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1-1:3

注释:

2.第一章1至3节:
就像现代人写信时会有一定的样式,古代人在这方面更是如此。新约圣经时代写信都会先自我介绍,写明收信的对象,然后是写上问候语。使徒保罗的书信也是循着这个模式。

第1节,使徒保罗所写书信的特色,他自称是「基督耶稣的使徒」,在他的书信中一再出现这种句子(参考罗马书一:1,加拉太书一:1,以弗所书一:1,歌罗西书 一:1,提摩太前书一:1、后书一:1,提多书一:1)。他之所以每写一封书信就自称「使徒」,原因是在他离开开拓起来的教会之后,很快就有人去传「另一种福音」(参考加拉太书一:6),这些传「另一种福音」的人,最喜欢说使徒保罗不具有「使徒」的身分。若依照使徒行传第一章22节记载有关拣选「使徒」的条件,使徒保罗确实是没有「使徒」的资格。但就像他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所说的,他之所以自称为「使徒」,并「不是由于人的选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稣和那使他从死里复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参考加拉太书一:1)。

这里提到「所提尼」这个兄弟,这个名字只在这里出现,他很可能就是使徒行传第十八章17节记载的那位在哥林多城管理犹太人会堂者,因为使徒保罗在该城的犹太人会堂传讲耶稣的福音,激怒犹太人,他们抓住他,殴打他。可能后来他们因为听到使徒保罗所传讲的福音,或是听到亚波罗传讲的福音信息而皈依信耶稣。

第2节,这节很重要,这一节已经说出普世教会的观念,即所有信耶稣的信徒,都是属于「上帝教会的信徒」,都是以基督为元首(参考以弗所书一:22)。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信徒」一词,表示「分别为圣」之意,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在主耶稣里,所有的信徒都是属于上帝的子民,是神圣的子民。且是在耶稣里成了合而为一的团契,是同一个家庭的份子。使徒保罗会这样说,一定和教会内部的分裂事件有关。

第3节,这里说出当时书信的模式,就是问安和祝福。这里说「恩典」,表示来自上帝的赏赐,这种来自上帝的赏赐,是不能用任何代价换取得到,而是上帝在耶稣里白白给予的。「平安」,这词不是表示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而是指生命充满着饱足、喜悦,且满有活力之意。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4-1:17

注释:

3.第一章4至17节:
这段经文也呈现使徒保罗写书信的特色,就是先称赞收信的对象,就像他写的罗马书(参考一:8—12);以弗所书(参考一:15—18);腓立比书(参考一:3—8);歌罗西书(参考一:3—5);帖撒罗尼迦前书(参考一:2—10);帖撒罗尼迦后书(参考一:3—4)等等。但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则是例外,在该卷经书一开始,使徒保罗就很严厉的谴责该教会接受了「另一种福音」。但一般来说,他的书信都会先称赞受信的对象。

第4至5节,使徒保罗为哥林多教会献上感谢,因为他知道上帝藉着耶稣赏赐给该教会的各项恩典是丰富的,特别是在「知识和口才」上更是如此。这里的「知识」,指的是对真理的领悟力,而「口才」是指传讲真理的能力(参考哥林多前书十二:10),但也可以指讲灵语的能力(参考哥林多前书十四:2)。

第6至7节,使徒保罗肯定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在认识耶稣再次显现的恩赐上,是具备了足够的知识,这点他并不担心。

第8节,这节提起关于「基督降临的日子」,和第7节「主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的意思是一样的。早期的教会认为这一天也是上帝审判世界的日子,是末世的观念。再者,在那日子来临时,主耶稣将成为审判者,所有信靠他的人,都可坦然无惧地面对审判。

第9节,上帝是「信实的」,表示上帝呼召来成为耶稣信徒的子民,都将紧密连结在一起,不会分离。这也说出了使徒保罗一贯的思想:与耶稣同死,也与耶稣同复活之意。上帝既然差遣耶稣到世界上来呼召人归属于他,他一定会信守这个承诺(参考约翰福音三:16)。

4.第一章10节至第四章21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保罗在处理哥林多教会结党分派的问题。他认为这样的教会,并不是以耶稣为中心的信仰团契,而是将以耶稣为信仰团契的身体给分割了,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5.第一章10至17节:
    从这段经文可明显看出早期教会已经出现了分裂的问题。提供这讯息给使徒保罗的是在「革来」家聚会的人。这革来是谁,已经没有资料可查询,但明显地,信仰团契有分党结派的现象出现,就可能带来教会分裂的危机。

第10至11节,使徒保罗在这里说「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这句话已经表示他接下来要讲的话是很严肃的事,一种带有发誓的语句。他要大家讲话一致,「不可分裂,要团结」,这表示教会内部已经有了「分裂」的现象出现。

第12至13节,这里使徒保罗指出哥林多教会分裂成好几派别,包括有「保罗的人」、「亚波罗的人」、「彼得的」、「基督的」等四个派系。他直接指出,这样的分派就是把基督「分割了」。他要大家想清楚:是谁为大家死在十字架上?大家受洗是奉谁的名?

第14至17节,他在这段经文中提到他受呼召,并不是为了替人施洗,而是为了要传福音,而且不是要用「智慧的语论」。这句「智慧的言论」是指口才好,讲论令人动听之意。其实,从这段经文可看出当时哥林多教会中,因为分别从使徒保罗、彼得,和亚波罗等人受洗,自认背景很有权威,因此,就在教会中形成一个小团体,于是有人很不满,干脆把自己归类在「基督」的派别中分别苗头。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罗这样说,并不是说他轻看施洗的重要性,而是要除去把被某人施洗当作信仰权威。使徒保罗认为受谁施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才是教会这信仰团契的中心。他强调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洗礼的事上,而是传福音的工作。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稣基督(参考马可福音一:1)。受洗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归信耶稣,认耶稣为救主,这才是重要的。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18-1:31

注释:

6.第一章18至31节:
在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使徒保罗写这本书信最主要的中心题旨,就是要说明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远胜过世上任何一切。使徒保罗强烈且明确地指出:只有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才是属于耶稣基督这个信仰团契的中心。如果疏忽这个重要信息,很快就会曲解福音的本质。

第18至20节,这节明确指出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然后在第19节,使徒保罗引用以赛亚书第廿九章14节,经文的背景是耶路撒冷有危机,被亚述帝国包围,为了要解决围城的危机,犹大忘了寻求上帝的协助,而是去寻找那些所谓国家「智囊团」,想要与埃及联盟,以为倚靠人的力量可以解决城被围困的问题,结果是徒然无功。

第21至25节,这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认识上帝不是倚靠人的知识,想以人的知识明白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义很难。就像先知以赛亚书述说的,上帝和人之间的认知相差之远,就如同天和地之间差距一样地远(参考以赛亚书五十五:8—9)。认识上帝,必须用谦卑的心灵,从认罪开始,因为知道认罪的人,才体会得出十字架的意义。他特别提到希腊人讲究智慧,而犹太人寻求神迹,但只有信耶稣的人才会知道十字架救赎的可贵。

第26至31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说出了他在外邦人地区传福音的心得,就是会接受福音信息的人,都是从自认很卑微的人开始的,相对的,那些自认很有学问、地位的人,却没有机会藉着耶稣和上帝连结起来。

第26至29节,上帝拣选人,是在表明他的主权,不是依据人的条件。其实这也是使徒保罗的亲身经验,他原本看自己很高贵,且鄙视信耶稣为救主的基督徒,他才会用残酷的手法迫害信徒,最后,当他遇到复活的主耶稣时,感到万分羞愧,也从那时起,他改变了生命态度,并投入一生的力量奋力传福音。使徒保罗说上帝这样拣选的方式,是要让心中骄傲的人感到羞愧,而知道谦卑下来。

第30至31节,使徒保罗说信耶稣的人,就得以藉着耶稣的救恩和上帝有合宜的关系,并且因此而成为圣洁的子民。因此,真正可以夸口的,就是他认识上帝的救恩。第31节是引用耶利米书第九章23至24节的话语。
经文:

哥林多前书 2:1-2:5

注释:

7.第二章:
在这章中,使徒保罗继续强调耶稣十字架的救赎恩典。使徒保罗一再强调:福音,不是用人的智慧可以了解的,而是上帝启示人的心灵,使人得以知道他在耶稣里奇妙的救恩。
8.第二章1至5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很清楚表示,传福音跟是否有高深的学问,或是用美丽的词句并没有关系,因为十字架表示上帝在耶稣里的爱,这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第1至2节,在这里使徒保罗提到「从前」到哥林多去传福音的经验,这「从前」,就是使徒行传第十八章1至17节的记事。在该段记事中,可看出使徒保罗在犹太人会堂被拒绝,但在「提多・犹士都的家里」却有会堂主管基利司布和他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也信了。而使徒保罗强调,当时他都是只讲「耶稣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而已,不过,因为讲耶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却导致犹太人联合起来攻击他,并把他抓去官府。但罗马总督却释放了他。犹太人因此将愤怒转向会堂主管的身上去。

第3至5节,在那种环境之下,使徒保罗深深体验到,用人的学问(他本身就是受过严谨的法利赛派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不是用花言巧语能使人接受福音,而是因为圣灵的力量,才打开人的心门,而这就是上帝的大能带来的效果。因此,福音的事工就是圣灵的事工,传福音需要圣灵的感动作工,也需要圣灵的引导,因为有上帝的灵的感动,人才能认识有关上帝救恩的事。否则靠人的智慧、能力,很容易使福音变成人的哲学思想。
经文:

哥林多前书 2:6-2:16

注释:

9.第二章6至16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以人的智慧和上帝的智慧之间的差别作对照;他特别指出上帝的智慧是种奥秘,不是人的智慧能够解开,除非有圣灵在人内心中做工才会有效果。

第6至8节,这里的「灵性成熟的人」,相对于第三章1节所提到的「信仰上的婴儿」。使徒保罗说对这种可以认真思考生命问题的人,他所传讲的,是属于「上帝奥秘的智慧」。这里所说的「奥秘」,原本是指隐藏,不为人知道的事,如今已因上帝的启示,使人明白、顿悟过来。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奥秘」是指:1.有关上帝救赎的工作(参考二:1),2.死人复活(参考十五:51—52),3.上帝的创造 (参考二:7),4.婚姻的关系(参考以弗所书五:32)。5.外邦人信主耶稣,犹太人拒绝(参考罗马书十一:25)等。

第9节,比较麻烦的是这一节的出处在圣经中找不着。主要在表明:上帝赏赐给他的子民,都是最好的,是世人过去未曾看过、听过,甚至想像不到的。例如:以色列人民能经过红海,在旷野吃吗哪,甚至可以进入迦南地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10至12节,这三节很重要,这里说出只有在上帝的灵里,才能认识上帝。换句话说,要认识上帝,并不是用人的智慧、经历,甚至学历可以认识的,而是需要上帝圣灵的启示,而每个接受耶稣作为生命救主的人,都是领受了上帝的圣灵,这是上帝给基督徒最好的恩赐。

第13至14节,使徒保罗很清楚地说,他不是用人的智慧传讲上帝救恩的事,而是用圣灵所教导的言语。但属灵的人和不属灵的人之间是会有差别的;后者无法领受上帝的恩赐,甚至会嘲笑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

第15至16节,「属圣灵的人」,是指有上帝的圣灵同在者,这种人在判断世上的事物时,会因为有圣灵同在而充满智慧,使他清楚知道万物的价值。而这点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使徒保罗在这里引用以赛亚书第四十章13节,表示只有在上帝圣灵启示之下,人才能明白上帝拯救的恩典。因此,每个信耶稣的人,都会有圣灵充满而明白上帝拯救的计画,并且依照上帝的旨意去遵行。
经文:

哥林多前书 3:1-3:9

注释:

10.第三章:
在前二章里,使徒保罗一再强调说,他不用智慧的话语来传达上帝拯救的信息。但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他不重视智慧的重要性,而是说上帝的拯救信息,并不是倚靠人的智慧能明白,因为拯救是属于上帝的事,必须有上帝的灵启示,人才能晓悟。想得到上帝的灵启示的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谦卑的态度。骄傲的人是不会晓悟上帝话语的真谛。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上帝偏要拣选世人所认为愚拙的,来使聪明的人羞愧;上帝拣选世人所认为软弱的,来使坚强的人羞愧。上帝也拣选世人所轻视、厌恶、认为不足轻重的,来推翻一向被认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无可夸口。」(一:27—29)从教会历史的记录来看,这样的例子一再出现,即使是在今天的时代,基督教的宣教工作还是充斥着这样的史迹。

在这章经文里,使徒保罗继续谈到第一章所提起过的哥林多教会问题,就是教会内部有了纷争,甚至分裂的迹象。他说这种现象就是信仰没有成熟的缘故,如同婴儿在吸奶一样,却没有长大、茁壮。他希望大家能在信仰上进步,不要再吸奶,而能吃饭。

再者,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有个特色,会谈到末日审判的事。在这一章经文中他也提到上帝的审判,他强调信徒必须有好的信仰基础才能经得起上帝审判的考验。

11.第三章1至9节:
在使徒保罗看法中,出现分裂的教会,就是信仰还没有长大,这样的信徒,如同是在吸奶,而不是吃饭,是需要人喂养,而无法自食其力。他认为教会必须清楚奠基在上帝的救恩上,上帝才是生命的中心。

第1至2节,使徒保罗很清楚地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他看他们像是还在吸奶的婴儿。这种看法和希伯来书在描述他那时代的教会信徒相同(参考希伯来书五:11—14),表示在信仰的基础上还很软弱。

第3至4节,使徒保罗会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教会内部有纷争,这种纷争是和「嫉妒」有密切关系。这种纷争和嫉妒的形成,就是把人当作权威,这是错误的态度,这种用人当作教会信仰团契的权威之观念是错误的。

第5至7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说,不论是属于亚波罗派的,或是自称属于保罗派的,或是其他派别的,这些都一样,在福音事工上只不过是上帝的仆人而已。若是仆人(这词等于奴隶)又有甚么好夸耀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这句话说出了福音事工有分类,但没有所谓哪部门重要,哪部门可以轻视。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认识:能够使福音事工成长、发芽起来的,并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上帝。他清楚指出就算是他,或是亚波罗都一样,只不过是上帝的工人而已。

第8至9节,「上帝会按照每一个人的工作报酬他」,这句话说出审判的来临,每个人都要向上帝交帐。上帝清楚知道谁尽心尽力为福音事工努力,这跟哪些人居于那种地位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是上帝的同工」,这句话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使徒保罗说他和亚波罗都是福音的同工;二是指他们两人都是上帝的同工,领受上帝所给的命令而传扬福音信息。使徒保罗在这里要表达一个信仰基本观念: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的仆人」,是与上帝同工。
经文:

哥林多前书 3:10-3:23

注释:

12.第三章10至23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用建筑物作比喻,用怎样的材料,建造怎样的房子,这主权都是在建造者,而不是仆人或是材料本身可以决定的。

第10至11节,建筑物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好的根基,才能使建造起来的建筑物屹立不摇。上帝已经立耶稣基督作为教会唯一的根基,没有其他的根基可以取代,这点不仅在早期教会非常重要,在今天的时代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恩典。

第12至15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特别提起有些人建立的根基不是用基督,而是各式各样的东西,意思是指这些物品,不在于价值多寡,而在于审判的日子来临时,其他的根基都会露馅,经不起考验。这里提到「大火」,就是审判的意思。就像台湾俗语所说的:「真金不怕火。」好的信仰根基,火越烧,会越光华亮丽。信仰也是这样,奠立在耶稣基督之基础上的信仰,无论受到怎样的考验只会发出闪亮的光芒。

第16至17节,这两节是此章的中心经文;使徒保罗用「上帝的殿」来形容教会与上帝之间的紧密关系,信主耶稣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教会就是以基督为体(参考以弗所书一:23),因此,分裂的教会,等于是在分裂基督的身体,在毁损上帝的圣殿一样,会做种事的人,不会是信主耶稣的人。而上帝一定会对这种分裂教会的人采取严厉的审判。

再者,这两节也在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严谨的态度,而不能有淫荡的行为。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上帝的记号。

第18至20节,在教会内部,每个人都不要自以为很有智慧,因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愚拙的的。使徒保罗引用约伯记第五章13节的话语,说明上帝会使那些自命聪明的人,掉落在自认为周全的诡计中,这表示人无论多么聪明,一定要谦卑下来,才会看见上帝的大能。

第21至23节,这三节很清楚说明使徒保罗的观点:基督徒身上所拥有的一切,全都是来自上帝的赏赐。一个真正有美好信仰的人,不会把所做的事,全都看成是自己的成就,应该要清楚知道,是上帝的赏赐才有的结果。不论是谁都是一样,只要进入基督教会的信仰团契,大家都是一样同属于基督、属于上帝。

第22至23节,这两节被「日本无教会主义」的创始者内村鉴三引用而有类似的名言:「我为日本、日本为基督、基督为世界。」同样的,基督徒应该有这样的看法:我为福音,福音为基督,基督为上帝。
经文:

哥林多前书 4:1-4:13

注释:

1.第四章:
使徒保罗打从开始就建立一个最基本的信仰认知:每个信耶稣的人,都是耶稣福音的仆人。有了仆人的认知之后,就不会骄傲,以为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只有把自己建立在福音事工上仆人的角色,才会知道在福音事工上,不夸耀自己的成就。

另外一个问题是,面对哥林多教会分党结派的情形,并且是以他和其他如亚波罗、彼得等人的名义所组成的派系,他也必须给予正确的纠正,以免他和其他同工的名字再次被人误用,而损害了福音的圣洁。

2.第四章1至13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强调福音的仆人并没有甚么好夸口的,因此,就没有甚么资格去批评别人的长短。因为仆人的工作,就是先把自己的本份之事做好。他对那些用他和其他门徒名义结成党派的人提出明确的指责,说他们是骄傲的一群信徒,这种信仰态度并不可取。

第1至2节,这两节很清楚,使徒保罗提起任何参与福音事工的人,都是福音的仆人。仆人的职责就是对主人忠心。这里特别指出「上帝之奥秘」,意思是指福音的信息,在一般人看来是愚蠢的,但在福音事工的人看来是生命拯救的力量。

再者,使徒保罗说「应该把我们当作基督的仆人」,这句话是使徒保罗在宣教工作上为自己所作的定位,也是给所有为福音事工献身的每个人非常重要的认识。这句话同时也是在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把使徒保罗、亚波罗、彼得等人看成是「领袖」,或是教会的「头」,那种看法是错误的。既然是「仆人」,就没有所谓「领袖」可言。

第3至5节,使徒保罗提到:人的审判事小,上帝的审判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上帝是审判人内心动机的上帝。只有他才明白所有的一切,因为所有隐藏的,都将在上帝面前显露出来(参考希伯来书四:13)。因此,使徒保罗在这里再次提醒信徒,不要随便评断人。因为人的评断不会标准,也不一定正确。

第6至7节,所谓「这些事情」是指分党结派的事,使徒保罗特地用自己和亚波罗作为例子,表示他可以让自己或亚波罗被人指责,但不希望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彼此之间有分裂的现象。因为一切都是来自上帝赏赐,没有人可以自认比别人更高贵、有地位。

第8至10节,这段经文很清楚指出哥林多教会信徒的骄傲,他们以为自己比别人更高贵,更有才能。因此,使徒保罗故意用极为明显的对比,且语带讽刺的句子来说明自己及其他同工的卑微,故意凸显哥林多教会信徒自认的高贵,而使徒保罗故意将自己和其他同工自认就像被罗马帝国俘虏要送去竞技场被耻笑的囚犯一样。

第11至13节,这几节经文可以参考哥林多后书第四章7至12节、第六章4至10节、第十一章23至33节、第十二章10节等。在这些经文中都可以看出使徒保罗所经历到的困境。这很清楚说明一点:真正传福音的人,是要面对迫害者的欺压、迫害,不会舒服到有时间去内争、相斗,这些都是闲来无所事事的人才会有的现象。但身为基督信徒,都会因为领受耶稣的救恩,而忙着要将这大好消息设法传扬出去。他在第12节这里说自己是靠「「双手辛劳工作来养活自己」,这点可从使徒行传第十八章3节看出来,使徒保罗是倚靠织帐棚养活自己。
经文:

哥林多前书 4:14-4:21

注释:

3.第四章14至21节:
这段经文和前段经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前段读起来有很强烈的指责之意,而这段经文,读起来就会觉得鼓励、劝勉的意味很浓厚。

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信徒信仰上的缺失确实生气了;他为此事还特别差派他最喜欢的门徒提摩太专程跑了一趟哥林多教会,并且表示若提摩太去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他就要亲自走一趟。他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重要的不是在于言语,而是在实际的生活见证,就是在耶稣里有新的生活,这点也是使徒保罗最强调的信仰态度(请参考罗马书十二:1—2,哥林多后书五:17,加拉太书六:15)。

第14与15节,使徒保罗提到「导师」和「父亲」之间的差别;所谓「导师」,是指那些在知识上的帮助者、指导者,古时候的「导师」也充当监护安全、生活的角色。但「父亲」,是指生命的延续关系。使徒保罗开拓哥林多教会,是他将耶稣的信息传给哥林多城的信徒,让他们在生命的旅途上,因为与耶稣的连结而得到新的生命。因此,当他说「父亲」的时候,就是以耶稣作为媒介说的。

第16节,这节可说是写给哥林多教会书信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在这里说「你们要学我的榜样」,在第十一章1节他又说:「你们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使徒保罗常对他建立的教会信徒们这样劝勉(参考腓立比书三:17,帖撒罗尼迦后书三:7—9)。

第17节,使徒保罗说要派他看为像自己信仰上的儿子提摩太(参考提摩太前书一:2)到哥林多教会去访问,在这封信的结尾处,他再次提醒哥林多教会要善待提摩太(参考十六:10)。提摩太,他是使徒保罗在第二、三次旅行传道时的得力助手,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但为了传福音的缘故,使徒保罗替他行割礼(参考使徒行传十六:1—5)。因为他们曾一起在哥林多城同工传福音,被许多信徒称赞有加(参考使徒行传十六:2、十八:5,哥林多后书一:19),因此,他认为派提摩太去,一定可以解决分裂的问题。

第18至21节,这段经文可清楚看到在哥林多教会里,有人喜欢乱放话,说不实在的话,因为有人说使徒保罗要派提摩太去,是因为他不敢去哥林多教会看他们。这也是教会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有人讲不诚实的话。使徒保罗就是要看看那些专门在教会内部散布谣言的人到底是怎么了。使徒保罗说明一个真正属于上帝国的子民,是靠实际的生活行为来显明顺服上帝的教训,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在成全上帝国的实现。在第21节,使徒保罗问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如果他们承认他是大家得到信仰的「父亲」,那么他们希望他用严厉管教的方式带着鞭子去责罚他们,还是要他带着呵护的爱去看他们?这就要看哥林多教会怎样回应使徒保罗的劝勉。
经文:

哥林多前书 5:1-5:5

注释:

4.第五章:
从这章就可清楚看到哥林多教会内部确实发生很大的问题,除了有分裂的事之外,也发生了信徒生活的堕落,而且这种堕落是连一般道德生活的水平都不如,那就是严重的淫乱之事也出现了。使徒保罗特别强调要和这样的人断绝来往,他用很严厉的话说,就算和这种人一起吃饭都该拒绝(参考第11节)。他的意思是有这样行为的人,就不能在教会内出现,要将这样的人从教会中驱逐出去。他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的原因,是认为这样的人在教会里,会像是酵母一样,不但自己败坏,还会影响到其他的信徒。在使徒保罗的观点,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一:23),也是「圣灵的殿」,是属于上帝的殿(参考哥林多前书六:18—19),是圣洁的记号,是神圣的。

5.第五章1至5节:
使徒保罗说他已经听到哥林多的教会内发生了「淫乱」的事,他从这件事直接指出该教会应该感到惭愧、羞耻才对,他虽然没有在他们当中,但他提醒该教会信徒,他的心都和他们在一起。因此,对那些犯淫乱罪的信徒,他要他们把这种人交给撒但去。意思是指将之从教会信仰团契驱离出去。

第1至2节,注意这里所用的「淫乱」一词,不仅是指还没有结婚就有「性」行为这方面的事,也是指违反一般道德规范的事。换句话说,这里指的「淫乱」,并不是非常特别的案子,而是一般人在伦理道德上都很清楚,是不可以发生的事,例如:乱伦,就如第1节所说的「和继母同居」。信徒中有人会做这样的事,确实是很难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会使人误以为基督徒是允许乱伦的事。摩西法律非常清楚规定不可有乱伦的行为,利未记第十八章8节就特别记载说:「不可跟父亲的其他妻子有乱伦的关系,羞辱了父亲。」申命记也有这这样的规定(参考申命记廿二:30)。也从这里可看出哥林多城是个道德生活规矩很乱的城市,而教会在这里不但没有显明出信仰的光芒,反而是受到影响甚大。从这里看出一个重要的讯息:如果教会内信徒的生活如此堕落,那夸耀自己是属于「保罗」、「亚波罗」、「彼得」、「基督」等派别,不但不能显示出这些人的名号,相反地,是污蔑了他们所传给该教会信徒的福音信息。因此,使徒保罗强烈主张应该将这些犯淫乱罪的信徒给开除并驱离教会。

第3至5节,使徒保罗先谴责这些犯淫乱罪的信徒,然后他表明时刻都与该教会信徒同在,虽然他本人并不在现场,但他表明他的心是和他们同在一起。他认为应该将这些犯淫乱罪的信徒「交给撒但」,意思是从教会中驱离出去,他说让这样的人的身体败坏,或许还有机会使他的身体获得拯救。

使徒保罗会有这样的看法,是当时的教会有一个普遍的观念,世界分成两个领域,其一是属于上帝管理的世界(教会),其二是属于魔鬼、撒但管理的领域(社会)。使徒保罗将这样的观念在教会里面强化起来,希望由基督徒组成的教会,信徒们都能成为「新造的人」(参考哥林多后书五:17),让旧的一切都成为过去。换句话说,大家是带着新的生命在教会里。对那些还持续犯罪的人,让他们在教会外面的世界里被消灭。然而问题是:如果教会是属于上帝管理的地方,那么,这种人若从教会被驱离,不就等于是离开了上帝的管理,那该怎么办呢?使徒保罗并没有在这里有明白的表示。或许可以这样了解:使徒保罗认为将这样的人从教会信仰团契驱离出去,或许会让这个人惊醒过来而悔改认错,这样就有机会拯救这个人的生命。
经文:

哥林多前书 5:6-5:13

注释:

6.第五章6至13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很清楚表示:在信仰团契中,是不允许有这种败坏伦理的人渗透在里面,因为这种人很像酵母一样,会影响更多信徒。信仰团契必须是个圣洁的团体,这是他在这段经文中所要强调的,只有这样,才能显明信仰团契的意义。

第6至8节,「一点点酵母可以使全团的面发起来」,这样的比喻也在耶稣讲天国信息中引用过(参考马太福音十三:33)。使徒保罗认为在耶稣的信仰团契里,是已经被耶稣的宝血洗涤洁净,因此,就不应该有「邪恶的酵」在里面。

第9至11节,注意在第9节所提到的「从前给你们的信」这句话,这表明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不只现在保存的「前」与「后」两本书信而已,应该还有其他的书信。可惜的是已经找不到那几封信了。

在前一次的书信中,使徒保罗曾提起教会里面发生淫乱的事,情况似乎没有改善的样子,也有可能是该信导致一些误会,说使徒保罗要求除了在教会里的信徒之外,会友不要与其他的人来往,而造成有人认为信徒都是「圣徒」,都是生活行为很端正的人。因为有这些误会传言,使徒保罗认为有必要作些澄清,因此,他继续写此封信说明原意。他依旧强调一点:不要让淫乱的事或行为进入教会信仰团契中,这是他的坚持。他甚至在这里要求不要和这种人来往,以免败坏团契的圣洁。

这一章最重要的经文在我看来应该是在第11节,在这节使徒保罗清楚地指出哥林多教会真正的问题是出于信徒中有人出卖了耶稣的名字这件事。他说有人自称是耶稣的信徒,却生活在淫乱、贪婪、拜偶像、辱骂别人、酒醉、盗窃等行径。为甚么使徒保罗认为基督徒不可以和有些败风伤俗行为的信徒来往,却允许和有这样行为的非基督徒来往?原因很简单,他认为基督徒应该有比一般人较高的标准过社会伦理道德的生活,否则就与一般没有信仰的人没有甚么差异。

第12至13节,使徒保罗非常清楚一件事:审判人的事自有上帝会决定。因此,对那些非基督徒应该怎样,那是上帝的事,是属于上帝的权柄。但是,对于基督徒,特别是使徒保罗亲手建立的哥林多教会,他相当关心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也自认对他们附带了「管理」的责任。因此再次强调「要从你们当中把那邪恶的人开除」这句话。
经文:

哥林多前书 6:1-6:11

注释:

7.第六章:
这章也是讨论教会内部秩序的问题,前面谈及生活伦理的事,这里谈的是信徒彼此之间互动的关系。使徒保罗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但在信仰上没有见证,且是件非常可耻的事。他认为信徒若彼此之间有纠纷,应该由教会来排解才对。

再者,在第五章谈及教会内部有淫乱行为出现,这章的第二部份又再次谈及基督徒生活,必须重视圣洁行为,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敬拜上帝的殿,是上帝所居住同在的灵性殿宇,有这样的观念,就不会有淫乱的行为出现。

8.第六章1至11节:
这一段可以看出使徒保罗的用心;他虽然是犹太人,也传承了犹太人的习俗:有问题由部落的长老出面处理,不到外邦人的法庭提诉讼。因为到外邦人的法院去兴诉讼,那表示对信仰团契的公信力没有信任感,等于是在羞辱信仰团契一样。

第1至6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开场就直接提出怎么有人「敢」告官到非信主的官员那里去?这表示教会内部有了纷争,但这种纷争却不在教会内部寻求解决。不信主的人对事物的看法,特别是对教会这种信仰团契的精神和信仰内涵并不清楚,又怎能成为仲裁者?使徒保罗认为教会的元首就是基督(参考以弗所书一:22)」,即使有问题,也应该是在教会内部处理,因为教会的问题是属于信仰的范围,必须用信仰的方式来解决。

再者,另一个重要观念也在这段经文中提出来,就是基督徒的荣誉观念,认为基督徒应该是有参与审判这个不信的世界的荣誉(参考马太福音十九:28)。既然这样,又怎能将教会内部发生的纷争告到不信者的官场去?他说这是非常「可耻」的举动。显然哥林多教会内部分歧的相当严重,且大家都是「谁也不服谁」的态度,因为都认为自己很有权威才会这样。但这样的态度就是不将耶稣看成是教会的元首了。

第7至8节,「彼此告状」,表示哥林多教会内部纷争的事很严重,而且是去非信徒的法院兴诉讼的事。他认为就算是法院判赢了,在使徒保罗看来也是输了,因为那已经羞辱了耶稣圣洁的名,又有甚么信仰的意义可言?没有。他说「为甚么不宁愿受点冤枉?为甚么不甘心吃点亏?」这句话可比较罗马书第十二章17至21节,他强调要尽力与人和睦相处,且让上帝替我们伸冤。

第9至10节,这里使徒保罗举出一连串的罪名,指出这些人就是属于「不义」的人,包括有奸淫、当男妓(今天所谓的「牛郎」)、男性相奸者(参考罗马书一:27)、盗贼、贪婪、酒醉、毁谤人,或勒索人等等,这些罪行将会使人与上帝的国有了隔阂。

第11节,使徒保罗肯定在信徒当中,有人因信了耶稣之后,就改变不再像以前这样过浪荡的生活。他说会悔改的人,就是心灵已经被上帝之灵洗涤干净的人,已经和上帝有了合宜的关系。
经文:

哥林多前书 6:12-6:20

注释:

9.第六章12至20节:
由于希腊人是轻视肉体,他们将肉体看为是不好的,因此对淫乱的事并不在意,且有许多城市人民在这性事上也很随便。哥林多城就是个典型的「淫乱之都」。也因为这样,导致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也跟着深受影响。使徒保罗将教会看成是基督的身体,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建立在基督的基础上(参考以弗所书二:20)。因此,不能随便行事,导致基督的圣洁受污蔑。作为基督教会的一份子,就不能随便以自己的意见行事,要考虑的是整体的。

在这段经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罗提供一个重要的信仰认知:一个人不能将身体与灵魂分开。生命是一体的,没有肉体和灵魂分开这种事。希腊人就是有这样的观念,才会放纵情欲。他们认为肉体是会朽坏的物体,灵魂才是圣洁的。但是,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说不是这样,他说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圣灵住在身体里面(参考罗马书八:9),也因此,我们是属于上帝的。

第12至14节,当有人为了要表示自己很有信心,因此,甚么事都可以做。这固然没有错,但却不一定都有「益处」。注意使徒保罗在这里用「益处」这词,在希腊文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前部份是「συμ」(sum),意思是「在一起」。后半字是「ψερω」(pherō),意思是「携带」或「堆置」。这样我们看到「益处」的原文「συμψερω」(sumpherō)就是「把东西堆放在一起」之意。基督的教会是个信仰团契,是要聚集众人在一起,而不是要分散。因此,要做任何事,就要想到怎样才能将众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使人分开,这就是使徒保罗用「益处」这个词的意思。一个时常夸耀自己的灵命很强的人,却往往犯罪,且所犯的罪行是连异教的人也不敢做的事,这样的人在教会里,只会使人离开,不会使人聚集。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第13节,使徒保罗提出一个例子,就是有关「食物」的问题。他引用哥林多人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食物是为肚子,肚子是为食物。」使徒保罗并不是反对人性上有这样的需要,他反对的是滥无顾忌地放纵,所谓的暴饮暴食,或是放纵情欲的行为。他再次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必须紧紧记住,信耶稣基督的人,就是为了基督而生活。基督徒生命之可贵就是在复活,因为上帝已经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也要使信靠他的人同样复活。

第15至17节,这是继续在诠释前面一段提出的问题。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保持洁净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基督徒是和耶稣结合在一起的,他在第16节套用了夫妻关系来形容基督徒和耶稣之间的关系,是连结在一起,不能分开的,如同夫妻的关系一般。这种观念一再出现在他所写的书信中(参考以弗所书五:25—32)。

第18至20节,使徒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避免淫乱事件发生,是要他们坚持信仰上的忠贞,因为信耶稣的人如果犯淫乱罪,所象徵出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严肃的,是心灵上的。因为每个基督徒都是身上带有耶稣的记号,是上帝的殿。这殿是为了要敬拜上帝。因此,每个信徒都要「属于上帝」的这种观念。而第20节说「用重价买来」的,这种「重价」指的就是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生命。
经文:

哥林多前书 7:1-7:7

注释:

10.从第七章开始到第十五章:
都是在回答哥林多教会所提出的问题。

11.第七章:
这章谈的是有关婚姻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不应该结婚,保持独身以示圣洁;有的人认为即使结了婚,也应该避免一切性的生活;在这章经文中也论及订婚之后,是否可以不结婚的问题等等。在这章经文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段落来看:
第1至7节,对已经结婚者,劝勉要保持夫妻关系,包括维持性生活。
第8至9节,对鳏夫和寡妇的劝勉。
第10至11节,劝勉最好不要离婚,因为这是圣经的教导。
第12至16节,论及信徒与非信徒的婚姻关系。
第17至24节,对受呼召时是否有受割礼的问题,以及原本是否奴隶的事。
第25至38节,论及是否保持独身的看法。
第39至40节,对寡妇是否可再婚的看法。
会有上述这些婚姻关系的问题出现,很可能是跟该教会有信徒对耶稣再临的事有关。

12.第七章1至7节:
	这段就是讨论到有关已经结了婚的夫妇,不可以假借任何理由而使原本该有的夫妇之关系受到影响。

第1至2节,这节可看出使徒保罗开始要回答他们信中所提到的问题。「一个男人能够不结婚倒是好的」,这句话很可能是引用该书信上的话,并不是使徒保罗所说,但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自己就是没有结婚,或是保持独身。但是因为在哥林多城有很多淫乱的事发生,甚至在教会里也发生。因此,他认为避免诱惑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婚姻关系。

第3至7节,说明夫妻要彼此相互扶持和尽各自的责任,没有谁比较重要的问题,而是彼此相互关系。「除非为了要专心祷告」,这句话指出上述说过的,有人认为耶稣即将再临,因此,与婚姻对象分开,他认为就算是这样,也是有一定的时间不是长久,否则很容易受到诱惑导致婚姻关系受到影响。但使徒保罗认为要像他这样保持独身,也需要有上帝的恩赐,心志才有办法坚持。
经文:

哥林多前书 7:8-7:16

注释:

13.第七章8至16节:
这段经文谈及三个问题,包括有鳏夫和寡妇、离婚的事,以及和非信徒结婚的事。

第8至9节,这两节针对没有结婚的人或是寡妇说的,他认为若是能保持独身最好,但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因为有人会受到诱惑而导致有不正当的淫乱行为出现。因此,他建议若是如此,倒不如结婚会比较好。在他的看法里,如果一个人没有结婚,却在性行为上泛滥,或是随便,这样怎能成为圣洁的人,过信仰的生活?

第10至11节,这里很清楚,使徒保罗并不支持离婚,耶稣也是如此的观点(参考马可福音十:9)。若是已经离婚,就应该保持独身。

第12至16节,这段经文是提起有关信徒与非信徒结婚的问题。看来哥林多教会必定有许多这样的婚姻个案,且其中有一方因为在生活行为上使另一方相当困扰,使徒保罗认为与非信徒结婚,是一个让对方感受到耶稣救恩的机会,这样不但是对方个人而已,连带的是整个家庭都会皈依基督的名,成为圣洁的家庭。若是非基督徒一方主动提出离婚,他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话虽如此,他还是劝勉大家,既然结为夫妻,就要知道和睦相处乃是基督徒受呼召的意义之一。换句话说,婚姻是需要努力经营的,不可以轻易地离婚,因为好的婚姻就是在见证福音。
经文:

哥林多前书 7:17-7:24

注释:

14.第七章17至24节:
这段经文谈到有关受呼召成为基督徒的意义,不是在于是否有受割礼,或是有甚么社会地位与身份背景。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强调:「每一个人应该保持蒙召时的身份。」并不表示绝对不可以改变,而是要先将蒙召时的基督徒身份给显明出来,很自然地,会有机会改变现况。因为信仰本身就是个极大的力量,能改变处境。

这段经文的中心信息是非常强烈的,因为使徒保罗清楚地指出一个超出当时社会的观念: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没有贵贱之别,因为大家都是上帝用重价买来的,都是属于「基督的奴隶」。这样的观念在哥林多城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连教会里面都有分门别派的时候,其所在表明的意义就是「贵、贱」的区别,但是使徒保罗将「主人、奴隶」的观念带入信仰的层面,让所有的信徒都回到上帝面前,这样,大家都同是有罪的人,也都是耶稣用生命的代价赎回来的。

第17节,这节可说是此段经文的中心思想:每个人蒙召,都有上帝特别的旨意在其中。

第18至20节,这三节提到一个蒙上帝呼召成为基督信徒,跟这个人是否有受割礼毫无关系,也不需要改变。使徒保罗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也这样强调,割礼与否,跟一个人是否得救毫无关系,重要的,是活出新的生命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参考加拉太书六:15)。

第21至22节,使徒保罗进一步强调:一个当奴隶的人,会因为受呼召成为基督徒,虽然他还是继续奴隶的身分,但是他的心灵是得到释放的,是自由的。但只要有机会,就要让自己从主人手中获得自由。

第23至24节,这里所谓「上帝用重价买来的」,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换取得的。是很珍贵且值得保留的身份。就像一个当主人的人(相对于奴隶,就是自由人),则是知道自己成为基督徒,并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换取得到,而是上帝透过耶稣用重大的代价赎回而有的,因此,要自己看为是福音的仆人,这是一种身份的认识,也是对自己信耶稣后生命价值的改变。
经文:

哥林多前书 7:25-7:40

注释:

15.第七章25至40节:
现在使徒保罗继续回答哥林多教会信徒提到有关独身的看法。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问题,比起离婚的事要简单的多,但若认真的想一想,并不是那么单纯。因为在这段经文中也提到有关已经订婚的人,若想要解除婚约,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第25至28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表示一个基本观念:结婚并不是罪恶,而不结婚也不是错误。但他提醒,结婚必定会带来「种种的拖累」,虽然他没有说明这些「拖累」是指甚么,但可以理解是指一种负担,会有这样的看法,很可能是当时有人想要专心传福音,却因为有家庭负担而无法如心所愿,或是因为有了家庭,导致生活负担更重,而使家庭出现纷争。

第29至31节,「时候不多了」,这句话是此段经文的中心思想。早期的教会「末世」观念很浓厚,认为耶稣就快要再来,因此,能够减少任何的负担,专心于福音的事工,就要全力以赴。「现有的这个世界快要过去了」,这句话更表明使徒保罗也充满着末日来临的观念。

第32至35节,在使徒保罗的观念中,一个人越少世上的挂虑,就会更专心天上的事。他不希望有世上的事烦扰着人心,而无法专心仰望天上的事。他认为一个人受呼召,就是为了要在基督再临的时候,与基督「一同活着」(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10)。他希望大家专注于基督再临的事,全心、全力地为福音作最好的见证。

第36至38节,这段经文也是时常受到议论的一段经文。使徒保罗难道真的是要告诉大家不结婚比较好吗?甚至连订婚的人都可以为了要等基督再临的缘故,而将原本已经确定的婚事都取消吗?其实,当时的人普遍有一种观念,就是「性」是一种罪恶的行为,这样的观念在基督徒的身上特别浓厚。结婚,夫妻会发生性的行为。但是有的人结婚了,却为了要保持所谓的「圣洁」,而拒绝与妻子或是丈夫有性行为。再者,早期教会也许发生了集体生活的情形,虽然男女聚集在一起,但是却没有任何性行为发生,他们认为可以克制自己情欲的人,是信仰上坚定的表现。但是使徒保罗的看法是:即使是自己很有抑制能力,也不可因为这样就经常进行这样(同居)的行为,因为这也会成为一种诱惑、试探。在教会团契生活中,男女分开居住是必要的。若是夫妻,就应该有夫妻共同生活的责任,这也是应该。否则,就不要有让自己进入试探的陷阱中。

第39至40节,这两节经文是针对守寡的妇女说的。看起来好像使徒保罗对于一直守寡的妇人表示赞赏的意思,其实,如果再对照提摩太前书第五章14节,他说「宁愿年轻的寡妇再嫁,生儿育女,照顾自己的家」,原因是年轻的寡妇因为生理上的需要与上了年纪的寡妇不同,从这里就可看出其实他是看对象的情况在述说。

请注意第39节最后一句话,说寡妇再婚时,「应该以信徒为对象」,意思是指:要嫁给同样是基督的信徒比较好。这句话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要再嫁给「信徒」,这里所谓「以信徒为对象」,是说如果一个信主的姊妹守寡,想要再嫁,一定要记得自己是个「信主」的人。其实这个观念也是使徒保罗一贯强调的,他一再说基督徒的身上有耶稣的「印记」(参考加拉太书六:17,此处用「伤痕」,表示十字架的意思。另外参考以弗所书一:13、四:30)。

另一方面,第39节的「一个已婚的女人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是受约束的」,意思是指不可离婚,这和第10节说的「妻子不可离开丈夫」是一样的。使徒保罗和耶稣在婚姻的事上都是持着相同的看法,就是丈夫去世时,妻子可以再嫁,如果丈夫还没有去世,妻子就不可再嫁。原因是婚姻乃生命之约。
经文:

哥林多前书 8:1-8:8

注释:

16.第八章到第十章1节:
    这三章都是谈及有关吃祭拜过偶像的食物的问题。

17.第八章:
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这已经不是甚么重大的问题,但是对早期教会的信徒来说,这可是分辨一个人是否真的信靠主耶稣的基本信仰记号。所谓祭拜过的食物,指的是包括公开在偶像神明面前祭拜过的,当然也是家里准备以作为宴请亲朋好友的佳肴。再者是祭拜过后的食物,将之送往市场贩卖。如果是犹太人,他们对甚么东西可吃、不可吃都很清楚,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连向外邦人买东西来吃都有忌讳,更不可能吃祭拜过的食物了。但是对外邦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18.第八章1至8节:
「关于祭过偶像的食物」的问题,先了解哥林多城的人是怎样处理的;就像以色列人民在处理祭坛上献祭过的食物一样,要将献祭剩下的某一部份归给祭司们食用(参考利未记二:3、10)。哥林多城的人也是这样,要将献祭给神明的食物留下一部份分给庙宇的祭司,然后献祭者和他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且是在庙宇内设筵席欢乐。因此,吃祭拜过偶像的食物,其实也是一种当时社会的社交活动。在当时的哥林多城,如果有人拒绝参加这样的宴席,会让亲朋好友觉得很不给面子,以后就会被人拒绝往来。另一方面,有时因为准备的食物太多,或是邀请的人比预期要来的人还要少而剩下过多的时候,于是他们会拿到菜市场去,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出卖。有些基督徒认为买了这样的食物,等于和参加他们的拜拜一样,心里会觉得相当的不平安,这就是第7节所提到的,他们的良心会有不安。也有的信徒则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价钱又比较便宜,对某些信徒来说很有诱惑力。因这样的问题在教会内部有了争执,于是他们写信问使徒保罗。

第1至3节,使徒保罗对这问题订出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知识不是让人骄傲,而应该是让人的爱心增添。因此,有丰富的知识,就先关心信心软弱的人。这里所谓的「知识」,是指对那些所拜的偶像神明,知道都是虚假,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会用不屑的眼光看待那些拜偶像的人。使徒保罗认为不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一个真正认识上帝的人,就是被上帝所认识的人,这种人总是会认为自己对上帝的认识不多。可是上帝却清楚谁是真正属于他的人,因为这种人会遵行他的旨意。

第4至6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先提到偶像并不是真正的神,因此,吃了祭拜不是真正之神的食物,没有甚么值得紧张或害怕。因为基督徒所信的神,和一般人所信的有很大差别;信耶稣的人都应该是清楚知道,只有一位上帝,且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跟拜偶像神明的人所拜的完全不同;他们拜很多神,生命中有许多主人在管制他们。但基督徒只有一位主,就是复活的耶稣。第6节「万物都藉着他而造」,这句话可参考约翰福音第一章1至4节及罗马书第十一章36节。

第7至8节,这里使徒保罗提到,不是每个人都有正确的知识,以为偶像很灵,吃了祭拜过偶像的食物,就会大有能力。其实,真正有知识的人会清楚知道,那是毫无作用。因为偶像是虚假的,就算吃了祭拜过偶像的食物,也没有任何作用,根本不用惧怕。使徒保罗要强调,无论祭祀礼仪多么隆重,或是花费多高,这些都对改善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一点帮助也没有。吃了,没有甚么利益,不吃,也没有任何损失。意思就是,偶像就是不存在的对象。
经文:

哥林多前书 8:9-8:13

注释:

19.第八章9至13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保罗想要提供给哥林多教会信徒参考的信息,就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他不会只考虑自己的满足、需要,更会考虑到别人比自己软弱的地方。

第9节,使徒保罗呼吁信徒必须「小心」,这词是指「注意看」之意。他说不要只在乎个人的「自由」,而疏忽了还有别人存在,结果却因为自己的自由,倒成为别人的绊脚石。这里提到「犯罪」,意思是指离弃上帝。

第10至11节,这两节将真正的问题呈现出来。有知识的人可能因为自信满满,认为在庙里吃祭祀过偶像神明的食物没有甚么问题,因为他的知识让他知道偶像神明是虚假的,根本就不存在,也不用惧怕。但却让有些信心软弱的人看见了,但他们并不真正的了解。或许因为他看见有知识的人做这种事,让他痛苦而离弃信仰;或是因为看见,也跟着去吃,但他吃,并不是因为他真正的了解,而是不了解下会带来错误的信仰认知,导致把原本得到的信仰给混淆了,结果失去了耶稣的救恩,这就等于知识害死了这个软弱的信徒。

第12至13节,使徒保罗强调,让一个信心软弱者失去了耶稣的救恩,就等于是得罪了基督一样,也会使自己失去耶稣救赎的恩典,后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果有这样软弱的人在场,要因为他们的缘故,宁愿不吃。换句话说,信心足够坚定的人(指有知识者),不要我行我素,这样的态度很容易变成骄傲。唯有爱心才能帮助软弱的人成长。因此,考虑到信心软弱者的需要,也是传福音的方式。就像使徒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所说的:「我们信心坚强的人应该帮助信心软弱的人,分担他们的重担,而不求满足自己。我们每人要为其他信徒的益处着想,来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罗马书十五:1—2)
经文:

哥林多前书 9:1-9:14

注释:

20.第九章:
现在使徒保罗开始谈到有关传道工作的问题,这些好像跟前面所谈的问题毫无关联,其实不然,因为在第八章9至13节中,他提到有关基督徒「自由」的问题,特别是从食物的问题看信仰生活中的「自由」。自由应该与责任相辅相成,有自由,就会有责任的问题。在第八章里,他一再强调基督徒的自由必须考虑到在信仰上脆弱的兄弟姊妹,不要因为自己在信仰上的认知比较周全,或是经历比较多,而伤害到那些信仰上刚起步,或尚且在学习阶段的人。

第九章是使徒保罗进一步以自己为例,在解释「自由」的问题。从这章可清楚看到使徒保罗并不想替自己辩护甚么,他只是想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当一个基督徒,在信仰里谈「自由」时,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一般人所要求的水准更高。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和认识,谈信仰上的「自由」是很空洞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享有自由,就必须为自由付上许多代价。更重要的是,「自由」最大的特色是以「心甘情愿」为基础,因此,谈信仰上的「自由」,就不能有心存骄傲的态度,而是宁愿屈就自己,与卑微的人在一起,这也是耶稣的教导(参考马可福音十:43—45)。

21.第九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也可看出哥林多教会内部有人在论及传福音者领受酬劳的事。且利用这个机会在背后议论说使徒保罗可能因为不是真正的使徒,所以不敢接受信徒要给他的酬劳。其实,从哥林多后书第十至十一这两章可看出,哥林多教会中出现了假先知,或是假使徒在欺骗信徒,但为了要达到欺骗的结果,就会利用机会中伤使徒保罗,捏造各种谣言。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特别谈到自己原本可以享有一切,但他却甘愿放弃,只为了要见证福音。他让哥林多教会信徒清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会自我约束,且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这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第1至2节,这两节谈到「使徒」身份的问题。这种问题在使徒保罗传福音的过程中,一再出现。是有人专门在使徒保罗开创的教会散布这种话,说他没有跟随过耶稣,不算是使徒,所以,所传讲的福音不真实,也没有权威。也因为在加拉太教会中,这种声音更多,才使他决定写信去严肃警告,而该信的开场白也是像这里一样,谈到甚么是使徒的身份(参考加拉太书一:1)。使徒保罗说真正的使徒,是把福音传开来,且因为圣灵的带领,使听到的人领受且成为信徒。因此,他说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就是他成为「使徒」最好的见证者。

第3至7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举出许多反证来说明,就算他接受哥林多教会给他的报酬也是应该的,这种报酬包括生活中吃、喝的需要。就算军人也为了保护国家而拿军饷,而葡萄园主人也会吃自己栽种的葡萄,牧羊人一样会喝自己牧养的羊的奶等,这些都是一种很普通的常识。

第8至14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继续说明他传福音得到应得的报酬的正确性。他在第9节提到摩西法律记载在申命记第廿五章4节,要让牛在田里工作时,也可以吃田里的草。农夫在田里撒种,或是收割时,大家都希望能有所收获,这本是应该有的份。他从这里切入主要的问题:使徒保罗表示他和一起的同工并没有这样要求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给他们报酬,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想造成误会,说他和同工是去敛财、骗钱的。他进一步举出犹太人的祭司,可以从献祭者所献祭的物品中取得该得的食物(参考利未记十:12—15,民数记十八:8—19,申命记十八:1—3),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时,也有这样的交代(参考路加福音十:7)。
经文:

哥林多前书 9:15-9:27

注释:

22.第九章15至27节:
这是一段措辞相当激烈,态度坚定的经文。他非常清楚表明自己是以付出生命的态度传福音,因此,他说除了没有要求有甚么权利之外,他将传福音的事,看成是生命中最大的事,所以他说:「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这是措辞很强烈的句子。这句话已经清楚地说明在哥林多教会内部已经出现有人在说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是倚靠他们在过生活,也就是将传福音当作是「谋生」的职业。这让使徒保罗相当愤怒。因此,他强调自己并没有利用这种「权利」。他再次强调:传福音是责任,既然是责任,将它做好原本是应该的,没有做好,或是没有尽力去做才是罪恶!他也强调自己本来就是自由人,但甘愿成为福音的「仆人」,而为了要得到福音的果实,他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只为了要拯救人来信耶稣,这点是他一生的最大的心志。 

第15至18节,他说传福音并没有甚么好夸口的,因为他说过若要夸口,就要夸耀认识耶稣(参考加拉太书六:14,腓立比书三:3)。他自认是福音的「仆人」,因此,仆人必须对主人的事忠实,于是他说了这句有名的话:「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因为这是上帝托付给他的责任,使他责无旁贷。因此,他认为最大的荣幸,就是没有从传福音获得应该得到的权利。因为耶稣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宝贝,他认为这样就够了(参考腓立比书三:8)。

第19至22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把自己传福音的秘诀都显露出来,就是让自己像耶稣一样「道成肉身」到世上来。使徒保罗说自己原本是「自由的人」,但愿意当大家的仆人,这点也是他描述耶稣降生在世界上的情景(参考腓立比书二:7)。然后他说不论面对的是谁,他就像那对象一样,例如对犹太人,就像犹太人;对外邦人,就像外邦人;对信心软弱的人,他就跟他们一样,学像软弱的人。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有一个目的:「无论用甚么方法」,他总是要「救一些人」。
第23至27节,这段经文可参考腓立比书第三章12至14节。他把生命的目标放在属天的奖赏,也因为这样,他并不在意世上这些人对他说些甚么,也不会因为有人给他甚么,他就恋栈。他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争取的奖赏应当是来自天上那不会朽坏的冠冕,其他的已经都不算重要的了。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0:1-10:13

注释:

23.第十至十一章1节:
使徒保罗在这本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用了许多篇幅在讨论有关基督徒的「自由」问题。他之所以会这样用心讨论「自由」的信仰意义,是因为在哥林多教会里,有些信徒滥用了「自由」,以为只要信了耶稣成为基督徒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他们所持的理由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基督已经释放了我们」这个观念(参考加拉太书五:1)。但当使徒保罗在说基督徒的「自由」时,是非常强调「自由」必须有更严谨的自律相配合,而不是放纵。再者,「自由」必须考虑到与身边在一起人的软弱,而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的信心坚定。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从这本书信一开始就提到分党结派,导致教会内部有了纷争,甚至还有的信徒因为放纵情欲,发生与继母同居的事,使徒保罗谴责这样严重的淫乱,是连「在异教徒中也不能容忍的」行为(参考哥林多前书五:1)。

严格律己的生活态度,可说是使徒保罗写给所有教会书信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写的书信都会提到有关基督徒在社会生活上应该有的严谨态度,就可看出他在这方面的用心。他期盼每个信耶稣基督的人都会知道怎样透过生活,让人闻到基督的香味,也从基督徒的生活中看到因为信仰带来「新造的人」(参考哥林多后书五:17,加拉太书六:15,以弗所书四:23—24)的新形像。

现在使徒保罗又在第十章讨论到有关「自由」与生活的关连,他将重点锁定在第31节:「你们无论做甚么,或吃或喝,都要为荣耀上帝而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认知。

24.第十章1至13节:
使徒保罗以以色列人民在旷野的经验举例,在旷野中他们因为试探上帝而遭遇到惩罚。如果吃祭拜偶像的食物,成为一种试探,就要特别小心。所谓「试探的食物」,指的是哥林多教会有些信徒太过「自信」了,认为自己很有信心,无论吃、喝等都不会有问题。然而这样的态度就像早期以色列人民在旷野的经验一样,他们也吃过吗哪,喝过从磐石上出来的泉水,但是,他们即使经历过这样的生命旅途,还是跌倒了,他们找出自认正当的理由离弃上帝去拜偶像,结果惹起上帝极大的愤怒。

第1至5节,这段经文是谈及犹太人祖先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进入旷野之后漂流期间所发生的事,包括在上帝奇妙的安排下,平安过红海;吃过从天上下来的吗哪,且从磐石中上帝出泉水止他们口渴。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罗在这里说「磐石就是基督」,将这句话对照约翰福音第四章13至14节,耶稣对那位撒马利亚女人说,她即使喝了祖先雅各所流下来的井的泉水还是会渴,但喝他所给的水,才是永远不渴的泉水,因为他是永恒的生命之泉。使徒保罗在这里表示:基督,就是拯救者。这位拯救者,就是上帝,他一直陪伴着以色列人民走过那段最艰辛的旅程。一个在耶稣里的人也会相同得到这样的恩典。可惜的,是以色列人民因为对上帝怀疑,结果上帝使他们在旷野漂流时,只要年满二十岁的,后来都没有资格进入迦南应许之地。但若是像以色列人民这样心硬,结果也会是一样无法进入上帝国享受永恒的生命。

第6至10节,这段经文使徒保罗引用了几处经文背景,包括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6节,他们在旷野铸造金牛后,拜之,既喝又跳。然后又引用民数记第廿五章,他们因为受到摩押女人的诱惑,犯了淫乱罪,为此件事引起瘟疫,有二万四千人死亡(不是这里记载的二万三千人)。然后又引用民数记第廿一章4至9节,他们因为埋怨上帝没有给他们食物和水,结果上帝发怒,让毒蛇咬死许多人。第10节很可能是和民数记第十六章记载可拉、大坍,和亚比兰等人不服上帝仆人摩西的领导而遭灭绝的事件有关。在第9节的「试探基督」,也可用「试探主」,或是「试探上帝」来表示。基督的意思就是拯救者。

第11至13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用担心,他们所面临的试探,都不是甚么值得惧怕的,这些都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因为「信实的上帝」不会让他们遇见承受不了的试探,慈悲的上帝绝不会这样对待信靠他的子民。不但这样,相反的,慈悲的上帝会赐给他们力量,使他们在遇见困境时,赏赐给他们力量,走出一条生命的大道。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0:14-10:22

注释:

25.第十章14至22节:
这是第一次使徒保罗提到有关圣餐的事,在第十一章20至32节他更清楚地说明圣餐所表明的意义。特别的地方是他将圣餐的事与拜偶像、吃祭拜过偶像的食物一起讨论。原因是哥林多教会当中有信徒自认很有知识,信仰很坚定,因此,就参与庙会中祭祀后的筵席,吃喝那些拜偶像过后的食物。使徒保罗说在那些偶像背后所表明的信仰,足够引人入罪。因此,他特地用耶稣的圣餐来比喻说明。

第14至15节,使徒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一定要远离拜偶像的事,而这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参与他们任何祭祀崇拜的行为。

第16至17节,使徒保罗认为圣餐就是如同分享了基督的血、身体,也就是与基督已经完全合一了。使徒保罗会这样解释,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会乃是基督的身体(参考以弗所书一:23),基督徒在教会这个信仰团契中,就如同在基督的身体里面一样,是与他合而为一,无法分开的,因为已经与耶稣的生命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意义所表明出来的,就是生命的共同体。如同他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所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里活着。我现在活着,是藉着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爱我,为我舍命。」(加拉太书二:20)

第18至22节,使徒保罗强调一个基本观念:献祭给上帝,所表示的不仅仅是祭物本身,而是从祭坛所显明出来的意义。因为祭坛表明的是:上帝显现、出现,或是居住的位置。因此,当一个人献祭给上帝时,他不是单单将东西摆在祭坛上而已,而是在表明他和上帝之间有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的,当拜偶像的人,将祭物献在祭坛上的时候,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敬拜,而不是单单将祭物放在祭坛上而已。接着,他强调一个人若是去享用拜偶像的食物,又怎能来享用主耶稣救赎的圣餐呢?那是不能这样做的。因为偶像就是鬼附身的记号,圣餐是耶稣救赎的恩典,二者绝对不可以混淆。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0:23-11:1

注释:

26.第十章23至第十一章1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保罗整个论点的中心:基督徒的自由。前面有提过,哥林多城的人往往将祭坛上的食物当作他们社交活动的佳肴,将之用来宴请亲朋好友,且地点就是在他们献祭的庙宇。有时还会因准备过多而会将剩下的食物送到市场上去贩售。因此,在一个基督徒极少数,而异教徒占绝大多数的环境中,像哥林多城这样的地方,要说不吃到、不买到献祭过的食物,确实是很困难的事。使徒保罗特别提出信徒应该要注意的事。

第23至24节,使徒保罗一再提醒那些自以为信心很坚强的信徒,他们最喜欢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有自由做任何事」,但每当有人这样说,使徒保罗就会接下一句话说:「并不是每件事都有益处。」(参考六:12)这是使徒保罗的重点,也是他行事为人的中心思想。一个真正有信仰的耶稣信徒,一定会想到别人的需要,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已(参考腓立比书二:4)。

第25至26节,使徒保罗也相信市场上买来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因为没有人会很清楚哪些是拜过偶像后被送到市场上贩售的食物。但吃那些食物并不会损坏身体,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上帝赏赐。那些祭拜的行为并不会使上帝赏赐的食物有任何影响。

第27至30节,使徒保罗说若是有人「请你们吃饭」,这不是指在庙前的宴席,在这里所说是指一般家庭、餐馆的。他说出席那样的宴席,可以安心吃每一样食物,不用去问每一道菜的出处。同样的,在菜市场上贩卖的食物,有献祭过与没有献祭过的食物,通常都是混杂在一起了,不必每样都问,因为连那些贩卖的商人也分不清楚。但使徒保罗说如果有人已经提醒哪些食物是祭拜过的,那就不要吃,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或辩解,因为别人知道有基督徒对于祭拜过的食物很敏感,因此,他们提醒基督徒在宴席中准备出来的食物里有祭拜过的东西。他们之所以会提醒,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催使他们必须清楚地告诉受邀请的基督徒,这样的善意,是弥足珍贵的。注意第28节,这里说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宴席,且告诉你桌上的食物是祭拜过的,那人其实已经考虑到你的信仰需要,才会告诉你。你就要知道那位亲友很可能是在试探你,要看你吃或不吃、喝或不喝了。如果你不吃、不喝那些他们已经祭拜过的食物,以后那人会更小心的准备食物。反之,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态度,有了第一步的食物诱惑,接下来的,连串的诱惑就摆在眼前等待着你去承受。不要太过自信,认为自己都可胜过,总要时刻记住:远离诱惑。这才是正确的观念。

第31节,这节可说从第八章开始,讨论有关基督徒社会生活的总结论:一切都是为了荣耀上帝。这一点也可说是基督徒最高的原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名。

第32至33节,可参考第九章19至23节所说的,为了要争取更多的人来信耶稣,不论对甚么人,包括了犹太人、希腊人、外邦人等等,使徒保罗说宁愿放弃自己的需要、条件,只为了要争取更多的人成为上帝国的子民。使徒保罗在传道生活中一直就是信徒的表率,他也希望大家跟他学,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来信耶稣。

第十一章1节,在第四章16节使徒保罗已经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效法他。现在他再次要哥林多教会信徒「效法」他,就像他学习耶稣。他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中这样说:「你们要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立比书二:5)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1:2-11:16

注释:

27.第十一章:
这章从第2节开始,直到第十四章40节止,都是在讨论有关聚会的秩序问题。
在这段经文中,可分成下列段落:
第十一章2至16节,讨论有关妇女在聚会中应该要注意的事。
第十一章17至34节,有关圣餐的事。
第十二章,教会就是耶稣的身体,大家在他的身体上互为肢体。
第十三章,论爱,所有可以存留下来的,只有三样:一是信、二是望、三是爱。但最重要的就是爱。
第十四章1至23节,谈及讲灵语的事。
第十四章24至33节,在聚会中必须严守敬拜的秩序。
第十四章34至36节,再次论及妇女在聚会中的角色问题。
 
28.第十一章2至16节:
这段经文谈到有关妇女参加礼拜聚会时应该有的礼仪。这对今天许多妇女来说,似乎是很奇怪的论调。但是如果回到使徒保罗的时代,和哥林多地方的景况,就会比较容易知道使徒保罗之所以这样强调的原因。

第2至3节,这章开始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信徒说称赞的话。接着就说「丈夫是妻子的头」,这句话也出现在以弗所书第五章23节。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共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这也是东方社会的共同观念。但使徒保罗是将这种社会共同价值引用到基督和教会之间的关系,如同夫妻一样。因此,他说基督是教会的头,基督之上,就是上帝。

第4至9节,这段经文提到男人与女人之间在公共场合中穿着和行为上的差异;这里提到当时希腊文化影响之下的社会,男人蒙头时,是因为家中发生非常悲伤的事。而敬拜上帝是非常高兴和神圣的事,表示对上帝最大的敬意。因此,当时的男人在敬拜的时候,绝对不会蒙着头,而若是家中有发生哀伤的事,也不会去参加敬拜的礼仪。相对的,如果是女人,就必须蒙着头。因当时的女人只有妓女不蒙头。所谓「剃光头的女人」,就是指那些被卖为奴隶的女人。使徒保罗的看法是:见证福音是很荣耀的事,怎能将自己的角色给卑贱了下来?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女人的地位很低,稍为自认有尊严的女人是不会随便暴露出她的身体,她们会用布将身体包裹得很周密,从头到脚,只露出一对眼睛。这种包巾叫作「雅西玛」(yashmak),即使在今天的中东回教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女人如果出了家门不包着头巾且蒙着脸,那是非常危险的事,也表示这个女人是个行为不检的女人。

使徒保罗会提起这样的事,很可能就是哥林多教会信徒对「自由」的看法。是有人认为自己已经信耶稣了,生命获得耶稣的释放。因此,不再受这种传统、习俗规定的约束。于是,她们在教会里聚会时,故意将蒙脸的头巾拿下来。可是,当她们把头巾拿下来后,常引起非信徒和非基督徒们的议论,甚至会说基督徒的聚会,有女人跟「阿弗洛狄特」神庙的「庙妓」一样,也可以陪男人睡觉。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传福音的目的,反而是伤害了耶稣的名声。由于哥林多城乃是当时希腊世界出名的「放荡」城市,如果信徒在生活行为上没有更加严谨,就更难以见证信仰在生活上的意义。

使徒保罗引用创世记第一至二章,有关上帝造人的记事,使徒保罗只说男人是上帝的形像,他可能是将第二章上帝造人时先造男人而后造女人的说法,引入第一章上帝造人的记事中。「女人却是从男人造的」与「女人却是为着男人造的」,这两句话是平行句,意思都是在表达女人与男人之间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圣经的作者说上帝之所以要再造一个人,主要原因是为了要「帮助」那原先被造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帮助」,而不是成为附属品,在认识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10至16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努力试着要让大家知道,男人和女人之间是互相倚赖,特别是男人和女人若是指夫妻来说的话,更是如此。彼此之间的生命是相互循环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生命都是来自上帝的创造。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头。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强调谁比较重要了。但使徒保罗并没有忽略当时社会对基督徒的观感,特别是在基督徒是少数的社会里,更容易成为社会大众聚焦的对象,在形象上更需要谨慎。因此,他强调这不是甚么规矩不规矩的法律问题,而是和上帝之间敬拜的礼仪,是心灵诚实与否,已经不是从外表在探讨。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1:17-11:34

注释:

29.第十一章17至34节:
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经文,使徒保罗将主耶稣所留下来的最后晚餐,也就是逾越节晚餐定位为基督教会的「圣餐」。早期的教会有所谓的「爱筵」(参考使徒行传二:46)。原本耶路撒冷教会的爱筵是不分彼此,有钱的人与贫穷的一起分享。因此,使徒保罗将福音传到外邦地区,也将这种聚会后的爱筵带到外邦教会,这种方式就成为基督徒聚会的一种模式。但使徒保罗更进一步地将聚会后的爱筵和聚会中的圣餐给区隔出来,这点认识非常重要,因为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第17至19节,使徒保罗先指出哥林多教会信徒错误的行为,就是在聚会中也结党分派,这点在第一章已经有指出。使徒保罗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现象,感触地说了这句「这可以使人看出谁有正确的主张」,这句话也在说明真理会越辩越明。因为真正的真理并不是在人的学识,而在上帝的爱。

第20至22节,这两节就说出了第19节最后一句话之意,若是没有实际的爱的行动,说了一大堆知识语言也是枉然。显然地,哥林多教会把主耶稣的圣餐和爱筵混淆在一起。或是说早期教会并没有这样的分别,因为耶稣和门徒守最后逾越节晚餐,就是一种重要筵席。因此,基督徒聚会就是一种筵席,而这种筵席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论甚么身份,大家都是一起分享。但是哥林多的教会却不这样,而是「各人都急着吃自己带来的东西,以致有的捱饿,有的醉饱」,这就与所谓的爱筵完全不同的意义了。再者,如果教会内部有纷争,则即使有爱筵,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要有爱筵,就不要有结党分派的事。因此,使徒保罗很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爱筵是等于是在藐视上帝的教会一样的丑陋。

第23至26节,这段经文很重要,也是今天基督教会举行圣餐时,主持者所用词句的依据。新约福音书中所使用的(参考马太福音廿六:26—28,马可福音十四:22—24,路加福音廿二:19—20),其实就是引用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诠释的圣餐之意。使徒保罗在这里特别说圣餐所用的饼,就是耶稣的身体。其实也在暗示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若是结党分派,就等于是撕裂基督的身体一样。而杯表明生命。因此,喝杯中耶稣的血,所表明的就是和耶稣的生命连结,这种连结也在表明一种新的约开始,是和上帝建立新的约。这已经清楚在说明基督信徒,就是和耶稣的生命紧密相结连,永不分离。更重要的,用圣餐,就是在宣告旧的生命已经死去,崭新的生命即将开始,这是复活的盼望。

第27至32节,使徒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信徒,每次享用圣餐的爱筵,就是需要先从反省自己,认罪悔改开始。若是没有清楚这点,食用圣餐,也等于是在藐视圣餐的神圣意义。使徒保罗强调圣餐所要表明的,就是面对复活的主的审判,因此,面对审判的主,大家享用圣餐时,态度就更需要谦卑、谨慎。

第33至34节,既然圣餐是在分享上帝在耶稣里拯救的爱,因此,「彼此等候」,这句话也在说明彼此之间互相接纳,且会关心那些尚未出现的信仰伙伴,也是一种彼此关心的方式。若此,就会减少分党结派之现象持续恶化下去。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2:1-12:11

注释:

1.第十二章:
从第十二章开始,一直到第十四章,这三章都可清楚看出发生在早期教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圣灵充满的事,也因为对圣灵的问题看法差异,无形中在教会内部也产生了分裂或是纠纷的现象。
从使徒行传的记事中看到,耶稣的门徒会开始见证福音,就是在圣灵感动和充满之下,从不安与恐惧中,变成勇敢见证耶稣复活的信息。因此,开启了福音信息传播的动力。接着,使徒保罗和其他同工就是在圣灵的差遣下,开始踏出海外宣教事工,使福音的信息因此而传开,不但在耶路撒冷,更广传到外邦地区去。作者路加在使徒行传这本史书中,几乎就是以「圣灵」为主题在描述使徒们和早期信徒信仰上的见证。圣灵在早期是导引教会福音事工走向的主要力量,许多人表明自己有圣灵充满,四处去传福音,见证耶稣的救恩,福音的事工即使在被迫害的环境下,仍然广传出去。不过,哥林多前书第十二至十四章却是在探讨哥林多教会发生所谓的「圣灵问题」,和使徒行传所描述圣灵大大充满在门徒身上,使他们勇敢四处去见证福音信息的情形大不相同,在哥林多前书这三章所谈及的圣灵问题,却是和说「方言」有密切关系。原因是有信徒滥用了「圣灵的恩赐」这个信仰认知,造成教会内部的纷争。

2.第十二章1至11节:
在这段经文,使徒保罗强调一个重要的信仰观念:没有圣灵作工,人不可能认识耶稣是救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圣灵感动,任人如何努力,也是枉然。因为认主耶稣为救主,这是关系到生命的问题,关系到生命得救的事,就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改变的,必须是来自圣灵的力量。圣灵只有一个,但是圣灵的工作是多样的,也因人的需要而异。

再者,既然是圣灵的工作,就没有所谓「轻重」的问题,因为圣灵是上帝拯救世人生命的力量,是属于上帝的,不是用人的方式可以衡量的。因此,带领一个幼小的孩童来认识主耶稣,和带领一个王公贵族悔改来信主耶稣,一样重要,没有轻重之别。

第1至3节,从第1节可看出有关圣灵的问题是哥林多教会提出来的。使徒保罗提出哥林多教会信徒原本不知道福音信息,因此都是过着拜偶像的信仰生活,后来听到福音信息而信耶稣。因此,使徒保罗强调这就是圣灵的工作,只有在圣灵感动之下,人才会信耶稣是主。也就是说,若没有圣灵的启示,人不可能认识耶稣就是生命的救主。

第4至6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强调圣灵只有一个,但圣灵赏赐给每个人的「恩赐」都不相同。他在这里表明:每个人身上的才能都是来自上帝圣灵的赏赐。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恩赐,但却只有一位主,就是生命的救主。这里所谓「恩赐」,在希腊文和「恩典」是同字根「charis」,指的是:自赏赐得到,不是靠人的能力得到的。因此,所谓「圣灵的恩赐」,很清楚地就是指来自上帝的恩赐。而上帝的赏赐是白白的恩典,不是任何代价可换取得到。这也说明了一个人拥有圣灵的恩赐,不是用来夸耀的,而是要用来回应上帝赏赐的爱。

第7至11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出了每个人领受的圣灵恩赐不相同,有的人拥有知识,有的得到信心,也有人拥有治病的能力,或是行神迹的能力,或传讲信息的恩赐,也有专门讲灵语者,也有解释灵语的能力者等等,但这些不相同的圣灵恩赐,都出自相同的圣灵。这已经在说明争辩谁才是有上帝圣灵的恩赐,是错误的认知。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2:12-12:31

注释:

3.第十二章12至3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特别用人的身体来比喻教会这个信仰团体。并且强调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这样,每个人在教会里的信徒,都是连结在耶稣这个身体上的一个肢体。而每个肢体是不相同的,任何一个肢体都不能说别个肢体不重要,或是自认为比不上别的肢体,因为大家只不过都是基督的肢体而已,但连结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12至13节,使徒保罗从身体只有一个,而这身体就是「基督」说起,接着他说大家都是在基督这个身体上,紧接着,他将重点指出来:不论是甚么人,或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在这里用「希腊人」作代表),是奴隶,是自由人,都在这基督的身体上领受相同的圣灵洗礼。

第14至20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强调每个肢体都有特别功用,都是上帝特别的创造,他按照自己的旨意造每个肢体。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批评上帝的创造,因为人是被造物,而上帝是造物者。把不同功能的肢体安置在身体上的,是上帝,不是肢体自己。

第21至26节,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已经在说出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就是有人会自认比别人更重要,这并不是正确的观念。使徒保罗更进一步强调,若是有人自认很重要,就应该伸手去帮助那些被认为不重要的,使每个肢体都有相同的地位,这就不会导致分裂的现象出现。使徒保罗从这里提出对肢体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共同体的观念。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一同受苦;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第27至31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先是再次强调每个信徒都是基督的肢体,而后述说在教会里面有领受各种不同恩赐的人,包括有使徒、先知、教师、行神迹的、治病的、帮助人的、管理者、讲灵语的等等。他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有这样的认识,才是避免教会分裂的第一课。在第31节,使徒保罗要大家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赐——爱。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3:1-13:10

注释:

4.第十三章:
这章可说是使徒保罗书信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美丽诗歌。在使徒保罗的看法里,爱不是一种恩赐,而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在第一章22至23节,使徒保罗曾形容说:「犹太人要求神迹,希腊人寻求智慧,我们却宣扬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这句话可再增添一句说:「罗马人喜好权力。」但是,无论是神迹、智慧、权力,如果没有爱的基础,这些都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伤害。而十字架就是爱的记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就是在表明上帝对人类的爱。

5.第十三章1至10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先举出四种与恩赐有关的例子,包括讲各种方言的能力,讲道的才能、知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周济穷人和献身的勇气等,这些都必须以爱作基础才有意义。然后他进一步解释爱的意义。

第1至3节,因为有人强调自己很会讲各种方言,表示自己很有圣灵的恩赐,于是使徒保罗开始述说无论谁能讲多少种不同的语言,甚至能讲「天使的话」(其实这个世上没有人有这种能力),不论有多少能力,就算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被人焚烧」,这看起来似乎很有信心的样子,如果不是因为爱的缘故,就算有许多才华或能力,也是枉然。

注意第3节所提起的「牺牲自己的身体被人焚烧」,在早期教会有的人为了信主耶稣被用极其残酷的刑罚—火刑—对待。例如但以理书第三章就在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下令建造一座高27公尺、宽3公尺的大神像,并命令全国人民要向该神像敬拜,如果不听话就要被「扔进烈火熊熊的窑里」(参考但以理书三:1—7),但有三个但以理的朋友—沙得拉、米沙、亚伯尼歌,拒绝接受这样的命令,就因此被丢在火窑里烧,但上帝与他们同在,三个都没有受到任何伤。使徒保罗要强调的是,即使有如此坚强的信心,也是要从爱的出发点开始,而不是因为有这样坚定信心,而成为炫耀的一个诱因。

第4至7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解释甚么是爱。在第4节的「坚忍」,是和第5节的「不轻易发怒」有关系,因为「坚忍」是指对人容忍之意。也就是指对那些得罪我们的人,会保持宽恕的心。第6节「不喜欢不义」,意思就是不从作恶的事中得到快乐。就像有的人会传述别人的错误,当作「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只喜爱真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人最大的通病是,很不喜欢听到真理的声音,因为真理的另一面,就是会将人的恶给显露出来。真理也可以说是上帝的另一个记号。第7节的「爱能包容一切」,这里所谓的「包容」,是指将别人的错误「修补」过来,是暗中修补,设法将别人所犯的错误给予修正过来,而不是使那人在大庭广众下出糗、难堪。

第8至10节,使徒保罗在这里说「爱是永恒的」,相对的,其它的则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过去。所谓「永恒」,和「终止」、「过去」,以及第9节的「有限」、第10节:「可是,那完全的一到,有限的就会消失了。」这里的「完全」,是指成熟,也就是最终极的目标,也可以指上帝的拯救来临之意。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3:11-13:13

注释:

6.第十三章11至13节:
使徒保罗强调在爱的里面,人的心思意念是会成长的,一个有成长的人,在这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过去的幼稚行为,就会知道怎样改正过来。

第11节,一个小孩子,无论所想的,或是行为举止,都会充满着孩子气,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若是长大,就会将过去孩子气的表现逐渐抛弃。

第12节,这节说「从镜子里看见的影像,模糊不清」,这里的「镜子」是指古代的铜镜,不像今天的玻璃镜片。古时候的镜子很贵,因此,不是一般人买得起。若此,一般人所用的「镜子」就是更普通的材料,只要能够显像出来即可。使徒保罗引用这种镜子作比喻来说明,每个人无论怎样有才华,对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模糊不清的一面。他这样的说法,已经在隐喻着哥林多教会里面,有很多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批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将来就会面对面」,这是指审判的时刻,是非曲直都会显露出来。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对上帝的认识最正确。只有回到上帝面前,人才会真正认识上帝。

第13节,是这章的结论。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会看到他强调「信心」是得救的泉源(参考罗马书十:9—10)。他也强调基督徒应该心存盼望。有人说基督教的信仰乃是「盼望的宗教」。但是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爱才是生命的本质,若是没有爱,则信心、盼望并不会真正对人的生命有益处,因为信心、盼望都是属于人的,只有爱才是属于上帝。而上帝是永恒的。因此,只有爱,才会永远存在。属于人的部分,都会随着人而消失。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4:1-14:25

注释:

7.第十四章:
哥林多教会信徒可能有不少人对讲灵语有执迷的倾向,产生一种特有的怪现象,就是大家好像在比赛,看谁比较有圣灵的恩赐,能讲出比别人更多的灵语,或是讲灵语用的时间比较长。使徒保罗认为如果信仰是用来比较的,那是对基督教信仰的错误认识。如果信仰是用来夸耀自己的灵性的,那确实是误解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质。

从整本圣经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就是学习知道自己是个罪人,需要上帝的怜悯和救恩。而这救恩就是在耶稣的身上表明出来。因此基督教信仰是帮助一个人知道悔改信耶稣。将这点抓住,就会明白为甚么使徒保罗会用这么多篇幅说明有圣灵恩赐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8.第十四章1至25节:
在前面使徒保罗已经很清楚说明,无论有甚么才华,都是来自上帝圣灵的赏赐,再者,所有的人都是基督的肢体,大家都是连结在基督的身体上。没有任何一个肢体会说自己是比别的肢体更重要,因为若有一个肢体痛苦,即使是最弱小的肢体,也会使整个肢体同苦。因此,彼此相互帮助才是属于基督肢体的信徒应该有的认识。现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进一步说明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中,有人强调讲灵语(方言)的重要性,使徒保罗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才能是比别的才能重要。因为即使会讲各种方言,若是没有爱,就没有甚么意义可言。因此,在这段经文中,他特别劝勉那些会讲灵语的人,要懂得在甚么时候讲?而讲的内容应该跟见证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有关才重要。

第1至4节,这里一开始使徒保罗就说「你们要追求爱」这句话,已经清楚说出第十四章的基本内涵。使徒保罗要指出哥林多教会真正的问题,是大家彼此在相互比较、竞争。缺少包容和相互鼓励、分享的爱。而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是在信仰的事上比长短。接着,使徒保罗先区分了讲灵语和讲上帝信息二者之间的差异;讲灵语是对上帝讲的,讲上帝信息是对众人说的。前者是造就自己,后者是造就众人,也等于在帮助全教会。

第5至6节,在这两节中,使徒保罗表明了自己对这种因为会讲灵语而造成教会纷争的事的看法,他认为能帮助教会的,是上帝的信息,并不是讲灵语。他说如果一个人会讲灵语,却没有带给信徒帮助,这样讲灵语就对别人没有特别的益处。

第7至12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引用乐器作比喻来说明教会信仰团契。他说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却没有分别高低,就听不出奏出的是甚么曲子。他说讲灵语的人也是这样,若是没有人听得懂所讲的灵语,就像在听外国人讲话一样,完全听不懂,就无法得到帮助。因此,追求上帝圣灵的恩赐,就应该是追求能造就更多人的「恩赐」才正确。可见使徒保罗所看的,并不是某个个人的能力,而是在看整体教会的利益。

第13至17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在信仰团契中,就是要帮助别人或是说彼此相互帮助,这样的信仰才会有意义,也会带给教会利益。因此,当一个会讲灵语的人,在聚会中只讲自己听得懂的灵语,别人都听不懂,就算这个人自己很满足和上帝之间藉着灵语交通,对他人而言也不会有任何益处。

第18至19节,使徒保罗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知道,他很有讲灵语的恩赐,但他宁愿讲五句帮助别人明白的话,也不要讲千万句别人听不懂的灵语。

第20至21节,他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在思想上成熟像大人,但在「坏事上要像婴孩」,这表示有纯洁的心,如同婴孩一样,没有坏的念头,自然就不会有害人的行为出现。他引用以赛亚书第廿八章11节以下的经文,表示上帝藉着先知说话给以色列人民听,但他们不听。上帝只好藉着外国人来传讲他的信息给以色列人民听,但他们还是不想要悔改,因为听不懂。使徒保罗用这种隐喻的方式,在说明:讲灵语的人,就像讲人家听不懂的话,这样,又怎能见证福音的信息呢?意思是指对传福音并没有任何帮助。

第22至25节,在这里,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在聚会的时候,就要考虑他们当中是否有初信的,或是还没有信的人?若是有,就不要讲人家听不懂的灵语,因为对他们在追求信仰的事上没有帮助。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4:26-14:40

注释:

9.第十四章26至40节:
这段经文谈到在教会里的聚会中应该有的态度。基本上,使徒保罗讲究的是秩序的重要性。在教会聚会中,有秩序是进入敬拜的第一步,如果连秩序都没有,那是无法使人专心、敬虔的聆听上帝话语的信息。而这种秩序,必须约束某些特别爱现的人,因为聚会是要敬拜上帝,而不是在显示个人的能力。再者,这段经文也讨论到关于妇女在聚会中应该注意的事。

第26节,聚会中有人唱诗歌、有人教导、有人讲灵语也有人翻译等等,这些要是对聚会有帮助,就会利益参加聚会的人。

第27至30节,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很清楚说出敬拜上帝,就应该以上帝为主,不是以某个个人为重。参加聚会的众人要特别注意传讲信息的人所讲的内容。

第31至33节,在敬拜上帝的场合,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生命见证。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人见证。因为上帝喜爱的,就是和谐,而不爱教会信仰团契有纷争的事出现。

第34至35节,很有可能是在哥林多教会当中,有些妇女也学着讲灵语,结果因为以「灵语」为优先,没有人敢阻止讲灵语的妇女,结果整个聚会都僵在那儿不能结束,或是原先有准备要分享信息的人,也无法进行,干扰礼拜的秩序。另外一点,也有可能是当时哥林多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当时的观念是:妇女在公众场合讲话是「不体面的事」,指的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因此,在教会聚会中如果有妇女公开宣讲或是表示意见,很容易造成一般人对基督教信仰的误解。从第十一章5节可看出使徒保罗并不反对妇女公开宣讲福音,他要求的是要讲福音的妇女,也该按照当时的习俗,将头巾罩着。不过也因为使徒保罗在这两节的说法,频频受到现代妇女的批判,认为使徒保罗还是没有因为耶稣的福音,跳脱传统习俗的思维。

第36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指责哥林多教会信徒有人把该教会当作是标准、中心,有种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表示该教会信徒不会彼此尊重,也不会尊重其他地区的教会,这是很不好的行为。

第37至40节,使徒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不论自己是偏向讲灵语,或是重视传讲上帝的信息,都要彼此相互容忍和接受,也唯有这样,才能免除彼此之间相争,避免不该有的纷争。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5:1-15:11

注释:

10.第十五章:
这是很重要的一章,使徒保罗用整章的篇幅在谈论有关死人复活的问题,是新约圣经中谈论有关死人复活最详尽的一章。这一章也为后来使徒信经提供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肉体的复活。也从这章可以看出哥林多教会信徒中,有人虽然信了耶稣,或是来加入信仰团契,但却对复活的事感到无法理解,或是对复活的事持怀疑的态度。而使徒保罗传福音时,最重要的一个信仰告白,就是所有信耶稣的人,将会与耶稣同死,也会与耶稣同复活(参考罗马书六:8)。

其实,有关复活的问题,并不是在外邦人当中才有这种问题,犹太人当中的撒都该派的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并不相信有死人复活这种事,因此,他们曾利用摩西法律中所规定的「利未拉特婚姻条例」(Levirate Law)来试问耶稣关于复活的事。而耶稣的回答是:「今世的男女有娶有嫁;但是那配得从死里复活,并且活在来世的人,也不娶也不嫁。他们和天使一样是不会死的。他们是上帝的儿女,因为他们从死里复活。」(路加福音二十:34—36)

使徒保罗会这么强调肉体的复活,是因为希腊思想中,将人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肉体的,另一是灵魂的。肉体是污秽、不好的,因此,人死后,肉体就开始腐坏。但灵魂是洁净的,因此,当人去世的那一刻,灵魂就离开了身体。因此,当使徒保罗在哥林多教会传福音给他们时,都会强调身体就是上帝圣灵的殿(参考六:19),这表示人的身体跟上帝有密切关系。而上帝是圣洁的,因此,人的身体必须保持圣洁,这样,死后复活就是一个崭新的生命。而这是希腊思想无法接受的想法。这也是哥林多教会信徒中,有人认为只有灵魂会得救,身体原本就会败坏死亡。因此,这种信徒虽然是信耶稣了,却还是过着淫乱的生活,他们认为这不会影响到灵魂的圣洁,这点也是使徒保罗非常生气的事。其实,这种态度不仅发生在哥林多教会,也出现在以弗所(参考以弗所书五:5)、歌罗西(参考歌罗西书三:5)等地区的教会。

11.第十五章1至1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供了很重要的珍贵资料,就是描述可以见证耶稣复活的神迹的人很多,包括有他的门徒,也有多达五百多个跟随的民众,更重要的,是这些亲眼看见复活的耶稣的人还活着,表示这是可以查证的事,而且更重要的,使徒保罗的转变就是因为他亲自看见复活的耶稣。因此,使徒保罗谈死人复活的信仰,是根据他亲眼看见的基础,也是从这点他自认是被上帝和耶稣亲自拣选成为「使徒」的一最重要理由(参考加拉太书一:1)。

第1至2节,这两节也是这章经文的引言。使徒保罗要哥林多教会信徒记住他传给他们的信息,就是「耶稣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参考哥林多前书二:2)。他说传这个福音,是「倚靠圣灵的大能来证实的」,为的是要使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在信仰上「不根据人的智慧,而是以上帝的大能为基础」(参考哥林多前书二:4—5)。这也说明了哥林多教会中,已经有人渗透进去说「另一种福音」了(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4),这些人后来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超等使徒」(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二:11)。

第3至4节,这两节很重要,使徒保罗说已经把自己所领受那「最重要」的信息传给了哥林多教会信徒。这里所说的「最重要」一词,在中文《和合本》是用「第一」,台语汉字也是用「第一」,指的就是「最重要」之意。表示这两节所提到的,也是福音信息中最重要的-耶稣为人的罪死,且埋葬,但第三天复活了。这也是基督教信仰告白中最重要的内容。要特别注意的是,使徒保罗说他所传讲的这些信息,都是「按照圣经所说的」,不是他自己发明的。圣经是上帝的话语,福音就是要根据圣经上帝的话传,不是人自己创造的信息。如果没有依照圣经,就不能说是福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认识。

第5至7节,在这几节经文中,使徒保罗谈到有关耶稣复活后显现给谁看过的记录;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耶稣曾向(1)彼得、(2)十二使徒、(3)五百多个跟从者、(4)雅各等、(5)最后是使徒保罗自己。在圣经中有关复活的耶稣显现给彼得看过,可能是路加福音第廿四章34节记载的资料,说明十一位门徒(除了出卖耶稣基督的犹大外)正在说:「主真的复活了;他已经显现给西门看了!」(也可参考马可福音十六:7)「五百多个跟从者」,这点在福音书中找不到这个资料,但可能盛传在早期教会中。最后一位是「雅各」,他很可能就是耶稣的弟弟;他原本并不相信耶稣(参考约翰福音七:5),福音书也没有特别记载有关雅各看见耶稣复活的记事。不过,从使徒行传第十五章,以及加拉太书第二章都可看到这位雅各后来在早期耶路撒冷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使徒保罗强调这些看见过耶稣基督复活的人,还有很多人活着。换句话说,早期教会在见证耶稣复活的信息,并非是空谈,而是确实有人在见证此事,也是因为这样,加上圣灵充满的力量,他们勇敢地见证此事,才使福音大为广传开来。

第8至11节,使徒保罗将自己排在最后一位;他遇见复活的耶稣,是因为当时他正在四处迫害耶稣的信徒,然后发生在他前往大马士革要继续逮捕信徒的途中,复活的耶稣亲自显现给他看,并且跟他说话(参考使徒行传九:1—9)。也因为这次的奇妙际遇,改变了使徒保罗的一生。如果说耶稣的兄弟雅各有改变,则使徒保罗的改变更明确,且对教会后来的发展影响更大。使徒保罗说为了感谢复活的耶稣亲自向他显现的恩典,他并没有因此就骄傲,自以为有甚么特权,或是瞧不起其他的门徒,他说那是上帝的恩典和他一起同工,才使他和其他使徒一起传耶稣复活的信息。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5:12-15:34

注释:

12.第十五章12至34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开始解释确信耶稣复活的信息之重要性,因为这是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基础。

第12至19节,显然地,在哥林多教会中有人在传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这点让使徒保罗感到难过。他强调若是基督没有复活,就没有甚么好传的,这样,耶稣的信徒也没有甚么好信的。因为基督若是没有复活,所有信耶稣的人就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的信是白白浪费了生命。第19节很重要,就是因为有复活,生命才有盼望。若是没有复活,人的生命就是没有盼望,这种人最悲哀。

第20至28节,这段经文使徒保罗用非常肯定的句型说出基督复活的信息,是可以确信,不需要怀疑。他在这里提到亚当犯罪,带给全人类进入死亡中。但因为耶稣复活,使所有信的人进入复活的盼望里。第20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在这节,使徒保罗提到耶稣的复活,才是死人复活的保证。就是因为有复活的盼望,人活着才有希望。第21节可以参考罗马书第五章12节,使徒保罗引用创世记第三章1至19节有关亚当犯罪为例,认为罪就是从亚当开始引起而传下来,人传承的罪在生命里。现在则是因为耶稣的复活,使人享有复活的恩典和盼望。复活,就是打败死亡的威胁和力量,这复活也是上帝最奇妙的神能,使所有一切导致死亡的力量都屈服在基督之下。使徒保罗这样说,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信徒,在耶稣里,复活带来生命最大的力量,可以胜过所有威胁生命的死亡。

第29至34节,这段经文可看到早期教会曾流行着一个习俗,就是为那些已经去世,代替那些没有机会受洗就去世的人受洗。会有这种情形发生,是因为早期教会流行着一个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受洗,就不能进入上帝国。也等于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受洗,就不能得救。因此,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他受洗,在将来耶稣再临的时候,他可以因为有人替他受洗而得救,已死的生命因此复活。现在这种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了,原因是我们认为信仰是要自己亲自告白才算,不能用代替的。

再者,有些信徒活着的时候,拒绝受洗,可是在发生重大事故或是患了严重的疾病时,特别是在昏迷状况下,他的家人希望赶紧为他施洗,以为这样可以在将来复活的时候又同在一块。这种情形在今天的教会比较普遍。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可能与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2至43节所记载的那位与耶稣同时钉十字架的罪犯的临时悔改有关。有人就是这样相信,只要在临终之前赶紧悔改受洗,就好了。

使徒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心存侥幸的想法,要趁着清楚明白,在信仰上坚定,且在生活上有见证,而不是随便,导致生命死亡来临时,却还没有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忠实的信徒,那就非常可惜。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5:35-15:58

注释:

13.第十五章35至58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以动物、植物的形体变化,来比喻复活后的身体变化。他同意身体是会朽坏,但是复活却是永恒的、不朽的。因此,在会腐朽与不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血肉造成的身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必须是属灵的身体才可以。所谓属灵的身体,就是在耶稣基督里得到救恩的生命。

可以这样说,基督教信仰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复活。复活,是指生命的复活,是包括肉体在内的复活。这一点也是基督教与其它宗教差异最大的信仰内涵。而这也是希腊人,或是受过希腊教育思想甚深的人所无法接受的,原因就像前面已经提起过的,是希腊思想里认为人的生命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指肉体,另一指灵魂。人死了之后,灵魂就会离开人的肉体,灵魂是永不灭亡的,因为灵魂是圣洁的。肉体是腐败的,会在人死亡的时候开始腐烂,终至消灭。因此,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来说,他们会提出「有死人复活吗」这样的疑问,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连犹太人宗教领袖之一的撒都该人,都无法接受有死人复活的事时,外邦人提出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使徒保罗用这么长的篇幅与哥林多教会信徒讨论死人复活的信仰的原因。

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又提出第二个相关的问题:如果有死人复活,那么,复活后的形体是甚么样式呢?相信这不仅是哥林多教会信徒关心的,也是今天的基督徒最想了解的问题。其实,耶稣的门徒多马就有这样的疑问,他听到其他门徒告诉他说耶稣复活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除非他亲眼看见,并且亲手触摸到耶稣,否则他不信(参考约翰福音二十:25)。

现在使徒保罗用例子来说明复活的意义和可理解的动植物现象来说明。

第35至39节,使徒保罗以农作物的形体改变来说明复活生命的意义。耶稣也曾用这样的话在说明生命的意义,他说过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却长出许多子粒来(参考约翰福音十二:24—25),说明生命并不一定是死了,而是更新、复活起来。耶稣用麦子落在地里死去作比喻,在说明生命的失落与取得,差别就在于愿意牺牲与否。现在使徒保罗说农作物的「种子」,如果是拿在手上,它就只是一颗子粒,但是,若将这子粒栽种在地里,结出来的就是果实,成长起来的形体已经与原本光光的子粒完全不相同了。他说这种不相同的形体,是上帝照着自己的意思所给的。这说法是根据创世记第一章27节所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人的观念延伸出来的。也就是说,上帝是依照他自己的计画、旨意创造所有的东西,这些受造的万物都有不同的形体。因此,复活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复活的神迹乃是上帝最伟大的创造,是上帝特别旨意之下完成拯救生命的工作。

第40至41节,使徒保罗在这两节提到宇宙间的美,这种美就是一种特殊的形体。他要表明上帝的创造是非常特别的,没有一样东西是重复出现,且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每个受造物,在不同的时空下都以不一样的形体出现。甚么样的环境,出现的东西和形体也会有差异。在这里,他用天上的星辰来比喻变化,各有不同的光彩,这些都在说明每种复活物体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第42至49节,在这段经文中,有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说明死亡与复活之间的区别。他用「第一亚当」和「第二亚当」来形容,他用「第一亚当」来表示人类犯罪后,被上帝惩罚而成为会死亡的生命。而「第二亚当」则是代表着耶稣,他是复活的生命,是使人与上帝和好的要素。在罗马书他这样说,只有顺服上帝的法则才会有存活的希望(参考罗马书八:6—8、13)。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充分地说明「本性」带来死亡,但上帝的灵使人存活。「本性」所代表的就是人的罪。上帝的灵乃是救恩,是上帝对人生命感化的力量。现在他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一个复活的生命,是属灵的生命,也是属灵的身体。相对的,死亡的生命是属于本性(血肉)的,这种死亡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有:朽坏(第42节)、丑陋衰弱(第43节)。使徒保罗喜欢用「属灵」来表明一个与上帝建立和好关系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有永恒的生命。因为这是来自天上的,不是属于地上的生命。属于地上的都会死亡,唯有属于天上的才是永恒的,没有死亡。

第56至57节,这两节是这章最重要的经文;这两节说出人之所以会死亡,就是因为罪的缘故;而复活就是在耶稣里得到的。

第58节,使徒保罗最后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不要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给动摇了原有的信心,且在福音事工上,所有努力见证福音的,都将会是复活的主耶稣拯救的记号,绝对不会枉然白费。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6:1-16:12

注释:

14.第十六章:
使徒保罗一直没有忘记耶路撒冷教会里有贫困信徒遇到生活困境的问题。因此,他每到一个地方,教会开拓起来后,就劝勉信徒要奉献济助耶路撒冷教会的贫困信徒。他会这样用心在这件事上,主要是要让耶路撒冷教会信徒不会用鄙视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的教会,而能感受到外邦教会的信徒也是很有爱心,会关心贫困者的需要,这就是在实践耶稣的教训,也是在完成摩西法律的「爱人如己」的规律。再者,他认为犹太人基督徒分享属灵的恩赐给外邦人,外邦人信徒就应该在犹太人物质生活上的欠缺给予必要的资助(参考罗马书十五:25—27),换句话说,这是外邦信徒应该有的责任。

15.第十六章1至12节:
使徒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信徒会先准备好要捐助耶路撒冷教会信徒的需要,他可能会亲自去访问他们,但也可能会派该教会所熟悉的人去拿,这人应该就是第10节所提到的提摩太。他希望真的能实现在去访问哥林多教会。

第1至4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就很清楚说到他要哥林多教会准备好要捐助给耶路撒冷教会的钱。第1节提到他曾吩咐加拉太教会的信徒这样做(参考加拉太书六:9—10)。但在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并没有明确说出要怎样救助耶路撒冷教会信徒,但却提到大家「在信仰上同属一家的人」,因此就应该在公众的「善事」上互相协助。这是一件重要的认识: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相互关心。虽然属于不同的族群、教会系统,但都是属于耶稣基督的信徒,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使徒保罗要求哥林多教会信徒,要以存「小钱」的方式来累积救助的捐款。他采用每个礼拜天参加聚会的时候,就「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拨出一些钱,积存起来」。他之所以这样建议,是不希望等他到哥林多教会时,大家才想办法要凑这救助的款项。接着他说他们可以选派可信任的人将此款项带到耶路撒冷去。这也可看出早期教会对于财物都很小心,因为奉献的金钱必须非常审慎处理,稍一不慎可能就会使教会这个信仰团契发生彼此不信任的问题。

第5至7节,原本在第4节记载使徒保罗说「如果需要」他亲自走一趟哥林多,他很愿意。可能时间上有困难,或是行程还没有确定,但可能会路过而已。其实,在第四章19节他就这样说过:「如果主准许,我不久就会来看你们。」在第十一章34节,他又说:「至于其他的事,等我来了再解决吧。」可以想像得到使徒保罗是一再地期盼,希望能到哥林多教会去一趟。依据使徒行传第十九章21至第二十章3节,使徒保罗确实达成了这个心愿,且在哥林多教会住了三个月久的时间。这就是他在第6节所说的过了一个冬天,因为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有长达四个月时间,海上风浪强劲,不适合船只航行的缘故。再者,他离开哥林多很可能在时间上也是提前,因为在哥林多有人准备要杀害他(参考使徒行传二十:3),因此,逼使他必须提前离开回去马其顿。

第8至9节,这里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就是使徒保罗一直留在以弗所。那么,这封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就是在以弗所停留期间所写的。依据使徒行传第二十章31节的记载,他在以弗所停留长达三年之久,可说是他在外邦人地区宣教停留最长久的地方。在第9节说以弗所的门「大开」,意思是有很好的传福音机会。对于传福音的工作者来说,掌握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第10至12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可能会派提摩太到哥林多教会去。提摩太是使徒保罗第二次传福音时所得到一位年轻传福音的同工。他是路司得的人,母亲友妮基、外祖母罗绮都是犹太人(参考提摩太后书一:5),父亲是希腊人。提摩太在路司得和以哥念备受信徒的称赞,使徒保罗带他同行传福音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困扰,也为他行了割礼(参考使徒行传十六:1—3)。使徒保罗相当喜爱提摩太,甚至称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儿子」(提摩太前书一:2)。使徒保罗先差派提摩太去访问哥林多教会,希望该教会的信徒能够好好款待提摩太。他之所以差派提摩太,是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在哥林多前书第四章17节使徒保罗就曾肯定过提摩太,可见使徒保罗对他很信任。

这里也提到亚波罗,他是出身亚历山大城的人,很有口才,且对圣经相当熟悉。喜欢传福音,后来得到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帮忙,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有很好的见证(参考使徒行传十八:24—28)。在第一章十二节提到哥林多教会结党分派的当中,有一群人是相当拥护亚波罗的。可见他在哥林多教会曾备受礼遇和尊崇。使徒保罗知道亚波罗对哥林多教会有影响力,因此,希望他能协助该教会,或是处理一些教会的纷争。可惜的是,亚波罗在时间上有困难。
经文:

哥林多前书 16:13-16:24

注释:

16.第十六章13至24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最后的劝勉。使徒保罗的书信都有个特色,就是会附上一些向同工请安的话。

第13至14节,这是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最后的劝勉。他用「站稳、勇敢、刚强」这些词句,都是平常罗马军队指挥官对属下兵士的训词。信仰就像是在打仗一样,这是使徒保罗时常使用的比喻方式(参考以弗所书六:10—13)。第14节他要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凭着爱心去做」每一件事,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赢得胜利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勇气,而是爱。

第15至19节,这里提供一则宝贵的资料,就是司提法那和他的家人,是亚该亚最早成为基督徒的一个家庭,且在福音的事工上很热心。在第一章16节记载这一个家庭乃是使徒保罗亲自给予施洗的。第17至18节提到司提法那和福徒拿都、亚该古等人,他们可能就是第七章1节所提起的,将哥林多教会写给使徒保罗的信带去的人。第19节提到亚居拉和百基拉这对夫妇,他们是罗马皇帝克劳第驱逐居住在罗马城的犹太人时,离开罗马来到哥林多,而在哥林多城遇到使徒保罗。和使徒保罗一样,他们也是以「靠制造帐棚维持生活」,是使徒保罗的好同工(参考使徒行传十八:1—4)。后来与使徒保罗到以弗所去(参考使徒行传十八:18—19),当使徒保罗写这封信时,这对夫妻也托使徒保罗带笔向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问安。这里说以弗所教会的聚会地点是在这对夫妻的家里。可见当时的教会规模并不大,但对福音的事工却很热心。

第20至24节,这里提到「以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这是早期教会的一个习惯,大家来到聚会之处,相见面时就彼此亲吻,这是非常诚恳的态度。使徒保罗说他是亲手写上请安的话。不过也有可能是他请别人代笔,但是由他口述,当然所写的内容是他的意思。第22节并不是使徒保罗书信会出现的句子,但却在这里出现,很可能是他在写此书信时,心情有些激动吧。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