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一书 2章1节 到 2章29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第二章:
一个基督徒既然领受了新的祝福而拥有了新的生命,必定会有新的命令要他去遵行。约翰一书的作者在这方面着墨甚多,这也是第二章重要内涵之一。在这章,作者几个重要观点:一是耶稣基督的爱,使人的罪因此获得赎回。二是人在耶稣基督的救恩里,很自然地会将耶稣基督的爱表现在生活中,这样的生命,就像看见亮光一样,充满盼望。但相对的,就是仍然活在黑暗中。三是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要注意这个世界的诱惑,稍微不慎就会掉落在陷阱中。这些诱惑包括了肉体、眼目的欲望,和人的虚荣心。四是作者提醒大家要谨守起初所听到的福音信息,也就是在最先感动人心的信息。

第1节,在约翰的书信中用「孩子们」这句子相当多,例如除了这一节外,还有第二章12节、18节、28节、第三章7节、18节、第四章4节、第五章21节等。作者用这样的称呼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读者觉得作者看待读者就像自己的儿子一般那样的亲密。

这节提到说写信的目的是要使受信的读者「不犯罪」,这包含两种意义,其一就是指对耶稣基督有明确的信心,不要离弃原来所持有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其二是指生活规律上不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信耶稣基督的人应该活出信仰的好榜样,让人看出耶稣基督的信徒跟一般人不一样。因此,这里所说的「不犯罪」,是含有警惕作用,是预防在先,因为已经有了过去的经验。

第2节,这里提到在耶稣基督里显现出来的就是上帝丰富的爱。作者提到耶稣基督的赦免有三个特点:
一是他的赦免是「公义的」。这里所谓的公义,就是怜悯、宽恕的爱。

二是耶稣基督「牺牲自己」。这里的牺牲是一种奉献生命的爱。因为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是如同为了赎罪而献在祭坛上的祭物,这样的献祭是一种「赎回祭」,也称为「赎罪祭」。耶稣基督就像这种赎罪的牲祭一样,将生命献祭在十字架上。

三是耶稣基督的赎罪是为了「全人类的罪」,而不是只为了犹太人而已。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整本新约圣经所要宣扬的见证。

第3节,这里所用的「认识」,希腊文是「ginoskomen」这个词,也是约翰这本书信的作者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在这本书信中则是了二十六次。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经过直接的接触而认识。这样说来,一个人认识上帝,是因为与上帝有直接接触过。不是凭空想像,也不是单单从别人听到。就像作者在第一章特别强调「亲手摸过」(参考一:1)一样,现在是说因为有过接触而「认识」。换句话说,这个「认识」是确确实实的,不是捏造的。

第4节,作者强调一个信徒必须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信仰和行为是分不开的。当基督徒说他「认识」上帝时,却不听上帝的话,或是不遵守上帝在圣经中的教训,这样要对人说「认识」上帝,是很讽刺也是「撒谎」的话。雅各书的作者就是这样子强调的,认为一个人若是要说自己有信心,就必须在行为上见证出来,否则那个人的信心就是死的(参考雅各书二:17)。

第5至6节,这两节是继续在解释第4节所提到的,一个真正认识上帝的人,必须在行为上显明他有确实遵行上帝的道,就是生命之道(参考一:1)。作者在这里指出的「上帝的道」,是比第3节所提到的「上帝的命令」还要广阔;上帝的命令,指的是诫命、典章、规例等。但「上帝的道」则包括了所有的教训、劝勉、指引,也就是上帝指示的一切旨意。

在这里,约翰书信的作者强调真正爱上帝,就是会遵照「耶稣基督的言行生活」去行。而这样行,就是在表明和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可以用一句话来表明耶稣基督的言行与生活,就是一个「爱」字。因为「爱」就是「完全」上帝的旨意,也是实践了上帝的道。

第7至8节,在第3至4节提到基督徒应该遵守上帝的命令,现在这里提到「旧的命令」是从「一开始就领受」,且是「已经听过了的信息」,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其一是指摩西法律的教导,就是要全心、全情、全力爱上帝(参考申命记六:5),也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参考利未记十九:18,路加福音十:26—28)。作者说这不是新的,而是旧的。

其二是当加入基督徒信仰团契时,听到耶稣基督的教导是要彼此相爱(参考约翰福音十三:34—35)。这里虽然所说的是「新的」,其实,也是「旧的」,这就像第7节开始所提起的,「不是新的命令」。因为耶稣基督已经教导过,只不过是再次提起而已。

耶稣基督要所有跟随他的人都将这「彼此相爱」的教训列入在团契生活,因为只有爱才能使一个团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像耶稣基督与上帝连结,合而为一的样式(参考约翰福音十七:11b、21—23)。

	第9节,这里作者用「光明」和「黑暗」作比喻,主要是希望读者一看就清楚明白,光明和黑暗是无法并存的。就像在一个人若是有爱,就不会有恨。就像在一间房屋内,若是有光照耀的地方,黑暗一定会消失一样。作者这样说,就是在进一步解释第5节所提到的「那说他有上帝的生命的,应该照耶稣基督的言行生活」这句话,就是让生活见证出信仰的内涵,不是只停留在说说而已。

	第10节,爱,如果是用「光」来代表,那么,「光」就是导引生命的路径。有「光」在导引的人,当然就不会「失足犯罪」,更不会成为别人跌倒的绊脚石。

	第11节,这里说「那恨弟兄或姊妹的,就是在黑暗中」,这样的人是有如「眼睛瞎了」的人一样,生命迷失了方向。这样,可以了解作者在这里所要说明的就是:使人离弃上帝救恩的,就是绊脚石。这也说出了初代教会那些传说耶稣基督没有真正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就是这种人,他们使人离开了复活的耶稣基督的救恩,找不到生命复活的方向,如同瞎了眼的人一样。

第12至14节,细注意一下短短三节经文中,一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我写信给你们」,这句话共计出现六次,其中有三次出现在第14节中。可以将这段经文分成两组,其一就是第12至13节,其二就是第14节。而这两组的对象程序都是一样,先从「孩子们」,然后是「父老们」,再来就是「青年们」。

从作者用「孩子们、父老们、青年们」等这样的词句来看,好像读者分成三种不同的年龄层,其实,并不是指年龄,而是以信仰的内涵来区分。也就是有人在信仰上很坚定,但有的人却是初信者。

但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这里只有两种对象,其一就是在信仰上比较有资深经验者,另一种则是初信者,就像婴儿一样,而所谓「孩子们」,是包括所有的读者在内。对那些在信仰上有过历练、成熟的长者,作者在这里提到他们认识「那位从太初就已经存在的」,这句话不仅在说万物的起源来自上帝,也同时在说上帝早就已经存在了(参考出埃及记三:14)。

第三个对象就是那些「青年们」,是指那些在信仰上算是刚入门的,或是刚加入基督徒信仰团契的人。作者在这里提到两件重要的事,其一就是在第13节说这些「年轻人」已经「胜过了那邪恶者」,其二是说他们「强壮」,因为有「上帝的道」活在他们的生命中。

所谓「胜过了那邪恶者」,指的就是第三章8节、10节所提起的「魔鬼」(参考约翰福音八:44)。魔鬼,这是指诱惑人离弃上帝话语的力量,因此,这里指的就是这些年轻人已经胜过了这样的诱惑。如果「年轻人」指的是那些初信的信徒,或是用现代在描述信徒的话语,指的就是「第一代」信徒而言。

再者,作者也提到因为有上帝的话在他们的生命中,使他们在信仰上也很强的意志力,不受到魔鬼的诱惑,并且胜过那邪恶者。这点也往往是第一代信徒最美好的见证。

第15至16节,这里所提到的「世界」,指的就是第16节所说的「肉体的欲望、眼目的欲望、人的一切虚荣」等这些领域说的。而不是上帝创造给人类和所有万物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作者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希望读者千万不要把爱的对象弄错,而是要先弄清楚。作者将「爱上帝」和「爱世界」作个对比,要读者必须将二者分清楚,并在其中选一。这种写作的方式,也是这本书信作者最喜欢使用的笔法,他用「光明」与「黑暗」比喻为「生命」与「死亡」,然后在这里用「爱上帝」和「爱世界」比喻「永远生存」和「消逝」。这种鲜明的对比就是要让读者容易明白其中的差别,在抉择的时候就不会有混淆,或是犹疑。作者要告诉所有的读者,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诱惑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些都是让人离开上帝的教训。

第17节,这里提到「爱上帝」与「爱世界」对比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所带给人的欲望,都「正在消逝」,而「爱上帝」且去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要永远生存」,这是指得到永恒生命,也是指拥有「爱」的生命。使徒保罗说过「爱是永恒的」(参考哥林多前书十三:8a),其它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或是随着世上的转变而有变化,甚至消失殆尽。

这里强调「实行上帝旨意的人」这句话,正好回应了耶稣基督所说的教导(参考马可福音三:35)。这句「实行上帝旨意的人」,表示出来的意义,就是和耶稣基督建立了「亲属」的人,而耶稣基督和上帝是合而为一的(参考约翰福音十七:11),因此这确实去实践了上帝旨意的人,是和上帝有了不可分的关系。

第18节,作者说「世界的终局就要到了」,表示上帝审判的时刻即将跟着来到。这时「敌对基督者要来」,其实,可以理解世界末日之所以会来临,是因为这些敌对基督的势力嚣张大胆,甚至不把上帝放在眼里。因此,引起上帝的忿怒,决定严厉惩罚这些敌对基督者。

「敌对基督」这个词只出现在约翰的书信中,在本书第二章22节、第四章3节、约翰二书7节等都有。在这些经文中,作者提到几种「敌对基督」者的特性:一是他们否认耶稣基督真的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参考四:1—3,约翰二书7节),也同时否认耶稣是生命的救主(参考二:22)。二是他们拒绝了圣父上帝就是万物生命的创造者和主宰(参考二:22)。三是他们不愿意公开承认圣父、圣子(参考二:23)。四是他们喜欢撒谎(参考二:22),因为这种人就是心里不信有上帝的人。在这些经文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用「敌对基督」这个词句时,所要说的就是:只要是拒绝承认耶稣基督是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且不承认这个世界万物都是来自上帝创造的人,就是「敌对基督者」。

第19节,这节说明基督徒所建立的信仰团契——教会,就是承认耶稣基督就是生命的主;他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和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从这里可看到早期教会内部发生的问题之一,就是有人因为不承认耶稣基督是一个真正的人,而离开教会。

第20节,这里的「圣者」,是指耶稣基督。注意,这不是只表示尊敬的称呼,而是含带有「赐永生话语」的意思。因此,「圣者」也在表明是能够使人得到永恒生命的力量,也是含有洁净人心灵的力量(参考马可福音一:24)。

「恩膏」,这里在希腊文并没有「恩膏」这个字,只有「膏」而已。这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贵重物品,古代用香油来抹在君王或是特定的对象身上,使这个受膏者得到人民的尊崇,也同时表示上帝会赐给这受膏者有「一颗新的心」,且被圣灵充满着(参考撒母耳记上十:9—10)。

其二,这个「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对上帝有明确的认识。这也是说当一个人被上帝的恩典充满时,这个人是对上帝有清楚认识的人,不会受到迷惑或是诱惑而离开上帝的救恩。

第21节,这里指出「真理」和「虚谎」是相对立的;真理,所表示出来的,就是实在。虚谎,意思就是不诚实的。作者说只有确信耶稣基督就是真实活在这个世界,且是生命的救主,才会看这书信,也是他写这书信的主要目的,为的是要帮助大家更清楚信仰。

第22至23节,这两节进一步在解释谁是敌对基督的人。在这里作者说那些专门在教会中撒谎的人就是。将第22节对照第二章4节来看,就会更加清楚作者的用心。「撒谎」所指的,就是既然说「认识上帝」,就应该要清楚知道上帝和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是不能分开的,既然承认上帝是圣父,那么就应该承认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就是圣子。因此,作者在第23节用相对性的句子,说出真正信徒就是承认上帝是爱,而他的爱是透过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显明出来。相对的,若是否认这件事,等于否认上帝是爱一样。

第24至25节,「谨守当初所听到的信息」,这是指一个基督徒怎样接触到福音的信息,并且感动而决定接受,这是非常珍贵的信仰,不要放弃。「当初所听的信息」,也是指最单纯的信仰内容和认知。作者说这样就会「常常活在圣子和圣父的生命里」,这句话说出一个纯洁信仰者最珍贵的地方,就像耶稣基督所说的:「心地纯洁的人多么有福啊;他们要看见上帝!」(马太福音五:8)所谓的「活在圣子和圣父的生命里」,这表示这样的人必定和上帝,以及耶稣基督分不开。

「永恒的生命」,这是含有祝福的「应许」。只要是将当初所听的信息给守住,没有放弃,也没有遗失,这样的人都会因此得到耶稣基督所应许「永恒的生命」之福气。

	第26至27节,作者说他写这些有关永恒生命的事,主要是在揭穿那些混入教会「欺骗」信徒的人。因为他们一再强调耶稣基督并没有真实地活在这世界上。但这很清楚:如果没有耶稣基督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也就不会有复活的神迹显现在众人面前。

	这里的「他的灵」,这在中文《和合本版本》用「恩膏」,在《台语版本》圣经用「抹油」,《吕振中教授版本》用「膏沐」,天主教《思高学会版本》用「膏傅」,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当一个人被油膏抹时,表示这个人拥有特别的权力、地位。在这里也含有这种意思,表示当耶稣基督将他的灵充满在谁的身上时,这就好像耶稣基督以贵重的香膏油倾倒在这个人的身上一样,会使这个人充满力量。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恩膏」、「抹油」等,都是在说明来自耶稣基督的灵充满、浇灌一样的意思。这样的人已经领受耶稣基督的教导,就「不需要别人的教导」,作者的意思就是指那些用很深奥的话语,并不一定就是在信仰上有帮助的教导。因为真正的教导是来自耶稣基督的灵,他的教导才是真实的。使徒保罗就曾表示他除了讲耶稣基督的受难于十字架上之爱以外,不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或高深的学问」来宣讲上帝的奥秘(参考哥林多前书二:1)。

	「你们要顺从圣灵的教导」,这句话可说是作者诚心的建议。圣灵才是带领人认识上帝救恩的力量,不是人可以做甚么大事,特别是关于拯救生命的事,绝对不是人用自己的力量可以达成,这一点在基督教信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因此「顺从圣灵的教导」,也是让信徒谦卑回到上帝面前的最佳途径。

	第28节,从这节开始,直到第四章6节止,这段经文中,作者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成为上帝的儿女」这个主题上。作者要强调一个基本的信仰观念:信仰,是必须用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否则信仰就没有甚么意义可言。

「始终活在基督的生命里」,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指出一个耶稣基督的信徒,必须和耶稣基督相连结在一起,这样才会与上帝相连。因为耶稣基督就是生命的源头,在他的里面,才有生命的果实。当有一天他「再来的日子」,有结果实的信徒就可以「坦然无惧」面对着主耶稣的审判。
第29节,当圣经说「公义」的时候,指的就是上帝的怜悯、宽恕、慈悲、公正无私等。整本圣经都在强调上帝是公义的,不但这样,公义的上帝也喜爱他的子民行公义(参考阿摩司书五:24,弥迦书六:8)。

	作者说「遵行公义的人就是上帝的儿女」这句话,说明上帝的公义和上帝的爱是相同的,因为没有爱的地方,对人的苦难就不会有怜悯、同情的心。唯有建立公义才会让人看到他的生命有上帝同在。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约翰一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