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詢  A+放大  A-縮小
經文:

以弗所書 1:1-1:14

註釋:

以弗所書第一章
1.第一章:
就像其他書信一樣,使徒保羅一開始就是先寫上自己的名字,這也是當時寫書信的一種範本。但前面已經有敘述過,這封以弗所書是否是使徒保羅所寫的,至今還是聖經學者探討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不是使徒保羅寫的書信,而認為是一封在當時亞細亞眾教會信徒間傳閱的書信。不過也有可能是使徒保羅要他的助手替他寫這封信,他將大意說清楚後,助手寫的時候,開場白就以「我是保羅」的樣式寫這封書信。

在這一章中,使徒保羅強調所有聽信耶穌真理信息的人,就會充滿著上帝賞賜的聖靈,而這聖靈就是上帝啟示真理的力量。而上帝已經使耶穌從死裡復活,這位復活的耶穌已經坐在上帝的右邊,上帝以他作為所有教會的元首,是所有教會的中心。

2.第一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原本是只有一句話,也可說是整本聖經中最長的一句話,長達12節。在這段經文中,通常會將之稱為「三一頌」,因為在這段經文中,先歌頌「父上帝」奇妙的作為(第3至4節),然後述說上帝藉著「基督」完成祂拯救的計畫(第5至12節),最後說上帝應許將「聖靈」賞賜給所有信基督的人(第13至14節)。

第1至2節,就像寫給其他教會書信一樣,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開頭都會有他的名字和請安話語。再者,也像寫其他書信一樣,使徒保羅都會先自我介紹是「基督耶穌的使徒」,就如同他寫給羅馬、哥林多、加拉太等教會的書信一樣。特別是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信中,開場就強調自己之所以成為「使徒」,並「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參考加拉太書一:1)。使徒保羅之所以會用這樣的開場白,最主要是當時教會裡有一股反對他的聲浪,認為他沒有跟隨耶穌基督傳福音,且在福音開始傳播時,還是迫害者。現在卻成為福音事工的播種者,這點讓當時許多猶太基督徒相當無法接受。

其實,真正的理由是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傳福音時,反對要求外邦人必須先接受割禮才得以進入教會,他一再強調耶穌基督就是拯救的中心,有沒有割禮,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會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參考加拉太書六:15),他對割禮的態度,使他和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之間有很大的隔閡,甚至因此演變有些人還為此事到使徒保羅所開拓的教會去,說使徒保羅所說的不是「福音」,因為他沒有教導外邦人先接受摩西法律規定的割禮,這就是令使徒保羅傷心的「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6—10)。因此,他強調自己的「使徒」角色和身份,主要是在說明他所傳的福音,是真實的,是與復活的耶穌基督有不可分開的關係。

在有些古老的抄本裡,並沒有「寫給以弗所地方」這句話,也因為這樣,有許多學者認為這封書信並不是寫給以弗所教會信徒的書信,而是給許多教會信徒共同傳閱的書信。

這裡的「忠心」一詞,表示在信心上表現出堅忍、毅力。意思是指很清楚自己所信的。「恩典」,這表示上帝賞賜的救恩,而這救恩就是在耶穌基督身上。而「平安」含有與上帝和好之意。這樣,這兩節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救恩裡,使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能與上帝和好。

第3至14節,這段經文原本在希臘文就是用一句話的形式寫成的。可將之分成三個段落來看:
第3至6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揀選」的問題,除了他說自己是上帝親自的揀選外,這裡他也說到所有信耶穌的人,都是早在上帝創造之前就已經決定要揀選的對象。會有這樣的看法,是有高超信仰的人才體會得出來。換句話說,這句話本意在說明的是:不是人有甚麼好,才會得到上帝的揀選、賞識。而是因為在整個拯救計畫中,上帝早就決定了要找哪些人來成為祂的同工。由於上帝是聖潔的,因此,成為上帝的同工者也必須是過聖潔生活的人(參考利未記十一:44、十九:2,申命記十四:2—3、廿三:14、廿六:19,羅馬書十二:1—2)。要注意的是,成為聖潔的人,是因為揀選帶來的結果,是有聖靈的力量充滿所結出的果實,不是因為人自認為「聖潔」,才使上帝想到要揀選這個人。再者,也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勸勉閱讀此書信的信徒,必須有一種被揀選的榮譽感,因為揀選是上帝極大的恩典。

第7至12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一個基本觀念:拯救,是包括了一切受造之物。不是只有人類而已。這樣的信仰認知與創世記第三章18節提到的,人犯罪之後,上帝懲罰人時,連帶的是土地也受到懲罰,而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基。因為人與整個受造的宇宙存在是息息相關,不能分開的,原因是人受造,是為了與上帝同工管理受造物。人犯罪,使其他受造物被連累。相對的,人得救,也就是整個受造物得到恩典。

第13至14節,這兩節提到一個信了耶穌的人,身上是帶著聖靈所作的印記,這印記是真理的記號,這真理,將使人獲得「完全的自由」。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是不會再有族群的「你」與「我」之間的區別,這點也是此書信的中心信息。
經文:

以弗所書 1:15-1:23

註釋:

3.第一章15至23節:
就像前面提起過的,此書信最中心的思想是在第22至23 節說的,基督就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換句話說,所有信耶穌的人,都是結連在耶穌的身上,因此之故,在基督之名而形成的信仰團契,彼此之間是沒有貴重或卑賤的分別,或是大與小的區別。因為人人都是屬於基督耶穌救贖的對象,都是屬於一個共同信仰團契一份子。

第15至17節,使徒保羅聽到以弗所教會信徒有很好的信心,表現在彼此之間的相愛,這是他最感到欣慰的事,為此,他對上帝獻上感謝。注意第17節這裡所說「聖靈會給你們智慧」,這裡「智慧」一詞,是指「認識上帝」的意思,是明白有關上帝的事。一個人能夠明白上帝的事,不是靠著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也不是因著人的學識背景,而是來自上帝的啟示(請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1—25)。

第18至20節,使徒保羅為所有閱讀此書信的人代禱,懇求天父賞賜給閱讀的人有智慧,明白上帝的旨意,特別是明白上帝行了大能奇事,並使耶穌從死裡復活,讓復活的耶穌基督回到天上。

第21至23節,復活的基督,就是一切的主宰,統治著一切萬有,特別是教會的頭。所有屬於基督名號的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這說明了兩項基本認識:誰分裂了基督的教會,等於在分裂基督身體一樣。在基督的教會裡,沒有任何人可以自視比他人更貴重。因為真正的信仰中心,不是在某個人,而是在復活的基督。
經文:

以弗所書 2:1-2:10

註釋:

以弗所書第二至六章
1.第二章:
這章是在討論一個人若有基督耶穌在他的生命裡,他應該活出怎樣的生命。使徒保羅特別強調上帝透過耶穌向所有的人,不論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在顯示祂奇妙的愛。只要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救恩,沒有任何人例外。

2.第二章1至10節:
將這段經文與第一章13節對照來看,就會比較清楚了;在第一章13節提到信耶穌的人,是屬於上帝作印記的對象,上帝作印記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這個人的生命從死裡與耶穌同復活。也就是在這一章開始所說的「從前」是死的,現在因著信耶穌成為復活的人。使徒保羅說享有這種恩典的人,並不是因為自己有甚麼能力才得到的,是憑著信心得到的。信心,是對耶穌絕對的仰賴,因耶穌改造了我們。

第1至3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說出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都是生活在罪惡的當中。他的這種說法對猶太人聽來是很難接受的。因為在猶太人的認知中,外邦人才是生活在罪惡中,而他們是與上帝有割禮這種「生命之約」,已經有了得救恩典的人。但是,使徒保羅則不是持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只要是人,都是活在罪惡中。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首先看到的字眼是「從前」,表示是在信靠耶穌之前。使徒保羅以耶穌作為一個分界來詮釋人生命的不同情況是,在耶穌之前和之後,有極大的生命內涵的差異。再者,在這段經文中看到另一個字眼,就是「我們」和「你們」;如果是用「我們」,所表示的是指猶太人。如果是用「你們」,對象就是外邦人,或是指以弗所教會的外邦人信徒。

第4至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上帝有豐富憐憫的愛,使所有信耶穌的人,雖然都在罪惡中死去,卻可以因此與耶穌同復活,這是上帝賞賜的特別恩典,是在耶穌裡顯示出來的愛。

第8至10節,如果行為能使人得救,那就談不上所謂的「恩典」。使徒保羅談及「恩典」時,指的是:本來不是人應該得到的,現在卻因為耶穌的緣故,上帝毫無代價的就賞賜給人,這才是真正的恩典之意。基督教的信仰是說因為上帝的慈愛緣故,在耶穌裡,上帝願意毫無條件地賜愛給人類。這樣,人是從耶穌的身上白白地得到這特別的恩典,因此,人不能用之來誇口,只能分享而已。
經文:

以弗所書 2:11-2:22

註釋:

3.第二章11至22節:
在耶穌裡,無論是外邦人,或是猶太人,都將合而為一,這就是使徒保羅很重要的信仰告白。也就是說:耶穌不但使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和上帝和好,也使所有的族群結合在一起。人在耶穌裡,可以超越種族的界線,也超越了文化、歷史、地理、傳統等所帶來的隔閡。我們可以說這一點正是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說的:「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這中心信息就是在此。

第11至13節,在這裡,使徒保羅特別提到外邦人原本不是上帝選民,但卻在耶穌裡而跟上帝有了緊密的關係。這是因為耶穌的死所帶來的救贖恩典。

第14節,這節很重要,使徒保羅說因為耶穌的死,已經使外邦人和猶太人在耶穌裡「合而為一」。這裡所說的「平安」,就是大家所熟悉的「Shalom」之意。「平安」,指的就是不再有恐懼、害怕之意。猶太人之所以要將自己和外邦人區隔出來,主要原因是害怕接觸到他們,認為他們是不潔淨的人,害怕和他們在一起會引起上帝的生氣。但是,使徒保羅說不用再有這樣的恐懼,因為耶穌已經將「平安」賜給了所有信他的人,而這「平安」成為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最重要的結合劑,並且也因為這種結合在一起的平安,把原本隔離、分裂的「牆」給推倒了。

第15至18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藉著耶穌的十字架,不但終止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敵對形勢,而且要讓二者都回到上帝面前。

第19至22節,成為「新人」,這是使徒保羅思想的中心,他在傳福音事工中一再努力要傳述一個重要信息:在耶穌裡,無論是外邦人或是猶太人,都是上帝的一家人,沒有所謂猶太人或外邦人的分別。因為耶穌乃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耶穌的身體,因此,所有信靠耶穌的人,都是建基在耶穌的基礎上。沒有耶穌,就沒有結合的中心點,有耶穌,就沒有所謂外邦人與猶太人之分。
經文:

以弗所書 3:1-3:13

註釋:

4.第三章:
使徒保羅在處理以弗所教會信仰問題時,第一個是把自己的損失擺出來,寧願讓自己受到猶太人的攻擊,自己承擔這樣的辱罵、排斥。第二是肯定外邦人與猶太人同享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第三是他將耶穌放在生命的最高位階看待。他一再強調的是:只有在復活的耶穌裡,人的生命才有盼望和意義可言。

5.第三章1至1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他蒙呼召成為耶穌使徒的奧秘,這種奧秘不是一般人所瞭解的。但他要將這奧秘傳講給外邦人,使所有外邦人都因這奧秘而蒙上帝的救恩。這奧秘其實就是有關耶穌的福音,這福音也同時要給猶太人。因此,所有信耶穌的人都能因此而回到上帝面前。

第1至4節,使徒保羅在這裡用一個嶄新的名詞「囚徒」。他說自己是耶穌的「囚徒」。他寫此書信時,很可能是關在羅馬監獄中,他是為了要上訴羅馬皇帝,因此被押解到羅馬去,他本來是可以得到無罪釋放,可是他拒絕這樣的機會(參考使徒行傳廿六:31—32),寧願被押到羅馬去,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在羅馬皇帝面前見證耶穌的救恩,為了傳福音的緣故。另外一點,他之所以會被猶太人逮捕,其實就是跟他到外邦人地區去傳福音,都沒有強調割禮這件事,而且也為了這件事,猶太人曾組成暗殺團要殺他(參考使徒行傳廿三:12—13),因此,他自稱是耶穌的「囚徒」。再者,古代的囚犯和今天一樣,都是沒有自由的人。使徒保羅用這個的詞,也是在表示他是被耶穌「抓」到的,表示他並不是真正的囚犯,而是為了福音的緣故,他看自己就像是個囚犯一樣。

第4至5節,這裡使徒保羅很清楚說明了一個基本信仰認知:人能夠認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不是從人的能力來得到,而是因為聖靈作工的結果。所以使徒保羅在這裡說是因為聖靈啟示了使徒和先知。我們是從他們傳揚上帝的救恩得到的。

第7至10節,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羅謙卑的態度,他自認是所有信徒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但由於上帝特別的恩賜,揀選他當使徒,讓他可以見證福音的信息給外邦人。而上帝這樣的揀選,其實就是一項特別的奧秘,要使一切受造的對象,都知道上帝的救恩。

第11至13節,使徒保羅說上帝拯救的計畫,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從人類犯罪之初,上帝就已經開始了祂拯救的工作,而這項拯救計畫,就是在耶穌身上顯現出來。因此,所有信耶穌的人都是被拯救的人,都可以坦然地面對上帝的審判。因此,他告訴以弗所教會信徒,不要因為他被囚禁在羅馬監獄而灰心,因為能獲得福音拯救信息,就是一項特殊榮耀。
經文:

以弗所書 3:14-3:21

註釋:

6.第三章14至21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使徒保羅的祈禱文,也可看出他對以弗所教會的愛,從這段經文裡可以看出,他說他一再地為這教會祈求,使該教會的信徒成為有真實信仰生命的團契。這樣大家就能體會出耶穌的愛是怎樣地「長闊高深」。

第14至16節,使徒保羅讓以弗所教會信徒知道,他在為他們祈求,懇求上帝賞賜給他們有力量,可以在信仰上茁壯。

第17至19節,他又向基督祈求,使以弗所教會在耶穌的愛裡有根基。而且這種在耶穌裡的愛,可以延伸出去,讓更多人都能領受到耶穌那完美的愛。

第20至21節,上帝的大能,表示上帝奇妙的作為,而這件奇妙的作為就是在耶穌身上,遠超過人所能想像的。
經文:

以弗所書 4:1-4:16

註釋:

7.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六章: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開始談到有關信仰與實際生活的關係,這也是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之一,他都是先談些信仰理念的問題,先將信仰觀念釐清,然後再論及怎樣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內涵。

8.第四章:
使徒保羅之所以會這樣要求信徒在教會生活上有美好的見證,主要是認為:如果教會是在見證復活的耶穌,是以耶穌作為存在的基石,是要宣揚耶穌在十字架上拯救的愛,那麼,信徒就應該負起見證的使命。但是這個見證復活的信仰使命絕對不只是用說的,也不是用想的,更不應停止在空談,而是必須確確實實在信仰生活中見證出來。因此,他寫信給羅馬、哥林多、加拉太、腓立比等教會的書信中,都會用一些篇幅談論有關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準則,這也是他的書信最可愛的地方,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信徒明確知道,身為耶穌的信徒應該有的教會生活態度是甚麼。

9.第四章1至16節;
在談論信徒的教會生活規律之前,使徒保羅先談到有關教會的根本問題,就是所有的信徒必須在耶穌裡有合一的認識。要有合一的信仰,必須有正確的信仰認知,否則必定會造成分裂。這種正確信仰的基礎,就是耶穌為中心,大家都向他學習,好使信仰生活達到像基督那樣完美的境界。

第1至3節,使徒保羅再次提到自己是因為「事奉主而成為囚徒」。但在第三章13節,他曾表示過,能為福音的緣故受難,這是一件榮耀的事。然後,使徒保羅告訴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必須在信仰上符合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他認為上帝呼召一個人來認識祂在耶穌的救恩,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救恩的福音,進而接受福音。他一再強調的:一個人得救,並不是靠行為,而是靠信心。但是信心必須用生活見證出來。在這裡使徒保羅提到身為基督徒,應該有的五項基本教會生活態度:一、謙遜。這是基督徒信仰生活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因為「謙遜」是在說明人知道自己是個罪人,不完美。二、溫柔。希臘文「溫柔」的意思,是指對自己應該負的責任,會默默地接受,且是心甘情願的態度。另一方面,溫柔,也是指會控制自己的性情,不會濫情,更不會任意製造事端。三、忍耐。是指一個人可以報仇或有能力報仇,但是他卻不願意這樣做。四、以愛心互相寬容。這除了會幫助人知道自己的軟弱,也學習容忍別人的缺陷,並且會以較寬闊的心看待別人。五、以和平彼此聯繫。「和平」的另一個意義也可以說是合一。因為大家都是以耶穌基督作為教會的基石。

第4至6節,這裡使徒保羅用「七」個重要的觀念談「合一」的內容:1.惟有一個身體。這裡的「身體」是指教會。2.惟有一個聖靈。聖靈,是上帝的力量。上帝既然是一位,不會有另一位聖靈出現在我們當中。3.同一個盼望。基督徒生命最大的盼望就是得救。4.惟有一位主。非常清楚地,「主」是指耶穌說的。5.一個信仰,這是指相信耶穌就是生命的基督(救主)。6.一個洗禮。早期的教會為了要讓這些外邦人有一個公開宣認信仰的機會,就透過洗禮作為信仰公開告白的方式。7.惟有一位上帝。對猶太人來說,這種信仰觀念是相當清楚的,但是對外邦人來說往往是很困難的,因為外邦人過去的信仰通常是多神論的。使徒保羅要信徒清楚認識:只有一位上帝,就是天父,萬物的創造者。

第7至8節,使徒保羅說每個人都領受上帝賞賜的特別恩賜。換句話說,「合一」並不是在尋求同樣性,也不是在尋求「一元化」,相反的,使徒保羅讓我們知道「合一」是在「多樣性」之中找到共同的焦點。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就像身體有各種不同器官,分擔不同的功能一樣。
第8節是引用自詩篇第六十八篇18節的詩歌,詩人在說明上帝如同一位戰勝的指揮官一般,進入佔領的城鎮接受民眾的進貢。但使徒保羅引用這句詩有意表明:耶穌就像是一位戰勝的指揮官,但是他並不是接受人民的「進貢」,而是將恩典賜福給人。這恩典乃是使人將罪所帶來的懲罰消除掉,並且將永活的生命注入人的生命裡。

第9至10節,這是針對第8節作解釋的;說明耶穌是先降生在地上,然後因為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並升天了。耶穌是從天上降到人間,通過死亡的道路又復活升天,這樣描述耶穌是非常特別的,主要目的在述說因著耶穌,一切受造物都將因為他的救贖看見上帝的慈愛。

第11至14節,使徒保羅進一步談到有關大家領受不同的恩典,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要使福音的事工更加廣傳。從這段經文看到早期教會的組織型態:包括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等。這裡說到所有這些不同恩賜的人,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這也是使徒保羅的整個思想中心,就是以基督耶穌作為生命最高、最終極的目標,除此之外,別無所求。也因為將耶穌放在最中心的地方,所以無論一個人所得到的恩賜是甚麼,大家都應該將焦點放在同一處上盡心盡力,這樣的信仰才會成長,生命才會豐富、完整。這時,就不會受到誘惑或被欺騙而迷失了正確的道路。

第15至16節,是這段經文的結論,在這兩節經文裡,使徒保羅再次強調:耶穌就是教會的「頭」(元首之意)。這也是他在第一章22節已經說過的。所有的信徒都是朝向這個「頭」連結在一起。
另一方面,既然教會是結連在基督耶穌裡,要怎樣做才能真正的結連在耶穌基督裡呢?使徒保羅用一個非常重要卻易懂的道理:用愛心說誠實話。這句話是與那些「編造巧妙的詭計」,或是「異端邪說」相對立的。如果信仰沒有誠實的心,就是表明:心中沒有上帝。這樣的信仰不屬於用耶穌基督的血所建立的信仰團契。
經文:

以弗所書 4:17-4:32

註釋:

10.第四章17至32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明確地說:一個真實的基督徒,應該活出一個新創造的人的樣式,這是有上帝形像的新人,這種形像是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這點是使徒保羅所有書信的重要信息之一,他強調只有這樣,才能見證出基督復活的意義。

第17至19節,使徒保羅在這裡說他要「奉主的名鄭重地勸告」以弗所教會,這句話已經在說明該教會裡有非常糟糕的信徒,他們自稱是基督徒,卻「過著像外邦人的生活,他們的思想虛妄」,這裡說「思想虛妄」,指的是:明明知道有上帝,卻否認有上帝,這種人只想利用上帝。在他的看法中,這樣的人是不配稱為基督徒的。而「剛愎」一字,原來的希臘文的字根是指比大理石還要硬的石頭。用在醫學上取名叫「痛風石」,就是生長在關節間的異物,導致腳無法行走。這個字用在思想上時,表示的意思就是「僵化」。也就是說思想無法變通接受新觀念。再者,這裡提到「縱情恣慾」和「做各種敗德的事」,都在表明做出與社會道德規範相違背的事。還有,它也指一個人為了要達到自己的慾望和目的,不擇手段要來取得。

第20至24節,使徒保羅提供一個行為的最高範本:上帝的形像是正義和聖潔。使徒保羅說這形像是代表上帝的聖潔和正義。這種過聖潔的生活,是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的信徒生活守則之一(參考羅馬書十二:1—2)。在他的觀念中,基督徒應該要「心思意念要更新」。注意這裡所說的「更新」,是被動的「更新」,並非自己有能力,而是倚靠聖靈的力量。這也是在第二章16節所說的,「藉著聖靈」所賜給的力量,使人內在的生命強壯起來的意思。人無法只倚靠自己的力量而更新,這也是使徒保羅最深刻的體認(參考羅馬書七:21—25)。

第25至30節,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羅提出幾個表現出新生命的基本內涵:1.「不可撒謊」。在第15節他已經說過「要以愛心說誠實話」,這裡再次強調說「不可再撒謊」。2.不可因生氣而犯罪。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出兩個重要的認識:一是不要讓生氣成為犯罪的誘因,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不可含怒到隔天。使徒保羅提供一個新的概念: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都是新生命的起步。如果將怒氣延續到隔天,等於給魔鬼更多的機會引誘我們犯罪。3.是不可偷竊。這是非常好的教訓。其實,偷竊的另一面就是貪婪。4.要說幫助人的話。使徒保羅將重點放在「造就人」,也就是要說對福音事工上有利益的話語。5.不要使上帝的聖靈憂傷,意思是說不要成為上帝的敵對者。

第31至32節,這兩節所說的剛好是相對的;在第31節,使徒保羅說要除掉怨恨、暴戾、忿怒、喧擾、毀謗、仇恨。然後在第32節他提到要以仁慈、饒恕來取代這些。第31節所說的「除掉」,是指將一樣東西拿起來,然後用力將之拋到遠遠的。
經文:

以弗所書 5:1-5:20

註釋:

11.第五章:
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一再強調基督徒的生命觀,應該與尚未信耶穌之前有所不同。他以「新我」和「舊我」作對比來形容,他說成為「新我」的人,就如同是一個重新受創造的人一般,具有「上帝的形像」,表現出來的是「正義和聖潔」;而「舊我」,是生活在私慾的誘惑中,是腐化的、流俗的。

現在第五章是繼續在討論有關基督徒的生活內涵。從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也發現一點,就是談及生活的層面時,都是非常具體、實在。換句話說,他的教導並不是生活經驗之外,或是難以實踐的事,而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事。問題只在於願不願意照著去做而已。

12.第五章1至20節:
這段經文是有關基督徒的社會生活方面的問題。

第1至2節,這裡一開始就談到信耶穌的人,要有這份自信,自認是上帝所喜愛的兒女,因此,基督徒要效法的對象,就是上帝。換句話說,也就是以上帝為準則。耶穌在山上寶訓中這樣說:「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五:48)他又說:「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六:36)將標準放在上帝的準則上,人就知道自己的有限,不會驕傲了。當人忘記了上帝,人就會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上帝既然這麼愛人,連祂的獨生子耶穌都可以犧牲在十字架上,就是要顯示祂拯救的愛,這樣,所有的基督信徒都應該學習這種犧牲的愛。

第3至5節,這裡提到基督徒最忌諱的事有三項:淫亂、污穢,和貪婪等。因為這三項都是會讓耶穌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恩典給踐踏了。使徒保羅特別強調說有這三項罪名的人,絕對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他特別指出「貪婪等於拜偶像」,因為貪婪就是對上帝沒有信心才會做出的行為。

第6至7節,這裡所說的「空口白話」,意思是虛妄、不誠實、欺騙的話語,會說這種話,就等於作假見證一樣,不會榮耀上帝。使徒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信徒,最好不要跟這種人來往。

第8至13節,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黑暗」與「光明」來表明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生活態度,是和還沒有信靠耶穌的以前有差別的;信耶穌之後,行事為人的態度是光明磊落。相對的,在還沒有信耶穌之前,人的心中常常會有一個念頭:沒有人知道暗地發生的事,不相信上帝會鑒察人內心的意念。但現在信耶穌之後,就不再是如此,而是會因為能夠坦蕩蕩地行事,感謝上帝的恩典。使徒保羅說人的行為光明會結出「良善、正義,和真理」的果實。基督徒時常思想:甚麼是主所喜悅的事。有這樣的念頭存在心中,就不會去做不該做的事。

第14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引用一首詩歌,但無法明確知道出自何處。他用這首詩歌是要表明一個基督徒,就像一個復活的人一樣,他不再生活在「黑暗」(死亡)之中,而是有復活(光明)的生命。

第15至17節,使徒保羅說基督徒的行為需要謹慎,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基督徒是帶有上帝形像的人,是上帝蓋了印記的人。他所代表的已經不再是他個人,而是屬於基督的身體,就如同點亮的燈光一般。他說基督徒應該「要像智慧的人」。所謂的「智慧」,指的是認識上帝之意。相對於「智慧」,就是「糊塗人」,也可說是對上帝完全不認識的人。

第18至19節,這三節經文也可看到早期教會已經有的聚會型態,就是常常唱詩歌、歌頌上帝。注意第18節提到「不要酗酒,那是會敗壞人的」。基督教的信仰沒有禁止過喝酒,但是,在基督徒的信仰行為中卻相當強調不准酗酒。使徒保羅說「酗酒」會敗壞人。使徒保羅在這裡說預防酗酒的最好方法,就是被聖靈充滿,且用詩歌讚美上帝來抵抗人在這方面的軟弱。換句話說,他希望身為基督徒的人,要時常倚靠聖靈的力量來抵擋這個世界的誘惑。最後這裡也提到作為基督徒要有凡事感謝的心。因為基督徒相信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旨意在裡面。
經文:

以弗所書 5:21-5:33

註釋:

13.第五章21至33節:
從第五章21節到第六章9節,這段經文是談及三個主題,包括:第五章21至33節有關夫妻間的問題;第六章1至4節父母與子女;第六章5至9節,有關主人與僕人(或是奴隸)之間的關係。這三項都是屬於家庭生活範圍的部份。在談論這三個問題時,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從「妻子」、「兒女」、「奴僕」開始說,也就是先從「弱者」開始說起,才說「丈夫」、「父母」、「主人」等強者。

第21節,這節是此段經文的序言,也是此段論述的基礎,就是在「敬畏基督」這個基礎上。

第22至24節,使徒保羅在這裡用「彼此順服」作為討論夫妻關係的基礎,是和前面第18節的「要被聖靈充滿」這句話有關係。因為所謂的「順服」是指在聖靈引導的基礎上,而不是因為人的關係,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在聖靈引導之下,才能結出美好的果實。不是人能做甚麼,而是聖靈作工,使人重新回到上帝的救恩裡。因此,他在談夫妻關係時,開始就以「敬畏基督」做基礎,作為夫妻彼此順服的記號,因為這樣才能見證夫妻之間有聖靈的充滿。而「順服」有幾個基本的態度:1.是甘願放棄一切。2.寧願成為僕人的卑微樣式。3.即使是獻上生命也心甘情願(參考腓立比書二:6—8)。以這樣的態度看夫妻關係中的「順服」時,就很清楚了。因為這告訴我們「順服」的一個最基本的要件就是「甘願」。沒有「甘願」的心境,是談不上順服的。再者,使徒保羅將夫妻的關係用「教會」作比喻。他清楚說到:耶穌就是教會的元首,而教會就是基督耶穌的身體(參考以弗所書一:22—23)。妻子對待丈夫的態度應該是將丈夫看成是家庭的「頭」。但是要注意,使徒保羅並不是說丈夫是家庭的「救主」。

第25至28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所用的「愛」字,是希臘文動詞「agapao」,這個字的名詞是「agape」,意思是指無條件、不需任何代價的「愛」。這樣的「愛」,在聖經中就是指上帝對人類的「愛」,也是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使徒保羅將這個「agape」的「愛」用在丈夫的責任上,就是丈夫對妻子的「愛」,就要像上帝對人類的愛一樣,又要像耶穌獻身在十字架上的愛一樣,是毫無條件、不能取代、甘願犧牲的愛。這樣的愛也是無法用任何條件取代的。也就是說,即使妻子有任何問題,丈夫仍必須「愛」她愛到底,直到妻子去世為止。注意第26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藉著他(基督耶穌)的話、用水來潔淨教會」,很明顯地是將丈夫對妻子的愛提升到相當高的境界,超越肉體上的需要,或是在其他外在的需求,而是生命的終極目標,這個認識非常重要。同樣的,如果當丈夫的,沒有這樣的心境去愛自己的妻子,婚姻的關係就會很容易陷入危機中。因為夫妻是生命的結合體,沒有這樣的認識,婚姻生命很快會結束。

第29至33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身體來表明夫妻的關係,這是取材在創世記第二章21節至25節所記載:上帝是用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來造另一個人。這充分說明了一點:女人和男人的關係是一體的,無法分開。因為他們彼此的關係是「骨中骨」、「肉中肉」。第31節是引用創世記第二章24節,夫妻原本就是「一體」,這種一體不是數學的數字問題,而是生命的連結。第32節可以說使徒保羅談這段夫妻關係的結語,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他說夫妻的關係,有如基督和教會的關係一般,無法分開。
經文:

以弗所書 6:1-6:4

註釋:

14.第六章:
談完夫妻關係之後,緊接著是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像我在前面一講所說的,使徒保羅談夫妻關係,是先從妻子的角色談起,然後談丈夫。現在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也是先談子女,之後才談父母。

15.第六章1至4節: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段經文:一是當使徒保羅在談及子女對父母的本份時,最基本的基礎也是在第五章21節所說的彼此順服,這點也是家庭生活的基礎。無論是誰,在家庭裡生活中的第一要義,就是從「順服」的心開始學起。二是他是以上帝頒給以色列人民的十條「誡命」作基礎,談及子女「聽從」父母的意義和責任。

第1至3節,這裡開始使徒保羅就說作兒女的,要「聽從父母」,他說這是本分。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用的「聽從」,和他在談夫妻彼此「順服」的意思相差很多。當他在說妻子「順服」丈夫時,也同時用「agape」的「愛」來平衡。因此,夫妻的關係是「彼此順服」,是相對的。但是在談及兒女與父母的關係時,並不是這樣,而是用更強的「聽從」這個字。這個字有上、下之間的關係。是下階的人在聽上階的人講話,他說這是因為基督耶穌的緣故。特別的是他提起十誡中的第五誡:「要孝敬父母,好使你在我要賜給你的土地上享長壽。」(出埃及記二十:12),與申命記的寫法:「要遵照我的命令孝敬父母,好使你事事順利,在我要賜給你的土地上享長壽。」(申命記五:16)他不僅引用這條誡命,甚至進一步地解釋這條誡命說:「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在上帝頒布的十條誡命中,前面四條誡命都是談及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從第五條開始,談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在談及人和人的關係時,只有這一條說是有上帝賜福的誡命,其他都沒有。

第4節,這節的「父親」一詞,所代表的是「父母」之意。使徒保羅談到父母應有的兩項責任:一是不要激怒孩子,二是要用主的教導來養育栽培孩子。這裡所說的「激怒」,在希臘文是由「para」和「orgizo」這兩個字合併在一起的。「para」是指「不正常、不正當」之意,「orgizo」,是發怒、生氣的意思。二者合起來是指:以不正當的方法,或是不合理的方式,使人生氣、發怒。使徒保羅勸為人父母的,不要用不正當的方式,或是不合理的方法,導致孩子生氣、發怒。使徒保羅同時進一步地指出,身為父母的,必須「要用主的教導來養育栽培」孩子。他不是說要用「權威」、「傳統」,或是甚麼大的理論,而是說「主的教導」。所謂「主的教導」非常清楚的,是指「聖經」——上帝的話。整本聖經教導給我們的就是:一、要愛上帝,二、要愛別人。
經文:

以弗所書 6:5-6:9

註釋:

16.第六章5至9節:
使徒保羅的時代,奴隸是社會的制度之一,因此,他並沒有反對當時社會買賣奴隸的作法。但是他強調奴隸是因為貧窮而賣身,主人出錢買奴隸的時候,要心存「幫助」一個貧窮人的態度看待這個人,不是將之當成「貨物」或是「私有財產」,因為不論誰,生命的主人是上帝。

第5至8節,在使徒保羅的時代,養奴隸是正常的,由於奴隸制度在古代社會普遍存在,因此,聖經也有關於對待奴隸的法律規定。摩西的法律這樣寫著:「如果有以色列同胞,無論男女,賣身作你們的奴隸,已服事你們六年,到了第七年,你們必須釋放他,讓他自由。你們釋放他時,不可讓他空手出去。你們要慷慨地把上主賜給你們的羊、五穀、酒等給他。你們要記住,你們曾在埃及作過奴隸;上主——你們的上帝釋放了你們,所以我今天這樣命令你們。」(申命記十五:12—15)另外在出埃及記第廿一章1至6節,利未記第廿五章39至46節、第47至55節等經文,都有提到關於奴隸的問題。從上述法律規定,可清楚看到一件事:沒有終生不能贖回的奴隸,而且不可虐待奴隸,因為以色列人民曾經在埃及當過奴隸。因此,在第七年,也就是「禧年」之時,一定要釋放奴隸,且必須讓奴隸有「伴手禮」可以帶回去。如果有親人因為貧窮賣身為奴,近親有責任從主人處將他贖回來。

使徒保羅在談奴隸的事時,有一個基本要件是:這些奴隸是因為貧窮而賣身的。因此,他必須是因為自己需要生存而賣身為奴隸、而主人出錢買他,也有「資助」他的用意。這就好像是「以工代賑」的關係一般。再者,使徒保羅要當奴隸的人,在他的本份上盡忠,因為工作是為了回報上帝造人時的愛,而不是為了要討人的喜歡才做。

第9節,使徒保羅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在勸勉人的時候,都不會忘記聖經的教訓。他要求當主人的必須善待奴僕,如果當主人的沒有良善的心對待奴隸,是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善待奴隸,就是在為上帝的愛作見證。
經文:

以弗所書 6:10-6:20

註釋:

17.第六章10至20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使徒保羅寫的書信中非常特別的一段,他將信仰看成是一場戰爭,要有隨時準備赴戰場的心理準備。原因是誘惑人離棄上帝的魔鬼隨時會侵入到人的身上。因此,他將一個基督徒看成像是一個戰士一樣,是穿著「全副軍裝」上戰場去作戰。

第10節,要先注意,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談的戰爭,基本上是和用武力上戰場不相同,這裡所說的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是指心靈的層面。這裡的「主」是指耶穌。這清楚在說明作為一個堅強的基督徒,並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倚靠耶穌,才能得到堅定的信心。

第11至12節,這兩節是最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把對抗魔鬼看成是戰爭,這種戰爭是屬靈生命存亡之戰。人的生命必須要結連在耶穌裡,因為只有連結在耶穌裡,才能回到上帝面前(參考以弗所書三:12)。而魔鬼主要的工作就是想盡辦法使人離開耶穌。因此,使徒保羅提醒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對抗魔鬼誘惑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武裝」起來,好像在對抗生命的敵人一樣,需要「全副軍裝」。

注意,這「全副軍裝」不是人自己設計的,是上帝設計供應的。因為第12節說敵人不是一般血肉之軀的人,而是邪靈界的力量,它是超越人的力量所能抵擋。在第一章21節,使徒保羅說復活的耶穌已經「統治超越了一切靈界邪惡的執政者、掌權者、統治者,和主宰;他超越了現世和來世一切的名號。」這樣,使徒保羅要基督徒穿上的「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其實就是耶穌,因為只有他才有超越邪靈的力量。

第13節,提到這樣「全副武裝」的裝備,為的是要準備「在險惡的日子裡」用的。換句話說,誘惑人離開上帝的力量,是隨時都在找可滲透的機會進入人的心靈中。因此,需要隨時準備穿上適當的裝備,以備那日來臨時,隨時可派上用場。

第14至17節,這段經文看使徒保羅好像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勇士一樣,其實他寫這封信時正被關在羅馬監獄中,因此,每天看到當時最堅強的羅馬軍人穿的軍服和手持的武器,用這些所看到的景象來描述一個基督徒,如果要成為「福音的精兵」,就應該有這樣的類似羅馬英勇的戰士一樣,是穿著「全副軍裝」,包括整套的武器在內。他在這段經文中引用羅馬軍人的裝備,來形容基督精兵應該有下列的裝備:
一、以真理作腰帶(14節a)。這裡所說的「真理」指的是真實的意思,也就是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的誠實。

二、以正義作護胸甲(14節b)。這裡「正義」指的是正直、聖潔之意。

三、宣揚和平的福音作鞋子(15節)。甚麼是「和平的福音」?就是指以愛為基礎,是犧牲、奉獻的愛,也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也因為有這樣的愛,在耶穌的十字架裡,大家都成為「合而為一」的共同體,因「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參考以弗所書二:14)了。

四、拿信心當盾牌(16節)。盾牌,這是古代戰士必備的武裝器具,用來保護身體免受到敵方武器的攻擊。「信心」是對上帝的倚靠,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箴言的作者這樣說:「上帝信守他的每一個應許。他像盾牌,護衛所有投靠他的人。」(箴言三十:5)

五、以救恩作頭盔(17節a)。頭盔是用來保護頭部的,古往今來,軍人都必須帶頭盔才能上戰場。為甚麼使徒保羅在這裡要特別提起救恩的事?除了保守派的猶太人基督徒要求外邦人基督徒守割禮才能得救的事外,還有就是當時有許多基督徒因為受到迫害去世,有人傳出這樣的疑問說:真的有復活嗎?真的有得救的恩典嗎?為了這樣的事,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特別提起死人復活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就像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說,基督徒是和耶穌同死,也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就是談到死人復活。使徒保羅要以弗所教會信徒將復活當作保護最重要的頭部,以免因為聽到有人放出「另外一種福音」就失去了準則。

六、以上帝的話作聖靈所賜的寶劍(17節b )。寶劍,這是攻擊的武器,任何軍人不能僅有保護身體的防衛武器,還必須配備攻擊敵人的武器才可以得勝。只有上帝的話語才真正可以攻擊敵人。因為祂的話語是真理,是公義的力量,也是最好的保護網。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上帝的話活潑有效,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希伯來書四:12)有上帝的話,就是對抗敵人最好的利器。

第18至20節,一個基督徒有了上述這些武器裝備之後,還是不夠的,因為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祈禱。祈禱是與上帝對話,是尋求明白上帝旨意最好的途徑。會祈禱的人,才是謙卑的人,只有驕傲的人拒絕祈禱。使徒保羅認為抵擋魔鬼最好的方法,就是常常祈禱,祈求上帝的幫助。他也說祈禱是要隨從聖靈的帶領,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為聖靈也是祈禱的靈(參考撒迦利亞書十二:10),會將人心中無法用語言述說出來的話語帶到上帝面前。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也說過:「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洞察人心的上帝知道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依照上帝的旨意,替他的子民祈求。」(羅馬書八:26—27)聖靈是我們與上帝之間對話最好的橋樑和力量。
經文:

以弗所書 6:21-6:24

註釋:

18.第六章21至24節:
這段是以弗所書的結尾,也是使徒保羅寫書信的典型方式,他介紹他的同工,替同工致上問安。也祝福看他書信的人。

推基古,是亞細亞人(參考使徒行傳二十:4),也是使徒保羅的同工,他可能是代表各地的信徒去探訪在監獄中的使徒保羅。使徒保羅說他是個「忠心事奉主的弟兄」。他是將此書信送達以弗所教會,給大家知道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的情況的人。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