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 5章1节 到 5章14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9.第五章:
早期教会在信仰上遇到极大的迫害,导致有不少信徒因此丧失了生命,也有不少信徒生命遇到极大的苦难,于是使徒的书信中就一再地鼓励信徒,要坚忍到底,并且告诉他们:对那些至死都坚持不变的信仰者,上帝必定会给予最美好的奖赏——上帝要成为他们的上帝,要亲自牧养他们,并且让他们享受永恒的生命(参考启示录七:15—17)。诗篇第廿三篇相当清楚表达上帝就是牧者,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的羊群。在上帝这样的好牧者带领之下,属于上帝的子民之羊群,不用担忧生存的问题,也不用惧怕遇到生命的困境,因为有上帝在庇护、带领着。

这种以上帝亲自当牧羊人来牧养这些属于他的羊群,就是以色列人民一直存在的信仰认知:上帝是他们民族的牧羊人;他们是属于上帝的羊群。上帝亲自牧养,等于在说明生命不再有苦难,也不会有任何恐惧,因为上帝就是赏赐生命的主,也是最好的庇护者。先知以西结就曾在他那时代提出了上帝就是以色列人民的牧者这样的看法,使他们不会「在暗无天日、多灾多难的时候被驱散到各地」,不但这样,上帝还要领他们「回到以色列的山间和溪畔,在青绿的草场牧养他们」,让以色列人民可以安心生活。先知以西结传出上帝对以色列民族最重要的一句宣告就是:「『你们是我的羊,是我草场上的羊群。你们是我的子民,我是你们的上帝。』至高的上主这样宣布了。」(以西结书三十四:31)

耶稣基督就曾用这种牧羊人和羊群之的亲密关系,来形容他和跟随者之间不可分离的情景(参考约翰福音十:1—16)。他甚至说到好的牧羊人会为了羊群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彼得前书作者现在也用这种牧羊人和羊群之间的特殊来勉励信徒,要学习当个好的牧羊人来对待所有的羊群。

第1节,这里提到「长老」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早期教会已经发展出一个很有系统的组织,「长老」们不仅是教会中的中流砥柱,也同时看到「长老」在早期教会里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参考使徒行传十一:30、二十:17)。至少可看到「长老」在当时已经是牧养教会的工作者。

使徒保罗在早期开拓教会时,也是用「长老」的制度来管理教会,他对教会在推选「长老」的事上有严格规定(参考提摩太前书三:2—7,另外参考提多书一:6—9)。使徒保罗每传福音到一个地方,成立教会之后就会设立长老来牧养该教会(参考使徒行传十四:23,提多书一:5)。因此,可以理解早期的教会有长老并不是很稀奇的事。

但要注意的是彼得前书的作者特别强调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并不是要强调自己的权柄,而是要见证耶稣基督的受苦。

彼得前书作者说要与大家「分享将来的荣耀」,表示这种荣耀是属于未来的,并不是眼前看得见的。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说明一件事:如果见证耶稣基督的苦难而受难,则这些苦难都将成为将来耶稣基督再临时,要领受耶稣基督复活之荣耀的证据。

第2节,「牧养上帝所付托你们的羊群」,且必须出于「甘心乐意」,这也是献身传道的第一要件。使徒保罗描述耶稣基督是:「自愿放弃一切,\取了奴仆的本质。\他成为人,\以人的形体出现。\他自甘卑微,\顺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7—8)这也是为甚么他要大家学习耶稣基督的这种心境(参考腓立比书二:5),因为这样才能使福音成为甘甜的果实。

再者,因为有甘愿献身之心,人才会不计较报酬多少,也才会「自动自发的事奉」,这一点是非常确实的。只有不心甘情愿之下,人就很会计较。这从使徒保罗的书信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就是早期教会中有些长老担任着传道的工作并不是很心甘情愿,或是对金钱的问题比较在意。使徒保罗相当清楚地表示:传道者从教会信徒的奉献得到生活的所需是正确的(参考哥林多前书九:3—14),他甚至说:「善于领导的长老们,尤其是在讲道和教导上特别努力的,应该得到加倍的酬报。」(提摩太前书五:17)但使徒保罗却仍旧保持自己工作赚钱以维持生活所需,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希望有人找碴,说他骗信徒的钱,因为在哥林多教会发生过这样的事(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7—9、十二:16—17)。他会这样坚持的原因,就是当时有些人利用教会信徒的善心,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传道,其实是在欺骗信徒的钱财。或是虽然是当传道者,但却对金钱的事很在意,这样是将传道的工作当作养活家庭生计的一种方式。

第3节,好的牧者就是羊群跟随的对象。作者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好的传道者应该成为信徒学习的「榜样」。使徒保罗非常有名的话语,就是他曾写信给好几间教会时,都曾告诉读他书信的人要学他,如同他学习耶稣基督一样(参考哥林多前书十:32—十一:1,腓立比书三:17,帖撒罗尼迦后书三:9)。

第4节,耶稣基督就是好的牧者,这一点所有的基督徒都清楚知道。作者在这里提到这位好牧者耶稣基督再临时,是带着审判的权柄来到世上,因此,每个传扬耶稣基督十字架信息的传道者,都必须向耶稣基督交帐,这时所有负起传道工作的人,就会知道自己所得到的是甚么样的成绩。作者在这里用「永不失去光彩的华冠」,这就是使徒保罗最喜欢用的属天之奖赏(参考腓立比书三:14,提摩太后书四:7—8)。

第5节,在第1至4节提到教会的「长老」,这字有时也代表着年岁比较高、且有社会地位者。当然也是在说明带有传扬福音者的身份。紧接下来就是提到年轻人应该注意的信仰态度。

作者在这里引用箴言第三章34节的话语所说的:「他(上帝)轻看狂傲的人,恩待谦卑的人。」这句话雅各书的作者在该书信的第四章6节曾引用过(另外可参考约伯记廿二:29)。骄傲的第一个特徵,就是拒绝别人的意见,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所做、所想的都是正确的。在教会里,这样的态度是很难与别人同工的。作者特别提醒年轻人应该对年长的人有「谦卑顺服」的态度。他用「系上谦卑的围裙」,这里的「系上」,意思是指把绳子打成有结的样子,这样就不会松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将「谦卑」看成是一个人生命的基本,就像穿衣服一样,如果没有穿好就很难看了。同样的,一个人如果不懂谦卑,只有骄傲的话,那个人所显现出来的,都将是不堪入目的。奥古斯丁就说过:「骄傲乃是万恶的根源。」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注意。

第6节「大能上帝的手下」,这句话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上帝是个全能的神。圣经说宇宙万物就是在上帝的手下完成的,在上帝的手中,没有不能成就的事。也因此,只有谦卑的人才会明白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当一个人骄傲的时候,心中自然不会认为有上帝(参考诗篇十四:1),唯有谦卑的人,即使他不认识上帝,也会知道有上帝存在,且在管理着宇宙万物等一切受造之物。

第7节,这是引用诗篇第五十五篇22节。

耶稣基督曾对跟随他的人说过,到他那里可以使生命的负担减轻,使生命得到安息(参考马太福音十一:28—30)。这些「重担」指的就是忧虑、烦恼、焦虑、愁烦等等,是使人生命感到困苦的事物。这样,任何人只要是接近耶稣基督,就会得到生命的安息,会因为耶稣基督是生命的主,会使人的生命活得更轻快、有力。

「因为他(上帝)关心你们」,这句话正好说出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质,就是告诉我们:上帝是爱。充满爱的上帝关心所有依靠他救恩的人。

第8节,从福音书中也可看到耶稣基督提醒跟随者要时刻「警醒」,原因就是和末日来临,以及将会遇到的苦难有关(参考马太福音廿六:41,马可福音十三:32—37),在他的教导中也一再提醒那些当仆人的,要「警醒」注意主人随时会来到(参考路加福音十二:35—38)。

这里的「魔鬼」,也是指那些专门制造毁谤纠纷的人。这可到早期社会为了要害基督徒,就用许多方法来陷害,甚至用钱买作假证者陷害基督徒,这些如同「魔鬼」的陷害者,他们正像饥饿的狮子,在寻找「吞吃」的对象。因此,作者说要小心这些「仇敌」,以免被伤害。

第9节,这里提到要用「坚定」的「信心」来「抗拒」这些如同「魔鬼」的诱惑者,即使因此而受苦,也要坚持下去。雅各书的作者甚至说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使诱惑者或是陷害者知难而退。所谓「坚定」这个词,通常是用在军事战争中,把战场上会阻碍抵抗的地方都清除掉。

再者,这节也说明了为了福音的缘故,在基督教信仰历史上几乎全世界各地都一样,记录了信徒受到迫害的经历从不曾间断过。作者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当时的信徒,要他们感到在受到迫害中不会有孤独感。

第10节,这节让在受苦中的信徒看到,遇到的苦难不会是长久的,而是短暂的。相对的,将来的荣耀却是永远的。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上帝乃是「赏赐一切恩典」的上帝。所谓「一切恩典」乃是指新生命,也就是永恒的生命,这才是所有恩典的总和。因为有这样的恩典,才能抵挡得住这世上一切的苦难和诱惑。使人的心与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与耶稣基督一起受苦而死,并且也因此与他同享复活的荣耀(参考罗马书六:5、8)。

第11节,可说是这本书信的结尾,就像在第四章11节一样。

第12节,可看出这封书信很可能就是使徒彼得的助手「西拉」写的,但使徒彼得签了名,这就像使徒保罗写的罗马书一样,是由德提代写,使徒保罗签名表示书信内容是根据他的意思写成的(参考罗马书十六:22)。

「西拉」,他就是耶路撒冷教会派去安提阿教会访问的两人之一,另一位就是巴撒巴的犹大,他们两人都是耶路撒冷教会信徒所敬重的代表,他们受耶路撒冷教会使徒会议的委托,去解释使徒会议所作成的决议给安提阿教会(参考使徒行传十五:22—29)。后来使徒保罗第二次去旅行传福音,西拉接受使徒保罗的邀请同行(参考使徒行传十五:40)。从使徒行传中可看到西拉真的是一位好的福音伙伴,使徒保罗在其它书信中都曾提起西拉的名字(参考哥林多后书一:19,帖撒罗尼迦前书一:1,帖撒罗尼迦后书一:1),他不仅帮助使徒保罗,也从这封书信中看到他也是使徒彼得好的同工。

第13节,这里用「同蒙拣选的巴比伦教会」这句话,会让读者感到奇怪,因为这里用「巴比伦教会」,而在希腊文圣经并没有「教会」这个词,而这「同蒙拣选」这个词则是用阴性的句子,因此,有人说这是指使徒彼得的妻子说的,因为使徒彼得就是带着妻子四处去传福音(参考哥林多前书九:5)。但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若是真的这样,那他为甚么将自己的妻子比喻为「巴比伦」?确实很难理解。

再者,若是「巴比伦」就像启示录作者用来比喻着罗马的话(参考启示录十六:19、十七:5),用「巴比伦教会」这个词,也是在保护当时受迫害的教会,就像启示录一样,不想让人一看马上知道是写给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正在受迫害的基督教会信徒看的书信。

这节也提到「马可」,作者并且说是「我的儿子」,因此,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位「马可」就是马可福音作者,因为与彼得关系匪浅,因此,马可福音就是在使徒彼得口述之下,马可写成的,因此马可福音在记述有关耶稣基督的事迹上,尤其是有关使徒彼得的事上,记载得很详细。但另有人认为这个「马可」很可能真的就是使徒彼得的儿子。另一种说法,说这位「马可」就是使徒行传中的「约翰・马可」,他与巴拿巴有远亲关系,但在第一次被推荐陪同使徒保罗、巴拿巴去旅行传道时,在半途退缩回耶路撒冷,为了这件事,导致使徒保罗和巴拿巴闹翻了(参考使徒行传十三:5、13、十五:37—39)。不过后来这位马可还是成为使徒保罗很好的同工(参考歌罗西书四:10,腓利门书24节)。

第14节,这种以圣洁的「爱心彼此亲吻」相互请问的方式,也是使徒保罗经常在书信结尾时所用的句型(参考罗马书十六:16,哥林多前书十六:20,哥林多后书十三:12,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6)。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彼得前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