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撒母耳記下 1:1-1:16 註釋:
1.第一章:
這章可分成兩部份,一是第1至16節,有一個亞瑪力的年輕人來找他,跟他說關於掃羅和約拿單的死訊,大衛聽到之後非常哀傷,特別是他的摯友約拿單去世的消息後,讓他悲痛不已,但當他得知這年輕人親自將重傷的掃羅殺害之後,氣憤難消,馬上要隨從刺死那通報的亞瑪力人。二是第17至27節,大衛為掃羅、約拿單的死作了首詩紀念。
2.第一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敘述有位亞瑪力的年輕人來通報大衛,讓他知道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都去世了。他並且告訴大衛,掃羅在重傷將去世前,他聽從掃羅的話,將他刺死,為了要證明他所說的,還將掃羅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鐲子給大衛證明。結果大衛聽到他殺死掃羅,非常生氣,將他判處死刑。這段經文主要在敘述大衛怎樣看待掃羅的死訊,和他處理的態度。撒母耳記作者一貫的態度,就是要敬重上帝揀選的僕人——君王、領袖,不可殺害(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四:6、10、廿六:9、11)。
這樣的資料和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的資料有差異,因此,有聖經學者認為這段經文是另外一個有關掃羅戰死沙場的版本。
第1至2節,開始這裡就說「掃羅死後」,這個時代大約是在主前1010年左右。他的死也同時說明了他的朝代結束,一個新的朝代即將來臨,就像約書亞記第一章1節所寫的「摩西死後」,新的時代就是由約書亞領導。「大衛打敗亞瑪力人」,這件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上第三十章。此時的大衛還居住在洗革拉城。大衛回到洗革拉城後的「第三天」,有一個年輕人從掃羅陣營中逃出來的,他是以色列國中的「僑民」,他用「撕裂了衣服,撒灰在自己頭上」,表示心中極為哀傷,且是以「俯伏在地上」這種極為尊敬大衛的態度來到大衛面前。
第3至5節,大衛接見他,並且開始詢問他的身份,當他說是「從以色列軍中逃出來」,這已經充分說明了以色列軍隊是戰敗了(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7)。他且讓大衛知道掃羅和約拿單也都死了,掃羅另兩個兒子亞比拿達、麥基‧舒亞也都死了。大衛一聽到是「掃羅和約拿單」,特別再確認這個青年如何知道他們兩人的身分。
第6至10節,這段經文是這位青年為了要表示確認過掃羅的身分,他描述了事情的經過:(a)戰爭的地點是在基利波山。(b)他帶來掃羅的武器:矛。這支矛掃羅常帶在身邊(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八:10、二十:33、廿六:7、11、12)。(c)他被掃羅看見並叫住。(d)掃羅要這位青年將他「刺死」。這原本是掃羅要求他的兵器侍衛官做的事,但掃羅的侍衛官不敢做,結果掃羅自己俯伏在自己的刀上自殺而死(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4)。以上這些資料都可以確認掃羅的身份。但在這些資料中比較需要注意的一點:這裡所說的和撒母耳記上第三十一章4至5節所記載的並不相同,因此,有一個可能是掃羅自殺並沒有成功。但這位侍衛官卻因為看見掃羅俯伏在刀上,他就以為國王已經死去,他也跟著自殺。因此,在掃羅還有一點氣息之際,突然看見自己的士兵,於是命令這個亞瑪力人的以色列士兵將他殺死。不過也有另一個可能,就是這個年輕的亞瑪力人撒謊,並沒有據實以告。他可能看到掃羅已經死了,身體俯伏在刀上,於是他就上前取下掃羅的頭上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金鐲子,想要拿去向大衛邀功,以為這樣可以欺騙得過大衛。因為掃羅既然不想死在「未受割禮的人」的手上,他怎麼可能要一個也同樣是「未受割禮」的亞瑪力人來殺死他呢?問題是這位年輕的亞瑪力人認為掃羅「反正活不了」,從這句話就可看出他對掃羅是一點兒敬意也沒有。但他認為取下掃羅頭上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金鐲子,可以取悅大衛,以為這樣大衛會戴上王冠,自稱為王。但他忘記,這種取下國王頭上的王冠和手臂的金鐲子,是一種戰勝者才會有的動作。他這樣做,並不是心存敬意,而是帶著鄙視。
第11至12節,大衛聽到這消息之後,悲痛至極地「撕裂了衣服」,且禁食到晚上,而且他的部屬都跟他一樣。過去曾有過兩次大衛本可以殺死掃羅,但都沒有下手,只因為掃羅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因此,大衛的部屬一定知道對上帝揀選的君王,要給予基本的尊重。
第13至16節,在第3節,大衛問這個年輕人是「從哪裡來」?現在則是問他「哪裡人」?而這年輕人特別強調是「僑民」。大衛非常生氣問他「怎麼敢殺上主所選立的王」?這在前面已經多次敘述過,此事一直是大衛所強調萬萬不可行的事。於是大衛下令把這位來報信的年輕亞瑪力人「殺死」。這和他原來的想要得到報酬(參考撒母耳記下四:10),結果剛好是相反。在大衛的觀點裡,這位亞瑪力人所犯的罪,等於是謀殺,嚴重性和叛亂一樣。他再次強調絕對不可以「殺死上主選立的王」。其實,這一點也是以色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信念:對上帝揀選的僕人,表達至高的敬意。再者,若是大衛沒有這樣的處置,他可能會被懷疑是他派這個亞瑪力人去殺害掃羅,這將使他陷入困境中。因為掃羅雖然去世,但他的兒子伊施波設和大元帥押尼珥還在,必定會藉口煽動以色列人反過來對抗大衛。
經文:撒母耳記下 1:17-1:27 註釋:
3.第一章17至27節:
這是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的死所寫的一首哀歌。從這首詩歌中,可看出大衛心中的悲痛。詩歌中,大衛將掃羅和約拿單幾乎是並列在一起。因為約拿單是他的「生死之交」。其實,這首詩歌編輯在此,也是為大衛寄居在非利士人之地作了一個結束,同時為大衛遷居到猶大地留了伏筆。
第17節,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做一首輓歌,表示內心至深的哀悼之意。並且下命令將這首輓歌「教授給猶大的居民」。此時大衛所統治的地區,也只有南部猶大而已。後來才全部都歸順在大衛的治理之下(參考撒母耳記下五:1—3)。這首輓歌記錄也在「雅煞珥書」上,這書名是指以色列民族過去歷史中的「英雄錄」,是一本專門記載古代英雄事蹟的經典。
第19至20節,「在以色列山上」,是指基利波山(參考一:6),那裡原本是掃羅和他的軍隊紮營之處(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1),位於耶斯列谷的溪旁(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九:1)。「我們的領袖」,很清楚的是指掃羅。而「最英勇的戰士」,是指約拿單。也可以是指掃羅(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四:48)。接著指出不要讓非利士人高興,特別是不要讓他們的婦女們知道,因為婦女總是會用跳舞的方式慶祝。
第21至22節,「永遠得不到雨露」和「荒蕪」,是同樣的意思,指基利波山將會荒廢成為廢墟,沒有人耕種、居住的地方。而「盾牌生鏽」、「不再被擦亮」,這是指使用者已經不在人間,或是這樣的盾牌已經破碎,不堪再使用之意。原因是掃羅和約拿單都去世了。另一個意思是指掃羅和約拿單手上的武器,都被非利士人拿去放在他們的神廟,大衛說希望這些都「生鏽」難看,原本是耀眼的戰利品,可用來榮耀神明,但現在卻變成是很難看的物品,讓神明遭到羞辱。而約拿單原本是一個射箭高手,掃羅則是刀劍的好手。第22節的詩句是在歌頌約拿單和掃羅在最顛峰鼎盛的時代,每當他們出兵,都是戰無不勝(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四:47—48)。
第23節,「活在一起,死了也不分開」,這是非常美好的詩句。大衛在這裡歌頌掃羅和約拿單父子情深,並不因為有意見上的差異就相敵對,相反的,連在戰場上也緊靠在一起雙雙殉難。大衛用「老鷹」、「獅子」,比喻相當健壯、有力(參考以賽亞書四十:31)。「老鷹」飛翔在天空中,而「獅子」則是奔跑在大地上,這形容天地之間,唯獨掃羅和約拿單兩人最親愛也最強有力。
第24節,這節剛好和第20節相對照;大衛要以色列人為掃羅哀哭,因為非利士人正在為掃羅的死歡喜。過去以色列人能在安穩中過著富裕的生活,就是掃羅帶給他們的,他讓以色列人的外患消失(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四:48)。
第25至27節,這是大衛特別在描述他對約拿單至深的愛。大衛指出約拿單對他的愛,讓他有很深的感受。他甚至認為約拿單給他的愛,遠勝過男女之間的愛。他說英雄竟然也會「倒下」,這也是大衛連串發出的哀嘆(參考第19節、25節)。
經文:撒母耳記下 2:1-2:11 註釋:
4.第二章:
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到第五章3節,是記載大衛從洗革拉移轉到希伯崙稱王的經過。大衛從原本只有在猶大南部管理一個洗革拉城,變成在希伯崙當全以色列民族的王。
5.第二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描述大衛王想要離開非利士人的城市洗革拉。原因是此次的戰役是非利士人大勝。即使大衛繼續留在洗革拉城,也不會受到尊重。相反的,他隨時可能會成為非利士人的眼中釘,也可能對他予取予求,讓他夾在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當中難以生存。
再者,大衛也看到自己的同胞失去了領導者,而過去他一再打贏非利士人,連非利士人口中也說出「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這句歌頌的詩歌(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一:11、廿九:5)。因此,對他來說,長久居住在非利士人城市中,並不是上上之策。他認為自己應該離開洗革拉城,回到自己同胞的城市去才是正確。於是他求問上帝,並且獲得肯定的答覆。作者透過這種方式在說明:大衛一切行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1至4節a句,在料理掃羅和約拿單去世的事之後,大衛求問上帝可不可以上猶大的一個城鎮,而不是指明要上哪個城鎮。這表示他是完全聽從上帝的指引,並不是自己決定了之後,才問是否可以。當上帝回答說可以之後,他才又繼續問去哪裡?得到的回應是去「希伯崙」,是猶大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個古老的以色列人城鎮(參考創世記十三:18、廿三:2),是猶大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參考約書亞記十五:13)。而大衛也是屬於猶大支族的人,因此,到希伯崙等於是回歸自己的宗族。這樣,大衛隨即就帶著家眷離開洗革拉城,進入猶大的中心城邑希伯崙地區。由於大衛不僅是帶著自己的家眷,也帶著自己的部下去,這表示大衛目前已經有許多兵力,這些兵力曾打敗過強悍的亞瑪力人。雖然大衛並沒有進駐希伯崙城內,但他和部下、家眷都已經來到希伯崙的鄰近城鎮住了下來。這也表示此後希伯崙這個猶大的重要城鎮,不用再擔心有外族人來進攻、掠奪。當大衛搬到希伯崙,猶大人馬上就「膏立大衛作猶大的王」,但要注意的是:此時膏立大衛為「猶大的王」,並不是全以色列十二支派共同的動作,而是只有猶大支派,頂多有鄰近西緬支派的參與(參考士師記一:3)。其它的支派都是繼續擁護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因為伊施波設有大將軍押尼珥擁護著,表示他握有軍事權柄。但這也已經在暗示著:猶大支派和來自便雅憫傳承的掃羅家族,以及北方以色列他支派之間,已經出現某種程度上的嫌隙。
第4節b句至7節,這段經文可看出大衛的聰明,他知道怎樣籠絡猶大以外其他支派。這從他在處理掃羅和約拿單的後事可看出來。他要讓其他支派的人知道,他對掃羅確實是尊崇、禮遇有加。當他聽到「基列的雅比人埋葬了掃羅」,就派使者去跟雅比人說鼓勵、肯定的話,同時也讓他們知道大衛已經成為掃羅王位的繼承者。大衛祈願信實的上帝永遠愛護著雅比人。他也承諾會善待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獲得雅比城人的信賴,會轉而支持他繼承掃羅的王位。若是能獲得雅比城人的支持,對大衛來說,將會增添許多力量。特別是這城的人,比起基伊拉城的人是更有義氣。
第8至11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到掃羅軍隊的元帥押尼珥,帶著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在戰況危急的時候逃過約旦河到「瑪哈念」去避難。將此段經文再比較第三章7至11節,就可看出伊施波設是個軟弱的領袖,而押尼珥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軍事將領。統治的範圍包括有:「亞書」、「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等地帶,這裡說「事實上是全以色列」,這句話很清楚說明,大家繼續承認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合法性。雖然是有元帥押尼珥在背後操控著,但外表上則是屬於「正統」。而伊施波設當以色列的王的時候,年紀是「四十歲」,但卻他統治時期只有短短「兩年」時間而已。這裡的「兩年」,很可能是對照大衛在希伯崙當猶大王的最後兩年才對。
經文:撒母耳記下 2:12-3:1 註釋:
6.第二章12節至第三章1節:
這段經文述說以色列南北之間的爭執,這種爭執都和「誰才是正統」有密切關係。
第12至14節,這段經文述說押尼珥主動邀約約押,他顯然是有意要想辦法說服南部支持大衛的猶大支派,能夠向北部的掃羅後裔伊施波設稱臣。約押是大衛的姪兒,是個很有能力的將軍(參考撒母耳記下十:7、13、十一:1、十二:26),就是在他率兵攻下耶路撒冷,而被大衛封立為軍隊的統帥(參考歷代志上十一:6)。但他也是一個很殘暴的人(參考列王紀上十一:16),有時連大衛都無法管束他(參考下:26—27、39、十八:5、14)。這裡說「一隊在池這邊,一隊在池那邊」,是非常典型的談判形勢。押尼珥提出一種競賽的方式,就是雙方都派出打手,作競技「比武打鬥」。這種派出代表的比武方式,就像當年歌利亞挑釁以色列軍隊的模式一樣(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8—10)。押尼珥有意要透過這種方式,使約押降服,讓約押知道他的部下比較強。但後來押尼珥發現自己的軍隊比約押的士兵還要弱(參考第30至31節)。
第15至16節,雙方各派出「十二個人」。這已經在象徵著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這不是單純的一種「比武打鬥」,而是一種殊死戰,一種你死我活的戰爭。結果雙方各派出的十二名代表,都被對方殺死,形成兩敗俱傷,沒有任何一邊打贏。因此,他們給基遍一個新名字叫「劍場」,意思是指參加打鬥的人,他們的心都像手中的劍一樣,既鋒利又堅硬。是指他們都不肯輸給對方,成為比較軟弱的人,也不會對自己的同胞(參考第26節)手下留情。
第17至20節,從原本是「比武打鬥」演變成殺害對方代表的性命,結果是使整個競技演變成彼此激烈的殘殺,且是當時跟隨去的部下之全面性的打仗,這恐怕是他們當初意想不到的。押尼珥一定沒有想到會被大衛這邊的約押和部下打敗了,因此,只好快速逃離現場。大衛的姊姊洗璐雅有三個兒子都在現場,除了約押之外,還有「亞比篩、亞撒黑」。亞比篩曾跟著大衛去偷襲掃羅的營房,差點就殺死掃羅(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6—12)。「亞撒黑」,特別介紹說他有強壯的身體,腳步快速如野鹿一樣。他的名字也有另一個含意,指「羚羊」。當他看到押尼珥逃離現場時,就從後面直追。
第21至23節,押尼珥顯然知道無法逃離被亞撒黑追趕上去的厄運,因此,他使出計謀來脫離險境。其實,押尼珥知道,若是殺了亞撒黑,將會使他無法安穩過日子。因為事實證明大衛的勢力已經比掃羅後裔這一方還要強盛。為了要逃離亞撒黑的追趕,押尼珥正在使計,希望能脫離險境,他回頭仍出矛,殺死了緊追在後的亞撒黑。
第24至26節,約押和亞比篩對弟弟亞撒黑被押尼珥殺害的事耿耿於懷,一直不停的追趕押尼珥。因為亞撒黑並不是一般士兵,而是大衛身邊的大將,且是大衛的姪兒,因此,他的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羞辱大衛。這也是約押和亞比篩一直窮追不捨的另一個原因。便雅憫人依舊相當支持押尼珥,也表明他們全力支持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為正統的統治者。當看到押尼珥逃離現場,隨即跟著他,並且與他固守著另一座山頭。不過押尼珥確實無意擴大戰端,因此,他向約押喊話,提醒雙方都是以色列同胞,不可相互殘殺。這也可看出押尼珥是個很聰明的將軍,知道怎樣化解陣前危險。其實,他已知道自己的實力差了大衛的軍力一大截,繼續這樣敵對下去,只會對自己傷害更深而已。
第27至29節,押尼珥的心理作戰果然奏效,約押決定吹號收兵,這讓押尼珥得到喘氣的機會,趕緊班師回到瑪哈念。
第30至32節,這次的戰役大衛這邊除了亞撒黑將領還有另外十九個兵士死亡,而押尼珥帶來的便雅憫支族則有三百六十人死亡。
第三章1節,這節說出大衛的實力逐漸興旺起來,而掃羅的家族則是逐漸衰微。
經文:撒母耳記下 3:2-3:21 註釋:
7.第三章:
這一章記載押尼珥已經意識到若情勢持續下去,將會完全失去生存的機會,因此決定私下與大衛談判和解。但是押尼珥將軍因為曾殺害大衛身邊的悍將亞撒黑,為此事約押一直想要替弟弟亞撒黑報仇。果然就在他和大衛談妥和解條件之後,於回家途中反被約押派人押回而殺死,報了弟弟亞撒黑的仇(參考三:26—28、30)。但也因為約押殺了押尼珥,讓大衛警覺到他已經無法管轄、約束約押。因此,在他臨終前交代後事時,特別交代將此事記在備忘錄裡,讓他的兒子所羅門利用宮廷內部鬥爭的機會殺了約押(參考列王紀上二:31—34)。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中心主題:不是來自上帝揀選、膏立的君王,都不會為國家帶來真正的和平、安定。
8.第三章1—21節:
這段經文描述押尼珥計畫帶兵投效大衛的經過。他是個會見風轉舵的幕僚,原本是「擁護」伊施波設為王的,但後來卻私下去找大衛談投降的事。這是背叛伊施波設。
第2至5節,是一份簡單的族譜,這族譜可參考歷代志上第三章1至3節。清楚地將大衛的兒子依長幼之序排列出來,作者用這種方式,主要在表達一個意思:在大衛家中有資格繼承王位順位的名單。但值得注意的是所羅門的名字此時尚未出現。這裡所列出來的兒子,都是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王的時候所生的。一直到第五章13至16節再次出現一份新的族譜,記明大衛作以色列王之後,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這時才有所羅門的名字出現。在這份簡短的族譜中,並沒有說明第3節所提到的「基述王達買的女兒瑪迦」,也就是押沙龍的母親,是甚麼時候,或是在甚麼情況之下,成為大衛的妻子,以及第4節的「哈及」、「亞比她」、「以格拉」等這些妻子是從何而來,這些都欠缺資料。雖是短短四節經文,卻說出大衛娶了米甲之後,至少又娶了六個妻子。若是再加上第五章13節所記載的,說大衛「到了耶路撒冷後又選了許多妃嬪」,卻沒有說明娶了多少位,但已經可看出大衛仍感不足,最後又發生一件他計畫謀害部下烏利亞,奪取其妻拔示芭的事件等,這樣已經說出大衛的壞榜樣,是後來所羅門敗壞的主因。而這些記錄也為後來宮廷的內鬥留下了一則伏筆。再者,這份簡單族譜並沒有將米甲列在名單中,原因可能是大衛和米甲沒有生兒育女,也或許後來米甲被她的父親掃羅改嫁給拉億的兒子帕提有關(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五:44)。
第6節,這節說出了以色列民族分裂的一個遠因。北部的以色列人因為伊施波設被押尼珥將軍所控制有關。因此,作者特別在這裡加上這句「押尼珥元帥的勢力越來越大」,來形容他已經擁兵自重,且是不受以色列王伊施波設的控制,因此才會「不斷地爭戰」。
第7至11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押尼珥的權柄之大和囂張的態度,已經遠超過伊施波設所能駕馭。他雖然不滿押尼珥的囂張,但卻沒有辦法制裁他。而押尼珥也當著他的面發誓說,要帶兵去投效大衛,這使伊施波設不敢吭聲。
第12至16節,經過了一陣子的深思熟慮之後,押尼珥果真採取行動要背叛他的主人伊施波設去投效大衛的陣營。他派心腹去大衛那裡說,如果大衛跟他立聯盟的約,他就會幫助大衛統一以色列全國。於是大衛同意押尼珥的提議,問題是:大衛為甚麼肯讓押尼珥做這樣的動作?很可能是:大衛認為這樣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戰」,可避免造成更多以色列同胞的傷害。而過去帶兵與大衛爭戰的,就是押尼珥。因此,他來歸降等於整個北部以色列都投降一樣。大衛則提出另一個條件,要押尼珥將他的前妻米甲帶回來。大衛會提出這個條件很可能有一個用意:要讓以色列國的人民認同大衛是掃羅王的女婿,這樣,大衛在繼承王位的身份上會更合理化。而米甲也是伊施波設的姊姊。其實,大衛這個要求說明了他已經準備好,要統治北國以色列了。他會對伊施波設提出這個要求,也是要讓伊施波設用國王的身份正式承認米甲原本就是大衛的妻子。而當大衛提出這個要求時,伊施波設只能照辦無法拒絕。伊施波設只能硬將米甲從「帕鐵」身邊帶走,而這件歸還米甲給大衛的行動,顯然是由押尼珥執行。因此,當他們走到接近希伯崙的邊界時,押尼珥下命令要帕鐵離開米甲。
第17至19節,為要達成和大衛立盟約的動作,押尼珥去對北部以色列族群的長老說明這件事。然後也跑去到便雅憫支派去遊說,這是因為便雅憫支派是最擁護掃羅的族群,因為掃羅就是出自便雅憫支派的人(參考撒母耳記上九:21)。結果也獲得便雅憫支派的人的同意。押尼珥將這次遊說的結果帶去希伯崙向大衛報告,目的是要讓大衛知道他所做的努力和成果。這樣,在南與北兩地的以色列人聯合起來之後,或許他就可被看成是主要功臣之一。
第20至21節,當他遊說各支派成功之後,就帶著北部支派的代表二十個長老去見大衛,而大衛則是用最熱情的方式,設宴款待這些代表,這也是立約應該有的儀式之一,用來表示歡迎和接納。押尼珥當著這些代表說要「號召全以色列來擁戴」大衛作王。這也說明了他們不再擁護伊施波設作王,等於是廢了伊施波設一樣,至少部隊不會再支持伊施波設,使他不再是北部以色列的國王。而大衛回應押尼珥的酬勞,是「保證押尼珥的安全」,因為押尼珥這樣做,等於背叛伊施波設。再者,押尼珥也很清楚知道約押對亞撒黑被殺的事件,正在等機會要報仇。因此,大衛答應給予保證「安全」,這也是他們彼此之間立盟約的一個附帶條件。
經文:撒母耳記下 3:22-3:30 註釋:
9.第三章22至30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押尼珥歸降大衛回家途中,被大衛的大將約押派人去追回,並且將之抓回來殺死,報了亞撒黑被殺之仇。但約押這種行徑讓大衛寒心,不但為押尼珥親自主持葬禮,且為押尼珥寫了一首輓歌,最後,大衛在臨終之前還特別交代他的兒子所羅門一定要記住,不要讓約押「善終」。因為約押這種行徑,等於在宣告,他可以不聽大衛的話。
第22至25節,當約押和大衛的臣僕出兵,都打勝仗回來,並且帶回很多戰利品,那時押尼珥已經和大衛結盟成立,因此,當約押打仗勝利回來,有人向他報告這件盟約的事後,他質問大衛為甚麼這樣做?他認為押尼珥是來欺騙大衛王的。其實約押會這樣說,是因為對押尼珥殺死亞撒黑的事無法釋懷,一直想辦法要報仇。不過,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約押不喜歡押尼珥加入大衛陣營,原因是押尼珥將成為他的「競爭者」,現在又帶北部以色列來歸順,大衛必定會重視他。加上押尼珥也是一個勇將,這對約押的地位將造成威脅。
第26至27節,約押離開大衛就立即去追逐押尼珥。押尼珥因為沒有把約押追緝他的事想清楚,以為已經有了大衛的保證,必定是安全的。因此,當約押假裝要跟他秘密談話時,他一鬆懈就被約押刺殺了,替弟弟亞撒黑報了仇。
第28至30節,這件殺害押尼珥的事件傳到大衛後,大衛無法忍受,詛咒約押和他的後代。可看出大衛心中的恨。
經文:撒母耳記下 3:31-3:39 註釋:
10.第三章31至39節:
這段經文再次強調有關約押殺死押尼珥的事件,大衛完全是無辜的。因為大衛若是殺了無辜者的命,就會如同拿霸的妻子愛比該當時阻止大衛殺害拿霸時所說的:「你就不致因無故殺人或替自己報仇而後悔。」(撒母耳記上廿五:31)身為一國之君,若是濫殺無辜,將不會是個好君王,這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因此,當約押殺害押尼珥之後,引起大衛極大的憤怒,但也顯示大衛對於擁兵自重的約押,已經無約束能力。因此,他才會感慨的說「我無法應付」這句話。大衛用極為哀榮的方式,辦理押尼珥的喪事,這也說明了大衛要讓北方的以色列人知道,大衛對押尼珥的死,確實是無辜的。
第31至32節,從這裡可看出大衛的憤怒和悲傷之深,他直接「命令約押和他的部屬都撕裂衣服、穿上麻衣,為押尼珥哀哭」,這無疑是對約押極大的譴責,但大衛也只能如此,卻無法對約押的違抗命令給予任何制裁、懲罰。他親自為押尼珥舉行隆重的葬禮,有如國葬的隆重,而他「親自跟在棺木後面走」,單是這樣就讓北方以色列人心服。大衛這樣做,可說達到兩個效果,一是對約押有震撼和教訓的作用,二是使北方以色列人感受到安慰,而認同大衛是無辜的。
第33至34節,這是大衛為押尼珥所寫的輓歌,清楚表示押尼珥是被謀害的。在大衛的心目中,押尼珥是個有智慧、聰明人,否則他不會主動來跟大衛談和解的事,因為他知道國家局勢的轉變,且知道怎樣在雙方敵對之下,使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也可以說,大衛的詩句,已經在說明約押才「像傻子」,而不是押尼珥。在這首詩中,大衛稱讚押尼珥是個自由人,是個手腳都沒有被捆綁的人,也在這輓歌中,他控訴約押是像暴徒一樣殺害押尼珥。
第35至39節,大衛用許多方式來表明對押尼珥被殺害的事件,他是清白的。並且因此獲得全體以色列人民的信賴,知道他沒有參與這件謀害的事。大衛甚至肯定地說以色列「死了一位偉大的將領」,他並不因為他是敵對一方的將領,就抹滅他生前的功績。至少,押尼珥帶領北部以色列歸順大衛統治,減少了以色列民族彼此之間的仇恨、相互殘殺,這就是「偉大的將領」應該有的態度。但大衛也同時感慨自己雖然是上帝選立的王,卻是「無能為力」、「無法應付」,約押殺害押尼珥的行徑,因為約押確實是他手下的大將,擁有強大的軍權。這也說明了大衛心中一直會記住這件事,等待懲罰約押的機會來到。
經文:撒母耳記下 4:1-4:12 註釋:
11.第四章:
從撒母耳記下第四章伊施波設被暗殺的事件,就可看出押尼珥的重要性,至少他穩定了北部以色列的軍心,會持續擁護掃羅的政權。但押尼珥被殺害之後,其他的軍事強人就想要搶功,但這兩位重要軍官所做的事,卻是大衛所厭惡的行為。作者透過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事:不可殺害無辜者,這一點也是聖經非常重要的教導。特別是擁有權力者若是會殺害無辜者,那將會造成社會的混亂和不安。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行徑,等於在藐視上帝創造生命的榮耀和尊嚴。
第1至3節,這段經文先提到伊施波設和以色列人聽到押尼珥被謀殺之後,都恐慌不安,就像前面所說的,押尼珥確實是北部以色列的領導者,而不是伊施波設。這裡也先介紹伊施波設身邊的兩要重要軍官——巴拿和利甲。
第4節,「米非波設」,這名字原本是指「米力‧巴力」(參考歷代志上八:34),意思是指:巴力的敵人。編者將這節編輯在這裡,用意要說明掃羅家最優先繼承王位的人,並不是伊施波設,而是約拿單。但是約拿單戰死沙場,而那時米非波設因年紀才僅五歲而已,不可能繼承王位,加上他的奶媽帶他逃亡時,不慎跌倒而使他因此變成瘸腿,根本就沒有條件跟最小的叔叔伊施波設或其他有意爭奪王位的人爭權。現在伊施波設已經統治以色列七年了,米非波設也應該是十二歲,作者特別要讓讀者知道,就算現在米非波設想要繼承王位,也會因為尚且年幼,而容易被擁有軍權的將領所挾持。
第5至8節,伊施波設身邊的兩位軍長巴拿和利甲,利用炎熱的中午侵入他寢室刺殺他,可見當時的軍隊已經不穩定。而且刺殺的手段相當殘忍,他們是將伊施波設的頭割下來,然後提著頭顱去見大衛,這情形就像那位亞瑪力人割下掃羅的頭一樣(參考一:10)。他們對大衛說那是他的「仇敵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頭」,其實,在大衛的心中,掃羅並不是他的仇敵,是掃羅將大衛看成是仇敵,因此掃羅才會一直想要殺害大衛的行動。相反的,大衛一直尊崇掃羅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因此,他一再強調上帝揀選的君王不但不可以殺(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四:6、10、廿六:9),而是只能保護。為此,當巴拿和利甲將伊施波設的頭帶來給大衛時,還以為是替大衛報仇。但大衛和伊施波設之間根本毫無仇恨可言。
第9至12節,大衛不但沒有接納他們的作法,甚至嚴厲斥責他們這種不可原諒的行徑。大衛指著「永生上主發誓」,表示這位上帝是永活的上帝,祂親眼看到這兩位軍長所行的惡劣行為。因此,人的任何動機和行為都無法逃過上帝的眼睛。大衛強調伊施波設是「無辜的人」,現在,這兩位軍長竟然是侵入國王的家,將在熟睡中的國王殺死,更是罪不可赦。因此,大衛斥責他們是「罪大惡極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大衛能夠處理這兩位軍長的惡劣行徑,卻無法處置約押抗命的行為。理由是這兩位軍長,並沒有真正的實力,因為此時的北部以色列已經因押尼珥去世而失去戰鬥力。但約押是南部猶大的主將,仍然擁有極大的軍權。再者,大衛稱伊施波設是「無辜的人」,並沒有說他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跟他一再稱呼掃羅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很不一樣。顯然的,伊施波設在大衛眼中,地位並不高。但大衛依舊認為這種謀害人的事,是不可原諒的,何況是謀害自己的國王,更是罪不可赦。於是大衛下命令將這兩位軍長處死,而且是以接近分屍的極刑。然後大衛將伊施波設埋葬在「押尼珥的墳墓裡」,表示將之埋葬在以色列的國家墓園。然後,把這兩位軍長的屍體「掛在希伯崙的池旁」,這種處理屍體的方式,稱之為「曝屍」,是一種嚴厲懲罰被處死的人(參考約書亞記八:29),用來表示此人的後代子孫,將不會有幸福、安定的生活,這也是聖經時代中東地區的社會,羞辱被處死者之後裔的方式(參考列王紀上十六:4)。
經文:撒母耳記下 5:1-5:16 註釋:
12.第五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廿四章結束為止,有許多資料都在歷代志的經卷中可以看得見,而且有些記事的內容幾乎是完全相同,表示這些資料跟宮廷的記錄有相當密切關係。換句話說,這段記事可被看成是「正史」的一部份,內容包括了發生在大衛身上,以及他家庭中的事件。更重要的,在這段長達二十章的篇幅中,撒母耳記下作者並沒有因為大衛是王,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國王,且是以色列人民所尊崇、有名望的王,就將他所犯嚴重錯誤的姦淫罪的記錄塗抹掉,作者照樣詳細記明,為的是要給後代閱讀者知道:當一個人擁有極大權力時,是最有可能忘記上帝教訓而犯罪的時候。因此,需要更加謹慎行事。作者也透過大衛犯罪的記錄,說明犯罪付出的代價更高。公義的上帝,並不會因這個人是祂所親自揀選,就在懲罰罪過中給予特別減刑或是輕判。公義的上帝對有權勢者的懲罰是更嚴厲。
這一章描述大衛王正式成為統治整個以色列的君王,同時將原本設在猶大希伯崙的發號中心,改到耶路撒冷,而且建都和宮殿設在耶路撒冷。
13.第五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也同時分別記載在歷代志上第三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等段落。除了描述大衛王登基為全體以色列的王,以及後來攻佔了耶布斯人的城市「錫安」,這段經文是以色列歷史中很關鍵的歷史記事。因為後來「錫安」,就成為「耶路撒冷」,也被稱為「大衛之城」。
另外,這段經文也提供了一份簡單的族譜。但卻說出大衛王朝後來延伸出來的問題主因——納妾過多。他先前在希伯崙已經有娶妻納妾(參考三:2—5),現在建造王宮之後,又在宮殿中「選了許多妃嬪」。後來他的兒子所羅門更過份,共計擁有一千名妃嬪,所羅門因為這些妃嬪的誘惑,使他離棄了上帝(參考列王紀上十一:3—4)。為此,後來申命記作者很清楚表示,不可允許國王如此墮落(參考申命記十七:17)。
第1至5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代表到希伯崙見大衛,要他作「牧人領導」以色列人民,作統治者。他們和大衛立約,表示擁護他作以色列人民的王,這時候,大衛王才三十歲而已,在位共計四十年,其中,在希伯崙統治猶大七年,在耶路撒冷統治全以色列和猶大(表示以色列王國)共計三十三年。
第6至7節,耶路撒冷早在亞伯拉罕時代就已經是一個重要城市(參考創世記十四:18)。地點正好在猶大和便雅憫的邊界上。猶大支族的人曾攻取該城(參考士師記一:8),但很就又失守。後來,便雅憫支族的也攻取過,但並沒有完全佔有(參考士師記一:21),這兩支族的人都盡了力,可是都無法如願以償的全部佔領(參考約書亞記十五:63)。由於耶布斯人一直佔有該城,因此,該城又稱為耶布斯城(參考士師記十九:10,歷代志上十一:4)。由於耶路撒冷自約書亞帶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耶路撒冷一直是保持著獨立狀態。也因此,大衛率兵準備要攻打此城,該城的人認為此城易守難攻,因此,放出一句話說:「就連盲人和跛子也能擊退你」,這句話的意思原本是說:只要瞎子、跛腳的人,就能防守該城,這是當時在該地區流傳的一句俗語。該句俗語正好說明此城確實是不易攻陷的據點。因為它的地勢位處一個天然要塞,很容易防守。不過耶布斯人卻用這句俗語來諷刺大衛,認為他根本沒有什麼本領。就跟非利士人歌利亞在藐視大衛一樣。
第8節,為了要鼓舞兵士勇敢奪取該城,大衛要他的部下跟他一起將該城攻下,歷代志上的作者是說大衛用「重賞」——給予大將軍職位,結果誘使約押率先帶兵攻下了該城。果然約押攻下該城後,大衛就不允許有耶布斯人居住城內,而形成這句俗語:「盲人和跛子不能進上主的殿宇。」這句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盲人和跛子不能進入王宮。」因為後來大衛在此建都,拒絕任何耶布斯人接近之意。換句話說,這城將不准有耶布斯人居住。因為他「恨惡」耶布斯人。
第9至10節,攻下耶布斯城之後,大衛就搬進來居住,從此耶布斯城就被稱為「大衛城」。這節也表示原本在南部猶大的希伯崙指揮中心,從此就改到耶路撒冷來。當大衛攻下了耶路撒冷城後,整片迦南地都納入了大衛王統治的手中,而這是因為有「上帝與他同在」,才使這個在約書亞時代以降,都無法完成的任務順利完成,使得耶路撒冷城完全將耶布斯人驅離出去。
第11至12節,這兩節經文說明了大衛的名聲開始遠播,連鄰近國家都想要跟大衛建立友邦關係。不僅如此,貿易開始促進了以色列繁榮,國勢日漸興盛起來。
第13至16節,這是一段簡單的族譜,說明大衛在耶路撒冷後,又選了許多妃嬪,也生下許多兒女,但後來這些都為大衛家庭發生的許多糾紛埋下伏筆。
經文:撒母耳記下 5:17-5:25 註釋:
14.第五章17至25節:
這段經文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四章8至17節。記載非利士人決定對大衛出兵爭戰。大衛過去曾是非利士人庇護的一名政治犯(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但非利士人也曾懷疑他的忠心,而拒絕讓他參與出兵攻打掃羅時代的以色列軍隊(參考撒母耳記上第廿九章)。現在非利士人決定出兵打大衛,是因為聽到大衛整合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十二個支派,這對非利士人來說,已經可以感受到這個過去他們眼中的小國,已經不可忽視。因此,決定出兵討伐,主要目的是要削弱大衛的實力。
第17至19節,就像過去一樣,大衛聽到非利士人已經來侵犯以色列的土地,他就詢問上帝的旨意,是否可以出兵攻打。上帝給他的回應是可以去打,上帝一定會使他戰勝非利士人。
第20至21節,果然如上帝給大衛的應許,大衛率領部下打敗了非利士人,他們忙著逃命連偶像神明都丟棄了。因為他們的神明無法庇護他們和上帝所庇護的以色列軍隊對抗。
第22至25節,這是非利士人重新整軍備戰,他們不相信大衛治理之下的以色列是如此勇猛、善戰。但大衛並沒有因為上次的戰勝而驕傲,他還是一樣詢問上帝,是否該去進攻非利士人佔領的地區。上帝再次指示大衛該進攻的方式,要他「聽到樹梢有腳步聲音,立刻進攻」,這表示上帝已經在前面替以色列軍隊攻擊非利士人了。大衛照著上帝的指示行軍,果然又再次把非利士人打敗。
經文:撒母耳記下 6:1-6:11 註釋:
15.第六章:
這一章記載大衛想到象徵著上帝同以色列民族在一起的記號——約櫃。他決定將之引進耶路撒冷,可說是非常明智的一種決定。因為,一個社會若是沒有敬虔的宗教信仰,單有強力的政治領導者,也很快會失去平安、穩定的社會秩序。古往今來的世界,都是一樣有這個問題。現在大衛已經將宮廷遷入此城,並且將耶布斯人都驅離出城,該城現在只有以色列人居住,因此,遷移約櫃入城,也等於是在建構該城成為敬拜耶和華上帝的中心,這也是為甚麼該城後來會被稱為「聖城」,或是「上帝的城」之因。因為約櫃是以色列人民看為有上帝與他們同在的記號。因此,當約櫃引進耶路撒冷後,該城此後成為名符其實的「政教合一」的城市,也為後來所羅門建造聖殿注入一股的催生力,而這也為以色列人民的信仰生活,建立完整的祭司制度,和敬拜禮儀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透過約櫃遷移入耶路撒冷城,使以色列原本一直存在著「南與北」裂痕,因此而得以修復緊密連結在一起。
16.第六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說大衛決定用盛大的陣勢去迎接約櫃入耶路撒冷城,但卻發生意外。理由是冒犯了上帝的神聖,為甚麼會這樣,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這段經文也同時出現在歷代志上第十三章。
第1至5節,這段經文可看出大衛為了要迎接約櫃入城,確實是非常慎重其事,共計派出三萬精銳部隊引導,可能是為了要防範外族人突然來入侵打擾吧。此時的約櫃是停放在「基列‧耶琳」,是從先知撒母耳時代就一直停放在亞比拿達的家裡,並且由亞比拿達的兒子以利亞撒看守(參考撒母耳記上七:1)。現在大衛王決定將之遷移到耶路撒冷城。大衛將約櫃放在一輛「新車」上,表示著「聖潔」、「純真」之意。然後由亞比拿達的兩個兒子——烏撒和亞希約領導著。整個隊伍如同迎接軍隊凱旋回來,或是慶祝農作物豐收等一樣的喜悅方式,彈奏著各種樂器,包括有「豎琴、七弦琴、鈴鼓、響板,和鐃鈸」等,除了「響板」外,其餘這裡所記載的樂器,幾乎都是以色列人民家裡就有的樂器,也是他們最常用來在敬拜上帝的樂器。
第6至8節,這段經文描述運送約櫃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作者沒有說明是甚麼原因導致「拉車的牛差點絆倒了」。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是:大衛這次的迎接約櫃,並沒有事先徵詢上帝的旨意。另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和摩西法律所規定移動約櫃應該有的規矩相違背有關。依照民數記第四章5至6節、15節等記載的規定,移動約櫃時,應該要先在約櫃上面加上精緻的皮蓋,然後再用一塊純藍色的布鋪在上面,最後才由祭司們扛抬移動。而現在是用牛車,不是用人來抬,顯然對移動約櫃的態度不夠嚴謹。這也是當「烏撒就伸手扶住上帝的約櫃」,表示他做出了嚴重違背摩西法律規定的動作。因為民數記第四章15節說「觸摸」了約櫃的人一定會死。在聖經的時代,神聖的物品,特別是用來象徵著上帝同在的約櫃,那種嚴肅和神聖的記號,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用手觸摸,這也是為甚麼摩西法律上就嚴謹規定,一定要有祭司的身份,且是規定某個家族成員才可以。但也可能是因為牛車差點絆倒時,民眾的驚訝、恐慌,烏撒自己也很可能因此而驚慌過度致死。由於是大衛安排此事,因此,大衛對於上帝懲罰烏撒的事,很不以為然,表示了不高興。他原本是要榮耀上帝,但上帝卻使這件事發生問題,使這件原本大衛認為可以很光彩、榮耀、喜樂的事,演變成悲傷、懊惱的結果。但也因為發生這件事之後,才使大衛警覺到必須小心翼翼進行第二次移動約櫃,不是自己高興就好,而是知道小心謹慎。這也說明了,約櫃,這象徵著上帝顯現、同在的聖物,並不是誰有國王權柄愛怎樣就可怎樣。
第9至11節,大衛經歷過這次的事件之後,也會覺得害怕,深恐因為對神聖的聖物有所不敬,而再次造成傷害。他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神聖的事,不可大意,不敢輕舉妄動,而需要重新細心規劃。他決定改變方式,先將約櫃停留在俄別‧以東三個月時間,上帝也因此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
經文:撒母耳記下 6:12-6:23 註釋:
17.第六章12至23節:
這段記載大衛王再次遷移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城。因為有上次的經驗,這次遷移的動作就顯得相當謹慎,不僅依照摩西法律規定用扛抬方式,將約櫃抬入耶路撒冷,大衛甚至是親自跳舞迎接。雖然後來米甲為此事還用言語諷刺了大衛一番,但大衛並不以為意。這段經文記事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五章25節至第十六章6節、43節。但不論是撒母耳記下作者或是歷代志上作者,都強調這次迎接約櫃入城,是用「抬」的,不再像上次是用牛車載的。而且歷代志上作者特別指出抬約櫃的是利未人。撒母耳記下的作者特別記載了大衛王對妻子米甲諷刺他脫衣跳舞的事有所解釋。
第13至15節,大衛聽到約櫃停留在俄別‧以東的家而賜福他的家,這也表示上帝已經不再發怒氣。於是他就要用隆重的典禮,將約櫃從俄別‧以東的家將約櫃接到耶路撒冷。所謂「用隆重典禮」,這表示著一切依照規定來。歷代志上特別強調不是只有大衛王去,而是和以色列長老、軍事將領們一同前往。而且是「才走了六步」,大衛就要求停下來舉行獻祭典禮。這種「才走了六步」也有另有一種說法是:「每走六步,就獻祭一次」。可能跟上次的經歷有關,這樣頻繁的獻祭,是為了保證抬約櫃的利未人能得到生命的保障。但是否每走六步就獻祭一次?若是,這段從「俄別‧以東」到耶路撒冷之路,雖然不是很遠,但也足夠耗去許多時間,而要獻祭的牛、羊之數,相當可觀。但卻足以顯示出隆重之意。
這些獻祭禮儀也說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信息:約櫃表明是上帝同在,就必須一切依照規矩來,且是以非常敬虔、隆重的態度。
再者,大衛「盡情跳舞,榮耀上主」,用跳舞迎接約櫃。這裡所用的動詞,表示是一種「旋轉」的方式,而且是繞著約櫃「旋轉」(參考列王紀上十八:26)。這也是古代中東地區迎神賽會時最常見的舞姿。大衛甚至在腰間「圍著一件麻紗以弗得」,通常這種衣服只有祭司在舉行獻祭禮儀時才穿(參考撒母耳記上二:18),但現在大衛是脫下王服,換上祭司的服裝,表明大衛也扮演著祭司參與獻祭的工作。但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大衛並不是在扮演著祭司角色和執行祭司的工作,而是因為上次發生烏撒的意外事件,大衛一直用這種方式在向上帝祈求,懇求上帝不要發怒「擊殺」此次參與抬約櫃的利未人。因此,這裡作者用「榮耀上主」,表示這些都是為了要榮耀上帝。
第16至19節,值得注意的是,撒母耳記上和歷代志下兩位作者,都沒有說大衛的妻子米甲,而是用「掃羅的女兒米甲」這詞。很顯然地,米甲在大衛的家族中地位已經被貶低甚多。很可能是與此次的事件有關,因為她用「蔑視」大衛的態度看這次迎接約櫃入城。再者,她留在王宮中,沒有出來參與迎接的行列,被以色列人民對她形像的觀感產生不良的影響。
因為這時候還沒有建造聖殿,因此,大衛準備的「帳棚」應該是和早期在曠野時代的「會幕」相接近。大衛在獻祭之後,奉上帝的名「祝福人民」,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這是祭司才有的動作。大衛確實是扮演著祭司的角色。不但這樣,並且「分發食物」給人民,這正好就是祭司要作的工作。
第20至23節,米甲顯然很不喜歡大衛穿著以弗得的衣服,且是一件麻紗製造的以弗得,只有圍在腰邊,其它部位都是赤裸著身子,對當時一個國王來說,這是相當暴露的。大衛可能因為穿得少,且是細麻紗製品,隱約可見身軀,加上他忘形的舞動身軀,才讓米甲認為這樣的君王,已經完全暴露在民眾面前。因此,當大衛回到家裡時,她就加以羞辱大衛,說他是「像個傻子」,暴露自己的身體在「婢女面前」。其實,重要的不是在前面的迎接約櫃之舞,而是因為在婢女面前暴露身軀,讓米甲無法接受。
大衛的回應米甲,他認為自己要繼續用這樣歌頌歡舞的方式,榮耀上帝,也要用這種方式來顯明自己的「卑賤」。在大衛看來,任何人在上帝面前,即使是君王,也是很「卑賤」。也只有「卑賤」自己的人,才會看出上帝的榮耀。可能因為這件藐視大衛迎接約櫃的是,大衛決定不再跟米甲同房,導致「米甲一生沒有生養兒女」。也從這裡可看出米甲在大衛心目中,比宮廷婢女更差,可見他們之間的婚姻關係已經破壞了。
經文:撒母耳記下 7:1-7:17 註釋:
1.第七章
這一章有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大衛王朝的延續性(第1至17節)。二是大衛王向上帝禱告,表白他內心的意念(第18至29節)。基本上,因為大衛政權已經穩定,特別是外患幾乎不復出現,因此,建造王宮之後,大衛隨即想到自己居住在美麗的王宮,上帝的約櫃卻一直存在簡陋的帳棚中。他這樣想並沒有錯,但聖經的教導是:聖殿屬於敬拜上帝的場所,特別是約櫃是代表著上帝,因此,應該由上帝主導這件事,才是正確之道。因此,上帝主動透過先知拿單傳遞信息給大衛,表示上帝並不希望他建造聖殿。但上帝卻應許要讓他的後裔傳承王權。大衛因此而去聖幕裡向上帝獻上感恩的禱告,也等於是表白他對上帝的忠實。
2.第七章1至17節:
這一段是有關大衛原本計劃要為上帝建造聖殿,好安置約櫃。但上帝差遣先知拿單去傳遞信息,表示大衛並不是為上帝建造聖殿的人,但上帝賞賜特殊的恩典給大衛,要讓他的子孫傳承治理以色列人民的王權地位。因此,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出上帝對大衛的特別厚愛,在應許要讓他的後代永遠掌權下去。大衛也可說是以色列諸王中,唯一有得到上帝這種應許的王。
這段經文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七章1至15節,對照這兩段經文來看,會發現內容幾乎都相同。主要在說明:上帝並不需要一間富麗堂皇的聖殿,過去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時,他們住在帳棚裡,上帝也是和他們同住在帳棚裡,到處移動。
第1至2節,大衛執政的時代,「上主使他享太平,不受仇敵的侵擾」,這句話可以從第八章1至14節描述大衛在軍事上的勝利之記事看出來。這樣,可以理解大衛想要建造聖殿,並不是停止在構思,而是已經準備著手進行一段時間,例如勘查土地等等(參考歷代志上廿二:1)。可以看到當他將約櫃引進耶路撒冷時,就已經開始有這種想法,如今他向先知拿單說明這想法,這也可看出此時的先知,不再是像先知撒母耳時代是國家政事的決定、制訂者,現在的先知是參謀者。
第3節,這節可看出有些先知並沒有先詢問上帝,就直接回答了。先知拿單這裡所說的話就是個好例子。而這也說明了這是關於敬拜上帝的事,且牽涉的是代表著上帝同在的約櫃。因此,先知拿單所回答的,正好說明了他的回答是屬於自己的意見。
第4至7節,這段上帝啟示先知拿單的話,可說代表著整個耶和華宗教信仰的精髓——上帝並不在意人的手所建造敬拜祂的殿宇,也不會有這樣的要求。因為真實、敬虔的宗教心才是最重要的信仰告白。因此,上帝要先知拿單回應大衛想要建造聖殿的話,說他「不是建造殿宇給我(上帝)住的人」,撒母耳記作者用這句話很直接了當。而歷代志作者則是禁止的語氣——「不可」。再者,上帝表示即使早年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之後,上帝就一直跟著他們「到處移動」。因此,重點並不在有否殿堂,而是在遵行上帝的教訓。就像先知撒母耳在斥責掃羅擅作主張所說的話一樣(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2)。
第8至9節,這兩節也是給大衛很大的兩項應許,一是表明無論大衛到哪裡去,上帝都要與他同在。二是上帝要賞賜給大衛能力,使他和「世界上最偉大的王」同列。第9節的「我擊敗了你所有的仇敵」這句話,表示不是大衛有甚麼能耐可以打敗仇敵,而是因為上帝的協助、出手,才使以色列人民的仇敵,特別是非利士人,都因此而懼怕大衛。
第10至11節,這兩節也是在回應這章第1節。除了表示要讓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居住不會再發生有外族侵犯的事發生。再者,是要賞賜給大衛有「後嗣」,這詞的意思,就是大衛的後裔將繼承他的王位(參考第16節),這點也說明了大衛和以掃完全不相同。
第12至13節,上帝給大衛的應許,是要給他「立一個兒子作王」,這也說明以色列人民的王,是上帝親自揀選。這樣的國王、領導者所治理的國度才會「強盛」,而不是用人的計謀來取得。可惜,後來大衛並沒有詢問上帝在一大群兒子當中,該揀選誰出來繼任他當王,而是自己聽了拔示巴的話而選了所羅門。而在這裡很清楚表示繼任他當王的人,才是建造聖殿的人。但他還是很用心地為所羅門準備了建造聖殿所必須有的土地、建材(參考歷代志上廿二:1、2—5)。這樣,在某一方面來說,大衛也是參與了聖殿建築的工作。
第14至16節,「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這是立約的語句。表明上帝要和大衛的兒子同在,而且會親自管教。再者,上帝再次表明要賞賜給大衛後裔讓他們永遠當領導者。
第17節,這節說出一個忠實的上帝僕人——先知,應該有的基本態度,就是將上帝所交代的話,照實說出來(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
經文:撒母耳記下 7:18-7:29 註釋:
3.第七章18至29節:
這段經文是大衛在聽到先知拿單傳出上帝給予他應許的話之後深受感動,隨即進入放置約櫃的聖幕中,以祈禱說出這段他心中感恩的話。這段經文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七章16至27節。
第18至21節,大衛進入聖幕,因為裡面放置著約櫃,表示上帝臨在的地方,因此這裡用「到上主面前」這詞。面對著上帝,大衛知道要謙卑下來,他說自己「真不配得」、「家族也不配」,因為大衛原本是一個牧羊人,被上帝指示先知撒母耳膏立他作以色列人民的王。雖然上帝知道他很有限又軟弱,但上帝還是要揀選他、眷顧他,使他清楚知道上帝這樣做,就是要教導他,使他成為一個好的「牧者」帶領以色列人民。
第22至24節,這段經文也是大衛的信仰告白,他表明對上帝的認識:獨一無二的上帝,是無可比擬的上帝。在這裡,大衛用最簡單的詞句說出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所行最重要的事件——出埃及、入曠野、進迦南地。他說這是上帝在以色列民族身上所做「偉大奇異的事」。第24節,這節是回應第14節上帝對大衛的應許,說明了上帝與祂的子民與立的約,是立「永遠的約」(參考創世記九:16、十七:7、13,民數記廿五:12,撒母耳記下廿三:5,耶利米書三十二:40)。再者,「永遠」,這詞一再出現在第25節、第26節(兩次)、第28節、29節等。這詞也說明了上帝是永恆的,在祂的裡面等於獲得永恆的生命一樣,而這「永恆的生命」也是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教導的中心主題。
第25至27節,在這段經文中,大衛祈求上帝實現所應許的諾言。他之所以會這樣的祈求,並不是他不相信上帝親自透過先知拿單對他所說的話,而是因為上帝的應許大過他所能承受的重。因此,他用祈禱懇求上帝實現這些應許。而這樣的祈求,也正好顯示出人的軟弱和有限,對於上帝的恩典總是持著懷疑和不安的心。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大衛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不放,透過祈禱向上帝表明一定要得到上帝所應許要給他和他的後裔的福氣。第26節的這句「上主——萬軍的統帥是以色列的上帝」,表示上帝就是以色列的帶領者、統治者、指揮官。而這從過去上帝幫助大衛打敗非利士人、亞瑪力人等戰役可看出,只要有上帝的應許出兵,必定會打勝仗。大衛表示他之所以會這樣祈禱,是根據上帝對他的應許。大衛的意思是表明自己並沒有貪婪,或是過份的祈求。而是因為有上帝的應許在先前,他才敢這樣祈求上帝實現所應許的一切。
第28至29節,大衛說上帝對他所應許的是非常「奇妙」的。因為這是一般人難以遇到的奇異恩典。這裡大衛用「至高」和「惟有」,除了表明這位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創造者,是獨一的上帝外,也在說明上帝有獨特的作為。(b)「永遠信守你的諾言」,很清楚地,強調上帝是「信實」的神。在祈禱的最後,大衛再次為他的後代祈求上帝繼續施恩。
經文:撒母耳記下 8:1-8:8 註釋:
4.第八章:
這一章記載有關大衛王軍事爭戰記錄,並不是在他建造王宮之後才有的,就像第五章17至25節大衛被北部以色列支派代表膏立為王之後,非利士人就趁機出兵攻打,想要阻止大衛統治以色列全國,但非利士人失敗了。因此,若是將第八章的經文編輯在第五章之後,讀起來會更通順。
但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大衛統治以色列全國之後,很想擴張國家領土,有些人住在與非利士人鄰近的邊界,經常受到非利士人的干擾,也有部分邊界城市還被非利士人侵佔著,於是,他在整頓以色列國政之後,就積極要安定這些邊界城市,因此,大衛不只是派兵出征非利士人,連來侵入騷擾的摩押人,大衛都一併征討。而這段有關大衛征討鄰近國家、族群的戰績,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八章1至17節。
5.第八章1至8節:
這段經文述說了大衛王討伐的對象,包括有非利士人、摩押人、瑣巴、敘利亞,並且獲得許多戰利品。
第1節,在大衛開始服侍掃羅王之後,直到他統治以色列國,只要他出兵征戰,非利士人都會敗在他的手下,這也是非利士人一直想要找機會擊垮大衛威名之因,就在他被膏立為北部以色列人的王時,非利士人隨即就出兵,但是沒有成功。現在是大衛主動繼續進攻,主要原因是前面所提過的要安定邊界。根據歷代志上第十八章1節的記載,此役大衛佔領了「迦特城和附近村莊」。
第2節,摩押人是羅得和女兒亂倫所生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7)。他們居住在死海的東邊,掃羅曾與他們交戰(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四:47)。大衛逃亡期間,也曾請求摩押人協助庇護他的父母(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3—4)。從路得記第四章17節的記載,我們可知大衛的祖先和摩押人有密切關係。照常理來說,大衛和摩押人之間應該有很好的互動關係才對,但卻不知道何因,二者之間好像有深仇大恨,才使大衛用「量二繩長的殺死,讓量一繩長的存活」殘酷作法惡待摩押人。也因為這樣殘酷的手段,讓摩押人在大衛時代,幾乎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歸順他的統治,並且得年年向他進貢。
第3至4節,瑣巴國是在以色列的北部地區的國家。大衛趁著瑣巴王哈大底謝想要奪回他們原本的土地時打敗他們,他們原本住在幼發拉底河地區,是中東地區最肥沃土地之一,創世記甚至將該處描寫如同「伊甸園」美麗(參考創世記二:14)。大衛佔領這塊土地,對於他統治之下的國度,必然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之後以色列人民就沒有缺水的顧慮。大衛下命令只留下可拉一百輛戰車的馬匹,其餘的馬匹都將腳筋砍斷而殘廢。他會這樣做,就以現代的語言來說,等於是「解除武裝」一樣,為的是要讓瑣巴國完全沒有抵抗的武力。這種作法跟當年約書亞攻打當時迦南地的聯軍,採取的態度是相同的(參考約書亞記十一:6)。
第5至8節,原本大衛並沒有想到要攻打敘利亞人,由於敘利亞來支援哈大底謝,才使大衛必須趁勢打擊。敘利亞會來支援,很可能當時幼發拉底河沿岸的許多族群在政治、軍事上的聯盟有關。而對大衛來說,這場勝利,也確實對整個幼發拉底河地區的其他族群產生警惕作用。特別是在這次戰爭中,大衛的軍隊殺了兩萬三千敘利亞軍隊,這場戰爭勝利之後,大衛直接派軍進駐這流域,使「他們都歸順大衛」,這意義非比尋常,因為這地區幾乎就是迦南地的「糧倉」。不僅如此,大衛也從瑣巴人的城市——「比他」、「比羅他」這兩城市得到大量的銅,後來這些都成為建造聖殿最好的建材。
經文:撒母耳記下 8:9-8:18 註釋:
6.第八章9至18節:
這段經文是將大衛作以色列王之後的所有戰績作一個簡短的結語。雖然是輕描淡寫,但作者用「上主使大衛所向無敵,處處得勝」,這句話說出上帝與他同在所得到的祝福。
第9至10節,在瑣巴北邊有一個小國叫「哈馬」的,他的王叫「陀以」,聽說大衛打敗了瑣巴的事件,他擔心大衛會乘勝追擊,引兵北驅直入其國境,因此,為了表示他願意順服,以避免戰爭造成更大的損傷。他派出自己的兒子「約蘭」當特使,帶著貴重的金、銀、銅等製成之禮物去當獻禮給大衛。古代中東社會,若是派自己的兒子當特使去和有敵對關係的對象說和,有兩種含意:一表示誠意和順服,二表示即使因此而必須留下兒子當「人質」也願意。
第11至12節,大衛將所有擄獲的戰利品、進貢品等「都獻給上主,作為敬拜之用」,表示大衛對上帝的忠心,以及說明大衛確實很清楚,這些在他身上所得到的勝利戰績,並不是他的,而是上帝的幫助才得到的。因此,將最好的禮物獻給上帝,等於是在表明他順服上帝。這裡特別記下被大衛打敗的國家、族群,包括有「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等。這幾乎涵蓋了所有在巴勒斯坦的大族。因此,也可說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都在大衛統治之下了。
第13至14節,這兩節記載大衛征服了以東人,並且派駐軍隊進入以東,表示以東完全在大衛的統治之下。因為在鹽谷有多達「一萬八千」的以東人被大衛軍隊所殺害,也因此讓這個山區的民族從此一蹶不振。但在列王紀上第十一章14至22節記載在大衛統治時代,以東王室的人曾逃到埃及,並且利用埃及成立「流亡政府」,並不是完全都「順服」在以色列的統治。而在大衛去世之後,所羅門統治時代,以東一直是個不安定的地區。一直到主前845年猶大約蘭王執政時代,以東才找到機會脫離猶大的統治(參考列王紀下八:20)。從被大衛打敗到脫離猶大統治而獨立,時間經過了大約有160年時間。可見大衛在打敗了以東,且大屠殺這麼多以東人,還會派軍隊「駐軍」在以東境內,就可明白和以東境內局勢一直不安定有關。其實,以東人是以掃的後代,也是非常強悍的狩獵民族。
第15至18節,這段經文可說是為大衛王朝一份簡單的「內閣」名單。作者特別強調說大衛「秉公行義」治理以色列國。最後一句話寫著:「大衛的兒子們都作祭司。」這句話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官員」,且是高級官員。依照歷代志上作者的寫法是:「大衛的兒子們在王左右擔任要職。」
經文:撒母耳記下 9:1-9:13 註釋:
7.第九章:
從第九章至第二十章26節,這段經文和列王紀上第一至二章,可說是大衛的宮廷史。有關大衛宮廷內的記事,因為牽涉到大衛個人和家庭內的問題,因此,屬於宮廷正史的歷代志作者有可能收藏了這些資料,但卻不能寫在宮廷正史中。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資料可能是出自歷代志史料的作者,提供給撒母耳記作者(或編者)。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出自先知拿單的手稿資料,因為拿單也寫了大衛史(參考歷代志上廿九:29)。
這一章可說是在回應撒母耳記上第二十章14至16節、42節,有關約拿單和大衛之間「生死之交」的約定(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八:3)。作者主要在說明大衛確實是依照與約拿單之間的約定執行,他照顧了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並且給予極大的溫情。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古代政權的更替都會有一個現象,就是對前代政權後裔盡可能「趕盡殺絕」,以免該政權的後裔家族或是擁護者,趁機復仇、顛覆。因此,作者有意藉著這一章史料凸顯大衛高尚的人格情操,是一個信守諾言的君王。
8.第九章1至13節:
可以說是為大衛錦上添花的一章,除了前面說他秉公行義之外,這裡又說他善待掃羅的家族。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說明大衛是個尊崇上帝的君王,因此,他學習上帝以仁慈對待要殺害他的掃羅家族。另一方面,也在說明大衛是個有智慧的君王,他如此善待掃羅的家族,對安撫北方的領袖們有收編的作用,讓他們知道,真心誠意歸順大衛,會受到妥善的照顧,甚至連他的家族後裔都可以受到庇護和禮遇。同時,作者在這裡也是要說明,大衛是個重視契約的君王。他曾與好友約拿單(掃羅的兒子)共同立下很重要的誓約,約拿單要大衛「始終以同樣的忠誠」對待他的家人(撒母耳記上二十:14—16)。現在大衛確實這樣履行了與約拿單之間所立的約。不過後來,這位受到大衛照顧的約拿單兒子米非波設,卻是心懷不軌的背叛了大衛(參考十九:24—30)。
第1至5節,在大衛穩定了國家政局之後,他開始關心起掃羅家族,因此,詢問幕僚是否還有掃羅的後裔活着?他特別指出「如果有的話」,他要履行對約拿單的承諾(參考撒母耳記上二十:14—16、42),而不是掃羅全部家族的人。這種承諾也是在表明他是一個守約的君王,這點在以色列文化,特別在宗教信仰上,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基礎。但大衛會這樣詢問,也在表示掃羅的家族幾乎已經沒落到無人問津了。這時候,他的幕僚有人提起可以問掃羅家裡有一個僕人名叫「洗巴」的(參考十九:17)。洗巴告訴大衛約拿單還有一個兒子「兩腿殘廢」(參考四:4)。住在瑪吉的家裡。大衛於是隨即派人去接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來見他。
第6至8節,大衛為了要表示他是個信守諾言的君王,因此,他特別提起要因為米非波設的父親「約拿單的緣故善待」他。這是因為約拿單確實有恩於大衛,且與大衛之間訂有「生死之交」的生命之約。大衛對米非波設所說的開場白是「不要怕」。米非波設當然會害怕,因為古代政權更替,新任國王殺害對方的後裔是普遍常見的事,甚至被認為是「正常」(參考列王紀上十五:25—30)。因此,可以想像得到,當米非波設聽到大衛王找他,且將他帶入宮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跪在大衛面前,驚惶恐懼和不安的表情顯露無遺。但大衛給米非波設有特權,視他如同王室家族中的一員。而且還要把米非波設的祖父「掃羅的土地」都還給米非波設。這樣,掃羅的家族至少可以自己耕種土地獲得食物,不必倚靠他人施捨過日子,可以有尊嚴的生存下去。大衛這樣做,其實也有政治層面上的另一種考量,就是讓北方支族的人,看見大衛的寬闊胸襟,而因此會更加心服口服的接受大衛的領導。但也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大衛讓米非波設進入王宮居住,成為王室家族的一員,是要加以「軟禁」、「監視」,以防他的族人,或是北方族群思變。這情形在古代中東社會,並不是沒有,就像列王紀下第廿五章27至30節記載,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就是善待猶大王約雅斤,讓他「終生跟巴比倫王同桌進餐」。但即使是如此,至少大衛這樣的決定,必會造成北方族群或是掃羅遺臣感到相當的驚訝,他們即使想要思變,恐怕都會很難找到著力點。米非波設一聽到大衛王對他這樣款待,讓他感到自已無法承受大衛這樣的厚愛,因此,他很謙卑的說自己「不如一條死狗」。在猶太人的文化中,「狗」一向被形容是低賤的動物(參考馬可福音七:27,路加福音十六:21)。因此,「死狗」表示非常骯髒、死有餘辜之意。
第9至10節,大衛很清楚知道,若是沒有親自對掃羅的家臣總管洗巴下命令,米非波設可能無法使洗巴聽命於他。因此,他命令洗巴必須為主人米非波設的家族「耕種田地」,並且要把收成都給米非波設的家人。若是洗巴違抗這樣的命令,等於就是違背大衛的命令一樣,後果將會相當嚴重。在這裡作者特別註明說洗巴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奴僕」,這顯示原本掃羅所擁有的產業不少,包括洗巴的兒子和僕人們,也都在這次大衛的命令中,歸屬米非波設擁有(第12節)。有可能當掃羅和他的四個兒子都去世後,洗巴就不再服事米非波設,而且就像前面敘述過的,他將掃羅的產業全部佔為己有。如今大衛將之全部轉移點交給米非波設。
第11至13節,洗巴只能承諾照著大衛王的命令「一一去辦」,而大衛讓「米非波設經常跟王同席用飯」,用這種方式向掃羅家族和大衛家族的成員表示:米非波設就像是王室家族的成員一樣,可以自由出入宮廷而不受限制。米非波設因為大衛這項政策性的決定,他幾乎就是住在王宮裡,但這並不表示他有參與國家大事的權利。
經文:撒母耳記下 10:1-10:19 註釋:
9.第十章:
從第十章到第十二章,可以看到當大衛打亞捫人的這場戰役,也是他在統治以色列最顛峰的時期。當人在最顛峰的時候,也最容易受到撒但誘惑力的時刻,就在這時候,大衛忘記了上帝的話語和教訓,他為後代立下了最壞的榜樣,王朝也因此走向了衰敗的第一步。
第十章再次記載這些曾經被打敗的族群、國家又再次的集結軍隊,想要重新再戰,不僅是亞捫人,也包括了瑣巴、敘利亞等國、族群。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這些族群,長久以來跟非利士人一樣,經常騷擾以色列人。這一章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材:誤解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衝突,也會造成族群和族群之間的紛爭,以及國家和國家間的戰爭。
10.第十章1至19節:
這場對抗亞捫人的戰役,是發生在甚麼時候?也無法清楚知道。在掃羅的時代,亞捫人的王拿轄曾經有過要攻擊以色列人的城市雅比城,但被掃羅打敗。但在大衛時代,拿轄王跟大衛的外交關係甚佳。因此,當大衛聽到拿轄王去世的消息後,為表示哀悼而派特使去致意,結果卻遭遇到極大的羞辱,因而引發了這場戰爭。這是以色列國正式對外宣戰,因此,在歷代志上第十九章1至19節也有官方資料出現。在歷代志的資料中,作者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就是亞捫王哈嫩用「三萬四千公斤銀子」之金錢僱來的外籍傭兵。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用金錢僱用的軍隊,若遇到戰況不佳,往往會在陣前棄械逃亡,以求保命。
要注意的是,在撒母耳記下的記錄中,第二次戰役之結果和歷代志上所記載的有很大差異;在撒母耳記下記載以色列殲滅了敘利亞軍隊有「七百個趕戰車的人」,而歷代志上是記載遭到殲滅的敘利亞的戰車士兵則是有「七千名」,這樣剛好相差十倍之多。
第1至3節,在掃羅時代,曾出兵攻打亞捫王拿轄,但在大衛時代顯然和拿轄王之間有很好的外交關係。現在拿轄王去世,大衛認為要繼續維護兩國的外交友好關係,決定派遣特使前往弔喪。這原本是一件國際外交上基本的禮儀。大衛在這裡描述說兩國關係「友好」,這用詞在表示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且簽訂有平等條約。也從這裡,可以理解當大衛帶兵攻打摩押人的時候,亞捫人並沒有出兵援助摩押,可能與此有關。這些特使抵達亞捫的京城——拉巴,這城就是今天約旦王國首都安曼(Amman,參考十一:1、十二:26)。但在拿轄王的兒子「哈嫩王」身邊的參謀,顯然對於大衛派出特使團去弔慰的舉動,表示存疑。他們認為大衛派特使來,是為了要「偵察這城的虛實,好征服」亞捫。
第4至5節,哈嫩聽從幕僚的話,於是下令逮捕了這些特使。他並且用當時中東社會最為羞辱人的一種方式——剃去一半鬍鬚,並且將臀部衣服割斷。因為當時的人只有遇到最悲傷的事時,才會將鬍鬚割掉一半(參考以賽亞書十五:2,耶利米書四十一:5,以西結書五:1)。剃去這些特使的一半鬍鬚,除了是一種羞辱之外,也同時是在表達大衛的勢力將會因此削減一大半之意。而將衣服下半截割去,更是在羞辱戰犯的一種方式(參考以賽亞書二十:4)。因為這樣,就會露出下體,使人蒙羞。但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羞辱對方使節,等於是在羞辱一個國家的君王和人民一樣,表示不惜與對方開戰才敢這樣做。大衛知道這件事之後,他要這些特使團的人先在耶利哥等候到鬍鬚長出來之後才回耶路撒冷。
第6至8節,當亞捫王哈嫩要這樣對待大衛的特使時,他已經有要開戰的準備。但他知道要打贏以色列並不容易,因此,他就向瑣巴王國招募「敘利亞步兵」兩萬、陀伯一萬兩千人、從瑪迦王那裡雇來一千人。根據歷代志上作者提供資料是:亞捫王哈嫩提供了「三萬四千公斤的銀子」雇用外籍兵團準備加入此場戰局。大衛當然會了解亞捫必定是準備好要開戰,才敢這樣羞辱他的特使。而他也必須維護國家的尊嚴,若是不出兵攻擊亞捫,過去打仗勝利所統治的國家,必定會紛紛尋求獨立他去。因此,他下令以色列元帥約押率兵全面開戰。
第9至12節,約押面對的亞捫軍隊和他們雇用來協防的盟軍,一點也不敢輕忽。他挑選出以色列最精銳的部隊,將之分成兩支,以免受到亞捫聯軍的前後夾攻。他自己率領的軍隊準備直接進攻這些外籍兵團的軍隊,然後將其餘部隊交給自己的弟弟亞比篩帶領,準備進攻亞捫的首都「拉巴城」。他告訴弟弟亞比篩,說這次的戰役,是要為「上帝的城奮力戰鬥」。因為若是打敗仗,耶路撒冷城將從此落入他族人手中,而耶路撒冷城內有上帝的約櫃,因此,在約押的看法裡,打敗仗,不僅是人民生命不保,耶路撒冷城若失去,也將會帶來信仰的瓦解,因為約櫃將在落入外族人手中。「願上主成全他的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約押很清楚在表明:此次戰役,並不是只靠自己的能力,而必須倚靠上帝的協助。因為外籍兵團也是強兵勇將,若是沒有上帝的協助,倚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並不一定會贏得戰爭。因此,他表明這次戰役全靠上帝的帶領。即使他是個名將也要謙虛。
第13至16節,約押成功地打敗了亞捫人所雇用的敘利亞等聯軍。這可說是此役戰事最重要的第一個捷報,因為這樣,約押才可以挾著戰勝餘威,迴轉過來支援攻打亞捫的亞比篩所率領之以色列軍隊。當約押打敗了敘利亞等聯軍之後,亞捫人就害怕起來,不敢再跟亞比篩的軍隊正面衝突,退回拉巴城內固守城池。而約押則是收兵回耶路撒冷。為甚麼約押不乘勝追擊?這很可能跟冬季來臨,不適合軍事行動有密切關係(參考十一:1)。因為約押沒有繼續進攻,讓敘利亞聯軍有機會重整軍備而能再次打敗以色列軍隊。這次聯軍有瑣巴的將軍「朔法」率領整軍備戰。
第17至19節,大衛再次調度軍隊應戰,這次仍然是以色列軍隊大獲全勝。這次戰役一開始,以色列的軍隊就殺了「七百個趕戰車的人和四萬騎兵」,同時把統帥「朔法」也殺了。在歷代志上第十九章18節的記載不太一樣,認為是殺了「七千名敘利亞戰車兵」,應該是歷代志上的記載較正確。因為根據歷代志上第十九章7節的記載,亞捫用大量金錢單單僱來的聯軍,就有「三萬兩千戰車」,這麼多的戰車軍兵,若是只有損失「七百個」,並不是甚麼大傷害。但若是「七千名」,就不是一件小事。再者,這裡說殺死了「四萬騎兵」,可能是誇大之詞,不過造成極大的損傷是確實。但最重要的是敘利亞聯軍的統帥朔法戰死,使得聯軍失去領導中心,軍隊必然會四處逃竄。這場戰役結束,可說是整個敘利亞地區的小國都歸順了以色列,連亞捫人都不敢再有任何侵犯以色列的企圖。因為沒有敘利亞地區的聯軍支援,單要靠亞捫人的軍力想對抗以色列軍隊,是不夠的。而如今聯軍都戰敗了,亞捫人更甭想要與以色列單打獨鬥。
經文:撒母耳記下 11:1-11:17 註釋:
11.第十一章:
第十一至十二這兩章是記載有關大衛王犯姦淫、殺死無辜者之罪行,以及先知拿單受上帝差遣對大衛王說出嚴厲譴責的記事。但這件事並沒有出現在官方文獻的歷代志中,很有可能這資料是記載在先知拿單所記載之史料裡(參考歷代志上廿九:29),但並不被官方史料所接受。這兩章的背景,是第十章所記載以色列軍隊正在對抗亞捫軍隊,大衛並沒有親自帶兵出征,而是派大元帥約押帶兵出去攻打亞捫,他留在宮中,結果因為看見自己愛將的妻子拔示芭而做出不該做的罪惡之行為。
12.第十一章1至17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大衛沒有隨軍出征,自己留在耶路撒冷王宮內,但卻因此而看到了鄰近房舍中,正在沐浴的烏利亞妻子拔示芭。在大衛王看來,拔示芭的美,有如仙女般的豔麗,因此,隨即想盡辦法要奪得拔示芭入室為妻。其實,原先大衛並沒有想要迎娶拔示芭入宮的念頭或計劃,而是只想要與拔示芭同床而已。但卻因為拔示芭懷孕,且烏利亞又拒絕在交戰期間與妻子同房,使大衛原本計畫將懷孕歸入在烏利亞身上的事失敗。但大衛怕此姦淫的醜事暴露出來,於是才想盡辦法要害死拔示芭的丈夫烏利亞。這段經文就是在描述大衛想盡一切辦法,要利誘烏利亞回家去與妻子拔示芭同房的計劃,但都沒有成功的經過。
第1節,這裡一開始說「第二年春天」,在第十章14節記載以色列軍隊和亞捫、敘利亞等聯軍第一回合交戰,以色列軍隊打勝之後,隨即班師回營,沒有趁勝追擊,原因就在於冬天季節已經來臨,在補給和軍伍調動上並不是很方便。這裡說是在「第二年春天」這個時間很可能就是春季收割之後的時間,也是氣溫回升的時刻,是適合軍事行動的時候。「大衛派約押率領部隊」出征,他自己留在耶路撒冷,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也將「約櫃」抬出隨軍隊去征(第11節),為甚麼大衛會這樣做?我們不清楚。這次的戰役,也是以色列軍隊打勝仗。
第2至5節,大衛因為看見拔示芭在洗澡而起了淫亂的心念,派人把拔示芭帶來同房,導致拔示芭懷孕。拔示芭是迦南地原住民「赫人」烏利亞的妻子,而她也是屬於外族人「以連的女兒」。在大衛的軍隊中,有「赫人」加入他的行列中(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6)。烏利亞也是大衛軍營中的將官,並且是大衛軍隊中被列為「三十勇士」的成員之一(參考廿三:39)。而「以連」也是大衛身邊的「三十勇士」之一,是基羅人亞希多弗的兒子(參考廿三:34)。從這裡可見烏利亞和以連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他們都是大衛手下最忠實的部下。在第4節的「拔示芭的月經剛潔淨」這句話非常重要,表示拔示芭有身孕,是和大衛同房的關係,而這對拔示芭來說,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因為這表示她犯了淫亂罪。從她寫信且託人帶去給大衛王,可看出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牽涉生與死的生命大事。
第6至10節,大衛聽到了拔示芭懷孕的事,開始緊張起來。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要處死刑(參考利未記二十:10)。大衛隨即要約押將這位饒勇善戰的軍官烏利亞給從前線給帶回來。大衛假裝關心前線戰況,其實這種問話,只不過是一種藉口罷了。他真正的用意是命令烏利亞「回家休息一下」,並且還派人帶著「禮物」跟著去,這是企圖盯著烏利亞是否真的有回家。若是有,則可以掩蓋妻子懷孕是和大衛有關係。但在以色列軍隊有個傳統,就是在戰爭期間,戰士不得跟妻子同房。因此,如果烏利亞回家,即使沒有跟妻子同房,但只要在家裡過夜,就可被以戰時與妻子同房的罪名被起訴判處死刑。因為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以色列軍隊「在戰地紮營的時候」,要「遠避」任何會使軍人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事」,甚至包括男人夜晚睡覺有「夢遺而不潔淨」的事,都需要離開軍營,且要先潔身之後才可以回營區去(參考申命記廿三:9—11)。而在戰爭期間若回家去妻子同房,就會被看成是不潔淨的行為(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一:5)。因此,以色列軍隊絕對不允許戰爭期間發生回家去和妻子同房的事。因為他們會將打仗看成是一件神聖的事,何況此次的戰役有約櫃參與出征(參考十一:11)。
「但烏利亞並沒有回家」,這句話說出了整個故事的重點。他堅持遵守以色列軍隊的傳統軍紀,而且,為了要表示確實清白,他不但沒有回家,還跟「王的守衛睡在宮殿門口」,這樣,王的守衛也可當他的證人,證實他確實沒有回家去跟妻子同房。而大衛問烏利亞「為甚麼不回家」的話,並不是在表示他關心,而是他更擔心烏利亞聽到了妻子有不軌的風聲。其實,這也看出了君王自己不守規律,而部下卻堅守規矩,從這裡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也是引起上帝憤怒之因。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是烏利亞回應大衛詢問為甚麼不回家去睡覺的理由。他提到軍隊都在前線,約櫃有在那邊,部隊在野外紮營(表示生活都很精省),他絕對不可以自己回家跟妻子同床。但大衛卻一再要烏利亞回家去睡覺,但烏利亞沒有當面抗拒,還是一樣堅持不回家。而大衛卻故意讓他喝醉酒,想用這種方式讓烏利亞落入他設計的陷阱中。但烏利亞依然堅持守住前線戰爭期間,不回家與妻子同床的規律。
第14至17節,這段經文描述大衛第三次計謀陷害烏利亞,他為了要殺害烏利亞已經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惡劣手段。前兩次的失敗,這次他決定將烏利亞殺死。他寫信給元帥約押,信的內容很清楚,就是要讓烏利亞在前線最危險的地帶,陷入孤單一個人,毫無奧援而「戰死」沙場。大衛這樣的做法很清楚地是在殺害無辜的人,這也是上帝最不能原諒的行為(參考出埃及記廿三:7,列王紀下廿一:16、廿四:4,箴言六:16,耶利米書七:6、廿二:3)。而約押是參與這件害死烏利亞的共犯。大衛以為他這殺害無辜者的密令沒有人知道,但約押是執行這命令者,至少他知道大衛做了這件不該做的事了。從第17節的「敵軍從城裡出來,突擊約押的部隊」從這句話,可看到兩點:一是以色列軍隊原是包圍著亞捫人的「拉巴城」(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一:1),如今圍城的以色列軍隊被亞捫人看到有了個缺口,才使他們想要突破重圍,尋求外援,或是用突破被圍城的困境,展開內外夾攻的策略。二是這很可能是約押故意弄出來的破口,為了要完成大衛計劃陷害烏利亞的命令,但卻因此使更多的軍官有些戰死,可看出大衛為了要殺害烏利亞,卻也因此而害死其他軍官,代價可說是相當大。他完成了「赫人烏利亞也陣亡」這個任務。但他忘記上帝痛恨這一切。
經文:撒母耳記下 11:18-11:27 註釋:
13.第十一章18至27節:
這段經文描述約押完成了大衛所交代害死烏利亞後,隨即派人向大衛報告這消息,當大衛在獲知烏利亞戰死前線的消息之後,就將跟他通姦而懷孕的拔示芭迎娶入宮。當計謀害死人的人以為都沒有人知道時,其實,聖經作者要告訴我們,上帝非常清楚人在暗中所做的一切事(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上帝一定會算帳。
第18至21節,當「約押把戰事的經過呈報大衛」,因為這是一項害死前線將官的謀殺案,因此,約押很清楚大衛可能會「假裝發怒」。為免通報者也被無故遭到懲罰,約押就事先提醒通報戰況的使者知道此事。他要通報者帶回去戰報,且讓通報者知道大衛可能會以當年「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去世的經驗(參考士師記九:50—57)反問通報者,好像大衛會譴責前線指揮官約押簡直就是像個笨蛋、愚蠢到極點,約押要這位通報官讓大衛知道,如果大衛講基甸這個故事,就回應一句「王的軍官烏利亞也死了」這樣的話就夠了。因為這句話已經暗示著約押會這樣做,就是為了要完成大衛的密令。因此,這句「王的軍官烏利亞也死了」,就成為一句大衛和約押之間的暗語,也同時表示著大衛要負起這次以色列軍隊被亞捫軍殺死好多位的責任。即使如此,但共謀設計殺害無辜者的約押,絕對不能逃離上帝公義的審判。
第22至24節,這位前線戰況通報官當然要依照指揮官的指示報告大衛。這位通報官從「敵軍比我們強大」到「我們把敵軍趕回城門口」,這當中主要就是要讓烏利亞戰死。所以「敵軍比我們強大」,真相是故意後退,誘惑敵軍出城。就在此時,以色列軍隊緊急撤退,讓烏利亞身陷前方敵陣中,在孤獨、無奧援之下被殺。這時,約押才再揮軍進攻,逼亞捫軍隊回防。其實,「赫人烏利亞也死了」,這才是整個報告中的重點。
第25至27節,拔示芭聽到丈夫烏利亞戰死沙場的消息之後,依照以色列人民辦理喪事的習俗,需要舉哀長達七天的時間(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13)。但即使是如此依照習俗去行舉哀的動作,也是為了掩飾她所犯的罪罷了,並不是真實的。人心的險惡就是這樣,但都無法逃過上帝對人內心的鑒察。在過了喪事的時間,大衛就正式地迎娶拔示芭入王宮。大衛若不這樣做,拔示芭懷孕的事很快就會曝光。但這件隱藏得非常細膩的殺人案件,上帝是非常清楚,因此,上帝「對大衛所做這件事十分不悅」,這句也可說是這章經文最中心的一句話。整章經文很清楚地在說明,人以為在暗中所做的事沒有人看到,也不會有人知道。其實,這種想法、看法都是錯誤的。
經文:撒母耳記下 12:1-12:25 註釋:
14.第十二章:
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來說,先知角色的重要性是遠勝過君王的。原因是先知是上帝直接揀選的僕人,傳遞著上帝的信息,例如摩西、約書亞等都是由上帝直接揀選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甚至早期先知是領受上帝的命令去膏立君王,就像先知撒母耳一樣。因此,先知的權威性在以色列人民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先知拿單是既勇敢又忠實於上帝的先知,上帝要他去向大衛傳話,他聽上帝的話就去向大衛王傳講上帝發怒的信息。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危險的舉動,原因是大衛擁有極大的權柄,是以色列全國人民歌頌、稱讚的君王,就像在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米該雅,冒著生命危險去向北國以色列的君王亞哈說出上帝的信息一樣,結果米該雅被亞哈王下令關在監獄裡(參考列王紀上廿二:26—27)。現在先知拿單受命要將上帝的話語傳遞給大衛王,也是一樣要冒著生命的危險。
15.第十二章1至15節a句:
這段經文是先知拿單領受上帝的命令,要去對大衛王傳遞上帝憤怒的信息。先知拿單可說是一位非常善於說比喻(故事)的專家,當他說完比喻之後,大衛王還不知道先知拿單的比喻當中,所指的就是他,還得等到先知拿單直接指出「你就是那個人」之後,大衛才猛然醒悟過來。
第1至4節,這段經文記載先知所說的比喻內容。在第十一章27節很清楚記載上帝對於大衛所犯的殺人、姦淫罪,「十分不悅」,於是差遣先知「拿單」去對大衛說話。當然,上帝已經有讓先知拿單知道要他去傳講的是甚麼,因此他到了大衛那裡開始對他說上帝要帶給他的信息。先知拿單所用的是鮮明對比之比喻方式,說明富有的人擁有牛羊甚多,而貧窮的鄰居只有一隻小羊,因為擁有許多牛羊的富者,竟然是欺負只靠著一隻羊過生活的貧者。
第5至6節,這讓大衛聽了之後甚為火大,認為該富者做了殘忍的事,應該要處死,且要賠償貧者損失的羊四倍。
第7至12節,大衛顯然沒有聽出先知拿單用這個比喻是在指責他就是這比喻中的富者,因此才會說出「做這事的人該死」、「做出這樣殘忍的事」,以及做出應賠償窮鄰居「四倍」的判決。於是先知拿單就直接指出做這種「該死」、「殘忍」的事的人,就是大衛自己。
先知拿單舉出上帝非常憤怒的原因,包括有:上帝賞賜給大衛的實在太多,而他卻是貪婪到喪失了良知。大衛還借著亞捫人手上的刀殺死烏利亞,然後搶了烏利亞的妻子。上帝於是做出判決:大衛的家將會永遠逃離不了刀劍,且家裡的人會起來作亂攻擊大衛,他搶奪烏利亞的妻子,他的兒子會搶奪他的妃嬪,而大衛在暗中所做的這件事,會在日光下暴露出來(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上帝這樣對大衛和他的家的懲罰,可說是非常嚴重的,原因是大衛是上帝揀選出來的僕人。上帝揀選的僕人故意犯這種殺害無辜者的罪,上帝絕對不會輕輕放過。先知拿單在這段經文中所說的,後來在大衛的身上都逐一應驗了。
第13至15節a句,當先知拿單清楚指出大衛的嚴重錯誤後,大衛終於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是「得罪上主」,原因是犯了上帝的誡命、規律。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說得罪了「烏利亞」或是他的家人,而是說「得罪上主」,原因是他知道會犯這樣的罪,就是因為沒有尊崇上帝為大,而是把上帝的教導都忘記,甚至內心中根本就是否認上帝,這是傲慢者藐視上帝的態度(第14節)。現在他知道上帝是為無辜者烏利亞被殺害的事懲罰他。因此,當他說「得罪上主」這句話時,意思是在向上帝表示懺悔,祈求上帝的寬恕、憐憫。但要注意,上帝雖然「饒恕」他,但這並不表示上帝不懲罰他,上帝還是有懲罰,要讓他和拔示芭所生下來的孩子去世。
問題是:孩子是無辜的,為甚麼要讓大衛的罪,由他剛出生的孩子來承擔死的懲罰?也許可以這樣了解:這個孩子一出生下來,就死去,可能和某種病症有關,但聖經作者認為是和大衛與拔示芭之間的犯罪行為有密切關係,是上帝懲罰的結果。再者,這孩子若是留下來,會一直成為大衛醜陋的記號,因為這是還沒有結婚前,且是犯姦淫罪所生的孩子。若是這孩子繼續活着,將會成為大衛犯罪的證據,使他在以色列人民當中有個錯誤的樣版,甚至被模仿導致壞了以色列人民的社會規範,使他無法繼續統治以色列帝國。拿單將上帝的信息傳遞完成後,就隨即離開王宮。這表示先知拿單並不是王宮所「御養」的先知。他是真正的先知,也不是以靠國王供奉生活(參考阿摩司書七:14)。
16.第十二章15節b句至25節:
這段經文記載當大衛和拔示芭犯姦淫罪之後,他們所生下的孩子生重病時,大衛是很努力地想要搶救孩子,但在搶救失敗之後,大衛的反應截然不同的經過。
第15節b句至17節,大衛和拔示芭所生的孩子害重病,這很清楚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大衛為孩子生重病「禁食」,這是以色列人民表示哀傷、懺悔,以及在信仰上表明決志的方式(參考撒母耳記上七:6、三十一:13,撒母耳記下一:12,歷代志下二十:3,以斯拉記八:21—23,以斯帖記四:15—16,詩篇三十五:13、六十九:10,但以理書九:3,約拿書三:5,使徒行傳十三:3、十四:23)。大衛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平息上帝的憤怒。再者除了「禁食」之外,他也用「整夜躺在地上」這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卑微。即使是宮廷裡的「老侍從」,也都無法勸動大衛進食、在床鋪上睡覺。
第18至21節,過了「一個禮拜」久,這孩子死了,宮中的這些老臣反而不敢去告訴大衛,深恐他會因為過度憂傷而自戕。但大衛發覺宮廷內的侍衛舉止有異,於是察問了一下,就明白孩子已經死了。於是他開始潔身沐浴,也不再禁食,然後又到「上主的殿宇敬拜」。這表示他又開始和恢復從前一樣,看來,大衛似乎已經得到上帝的接納,原諒他過去所犯的罪。但他這樣的做法反而讓大家都感到相當的納悶,因此,這些老臣就問大衛原因。
第22至23節,這兩節是大衛回答老臣所提的問題。他原本想要用這種方式換取上帝憐憫。但顯然地,並沒有成功。這也說明了上帝要審判一個人時,並不是人用各種「哀傷」、「鞭打己身」的方式可改變。上帝自有祂一套法碼做為懲罰的標準。大衛現在明白了,這既然是上帝已經決定要執行的審判,因此,孩子已經死了,就表示任何人的能力也無法改變上帝的旨意。「有一天我要到他那裡去」,這是大衛的期盼。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也會死,因此,他期盼能因此而見到這個孩子,也從這裡可看出他對這孩子用情之深。
第24至25節,大衛轉而去安慰拔示芭,他希望用繼續同房的方式,讓拔示芭再生下孩子,以減去因第一個孩子去世的憂傷。「所羅門」因此出生,這名字跟希伯來文的「shalom」相同,是指「和平」、「平安」的意思(參考歷代志上廿二:9)。這時候,先知拿單奉上帝的命令,去探望大衛,並且去為大衛所生的這個孩子所羅門取名叫「耶底底亞」,表示「上帝喜愛」所羅門。這意思很清楚,表示上帝前對大衛的應許,是持續有效的,並不會因為大衛犯罪就消失了。也就是大衛的後代將永遠保有王朝(參考撒母耳記下七:13—16),這對大衛來說,可說是最大的應許。
經文:撒母耳記下 12:26-12:31 註釋:
17.十二章26至31節:
這段經文記載約押持續攻打亞捫人的首都拉巴城,並且說明約押是個非常聰明的將軍,他讓大衛獨享榮耀,也因為這樣,大衛對約押的倚賴更為迫切。這也是為甚麼他會說出對約押有「無法應付」之言(參考三:39),其實也說明了他會懼怕約押的威脅。一則約押很清楚大衛殺害烏利亞的秘密,再者,約押確實是個敏捷、勇敢善戰的將軍。這段經文也出現在歷代志上第二十章1至3節。
這一段是繼續第十一章1節。這段經文主要說明上次大衛很有誠意要表明與亞捫人之間維護和諧關係,但卻遭到亞捫人大大的羞辱。因此,約押很清楚大衛的心境,他要大衛在最後關頭親自帶兵來攻打亞捫首府拉巴城。並在攻下之後,大大懲罰亞捫人,使他們成為奴隸苦工,就像當年以色列人民在埃及一般的痛苦。
第26至28節,這三節說明約押是個很聰明的領導者,他知道把最重要的榮耀歸給大衛。約押告訴大衛「已經奪了水源」,這可說是戰略相當成功才有的成果,就是佔領敵方的水源區。這也在表示很快就會攻下亞捫人的京城拉巴,他希望大衛趕緊帶兵過來,這樣,軍隊就會以為都是大衛的功勞。也從這裡可看出約押在以色列軍隊心目中的地位確實很高。因為他的部下都清楚知道,真正能在戰場上調兵遣將的是約押。
第29至31,大衛果然接受約押的建議,親自前往戰場指揮。拉巴城就這樣的被以色列軍隊給攻陷下來。而以色列軍隊搜刮了拉巴城內所有貴重財物,當作戰利品。另外也俘虜亞捫人當作奴隸,使他們去做苦工。
經文:撒母耳記下 13:1-13:22 註釋:
18.第十三章:
這章就記載大衛的兒子暗嫩犯了強暴自己妹妹塔瑪的姦淫罪,然後押沙龍為了妹妹塔瑪被強暴的事,設計「鴻門宴」殺害暗嫩,替妹妹塔瑪報仇。但卻因而使他必須逃亡到母親的故鄉基述去外公家避難。因此,第十三章可說記載大衛犯罪之後,家庭成員回應出他犯罪的第一件事。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要說明為什麼後來押沙龍無法繼承大衛的王位的原因,就是他懷恨甚深,設計暗殺了自己的兄弟。再者第十二章10節,先知拿單已經對大衛犯姦淫罪的事,傳出上帝的懲罰是:「你這樣違背我,搶了烏利亞的妻子,你的家將永遠逃不了刀劍。」因此,大衛的孩子彼此殘殺,包括了暗嫩的事件(參考十三:28—29),押沙龍的事件(參考十八:14),以及亞多尼雅的事件(參考列王紀上二:25),這些都說明了是大衛犯罪後所帶來一個嚴重的懲罰。上帝揀選的僕人,上帝賜福多。但若是背叛上帝去犯罪,所帶來的懲罰也是嚴厲。
19.第十三章1至22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的長子暗嫩為了要親近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塔瑪,想盡辦法接近她,後來在表兄弟約拿達的獻策下,性侵了她,之後又將她遺棄的整個過程。
第1至4節,這裡說押沙龍有個妹妹名叫「塔瑪」,這表示她也是大衛和基述王達買的女兒瑪迦所生。這樣,她和押沙龍便是同父母的親兄妹。作者說「塔瑪」是長得「很漂亮」。可惜,她的漂亮並沒有為她帶來幸福,反而是為她帶來災禍。而暗嫩是大衛的長子,可說是繼承王位的第一順位者。因此,若他真的是愛上塔瑪,其實,只要向父親大衛提出要求,或是等候大衛去世之後,就可以很順利的娶塔瑪過門為妻(參考第13節b句)。因此,這裡說暗嫩想「親近」塔瑪,只不過是一種生理上慾望的需求罷了。「相思成疾」,表示暗嫩已經因此出現「變態」的狀態。這也是為甚麼後來他在性侵得逞之後,看到塔瑪反而「非常厭惡」她,且是勝過愛她的程度(參考第15節)。這裡說「約拿達」是「示米亞」的兒子,而「示米亞是大衛的哥哥」,這樣,「約拿達」就是暗嫩的堂兄弟。作者形容他是個「狡猾」的人。這裡的「狡猾」是指聰明、伶俐,但卻沒有倫理、道德規矩的觀念。就像伊甸園裡的蛇一樣(參考創世記三:1)。他來關心暗嫩消瘦的原因,暗嫩坦白相告,說他愛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塔瑪。這種在聖經早期時代是普遍的事(參考創世記二十:12),尤其是在東方社會也很普遍。後來,比較晚期之後,法律上就有明文規定禁止這種事(參考利未記十八:9)。
第5至6節,於是約拿達想一個計謀,他要暗嫩先假裝生病,好引誘妹妹塔瑪接近身邊而加以性侵。更糟糕的,就是這個詭計還拉大衛在不知情之下也參與了。
第7至11節,就這樣,大衛打發人去告訴女兒塔瑪,要她去暗嫩那兒做些食物給他吃。暗嫩利用這機會支開了宮中服侍者,然後要塔瑪親自餵他,就在那時,他要求塔瑪和他睡覺。
第12至14節,塔瑪對暗嫩這種突如其來的粗暴舉動,感到非常驚訝,她一再要求暗嫩不可以做這種事,她也提醒暗嫩,若是這種事被傳揚出去,將會使他「在以色列人面前丟盡面子」,而她也會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她勸暗嫩去向父親大衛王祈求,她相信父親一定會應許他們結婚。但已經是病態的暗嫩聽不下妹妹這種勸言,就這樣性侵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塔瑪。這樣,暗嫩若是真的要圓滿處理這件事,唯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去告訴父親大衛,請求准許跟塔瑪結婚,否則塔瑪就無法再嫁給別人。因為若是塔瑪嫁給別人時,沒有告知對方自己已經不再是處女,那娶她的人就可以控告女方欺騙,並且可以休掉她。若此,塔瑪可能要面臨被判死刑的惡果(參考申命記廿二:20—21)。
第15至19節,從暗嫩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真的愛塔瑪,只不過是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罷了,或是要顯示他的權位。當他滿足了慾望之後,隨即要將塔瑪趕出他的宮殿,而塔瑪清楚地提醒暗嫩他這樣趕她走所犯的錯誤,將比強暴她更嚴重。因為這等於是要讓塔瑪終身無法再嫁他人,除非有大衛王將她配婚給平民。因為她已經不是處女。可惜的是「暗嫩不聽」,這句話表示暗嫩並不清楚結果的嚴重性,他叫僕人將塔瑪趕出去,塔瑪因此悲傷到極點,因為塔瑪也是大衛的女兒,且母親也是基述王的女兒瑪迦。換句話說,塔瑪在所有大衛的兒女中,算是貴族背景出身。卻被暗嫩家裡的僕人「趕出去」,這又是另一種重大羞辱,且是造成極大的傷害。其實,這些僕人是連觸摸到她的衣服都不配的人。因為她原本是去聽了父親大衛的指示,去服事可能將繼承王位的大哥暗嫩的,所以,她穿著很正式的衣服——未婚公主常穿的「長袖袍子」,這是一種貴族才穿的衣服,是彩色的,如同雅各送給約瑟的彩衣(參考創世記三十七:3)。可以瞭解塔瑪傷心到極點,他用幾個方式來表達:一是「撒灰在頭上」,這種方式表示自己很「賤」,沒有價值。二是「雙手蒙著臉」,這種方式是在表明羞愧,無臉見人的意思(參考耶利米書二:37)。三是「撕裂衣袍」,在這裡也用來表示她的憤怒,因為她的「處女身」已經被侵犯、破壞。四是「一面走一面哭」,這是非常哀傷,也說明了生命中最大的無奈,但也在表示求助。
第20至22節,塔瑪的哥哥押沙龍知道這件事之後,安慰塔瑪,並且收留她。有人去告訴大衛,他也「非常生氣」,而押沙龍則是對暗嫩「懷恨極深,不再跟他講話」。
經文:撒母耳記下 13:23-13:39 註釋:
20.第十三章23至39節:
這段經文記載塔瑪的哥哥押沙龍終於替妹妹報仇,殺害了暗嫩,但卻因此懼怕父親大衛懲罰而逃離王宮,跑回母親的娘家基述去避難。
第23至24節,這裡一開始就說「兩年後」,表示這件事大衛都沒有適當的處置。而這「兩年後」,也在表示這件事已經在宮廷內逐漸被遺忘了。但押沙龍記得非常清楚,他是一再在計劃找機會要報仇。他利用遊牧民族是重大的「剪羊毛過節」活動,「邀請所有王子」,這表示押沙龍是策劃好要為妹妹被姦污的報仇之機會來了。同時,他也邀請他的父親大衛和臣僕參加,但大衛堅持不參加。
第25至27節,押沙龍是個思慮很深的人;他故意說邀請「王和所有的臣僕光臨」這次的節期活動,這等於是舉辦了一次宮廷盛宴一樣,他有意用這樣的動作,顯示自己的能力。但更重要的,他是要用這種方式,避免大衛出席,但卻可取得大衛答應給予某種程度的面子。大衛不出席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若答應押沙龍這次的請求,以後他的哪個孩子同樣請求,他勢必都要答應,且是勞動整個宮廷百官,除非這個孩子是準備要繼承王位者。而那時王位的「準」繼承者,是暗嫩。因此,大衛必須考慮到暗嫩的角色。押沙龍應該知道這種情形,他會有這樣的動作,其實,都是要讓暗嫩注意到這種問題。押沙龍利用父親大衛的實力,邀他「至少請讓我哥哥暗嫩跟我去吧」,這句話已經露出押沙龍的動機和用意。大衛似有警覺到,因此他回應說「何必要他去呢」這樣的話。因為在第22節已經有說明押沙龍對暗嫩性侵他妹妹塔瑪的事耿耿於懷,且不再與暗嫩「講話」,這件事大衛必定知道,因為他的兒子們都是宮廷要員,在國王面前隨時都會有宮廷「會報」。因此,大衛對押沙龍堅持要暗嫩出席,覺得事有蹊蹺。因此,表示沒有這種需要。但因為押沙龍「再三懇求」,大衛終於答應,但這是「讓暗嫩和王其他的兒子」一起參加押沙龍的邀宴。大衛後來同意暗嫩參加,可能是想藉此而能消弭兄弟兩人間的嫌隙,或許也是一件美事。但為了要預防意外,他讓所有的兄弟都一起出席此次的盛宴。而押沙龍準備的宴席,有如國王在宴請國賓一般的豐盛,表明的是押沙龍這樣大手筆的擺設宴席,確實隱含著要殺害暗嫩的訊息。
第28至29節,這裡說出押沙龍擺設此宴席真正的目的,就是一場「鴻門宴」,準備要殺害暗嫩,表面上是替妹妹塔瑪報仇,真正的目的是排除他繼承王位的絆腳石。果然,他下令隨從利用暗嫩喝醉的時候,下手將暗嫩殺害這也是回應了大衛殺害烏利亞之後,先知拿單先前傳遞上帝的信息給大衛時所說的:「你的家將永遠逃不了刀劍。」(十二:10)大衛其餘的兒子看到了都騎著「騾子逃跑」。暗嫩強姦自己的妹妹固然是錯誤且不可原諒,但是押沙龍謀殺自己的兄長更是不能原諒。
第30至33節,這件慘案發生之後,隨即有人傳報消息給大衛,說押沙龍殺了大衛「所有的兒子,一個也沒有留下」,這是混亂中的錯誤訊息,但卻是可以理解。因為大衛的兒子們尚且在逃命中,並不知道押沙龍是否會派出殺手繼續在途中追殺其他的人。就像大衛跟拔示芭所生下的第一個兒子重病時相同,大衛除了撕裂衣服表示極度哀傷外,也用「躺在地上」,表示自己甚麼都不是。國王的這個尊榮已經沒有意義。而傳報正確的消息給大衛知道是「約拿達」這個人,他就是兩年前替暗嫩獻計的惡棍(參考十三:3—5),暗嫩就是因聽從他的計謀,才會導致今天的結果。雖然他所報告的情景是明確,但他並沒有說出實情,反而是強化了押沙龍在大衛心中的惡劣形像。他是那種專門提供壞計謀的人,是心地狡猾、心術不正的人,這種人雖然知悉可能會發生事情的結果,但並不會對所做錯誤的事感到羞愧。
第34至36節,這件謀害自己兄長的事件引起大衛的憤怒和傷痛,因此押沙龍必須逃跑避難,因為他父親大衛必定會採取懲罰行動。但這也暗示了宮廷內部必定有許多暗爭權位的浪潮。大衛其他的兒子也陸續從「何羅念」山坡上回來,他們是一面走一面大哭,大衛和所有宮廷內的臣僕也跟著哭泣,對大衛的兒子們來說,他們剛經歷了一場怵目驚心的兄弟殘殺之現況,內心尚有餘悸。
第37至39節,押沙龍是逃回他外公「達買」(參考三:3)的家去躲藏,時間長達「三年」。這可說是一段不短的時間,也表示他已經喪失了王位繼承權的機會。而相對的是在這段時間中,大衛一直在為暗嫩被殺的事「哀傷」。但在悲傷過後,他又想起了押沙龍。這也說明了過去大衛為暗嫩哀傷的事,已經得到安慰。
經文:撒母耳記下 14:1-14:24 註釋:
21.第十四章:
這章在描述大衛在經過了三年悲傷的沉澱之後,開始想起押沙龍。原因是大衛的次子基利押此時已經不在。但大衛身邊大將約押更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幕僚,他深知大衛的軟弱,因此,當押沙龍出走三年之後,他認為大衛必須處理王位繼承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動靜,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使大衛與押沙龍這對父子能「和好」。
22.第十四章1至24節:
這段是記載約押決定提醒大衛必須思考王位繼承的問題。而這段經文也說出了約押在大衛幕僚團中特殊的地位,他不僅是一個常勝將軍,且是一個手段殘酷的軍人(參考列王紀上十一:16—17)。也因為他對大衛的家事和私事了解甚多,大衛在晚年去世之前,特別交代繼承王位的所羅門一定不得讓約押「善終」(參考列王紀上二:6)。但即使是這樣,大衛犯罪的事,還是被逐一記錄下來,並沒有因為約押替他掩飾了罪行,而使大衛的惡行被遮蓋起來。因為上帝鑒察人在暗中所做的一切。
將這段經文比較第十二章有關先知拿單講的比喻故事,就會發現比喻方式很類似。先知拿單是宮廷先知,而約押則是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軍隊統帥。他和大衛的親近關係,從這件事可看出。
第1至3節,這裡特別提起「洗璐雅的兒子約押」,這種用詞有個用意,要表明此時約押扮演的角色,就是大衛的「外甥」,要向大衛進言的是「家事」,而不是國王和將軍之間的國事。約押知道在沒有人敢向大衛提起王位繼承的問題,他決定想辦法使大衛採取行動。大衛在國家大事的決斷上很有魄力,但對家務事卻往往顯得非常懦弱。就像他對暗嫩所犯的罪行,只是「非常生氣」,卻沒有懲罰他的行動。於是約押去找一個「提哥亞」聰明的婦人去見大衛王,這裡所謂的「聰明」,意思是很會「說故事」、「講比喻」,就像先知拿單一樣。約押要這個婦女用穿喪服、不梳頭這種特殊的打扮來引起大衛的注意。這種方式所要表達的意義,是這個寡婦一直沒有親人來迎娶她入門,照顧她(參考申命記二十五:5—10)。約押並且交代這婦人說「把我告訴你的話對王說」,他所說的話記載在第5至7節。
第4至8節,由於這個提哥亞的婦人是穿著守寡衣服,且是沒有梳頭髮,這表示她一直生活在困苦當中。這個婦人請求大衛幫助她時,大衛沒有拒絕她。從第5至7節的記載可清楚約押告訴這位婦女要對大衛說的話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點:(a)她是個「窮寡婦」,丈夫已經死了,但兒子卻沒有耕種能力。(b)「其中一個殺死了另一個」,明顯是殺人者會被判處死刑(參考出埃及記廿一:12)。而這女人的話很具隱喻,暗示著大衛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被殺了,而殺人的押沙龍必須判處死刑。(c)這婦人表示,若是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她將失去繼承產業的最後希望。她說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全都依照法律規定去行,並不一定公道,也有可能因此而成為近親繼承她丈夫留下來的產業(參考民數記廿七:11)。即使是這樣,也將造成近親之間彼此爭奪財產的結果。大衛聽完了之後,決定要替這婦人處理這件家務事。其實約押要這婦人編造這則故事,主要是在暗示大衛,他若再不讓押沙龍回宮,很可能造成王室內亂,大衛的兒子們會了要爭奪王位而彼此殘殺得更嚴重。而後來也證明約押的顧慮是事實,因為大衛的孩子們就是為了爭奪王位,而彼此殘殺。
第9至11節,這婦人又對大衛表示,這是她家裡的事,不希望因此使國王受到無妄之災。大衛表示他可以讓婦人不必因為這件事而操心,他要這婦人安心離去。並且表示要庇護這婦人免受親人、鄰舍的騷擾。這婦人又進一步說,希望大衛「向上主」祈禱,意思是要大衛以上帝的名發誓,「免得報血仇的人繼續殺戮」,這很清楚說明在大衛沒有裁決之前,這件「報血仇」的行動還是會繼續存在。因此,她擔心連她「僅存的兒子也殺了」,這將會使她陷入生命的夢魘。大衛果真用上帝的名發誓。
第12至17節,大衛顯然還聽不懂這婦人想要述說的意義。因此,這婦人才會要求繼續說明。而大衛真的也聽不懂,所以同意這婦人的請求。這婦人就進一步說明她要講的比喻,是直接對大衛說的,這樣的態度顯然很唐突。因為一個婦女要見國王,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如今卻在講述比喻之後,直接道出國王的問題,這必然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她直接指出大衛應該可以讓押沙龍回來,她的意思是:只要大衛王首肯,押沙龍就可以被接納,重回王宮。這婦人主要在說明:若是國王沒有特赦押沙龍,就算他回到耶路撒冷,也將會面臨被逮捕而判處死刑的結果。因此,她要求大衛不要讓押沙龍面臨被殺的結局。她稱讚「王像上帝的天使一樣」,這句話也說明當時的人看待國王的角色,就是上帝所揀選的使者(參考但以理書四:17,羅馬書十三:1—2)。他所代表的,是上帝的使者,為了是要帶領人民敬拜上帝。因此,這些使者必定很有智慧才對。但大衛一聽,就清楚這位婦人是受到別人指使才來說這故事。
第18至20節,大衛不是傻子,他一聽這婦人所說的話,第一個感覺就是她所說的話,並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再者,也不是發生在這婦人自己的身上,而是直指著大衛說的。因此,他要求這婦人必須很誠實回答是不是奉約押之託來的,而這婦人很坦白地回答說「是的」。這位婦人也強調約押之所以要她這樣做,正是在表示約押關心大衛的家庭,想要替大衛「挽回」家庭的悲劇。她並不希望大衛因此而誤會、生氣。
第21至24節,大衛於是對約押說,同意他的意見,可以將「押沙龍帶回來」耶路撒冷。而約押很高興大衛聽他的意見。其實,大衛應該是要問先知拿單才對,而不是問經常打仗的將軍約押。因為約押所建議的事:讓押沙龍回來,而這必定和國家王位的繼承者有密切關係。大衛似乎忘記了自己就是被先知撒母耳所膏立的,他沒有把國家大事先請教先知,正好在說明,他並不是將國家大事放在上帝的旨意中。約押照著大衛的命令去行,到基述去將押沙龍帶回來耶路撒冷。不過,大衛拒絕讓押沙龍住在王宮,而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表示大衛並沒有立即恢復押沙龍過去所擔任的重要官職。這有可能是大衛想要觀察一陣子,看宮廷中有甚麼反應。也因為這樣,押沙龍才「沒有見王的面」之機會。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這在暗示著王宮中已經有一股看不見的暗潮,就是大衛的兒子們對押沙龍回王宮任職的事,有相當不一樣的意見,才使大衛對接見押沙龍的事有所保留。
經文:撒母耳記下 14:25-14:33 註釋:
23.第十四章25至33節:
這段經文述說大衛在很勉強之下,才又恢復了押沙龍在王宮的地位。但這也是經過約押的極力擔保才有的結果。但這段經文也清楚說出押沙龍實在是不適合當以色列的領袖。即使他殺死了自己的兄長暗嫩,並不表示他就會成為理所當然的繼承者。這裡描述他就是一個驕傲、無理的人。不知道感恩,只會想到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善待為他說話的人──約押將軍。這和大衛的特質完全相反。
第25至27節,作者在這裡說押沙龍長得很「英俊」,甚至說押沙龍是帥到「沒有一點缺點」。但這只是外表的美,並不是內心的美。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諷刺押沙龍外,也同時在暗示,上帝所喜愛的君王是「遵從」祂旨意的人(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2—23),上帝並不看人的外表,特別是在揀選上帝子民的領導者,更是如此(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六:7)。作者說押沙龍每年剪一次頭髮,而剪下來的頭髮重達兩公斤,作者用這種筆法在形容押沙龍在以色列人民眼中,確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因為舊約聖經時代,中東地帶的人喜歡用長頭髮、鬍鬚等來表示「尊嚴」、有「能力」。另外,長頭髮也含象徵性的意義,就是性能力很強。作者也在這裡記載押沙龍的女兒塔瑪長得「非常美麗」。
第28至30節,雖然押沙龍已經被約押從基述帶回來耶路撒冷城內,但大衛就是不願意接見他。因此,他派人去請約押向大衛說情,但約押總是不給押沙龍有面子,拒絕接受押沙龍的請求去向大衛說項。約押之所以不願意聽從押沙龍的請託,很可能是跟王宮內部的鬥爭有密切關係。他希望保有一個自由空間,以便往後容易行事。但押沙龍卻是個很殘忍的人,他無法忍受約押沒接納他的請求去向大衛說項,於是派人去將約押的「田園」給放火燒掉。這種作法只會爲他豎立更多的仇敵,對他想要獲得王位的路,徒增許多無謂的阻礙,對他一心一意想要獲得王位之事並沒有幫助。這也是為甚麼後來約押聽說押沙龍因為頭髮太長,掛吊在樹上時,特地拿槍矛去將他殺了之因(參考十八:14)。
第31至32節,約押知道此事之後,相當憤怒,因此直接去押沙龍的家問他為何放火燒毀他的「田園」。而押沙龍回答約押的話有兩點很重要:一是他並不感謝約押設法讓他回到耶路撒冷城居住。因為他雖然回來居住了兩年,但連想要進王宮去見自己的父親大衛一面都無法如心所願。二是他說「如果我有罪,就讓王處死我好了」,這句話已經清楚表示出他仍然不認為殺死暗嫩是一件錯事,心中毫無悔意。換句話說,他不但沒有感謝約押,反而還對約押將他帶回耶路撒冷城來這件事感到失望、不高興。
第33節,約押既然不是主動去替押沙龍說項,因此,他唯有的就是依照押沙龍要他傳遞的話,去跟大衛說,由大衛決定。而大衛因此接見了押沙龍,並且用「親吻」押沙龍表示寬恕押沙龍,與他和好。
經文:撒母耳記下 15:1-15:12 註釋:
1.第十五章:
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大衛犯罪之後,他的家就發生了連串風暴,而這些都與大衛犯罪的事件有密切關係。約押是大衛的外甥,但也是大衛手下大將,且知道大衛設計害死烏利亞事件。因此,在約押心目中,大衛已經不是一位值得尊敬、畏懼的國王。約押設計使殺害了兄長暗嫩的押沙龍,從基述回到京城耶路撒冷,並且替他向大衛請求,使他能與大衛王見面。但押沙龍顯然並不因此感謝約押的保薦,也沒有因殺害兄長暗嫩而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回到京城耶路撒冷後,積極進行爭奪王位的計劃。他當時會謀害長兄暗嫩,也是為了藉此獲取繼承王位的優先權。這正好說明了大衛多妻所帶來的惡果。因為妻子多,兒女眾多,大家都想要爭奪更多的利益,才會發生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宮廷事件。摩西法律就有教導說「王不可有許多后妃,免得被誘惑離棄上主」(參考申命記十七:17a句)。撒母耳記下第十五章就是記載押沙龍設計奪取王位的經過,以及大衛為了要保命,逃離王宮的記事。
2.第十五章1至12節:
可能由於連年戰事不斷的關係,導致大衛疏忽了民政事務,但大衛的眾多兒子們並沒有替他分擔這些國家事務,而才被寬恕回來的押沙龍,還看準了大衛這個缺失想趁機打擊;他不但沒有因為自己犯錯,獲得父親大衛的寬恕、接納,而願意好好協助父親大衛料理國政,將功贖罪。相反的,他利用這機會為大衛製造更多民怨,以爭取自己在以色列人民中的美好聲譽,為奪取王位作準備,這正好也為大衛王朝末期國政、家事變亂留下了一記伏筆。
第1至4節,從第1節來看,大衛似乎已經恢復了他的官職,因此他可以擁有「一輛戰車和許多馬匹」、「派五十個護衛為他開路」,表示他具有王儲的角色或身份。他故意利用人最多的時候出現在耶路撒冷「城門口」、並且熱心地替民眾解決糾紛,以提高他在民間的地位和聲望。他也利用機會挑撥民眾對大衛重南輕北的怨恨,而且還故意加上這句「可惜王沒有派人來聽你的訴訟」,和「多麼希望我是個法官」,這兩句話表示如果他來掌王權,一定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在暗示著他會比大衛更好,因為他可以給人民一個公道、公正的司法。這種話,其實也在暗示著:因為父親大衛的放縱,沒有讓暗嫩強暴妹妹塔瑪的事,受到應得的審判。所以押沙龍私自懲罰暗嫩——給予死刑,就是要為妹妹塔瑪討回一個「公正的審判」。
第5至6節,這兩節更可看出押沙龍為了要奪取王位,用極柔軟的身段,不但拒絕人民向他伏拜,並且「親吻」人民,讓以色列人民有個錯覺,認為他是個親民、愛民的最佳君王人選。
第7至8節,這裡說「四年後」,意思是指過了一段適當的時間。但希伯來文聖經是用「四十年」。若是這樣,押沙龍就至少已經三十多歲以上,而這時的大衛,應該也有七十多歲了。因大衛是三十歲時在希伯崙登基為以色列的王,他統治以色列共計有四十年(參考五:4)。這樣,押沙龍這些動作很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執政的最後十年左右。押沙龍藉著想去「希伯崙」還他向上帝所許的「願」,請求父親大衛讓他去。他會想去希伯崙,很可能是因為當大衛將首都遷往耶路撒冷時,希伯崙的人民相當不滿意,因為大衛是在希伯崙被猶大人膏立為王(參考二:4),後來北部以色列人也是來希伯崙膏他為王(參考五:3)。結果大衛卻是在攻下了耶路撒冷之後,就離開希伯崙。因此,這多少跟希伯崙人心中不滿的情緒有關。這樣,他可以將希伯崙當作奪取王位的基地,萬一奪權計畫失敗,大衛想要捉拿他,希伯崙人或許也會支持他,或讓他有足夠時間逃離。
第9至10節,大衛怎麼想沒有想到,押沙龍是個狡猾的兒子,其實,在他謀害兄長暗嫩的事件上,應該就可看到他的這種詭計。大衛不防,允許他去希伯崙。而押沙龍就利用這次到希伯崙的機會,另派密使去各支派串連背叛大衛,擁護他在希伯崙當王。
第11至12節,押沙龍也從耶路撒冷帶了兩百個不知內情的跟隨者,以及大衛的顧問「亞希多弗」一起到希伯崙去,就這樣,押沙龍的聲勢大漲,依附者越來越多。「亞希多弗」,是大衛的「親家公」,他是拔示芭的祖父(參考十一:3、廿三:34),他為甚麼要參與這項政變?是否也被押沙龍欺騙而跟著去?或是他也是押沙龍參與政變的獻策者之一?並沒有資料可參考。但他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策士。但也因為他的獻策,使大衛感到相當懊惱和難過。
經文:撒母耳記下 15:13-15:37 註釋:
3.第十五章13至37節:
從這段經文直到第十六章,是在描述大衛帶著身邊重臣、隨從、隨扈等人逃離王宮,也從這裡可看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大衛,因為他在以色列民間仍享有極大的榮譽,所謂「患難見真情」,可從大衛落難時的處境看得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大衛逃難出城時,連「約櫃」也一起抬走。而約櫃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表示著上帝的同在。因此,這也說明了大衛雖然逃離耶路撒冷,但上帝並沒有離開他。
第13至16節,大衛一直住在深宮中,因此並不知道外面的情況,也沒聽到奇異的號角聲響,因此,當有「使者」知道這件事,特地來向他報信,說人民的心都向押沙龍了。這應該是件非常嚴重的訊號,必定讓大衛震驚,甚至措手不及。當大衛知道押沙龍既然膽敢設計殺害兄長暗嫩,也不會對其他的弟弟手軟,或是會存有任何親情之心。因此,他要所有的臣僕立即跟他離開王宮,以免遭到無故殺害。他「只留下十個妃嬪看守王宮」,其餘的臣僕、家人都跟隨著大衛,這也表示宮中的臣僕對大衛依舊忠實,沒有跟隨押沙龍叛亂起舞。從這裡也可看出宮廷內臣對於押沙龍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完全認同,否則這些大臣一定會倒戈,拒絕跟隨大衛出宮。
第17至18節,這裡提到「城郊最後一座房子」,這可能是防守耶路撒冷邊防的軍營要寨,因而大衛才會在出城之前,利用此地進行一次校閱。這對大衛來說很重要,他可以掌握身邊忠實於他的部隊數量,特別是他身邊的這些侍衛都是外籍傭兵,因侍衛長就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參考八:18),他負責大衛身邊的侍衛工作。有「六百個從迦特城來」的非利士人跟隨在大衛身邊,這些人就是大衛身邊的侍衛。大衛會用外籍兵團的當貼身侍衛,也算是一種創舉,因為他們不容易受到當地政治局勢轉變的影響,此時剛好派上用場。大衛讓這些身邊的侍衛從他面前過去,像進行一場「閱兵」儀式,可說是非常重要,可強化這些人對他的忠誠。
第19至20節,這些非利士人侍衛隊領袖是「以太」,大衛他帶著部下回去留在新王那裡,其實,大衛這句話就是在測試他們是否還忠心於他。若是忠實,即使人數不多,也足以成為一股強大勢力。若不是,就算擁有萬計兵馬也是枉然。原因是傭兵只會在意糧餉、待遇多寡?因為傭兵打仗,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是將之當作生活和工作的一部份。現在大衛告訴以太,他連自己要「到哪裡去」都不知道。原因是押沙龍的叛變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發生,讓他措手不及。大衛這種說詞,也在表示自己的無奈,同時也在暗示著他可能有財力上的困境,跟隨他的侍衛兵團可能會有拿不到佣金的結果。
第21至23節,但以太和其他六百名迦特侍衛兵用發誓的方式,來表示堅持要跟隨大衛。「是生是死」他們都願意「跟隨」,這是非常難得的態度。大衛在知道這些侍衛兵團的決心之後,就不再懷疑他們,帶著他們和他們的「眷屬」遠離耶路撒冷城。當人民看見大衛離開時,已經知道發生了政變,這時「人民都放聲大哭」,可見還是有很多民眾支持著大衛。
「汲淪溪」,這是位於耶路撒冷城的東面,除了雨季外,其餘時間都是乾涸的狀況。因此,大衛他們可以順利走過這條溪,過了此溪,就是橄欖山。而且更重要的,即使押沙龍要追殺過來,剛好在耶路撒冷和橄欖山之間,有個汲淪溪這個山谷隔閡著,無論哪方要用兵,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對大衛來說,他需要重整軍伍,計劃攻擊的用兵策略,因此,來到橄欖山,可給自己有個緩衝時間和空間。然後,從這裡走往耶利哥大道,朝向東北方的巴戶琳(參考十六:5),就可以直通約旦河谷。
第24至29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因為連「撒督祭司」,和「抬約櫃的利未人也跟他」,他們是將約櫃抬出來跟著大衛走,這說明了大衛並沒有忘記需要上帝的帶領。因為約櫃表明了上帝的同在。只要有上帝同在,即使在苦難中也會得到力量支撐下去。而約櫃也是凝聚以色列人民心靈的最大力量。約櫃和大衛在一起,也說明了大衛有上帝的同在。這樣,即使押沙龍獲得了政權,卻失去了人民心靈力量的支撐,取得了政權,也不會有安定的心靈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大衛的看法和祭司們很不一樣,也顯示出大衛在信仰上有很明確的認識——有約櫃,並不表示有上帝同在。若不是上帝所喜歡,即使有約櫃,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因此,他下令要把約櫃抬回耶路撒冷去。大衛說願意隨著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不是用約櫃當作工具,作「挾持」上帝旨意之利器。其實,大衛要祭司們回去,顯然是有特別的用意,不僅是要他們繼續扮演著祭司的角色,甚至還有要他們當「線民」的用意。因此,這裡說「你不是先見嗎」,這句話並不是說他們是「先知」,而是說這些祭司在執行祭司職務時,會更清楚整個耶路撒冷的實況。這樣,他們可以將所得到的消息傳去給大衛。因此,他給祭司們一個會合見面的地點——曠野的渡口,這是在吉甲附近約旦河邊的渡口。就這樣,撒督和亞比亞他這兩位大祭司接受大衛的命令,就帶利未人將約櫃扛回耶路撒冷城。
第30至31節,「橄欖山」,這是過了汲淪溪之後,可遙望耶路撒冷城的一座山丘,大約海拔八百公尺的小山。這個山會取名「橄欖山」,顧名思義就是該山是整片山丘都種植橄欖樹,裡面有個園子稱為「客西馬尼園」(參考馬可福音十四:32)。現在大衛來到此山,可能想要先隱藏,躲過此次的叛亂風波。他用「蒙著頭」這種方式表達心中的羞愧、難過之意(參考耶利米書十四:3—4),也用「光著腳」,表示卑微、悲傷、悽慘之意(參考以賽亞書二十:2、4,以西結書廿四:17),而所有跟隨者也像他一樣的光著腳,蒙頭哭泣走上山。當他知道身邊的顧問「亞希多弗」也加入了押沙龍的叛變陣營後,必定是非常悲傷,因為亞希多弗確實是個很棒的謀士(參考十六:23),因此只能祈求上帝不要讓亞希多弗的計謀得逞。
第32至37節,這裡說亞基人「戶篩」,是大衛忠實的朋友,他也是大衛朝廷中的重要官員(參考十五:37)。在歷代志上第廿七章33節說他是大衛的「親信」,是大衛身邊重要的參謀。他用撕裂衣服,頭蒙灰塵,這種非常悲傷的樣式來迎接大衛。大衛確實是個很聰明的領導者,他要戶篩回去耶路撒冷宮廷內,和兩位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合作,提供情報,這樣大衛就能清楚掌握押沙龍的動態,也可以把亞希多弗可能會造成的傷害給化解掉,並且讓押沙龍誤以為大衛身邊的忠臣都歸向他、效忠他。這樣,大衛差遣回去的除了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現在又有要臣戶篩,很容易造成押沙龍的錯覺。這樣,軍事領袖約押,以及大衛身邊的侍衛兵團願意跟隨大衛,而宗教領袖撒督和亞比亞他也支持大衛,再加上優秀的參謀戶篩也是全力的支持者,就可以看出押沙龍似乎已經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其實,真正有影響人民力量的這些代表者,卻都在大衛身邊,這是大衛成功的地方。
經文:撒母耳記下 16:1-16:14 註釋:
5.第十六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說大衛遇到了前掃羅家的僕人洗巴,以及掃羅的親屬示每。洗巴上次被大衛給下令必須繼續照顧掃羅的孫子-約拿單那瘸腿的兒子米非波設。不過,他顯然對大衛這樣的處理方式懷恨在心。但他有正確的判斷力,認為大衛會重掌政權。而示每的舉動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的性格;他遇到大衛後,一直沿路罵大衛,會這樣的態度,是他以為大衛王朝即將消失,因此,出來咒罵大衛,當眾詛咒、羞辱他。
第1至2節,「洗巴」,是掃羅家的僕人。大衛命令他必須照顧米非波設(參考九:9—10)。而「米非波設」,這是大衛生死之交的朋友約拿單的兒子。現在洗巴帶來一大堆補給品要獻給大衛,這些補品包括有「兩百個餅,一百串葡萄乾,一百掛夏天的水果,和一皮袋酒」,這些對大衛來說,可說是逃難時相當重要的補給品。但問題是為甚麼是洗巴拿來,而不是米非波設帶過來?即使他瘸腿,也可以騎驢或騾。洗巴很清楚政治實況,他不是為米非波設帶這些補給物品去,而是自己準備,可見心機很深。因為他根本就瞧不起米非波設。因此,當大衛聽到洗巴說有一頭驢是要給大衛騎的時候,一定感到相當窩心。加上其它食物都是為了他和跟隨者準備的,必定讓大衛更加感動。
第3至4節,大衛隨即問起米非波設「在哪裡」?就像前面所說的,如果他也跟著出宮,大衛一定會讓他留下來,因為跛腳的他,可能會影響到大衛和跟隨者的逃走速度。但沒有表態,反而更會引起大衛的猜忌。而洗巴剛好抓到了這個機會,就亂說米非波設沒有跟著來,是因為他想以色列人會重新立他為國王。其實這是洗巴造的謠,並不是真的。因為當大衛獲得北部支派長老膏立為王時,就已經清楚說明了掃羅王朝結束,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因此,米非波設應該不會有可以繼承王位的想法。但大衛正在逃難中,也缺乏冷靜思考的空間,因此,當洗巴奏了米非波設的「叛亂」意圖後,大衛隨即決定沒收了米非波設的財產,並且將之賞給洗巴。其實,也可以這樣了解:現在大衛作這樣的處置,等於沒有處置一樣。因為若是押沙龍決定沒收米非波設的財產,洗巴也可能一分錢都得不到。而洗巴對大衛給他這樣的犒賞當然相當高興。但這也可說是不義之財,這種財富對人的生命並沒有利益(參考箴言二十:21、廿一:6)。
6.第十六章15至14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在逃難中所遇到的第二個人,就是示每;他是掃羅的親屬,看見大衛就一直沿路罵他。這確實是件不愉快的相遇,示每的舉動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洗巴判斷大衛還是有重取政權的實力,而示每則是認為大衛王朝即將消失,因此,出來咒罵大衛,當眾詛咒、羞辱他。
第5至8節,大衛到「巴戶琳」的時候,遇到掃羅的一個親屬,是基拉的兒子示每」,他出來見大衛,但並不是出來迎接,而是逮住這次的機會出來羞辱大衛和他的跟隨者,因此,才會「一面走一面咒罵大衛」。而且他不但是罵,還對大衛和他的臣僕「扔石頭」,這可真的是恨大衛到極點,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動作。其實,示每是看準了大衛落難,也可說他是打落水狗。示每對大衛的恨從這裡可看出來,他不但說大衛「搶了掃羅的王國」,並且認為押沙龍起來竄奪王位,就是上帝的旨意,要懲罰大衛,這種說法可是刺痛了大衛的心。
第9至10節,「亞比篩」一直是大衛身邊的重要武官幹部(參考廿三:18—19),很有勇氣,不畏懼強敵當前(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6)。他要求大衛讓他將示每斬首,以示懲罰之意。但大衛卻隱忍下來,他阻止了亞比篩的舉動。
第11至12節,這兩節看出大衛的胸襟,他向亞比篩和所有臣僕表示:示每的反應也有可能是出自上帝旨意,只是他不敢確定。但他深信上帝會賜福給他,且代替示每的咒罵。
第13至14節,示每並沒有因為大衛的忍耐而罷休,而是繼續跟著大衛「一面走一面咒罵」。他會這樣做,主要是想讓民眾看到大衛被羞辱,用此種方式來影響跟隨大衛的官兵、臣僕、民眾會因此而離棄大衛。不僅如此,他還對大衛「扔石頭和泥土」,這時候的大衛可是需要相當大的決心來「忍」,才有辦法不動怒。難怪後來大衛在晚年時,都無法忘懷此事,而要求所羅門處死示每。在第14節說大衛「到達約旦河」,這裡應該是大衛和祭司撒督、亞比亞他,以及戶篩等人約定好要互通情報之地——曠野的渡口(參考十五:28)。
經文:撒母耳記下 16:15-16:23 註釋:
7.第十六章15至23節:
從第十六章15節開始直到第十七章14節止,這段經文就是在描述一個從大衛身邊叛變的顧問亞希多弗,和一直忠心於大衛的身邊親信戶篩,他們二人之間的「鬥智」經過。作者最後補上了一句押沙龍的話,說:「戶篩的建議比亞希多弗的好。」就這樣說明大衛將會再次回到耶路撒冷重掌王權,而押沙龍最後則是打敗仗而死。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亞希多弗如何幫助押沙龍,讓以色列人民中知道,押沙龍確實是已經取代了大衛的王權。而他的建議是用當時中東地帶普遍流行的方式,就是將前代王朝的宮女接收成為自己的妃嬪,而這在以色列人民的信仰中,看成是一種亂倫的行為。
第15至17節,戶篩看見押沙龍跟擁護他的隨從進入耶路撒冷時,就趕緊出去迎接,並用很虛假的話奉承押沙龍。而押沙龍是一見面就用很諷刺的話語問他說,為甚麼不再對大衛忠誠了,意思是指戶篩為甚麼背棄了大衛。
第18至19節,這是戶篩回答押沙龍的話。戶篩說他之所以會留下來,是因為他「忠於那位被上主、人民,和所有以色列人揀選的人」,這句話聽在押沙龍的耳朵一定很感動會信以為真。戶篩是故意作態表示全力支持押沙龍,其實,他真實的目的是要獲取情報,是對老主人大衛效忠。
第20至21節,押沙龍想要了解他繼承王位之後,應該做些甚麼事?他問亞希多弗的意見。亞希多弗建議押沙龍去跟父親大衛的妃嬪「睡覺」,這是當時中東地帶的慣例,表示繼承了前朝所留下來所有權,而妻妾表示全部權利(參考三:7,列王紀上二:22)。亞希多弗會這樣的建議,其實就是要讓押沙龍跟父親大衛完全斷絕父子關係,這是非常殘忍的建議。但這樣的建議,已經破壞了原本摩西法律對以色列人民的教導。也可這樣說,押沙龍是擁有了政權,卻破壞了宗教信仰的規律。這種傷害比奪得政權、擁有政權,對以色列人民造成的傷害還要嚴重。
第22至23節,果然,押沙龍聽從亞希多弗的建議,就在眾目睽睽下於王宮的陽台上和大衛的妃嬪同床,這不僅是在羞辱自己的父親,也等於是宣告他和大衛之間已經完全斷絕了。作者有意說明一件重要的信仰認知:當人自以為很聰明時,在上帝看來可能是愚笨的;相對的,當人忠實於上帝的話語,在人看來可能是愚蠢的,但在上帝眼中,那是聰明的抉擇。過去大家都認為亞希多弗是很有能力、很聰明的好幕僚,因為過去在大衛王朝的時代,亞希多弗曾是朝廷中備受尊崇,現在他是受到押沙龍的倚重。但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的自以為聰明可能就是愚笨。
經文:撒母耳記下 17:1-17:14 註釋:
8.第十七章:
這章可分成三個部份,第一:亞希多弗再次向押沙龍提出意見,主要目的是要「斬草除根」,務必將大衛的部隊給予剷除,這樣才能使押沙龍確保王位。不過因為押沙龍對這樣的意見有所存疑,因此轉問戶篩的看法,而這就給戶篩找到機會,讓亞希多弗的計謀沒有成功。由於戶篩提出不同的觀點且相當具有說服力,因此押沙龍和他的臣僕決定接納戶篩的策略,亞希多弗因此感到相當的挫折,並且自認已經在押沙龍的宮廷裡失寵,且可能因此讓大衛得到重回耶路撒冷掌權的機會,會造成自己生命的危險,於是自殺身亡。第二,就是描述戶篩如何取得押沙龍的接納後,趕緊要將這個情報傳送給大衛知道,在這傳送過程中,獲得一個家庭的協助,信差才得以脫離被逮捕的險境,並因而使大衛和跟隨者,有機會越過約旦河,逃過一劫。三是描述大衛還是獲得民間人士冒著生命的危險,大力支持。這整個過程都在說明上帝確實在這事件中伸出援手救助大衛。
9.第十七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描寫押沙龍身邊的兩名策士——亞希多弗和戶篩,他們對於出兵征伐大衛有了不同的意見。結果戶篩的策略被押沙龍和他的臣僕採納,主要原因是上帝介入了這項計謀中。上帝透過戶篩的獻策,瓦解押沙龍叛變,使大衛重回耶路撒冷掌權帶領以色列人民。
第1至4節,亞希多弗主動提出他的看法,認為要趁著大衛現在正在逃亡,若能趕緊追緝效果最好,也最容易得手。他甚至表示只要將大衛殺死,押沙龍就可以更名正言順地統治以色列。亞希多弗請求押沙龍給他「一萬兩千人」,趁著大衛逃亡時的疲憊心態,他要親自帶隊去追殺大衛。「押沙龍和長老們」,這句話已經說明了押沙龍確實有取得以色列民間的支持。而他和長老們共同的看法,認為亞希多弗的意見可行。
第5至6節,押沙龍想要「聽聽」戶篩的意見。而這和第14節所說的「上主決議不讓亞希多弗的好主意被採納」,正好說出押沙龍心裡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和上帝介入這個事件有關。
第7至10節,「亞希多弗這次主意不好」,這是戶篩提出的回應,接著他說明不好的原因,他提醒押沙龍注意,他的父親大衛和他的部下都是驍勇善戰的戰士,特別是大衛,他是個非常機警的人,「晚間不跟部隊一起住宿」,這句話是戶篩要強調大衛的防衛和警覺性相當高的一種說詞。若是要討伐大衛,最好是小心為妙。戶篩特別提醒押沙龍一件事,就是大衛在軍事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在以色列人民中被視為「英雄」,戶篩的這些說詞,確實是有根據,而不是誇張之詞,也因此,動搖了押沙龍和其他臣僕的心意。因為他們都知道戶篩所說的都是不爭的事實。
第11至14節,戶篩提出他另一種別於亞希多弗的建議案:他要押沙龍親自帶兵。二是他要押沙龍集合全以色列的部隊出去討伐。讓所出動的兵力是「多得像海灘上的沙一樣」,是多到無法計算。這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以色列部隊現在可能都在押沙龍控制之下了。二是幾乎所有的部隊都傾巢而出。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押沙龍以為這樣大衛就無處可逃,上次掃羅為了緝捕大衛,是帶出三千精銳部隊(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2),現在戶篩建議的是全國部隊都傾巢而出。
其實,戶篩這樣的建議,是非常詭詐的計謀。因為即使押沙龍已經掌控了全國部隊的權力,但真要集結起來,也需要一些時間才有辦法,而時間對大衛避難是最重要的契機,要是由亞希多弗帶領一萬兩千兵員,是隨即就可以出發,這就是在第1節亞希多弗對大衛所建言的「今晚」之意。因此,戶篩這建議,顯然是要幫助大衛有充裕的時間得以逃逸。結果押沙龍和他的臣僕聽了戶篩的建議之後,認為他的建議比較好,其實這是上帝介入在這項計謀中,為的是要「降禍在押沙龍身上」,意思是指上帝將藉著這次的軍事行動,瓦解押沙龍叛亂的事。
經文:撒母耳記下 17:15-17:29 註釋:
10.第十七章15至29節:
當戶篩的計謀取代了亞希多弗之後,他在宮廷中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他知道大衛採用他的意見,隨即差密使去通報大衛知悉,好讓大衛先躲過押沙龍的追殺,同時也等於是將此計而誘使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城,這一點才是整個計謀的重點。再者,這段經文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信仰告白:戰爭並不在於兵員多少,武器多寡,重要的是有無上帝的幫助?大衛這一邊雖然人單力薄,但卻有上帝感動民眾主動提供補給品,這說明了以色列民眾依舊支持他,在最危急的時刻,都願意幫助他。
第15至16節,就如同大衛要戶篩回到宮廷,繼續他原先在宮廷的謀士角色,但主要目的是要成為大衛的「眼線」,將押沙龍的一舉一動通報大衛知悉(參考十五:34)。依照上次大衛交代他的,將所知道的情報轉告給兩位耶路撒冷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參考十五:35)。戶篩就照著指示做了。他同時建議給大衛,要他趕緊帶兵和所有隨從、家眷都到約旦河東邊去避難,這樣,大衛和所有跟隨者「才不至於被消滅」。因為押沙龍要集結全國大軍,尚且需要一段時間,而這為大衛爭取渡過約旦河避難的時間。
第17至20節,依照第十五章36節的記載,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和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就是負責擔任信差,跑腿傳遞消息給大衛。但他們兩人可能因為形跡可疑,終於被人發現而通報給押沙龍,押沙龍特地派去搜查,他們趕緊躲藏在「巴戶琳」一口人家的井裡。這戶人家願意收留,且將他們兩人隱藏起來,而且協助藏匿這兩位信差的,不只是先生,而是連妻子也參與有份,且很聰明地用麥子撒在井蓋上,好掩遮藏匿的地方。果然這方式奏效。押沙龍派去搜查的人,最後只好無功而返。
第21至22節,這兩位信差趕緊將所得到的消息傳遞給大衛。他們同時建議大衛「趕快渡河」,這是依照戶篩提出的建議。這裡說是「亞希多弗籌謀追擊王」,這是指此追擊大衛的計謀是亞希多弗提出來的。但押沙龍採用的卻是戶篩的策略。大衛不敢怠慢,趕緊帶領侍衛軍隊和所有跟隨的家眷、臣僕都渡過約旦河,且是連夜行動,顯示情況危急。
第23節,當亞希多弗因為這件計謀沒有被採納,就回故鄉「基羅城」(參考十五:12)去自殺。他先將死後的事辦理好才自殺,可看出他是個思路相當細膩的人。他知道當沙龍沒有採用他的策略,而用戶篩,他就知道押沙龍必會失敗。因此,若是大衛班師回朝,重掌政權,他必死無疑,因為這等於是叛國罪。再者當押沙龍聽了他的意見之後,又去詢問戶篩,那也表示他在押沙龍的陣營中已經「失勢」。就算此次出征討伐成功,只會讓戶篩在押沙龍面前更受重視且重用,而他更可能在鬥爭中被羞辱得更多。
第24至26節,「瑪哈念」是約旦河東岸的一個市集城市,也是重要大城,現在大衛逃難來此城,以避免被押沙龍追殺。而當押沙龍聽到大衛已經渡過約旦河,他毫不猶豫地就率領大軍渡河。
第25節可說是一份簡略的族譜。作者用這份族譜在這裡,是有用意要說明同樣在大衛家族內部,因為同父異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和諧,甚至有對立的現象,就像押沙龍殺死暗嫩的事件。
現在是兩軍分別紮營;押沙龍和他的部隊在「基列」紮營。而大衛則是在瑪哈念。
第27至29節,作者要強調一個重點:無論大衛在哪裡,都會遇到支持他的人。相對的,押沙龍並不一定是如此,巴戶琳的女人隱藏大衛的信差就是個例子。這很清楚表示出押沙龍的叛變,並不被以色列人民所支持。
亞捫族的「拉巴人朔比」是歡迎大衛的三位代表之一。他很可能就是第十章1節所記載拿轄王的兒子哈嫩的兄弟。亞捫人曾經羞辱大衛的特使,後來被大衛派兵攻打,且投降於大衛統治之下(參考十二:26—31),他們並沒有利用大衛落魄逃難之際,宣告獨立他去,相反的,是提供各種豐富的食物給大衛和他的跟隨者。
「羅‧底巴人亞米利的兒子瑪吉」,他曾幫助過大衛摯友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參考九:4)。他應該是個富有的財主,對受難者都會伸手救助。
「基列的羅基琳人巴西萊」,第十九章31節說他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很富有,後來大衛要大大犒賞他,他婉謝了。
以上這三個人提供食物和補給品給大衛和跟隨者,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因為若是押沙龍討伐大衛得勝,他們一定會有生命危險,且會遇到抄家滅族的威脅。但他們敢這樣公然支持大衛,也是在表明他們對大衛的忠心。而且他們提供的,是非常重要的軍糧,對大衛來說,若是沒有這些補給品,大衛和他的跟從者不用押沙龍來追緝,就會自告投降。
經文:撒母耳記下 18:1-18:18 註釋:
11.第十八章:
這章是記載大衛和押沙龍父子之間一場武力對決,描述押沙龍整軍出發想要消滅他父親大衛的勢力。但結果不但沒有因為擁有龐大軍伍而獲勝,相反的,連自己也在戰役中死亡。另一方面,從這章也可看到大衛在親情上有軟弱的一面,首先是長子暗嫩強暴妹妹塔瑪,大衛沒有讓他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後來押沙龍殺死哥哥暗嫩,大衛讓他逍遙法外。然後押沙龍叛變、竄奪王位,大衛卻還要所有部下將領,不得殺害這個背逆他的兒子。大衛這樣的態度,想要維護軍紀、司法的公義是很困難的。因為國王的兒子不守法也可安然無事,人民就會跟著有樣學樣。
12.第十八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約押率領大衛的護衛軍隊去對抗押沙龍的以色列軍隊,結果以色列軍隊是慘敗,但許多看見押沙龍落難卡在樹枝上的人,都不敢殺死押沙龍,後來是約押看不下去,親自帶隨從去收拾押沙龍,才結束這場叛亂、竄奪王位的事件。單從這章的記事來看,記載這場戰爭的經過是非常簡略,因為重點並不在於戰爭的過程,而是在押沙龍的死。因此,有關押沙龍死亡的經過,描寫得非常清楚。
第1至2節,大衛身邊的護衛軍已經從原本六百人,增加到現在的「一千人和一百人」。大衛將之分成「一千人和一百人為單位的隊伍」,然後「每單位有軍官指揮」帶領。更重要的,他將這些護衛軍分別由三位忠心的將領帶領,這三人就是「約押」和「亞比篩」,他們是兄弟,都是洗璐雅的孩子,是大衛的外甥。另一位「以太」,他是大衛侍衛隊領袖。
第3至5節,在這段經文中,很清楚看見大衛很想親自帶軍上陣,但這些將領不同意,原因是他們認為萬一此役失敗,大衛還有後退之路,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第5節,大衛一再交代這三位將領,千萬不要殺害押沙龍。這些將領知道,萬一面對押沙龍,大衛可能出不了手,反而被押沙龍殺害。因為這些將領的阻止,大衛只好順從這些將領的建議不親自出征,但交代他們和所有兵士不要殺害押沙龍。
第6至8節,大衛軍隊的總指揮官是約押,而以色列軍隊則是由押沙龍親自率領。結果以色列軍隊慘敗,作者只簡單描述以色列軍隊是「死傷慘重」,有「兩萬人陣亡」,這是非常嚴重的慘敗。逃亡躲入叢林的死亡人數不在少數。可見實際死亡人數更多。
第9至10節,在潰敗而逃入叢林裡去躲藏的以色列官兵中,就包括了押沙龍在內。撒母耳記下第十四章26節就曾描述押沙龍的長相,有著濃厚且長的頭髮,這裡就說他的頭髮剛好「被樹枝纏住」,而押沙龍的坐騎——騾,卻逃跑他去,押沙龍因長髮纏在樹上無法解下來,就這樣被掛吊在樹上。約押的一個部屬發現了押沙龍,但他不敢殺死押沙龍,而趕緊跑去告訴約押。
第11至13節,約押聽到之後,隨即想用犒賞方式,要通報的兵士去殺害押沙龍,但因為有大衛的命令,沒有任何兵士敢違抗,他們都怕大衛追究責任。這位兵士對約押說「王一定知道,甚麼事都瞞不過他」,這句話已經說明大衛統治之下的軍紀相當嚴格。再者,也有可能因為大衛在自己的軍營中也藏有眼線。
第14至17節,約押帶著十個隨從士兵跟著他去將吊掛在樹上的押沙龍給殺了。然後將押沙龍給埋了,接著約押命令吹停止攻擊號,然後率領全軍返回陣營。
第18節,這節說押沙龍「沒有兒子」。但在撒母耳記下第十四章27節記載,說押沙龍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為甚麼有這樣的差異?這有一個可能,就是押沙龍的這些孩子都早已夭折,因此,雖然說有「三個兒子」,卻沒有記錄名字,唯有的是女兒名叫「塔瑪」。這裡也說押沙龍生前就有為自己在「王谷」立了一個碑,可惜並沒有說明此碑寫著是甚麼。
經文:撒母耳記下 18:19-18:33 註釋:
13.第十八章19至33節:
這段經文描述押沙龍的死訊傳到大衛那兒的經過。也從這段過程中可以看到大衛內心世界的矛盾。這段經文同時讓我們知道,真正了解大衛的人,就是約押,他可說是長期跟隨在大衛身邊,對大衛和他的家庭狀況相當熟悉。可能也是因為這緣故,大衛在老邁之前,還特地交代繼承王位的所羅門,一定要將約押除掉。
第19至23節,這段經文記載大衛的軍隊打敗以色列軍隊,特別是殺死押沙龍之後,這幾位帶隊官都想趕緊回去報戰勝的好消息,唯獨約押堅持反對立場,他要一位古實奴隸回去通報,但因為「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堅持要將這消息親自回報給大衛知道,約押只好同意他回去通報。原因是約押很清楚大衛的為人和心境,押沙龍死的這種戰報帶回去,絕對不會得到大衛的獎賞,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他認為應該延遲幾天才回去通報即可。
第24至28節,大衛因為沒有親自出征,他一直守衛著城牆,等候戰報。終於發現有人跑回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定是報好消息,意思是指打敗了以色列軍隊。果然是好消息,大衛的軍隊打敗了以色列軍隊。
第29至33節,但他所關心的更是他兒子押沙龍的生死,雖然他們都沒有正面回答「死了」,但大衛一聽就知道押沙龍也死了,就難過痛哭起來。
經文:撒母耳記下 19:1-19:14 註釋:
14.第十九章:
這章可分成三部份來看,一是第1至14節,這段經文描述約押勸大衛要振作起來,並且回耶路撒冷王宮去重掌政權、料理國政。二是第15至39節,記載在大衛回朝的途中來迎接他的人,在這些人當中,有過去看他逃難時,羞辱他的示每,也有冒著生命危險提供救助物資給他的人,大衛都對他們都有不同的回應。三是第40至43節,這段經文說猶大支派的人和北部以色列族群之間的不愉快。這段記事也為往後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接掌政權之後,北部決定分裂他去之因留下一記重要的伏筆。
15.第十九章1至14節:
戰事已經結束,大衛顯然還在為兒子押沙龍的死哀傷,這看在約押眼中很不是滋味。他敦促大衛必須趕緊回宮去料理國政。過去擁護押沙龍的城鎮也開始議論這件事,希望能趕緊看到大衛回朝廷,否則外患必定會隨之而來。其實,大衛並不是不想回去,他有許多打算,其中之一,就是要想辦法解除約押的總司令位置,這是他回去之前要深思熟慮的事。
第1至4節,原本打勝仗是件高興的國家大事,但大家卻發現大衛在為押沙龍的死而哀傷到極點。也因此沒有人感歡喜快樂,大家都靜悄悄地有如打敗仗的軍隊一樣,不敢吭聲。
第5至8節,這段經文是有人將大衛的情景告訴約押,於是約押去見大衛,並且跟他說出兩個重點:一是大衛有明顯錯誤,大家賣命救了他,和他的家庭、宮廷所有跟他出來的人,包括眷屬。但大衛連一點感恩的心也沒有,卻是一再地懷念那背叛他、想殺害他的兒子押沙龍。二是他警告大衛,若不馬上去安撫所有官兵,等到隔天,這些為他賣命作戰的官兵都將會離他而去,那時更大的災難就會跟著來到。但約押的警告,顯然對大衛造成內心的傷害,加上大衛原本就對約押違抗命令感到相當不滿,這從第13節記載大衛任命亞瑪撒取代約押,擔任元帥之職,就可看出端倪。雖然不高興約押的警告,大衛還是聽了下去,於是停止悲傷,開始出來準備視事。
第9至10節,當押沙龍帶領全以色列軍隊打敗仗之後,整個以色列國境內確實是亂成一團,謠言甚多,或是坊間傳言的話甚多,他們再次看到大衛的「雄風」依舊。如今押沙龍被殺,群龍無首,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回應大衛打勝仗的事,而在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這對一個社會的安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原本認為押沙龍應該會打勝仗,現在看到實況並不是這樣,因此,開始有了轉變,他們以積極的動作要「趕快去接大衛王回來」。因為他們也害怕,萬一沒有人來繼承王位,可能會再次引起外族人入侵。而大衛是過去為以色列人民建立許多功勞的君王。他們認為還是應該迎接大衛回耶路撒冷繼續當王,這就可以穩定以色列王國。
第11至14節,當大衛聽到以色列人民有這麼積極的態度,卻看不到自己族人對他的熱情歡迎,使他感到很不是滋味。於是找來兩位心腹大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要他們去向猶大的長老提醒這件事。為甚麼猶大支派的人並沒有立即回應大衛的重新復位?很可能是因為押沙龍是在希伯崙宣佈政變、竄位時,希伯崙人並沒有立即反對此項政變的陰謀,這也說明了希伯崙人默許這項政變的發生。而如今,押沙龍的政變失敗了,他們也不知道該對大衛重新復辟為王採取何種態度。但大衛希望自己族人會有明確的態度出來迎接他,公開表態。但最奇怪的是大衛竟然決定任命押沙龍指派的以色列軍隊元帥亞瑪撒,取代約押元帥的職位,很可能是他想讓以色列人民感受到他廣大的胸襟,再者,可藉此機會削弱約押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但更可能是藉此懲罰約押殺害押沙龍。只是他這樣的想法後來卻是事與願違,因為約押後來還是找到機會將亞瑪撒給殺了(參考二十:8—10),而大衛只好重新任命約押為元帥(參考二十:23)。
經文:撒母耳記下 19:15-19:39 註釋:
16.第十九章15至39節:
這段經文在描述大衛決定返回耶路撒冷重掌政權途中,遇到迎接他的人的姿態。在這段經文中,特別提起屬於便雅憫支派也是掃羅的親人且曾羞辱過他的示每,他帶著「一千」便雅憫支派的人一起來,聲勢確實很浩大。再來就是洗巴,他是米非波設的僕人,也是掃羅的家僕。他帶領自己的十五個孩子和二十個僕人都來見大衛。再來就是掃羅的孫子、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以上三位都是屬於掃羅的家族,從這裡可見掃羅的家族對大衛確實有不少敵意。另外一位是在他避難時,提供豐富物資給他和部屬的巴西萊等人。
第15至17節,「猶大人到吉甲」來歡迎大衛回耶路撒冷,這不是出自他們主動,而是大衛親自派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兩人去向他們提醒之後,他們才決定表明全心支持的態度。而「示每」在大衛逃離落難時曾極盡所能地羞辱大衛,包括對大衛咒罵、丟石塊及泥土(參考十六:5—6、13)。現在,他看到大衛的軍隊已經敉平了押沙龍的叛變,重掌政權,隨即趕緊出來迎接大衛,這真是牆頭草的典型人物。他帶著便雅憫支派「一千人」來迎接大衛,很有可能是尋求庇護的一種手段,要讓大衛知道,他有「千人」為後盾,也在顯示他有地方角頭的角色。「洗巴」,這位原本是掃羅家族的僕人,曾被大衛命令必須歸還掃羅所有財產給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他帶「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僕人一起來迎接大衛。
第18至23節,當示每俯伏在大衛面前,並且承認自己過去所犯羞辱大衛的錯誤時,大衛身邊將軍亞比篩認為應該立即處死示每,但大衛不但寬恕示每,而且還當面責難亞比篩和約押,認為不需要他們的意見。其實是意有所指,暗指在押沙龍被殺害的事件上,約押公然抗命之外,更在事件之後,還語帶恐嚇的要大衛隨即班師回朝。大衛的這句「我現在是以色列的王」,很清楚在說明:若是沒有他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可以有違背他命令的舉動。大衛大概意識到,約押或是亞比篩很可能會找機會殺害示每。因此,他公開宣示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處死殺害。大衛這樣說是很有心機的,他清楚知道示每所帶來的便雅憫支族「一千人」,就是在表明示每有能力帶領便雅憫支派的人。而便雅憫支派雖在以色列支族中是最弱小的一個支派,但卻是最有戰鬥力的一個支派,又是過去掃羅王朝的後裔。如果大衛現在出手打擊示每,很可能會讓便雅憫支派的人感到不安,這對大衛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表示大衛就真的寬恕示每。當所羅門繼承王位之前,他就特別交代所羅門,說示每曾經羞辱過他,因此,大衛要所羅門不要讓示每「逍遙法外」,一定要「想法子」把示每「處死」(參考列王紀上二:8—9)。後來所羅門穩定政權之後,果然這樣做(參考列王紀上二:46)。
第24至25節,大衛摯友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在大衛逃離耶路撒冷王宮之後,他就不曾「洗過腳、修過鬍鬚、洗過衣服」等,這在以色列人民的習俗,是一種表示一種極度哀傷的狀態,有時是家裡在辦理喪事時才有的樣子。這在表示大衛的受難,他也跟著受難。他之所以會用這樣的態度表明哀傷,是跟大衛善待他有關,也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他對大衛的忠心(參考九:11b—13),而他以這種沒有修整的儀容出現在大衛面前,就是一種最好的證明,正好說明了洗巴撒謊、造謠誣陷米非波設參與政變的事,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大衛一看見他,就先問他為甚麼沒有跟著逃離耶路撒冷。其實,眾人皆知米非波設是跛腳的人,若他跟大衛離宮出走,對大衛來說反而是累贅、負擔。因此,這句問話並不是大衛的本意,大衛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米非波設怎麼會跟押沙龍一起背叛他。
第26至28節,米非波設聽到大衛這樣質問,心中必定有很多無奈。這段經文也說米非波設已經知道洗巴在大衛面前奏了他一摺,因此,米非波設有必要說明自己已經遭受到冤屈的實況。他讓大衛知道自己被僕人洗巴出賣,他也相信大衛所做的每件事,都有上帝的指示,不會冤屈他人。因此,米非波設願意任由大衛處置他的事,他清楚知道自己的處境。過去王朝更替,特別是在完全不相同的朝代更替下,前代的後裔很可能都會遭遇到滅族的命運。但大衛卻因為和米非波設的父親約拿單之間有「生死之交」的約定,不但沒有殺害米非波設和他的家人,還讓他有榮譽進入王宮,且可以和大衛同桌共席。因此,現在他深知自己被家僕誣陷,他並不想再奢求大衛讓他回復到從前有那樣風光的宮廷生活。這也可看出米非波設雖然是個「殘廢」的人,但卻是個很識實務的人。他知道當大衛問他為甚麼沒有跟著出宮時,就已經知道大衛對他有很深的成見了。
第29至30節,大衛清楚了實況之後,卻也陷入窘境中,因為在大衛逃離王宮,陷入最困境時,曾有洗巴的資助(參考十六:1)。因此,現在他知道洗巴撒謊,使他對米非波設有了很大的誤解,這讓他感到相當困擾,因此,他不想再聽有關洗巴欺騙的事,因為那樣會讓他感到羞愧,也同時顯露出他並不是真的「像上帝的天使一樣」。因此,他也接納米非波設的說詞,並且將原本已經答應全數給洗巴的財產,重新分配一半還給米非波設。大衛這樣的決定,正好說出他特有的個性,就是感情用事的成分比理智的多。而米非波設很聰明,他深知自己的狀況,因此,在對大衛表明忠心之外,他表示財產的事,並不是他的心思所念。因此,他認為可以將所有財產給洗巴,他只要大衛平安返抵王宮就讓他安心了,這樣的態度,正好說明米非波設確實是對大衛忠心的人,正像他的父親約拿單一樣。
第31至33節,這是大衛遇到第三位曾幫助過他的「基列人巴西萊」,他來迎接大衛回耶路撒冷。他可說是大衛的恩人。現在大衛重掌政權,大衛邀請這位年老的財主去耶路撒冷,大衛要照顧他的晚年。這也說明了大衛是個很有感情的君王。
第34至37節,這段經文是巴西萊懇辭了大衛的邀請。他說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不想再過那種榮華富貴的生活。而且年紀也大了,吃喝很有限,他還有重聽的問題。他說只希望陪大衛走一小段路就心滿意足,這是非常棒的一種態度。他只求大衛依照「妥當的」方式對待他的兒子金罕。
第38至39節,大衛給巴西萊明確的承諾,一定會好好善待巴西萊的兒子,後來也交代他兒子所羅門一定要這樣做(參考列王紀上二:7)。
經文:撒母耳記下 19:40-19:43 註釋:
17.第十九章40至43節:
撒母耳記下從第十九章40節開始,一直到第二十章止,都是談到有關以色列民族內部南、北之間支派衝突問題。這種支派間的不和諧,並不是始自大衛王朝,而是早在雅各時代就已經發生。我們從雅各對孩子的偏愛可以看出來,尤其是他對便雅憫支派的寵愛,更使以色列族群彼此之間互不信任並存在著敵意。
第40至43節這短短幾節經文,記載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認為大衛偏袒自己猶大支派的人而有所不滿。要注意這裡的「以色列人」是指北部十個支派,並不包括猶大支族的人在內。這段經文也是為第二十章便雅憫人叛變的事件先作了預告。
第40至41節,當北方以色列族群主動表示歡迎大衛回耶路撒冷重新執政,而猶大支派的人卻是得由大衛向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提醒,再由兩位祭司轉告之後,才決定表態擁護大衛重新為王。「金罕跟王在一起」,這表示大衛確實履行了第38節所記載他對巴西萊的承諾。這次大衛要過約旦河的事,並沒有通知所有的族群,只有大衛所屬的猶大支族參與這項「護送」的任務,這事件引起以色列支派的人極度不滿,因此,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來向大衛抗議。
第42至43節,猶大支派的人聽到北部以色列支派代表不滿,回答中表明大衛是他們支派的人。再者,他們也強調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有任何「好康」,只是純粹要服事大衛王。但這種話聽在北方以色列支派代表的耳中,說服力相當薄弱。因此以色列支派的代表提出反駁的理由,一則他們人數遠比猶大支派的人多。這裡的「十倍」,意指北部有十個支派。再者,這些以色列人強調是他們最先支持大衛復辟王位的族群,而且認為猶大支派的這種作法,是藐視他們。但「猶大人的態度比以色列人更強硬」,這種態度就是所謂的「硬拗」,只會帶來更深的誤會和衝突於事無補。而真正可以修復這個嫌隙的人就是大衛。但他顯然放任此事滋生。
經文:撒母耳記下 20:1-20:13 註釋:
18.第二十章:
這章經文主要在描述有個便雅憫支族的人,名叫「示巴」,他鼓吹便雅憫支派的人起來反對大衛當以色列的王。於是,有不少人因此離開大衛,但要注意的,是便雅憫支派和猶大支派同樣都是在南部地區,他這樣的動作,等於是叛變一樣。約押出來追緝示巴,後來示巴躲進「亞伯‧伯‧瑪迦」城,該城有一個聰明的婦人為了要救該城免遭約押攻破而帶來大屠殺,表示願殺死示巴,才使該城免除一場大災難。
19.第二十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介紹有一位便雅憫支族的示巴,他出來煽動北部支派的人跟從他公開反對大衛作王。由於北部支族的人原本就對大衛偏愛猶大支族的人,心早就有不平。因此,當示巴出來煽動北部以色列人時,跟從的人不少。
第1至2節,這裡特別強調示巴「是便雅憫支族」的人,他出來鼓吹大家不要跟隨大衛,表示大衛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說「沒有益處」,意思是大衛當王,只會偏愛猶大支族的人。這問題就大了。因為掃羅是便雅憫支派的人,這已經在隱喻著,掃羅的後裔或是該支族的人,對大衛出來領導以色列民族頗有意見。他鼓吹的結果深受北部以色列人贊同,因此「以色列人都離開大衛」,表明他們不支持大衛當王統治整個民族。但猶大支派的人則是持續「對大衛忠心」。
第3節,可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六章21至22節。這些宮女是被大衛命令留守耶路撒冷王宮(參考十五:16)。他們和押沙龍同床,也是被逼的,這些宮女若是拒絕,所得到的必定是死刑。現在大衛回宮,不再喜歡這些宮女,當然可以理解,但大衛並沒有遣返她們回鄉去過一般平民生活,反而將這些宮女貶為「活寡婦」一樣,將她們打入「冷宮」,是很殘酷的刑罰,使這些宮女過著如同被軟禁般的生活。
第4至7節,大衛雖然以亞瑪撒取代約押,想要因此拉攏北部以色列人對他的向心力。但這裡卻說明亞瑪撒並沒有真心順服大衛的領導。因此,當便雅憫支族的比基利人示巴起來造反時,他受命去集合所有猶大的軍隊,但卻無法達成任務。這有幾個可能性:有可能他也想要支持示巴的政變。但也有可能猶大軍隊將領根本不理會亞瑪撒的元帥軍權,他們寧願接受約押的領導。大衛要他在三天之內將示巴追回來,但亞瑪撒卻沒有在時間內完成,表示他的統帥能力有問題。大衛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讓示巴的叛亂擴大到無法收拾。因此,他要亞比篩去追緝示巴。因為約押已經被解除了元帥職權,現在亞比篩幾乎就是大衛身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第8至10節,他的部隊追緝到了「基遍的大巖石」,這已經是屬於便雅憫支族的領地了。亞瑪撒看見亞比篩和約押帶著軍隊來,就出來迎接他們,約押故作鎮靜且熱情的態度往前向亞瑪撒問安。約押故意用「親嘴」來問安亞瑪謝,掩飾他即將出手殺害亞瑪撒的陰謀。其實,約押的心中是充滿著敵意,特別是亞瑪撒被大衛用來取代他的元帥職位,這點讓約押懷恨在心。在亞瑪撒完全失去心防時,他拿出暗藏在另一隻手上的劍「刺進」亞瑪撒的「肚子」,使亞瑪撒當場死亡。然後繼續他們去追趕示巴。
第11至13節,這裡並沒有提起這個約押的隨從是誰,但他確實幫助了約押,讓那些原本在亞瑪撒身邊的人知道,約押是和大衛在同一邊的,效忠大衛的人,「都應該跟著約押去」。他會這樣說,是幫助約押澄清了他被大衛解職這件事,要讓這些心神不安的軍人知道,約押和亞比篩已經去追殺示巴了,支持大衛的軍人,都應該跟著去。只要有約押在的地方,就不會有其他的將軍出現。現在可說是約押掌握了軍權,他弟弟亞比篩當然不敢跟他爭權。因此,從這裡開始,亞比篩的名字不再出現。
經文:撒母耳記下 20:14-20:26 註釋:
20.第二十章14至26節:
這段經文述說有一個聰明的女人,為自己所居住的「亞伯‧伯‧瑪迦」城鎮解圍的經過,也結束了示巴叛亂的事件。
第14至15節,這句「示巴走遍以色列各支族的地區」,表明示巴的叛亂運動,確實很辛苦也很孤獨。好不容易,他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城名叫「亞伯‧伯‧瑪迦」,這是位於以色列北部的邊界,在但的北邊。「比基利」宗族的人跟隨示巴,這宗族除了這裡出現之外,其它經文不曾出現過。他們被示巴遊說成功,跟著他進入亞伯‧伯‧瑪迦城。約押的部隊趕到此城,也開始進行攻城的工事,包括築土壘,和挖地洞等。
第16至19節,當約押和亞比篩圍攻這座城時,該城有一個既聰明又有智慧的女人,為了要拯救了整座城免遭受被屠殺的厄運,她出面在城牆上表示要和約押說話,因為居民都看到了約押的軍隊已經在進行攻城的築防工事,而示巴所帶來的人力、兵員顯然不足以捍衛該城的安全。她用說故事的方式對約押說,該城的居民向來是最和平、最忠誠的城,也因為被稱為「偉大的城」。她問約押為甚麼要毀滅該城?她提醒約押摧毀該城,等於是「消滅上主的產業」,也等於在摧毀上帝賞賜的恩典,這樣只會引起更多的不滿。婦人已經在暗示約押,摧毀該城,對約押和大衛一點兒利益也沒有,是得不償失的愚蠢策略。
第20至22節,約押聽了之後,隨即表示絕對不會摧毀該城,只要把躲藏在城內比基利的兒子示巴交出來,就會下令撤軍。而這婦人一聽,隨即表示會將示巴的頭從牆上丟下去給約押。這聰明的女人回去向城內的居民獻策,城裡的居民果真將示巴的頭砍下來丟給約押。而約押也依約率領軍隊回去。解救了該城被圍困的危機。
第23至26節,這是一份新的內閣官員名單,和上次的內閣官員名單相差不大(參考八:15—18)。因為上次押沙龍叛變導致宮廷人事皆變。現在大衛重掌政權,重新整頓領導中心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撒母耳記的作者就是用內閣名單來表明大衛的政權已經穩固下來,不再有內憂外患的問題出現。
約押再次當全以色列「軍隊的元帥」。
「比拿雅」則是取代了以太成為大衛身邊的「侍衛長」。
「亞多蘭」,負責有關勞工的事務。這種「強徵」人民來當勞工,可說是大衛時代最不好的國家政策。這也是後來為甚麼北部十支派的人,會派出耶羅波安代表去向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要求減輕稅賦之因(參考歷代志下十:3—4),這裡所指的「稅」,其實就是包括了「勞力稅」在內。但這種「稅」是最不好的稅賦,因為這等於是將很重的負擔加諸在人民的身上,這種作法只有在奴隸的身上看得到,但大衛、所羅門、羅波安等卻都將之放在自己的同胞身上,結果是加速人民的生活陷入困苦中。
「約沙法作史官」,他也是繼續原本的官位(參考八:16)。
「示法是王室書記」,原本在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7節記載的是「西萊雅」,現在名字改寫成「示法」。其實是同一人。
撒督和亞比亞他都是祭司,職位沒有變。「以拉」當祭司,這個「祭司」一詞,也可當作「領袖」解釋。
經文:撒母耳記下 21:1-21:14 註釋:
21.第廿一章:
撒母耳記下從第廿一章開始直到第廿四章,可當作「附錄」看,原因是這段經文的記事,很難知道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在編排上,並不是依照年代發生的前後,而是根據主題來編排。而且這些事件之記錄方式,是採用對照編排法。可以將這段經文分成六個段落,就是(A)第廿一章1至14節;(B)第廿一章15至22節;(C)第廿二章;(D)第廿三章1至7節;(E)第廿三章8至39節;(F)第廿四章。
因為在編排上是採用「對照法」,因此,可以將這六段經文這樣對照來看:
(1)「A跟F」,就是「A」段的第廿一章1至14節,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跟「F」段的第廿四章,大衛進行調查人口所帶來災難的事件。這兩件事都是在述說以色列發生災難,大衛怎樣去面對、處理這些災難。前者歸咎於掃羅,後者則是大衛本身。
(2)「B跟E」,就是「B」段的大衛跟非利士人之間的戰爭,跟「E」段的第廿三章8至39節,有關大衛的勇士名單。這兩段經文都在描述大衛和他身邊勇士們的戰功。
(3)「C跟D」,就是「C」段的第廿二章跟第廿三章1至7節,大衛讚美上帝的詩歌。特別是第廿二章的詩歌,也被收錄在詩篇第十八篇中。因此,引起聖詩學者的討論:到底是先有撒母耳記的詩歌,還是先有詩篇的讚美詩歌?而「D」段也是一首大衛的詩歌,那是他用詩歌寫出最後「遺言」。
從這段附錄經文也可看到所記錄的,其實都是先前已經發生過的事。為甚麼要再次重複敘述在此段長達四章的篇幅中?這也是一個聖經學者尚待處理的問題。不過,也可看出整本撒母耳記的中心主題,主要在說明上帝怎樣將以色列人民,從一個鬆散沒有組織的族群,透過先知撒母耳的帶領,讓他們藉著對上帝的忠心,重建一個有活力的民族。然後,也在先知撒母耳的手中建立君王制度,膏立掃羅為王。接著,將整個主軸放在大衛身上。也可以這樣說,整本撒母耳記上、下兩卷,可說是以大衛為中心,描述上帝怎樣帶領以色列民族,建立一個強盛的國家。但卻因為大衛沒有遵守上帝的誡命,導致他的家庭和後裔離棄上帝的越來越遠,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撒母耳記下卷就是以大衛統治全以色列國開始,到他在兒子押沙龍叛變奪取政權,到大衛重掌政權作為結束。
第廿一章主要有兩個主題,一是敘述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的背景;二是再次敘述在大衛領導下,以色列軍隊徹底讓非利士人不敢再次侵犯以色列的領土。
22.第廿一章1至14節:
這段有關掃羅後代被處死的事件,很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尋找掃羅後裔時,也就是撒母耳記下第九章,有關大衛詢問約拿單家族的事件之後,和處理自己兒子押沙龍叛變之前。因為先有保護了約拿單兒子米非波設,才處理其他掃羅的後裔,這樣,既保護了約拿單的家人,也算是依約承諾照顧約拿單的後裔。但對掃羅其他的家人,大衛用來當作他和基遍人之間的糾葛。這件事也反應出為甚麼便雅憫支族中掃羅家族的人示每,他會指責大衛是個「殺人的兇手」(參考十六:7),應該是跟這件事有密切關係。
問題是:撒母耳記並沒有記載掃羅有過消滅基遍人的行動?或是大衛任內有發生過嚴重饑荒的事。或許有過,但沒有留下記錄。
第1至3節,巴勒斯坦的雨量本來就很少,因此,若是有長達「三年之久」沒有下雨,必定會鬧饑荒。因為這會成為國家大事,於是詢問上帝造成大災難之因,結果是跟掃羅和他的家族犯了謀殺無辜者——基遍人的罪行有關。這件事到底是在甚麼情況之下發生?沒有資料可尋。雖然基遍人是迦南地的原住民,但約書亞記第九章15節記載:「跟基遍人訂了友好條約,答應不殺他們。以色列的首領們也鄭重發誓,要遵守這條約。」在本章第26節再次強調一次。掃羅顯然有種族上的偏見,沒有遵守約書亞所立的約,因此犯下了謀害無辜者基遍人的行為,大衛因此對基遍人表示他願意「補償」他們以往所受的「迫害」。
第4至6節,基遍人對大衛的善意,但他們表明了一個最基本的生命觀:生命「不是金銀所能解決的」。再者,他們說「我們也不願意殺害以色列人」,這句話表示他們不想採用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以生命還生命(參考出埃及記廿一:12、14),其實,當時是以色列最強盛的時代,就算基遍人想要報復也難。但大衛並沒有因此而疏忽他們的意見。究竟三年嚴重飢荒已經是在表明上帝替基遍人伸冤的一種警訊,因此,大衛隨即回應說:「我該為你們做甚麼?」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大衛的誠意,和積極的態度。於是基遍人提出要求:只需由掃羅後裔中「交出七個男丁」。因為掃羅和兒子都已經死去,無法從掃羅和他兒子身上尋找到負責任的人,只好往後裔中找代替者「七個男丁」。會用「七」這個數目,也是代表著象徵「全部」、「夠了」之意,他們不要「一比一」的等同懲罰只需要有代表性就夠了。他們要將這「七個男丁」在掃羅家鄉基比亞公開吊死表示懲罰,也是一種警訊要他們不可再犯。大衛立即同意他們的意見,因為若是災難不趕緊停止,死亡的人數或是引發的相關災難,比如瘟疫等,勢必更為嚴重。
第7至9節,大衛保護約拿單的後裔,但卻將掃羅妻子利斯巴所生的兩個兒子亞摩尼和米非波設當作「賠償」祭品。另外還有就是掃羅女兒「米拉」所生的五個兒子也當作賠償。原本掃羅要讓米拉嫁給大衛的,可是後來掃羅食言,將之改嫁給「米何拉人亞得列」(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八:19)。沒有想到這次卻反而被大衛當作「賠償」基遍人的祭品。因為這是大衛下的命令,沒有任何人敢反抗。這項執行的時間是在「晚春」的時候,也就是在大約四至五月,那時剛好是「開始收割大麥的季節」。特別提起這項懲罰時間,有意表明這事件一直被紀念著。也就是每當收割大麥季節來到,就會有人想起這件事。這樣,也有另一種作用:警惕。作惡,雖然沒有隨即報應臨到己身,但卻可能因此延禍到後代子孫。
第10至14節,兒子的喪生最痛心的就是母親利斯巴,她用「麻布」搭起帳棚,表示哀悼兒子的去世。「從收割大麥一直到降秋雨的時候」,這句話很清楚說明屍體必須掛在樹上,直到降下雨來之時才可以停止。而且時間相當長,這裡指出直到「降秋雨」的時候,這正好表示因為這項懲罰發生了效用,也說明了連續三年的饑荒(旱災),確實是跟這件事有關。再者,這段經文也說明了這項懲罰並非是大衛的心所願。因此,當大衛聽到利斯巴這樣的舉止時,他深受感動。決定採取具體行動,表示另一種「補償」方式。他將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體從「雅比」城(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11—13)帶回來重新埋葬。同時也將這「七個被吊死的人」之屍體,一同收殮。這可說是一種禮遇。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強調大衛只將掃羅和約拿單的屍體搬運回來,但當時掃羅的三個兒子都戰死沙場。有一種解釋,認為約拿單是長子,因此,只寫約拿單也表示三個兒子的屍體和掃羅的,都全部搬運了回來。大衛將掃羅一家人都安葬在便雅憫族人的境內,「洗拉」這地方,和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一起,表示大衛對掃羅家人一個安慰和交代,也表示大衛確實有依照他對掃羅家族的承諾(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四:21、22)。此後,以色列境內不再發生饑荒的事,也沒有大災難的事件發生(參考廿四:25),因為「上帝垂聽他們為國家的祈禱」。
經文:撒母耳記下 21:15-21:22 註釋:
23.第廿一章15至22節:
有關大衛帶領以色列人民與非利士人之間的戰事,在撒母耳記中的記錄非常多,從他年少時候打倒歌利亞(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41—54)開始,接著在第十八章30節大衛每次帶兵對抗非利士人,都有「輝煌的戰果」。而當大衛繼位為以色列的王之後,非利士人隨即來挑釁,但也是被大衛打敗(參考五:17—25),後來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節,雖然是很簡單的一節,但用了「大衛再攻擊非利士人,打敗他們,結束了他們在這塊地上的統治」這句話,說明非利士人在大衛統治期間,已經不是以色列人的主要外患了。因此,這段資料很可能就是第五章25節的延續。
第15至17節,這段經文是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戰役的總論。作者用「大衛疲乏了」這句話,說明大衛已經不再年輕力壯,尤其是面對高大強悍的非利士人,需要年輕的一代來接棒。這裡說有個「巨人」名字叫「以實‧比諾」,他很像歌利亞,他「想殺死大衛」,還好有「洗璐雅的兒子亞比篩過來協助」,好不容易地才把「以實‧比諾」殺死。後來大衛身邊的輔佐大臣要求大衛以後不要再跟他們出征,「免得以色列的燈火被熄滅」。這句「免得以色列燈火熄滅」,意思是不希望大衛王朝因此瓦解、毀滅。「燈」,表明家庭、家族,或是種族的意思。
第18至19節,這是第二場戰役,地點是在「歌伯」,這地方很靠近基色。這是另一個非利士巨人名叫「撒弗」,這巨人名字在歷代志上第二十章4節所記載的名字是叫「細派」。而第三場戰役的地點也是在歌伯,這次的主將是「伯利恆人睚珥的兒子伊勒哈難」,他殺死了一個「迦特人歌利亞」。在歷代志上第二十章5節則說,被殺的是「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
第20至21節,這是第四場戰役。地點是在「迦特」,這城是非利士人五個城市中的一個。這裡並沒有說出「巨人」的名字,歷代志上第二十章6節只說他是「古時候巨人的後代」。這個巨人來「向以色列人挑戰」,這樣就像當時歌利亞向以色列人挑釁的行動一樣(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4、16、23)。而這次出來應戰的,是「大衛的哥哥示米亞的兒子約拿單」,他將這個巨人給殺了。
第22節,這一節為這些戰役作一個總結,認為這些非利士人,都是屬於「迦特人」,他們都是「巨人的後代」。若是「巨人」所表示的是強悍壯碩,那麼,大衛身邊有迦特人作為侍衛軍(參考十五:18),也可想像得到,他們是大衛最好的侍衛,戰力並不輸給掃羅時代的便雅憫人。
經文:撒母耳記下 22:1-22:31 註釋:
1.第廿二章:
這首詩歌幾乎和詩篇第十八篇相同,只是在詩篇第十八篇只有50節,在撒母耳記則有51節,多出來的這一節是撒母耳記下廿二章第1節,在詩篇是用「說明」或是「簡介」方式編輯,並不算是經文本身。
這首詩篇有個備受討論的問題:到底是先有詩篇第十八篇,還是先有撒母耳記下第廿二章?哪一個是比較原始的版本?這問題到現在都沒有明確的定論。有不少詩篇的學者認為,這首詩歌可以確定是出自大衛的手筆,因為這是大衛在歌頌上帝的救恩而寫的詩歌。就像第1節所說,這是大衛在頌讚上帝救他脫離「仇敵和掃羅之手」而寫的。如果這首詩歌確定是大衛所寫的詩歌,那麼,這首詩特別是在描述他帶兵出征許多族群,建立以色列帝國的時期,四處出生入死的征伐,若沒有上帝的帶領和庇護,他的生命沒有辦法獲得安全。而就像第1節所說的,大衛的仇敵也包括了一再想盡辦法要追殺他的掃羅,因為掃羅認為只要有大衛在,他就無法順利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約拿單。掃羅就曾因為約拿單替大衛說話,而怒罵約拿單不瞭解情況(參考撒母耳記上二十:31)。撒母耳記上從第十九至廿六章,清楚記載掃羅想盡一切辦法要除掉大衛,都沒有成功。因為上帝從中庇護的緣故,才使得大衛能脫離掃羅的迫害。
有一種說法認為會將此篇詩歌編輯在此,是因為這首詩歌最能代表大衛的心境:他是一個心胸開朗,有勇氣和智慧的君王。
2.第廿二章1至31節:
這部份可說是對上帝的感恩。詩人感謝上帝在他遇到仇敵圍困時,伸手來拯救他。
第1至4節,詩歌的開始就說這首詩歌是大衛寫的,且特別強調是在大衛「脫離掃羅和其他仇敵的手時」寫的。這裡說「其他仇敵」,是指所有跟大衛有過戰事的外族人,但並不包括他的兒子押沙龍。因為這首詩歌應該是寫在押沙龍叛亂之前,也就是大衛統治整個以色列民族之後的時代。從這幾節詩歌中可看出大衛用好幾種方式,包括有「巖石和堡壘」、「避難所」、「盾牌」、「力量」、「要塞」等來形容上帝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倚靠,使他脫離仇敵的攻擊和威脅。
第5至7節,在這裡大衛用「死亡的浪濤」、「毀滅的急流」、「陰間的絞索」、「墳墓的網羅」等詞句,來形容他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好幾次遇到了幾近「死亡」的威脅,但都因為上帝奇妙的帶領才得適時地化解危險而能存活下來。而在那些幾近死亡的威脅中,大衛說他最好的倚靠對象,就是上帝;這位上帝會垂聽苦難者祈求的聲音。他用「擬人化」的筆法,寫出上帝有「耳朵」,會垂聽人的祈禱聲音。
第8至16節,是在回應第7節所歌頌的,大衛向上帝祈求,上帝便垂聽了他祈求的聲音,隨即就有了具體的回應。從這段詩歌可看到上帝顯現的景象,是整個天地都變了色,甚至連山與地都搖動。這些景象包括了出現烏雲、冰雹、閃電,就像他們出了埃及進入曠野後,走過紅海時,上帝用大風吹開了海水,整個紅海的海底就裸露出來,好讓以色列人民順利而平安地走過去(參考出埃及記十四:19—29)。而當以色列人民走到西奈山下時,他們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上帝,但從聽見轟轟的雷聲響,看見山頂上有濃煙升起,以色列人民就清楚知道那是上帝「親自降臨」的景象(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19)。類似這種描述的詩歌,也一再出現在詩篇中,例如詩篇第五十篇3節、第七十七篇16至19節、第九十七篇2至5節、第九十九篇1節。聖經作者也經常用天地變色的景象來描述上帝顯現且進行審判。其實大衛在這裡並不是要述說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而是要見證每當以色列人民遇到敵人的侵犯,面臨亡國,甚至人民可能會被敵人擄去之際,上帝親自出來為這個民族、國家解圍。因此,他引用了祖先出埃及的經歷,來描述上帝施行奇妙的拯救,使以色列民族得以脫離險境。
第17至19節,是大衛在見證上帝在他最危急的時刻,伸手拯救他脫離仇敵殺害的危險。在以色列人民的觀念中,大水就是邪惡勢力的聚集處,表達出來的意義就是混亂、危害生命。詩人形容這些仇敵都如同洪水一般的強大,還好,有上帝庇護才倖免於難。
第20至25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不但用相對句型,例如第22節的「遵行」和「背叛」、「遵守」和「離棄」。也用對應句,例如第21節,他說到自己的「正直」,上帝的回應就是「賜福」,讓他的「無辜」獲得補償,又例如「正直」和「清白」是對應句。詩人表示他知道上帝會為「無辜」者伸冤,也會依照人的「正直」,用相同的恩典報償給人。不過大衛說他一直遵守著上帝的法律,「未曾離棄他的命令」,從這句可看出這首詩歌是寫於大衛在犯姦淫罪之前。當他犯了淫亂罪之後,這句話就不能成立了。
第26至28節,第26節也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詩歌,大衛在這裡特別提到上帝會「以信實待信實的人」。「信實」,在聖經中所表達的意思是指上帝一定會「守約」。上帝和人之間有約,不管人怎樣看待約,上帝一定會堅持守住祂和人所立的約,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信實」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上帝的「慈愛」。誰用慈愛來見證上帝的慈愛,上帝也會用相同的慈愛來賜福這樣的人。大衛也用這詞在見證:上帝絕對不會虧待遵行祂的旨意的人。詩人也說純潔的人,上帝回應的方式也是「純潔」,但若是邪惡者,上帝就會敵視這種人。值得注意的是上帝會伸手拯救「卑微的人」,但卻會「敵視並貶低高傲的人」。
第29至31節,這裡的「明燈」和「黑暗」是對應句子。「明燈」,表示生命的希望(參考詩篇廿七:1),表明上帝拯救的意思(參考以賽亞書九:2)。相對的,「黑暗」就是在表示生命陷入死亡的威脅,生命的希望幻滅。當大衛將自己委身在上帝手上時,每當他出征,上帝就會賞賜給大衛足夠的力量抵禦強敵,甚至降服敵對者。
第31節,為第2至30節這段詩歌作了個結語。主要在表明:上帝的話是可靠的,就像一面盾牌,倚靠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庇護。因為祂堅守任何民族、國家和祂之間所立的約。
經文:撒母耳記下 22:32-22:51 註釋:
3.第廿二章32至51節:
在這段詩歌中,詩人在描述自己在戰場上與仇敵奮戰的情景。因為有上帝的保護和支持,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被他消滅、擊敗了。
第32至35節,這裡說「除了上主,沒有別的上帝」,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整本聖經最中心的經文。就如十誡中的第一誡——除了祂,沒有別的上帝。類似這種句子在舊約聖經中出現很多次,主要都是在表明:唯獨耶和華上帝,才是真正的神(參考出埃及記二十:3,申命記五:7、三十二:39,以賽亞書四十三:11、四十四:6、8、四十五:5、6、21,何西阿書十三:4,約珥書二:27)。因此,尋求這位真正的上帝幫助,就像找到最安全的地方一般,因為上帝就像「堡壘」(或是「保障」),可使人獲得安全保障。這種保障如同「鞏固的避難所」,使他的「道路安全」。大衛說上帝賜福給他的腳步有如「母鹿」一樣,即使站在高山上也一樣,不會動搖,而能安穩健在。他也說上帝教導他知道怎樣打仗,也知道怎樣「拉最強硬的弓」,這意思是指他的手臂有足夠的力氣。這表示因為有上帝幫助,才能使這種看來最簡單的武器,也能成為最強大的攻擊武器。
第36至42節,都在描述大衛怎樣獲得上帝的幫助而打敗了危害他生命的敵人,他用「盾牌」、「眷佑」、「路徑寬敞」、「沒有跌倒」等來描述上帝就在他身邊帶領著他。並且賞賜給他有能力擊敗敵人,制伏仇敵,使這些敵人都奔逃他去,如同「風吹散灰塵」。因為上帝並不站在他們那邊,而是與他同在。
第43節,是上述詩歌的結尾,說明詩人獲得上帝的幫助,把敵人完全制伏,甚至是將之消滅到如同塵土一般,可放在腳下賤踏。
第44至46節,可看出平定所有的仇敵和叛亂者之後,仇敵除了歸降順服之外,別無他途。這可從大衛在統治以色列全國之後,第一個起來反對他的,就是非利士人,大衛打敗了他們,接著又大敗了摩押人,然後是瑣巴、哈馬、以東等族群,就像撒母耳記下第八章14節b句說:「上主使大衛所向無敵,處處得勝。」這句話正好說明這三節的內容。第46節的「恐懼戰慄」,意思是還沒有打仗,就已經讓對方屈服了,因為他們都「喪盡了勇氣」。
第47至49節,從第47節開始是大衛在讚美上帝的詩歌。他歌頌上帝是「永遠活着」,這也是整本聖經在見證的「永恆的上帝」之意。只有這位上帝才是真正的生命拯救者。換句話說,只要不是永恆的上帝,就不是人所要倚靠的對象,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48節用了這個「勝過」的重要詞字,這原本表示「伸冤」、「復仇」。這清楚說出大衛曾受到無妄之災,被人冤枉,但上帝為他所受到的委屈伸冤。而整本聖經都在傳遞一個重要信息,說上帝是為人伸冤的神(參考申命記十:17—19,詩篇一三五:14,箴言二十:22,耶利米書十一:20),對於被冤屈的人,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這樣,任何倚靠上帝的人,就會知道上帝一定會為受到冤屈的人伸冤,並且會伸出救助的手幫助他。
第50至51節,是這首詩歌的總結,就是人們要在所有的國家、族群中,歌頌上帝的救恩。這裡提到上帝「所立的王」,是指大衛,並不包括掃羅。大衛特別指出,上帝的救恩不但會顯現在大衛身上,也會延續到他的後裔(參考七:16),使他們永遠都得到上帝的慈愛。
經文:撒母耳記下 23:1-23:7 註釋:
4.第廿三章:
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來看,第一段是第1至7節,這是一首詩歌,有不少學者認為這首詩也是大衛所寫的,像是他最後寫的詩歌,因此,許多聖經版本都將之作了個標題:「大衛的遺言」。第二段是從第8至39節。在這段較長的篇幅中,介紹了大衛身邊的幾個重要武將之事蹟(參考第8至23節),然後列出了一份「三十勇士」的名單作結束(參考第24至39節)。而這份有關大衛身邊這些武將的事蹟和名單,在歷代志也有記載。
5.第廿三章1至7節:
這裡說此首詩歌是大衛的遺言,或說是大衛所寫,但從題材和內容來看,卻看出這一段是屬於比較晚期的作品。因此,是否大衛所寫,可以持保留觀點。不過,因為大衛是個詩人,這幾乎是大家都公認的事,因此,也有可能是他寫的,但卻是比較晚期才被發現,這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段詩歌中,呈現出兩個重要主題: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領袖,因此,有上帝幫助他。再者,上帝賜福大衛,並且特別施恩給他,和他立永遠的約。這段詩歌也回應了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遵行上帝話語的人,生命會像栽種在溪水邊的樹一樣,永遠欣欣向榮;相對的,離棄上帝話語教導的人,生命將會像糠秕一樣,被風吹散,或是像缺乏溪水澆灌的樹木而枯萎死去。
第1節,開始就說大衛是「上帝重用的人」,這已經說明了一個基本認識:是上帝看為重要。而這種「重要」不是依照人的條件,而是上帝的標準。再者,這裡說「雅各的上帝膏立他作王」,這句話很重要,說明上帝揀選大衛,就像上帝揀選雅各一樣。而雅各,是個「壞、狡猾」的族長。但上帝卻揀選他當族長。現在大衛也自認並不是甚麼「好、善良」的人,但上帝膏立他當君王。而「這首詩是他的遺言」,這意思是指他所歌頌的上帝,就是他要留給後代子孫的話。
第2至4節,這裡一開始,大衛就說「上帝的靈藉著我說話」,這句話已經在暗示大衛是個「先知」。這也在表示他所寫的詩歌,是在上帝的靈的感動之下所寫,耶穌也曾肯定大衛這樣的看法(參考馬太福音廿二:43)。上帝啟示祂的信息給祂所揀選的僕人,主要目的就是要他去傳講,而不是要使上帝的話隱藏起來。因此,這裡說上帝將祂的信息放在大衛的「嘴唇」。因此,他寫的許多詩歌,就是要傳遞上帝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六:5—7,耶利米書一:9—10)。一個好的君王必備的要件,就是「以正義治理人民」,而且知道上帝的重要遠勝過所有的一切,因為這樣的君王才會知道自己的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帶領,這樣的君王,就像「日出時的曙光」,指清晨的光照在樹葉上的露珠時,會發出閃亮的反射光芒,煞是好看。這說明了一個知道用上帝話語統治人民的君王,從清晨開始,就讓人民看見了生命的希望,有如青草展現出生命力一樣(參考詩篇七十二:6)。
第5至7節,在撒母耳記下第七章12至16節記載先知拿單曾奉上帝的命令,對大衛作了重要的承諾,就是要讓他的後裔永遠傳承君王的位置。相對於大衛被上帝揀選,那些「不虔的人」就會像「荊棘」一樣,需要將之剪除、丟棄,甚至需要用火燒毀(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三:12,希伯來書六:8)。
經文:撒母耳記下 23:8-23:17 註釋:
6.第廿三章8至17節:
這段經文中特別介紹大衛身邊三個重要的軍事武將,撒母耳記作者將之稱為「三巨頭」。這段描述這三位重要軍事將領的事蹟,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十一章10至19節中。對照兩處經文來看,就會發現差異甚大,不僅是勇士的名字有別,就連記事的內容也差異很大。撒母耳記的記事比較完整,作者詳細寫出「三巨頭」的名字和事蹟。但歷代志作者只有寫了兩個,第二個只寫出名字,沒有寫出他的事蹟,沒有標明第三個勇士的名字,但卻有第三個勇士的事蹟。很可能,歷代志作者是將第三個戰役跟第二個混合編輯在一起了,也就是將第三個勇士沙瑪的事蹟,都歸併在以利亞撒的事蹟中。不過,後半段記載有關大衛拒喝三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取水的事跡,雖然文字上有些許差異,但整個過程來說,是大同小異。
第8至12節,這段經文記載三個勇士的事蹟。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提供的名字,往往不是代表一個單獨的個人,而是這個人領導之下的部隊。因此,大衛身邊應該有兩種特別部隊,一是編制較小的,另一是比較大的。現在所提起的三個勇士,應該是屬於比較小,類似「突擊部隊」的組織型態。
第一位勇士是「他革捫人約設‧巴設」,是這三個「巨頭」的首領,意思是先鋒。在歷代志提供的名字是「哈革摩尼宗族的雅朔班」。他是個很有力量的勇士,可以「用矛刺死了八百人」。
第二個「亞合族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這和歷代志所提供的名字相同。這個「亞合族」就是便雅憫支派的「亞何亞」後裔(參考歷代志上八:4)。有一次「以色列人後退了」,在歷代志更清楚寫明這句話的意思是「以色列人逃跑」,這是打敗仗的現象。但這支隊伍並沒有後退,持續堅守著據點,直到打敗非利士人為止。但他們打勝仗時,「只剝光敵人屍體上的盔甲」,意思是以色列人民卸下非利士軍人身上的武裝作為戰利品。
第三個是「亞基的兒子沙瑪」,就像第二個一樣,當以色列戰敗,很多人在逃竄的時候,沙瑪毫不退縮,他站在非利士人的面前,勇敢抵擋到最後,結果他也獲勝了。就像作者所強調的,若不是有上帝的幫助,一定會輸得很慘。但因為有上帝的幫助,在最艱困的戰況下,以色列人仍可以反敗為勝。
這裡說非利士人是集結在「扁豆田裡」,這表示以色列人若輸了這次的戰爭,可能就會引發糧荒。就如同今天為了保護糧食的穩定,必須不顧一切奮戰到底一樣。
第13至17節,這是另一段記事,在歷代志上第十一章15至19節也有記載。依照撒母耳記的寫法,這段也可能是在增加前面介紹過的三位勇士之事蹟。對照這兩段經文的記事來看,會發現大多記載是相同。
「收割的時候」的這場戰役,很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在逃避掃羅王追殺的時候(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1—4),如果是發生在逃避掃羅追殺的時期,那麼,此時的大衛,他的指揮中心,就是設立在亞杜蘭洞之處。但也有可能是發生在大衛剛執政的初期(參考五:17—18),若發生在他執政時,那就是大衛剛取下耶路撒冷初期,非利士人不希望以色列所有支派聯合起來成為一完整的王國,於是聚集軍隊在利乏音谷之處,準備要攻打大衛,給他來個下馬威。而「收割的時候」的這句話,可緊接在第11節提到的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有一個重要的用意,就是跟糧食的需求和控制有密切關係。這場兩軍對峙,是和保護或是搶奪糧食有關。
這時候「一群非利士人佔了伯利恆」,已經侵入以色列人民最重要的糧倉。就在這時候,有三個勇士很勇敢地不顧生命危險,闖過非利士人的營區伯利恆城門邊的井裡取水回來,要給大衛解除思鄉之痛。這也表示出兩種意義:一是他們不了解大衛並不是真的想伯利恆的水,而是想要收復這城。二是他們有能力闖入非利士人佔據的城,表示防守上有了破綻。「大衛不喝」,因為那水是三位勇士冒著生命危險才取到的故鄉之水,也可說是最珍貴的水,他要將這最珍貴的水奉獻給上帝。表示最好的、最珍貴的奉獻給上帝。更重要的,大衛將之「當祭物獻給上主」,這表示大衛在出兵之前舉行祭典,向上帝祈求,他向上帝發誓一定要攻下伯利恆。
經文:撒母耳記下 23:18-23:23 註釋:
7.第廿三章18至23節:
這段經文介紹前面經文一再出現的主將約押弟弟亞比篩,以及另一位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之事蹟。這裡沒有出現約押的名字,卻是出現亞比篩,很可能是因為約押已經是眾人皆知的將軍,且是以色列軍團元帥。
這段經文也出現在歷代志上第十一章20至25節中,兩處經文的記載幾乎完全一樣。
第18至19節,這裡一開始就說亞比篩是這「三十勇士」中的首領,並且說他是三十個勇士中「最傑出的一個」,但卻在最後又加上評語,說他「還是比不上『三巨頭』的聲望」。
第20至23節,這段經文介紹另一位勇士,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他曾經是大衛第一次統治全以色列時的侍衛長(參考八:18)。當大衛敉平了押沙龍的叛亂後,再次任命他出任侍衛長(參考二十:23),可見他對大衛的忠心。因為他是大衛的貼心侍衛,因此,當大衛兒子們在內鬥爭權時,他被大衛賦予重任,要全力支持大衛屬意的兒子所羅門(參考列王紀上一:32—37)。這裡特別提到「比拿雅」的事蹟,是因為他有像大衛一樣的特別能力,曾殺死一隻獅子(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34),且可以用棍子打死拿先進武器的埃及勇士,雖然這樣,在撒母耳記作者的評價中,他「還是比不上『三巨頭』的聲望」,就跟亞比篩一樣。這表示三個勇士確實在以色列的戰史中,留下不可疏忽的記錄。
經文:撒母耳記下 23:24-23:39 註釋:
8.第廿三章24至39節:
這是「三十勇士」的名單。這份名單也出現在歷代志上第十一章26至47節。對照這兩處經文的記載,可清楚看出有很大的差異,有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在歷代志的記錄中,共計列有47名,有很多名字沒有出現在這份的名單中,特別是從烏利亞之後,這些名單都沒有出現在撒母耳記中。
第二,從「約拿單」之後,一直到「洗勒」之前,兩份名單提供的資料幾乎完全不同。
第三,在撒母耳記只記載32個名字,但卻在第39節說「一共是三十七名」。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所謂「三十勇士」,可能只是一個統稱,並非精確的數字。
第四,從這份名單可看出其中包含了各族的人,甚至外族人也加入了大衛的勇士軍團中,例如「以甲」是「瑣巴人」;「以利法列」是「瑪迦人」;「洗勒」是「亞捫人」,而被大衛設計害死的「烏利亞」是「赫人」等,這些都是外族人,但他們都是大衛軍團中最勇猛的戰士。
成為好的君王,需要有一群好的智囊團,和非常忠誠的幕僚在身邊,隨時隨地幫助這位君王判斷將發生的事務,以及應對緊急的事件。大衛就是因為有這群好的智囊團和英勇的戰士在他身邊,才使他後來能取得統治大權,也在自己的兒子押沙龍叛變之後不久,就能夠地敉平叛亂,並且很穩定重掌政權。
經文:撒母耳記下 24:1-24:9 註釋:
9.第廿四章:
在大衛執政的時代,不僅發生第廿一章的旱災,也發生第廿四章這裡所提的「瘟疫」,這都在表示雖然大衛是上帝所賜福、揀選的君王,但並不表示一切都安然無事,也是會遇到極大的困境和災難。而在這些大災難來臨時,怎樣去尋求解決之道?這才是一位領袖呈現出來的信仰內涵。
這件發生在大衛治國期間的瘟疫災難,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上第廿一章1至28節,表示確實有發生過這件災難,後來大衛懇求上帝憐憫和寬恕,而使瘟疫得以解除。但因為瘟疫的緣故,已經造成高達七萬以色列人民死亡。
10.第廿四章1至9節: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命令約押去進行人口調查,但約押遲疑,而大衛卻執意要進行這件人口調查的事件。這件記事可對照歷代志上第廿一章1至7節所記載的來看。
第1至2節,撒母耳記說「上主又向以色列人發烈怒,所以激動大衛來敵對他們」。但作者並沒有說明到底發生甚麼事,或是以色列人民有甚麼不好的行為,使上帝會再次發出烈怒?再者,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介系詞「又」,表示這是接續第廿一章1至14節所發生的旱災之災難後不久所發生的事件。
這裡說大衛決定去調查人口,是因為上帝「激動大衛來敵對」以色列人民。但歷代志作者認為是「撒但敵對以色列人,使大衛定意進行戶口普查」。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用「上帝激動」,表示上帝讓大衛把內心中的意念給暴露出來,使之隱藏不住,並不是大衛原先沒有這種企圖,其實他是有這樣的用意,這可從第10節的描述看出來。因此,歷代志作者的用句就很清楚地表示,這是大衛受到撒但控制而有的結果。
原本統計人口,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跟徵兵、抽稅有密切關係。民數記第一至四章都有記載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之後,曾進行一次全面性的人口普查。耶穌降生的那年,羅馬皇帝就曾下令進行戶口普查(參考路加福音二:1)。後來大衛晚年透過這項人口調查,徵召人民當義務勞工,並且為此還設立了「勞工部長」(參考二十:24)。而所羅門則是發揮了這項「徵召勞工」的政策相當「成功」(參考列王紀上五:13、15)。大衛命令約押去執行這項全國人口普查的工作。
第3至4節,約押所說的這句「為甚麼要做這事呢」,就可看出他對大衛這項命令頗有意見。歷代志上第廿一章3節甚至加上約押說了這句「做這事使全民犯罪」,可見這件事並不是出於上帝旨意,而是大衛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約押認為大衛這次想要清查人口,背後一定有不好的動機。即使約押已經提出警告,大衛還是「堅持要約押跟他的部屬服從他的命令」去做這件招惹民怨的事。值得注意是,大衛並不是要行政官去執行這項命令,而是要約押和他的部下去執行,這已經在暗示這項人口調查確實是和打仗的計劃有關係,因為需要動員可用兵力。
第5至9節,很詳細地描述約押和他的部下去執行大衛這項調查人口之政策,而他也確實徹底地完成這項命令。這項人口普查所花費的時間,共計長達「九個月又二十天」。約押提出調查結果的報告是:以色列可帶「武器的壯丁總數八十萬」,而在猶大則有「五十萬」。這裡所謂的「帶武器的壯丁」,意思是指「二十歲以上能作戰的男人」(參考民數記一:3、18、20)。但這數字和歷代志所登錄的人口不同;在歷代志登記的人數是「以色列能打仗的壯丁有一百一十萬名;猶大能打仗的壯丁有四十七萬名。」歷代志作者特別說明約押「沒有調查利未支族和便雅憫支族的人數」,理由是「因為他不贊成王的命令」。約押這樣做也有另一種理由,一是利未族人都是屬於祭司族,他們本來就不用參與軍事行動。而沒有對便雅憫族的人民進行調查,很可能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分裂的事件(參考二十:1)。
經文:撒母耳記下 24:10-24:25 註釋:
11.第廿四章10至25節:
這段經文述說大衛後來發現因為這項人口調查行動,引起上帝極大的憤怒,導致以色列全國發生嚴重的瘟疫,死亡慘重,為此,他尋求上帝的寬恕憐憫,透過獻平安祭和燒化祭,才挽回上帝的憤怒,但為時已晚。這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教訓:若不是出於上帝的旨意,或是合乎上帝的旨意,那麼,執意堅持行自己的路,其結果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而已。
這段記事可對照歷代志上第廿一章7至30節來看,就會發現歷代志作者特別強調,瘟疫的事件,不僅是大衛主謀,連他身邊的參謀都連帶有份,因此,「大衛和長老們都穿著麻衣,面伏在地上叩拜」,表示他們都必須為此事件所帶來的瘟疫災難負責。
第10至13節,後來災難發生了,才喚醒大衛知道自己堅持的這項人口調查政策,確實是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使上帝不高興,因此決定要懲罰以色列。他可能是因為看見瘟疫開始出現了,趕緊透過祭司獻祭詢問上帝時(參考撒母耳記下廿一:1),才明白過來,知道自己做了件愚蠢的事。上帝差遣先知「迦得」去見大衛,傳遞上帝的話給大衛。他向大衛提出上帝要從三項懲罰的方式中讓大衛自己選擇。
第一項是「國中有三年饑荒」。
第二項是大衛在「敵人面前逃亡三個月」,意思是打敗仗逃難。
第三項是「國中有三天的瘟疫」。
這三項都有「三」的數字,從「三年」到「三個月」,在到「三天」。
第14至16節,大衛表示寧願接受上帝親自對他懲罰。大衛深知當上帝懲罰違背祂旨意的子民時,痛苦的哭號聲,上帝會垂聽。因為「上主有豐盛的憐憫」,這點是整本聖經的主題(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9、三十四:6,詩篇八十六:5、一0三:8、但以理書九:9)。因此,大衛做了這樣的選擇後,上帝就差派天使去執行這項懲罰,方式是用降瘟疫在以色列人民身上,直到上帝要天使停止為止。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而已,死亡人數卻多達「七萬以色列人死亡」。
問題是:為何大衛犯罪,卻由人民承擔罪責?這樣是否公平?這是讀者喜歡問的問題。其實,也可以這樣了解:當君王或是領袖做出錯誤的政策時,確實就是整體人民在承擔苦難。古往今來都是這樣。因為這些制訂政策,且將政策執行出來時,直接影響到的就是普羅大眾。因此,人民若是對於錯誤的政策,沒有勇氣出來阻止、對抗,其結果是等於「參與執行、配合錯誤」之政策。
第17節,歷代志作者在這裡提供很重要的資料,就是大衛看見天使「手中握著劍,正要毀滅耶路撒冷」,就在此刻,「大衛和長老們都穿著麻衣,面伏在地上叩拜。」這也表示長老們知道,大衛進行戶口調查的事所引起之「瘟疫」災難,他們也需要負起重大責任。因此,他們同時和大衛都用最真誠懺悔的心意,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在這裡,大衛對執行此項懲罰任務的天使說,是他犯錯應該懲罰他和他的家人,而不是懲罰無辜的人民。
第18至23節,先知迦得再次傳達了上帝的信息,讓大衛知道願意接受他認罪。因此,要大衛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打麥場,建造一座祭壇敬拜上帝。大衛依照天使的指示去找亞勞拿,希望買下他的打麥場建造一座祭壇,好使上帝懲罰的瘟疫停下來。亞勞拿一聽大衛這樣講,以為大衛是故意這樣說,其實,若大衛真的要他的土地,他也不可能抗拒。因此,他表示可以全部都送給大衛,包括在打麥場上的牛也可殺之當作牲祭獻給上帝,又有打麥板可當之祭壇的柴火。因為他知道,與其和大衛討論價錢,贈送或許還可以保住性命安全。
第24至25節,但大衛堅持要「按價錢」向亞勞拿購買他的打麥場。原因是他不想佔亞勞拿的便宜。因為若是佔別人便宜所得到來奉獻,等於是在藐視上帝的神聖。再者,大衛已經因為「瘟疫」的事件惹起上帝憤怒,如今,若在奉獻的事上沒有用真誠懺悔之心意來表明,恐怕這次的「瘟疫」之災很難消除。於是他用「五十塊銀子」向亞勞拿買下打麥場和獻祭的牛隻。這數目和歷代志作者所提供的「六百塊金幣」,相差實在太大。有一種解釋,認為大衛不僅買下打麥場,連鄰近整片地都買了下來。因為他準備以後用該片土地作為建造聖殿之用。就這樣,大衛買下了土地,進行一場獻「燒化祭和平安祭」(參考利未記七:11—17、廿二:21—23)的祭祀禮儀,這種「祭」表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和諧(參考出埃及記廿四:5、11)。因為上帝「垂聽」了大衛為以色列全國的祈禱,這表示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又有了和好關係,所以作者用「瘟疫就在以色列停止了」作為結束。這個結尾,就像第廿一章14節所說的:「上帝垂聽他們為國家的祈禱。」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