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2章12节 到 3章1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6.第二章12节至第三章1节:
这段经文述说以色列南北之间的争执,这种争执都和「谁才是正统」有密切关系。

  第12至14节,这段经文述说押尼珥主动邀约约押,他显然是有意要想办法说服南部支持大卫的犹大支派,能够向北部的扫罗后裔伊施波设称臣。约押是大卫的侄儿,是个很有能力的将军(参考撒母耳记下十:7、13、十一:1、十二:26),就是在他率兵攻下耶路撒冷,而被大卫封立为军队的统帅(参考历代志上十一:6)。但他也是一个很残暴的人(参考列王纪上十一:16),有时连大卫都无法管束他(参考下:26—27、39、十八:5、14)。这里说「一队在池这边,一队在池那边」,是非常典型的谈判形势。押尼珥提出一种竞赛的方式,就是双方都派出打手,作竞技「比武打斗」。这种派出代表的比武方式,就像当年歌利亚挑衅以色列军队的模式一样(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8—10)。押尼珥有意要透过这种方式,使约押降服,让约押知道他的部下比较强。但后来押尼珥发现自己的军队比约押的士兵还要弱(参考第30至31节)。

第15至16节,双方各派出「十二个人」。这已经在象徵着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这不是单纯的一种「比武打斗」,而是一种殊死战,一种你死我活的战争。结果双方各派出的十二名代表,都被对方杀死,形成两败俱伤,没有任何一边打赢。因此,他们给基遍一个新名字叫「剑场」,意思是指参加打斗的人,他们的心都像手中的剑一样,既锋利又坚硬。是指他们都不肯输给对方,成为比较软弱的人,也不会对自己的同胞(参考第26节)手下留情。

第17至20节,从原本是「比武打斗」演变成杀害对方代表的性命,结果是使整个竞技演变成彼此激烈的残杀,且是当时跟随去的部下之全面性的打仗,这恐怕是他们当初意想不到的。押尼珥一定没有想到会被大卫这边的约押和部下打败了,因此,只好快速逃离现场。大卫的姊姊洗璐雅有三个儿子都在现场,除了约押之外,还有「亚比筛、亚撒黑」。亚比筛曾跟着大卫去偷袭扫罗的营房,差点就杀死扫罗(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六:6—12)。「亚撒黑」,特别介绍说他有强壮的身体,脚步快速如野鹿一样。他的名字也有另一个含意,指「羚羊」。当他看到押尼珥逃离现场时,就从后面直追。

第21至23节,押尼珥显然知道无法逃离被亚撒黑追赶上去的厄运,因此,他使出计谋来脱离险境。其实,押尼珥知道,若是杀了亚撒黑,将会使他无法安稳过日子。因为事实证明大卫的势力已经比扫罗后裔这一方还要强盛。为了要逃离亚撒黑的追赶,押尼珥正在使计,希望能脱离险境,他回头仍出矛,杀死了紧追在后的亚撒黑。

第24至26节,约押和亚比筛对弟弟亚撒黑被押尼珥杀害的事耿耿于怀,一直不停的追赶押尼珥。因为亚撒黑并不是一般士兵,而是大卫身边的大将,且是大卫的侄儿,因此,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羞辱大卫。这也是约押和亚比筛一直穷追不舍的另一个原因。便雅悯人依旧相当支持押尼珥,也表明他们全力支持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为正统的统治者。当看到押尼珥逃离现场,随即跟着他,并且与他固守着另一座山头。不过押尼珥确实无意扩大战端,因此,他向约押喊话,提醒双方都是以色列同胞,不可相互残杀。这也可看出押尼珥是个很聪明的将军,知道怎样化解阵前危险。其实,他已知道自己的实力差了大卫的军力一大截,继续这样敌对下去,只会对自己伤害更深而已。

第27至29节,押尼珥的心理作战果然奏效,约押决定吹号收兵,这让押尼珥得到喘气的机会,赶紧班师回到玛哈念。

第30至32节,这次的战役大卫这边除了亚撒黑将领还有另外十九个兵士死亡,而押尼珥带来的便雅悯支族则有三百六十人死亡。

第三章1节,这节说出大卫的实力逐渐兴旺起来,而扫罗的家族则是逐渐衰微。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下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