇50至51节的作者将「瘟疫」看成是仅次于「长子被杀」 的严重,在「瘟疫」的灾难之后,紧接着就是杀害长子。

6.第九章1至7节:
这是第五个灾难,也是导致生命死亡的瘟疫之灾。在旧约圣经,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上帝惩罚悖逆的以色列人,就是用「战争、饥荒、瘟疫」等这三种(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2、十六:4、十八:21、廿一:7、9、廿四:10、廿七:8、廿八:8、廿九:17)。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在旷野也一再得罪而遭受上帝惩罚所带来的瘟疫(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二:35、民数记十一:33)。

第1至5节,因为埃及国王「心仍然刚硬」,因此,上帝再次差遣摩西去告诫埃及,特别让埃及王知道,他所藐视的「希伯来人的上帝」要他「放以色列人民走」,好让他们去「敬拜」上帝。再次说明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如果埃及王拒绝,上帝一定会用「可怕的灾难」,也就是瘟疫来惩罚他和埃及人民。

第4节和第八章23节相同,上帝要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人中区别出来,以色列人不像埃及人会受到瘟疫的灾难。当埃及人的家畜大量死亡时,以色列人的家畜连一只也不会减少、死去。

第6至7节,摩西向埃及国王说完上帝这样的信息的隔天,埃及人的牲畜果然大量暴毙,而以色列人却连「一只也没死」。当埃及王听到以色列人的家畜都没有受到伤害时,他非常生气,但心还是一样「刚硬」。

这个瘟疫的灾难可看到损失的虽然是家畜,但是埃及的经济是受到重创的。表面上是马、驴、骆驼、牛、绵羊,和山羊等损失,但像马、驴、骆驼、牛等还牵涉到交通、运输,以及耕种的问题,因为它们大量死亡而使埃及全国陷入瘫痪。
经文:

出埃及记 9:8-9:12

注释:

7.第九章8至12节:
这是第六个灾难,也就是疮灾。这个灾难是「祭司文献」特有的资料。上帝向摩西下达命令之后,就直接惩罚,没有事先警告,因为埃及国王的心已经麻木了。

第8至10节,上帝要摩西从「炉子里拿一把灰,由摩西当着国王把这些灰撒在空中」,让这灰「散布埃及全境」,主要用意是要让埃及全国人民和所有牲畜都长疮。

「炉灰」,就是埃及造砖的窑烧木材的灰烬。而疮会使皮肤溃烂,若家畜长疮,就无法在市场上买卖。更糟糕的就是这样的牲畜不能用来祭拜神明。换句话说,埃及人将无法敬拜他们的神明。

第11至12节,要注意第11节,现在连国王所倚靠的巫师也投降了,因为他们不但阻止不了严重的灾情,连他们也浑身长疮而痛苦。其实,这些巫师在之前遇到摩西和亚伦将上帝的惩罚显示出来后,他们并不是在对抗灾难,只是模仿制造灾难,结果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现在连他们自己也被生疮的灾难所侵袭。但就算是这样严重,埃及国王显然是铁了心,一点怜悯的心也没有,依旧是「心刚硬,不听摩西和亚伦的话」。
经文:

出埃及记 9:13-9:35

注释:

8.第九章13至35节:
这是第七个灾难,所谓的「冰雹之灾」。在十个灾难中,可以将之分成三组,一是第一至三的灾难;二是第四至六的灾难;三是第七至九的灾难。第十个灾难是总结。第一组灾难是一种警告,不算严重。第二组灾难就开始有经济上的重创,和身体的痛苦。第三组灾难除了经济灾难外,更严重的是开始有恐惧与不安出现。

第13至21节,再次强调「希伯来人的上帝」,这种用语都是故意要让埃及国王知道,他所藐视的这位大地主宰真的生气了。他一定要埃及王放他的人民离开,好让他们去「敬拜」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上次的瘟疫,上帝有怜悯,仅止于家畜动物,没有在人的身上出现,否则一定会有许多人死去。但这样的冰雹灾难,连国王也要「一起惩罚」,只有这样,埃及王才会相信自己不是神,而是这位他所鄙视的大地之主——以色列人民的上帝,才是真正的神。上帝要摩西去告诉埃及国王,他会用冰雹来严惩他和他的人民。

第20至21节,这两节很值得注意,一则「国王的一些臣仆因着上帝的话惊慌,把他们的奴隶和牲畜都赶进屋里」,以避免受冰雹打击而死去。换句话说,埃及国王的重臣开始有人相信摩西和亚伦的话了。但那些不相信的人,根本不把上帝的警语当作一回事,照常让奴隶和牲畜留在田里工作。

第22至26节,这次的灾难包括埃及「人民、牲畜,和所有的植物」,而且灾难之大,是「埃及有史以来最大的冰雹灾难」,把「埃及境内田野里的一切都摧毁了」,这包括那些不在屋内的「人、牲畜、田里的农作物,和所有的树木」。注意第26节,这里又强调「以色列人民居住的歌珊地区没有冰雹」,这句话明显说出上帝已经把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区隔出来了。这也说明当埃及人民受到极大的痛苦时,想要掌控以色列人的能力就相对降低。

第27至32节,上次埃及国王说可以让以色列人不要离开太远去敬拜上帝,但他食言了(参考八:28)。这次,他看见事态严重,终于第一次承认自己「犯罪了」,且说他和他的人民都「错了;上主是对的」,这样的承认,是很大的进步,表示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神,也没有能力抵挡这位他所瞧不起的希伯来人的上帝,这位要他的以色列人民去旷野献祭敬拜的上帝。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第27节的埃及国王所说的,并不是真的承认自己有错,而是一种政治术语,表示埃及国王承认他过去是误判了。现在他要正确判决,可以让以色列人去敬拜上帝。因此,他要求摩西和亚伦向上帝祈求停止冰雹灾难,而以色列人「不必再留在」埃及。

摩西听了之后,除了让埃及国王知道上帝就是大地之主,所以能很清楚划出灾难的界线,让以色列人居住的歌珊都没有灾害出现,这是大地的主宰才有的能力。但同时摩西也警告埃及国王,他对国王的信任度已经降低了。

第31至32节说出了埃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大麦、麻等都受到严重损害,而值得注意的是第32节特别提起「小麦没有受损」,因为这是人民的粮食,希望因为这样,让埃及人民能醒悟过来。

第33至35节,就像摩西所警告的,当埃及国王看见冰雹停止之后,「他和他的臣仆的心又刚硬起来」,这些臣仆并不是真的关心人民的苦难,只会强化埃及国王心的刚硬,拒绝放以色列人民离开。
经文:

出埃及记 10:1-10:20

注释:

9.第十章:
这章主要是由「耶和华文献」的资料形成,仅有第1节b句至2节是「祭司文献」的资料,以及第12至13节a句、第14节a句、第15节b句、第20至23节、第27节等是「以罗伊文献」的作品,其余都是属于「耶和华文献」的资料。

这一章主要提到两个大灾难,就是第八个灾难——蝗虫之灾(第1至20节)和第九个灾难——黑暗之灾(第21至29 节)。而黑暗,在圣经中表示死亡。因此,当这黑暗来临时,已经在暗示即将来临的是更大灾难——头胎者死。

这十个大灾难是很有次序地排列出现,且严重性是逐渐升高;从水变成血→青蛙→虱子→苍蝇→瘟疫(仅限在家畜身上)→疮→冰雹→蝗虫→黑暗,然后是死亡。而蝗虫的灾难,将使他们陷入饥饿的痛苦中。

10.第十章1至20节:
第1至2节,上帝要摩西再次去见埃及国王,虽然他和他的臣仆心刚硬,但上帝却要他们认识敌对上帝将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上帝也要摩西将这些埃及人所领受到的灾难,当作教材来教导后代的子孙,谨记一件事:不可敌对上帝,成为上帝的敌人。

第3至6节,摩西每次去见埃及国王,就是要国王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去旷野敬拜上帝。他提出严厉的警告,若国王还是拒绝,将会面临严重的蝗灾侵袭,导致全国寸草不留,而且这种严重性,其恐怖情景是埃及国王的「祖宗从来没有见过的」。

第7至9节,这次连过去那些国王身边的鹰派臣仆也建议国王让以色列人离开,以免造成更多的麻烦。第7节说出埃及国内官员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在前几次的灾难中,他们曾亲身体验上帝惩罚人的威力,因此,当他们听到摩西传出上帝将要惩罚他们的话,就害怕、恐慌(参考九:20),因为每次灾难来临,连他们也遭殃(参考八:3—4、21,九:14)。他们提醒埃及国王要清楚知道,「埃及已经快完了」。国王于是叫摩西和亚伦去问,到底是谁要去敬拜上帝?其实他问这话,已经在说明他的内心很不情愿,且希望留下一些人质在手中。但摩西的回答很清楚,是全部的包括所有的牲畜都要去,这表示他们要离开,不是暂时的、短暂的,而是永远离开埃及。摩西强调那是「过节」,表示这是很重大的节期,是全体以色列人都要参加的宗教信仰活动,包括家畜也在列,原因是需要献祭。再者,守安息日,或是其他重大节期,连牲畜动物都要跟着休息。因此,带出去,他们才能知道哪些可以活动,哪些不可以。

第10至11节,国王一听摩西这样讲,就清楚知道若放以色列人这样离开,就不可能回来了。因此,他强烈反应,一定要把妇女和孩子留下来,只准「男丁」离开。所谓的「男丁」是指年满二十岁的男人。这里说埃及国王只准摩西带以色列人中的男丁走,是非常巧诈的计谋,因为只让男丁离开埃及是无法延续后代的。换句话说,他这样的作法,和灭族的手段简直是同出一辙。
第12至15节,就这样,上帝要摩西施行神迹奇事,果然蝗虫从四面八方飞到埃及,「盖住了大地;地上一片黑暗」,真的是所谓「蝗虫过境,寸草不留」,它们的厉害可想而知。即使现今科技那样发达,遇到「蝗虫过境」也一样束手无策。蝗虫带给人类最大的威胁,就是吃光所有农作物将会死亡,严重波及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16至20节,这是国王第二次认错,第一次是在第九章27节。这次国王表示承认得罪上帝,也对不起摩西。他也承认这次的灾难是「致命的惩罚」,他恳求摩西向上帝祈求「饶恕」,解除这次的灾难。摩西接受埃及王的道歉,于是向上帝祈求,上帝就是那么轻易的就能把所有的蝗虫消灭殆尽。这也说明,来自上帝,上帝收回。但想要用人的能力收回上帝所创造之物、阻挡上帝命令之行为都是愚蠢无知的。
经文:

出埃及记 10:21-10:29

注释:

11.第十章21至29节:
这是第九个灾难——黑暗之灾,也是第三组灾难中最后的一个。就像前面所出现的,上帝有特别的能力,让黑暗仅止于埃及人居住的地方,在以色列人民居住的歌珊,却没有这样的灾难。
黑暗,就古时候的人看来,如同末日的来临一样。黑暗也代表着罪恶之意。

第21至23节,上帝要摩西「向天空举手,黑暗要笼罩埃及全国」,以色列人居住歌珊也是在埃及国内,但第23节却说「以色列人所住的地方都有光明」。再次说明了分别出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差异。

这里的「黑暗笼罩埃及全国」,这句在中文《和合本》译文是「这黑暗似乎摸得着」,意思是指黑暗就像一块硬版,或是很厚,用手都可以感觉出来。

而第23节说,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大放「光明」,埃及人所居住之却是暗到伸手不见五指,这形成极大的对比;就是「黑暗与光明」的对照。

第24至26节,摩西随着事件的演变,他的态度越来越强悍。埃及国王召见他,并且表示可以让以色列人民全部离开,但必须留下「牛羊」。这是很荒谬的事,因为摩西一再表示他们离开埃及,是要去旷野敬拜上帝,而敬拜上帝,必须献祭,没有牛羊,就无法进行献祭礼仪。现在的摩西,从过去开始只要求「好让上帝的子民在旷野敬拜上帝」(参考七:16),到要出埃及的,不仅是人民,包括「老的、少的」,以及牲畜都要带走(参考十:9),现在他回应埃及国王的说词,是强调牛羊「连一头都不留下」(参考十:26)。由于过去的灾难带来的影响甚大,埃及人几乎没有粮食、牲畜可用。现在摩西不仅要带以色列人出走,连牲畜都要带走,这对民生物品已经陷入困境的埃及人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

第27至29节,国王一听摩西这样讲,更是生气,他的心更刚硬,他很生气地下令摩西「滚」开,他不想再「看到」他,并且威胁说若再看到他,就要他的命。而摩西也清楚地回应,他真的不会再看见他了。因为已经连续九次的灾难,都无法让埃及国王醒悟过来。看来,必须上帝出重罚才有办法使他松开双手,让以色列人民离开。
经文:

出埃及记 11:1-11:3

注释:

12.第十一章:
这章的第1至3节是「以罗伊」的资料,第4至8节是「耶和华」的作品,第9至10节则是「祭司文献」。

这章经文主要是在预告埃及地将会发生最大的灾难――头胎的都会死亡。且范围扩大到连「在磨坊里做奴工的婢女所生的儿子,都要死亡。头胎的牲畜也都要死亡」。相对的,在以色列人中,连狗和牲畜都不会有任何的生命危险。而在埃及遍地都将「号啕大哭的声音」出现。这是极大对比!对当时国势相当强盛的埃及来说,这次的打击无疑是相当大的。

13.第十一章1至3节:
上帝说这次的灾难将是最后一次。而这次的灾难之后,埃及国王要用赶的方式,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因为深怕他们慢走,使灾难持续扩大。这个灾难,就是死亡,且是全国所有头胎生的都要死去,包括人和一切牲畜动物在内。

第3节很特别,可对照民数记第十二章3节说:「摩西是一个谦虚的人;他比世上任何一个人都谦虚。」在出埃及记第九章20节说有一些官员相信摩西的话,而在第十章7节则说国王的臣仆向国王反应,希望能让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他们甚至质问国王说:「难道你不知道埃及已经快要完了吗?」连续的灾难,以及上帝藉着摩西所行的神迹奇事,使得埃及人民和官员对摩西有很特别的看法,他们现在态度转变为:埃及人尊敬以色列人;埃及「官员和人民都尊崇摩西为伟人」。
经文:

出埃及记 11:4-11:8

注释:

14.第十一章4至8节:
第4至8节,摩西对埃及国王说,上帝要亲自「巡行埃及」,这表示上帝要亲自下来进行审判的工作。

第5节特别提到上帝惩罚的方式,是让埃及每个长子,上至准备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下至「磨坊里做奴工的婢女所生的儿子,都要死亡」,甚至连「头胎的牲畜也都要死亡」,这将成为「空前绝后」的大灾难。但分别出来的以色列人,好像都没有任何动静,静到连狗都不出声吠叫。再次强调上帝拣选的子民是不一样,是分别为圣的子民。

第8节是摩西与国王对话,讨论有关带以色列人出埃及「条件」之最高峰;从恳求埃及国王让以色列人出埃及,到变成埃及官员将要「跪」在摩西面前,恳求他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经文:

出埃及记 11:9-11:10

注释:

15.第十一章9至10节:
虽然摩西有这么清楚的警告,埃及国王依旧不听,拒绝听从上帝的话。这也说明了人往往是这样,就像主前第六世纪时代的以色列人一样,一再拒绝听从上帝的仆人先知的信息(参考耶利米书六:10、七:25—26、十六:11—12、廿五:4、廿六:4—5、廿九:19)。虽然有前面九次大灾难的神迹奇事发生,且让他们看见以色列人民地区都没有任何灾难,但他们还是拒绝相信,因此,上帝决定用这最严厉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经文:

出埃及记 12:1-12:11

注释:

16.第十二章:
这章是以「祭司文献」为主轴,包括的资料有第1至20节、第28节、第40至41节、第43至50节。然后有「耶和华文献」的资料,包括第21至27节、第29至34节、第37至39 节。第三种资料比较少,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只有第35至36节。另外第42和51 节是编者附加上去的。

这一章最主要是记载以色列人在摩西和亚伦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埃及。相配合的,就是记载两个重要的节期,一是逾越节,另一是除酵节。而这两个节期连接在一起,有时会称之为除酵节,有时会用逾越节来说明。

17.第十二章1至11节:
从这段经文在介绍逾越节要注意的事项,或是说遵守逾越节的规律,也可看出「祭司文献」的特色,就是对祭祀礼仪、法律条文、数字等非常重视。

从第1节的「在埃及」这词,就可以看出有关逾越节和第15至20节的除酵节,都是最早的节期,早在埃及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雏形了。

第2节提到出埃及的那个月(名叫「亚笔月」,参考十三:4)要作为一年「月份的开始」。由于逾越节是在春分之后的月圆后,因此,通常都是在三至四月间。那时是百花齐放,一切看起来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跟巴勒斯坦地区的人秋收之后,准备过冬的暗雾岁末很不一样。以色列人民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一个新生命的起头,就是充满着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区别他们和埃及人不一样,也跟中东地带的人有差别。

第3至11节谈到有关准备逾越节各种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宰杀羊只,且是可以左邻右舍的人一起享用。而宰杀羔羊的时间是在太阳下山的时候(参考申命记十六:6),这表示一天的开始,因为以色列人是从太阳下山开始计算一天时间。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出埃及事件表明的乃是生命的重生。

第7节,这节说要将宰杀羊的血涂抹在门框上,作为天使巡视的记号。这也是在表示从埃及人当中分别出来。

第9节规定羊只能用烤的,不能用煮的。原因是:煮的时候,就必须切成块状,否则不可能有那样大的锅子。若是用烤的,才能保持完整。

第11节说「这是上主的逾越节」,这句话非常重要,表示这是属于上帝的工作。任何人想要改变是不可能的。
经文:

出埃及记 12:12-12:14

注释:

8.第十二章12至14节:
这段经文再次说明上帝要「巡行埃及」,不管是人或牲畜,只要头胎的都要杀死,同时要「惩罚所有埃及的神明」,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他们所拜的神明是虚假的,没有用的。

第13节是在回应第7节所提起的,要用宰杀羔羊的血涂抹在门框上作辨识的记号。这也说出整个出埃及最重要的记号――血。是用「血」来分别以色列人和埃及人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是象徵上帝要以色列人用生命来表明他们和埃及人之间的不同。这也是后来申命记第六章5节所说的,要以全部生命的力量敬拜上帝之意。

第14节,上帝要以色列人民谨记这一天,并且要后代子孙遵守这个节期,作为「永远的规例」。
经文:

出埃及记 12:15-12:20

注释:

19.第十二章15至20节:
这段经文是谈及除酵节的规例。这节期是紧接在逾越节之后,这样,包括逾越节在内不吃带酵之物,而除酵节前后长达七天,这样,共计八天都是不可吃带酵之食品。

第15节,一开始就很清楚订下严厉规定,若有人不遵守这规定,就要从以色列人中除名。

第16至17节,说明了出埃及的逾越节和除酵节是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开的,吃除酵之物,也是为了要纪念出埃及的事件。因此,再次强调除酵节也是要列为「永远的规例」,使后代子孙都严格遵守。

第18至20节,不论是谁,在以色列人中作客的,或是奴隶等,只要在节期中犯了这规矩,都要除名。
经文:

出埃及记 12:21-12:28

注释:

20.第十二章21至28节:
这里再次提到逾越节的节期该遵守之规矩。第1至14节是上帝交代摩西的话,现在则是摩西对以色列人民的领袖传递上帝所说的逾越节信息。

第21至23节,谈到要用牛膝草蘸羊的血涂抹在门框上。再者,当天夜晚谁都不可离开家门。因为上帝的天使当夜正在进行惩罚的工作。

第24至27节,上帝要摩西转告以色列人严格遵守这个逾越节的条例,若有子孙问起这件事,就要清楚让他们知道这件历史的事件,并且要带领全家人为此感谢上帝。当摩西讲完上帝的命令之后,以色列人民就「跪下来,敬拜上主」。

第28节,这些以色列人的领袖,回到自己的族人中,就宣布了这项规律,且严格执行。
经文:

出埃及记 12:29-12:36

注释:

21.第十二章29至36节:
这段经文描述上帝怎样执行他的惩罚计画,这项惩罚也说明埃及国王只是人而已,并不是甚么「众神之子」,他连自己的长子都保不住,更不用说要保护埃及人民。

第29至32节,在第十一章5节提到下至磨坊里的婢女之长子也难逃死亡,严重到连「牢里囚犯的长子」也无法幸免。包括埃及国王在内,全国所有的长子都丧失生命,这时候,全国都惊醒了,号啕大哭的声音响彻天际,只因为国王和那些大臣心硬不让以色列人离开。

第31至32节是回应第十一章8节所记载的,埃及人现在明白,只要以色列人停留在埃及一天,他们的灾难就不会停止。

第33至36节,埃及人果真催促以色列人赶紧离开,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以色列人多停留一天,甚至他们要甚么,就给甚么,包括贵重如金银珠宝、衣服首饰等。只希望他们赶紧离开。就这样,以色列人离开了埃及。以色列人为了要走三天的路程到旷野去,因此,连无酵的面团都带走,好在旷野中可以食用。
经文:

出埃及记 12:37-12:42

注释:

22.第十二章37至42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结束以色列人居住在埃及的时间,也统计他们的人数。

第37至39节,在第37节这里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口,「光是男丁,就有六十万人」。他们数算人口,指男丁的时候,是以年龄「二十岁以上能作战的男人」计算(参考民数记一:18、20),在第三十八章26节再次说明「人数在二十岁以上的共计六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名」,这个数目是以缴交圣幕负担金来算。若再加上「许多外族人」,这样的话,出埃及的人数至少高达一百五十万人以上,甚至二百万人之多,都是很有可能的数目。

第38节说「许多外族人」也跟以色列人民一起出埃及。因此,出埃及并非只有以色列人而已。这些外族人很可能是以色列人的家仆,或是埃及人的奴隶,趁机跟随以色列人出埃及。但是,这些人后来在旷野时,也时常成为以色列人维持秩序的头痛人物(参考民数记十一:4)。而摩西和亚伦要带这一大群人在旷野行动,还包括牲畜在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不是上帝引领,恐怕早就在旷野结束以色列民族的生命了。

第40至42节,这里说以色列人总共在埃及住了「四百三十年」。这和创世记第十五章13节;使徒行传第七章6节等记载的「四百年」不同。基本上,不论是四百三十年,或是四百年,都在说明那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而他们都已经忘记祖先和上帝之间所立的约。

第42节说上帝「亲自保守他们,引领他们出了埃及」,这表示是上帝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不是摩西,这点必须清楚。以色列人就用出埃及这一天把前一晚的逾越节当作生命更新的记号,一定要严格遵守。
经文:

出埃及记 12:43-12:51

注释:

23.第十二章43至51节:
这是第三次提到有关逾越节的条例。

第43至45节,都在强调外族人不可以吃逾越节的晚餐,有受过割礼的逾越节晚餐。

第50至51节,以色列人听从上主命令摩西转达给他们的话,因为这是他们在苦难中被拯救出来的生命大事,若是不从,他们将会像埃及人一样遇到苦难。这也说明了听从上帝的话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功课。

奴隶则可以,但暂时居住的客旅、雇工都不可以。

第46至49节,这里说明有割礼的人才可以,而以色列人出生后的第八天就要接受割礼,因此,定居在他们当中的外族人若有受过割礼,也可以参加
经文:

出埃及记 13:1-13:2

注释:

24.第十三章:
这章是以「耶和华文献」的资料最多,包括有第3至16节、第21至22节等。「祭司文献」的资料只有第1至2节、第20等三节。而「以罗伊」典的资料则只有第17至19节。

这一章主要是在说明除酵节的由来,以及「长子」在以色列人民中的重要性,因为长子表示传承家族的生命记号。再者,这章强调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教导子孙记得出埃及的事件。

25.第十三章1至2节:
短短两节已经说出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献长子给上帝,和上帝杀死所有埃及的长子相对照。长子,一直被东方社会看为最珍贵,因此,长子献给上帝,表明把最好的献给上帝一样。后来,改成由利未支派的人代替其他支派的长子,但要付钱给利未支派,一个人五块银子,表示赎回长子之意(参考民数记三:40—50)。
经文:

出埃及记 13:3-13:10

注释:

26.第十三章3至10节:
这里再次提到除酵节的规律,可能因为后来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在饮食的方式上有了改变。因为逾越节从原本严肃、乏味的餐食,现在变成生命获得拯救的欢喜节期。但若没有坚持遵守出埃及时的规律,就会容易忘记上帝拯救的恩典。因此,再次强调遵守这饮食规律,就是在表明纪念上帝的救恩。

第3至6节,「要牢记这一天」,因为这一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奴隶之地。是生命脱离苦难的日子,为的是要感谢上帝,而不是用来作乐的。离开埃及,上帝要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这里也提出他们将来要居住在「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亚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的土地」上,并且再次说明那是流奶与蜜之地。

这里再次强调,守这节期主要是纪念上帝拯救的恩典,应该看为最重要的节期,而不是藉机饮酒作乐。

第7至10节,守这节期的原因也是要告诉子孙,让他们清楚知道这节期和祖先离开埃及奴隶之地有密切的关系。用这节期当作一种记号,表明有上帝大能才有这节期出现。而这节期必须年年遵守。
特别注意第9节所说的,要让后代子孙「继续背诵上主的法律」,后来他们将这些必须背诵的经文称之为「Thema」,意思是一定要谨记在心的经文,这些经文就像出埃及记第十三章1至10节、第11至16节;申命记第六章4至9节、第十一章13至21节等。
经文:

出埃及记 13:11-13:16

注释:

27.第十三章11至16节:
这段经文应该编辑在第1至2节之后,读起来会比较顺畅。都是谈及有关长子和头胎牲畜献给上帝的规律。

第11至12节,这句「上帝向以色列人民祖先发誓」,可参考创世记第十二章4至7节。这里特别说明「迦南地」,意指肥沃流奶与蜜之地。也可以当作上帝赏赐的土地,有上帝看顾保守。

第13节,这里提到「赎回公驴」,因为这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赎回的方式可以用小羊去换。就像长子可以用五块银子由利未人赎回做代价。

第14至15节,再次提到要教导子孙认识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教育。献长子和埃及人丧失长子相对照,也顺此说明了上帝救恩的意义。

第16节和第9节相同,都是为了要谨记以色列人能出埃及,乃是因为上帝施大能的手才有的结果,一定要感谢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13:17-13:22

注释:

28.第十三章17至22节:
是由「耶和华文献」、「以罗伊文献」,和「祭司文献」等三种资料交织编辑而成。
从第17节至第十四章31节,都是记载有关上帝怎样保护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追兵。除了云柱和火柱之外,最出名也一再被以色列人提起的就是过红海的神迹。从第17节开始,直到申命记结束,都是记载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的经过,这一漂流就长达四十年时间。

第17至18节,因为怕以色列人遇到困难就会对出埃及的艰辛路径产生犹豫,所以上帝亲自带领他们走比较远的路,也是比较安全的路径,以免受到非利士人的骚扰。

注意第18节,这里提到他们走的路线是「红海」。这里的「红海」,是指「芦苇之湖」的意思,整片是沼泽地区,并不是指现今「红海」。再者,这节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已经武装好,准备随时作战。」这样的写法似乎不太正确。他们原本是奴隶,不可能有武器可以随时准备作战。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他们出埃及时,带着兵器,而这些兵器很可能就是在他们出埃及时,随手拿的防身武器(请参考十二:36),即使没有埃及的追兵,他们在经过的路途中,也会遇到想要抢夺他们的人。另外一方面,依据第六章26节,他们出埃及时,已经很有组织了。

第19节,这节回应创世记第五十章25节记载约瑟临终前的交代,要把他的骨骸带出埃及。后来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将约瑟埋葬在示剑(参考约书亚记廿四:32),也就是雅各用一百块银子向示剑的父亲哈抹的后代买来的土地(参考创世记三十三:18—20)。

第20至22节,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旷野的沙漠地带,这是早晚温差相当大的地域,因此,白天上帝用云柱遮住阳光,使他们不会因此被日晒所伤,晚上很冷,上帝用火柱照亮他们,使他们得以保暖,而且上帝是「走在他们前面」,让他们跟着走。这就像牧羊人带领羊群一样,走在羊群前面,让他们可以走正确的路径。
经文:

出埃及记 14:1-14:9

注释:

29.第十四章:
这章记载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随即遇上一件最让他们担心的事,就是埃及国王派兵出来追赶。而且是在他们走到红海边界时,埃及追兵赶到了,这时,他们面临着前无路,后有追兵的生死关头,就在这时候,全能的上帝施行奇妙神迹,分开红海的水,使他们可以安然走过,但用红海的水,淹没了所有埃及的追兵。

这一章也结束了以色列人跟埃及人之间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30.第十四章1至9节:
这段经文描写埃及国王听到以色列人已经逃离埃及,随即就派出精锐部队追赶。

第1至4节,上帝指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到「密夺和红海之间,靠近巴力・洗分的比・哈希录」,这些地名都已经无法考证。上帝故意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这条路线,是要让埃及追兵有错误的判断。而埃及国王的「心刚硬」,是因为他认为若抵挡不过上帝的能力,会使他在埃及人民间无法拥有神明权威,因此,越想越生气,就决定派兵去追赶。

第5至9节,显然地,埃及国王后来知道以色列人已经离开埃及,会有这样的记事,很可能是因为他丧失长子,心痛不已,没有人敢向他报告这件事,也因为全国都处在痛失长子的气氛下,让以色列人得以逃脱。因此,当事件过一段时间,他开始整军追缉,对他而言以色列人离开是「失掉一群奴隶」,表示以色列人是埃及的廉价劳力。这里说埃及国王率领的军队是非常精锐的部队。
经文:

出埃及记 14:10-14:20

注释:

31.第十四章10至20节:
当以色列人看见埃及的追兵赶上来时,他们惊恐的程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也从这里开始,看到以色列人频频抱怨的声音,都在表示他们早已经习惯过奴隶的生活了。

第10至12节,他们向摩西埋怨,认为死在埃及总比死在旷野好。因为旷野会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处。其实,他们是宁愿当奴隶,也不愿为自由而死在旷野。

第13至14节,摩西很清楚要他们不用怕,要对上帝有信心,因为上帝既然带领他们出埃及,必定会帮助他们脱离埃及的威胁。

第15至18节,上帝要摩西把他手中的杖伸向红海,上帝要带领他们过红海。这是多么伟大的神迹啊!没有任何神明有这种能力。

第19至20节,上帝差派天使用云柱和火柱,保护以色列人隔开埃及的追兵。为的是要带领以色列人走过红海。
经文:

出埃及记 14:21-14:25

注释:

32.第十四章21至25节:
这里是上帝分开红海的水,开出一条大道,让以色列人走过红海海底。

第21至22节,上帝创造风,风也听从上帝的命令,吹干了红海的海水,而使以色列人可以平安地走过去。

第23至25节,埃及的追兵看见以色列人走入海底,他们也跟着走进海底,包括他们所有的军队装备都沉没海底。但就在这时候,上帝使他们的战车全部陷入海底的泥沼中不能弹动。

「上主帮助以色列人攻打我们。我们赶快逃吧!」这句话说明了埃及追兵此时才发现他们虽然有精锐的部队,也不敌上帝的手。
经文:

出埃及记 14:26-14:31

注释:

33.第十四章26至31节:
就在他们陷入海底泥沼中,上帝又要摩西伸手向海,让海水合并淹没埃及大军。

第26至29节,这是上帝再次指导摩西怎样把海水复合起来。他要摩西伸手向海底,结果海水合拢过来,埃及的军兵想要逃离,都来不及,因此全军覆没沉在红海的海底,「一个也没有存留」。相对的,以色列人全部都平安走过红海。这里就结束了埃及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

第30至31节,以色列人亲眼看见上帝行奇妙的神迹,这时,他们是更加敬畏上帝,信赖上帝,同时也更信赖摩西。

就像诗人所说的,人不能倚靠军事武力来打赢别人,上帝会拯救敬畏他的人。
经文:

出埃及记 15:1-15:12

注释:

1.第十五章:
这章是以「耶和华文献」的资料为主轴(包括有第1至18、27节),「以罗伊文献」(第20至21节、25节b句),和「祭司文献」(第22至25节a句、26节)三种资料,加上编辑者附上的第19节混合编辑而成。

这一章主要是记载以色列人民在歌颂上帝伟大的拯救,使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他们用诗歌述说上帝用大能的手带领他们出埃及,且在极危险的时候,又用奇妙的神迹击退埃及的追兵。
在这首歌颂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就在以色列人民当中,与他们同行。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上帝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天与我们同在,与我们走过每段时刻、每个路程。

2.第十五章1至12节:
一般来说都确认这段诗歌是摩西所写的。而第13至18节很可能是后代加笔。因为在第13节的「导引他们到你的圣地」,以及第18节的「作王」不像是他的经历,前者,他们才刚出埃及,后者提到的以色列人民之君王观念,在旷野时尚未成熟,是进入迦南地安居一段很长时间之后,在先知撒母耳时代才发展出来(参考撒母耳记上第八章)。这段诗歌主要是在歌颂上帝用他大能的手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并且平安地走过红海,又让埃及的追兵都淹没在大海中。

第1至3节,开始就说这是一首打仗胜利的诗歌。「战马和骑兵」,这都是在形容埃及精锐部队。

第2节从「我的上帝」到「我父亲的上帝」,这表明上帝就是与以色列人民之间有永远之约的上帝。以色列人民也喜欢用「战士」来形容上帝是会为他们打仗的神(参考申命记一:30—31,撒母耳记下五:23—24,历代志下二十:17)。在以色列人民的观念中,只要上帝跟他们出兵,一定打赢。因此,每当出兵打仗,必须先询问上帝的旨意(参考列王纪上廿二:5)。

第4至5节,这两节可参考第十四章6节、第8节、第27至28节。这里的第4节说「把最杰出的军官淹死在红海」,这句话回应了第十四章7节,埃及派出精锐战车部队,但结果都像第5节所说的如同「石头沉入海底」。

第6至10节,这段经文描述上帝的大能,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抵挡。也说明了上帝创造之物,都会听从上帝的命令和指挥。海洋的水,经由上帝的怒气一吹,就会像墙壁一样竖立起来,海底也因此变为干地。当上帝再次吹气,海水依然听从上帝的命令,重新复合起来,就这样淹没了埃及所有的追兵,使他们「像铅沉没于深水中」,表示永远葬身海底,或是说因为敌对上帝而被下到深渊之处。

第11至12节,这两节也反应出埃及王把自己当作神明让人民崇拜,但在这里很清楚指出,他不是真正的神,他只是人而已,否则他带来追赶以色列人民的精锐部队就不会葬身海底。
经文:

出埃及记 15:13-15:18

注释:

3.第十五章13至18节:
前面有提起过,这段诗歌很可能是后来加添上去的,并不是摩西原有的诗歌。因为第15节出现「以东」、「摩押」、「迦南的居民」等名词,这些都不是过红海之前出现的,而是进入旷野漂流之后才有的。不过很清楚地,这段诗歌已经说出当以色列人民走过红海,而埃及的追兵都葬死海中的事,确实是震撼了当时迦南地和旷野地区许多民族、国家。他们开始担心以色列人民也会像这样造成他们重大的伤害。

第13节,这里说上帝有「不变的爱」,这句话说出上帝爱的特性。在圣经中,这句形容上帝有「不变的爱」的用词一再出现。特别是在诗篇中出现最多,而先知的文献也不少。

另一方面,上帝「不变的爱」也和「约」连在一起。上帝和他的子民所立的约,就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且是不变的爱,这约才能成为永远的约。

第14至16节,说出以色列人民才经过红海,还没有进入迦南地,就已经让迦南地的人,和旷野中那些民族、部落都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才好。这种惊吓,并不是因为以色列民族很强悍,而是因为上帝亲手带领他们,为他们打仗,才使埃及全军覆没,这才是让迦南地和旷野之地的民族惊吓之因。

第17至18节,这里所说的「你的山」,是指以色列人民居住的迦南地。因为海岸线被非利士人控制着,直到大卫王时代才全部落在以色列人民手中。但因为是在离海岸较远的丘陵地,反而成为比较安全的地方,也在这地方,上帝栽培他们、看顾他们。因此,以色列人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观念:上帝就是他们君王。后来这观念开始有了改变,在先知撒母耳时代,他们要求为他们设立君王来统治他们(参考撒母耳记上第八章)。
经文:

出埃及记 15:19-15:21

注释:

4.第十五章19至21节:
前一首被称为是摩西的诗歌。这里突然记载出现摩西有一位姊姊美莉安,她带领以色列人民跳舞唱歌颂赞上帝。

第19节,这节可是说前面诗歌的浓缩,也是美莉安在第21节带领以色列妇女唱歌颂赞上帝之诗歌的序言。

第20节,这里说美莉安是亚伦的姊姊,她同时也是一位「先知」。民数记第十二章2节记载上帝也对美莉安讲话,传递上帝的信息给人民。因此,她在以色列人民当中的地位是备受尊崇。

这节也说美莉安带领以色列妇女「拿着铃鼓」,然后带领跟随她的妇女「一面打鼓,一面跳舞」。这也是一种表示极大喜悦和生命获得重生的雀跃方式。

第21节,诗歌说上帝「赢得光荣的胜利」,这句话说明了上帝亲手和埃及精锐部队打仗,把埃及军队的「战马和骑兵都投进海里」,意即打垮了埃及追兵。
经文:

出埃及记 15:22-15:27

注释:

5.第十五章22至27节:
从第22节开始,直到第十九章2节,都是记载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漂流的记事。

现在这段经文记载以色列人民第二次的抱怨。就像他们第一次抱怨(参考十四:10—12)一样,显示出他们确实是对上帝没有足够的信心,或是说对上帝的认识相当薄弱。因为,在埃及的时候,他们已经看过上帝用各种神迹奇事严厉惩罚埃及国王及人民,且在走出埃及进入旷野时,用云柱、火柱引领保护他们,以及用奇异的神能,把红海的水分开,用风吹干海底,让他们可以平安地走过红海,并且又把分开的海水复合过来,淹死所有埃及追兵,这些神迹奇事,应该足够让他们对上帝建立起绝对信心才对。但这段经文却是在描述他们遇到缺水就对上帝大表不满,进而发出埋怨。整本出埃及记,就是在描述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的脆弱,甚至悖逆上帝的旨意(参考耶利米书三十一:32)。

第22至25节,第22节可参考民数记第三十三章8节。以色列人民连走了三天,都找不到水喝,这对进入旷野的人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威胁。旷野原本就是缺乏水源之处,因此,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找不到水喝,这是可以想像的。他们来到一个名叫玛拉的地方,这地方的水却是「苦的,不能喝」。也因为这样,玛拉就表示「苦」的意思。确实已经三天都没有水喝,幼龄的孩子无法忍受就会哭闹,而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只好找摩西去。后来他们每遇到困境,就会找摩西,而摩西只能找上帝。

「摩西恳切地在上主面前祈求」,表示摩西恳求上帝伸手帮助。因为让水变成可以饮用,不是当时的人能做到的事。而上帝也因摩西的代求,指示他用一块木头投入苦水当中,结果苦水就立即变成「可喝的水」。

第25节说上帝用这种方式「考验」以色列人民。这里的「考验」,表示一种训练。这也说明信心是需要一再考验、测试,人才会进步。也透过「考验」建立典章律例,使他们从奴隶被管里,学习管理自己。

第26节,这里很清楚要以色列人民透过这些典章律例学习怎样顺服遵行上帝的旨意、命令。

「我是医治你们的上主」,这里所说的「医治」表示「改变」之意。就是要改变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生活好几代后,把所遗忘的和上帝之间永远的约,重新建构起来。

第27节,他们继续旅程来到一个称之为「以琳」这个有丰富水源的地方。
经文:

出埃及记 16:1-16:12

注释:

6.第十六章:
这章大多数的资料是「祭司文献」(包括第1至3节、第6至13节a句、第16至26节、第31至35节等),以及部份「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4至5节、第13节b句至15节、第27至30节等)。

出埃及记最重要的一个词字就是「旷野」。如果疏忽了这个词,很难了解出埃及记这本经书的主要含意。「旷野」,这是个所谓「鸟不生蛋」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水、食物都相当缺乏。也只在这种情况下,人才会想到生命所能倚靠的力量,绝对不是人自己,而是创造宇宙万物生命的上主。在第十五章提到以色列人民在书珥的旷野走三天找不到水喝,上帝却可以从不能喝的「苦」水中,将之变成可喝的水。现在这一章则是记载上帝在旷野中,从天上赐下「吗哪」和「鹌鹑」给以色列人民有饼、肉可吃。尤其是「吗哪」,就像以色列人民所说的,那是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没有看过、吃过的食物(参考申命记八:3),上帝用吗哪喂养他们直到进入迦南地之后才停止(参考约书亚记五:10—12),使他们在旷野漂流长达四十年期间,不至于捱饿。

7.第十六章1至12节:
这段经文记述以色列人民从以琳移动到汛的旷野。在这里他们因为饥饿、没有食物而埋怨摩西和亚伦。上帝透过摩西给他们非常明确的回答,说会从天上降下食物给他们,就像上帝给他们有水喝一样,这些来自上帝降下的食物也是要「考验」他们的信心。

第1至3节,「汛旷野」,这地点至目前都还无法确知在哪里。但在第十七章1节,以及民数记第三十三章10至11节等都再次提起此地。不过,这名字的意思是指「荆棘」。以色列人民在这里饿了,找不到食物,因此,埋怨起摩西和亚伦,认为他们过去在埃及虽然是过着奴隶的生活,但却可以「围着肉锅吃得饱饱的」。可以看出他们仍旧怀念过去在埃及好的物质生活。

第4至5节,这两节很重要,也为后来要降下的吗哪食物先作个交代。但强调上帝要从天上降下食物,是要考验以色列人民是否愿意遵从上帝的旨意。而这种旨意,就是要他们「捡当天所需的食粮」,只有到了第六天才能捡两天的份。

第6至8节,摩西和亚伦提醒以色列人民,上帝既然带领他们出埃及,就会照顾他们。他们埋怨的声音,上帝都已经听到。他连续讲了两次,也在表示是一种严厉的警告。他让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会「在晚上给他们肉吃,在早晨给他们充足的食物」。因为摩西代表着上帝(参考出埃及记四:16),他们埋怨摩西,等于埋怨上帝一样。

第9至12节,第10节再次提起第7节所说的「看见上主的光辉」,这表示上帝出现,或是神迹显现。证明摩西警告以色列人民,他们埋怨上帝的声音,上帝都听得非常清楚。因为上帝就在他们面前出现。

他们既然埋怨没有肉吃,没有食物,现在上帝要让他们有这两样,好让他们知道带领他们出埃及的上帝,是生命的主宰,是他们的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16:13-16:21

注释:

8.第十六章13至21节:
第13至16节,这段经文提到上帝实现他的承诺,让以色列人民有肉吃,在傍晚时刻,他差遣鹌鹑飞来,也让以色列人民在天亮的晨间看见一层薄薄像霜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民数记第十一章7至9节形容是「芫荽子」,是种跟露水一起落下来,可以将它磨碎或捣碎成粉,然后煮一煮做成饼。

但这种东西就像申命记第八章3节所说的,那是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从来没有看过、吃过的食物。也因为这样,以色列人民彼此问说:「这是甚么?」这句问话就是后来「吗哪」的意义。诗篇的作者说「吗哪」是「天使的食物」(诗篇七十八:25)。摩西说这是上帝给他们的食物,但要他们每个人「各取所需,每家的每一个人只可捡取两公升」。

第17至19节,当以色列人民都听从摩西的吩咐出去捡之后,后来果真经历到:捡多的没有剩,捡少的也不缺,每一个人所捡的刚刚好是他所需要的。从这里他们学习到知足的信仰功课。

第20至21节,每个团体中,总是会有故意不听话的人,这种人总是用行动来表示不遵守团体规律,这在信仰团体里,就很令人头痛。以色列人民当中就有人对上帝的应许表示怀疑,虽然已经亲眼看见鹌鹑和吗哪在眼前,他们还是不听摩西所说的,只捡取每人每天所需要的量即可。他们宁愿捡得多,以备隔天没有降下吗哪,或是鹌鹑不再出现。但他们多捡的,却都腐败了。
经文:

出埃及记 16:22-16:30

注释:

9.第十六章22至30节:
这段经文开始谈到安息日的规律,必须在前一天将食物准备起来,上帝会保护到第二天,使吗哪和鹌鹑不至于坏掉。

第22至23节,摩西要以色列人民在第六天捡拾两天的份,每人四公升。

第24至26节,摩西要他们在第七天吃第六天捡拾储存下来的吗哪,因为第七天是「献给上主的安息圣日」,上帝不会降下食物,即使出去捡拾,也不会有任何发现。「第七天是安息日」,这里他们开始学习守安息日为圣日的规律。之后,在十诫中才明文规定(参考出埃及记二十:8—11)。

第27至30节,就像前面提起过的,总是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定,不把上帝的话当真。这种人在一个信仰团契中,很容易成为酵母,影响一个信仰团体的规律。上帝再次对摩西说第七天就是安息日,他要以色列人民跟他一样守安息日,不做工。

在一个没有食物又没有水的旷野之地,要人民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捡取食物,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训练这一群从埃及的奴隶生活环境中走出来的百万民众对上帝有信心,除非有很强的宗教信仰纪律,否则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出埃及记的经书所谈的主题是:宗教心灵的改革。没有敬虔的宗教心,要带领一个缺乏食物,且有外族人威胁生存生命的团体,是不可能的。
经文:

出埃及记 16:31-16:35

注释:

10.第十六章31至35节:
这段经文也是后来以色列人民经常用来教导后代子孙认识上帝的伟大,在祖先出埃及走进旷野时,上帝如何看顾、保守他们。他们把这件在旷野吃吗哪的事,当作是生命教材,绝对不可以忘记上帝奇异的恩典。后来摩西也要亚伦将这种特别食物吗哪放两公升在一罐子里,存在「上主临在的地方」,表示只要进去敬拜上帝,就会想到上帝怎样引领、看顾、保守他们民族的生命。而吗哪就这样养活了他们在旷野漂流长达四十年时间,直到在迦南定居下来。
经文:

出埃及记 17:1-17:7

注释:

11.第十七章:
这章是由三种文献共同编成的;包括「祭司文献」的资料在第1节、第8至16节;「耶和华文献」的资料在第2节、第7节,以及「以罗伊文献」资料的第3至6节等。

这章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他们缺水。在旷野缺水是一定会遇到的。上次在书珥是找不到可喝的水,现在则是找不到水。上帝从磐石上出水给他们喝。其二是第一次经历作战。上次是遇到埃及的追兵,现在则是遇到亚玛力人要攻打他们。在第十三章18节曾留下一句伏笔说:「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已经武装好,准备随时作战。」我在前面提过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拿了兵器离开埃及。现在则可派上用场,因为在旷野之处,必定有很多的原住民在那儿,以色列人民那样庞大的一行人,且是男女老幼加上牲畜,难免引起当地居民的觊觎。

12.第十七章1至7节:
这段经文记载以色列人民在旷野地区经常遇到缺水的问题,这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但出埃及记作者给了一个范本:以色列人民在旷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埋怨,甚少感谢。只会埋怨的人,就会忘记上帝的恩典。这也是后来他们离弃上帝之因。

第1至2节,以色列人民遵照上帝指示,离开汛的旷野,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利非订」,这地点已经无法可考。这是一个缺水的地区,因此,他们要求摩西给他们水喝。

第3至4节,以色列人民因为口渴非常难过,又开始埋怨摩西,他们甚至说出当初摩带领他们出埃及,莫非是要让他们死在旷野这样失去理性的话。表示他们已经忘记之前出埃及所经历到的各种神迹奇事。他们不但是讲威胁的话,甚至还想「拿石头打死」摩西。但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这些怨言不用摩西转述,上帝也都听见了。

第5至7节,上帝要摩西拿着手中的杖击打磐石,磐石果然流出泉水,解以色列人民的口渴,消除了生命威胁,也为那地方取名「米利巴」,表示他们曾怀疑上帝、抱怨上帝。后来诗人记录下这段软弱的经历(参考诗篇九十五:8-9),好提醒后代子孙不要重复这样的丑陋经历。
经文:

出埃及记 17:8-17:16

注释:

13.第十七章8至16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后,第一次亲自与攻击他们的敌人交战。上次是埃及人的追兵,上帝用分开红海的水淹没了埃及精锐部队。这次以色列人民必须亲自和亚玛力人交战。这件事也是以色列人民进入旷野后,发生的第四件记事,第一件事在第十五章22至26节,饮水的问题;第二件是第十六章记载有关食物的问题;第三件是第十七章1至7节有关没有水喝的事件。现在是第四件有关跟敌人打仗的事。

第8至10节,摩西交代约书亚怎样挑选壮汉,准备要和来侵犯的亚玛力人打仗。这些壮汉由约书亚带兵,摩西和亚伦、户珥到山上去观战。

这里第一次出现约书亚的名字,民数记第十三章有比较详细介绍约书亚的事。他后来就继承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另外一个人就是「户珥」,他的背景资料欠缺。

第11至13节,这段记事可说是打仗情况激烈,起先很难断定输赢,但只要摩西的手上扬,就会打赢,下垂,以色列人民就输。这表示并不是以色列人民在打仗,其实是上帝透过摩西在打仗。摩西的手会「酸」而下垂,表示这次战争并不是一下子就打胜,而是经过了一些时间,最后有亚伦和户珥两人的肩膀当作摩西的扶手,使他的双手可以持续不下垂,最后约书亚带领的以色列人民就打了胜仗。

第14节,上帝说要把亚玛力人「完全毁灭」,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恶劣的族群,申命记第廿五章17至18节这样记载说:「要记住,你们出埃及时,在旅途上,亚玛力人怎样对待你们。他们不怕上帝,趁你们疲乏无力的时候,从后面袭击,把落在后面的人都杀了。」上帝要摩西把这件战事记录下来给后代子孙知道。

第15至16节,打胜仗之后,建造祭坛感谢上帝。第15节说「上主是我的旗帜」,然后第16节说「高举上主的旗帜」,这些都在表示上帝与以色列人民同在,他们就是上帝的军队。
经文:

出埃及记 18:1-18:12

注释:

14.第十八章:
这是由「耶和华文献」的资料,和「以罗伊文献」的资料相互交织编辑而成。有时很难分得开。比较清楚的经文是第2至4节、第10节、第15至16节、第19至21节、第24至25等节,都是「耶和华文献」的资料,而第11至14节a句、第22至23节、第26至27节等是属于「以罗伊文献」的资料。其他的经文都是这两种资料混合在一起编撰起来的。

这一章的重要性很清楚,以色列人民从没有组织,进入到有系统的组训工作。这当然与经历过捡拾吗哪、鹌鹑,以及和亚玛力人的作战有关。而且从他们的组织有十人、五十人、一百人、一千人等编制,可说是分得相当细,对当时这样一支庞大民众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面对外族人挑战时,不用惊慌。再者,遇到欠缺食物、水的问题时,也可以很有规律的加以节制。而对于彼此之间发生纷争的事,也会好好处理。

这一章也告诉我们,替摩西献策略的是他的岳父叶特罗。更可贵的是,当他看到摩西灵活运用他的策略之后,就回家去了。他不是要分享权力的人,而是尽自己的智慧,提供意见,并且帮助执行策略完成。这样的心志很值得学习。

15.第十八章1至12节:
这段经文说摩西的岳父叶特罗来看他,并且带摩西的妻儿来跟摩西相会,算是家族团圆。

第1至7节,叶特罗带摩西的妻子西坡拉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革舜」,另一个叫「以利以谢」来见摩西,这样,也是摩西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后,第一次和妻儿相会。在第二章22节曾记载革舜的出生,但以利以谢是甚么时候出生,就没有记录。但从第4节可推断是在摩西逃出埃及后出生的。

叶特罗先托人带信给摩西,说明他们会面的地方是在「圣山」。依照第三章12节的记载,这「圣山」是指何烈山,这也可以说是「上帝的山」,意思是指「敬拜上帝的地方」。

第8至12节,摩西将这一路走过来所遇到的事,都一五一十地跟他岳父叶特罗报告,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发出感恩的诗歌。因为叶特罗是米甸的祭司,因此,他就摆设祭坛「献上烧化祭和其他祭物」给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18:13-18:27

注释:

16.第十八章13至27节:
这段经文说明以色列人民开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族群,就是和叶特罗的建议有密切关系。虽然在前面有多次提到以色列人民当中有「长老」、「领袖」(参考三:18、四:29、十二:21),表示他们原本就有了社群组织。但这些人在埃及当奴隶的时候,并没有甚么仲裁权。现在他们离开埃及为奴之地,进入旷野漂流时代,更需要建立维护族群秩序的管理者。

第13至16节,叶特罗看见摩西独自一人在处理以色列人民之间的纠纷。他问摩西是怎么一回事,摩西回答是只要有两个人发生争执,就来找他排解。

第17至20节,叶特罗听了之后,认为这样只会使摩西累坏了身体,不好。他要摩西先记住他应该教导人民认识上帝的救恩,并且遵从上帝的律例和指示,他的工作就是要做这件教导的工作。然后把这些处理纠纷的事,给其他的人去做。

第21至23节,他建议摩西采取「一千人」、「一百人」、「五十人」、「十人」等组织,每组都有人当领导者。这也是后来他们在巴比伦当奴隶时,采用「有十个结过婚的男人」作基础,就可成立一所「会堂」之原因。这些领导者必须是「敬畏上帝、可靠、不接受贿赂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裁决人民的纠纷时,得到肯定、信任。这也是一种所谓「司法」体系。用这种方式,可以很快让人民彼此之间的纠纷,得到解决,而不会积怨于心。

第24至27节,摩西果然听从他岳父叶特罗的建议,就按这样执行管理的政策。之后叶特罗也就回去他居住的米甸。他没有介入管理的工作。

从第十九章到第廿四章,都是关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间立约的关系,以及上帝所颁赐给他们「约」或是「法律」的内容。这段经文对以色列人民和今天的基督教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且重要。
经文:

出埃及记 19:1-19:15

注释:

17.第十九章:
这章的资料比较复杂,是由「祭司文献」的资料(第1至2节、第23至24节a句),「以罗伊文献」的作品(第7至8节、第10节、第13节b句至14节、第16节b句至17节、第19 节等),以及「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9节、第12至13节a句、第15节、第16节a句、第18节、第20 至22节、第24节b句至25节)编辑而成,另外也有编者加上去的第4至6节等。

这一章主要是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已经来到西奈山下,这个时候正好满三个月。上帝要颁赐诫命给以色列人民,因此摩西要求以色列人民怎样准备接受上帝的诫命。

18.第十九章1至15节:
这章开场白很清楚地说明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正好在满三个月」,来到西奈沙漠,然后在西奈山下扎营。在这里,摩西上山去朝见上帝。可见摩西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很紧密。

第4至8节,上帝要摩西转告给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要把他们当作自己拣选的子民,但他们必须用严谨态度遵守和上帝之间所立的约,这样才能成为上帝的子民,是「神圣的国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就这样,摩西把以色列人民的领袖召集过来,将上帝的话传给他们知道。而以色列人民非常聪明,他们一听上帝要和他们立约,成为神圣的国民,他们就很一致地回应说,要「遵照上主的话做」。第8节清楚说明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或民族,非常要紧的事,是「要遵照上帝的话做」,而不是照人的命令,或是人的意思。

第5节很重要,这节说「全世界都属于」上帝,但只有以色列人民才是上帝的「选民」,这节已经说出了以色列民族和上帝之间的特殊性。他们必须更加小心谨慎言行举止,遵从上帝的话去行。先知阿摩司就曾指责他们违背上帝的法律诫命,因此,在全世界所有民族当中,上帝要先拿以色列人民作惩罚对象,因为他们并没有把上帝的拣选当作荣耀(参考阿摩司书三:2)。

第9至13节,这里上帝表示他将和摩西讲话,而且讲话的时候,要让全体以色列人民都听得见。但这时候的以色列人民必须洁净己身,绝对不可以越界,因为上帝要降临在西奈山,他们必须很严格地保持和上帝之间的距离。

第14至15节,摩西将上帝的要求都转告以色列人民,要他们洁净身体,且洗涤衣服,同时不可以有性行为。
经文:

出埃及记 19:16-19:25

注释:

19.第十九章16至25节:
这段经文记载神圣的上帝显现,当他和摩西讲话时,让以色列人民看见那种威严、神圣的景象出现。

第16至19节,这段记载上帝出现在雷电交加、浓云密布的背景下,这时候有天使吹响的号角声。以色列人民一听到这些声音就都「发抖」。但摩西带领他们走出帐棚来朝见上帝。因为若是面见上帝会死去,因此,上帝用浓云密布遮住他的荣耀的光彩,上帝用雷电的方式和摩西讲话。这种方式,只有上帝启示的人才能听得懂。一般人只会害怕到无法去领受。

第20至22节,上帝降临在「西奈山」,要摩西上山去领受上帝要对他讲的话。特别交代以色列人民必须非常小心,绝对不可以越界或心存「偷看」上帝的念头。因为这必定会带来死亡。

第23至25节,上帝要摩西带亚伦一起上山,其他的人民都不可以越界。这也说明了后来发展出来的祭司位阶,远胜过其他领袖、长老,其背景原因在此。
经文:

出埃及记 20:1-20:17

注释:

20.第二十章:
这章可以说是出埃及记最重要的一章,记载有关十条诫命的内容。这一章全部都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将这里记载有关十诫的内容(第1至17节),对照申命记第五章6至22节,可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在第四诫有关守安息日的规定。在出埃及记这里说守安息日,是因为上帝创造天地的关系,而在申命记第五章则说是因为纪念出埃及的缘故。后者和他们进入迦南后的生活必定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因为堕落,忘记了上帝的诫命。因此,申命记再次提醒他们,忘记上帝的诫命,将会为他们带来亡国的命运。而忘记上帝最常见的态度,就是连安息日都忘记了。因为安息日是敬拜上帝的日子,忘记安息日,等于不再敬拜上帝了。先知耶利米就曾严厉警告这会为以色列人民带来灭亡(参考耶利米书十七:19—27),后来果然应验了。

另外,在第五诫孝敬父母的诫命上,出埃及记直接说「要孝敬父母」,申命记则加上了「要遵照我的命令」,若这样做就能够「事事顺利」。

第三,在第十诫,出埃及记说「不可贪图别人的房屋」这件事摆在第一位,但在申命记则是「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列入优先。

其实,「十诫」这名称,原本是指「十句话」。如果是十句话,那么十诫就是这样:
1.不可敬拜别的神明。
2.不可为自己造任何偶像。
3.不可滥用我的名。
4.要谨守安息日为圣日。
5.要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窃。
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10.不可贪图别人的财产。
从上述的十诫,也可将之分成两个部份;其一是第一至四诫,这是属于人对上帝应该有的态度。这部份的诫命就像申命记第六章5节记载的:「你们要全心、全情、全力爱上主――你们的上帝。」这句话也是整本圣经的基本教训。第二是第五至十诫,属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第二的部份也可以用利未记第十九章18节b句所说的:「要爱自己的邻人,像爱自己一样。」将这两部份合起来,等于是十诫的总和,也是耶稣基督回答那位教法律的人的答案(参考路加福音十:25— 37)。

21.第二十章1至17节:
十诫最基本的架构在第2节,这里说:「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经领你从被奴役之地埃及出来。」这句话好像是一个图章印记,很清楚说明这是属于上帝的法律,不得轻视、疏忽。相反地,是要牢牢记住。

第3节,「我以外,不可敬拜别的神明。」这条诫命也是大多数改革宗基督教会,以及希腊正教看为十诫的第一诫。也可以这样说,十诫实际上是只有一诫而已,就是这第一诫。以上帝为中心,往后的九条诫命都是以这一诫作基础。忘记这一诫,其他的都将失去准则。以上帝作为人、事物等一切的中心,才能谈其他的。

第4至7节,这是第二条诫命「不可为自己造任何偶像」。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为自己」,表示不可以把人看成偶像来拜。再者,不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制造偶像。就像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记载,以色列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竟然在旷野制造金牛崇拜。而这金牛偶像神明,就是他们在埃及寄居生活所学到的,是属于生产的神,也是力量的神明。但上帝坚定的命令,绝对不能容忍以色列人民有这种行为。

这条诫命还有附带要件,就是违背的,会被追究责任到子孙三、四代,但严谨遵守的,必定会得到上帝的赐福到「千代子孙」。

要注意第5节所说的,「恨恶」上帝的人,其实就是指去拜偶像神明的人。

第7节,这是第三诫命「不可滥用我的名」。「滥用」一词,在中文《和合本》用「妄称」,天主教《思高版本》也是用「妄称」。这词原本的意思是指「不适当」,或是「不好的动机」。意思是指不诚实的方式,假借上帝的名欺骗人。这样的行为等于是在亵渎上帝的神圣一样,不可原谅(参考利未记十九:12)。换句话说,只要是用上帝的名,不论是祈祷、说话,都必须严谨守住绝对诚实的要件。

再者,「滥用」也是指称呼上帝的名和上帝的本性不相符。也因为这样,犹太人就很害怕直接称呼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太神圣了,在敬拜时恐怕因为称呼上帝的名有误,导致亵渎了上帝的神圣,因此,他们喜欢用「天」来代表。这天也表示着创造整个宇宙万物的主宰之意。

第8至11节,这是第四诫命「要谨守安息日为圣日」。就像前面提过的,对照申命记第五章12至15节,就会发现这里强调上帝的创造,而申命记是为了纪念出埃及脱离生命苦难而守安息日。

第七天休息,所以六天内都要认真工作,第七天休息不可工作,包括「儿女、奴婢、牲畜,或侨居的外族人」等都要停止工作。因为人停止工作,包括奴婢在内,很自然地,牲畜也会跟着休息停工。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就是第七年安息年,大地也因为这样获得喘息的机会。

第12节,这是第五诫命「要孝敬父母」。从这第五诫命开始,到第十诫命,都是谈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诫命也是有附带的祝福,遵守这诫命的人,可以在居住的土地上「享长寿」。从「孝敬」延伸出来的就是绝对禁止「咒骂父母」,这种人必须处死(参考出埃及记廿一:15、17)。

第13节,这是第六诫命「不可杀人」。这里的「杀」原本是没有任何受词,是指「不可杀害」之意,因此,伤害别人都是在禁止之列。因为生命来自上帝,任何残害生命的事,是必须绝对禁止的。

再者,这里的「杀害」,是指故意、蓄意的行为。圣经中一再表示,上帝最无法忍受有权力者杀害无辜者的生命。这种事,上帝绝对不会宽恕、原谅(参考列王纪下廿四:4)。

第14节,这是第七诫命「不可奸淫」。奸淫,这是属于男与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但也附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意义。因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婚姻的夫妻关系。犯奸淫的行为,等于在羞辱对上帝忠实的心灵。因为上帝的子民必须圣洁(参考利未记十九:1—2),圣洁的子民,就必须从清楚的性关系开始做起。

第15节,这是第八诫命「不可偷窃」。这里的偷窃范围包括绑架别人的奴隶。其实,这诫命也隐含着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爱人如己(参考利未记十九:18)。这很清楚在说明:上帝赏赐给每个人都足够。会偷窃,表示对上帝赏赐的没有信心,想要贪得更多。就像在旷野时,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要求他们必须严守每天每人需要量「两公升」,不可以多捡,表示对上帝绝对忠实。使徒保罗就指出,贪,就是拜偶像的行为,这种人不配当上帝国的子民(参考以弗所书五:5,歌罗西书三:5)。

第16节,这是第九诫命「不可作假证陷害人」。这条诫命也说明诚实的心灵的重要性。假见证也会害死无辜者的性命,等于是和第六诫的「杀害」相同。为了要防止有误判或假证的事发生,申命记第十九章15节规定,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证人作证才能使诉讼案件成立。对于作假证的人,不必怜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参考申命记十九:21)。

第17节,这是第十诫命「不可贪图别人的房屋;也不可贪爱别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其他东西。」原本是只有「不可贪别人的财物」这一句话。在进入迦南地之后,将之写得更细。这里的「贪」,指的是夺取,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经文:

出埃及记 20:18-20:21

注释:

22.第二十章18至21节:
这段经文记载以色列人民对所看见的场景一直很害怕。因此不敢听上帝的声音。要求摩西转述上帝的话给他们,他们一定会听从。

第18节,可参考第十九章16节、19节。确实,单单雷电交加产生的轰轰雷声,就够他们胆战心惊。

第19至20节,他们对摩西表示惧怕,希望摩西去接受,他们不敢上前听上帝的声音。但摩西对他们说,这是一种「考验」,为的是要让他们知道顺服上帝的重要性。

第21节,后来还是只有摩西上前聆听上帝的声音。其实,这节也在暗示着,摩西就如同是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中保」一样。
经文:

出埃及记 20:22-20:26

注释:

23.第二十章22至26节:
这段经文是上帝对摩西所说的话,是关于献祭的祭坛如何建造的事。

第22至23节,上帝再次重复命令摩西提醒以色列人民,除了上帝以外,不可以让以色列人民为自己造任何偶像神明来拜。

第24节,这里提到在上主「指定」作为「敬拜」的地方,上帝会出现。从这节可看出这不是在旷野时代。因为旷野漂流时代,不可能有指定的地方。但以色列人民还是要建造祭坛敬拜上帝。

第25节提到「不可用凿过的石头」,表示纯洁,反应出「头胎」的观念。意思指最好的,没有用过的。表示不可用废弃的石头。

第26节,祭坛不要有台阶,以免上台阶去献祭,导致献祭者露出下体,会被认为亵渎上帝的神圣。后来第廿八章40至43节对祭司的衣着就有更详细的规定,都是为了要避免露出下体。
经文:

出埃及记 21:1-21:11

注释:

24.第廿一章:
这章除了第1至3节是属于「祭司文献」的资料外,其它的都是「以罗伊文献」的作品。

从第廿一章2节起至廿三章19节止,都是在十诫的基础上,谈到有关人和人之间生活的关系。清楚说明了信仰上帝,必须以实际生活的行为表明出来。换句话说,爱上帝,并不是用嘴说的,也不是用想的,而是必须在生活上,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使人和人之间有个生活准则,为的是要回应上帝,知道上帝是位非常重视纪律的神。

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十诫的基础是在第一诫,其余九诫都是从忠实于上帝而延伸出来的诫命。同样的,十诫是一切法律、规章之母,因而延伸出许多细节的规定。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十诫就好像是宪法,然后从宪法延伸出许多法律、规章,为的是要执行宪法的精神。

25.第廿一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都是谈及有关以色列人民和奴隶之间应该要注意和应有的关系。也可参考耶利米书第三十四章8至22节,谈及以色列人民过去曾在埃及当过奴隶,因此,他们更应该知道怎样善待奴隶。不可欺压奴隶。

第1至6节,这部份可参考申命记第十五章12至18节,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在申命记第十五章的15节和18节,这是出埃及记所没有的。是指男性奴隶说的。这里提到「第七年」,就是从第七日安息日延伸而来的安息年。必须释放奴隶回去,且不可以拿任何赎金。这里强调当时奴隶怎么来,就怎么回去。若是有奴隶不想回去,就必须带他去「敬拜的场所」,意思是指以上帝的名发誓,永远属于主人,然后用穿耳洞作记号。

第7至11节,这段经文是谈及女性奴隶与男性奴隶最大的差别,是女性一旦被卖为奴,就是终生为奴。原因是女性为奴可能会为主人生下小孩,母亲有照顾小孩的责任。但女奴的亲人可以用钱赎回,除非已经被主人纳为妻妾。她不像男性奴隶只要等到第七年就可自由离去。而且规定不可以将女奴随意转卖,特别是不可以转卖给外族人,这都是在保护女奴可以有被赎回的机会。若是买女子为妻,就必须终生照顾她,不可有遗弃的行为。

经文:

出埃及记 21:12-21:27

注释:

26.第廿一章12至27节:
这段经文是大家熟悉,指出人和人之间互动的关系,且是强调「报复性」的惩罚,这是为了要防止恶势力嚣张的方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39至42节看到耶稣对这种「报复性」的惩罚有新的不同看法,他强调要用爱赢过仇恨。

第12至17节,这段法律都是处死刑。包括杀人、殴打或咒骂父母、绑架人贩卖为奴等,这些都必须处死。

第28至27节,这段经文都是属于可赔偿的法律条文。包括伤害对方,连奴隶也包括在受保护的范围内。不能因为当主人,就可以随便伤害奴隶。这里也谈到对孕妇的保护。
经文:

出埃及记 21:28-21:36

注释:

27.第廿一章28至36节: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当时的法律是相当进步的。

第28至32节,特别提到牛伤害人的赔偿问题。牛,这是当时社会的动力,就像今天的汽车一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32节,可看到当时奴隶的价码是三十块银子。

第33至36节,这里提到有人若是开井,却没有把井口盖好,导致牛驴掉进去而死去,就要赔偿。也谈及两只牛相斗造成损害时的赔偿条例。以上这些都在说明当时社会的生产动力,是很重要的资产。需要用法律条文来规范。
经文:

出埃及记 22:1-22:15

注释:

出埃及记第廿二至廿九章
1.第廿二章:
这一章可说是继第廿一章12节之后的赔偿条例,这些条例都和人与人之间的财物互动或纠纷有关。

2.第廿二章1至15节:
这段经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如果」这个词,它代表的是「不一定」。也就是有相对条件的状况才能成立。

第1至4节,是继续第廿一章28至36节,有关损害牛只、人或物的赔偿条例。这里提到「偷」,是指违背十诫的第八诫之「不可偷窃」,和第十诫的「不可贪」。必须赔偿「五倍」的牛,「四倍」的羊,这都是非常重的赔偿代价。特别是赔偿牛的代价更重,因为牛不但在宗教祭祀礼仪上有价值,在耕种上更是重要的动力来源。若赔偿不起,就要用当「奴隶」的代价来兑换。

注意第4节提到,若夜间侵入别人家里,因而被杀死,杀他的人无罪。因为不清楚侵入者手上是否有凶器,但在白天就需要负起杀死人的罪责。

第5至6节,提到造成别人的田园损害,应该有的赔偿条例。不论这种损害是来自牛羊等动物,或是烧田园荆棘造成他人田之损害,赔偿是不能减免的。

第7至8节,从这两节也可看到早期社会已经发展出「信托」的社会制度。注意第8节、第9节,和第11节等,都提到在纠纷发生时,「必须到敬拜的场所发誓」,在中文《和合本》圣经是用「审判官」,意思是相同的。因为敬拜场所指的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地方。审判官乃是在替上帝施行公义的审判。无论是审判官,或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其所面对的都是上帝对人内心的鉴察,不得造假。
第9节,谈到财产的纠纷案,必须尊重裁判者的判决。

第10至13节,谈及家畜动物的托管问题。除非有人可以证明保管者是在无法抵抗之下,例如有抢匪来夺取,或是野兽吞噬之剩余骨骸等造成的损失,否则保管者就必须赔偿。

第14至15节,借用物品造成损害的赔偿条例,有主人在场,可以不用赔偿,但主人不在场,就需赔偿,赔偿时可从租金中扣除。
经文:

出埃及记 22:16-22:31

注释:

3.第廿二章16至31节:
前段经文都是跟家畜动物有关,这段经文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和上帝间应该有的基本准则。

第16至17节,这是关于男女之间保持纯洁的关系。主要在保护女子。虽然圣经时代的妇女地位低,但也不可以随便欺负。

第18至20节,这里有三项死刑,包括行邪术的女人;跟动物性交;拜偶像等。后来摩西法律对行邪术有更明确的规定,包括占卜、念咒(参考利未记十九:26)、问鬼神或死人阴魂(参考申命记十八:10—11)等,都属于行邪术范围。

第21至27节,可看出摩西法律的人性化,也是非常人道的法律规范,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法律也是非常先进。这段法律明确规定,不可以欺负、虐待外侨、孤儿寡妇,对待穷人要仁慈等,这些都是要提醒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寄居过」,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第28至31节,再次表明对上帝的忠实,应该记得感恩的态度。第31节提到不可以吃「被野兽撕碎的牲畜的肉」,原因是这种肉含有血,依规定不可吃含有血的动物的肉,因为血代表着生命(参考利未记十七:14)。

第31节用立约的语句结语,说明以色列人就是上帝的子民。
经文:

出埃及记 23:1-23:9

注释:

4.第廿三章:
从第廿二章19节开始,直到第廿三章19节止,都是用「不可」作为生活和工作规范的准则。

5.第廿三章1至9节:
这段经文是和社会公义有关。

第1至3节,提到公义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准则。除了重申十诫的第九诫外,也不可以偏袒任何人,特别是若发现多数意见错误,也不可以随从,就算穷人有错也一样。

第4至5节,若编辑在第廿二章15节之后,读起来会更顺畅。这里说牛和驴,都是很珍贵的社会资产,就算是属于「仇敌」的,也不可以见死不救。这样做,也等于在消除或是降低彼此之间的仇恨。

第6至8节,和十诫的第九诫有相同的意思。第8节再次回应第2至3节所提的社会公义。

第9节,「滋味」,表示心中的感受。要提醒以色列人寄居在埃及时所受的虐待,现若有人寄居在他们当中,或是被卖给他们当奴隶,就应该回想自己曾经在埃及当过奴隶的经验。
经文:

出埃及记 23:10-23:13

注释:

6.第廿三章10至13节:
这段经文跟十诫的第四诫守安息日条例有密切关系。

第10至11节,将第七天的安息日,延伸到第七年的安息年。要让土地休耕。土地在休耕期间自然生长出来的食物,可以喂养穷人和野兽,包括果园也是一样。换句话说,人必须考虑不是只有自己而已,还有土地及与人生活在一起的野兽。

第12节,再次提起十诫的第四诫之规律。

第13节,和十诫的第二至三诫有关。
经文:

出埃及记 23:14-23:19

注释:

7.第廿三章14至19节:
这段经文简略地提到三个重大节期,包括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有关这三个节期的详细规律,可以参考利未记第廿三章。

第14至15节,提到逾越节和除酵节。「亚笔月」,是指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从逾越节开始,以色列人用来纪念离开埃及的日子(参考出埃及记十三:4)。紧接在逾越节的隔天,就是连续七天的除酵节。因为逾越节也需要吃无酵的食物,因此,连续八天都不可吃有酵的食物。

第16至17节,谈及采收农作物时,是「收获节」;而收藏农作物是「收藏节」,也称之为住棚节。这里提到在这三个节期,所有男丁都要敬拜上帝。相关规定可参考申命记第十六章16至17节。

第18节,「不可献有酵的饼」,因为「酵」表示酸坏、不洁净之物。牲畜的脂肪,是属于献给上帝之物,不可以保存下来。

第19节,「把你所收割最好的初熟农产物带到上主」面前,表示用最好的献给上帝,这是一种信仰态度,表示对上帝赏赐生命的尊崇。

这里说「不可用母羊的奶来煮小羊」,这禁令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26节再次提起,可能是和迦南人的宗教习俗有关。因为当时迦南人以为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土地肥沃,增加农产品的收成。
经文:

出埃及记 23:20-23:33

注释:

8.第廿三章20至33节:
这段经文是对上述法律、规例的结论。经文中以「守法」和「不守法」之间的差别分别清楚。基本问题还是回到第一诫的忠心于上帝。

第20至23节,一再出现「天使」,这词也可以用「使者」解释。这里的使者可能是指摩西,因为在第四章16节,上帝说摩西代表着他,因此,反对摩西等于是反对上帝,摩西也曾警告过以色列人(参考十六:8)。先知耶利米也说过类似这种警语(参考耶利米书十一:7—8)。

第23节记载了居住在迦南地的原住民族群共有六族。

第24至26节,再次强调对上帝忠实的心,是上帝子民首要具备的。第25至26节特别提到上帝要赏赐给以色列人有「食物、水」,并且要除掉他们一切的疾病,和妇女生育的平安,这表示赐给他们福气,人口可以增加。

第27至30节,上帝继续表示他将赐福给以色列人,使他们在迦南应许之地,成为强壮的民族。而且依照时间表逐渐带领他们茁壮起来。

第31节,可参考创世记第十章19节,这是迦南人居住的地区。这节提到上帝赏赐给以色列人的疆界,其实,历史证明这样的疆界后来只有在大卫王朝和所罗门时代才有,但时间并不长。

第32至33节,这里重申以色列人必须对上帝忠实,不去拜迦南人的偶像神明,也不要让外族人跟他们混合居住,以免受到诱惑离弃上帝去拜偶像。
经文:

出埃及记 24:1-24:11

注释:

9.第廿四章:
这章是由「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1至2节、第9至11节)、「以罗伊文献」的资料(第3至8节、第12至14节),以及「祭司文献」的资料(第16至18节)编辑而成。

这一章主要在说明以色列人如何回应上帝透过摩西所颁布的这些诫命、法律、规例。当摩西对他们说上帝颁布这些诫命、法律时,他们都回答说:「上主所吩咐一切的命令,我们愿意顺从遵行。」(第3节、第7节)这是「立约」的基本态度。要注意的是,圣经在说上帝与人「立约」时,并不是对等的「约」,是上帝颁布,人必须遵行。这清楚说明人和上帝是不对等的位阶。创世记作者清楚表示人犯罪的意念是从「会像上帝」开始(参考创世记三:5),但是,人「不能替代上帝」(参考创世记五十:19)。人是上帝亲手用他的形像创造的,因此,必须顺从上帝的旨意和命令,这一点是立约必须清楚的观念。

10.第廿四章1至11节:
这一章也可说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大整合的一章,因为是整个民族和上帝立约。因此才有「七十个以色列的领袖」要上山去晋见上帝,领受上帝颁布的法律诫命。

再者,立约最重要的是用生命,而生命的记号是血(参考利未记十七:11)。

第1至2节,上帝要「摩西和亚伦、拿答、亚比户,连同七十个以色列的领袖要上山」到上帝那里去。但只有摩西一个人「可到」上帝的「跟前」,其他以色列人都不可以上山。因为那是上帝的山,是神圣的。而这七十个以色列领袖,就是代表全体以色列人民。

第3至8节,摩西把上帝在山上告诉他的话,下山后都一五一十告诉以色列人民。而以色列人民也很清楚回应说:「上主所吩咐一切的话,我们一定遵行。」这里并没有说明上帝对摩西说些甚么,但在第十九章5至6节有清楚记载,上帝要摩西转告以色列人,他们若遵守和上帝所立的约,他们就是上帝的子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

摩西就在山下「筑了一座祭坛,并竖立十二根石柱;每一石柱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一族」,用献祭来表示敬拜和顺服上帝的旨意。但这里并没有说摩西所写下来的「约书」是指哪些,是否十诫?或是包含了其它所说明的约之内容。要注意,摩西拿献牲祭的血「洒在人民身上」,说明这血是「依照」上帝的诫命和以色列人「立约的印记」。

第9至11节,很特别,说明上帝允许以色列的七十位代表和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一起上山去晋见上帝。他们算是很幸福的人,可以亲眼看见上帝,却没有死去。
经文:

出埃及记 24:12-24:18

注释:

1.第廿四章12至18节:
这段经文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将约书亚的角色给凸显出来。

第12至14节,这两块有关上帝诫命和法律的石版,是上帝亲自写完交给摩西转给以色列人。上帝要摩西带领约书亚上山,而不是带领亚伦。当摩西和约书亚要上去时,他特别交代以色列人要「在营地」等他们,直到他们「回来」。并且交代亚伦和户珥帮助他们处理人民的事务。

第15至18节,这里再次用云彩、烈火、光辉等词来表示上帝显现在摩西和约书亚面前,然后第七天,上帝呼喊摩西,要他进入云里,就这样,他在云里停留长达「四十昼夜」之久。
经文:

出埃及记 25:1-25:9

注释:

12.从第廿五章到第三十一章:
这段经文以及第三十四章29节至第四十章止,全部都是「祭司文献」的资料。可以从这段经文发现「祭司文献」的特色,就是对于祭祀礼仪的事相当重视,特别是关于圣幕的制造、礼仪等。其实,从出埃及记第十九章开始翻阅,到民数记第十章10节,几乎都是关于祭典方面的事宜。

13.第廿五章:
圣经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表达一个主要观念:敬拜上帝的事,绝对不要轻忽,要认真、慎重。在旧约圣经时代,宗教信仰被看成是一个民族生存的要件。虽然从这段经文看到许多繁文缛节的规矩,却也看出对信仰的执着和敬虔的态度。

14.第廿五章1至9节:
是全部祭祀礼仪和建造圣幕的「序言」,概略性的谈及往后要叙述的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要先清楚,就是这些规定所说的,都不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时代所呈现出来的,而是在进入迦南后,甚至经过一段相当稳定生活后才有的。例如金、银、铜等,以及染色的各种羊毛料,并不是在旷野过着漂流生活时所能制造的物品。而这些资料都是来自「祭司文献」,更可知道那很可能是在晚期,也许是接近亡国时代的产品。这些资料,只是要让以色列人知道,若没有敬虔的心敬拜上帝,国家很快就会沦为他族侵犯的对象。

第2至7节,可以对照第三十五章4至9节。这里提到为了要筹建圣幕和圣幕内的敬拜物品,是由以色列人甘心乐意奉献的。这里也列出需要物品之清单。这些物品包括大祭司身上要穿着的衣服。

第8至9节,上帝表示他将和以色列人同在,因此,要以色列人为他建造一个「圣所」。但圣所内的所有物品,都必须遵照上帝旨意去做。所谓「圣所」,是指圣洁之处,因为这是要敬拜上帝的地方。
经文:

出埃及记 25:10-25:22

注释:

15.第廿五章10至22节:
在造圣所的工作上,首先要谈及有关建造约柜的细节。约柜里面最主要的是上帝所颁布,且亲手写的两块记载诫命的石版。再参考出埃及第十六章33至34 节:「摩西对亚伦说:『拿一个罐子,放两公升吗哪在罐子里,存在上主临在的地方;这是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的。』上主这样吩咐摩西,亚伦就照样作了。他把罐子 放在约柜前面,保存起来。」因此,约柜里面不仅放诫命的石版,也放两公升吗哪。

第10至16节,述说建造约柜的整个细节,包括约柜的形状、使用的材料。这种「金合欢木」,是一种会发出香味的木材,也因为这样,约柜就会发出芬芳的味道,收藏在里面的吗哪,不至于被虫吃掉。希伯来书第九章4节说约柜里面还放着亚伦手中那根已经发过芽的杖。

第17至22节,是有关盖在约柜上面的盖子。这盖子又称之为「施恩座」,希伯来书第九章5节说这是「赦罪座」,意思是指以色列人民透过献祭,表明忏悔,上帝就怜悯他们。因此,约柜的盖子就象徵着上帝的慈爱、怜悯与恩典,意思都是指与上帝和好。因为约柜里面放的是上帝的诫命,是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因此,盖子上面雕刻一对「基路伯」,样式很像「人面兽身」,且有翅膀的怪象。这种基路伯的样式可参考以西结书第一章5至9节。创世记第三章24节说,当人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之后,上帝特别派遣基路伯固守伊甸园,保护生命树不再被人吃到。因此,基路伯也是上帝的天使、仆人。这样,约柜盖子上的基路伯,是代表着守护约柜的上帝仆人。
经文:

出埃及记 25:23-25:30

注释:

16.第廿五章23至30节:
谈及陈设供饼的桌子。这个供饼的桌子是摆放在至圣所里面,这里谈及有关制造材料和规格大小。此桌子的重要性,从它使用的材料几乎和约柜完全相同,就可看出来。这供桌主要在说明:上帝会出现在约柜上面。这样,应该有摆设供饼,表示对上帝的敬意。利未记第廿四章5至9节说明桌上应该摆设的物品,包括有十二块饼,饼的上面还要撒上乳香,表明是献祭给上帝,而且是含有「约」意思。因为有乳香的味道,所以表明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约,是香的、美好的。

第30节,这节特别提到说供桌「经常陈设献给上帝的供饼」,在利未记第廿四章5至9节有很清楚记载关于陈设在共桌上的饼的条例,并且强调饼是代表着和上帝之间的「约」。
经文:

出埃及记 25:31-25:40

注释:

17.第廿五章31至40节:
是和在圣所里有关设置灯台的条例。灯台上有「七盏灯」,表明的是「神圣」的亮光。在第廿七章20至21节很清楚地说,这些灯台所用的油必须是「最纯洁的橄榄油」。因为这表明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是最好的材料。

第31至33节,这些材料都是纯金打造的,且是用「对称」的方式打造。也就是每边都有三根枝子,每一根都有三朵花。

第40节,可说是在回应第9节所提起的,要「按照」在山上所指示摩西的话去做。这样看来,摩西上山的时候,领受的,不仅是诫命而已,还包括关于圣所建造的细则,因此,才会在山上停留那么久。
经文:

出埃及记 26:1-26:6

注释:

18.第廿六章:
是关于「圣幕」制造的细节。「圣幕」是指「上帝的居所」。因为以色列人过游牧生活,搭帐棚是他们居住的方式。因此,这里的「幕」,指的就是帐棚。

整座「圣幕」最主要的功用是作为上帝和人「相会」的地方(参考廿五:8),而不是人和人相处、会面的地方。这和今天盖礼拜堂的用意很不一样。

基本上,「圣幕」分成两个主要部份,一是至圣所,另一是圣所。中间用绣有基路伯图案的幔子挂起来当作区隔(参考第33节)。

19.第廿六章1至6节:
第1至2节,先谈及「幔子」,这幔子绣有基路伯的图案,表示整个圣所是由上帝的仆人基路伯在看守。再者,毛线要染成蓝色、紫色,深红色等,这些色彩都是非常贵重的,特别是紫色,要采集此种色料,简直是难上加难。

第3至6节,谈到「五」、「五十」。这些数字表明的是完美、好、齐全。而「十二」代表的是以色列民族十二个支派。
经文:

出埃及记 26:7-26:14

注释:

20.第廿六章7至14节:
跟圣所里面比较不一样的地方,是圣所的幕顶是用羊毛织成的材料,这种材料比较耐用,可以任凭风吹雨打。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这些羊毛织成的幕顶上,还要有两层盖子,一层是公羊皮,另一层是「精美的皮料」制成的。
经文:

出埃及记 26:15-26:30

注释:

21.第廿六章15至30节:
谈及有关圣幕的骨架。
第15至25节,骨架基本是有榫头作为连结。这样,拔营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拆开。第18节说圣幕的南面,和第20节的北面,以及第22节提到幕的后面是「西面」,这样正门口就是在东面。

第26至30节,骨架和支柱都是用黄金包裹起来,底部全都用银子制造,可以看出整个圣幕就是「金银」和麻纱、羊毛织成的。黄金在建造「圣幕」材料中占重要的份量,不仅是因为黄金贵重,它更是防止腐蚀最好的建材。第30节强调这是依照上帝指示摩西的样式去做的。
经文:

出埃及记 26:31-26:37

注释:

22.第廿六章31至37节:
是有关圣幕里的帐幔,特别是关于挂在至圣所和圣所之间的幔子,这幔子挂在二者之间作为区隔之用。

第31至35节,帐幔的上面要绣「基路伯」,表示有上帝的天使在看顾至圣所,除非有轮值祭司才可进入。在旷野漂流时代,只有亚伦和他的儿子才能进入。这里也提到把供饼的桌子放在至圣所外圣幕的北面,灯台放在圣幕的南面。

第36节,在圣幕入口处有幔子,作门帘用。幔子上也有刺绣,虽然没有说刺些甚么图案,但可想而知,那是基路伯,表示这是神圣之处,有上帝使者看顾。
经文:

出埃及记 27:1-27:8

注释:

23.第廿七章:
这章谈到圣所里面的祭坛、院子,以及点灯的规则。描述整个圣所的建造,就是由内向外,从最里面也是最重要的至圣所开始,至圣所最重要的就是约柜,然后是供饼的桌子,接着是灯台,再来就谈到圣幕,现在则说到圣所外面围篱内要设置祭坛和祭坛的院子。

24.第廿七章1至8节:
祭坛主要的功能在于献祭,而献祭就是敬拜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这祭坛是用来烧化牲品用的,因此这种祭坛称之为「献烧化祭的坛」(参考三十:28),另一个名称是「铜坛」,原因是整座祭坛是用铜包裹起来(参考三十八:1—7、30、三十九:39)。

第1至5节,这座祭坛是「四方的」。注意第2节,这里说到祭坛有四个「凸起的角」,这是让一不小心犯罪的人民,可以因为触摸此角而得赦免(参考列王纪上一:49—53)。不过,若是故意犯罪的人仍然无法得到赦免(参考廿一:14)。为了要保护寻求庇护的人,这角就要用牲祭的血涂抹在上面(参考廿九:12),因为血代表着生命,可以作为赎罪之用(参考利未记十七:11)。

在这祭坛中,也要备有献祭烧柴火用的器具,包括有收灰的盘、铲子、碗、肉叉、火鼎等,这些都是用铜制造。

第6至8节,整座坛就是用铜包裹起来,坛的中间是空的,很有可能是为了要放进泥土(参考出埃及记二十:24)。
经文:

出埃及记 27:9-27:19

注释:

25.第廿七章9至19节:
是关于整个围篱内的院子。因此,圣所的范围是从这围篱内开始。

第9至13节,院子南北各四十四公尺,东西各长二十二公尺,高两公尺两公寸,是长方形的,高度刚好可以遮住里外的视线,以免受到人来人往的影响。

第14至19节,院子可分成两大部份,其一就是接近西边的中央,这是圣所的部份,接近东边的地方放置祭坛和洗涤献祭之器皿的铜盆(参考三十:17)。
经文:

出埃及记 27:20-27:21

注释:

26.第廿七章20至21节:
这短短两节的规定非常重要,是谈到有关点灯的规则。在第廿五章31至40节谈及制造灯台的规则,现在则谈到有关使用的油料。

第20节,要「把最好的橄榄油拿来」当作点灯的材料。在中文《和合本》用「捣成的清橄榄油」,这里所说的「捣成」,是指用手工榨压,不是用磨石或是桩捣碎的。用手工榨压,必须慢慢地压,过滤清除所有杂质之后,看起来非常清澈,这就是所谓最好的橄榄油之意。

第21节,点灯工作由祭司负责,而且灯必须从晚到早晨都亮着,不可熄灭。
经文:

出埃及记 28:1-28:14

注释:

27.第廿八章和第廿九章:
这两章全部都是谈到有关祭司的事务,包括祭司的衣服、胸牌,以及担任祭司的条例等。

28.第廿八章:
圣所的内外都完成后,再来就是谈到在圣所内事奉的祭司工作。后来祭司的编制多了,就改成分班制,每班的负责人就称之为祭司长。而统领祭司团的人称之为大祭司,他也是耶稣时代犹太人最高议会「三和林」(Sanhedrin)的主持者,在犹太人社会是最有权力的人。

这一章主要是在谈大祭司的衣服(第2至39节),只有三节经文(第40至42节)谈到一般祭司的服装。在这里大祭司由亚伦作代表,一般祭司则由他的儿子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等人代表。

祭司,是专门带领人学习怎样敬拜上帝的宗教师,是介于上帝和人之间的桥梁。因此,祭司含有「中保」的意思。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耶稣就是「大祭司」,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保」,使信靠他的人可以回到上帝面前,领受上帝的恩典(参考希伯来书四:14—16)。

祭司可以分成三级;一是大祭司,是祭司团体中为首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祭司长。二是祭司,凡是亚伦的后裔,除非身体有残障外,一律都要担任祭司的工作(参考出埃及记四十:14—16)。三是利未人,比祭司阶级稍微低一些,主要是帮助祭司举行敬拜的礼仪(参考民数记三:6、8)。

29.第廿八章1至14节:
记载有关大祭司的服装,这部份是由亚伦作为大祭司的代表。

第1至4节提到亚伦四个儿子的名字,但其中的拿答、亚比户两人后来因为在圣所内拿一般的香来烧,而被火烧死(参考利未记十:1—2)。后来大祭司的工作就由以利亚撒和以他玛继承(参考民数记三:4)。

第5至14节,谈到大祭司穿的服装称之为「以弗得」。时至目前,这「以弗得」到底是甚么样式,还是很难了解。

一般来说,这名词代表两种意义:一是指衣服,是大祭司穿的。但撒母耳记上第二章18节记载先知撒母耳小时候,就穿这种衣服。二是指代表着神像(参考士师记八:27,这里「偶像」,在希伯来文是指「以弗得」)。因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经文中,以弗得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在这里是指大祭司的衣服,披在肩上,衣服上要绣着宝石,上面刻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大祭司披着此衣服进入圣幕,代表着引领以色列十二支派晋见上帝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28:15-28:30

注释:

30.第廿八章15至30节:
谈到祭司身上的「胸牌」。这牌子为的是推断上帝的旨意而配戴的,因此,这胸牌又被称为「决断囊」或是「神谕袋」。同样的,在上面也刻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上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以色列人有绝对的关系,象徵着以色列人和上帝的关系很亲密。

这里提到两样东西,就是「乌陵」和「土明」,原意已经不可考。在希腊文的译本是作「启示」和「真理」解释。后来以色列人用此来寻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撒母耳记上第十四章 41至42节,记载以色列王扫罗用「乌陵」和「土明」询问上帝,为要明白到底谁犯了罪。这很类似台湾民间宗教常看到的「筊杯」。
经文:

出埃及记 28:31-28:43

注释:

31.第廿八章31至43节:
主要是谈到有关祭司的服装。

第31至39节是谈到有关大祭司穿的以弗得制作的方式。以当时社会的标准来看,大祭司的服装相当高贵,可见他们给大祭司相当优厚的待遇。

第40至41节是关于一般祭司的服装。由亚伦的儿子们代表。第41节特别注明亚伦的儿子们要在身上抹橄榄油,使圣所内献祭之处,都充满芬芳的气息。

第42节,这里特别注明「裤子要从腰间下到大腿,好遮掩下体」,祭坛约有一公尺三公寸高(廿七:1),如果裤子没有这样长,当祭司走上祭坛时,很容易暴露下体,对敬拜的礼仪是非常不敬的。
经文:

出埃及记 29:1-29:9

注释:

32.第廿九章:
这章继续谈到有关亚伦和他的子孙当祭司的事。这一章主要谈到怎样办理「授职」祭司的礼仪。以现代人的用语来说,「授职」的意思就是「就任」,不过在此祭司的「授职」也含有「分别为圣」之意。

33.第廿九章1至9节:
说到设立祭司时,应该要办理的事项。

第1至3节,说亚伦和他的儿子要当祭司事奉上帝。后来就是从利未支派中选出一个家族,再从这家族中选出祭司。

第4至7节,说祭司必须先行洁身沐浴穿戴整齐。然后再将他按立为祭司。

第8至9节,亚伦和他的儿子们的后代都要永远当祭司事奉上帝。
经文:

出埃及记 29:10-29:28

注释:

34.第廿九章10至28节:
谈到按立祭司时,所需要办理的献祭礼仪。主要目的就是第14节所说的赎罪。先有赎罪礼仪,之后才能按立。因为祭司也是人,也有人的软弱和过犯(参考利未记四:1—4)。

第10至12节,就像献烧化祭一样,赎罪时也必须用献祭牲畜之血涂抹在祭坛的四角。而按立祭司时,被按立者要把手放在将被献祭的公牛之头角上,表示这祭司的罪和这只公牛一样,在献祭时已经死去。

第13至14节,这只公牛除了没有残缺之外,也要把其内脏最好的部份取出来献祭给上帝。但牛的肉、皮、和肠子等都不能献在祭坛上,而是要拿到营外去焚烧,因为这是赎罪祭,当亚伦儿子将双手放在牛角上时,已经表示这只牛带着罪在身上,因此,就不能在圣所内的祭坛烧,而必须拿到营外去。

第15至18节,是办理所谓「火祭」的方式。

第19至28节,第19节的公绵羊,是用来献「平安祭」,这部份可参考利未记第三章。第20节很特别,说要将公绵羊的血涂抹在祭司的右耳垂上,表示祭司的耳朵要听从上帝的话;涂抹在右手的大拇指,表示祭司要做上帝指示的事;涂抹在祭司右脚大拇指上,表示祭司要走上帝指示的道路。第21节说撒圣油在祭司的衣服上,表示已经「圣化」归给上帝。

第24节和第26节、第27节等,都提到「特别祭物」,原本的意思是指「摇祭」。意思是用双手将祭物拿着,仰头望天,双手摇动祭物,因此称之为「摇祭」,表示已经将祭物献给了上帝,然后将这些祭品放在祭坛上烧。
经文:

出埃及记 29:29-29:37

注释:

35.第廿九章29至37节:
说明祭司传承的重要性。

第30节和第35节说这个「授职」礼仪要举行「七天」。「七」是象徵神圣的意思。祭司的职务就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因为是带领人认识上帝,回应上帝的爱,因此,纯洁、神圣的心,是非常必要的基本条件。

第31至34节,谈到有关祭司怎样食用祭坛上献祭后的食物。

第35至37节,谈到有关祭司就职的礼仪,这礼仪也长达七天之久。
经文:

出埃及记 29:38-29:46

注释:

36.第廿九章38至46节:
提到祭司每天的工作。

第38至41节,谈到祭司每天该做哪些事,特别是每天要准备的祭品。表明的意义是上帝每天早晚都与以色列人同在。

第42至46节,结束祭司的条例,再次强调祭司是分别出来的,他们所代表的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

第45至46节,再次强调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永远的约之关系。
经文:

出埃及记 30:1-30:10

注释:

1.第三十章:
这一章谈及的问题有圣所里面所需要配备的物品,包括烧香的坛;洗手和洗脚用的铜盆;制造圣油、香等物品的规矩。

2.第三十章1至10节:
	这段经文是有关烧香的坛要怎样建造的细则。这个坛也称为「金坛」(参考列王纪上七:48),因为这是个用黄金包裹起来坛(列王纪上七:48)。后期的诗人说「香」,就如同是上帝子民祷告的声音,随着香的烟,袅袅上升到上帝那里(参考诗篇一四一:2)。是以色列人用来表示「真实的心,祈祷在上帝面前」的一种象徵,表示人的内心就像「香」一样有好味道呈到上帝面前。也因为这样,后来有个传统,只要是轮值祭司抽签得以进入至圣所献香祈祷时,民众就会在至圣所外面聚集祈祷。这样,他们的祈祷就会随着祭司献祭烧香时所出现的烟往上升到上帝的面前(参考路加福音一:10)。这座香坛是放在约柜前帐幔外的中间,右边有供桌,左边有灯台。

第1至2节,提到这座香坛的形状是四方形。材质是金合欢木,和圣所的木材相同。

第3至5节,这座香坛必须用金子包裹起来,跟约柜一样是可以移动的。

第6节,香坛必须放在约柜前面的帐幔外,而上帝会在帐幔后面的约柜出现。

第7至8节,每天的早晨和傍晚点香,这香绝对「不可间断」。献上香,也有另一个意义,表示可以用香的味道消除上帝的怒气(参考创世记八:21)。

第9至10节,提到禁止将制造家用香的材料,用来制造烧给上帝用的香。后来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因为做这样的事,而丧失生命(参考利未记十:1—2)。

每年有一次为这香坛举行洁净的礼仪,一方面表示制造香的人,可能因为手不干净,用洁净礼来表示赎罪。另一方面,也用洁净礼来清理一次香坛。
经文:

出埃及记 30:11-30:16

注释:

3.第三十章11至16节:
这段经文就是所谓的「圣殿税」,又称之为「赎命金」。

第11至12节,为要执行所谓「赎命金」,上帝要摩西进行第一次的人口普查。通过这次的普查,确知以色列人的数量,而这种「赎命金」是依照人口抽取,每人所要缴纳的数额都一样。

第13节,赎命金的税额每年每人要缴「五公克的银子」(参考尼希米记十:32)。

第14至16节,特别强调缴交这种税的对象,是年满二十岁以上的男丁。不论背景是贫或富,大家缴交的税额都一样。换句话说,进入敬拜上帝的地方,不论贫贱富贵大家都一样。这种收入是为了要支付维护圣所的一切费用。
经文:

出埃及记 30:17-30:21

注释:

4.第三十章17至21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制造「铜盆」的规矩。祭司进入圣幕前必须先洁净手脚,表示他们的手,或是主持献祭的事,都是洁净的。他们的脚要走上祭坛,因为祭坛是献祭物给上帝的地方,也必须洗涤洁净。

第17至18节,这里说这座铜盆摆放在圣所和祭坛中间。列王纪上第七章27至39节记载,所罗门王建造圣殿之后,共计放置十座铜盆,可以知道那时祭司的人数必定相当多,且献祭的礼仪也多,因为那是以色列民族最兴盛的时代。

第19至21节,规定祭司走进祭坛办理献祭时,要先脱下鞋子,然后洗手、洗脚,这样才不会让献祭的物品受到污秽。
经文:

出埃及记 30:22-30:33

注释:

5.第三十章22至33节:
这段经文记载有关圣油的制造方法。这圣油就是为了要在圣所里面点灯用的。再者用来涂抹在圣幕和圣幕内一切器具,也有洁净、分别为圣的用意。

第22至24节,材料是用「要拿上等的香料」,包括没药、香肉桂、香菖蒲、桂皮,和橄榄油。这些材料都是当时最珍贵的香料,其中没药产自印度,而肉桂产自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这些香料都是由阿拉伯骆驼商队运送。

第25节提到「用调制香水的方法制成圣油」,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当时「调制香水」的方法。

第26至29节,这些香油除了点灯之外,也用来涂抹圣所内的器皿,包括灯具、灯台、桌子、铜座、香坛等等,只要是圣所内的器品都要用圣油擦拭,这样,一进入圣所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

第30至33节,除了上述圣所内的器皿外,包括祭司也要用这种圣油擦拭。这里特别强调因为是圣所内要用的,因此,必须和家里用的油区隔出来,表示给上帝的圣所,和家里的不同,有分别为圣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30:34-30:38

注释:

6.第三十章34至38节:
这是关于圣所内香之制造方式。在第1至10节记载关于制造香坛的规定,这里则谈到在香坛上点燃的香。

第34至35节,谈到制造香的材料,其中「苏合香」、「香螺」是甚么物品已经不可考。同样的,调配这些香料的过程也已经失传了。

第36至38节,要先拿些制好的香的粉末撒在约柜前,这样,约柜就会发出香味。同样的,这种在圣所内所用的香,其制造方式、材料等等配方,都只能用在圣所,在家庭是不可以用的。
经文:

出埃及记 31:1-31:11

注释:

7.第三十一章:
这章主要谈到两件事,一是第1至11节关于制造圣幕一切物品的工匠。二是关于谨守安息日的问题。

8.第三十一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主要是谈到有关建造圣幕的工人。这些技工几乎要做圣所一切器皿连祭司的服装都包括在内。也从这里看出,他们的工作就是专门为圣所做工,是圣所的专用人员。他们都有上帝特别赏赐给他们的「聪明、才智、技巧,能够做各样工艺」,他们可说是全以色列手艺最好的工匠,这也在表明他们有来自上帝赏赐的最好才能,也用建造圣幕的方式回应上帝的赏赐。

第1至2节,「乌列的儿子比撒列」,属于犹大支派,犹大支派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强大的支派。他当总召集人,由「但」支派的亚何利亚伯当助手。

第3至5节,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工匠的才能都是来自上帝的恩赐,使他们不但有好的技能,也有聪明的才智,能够设计这种图案和做精细的工艺。

「我的灵充满」,这句话表明这些人能够做这些精巧手艺之工,是因为有上帝的灵同在。这句话也一再出现在以色列人从被掳返回故乡之后(参考以赛亚书六十一:1,以西结书三:14,约珥书二:29,撒迦利亚书四:6)。

第6至11节,前面提到的圣所内一切设施,包括桌、灯、香、油、坛、盆、约柜、约柜盖、帐幔、祭司服装等等都是这些工匠制造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匠虽然手艺精巧、细腻,但「这一切他们必须一一照上帝所吩咐的制造」。因为这是敬拜上帝的事,需要听从上帝的话去进行,不是依照人的喜爱。因为敬拜就是承认上帝是生命的主宰,是要和这位生命的主保持和好的关系。
经文:

出埃及记 31:12-31:17

注释:

9.第三十一章12至17节:
这段经文再次重申谨守安息日的重要性,疏忽安息日,等于藐视上帝的创造一样。在出埃及记第二十章8至11节的诫命中,并没有提起若是违背安息日的命令,该怎么处理。在这里很清楚记载,违背者必须处死。因此,很可能这是从被掳之地返回故乡之后,订出来严格执行的。

第12至13节,说出谨守安息日的主要精神,就是在表明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永远的凭证」,这种凭证也是一种「约」的记号——上帝拣选以色列人作他的子民。先知以西结也呼应这样的观点(参考以西结书二十:12、20)。

第14至15节,一再强调违背安息日,不遵守这日为圣日的人,就以藐视上帝的命令看待,必须处死。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旷野之后,就曾发生违背这项禁令的例子,因此判处死刑(参考民数记十五:32—36)。

第16至17节,再次强调守安息日表示和上帝之间有立约的凭证,且愿意依照所立的约去遵行。圣经一再强调和上帝立约,是立生命之约,这约是永远的,且延续到后代子孙,永远存在之意。

第18节,很清楚说上帝颁给摩西的石版上面,有上帝亲手写的诫命。

这一节也是从第二十章18节开始,到此告一个段落的总结。这节也可直接连在第廿四章18节之后。也可将此节参考第三十二章15至16节,都是强调上帝给摩西的两块法版,就是写着上帝的十诫。
经文:

出埃及记 32:1-32:14

注释:

10.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出埃及记从第廿五章开始,一直到第三十一章,都是记载有关建造圣所的事。这些资料都是属于「祭司文献」,表示祭司所关心的,都是和敬拜上帝的事有关系。主要在说明:用最敬虔的方式来回应上帝拯救的爱。

从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的这段经文,是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运动中一段非常重要的记事。在这段记事中,主要谈到以色列人如何背叛上帝,以及重新修好、重新立约颁布诫命的经过。

11.第三十二章:
这一章主要是由「以罗伊文献」的资料构成,除了第25至29节是「耶和华文献」的资料。这一章主要记载以色列人背叛上帝,铸造金牛偶像崇拜,引起上帝极大的忿怒。更严重的是,为以色列人民铸造金牛的,竟然是亚伦。这也暗示了最先败坏的,就是祭司,宗教信仰的领导者,这点是很值得今天传道者应该注意的事。

再者,这一章也提起利未这个支派后来在以色列民族中担任祭司这个重要角色之因,他们站在摩西这一边,替摩西执行惩罚背叛者的工作。

12.第三十二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描述以色列人违背和上帝之间所立的约,竟然是趁摩西上山去领取上帝的诫命时,他们对亚伦施压,要他为他们铸造金牛偶像来拜。

第1节,可参考第廿四章18节,说摩西在上帝的山上停留「四十天」。这「四十」的数字,可以表示一段适当的时间。以色列人因为等候太久,对摩西失去信心,认为摩西已经发生不测。因此,感到不平安,想「造个神明」来带领他们。这里的「神明」一词,在第4节、第8节、第20节、第31节等,都使用「复数」名词,表示「多位神明」。因此,第1节这里所说的「造个神明」,是指「造一些神明」之意。这也表示这种神明是用人的手造出来,表示这种神明是假的,不是万物的创造主上帝,而是不会动、只会增加人的负担的偶像而已(参考以赛亚书四十:18—20、四十四:9—20,耶利米书十:1—5、9)。

第2至4节,亚伦收集以色列人拿出来的金耳环,他就为以色列人铸造了「一头金牛」给他们崇拜。

为甚么亚伦要这样做?很可能以色列人聚集到他面前时,带着威胁的口气说的。再者,可能和他们一样,等摩西这么久,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金牛」,这是埃及人认为很有「力量」的神明。可见以色列人在埃及早已经「埃及化」,忘记了上帝和他们祖先所立的永远之约,他们也已经习惯和埃及人一样拜牛神。他们甚至认为带领他们出埃及的,就是这只金牛所代表的神明。

第5至6节,这里看到亚伦建造一座祭坛,然后宣布要将这金牛当作上帝加以崇拜。他们果然这样做,且「大吃大喝,狂欢作乐」,这正好说明了他们确实已经习惯埃及人拜偶像神明的方式。
第7至8节,上帝很清楚在山脚下的以色列人,已经悖逆他的旨意在拜偶像神明。因此,上帝要摩西赶紧下山,同时,上帝也要采取惩罚的动作。

第7节是整个事件的关键句子。在这一节,上帝对摩西说的话中,用「你从埃及领出来的人民犯罪,背弃我」,上帝不再用「我的子民」、「我的百姓」(三:7— 10),也不用「我带领他们出埃及」(三:8、17),而是用「你」,这表示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因为以色列人离弃上帝,铸造金牛偶像敬拜。

第9节的「顽劣」是指「颈硬」,不想要听话、顺服,只想走自己的路。

第10节,上帝要改用摩西和他的子孙作为选民,把以色列人灭绝。这里上帝对摩西说「我要使你和你的子孙成为大国」这句话,正好是上帝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族长所说的话。表示上帝要重新拣选摩西成为新的族群。

第11至13节,摩西确实是个很好的牧者、领袖。他知道上帝正在忿怒,他祈求上帝怜悯。特别是他提起上帝已与以色列人祖先立约,且「发了严肃的誓言」,不但要赏赐他们有数不完的后裔,且要赐给他们土地。

摩西并没有因为上帝要拣选他成为新的立约子民,他就高兴到雀跃起来。相反的,他为整个民族的利益着想,祈求上帝怜悯、赦免,这点正好说明摩西确实是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14节,也因为摩西的心灵这样纯洁,上帝垂听他的祷告,没有把原先准备要降下的灾祸给以色列人。这也说明一件很重要的事:上帝忠心的仆人替人民祈求,上帝会垂听(参考创世记二十:7,耶利米书十一:14、三十七:3、四十二:2—3)。
经文:

出埃及记 32:15-32:29

注释:

13.第三十二章15至29节:
这段经文描述摩西带着上帝要他颁布给以色列人的诫命法版下山,却看到以色列人正在狂欢作乐拜金牛偶像,大为忿怒,把两块诫命法版摔毁在地上,同时决定将参与膜拜金牛偶像的以色列人杀死,而执行此项命令的就是利未族人。

第15至18节,摩西手上拿着上帝「亲自做的这两块石版」,上面刻有上帝颁布的诫命,带着他忠心的弟子约书亚下山,那时约书亚还以为是在打仗,但摩西已经从上帝给他的消息知道以色列人背叛上帝拜偶像的声音。

第19节,摩西将上帝亲手写的两块诫命石版「摔在地上,摔碎了」,表示以色列人和上帝的关系就像这样毁坏了。这诫命就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立生命之约」的记号。

第20至24节,摩西将那金牛烧毁熔化后,磨成粉,然后将那些粉末撒在水上,要求以色列人民喝下去,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以色列人,那金牛偶像是虚假的神明,人都可以将之吞咽下去,又有甚么好拜的?这种捣毁偶像成灰的方式也在后来的犹大约西亚王重演一次(参考列王纪下廿三:15)。

摩西对亚伦非常生气,虽然亚伦解释他替人民做这只金牛之因,但也因这件事,让他看出亚伦不但没有能力带领以色列人,甚至会「使他们犯这样的重罪」,这也是后来带领以色列人的领导权移交到约书亚身上之因。所谓「重罪」,是指悖逆上帝去拜偶像之意。

第25至29节,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经文,说出信仰的基本态度——生命的抉择。上帝不允许他的子民对他不忠实,这也是十诫中的最基本诫命,就是第一诫所说的:「我以外,不可敬拜别的神明。」信仰既是生命的抉择,就不可以随便。因此摩西要求「凡属上主的人」都到他的身边,结果「所有利未人就都结集在他身边」,他们都听从摩西的命令,执行「净化」的惩罚,就这样约有三千拜偶像神明的人被杀。这样的事件对于往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有相当的教育作用,因为整个出埃及的运动,就是以「耶和华宗教」信仰在带领,因此,将信仰内涵厘清是相当重要的。也从这件事,改变了创世记第四十九章第7节,雅各晚年诅咒利未人的「分散在以色列全境」,变成分别为圣的祭司,专心在圣所事奉祭祀礼仪的祭司,提升了利未族人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地位。
经文:

出埃及记 32:30-32:35

注释:

14.第三十二章30至35节:
这段经文是有关摩西为以色列人再次上山祈求上帝宽恕以色列人所犯的罪。

第30节,摩西谴责以色列人犯了上帝看为「严重的罪」,他让以色列人知道,为这件事,他必须再次上山去向上帝祈求,这也是要让他们知道,不可以再次因为他不在,就重犯拜偶像的罪。

第31至32节,摩西祈求上帝宽恕以色列人所犯的重罪,他甚至宁愿用自己从上帝「子民的名册上除掉」他的名,好让上帝能够赦免以色列人。圣经说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册」(参考诗篇六十九:28,腓立比书四:3,启示录二十:12、15)。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没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隐瞒;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们都必须向他交帐。」这些帐都记载在生命册中。上帝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惩罚无辜的人。因此,当摩西要求将他的名字删除时,上帝的回答是要删除那些「得罪」他的人,也就是带头拜金牛偶像的人。
经文:

出埃及记 33:1-33:6

注释:

15.第三十三章:
这章主要是「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1节、第3至4节、第12至23节),而「以罗伊文献」的资料是第6至11节,「祭司文献」的资料只有第2节。编辑者则加上了第5 节。

这一章可看到慈悲的上帝虽然在极大忿怒中降下瘟疫惩罚以色列人,但他还是坚守和以色列人的祖先所立之约。这章也说上帝不再亲自带领以色列人前进迦南,而是差派天使带领他们,这样的叙述句正好说明了从拜金牛偶像神明的事件之后,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有了「距离」。

16.第三十三章1至6节:
这段经文是接续第三十二章34节之后,上帝说要派天使与以色列人同行,他不再亲自带领,这件事让以色列人感到相当「悲伤」。从这段经文也可以反省一个重要信仰主题:犯罪累累的子民,怎能期盼上帝同在、带领?

第1至2节,这节仍旧继续提起上帝和以色列人的祖先的约定,要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他们后代」到上帝赏赐的土地去居住。在这里并且再次提起那地方是当地原住民居住的土地,这些原住民都是当时迦南地的族群,包括有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等,这六族一再被提起。

第3节,是很重要的一节,也可说是上帝对以色列民族最大的惩罚,虽然他应许一块非常肥沃且流奶与蜜之地给他们,但上帝却不和他们同往,这表示上帝仍旧履行他的约,但没有上帝同在,就算土地再美也是枉然。因为这么美的土地,很快就会被外族入侵而丧失所有。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认识:没有上帝,就会失去所有的一切。有上帝同在,欠缺的一切都会得到补足。有上帝,才会有一切。

再者,当初上帝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建造圣所,且制造约柜放进他和以色列人所立之约,表示上帝与他们同在。如今上帝说不要跟他们在一起,那圣所的建造等于没有用,也没有意义。

第三,这里说上帝不与以色列人民同行,原因是他们「顽劣」,上帝可能会再因忿怒而惩罚他们导致更多人死亡。因此,不与他们同往,这也是一种「恩典」,但另一个面向,却是惩罚。

第4至6节,以色列人现在已经清楚了,若没有上帝,他们就算拥有那肥沃又流奶与蜜之地,也是没有用。因此,他们都感到相当的「悲伤」,决定「不再配戴装饰品」,而上帝也决定在他们不再配戴任何装饰品后,要再查看他们是否真的忏悔,或只是表面上的忏悔而已。就这样,以色列人决定取下身上所有配戴的装饰品,表示悲伤、哀恸的谦卑样式。
经文:

出埃及记 33:7-33:11

注释:

17.第三十三章7至11节:
这段经文谈到以色列人每次移动,都带着圣幕一起移动,这圣幕就是圣所。用这种方式表示上帝和他们同在,也跟着迁移(参考撒母耳记下七:6)。

第7至8节,这里说圣幕并不是放在营区的正中央,而是放在「相当距离的地方」,这象徵着上帝和以色列人有点距离,不是他不与他们同在,而是在旁边看,看以色列人民是否真心悔改。而以色列人只能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看摩西去圣幕代表以色列人和上帝见面。

第9至11节,上帝确实很疼惜摩西,因为他是上帝忠实的仆人。因此,每当他进入圣幕,上帝就透过云柱降临在圣幕中,用这种方式「向摩西说话」,而以色列人是远远地站着,每看见云柱停在圣幕门口,他们就会「俯伏下拜」,表示心中的敬畏。

第11节提到嫩的儿子约书亚是摩西年轻的助手。这一节也为后来约书亚的领导地位预先留下伏笔。
经文:

出埃及记 33:12-33:23

注释:

18.第三十三章12至23节:
这段经文再次看见摩西确实是上帝忠实仆人。他祈求上帝继续带领他和以色列人,否则就不要叫他带领以色列人。他所想的,都是为了全体以色列民族,而不是个人的利益,这才是上帝真正仆人该有的心态。

第12至16节,可说是摩西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他祈求上帝一定要和以色列人同行,他也祈求上帝让他明白他的计画和旨意,这样,他就知道「能事奉」上帝,在上帝面前蒙恩。他说以色列民族是「属于上帝自己的」,这样的说词非常有意义,表示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亲自拣选的子民。

第14节和第17节都说得非常清楚,上帝原先要派天使跟以色列人一起走,现在上帝因为喜欢摩西的缘故,改变原先所说的,现在决定要跟以色列人同行。

第18至23节,摩西再次向上帝祈求,希望能看见上帝的「荣耀」,这荣耀是指上帝的面,也可说是上帝拯救的恩典。

上帝回答摩西的请求,是要用他的光辉从摩西的面前经过,让他知道上帝所说的要与以色列人同行,必定会依所说的实现。但上帝并没有给摩西看见他的「面容」,因为看见上帝的人都不能存活(参考创世记十六:13、三十二:30)。但上帝疼爱摩西,让他看见上帝的「荣耀」。
经文:

出埃及记 34:1-34:9

注释:

19.第三十四章:
第1至28节都是「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然后从第29至35节是「祭司文献」。这一章的主题谈到上帝与以色列人重新立约,并且颁布新的两块石版。不过,争议比较多的是在第28节,原先的石版只有写十诫,这一节说石版上写的 (第14至26节)和原先第二十章1至17节的十诫不相同。会有这样的差异,和资料的来源不同有关;在第二十章的资料来源是「以罗伊文献」的资料,而这一章是 「耶和华文献」的资料来源。

20.第三十四章1至9节:
因为上次上帝亲自写在石版上的法典已经在摩西知道以色列人民悖逆上帝时,忿怒的摔在地上坏了(参考三十二:19)。现在上帝要摩西自己准备两块石版上山去,上帝要他把诫命写在石版上。
第1节,上帝要摩西重新准备两块石版,然后上帝要把摩西所摔坏的那两块石版上的话重新「写在这两块版上」。

第2至4节,摩西依照上帝的指示准备好,就上山去见上帝。上帝不准任何其他人跟摩西一起上山,只准摩西一个人上去。

第5节,「上主在云中降临」,这句话一再出现在出埃及记,表示上帝不让看见他的面的摩西死去,用云彩遮住他的脸,后来圣所约柜前的帐幔也就代表着这种意义。
再者,这句「宣告他的圣名——耶和华」,是指摩西在呼求上帝的圣名,表示一种赞美、歌颂之意。

第6至7节,说出整本圣经的中心信息,说明上帝「是满有慈悲怜悯的上帝。不轻易发怒,有丰富的慈爱和信实」。圣经若出现「信实」这词,表示坚持所立的约,不放弃之意。这里「千万代」这一词表示永远之意。而和「三、四代」相比,就成为鲜明的对比,表示上帝的爱胜过上帝的忿怒。

第8至9节,摩西没有替任何以色列人辩护,他知道自己的族人很「顽劣」,他只有祈求上帝怜悯「饶恕」他们的「罪恶过犯」,继续接纳以色列人作他的「子民」。这就像耶稣在比喻中所说的那位税吏在圣殿向上帝祈祷时说,求上帝怜悯他是个罪人一样(参考路加福音十八:13)。
经文:

出埃及记 34:10-34:28

注释:

21.第三十四章10至28节:
这段经文谈及上帝再次和以色列人立约。这里的约和第二十章至廿三章19节的「约」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简略许多。

第10至13节,上帝再次告诉摩西,他要行神迹奇事,让以色列人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居住,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神明能做出这种伟大的事。而上帝应许之迦南地,已经有原住民居住。这里再次提起的六个族群(参考三十三:2),都是迦南地最强悍的族群。但上帝要伸出行大能的手,让以色列人可以顺利进入居住。但上帝特别提醒摩西,遇到这些族群,绝对不可以跟他们签任何的约,因为以色列人已经和上帝有永远的生命之约。

古代中东的社会有一种看法,双方立约,需要神明作证。若以色列人和迦南地的居民签约,表示他们承认迦南地的人所崇拜的偶像神明和上帝同等,但十诫的第二诫非常清楚,上帝绝对不允许这种事发生。因此,不可以跟当地的人签任何的约,且要摧毁他们所拜的偶像神明、祭坛。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后来进入迦南地之后,就离弃上帝所教导他们的这些规矩。

第14节,这是第一诫,可参考第二十章3节。

第15至16节,是在解释第12节的禁令。不但不可和当地居民「结盟」签约,也不可和当地的居民「通婚」,以免因此而受到「影响」,「去拜异教的神明」这件事,后来却发生在所罗门王身上,他带头犯罪(参考列王纪上十一:1—8)。

第17节,这是第二诫,可参考第二十章4节。

第18节,是关于除酵节的规矩,也提起这是和出埃及的事有关。这节参考第十二章1至14节、第15至20节、第21至28节、第43至51节、第十三章3至10节等处都有记载相关的规定。

第19节,这节可参考第十三章11至12节。

第20节,参考第十三章13节。这句「不可空手来敬拜我」,可参考第廿三章15节。

第21节,这是第四诫。可参考第二十章8至11节。守安息日,被看成是维系和上帝之间约的记号。换句话说,若没有遵守安息日,等于是破坏了这约。

第22节,「七七收获节」,以及「收藏节」,可参考第廿三章14至17节。

第23至24节,这里强调所有男丁每一年有三次要去「朝拜上帝」,这是指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

第25节,可参考第廿三章18节。但有差异的,是在第廿三章说牲祭的脂肪不可以留到隔天,但这里是指逾越节宰杀的牲畜不可留到隔日。

第26节,可参考第廿三章19节。「不可用母羊的奶来煮小羊」,这句话在第廿三章19节b句也有提起过。
第27至28节,上帝要摩西把这些吩咐的话都「写下来」,上帝要用这些和以色列人重新「立约」。这里很清楚,说写下来刻在石版上的,就是「十条诫命」。而摩西这次在上帝那里停留的时间和上次相同,都是「四十昼夜」,这里说他这段时间是「不吃不喝」,用禁食的方式来表明以专注的心领受上帝的诫命,使这诫命归化为圣。
经文:

出埃及记 34:29-34:35

注释:

22.第三十四章29至35节:
这段经文是属于「祭司文献」的资料。若编辑在第三十一章18节之后,会更顺畅。也从这里开始,一直到第四十章结束,都是属于「祭司文献」的作品。这段经文也被使徒保罗引用在哥林多后书第三章7至18节,使徒保罗说主耶稣的荣耀胜过摩西。他用这种方式来强调耶稣才是生命的救主,不是摩西可以比拟。

第29至30节,这里说摩西在山上面见上帝,且带着上帝颁布的诫命法版下来,表示他带着上帝的荣耀下来。因此,脸上充满着上帝赏赐的光辉。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说明,在摩西身上,可以看见上帝的荣耀。

第31至32节,摩西要以色列人和亚伦,以及所有以色列的「领袖们」都到他面前,他把上西奈山得到上帝颁布的法律诫命传递给全体人民。

第33至35节,摩西将上帝「所吩咐的话告诉以色列人民」,为的是要让他们知道严谨遵守,以免重蹈悖逆的覆辙。
经文:

出埃及记 35:1-35:3

注释:

23.第三十五章至四十章全部都是「祭司文献」的资料
在这六章中,会发觉内容很熟悉,这是因为前面已经有提起过关于圣幕和圣幕内的器皿和物品的摆设与制造方式。在这最后的六章中,「祭司文献」作品表现出它的特色,就是对祭典礼仪的重视。作者很详细记载这些典章律例,为的是要教导以色列人一定要用严谨的态度敬拜上帝,因为他们整个民族之所以能存在,就是有上帝的怜悯和宽恕。

24.第三十五章:
这章到第三十九章就是重复叙述有关圣幕制造的过程和规律。

25.第三十五章1至3节:
这三节是关于守安息日的规定。这也是十诫的第四诫,可参考出埃及记第二十章8至11节。

第1节,摩西一开始就强调这是出自上帝的「命令」以色列人必须「遵行的事」。这里的「命令」,表示上帝的话。也是生命的源头(参考约翰福音一:1—4)。

第2节,可参考第十六章23至30节、第二十章8至11节、第三十一章12至17节等,都记载强调守安息日的重要性,这表示在维护生命的延续。就像第三十一章12至13节所提起的,守安息日,是用来表示和上帝之间有约的凭证。换句话说,遵守安息日,才能表示是属于上帝的子民。因此,当摩西在向上帝陈述以色列人是上帝的子民时(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三:13),上帝就要他们以遵守安息日来表白。

第3节,这节说安息日家里不可以开炉灶起火煮饭,前一天就要准备好。这点在降吗哪时,就已经教导过(参考十六:23)。
经文:

出埃及记 35:4-35:9

注释:

26.第三十五章4至9节:
这段经文可参考第廿五章1至9节。

注意第5节这里所说的「凡乐意的人可以奉献……」。强调奉献是以「乐意」的心作基础,否则奉献就失去了意义(参考哥林多后书九:6—8)。
经文:

出埃及记 35:10-35:19

注释:

27.第三十五章10至19节:
这段经文可参考第三十九章32至43节,以及第廿五章至第三十章等经文,有对圣幕内部各种备品做过详细的记述。

第10节,这里所说的「名匠」,其实在第30、34节,以及第三十一章2节、6节等处都有提起,意思是指怀有特殊才能的人,由犹大家族的比撒列作召集人,负责督导和派工的责任。
经文:

出埃及记 35:20-35:29

注释:

28.第三十五章20至29节:
这段回应第5节所提起「凡乐意的人可以奉献」圣幕内部各种物品。以色列人听完摩西的吩咐之后,随即就回去开始准备。

第21节,说「凡甘心乐意奉献的人都带来礼物,献作建造圣幕之用」,就这样,连串的建筑工程开始。只要是以「乐意」作基础的奉献,其所奉献出来的不管是物品,或是才智,必定都是上上之选。如果奉献出来的都是差的,把最好的留下来自己用,那就不是「乐意」的态度。最好的奉献,并不是指数字,而是指「乐意」的心。马可福音第十二章41至44节记载那位穷寡妇的奉献,虽然是仅有的「两个小铜板」,却是最好的。

第22至24节,很详细描述「乐意奉献的男女」都带来了他们看为珍贵的装饰品、物品,这包括了他们的衣物,和贵重金属等。

第25至26节,说到许多有才艺的妇女,将她们所织成的麻纱纺线都带来作为建造圣幕之用。这些都是精工手艺之作品。

第27至28节,不仅是衣物首饰,还有珠宝,这可是他们收藏最珍贵的财宝了。但为要使圣幕和祭司衣服代表着以色列人可以面对上帝,他们都拿出最好的了。不仅是宝石,也包括他们在家里所提炼出来,最纯洁、洁净的油、香料等。

第29节,再次强调以色列人真的是「甘心乐意地把礼物带来,奉献给上主」。这种甘心乐意奉献的态度和付诸实际行动的记事,在早期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信徒中俯拾即是。
经文:

出埃及记 35:30-36:1

注释:

29.第三十五章30节至第三十六章1节:
这段经文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才能、才智、各样能力等等,都是来自赏赐。因此,除了奉献物品外,这些身怀最好才能、才智、各样手艺等人才,他们也将所有的才华全都奉献出来给上主。

第三十六章1节的「都要按照上主的吩咐进行各项工程」,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表示奉献的主要精神是以顺服作基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是按照上帝透过摩西给他们的吩咐。由于圣幕是敬拜上帝、面对上帝的地方,因此,按照「上帝的吩咐」是一切工程的基础。当最后完成时,从第三十九至四十章,一再重复叙述这句话:「这一切是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话做的。」(参考三十九:1、5、7、21、26、31、42、43、四十:16、19、21、23、27、29、32)。
经文:

出埃及记 36:2-36:7

注释:

30.第三十六章:
这章主要在说明圣幕的建造,可以参考第廿六章。

31.第三十六章2至7节:
这段经文正好说明以色列人确实心甘情愿地奉献所有一切,来建造敬拜上帝的圣幕。

第2节,这节提到领导者是「比撒列」,他是犹大支族的人。而他的副手「亚何利亚伯」,他是「但」支派的人。他们都是「蒙上帝赐予才能」的人,也包括所有乐意参与建造圣幕的人在内,都是蒙上帝赏赐才华的人。

第3至5节,这里说「每天早上,人民继续带来礼物,交给摩西」。人们奉献礼物,是多到影响技工建造圣幕工程的进行。因此,他们去见摩西,让摩西知道奉献的物品已经「超过了上主吩咐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这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是真心奉献,越是感恩的奉献,就会感受到永远不缺乏。

第6至7节,为此,摩西只好「叫人民不必再为圣幕奉献」,因为以色列人所奉献的,「已够完成全部工程而有余」。换句话说,是根据上帝的吩咐建造,因此,上帝要他们怎样造,他们就怎样造。不是随着人的意思,若根据人的意思,很容易因为超过原先需要的收入时,改变计画并扩大范围。但是,「按照上帝的吩咐」就不必这样。
经文:

出埃及记 36:8-36:19

注释:

32.第三十六章8至19节:
这段经文记载建造圣幕的工程细则。可参考第廿六章1至37节。

在这段经文中一再出现的数字是「五」。这数目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表示的是「美满」、「完美」之意。另外,也从这数目看到建造圣幕的工作者,都是「那些灵巧的技工负责建造」。也就是说,有最好的技术者奉献他们的才能参与圣幕的建造工程。
经文:

出埃及记 36:20-36:38

注释:

33.第三十六章20至38节:
这段经文说建造圣幕的工程人员都是佼佼者,所用的材料也是上品。当时看为最贵重的金、银、铜都用上了。因为圣幕里面有约柜,约柜里面放置上帝的诫命石版以及一罐吗哪,要留给后代子孙,让他们知道上帝怎样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旷野漂流的生活时,用吗哪喂养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的祖先没有饿死、病死,而能够顺利进入应许之地迦南的恩典。因为约柜象徵上帝的同在,因此,圣幕就必须建造得相当精致,才能配得上约柜的贵重。也因此,这段经文用非常细腻的笔法,将圣幕的各种细节都尽述出来,且在用色方面很讲究,所使用的「蓝色、紫色、深红色」等色彩,都在表示尊贵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37:1-37:9

注释:

出埃及记第三十七章至四十章
1.第三十七章
这一章谈到圣幕内的五种重要圣物,包括最重要的约柜(第1至9节);供桌(第10至16节);灯台(第17至24节);香坛(第25至28节),最后是关于制造圣油和香(第29节)等。

2.第三十七章1至9节:
这段关于造约柜的方法,在第廿五章10至22节也已经清楚记载。

约柜是圣幕中最重要的物品,代表着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约」的关系。因为约柜里面放置着摩西从上帝领受要颁发给以色列人民的诫命石版,这诫命也在表示以色列人民会永远尊崇上帝是他们整个民族的生命中心。因此,约柜主要在表明上帝与以色列人民同在。

第1节,这里提供主要负责制造的人名叫比撒列。他是相当有才智的人,也是充满上帝的灵的人(参考三十一:2—3)。因此,在制造约柜的工作上被赋予重任。

第2至6节,这里很详细地说明整座约柜是「用纯金」包裹起来,两支用金合欢木制造作扛约柜的杠子,也要用金子包起来。

第7至9节,在约柜的上面有盖子,盖子的两端各有一个「基路伯」,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祈祷者」,就是象徵着替人民向上帝祈祷。以色列人将基路伯看成是天使中的一位,专事负责看守上帝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约。约柜里面放置着上帝颁发给以色列人民的「约」的石版,柜盖上面有基路伯,意思就是上帝的天使——基路伯——看守约柜,也守护着约。
经文:

出埃及记 37:10-37:16

注释:

3.第三十七章10至16节:
这段经文是有关摆放在约柜前面的供桌之制造规定。这段记事也记载在第廿五章23至30节。

这个桌子上面要摆放盘子、碟子,以及奠酒用的壶和杯。更重要的是,桌子上面要经常陈设供饼,是献给上帝的。这饼只有轮值的祭司才可以使用。
经文:

出埃及记 37:17-37:24

注释:

4.第三十七章17至24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灯台制造的规矩。也记载在第廿五章31至40节。后来,他们从巴比伦返回故乡重新建造圣殿时,先知撒迦利亚曾在异象中提起关于灯台的启示(参考撒迦利亚书四:2—4)。

第17节,一开始就说这座灯台是用「纯金」制造的。在第24节说共计要用「三十五公斤的纯金」制造,这可算是很贵重的灯台。

第18至22节,这座灯台是由一整块的黄金打造起来,可以知道当时金匠的手工非常细腻。

第23节,这节说这座灯台有「七盏灯」,这「七」的数字有表示神圣、美好的意思。
经文:

出埃及记 37:25-37:29

注释:

5.第三十七章25至29节:
这段是关于造香坛和香油的方法,在第三十章1至5节、22至36节都有清楚记载。

第25节,这座香坛是四方形的,但高度比长和宽多出一倍,是九十公分高。

第26至27节,整座香坛的外面都用黄金包裹起来。这个香坛是可以移动的,因此,有为杠子预备环,让人可扛。

第28节,这座香坛的材料是金合欢木,包括杠子在内都是。

第29节,这里并没有比第三十章22至38节所记载的那样清楚,只有简单说调制圣油和芬芳的纯香,就「像调制香水」一样。问题是整本出埃及记里,并没有记载关于调制香水的记事和规则,仅在这里轻描一句而已。
经文:

出埃及记 38:1-38:7

注释:

6.第三十八章:
这章经文谈到关于制造祭坛、铜盆、圣幕的院子,以及圣幕内所需要用的各种金属用品等。

7.第三十八章1至7节:
这段关于祭坛的制造方法,也同时记载在第廿七章1至8节。这是属于烧化祭的祭坛,和香坛不一样。香坛用黄金包裹起来,烧化祭的祭坛则是用铜包裹着。香坛比较小,烧化祭的坛则是大多了,因为常常要献祭牲畜在上面,例如牛、羊等。

第1节,这里很清楚说要建造的是「烧化祭的祭坛」,表示这和香坛不相同。

第2节,这里提到坛的四个角要做「凸起的角」,原因是这角要撒上祭牲的血,凡触摸这四个角的人,都可以获得暂时被赦免的权。这坛要用铜包裹起来。

第3至7节,祭坛也有许多配件,包括盆子、铲子、碗、肉叉、火鼎等,这些都是铜制品,然后坛的四周要用铜网包围着。

因为全部都是用铜包裹起来,或是祭坛所用的器皿都是铜制品,因此,又有一个名称,叫「铜坛」。
经文:

出埃及记 38:8-38:8

注释:

8.第三十八章8节:
这一节特别提到铜盆是以「妇女们所用的镜子造成的」。在第三十章17至21节也有记载,且更详细。
原因是古时候妇女用的镜子是铜镜,因此取这样的材料制造铜盆。这个铜盆的主要功用,是提供祭司在献祭之前洗手脚,这样他们踏上祭坛、接触祭物,就不会因为手脚不干净,而玷污了祭坛和祭品。
这节很清楚说这些铜材是取自「在圣幕前事奉的妇女们所用的镜子造成」,而依照民数记第四章30节的记载,在圣幕里工作的人,都是年满三十岁以上的男人才可以。不过若是对照撒母耳记上第二章22节有记载在圣幕前工作的人也有妇女,却没有资料说这些妇女是做些甚么工作。
经文:

出埃及记 38:9-38:20

注释:

9.第三十八章9至20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圣幕围栏的制造方式,也记载在第廿七章9至19节。

第9至13节,从这段经文来看,就会看出这座圣幕的外围栏是长方形的,南与北两边比较长,都是四十四公尺,而东西边比较狭窄,都是廿二公尺。支撑这些围栏的幔子都是用铜座,柱子上的鈎子和杆子是用银的材料,这样将围墙的幔子支撑起来。第13节提到圣幕的进口处在东边,这就是圣幕的大门进口处。

第14至20节,圣幕的东边有进口处,进口的地方有门帘,门帘的颜色显示出尊贵,是用蓝色、紫色、深红色的羊毛织成。

读到这里,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来,圣经作者谈到整个圣幕时,是先从最里面的约柜开始,然后依序是供桌、灯台、香坛、铜盆(洗涤盆)、烧化祭坛等,然后最外面用围栏围起来,以隔绝里外。
经文:

出埃及记 38:21-38:31

注释:

10.第三十八章21至31节:
这段经文是为建造圣幕的工程作一份财务报告,包括有物品数量,和人力资源。但并没有说明共计多少人参与建造圣幕的工作。

第21节,这里提到亚伦的儿子「以他玛」,他是亚伦的第四个儿子(参考廿八:1)。也从这节可看到圣幕的维护工作是由利未人担当。以他玛负责指挥利未人管理圣幕的财物(参考民数记四:22—28)。

第22至23节,这两节说到工程进行是由比撒列总指挥,协助的是亚何利亚伯,他擅长雕刻与设计。

第24至31节,这段经文详细列出建造圣幕所使用的物品总数,同时记下一笔人口调查结果。

第24节,这里说奉献出来的黄金共计有一千公斤。

在第25节、第27至28节,都有记载银子总数是三千四百三十公斤,这些银子全部都用在圣幕里的骨架上(参考廿六:15—25)。

第29节说奉献出来的铜,共计有二千四百二十五公斤。

第26节,这节提到人口普查后登记的人数,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共有603,550名。以色列人算人口的时候,都是以「二十岁以上男丁」为准则,且是可以作战的才算(民数记一:3、20),这个数目并不包括利未族在内(参考民数记一:47)。若是将所有大小、男女老幼,加上利未族人,出埃及的人数保守估计有将近二百万人。
经文:

出埃及记 39:1-39:7

注释:

11.第三十九章:
这一章主要在说明制造祭司的服装,并且为整个圣幕的完成作一个总结。在这一章中,一再出现的一句话:「这是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话做的。」(三十九:1、5、7、21、26、29、31、32、42、43)作者用这句话表示以色列人民确实是遵照上帝的「约」在行事,这也是遵守与上帝之间「约」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这样说,整本出埃及记就是用「一切都是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话做」这句作结束。也是这句话,表明人只要依照上帝的话做,就可以使居住的土地永远不受外力入侵,国家不会败亡,人民不会被掳去当奴隶。

12.第三十九章1至7节:
这段经文是谈及有关祭司所穿的服装怎样缝制。同样的资料也记载在第廿八章1至14节。

第1节,这节说祭司们穿「华贵圣服」,意思是指制造的过程相当精细,且质料贵重。

第2至5节,这里称祭司的衣服为「以弗得」,手工的精细,从染织的色彩,特别是紫色染料来源,必须从深海中捞贝螺吐出的汁取得,就可知道祭司穿在身上的「以弗得」,所象徵出来的意义,已经不是一套尊贵的衣服而已,而是代表着和上帝之间有特别关系,这种关系是引领全体以色列人民面对上帝的记号。

第6至7节,这节说有两块红玛瑙嵌在大祭司穿的衣服上,红玛瑙上面「刻上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名字」,表示这位大祭司是带领全部以色列人民进入圣幕敬拜上帝的意思。因此,大祭司进入圣幕敬拜上帝,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全体以色列人们。

这段经文连续说了三次「这一切是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话做的」,表示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规律,一点也马虎不得。因为这跟敬拜上帝有密切关系。
经文:

出埃及记 39:8-39:21

注释:

13.第三十九章8至21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制造胸牌的记事,也记载在第廿八章15至30节。这两段经文的差别在于此段经文并没有像第廿八章提起,胸牌里放着「乌陵」和「土明」这两项用来测知上帝旨意的器物。

第8至14节,这里提到胸牌的制作,完全跟祭司的衣服以弗得相同,说明那是用非常精细的手艺制作而成,且镶上十二颗贵重的宝石,「每一块刻着雅各一个儿子的名字,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族」。

请注意,雅各十二个儿子,是包括排行第三的利未,和第十一的约瑟。如果是十二支派,则是由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玛拿西取代了利未和约瑟。不论是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或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都是在指全体以色列民族。

第15至21节,胸牌是用一条纯金的项链挂在祭司的胸前。制作胸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断定上帝的旨意。
经文:

出埃及记 39:22-39:31

注释:

14.第三十九章22至31节:
前面说的都是关于祭司穿的祭典礼服,也记载在第廿八章31至43节。现在这段讲的是关于外袍、内袍、裤子、帽子、礼冠。

第22至26节,注意第26节所说的,要用「纯金的小铃间隔着」,表示祭司在圣幕里面一直有献祭、祈祷的动作,外面可以听见。若是完全停止,意谓有意外发生。

第27至31节,这段经文是关于祭司要穿的整套衣服,包括戴的礼冠、帽子,穿的裤子、腰带,并且还要在礼冠的上面,用纯金锈着「圣化归属上主」这一行字,表示祭司是上帝所拣选特别的仆人之意。
经文:

出埃及记 39:32-39:43

注释:

15.第三十九章32至43节:
这段经文也和第三十五章10至19节的记载相同,只是第三十五章是记载准备要动工建造圣幕和这些物品,这里则是说全部都建造好了。

第32节,「上主圣幕的一切工程都完成了。」表示整个圣幕的工程,包括祭司的衣服等都全部完成,然后用这句话:「上主吩咐摩西的,以色列人民一一做了。」为整个圣幕建造的工作划下一个美满的句点。代表着以色列人民确实是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是确确实实地依照上帝的仆人摩西的指示行事。这句话也是整本创世记的主题中心:一切都遵照上帝的话。创世记的开始就是从这里开始,上帝说要有甚么,就出现甚么,一切的开始,都是以上帝的话为准。这一点也是「祭司文献」的精神。

第33至41节,描述圣幕里面一切该有的物品,包括祭司在圣所供职时所穿的华贵圣服等,全部都顺利完成了。

第42节,这节再次强调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依照上帝吩咐摩西要以色列人民做的去做。这是敬拜上帝的事,必须这样严谨地一五一十遵照上帝的话做才可以。不是依照人的想法,是依上帝的命令行事。

第43节,这节可说是整个建造圣幕的工程之总结,然后摩西代表着以色列人民将圣幕奉献给上帝,这就是「摩西就祝福他们」这句话之意。是表明他祈求上帝赐福给以色列人民在这件建造圣幕的事工上,都遵照上帝的旨意去做,祈求上帝赐福他们所做的工,不至于落空。

综观第廿五至三十章的第一组建造圣幕的工程,和第三十五至三十九章的第二组建造圣幕工程,不论是第一组或是第二组建造之工程,都有三点共同之处:
一是强调所有建造圣幕之用品,都是来自全体以色列人民「甘心乐意」之奉献,才会出现所奉献的,都超过圣幕所需要的量。

二是所有参与建造圣幕工程的人员,都是以色列人民中最杰出、最优秀的工匠,表明把最好的奉献出来给上帝用。而这也包括后来的祭司都是从利未家族中精选最优秀的人担任(参考利未记廿一:16—23)。

三是建造圣幕的工程,从最细微的到最大的,全部都是依照上帝吩咐摩西的话去做,也在表明以色列人民对上帝绝对忠实的信仰告白,用建造圣幕来表明:他们都会遵守上帝的话(约)去行。
经文:

出埃及记 40:1-40:21

注释:

16.第四十章:
这一章和第三十九章有共同的特色,就是出现七次:「这是依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话做的。」(第19、21、23、25、27、29、32节等)这句话的型态和创世记第一章一再重复的句子:「一切就照着他的命令完成。」(创世记一:6、9、15、24、30)是相同的句型。可以这样说,整个出埃及运动就是在「一切都照着上帝吩咐摩西的话做」之下才完成的,且相当完美。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依照上主的吩咐」,想要以人的力量来完成出埃及的运动,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旷野四十年的时间,那更困难。因此,后来申命记的作者这样写着说:「人的生存不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说的每一句话。」(申命记 八:3)

第四十章也可说是在建造圣幕的工作上作一个总结,也就是出埃及记后半的一个结束。因为出埃及记全部四十章,从第一章到第廿四章,都是和上帝呼召摩西去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以及与以色列人民立约有关,然后从第廿五章开始到第四十章提到很多关于圣幕的事情,其中除了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是因为以色列人民悖逆上帝去拜金牛偶像,导致上帝非常忿怒,而再次提到重新立约的事外。因此,这第四十章主要就是记载这些建造圣幕的事,也是结束这部份的记事。

17.第四十章1至21节:
这段经文谈到建造好的圣幕,要如何架设起来。
第1至2节,说出正确的时间,是在「正月初一日」,对照第17节,提到那一天是他们「离开埃及后的第二年正月初一」。后来以色列人民就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圣幕前敬拜上帝,感谢上帝带领他们离开埃及。这就成为今天台湾长老教会在每年农历年初一举行新春感恩礼拜之背景。

第3至5节,这里谈到安放约柜,以及供桌、灯台、香坛,和圣幕的帐幕之摆设等规矩。

第6至8节,这是谈到祭坛、洗手脚的铜盆,以及圣幕周围的围篱和进入圣幕前的门帘。

第9至11节,这三节可参考第三十章26至28节。谈到圣幕里的用品,包括油、香、器具等物品,都要和家里用的区隔出来。因为用来敬拜上帝之物品,和家里生活用品有所区别,表明的是「分别为圣」之意。

第12至15节,这几节特别谈到祭司怎样使自己洁净之后,才可以上祭坛去执行祭司为人民办理献祭的礼仪记事。包括穿着祭司礼服应注意的事项都有提到。

第16节,每个环节说明后,都会重复叙述这句:「这一切摩西都依照上主所吩咐的话做了。」(第19、21、23、25、27、29、32节等)表示做这一切都很慎重,绝对不是因个人喜好而做。

第17至21节,摩西亲自督导架设圣幕的工作,并且在圣幕架设好了之后,由摩西亲自将上帝颁布给以色列人民的诫命石版放入约柜中。圣幕最主要用意,就是摆放约柜,约柜则在表明上帝与以色列人民同在,因此,圣幕就成为以色列人民的中心,后来圣幕被圣殿所取代,而圣殿就是他们信仰的中心。
经文:

出埃及记 40:22-40:33

注释:

18.第四十章22至33节:
这章从开始到这里的经文,都只有提到摩西,没有提到亚伦。这可能是和亚伦在摩西上山去领受上帝颁布的诫命时,没有好好管理、带领以色列人民,反而制造金牛让以色列人民因此犯罪堕落,也在信仰的旅程上蒙上污点有关。而圣幕都是和敬拜上帝的事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全都由摩西主导带领。也说明了上帝对摩西的完全信任。

第22至25节,这里提到放置供桌、供饼、灯台,和点灯的工作。

第26至29节,这里是关于金坛的摆放,烧香的事,以及挂置门帘、烧化祭的祭坛,和献上烧化祭与素祭的事宜。

第30至33节,这里是关于铜盆,以及祭司要洁净手脚的规矩。最后的部分,就是将围篱架设起来,表示全部工程结束。
经文:

出埃及记 40:34-40:38

注释:

19.第四十章34至38节:
这段经文说圣幕完工之后,献给上帝作为最好的礼物。这时候,上帝亲临在圣幕中。

第34节,这里说「云彩笼罩圣幕」,云彩,这在表示上帝降临的意思(参考廿四:15—17),当上帝出现时,人是无法接近的(参考三:2—6)。民数记的作者这样描述说:「上主的圣幕竖立的那一天,有一片云彩覆盖着它。晚上,这云彩看来像火。它上升的时候,以色列人就拔营启程;云彩下降在哪里,他们就在那里扎营。人民遵照上主的命令拔营,也遵照上主的命令扎营。云彩停在圣幕上面多久,他们就留在原营地多久。」(民数记九:15—18)

第35节,上帝透过云彩表明他降临在圣幕中,因为上帝显现时都是用光来表示。而这光非常强烈,连摩西想要进入都因为强光而有困难。这光在表明上帝极高的荣耀。

第36至37节以色列人民依据云彩来移动,每当云彩上升,他们就拔营,云彩一停,他们就停止,扎营。这表示他们在旷野的行动都是依据上帝的带领而行。若是没有上帝带领,他们绝对无法顺利进入迦南地。

第38节,「全部的旅程」,表示整整四十年久在旷野的日子。都有上帝带领、庇护。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