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 3章1节 到 3章19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7.第三章: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章更进一步地以犹太人认为最伟大的先知摩西作为例子,说明耶稣与摩西之间的不同,这对早期教会的信徒来说,这点是非常重要。因为在早期教会中,盛传旧约时代有摩西,新约时代有耶稣,这样的看法就是将旧约时代的摩西和新约时代的耶稣放在同等位置上。这种观点也经常出现在今天的基督徒中,一般的说法是:旧约有「摩西五经」,记载上帝救赎的恩典。新约有「四福音书」记载上帝拯救的爱;旧约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那奴隶之地埃及,新约有耶稣基督为「新的以色列」(指基督徒而言)赎罪脱离因罪捆绑而变成奴隶;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祭司,而耶稣则是为新以色列人民献身为祭。这样的看法在早期教会存在,也在今天的基督徒中被引用。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就是要纠正这种看法,认为这样的认知是错将耶稣的救恩和摩西当作相同等质看待。作者从第三章1节开始直到第四章十三节,都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第1节,这节一开始就说耶稣是「使者和大祭司」,这是基督徒信仰上要「宣认」的。

    所谓「使者」,这字与「使徒」同字,意思是指「奉差遣的人」。耶稣自己就曾多次说他是「奉差遣」到世上来的(参考马太福音十:40、十五:24,马可福音九:37,路加福音九:48,约翰福音四:34、五:24、30、36—38、六:38)。

    「大祭司」,耶稣就是「大祭司」,然后在第四章14节再次提起,这点也是希伯来书最大的特点。所谓「大祭司」,指的是上帝与人之间的桥梁,含有「中保」之意。在旧约时代,祭司的制度分成三级;一是大祭司,二是祭司,三是利未。摩西的时代,亚伦就是大祭司,是所有祭司中最高位阶者,带领全体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耶稣是「永远作大祭司」(参考六:20),胜过亚伯拉罕,像麦基洗德一样。

第2至6节,作者在这段经文中用摩西和耶稣作一比较;摩西只是上帝的仆人而已,而耶稣却是上帝的儿子。作者之所以会用摩西作比较,可能是当时的局势对基督徒很危险,迫害的消息频传,许多信徒心里不安,甚至在那些皈依耶稣的犹太基督徒中,有些人想要重新返回犹太教,因此,作者以摩西来比较,为的是要让犹太基督徒知道,他们最尊崇的伟大先知摩西,也不过是上帝的仆人而已,但耶稣却有更高的身分,他就是上帝的儿子,是上帝的爱子。

另一方面,作者也用人能建造房子作比喻,说上帝建造的是整个宇宙万物,他比整个受造的宇宙万物都更有荣耀。所谓的「房子」,是在比喻以色列民族,而「上帝创造万物」则是在比喻全体人类,指的是包括一切族群,不是单指以色列民族而已。这样就很清楚有了区分;摩西是为了以色列民族受上帝差遣成为仆人,而耶稣则是受差遣成为所有人类的救主,这就是第3节所说的「耶稣比摩西配得更多的荣耀」,其意在此。

「如果我们坚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气,我们就是上帝一家的人」,这句话非常重要,对受到迫害而有挥心想要放弃信仰的基督徒来说,这是一句很重要鼓励的话,在告诉他们信仰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勇气的。

第7至11节,从这章第7节起,直到第四章13节止,是希伯来书的第二段「警告」经文。这段第7至11节的诗歌,是引用诗篇第九十五篇7至11节,也是一段和出埃及事件有关的简略史诗,可参考出埃及记第十七章1至7节。

人「如果听见上帝的声音」,却还「顽固」,就会像早年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进入旷野时,心硬而背叛上帝,甚至一再怀疑上帝的救恩,引起上帝的忿怒,结果当时年满二十岁以上的人,除了约书亚和迦勒得以进入应许的迦南地,其余的人都死在旷野中(参考民数记十四:29—30)。这里所说的「安息」,表示上帝的赐福。而迦南地就是上帝要赐福给他们的流奶与蜜之地。

第12节,这节说「心思败坏,不肯相信,背离了永生的上帝」,这都在说明当时的环境,已经让很多人不愿意,或是不想持守原本已经领受到的信息。作者提出警语,要他们「谨慎」,不要陷入迷惑。这里的「心思败坏」,也在表示放弃上帝的救恩。认为人间的力量才是真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第13节,「为罪所迷惑,心肠刚硬」,这表示听不下上帝透过耶稣带来的拯救信息。作者提醒大家要「趁着」还有「今天」的时候,赶紧回心转意来信靠耶稣。同时,所有的信徒都有彼此相互关怀的责任,要「勉励」那些心思软弱的信徒。这节也可看出作者有「末日」的观念,特别是在那个迫害很严厉的时代,作者这种「末世」观念更为突显。

第14节,这节可对照第6节来看;在第6节说坚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气,会成为上帝一家的人,在第14节这里则是成为「基督的同工」,因为是在参与福音宣扬的工作,而这也是一份极高的荣誉。

第15至18节,这段经文再次重复叙述第7至11节所说过的,也可参考民数记第十四章26至35节。

第19节,说明对上帝有怀疑的人,就是信心不足的人,这样的人无法享受到上帝的赐福。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希伯来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