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路加福音 1:1-1:4

註釋:

1. 一:1—4節,四本福音書中,只有路加福音的作者很清楚地在這段開場白中就告訴讀者,他寫這本福音書的方式──「從頭仔細考察過」,並且想「按照次序」,以及寫這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讀者「知道所學的道是正確的」。

第1節也讓我們知道,早期教會中已經有很多人用文字記下有關耶穌的事蹟,很可惜這些資料沒有存留下來,否則對我們認識耶穌的所言、所行一定更有幫助。
經文:

路加福音 1:5-1:25

註釋:

2. 一:5—25節,就如同我在介紹路加這位作者寫作上的特色時所說的,作者喜歡使用「天使」和「聖靈」這兩樣的資料。天使,是上帝的使者,被上帝差遣來告訴 人,上帝要成就的事。另一方面,作者也喜歡作歷史上的考證,因此,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發生的時代背景,他提到「希律王統治猶大的時候」,簡單的一句話,卻說 明了時間是在主前卅七年至主後四年。請注意,這位希律王,一般都稱之為「大希律」,對猶太人來說,他最大的貢獻恐怕就是替猶太人修建耶路撒冷聖殿,以及各 種公共設施,並且對救濟貧困的猶太人很用心。他的家族後來也被部份猶太人擁護,例如希律黨派的人,就是以擁護希律家族繼續統治猶太人地區而得名。

a. 第13節,「約翰」這是希伯來名字,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往後導讀部份都將稱之為「施洗約翰」,以區隔耶穌的門徒約翰。)

b. 第15節提到約翰出生後就馬上要被歸類為「離俗人」(和合本用「拿細耳人」,請參考舊約聖經民數記六:1—21)。類似沒有兒子,後來在祈禱中祈求上帝賜 給兒子,並得到應許的,父母常將之奉獻成為「離俗人」,聖經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先知撒母耳(撒母耳記上一:20—22)、參孫(士師記十三:2— 7)。

c. 這一節也提到約翰一出生將被「聖靈充滿」,作者用這句話在表示,約翰往後的工作都是聖靈在主導,和耶穌從約旦河受洗後情形一樣(參考路加福音三:22)。 這說明一件很重要的認識:為福音所做的事工,都是聖靈的事工,不是人的能力成就上帝的事,是聖靈藉著人彰顯上帝的能力。

d. 第19節特別提起這位天使名叫「加百列」,這名字也出現在但以理書第八章16節。聖經只有兩個地方提起天使的名字,其一在此,另一處在舊約但以理書第十章13節「天使長米迦勒」。
經文:

路加福音 1:26-1:38

註釋:

3. 一:26—38節,同樣是天使加百列,他奉差遣去向撒加利亞傳遞上帝的信息,半年後也去向馬利亞宣佈上帝的旨意。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撒迦利亞和他的妻子伊利莎白兩人「都已經老了」(一:7),而馬利亞卻是尚未結婚的女子。

a. 第35節作者再次提起「聖靈」將降臨在馬利亞身上,這表示馬利亞身上所成就的事,不是她自己的能力,而是來自上帝親自的作為。

b. 第37節是整本聖經要告訴我們的信息之一 ──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因為上帝是創造的上帝,宇宙萬物的生命都來自上帝的創造,上帝可以從「無」到創造「有」,也可以使「有」成為「無」。換句話說,沒有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將歸於「無」。

c. 一般人最為困擾的問題是:處女怎麼能夠懷孕生子?有的人甚至說,如果這件事不能給予理性的答案,他就無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對」或「不 對」的問題,問題的癥結是:怎樣了解宗教信仰的問題。信仰的事,並不全然可以用理性明白的,就像「愛」也是如此。上帝如果可以從沒有的當中創造「有」,那 要從一個處女的身上降下聖靈懷孕,又有甚麼不能的事呢?

d. 基督教的信仰基礎在耶穌復活,不是在他的降生。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哥林 多前書十五:14)因此,早期的基督徒沒有人會想談到耶穌降生的事,也沒有人會注意到耶穌降生的由來,最早寫成的馬可福音書就沒有記載關於耶穌降生的事 蹟。
經文:

路加福音 1:39-1:56

註釋:

4. 一:39—56節,第41節再次看到作者用「聖靈充滿」,表明上帝奇妙的作為發生在這兩位被天使預知即將生下嬰兒的婦女身上。聖靈所代表的是:上帝親自在作工,不是人的能力,是上帝的。

第46至56節這篇「馬利亞尊主頌」一直是基督教會長久以來最喜歡頌讚的詩歌。也是路加福音前面兩章中,四首詩歌中的一首(另三首是:一:68— 79,二:14,二:29—32)。這首詩歌充分說明耶穌將來傳道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經文:

路加福音 1:57-1:80

註釋:

5. 一:57—80節,施洗約翰的出生,才解除撒迦利亞因為心中懷疑所帶來的「懲罰──啞巴」,他一開口就是頌讚上帝的恩典。

a. 第68至79節,就是撒迦利亞頌讚的詩歌。由於先前有天使的預言告知,所以撒迦利亞知道他的孩子約翰將來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作,因此,這首詩歌也是在 表明他對自己的孩子約翰的認知,例如第76節形容約翰是「至高上帝的先知」,而在第32節天使告訴馬利亞的話中,形容耶穌將「被稱為至高上帝的兒子」,這 明顯的說出他們兩人之間的位階不同。和後來施洗約翰對詢問他身分的人,他都很清楚說出自己是替這位「至高上帝的兒子」脫鞋子也不配(路加福音三:16)。

b. 傳福音工作的人,就是必須先清楚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使命。絕對不能使自己「成為」上帝,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

c. 看,施洗約翰是住在「曠野」,且在「曠野」直到他出來傳福音。曠野,這是訓練一個人順服於上帝的旨意最好的場所。就像摩西被上帝呼召要去埃及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上帝將他帶到「曠野」,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訓練他使他完成被賦予的任務。
經文:

路加福音 2:1-2:7

註釋:

6. 二:1—7節,我們再次看到作者路加很清楚地交代耶穌出生時代背景──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以及敘利亞總督居里扭。

a. 羅馬帝國之所以命令所有被統治區的人民要辦理戶口登記,主要的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要徵稅,這是凡年滿十四歲的人都得納人頭稅,直到年滿六十五歲。另一是 徵兵,但是猶太人不用服兵役,因為他們的叛亂事件太多,徵猶太人去服兵役,等於提供他們武器一樣的危險。但是猶太人曾為了要抗拒這樣的「人頭稅」,有過 「叛亂」,結果還是被鎮壓了下來。

b. 由於居里扭是在主前六年至四年,和主後六年至九年擔任敘利亞的總督,因此,如果這是第一次進行戶口普查,那麼耶穌應該是在主前六年至四年之間降生才對。

c. 作者路加特別提起耶穌降生的地方是在馬槽,原因是客棧已經客滿。原來返鄉去登報戶口的人滿多的。馬槽,可想而知這是馬兒在休息的地方,也是馬夫過夜之處, 耶穌就在這樣卑賤的地方降生人間。
經文:

路加福音 2:8-2:21

註釋:

7. 二:8—21節,與馬太福音所記述的剛好相反之處,是馬太福音說幾位東方星象家因為注意觀察,發現到耶穌降生的星星出現,因此開始尋找而來到耶路撒冷。路 加福音則說上帝差遣天使去告訴那些夜間露宿在曠野的牧羊人,讓他們知道耶穌已經降生在伯利恆。這提供很好的思考空間,即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必須自己去尋 找,但是卑微的人,上帝自會設法讓他們知道怎樣認識救主。

a. 天使在這段經文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僅是通知牧羊人耶穌降生的好消息,也是讚美上帝拯救恩典降臨的歌手。

b. 第17節讓我們看到牧羊人看見耶穌後,就把天使告訴他們的事「告訴大家」。看,作者路加筆下最卑微的牧羊人,也知道要將他們得到的信息傳給別人,並且歌頌讚美上帝。

c. 第21節說八天後,耶穌接受割禮,這是猶太人的傳統(創世記十七:11—12),表明他們和上帝之間有立約的關係。
經文:

路加福音 2:22-2:38

註釋:

8. 二:22—38節,第22節說「按照摩西法律的規定,潔淨的日期滿了」,這是根據利未記第十二章1至4節的規定,馬利亞前後總共有四十天的時間,是在「不 潔淨」的時期內,這段期間內,不得進入聖殿,也不得觸摸任何聖物。再者,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長子必須獻給上帝(出埃及記十三:12—13),因此,象徵 的方式是帶著孩子到聖殿去,用「五塊銀子」贖回來(請看民數記十八: 15—16)。

a.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聖靈作工在西面的身上,使他可以一看見耶穌就知道上帝的拯救已經來臨。這也在說明一件信仰上很重要的認識:人之所以能夠明白上帝的救恩,不是人的能力,而是聖靈的感動得到的。

b. 第36節的女先知安娜,她名字的意思是「恩慈」。她可能在約瑟和馬利亞帶耶穌到聖殿去完成必須的手續時,見到耶穌,而看出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因此,她就極力地宣講有關耶穌的事。可惜後來福音書都沒有再次提起關於她和西面的事。
經文:

路加福音 2:39-2:52

註釋:

9. 二:39—52節,有關耶穌童年的記事,路加福音算是在福音書中記載最多且詳細的,但也只是到這章就結束了。從十二歲往後,一直到第三章23節說「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年紀約三十歲」止,這段青少年時代的記事四本福音書都欠缺。

a. 依照猶太人的規定,兒童的教育是從家庭開始,而負責這項教育工作的是母親。她必須教導孩子認識摩西法律,也講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

b. 第41節說「耶穌的父母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去守逾越節」,這幾乎就是猶太人的習慣,也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c. 十二歲,在猶太人是結束兒童時期,從十三歲開始就要盡猶太人的責任,加入猶太教的組織,以及負擔聖殿稅。因此,十二歲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這一年 父母帶孩子到聖殿去的時候,猶太人的經學教師都會測試這些孩子對摩西法律的認識多少?對自己民族的歷史了解夠不夠?他們從這裡可以分辨出孩子的父母是否盡 了責任教導孩子。

d. 第49節可以看出耶穌在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他和上帝之間的特殊關係。但是他沒有因此就很隨便自己在世上的生活,相反的,是「事事都順從」約瑟和馬利亞的教導。
經文:

路加福音 3:1-3:20

註釋:

10.三:1—20節,我們再次看到作者路加提供詳細的史料,跟他在本書開始所說的「仔細查考過」的態度有關。

a. 第2節說施洗約翰在曠野受到上帝的呼召出來傳福音。這一節回應第一章80 節說的:「他住在曠野,直到他在以色列人中公開活動的時候。」

b. 將第3節施洗約翰所傳揚的「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這句話,比較第8節「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可以看出悔改不是思想的模式,也不是靜態的,而是有具體的行動表現在生活、工作中。

c. 作者路加提供最特別的資料是,來接受洗禮的人包括一般民眾,還有稅棍、兵丁。這和馬太福音說來接受洗禮的人是「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馬太福音 三:7)很不一樣。作者路加所關心的是當時社會最瞧不起的對象,這些人卻都知道要悔改,並且表明願意用行為來證明他們真心悔改,因此,他們都異口同聲在問 施洗約翰:「我們該做甚麼?」真心悔改的人才會問這個問題。

經文:

路加福音 3:21-3:38

註釋:

11.三:21—38節,前三本福音書都以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做為他工作的結束。路加福音很清楚地說耶穌出來傳福音的時候,年紀約三十歲。

a. 第21節說耶穌在「祈禱」的時候,「天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在表示上帝與耶穌之間親密的關係。作者也常常描述耶穌是以「祈禱」作為他工作中的主要力量(請參考五:16、六:12、九:18、28、29、十一:1、廿二:32、41、廿三:34、46)。

b. 路加福音書所寫耶穌的族譜和馬太福音書所記載的不同;路加福音是寫到亞當──人類的始祖。作者有意用這種方式表明:所有的人都是來自同一家族,沒有猶太人 和外邦人之分。而耶穌降生就是為了所有的人(二:10)。再者,作者路加也比較重視「確實性」,他是依據自然法則編寫族譜,也就是誰跟誰生的孩子,就寫那 個人的傳承,不一定要如馬太福音因為是為猶太人寫的,所以也重視「兄終弟及」的關係。第三點:路加要強調的是:耶穌就和我們一般人一樣,他就和我們生活在 一起,因此,他說這份族譜是「在人的眼中」來看,就是一般人的看法。
經文:

路加福音 4:1-4:13

註釋:

12.四:1—13 節,我們有看到聖靈在作工。「四十」,這是個表示「完整」的數目,例如:摩西在曠野生活了四十年後,接受呼召去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又以色列民族在曠野 漂流了四十年後,才得以進入迦南。可以將「四十」當作真正的數目,也可以將之當作一個人可以容忍飢餓的最高層次。路加將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宗教心靈,因 此,他將魔鬼帶耶穌到「聖殿的最高處」排在第三次的誘惑,在這階段是要對上帝挑戰,讓人覺得自己「會像上帝」(參考創世記三:5)一樣的偉大。

第13節說魔鬼是「暫時」離開耶穌。也就是說,魔鬼並沒有離開,它還在找機會,隨時會對耶穌下手誘惑。
經文:

路加福音 4:14-4:30

註釋:

13.四:14—30節,耶穌從出生到工作,聖靈都在他身上與他一起同工,這是路加寫此福音書最大的特色之一。

a. 路加福音在編寫上就很不一樣,他將耶穌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的故鄉拿撒勒,這很清楚地在說明:是因為猶太人拒絕耶穌,如同耶穌的鄉親拒絕耶穌 一樣,因此福音才會往外邦人中傳開來。馬太福音則是以耶穌醫治好一位患痲瘋病患作為開始傳福音工作的第一件事,有意用這種方式表明: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 調和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進而使人與上帝的距離能夠修好。馬可福音則是以耶穌在會堂醫治好一位被污靈附身的人開始他傳福音的工作(一:21—28),這在表 示的是,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清除人心中的污穢,使人能夠以潔淨的心,回到上帝的面前。

b. 路加福音也是記載耶穌被鄉親拿撒勒人拒絕的經過最詳細。由於耶穌所讀的經文是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1至2節,他並且在讀完後作個結論說,先知的預言已經應驗 了(21節)。換句話說,耶穌是告訴拿撒勒人,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已經在他的身上應驗了,他就是他們所期盼已久的彌賽亞。也因此,使拿撒勒人無法接受,尤 其是當耶穌在第26至27節所引用的比喻中,都是在稱讚外邦人的信心時,他們甚為生氣,想要將耶穌活活地處死,但是耶穌行個「神蹟」,「從容地從人群中走 出去。」
經文:

路加福音 4:31-4:44

註釋:

14.四:31—44節,由於自己的鄉親拿撒勒人拒絕他,因此,耶穌才轉往迦百農城去。往後耶穌就是以此城作為他傳福音的中心地區。

a. 作者路加將趕出污鬼神蹟的重點放在第35節「污鬼在大家面前把那人摔倒……一點兒也沒有傷害他」,這節經文在表明:耶穌的醫治能力,遠超乎人所能理解和想 像之外。也因為他有這樣特殊的醫治能力,因此,在安息日的時間一過(太陽下山的時候,表示已經是過了安息日的時間,猶太人算時間是從下午六點太陽下山時開 始算起),大家就把許多病患帶來找耶穌,希望他能醫治他們。耶穌沒有拒絕,他是一一治好他們的病。

b. 第43節說明耶穌到世上來,並不是為了要行神蹟、醫病,而是為了要「傳揚有關上帝主權(上帝國之意)的福音」,這樣的認識是很重要的。因此,明白上帝國的信息,比身體的疾病得到醫治更重要。
經文:

路加福音 5:1-5:11

註釋:

15. 五:1—11節,路加福音是描寫彼得兄弟和約翰兄弟兩對兄弟跟隨耶穌的經過最詳細的。作者以非常特殊的筆法,將彼得之所以決定「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 穌」,是因為他親身經驗到耶穌在他身上的奇妙作為。請注意這段捕魚的經驗,也是後來約翰福音的作者在描寫復活後的耶穌,顯現在門徒面前時,彼得的反應和這 次捕魚的經驗相當接近(請參考約翰福音廿一:3—7)。

這段捕魚的故事,也告訴我 們:一個人要跟隨耶穌,不是要帶自己的經驗、才能,而是要認清耶穌到底是誰,這一點才重要。彼得兄弟和約翰兄弟都是捕魚的專家,但是,在耶穌面前這些才 幹、專長,並不一定是有用,除非有順服的心,願意聽主耶穌的指示「撒網」。福音的事工不是靠我們人自己的經驗、才幹,是因為謙卑的心,以主耶穌的話為主, 這才重要。
經文:

路加福音 5:12-5:16

註釋:

16.五:12—16節,路加是一位醫生,他描寫這位痲瘋病患者的病況是「全身 長了痲瘋」,這表示他的痲瘋病況嚴重。依規定,他是不能住在城裡的(利未記十三:46),而現在他卻出現在城裡,有可能是因為得知耶穌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得 醫治,因為耶穌的名聲早已經遠播(四:37)。透過醫治這位病況嚴重的痲瘋病患,耶穌的名聲更加響亮,因為這種病在當時是人見人怕的如同今天的「愛滋病」 一樣。

當人群都想要從他得到醫治時,或是當人群都聚集來找他時,我們看到耶穌「退卻到偏僻的地方去禱告」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因為祈禱乃是力量的來源。能夠醫治、行神蹟,並不是人自己的力量,而是來自上帝的能力。降生成為人的耶穌,他需要上帝的能力充滿他身上。

17.從第五章17節至六章11節,作者路加連續記載猶太人宗教領袖們對耶穌的不滿和反擊;他們除了說他亂說話外,也對他呼召稅吏來當門徒相當有意見,同時對他沒有教導門徒禁食的事也看不過去,並且因為他在安息日也醫治病人,氣得受不了,決定要「對付耶穌」。
經文:

路加福音 5:17-5:26

註釋:

18. 五:17—26節,請注意,這些宗教領袖是來自包括當時猶太宗教最權威之地──耶路撒冷。但是,人的權威怎能跟上帝的能力相比呢?作者路加用「主的能力與 耶穌同在,使他能治好病人」這句話,將耶穌整個傳福音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來源說明清楚。也因為耶穌知道有上主的能力與他同在,所以他用「朋友,你的罪蒙 赦免了」這句話來醫治這位癱瘓病人。有上主的能力同在,即使是一句話,也是創造生命的力量。

a. 再者,耶穌因為有上主的能力同在,因此能夠「看穿」這些宗教領袖們的「念頭」,雖然他們是彼此私下議論著耶穌所說的話,但是,卻無法逃避聖靈的能力「看 穿」人的心。b. 第25節很值得我們注意,這個癱瘓病人一聽耶穌要他拿起他的床回家去的時候,他沒有猶疑,而是「立刻當著大家面前起來,拿起自己所躺臥的床回家」,這就完 成了神蹟。換句話說,神蹟是在沒有絲毫猶疑的情況下發生的。有懷疑心的人,永遠看不到神蹟。這就是為甚麼猶太人一再看見神蹟,卻還一再要求想看神蹟,其 實,他們是存著懷疑的心。
經文:

路加福音 5:27-5:32

註釋:

19.五:27—32節,猶太人將妓女、稅吏、小偷這三種人看成 是「罪人」。稅吏,是替羅馬政府徵收稅賦的工作者。由於他們過去常常超收稅額,且又是替羅馬政府工作,讓猶太人甚為討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猶太人為了要 抵抗羅馬政府徵收「人頭稅」,曾發起抗繳稅金的運動,被羅馬政府當作叛亂鎮壓,結果死傷慘重。請注意,耶穌後來就是被猶太人宗教領袖用「煽動」人民抗稅的 罪名告到彼拉多那兒去的(路加福音廿三:2、5)。可見他們對稅吏這樣的人是多麼的討厭。

a. 如今,耶穌不但呼召稅吏利未當他的門徒,還參加利未為他舉辦的盛大宴席,難怪他們會感到很難受。

b. 「召壞人悔改」,這句話和馬可福音「召壞人」已經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馬可福音的作者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人,都需要悔改。但是,路加將這句話加上 「悔改」二字,似乎給人有種感覺:某些人是好人,可以不用悔改。作者好像要解釋耶穌之所以到稅吏利未的家去做客,且和許多稅棍一起吃、喝,是有原因的,為 的是呼召他們悔改。

c. 其實,我們都需要悔改,不是只有所謂的「壞人」才需要,在上帝的標準下,我們都是有罪的人。詩篇的作者說:「上主從天上察看世上的人,要看看有明智的沒有,有沒有尋求他的人。可是人人偏離正路;個個同樣的腐敗。沒有行善的人,連一個也沒有。」(詩篇十四:2—3)
經文:

路加福音 5:33-5:39

註釋:

20. 五:33—39節,從福音書裡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們所蒐集到的耶穌語錄中,新與舊之間的對立很強,例如在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或是馬可福音第二章27 節,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這樣的話,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幾乎就像春雷一般,打醒了當時的人從宗教領袖們所領受到的傳統 教訓。難怪他到會堂去教導人的時候,「聽見他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22)

a. 現在這段經文就是個很特別的例子,傳統上,猶太人喜歡以禁食來表示自己的敬虔,經學教師或是法利賽人也常常用禁食祈禱方式來訓練自己的學生。施洗約翰曾這 樣做,但是耶穌卻將他自己比喻成為喜宴中的「新郎」。猶太人當然知道在喜宴中,新郎和新娘在結婚的一個月內是最特權,新郎甚至可以在那段期間內不用去打 仗。

b. 請注意路加這位作者凸顯出的點在第36節,這裡他用「撕破新衣服」「補在舊衣上」,明顯說出這樣做是兩敗俱傷的愚蠢動作。再者,第38節也是作者路加很特 別的地方,他指出人總是習慣舊的,常常在意識裏認為舊的比較好,就好像一個人喝了陳酒之後,不會再想喝新的酒一樣。他這樣說也是在暗示自己將不會受到當時 社會的接受,因為講究傳統,甚至時常把傳統當作法典的法利賽人,就是對耶穌相當的「感冒」。
經文:

路加福音 6:1-6:11

註釋:

21. 六:1—11節,這段經文記載兩則關於安息日的問題;前則是關於安息日吃東西,路加福音強調耶穌的門徒是「用手搓著吃」,這明顯是有具體的動作,違反他們 對安息日的定義:「不准製造食物。」他們這樣解釋安息日,很可能與他們在曠野撿拾嗎哪的經驗有關係(請參考出埃及記十六:22—30)。但是,如果人飢餓 的時候都不能吃東西(請參考馬太福音十二:1),這樣,人的生命不但不能得到安息,反而是增添苦難了。

a. 後者是關於安息日治病的行為。猶太人並不是反對安息日治病,而是對非緊急的病,必須等到安息日過後才可以,急診並不在此受限。問題是這個手枯乾的人,並不 是急診,而是慢性病,因此,這就被列入在慢性病範圍,不能在安息日接受治療。但是在耶穌的看法裡不是這樣,特別是作者路加提醒我們,這個人是右手枯乾,很 可能造成他在謀生上的困難,甚至是維持生活的力量。耶穌一看到這樣的情景,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憐憫他,並且治好他。結果引發法利賽人大大的不滿,他們決定要 「對付」耶穌。

b. 作者路加再次提醒我們,耶穌有聖靈力量的同在,因此能「知道」法利賽人心中的「念頭」。
經文:

路加福音 6:12-6:16

註釋:

22.六:12—16節,在揀選門徒這件事上,路加很特別地說耶穌是「到山上禱告」,且是「在那裡整夜祈禱上帝」,然後才從許多跟隨者中揀選出12位門徒來。祈禱,一直是耶穌傳道事工中很重要的功課。這也是今天基督徒最需要學習的信仰功課,特別是傳道者更需要這樣的操練。

這份名單當然是在後來早期教會定稿的順位。十二,這也反映出有意與舊約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對稱,表明新約的十二門徒,如同「新時代」的「新以色列」一樣。彼得總是排行第一,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都是排在最後,而且還要加上「出賣耶穌」這樣的句子。
經文:

路加福音 6:17-6:49

註釋:

23. 從第17節開始,到本章的最後一節(49節),可以說是路加福音裡耶穌言論集的部份。從第20節來看,這段經文是耶穌對門徒訓練的講詞,類似馬太福音第五 至七章一樣,但與馬太福音不同的地方是:馬太福音說是在山上的教訓,路加福音則說是從山上下來之後。因此,也有人稱此段是「平原寶訓」。

a. 作者路加在第19節又再次提起耶穌能醫治人的病,是因為聖靈的力量充滿他的身上。

b. 第20至26節,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第20節至23節,二是第24至26節。這兩段經文所說的是相對的。路加這位醫生很可能因為隨著使徒保羅四 處去傳福音,看到許多貧困的人,他們渴望得到福音遠超過那些富有的人,因此,他用非常實在的語句說:「貧窮的人多麼有福啊;你們是上帝國的子民!」這裡所 說的「貧窮」,是真的在物質上、財產上貧困的人。這和馬太福音所說的「靈性貧乏」(五:3)是不一樣的。

c.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形容耶穌傳福音的主題,那麼用「上帝國的福音」(或是說「天國的福音」)就對了。上帝國就是以上帝為中心,以上帝為生命的主。這樣,標 準就必須放在上帝的準則上來看。因此,第36節的這句:「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應該是基督徒最高的行為準則。人世間的準則往往都是相對 的;你愛我,我也愛你;你不愛我,我也不會愛你。但是,在這裡卻要用「上帝的仁慈」之標準來看時,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從上帝的眼光看人,都是不值得 愛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可是上帝還是那樣愛我們。既然我們都是不完美、有罪的人,那我們還有甚麼資格去評斷別人的好或壞呢?我們所要學習的功課就 是寬恕、原諒、赦免別人。這也是主禱文裡耶穌所教導我們的。

d. 信仰不是口號,也不是專講理論的。信仰是具體的行動表現。聽耶穌的教訓,就要確實地去遵行才算,而且確實地去遵行必須是「心甘情願」,這是福音事工最基本 應該有的態度,就像一棵樹的好、壞,看它結果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也像一個人把房子蓋在怎樣的地基上,這都是很實在的,不能造假。
經文:

路加福音 7:1-7:10

註釋:

25.七:1—10節,作者路加最喜歡寫外邦人在信仰上美好的見證,這位羅馬軍官是「聽到耶穌的事」,就託人去請求耶穌幫助醫治他僕人的病。福音書的作者用外邦人「聽到耶穌的事」這句話來表示他們對耶穌的絕對信賴,和猶太人對耶穌的排斥、懷疑的態度很不相同。

長老,這是猶太人社區中備受尊敬的長者,時常幫助排解社區中的紛爭。這位羅馬軍官依據自己的經驗,也相信他所聽到關於耶穌的能力,因此,後來改變態度,只要求耶穌下一個命令就可以了。


這位羅馬軍官因為與猶太人關係很好,深知猶太人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因此,請求耶穌到他家去,是為難了耶穌(雖然耶穌並沒有猶疑跟隨差來找他的人前去),後來他只請求耶穌賜一句命令,深信這樣就夠了。

想想看,我們比這位羅馬軍官的信心多出多少?我常發現老信徒比初代信徒的信心更少。
經文:

路加福音 7:11-7:17

註釋:

26. 七:11—17節,這個拿因城的故事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是福音書中記載耶穌使三個死去者復活的其中一個。請注意,重點在於這是「寡婦的獨生子」,換 句話說,這個獨生子死了,對這個寡婦來說簡直等於判她往後生活進入最悽慘的景況,因為她將因失去孩子,不能繼承先夫留下來的產業,勢必去當乞丐維生,這也 就是耶穌「看見了那寡婦,心裡充滿了悲憫」的原因。
經文:

路加福音 7:18-7:35

註釋:

27.七:18—35節,施洗約翰雖然人是在監獄中,但是,他的門徒都會將有關耶穌的事告訴他,因此,他差派門徒去見耶穌,並且問及有關耶穌身分的事。

a. 這段故事的重點是在第21節,作者路加用「剛好在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患病、患疫症,和邪靈附身的人,並且使許多瞎眼的重見光明」這節經文,將耶穌彌賽亞的身分描述出來。

b. 先知以賽亞預言那位即將來臨的拯救者是:「那時,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跛腳的能像鹿跳躍,啞巴能唱歌。曠野將湧出大水;荒漠將流出甘泉。」(以賽亞書卅五:5—6)

c. 因此,當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詢問耶穌的身分時,耶穌的回答很清楚:「你們回去,把你們所看見所聽到的報告約翰。」是的,將自己親眼看見的上帝奇妙的恩典傳述出來,就是在見證福音。

d. 請注意第29至30節,這是相對句,一般群眾,尤其是收稅的人(這種人和妓女、小偷,在猶太人看為是「罪人」),卻願意聽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但是宗教領袖則是拒絕了,他們甚至也拒絕了施洗約翰的洗禮。
經文:

路加福音 7:36-7:50

註釋:

28. 七:36—50節,這個故事和其他三本福音書(馬太福音廿六:6—13節,馬可福音十四:3—9節,約翰福音十二:1—12節)所記載的很類似,但是整個 故事的細節卻是大不相同;一則,邀請耶穌吃飯的人是一位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二則,帶香油膏耶穌的女人,顯然是個「妓女」(罪人)。三則,耶穌特地為了這 女人所作的事,設比喻教導西門,也指出西門並沒有真心誠意地接待耶穌。

a. 這個女人為甚麼會這麼做?有人說她就是正在行淫時被抓到的那位女人,因為耶穌解圍而來感謝耶穌的。不過她是帶著感恩的心用香油膏耶穌,是可以從她舉動中看出。

b. 若是比較馬可福音書的記載,這位法利賽人西門,曾經患過痲瘋病,這種病被猶太人判為「不潔淨」,因此也「曾經」是個「罪人」,因為不能參加聚會敬拜上帝。 如今被耶穌醫治好了,卻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有過被視為是「罪人」,倒反過來看到這位「曾經」是「罪人」(妓女)的女人。

人豈不是常常這樣:忘了自己也是罪人,只會眼睛亮睜睜的看到別人的罪。
經文:

路加福音 8:1-8:3

註釋:

29.八:1—3節,路加福音最有意思的就是這三節,短短三節說出婦女在耶穌傳道事工上的貢獻。而婦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一直是相當卑賤,卻是福音的大功臣。

今天的教會也是這樣,姊妹們在事工上的認真、投入,都比男性要突出很多。
經文:

路加福音 8:4-8:18

註釋:

30.八:4—18節,這段撒種的比喻,作者路加只說撒在好土地的,結出來的果實是「百倍」。當時的人看「百倍」乃是最完美的境界。好的種子撒在好的土地,結果就是最完美的。上帝國就是這樣的完美,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注意第15節,作者特別強調能結出好的果實,是因為「人聽了信息,以良善和誠實的心持守它,恆心等待,直到它結出果實。」良善、誠實都是信仰的基本要件,因為信仰是面對上帝對人內心的呼召,沒有良善和誠實作基礎,談基督教信仰是很空洞的。

再者,上帝國的信息是要讓大家都聽得懂,且沒有所謂秘密或隱藏的事,只要用心聽、注意聽,必定會明白上帝國信息的奧秘。因此,若有人告訴你很玄奧的信息,讓你覺得迷惑、不解,你一定要小心,因為聖經的信息是要明白的,沒有秘密可言。
經文:

路加福音 8:19-8:21

註釋:

31.八:19—21節,真正在信仰入門的人,會將血緣的關係看得淡,因為他知道上帝愛的是所有的人。重視族群、血緣關係的人,傳不出真正的福音。宣教師就是能突破這樣的層次,才能將福音傳到世界各地,到完全不同的族群、膚色、文化的地區去。
經文:

路加福音 8:22-8:25

註釋:

32. 八:22—25節,門徒跟隨耶穌四處去傳福音,也看過耶穌使拿因城的寡婦獨生子從死裡復活,現在,當他們遇到大風浪襲擊,非常危險時,看見耶穌平靜了風 浪,卻「又稀奇又驚駭,彼此說:『這個人到底是誰?』」這樣的反應豈不是很奇怪嗎?其實,我們豈不也是這樣,常常在問耶穌是誰。
經文:

路加福音 8:26-8:39

註釋:

33. 八:26—39節,整個故事的重點是在第28節,這個被鬼附身的人所說的話:「至高上帝的兒子耶穌,你為甚麼要干擾我呢?我求你不要折磨我!」上帝就是因 為看見人在罪中受苦難,所以差派祂的兒子來到人間,為的就是要讓人從罪的折磨中解脫出來。現在這個被鬼附身的人則要求耶穌「不要折磨」它,這句話剛好說出 一個重要的信息:鬼、撒但、魔鬼等,就是阻礙上帝除去人類生命苦難的力量。當上帝運行祂的慈愛拯救人的時候,也是鬼、撒但等最痛苦的時候。

最美好傳福音的方式,在這個被鬼附身的人的身上可以看見,他將耶穌為他所做的一切事「走遍全鎮,傳揚」出去。這也是我們該做的事,豈不是嗎?
經文:

路加福音 8:40-8:56

註釋:

4. 八:40—56節,這段經文是耶穌醫治兩位女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小女孩才十二歲就去世了,另一位則是患血崩十二年。兩個醫治的神蹟以「十二年」緊密結合起 來。這個小女孩也是福音書中記載第二則死人復活的故事,主要在說明:耶穌有使人從死裡復活的能力,有這樣能力的,除了上帝之外,找不到第二者。早期教會等 待耶穌再臨的日子一天天過去,許多人因為等待耶穌再臨未到就已去世,作者路加以拿因城的故事,和這則故事說明:即使是死了,也不用害怕,因為耶穌有這樣的 能力,就像上帝一樣。不但這樣,即使在人看來都沒有辦法的病,像這位血崩婦人般的嚴重,只要「接觸」到耶穌,生命等於是重新再造一樣。
經文:

路加福音 9:1-9:6

註釋:

35.九:1—6節,醫病和趕鬼在早期的教會被看成是傳道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即使在今天,醫療服務的工作也是在傳道事工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台灣的宣教事工就是由馬雅各醫師以醫療服務開啟傳道事工的。這和今天常常有許多傳道者喜歡用祈禱醫病、趕鬼的意義不一樣。

第5節「把腳上的塵土也跺掉」,這是猶太人的習俗,表示此事與我無關之意。
經文:

路加福音 9:7-9:9

註釋:

36.九:7—9節,路加福音對施洗約翰被殺死事件之記事著墨最少,重點在於描述希律心中的不安,
經文:

路加福音 9:10-9:17

註釋:

37.九:10—17,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這件「五餅二魚」的神蹟,對早期教會來說,一起分享食物,乃是信仰生活最好的見證,這樣至少說明不論貧賤富貴,大家在上帝的國度裡都是一樣。整個神蹟的重點在於耶穌的祝福,有上帝的祝福,就會足夠有餘。
經文:

路加福音 9:18-9:27

註釋:

38.九:18—27節,路加福音和馬可、馬太的作者不同的地方是,作者說「耶穌單獨一個人在祈禱」的時候,門徒來找他,耶穌問他們有關別人在談論他的事。當彼得回答說耶穌是「上帝所立的基督」之後,耶穌緊接著提醒他們有關他即將受難的事。

人若要跟隨耶穌,必須「天天背負他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羅馬政府用來嚴懲叛亂罪或重刑犯用的。換句話說,跟隨耶穌,就要有「每天」(從不間斷或停止之意)準備受難──最嚴厲懲罰──的準備,因為這是在走天國之路,這條路不好走。
經文:

路加福音 9:28-9:36

註釋:

39. 九:28—36節,這是一段經常被討論且是甚為難解的經文,因為彼得他們怎麼會知道誰是以利亞、摩西。這故事在早期教會中普遍流傳著,才使得三本福音書都 保存了這個資料,主要目的在說明:耶穌就是舊約時代先知及摩西法律所預言的救贖主。山上形像改變的榮耀,也在說明耶穌就是上帝差派到世上來最大的記號,如 同太陽的光輝一般。
經文:

路加福音 9:37-9:43

註釋:

40.九:37—43a節,作者特別提醒這個患病的孩子是個「獨生 子」,對猶太人來說,這個獨生的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期盼。馬太福音說這孩子是患了「癲癇病」(馬太福音十七:15)。鬼,帶來各種奇形怪狀的病痛,使人的 生命感到無奈,也受到摧殘。使摧殘人生命的鬼、撒但從人的生命中離開,這是耶穌到世上來的使命。

請注意第41節,「沒有信心」很容易帶來「腐敗」,我們的生活世界顯示出來的就是如此。
經文:

路加福音 9:43-9:48

註釋:

41. 九:43b—48節,這是路加記載耶穌第二次預言受難。重點在第45節,強調門徒對耶穌的受難之事,並不了解,卻又不敢問。他們不了解,可以從他們在「爭 論究竟他們當中誰最偉大」看得出來,如果他們知道耶穌即將在耶路撒冷受難,誰大誰小又有甚麼意義呢?恐怕早就有人趕緊離開了。

我們是否也和這些門徒一樣,對聖經或信仰的事不了解,卻又不敢問傳道者、牧師,為甚麼?
經文:

路加福音 9:49-9:55

註釋:

42.九:49—55節,這是兩則故事,但卻說出一個中心信息:信仰讓我們有更寬闊的心,看與我們不同表達方式的人。

前一則說有人「藉著」耶穌的名趕鬼,耶穌要門徒不要阻止,因為有人如果因耶穌的名,生命得到醫治,那該是一件美妙的事啊。信耶穌沒有特權,信仰也沒有專利,只有分享。

相對的是後一則,有人拒絕接受耶穌,我們也不必憤怒,要「替天行道」,不用這樣,因為上帝自會審判這樣的事,用不著我們著急。
經文:

路加福音 9:57-9:62

註釋:

43. 九:57—62節,要跟隨耶穌,必須先衡量一下自己的需要,耶穌不會勉強人來跟隨他去傳福音,甚至對一些被他醫治而想以跟隨表示感恩的人,耶穌也是告訴他 們回家去,將「上帝為你所做的事」告訴親友(八:39)。耶穌不希望人找了許多理由作藉口,說要「等待」父母過世後,或是等到自己的事業告一段落後,才來 相信上帝國的信息,因為生命的時間並不在人的手中,應當趁著還活著,且是自己已經聽到天國福音的時候,趕緊抓住機會吧。
經文:

路加福音 10:1-10:24

註釋:

44.十:1—24節,這段耶穌另外揀選72人投入傳福音的記事,只出現在路加福音。耶穌會再揀選這樣多人參與傳福音的事工,理由在第2節「農作物很多,而工人很少。」這也說出了早期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發展得很快,欠缺福音事工的同工相當嚴重。

a. 真實在傳上帝國福音者,他所代表的,已經不再是自己,而是上帝的使者,因此,耶穌勉勵他的門徒,別因為人的拒絕難過,上帝自己會處理這樣的事(16 節),就像在第九章51—55節中,對撒馬利亞村莊拒絕耶穌時,耶穌的反應一樣。

b. 傳福音的工作,是屬於上帝的工作,也是聖靈在工作,不是人的能力強與否,因此,也不要因為在福音事工上有成就,就得意忘形,因為榮耀上帝的名,讓上帝國降臨在人類世界,才是重要。

c. 「要因你們的名字記錄在天上而歡樂」,將這句話比較腓立比書第三章13至14節:「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
經文:

路加福音 10:25-10:37

註釋:

45.十:25—37節,這段出名的「好撒馬利亞人」比喻,自古至今一直在基督教會裡被人津津樂道,甚至也是許多寓言故事取材的資料。

a. 注意第27至28節,當這位教法律教師回答出摩西法律的精華時,耶穌回答他,要他就按照所知道的去行。但是,真正的問題是「愛上帝」實在是很「抽象」的, 人要怎樣才能確定是真的「愛上帝」呢?每個人的衡量標準也不同。重點在「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句話,因為「愛鄰人」是可以表達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 係。耶穌故意用「撒馬利亞人」當作比喻的教材,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彼此之間沒有來往(約翰福音四:9),這是歷史的仇恨,在猶太人的眼 中,撒馬利亞人根本就是「不潔淨」的人,不能與他們接觸。可是,他們所瞧不起的人,卻會救受傷的人,而祭司、利未人(他們都是在負責祭典、禮儀,幫助人認 識、敬拜上帝的宗教師)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最愛」上帝的人,卻對人受傷時的苦難視而不見,這就不能算是愛上帝,因為愛上帝和愛人不能分開。

b. 怎樣愛才是愛鄰人?可參考約翰一書四章7—21節。
經文:

路加福音 10:38-10:41

註釋:

46. 十:38—41節,這也是路加特有的資料。這個故事讓許多人替馬大叫屈,其實,這也說出許多基督徒的問題:甚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生命中有許多使我們忙 亂、愁煩的事,我們豈不也是為了要解決這些瑣碎、煩亂的事,結果把更重要的生命大事給疏忽了,到頭來時候一到,才懊惱自己年輕時,或是健壯時沒有好好把 握。這個故事確實很值得我們再次深思。
經文:

路加福音 11:1-11:13

註釋:

47.十一:1—13節,祈禱對猶太人來說,幾乎就 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耶穌的門徒會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祈禱,也讓我們感到奇怪,第1節說耶穌在祈禱結束後,門徒來請教他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因為門徒常常看 到耶穌會獨自一個人在偏僻的地方祈禱,跟一般法利賽人不同,或有時因為聽耶穌在祈禱時,與他們在祈禱的內容不一樣,因此,他們想知道正確的祈禱態度或是內 容。這篇出名的「主禱文」,重點是在榮耀上帝的名。當一個人知道榮耀上帝的聖名時,才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地有限和軟弱。

再者,耶穌也在教導門徒怎樣祈禱,接著告訴門徒們知道,上帝一定會聽人的祈禱,重要的是,祈禱必須要有耐心等候,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耐心和信心是祈禱的基本要件。
經文:

路加福音 11:14-11:23

註釋:

48. 十一:14—23節,當耶穌趕走一個啞巴鬼後,有人說他是「靠鬼王別西卜趕鬼的」,這種說法意思是指耶穌所行的不是神蹟,而是「巫術」,如果這項指控成 立,那麼依照摩西的法律,他們可以判處耶穌死刑(參考申命記十八:9—13)。但是真正的問題是,耶穌並不是靠別西卜趕鬼,他所行的是神蹟。神蹟乃是上帝 奇妙的作為,也因為是這樣,才使得眾人驚訝,原因是他們曾看過有人驅鬼過,卻跟耶穌行神蹟的情形不一樣。
經文:

路加福音 11:24-11:26

註釋:

49.十一:24—26節,這段經文也可以說是在解釋那些曾被鬼附身而被醫治好的人,應該時刻保持儆醒的心靈,否則很容易再被附身,若此,則情況會比以前更加嚴重。
經文:

路加福音 11:27-11:28

註釋:

50.十一:27—28節,將此段話比較第八章19節,會幫助我們清楚耶穌所看重的事,是人遵行上帝的旨意。
經文:

路加福音 11:29-11:32

註釋:

51.十一:29—32節,猶太人希望看到神蹟,但是看了也不信,大概是把神蹟看成像「魔術」吧。他們當中很多人跟隨耶穌四處去,也看過很多神蹟,但是,他們還是不信啊。其實,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沒有信心的人,永遠看不到神蹟,因為有懷疑就不會有神蹟。
經文:

路加福音 11:33-11:36

註釋:

52.十一:33—36節,聖經作者喜歡用「光明」與「黑暗」代表「善」與「罪惡」。光,是為了要讓人看得見,否則就顯不出它的意義。同樣的,基督徒要像光一樣,讓別人看得見自己所行的,確實是可以見證上帝拯救的「善」。
經文:

路加福音 11:37-11:53

註釋:

53. 十一:37—53節,整段經文的中心點在第38節,起因在「法利賽人看見耶穌飯前不先洗手」,感到驚訝。飯前洗手,這是猶太人生活習俗,但這習俗富有相當 濃厚的宗教信仰內涵,他們覺得人在吃飯前不洗手,會導致人內心的污穢,但是耶穌認為這是很虛偽的,他認為真正使人心污穢的,是來自人的心思意念,跟有沒有 洗手沒有關係(請參考馬可福音七:14—23)。因此,從第39節開始,耶穌指出這些宗教領袖們徒有虛偽的外表(參考路加福音十三:1),並沒有真實的內 心。
經文:

路加福音 12:1-12:3

註釋:

54.十二:1—3節,第1節讓我們看到耶穌受歡迎的程度,這也是當時宗教領袖們最為不安的原因,他們感受到耶穌對他們的權威造成威脅。

上帝察看人的心思意念,沒有人能夠隱瞞得了上帝的眼目。台語有句俗語:「鴨蛋再密,也有縫。」或是另一句大家耳熟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經文:

路加福音 12:4-12:12

註釋:

55. 十二:4—12節,這段經文很可能是針對早期教會受到嚴厲迫害(參考使徒行傳八:1),信徒們有人擔心,也有人離棄信仰(參考希伯來書六:4—6)。不 過,這段話也是耶穌為那些跟隨他的群眾說的,希望他們明白惡勢力真正對人迫害的,也僅止於身體,不能及於生命的本質,真正在管理人生命的,乃是上帝。而在 上帝的眼中,生命都是祂奇妙的創造,沒有貴賤之分。任何殘害生命的事,上帝都會計算。
經文:

路加福音 12:13-12:21

註釋:

56. 十二:13—21節,這是路加特有的資料,提醒我們知道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可以計算的財產。再者,讓我們知道,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人不是生命的主。如果 沒有上帝的同意,人所有的努力,或是累積起來的財富也是枉然。請注意第21節,此處指的「財富」,不只是物質的,也包括人的才能、學識、經歷、社會地位等 等。
經文:

路加福音 12:22-12:34

註釋:

57.十二:22—34節,萬物來自上帝的創造,上帝自會管理妥當。人的生命也是上帝創造,不用擔心這些屬於生存生命所需要的,生命不在於吃、喝、穿,而在於認識上帝(參考出埃及記十六:17— 18,耶利米書九:23—24)。

有一句話值得大家參考,人能夠帶到天上去,只有一項:你給別人的「善」,其他的都帶不上去。想想看,自己給了別人多少「善」,這才重要。注意,「別人」是指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不是自己的家人。
經文:

路加福音 12:35-12:48

註釋:

58. 十二:35—48節,「儆醒」,在耶穌的教訓中一再提及我們要注意的事,因為時間是在上帝手中,我們不知道甚麼時候上帝會伸手審判。當然,這段經文通常被 用來解釋末日來臨的時刻,只是沒有人知道那時間甚麼時候會來臨,因為只有上帝自己知道(參考馬可福音十三:32)。
經文:

路加福音 12:49-12:59

註釋:

59. 十二:49—59節,信仰是生命的問題,必須很清楚地作抉擇,不是可以和稀泥的態度。信仰也需要「敏銳」的眼光,知道徵兆的出現,如同在看到天象變化一 樣。再者,信仰是要使生命得到和解,就像人跟所虧欠的對象和解,才不會被關進監牢。同樣的,耶穌來到世上,為的是要使我們與上帝和解(請參考哥林多後書 五:19)。
經文:

路加福音 13:1-13:9

註釋:

60.十三:1—9節,這段經文也是路加特有的資料,讓我們知道,悔改是生命得救的盼望。慈悲的上帝給我們許多機會,如果沒有把握,時間一到,就像沒有結出果實的果樹一樣遭到砍除。
經文:

路加福音 13:10-13:17

註釋:

61.十三:10—17節,這段也是路加特有的資料,主要的問題在於守安息日的態度。耶穌認為安息日應該讓苦難的生命得到憐憫,這也是上帝設立安息日的本意。
經文:

路加福音 13:18-13:21

註釋:

62.十三:18—21節,芥菜種和麵酵都是很細微的體積或量,但是影響卻是最大的,甚至是大到無法估計。上帝國的影響力也是這樣,在上帝奇妙作為下,即使是最微小的「善」,也將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經文:

路加福音 13:22-13:30

註釋:

63. 十三:22—30節,一般人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他會得救嗎?」或是「不信的人會得救嗎?」就像耶穌往耶路撒冷的途中,有人問耶穌「得救的人不多吧」這樣 的問題一樣。其實,不要先問誰會得救,或不能得救,這不是我們的問題,真正要先問的問題是:「像我這樣罪重的人,上帝會救我嗎?」或是這樣說會比較好: 「主啊,求你赦免我,因為我實在不配進入你的國。」用這樣的態度來看這段經文,或許會比較容易明白。
經文:

路加福音 13:31-13:35

註釋:

64.十三:31—35節,耶穌會罵人喔,看,他罵希律安提帕王是「狐狸」,比施洗約翰罵那些想要接受他洗禮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毒蛇」客氣了些(參考馬太福音三:7)。大概是因為希律安提帕王殺死了施洗約翰吧,才使耶穌用這樣的口氣罵他。

第33節,先知乃是「上帝的代言人」之意,耶路撒冷既然是敬拜上帝的中心,但卻被宗教領袖們把持,且使信仰的內涵扭曲了,上帝的僕人有責任使之導正過來。
經文:

路加福音 14:1-14:6

註釋:

65. 十四:1—6節,這是路加特有的資料,也是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第三次接受法利賽人吃飯,前兩次分別記載在第七章36節,和第十一章37節。福音書記載耶穌在 安息日治病的故事不少,包括逐出污靈(馬可福音一:21—28),治好一位手枯乾的人(三:1—6),一個被邪靈附著長達18 年的女人(路加福音十三:10—17),使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能看見(約翰福音九:13)。

現在是法利賽人在家裡邀請耶穌吃飯,因此,這必定是吃晚餐,晚餐一開動就過了安息日,這樣他們就可以溫熱爐灶,否則就是違反安息日。也因為時間逐漸接 近過安息日的時刻,這個患水腫的病人才有可能出現在耶穌面前,期盼耶穌的醫治。對耶穌來說,只要是苦難,即使是安息日也要解救這樣的生命苦難。
經文:

路加福音 14:7-14:14

註釋:

66.十四:7—14節,這段也是只有路加才有的資料,說出法利賽人的虛偽和驕傲。第7至11節,提到「婚宴」,很快使我們聯想與上帝國的宴席有關。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主,人在以上帝為主的宴席中,應該要知道怎樣謙卑,因為主人是上帝。

第12至14節提到如何當一個好的主人。法利賽人喜歡炫耀社會地位,或是受人稱讚。但是耶穌將重點放在上帝國,上帝對人的獎賞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因 為上帝的獎賞才是永遠的,人的獎賞都是短暫的。使徒保羅說:「我們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察驗我們內心的上帝。」(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他又說:「我向 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4)
經文:

路加福音 14:15-14:24

註釋:

67. 十四:15—24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在第22節,上帝國永遠都「還有許多空位」,這也是為甚麼要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的原因。另 外一點,有許多人原先是可以在上帝國裡享受那美好筵席的,卻因為找了許多的藉口,結果失去了,他們的位置已經被別人取代。請注意,取代原先被約定的人的, 是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這些人在當時社會都是最可憐的人,他們生存的方式是行乞。這也是作者路加寫這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要讓當代社 會邊緣人看到福音。上帝國絕對不是用錢、地位、身體健康、名望、學經歷等可以進入的,有時這些反而是阻礙了進入上帝國的機會呢。
經文:

路加福音 14:25-14:35

註釋:

68. 十四:25—35節,要跟隨耶穌傳福音,確實是一件很大的生命挑戰,因為「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也很少。」(馬太福音七: 14)既然門很窄,路又難走,誰會喜歡呢?少之又少,這樣,要傳這種福音當然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除非有相當的覺悟,也要對生命有高超的領悟,才能「放棄一 切」。耶穌不會勉強人來跟隨他去傳福音,真正想要傳福音的人,會明白自己是為了甚麼。我們在早期許多宣教師的身上看到耶穌所說的,他們確實是放棄了一切到 各地去見證福音的信息。
經文:

路加福音 15:1-15:1

註釋:

69.第十五章的主要背景在第1節,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對耶穌跟 「稅吏和壞人」在一起而埋怨,因此說出了下列三個比喻;包括找回失落的一隻羊、尋獲失去的一個銀幣、浪子再次回來找慈愛的父親。這三個比喻都有一個共同主 題: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喜悅,連天上都參與了這份喜悅。

a. 為了找迷失的羊回來,牧羊人並不是將99隻放著不管,他是託其他牧羊人看管,因為猶太人採社區制,羊群是社區牧羊人共同看管放牧。

b. 失落的一個銀幣,很可能是這個女人用很長的時間積蓄起來的,對一個貧窮的女人來說,雖然只是一個小銀幣,也是一大數目。何況十個銀幣可以串成一條項鍊,如果失落一個,等於失去一條項鍊,她就無法在節期中戴著它。

c. 尋找失落的東西是如此用心,尋找失落的人,豈不更該費神?這位慈愛的父親並沒有停止尋找孩子,也沒有放棄機會,他是一直在期盼孩子回來。當孩子回來時,雖然是那樣落魄,他看的是失而復得、死而復活的生命,這才是整個主題中心。
經文:

路加福音 16:1-16:13

註釋:

70.十六:1—13節,這確實是一段常被人提出質問的經文,這樣「機警的管家」不誠實的作法對嗎?如果從第14節看回來,這個比喻可能是在講給法利賽人「愛錢」聽的,如果是從第十五章1至2 節看,則可能是對稅吏有啟示作用。

a. 如果是對愛錢的法利賽人,則耶穌說這比喻,為的是希望他們能在斂財之時,多考慮一下那些貧困的人的需要,能減輕貧困人的負擔,就是上帝所喜悅的事。

b. 假如是對稅吏來說,則徵稅已經在猶太人中造成很大的生活負擔,如果他們能夠減少稅額,不要超收,他們將在民眾中得到更多的朋友。

c. 這個財主累積錢財的來路也不明,因此,當這個僕人如此減輕欠債者的負擔時,他反而覺得僕人比他更強。換句話說,把不義得來的錢財,扭轉過來,使之更接近義的層次,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經文:

路加福音 16:19-16:31

註釋:

71. 十六:19—31節,這是路加福音書中出名的一個比喻故事,也是甚為膾炙人口的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再次看到耶穌比喻的特色:鮮豔的對比──財主與 乞丐從第19至21節就清楚描述出二者之間極大的對比。再者,死後的際遇完全相對,財主在痛苦的陰間,乞丐在快樂的境界。請注意,這個比喻也說到基督教信 仰的基本認識:永生。沒有「死亡」,只有「永生」,「永生」在快樂、美好的地方,以及「永生」在痛苦的陰間。
經文:

路加福音 17:1-17:6

註釋:

72.十七:1—6節,這段經文可說是耶穌言論集的一部份,路加福音沒有像馬太福音書那樣將耶穌的言論彙集在一起。

a. 第1至4節,也反映出早期教會的現象,彼此之間發生爭執,導致有人離開教會。有些爭執實在是不必要的,何況也有些犯罪的行為,很難見證福音的信息,例如貪 錢的事、淫亂的行為等。耶穌強調任何微小的事都足以讓一個人離棄信仰,同樣的,任何微小的愛心,也會使人得到福音的信息。

b. 能夠饒恕別人,和勸勉人悔改,就如同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不能分開。但是,要饒恕別人卻需要極大的信心,因為勸勉人容易,要饒恕別人可需要相當的信心才能達成,因此,需要耶穌的扶持幫忙。
經文:

路加福音 17:7-17:10

註釋:

73. 十七:7—10節,古代的人,當主人看到僕人用心、認真工作時,他會感動到自己替僕人做些服務的工作。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7節:「主人回來,發現這些僕人 警醒,他們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帶,讓他們坐下來吃飯,親自伺候他們。」不過,這並非是所有的主人都會如此,而即使主人願意這樣,並非 表示僕人的角色可以隨時更換或混淆,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僕人就是僕人,這點很重要。

將這樣的觀念帶入我們的身上,讓我們清楚自己就是人,是實實在在的人,只要是人,就不是神,這點弄清楚了,會明白人的有限和軟弱。
經文:

路加福音 17:11-17:19

註釋:

4. 十七:11—19節,這段經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凸顯出作者路加非常重視外邦人──撒馬利亞人。四本福音書中,作者路加描述外邦人的好處最多,他就 是要告訴大家: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僅止於為了猶太人,而是為了所有的人。作者路加很技巧地說出,會感謝上帝救贖恩典的人,竟然不是猶太人,而是撒馬 利亞人,而這卻是猶太人所瞧不起的族群。

再者,請注意第19節,耶穌對這個回來感恩的撒馬利亞人說「你的信心治好了你」這句話,和第八章48節記載耶穌對那位摸耶穌外袍衣角使血漏病得醫治的女人說的相同,這說明了一件事:肉體得醫治,並不表示人的生命得到拯救。
經文:

路加福音 17:20-17:21

註釋:

75. 十七:20—21節,法利賽人想要知道上帝的主權(上帝國)甚麼時候來到,耶穌在這裡很清楚說,就「在你們心裡」。這句「在你們心裡」,也可以是「在你們 當中」。換句話說,上帝的主權(上帝國)不是指某一個地區,或是某一個特別的地方,而是人心的謙卑、順服於上帝的旨意和教訓。
經文:

路加福音 17:22-17:37

註釋:

76. 十七:22—37節,這是一段和末日的景象有關,可以分成兩段落來看;第一段是第22至30節,這段經文主題是:人子來臨的日子。耶穌連續舉出幾個例子說 明人子來臨的時刻,都是無法預料得到的。第二段是第31至37節,這段經文是在確認必定有審判,耶穌用「屍首在哪裡,禿鷹也會聚在那裡」這句當時甚為流行 的俗語,說明末日的景象並非遠在人的經驗之外,或是可見的範圍之外。其實,只要細心觀察生存的四周圍,就會發現審判的時刻離我們不遠。
經文:

路加福音 18:1-18:14

註釋:

77.十八:1—14節,這段經文都是在談「祈禱」的事,耶穌舉了兩個例子說明祈禱的意義。

a. 第1至8節,祈禱態度應該是執著地、有信心地堅持下去。不過,也別忘了箴言的作者給我們的警語:「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箴言二十:25)

b. 第9至14節,祈禱是和上帝說話,人面對上帝時,除了謙卑、認罪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再者,祈禱不是用來控訴別人的罪惡,不要以為上帝「好像」甚麼都不知道,其實,祂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
經文:

路加福音 18:15-18:17

註釋:

78. 十八:15—17節,我們都曾經當過小孩,也經常接觸到小孩,想想看,他們與成人最大的不同是甚麼?他們在言行舉止上有甚麼特徵?當門徒們爭著要坐大小位 置的時候,耶穌就「找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他們中間」,抱著小孩告訴門徒們:「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 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馬可福音九:33—37)人總是喜歡看「大」、體面、位階高等等這樣的人、事、物,耶穌教導我們的卻不是這樣。
經文:

路加福音 18:18-18:30

註釋:

79. 十八:18—30節,有錢不是罪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用錢取得「上帝國的子民」的資格,則是沒有門路,因為上帝國不是資本家、有錢人的囊中物,更 危險的是,錢還可能成為進入上帝國的絆腳石呢。這個富有的財主,一方面說他已謹守了誡命,另一方面卻對賙濟窮人顯得困難。值得注意的是,人往往會忽略了自 己得到錢財的方法是否正確。再者,有能力(包括錢財、知識)的人,要盡社會責任,缺乏這樣的認識,很可能使自己成為壓搾別人的人。
經文:

路加福音 18:31-18:34

註釋:

80.十八:31—34節,一般人不喜歡談死、苦難的問題,耶穌卻是一再地告訴他的門徒他將要受難、死的事。但是已經快接近耶路撒冷了,門徒對他這樣一再地談到這件事的反應,還是「茫然無知」。基督教的信仰如果不是從「苦難」去了解,也會和門徒一樣「茫然無知」。
經文:

路加福音 18:35-18:43

註釋:

81. 十八:35—43節,瞎眼,在早期的社會是靠乞食維生。但是,他雖然是眼盲,心卻不盲,因為他知道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意思是以色列人民期盼已久的拯 救者。隨時保持心靈的儆醒,比甚麼都重要,否則,我們很可能是眼睛亮晶晶看出事物的貴賤,卻看不出生命拯救的源頭 ──耶穌──出現在我們面前。
經文:

路加福音 19:1-19:10

註釋:

82. 十九:1—10節,就像我在介紹路加福音書作者時所說的,作者路加非常關心社會邊緣人,或是被當時猶太人所厭棄的人,在他寫的這本福音書中,一再提起稅 吏、撒馬利亞人的好。看,現在又提起稅務長撒該,是一位看到耶穌、認識耶穌後,知道改變自己的人。注意,耶穌並沒有要求撒該放棄所有的財產,也沒有要求他 像利未一樣去跟隨他。撒該只將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且表明願意以四倍賠償被他欺詐過的人,耶穌就肯定了他的作法,並且說「救恩」降臨在撒該的家。
經文:

路加福音 19:11-19:27

註釋:

83. 十九:11—27節,同樣的比喻,在馬太福音用「產業」,在這裡是用「城」。在這裡的主人是貴族,他是「要被冊封為王」,因此,主人的背景必然跟權勢有密 切關係。再者,當主前四年,希律大帝死的時候,將財產分給他的孩子,其中巴勒斯坦地是分給亞基老王,但是這樣繼承必須先取得羅馬皇帝的同意。那時候,猶太 人因為不喜歡亞基老王,因此也派代表去羅馬晉見皇帝,要求不要同意亞基老王的任命案。後來羅馬皇帝還是准了亞基老王當統治者,只是沒有給他「國王」的名 號。因此,當耶穌在講這個比喻時,猶太人很快就會想到是在說亞基老王的事件。

a. 這個比喻與馬太福音不同的地方,馬太福音是按照每個人的能力分配,這裡是僕人有十個,每個人分配相同的額數── 一個金幣。

b. 同樣的錢,有的僕人賺了十倍,有的五倍,有的是原封不動地用手帕將之包起來。

c. 將錢用手帕包裹起來的僕人,真正的問題是在第21節,找了藉口來說明他沒有去做生意的理由。但是,基本上是主人分配給所有的僕人都同樣一個金幣,且賺十倍、五倍的都受到肯定。換句話說,主人要求的不是賺多或少,而是知道將主人所交託的使用出來。

d. 上帝給我們每個人都有才能,至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基本才能,不拿出來用的人,即使找了許多藉口,也不會得到上帝的認同。
經文:

路加福音 19:28-19:48

註釋:

84.十九:28—48節,從這裡開始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

a. 第30節說這頭驢是「沒有人騎過的小驢」,猶太人傳統上是還沒有用過的牲畜只作為獻給上帝用(民數記十九:2,申命記廿一:3),因此,作者在暗示著這隻驢的主人的用心,就像那位拿極珍貴的油抹耶穌的女人一樣,給耶穌用的,都是最為珍貴、好的。

b. 法利賽人對群眾和門徒們如此擁戴耶穌顯然很吃味的樣子,他們甚至認為是耶穌門徒在「鼓動」群眾這樣做,因此要耶穌禁止門徒們呼喊。通常在這時候是吟唱詩篇 一一八篇,很可能在法利賽人聽來覺得刺耳,因為這首詩的第25節說:「上主啊,救我們,拯救我們;上主啊,求你使我們順利成功。」如果群眾繼續唱這樣的 詩,豈不等於在肯定耶穌就是救主,這是法利賽人所無法接受的。

c. 群眾的歡呼並沒有使耶穌的心盲了,因為他清楚知道到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是甚麼。人常常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麻木了,也混淆了自己的良知。看,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城第一件事,就是為該城哀哭。為甚麼耶穌會為該城哭?有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該城即將面臨的災難(主後七十年,羅馬提多將軍帶兵進入,並且摧毀了聖殿),也有 可能是為該城沒有悔改,一再迫害上帝僕人──耶穌自己將面臨被判死刑──的事難過而哭泣。再者,猶太人一直在想的,都是政治上的解脫,卻忘了人的心若沒有 改變,即使是個獨立的政治體制,也是枉然。因為人心若離棄上帝,就算擁有政治上的自主,很快就會遭遇到毀滅的命運。

d. 潔淨聖殿的事件在四福音書都有記載,可見這件事一直流傳在猶太人當中。就像前面所敘述的,人心的污穢,導致宗教聖地也會遭到污染。而耶穌潔淨聖殿的事,當時沒有任何宗教領袖敢出來阻擋,原因是他們本身就是污染源,因此,只能在事後設計要謀害他。
經文:

路加福音 20:1-20:18

註釋:

85.第二十章都是猶太人領袖對耶穌潔淨聖殿後的連續反撲;他們深深知道如果不趕快解決耶穌,這樣下去,不會再有好日子和財源的利益。

86. 二十:1—18節,最先來找耶穌並向他提出問題的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代表──祭司長、經學教師、長老。由於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 (Sanhedrin),乃是猶太人最高的權利中心,因此,他們向耶穌提出「誰給你這權」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問題是:沒有他們授權,耶穌怎能以 如此方式潔淨聖殿,即使聖殿有問題,也輪不到耶穌來整理,他們可以決定怎樣處置。換句話說,耶穌這樣的行徑簡直就是使猶太人最高議會失去權威了。

其實,信仰的事應該說是沒有所謂「權威」可言,因為這是對上帝的愛的回應。但是,信仰如果失去表達上帝的愛,那才是有問題。在聖殿裡作買賣,且是手腳都不乾淨,這已經沒有「上帝的愛」可言了。

87.二十:9—18節,路加福音因為是寫給外邦人看的,因此,記載這個比喻的開始沒有像馬可福音那樣,引用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葡萄園景況,直接就說「有一個人開墾了一個葡萄園」。

a. 第9節說這個主人「在外住了一段時間」,這表示葡萄園的佃戶確實從葡萄園收益不少,足夠繳納給園主的租稅。

b. 第16節可以說是這個比喻的中心,說到園主一定會採取懲罰的手段對付那些惡劣的佃戶,而懲罰最具體的方式,就是「轉租給別人」。對猶太人一再自喻為上帝的葡萄園來說,這種「轉租給別人」確實是很大的羞辱。但對外邦人來說卻是很大的恩典和喜悅。
經文:

路加福音 20:19-20:26

註釋:

88. 二十:19—26節,整個陷阱是很明顯地出自偽造,第20節說「他們收買了一些人,假裝善意,向耶穌提出問題」,這些宗教領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角色和工作 的關係,而更加謹慎自己的行為,這才是問題的中心,因為十誡的第九誡很清楚說「不可作假干證陷害人」,他們這樣教導人,自己卻違反所教導的事。

怎樣才能像耶穌所說的「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呢?這實在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經文:

路加福音 20:27-20:39

註釋:

89.二十:27—39節,撒都該人來見耶穌,他們是屬於祭司階級的貴族,耶路撒冷聖殿主要就是由他們負責管理,包括祭典,以及維持聖殿的「神聖」,他們也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之一。

在他們的觀念中,復活的信仰是荒謬的。因此,他們採用摩西法律規定的「兄終弟及」(參考申命記廿五:5— 10),設計這個問題來問耶穌。耶穌的回答很清楚,要撒都該人知道,以人的看法在看上帝的工作,差距是很遠的。人的生命是上帝所造,也是上帝在管理,因 此,復活後的生命也是上帝在管理。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復活的世界,並不是現今世上的延伸,而是完全屬於上帝的。
經文:

路加福音 20:41-20:44

註釋:

90. 二十:41—44節,猶太人一直將「大衛的子孫」看成是要再來臨的彌賽亞,且這位彌賽亞是一位屬於「政治」領域的,他的來臨,是要重建以色列帝國,就像大 衛王朝一般。但是,耶穌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他們,真正的彌賽亞並不是屬於大衛的子孫,而是大衛的主。換句話說,耶穌要讓他們知道,真正的彌賽亞並不是在建 立一個政治王國,而是要帶領人回到上帝的國。
經文:

路加福音 20:45-20:47

註釋:

91.二十:45—47節,雖然只是短短幾節經文,卻也道出了宗教領袖們骯髒的一面──虛偽,且又貪婪。最要不 得的是「吞沒寡婦的家產」。在先知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知一再呼籲要善待寡婦、孤兒,因為他們生活壓力比一般人更艱困。但是,這些宗教領袖卻常常教導 人說,供應給拉比(通常經學教師都被稱為「拉比」──老師之意),是最美好的信仰見證,更甚者會說:疼愛拉比,就像獻牲祭給上帝一樣。這樣的教導很容易感 動婦女捐出錢財,包括了寡婦在內。其實這樣的教導是在欺騙人。雖然聖經也教導說要「愛人如己」,但是人絕對不能把自己比作上帝。
經文:

路加福音 21:1-21:4

註釋:

92. 廿一:1—4節,所謂「窮寡婦」,指的是那些失落了丈夫,且又沒有留下孩子的婦女,她也因此不能繼承先夫所遺留下來的財產,除非丈夫的兄弟或近親願意與她 同房,替她丈夫留下後代,才能得到遺產。否則,她只能靠乞食維生,生活必然相當清苦(參考舊約路得記)。但是,這個窮寡婦即使在那樣清苦的生活中,也將 「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這樣的信心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不因生活苦,對上帝有怨言;也不因貧困,減少奉獻的心志。這裡我們也看到奉獻真實的意義, 在於內心的敬虔,不在於數字的多寡。
經文:

路加福音 21:5-21:6

註釋:

93.廿一:5—6節,請注意第5節,作者路加說聖殿 用「精美的石頭和還願的禮物裝飾成的」,所謂「還願的禮物」,是指猶太人為了表示感謝上帝,獻上最精緻的禮物裝飾在聖殿門口處。因此,一般人會看到聖殿精 美的外表,卻忽略了信仰的本質並不在這些外表的裝飾,而在內心的誠實,甚至信仰更需要實踐出上帝的公義(慈愛),否則就不會有意義可言。
經文:

路加福音 21:7-21:37

註釋:

94. 廿一:7—37節,都是談到關於末日的預言。可能是與耶穌提到聖殿將會「被拆下來」的事件有關。在這段經文中,其中心的題旨在於「那日子」(那時候),也 就是舊約聖經先知一再提醒的「耶和華日子」。原本這日子在以色列民族期盼的是大得勝的日子,是上帝讓以色列民族統治萬國的日子。但是先知早已經提起「那日 子」將是上帝對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民──審判的日子,是災難,不是祝福(參考阿摩司書五:18—20)。

再者,這段經文也提醒大家必須用「儆醒的心」隨時準備上帝的日子來臨。保持「純潔」的心靈,遠比數算上帝的日子是甚麼時候更重要。
經文:

路加福音 22:1-22:5

註釋:

95. 第廿二、廿三章,是記載有關耶穌受難的事件。在這兩章中,有關被捕和審問的經過,寫得很詳細,作者路加也提供了幾件比較特殊的資料;包括耶穌要門徒「沒有 刀的,賣掉衣服去買一把」(廿二:35—38),審問耶穌的時候,彼拉多還將耶穌轉移給希律審問(廿三:6—12),最特別的地方是,作者路加將門徒們爭 論誰大誰小的事件,編排在耶穌與門徒守最後晚餐的時候發生(廿二:24—30),充分顯示出作者路加的用心。

96. 廿二:1—5節,除酵節,長達一個禮拜之久,在這一禮拜中都不可吃帶有酵的食物,在當時為的是要表示兩種意義:(1)出埃及的行動是非常神聖的,因此,不 可食用帶有不潔的食物(酵,被看成是不潔淨的食物),以色列人用這種方式在表明聖潔的意思。(2)出埃及後要快速趕路,且第一階段就要走三天的路程(參考 出埃及記三:18、五:3、八:27),才會停留,因此,吃不含酵的麵包,比較能夠支撐較久的時間。

「撒但進入加略人猶大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猶大給撒但找到了機會。這是作者路加非常特別的看法。人若要防止犯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給撒但有機 會,也就是不要有壞念頭,尤其是試探上帝的念頭。在主禱文裡有一句話:「不要讓我們遭受承擔不起的考驗。」其意就是祈禱上帝,不要使我們陷入試探上帝的罪 惡中。人最大的罪過就是想要試探上帝,或是說想要和上帝爭位置,這是我們承擔不起的考驗,絕對不要有這樣的念頭產生。猶大出賣耶穌,這是他所承擔不起的 事,但是他卻讓撒但得到機會。想想看,我們是否也會跟他一樣?
經文:

路加福音 22:7-22:13

註釋:

97.廿二:7—13節,只 有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差派彼得和約翰去準備逾越節的晚餐。那個拿水瓶的人,應該是用「水瓶」作為暗號,好使耶穌得以和他的跟隨者一起用逾越節的晚餐。從第 12、13節可以看出這是經過事先安排的,很可能是因為耶穌知道猶太人宗教領袖想要謀害他,所以,他不想公開,因此暗中進行此事,而猶大卻因而找到機會, 因為他可以提供耶穌和跟隨者守逾越節晚餐的地點。
經文:

路加福音 22:14-22:23

註釋:

98.廿二:14—23節,這段經文可以 分成兩部分,其一是第14至18節,這部份可能就是原先的傳統──逾越節的晚餐。其二是第19至20節,這部份才是後來延伸出來所謂的「聖餐」。逾越節的 晚餐可以說是每一個猶太人都會遵守,且是很嚴肅的態度在遵守的宴席。第16節是重點,這一節耶穌再次暗示這是最後的晚餐,也許門徒聽到的以為是古老時代要 走出埃及的「真正行動」呢,因為他們一直以為耶穌就要像摩西帶領他們走出羅馬帝國的統治、管轄。他們沒有想到這會是受難前的最後一餐,否則他們不會在這時 候還在爭論誰大、誰小。
經文:

路加福音 22:24-22:30

註釋:

99.廿二:24—30節,門徒在這時候爭論誰大、誰小,確實對逾 越節晚餐或是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來說,都是極大的諷刺。這段經文也是路加福音最特別的編輯之一,因為作者將這段經文編排在此,更加說明了門徒確實不明白 耶穌受難的意義,就如同作者在耶穌第三次對門徒預言即將受難的時候,用「對耶穌所說的話茫然無知,因為那些話的意思是隱藏著」(路加福音十八:34)來描 述門徒們確實是不知道耶穌受難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從這裡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基督教會裡,如果發生爭論位置的事件,就是不清楚受難的信仰意義。而基督教的信仰是從受難入門的,沒有明白受難的意義,就無法明白復活的信息。沒有明白復活的信息,就是不懂得基督教信仰的真諦。
經文:

路加福音 22:31-22:34

註釋:

100. 廿二:31—34節,看,作者路加再次用「撒但」來試探彼得了。換句話說,撒但已經擾亂了彼得的心,就像農夫拿著篩子在篩穀子一樣,原本農夫篩穀子是要將 壞的去掉,但是在這裡卻是要攪局,但是耶穌會為彼得代禱。看,人是那樣的軟弱,而耶穌對人性的弱點則是相當清楚。祈禱是抵擋誘惑最好的力量來源。
經文:

路加福音 22:35-22:38

註釋:

101. 廿二:35—38節,這是一段很難解的經文,為甚麼耶穌會要門徒「賣衣服去買刀」?這是很奇怪的事。用兩把刀要作為防範受難,或是拒捕,都不足以抵抗要捕 耶穌的人的武力。那倒底是怎麼一回事,耶穌會要門徒賣衣服買刀?有一種可能,就是當耶穌在預言他即將受難時,門徒開始討論怎樣對付,此時耶穌告訴門徒,如 果害怕被抓,不如去買刀來自衛吧。當門徒說身上有兩把刀時,耶穌就說「夠了」,意思是這是沒有甚麼用的,因為在耶穌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 基礎,惟有愛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經文:

路加福音 22:39-22:46

註釋:

102.廿二:39—46節,馬可福音告訴我們, 耶穌帶門徒去祈禱的地點是在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這原本是個「搾油池」,可見以前是採收橄欖和搾油的地方。第39節的「照常」二字,說出他們進入耶城 後,常常前往此處聚會,也因此,猶大才知道要帶人來此地抓耶穌。第43至44節,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作者喜歡用的「天使」資料再次出現。祈禱是得到力 量的來源,作為一個人的耶穌,需要上帝的力量幫助他承受這樣十字架的苦難。祈禱也是人抵擋誘惑最好的方式。
經文:

路加福音 22:47-22:53

註釋:

103.廿二:47—53節,「猶大,你用親吻來出賣人子嗎?」耶穌早就知道猶大的計畫,在此,他再次提醒猶大,希望他能夠清醒過來,但是就如同作者先前說過的,「撒但進入加略人猶大的心」(廿二:3),此時的猶大已經失去了排拒撒但誘惑的力量。

即使在最後的時刻,耶穌也再次給猶大機會,但是他把這機會失去了。我們是否有抓住這最後的機會?或是我們已經被撒但蒙蔽了良知,繼續出賣耶穌的勾當?
經文:

路加福音 22:53-22:62

註釋:

104. 廿二:54—62節,彼得否認耶穌的事件,一直在基督教會裡被傳述著,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特別強調彼得連自己是加利利人的指控也否認了!(馬可福音十 四:70—71,路加福音廿二:59—60)路加福音重點放在第61節,當彼得尚在否認他和耶穌的關係的時候,耶穌反過頭來「注目看」他,換句話說,彼得 否認耶穌的舉動,耶穌曾親眼看著他。看,這是多麼特別的一幕啊。當我們在「出賣」耶穌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主耶穌就在旁邊「注目看」著我們?
經文:

路加福音 22:63-22:71

註釋:

105. 廿二:63—71節,福音書在描述這些宗教領袖們控告耶穌的任何罪名,他都拒絕回答,但是當他們問及他和上帝的關係時,耶穌的回答都是肯定地說「是」。 「你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對猶太人來說,可以說答案是絕對肯定的,他們本來就是自認是上帝的兒子,即使今天的基督徒也會是這樣的回答,這些宗教領袖用這個 問題問他,只是想要找出耶穌在回答時,會有甚麼特殊的說法,結果他們如心所願地聽到這句「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全能上帝的右邊」,這表示耶穌不只是單純的 是「上帝的兒子」,更是上帝派遣到世上來的彌賽亞,這一點才是宗教領袖們所無法接受的。
經文:

路加福音 23:1-23:12

註釋:

106. 廿三:1—12節,宗教的問題,羅馬政府向來給予猶太人有很大的自主權,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也知道,如果用「宗教」的理由控告耶穌,羅馬政府可以不理會他 們。因此,他們早就設計好要用「政治性」的理由控告耶穌,從他們設計提出「向羅馬皇帝凱撒納稅是不是違背我們的法律」這問題,就已經知道他們要的是「政治 上的理由」。如今他們將耶穌押送到彼拉多面前,控告的理由就是這麼政治化──煽動人民,反對向皇上納稅。他們一再強調耶穌是到處煽動人民呢。但是,如果耶 穌真的煽動人民,拒絕繳稅,羅馬政府早就會知道,因為從稅收是否正常就可以看出,顯然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因此,當他們用這理由控告耶穌時,彼拉多用 「查不出這個人有甚麼罪狀」回答他們。

a. 第6至12節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在第九章9節,作者曾作了一次伏筆,說希律「一直想見耶穌」,現在有了機會,他看到了耶穌,但是,並不真正的想認識耶 穌,他就跟一般猶太人一樣,喜歡看「神蹟」而已。也許他也和一般猶太人相同,都把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當作「變魔術」般看熱鬧的態度吧。再者,希律並不是真 的想看耶穌,他還曾經想過要殺耶穌(路加福音十三:31)。

b. 第12節是重點,原本交惡的彼拉多和希律由於審問耶穌的緣故,從此修好了。這就如同法利賽人為了要除掉耶穌,不惜自己的立場而去跟希律黨人勾結設計耶穌一樣(馬可福音三:6、十二: 13)。
經文:

路加福音 23:13-23:25

註釋:

107. 廿三:13—25節,第22、23節是作者強調的,彼拉多連續三次對群眾宣告查不出耶穌有任何罪狀。但是群眾的聲音勝過公義和良知,這就是撒但「橫行的時 刻,黑暗掌權」(廿二:53)的明確記號。可見要維護良知和公義,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相當的信心和勇氣呢。
經文:

路加福音 23:26-23:43

註釋:

108. 廿三:26—43節,第34節也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作者一再表明上帝是個慈悲的天父,他對於人一再地犯罪,是一再容忍、寬恕。我們可以說整本路加福音 就是在介紹上帝是個滿腹慈悲的天父,就像第十五章所介紹的那位慈悲的父親一樣,對悖逆的兒子回來,都不計較先前所犯的過錯。看,耶穌已經被釘十字架了,還 是在祈求天父寬恕人民的無知。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所要介紹給大家的上帝。
經文:

路加福音 23:44-23:56

註釋:

109.廿三:44—56節,第46節「父親哪,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也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這句話是引用自詩篇第卅一篇5節,詩篇的作者說上帝會拯救願意將自己交託在上帝手中的人。

作者也強調亞利馬太的約瑟雖然是猶太人最高議會(Sanhedrin「三和林」)的成員,但是他和其他的議員不同,因為他沒有附和他們的計謀,意思就是對於謀害耶穌的行為,約瑟是持反對立場的。這在異口同聲的環境中要如此堅持,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經文:

路加福音 24:1-24:12

註釋:

110. 廿四:1—12節,「你們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這是路加福音描述「兩個衣服發光的人」對那些遠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到耶路撒冷,且親眼目睹他被釘十字 架,以及被安葬後才回去準備香料要去墳墓裡塗抹耶穌身體的婦女所說的話,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整個復活神蹟最重要的一句話,在四本福音書中,這句話最具有特 色,因為真正復活的人,不會活在死人當中。換句話說,死的人,當然找不到活人。人若是因為罪帶來的生命是死的,怎能找到來自上帝的復活生命呢?不可能!

沒有人會相信復活的神蹟,因為這是遠遠超過人類的生命經驗。這也就是說因罪而帶來生命死亡的人,是無法了解上帝奇妙作為的。
經文:

路加福音 24:13-24:52

註釋:

111. 廿四:13—52節,不是人找到復活的主耶穌,而是復活的主耶穌親自向人顯現,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能力無法看到復活的神蹟,除非復活的主耶穌親 自向他所呼召的人啟示出來。以馬忤斯的路上經驗說明這件事,在大馬士革途中的掃羅也是這樣的經驗(參考使徒行傳九:3—6)。如果沒有復活的主耶穌親自啟 示,即使是復活的主耶穌站在人的身邊,人也是無法認識出來。因此,復活的神蹟不是靠人自己的能力所能辨識,而是賜給復活生命的上帝親自開啟人的心靈才能得 到。

第47、52節,作者都提起耶路撒冷,這也是路加與馬可福音作者觀點上差異之處;路加福音強調宣教的中心在耶路撒冷,但是馬可福音的作者認為要回到加利利去看耶穌在那兒所做、所言的一切。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