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15章1节 到 15章9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2.第十五章:
有关以色列建立君王制度,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支持君王制度,这是比较早期的资料。另一是反对君王制度,这是晚期的资料。而撒母耳记上第十五章,是比较晚期的作品,作者主要在表明反对没有依照上帝旨意行事的君王,持这种观点的强调:只要设立君王就会有这样的危险。扫罗就是没有确实遵照上帝所指示的话去做,因此,上帝决定要废掉他,并且指示先知撒母耳膏立一位新的人来接替扫罗的王位。

23.第十五章1至9节:
这段经文是为扫罗不再受上帝喜悦作了解释,主要内容是说明上帝交代扫罗的事,扫罗并没有照着去行。值得注意的是,为甚么上帝要求将亚玛力人全部铲除,并且连所有的一切财产都不可当作胜利品使用?原因是这次的战役是一场「圣战」,意思是指这场战争并不是为国防上的防御之需要,也不是要扩张以色列国的疆域,而是为了要执行上帝的命令打仗。因此,此次的战争并不是以色列军队在打仗,而是上帝要以色列人民去为他执行「审判」的工作。

若是这样,战利品就不是属于以色列人民的,而是属于上帝的。这种观念不仅是在以色列人民当中存在着,在当时的中东地带也相当普及。申命记第二十章描述这种来自上帝的命令之「圣战」规则,不是出自勉强,只要胆怯,或是有家务缠身者,都可以不用参加出征的行列。再者,在开战之前,必须给予敌对一方有和解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杀戮。因为上帝喜欢人认罪悔改。但是谁可以决定这项命令真的出自上帝旨意?或是统治者个人的喜好而利用上帝的名字?这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第1至3节,先知撒母耳一开始就对扫罗说「你要听上主的话」,这点是整本圣经的中心思想。听从上帝的话,就可存活到永远。也是申命记派作者的中心思想(参考申命记八:1、3、6、11、20)。这里提到「亚玛力人」,这是当时在旷野中相当强悍的游牧民族(参考民数记廿四:20)。当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旷野之后,经常受到他们的骚扰(参考出埃及记十七:8,民数记十四:45),即使以色列人已经进入迦南地,也一直深受亚玛力人侵犯的威胁(参考士师记三:13、六:3—5、七:12、十:12)。他们经常利用以色列人过逾越节、收藏节(即「住棚节」)的时候,进去抢劫、掠夺。造成以色列人甚大的困扰。因此,先知撒母耳要扫罗带以色列军队去惩罚亚玛力人,且是严厉惩罚。这里说「毁灭他们所有的一切」,意思是指亚玛力人所拥有的,都是从以色列人身上抢夺得到的,上帝全都要索回。

再者,这句「毁灭他们所有的一切」,也是在表明这次属于上帝的战争,战利品就是上帝的。因此,必须将之看成是「无条件献给上主的东西」,不可以有任何一部份存留下来(参考利未记廿七:28—29),就是必须彻底毁灭的意思,就像所多玛城和蛾摩拉城一样,被彻底毁灭。

第4至6节,扫罗召集的军队依旧是以北方的以色列十个支派为主要兵力来源,共出兵二十万人,而南部犹大只有一万名。集结这么多的兵力,显然是有点夸张之意。而圣经中也没有「亚玛力城」这地方,有可能是表明亚玛力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或是他们的领袖居住之处。「基尼人」是在西奈半岛上的游牧民族,和米甸人有亲族关系(参考士师记一:16),因此,有时米甸人和基尼人没有分别(参考民数记十:29)。由于怕这次的毁灭也同时损伤到基尼人,因此,扫罗派人先去警告基尼人,要他们避开以免遭受池鱼之殃。这里特别提到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旷野之际,基尼人曾经帮助过以色列人(参考民数记十:31—32)。

第7至9节,这次打亚玛力人的战役是成功的,就像撒母耳记上第十四章48节所说的,他过去也曾打败过亚玛力人一样。不但这样,连亚玛力人的国王「亚甲」也被以色列军队给生擒。以色列军队依照上帝给予扫罗的指示,将这些亚玛力人消灭。扫罗确实做到了「杀灭所有的人民」。但扫罗和他的军队虽然生擒了亚玛力人的国王亚甲,却没有将他杀死,这不是上帝的意思。作者在暗示着,有些亚玛力人是逃脱了。因为若是杀死百姓,留下国王并没有意义。设若有人逃脱了,或是大部份人逃脱了,则留下国王就有更好的筹码可用。至少可用国王的生命来作为交换。再者,上帝原来的意思是要将一切都杀了(参考第3节)。可是,扫罗并没有这样执行,他是将「最好的」,包括家禽、牲畜,以及「其他的好东西也都留着」,这明显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依照扫罗后来解释,说他会这样做,是要把这些最好的「牲祭献给上主」的(参考第21节)。但若这是属于上帝的战争,也就是「圣战」,就必须完全听从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圣战,也不必将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上帝。因此,扫罗的决定已经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上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