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2章1节 到 2章11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4.第二章: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五章3节,是记载大卫从洗革拉移转到希伯仑称王的经过。大卫从原本只有在犹大南部管理一个洗革拉城,变成在希伯仑当全以色列民族的王。

5.第二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描述大卫王想要离开非利士人的城市洗革拉。原因是此次的战役是非利士人大胜。即使大卫继续留在洗革拉城,也不会受到尊重。相反的,他随时可能会成为非利士人的眼中钉,也可能对他予取予求,让他夹在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当中难以生存。

再者,大卫也看到自己的同胞失去了领导者,而过去他一再打赢非利士人,连非利士人口中也说出「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这句歌颂的诗歌(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一:11、廿九:5)。因此,对他来说,长久居住在非利士人城市中,并不是上上之策。他认为自己应该离开洗革拉城,回到自己同胞的城市去才是正确。于是他求问上帝,并且获得肯定的答覆。作者透过这种方式在说明:大卫一切行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1至4节a句,在料理扫罗和约拿单去世的事之后,大卫求问上帝可不可以上犹大的一个城镇,而不是指明要上哪个城镇。这表示他是完全听从上帝的指引,并不是自己决定了之后,才问是否可以。当上帝回答说可以之后,他才又继续问去哪里?得到的回应是去「希伯仑」,是犹大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一个古老的以色列人城镇(参考创世记十三:18、廿三:2),是犹大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参考约书亚记十五:13)。而大卫也是属于犹大支族的人,因此,到希伯仑等于是回归自己的宗族。这样,大卫随即就带着家眷离开洗革拉城,进入犹大的中心城邑希伯仑地区。由于大卫不仅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也带着自己的部下去,这表示大卫目前已经有许多兵力,这些兵力曾打败过强悍的亚玛力人。虽然大卫并没有进驻希伯仑城内,但他和部下、家眷都已经来到希伯仑的邻近城镇住了下来。这也表示此后希伯仑这个犹大的重要城镇,不用再担心有外族人来进攻、掠夺。当大卫搬到希伯仑,犹大人马上就「膏立大卫作犹大的王」,但要注意的是:此时膏立大卫为「犹大的王」,并不是全以色列十二支派共同的动作,而是只有犹大支派,顶多有邻近西缅支派的参与(参考士师记一:3)。其它的支派都是继续拥护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因为伊施波设有大将军押尼珥拥护着,表示他握有军事权柄。但这也已经在暗示着:犹大支派和来自便雅悯传承的扫罗家族,以及北方以色列他支派之间,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嫌隙。

第4节b句至7节,这段经文可看出大卫的聪明,他知道怎样笼络犹大以外其他支派。这从他在处理扫罗和约拿单的后事可看出来。他要让其他支派的人知道,他对扫罗确实是尊崇、礼遇有加。当他听到「基列的雅比人埋葬了扫罗」,就派使者去跟雅比人说鼓励、肯定的话,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大卫已经成为扫罗王位的继承者。大卫祈愿信实的上帝永远爱护着雅比人。他也承诺会善待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获得雅比城人的信赖,会转而支持他继承扫罗的王位。若是能获得雅比城人的支持,对大卫来说,将会增添许多力量。特别是这城的人,比起基伊拉城的人是更有义气。

第8至11节,从这段经文可看到扫罗军队的元帅押尼珥,带着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在战况危急的时候逃过约旦河到「玛哈念」去避难。将此段经文再比较第三章7至11节,就可看出伊施波设是个软弱的领袖,而押尼珥才是真正有实力的军事将领。统治的范围包括有:「亚书」、「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等地带,这里说「事实上是全以色列」,这句话很清楚说明,大家继续承认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合法性。虽然是有元帅押尼珥在背后操控着,但外表上则是属于「正统」。而伊施波设当以色列的王的时候,年纪是「四十岁」,但却他统治时期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已。这里的「两年」,很可能是对照大卫在希伯仑当犹大王的最后两年才对。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下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