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15章10节 到 15章35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4.第十五章10至35节:
这段经文很清楚地说出先知撒母耳明确指出扫罗的问题所在,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这是上帝所不能允许的态度。因为设立君王制度,就是要君王听从上帝的旨意带领以色列子民,就像上帝所选派的牧者一样。若是没有听从上帝的命令,主人会随时更换这些被拣选出来的领导者。因此,可以这样了解:听从上帝的旨意,依照上帝的旨意去行,是整本圣经的教导。

第10至14节,先知撒母耳听到上帝不喜欢扫罗时,感到相当懊恼、忧虑。在第11节的这句「撒母耳很不高兴」,在《中文和合本》用「撒母耳便甚忧愁」,《台语版》圣经用「撒母耳真戚心」,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版本》用「撒母耳感到不安」。因此,这句「撒母耳很不高兴」,指的是先知撒母耳对扫罗违背上帝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悦之意。他特地为此事整夜向上帝祈求,为的是希望上帝能宽恕扫罗,究竟扫罗是第一位被他膏立的国王。但扫罗显然不知道上帝已经不高兴他违背命令,还在「迦密」这个地方「筑了一座纪念碑」,用来纪念打败亚玛力人。他不是筑一座祭坛献祭给上帝,以感谢上帝。而是建造一座纪念碑,纪念这场战事。先知撒母耳为了这件事特地去找扫罗,他对先知撒母耳表示自己已经有「遵守了他的命令」,但先知撒母耳很质疑地说:「是吗?」这是一句高度怀疑的话。因为他听见有牲畜的叫声。

第15节,这节经文说出了扫罗所想的,正好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扫罗辩解说「留下最好的牛羊,为的要当牲祭献给上主」,他显然是想要改变了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再者,他没有承认是自己下命令,要将这些动物牲畜留下来,而是说「我的军队」,显然是在推卸责任。

第16至19节,先知撒母耳听到扫罗这样解释之后,用很生气的语气要他「住口」,然后将上帝启示他的话告诉扫罗。在这信息中有几个重点:
一是扫罗的王位是上帝所选立的,并不是他平白可得到的,或是他有甚么可被膏立为王的条件。

二是上帝的命令相当清楚,要把这场战争当作一场「圣战」。也就是为上帝而战。

三是先知撒母耳清楚指出扫罗「急急忙忙地掠夺战利品」,这节说出扫罗前面所说「要当牲祭献给上帝」的话,根本就是欺骗、不诚实的推托之词。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用来献祭,但建造纪念碑荣耀自己,这样,在献祭时,就很容易会自己扮演「神明」的角色。这也是这里所说「做了上主看为邪恶的事」的意思。

四是这句「上主看为邪恶的事」,在旧约圣经中通常都是指敬拜偶像的行为,或是严重违背上帝的旨意。当作者用「上主看为邪恶的事」,指的就是这位君王没有专一的心敬畏上帝。
第20至21节,扫罗听了先知撒母耳的话之后,他再次辩解说是他的军队没有依照命令行事,换句话说,他并强调自己都依照上帝的命令行事。

第22至23节,这两节诗歌说出整本圣经的中心信息,也是扫罗故事的中心。「顺从比祭物更好;听命胜过献上最好的羊」,这句子可参阅以赛亚书第一章11至17节;耶利米书第六章18至20节;何西阿书第六章6节;阿摩司书第五章21至24节;弥迦书第六章6至8节等经文。先知的文献都在强调听从上帝的话,遵行上帝的旨意,远比献祭和热烈的敬拜礼仪更为重要。第23节的「背叛」,等于是和上帝敌对一样,这是指违背上帝的旨意,这种行为就跟「行巫术」一样严重。这种行为在摩西法律中是严厉禁止的(参考利未记十九:31,申命记十八:10—11)。而「傲慢跟拜偶像一样有罪」,这是因为傲慢的人,心中根本就没有上帝(参考诗篇十四:1),会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

第24至26节,扫罗听到先知撒母耳这样的指责后,他终于承认自己「犯罪了」,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和先知撒母耳的指示。他更坦承是因为怕人民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因此,他盼望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因为扫罗清楚知道,若是有先知撒母耳陪伴着他去吉甲,以色列人民对他的尊崇会加分;相对的,若是人民发现先知撒母耳和他决裂了,一定会影响到他在以色列人民当中的形象和领袖权威。但先知撒母耳刚开始拒绝了这项请求。并且明白地让他知道上帝已经厌弃他,不要他再作以色列人民的王。

第27至29节,当先知撒母耳决定离开扫罗时,他赶紧拉住他的衣服,没有想到就这样衣服「撕裂了」,这也表示先知撒母耳和扫罗之间的关系决裂了,也象徵着以色列王国和扫罗的关系有了裂痕。第28节的这句「赐给一个比你更好的人」,已经为后来大卫被膏立为王留下一记伏笔。

「上帝不说谎,也不改变主意」,这句话可参考民数记第廿三章19节;诗篇第一一○篇4节;耶利米书第四章28节。所谓「不改变主意」,是指上帝的计划,必定会依照时间完成。

第30至33节,扫罗再次承认自己犯罪。但他请求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献祭敬拜上帝,好让人民看见他和先知撒母耳之间有和谐的关系。先知撒母耳同意扫罗的恳求,陪他去吉甲祭坛献祭给上帝。但这并不表示他同情扫罗,或是接受他的请求,而是如第32至33节所记载的,先知撒母耳是要去执行亚玛力王亚甲的死刑。

第34至35节,先知撒母耳决定离开扫罗,而扫罗则清楚知道,没有先知撒母耳的支持,他在人民中将失去领导地位。在当时,虽然已经设立了君王制度,可是先知的角色在以色列人民中依然是最重要。一直到第十九章24节扫罗才再次见到先知撒母耳。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上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