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8章1节 到 8章9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4.第八章:
从第八章开始到第十二章,都是介绍以色列君王制度的形成。作者用这段君王制度的形成过程,同时在探讨这历史事件与信仰上引发的冲突;这冲突是一方面以色列人民要求设立君王(八:5、19—20),另一方面则是设立君王在表明以色列人民不喜欢上帝为他们的王(八:7;十:19;十二:17、19)。

其实,有关设立君王制度的背景和原因,在撒母耳记就有两种传统;第一种,认为这是出自上帝的意思,上帝亲自要撒母耳设立君王来带领以色列人。这种传统观点从第九章的记事可看出来。第二种,是以色列人在君王制度设立之后,感到相当失望。这种传统从第八章、第十章17节至第十二章的经文,很明显说出了以色列人认为这种君王制度所带来的,只是更多的贪污和违背上帝旨意。因此,可以了解:撒母耳记是由不同的资料编撰而成的,并不是出自同一种资料。而这种交织在一起的资料,有时看起来会使读者感到似乎在先知撒母耳身上有矛盾之处,例如从第八章的描述,看到先知撒母耳是持着不同意设立君王的观点,这在第十五章10至11节,他对上帝后悔立扫罗为王的事,表现出不同意的态度。先知撒母耳有这样的心结,在一般以色列人当中也是如此。特别是北国以色列人民,对所罗门王传承王位给自己的儿子罗波安,就表现出不与苟同的态度,这可从历代志下第十章12至19节看出。

也从以色列人民要求设立君王带领他们这件事,看出迦南地人民在政治制度上远较以色列人民的族长制度要现代化许多。他们一再强调说「请替我们立一位王,治理我们,像其他国家一样」(八:3、20),这说明了以色列人民从游牧生活进入高度农业社会的迦南地,不但学习到耕种的生活方式,也从这里学习到新的社会制度。虽然是人民要求设立君王,但是,膏立国王乃是由上帝的仆人撒母耳执行,这是一个特点表明膏立的行动出自上帝的旨意,达成人民的要求。

25.第八章1至9节:
    整本撒母耳记上,记载先知撒母耳的记事并不多,除了第三章记载他被上帝拣选成为先知,然后就是第七章记载他如何帮助以色列人民「都向上主求助」,除去所有的偶像神明,专心事奉上帝(参考七:4),并且也带领以色列人民倚靠上帝。因此,以色列人民才能在上帝的帮助下,把前来攻击的非利士人击退。而这段经文所描述的就像祭司以利的儿子不学好一样,现在是先知撒母耳的儿子并不学习父亲的榜样,只知道对钱财存着贪婪的心,结果被以色列人民拒绝。以色列人民为此要求先知撒母耳为他们设立君王来带领他们。

第1至3节,这三节说出年老的先知撒母耳的家庭问题。他明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好,却还立自己的儿子当「士师」。但真正的士师,并不是自己说要当就当,就像先知并不是自己说了算数,而是有上帝的选立才会有上帝赐福给予的力量。因此,先知撒母耳自己立儿子当士师,并不是出自上帝的手。他的这两个儿子却只知道贪婪,不知道珍惜身份。

第4至6节,以色列人民的代表(长老)为此找先知撒母耳,向他告状他儿子的恶行,并提出希望能像迦南人一样,有君王来治理以色列人民。为此,先知撒母耳很不高兴的向上帝倾诉。

第7至8节,这段经文是上帝回答先知撒母耳的问题。就像前面提起的有两种传统看法,一种是支持的另一种是反对君王制度。在这里是反对君王制度的传统,认为反对先知撒母耳,就等于反对上帝一样。因为先知是上帝的仆人,何况先知撒母耳是带领以色列人民归向上帝的主要领导者。作者指出以色列人民真正的问题是去拜别的神,而这也是整本撒母耳记的中心议题。士师的出现,就是以色列人民离弃上帝,受到外族攻击而陷入苦难中时,他们恳求上帝怜悯、带领他们,上帝才拣选仆人来管理他们。这里特别提起出埃及的事件,因为有上帝的恩典,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才能使他们得以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迦南地。即使是这样,在旷野流浪时,他们也曾因为等不到摩西从山上下来,就背叛了上帝(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二:1)。

第9节,上帝同意他们,这种同意是一种「任凭」的意思,因为他们不再听从上帝的话,忘记上帝的恩典。但上帝要先知撒母耳提醒他们要为设立君王制度付出代价。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上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