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撒母耳記上 1:1-1:8 註釋:
1.第一章:
這章先介紹先知撒母耳出生的家世背景,和他的出生。就像東方社會的婦女一樣,他的母親哈娜因為沒有生孩子而感到苦悶,上帝垂聽了她的祈禱,而她許願要將上帝賞賜給她的孩子撒母耳終生獻給上帝,果然依照她所許的願帶撒母耳去祭司以利那裡,讓撒母耳留在祭司以利那裡學習事奉上帝。
2.第一章1至8節:
這段經文先介紹撒母耳的父母和家庭,也可看出早期東方社會,對不孕婦女的鄙視。同時,這段經文也為撒母耳出生埋下伏筆,要說明後來哈娜透過祈禱,上帝垂聽她的祈求,使她懷孕生下撒母耳。但她又許願將撒母耳奉獻給上帝,因為她求的,是要除去不孕的恥辱。
第1至2節,「以法蓮山區」、「以法蓮支族」,可參考約書亞記第廿一章20節,就會發現屬於利未支族的哥轄宗族,從以法蓮支族的土地分得一些城居住。因此,這裡雖然說以利加拿是屬於「以法蓮支族」,但就像約書亞記所說的,他是利未族人,從以法蓮支族分配得到以法蓮所在的城市居住。根據歷代志上第六章33至34節的記載,撒母耳、以利加拿都是利未族人。摩西法律非常清楚規定,只有利未族人才能擔任祭司的工作(參考民數記三:5—13)。
這裡說以利加拿每年都從「拉瑪」到「示羅」去敬拜上主,這是因為以色列男子每年至少要有三次到所謂「一個特定的場所」(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11、15、16)敬拜上帝,這三個節期就是包括逾越節在內的除酵節、收藏節、收穫節等(參考出埃及記廿三:14-19)。而「示羅」是當時的宗教中心,約櫃就放在那裡(參考約書亞十八:1,士師記廿一:19)。
以利加拿有兩個妻子,很可能是因為原配妻子「哈娜」沒有生育,他再娶「比尼娜」為妻,這在早期社會相當普遍,因為不能懷孕的婦女,在家族中會被藐視,地位幾乎跟「婢女」相同,而且會被能懷孕生子的妻妾欺負,亞伯拉罕的妻子莎萊就有這樣的經歷(參考創世記十六:4)。「哈娜」這名字的意思是指「恩典」,而「比尼娜」意思是指「珍珠」,表示她在以利加拿的家族中享有的地位,如同「珍珠」那樣的貴重。原因是她能懷孕生子的緣故。
第3至5節,以利加拿依照規定都會在獻祭之後,分配所得到的祭物給他的妻子,他很疼愛哈娜,雖然她不能生育,他並沒有因此就鄙視她。
第6至8節,因為哈娜無法懷孕而遭遇到有生孩子的另一個妻子比尼娜嘲笑、羞辱,使哈娜難過到極點。因此,她向上帝祈禱,甚至祈禱到流淚而不吃東西,這在大節期中如此悲傷引起丈夫以利加拿的關注。
經文:撒母耳記上 1:9-1:18 註釋:
3.第一章9至18節:
這段經文描述哈娜不停地為自己所受的委屈向上帝祈禱,而且她的祈禱非常特別,並不是要擁有兒子,而是祈求上帝賞賜給她兒子,只要能生下孩子,她就要將兒子「獻給」上帝,也就是「還」給上帝。
第9至11節,就像第7節所記載,每年重大節期去示羅獻祭時,遇到的情景都相同,因為沒有生育,每次獻祭後在吃飯時,比尼娜都會嘲笑哈娜,滿肚子委屈的哈娜都會難過到痛哭,而這是引起祭司以利的注意。哈娜的祈禱很清楚,請上帝賞賜給他兒子,只要她能生下兒子,她就要將兒子獻給上帝。這裡說哈娜要把兒子「一輩子不剃頭髮」,這是指要讓這個孩子成為「離俗人」(指「拿細耳人」、「分別為聖」之意,參考民數記六:5)。她會這樣祈禱,是因為她很清楚,只要能生下兒子就不會有人譏笑她。
第12至14節,「哈娜不停地向上主禱告」,這是因為她清楚知道生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這也是聖經一再強調的(參考創世記三十:2)。但因為她的祈禱沒有出聲,導致祭司以利以為她是喝醉酒,反而要勸勉她不要喝太多。
第15至16節,哈娜也沒有解釋她在祈禱甚麼,只向祭司以利述說自己內心的苦悶、悲傷。因此,是在向上帝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跟祭司以利所瞭解的不同。
第17至18節,當祭司以利知道哈娜是內心有極大痛苦而向上帝傾訴到流淚時,他隨即祝福哈娜。而哈娜也因為獲得大祭司以利的祝福,認為那樣的祝福必定會得到上帝的傾聽。因此,開始吃東西不再悲愁。
經文:撒母耳記上 1:19-1:28 註釋:
4.第一章19至28節:
這段經文述說哈娜的祈禱確實得到上帝的應允,撒母耳就這樣出生,而哈娜也依自己所許的願,將撒母耳獻給上帝。聖經作者一再強調,向上帝許願之後,必須依照所許的願去還願。摩西法律中的民數記第三十章就非常清楚寫著有關許願和還願的條例,教導以色列人民,若是向上帝許願沒有依照所許的願還清,就是「犯罪」(參考申命記廿三:21—23)。
第19至20節,果然,上帝傾聽了哈娜的傾訴和熱切的祈求,賞賜給她懷孕,且生下了一個兒子,哈娜為這個孩子取名「撒母耳」,意思是「上帝的名」,也表示「是從上帝求來的」之意。
第21至22節,早期以色列人說「孩子斷奶」,通常是在三歲左右。過去每年都跟丈夫以利加拿去示羅獻祭的哈娜,這次並沒有跟隨丈夫去獻祭,她表示等孩子斷奶後就要還願,把孩子留在示羅祭司以利那裡,將孩子終生獻給上帝。
第23至28節,以利加拿知道哈娜的心意,也知道那是她向上帝許願所生下來的兒子,因此,他同意妻子哈娜依照所許的願去行。確實在三年後,兒子斷奶了,哈娜就帶著所準備要還願的祭品到示羅敬拜上帝的地方。哈娜將孩子撒母耳交給大祭司以利,表示撒母耳將會終生歸屬於上帝。而大祭司以利必須接受,因為這是還願的「奉獻」不能拒絕。
經文:撒母耳記上 2:1-2:11 註釋:
5.第二章:
這一章有一首詩歌,是哈娜用來感謝上帝所吟頌的詩歌(第1至10節),接著描述了大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並沒有遵守祭司應該有的潔淨態度(第12至17節),後來上帝向撒母耳啟示即將發生在大祭司以利的家災難之預言(第27至36節)。原因是以利的兒子並不聽從父親的勸勉(第22至26節)。
6.第二章1至11節:
從第1至10節是哈娜禱告的詩歌。這首詩歌與新約路加福音第一章46至55節的「馬利亞尊主頌」很類似,其中都提起上帝扶持弱者。因此,這首詩歌也會被稱之為「舊約中的馬利亞讚美詩歌」。不但這樣,撒母耳記下第廿二章的大衛詩歌,也出現了哈娜這首詩歌的內容。從哈娜的這首詩歌,可以清楚看出其中心主題,就是在表達一個基本的信念:生命的主宰,就是上帝。而這個理念應該是普世性的信仰認知,也是整本聖經要表達出來的中心信息:一切生命的源頭,都是來自上帝創造的恩典。因此,人活著的每一天,應該都是用來回應上帝賞賜生命的愛才對。
第1節,哈娜說上帝賞賜給她喜樂的心,原因是敵人(意指比尼娜)無法再譏笑她了。
第2至3節,「唯有上主神聖;除他以外,沒有聖者。」這句話至少說明了一個信仰認知:人都是有罪的人。有罪的人,就不是聖者。「上主是洞悉一切的上帝」,這句表明上帝乃是「無所不知」的上帝。因為這樣,基督教信仰認為只有上帝「審斷人的行為」才是公義、正確。
第4至8節,這段詩歌有個重要主題,就是人看為強壯、有力的,在上帝眼中並不一定如此。同樣的,人看為軟弱的,只要有上帝伸手扶持,就會比強壯者更為強壯,比富足的人更富有。因為在人看來已經不可能的事,在上帝手中都是非常容易的,因為上帝是全能者,是萬物的創造者。
第9至10節,因為上帝是創造者,也是審判者,因此,祂會對所創造的宇宙萬物進行公正的審判,使敵對上帝的力量消失。
第11節,這節若是接續在第一章28節就更清楚。這節再次強調哈娜確實還了自己所許的願,她依約將撒母耳留在示羅的大祭司以利那兒。哈娜和以利加拿辦理好獻祭禮儀之後,夫妻兩人就回拉瑪去,只留下撒母耳在以利身邊學習成為祭司。
經文:撒母耳記上 2:12-2:17 註釋:
7.第二章12至17節、第22至26節:
從第12節開始,直到第36節,是同時在介紹示羅大祭司以利的兩個孩子,和年紀小小的撒母耳。這種編輯方式在凸顯雙方的差異,以及後來撒母耳成為上帝所喜愛的僕人之因。
第12至17節是記載以利的兩個兒子的行為相當惡劣,他們的罪,在上帝眼中可說是「非常嚴重」。然後在第22至26節則是描述以利怎樣告誡他的兒子。這種編輯方式在說明,當人還不知道之前,上帝已經洞察人的所作所為。
第12至14節,「以利的兩個兒子都是無賴」,這句話已經說出上帝的僕人祭司以利並沒有好好管教自己的兒子,他們的態度甚至是「藐視上主」,這是非常有問題的。而他們藐視上主的表現,就是從獻祭的行為看得出來。
第15至16節,這兩節表示以利的兩個兒子不但不遵守獻祭的規矩,甚至比盜匪更惡劣,等於是把要獻給上帝最好的部分都搶奪過去。依照利未記第七章31至36節,第十章14至15節,以及申命記第十八章1至5節等處經文都有記載祭司可得的份。但是以利的孩子並不守這樣的本份,這是因為他們心很貪婪。以利當然知道這些行為,卻無法阻止他那兩個無賴的兒子囂張之行徑。
第17節,以利這兩個兒子在上帝眼中,他們所犯的罪「非常嚴重」,這表示上帝一定會嚴厲懲罰。
經文:撒母耳記上 2:18-2:21 註釋:
8.第二章18至21節:
短短一段經文,描寫撒母耳父母都因為能完成所許的願而獲得祭司以利的祝福,特別是獲得上帝加倍的賞賜。
第18至19節,這裡說撒母耳穿「麻紗的以弗得聖服」。這種「以弗得」,是指祭司穿在身上帶領民眾敬拜上帝的服裝。摩西法律中有清楚規定「以弗得」服裝的款式(參考出埃及記廿八:6—14)。而且大祭司有特殊的「以弗得」樣式(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九:1—26)。此時撒母耳尚且不是祭司,因此他穿的衣服並不是一般輪值祭司穿的,而是類似的款式罷了。
第20至21節,以利每次都祝福以利加拿和哈娜。他特別提起祝福內容,是祈求上帝賞賜更多的孩子給哈娜,因為她和丈夫以利加拿奉獻撒母耳。果然,祭司以利的祝福得到上帝回應,哈娜又生了三個男孩、兩個女孩。這都在表示上帝確實垂聽了以利的祈禱,賜福給哈娜多出「五倍」的福氣。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真正甘心的奉獻,會得到上帝的悅納。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意義:哈娜將撒母耳奉獻給上帝成為「離俗人」,但是上帝賞賜給她的更多,她並沒有因為獻出了撒母耳而失去了什麼。
經文:撒母耳記上 2:22-2:26 註釋:
第22節,這節說出以利的孩子還犯了另外的惡劣行徑,就是姦淫罪,是與在聖幕前工作的女人同床。這節至少說明了以利的孩子可能將迦南人廟裡的妓女(廟妓),引進了在示羅敬拜上帝的聖幕中了。他們這樣的行徑,就是在褻瀆上帝的聖所。申命記很清楚記載這樣的規定說:「以色列的男女不可在寺廟當孌童或娼妓。賣淫得來的錢不可拿到上主──你們上帝的殿宇還願。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厭惡寺廟孌童和娼妓。」(申命記廿三:17─18)雖然以利勸導過他的兒子,但兒子並不聽父親的話。
第23至25節,這段經文是祭司以利苦勸他的兩個兒子,千萬不要做這種「得罪上主」的事,因為這樣就沒有人能替他們辯護。但這兩無賴兒子並不聽從父親以利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上帝決定要嚴厲懲罰他們。
第26節,這節說撒母耳在以利身邊長大,卻和以利的兩個兒子截然不相同;撒母耳是「深得上主和人的喜愛」,相對的,以利的兩個兒子,是人人厭惡。
經文:撒母耳記上 2:27-2:36 註釋:
9.第二章27至36節:
有不少聖經學者指出這段經文是後來編者附加上去的,為接續後來撒督傳承祭司的工作預留伏筆。列王紀上第二章27節就這樣記載說:「所羅門革除了亞比亞他的職位,不准他作上主的祭司。這正實現了上主在示羅所說有關祭司以利和他後代的話。」若是這樣,從這段經文可看到上帝差派僕人去向祭司以利傳話,主要在預言以利的家將會遭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並且也同時為撒督擔負祭司工作先預留了一個伏筆。而這一段預言以利的家族將會遇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帶給年老的以利極大的打擊。
第27至28節,上帝差派一個僕人來向祭司以利傳達信息。述說上帝會揀選亞倫當祭司,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上帝看顧賜福祭司,使他們在生活上並沒有欠缺。
第29至30節,但因為以利的兩個兒子當起祭司,卻沒有嚴格遵守祭司的本份,反而是貪婪成性,且是褻瀆了祭壇的神聖,因此,上帝決定要廢除以利家族繼續當祭司的榮譽,因為他的兒子藐視上帝,上帝要改選會尊敬上帝的人出來當祭司服事祭祀的禮儀。在這裡,上帝非常生氣的一件事,就是祭司以利明明知道他的兒子這樣,他只用勸勉的方式,並沒有很嚴厲的阻止他兒子不可以在獻祭禮儀的事上褻瀆上帝,這就是上帝說祭司以利看重兒子勝過看上帝的重要性之因。
第31至34節,上帝要嚴懲以利的家族,不但他的兩個兒子會同一天死去,且他的家族中沒有年老的人。也從這段話中可看出當上帝出手懲罰時,那是嚴厲的。
第35至36節,上帝要廢除以利的家族,重新改選會忠實於上帝的祭司家族。
經文:撒母耳記上 3:1-3:14 註釋:
10.第三章:
這章是記載撒母耳成長的過程。他第一次聽到上帝呼召他的聲音,並且獲知上帝將會對以利家人採取嚴厲懲罰的信息。這項揀選說明了上帝在撒母耳成長過程中,有過很仔細觀察過,看他在以利家中是否有受到兩個行為囂張、目中沒有上帝的祭司以利兒子何弗尼、非尼哈的影響?撒母耳不但是沒有受到他們兩人影響,而且是保持著純潔的心,這才是他被揀選的主要原因。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上帝揀選撒母耳,並宣告要廢掉以利的家族。撒母耳這樣的經驗,非常明確是上帝揀選祂的僕人──「先知」的經歷。
11.第三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描述撒母耳連續三次聽到上帝呼叫他的聲音,但他並不知道那就是來自上帝的聲音。經過了先知以利的解釋之後,撒母耳才知道原來上帝在對他說話。而上帝第一次傳給他的信息,竟然是帶給以利家族最悲慘的信息,對撒母耳來說,這也是一種擔任先知角色的考驗。
第1節,這節說撒母耳在祭司以利的教導下,確實很認真地學習怎樣事奉上帝。但同樣是在撒母耳學習事奉上帝的這段時間,上帝的信息很少出現。這可能和以利兩個兒子的惡劣行為有密切關係。
第2至5節,這是撒母耳第一次聽到上帝呼喚他的聲音,但他並不知道,以為是年老的祭司以利在叫他。
第6至7節,這是上帝第二次呼喚撒母耳,他仍然以為是以利叫他。
這時候的撒母耳是睡在安放約櫃的聖所,表示撒母耳是很忠心地在學習怎樣服事上帝的事工。
第8至9節,這是上帝第三次呼喚撒母耳,因為有連續三次的經驗,年老的祭司以利隨即知道,那必定是來自上帝的呼喚。因此,他教導撒母耳怎樣回應上帝的呼喚聲音。
第10節,這是上帝第四次呼喚撒母耳,而他已經知道怎樣回應,於是對上帝說:「請說,僕人聽著!」從這裡開始,撒母耳有了先知的角色和使命。
第11至14節,這是上帝第一次對先知撒母耳傳信息,這信息內容就是在第二章30至36節記載上帝差派一位僕人去見以利所說的預言。現在上帝告訴先知撒母耳,說這些預言即將實現,而且是任何方式都無法「挽回這重罪的後果」,這句也在表示上帝上次派去的僕人預言之後,以利的兩個兒子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悔改,或是祭司以利並沒有嚴厲且有效地阻止他的兒子繼續那種惡劣行徑。這裡很清楚地指出,以利雖然知道自己的兒子胡作非為,卻沒有阻止他們,因此,上帝要懲罰的不僅是他的兩個兒子,而且是連帶他的家族都要受到嚴厲懲罰。這是上帝透過先知撒母耳要傳遞給祭司以利的信息,也在表示上次的預言即將實現。
經文:撒母耳記上 3:15-4:1 註釋:
12.第三章15至第四章1節a句:
這段說祭司以利知道上帝呼召撒母耳,就是要傳遞信息給他。因此,等到天亮後,他就直接問撒母耳,並且要撒母耳照實告訴他。
第15至18節,這段經文說祭司以利知道上帝一定有信息傳給先知撒母耳,因此,他要先知撒母耳「不要瞞著」他,一定要照實說出來。其實,先知原本就是要將上帝的話照實說出來(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原本先知撒母耳還不敢說,經過以利的催促,他才將上帝給他的信息「沒有一點隱瞞」照實說出來。以利因為早就知道上帝有這樣的決定,因此他說願意順服。
第19節至第四章1節a句,這段經文說明撒母耳成為以色列人民的先知,上帝與他同在,使他所傳遞的信息都確實呈現出來。這段經文也是為第七章2節之後,先知撒母耳的事工先作序言。
經文:撒母耳記上 4:2-4:11 註釋:
12.第四章:
從撒母耳記上第四章1節b句開始,直到第七章1節,這段經文都是在描述有關以色列人信仰上看為最重要的聖物約櫃,它被非利士人奪去之後,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約櫃雖然被當作是上帝和以色列人民同在的記號,但這記號並不是上帝本身,它不應該被當作打仗時的護身符,而應該是被用來作為謹醒、審慎之生活,以及怎樣用敬虔的態度敬拜上帝之記號才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經文中,先知撒母耳都沒有出現過。有些學者認為這段經文與士師記第十三至十七章所描述的士師參孫的記事很類似,可能當時上帝呼召參孫出來對抗非利士人的緣故。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他們兩人可能就是同一個時代出現。
這章主要是在交代以利家裡發生災難,正好是應驗第三章上帝透過先知撒母耳所傳遞給祭司以利的預言。再者,這一章也記載以色列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以色列人民信仰中心的記號約櫃,被非利士人當作戰利品奪走,這在信仰上必定有相當程度的衝擊,也同時說出了耶和華宗教信仰上的重心,並不是在那有形的物品,而在於內心對上帝的忠實。
13.第四章1節b句至11節:
這段經文述說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人民,打敗仗的以色列人民決定將約櫃扛出去,希望能因此而打勝仗。哪知非利士看見以色列人民扛出約櫃,反而因害怕而拼命一搏,結果不但打勝仗,且還將約櫃擄走,而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也都因此次戰役而死。
第1節b句至4節,因為非利士人戰勝,且殺死了約有四千名以色列軍人,因此,長老們認為必須將約櫃扛出去戰場,這樣,上帝就會和以色列軍隊同在而打勝仗。要注意的是第4節說扛約櫃的,是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都參與,而他們兩人卻是褻瀆上帝神聖之名的惡霸啊!這豈不是等於用污穢的手扛著神聖的約櫃?
第5至9節,當非利士人聽到以色列軍隊有了約櫃同在而壯大聲勢時,都懼怕會打輸而成為奴隸,因此,決定拼命一搏。
第10至11節,結果是以色列的軍隊並沒有因為扛著約櫃而打勝仗,反而敗得更慘,上次死亡約四千人,這次死亡更多,有三萬軍人被殺死,更糟糕的是他們看為信仰中心的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擄去,而以利的兩個兒子都在此次戰役中死去。也是上帝預言會嚴厲懲罰他們兩人預言的實現(參考二:34)。
經文:撒母耳記上 4:12-4:11 註釋:
14.第四章12至18節:
這段經文描述在戰場上以色列軍隊失利的消息傳回示羅後,以色列人民的恐懼,以及祭司以利的喪命,這些結果都是上帝早就預言有說過的。聖經作者有意用這種方式在表明,若是當時上帝的先知將信息傳給祭司以利之後,他能用嚴厲的方式制止自己的兒子褻瀆上帝,並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悔改認罪,或許以色列人民還不至於失敗到如此慘痛。
第12至14節,有個便雅憫支族的戰場報信者,用「撕破自己的衣服,撒灰在頭上」的方式表示悲痛地跑到示羅報信。全城的人都因為聽到這消息而恐懼號哭。因為知道失去了約櫃,等於失去了上帝的同在。更大的災難必定會接踵而來。
第15至18節,祭司以利當時已經九十八歲,年老眼花,只能透過聽到的聲音辨別事物。因此,他聽到有極大的號哭聲音而詢問,才知道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都在戰場上被殺死,且上帝的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搶走。就這樣,祭司以利聽到這裡就也暴斃死去,他當以色列領袖共計四十年。這樣,先知的預言全部都應驗了。
這是第一次記載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不但約櫃被擄走,且是兵敗如山倒,傷亡慘重,多達三萬四千人被殺(第2節、第10節)。這和當年約書亞帶以色列人民扛約櫃進攻耶利哥城時,不發一兵一卒,只扛約櫃繞該城七天,然後在第七天的那一天,繞城七圈,結果耶利哥城就倒塌了,被以色列人民佔領(參考約書亞記六:1—21),形成極大的對比。約櫃原本表示的意思是「上帝同在」,因此,以色列人民以為扛約櫃出來打仗,就如同抬著上帝出征一般,但結果還是輸了。會抬出約櫃,和他們過去的傳統認知有關,就是上帝會為了祂的名譽而戰,不會使自己的子民以色列百姓因戰敗失去上帝的榮耀。因此,當年摩西在曠野帶以色列人民往迦南地前進時,每當約櫃往前行,摩西就會說:「上主啊,求你起來,驅散你的仇敵,使恨你的人逃跑!」(民數記十:35)沒想到這次,上帝約櫃卻被非利士人擄走了,這豈不是在說明上帝已經懶得驅走敵人,反而讓敵人來抓自己的子民。
再者,約櫃的名聲早已經在迦南地享有一定的尊崇和地位,因此,當非利士人聽到以色列軍隊扛約櫃來到戰場時,他們都非常害怕。然而神聖的約櫃卻是由一再褻瀆神聖上帝的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扛著,那豈不是在藐視約櫃的神聖?難怪約櫃會被搶走,因為上帝已經離開約櫃了。不但何弗尼和非尼哈因此死在戰場,連以利後來聽到約櫃被搶走的消息也因此而暴斃死亡。這些都應驗了第二章27節那位「神的人」和撒母耳從上帝那裡傳出的消息。
以利的死,也結束了以色列人民「士師」的時代。接下來再次重回「沒有士師」的時代,表示以色列社會又將進入混亂的世代,直到撒母耳接棒又進入另一新的紀元。
經文:撒母耳記上 4:12-4:18 註釋:
14.第四章12至18節:
這段經文描述在戰場上以色列軍隊失利的消息傳回示羅後,以色列人民的恐懼,以及祭司以利的喪命,這些結果都是上帝早就預言有說過的。聖經作者有意用這種方式在表明,若是當時上帝的先知將信息傳給祭司以利之後,他能用嚴厲的方式制止自己的兒子褻瀆上帝,並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悔改認罪,或許以色列人民還不至於失敗到如此慘痛。
第12至14節,有個便雅憫支族的戰場報信者,用「撕破自己的衣服,撒灰在頭上」的方式表示悲痛地跑到示羅報信。全城的人都因為聽到這消息而恐懼號哭。因為知道失去了約櫃,等於失去了上帝的同在。更大的災難必定會接踵而來。
第15至18節,祭司以利當時已經九十八歲,年老眼花,只能透過聽到的聲音辨別事物。因此,他聽到有極大的號哭聲音而詢問,才知道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都在戰場上被殺死,且上帝的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搶走。就這樣,祭司以利聽到這裡就也暴斃死去,他當以色列領袖共計四十年。這樣,先知的預言全部都應驗了。
這是第一次記載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不但約櫃被擄走,且是兵敗如山倒,傷亡慘重,多達三萬四千人被殺(第2節、第10節)。這和當年約書亞帶以色列人民扛約櫃進攻耶利哥城時,不發一兵一卒,只扛約櫃繞該城七天,然後在第七天的那一天,繞城七圈,結果耶利哥城就倒塌了,被以色列人民佔領(參考約書亞記六:1—21),形成極大的對比。約櫃原本表示的意思是「上帝同在」,因此,以色列人民以為扛約櫃出來打仗,就如同抬著上帝出征一般,但結果還是輸了。會抬出約櫃,和他們過去的傳統認知有關,就是上帝會為了祂的名譽而戰,不會使自己的子民以色列百姓因戰敗失去上帝的榮耀。因此,當年摩西在曠野帶以色列人民往迦南地前進時,每當約櫃往前行,摩西就會說:「上主啊,求你起來,驅散你的仇敵,使恨你的人逃跑!」(民數記十:35)沒想到這次,上帝約櫃卻被非利士人擄走了,這豈不是在說明上帝已經懶得驅走敵人,反而讓敵人來抓自己的子民。
再者,約櫃的名聲早已經在迦南地享有一定的尊崇和地位,因此,當非利士人聽到以色列軍隊扛約櫃來到戰場時,他們都非常害怕。然而神聖的約櫃卻是由一再褻瀆神聖上帝的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扛著,那豈不是在藐視約櫃的神聖?難怪約櫃會被搶走,因為上帝已經離開約櫃了。不但何弗尼和非尼哈因此死在戰場,連以利後來聽到約櫃被搶走的消息也因此而暴斃死亡。這些都應驗了第二章27節那位「神的人」和撒母耳從上帝那裡傳出的消息。
以利的死,也結束了以色列人民「士師」的時代。接下來再次重回「沒有士師」的時代,表示以色列社會又將進入混亂的世代,直到撒母耳接棒又進入另一新的紀元。
經文:撒母耳記上 4:19-4:22 註釋:
15.第四章19至22節:
這段經文繼續描述以利家人遭遇上帝懲罰的結果。
第19至20節,這兩節說以利的媳婦也就是非尼哈的妻子懷有身孕,但當她聽到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且她公公和丈夫都死了之後,突然胎痛而早產。雖然接生婆對她鼓勵,並且讓她知道生出來的是兒子,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喜悅。
第21至至22節,非尼哈的妻子生下兒子之後,給兒子取名「以迦博」,表示以色列已經失去了上帝的榮耀,因為失去了約櫃。「以迦博」這個名詞也代表著「放逐」的意思。
約櫃,它代表著上帝的同在。如今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表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惡化,但並不表示上帝離棄了以色列人民。
經文:撒母耳記上 5:1-5:12 註釋:
16.第五章:
從第五章至第七章1節,這段經文是記載上帝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搶奪去了之後,所發生的各種狀況,那些狀況使非利士人大感不安,並且他們認為所遭遇的各種疾病也都是因約櫃所引起的。因此,非利士人主動地將上帝的約櫃又送回給以色列人。
約櫃是耶和華宗教的「聖器」,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甚麼特別,實際上它是代表上帝之聖物。既然是上帝的聖物,就不可以用隨便的態度處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認識。就像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一樣,雖說並不表示上帝一定住在其中,但既然是屬於敬拜上帝的地方,就應該要用敬虔的態度看待。否則,只會惹起上帝更大的憤怒,而帶來嚴厲的懲罰,就像瑪拿西王在聖殿裡做了上帝不高興的事,因而引起上帝發怒,降災懲罰他們(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6)。
17.第五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約櫃雖然僅是一個神聖之記號,但卻代表著是耶和華上帝。任何褻瀆神聖上帝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第1至5節,這段經文說非利士人擄獲上帝的約櫃後,就帶回自己的城市亞實突城,這是非利士人五個城市中的一個,其餘四個是:亞實基倫、以革倫、迦特、迦薩等(參考六:17)。古代社會,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守護神。這裡提到亞實突城的守護神就是「大袞神」,這神也是迦南人所敬拜的神明巴利神明的父親,也是非利士人主要的神明。被供奉在迦薩,參孫在迦薩的大袞神廟中,最後摧毀了當時在場的非利士人(參考士師記十六:21-30)。另外一點,古時候打仗,戰敗國的重要神明也常常是被敵對的一方搶奪的重要物品之一,因為可將之當作獻祭給自己的神明的禮物。因此,非利士人將約櫃抬進大袞神廟裡,也代表著說:將以色列人民的神用來獻祭給大袞神。但非利士人所想的,剛好與呈現出來的景象相反;約櫃不但沒有成為獻祭給大袞神的祭品,反而是大袞神成為約櫃的「祭品」一樣,倒塌了。
第5至8節,更慘的,不僅是大袞神像斷裂四散在地上,連亞實突城和周圍村鎮的居民都因此連帶遭殃,因為人民身上都長了「毒瘡」,這種病很像中世紀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一樣,由老鼠傳播的病菌。為此,亞實突城派人去請其他四個非利人的城市首領來會商,之後,決定將約櫃轉移到迦特城去。
第9至10節,非利士人怎麼想也想不到的,當約櫃轉移送到迦特城之後,該城同樣地發生亞實突城人所遭遇到的傳染病「毒瘡」。因此,他們再將約櫃轉送到另一個城市—以革倫城,結果也是一樣發生傳染病。
第11至12節,因此,非利士人的領袖們再次會商,因為只要哪個城市接放約櫃,就會遭遇到嚴重的災難。非利士人即使是向他們的神明求救,也是枉然。
這章經文已經清楚說出,非利士人可以打敗以色列人民,但是,對神聖的約櫃,這象徵上帝威嚴的記號是絕對不可污衊。任何污衊上帝的神聖的人,即使有更大的能力,也會遭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經文:撒母耳記上 6:1-6:12 註釋:
18.第六章:
這章主要是說明非利士人後來決定將約櫃送還給以色列人的經過。約櫃原本是非利士人打仗勝利的戰利品,現在卻變成會令人致死疾病的燙手山芋,因此非利士人希望趕緊將之歸還給以色列人民,以免毒瘡的災難繼續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蔓延開來。
19.第六章1至12節:
非利士人看見不論約櫃遷移到哪一個城市,就會使災難降到收容它的城市。因此,為了解決因約櫃所帶來的災難,他們只好詢問宗教師的意見。宗教師的意見,就是要他們將約櫃送還以色列,並且要加上禮物一起送回去,表示賠償之意。
第1至3節,這是約櫃在非利士人當中停留經過了七個月之後,他們看到災難連連,逼到最後只好請他們的祭司和占卜者來問處理的方式。這些祭司和占卜者就是非利士人的宗教師。所得到的答案是要歸還約櫃,還有就是要向上帝獻禮物賠罪,這樣才能停止災難繼續擴大。這表示著「請罪」,因為他們將約櫃當作貢品獻給他們的大袞神,已經褻瀆了約櫃的神聖。
第4至9節,這些宗教師給非利士人領袖的建議如下:
一:五個金鑄的「瘡皰」和「老鼠」的模型,顯然這樣的傳染病是屬於「鼠疫」或是「瘟疫」的一種,類似「黑死病」。「五」,是代表著非利士人的「五」個城市。有點類似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時被蛇咬傷,鑄造銅蛇掛在柱子上,當作醫治的方式(參考民數記廿一:4—9)。
二:「向以色列的上帝承認你們的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用這種方式來「榮耀」、「尊敬」以色列的上帝。這樣的用語也表示:他們承認今天非利士人所遇到的災難,其實就是以色列上帝的懲罰。因此,才需要向以色列的上帝認罪。絕對不可以像埃及國王那樣,有心硬不肯承認錯誤的心態。
三:「用兩頭從未負過軛的母牛」拉車,而車子必須是「新」的,和沒有負過軛的母牛,都同時在表示純潔、尊貴之意。把那些五個金鑄的瘡皰模型和五隻金鑄的老鼠放在車子上,連同約櫃一起載運去「伯‧示麥」。這地方依據約書亞記第十五章10節的記載,是屬於猶大支族佔領的土地,也是以色列人民和非利士人土地的交界處。但這城也是屬於猶大支族中,被分配給利未族人居住的城市(參考約書亞記廿一:16)。
如果這兩頭母牛是往這個地方走,表示這些災難確實是以色列的上帝對非利士人的懲罰。
第10至12節,非利士人就依照宗教師的指示和建議去做。
車子上裝載的,除了約櫃之外,還有一個箱子,裡面裝著第4節所建議的「五個金鑄的瘡皰模型和五隻金鑄的老鼠」。非常準確地,這兩頭母牛並沒有因為牠們的小牛犢被關在牛欄裡,而回頭轉向,而是朝著伯‧示麥的以色列人方向前進。果真表示這是上帝降災難在非利士人當中(第9節)。
經文:撒母耳記上 6:13-7:1 註釋:
20.第六章13節至第七章1節:
這段經文記載約櫃送回去以色列的過程,同時描述以色列人當中有人因為偷窺約櫃而死亡的悲劇。
第13至16節,現在這裡說約櫃回來的時候,剛好是麥子收割的時候,此時應該是在五、六月間。因此,推算回去,約櫃被奪去的時間,大約是在年前的十一月。正在麥田收割的以色列人民看到約櫃回來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在表示過去七個月,他們幾乎無法聽到上帝的聲音。因為約櫃不在他們當中,上帝也不會出現跟他們講話。以色列人民隨即將載運約櫃和賠償禮物的車子當柴火,並將兩頭母牛當祭牲品,獻給上帝。表示因為約櫃重回他們當中,要向上帝獻上感恩。而同來的五個非利士人領袖因為達成任務,就安心地回去各自的城市。
第17至18節,非利士人所送的「五個金鑄瘡皰模型」,是代表著非利士人的五個城市,而「五隻金老鼠」,代表著五個城市的首領,以及他們所管轄的城市、村莊,這些都在表示全部非利士人都向耶和華上帝認罪。
第19節,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節。在民數記第四章17至20節特別提到,必須有資格的利未人才可以看守約櫃等聖物。否則會付出死亡的代價。現在這裡說有「七十個伯‧示麥人」因窺探約櫃而死亡。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不會是上帝的意思,而認為可能是當伯‧示麥城的人高興去迎接約櫃時,不小心接觸到非利士的五個首領,結果感染到鼠疫而去世。但有些聖經版本的翻譯表示:這些人是沒有去迎接約櫃的人,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這至少說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認識:不可輕藐約櫃,它代表著上帝的同在。
第20節至第七章1節,可能是受到第19節發生有人因觸摸到約櫃而死亡的事件,導致伯‧示麥城的人開始緊張起來,因此也希望約櫃遠離他們。這時候,基列‧耶琳城的人表示願意將約櫃放置在他們的一個「雅比拿達」的家裡,同時委派他的兒子「以利亞撒」負責看守約櫃。依據出埃及記第六章23節的記載,「以利亞撒」和祭司的家族有關連。還有,就是在上次的戰爭中,示羅的聖幕可能已經遭到破壞。但為什麼要送到亞比拿達的家裡停放,且一放就長達二十年之久,這就不得而知。
經文:撒母耳記上 7:2-7:11 註釋:
21.第七章:
撒母耳記上第七至八這兩章,都是記載先知撒母耳如何帶領以色列人。然後,幫助以色列人建立君王制度。因此,真正談到先知撒母耳事跡的,只有第七章。從第八章一直到第十六章,都是記載先知撒母耳在以色列人中所行的事,他雖然沒有像君王般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但卻擁有絕對的權威,這也說明了所謂「先知運動」的特色,就是即使是在君王面前,先知依舊遵照上帝所給予的信息,說出上帝的話語。
22.第七章2至11節:
這段經文說明先知取代了祭司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描寫先知撒母耳如何指揮以色列人民抵抗非利士人,他扮演的角色,並不只限於傳遞上帝的話語,更重要的,他也扮演著有如君王的角色。其實,先知撒母耳也被看成是最後的一個士師。雖然在第八章1節有提到先知撒母耳親自立兩個兒子當士師,但卻不是從上帝直接任命,因此,他們不被看成是正式的士師。
第2至4節,因為有約櫃,以色列人民就像過去一樣,經常到亞比拿達的家裡去詢問上帝的旨意,並請求上帝伸手救助。第3節是濃縮了過去二十年先知撒母耳所做的,就是要改造以色列人偏差的信仰,他教導以色列人民必須棄絕拜偶像的行為,專心歸向上帝,以色列人民聽從了先知撒母耳的勸勉。
第5至6節,這裡說先知撒母耳召集以色列人民聚集到「米斯巴」,這是便雅憫境內的村鎮(參考約書亞記十八:26),距離耶路撒冷約有十二公里。在這裡曾發生以色列十一個支派的人,聯合起來攻打便雅憫支派的事件,並且差點就消滅了便雅憫的族群。先知撒母耳召集以色列人在這裡集合,他要帶領他們向上帝祈禱。這裡並沒有說明是甚麼原因,先知撒母耳會要求舉行隆重的懺悔、認罪方式,向上帝祈求寬恕赦免。使用的方式是「打水來澆在上主面前」,加上用「禁食」的方式(這也是聖經中唯一記載這種動作的經文)來進行這次的代禱儀式,這些都是在表示一種洗滌乾淨,也說明內心敬虔、潔淨之意。
第7至11節,「米斯巴」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指「守望塔」。從這名字可看出這地方有「制高點」的軍事重要性。
非利士人為甚麼要來攻打以色列人?一則,可能是他們認為以色列人離開了約櫃所在地基列‧耶琳,到米斯巴的地方。再者,他們不想讓以色列人再次出現新的領導者,這樣,他們才能繼續「轄制」以色列人。五個非利士首領就帶領軍隊要來攻打以色列人民,這使以色列人民相當懼怕,因為上次才打敗仗死傷慘重。先知撒母耳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他同時扮演著祭司的角色。這樣,撒母耳除了是先知之外,也同時是祭司,又是「士師」(領袖之意)。上帝垂聽先知撒母耳的禱告,這對全體以色列人來說,是個非常重大的事。而非利士人想利用先知撒母耳正在獻祭時進行破壞。在他們看來,破壞宗教禮儀,正好可以使他們的神-耶和華上帝,無法顯現威力。但非利士人這樣的動作,也等於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一樣。上帝從天上雷擊非利士人,就是在懲罰他們褻瀆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的神聖典禮。這次以色列人打贏了非利士人。也是先知撒母耳第一次使以色列人民排除了非利士人的挑釁。
經文:撒母耳記上 7:12-7:17 註釋:
23.第七章12至17節:
這段主要在說明上帝確實揀選了撒母耳為先知,並且喜愛他。因為先知撒母耳聽從上帝的話行事。
第12節,聖經時代經常會用建造紀念碑,來紀念上帝的帶領、看顧,並將之作為與上帝立約的記號。但先知撒母耳用此紀念碑來幫助以色列人民紀念上帝的恩典,而不是紀念那些在此次戰爭中死去的人。上次以色列人民在「以便以謝」戰敗(參考四:1),這次在「以便以謝」打勝仗,用建造紀念碑方式來表達一個信仰意義:只要有上帝的幫助,就會戰勝敵人。
第13至14節,先知撒母耳一直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士師,因為在他一生的日子,非利士人沒有再侵犯過以色列人民,且所有被非利士人佔去的土地都收復了,並與迦南人和平相處(第13至14節)。簡單的兩節經文,說出撒母耳扮演「士師」的角色非常成功,而他的成功,是因為從小就已經非常用心準備成為上帝的僕人。
第15至17節,先知撒母耳重視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生活,因此,經常巡視以色列人的重要城市,處理人民糾紛的事務,後來也在自己的故鄉拉瑪建造祭壇。表示拉瑪也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宗教市鎮。他這樣四處巡視,主要是在減輕以色列人民的負擔,不需要在有事時,還必須來拉瑪問他。
經文:撒母耳記上 8:1-8:9 註釋:
24.第八章:
從第八章開始到第十二章,都是介紹以色列君王制度的形成。作者用這段君王制度的形成過程,同時在探討這歷史事件與信仰上引發的衝突;這衝突是一方面以色列人民要求設立君王(八:5、19—20),另一方面則是設立君王在表明以色列人民不喜歡上帝為他們的王(八:7;十:19;十二:17、19)。
其實,有關設立君王制度的背景和原因,在撒母耳記就有兩種傳統;第一種,認為這是出自上帝的意思,上帝親自要撒母耳設立君王來帶領以色列人。這種傳統觀點從第九章的記事可看出來。第二種,是以色列人在君王制度設立之後,感到相當失望。這種傳統從第八章、第十章17節至第十二章的經文,很明顯說出了以色列人認為這種君王制度所帶來的,只是更多的貪污和違背上帝旨意。因此,可以了解:撒母耳記是由不同的資料編撰而成的,並不是出自同一種資料。而這種交織在一起的資料,有時看起來會使讀者感到似乎在先知撒母耳身上有矛盾之處,例如從第八章的描述,看到先知撒母耳是持著不同意設立君王的觀點,這在第十五章10至11節,他對上帝後悔立掃羅為王的事,表現出不同意的態度。先知撒母耳有這樣的心結,在一般以色列人當中也是如此。特別是北國以色列人民,對所羅門王傳承王位給自己的兒子羅波安,就表現出不與苟同的態度,這可從歷代志下第十章12至19節看出。
也從以色列人民要求設立君王帶領他們這件事,看出迦南地人民在政治制度上遠較以色列人民的族長制度要現代化許多。他們一再強調說「請替我們立一位王,治理我們,像其他國家一樣」(八:3、20),這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從遊牧生活進入高度農業社會的迦南地,不但學習到耕種的生活方式,也從這裡學習到新的社會制度。雖然是人民要求設立君王,但是,膏立國王乃是由上帝的僕人撒母耳執行,這是一個特點表明膏立的行動出自上帝的旨意,達成人民的要求。
25.第八章1至9節:
整本撒母耳記上,記載先知撒母耳的記事並不多,除了第三章記載他被上帝揀選成為先知,然後就是第七章記載他如何幫助以色列人民「都向上主求助」,除去所有的偶像神明,專心事奉上帝(參考七:4),並且也帶領以色列人民倚靠上帝。因此,以色列人民才能在上帝的幫助下,把前來攻擊的非利士人擊退。而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像祭司以利的兒子不學好一樣,現在是先知撒母耳的兒子並不學習父親的榜樣,只知道對錢財存著貪婪的心,結果被以色列人民拒絕。以色列人民為此要求先知撒母耳為他們設立君王來帶領他們。
第1至3節,這三節說出年老的先知撒母耳的家庭問題。他明知道自己的兒子不好,卻還立自己的兒子當「士師」。但真正的士師,並不是自己說要當就當,就像先知並不是自己說了算數,而是有上帝的選立才會有上帝賜福給予的力量。因此,先知撒母耳自己立兒子當士師,並不是出自上帝的手。他的這兩個兒子卻只知道貪婪,不知道珍惜身份。
第4至6節,以色列人民的代表(長老)為此找先知撒母耳,向他告狀他兒子的惡行,並提出希望能像迦南人一樣,有君王來治理以色列人民。為此,先知撒母耳很不高興的向上帝傾訴。
第7至8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回答先知撒母耳的問題。就像前面提起的有兩種傳統看法,一種是支持的另一種是反對君王制度。在這裡是反對君王制度的傳統,認為反對先知撒母耳,就等於反對上帝一樣。因為先知是上帝的僕人,何況先知撒母耳是帶領以色列人民歸向上帝的主要領導者。作者指出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是去拜別的神,而這也是整本撒母耳記的中心議題。士師的出現,就是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受到外族攻擊而陷入苦難中時,他們懇求上帝憐憫、帶領他們,上帝才揀選僕人來管理他們。這裡特別提起出埃及的事件,因為有上帝的恩典,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才能使他們得以進入流奶與蜜之地的迦南地。即使是這樣,在曠野流浪時,他們也曾因為等不到摩西從山上下來,就背叛了上帝(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1)。
第9節,上帝同意他們,這種同意是一種「任憑」的意思,因為他們不再聽從上帝的話,忘記上帝的恩典。但上帝要先知撒母耳提醒他們要為設立君王制度付出代價。
經文:撒母耳記上 8:10-8:22 註釋:
25.第八章10至22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設立君王必須負擔的稅賦要件,比現在他們沒有君王時,要多出一倍的負擔,就是十分之一。而這些十分之一包括了人口、土地、農產、牲畜等,甚至全體以色列人民都要承擔這些稅賦,沒有人可以避免。但以色列人民卻表示他們是寧願付出這樣的代價,也不願意繼續由先知撒母耳的兒子當士師來帶領他們。
第10至17節,這段經文回應第9節所記載,上帝要先知撒母耳讓以色列人民知道,設立君王可能會帶給他們的結果,尤其是這裡所說的君王,已經在暗示他們可能面對的是「暴君」,是殘酷又貪婪的統治者,並不是善良的君王。
先知撒母耳提醒以色列人民,若果真要設立君王來帶領他們,他們必須為此事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國防稅賦的加重,相對的將會使他們生活的收入減少;人民必須因此而被徵兵服役;官員會利用各種名目徵收最好的良田、土地、有生產力的牲畜等,更嚴重到人民成為君王的「僕人」(剛好與民主制度相反)。甚至說出女性被徵召入宮的情形,如所羅門王的宮殿中有上千的妃嬪,而他的兒子羅波安也有「十八個妻子,六十個妃嬪」(參考歷代志下十一:21),這些都將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奴隸」一樣。
其實這段經文也在說明往後以色列君王將會享有特殊的權利,第17節非常清楚地提到,有了君王制度,人民會變成君王的奴隸。因為君王和宮殿的開銷,將使人民無法擁有自己的財富。以色列人民原本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結果是付出更多。
第18節,這節指出更嚴重的結果,就是以色列人民設立君王制度之後,一定會後悔,但那時上帝將不會再垂聽他們呼求改變的聲音。
第19至22節,「人民不聽撒母耳的話」,這句話已經清楚說出以色列人民的心已經離棄了上帝。他們堅持要先知撒母耳為他們設立一個王來統治他們。這也說出先知撒母耳過去所努力的,帶領以色列人民「都向上主求助」、只有「事奉上主」的信仰告白(參考撒母耳記上七:4),逐漸因為以色列人民的生活穩定而消失(參考撒母耳記上七:13—14)。他們想要學習迦南地的人有君王統治,他們覺得這樣比先知上帝的僕人帶領更好。其實,這也在表示:在平順安定的生活中,會帶來另一個現象:經濟發展。此時,而這時候也是人最容易忘記上帝在人苦難中所給予的恩典。
第21至22節,既然以色列人堅持要這樣,上帝就「任憑」他們所要的。祂要先知撒母耳照他們所求的答應他們。但聖經告作者曾說,祈求上帝賞賜之前,需要深切三思,以免將來懊悔(參考箴言二十:25)。
摩西曾把自己出自埃及王宮的親身經歷,用誠懇的態度提醒以色列人,要他們在進入迦南地之後,若是選擇君王時,就必須相當小心,而且需要嚴格規範君王的生活規矩。可惜,後來以色列人並沒有想起摩西給他們的警語(參考申命記十七:14—20),他們還是堅持要設立君王,不要上帝的先知來帶領他們。
經文:撒母耳記上 9:1-9:14 註釋:
1.第九章:
第九章至第十章,都是記載有關掃羅被設立為王的經過。第九章認為設立君王的事,是上帝主動提出,並且指示先知撒母耳去執行。
有關先知撒母耳和掃羅相遇的故事,作者描寫得非常有趣;作者筆下的掃羅和他的僕人並不認識先知撒母耳,掃羅和僕人為了要尋找失去的驢子,想要去問先知,看是否能知道遺失的驢子在何處,沒想到卻遇到先知撒母耳,而被膏立為以色列民族有史以來第一個王。而先知撒母耳依照上帝的指示,要尋找一個適當的人來作以色列人的君王,卻找到一個連想要當君王之念頭都沒有的年輕人掃羅。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下完成。而上帝的旨意,跟人所想的完全不相同(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上帝特地揀選便雅憫支派的掃羅,這支派是以色列民族中最弱小的一支,上帝卻選出一個自認家族最卑微的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
2.第九章1至14節:
在第八章並沒有說明先知撒母耳要膏立誰來當以色列的王,而在這一段經文介紹基士的兒子掃羅,受父親之託去尋找走失的幾匹驢,因為找不着,接受建議去詢問先知,看是否可以得到指示。其實,這是上帝美妙的安排,使先知撒母耳遇見掃羅。
第1至2節,這裡先介紹掃羅的家庭,父親名叫基士,是便雅憫支族的人,也是位有錢有地位的人,掃羅身高比一般人高。
第3至5節,掃羅的父親基士遺失了幾匹驢,要掃羅帶一個僕人去尋找,但找遍各地都沒有找到,掃羅想要放棄回家以免父親擔心。注意這裡提到「蘇弗」,這是先知撒母耳的老家(參考撒母耳記上一:1)。既然找不到驢,他們準備從「蘇弗」回去。這樣說法也在表明掃羅和先知撒母耳根本不認識。
第6至11節,這段經文述說掃羅原本要放棄繼續尋找,但因為僕人建議去拜訪「神的人」,這是指神的僕人,就是指先知之意,摩西被這樣稱呼,先知以利亞也是被稱為「神的人」(參考申命記三十三:1,約書亞記十四:6,列王紀上十三:1、6—8、十七:18、24)。在這裡「神的人」是指先知撒母耳。掃羅和僕人準備一個「小銀幣」當作給「神的人」謝禮,在路上,他們問一個出來打水的女孩怎樣找到「神的人」。
第12至14節,這些女孩子知道掃羅和他的僕人想要見的人就是先知撒母耳,就告訴他們在山坡的祭壇處可以看見先知撒母耳。因為他正準備帶領以色列人獻祭給上帝,可知先知撒母耳也是祭司(參考撒母耳記上七:9)。
經文:撒母耳記上 9:15-9:21 註釋:
3.第九章15至21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說明,先知撒母耳在上帝的指示下,知道掃羅就是上帝為以色列人揀選要當君王的人,而掃羅本人是根本都不知道這件事。
第15至16節,上帝揀選,上帝會啟示使相關的人知道。這兩節是整個揀選掃羅為王的中心經文,表明揀選乃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不是出自人民的意思。用油膏立一個人為王,有如用油膏立一個人為祭司(參考出埃及記廿九:7),表明這個人身上負有上帝所交託的使命,他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聽從上帝的旨意行事。
第17至18節,上帝讓先知撒母耳知道掃羅就是上帝要揀選出來當以色列人民的王。
第19至21節,掃羅因為不認識先知撒母耳,還在詢問怎樣才能找到「先見」(跟「先知」同樣意思)時,先知撒母耳回答掃羅,並且讓他們知道他父親失去的驢會找回來,同時讓他知道上帝要揀選的對象就是他,這讓掃羅感到驚訝與不安。因為他是屬於便雅憫支族,而便雅憫支族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微小的,如今,若要他出來帶領以色列十二支派,恐怕是一件非常嚴重的負擔,所以他才對撒母耳說「你為什麼對我說這樣的話」。
經文:撒母耳記上 9:22-9:27 註釋:
4.第九章22至27節:
先知撒母耳在獻祭之後,邀請掃羅同桌共席,並且還有其他的賓客作陪,參加這個筵席的人共計有三十位,等於是公開在宣告掃羅在以色列人中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因為先知撒母耳是「士師」,就是統治者,他用如此的方式對待掃羅,正好可凸顯掃羅地位的重要性。
第22至24節,值得注意的是,掃羅被安排坐在首位,先知撒母耳用這種方式向眾人顯示掃羅的特殊身份。這次的餐會是經過安排的。因此,先知撒母耳事先就交代廚師要留下特別的肉來宴請掃羅。且是將這塊特選的腿肉「放在掃羅的面前」,這是在接待國王時,才會有的舉動。否則,就是款待上賓時,主人才會這樣做。先知撒母耳故意在眾人面前這樣做,就是要公開宣告上帝要揀選掃羅作為以色列人的王。這很可能和掃羅出身的背景有關;他是便雅憫族的人,可能怕會遇到他族的人,特別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大族的猶大族人的不滿,而發生杯葛的舉動。透過這樣的宴席,可以讓所有參與宴席的人看到,連先知撒母耳都這樣尊崇掃羅,其他的人就甭想要有反對的意見了。
第25節,請注意這一節,《現代中文譯本》、《呂振中譯本》,以及《英文標準版》等的翻譯,都是:「有人為掃羅在屋頂上預備好床鋪」,這翻譯是根據《七十人譯本》。但希伯來文的聖經則譯為「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Samuel talked with Saul on the roof.」),《中文和合本》也是用這個翻譯。這兩種翻譯都可以有適當的解釋,這就如同接待貴賓時一定會準備最舒適的地方。另一點,為了要認識上帝所揀選的第一位國王,先知撒母耳要先對他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才能向以色列人民介紹、公告。
第26至27節,為了要將上帝的話傳給掃羅,先知撒母耳先將掃羅的僕人支開,一路送掃羅到城門邊時,他才將上帝的信息單獨說給掃羅聽。
經文:撒母耳記上 10:1-10:16 註釋:
5.第十章:
這一章說明先知撒母耳膏立掃羅為王的經過。可分成兩個部份,其一是繼續延伸第九章的記載,先知撒母耳將上帝要掃羅當王的事告訴他之後,並且實現了之前先知撒母耳承諾掃羅的事,就是讓他知道父親遺失的驢在哪裡。第二部份是和第八章的資料相同,都是對設立君王制度表示反對的意見。但先知撒母耳依照上帝的指示,選出掃羅當國王。且這種「推選」是在全民之前一步公開選的,並不是立即由上帝直接揀選。
6.第十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先知撒母耳先「私下膏立」掃羅當以色列人的王。然後為了要讓掃羅確信他所領受的權柄是真實的,先知撒母耳給他三個記號:一是會遇到兩個人告訴他要尋找的驢已經找着了。二是會遇到三個人,這三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禮物要去獻祭。三是掃羅將因為聖靈感動,而跟著其他被聖靈充滿的先知一起「忘形說話」。而親友們都驚訝他的改變,但沒有人知道他已經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王,而掃羅也沒有說出他被膏立為王的經過。
第1節,這裡說先知撒母耳用橄欖油倒在掃羅頭上,表示確定掃羅是被膏立的以色列王,並且親吻他表示尊敬之意。先知撒母耳讓掃羅知道他當以色列人民的王,就是要帶領以色列人民抵擋來侵犯的敵人。
第2至5節,這是先知撒母耳要讓掃羅相信,上帝真的已經揀選他來帶領以色列民族,因此,要給他三個兆頭,第一是「驢已經找到了」,掃羅原本就是奉父親基士之命,帶僕人去找走失的驢,現在先知撒母耳讓他們知道驢已經找著。第二個記號是在「他泊的聖樹」會遇到三個準備去伯特利獻祭的人。他們很有可能是要去朝聖的旅客。因為他們都攜帶著要獻祭的禮物,包括有「三隻小山羊」、「三個麵包」、「一皮袋酒」等。先知撒母耳告訴掃羅,當他們當中有人拿兩個麵包給他時,他必須收下。第三個記號是在掃羅的故鄉基比亞會遇到一群先知,掃羅會同時和這些先知充滿著聖靈的感動。
第6至8節,先知撒母耳提出此一預警給掃羅,說他將會跟這些從獻祭的山丘上下來的先知一樣,忘形跳舞、彈琴等。先知撒母耳很盡職的提醒掃羅,必須要記得「照上帝導引」的去做,這一點也是聖經的中心信息。先知撒母耳約好掃羅,要掃羅在「七天」之後,到吉甲與他去相會。那時候,他會再次告訴掃羅許多往後該做的事。
第9節,這節也是第十三章的一記伏筆,掃羅並不是現在就成為以色列人的君王,而是需要聽從先知撒母耳的指示行事,而這也是在暗示著:先知是君王的指導者,為要使君王聽從上帝的話語。
「上帝賜給掃羅一顆新的心」,這句話很重要,在說明掃羅已經被上帝膏立為王,他是上帝親自揀選的王,上帝親自改造他,使他成為一個「新人」。這種「新的心」,可從他加入了先知「忘我」的舉止看出來。他甚至可以領受來自上帝的啟示,也因此有人傳說掃羅也是「先知」中的一位(參考第11節)。
第10至13節,先知撒母耳在第4至6節所說的預言在這裡實現了,也因此,讓當時的人誤以為掃羅也是個先知。因為有上帝的靈在掃羅身上,因此,掃羅也有「受感忘形說話」的經歷。
第14至16節,掃羅回到家裡,他家裡的親人一定聽到鄉親們都在討論著掃羅「是先知嗎?」這問題,因為這也牽涉到他家族的事,因此,這些父執輩的人都很關心並詢問掃羅到底發生甚麼事。但掃羅只說他去見先知撒母耳,並沒有說他受膏立為王的事。
經文:撒母耳記上 10:17-10:27 註釋:
7.第十章17至27節:
這段經文描述先知撒母耳用抽籤的方式,為以色列人選出第一位君王,結果就如同上帝所預定要揀選的人,這人就是掃羅。在這之前,只有先知撒母耳和掃羅他們二人知道,但他們都沒有對外說出先知撒母耳已經用油膏立掃羅的事。民眾也僅只知道由先知撒母耳為他們尋找一位君王,他們也一直在期待這件事早日有消息。因此,這段經文也可說是接續第八章,說明撒母耳依照以色列人的要求,尋找一位君王來統治帶領他們。
第17至19節,先知撒母耳傳遞上帝要給以色列人民的信息,主要在說明下列幾件事:
一是:祂是用大能的手,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這句話可說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提醒話語,要以色列人注意,他們能夠存活到現在,都是因為上帝用大能的手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結果。這句話也是用來警告以色列人,若是忘記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們無論現在擁有甚麼,都將化為烏有。
二是:「他是你們的上帝」,這是一句立約的用語。完整的句型是:「我要作他們(指以色列人)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參考耶利米書十一:4、廿四:7、三十:21、三十一:33、三十二:38,以西結書十一:20、十四:11、三十七:23、27,撒迦利亞書八:8)。
三是:以色列人「厭棄」上帝。會有這樣的說法,是認為君王制度會破壞他們和上帝之間立約的關係。
四是:要以色列人民選出自己的君王。先知撒母耳採取的方式是「按支族和宗族的次序集合」。這裡的「支族」,是指「大支派」,就像呂便、西緬、猶大等秩序排列。而「宗族」也可以說「一千人」的意思。
第20至22節,這段經文描寫整個揀選的經過,就是用「抽籤」的方式進行。這裡的「揀選」,原文就是「抽籤」。先知撒母耳會用這種「抽籤」方式,很有可能是他並不支持這種君王制度,因此,以此方式來表示責任並不在他。先是抽中便雅憫支族,接著從便雅憫支族中抽籤選出「瑪特利家族」的人。再從這個家族選出「基士」的兒子掃羅。比較奇怪的是,就在此時,掃羅竟然躲藏起來。這可能和第九章21節所說的話有關,他自認不配當以色列民族的領導者。就像這一章27節所說的,有些人相當懷疑掃羅是否有能力「救」他們,他們甚至有點瞧不起掃羅。
第23至24節,雖然掃羅躲藏起來,但上帝既然揀選了他,就指示大家他躲藏的地方。先知撒母耳就在眾人面前宣佈掃羅就是以色列人民所祈求要設立的君王。「吾王萬歲」,這句話並不表示他們都是誠心實意地支持,而是因為這是他們抽籤選出來的王,就必須接受。
第25節,可參考第八章11至18節,先知撒母耳曾經警告過以色列人的事,在這裡又再次說明了一次。另外依據申命記第十七章18節摩西法律的規定,要抄寫一份摩西的法律規章給新任的國王掃羅,好讓他知道遵行上帝透過摩西所頒布給以色列人的典章律例。「存放在上帝面前」,這表示這份抄寫下來的摩西法律,以及警告國王的話語,都以上帝作為見證人。用這種方式來表示這些記錄抄本的內容,就是以色列國王治國的基準。
第26至27節,有一群支持掃羅的人,跟隨掃羅去,這些人可能有意要保護掃羅的安全。但也有瞧不起掃羅的人,很可能是和掃羅是出身便雅憫支派有關係,因為這個支派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是最弱小的一族。因此,即使他們瞧不起掃囉,也只能接受。但「掃羅卻沒有說甚麼」,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
經文:撒母耳記上 11:1-11:7 註釋:
8.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主要是在回應第十章27節所記載的,在以色列人當中,有人因為抽籤選出來的第一位國王是掃羅而感到不滿,認為他無法「救」以色列人民脫離敵人的手。這一章就是在說明只要是上帝揀選的人,必定有能力帶領上帝的子民脫離敵人的壓迫、攻擊。因為上帝會與祂所揀選的人同在,使他有能力完成被揀選的使命。
9.第十一章1至7節:
掃羅雖然已經被抽中選立為以色列人民的國王,但他並沒有王宮或是特定的地方執行他當國王的工作,而是和平常一樣,繼續在田裡工作。這可能和他們過去從來沒有過君王制度有關。再者,當時以色列人民要求設立國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打仗(參考八:20、九:16)。因此,平時若是沒有戰事,國王就像是平民一般過生活。
第1至3節,這段經文記載亞捫人要攻打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基列境內的雅比城。而且他們的態度傲慢,高傲到連該城人民想要投降,也得每個人挖出一隻眼睛當作投降條件,是非常殘酷。為了投降而挖掉右眼,不但是一種凌辱,更嚴重的,是使他們失去作戰的能力,因為使用弓箭需要用右眼。雅比城的長老要求寬限七天去請求援助,如果沒有結果才接受拿轄的統治。
第4至7節,掃羅在聖靈感動充滿下,馬上使他從一個農夫,成為一個道道地地的軍事領袖。他決定帶領以色列人民去跟亞捫人打仗。為了要激勵以色列人民,他宰殺兩頭牛,除了當獻祭之外,也在表明所有的以色列人民都必須參與打仗,這是關係到整個民族生存的要件。要注意的是第7節,這裡說上帝的震怒使以色列人民害怕,這裡的「震怒」也可以當作「恐懼」解釋。意思是上帝使以色列人民都意識到: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整個民族可能會淪為殘廢的奴隸,是他們有尊嚴生存下來的一次機會,進而激發出連結的強烈意念。果然,以色列人民都「同心合意出來應戰」。
經文:撒母耳記上 11:8-11:15 註釋:
10.第十一章8至15節:
這段經文記載掃羅第三次被肯定為以色列人民的王,也是第三次舉行就任儀式。第一次在第十章1節,第二次記載在第十章24節,這次是第三次。
第8至10節,為了要抵抗亞捫人對以色列人民的恐嚇和羞辱,掃羅號召全體以色列人民出來抵抗,共計集結三十三萬大軍,同時派遣特使去告訴雅比城人一定會得到全體以色列人民的救助。但另一方面,他們回覆給亞捫人錯誤的訊息,說是會投降任他們宰割。
第11至12節,在掃羅的帶領下,以色列軍隊不但打敗了亞捫,且是大獲全勝。讓大家肯定掃羅確實是以色列人民的王,如他們所期盼的,可以帶領他們上戰場打仗(參考八:20)。
第13至15節,先知撒母耳要大家都到吉甲去,要在吉甲的祭壇前設立掃羅為以色列人民的君王。這一次才真正完成以色列人民設立君王制度的程序,表明:以色列的君王必須向上帝負起照顧上帝子民的責任。這樣前後共計三次,這次才是使所有以色列人民完全順服掃羅統治的開始。
經文:撒母耳記上 12:1-12:12 註釋:
11.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也可說是先知撒母耳「退休」的告白,就像約書亞在去世之前對以色列人民最後的忠告一樣。現在先知撒母耳一再叮嚀以色列人民,必須專心事奉上主,遵守祂的誡命,這樣才能保有上帝所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為了要表示他所說的話是可信的,先知撒母耳還施行了一次神蹟,來顯示他所說的話都實現了。
12.第十二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撒母耳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歷史,讓他們知道選擇君王所呈現出來的信仰問題。這裡雖然沒有寫出是在甚麼情形之下聚會而說的,但很可能和重要節期有關,這點可從第17節所說的「旱季」看出,是在這段經文是先知撒母耳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歷史,讓他們知道選擇君王所呈現出來的信仰問題。這裡雖然沒有寫出是在甚麼情形之下聚會而說的,但很可能和重要節期有關,這點可從第17節所說的「旱季」看出,是在收割的季節,也許就是「五旬節」的時候,民眾聚集相當多,許多遠地的以色列人,都會相聚到當時的敬拜中心——米斯巴,獻上「初熟的果子」給上帝(參考利未記廿三:9—11、14)。
第1至3節,先知撒母耳表示他已經為以色列人選出一位新的王。現在他自認是「已年老」。第3節是非常特別的一節經文,先知撒母耳為甚麼會提出這麼嚴肅的問題,要以色列人指出他有沒有犯錯?他提出幾個問題:一是貪婪、二是欺騙、三是收受賄賂。這三樣其實都是指著一點:誠實。先知撒母耳認為自己很誠實地在帶領他們。因此,他問以色列人民是否有發覺他犯了上述三件事,若是有,可以在新王的面前控告他。他這樣說是為了要表示自己是很清白的卸下領導者的地位和角色。他會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可能在暗示以色列人民當中有人控訴他兒子有上述這些不正當的行為,是和他有關係。而他現在要表明的是:如果他的兒子真的犯了這些事,是跟他有關係,他願意接受新王的制裁與懲罰。
第4至5節,民眾不但當場表示他們承認先知撒母耳確實是清白,且是用發誓的語句表明他們對先知撒母耳的確信。
第6至8節,先知撒母耳很清楚地從歷史經歷來提醒以色列人民,他先從上帝揀選祂的僕人摩西和亞倫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這是上帝所行的奇妙神蹟。他要是在讓以色列人民知道謹記出埃及的歷史,才會使他們知道保存感恩的心,要記住他們今天能有這片迦南土地可居住,就是上帝特別的恩典。
第9至12節,緊接著先知撒母耳要「指控」以色列人,說他們經常忘記上帝以及與上帝的誓約,而離棄上帝,去拜別的神明(參考士師記二:10—13、18—19),也因為這樣才會有外族人,包括非利士人、摩押人,和夏瑣城的將軍帶領軍隊來攻打他們,這也是他們承認的事。當以色列人民在異族統治之下受苦時,他們呼求上帝,上帝就差遣「基甸」、「巴拉」、「耶弗他」等士師帶領他們,使他們有平安的日子可過。但現在為了要抵抗亞捫王拿轄的攻擊,竟然是要求先知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只是為了要找人領導他們抵抗外族人的侵犯(參考撒母耳記上八:20、九:16)。先知撒母耳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民已經對上帝的帶領、庇護,失去了信心的緣故,所以才會提出這個要求。
經文:撒母耳記上 12:13-12:25 註釋:
13.第十二章13至25節:
先知撒母耳一面控訴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但他依舊苦口婆心地勸勉他們,在新選出來的國王帶領之下,一定要記得遵守上帝的誡命,只有事奉、敬畏上帝,這樣才能使他們安心地生活。否則,就算是設立了君王也是一樣會腐敗、滅亡。整個來看,問題並不是在於君王制度是否比較好或是比較壞,關鍵要點是對上帝有否忠實。
第13至14節,先知撒母耳提醒以色列人民,他們對上帝的祈求,上帝已經應允了他們,給他們一位新的王帶領他們。他們若是敬畏上帝,專心事奉、聽從上帝,包括這位新的王在內,大家都這樣遵從上帝的話語,一定可以安居生活,平安無事。
第15至17節,相對的,若是他們悖逆上帝的旨意,不遵守祂的誡命,上帝就會成為他們的敵對者。先知撒母耳為了要證明他所說的警語,他要以色列人民注意看一個異象:在乾旱的季節裡,他要祈求上帝使天打雷下雨,用這當作警告的景象。
第18至19節,上帝垂聽先知撒母耳的祈禱,果然出現天打雷下大雨,以色列人民都因此而懼怕上帝發怒。
第20至25節,先知撒母耳很嚴肅提醒以色列人民,一定要專心事奉上帝,絕對不可以去拜假神,這樣,上帝就會永遠是他們的幫助者、守護者。而先知撒母耳也承諾會繼續教導他們。在這裡,撒母耳說上帝要他繼續替以色列人民禱告,幫助以色列人民「行善道走正路」。
經文:撒母耳記上 13:1-13:14 註釋:
14.第十三章:
從第十三章開始到第十五章,這三章經文都是記載掃羅當上以色列人民的王之後,發生在他身上的各種事件,特別是在國防防衛的事上,足見掃羅確實是個很有見解、領導能力的王。在這三章中,很清楚在描述掃羅和非利士人、亞瑪力人之間的戰事。但也同時描述掃羅當上了王之後,有脫離先知撒母耳教導的傾向,終至兩人漸行漸遠,因為掃羅不聽先知的指導,這不是上帝喜愛的行為。因為先知撒母耳是上帝所喜愛的僕人,而掃羅則是先知撒母耳所膏立的王。他拒絕先知的教導,等於是在拒絕上帝一樣,那是非常嚴重的事。
15.第十三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上帝透過先知所膏立的君王,並不表示這君王就可以取代先知的角色,或是用藐視的態度看先知工作的重要性。因為忠實的先知就是上帝忠實的僕人,聽從先知傳遞上帝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事。這段經文中也說出君王設立、擁有權柄之後,想將上帝忠實僕人先知角色的重要性降低,這不會是上帝所想看到的事。上帝有權膏立、揀選誰當國王,上帝就有權廢除拒絕聽從祂的人。這一章也記載先知撒母耳又發揮了他對公眾事務的影響力,可看出作者有個明確觀點:即使是有了國王領導以色列人民,但先知的角色和工作,依舊是代表著上帝,負責傳遞上帝的信息,因此,在以色列人的社會中還是具有不能疏忽的權威。
第1節,這裡《現代中文》譯本沒有出現第1節,但有些版本有第1節這樣記載著:「掃羅登基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參考《中文和合本》、《台語版》等二種版本都有這節,且翻譯相同)。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的版本完全不同的資料:「撒母耳三十歲登基,作以色列王四十年。」思高學會用「四十年」,是依據使徒行傳第十三章21節:「後來,他們要求有一個王,上帝就從便雅憫支族選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立他作他們的王,前後四十年。」
第2至4節,這裡說掃羅知道怎樣用兵的策略抵抗非利士人的侵犯。這也說明了現在的掃羅已經不再是一個在田裡放牛的農夫,也不是一個唯先知撒母耳的話都順從的領導者。現在的國王掃羅是有自己的主見,會自己調兵遣將、運籌帷幄於戰事的君王。而且在他身邊也有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幕僚,就是兒子約拿單(參考十四:49)。因此,掃羅可以將精選出來的精銳部隊撥出一支給他率領指揮。而拿單確實也很有能力,就在「迦巴」這地方殺了非利人的指揮官。掃羅聽到這消息認為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他鼓勵以色列人趁機而起,藉此打退非利士人。有許多以色列人響應,掃羅於是號召他們集合在「吉甲」。
第5至7節,這段經文可看出非利士人在當時是相當富強的國家,遠非以色列人民可抵擋(參考第19至22節),從武器就可以看出非利士人已經有很尖端的兵器,而以色列軍隊卻只有原始的武裝設備而已,這當然和他們遊牧生活有密切關係。加上聽到非利士人派出的軍隊都是菁英,兵員之多向海灘上的沙粒,讓以色列人民驚駭、不安,趕緊躲藏到所有可能藏匿的地方,甚至逃到約旦河東岸去避難。
第8至14節,這段經文應該可以當作一獨立的事件來看。在編輯上若是與前段併在一起讀,會感覺有些混亂,因為這裡插入了等候先知撒母耳的記事。有些學者認為這段經文是為了要說明先知撒母耳和掃羅之間有的裂痕,這種裂痕產生於掃羅被膏立為王,且深受人民愛戴之後,便對先知撒母耳的命令或指示,不再像過去那樣願意聽從。
第8至9節,這節「人民開始離棄掃羅」,為甚麼會這樣?作者沒有進一步說明。有可能和前述的戰爭之事有關,人民害怕,因為過去有先知撒母耳帶領他們對抗非利士人獲勝。而且上次與亞捫人打仗,也是用先知撒母耳的名呼召民眾(參考十一:7),且有先知撒母耳在場(參考十一:12)。現在若是沒有先知撒母耳在他們當中,且發現非利士人已經集結龐大軍團,有一股作氣要消滅以色列人民之態,這讓以色列人民大為恐慌。以色列人民因為看不到先知撒母耳在他們當中為他們祈求上帝的幫助。加上大家看到掃羅等候先知撒母耳的時間已經超過原訂的「七天」,可能因為這樣,讓以色列人民對掃羅的權威和信任感有了疑惑,大家因此紛紛離棄掃羅而去。連掃羅自己都因為等候而失去信心,於是自己取代了先知撒母耳當祭司的角色,做獻祭的工作。掃羅會這樣做,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和傳統民俗信仰,軍隊要出征之前必定先舉行獻祭禮儀,並且詢問神明的意見,否則沒有軍人敢出征。
第10至11節,但就在掃羅進行獻祭的這個時候,先知撒母耳來到用很嚴厲的話質問掃羅:「你做了甚麼事呢?」這句話的原意是:「你為甚麼要做這樣的事呢?」掃羅將他心中的不安說出來,重要的是「人民離棄我」這句話。他向先知撒母耳傾訴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因為先知撒母耳延遲到吉甲,導致人民對掃羅的信任度降低,紛紛離棄他,而他想要及早獲得上帝的應許,好知道是否可以攻打非利士人。他這樣的回答,等於是承認自己扮演了祭司的角色工作。
第13至14節,先知撒母耳非常清楚地譴責掃羅是對先知的信任不足,且對上帝的信心不夠。若是掃羅對上帝的信心夠,就一定會等待先知撒母耳來到,並且透過先知來詢問上帝的旨意。因為先知撒母耳曾經很清楚告訴過他,會讓他知道應該做的事(參考十:8)。先知撒母耳在這裡很清楚指出掃羅「沒有遵守上帝的命令」,這句話是非常嚴肅的指控。國王若是沒有帶頭遵守上帝的規律,人民就更不會遵從。但這裡並沒有明確指出到底掃羅是哪些地方「沒有遵守上主的命令」,並不必然是和獻祭的事有關,可能還有其它的問題。也在這裡先知撒母耳清楚告訴掃羅,他的王位將會由別人來取代。上帝要立新的王。因此,第14節也為後來上帝揀選大衛接替掃羅的王位,留下一記伏筆。
經文:撒母耳記上 13:15-13:23 註釋:
16.第十四章15至23節:
這段經文說明非利士人準備全面進攻以色列。不但這樣,更讓以色列人民擔心的是,他們的武力兵器根本就不能和非利士人相抗衡。因為他們連製造刀槍的能力也沒有。上次先知撒母耳帶領以色列人打敗非利士人,也是一樣沒有任何武力兵器,但卻能夠打贏他們,靠的就是耶和華上帝的幫助。聖經作者相當強調的一點,就是戰爭並不是完全靠武力兵器,而是倚靠上帝。而上帝會拯救、幫助敬畏他的人(參考詩篇三十三:16—19)。士師時代的底波拉打敗夏瑣的迦南王耶賓,就是倚靠上帝,而不是倚靠武器(參考士師記五:8)。
第15至18節,這裡很清楚說出先知撒母耳離開了掃羅,這表示掃羅將失去先知撒母耳的輔導,這已經為他往後偏離上帝旨意留下一記伏筆。掃羅身邊僅剩下六百個忠心的跟隨者,加上他很英勇的兒子約拿單,掃羅帶領這些跟隨者和非利士人準備開仗。
第19至23節,這段經文已經清楚描繪出,非利士人的軍隊和以色列的軍隊,二者之間強弱差距太大。若是這樣打下去,以色列的軍隊絕對是慘重傷亡。不說兵器、武力,單說人數就相差太多;非利士人軍隊多達「三萬戰車、六千騎兵,和無數的步兵,多得像海灘上的沙粒一樣」,而以色列的軍隊也只不過是跟從在掃羅身邊的六百人、約拿單身邊的一千人。
再者,這裡說非利士人不准讓希伯來人「製造刀槍」,然後解釋說非利士人會打造各式各樣的兵器,和耕耘用的器具。這都在說明當時的非利士人已經發展得相當先進,比起以色列人民是先進甚多,以色列人民雖然進入迦南地,但似乎還是停留在放牧的生活型態中。因此,他們最普遍的武器,就是弓箭和甩石機,就像上次亞捫人威脅要挖掉他的右眼(參考十一:2),這樣會使他們無法再使用僅有的兵器。整個以色列軍隊只有掃羅和兒子約拿單,他們兩人有刀槍這種「現代化」的兵器而已。這就如同以今天的美國和非洲小國一樣。這段經文也說出以色列人民若是有「現代化」的農具,就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看起來,這次的對仗是使以色列軍隊想要逃離都會有困難,因為非利士人已經駐守在「密抹隘口」,這是一個重要的防守要地。
經文:撒母耳記上 14:1-14:15 註釋:
17.第十四章:
這章經文主要在說明以色列人民在掃羅父子的帶領之下,抵擋了非利士人龐大軍隊的壓陣,原因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確實是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甚至比掃羅更具有領導能力。但作者要說明真正使以色列軍隊打贏的,並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因為有上帝帶領,是上帝決定要將非利士人交給以色列人民,才讓以色列軍隊能夠以寡敵眾。作者努力透過這段故事來說明一個中心主題:若是掃羅知道能夠聽從上帝的話,約拿單應該是非常適合接續掃羅當以色列的王。可惜,因為掃羅沒有遵行先知撒母耳的話,使上帝決定要更換以色列人的統治者。另一方面,也可從這章經文中看出掃羅並沒有像過去第十一章那樣精明有智慧,相對的,現在的掃羅不僅是優柔寡斷,甚至是顯得有些膽怯,這樣的人已經不適合當領導者。
18.第十四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述說掃羅的兒子約拿單確實是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他帶領身邊的侍衛進入敵營非利士人的陣中去突擊,結果攪亂非利士人,使他們喪膽逃逸。
第1至3節,這裡提到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是個很有勇氣的將軍,他要身邊的侍衛跟他潛入敵營。而這件突擊的計畫保密到非常完美,沒有人知道約拿單離開了營地。
第4至7節,約拿單對他的侍衛說明突擊的計畫,更重要的,他深信上帝一定會幫助以色列的軍隊贏得勝仗。
第8至10節,約拿單對侍衛說明他的計畫,就是故意讓非利士人看見他們兩人,若是非利士看見且邀請他們過去,就是上帝會讓他們打贏此次戰役的記號。
第11至12節,果然非利士人用鄙視的語句和態度,要約拿單和侍衛兩人過去他們的陣營,約拿單很清楚這是上帝將非利士人交給以色列軍隊,這次一定會打勝仗。
第13至15節,約拿單和他的侍衛,兩人就在短短時間內,殺了約二十名非利士人的士兵,這讓非利士人的陣營大為震驚和恐慌。
經文:撒母耳記上 14:15-14:23 註釋:
19.第十四章15至23節:
這段經文看出掃羅確實是後知後覺的領導者,他是看到非利士人軍營大為混亂,才發覺敵方有了狀況,且發現這種狀況似乎和自己的軍營可能連帶密切關係。因此,下命令清查軍隊的人員。
第16至17節,這時候掃羅的哨兵發現非利士人軍營有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的特別在於敵方軍隊中有慌忙奔逃的現象,表示是出了極大的問題才會有的景象,於是馬上去通報掃羅。會有這樣的景象之因,當然和上帝引起的地震有密切關係,因為只有在強大的地震之下,馬匹才會驚慌大聲呼叫,且會用力掙扎要脫離繮繩奔逃。再加上約拿單和他的侍衛,殺死了二十個非利士人的士兵,使非利士人更加心慌焦急和不安。而此時掃羅下令清查人數,他可能也擔心自己的部隊會受到敵方的影響,所以想先查清楚到底是誰不在營區。結果竟然查出是自己的兒子約拿單和他的侍衛。
第18至19節,這裡說掃羅要祭司亞希亞「把以弗得捧來」,這是因為在以弗得上頭安著「烏陵」與「土明」,可用之來詢問上帝的旨意(參考民數記廿七:21)。而現在亞希亞穿著以弗得,且是在基比亞營區。因此,掃羅要亞希亞來,為的是想透過祭司詢問上帝的旨意。但後來又放棄,不再詢問了。掃羅看到是攻擊非利士人的大好機會,就不想要再問上帝,這也表示在他心中,上帝已經逐漸不再重要了。
第20至23節,掃羅利用非利士人陣營大亂之際,進攻非利士人陣營,而這時,原本擔心而躲藏起來的,包括原本已經背叛非利士人的,看到情況大好,都轉向跟在掃羅這一邊。這都在表示:這些臨時轉向的人,就像掃羅一樣,看見機會來臨,就忘記需要上帝一樣。
經文:撒母耳記上 14:24-14:46 註釋:
20.第十四章24至46節:
這段經文再次顯示掃羅不適合繼續當以色列人民的王,作者用這種方式詮釋掃羅已經失去了上帝的賜福,因此,他不但失去正確的判斷力,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有帶領以色列人民的能力。雖然以色列人民曾因為上帝的幫助贏得了戰爭,但並沒有因為戰勝而享受到勝利的果實,相對的,以色列的兵士們都是在相當疲憊之下,顯露出對掃羅的不滿,甚至敢公開反對他要殺死自己兒子約拿單的命令。
第24至28節,這段經文已經說明了掃羅不體貼部屬的困難,下了嚴厲的禁止令,不准在戰事結束前吃任何東西,但這種禁止令是違反了作戰士兵的實際需要。但沒有聽到命令的約拿單違背了吃了蜂蜜,也聽到兵士都沒有得吃。
第29至30節,約拿單認為父親掃羅所下的禁令是錯誤的,不合情理。
第31至35節,奮勇打仗的兵士,因為打了勝仗,雖然還沒有全部打贏,可是已經是擊退了非利士人,大家都餓到極點時,有的兵士從戰利品中拿出羊、牛等宰殺吃了充飢,但因為兵士沒有注意不可吃帶血的肉,這點掃羅得知之後,大為驚訝,才趕緊開放給兵士吃食物,也同時下令禁止吃帶有血的肉。
第36至40節,當以色列軍隊都吃過,且充滿精神體力之後,掃羅又想要繼續出兵攻打非利士人。但祭司提醒他必須先詢問上帝的旨意。可是無論怎樣問都沒有結果。掃羅認為一定是有人犯罪才不會得到上帝的回音。因此,下令要查到底是誰犯罪?
第41至44節,於是掃羅詢問上帝,他甚至表示就算是他或他兒子約拿單犯罪,他懇求上帝用土明或烏陵回答,用抽籤來表示,結果抽中了約拿單,掃羅問約拿單到底做了些甚麼事。約拿單承認是因為違背掃羅的誓言,吃了蜂蜜。掃羅因此決定要殺死約拿單。
第45至46節,但掃羅下令要處死約拿單時,以色列人民卻堅持反對,並認為約拿單能夠打敗非利士人,完全是靠上帝的幫助才有的結果。掃羅因此決定不再追擊非利士人帶兵回去。
經文:撒母耳記上 14:47-14:52 註釋:
21.第十四章47至52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為掃羅當以色列國王時所做的大事作個簡略的介紹。
第47至48節,短短兩節說明了掃羅一生的戰績,他在執政期間,可說是不斷地在擴張領土疆域,鞏固以色列邊界的安全。這裡並沒有詳細描述出其他較小族群的挑釁,而只說出幾個比較重要的族群,包括有摩押人、亞捫人,他們居住在以色列的東邊地區;以東人,住在以色列的南邊地帶;非利士人則是在西邊,而瑣巴人的所在是在北邊。換句話說,掃羅是帶領以色列人民作全面性的征伐,使以色列人的外患幾乎都在他執政的時代消除。第47節的「無論他上哪裡都打勝仗」這句話,在希伯來文原本是「無論他上哪裡都很邪惡(或是殘忍)」。意思是他對待敵人的手法一點也不仁慈。
第49至51節,這三節經文也是一份簡單的族譜。將這些名字對照第三十一章2節的名單,就會發現這裡少掉了「亞比拿達」(也可參考歷代志上十:2)。
「亦施韋」,這名字的意思是指「上主的人」。在歷代志上第八章33節用「伊施‧巴力」,就變成了「巴力的人」,這已經說明了這個兒子後來在信仰上脫離了上帝,因此,在撒母耳記下第二章8節他的名字成了「伊施波設」,意思是「罪惡的兒子」。
第52節,從這節可看出以色列人民最麻煩的仇敵就是非利士人。也為了要防禦非利士人不斷地挑釁,掃羅不停地徵召強壯的男人入伍當兵。這節也為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的戰事留作伏筆。
經文:撒母耳記上 15:1-15:9 註釋:
22.第十五章:
有關以色列建立君王制度,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支持君王制度,這是比較早期的資料。另一是反對君王制度,這是晚期的資料。而撒母耳記上第十五章,是比較晚期的作品,作者主要在表明反對沒有依照上帝旨意行事的君王,持這種觀點的強調:只要設立君王就會有這樣的危險。掃羅就是沒有確實遵照上帝所指示的話去做,因此,上帝決定要廢掉他,並且指示先知撒母耳膏立一位新的人來接替掃羅的王位。
23.第十五章1至9節:
這段經文是為掃羅不再受上帝喜悅作了解釋,主要內容是說明上帝交代掃羅的事,掃羅並沒有照著去行。值得注意的是,為甚麼上帝要求將亞瑪力人全部剷除,並且連所有的一切財產都不可當作勝利品使用?原因是這次的戰役是一場「聖戰」,意思是指這場戰爭並不是為國防上的防禦之需要,也不是要擴張以色列國的疆域,而是為了要執行上帝的命令打仗。因此,此次的戰爭並不是以色列軍隊在打仗,而是上帝要以色列人民去為祂執行「審判」的工作。
若是這樣,戰利品就不是屬於以色列人民的,而是屬於上帝的。這種觀念不僅是在以色列人民當中存在著,在當時的中東地帶也相當普及。申命記第二十章描述這種來自上帝的命令之「聖戰」規則,不是出自勉強,只要膽怯,或是有家務纏身者,都可以不用參加出征的行列。再者,在開戰之前,必須給予敵對一方有和解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進行殺戮。因為上帝喜歡人認罪悔改。但是誰可以決定這項命令真的出自上帝旨意?或是統治者個人的喜好而利用上帝的名字?這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第1至3節,先知撒母耳一開始就對掃羅說「你要聽上主的話」,這點是整本聖經的中心思想。聽從上帝的話,就可存活到永遠。也是申命記派作者的中心思想(參考申命記八:1、3、6、11、20)。這裡提到「亞瑪力人」,這是當時在曠野中相當強悍的遊牧民族(參考民數記廿四:20)。當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曠野之後,經常受到他們的騷擾(參考出埃及記十七:8,民數記十四:45),即使以色列人已經進入迦南地,也一直深受亞瑪力人侵犯的威脅(參考士師記三:13、六:3—5、七:12、十:12)。他們經常利用以色列人過逾越節、收藏節(即「住棚節」)的時候,進去搶劫、掠奪。造成以色列人甚大的困擾。因此,先知撒母耳要掃羅帶以色列軍隊去懲罰亞瑪力人,且是嚴厲懲罰。這裡說「毀滅他們所有的一切」,意思是指亞瑪力人所擁有的,都是從以色列人身上搶奪得到的,上帝全都要索回。
再者,這句「毀滅他們所有的一切」,也是在表明這次屬於上帝的戰爭,戰利品就是上帝的。因此,必須將之看成是「無條件獻給上主的東西」,不可以有任何一部份存留下來(參考利未記廿七:28—29),就是必須徹底毀滅的意思,就像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一樣,被徹底毀滅。
第4至6節,掃羅召集的軍隊依舊是以北方的以色列十個支派為主要兵力來源,共出兵二十萬人,而南部猶大只有一萬名。集結這麼多的兵力,顯然是有點誇張之意。而聖經中也沒有「亞瑪力城」這地方,有可能是表明亞瑪力人聚集比較多的地方,或是他們的領袖居住之處。「基尼人」是在西奈半島上的遊牧民族,和米甸人有親族關係(參考士師記一:16),因此,有時米甸人和基尼人沒有分別(參考民數記十:29)。由於怕這次的毀滅也同時損傷到基尼人,因此,掃羅派人先去警告基尼人,要他們避開以免遭受池魚之殃。這裡特別提到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曠野之際,基尼人曾經幫助過以色列人(參考民數記十:31—32)。
第7至9節,這次打亞瑪力人的戰役是成功的,就像撒母耳記上第十四章48節所說的,他過去也曾打敗過亞瑪力人一樣。不但這樣,連亞瑪力人的國王「亞甲」也被以色列軍隊給生擒。以色列軍隊依照上帝給予掃羅的指示,將這些亞瑪力人消滅。掃羅確實做到了「殺滅所有的人民」。但掃羅和他的軍隊雖然生擒了亞瑪力人的國王亞甲,卻沒有將他殺死,這不是上帝的意思。作者在暗示著,有些亞瑪力人是逃脫了。因為若是殺死百姓,留下國王並沒有意義。設若有人逃脫了,或是大部份人逃脫了,則留下國王就有更好的籌碼可用。至少可用國王的生命來作為交換。再者,上帝原來的意思是要將一切都殺了(參考第3節)。可是,掃羅並沒有這樣執行,他是將「最好的」,包括家禽、牲畜,以及「其他的好東西也都留着」,這明顯是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依照掃羅後來解釋,說他會這樣做,是要把這些最好的「牲祭獻給上主」的(參考第21節)。但若這是屬於上帝的戰爭,也就是「聖戰」,就必須完全聽從上帝的旨意,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聖戰,也不必將所有的一切都獻給上帝。因此,掃羅的決定已經違背了上帝的旨意。
經文:撒母耳記上 15:10-15:35 註釋:
24.第十五章10至35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出先知撒母耳明確指出掃羅的問題所在,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這是上帝所不能允許的態度。因為設立君王制度,就是要君王聽從上帝的旨意帶領以色列子民,就像上帝所選派的牧者一樣。若是沒有聽從上帝的命令,主人會隨時更換這些被揀選出來的領導者。因此,可以這樣瞭解:聽從上帝的旨意,依照上帝的旨意去行,是整本聖經的教導。
第10至14節,先知撒母耳聽到上帝不喜歡掃羅時,感到相當懊惱、憂慮。在第11節的這句「撒母耳很不高興」,在《中文和合本》用「撒母耳便甚憂愁」,《台語版》聖經用「撒母耳真慼心」,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用「撒母耳感到不安」。因此,這句「撒母耳很不高興」,指的是先知撒母耳對掃羅違背上帝的行為感到相當不悅之意。他特地為此事整夜向上帝祈求,為的是希望上帝能寬恕掃羅,究竟掃羅是第一位被他膏立的國王。但掃羅顯然不知道上帝已經不高興他違背命令,還在「迦密」這個地方「築了一座紀念碑」,用來紀念打敗亞瑪力人。他不是築一座祭壇獻祭給上帝,以感謝上帝。而是建造一座紀念碑,紀念這場戰事。先知撒母耳為了這件事特地去找掃羅,他對先知撒母耳表示自己已經有「遵守了他的命令」,但先知撒母耳很質疑地說:「是嗎?」這是一句高度懷疑的話。因為他聽見有牲畜的叫聲。
第15節,這節經文說出了掃羅所想的,正好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掃羅辯解說「留下最好的牛羊,為的要當牲祭獻給上主」,他顯然是想要改變了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完全順從上帝的旨意。再者,他沒有承認是自己下命令,要將這些動物牲畜留下來,而是說「我的軍隊」,顯然是在推卸責任。
第16至19節,先知撒母耳聽到掃羅這樣解釋之後,用很生氣的語氣要他「住口」,然後將上帝啟示他的話告訴掃羅。在這信息中有幾個重點:
一是掃羅的王位是上帝所選立的,並不是他平白可得到的,或是他有甚麼可被膏立為王的條件。
二是上帝的命令相當清楚,要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聖戰」。也就是為上帝而戰。
三是先知撒母耳清楚指出掃羅「急急忙忙地掠奪戰利品」,這節說出掃羅前面所說「要當牲祭獻給上帝」的話,根本就是欺騙、不誠實的推託之詞。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用來獻祭,但建造紀念碑榮耀自己,這樣,在獻祭時,就很容易會自己扮演「神明」的角色。這也是這裡所說「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的意思。
四是這句「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在舊約聖經中通常都是指敬拜偶像的行為,或是嚴重違背上帝的旨意。當作者用「上主看為邪惡的事」,指的就是這位君王沒有專一的心敬畏上帝。
第20至21節,掃羅聽了先知撒母耳的話之後,他再次辯解說是他的軍隊沒有依照命令行事,換句話說,他並強調自己都依照上帝的命令行事。
第22至23節,這兩節詩歌說出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也是掃羅故事的中心。「順從比祭物更好;聽命勝過獻上最好的羊」,這句子可參閱以賽亞書第一章11至17節;耶利米書第六章18至20節;何西阿書第六章6節;阿摩司書第五章21至24節;彌迦書第六章6至8節等經文。先知的文獻都在強調聽從上帝的話,遵行上帝的旨意,遠比獻祭和熱烈的敬拜禮儀更為重要。第23節的「背叛」,等於是和上帝敵對一樣,這是指違背上帝的旨意,這種行為就跟「行巫術」一樣嚴重。這種行為在摩西法律中是嚴厲禁止的(參考利未記十九:31,申命記十八:10—11)。而「傲慢跟拜偶像一樣有罪」,這是因為傲慢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會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
第24至26節,掃羅聽到先知撒母耳這樣的指責後,他終於承認自己「犯罪了」,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和先知撒母耳的指示。他更坦承是因為怕人民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因此,他盼望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因為掃羅清楚知道,若是有先知撒母耳陪伴著他去吉甲,以色列人民對他的尊崇會加分;相對的,若是人民發現先知撒母耳和他決裂了,一定會影響到他在以色列人民當中的形象和領袖權威。但先知撒母耳剛開始拒絕了這項請求。並且明白地讓他知道上帝已經厭棄他,不要他再作以色列人民的王。
第27至29節,當先知撒母耳決定離開掃羅時,他趕緊拉住他的衣服,沒有想到就這樣衣服「撕裂了」,這也表示先知撒母耳和掃羅之間的關係決裂了,也象徵著以色列王國和掃羅的關係有了裂痕。第28節的這句「賜給一個比你更好的人」,已經為後來大衛被膏立為王留下一記伏筆。
「上帝不說謊,也不改變主意」,這句話可參考民數記第廿三章19節;詩篇第一一○篇4節;耶利米書第四章28節。所謂「不改變主意」,是指上帝的計劃,必定會依照時間完成。
第30至33節,掃羅再次承認自己犯罪。但他請求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獻祭敬拜上帝,好讓人民看見他和先知撒母耳之間有和諧的關係。先知撒母耳同意掃羅的懇求,陪他去吉甲祭壇獻祭給上帝。但這並不表示他同情掃羅,或是接受他的請求,而是如第32至33節所記載的,先知撒母耳是要去執行亞瑪力王亞甲的死刑。
第34至35節,先知撒母耳決定離開掃羅,而掃羅則清楚知道,沒有先知撒母耳的支持,他在人民中將失去領導地位。在當時,雖然已經設立了君王制度,可是先知的角色在以色列人民中依然是最重要。一直到第十九章24節掃羅才再次見到先知撒母耳。
經文:撒母耳記上 16:1-16:13 註釋:
1.第十六章:
從這章開始是介紹以色列出現一個新的王——大衛。這也在說明上帝已經確定要廢除掃羅,另立一位新的王來替代他的政權。但掃羅並不是隨即被上帝廢掉,而是後來在跟非利士人的戰役中,掃羅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受了重傷,最後,他拔出自己的刀,「伏在刀上自刺而死」(參考三十一:3—4)。因此,從這章開始,撒母耳記上的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在介紹這位新的王大衛,並且特別說明當掃羅知道大衛要接替他的王權時,便想盡辦法要阻止此事的發生。既然這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就算使盡所有的力量,也無法阻止。
這章也是接續第十五章的觀點,記載對君王制度的設立,表示反對的意見。作者一再強調一個基本觀念:只有上帝才是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君王。因此,上帝有權膏立掃羅,也就有權廢除掃羅的王權。同樣的,上帝決定膏立大衛來接替掃羅時,也是在表明真正領導以色列人民的是上帝。
2.第十六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先知撒母耳得到上帝的啟示,去伯利恆為膏立耶西的兒子大衛為王。但這次膏立大衛的行動,就像上次撒母耳膏立掃羅王一樣,並不是在以色列全體代表面前膏立的,而是在伯利恆舉行,只有伯利恆的長老和耶西家人出席而已。
上帝揀選掃羅時,他是便雅憫支派的人,他的家族在便雅憫支派中算是弱小的(參考九:21)。同樣的,這次上帝揀選大衛,他是耶西家裡最幼小的一個孩子。這說明了揀選的意義,並不是在於人的條件,而是在於上帝的旨意。上帝要看的不是人的外表,祂所看重的是人的內心。
第1至3節,在第十五章11節有記載先知撒母耳知道上帝要廢除掃羅之後,很難過,一再地為掃羅向上帝祈求。但並沒有獲得上帝的同意。現在上帝要先知撒母耳去伯利恆耶西的家,上帝已經在耶西家找到一位新的王。上帝要先知撒母耳借用獻祭的方式,聽從上帝的旨意行事。
第4至5節,撒母耳遵照上帝的話做了。他到伯利恆也邀請當地的長老和耶西的子們出席他的獻祭禮儀。
第6至7節,先知撒母耳看見耶西的大兒子「以利押」(參考十七:13),以為他就是上帝所要揀選的對象。但是上帝的回答卻不是這樣,因為上帝不是看外表,而是看人的內心。這樣的信仰觀念後來也成為以色列人的一句格言,經常被用來勸勉子女(參考歷代志上廿八:9,詩篇廿六:2,箴言廿四:12、三十一:30,耶利米書十一:20,路加福音十六:15,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
第8至10節,這三節經文描述耶西連續把他的七個兒子都叫來見先知撒母耳,卻沒有一個是上帝所揀選的對象。
第11至13節,因此,先知耶利米問耶西還有誰?他說還有一個最小的兒子是大衛,但他在外面放羊。先知撒母耳要耶西將大衛帶來。結果上帝告訴先知撒母耳,大衛就是他所要揀選的對象,就這樣,先知撒母耳在長老和耶西及家人的面前膏立了大衛。作者特別強調說「上主的靈立刻支配大衛」,且是從先知撒母耳油膏大衛的那天起,就「與他同在」,這都在說明上帝受揀選抹油的人,必定有上帝同在,就像上帝與先知撒母耳同在一樣。在先知運動中,上帝揀選出來的先知,也都會用這句「與他同在」來表明上帝一定會與祂所揀選的僕人在一起(參考出埃及記三:12,申命記三十一:23,約書亞記一:5、9,撒母耳記下七:7—9,以賽亞書四十一:8—10,耶利米書一:8、18,但以理書五:14,路加福音一:28)。
經文:撒母耳記上 16:14-16:23 註釋:
3.第十六章14至23節:
這段經文述說掃羅和大衛相遇的一個背景。編者把大衛被上帝揀選,並且有上帝的靈同在,和上帝的離開掃羅這樣的兩段記事放在一起,呈現出有上帝的靈同在與否,二者之間的強烈差異。
第14至17節,這句「上主差邪靈來折磨他」,聖經的作者在表達一個重要的觀念:不論是善或惡的靈,都是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因此,邪靈的任何行動,也要經過上帝的允許(參考約伯記一:12、二:6)。就像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7節所說的,上帝「造光明,也造黑暗」,祂「降福」給人類,也「降禍」在人的身上。掃羅因為上帝的靈離開,開始有了許多奇怪的幻象出現。他的臣僕向他建議請樂師來幫助他掃羅同意了。
第18節,每件事都有上帝特別的旨意。在掃羅身邊的侍從隨即推薦耶西的兒子大衛,說他不但是彈琴高手且有口才,更重要的,他有上帝同在,這點正好和掃羅已經失去了上帝的靈同在呈現對比。
第19至23節,就這樣,大衛被帶到掃羅的身邊。也從大衛身上看見上帝的靈同在的力量,每當掃羅被邪靈附身,大衛一彈豎琴,邪靈就隨即離開掃羅,使他感到身心愉快。這樣,大衛就從當掃羅的服侍者開始。
經文:撒母耳記上 17:1-17:11 註釋:
4.第十七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十八章5節止,都是在描述大衛和非利士軍隊的代表歌利亞之間打仗的經過和結果。這段經文是由兩種不同的資料傳承編織在一起,也因為是來自不同的資料,因此,在第十六章記載先知撒母耳已經膏立大衛來接替掃羅,且掃羅也已經徵召大衛入王宮成為他帶兵器的侍衛官,並且成為治療他身上疾病的「樂官」。但在第十七章則說掃羅完全不認識大衛,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名字,還連續兩次詢問大衛是誰,想要明白他的身份(參考十七:55—56、58)。可以瞭解:比較晚期資料認為大衛是一個牧羊人,沒有受過特別訓練,尤其是對作戰幾乎是沒有經驗,但凸顯出他有智慧與勇氣。不論是早期或晚期資料,作者要呈現一幅圖畫:大衛是個有智慧和勇氣的君王。這種智慧與勇氣,正好說明了有上帝與大衛同在的證據。
5.第十七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是屬於比較早期的資料。作者在這裡先介紹讓以色列人民看到就膽戰心驚的巨人歌利亞,他代表非利士人出來擺頭陣,向以色列人民挑釁,並讓以色列的軍人都驚慌失色。
第1至3節,這裡說非利士人軍隊集結在「梭哥城」,這是位於伯利恆以西約二十四公里的地方(參考歷代志下廿八:18),靠近非利士人的邊境,屬於山丘城鎮(參考約書亞記十五:35),意思是指非利士人已經侵入以色列人的領土了。因此,掃羅率領軍隊集結在「以拉谷」,表示兩軍距離相當接近,大約僅有六、七公里,有一觸即發之勢。
第4至7節,這段經文介紹身高有三公尺的巨人歌利亞,是「迦特」城的人。「迦特」是非利士人五個城鎮之一,另四個是以革倫、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等。迦特是屬於內陸城市。歌利亞確實是個超乎尋常的巨人,他可以穿上重達「五十七公斤的銅鎧甲」,單是這樣的重量,穿在大衛身上,就會讓他透不過氣來(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38—39)。另外還要加上頭盔,腿部的護甲,手上還要拿著重達「七公斤」的槍矛等,這些都在說明歌利亞確實是異於常人。若是他代表著非利士人軍隊,也在說明有很多非利士軍人,都像歌利亞一樣強壯、有力,絕非以色列的軍人可比。
8至10節,這段經文描寫巨人歌利亞對以色列人挑釁,並且說自己可以代表非利士人。如果他打輸了,就代表著全部非利士人都輸;若是以色列軍隊派出的代表輸了,就是全體以色列軍隊打輸。而古代戰爭中,輸的一方,就等於是輸了所有的一切,將會成為奴隸。
第11節,歌利亞的挑釁讓掃羅和他的軍隊都感到驚惶失措,非常害怕。
經文:撒母耳記上 17:12-17:40 註釋:
6.第十七章12至40節:
這段經文顯然和第十六章的資料不同,記載了掃羅並不認識大衛。但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出幾件重要的信息:
a.污辱上帝的選民,就等於是污辱上帝的名一樣的嚴重。
b.有上帝同在的人,即使面對著敵人也不害怕,就如大衛的詩所說的:「縱使走過陰森山谷,我也不怕災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用杖領我,用棍護我。」(詩篇廿三:4)
c.大衛不是靠武力取勝,而是靠著上帝賞賜的智慧。箴言說智慧乃是從敬畏上帝得來的(參考箴言九:10)。
這段經文描述大衛受父親之命,到前線去探望他的兄長們。這裡也同時說明大衛如何看待歌利亞向以色列軍隊的挑釁。大衛雖然年紀輕輕,但因為有上帝與他同在的緣故,而充滿著勇氣。所以,他請求掃羅讓他代表以色列軍隊,接受歌利亞的挑戰。
第12至15節,這段經文再次簡略地介紹耶西和他的家庭。當掃羅作王時,耶西已經有三個兒子去當兵。大衛替這些兄長們看顧羊群。
第16節,這節說非利士人向以色列軍隊挑釁已長達「四十天」之久,這表示已經到了以色列軍隊無法容忍的地步,但他們卻又不敢出去應戰,因為大家都怕歌利亞,沒有人敢出去。
第17至19節,當兩軍對恃的時候,這時候耶西突然要大衛帶著食物去前線看他的三個哥哥,除了給自己的哥哥外,也同時給指揮官。然後要大衛帶一點東西回來,好證明他確實是有去看到他們,且他們一切都好。但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在說明,耶西是要大衛去軍隊拿軍餉回來供給家用。因為他有三個兒子在服兵役,對抗非利士人。
第20至25節,這段經文是在描述前線的情景:以色列軍隊原本以為有能力可以對抗非利士人,但每當看見歌利亞出來挑釁,他們就怕到趕緊跑回自己的營寨躲藏起來不敢出去。也因為這樣,掃羅王就提出殺死歌利亞就有三項豐厚的獎賞:一是可以獲得一大筆獎金。二是可以娶掃羅王的女兒。三是稅賦全免。可惜,沒有人敢為此獎賞賣命,因為大家都懼怕歌利亞。
第26至27節,大衛好像對所有的狀況都很陌生,因此詢問身邊的人。「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這句話帶有藐視的意味(參考三十一:4,士師記十五:18)。這句話表明了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有特殊關係,而「割禮」是他們最引以為榮的記號。但這句話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以色列人居住的土地,不准非利士人入侵(參考創世記十七:7—14)。
「藐視永生上帝的軍隊」,這句話也出現在第36節中。表明以色列人民就是上帝的軍隊,因此,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總司令(參考約書亞記五:14、15,撒母耳記上十七:36)。也因此,聖經作者常用「萬軍的統帥」來稱呼上帝(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撒母耳記下七:26,詩篇廿四:10、四十八:8,以賽亞書一:9、五:16、九:7、十:23、十三:4、十四:22、四十七:4,耶利米書十九:11、三十二:18、四十六:10、四十八:15、五十:25,何西阿書十二:5,哈該書二:23)。這種用法有兩種意義,除了表明以色列人民就如同是上帝的軍隊,上帝親自帶領他們打仗(參考出埃及記十四:25、31、十五:3、十七:16,約書亞記十:14)。再者,也表明上帝自己擁有軍隊--天使(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36)。
第28至30節,大衛的大哥因為不知道是父親派大衛來軍營的,因此,才會譴責他不該丟下看顧羊群的工作。但這也暗示了以利押不知道大衛已經被膏立為王的事。而大衛在以色列軍隊的營寨中詢問軍情時,也可看出大衛已經長大了,有獨立的看法和意見。
第31至37節,有人將大衛介紹給掃羅認識。掃羅聽大衛要去對付歌利亞,起先不同意,認為他太嫩沒有任何打仗的經歷。但大衛讓掃羅王知道他有能力打敗獅子、熊這麼兇暴的野獸,必定可以打敗歌利亞。因為這種說法,使掃羅王決定讓大衛去打歌利亞。這等於是將整個以色列軍隊的輸贏全部都寄望在大衛的身上。
第38至40節,因為掃羅也很高壯,當他把自己的盔甲給大衛穿上時,大衛因為沒有掃羅那樣的塊頭,反而成為一種極大的負擔,他寧願像平時牧羊時那樣的穿著,換句話說,他要用照顧羊群時擊打獅子和熊那樣的裝束去打歌利亞。
經文:撒母耳記上 17:41-17:54 註釋:
7.第十七章41至54節:
這段經文描述大衛打敗歌利亞的經過。重要的是大衛非常清楚,使他打敗歌利亞的,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上帝幫助他的結果。因為他是倚靠上帝的名去迎戰歌利亞。再者,作者也用這段經文說出以色列人民長久以來的觀念:人想要倚靠軍事武器打勝戰,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如果沒有上帝的幫助,就算有最精準的武器,或是精銳的部隊也是枉然,因為上帝必定會幫助敬畏祂的人(參考詩篇三十三:16—18)。
第41至44節,大衛的身材和歌利亞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因此,歌利亞以藐視的態度看大衛,認為大衛只不過是一個長得好看的小伙子而已。但他忘記有上帝與大衛同在。他會有這樣的反應,跟一般人相同都是看外表(參考十六:7)。他指著自己的神明發誓要把大衛殺死,並且將他的屍體丟給飛鳥野獸吃。
第45至47節,整個大衛打歌利亞的事件,就是以這段經文為中心。作者要表明一個重要的信念:有上帝同在,就有生命;失去上帝的帶領,就會失去所有。因為真正會保護人生命的,就是賞賜人生命的上帝,而不是軍事武器。而大衛在這裡公開宣告:他站在上帝這邊;上帝是他的保護者。因此,他要奉上帝的名對付歌利亞的挑釁。他同時表示要用打勝仗,來向天下所有的人見證他所倚靠的神,才是真實的。第48至50節,果然,大衛拿他手上用來護衛羊群的投石器甩向歌利亞,而歌利亞連刀都還沒有出鞘,就被大衛甩出的石頭打中頭部倒下去死了。這是非常令人詫異的結局,說出了上帝奇妙的作為在大衛身上顯現出來。
第51節,大衛用歌利亞的大刀砍下他的頭,非利士人因此都驚嚇逃跑。
第52至53節,以色列軍隊看見歌利亞已經死,而非利士人都驚慌逃跑,這時他們就出來追趕,殺了許多非利士人軍隊,並且掠奪他們的營地。大衛就這樣凱旋式的回到耶路撒冷。
第54節,這裡說大衛「把歌利亞的武器留在自己的帳棚裡」,這句話為第廿一章9節預留伏筆,說這把武器(一把刀)後來被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收留,在大衛逃亡時取了回去。
經文:撒母耳記上 17:55-18:5 註釋:
8.第十七章55至第十八章5節:
這段經文是來自不同的資料,從連續兩次提到掃羅根本就不認識大衛的記事可看得出來,因為在第十六章18至23節已經清楚說明,大衛是掃羅的隨身侍衛了。這段經文同時也說明掃羅留下大衛在自己的身邊,他的兒子約拿單因此成為大衛的知己朋友。
第55至58節,掃羅問以色列的元帥押尼珥,想知道大衛的身份,這是掃羅連續兩次查詢大衛的身分背景。這和他答應要將打贏歌利亞的人當作女婿(參考十七:25)有關。因此要認識到底這位「準女婿」是誰。
第十八章1至5節,這段經文都在描述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成為大衛的知心朋友,兩人建立了「生死之交」的關係。這「生死之交」的意思,是指「結盟」。在希臘文的譯本用「立鹽約」。依據利未記第二章13節的記載,鹽代表和上帝立約。因為在古代,鹽是作為保存食物及消毒、潔淨的用途。因此,用「生死之交」,意思是指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純潔的,不會敗壞的。約拿單用自己的衣服和身上的配備,當作與大衛立約的憑據。這種方式也在說明大衛在約拿單的心目中,甚至是可以取代他繼承父親掃羅的王位。從這次戰役之後,大衛在以色列人當中不但擁有權柄,且深獲人民和官員的愛戴。
經文:撒母耳記上 18:6-18:6 註釋:
9.第十八章:
從第十八章6節開始,直到第三十一章掃羅去世為止,這段佔撒母耳記上將近半部篇幅,都是在描寫掃羅和大衛之間緊張的關係。這也說明一件重要的信息:大衛逐漸興起,而相對的,掃羅想盡一切辦法要阻止大衛,但他的世代就在大衛興起中逐漸沒落,最後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戰死沙場。作者在描述大衛興起的過程中,一再描述所有與大衛接觸過的人,都對大衛有好感。也因為這些周圍的人對大衛的愛護增加,相對的,掃羅對大衛的嫉妒心也隨著增強。
10.第十八章6至16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因為大衛殺死歌利亞而受到以色列人民的歡呼愛戴,但相對的卻使掃羅對大衛產生相當的戒心,而這種戒心的另一個反應,就是嫉妒。
第6至9節,因為大衛殺死歌利亞的事件,引起以色列人民廣大的迴響,當軍隊凱旋回來時,大家興高采烈地迎接凱旋歸來的軍隊,但更高的榮譽頌讚大衛的英勇,這句「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讚美詩歌,引起掃羅相當的不滿,心生妒忌。這第9節也為往後掃羅一再設法要殺害大衛留下一記伏筆。
第10至11節,這裡再次提起掃羅的病仍然持續發作著,使他失去理性,這次他拿起一把矛,準備要殺死大衛,但都被大衛躲開。顯然地,大衛過去可以用豎琴的聲音安撫掃羅激動的情緒,現在已經失去功效,才會發生這種事。
第12至16節,這裡用「怕」字,在第15節則用比較級,且是升級「更加怕」來形容大衛日漸興起,到第29節就用「更怕」來描述,表示此時的掃羅對大衛的態度是心中的恐懼越來越強。因此,掃羅希望藉著打仗,讓大衛戰死沙場(參考十八:17、21、25)。但因為有上帝的同在,使大衛不但在沙場上安然無恙,而且每戰必勝。也因為這樣,以色列人民對大衛更是越加愛戴。
經文:撒母耳記上 18:17-18:30 註釋:
11.第十八章17至30節:
這段經文凸顯出掃羅的心機險惡,為了要除掉大衛,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而這都在說明作者所重視的一個主題:一個人有否上帝同在,從他的意念和行為就可以看得出來其中的差異,現在上帝的靈已經不再與掃羅同在,而是與大衛同在。而想要和上帝同在的人對抗,就是想要敵對上帝一樣。因此,掃羅雖然絞盡腦力要謀害大衛,上帝卻庇護著大衛,使他事事順利。
第17至19節,原本掃羅為了要打敗歌利亞就曾提出將他的女兒當作獎賞,可是,當大衛打贏了歌利亞,同時為以色列人打勝了非利士人之後,掃羅並沒有依照他先前的承諾,主動獎賞大衛,而是將女兒改嫁給別人。不過這可能牽涉到資料來源不同,因為若是從第17節之後的經文脈絡看起來,掃羅顯然並沒有提出這種嫁女兒當作獎賞的要件。但大衛很聰明,他表示自己出身卑微家庭,並不配當國王的女婿。
第20至23節,這裡說「米甲愛上了大衛」。將這句話比較第22節掃羅親自對臣僕說的話,已經說明了大衛在所有以色列人當中,有很好的評語。因此,米甲會愛上大衛,並不是很稀奇的事,她必定也知道父親掃羅欺騙了大衛,沒有按照約定將姊姊米拉嫁給大衛。但掃羅心中所想的都是壞念頭,只想到要怎樣害死大衛,這點正好說明了他心中已經沒有上帝的靈同在。現在又想要藉著米甲愛大衛,計畫將大衛害死。但大衛都保持這樣的態度:自己不配當國王的女婿。
第24至27節,掃羅認為大衛是考慮到聘金的問題承擔不起,就利用這個機會提出殺害大衛的餌,就是以「一百個非利士人的包皮」作聘金的條件。但這就是至少要殺死一百個非利士的男人才有辦法達成。這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問題是:割包皮,在以色列人民看來,這是一項神聖的宗教禮儀,是和上帝立永遠之約的行為(參考創世記十七:9—10)。現在掃羅要將這神聖宗教禮儀,用來當作迎娶他女兒的聘金,且是用此種方式要進行陷害的行為。這種將宗教禮儀拿來當作謀害人命的行為,就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而掃羅並不是第一個做這種事的人,在雅各的兒子西緬和利未身上就有過;他們兩人為了要替自己的妹妹底拿報仇,也是要求示劍城所有男人以「割禮」當作聘金娶底拿。然後利用示劍城所有男人割包皮之後,疼痛到無法動彈之時,進行全城大屠殺(參考創世記第三十四章)。這件事讓雅各相當難過,後來他在臨終之前,詛咒了西緬和利未(參考創世記四十九:5—7)。
對大衛來說,認為殺死一百個非利士人並不是甚麼困難。因此,同意了,不但這樣,大衛還給「兩百個」,足足多出一倍。可是大衛並沒有發現掃羅對他有很深的敵意。而掃羅也因為大衛果然完成並且提出了這項聘金,使他原本想要害死大衛的計謀又告失敗,只好讓女兒米甲和大衛成婚。
第28至29節,此時,掃羅才真正發現「上主的確與大衛同在」,而且也發現連自己的女兒米甲也確實深愛大衛,也因為這樣,他嫉妒的心升高。而且是「更怕大衛」,因而決定要終生與大衛為敵。
第30節,這節說出了大衛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導者。這裡說大衛每次出戰非利士人,總是「比掃羅其他將官有更輝煌的戰果」,也使得他的名聲因而遠播。
經文:撒母耳記上 19:1-19:10 註釋:
12.第十九章:
這章開始介紹掃羅的兒女和大衛之間深厚且真摯的情感,他們為了要保護大衛,故意冒著生命的危險,想盡辦法要保護大衛,使他免於被自己的父親掃羅殺害的危險。
這一章和第二十章的資料來源顯然不同;這一章一開始就說掃羅把想要殺害大衛的事告訴約拿單和其他臣僕,但第二十章2節卻說約拿單並不知道掃羅有想要殺害大衛的計劃。第十九章說約拿單為大衛向他的父親掃羅說項,獲得圓滿的結果。但第二十章卻說約拿單不但沒有說服他父親掃羅成功,甚至自己也差點被父親掃羅所殺。但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可能並不相同。但都強調一點:掃羅確實是很積極想要除掉大衛。原因就是第二十章31節掃羅所說的,只要大衛活著一天,約拿單就別想要作國家的王。但掃羅忘記,他的王位並不是傳承的,而是上帝揀選的。
13.第十九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強調約拿單和大衛之間的「約」,有如「生命之約」一樣,因為他們兩人立誓結為「生命之交」(參考十八:3)。而掃羅再次想盡辦法要殺害大衛。顯然地,前段所描述約拿單化解掃羅和大衛之間的緊張,只不過是將這種危機延後而已。在掃羅的心目中,大衛依舊是他最痛恨的「仇敵」,非將他除掉不可。
第1至3節,這是第一次記載掃羅公開表示「要設法除掉大衛」,這樣的寫法已經很清楚說明過去大衛在掃羅宮廷中受歡迎之事(參考十八:16),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可能是和第十八章30節所說的大衛的名聲已經勝過了其他重要將軍,這也可能威脅到其他將軍們在國王掃羅面前的地位。但約拿單和大衛之間有著「生死之交」的濃厚友誼,他深愛著大衛。因此很明白地告訴大衛說他的父親掃羅想要殺他。然後他對大衛提出一個保全的意見,就是找一個可讓大衛藏匿的「秘密」之地。而那地方只有拿單知道而已。然後,約拿單表示要去跟自己的父親懇談這件事。
第4至5節,這兩節記載約拿單確實依照對大衛的承諾去做;他在掃羅面前稱讚大衛美好的事蹟,包括了:(1)大衛所做的事,對掃羅只有幫助,沒有傷害。(2)大衛確實是擊退非利士人的主要功臣,因為他殺死了以色列人最懼怕的巨人歌利亞。(3)大衛是無辜的。殺害無辜的人,絕不是上帝所喜悅和賜福的事。約拿單這樣的說法是在提醒自己的父親掃羅殺害大衛,將會為自己帶來上帝更大的懲罰。
第6至7節,掃羅雖然是發誓不殺大衛,但接著就發生他拿手上的矛要刺死大衛,這表示他發誓的話並不會算數。
第8節,簡單的一節經文,表示大衛持續興旺起來。相對的,就是掃羅逐漸在沒落中。大衛可說是非利士人的剋星,只要有大衛出征,就可以打敗非利士人。而以色列軍隊最怕的就是非利士人,因此,強化了大衛在以色列軍隊中的聲望。而以色列人民一定會像婦女所歌頌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會唱著「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詩歌。這就更讓掃羅感覺不是滋味,越想要殺害大衛。
第9至10節,這兩節隨即反應出第8節所提到的,大家越稱讚大衛,掃羅就越想要殺害他。這次是在毫無預警之下,掃羅突然向大衛拋擲他手上的矛,還好大衛躲開了,才倖免於難。
經文:撒母耳記上 19:11-19:17 註釋:
14.第十九章11至17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的妻子米甲協助丈夫逃離掃羅的手。米甲在父親和丈夫之間作出一個重要的抉擇,她選擇幫助丈夫,這在當時對她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就像雅各的妻子協助丈夫逃離父親拉班的手一樣(參考創世記三十一:14—16),必須有切斷與父親之間關係的心理準備(參考創世記三十一:52)。
第11至13節,掃羅因為大衛逃離他的殺害大為生氣,派人到大衛的家去守候。大衛的妻子也是掃羅的女兒米甲,利用半夜把大衛從窗口縋下逃離他去。然後用一尊偶像假扮大衛還睡在床上。
第14至17節,掃羅下令一定要殺死大衛才會罷手,於是命令人連床鋪都扛到他面前。結果發現躺在床上的是個假人,而生氣地質問自己的女兒米甲為甚麼要放走大衛。米甲以自己生命受到威脅回應。
經文:撒母耳記上 19:18-19:24 註釋:
15.第十九章18至24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大衛尋求先知撒母耳的幫助,也同時在解釋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掃羅竟也成了先知嗎?」這句俗語的由來和掃羅後來被「上帝的靈支配」有關。再者,這段經文也可看到,上帝的靈是隨著上帝的旨意行,不是人所能指使、控制。這是掃羅第二次受上帝的靈感動而忘形說話,第一次也是遇到一群先知,然後他就跟著先知們一樣「忘形說話」(參考十:10-12)。
第18至20節,當大衛跑到先知撒母耳處尋求庇護時,掃羅忘記先知撒母耳是膏立他的上帝僕人。還派人去拿約找撒母耳,要緝拿大衛,但這些受派去緝拿大衛的人,卻因為先知撒母耳的關係而受到上帝的靈支配,也開始忘形說話。
第21節,當掃羅聽到他派去緝拿大衛的人都受到上帝的靈支配,就再派更多人去緝拿,結果連續差派了兩次都受到相同的經歷,就是因為上帝的靈支配著這些人,才使他們沒有完成掃羅的命命。
第22至24節,掃羅聽到連續派三組人去緝拿大衛,結果都被上帝的靈支配,沒有成功。於是他親自出馬去抓大衛,但和前三次受他差派去的人的經歷一樣,甚至他還在先知撒母耳面前脫光衣服忘形說話,而這就是此句「掃羅竟也成了先知嗎」的俗語的由來。但這句話是帶有懷疑的意思。
經文:撒母耳記上 20:1-20:23 註釋:
16.第二十章:
這章記載大衛繼續他逃亡尋求庇護的路線,他去找約拿單,並讓他知道掃羅要殺害他的事,而後來約拿單也證明了他父親掃羅的確要殺害大衛。原因是掃羅想要把王位由兒子約拿單繼承,但若是大衛還存在,將無法使以色列軍隊心服口服,也不易得到民眾支持。唯有除掉大衛,才會使約拿單順利繼承王位。
17.第二十章1至23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在先知撒母耳的幫助下,順利躲過掃羅三次的追殺,之後他就離開拉瑪,去找他「生死之交」約拿單的幫忙。約拿單是掃羅的兒子,掃羅心中的王位繼承人。
大衛之所以會找約拿單,很可能是上次約拿單曾說服了他父親掃羅,不要殺害他的事有關。但更可能就是因為這是不同的資料,若是將此章經文編輯在第十九章9至10節之後,則整體讀起來會更連貫。也有些學者認為,此段經文應該發生時間會比第十九章1至7節所記載的事件更早。
第1至2節,大衛從先知撒母耳的拿約處離開,他去找掃羅的兒子也是他的好友約拿單,讓他知道自己的遭遇。但約拿單向大衛保證,若是掃羅有謀害他的計畫,一定會讓他知道。他用這種方式要保護大衛。
第3至4節,大衛提醒約拿單不要以為他的父親掃羅會把所有的事都告訴他。為了要讓大衛安心,約拿單用發誓的語氣向大衛表示:願意盡所能地聽從大衛。
第5至8節,這段經文是大衛告訴約拿單他的計畫,為了要確認掃羅是有殺害大衛的證據。他給約拿單的建議是:故意在與掃羅的定期餐會中缺席的方式,來測試掃羅王的態度。他要約拿單用大衛返回故鄉去參加家族的「獻年祭」,這個祭原本是指每月的「初一」。但大衛的話的意思,是指「每年一次」,他的家庭利用此節日聚會一次。大衛要摯友約拿單用這種方式,檢測掃羅是否真的生大衛的氣。大衛強調他和約拿單之間結盟的重要性。他們彼此之間有「生死之交」的盟約在,因此,他希望即使是真的非要他死,也希望是由約拿單來執行「死刑」,而不是由掃羅來殺他。
第9至10節,約拿單認為大衛想得太多,原因是他仍舊相信父親掃羅並沒有想要殺害大衛的計劃或想法。他用很肯定的語句讓大衛知道,一旦明確知道掃羅有殺害大衛念頭,一定會讓大衛知道,但大衛依舊不放心。有些學者認為大衛這樣的態度,顯然是很有「心機」,或是心思很「細膩」,但也從這話語中,表示他對約拿單並不是完全信任。
第11至16節,這段經文可看出約拿單確實是在表明他和大衛之間的關係,是「生命之交」的關係,他用生命作賭注發誓,不論如何一定會讓大衛清楚知道他父親掃羅的態度。就算付出生命代價,他也會讓大衛獲得逃離掃羅的手的機會。而他也肯定大衛有一天必定會掌權,他希望大衛也發誓,一定會照顧他的家人。
第17節,約拿單在此要求大衛發誓,確認他和大衛之間「生死之交」的盟約能夠永續存在。後來大衛確實遵照約拿單所要求的,善待他的兒子米非波設(參考撒母耳記下第九章、廿一:7)。
第18至23節,這是約拿單繼續談到大衛前面所提與掃羅王一起用餐的事,大衛的問題是:萬一掃羅王發大怒,「誰來告訴我」這個危險信號,約拿單在此告訴大衛如何得到明確的答覆和保障。約拿單要用射箭的方式來表明,他會利用命令僕人撿取他發出的箭所說的話,當作暗號。若是在「你後面」,這就表示安全。但相對的,若是說「在你前面」,這就表示危險,大衛必須馬上逃跑。
經文:撒母耳記上 20:24-20:42 註釋:
18.第二十章24至42節:
這段經文證實了大衛的憂慮:掃羅確實要殺害他。而約拿單也因為這件事,對父親掃羅相當不滿。因為他親自經歷到父親掃羅連他也要殺害。
第24至26節,就像大衛告訴約拿單的,王宮有例行的飯局,第一天他沒有參加,掃羅以為大衛可能「遇到了使他不潔淨的事」,這句話可能是指利未記第十五章16至18節,申命記第廿三章10節的法律規定,與性行為有關的事。
第27至29節,就如同大衛預先猜測到的,當第二天他還沒有出席飯局時,就會引起注意了。這時果然掃羅就問起大衛的事。約拿單也用事先和大衛討論過的答案回應,說大衛回故鄉去參加家族的聚會。
第30至31節,沒錯,這時掃羅真的大發雷霆,指責約拿單,罵他是「畜生」。他之所以如此生氣,是因為當父親的掃羅想要將王位讓給兒子約拿單,但約拿單卻不知道只要大衛活著一天,他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才會想要設計殺害大衛。他下令不論如何,一定要把大衛帶來處死。
第32至34節,約拿單雖然被嚴厲斥責,他仍然質疑地問掃羅為甚麼要殺大衛。掃羅是越聽越生氣,拿起他的矛向約拿單丟擲過去,想要殺害他。約拿單為此非常生氣也很難過到整天都沒有吃飯,因為他終於發現掃羅確實想要殺大衛。
第35至40節,次日約拿單照樣去事先約好的地方練習射箭,並且帶一個童子替他撿箭,然後利用撿箭的機會讓大衛知道他必須逃離掃羅。
第41至42節,這時候,大衛從躲藏的地方出來,他感謝約拿單隱藏他、庇護他、愛他。大衛向約拿單保證,若有一天他掌權,一定會信守所發的誓言,照顧約拿單的家族。
經文:撒母耳記上 21:1-21:9 註釋:
19.第廿一章:
從第十九章18節開始記載大衛為了要逃避掃羅的追殺,四處逃亡並尋求他人幫助。大衛首先找先知撒母耳(參考十九:18—24節),然後又繼續跑去找與他結有「生死之交」的掃羅兒子約拿單(參考二十)。現在第廿一章則是記載大衛找了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幫忙(參考廿一:1—9),接著又從挪伯到非利士人迦特城那裡去躲藏(參考廿一:10—15)。上述這些並不一定是依照前後秩序,這些資料有的是出自不同來源,例如第二十章尋找約拿單幫助,就像前面提過的,那時大衛還在掃羅王宮中,且在固定時間和掃羅及其他官員一起聚餐。但在第十九章10節就已經記載得很清楚,大衛已經逃離自己的居所,並離開了王宮,開始他一連串的逃亡生活。
再者,有關大衛到挪伯找亞希米勒幫忙的故事,在第廿一章只記載亞希米勒協助的經過,後續的事件則是祭司亞希米勒家族慘遭掃羅報復這件事,在第廿二章9至23節,非常詳細地敘述掃羅大屠殺亞希米勒家族的整個經過。聖經作者有意表達一件事:掃羅殘殺上帝的僕人祭司,且是以大屠殺殘酷手段之方式,正好說出掃羅已經沒有上帝的靈同在,才會用這種極端鄙視和污衊上帝的方式,對待上帝的僕人。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應該是一個提供庇護生命的場所。當祭司在敬拜上帝的場所慘遭殺害時,也表示殺害者心中已經不再敬畏上帝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經文故事曾被耶穌引用回應法利賽人指責他的門徒安息日摘麥穗來吃的問題(參考馬可福音二:25—26)。
20.第廿一章1至9節:
這段經文記載大衛逃到挪伯,他在這裡找到祭司亞希米勒,請求給予他食物的協助。
第1節,「挪伯」是位於耶路撒冷東北部大約五公里處,在基比亞南部的一座城市。是國王敬拜上帝的場所。「亞希米勒」,他是亞希突的兒子,非尼哈的孫子,以利的曾孫。當他看見大衛來到時,以「戰戰兢兢」地出來迎接大衛,他是掃羅朝廷的宗教師。而這句「戰戰兢兢」也可說為第廿二的大屠殺事件,預留了一記伏筆。他問大衛為甚麼獨自到這裡來找他,這句話說明了亞希米勒和大衛很熟識。
第2至3節,非常清楚地,大衛對祭司亞希米勒撒謊,且是這個謊說得非常周密。他以「特殊任務」(參考第5節)來說明此次單獨行動之因。再者,他希望能獲得食物支援。但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大衛沒有告訴亞希米勒實情,是為了要保護他,屆時若是掃羅追問,他可以因為全然不知,而免遭牽連,但這種說法證明是錯誤。因為後來掃羅還是大屠殺了亞希米勒和他的家族。大衛向亞希米勒希望有「五個餅」可吃。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大衛想要拿這五個餅在繼續逃亡的路上食用。
第4至6節,亞希米勒表示只有「聖餅」,而這是指陳設餅。依照出埃及記第廿五章30節的記載,聖幕裡面要有桌子在約櫃前面,在這桌子上面要放獻給上帝的「供餅」。亞希米勒願意分享這種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的餅(參考利未記廿四:9)。因此,他問大衛是否「近日沒有親近過女人」,因為這種餅是獻祭給上帝的,屬於聖潔之祭物。在當時的看法,有「親近女人」就屬於一種「屬世」、「世俗的喜樂」,又是與「性慾」有關,因此不能和神聖的物品有任何接觸。否則會玷污了聖物的潔淨。大衛強調他和他的部下都因為有「特殊任務」在身,所以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親近過女人」的事。這裡所用的「潔淨」,意思是指性器官沒有進行任何性行為之意。可能是大衛的解釋讓祭司亞希米勒覺得可信,因此,他將規定只有他或其他祭司才可食用的聖餅給了大衛。這種餅是每逢安息日,就要更換新的上去。因此,這裡說祭司亞希米勒將「剛從聖桌上換下來」的陳設餅給大衛。
再者,為什麼祭司亞希米勒會詢問大衛「近日有沒有親近過女人」這樣的問題?原來當大衛告訴亞希米勒說是為了「特別任務」,由於大衛是成功的軍事領袖,因此,在亞希米勒的瞭解裡,「特殊任務」可能與軍事行動有關,根據摩西法律,軍人在營中或是在軍事行動時,不可以親近女人(參考申命再者,為什麼祭司亞希米勒會詢問大衛「近日有沒有親近過女人」這樣的問題?原來當大衛告訴亞希米勒說是為了「特別任務」,由於大衛是成功的軍事領袖,因此,在亞希米勒的瞭解裡,「特殊任務」可能與軍事行動有關,根據摩西法律,軍人在營中或是在軍事行動時,不可以親近女人(參考申命記廿三:9—11),這點從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可看到大衛為了想要奪取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將烏利亞從前線調回來,並一再想盡辦法要烏利亞回去與妻子同房,可是都被烏利亞拒絕了,原因是看戰爭是神聖的事,如果違背了而導致戰敗,不但自己生命不保,連帶的是整個民族都可能毀滅。因此,任何軍事出發之前,都必須有宗教儀式。在以色列人民,軍人出征之前則必須先舉行潔淨的禮儀。
第7節,這一節是編者為了解釋第廿二章9至10節、18節等經文而有的解釋。「以東人多益」,以東是以掃的後裔,也是替國王或是宮廷管理所屬的牲畜,負責管理、放牧等工作的主要官員「畜牧長」。他剛好去挪伯「履行一件宗教上的義務」,這是指多益可能在某些宗教行為上的問題,去會幕進行一項宗教上的「贖罪」禮儀。二是也可能利用宗教上的禮儀,掩飾他當掃羅線民的角色,為的是要查訪大衛的行蹤。因此才會有這句「那天剛好在場」。而這句也為後來多益檢舉祭司亞希米勒協助大衛逃亡,以及後來掃羅命令由多益執行屠殺祭司亞希米勒和其家族的工作,作了伏筆。
第8至9節,這裡說大衛向祭司亞希米勒索取矛或刀的理由,是因為行動太匆促,以致於沒有時間準備武器就上路。其實,這樣的理由很薄弱。真正的原因是:大衛很可能是看到多益在祭司亞希米勒之處,因此,感覺不妙,才向祭司亞希米勒索取武器,為的是要作為安全上的防範之用。而祭司亞希米勒拿被大衛殺死的非利士人歌利亞的那把大刀給大衛。
經文:撒母耳記上 21:10-21:15 註釋:
21.第廿一章10至15節:
這段經文為甚麼會編排插入在此?確實有點不解。因為若是將第廿二章緊接在第9節之後,應該是很容易明白,因為第廿二章述說著祭司亞希米勒因為協助大衛,結果全家族慘遭掃羅殺害。但為甚麼會將此段大衛逃到非利士人迦特城的記事,編排於此?或是,為甚麼大衛會想要逃到這城來躲藏呢?確實很難理解。
再者,第廿七章1至7節也有記載大衛逃到非利士人迦特城亞吉王那兒去尋求庇護,不但這樣,亞吉王還賞賜給他一個洗革拉城。因此,若是要將大衛尋求庇護的事件比較有系統的編輯在一起,應該是將第廿一章10至15節這段經文和第廿七章1至7節的經文編輯在一起,這樣會比較有系統些。也有可能此段經文和第廿七章的記事,是相同的資料也說不定。
第10至11節,「迦特」,這是非利士人的城
第12至13節,為了要躲避亞吉王發現是他而遭到報復,大衛就故意裝瘋、「亂寫亂畫」,且故意「讓唾沫流到鬍子上」等,這些動作使他避開了被逮捕的危險。聖經時代留長鬍子是一種榮譽和尊貴的象徵。這也是摩西法律會要求「離俗人」(拿細耳人)必須留長髮和鬍子之因(參考民數記六:6—9)。現在大衛「讓唾沫流到鬍子」,這已經在說明大衛玷污了自己。這樣的人,是骯髒、不潔淨的人。誰接觸到這樣的人,也會跟著倒楣。其實,古代人有個觀念,認為精神失常的人,是受到神的詛咒、折磨。因此,要遠離這種人,會比較安全,以免連帶受罰。
第14至15節,亞吉發現大衛的樣子,馬上就認定大衛是發瘋了。將這樣的人帶到國王面前是跟在羞辱國王一樣的嚴重。因此,他很不高興他的臣僕帶大衛去他面前。亞吉王的這些話,顯示他並不知道大衛是在自己的城內被發現的。而從亞吉王的話中可推測當時迦特城內可能有不少瘋子。
,大衛逃到這裡,可以確定
經文:撒母耳記上 22:1-22:10 註釋:
1.第廿二章:
撒母耳記作者在描述第廿二章有關掃羅去挪伯處分祭司亞希米勒之前,先插入了幾段大衛逃往迦特王亞吉(參考廿一:10—15)、亞杜蘭城(參考廿二:1—2),以及摩押的米斯巴(參考廿二:3—4),之後,大衛接受先知迦得的預警,他逃往哈列的森林(參考廿二:5)。會編入這三段記事,並不是時間上前後的問題,而是想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大衛逐漸累積他的人脈和勢力。
從整個逃亡的過程中,可看到大衛到亞杜蘭城尋求庇護,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從這裡開始,大衛不再是孤獨一個人,而是有一群人跟著他,而這群人當中,除了家人以外,還包括了祭司在內(參考廿二:20),這點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此後,他身邊都有可協助他的力量,不但退可守,進也可攻。更重要的,他可隨時透過祭司詢問上帝的旨意(參考廿三:6)。相對的,掃羅卻殘殺了上帝的祭司,換句話說,作者已經在表示掃羅不但失去了上帝的靈保守,他更棄絕了上帝的旨意。這正好說明了大衛雖然是過著逃亡的生活,但有上帝的話語一直伴隨在他身邊,而掃羅則是因為沒有上帝話語,而經常感到「失落」,他一直無法如心所願的追緝到大衛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掃羅殺害了上帝的祭司亞希米勒和他的家族,這件殺害上帝的僕人祭司的事件,使上帝非常生氣。聖經作者表達一個觀念:任何統治的力量,若是缺少宗教信仰的支撐(輔導、協助),很快就會衰微。掃羅殘害祭司,以及亞比亞他投靠大衛,正好說明一個政權的衰微,另一個政權的興起之因。
2.第廿二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可分成兩個段落,一是述說大衛獲得摩押王的幫助,替他照顧父母,並且得到先知迦得給予的信息。二是描述掃羅埋怨他的臣僕不支持他,就在那時多益提供掃羅情報說大衛曾逃難到挪伯祭司亞希米勒那裡去。
第1至2節,短短兩節記載大衛離開迦特城,到亞杜蘭去避難,但卻也說明了大衛從此之後,有了新的轉機,他不再是單獨一個人,而是有群眾跟隨著他,這些跟隨者當中,有許多是不滿掃羅政權的民眾。這樣,大衛一下子身邊就增加了四百個跟隨者,而他也成了這些投靠者的首領。
第3至4節,大衛又逃到摩押人的地區,這說明了在掃羅統治的以色列地區,已經很難讓大衛有藏身之處。他在這裡請求摩押王准許他的父母居住下來,使他毫無後顧之憂。而摩押王願意庇護大衛的家人,可能與掃羅曾攻打摩押有關係(參考十四:47)。
第5節,先知迦得之所以會來幫忙大衛,必定是跟上帝給他的啟示有關。因為大衛是上帝所揀選準備要接替掃羅成為以色列人的新王。前有先知撒母耳膏立大衛並且協助他逃亡,現在又有先知迦得加入大衛的陣營,這說明了在大衛身邊,有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及後來又有祭司亞希米勒參與幫忙大衛,和祭司亞比亞他加入大衛陣營中等等,這使得大衛實力更加強大。這位先知迦得,也是後來參與編撰大衛一生事蹟的作者之一(參考歷代志上廿九:29—30)。而先知迦得會建議大衛回到猶大去,也在表示大衛的勢力已經足夠使他安全回去。但是否就是現在?這節經文可能是比較晚期的資料。因為此時的大衛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但有另一種說法是:大衛此後都在南部猶大地區活動。掃羅都在猶大北面、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地區。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說大衛和掃羅之爭,就是南與北兩方勢力的對抗,也跟此逃亡的事有關。
第6至8節,這裡說掃羅可能從其他人的報告中,得知有便雅憫支派的人去投靠大衛(參考歷代志上十二:16—18),因此才會說第7節這些話,認為大衛就是用「田地和葡萄園」來賄賂便雅憫支族的勇士。掃羅要大家清楚知道此時的大衛根本就沒有這種能力,而會傳出這種謠言的人,是故意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對抗、謀害掃羅罷了。他也埋怨自己的兒子約拿單竟然和大衛結盟,而他的臣僕卻沒有人向他報告。但他說「大衛正在找機會殺我」,這種話剛好與事實相反。
第9至10節,這裡說掃羅的畜牧長以東人多益,在發現大衛藏身於挪伯的亞希米勒處時,已經有想向掃羅報告了。在掃羅的認知中,這種幫助大衛,且借刀給大衛,都是在協助大衛謀害他(參考第13節)。多益是以東人,他可能是被擄來當看管掃羅家畜的奴工。如今可以和其他臣僕站在掃羅身邊,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向掃羅報告有關祭司亞希米勒資助大衛逃亡的事而升官。多益舉發亞希米勒替大衛求問上帝旨意,並且提供食物和歌利亞的刀給大衛。值得注意的是:多益指控祭司亞希米勒的罪狀中有兩項,一是為大衛「求問上主」,但這是屬於祭司的職責,他不能拒絕。二是給予大衛「食物」和「歌利亞的刀」,這項指控使得亞希米勒全家族和該城的人慘遭掃羅屠殺。
經文:撒母耳記上 22:11-22:23 註釋:
3.第廿二章11至23節:
這段經文描述掃羅做了一件非常不應該的殘酷事件,就是大屠殺祭司亞希米勒、他的族人,和挪伯城的居民,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事,也是上帝所無法容忍的事件。
第11至12節,在多益的告狀之後,掃羅隨即傳喚祭司亞希米勒和他的家人,共計有85名,這也在表示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發生甚麼事。
第13節,掃羅直接提出控告亞希米勒的罪狀:一是陰謀對抗國王;二是為何資助朝廷通緝要犯大衛?三是為甚麼替這樣的人求問上帝?掃羅提出這些控訴的主要原因,是認為亞希米勒「背叛」他,且準備要「殺他」。在當時,背叛國王等於是叛國。因此,他認為亞希米勒幫助大衛,就等於是和大衛共同「陰謀對抗」一樣。
第14至15節,這是祭司亞希米勒的答辯。他並不認為大衛是叛國者。理由有下列幾點:大衛是「最忠心的臣僕」,且是國王的女婿,是宮廷裡最受敬重的人,而且他執行祭司的職務,向上帝詢問旨意,也不是第一次。但他承認自己並不知道大衛是朝廷要犯。因此,他請求掃羅息怒,不要怪罪他或他的家人。不過,當亞希米勒提到大衛是「宮廷裡最受敬重的人」時,這句話剛好刺傷了掃羅的心,因為他最怕的就是民眾也有同樣的說法,這也是掃羅對大衛產生嫉妒的原因(參考十八:9),且因為大衛戰勝非利士人有功,在民間的聲望遠超過掃羅(參考十八:16、30)。
第16至19節,掃羅當然不會接受亞希米勒這種辯解,隨即就說他和他的親屬都該死。隨即下命令要侍衛殺死亞希米勒和他的家人,但沒有人敢這樣做,原因可能是他們知道掃羅想殺大衛的理由並不充分。因此,掃羅故意嫁禍給這些祭司。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敢殺害無辜者,因為這不是摩西法律所禁止的事(參考出埃及記廿三:7)。因此,掃羅要這檢舉人多益去殺害這些祭司。果然,多益照著掃羅的話去做了。多益會這樣做是因為他是檢舉者,就必須先出手殺死他,但依摩西法律規定,也必須有兩個人以上作證人才可以(參考參考申命記十七:6—7,列王紀上廿一:10),掃羅的命令連這樣的基本要件也不符合。不過,多益若沒有出手,就表示他的舉證是假的,變成他作偽證,換他要被處死。不過有另一個原因,是多益想要討好掃羅,這樣,才能保住他的官位,讓他留在宮廷過著富裕的生活。多益這一殺,竟然殺了多達八十五位「有資格穿戴以弗得的祭司」,這是一種「趕盡殺絕」的作法,掃羅以為這樣,就不會有後顧之憂。更殘酷的是不但將所有「穿戴以弗得的祭司」全部殺害,且連挪伯城裡所有的人,「不管男女、嬰兒或幼童」,甚至連動物都殺了。這樣的作法已經在表明:掃羅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因為這些「牛、羊、驢」等動物,都可以用來當作獻祭的動物,連牠們也被掃羅殺了。這樣,他不僅毀了所有可以協助、參與祭典之工作者祭司,也毀了所有可供作獻祭的用品。再者,現在連想要詢問上帝旨意的「以弗得」也沒有了。表示掃羅跟上帝的關係真的是一刀兩斷了。
第20至23節,這段經文說在大屠殺中,亞希米勒的一個兒子亞比亞他逃掉了,他逃到大衛那裡去,大衛收留了亞比亞他,並表示會保護他的安全。另一方面,大衛曾在宮廷生活的人,他也知道掃羅是個殘酷的君王。因此,他說當時他發現多益在場時,就深覺不妙,一定會發生抄家滅族的殘酷報復行動。他對亞比亞他承認這件事跟他有關係,所以他有責任負起亞比亞他的安全。
經文:撒母耳記上 23:1-23:13 註釋:
4.第廿三章:
這一章說明大衛已經可以用自己的武力,為保護以色列人而抵抗非利士人的侵犯,這也是在說明大衛獲得民心的主要因素。再者,在第廿二章記載掃羅殘害祭司亞希米勒的族人時,唯一逃離災難的祭司亞比亞他也去投靠大衛,在這章就記載他成為大衛詢問上帝旨意的好幫手。這也是說明在大衛身邊,隨時都可以聽到上帝的話,使他明白上帝的旨意。而掃羅卻因為殺盡了祭司家族的成員,而切斷了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此後,掃羅再也聽不到上帝的話語。這樣的政權,等於是在自取滅亡。
5.第廿三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記載三件主要事情,一是第1至5節,說大衛求問上主出兵,決定去救基伊拉城。二是從第6節的記載,清楚說明了祭司透過以弗得詢問上帝的旨意,讓大衛明白上帝要他做的事。三是第7至13節,記載大衛避開與掃羅的正面衝突。這也說明了大衛並沒有因為勢力逐漸壯大,就有恃無恐,他依舊謙卑的詢問上帝的旨意。
第1至2節,「基伊拉城」,位於亞杜蘭南方約五公里、希伯崙北方約八公里的地方,是一座建造在海拔四百五十公尺高的城市。該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更特別的是,該城有門,設防非常堅固,原本就是屬於猶大支族的轄區。但自古以來,經常受到非利士人的攻擊,因為佔有該城,就能使非利士人所居住的平原得到天然屏障,免於更多的外患。現在這裡記載大衛聽說非利士人來攻打這城,且搶奪了許多穀物,他隨即「求問上主」,這也說明了他心中一直尊崇上帝,從他收留祭司亞比亞他的事件就可以看出來。想知道上帝對出兵去攻打非利士人的旨意。結果上帝給的答案很清楚,是「去攻打他們,救援基伊拉城」。
第3至5節,但大衛的部下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此時並不妥當,原因是大衛的勢力尚不足以抵擋非利士人的力量。其實,以色列人普遍都對非利士人有恐懼感,再加上當時來投靠大衛的,並不是原本以色列人中的「正規軍」,而是一群烏合之眾(參考廿二:2),他們沒有受過完整的軍事訓練,縱然已經訓練過,但還談不上是精銳部隊。因此,大衛再次詢問上帝的旨意。上帝回應的答案是要大衛不要怕,要他去攻打非利士人。因為有上帝的應許和幫助,大衛和他的部下打敗了非利士人,並且還「擄來敵人的牲畜」。這是指大衛的部隊獲得許多戰利品之意。為甚麼非利士人出戰的時候,會帶著牲畜去?很可能是他們為了要搶奪基伊拉城收割的新穀物,特地趕著牲畜一起去,準備運載之用。因為他們沒有想到大衛會出兵來攻擊他們,並且打敗了他們。結果這些牲畜就成為大衛的戰利品。不過也有另有一種說法,說非利士人原本不只是要搶穀物,而是計畫佔領基伊拉城,並且準備長久居住下來。因此,他們出征的時候,也順便把牲畜都帶了過來。但不論是甚麼原因,他們這次不僅是兵員大受折損,更嚴重的是:連耕種、生活需要的牲畜食物都賠了上去。
第6節,說明了在大衛身邊已經有了先知,此時又有了祭司。亞比亞他逃出掃羅的手時,帶出了「以弗得」,這是祭司身上穿的聖袍(參考廿二:18),可用來詢問上帝旨意的聖器(參考廿三:9)。這表示以後大衛可以隨時透過亞比亞他獲得上帝的旨意。
第7至8節,掃羅一聽到大衛和他的跟隨者到基伊拉城,認為這是逮捕大衛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但問題是:當以色列人居住的基伊拉城受到非利士人攻擊時,掃羅不是立刻出兵救援該城。而是等到大衛打敗了非利士人之後,才想要派人去捉拿大衛。掃羅所看到的是大衛自投羅網,而大衛看到的是基伊拉城人民的苦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看在以色列人眼中,必然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也剛好說出了有否與上帝同在所顯現的差距。掃羅說「上帝已經把他(指大衛)交在我手中了」,這是一種當時普遍流行的口語,意思是指會打贏對方,並不是掃羅真正獲得上帝賞賜的恩典。掃羅之所以會這樣確定他此次可以捉到大衛,是因為過去大衛都是居住在山區或是曠野處,漂流不定,不容易逮捕。現在,大衛到基伊拉城,這是個山丘上的要寨,有城牆,且牆門有鎖可關。在掃羅的看法裡,只要他一下命令,就可以關閉城門,這樣大衛就無法逃脫。且又有跟隨者在他身邊,剛好可以利用此次機會將這群他眼中的叛亂份子一網打盡。因此,他決定出兵,且是出了「重兵」。
第9至12節,當大衛得知掃羅想要派兵來緝捕他。於是要求「祭司亞比亞他」帶著「以弗得」來問上帝的旨意。因為過去在挪伯的經驗,他並不想就此逃離,以免他走了之後,使基伊拉城民受到掃羅殘酷的報復而「毀滅」(第10節)。這也說出一個完全不相同的態度:大衛是為了救援該城,使之免於被非利士人攻擊,才到此城來。而掃羅卻是為了要緝拿大衛,才想「毀滅」該城,差異之大明顯可見。何況,大衛來救援該城,是經過詢問上帝旨意之後才進行救援的工作。因此,他必須再次詢問上帝的旨意,好清楚明白:再來該如何面對掃羅的攻擊?再者,大衛也害怕該城的人民會因為掃羅是當政者,他是逃亡者,而將他交給掃羅(第11節),以避免受到連累之災難,如同挪伯城一樣。基伊拉城的人民考慮到的是:在掌權者和逃亡者之間作抉擇。何況當時大衛身邊的人數只有四百個人,即使如第13節所說的,最多已經增加到「六百人」,但若是要與掃羅的正規部隊正面衝突,損傷的都是自己的同胞,而這並不是大衛所願意的事。
第13節,當大衛從詢問上帝旨意得知基伊拉城的人民會將他交給掃羅時,大衛隨即毫無戀棧的,就帶著他身邊六百人立刻離開該城,到處去「流蕩」,雖然辛苦,但卻救了基伊拉城的人民,因為掃羅聽到大衛離開該城,他也不攻打該城了。
經文:撒母耳記上 23:14-23:29 註釋:
6.第廿三章14至29節:
在第13節記載大衛為了要保護基伊拉城的人民免受掃羅大屠殺的威脅,在明白上帝的指示之後,他隨即決定帶著身邊的隨從離開該城,再次過著「到處流蕩」的生活。雖然是這樣,掃羅仍然沒有放棄任何可能緝拿大衛的機會,只要有人通報,他就想盡辦法要殺害大衛。這段經文就是在說明只要有上帝的同在和庇護,即使在最危險的狀況下,上帝都保護著大衛,使他有平安。
第14至18節,這段經文說明了兩個重要主題,一是「上帝不把大衛交給」掃羅,原因很簡單,大衛是上帝所揀選要接替掃羅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王。二是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在那樣困難的處境中,約拿單還是繼續支持著大衛。他並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掃羅想殺大衛,就協助父親,他知道自己父親的行為是不對的。因此,他反而去找大衛,並且給予鼓勵。第17節說出約拿單誠摯的內心,他是真的想要擁護大衛當以色列的王,而不是像掃羅懼怕大衛繼承王位。也只有這樣坦誠的心,才能使他和大衛之間建立了「生死之交」的友情關係。
現在大衛帶著跟隨者來到「西弗一帶的荒野躲藏」,這是在希伯崙的南邊,靠近死海的西岸地區。這裡所說的「荒野」,應該是指山丘地帶,該處是藏身最好的地方,就算掃羅派兵來,想要抓到大衛也很困難。
經文:撒母耳記上 24:1-24:15 註釋:
7.從第廿三章19節開始,一直到第廿六章25節:
連續記載三段有關大衛本可出手輕易殺害掃羅,以及與他敵對的拿霸,但他都沒有這樣做。這些都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在第廿五章31節所說的,使大衛不至於因為無故殺人,或替自己報仇而後悔。這樣的觀念對於一個準備將成為君王的大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在說明一個以色列君王,必須用這種態度治理上帝的子民。換句話說,掃羅一再殺害無辜者,這樣的君王不會是上帝所喜悅的。
第19至20節,這裡說西弗城人出賣大衛,將大衛躲藏的地方告訴掃羅。在大衛看來,真正的敵人是非利士人,因此,只要是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民,他就要出面抵擋,就像基伊拉城的事件一樣。他不想與掃羅對抗。
第21至23節,掃羅聽到西弗人這樣對他表示忠誠之心,就回應他們。掃羅說大衛是個「很狡猾」的人,必要的話,即使總動員搜遍了各部落,也在所不惜。他也稱讚西弗人,說他們對他很好。西弗人是南方猶大族的人,而基伊拉城居民也是南方猶大族的人。他們都對掃羅忠誠。當掃羅聽到西弗人的通報之後,隨即要他們再去查清楚,看大衛躲藏在哪裡,誰看見過他,這些話都已經在暗示,若發現大衛藏匿在哪裡,那一家人將會像亞希米勒的家族那樣遭到滅族大屠殺。甚至連看見而沒有通報的,都將列為被屠殺的對象。
第24至25節,這些西弗人很快就打探出大衛藏匿在「瑪雲荒野」之地。這地點就是現今的「瑪因廢墟」(Khirbet Ma’in)。位於希伯崙南方大約有十三公里、西弗以南約七公里處。這裡也是拿霸的故鄉(參考廿五:2)。他們趕緊向掃羅通報。掃羅隨即帶著部下去搜捕。但大衛也有眼線,當掃羅開始大肆搜捕他的時候,有人來向他通報。因此,大衛就又躲藏,但顯然搜捕他的人相當多,使他的行蹤很快就顯露出來。
第26至27節,因為大衛身邊帶著有六百個隨從,只要稍微一動,就很容易引起掃羅這邊搜捕隊伍發現。果然,掃羅的部下很快就發現了大衛和他跟隨者的蹤跡,並且差點就被掃羅的搜捕隊伍逮到。作者最想要表達的一個信仰觀念:有上帝同在的人,在最危險的時刻,也會得到上帝的庇護、看顧。
第28至29節,就在掃羅快要逮到大衛之際,非利士人卻在這時候來了,這說明了時間掌控在上帝手中,一切都是上帝奇妙的安排。逼得掃羅只好趕緊班師回去抵擋非利人的侵犯。
8.第廿四章:
這章是延續第廿三章掃羅搜捕大衛的事件。前一章說到在瑪雲荒野,掃羅幾乎就快要緝拿到大衛之際,突然接到信報,說有非利士人來進犯以色列國境,讓掃羅不得不趕緊率部下回去防禦。等到打退了非利士人之進犯後,他又繼續這項緝捕的行動。換句話說,在掃羅心中,除非殺死大衛,否則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可見他是多麼痛恨大衛。這章說大衛有機會殺害掃羅,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是上帝所揀選出來的君王。
9.第廿四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說掃羅一直不停地四處去搜捕大衛,但搜捕的行動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是被大衛「突擊」差點殺害。但大衛沒有這樣做,他留下掃羅的生命,並且讓掃羅知道為甚麼他沒有出手殺害他。
第1至3節,這是緊接第廿三章28節,說掃羅「回師去打非利士人」。現在已經將非利士人「進犯」以色列的事處理好了,他又回到大衛藏匿的地點「隱‧基底」。大衛喜歡藏匿在此處,可能和此地的地理環境有關,除了鄰近山丘上洞穴多之外,再者,那裡水源豐富,具備了人生存的要件。當掃羅得知大衛藏匿地點,就率領以色列精銳部隊三千名要去搜索大衛。當掃羅來到一個山洞,想進去解手的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大衛就藏在這山洞內。而這剛好給大衛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突擊掃羅,何況掃羅正好落單,沒有侍衛在身邊。
第4至7節,現在換成大衛的部下發現掃羅在洞穴內解手,讓大衛知道這是一個反撲除掉掃羅的機會。於是大衛是悄悄地爬到掃羅的身後,然後「割下掃羅所穿的袍子的一角」,這樣的動作已經說明大衛有足夠的機會和力量殺害掃羅。但他沒有這樣做,而只將掃羅的衣服切割一塊下來而已。大衛用這種方式在證明:他沒有想叛變、密謀殺害掃羅的意思。所有過去掃羅聽到有關大衛的事,都是錯誤的訊息。如果真要殺害掃羅,他不必只割下他穿在身上之袍子的一角。然後大衛認為有必要對他的部下解釋,他之所以有這種「割下袍子的一角」動作之因。大衛強調掃羅就是國王,因此他在這裡稱呼掃羅是「我主」、「他是王」,更重要的是他讓部下知道掃羅就是「上主所選立的君王」。殺害上帝選立的君王(僕人),等於是在抵擋上帝一樣。這也是聖經作者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念:上帝的僕人,必須尊重、維護。就這樣大衛說服了他的部下不准傷害掃羅。
第8至15節,當掃羅解手之後起身走出山洞時,大衛此時追出去跟他說明整個事件的經過。他拿出一塊他割下的布讓掃羅知道,他原本有機會殺害他,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一是他沒有做出對不起掃羅的事。二是他讓上帝當公正的審判者。在第13節他用「死狗」、「跳蚤」來形容自己,也用這種方式來描寫掃羅已經失去了王者的風範,竟然去做這麼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而不是帶領以色列人去對抗、防禦非利士人侵犯的這種大事。
從第12至15節可看出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伸冤在上帝,祂是會報應的上帝(參考羅馬書十二:19,約伯記三十四:11,箴言廿四:12)。
經文:撒母耳記上 24:16-24:22 註釋:
10.第廿四章16至22節:
這段經文說掃羅聽了大衛的這些說詞之後,感到相當羞愧。他終於承認自己的錯,也感到大衛確實是「以德」對待他,他也承認大衛將會作以色列的王,因此,他要大衛用上帝的名發誓,當他作王之後,要保留掃羅的後代。意思是指不會為了他對大衛的事進行報復。
第16至17節,掃羅知道大衛根本就沒有想要與他作對,或是有機會可以殺害他,卻沒有這樣做,這讓他感到相當的羞愧而放聲大哭。掃羅向大衛承認自己錯了。
第18至19節,掃羅是想盡辦法要抓大衛,而大衛卻是可以殺死掃羅,卻不做這種殺害的事,這點正好顯示出他們兩人之間的差異。掃羅特別為此祝福大衛。
第20至22節,掃羅也從這裡發現真正的王應該是大衛。因此,他懇求大衛能用上帝的名發誓,當他繼任為以色列的王時,會善待他的家族,不會報復。而大衛也如掃羅之心所願。表面上掃羅的這段話,看起來似乎很感人,可是真正的問題是:他雖然承認大衛將繼承王位,但是並沒有邀請他回王宮去,這也在表示掃羅雖然說了這些感人的話,但實際上他的心是有保留的。這也是為什麼他自行回去王宮而沒有邀請大衛同行之因。
經文:撒母耳記上 25:1-25:19 註釋:
11.第廿五章:
這章主要在說明大衛是個有智慧的人,而拿霸就像掃羅一樣,是個愚蠢者。大衛雖然出身貧寒,卻充滿著智慧;他沒有權勢,但是個很有才華的領導者,因此,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了數以百計的跟隨者,且能將這批跟隨者訓練成驍勇善戰的軍人。相對於大衛,拿霸和掃羅一樣,雖擁有財富和權勢,卻沒有智慧,因此顯現出來的姿態只是「凶惡粗暴」的樣式,從拿霸的身上可看出掃羅的樣子。掃羅是個「尋索者」(參考廿三:14),相對的,大衛是個「被尋索者」。而拿霸就像是掃羅一樣,他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大衛,拒絕給予大衛任何協助,並且在大衛僕人面前,用污衊的話語羞辱大衛。但結果受到上帝懲罰而喪失了性命。
這一章的重要主題是:大衛才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任何人想要殘害上帝所選立的君王,都將會被上帝所消滅。這章也在說明:大衛和猶大支族之間會建立緊密的關係,就是從大衛和愛比該結婚開始。因為愛比該繼承了拿霸的產業,且她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因此,大衛後來的發展與愛比該有絕對的關係。
12.第廿五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一開始先交代先知撒母耳去世,然後開始記載大衛從隱‧基底逃到巴蘭的荒野去躲藏以逃避掃羅的尋索。大衛知道拿霸頗有財力,希望能獲得拿霸的資助,卻被拿霸以藐視的態度回應的經過。
第1節,簡單的一句話,說明先知撒母耳時代已經結束。距離上次記載先知撒母耳的事,是在第十九章18至24節,大衛逃到拉瑪去見先知撒母耳,尋求他的協助。這段經文未出現先知撒母耳的空檔中,說明了一個重要信息:君王的時代正式來臨,而先知的角色退居幕後,不再是領導者,而是輔佐者,甚至是監督者。這裡只說所有以色列人為他舉哀,但並沒有提到掃羅出席這項哀悼的行列,也說明了在掃羅執政的時代,先知的角色已經被他所疏忽。
第2至3節,「迦勒宗族」,迦勒的父親耶孚尼,原本並不屬於猶大支族,而是屬於基尼洗人(參考民數記三十二:12)。後來併入猶大支族,並且發展得很好,而成為猶大支族的一支。後來迦勒還代表猶大支族,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同時被摩西差派去窺探迦南地,他和約書亞同樣主張應該進攻迦南地(參考民數記十三:3—15、十四:5—10)。「拿霸」就是迦勒宗族的人,從「瑪雲城」來。而這地方是大衛和他部下過去躲藏之處(參考廿三:24)。他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但卻是一個「凶惡粗暴」的人。但他卻有一個跟他性格完全相反的妻子愛比該,這名字原本有「父親的喜悅」,可見她出生時,使他的父親相當高興,也因此使她的名字含有「美麗賢慧」的意思。
第4至8節,大衛聽到拿霸是個富有的商人。因此,大衛利用這時候,差派僕人去見拿霸,除了向他表示「敬意」之外,主要是希望獲得拿霸的回饋,大衛因為「保護」他的事業(參考第7節)。作者在這裡說「剪羊毛」時,也表示這地區很平靜,沒有受到干擾,才能使這節期照常舉行。而能有這種平靜、節期活動,正好說出大衛的勢力在此地具有安定的作用。大衛要僕人轉達他的意思給拿霸,主要有:一是拿霸的事業能夠順利,不受強盜、盜賊、外族人的干擾,都是和他的保護有關。二是因為有大衛的保護,拿霸的僕人可以安心做事業。這一點從第15節拿霸的僕人向愛比該說的話看得出來。三是希望拿霸能夠從獲利中,出資支持大衛的需要。
第9至11節,這些僕人是「以大衛的名義」去向拿霸說明這件事。換句話說,大衛是完全授權給這些僕人。而從「誰是大衛?誰是耶西的兒子?」這些話就可看到拿霸回答的話表示出他根本就不把大衛放在眼裡。他甚至用「逃跑的奴隸」這種話來暗示大衛的身分卑微,因此,用這句「那些不知從哪裡來的人」,表示他和大衛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可言。意思說白了,就是他不會幫助大衛。
第12至13節,大衛的這些僕人聽了拿霸的話之後,並沒有立即用暴力相向,而是回家去向大衛報告。聖經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明,大衛的這些僕人是受過嚴格訓練,不會隨便出手傷害別人。這也是為甚麼拿霸的僕人放牧羊群、牲畜動物時,沒有受到任何干擾之因(參考第15節)。但大衛無法忍受拿霸這樣的羞辱。因此,他準備要帶四百個僕人配戴著武器去對付拿霸。
第14至17節,拿霸家裡有一個僕人趕緊將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向拿霸的妻子愛比該報告。這僕人的報告有幾點值得注意之處:一是拿霸污辱了大衛。二是指大衛真的對拿霸很好,因為他的事業能夠順利,都是在大衛庇護之下才享有的。三是拿霸的態度表明他是個忘恩負義的人。這僕人提醒女主人愛比該,若不趕緊修補這件事,這樣發展下去,可能會為主人的家帶來「災難」。四是這僕人提醒愛比該,說拿霸「主人很凶,誰的話他都不聽」,這句話回應第3節所描述的拿霸。
第18至19節,從第18節開始,到第31節止,角色都放在愛比該的身上,描述她是如何的聰明、伶俐,又賢慧。在這裡說愛比該聽了僕人的描述後,隨即有了反應,馬上著手進行修補關係的工作。她帶賠罪禮品包括「兩百塊餅,兩皮袋酒,五隻烤好的羊,十七公斤烤熟的麥子,一百串葡萄乾,和兩百塊無花果餅等物品,帶著僕人同行要去見大衛,要向他賠罪。她讓僕人走在前頭,她走在後面,這有兩個作用:一是可測知大衛是否會殺害僕人。二是用這種方式先消弭大衛的怒氣。
經文:撒母耳記上 25:20-25:35 註釋:
13.第廿五章20至35節:
這段經文描述愛比該和大衛之間的互動結果,是完美收場。
第20至22節,這節說愛比該正要去拜訪大衛,卻在途中遇到了大衛和他的四百人隊伍。這種「正好」的對遇,其實是有上帝的手在引導。而大衛的這群隊伍原本是的計劃要去報仇。
第23至27節記載,愛比該是個很聰明賢慧的女人,她向大衛表達:一是願意承擔她丈夫拿霸的錯誤;二強調拿霸是個「蠢材」。三是她認為像拿霸這樣的人確實是該懲罰。四是她請求大衛收下她帶來的禮物。
第28至31節,她先請求大衛饒恕她的過錯,其實是她的丈夫拿霸犯錯。但愛比該卻表示要承擔丈夫犯錯所帶來的懲罰。她相信上帝與大衛同在,保護他,就像人在保護珍貴的寶物。她也肯定大衛會成為王。但同時提醒大衛,不要當個殺害無辜者的王。
第32至35節,大衛一聽完愛比該所說的話後,大受感動,他非常同意愛比該所說的,以後他當王時,就不會因為殺害無辜者,而使自己成為有缺點的君王。因此,他向愛比該承諾絕對不會殺害拿霸和他的家人,也表示一定會寬恕拿霸而收下了愛比該送給他的禮物。
經文:撒母耳記上 25:36-25:44 註釋:
14.第廿五章36至44節:
這段經文描述拿霸猝死後,大衛迎娶愛比該成為他的妻子。
第36至38節,拿霸會如此「心情愉快,喝得爛醉」,必定跟「剪羊毛」節期中,他獲利很多有關,想要好好慶祝一番。但他用那種「像王所享受的一樣」奢華的慶祝樣式,相對於保護他財產、僕人免受損害的大衛的需要,卻是如此吝嗇,且是拒絕給予大衛任何資助,正好呈現出相當大的對比。愛比該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她知道此時此刻,並不適合向拿霸說任何事,因此她等到隔天早上,拿霸從酒醉中清楚過來後,愛比該才將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丈夫拿霸,而拿霸聽了之後,則立刻有如中風一樣癱瘓了,很快地,在十天之後就去世。
第39至40節,大衛一聽拿霸去世,就派人去向愛比該提親,表示要娶愛比該為妻。
第41至42節,聽到大衛要娶她為妻,愛比該二話不說,馬上就答應成為大衛的妻子。
第43至44節,作者沒有說明大衛在甚麼時候娶了「亞希暖」為妻。這個名字和掃羅的妻子同名(參考十四:50)。依照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3節的記載,大衛在娶愛比該之前,已經娶了亞希暖為妻了,而且還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暗嫩」(參考撒母耳記下三:2)。可見,大衛也擁有「多妻」。再者,這兩節經文也為撒母耳記下第三章13至16節,有關「歸還」米甲給大衛的記事,以及後來大衛和米甲之間的不和諧留下伏筆。
經文:撒母耳記上 26:1-26:12 註釋:
15.第廿六章:
這章和第廿三章19至廿四章22節的記事,是相同的內容,主要都是提到有關大衛確實有機會和能力殺害掃羅,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原因是大衛一再強調:不可以殺害上帝所選立的君王(參考廿四:6、10、廿六:11、23)。大衛強調一個中心思想:上帝選立的君王,應該給予必要的保護,否則就是失職(參考廿六:16、24)。
其實,大衛這種說法也是在提醒掃羅,既然他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掃羅就算自己是君王,也不可以對大衛下手殺害。因為謀殺上帝選立的君王,等於是在對抗上帝,這樣的行為只會為自己帶來上帝嚴重的懲罰—死亡。
這章經文主要在述說大衛不但沒有殺害掃羅,反而還阻止他的部下殺害掃羅。
16.第廿六章1至12節:
掃羅並不是真心地悔悟認為自己確實犯錯。他心中依然無法釋懷大衛將會取代他的家族繼承王位。這段經文再次描述當他接到情報知道大衛躲藏之處時,隨即又派出精兵要去殺害他。當大衛和隨行者得到殺害掃羅的機會時,大衛還是秉持著這個基本態度:不可以傷害上帝所選立的王。
第1至5節,就像第廿三章所提起的,西弗人可能因為受到挪伯遭遇掃羅大屠殺的影響,當他們知道大衛藏匿之處,隨即向掃羅通報。而掃羅聽到這消息之後,馬上率領「三千精兵」去搜尋,動作相當積極。而大衛也獲得情報說掃羅派兵要來緝拿他的時候,立刻派出探子去調查實況。這很有意思的說出一件事:大衛不是聽到後就馬上行動,剛好跟掃羅的反應相對。他是先派出探子去調查是否事實,經過證實才採取因應的對策。這表示大衛絕對不會冤枉掃羅,但掃羅卻一再冤屈他的忠誠。他也打聽到完整的情報,知道掃羅的營地,知道掃羅睡在軍營裡。
第6節,「赫人亞希米勒」,這是聖經中唯一出現的一次。「赫人」這個族群一直居住在迦南的南部,可說是迦南地最凶悍的族群。大衛的部隊中也有「赫人」加入,例如拔示巴的丈夫就是「赫人烏利亞」(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一:3)。這也在表示大衛的軍隊是相當善戰。亞比篩對大衛表示他願意跟隨大衛去掃羅營區,這是非常冒險的行動,若是不小心被發現,他們兩人都可能喪命。而「洗璐雅」,是大衛的姊妹,她有三個兒子—亞比篩、約押、亞撒黑等(參考歷代志上二:16)。這三個兒子都是大衛部隊中的勇將(參考撒母耳記下二:17—18)。
第7至8節,當大衛和亞比篩偷偷地進入掃羅的營房內,發現他還在睡覺,那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可以輕而易舉地殺害掃羅。
第9至12節,大衛阻止了欲殺害掃羅的亞比篩,他的態度相同,就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絕對不可殺害。他深信上帝自己會懲罰違背祂旨意的掃羅,而且上帝會用各種不同的機會,或許是像第廿五章36至38節所描述的拿霸猝死,也有可能會在戰場上死去。這次大衛決定拿走掃羅隨身的矛,和身上的水罐作證據,就像上次大衛割下掃羅身上的袍之一角作為證據一樣。大衛和亞比篩完成這件偷襲事件後就離開,掃羅和所有軍營的人都還在沉睡。
經文:撒母耳記上 26:13-26:25 註釋:
17.第廿六章13至25節:
大衛離開到掃羅營寨的對面,然後叫醒掃羅,且讓掃羅知道他已經進入他的營房偷襲,只是沒有殺害他而已。大衛這樣做是要讓掃羅知道,他確實是有能力殺害他,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要維護上帝選立的君王。
第13至14節,大衛大聲呼叫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此時押尼珥還不知道到底是誰在叫喊。
第15至16節,大衛讓掃羅的元帥知道,他已經失職,因為沒有盡到保護他們的主人掃羅的安全,因為掃羅的矛和水罐都被人偷走了。
第17至20節,這段經文也可說是大衛的告白。當掃羅醒過來知道是大衛的聲音,又開始用他那帶有欺騙的聲調呼喚大衛。大衛很清楚地向掃羅表白,若是上帝決定讓掃羅敵對他,他願意順服讓掃羅完成心願。但若不是,就是有人設計陷害他,為了是要讓大衛離棄上帝。但大衛堅持要倚靠上帝,與上帝連結。他質問掃羅為甚麼要殺害他,像殺害一隻跳蚤,或是像射殺一隻野鳥。
第21節,掃羅聽了大衛的辯訴之後,承認自己「錯了」。這裡的「錯」表明是一種「罪」,意思是指冤枉無辜人的罪。掃羅承認自己是個行事愚昧、無知的「糊塗人」,是個「犯了大錯」的人,他同時承認大衛確實是有能力殺害他,不但沒有下手,而且還阻止他的隨從者出手殺害。雖然掃羅這次對大衛說「再也不會傷害」他,但大衛已經無法信任掃羅,因此,他要掃羅派一個人過去他那邊拿回他的兵器—矛。
第22至24節,這段經文是大衛的回應。他要掃羅派人來他的地方取回掃羅的矛,他也再次向掃羅表示:他沒有傷害上帝選立的君王,同時祈願上帝保護,使脫離所有的災難。第23節的「信實正義」,意思是指誠實、守約、規矩,而這些都是掃羅所違反的行為。大衛已經在譴責掃羅向來都是違背約定的人,不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第25節,掃羅聽了之後,再次祝福大衛,然後就回去,這也說明了他想要殺害大衛的計謀再次徹底失敗。
經文:撒母耳記上 27:1-28:2 註釋:
18.第廿七章:
從第廿七章開始,直到最後第三十一章結束,這段經文的重點放在大衛遇到的困境,一是他一直覺得在猶大地區很不安全,掃羅很可能隨時會來殺害他。在長達五章的篇幅中,主要也在說明一件重要的歷史:掃羅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他離棄了上帝,去尋求巫師找回已經去世的先知撒母耳的亡魂,想了解自己的困境,並且設法要脫離這種困境,但還是無法逃避上帝對他的懲罰。就在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中,不但自己喪失生命,連他三個兒子也都戰死沙場。
這一章提到大衛逃到非利士人迦特城亞吉王處尋求庇護,跟第廿一章10至15節的記載內容並不相同;在第廿一章的記事,認為大衛逃到此處時,原本並不想讓人認出來,但結果還是被發現,並且被帶到亞吉王那裡,大衛為了怕被殺害,故意在亞吉王面前裝瘋賣傻,結果被亞吉王當作是一個瘋子,斥責他的臣僕帶個瘋子來騷擾他,要他們將這瘋子趕走。但在此處,則是說亞吉王不但接納大衛,而且對他相當信任,並將一個城市—洗革拉,交給大衛管理統治。
19.第廿七章1節至廿八章2節:
由於大衛對掃羅已經失去信任。因此,雖然掃羅要大衛回到他身邊(參考廿六:21),大衛並沒有跟著回去,而是繼續留在哈基拉山隱藏著。大衛已經遭遇兩次西弗人去向掃羅通報他所隱藏之處(參考廿三:19—20)。因此,他總覺得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不但對西弗人如此,也不信任掃羅所說的「我錯了」這樣的話(參考廿六:21)。因此,他決定去投靠非利士人。
第1至4節,大衛一直躲藏在西弗的哈基拉山上的荒野中。但西弗人一直對掃羅忠心,這點一直讓大衛感到相當不安。因此,他認為還是到非利士人的地方比較安全。因為非利士人一直是以色列人的仇敵,掃羅若想要緝拿他,就必須派出正式部隊去攻打非利士人才有辦法捉到大衛。就這樣,大衛「帶他的部下六百人」,去投靠迦特城的非利士人。該城的亞吉王接納了大衛,讓大衛和他部下,以及所有的家眷都在迦特城住了下來。而掃羅一聽到大衛逃到非利士人的迦特城去躲藏,就「不再搜尋他」,因為掃羅知道要對付迦特人是很棘手的事。再者,掃羅會放棄繼續尋索大衛的計劃,也可能是認為大衛既然已經離開以色列人的土地,對他的王位就沒有威脅了,他的兒子約拿單便可順利繼任王位。
第5至7節,大衛確實獲得迦特城亞吉王的信任,而且備受禮遇,因此,他向亞吉王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請求亞吉王賜給他一個小城。這點也正好說明了大衛聰明之處,因為他帶去的人數龐大,可能稍微不小心,他的部屬便會與非利士人發生衝突,若是如此,很容易使他陷入困境,甚至造成更大傷害,縱然他沒有死在掃羅手中,卻可能讓他喪生在非利士人之手。若是能給他一個小城管理,這對他來說,正好可以保障安全。一則他的人數可以壓過小城人口,即使不能,也能夠自保。二則由他來管理,等於讓他當該城的郡主一樣。亞吉王聽到大衛的建議之後,也認為那是個好意見,就決定將洗革拉城給大衛負責管理。這「洗革拉」的詳細地址已經不清楚。該處原屬於西緬支派所有(參考約書亞記十九:5)。後來又歸屬於猶大支族管轄的區域(參考約書亞記十五:31)。但可能猶大支族的人,一直沒有進入此區域去管理,而被非利士人佔據,否則亞吉王不可能有權柄將此小城分配給大衛管理。就這樣,大衛住在洗革拉城「十六個月」,意思是指大衛在洗革拉城居住的時間,直到掃羅去世後,大衛才遷移到希伯崙去(參考撒母耳記下一:1、二:2—3)。
第8至9節,亞吉王會將洗革拉城給大衛去管理,也是跟該城鄰近的族群,包括「基述人、基色人,和亞瑪力人」等,經常來洗劫洗革拉城有關。因此,大衛獲得此城的管理權之後,隨即整頓軍備,並且對鄰近這些族群進行掃蕩維安的工作。大衛不單是攻擊這些城鎮,且掠奪了他們所有的一切。就這樣,大衛勢力越來越強。而在第12節解釋了大衛之所以會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取得亞吉王對他的信任,但他並沒有讓亞吉王知道,他所攻擊的對象是哪些族群、城鎮。
第10至12節,每次大衛將所獲得的戰利品帶回送去給亞吉王時,亞吉王都會詢問他去哪裡出征,或是「掠奪」,而大衛所回答的,都以「猶大南部」,要不就是說「耶拉篾部落境內」。大衛本身就是屬於猶大支族的人,因此,當他籠統的說「猶大南部」和「耶拉篾部落境內」時,聽在亞吉王的耳中,是非常得意的,因為那表示大衛回去攻擊自己的同胞。其實,若是依據撒母耳記上第三十章29節的記載,大衛不但沒有攻擊這些族群的人,而是將攻擊其他族群所獲得的戰利品贈送給這些族群的人。這樣,可看出,大衛之所以會以攻擊「猶大南部」和「耶拉篾部落境內」,或是基尼人等這樣來回答,是因為這些族群乃是亞吉王的仇敵,他要讓亞吉王覺得大衛可信任,替他打敗仇敵減少後患。說穿了,他提供洗革拉城給大衛,也是要利用大衛的實力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大衛之所以會將所侵犯過,掠奪過的上述幾個城鎮,都趕盡殺絕,為的就是要防止有人去向亞吉王通風報信,使亞吉王知道大衛所做的都是背叛他的行動。因為亞瑪力、基述、基色等城鎮,以及一些小部落等,都是亞吉王的盟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大衛的部下中,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將這樣的消息吐露出去,這表示大衛深獲部下的愛戴和信任。要不就是大衛用強力高壓的手段帶領他的部下。而亞吉王也因為大衛這樣的作法,以為大衛將永遠成為他的部下之一,且是忠實的臣僕為他所用。從第廿九章9節亞吉王在稱讚大衛時所說的話,他認為大衛簡直就是「像上帝的天使一樣忠心」這句話,我們就可看出他對大衛非常信任。
第廿八章1至2節,這兩節說出大衛面對一個重要的抉擇,那就是非利士人準備要攻打以色列人民,亞吉王需要大衛的支持。大衛是歸順非利士人的以色列軍人,如今亞吉王要大衛跟他並肩作戰,現在就是一個重要時刻。當大衛聽到亞吉王這項要求時,他很清楚表示一切都是聽從亞吉王的指揮。這句「你知道我能做甚麼」,其實也是說明了大衛內心既無奈,也無法抵抗。這句話就是在告訴亞吉王,只要他下命令要他做什麼,大衛就做什麼。亞吉王聽了大衛的回答之後,很欣賞他的態度,表示要大衛永遠(長久)留在他的身邊,當他的「侍衛」。大衛也確實做到讓亞吉王信任的程度,讓亞吉王都找不到大衛對他不忠實的把柄(參考廿九:6)。
經文:撒母耳記上 28:3-28:19 註釋:
20.第廿八章:
這一章插入這段有關掃羅找巫師,將已死的先知撒母耳從陰間裡找出來,問及有關他可能遇到的事,確實引起許多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基督教信仰接受這種牽引亡魂的事嗎?或是討論先知撒母耳死後,一直都在陰間裡嗎?長久以來討論甚多,但都沒有明確答案。基本上可先這樣了解:掃羅發現自己確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由於迦南人流行這樣的信仰,因此,摩西法律中非常明確訂定禁止令(參考利未記十九:31,申命記十八:10—11),甚至說「召鬼問卜的男女都必須處死」,且是可以用「石頭打死」(參考利未記二十:27),可見這條禁止令是相當嚴格的。但在以色列歷代君王也有人招魂問卜,其中,以猶大王瑪拿西最為嚴重,他不但帶領人民拜巴力神明,建造巴力神廟,更嚴重的是「把自己的兒子燒獻了,又行占卜、巫術,求問算命的、通靈的」(參考列王紀下廿一:3—6)。列王紀的作者甚至說猶大國會滅亡,就是因為瑪拿西這種行為,大大引起上帝的憤怒且無法原諒的緣故(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4)。如今,掃羅會這樣做,也在說明,他的心中已經失去了上帝的靈的同在,在他的生命中,早已經離開了上帝。撒母耳記的作者其實想要表達一個信息: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後來都戰死沙場,跟這事件有關。
21.第廿八章3至19節:
這段經文描述掃羅在窮途末路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繼續維護自己的王權。因此,去找巫師來替他求問已經死去的先知撒母耳之亡魂,但這是違背摩西法律規定的事。當一個國王會去作違背法律的規定,也在表示這個王陷入危機中。
第3節,這節特別強調掃羅「曾經強迫所有占卜的和巫師都離開以色列」,但這是過去他跟從先知撒母耳時,聽從他的教導,才會做這樣的事。作者用「曾經」這詞,就是要說明掃羅現在因為已經沒有先知可以幫助他,就違背了過去所學到且做到的事。因此,這句話也是為了要說明後來掃羅會找巫師來詢問上帝的旨意之因。
第3至7節,這裡再次說到掃羅遇到非利士人聚集挑釁的壓力和危機,想求問上帝,但上帝卻不給予任何回應。原因是上帝已經離棄掃羅,這點從第十五章35節的「上主後悔立掃羅作以色列的王」這句話開始,接著是第十六章14節的「上主的靈離開掃羅」等這些話,到後來在第廿二章描述掃羅殘殺祭司亞希米勒和他家族所有的人,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已經離棄了掃羅,不再給他任何啟示。就在這時候,他想到要去找巫師來詢問,臣僕提供在「隱‧多珥」的地方有一個巫婆可以替他解惑,這是離非利士人紮營的書念約有九公里遠的西北邊。但這也在表明掃羅已經像迦南人一樣,拜鬼神,聽從鬼神的旨意。
第8至11節,掃羅因為怕人家認出他來,原因是這個巫婆的地方,離非利士人的營房很近,萬一被認出來就糟了。因此,他「改裝易服」,在侍衛的隨從下,去找這個巫婆。更特別的,是掃羅指定這個巫婆替他招來先知撒母耳的亡魂。這個巫婆因為掃羅已經「改裝易服」,使她認不出來詢問的就是掃羅本人。但她還是詢問說這是會被判處死刑的事,原因是掃羅曾有過嚴厲的禁止令。很諷刺的事,掃羅已經不信上帝了,卻又用上帝的名發誓。這等於說,他雖然是用上帝的名發誓,但這樣的舉動是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的。而更加諷刺的是:掃羅用永生上帝的名發誓,卻是要詢問死人的亡魂!然後又進一步用永生上帝的名,向巫婆保證做這種事,不會有任何生命的危險。說穿了,掃羅的這些舉動,其實都是在利用宗教法術罷了。真正有信仰的人,絕對不會做這種自己既不相信的事,卻又要發誓說確有其事。巫婆問掃羅要招哪個亡魂?他回答是先知撒母耳。
第12至14節,這段經文可說是撒母耳記中最難處理的一節經文;最常提出的問題是:現在出現的,是否真是先知撒母耳死後的亡魂?要注意的是:此刻巫婆還沒有進行巫術,但撒母耳亡魂已經先行出現了。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先知撒母耳並不是被巫婆用法術招來的。因為上帝的先知,不可能被巫婆用法術招來喚去。因此,已經去世的先知撒母耳知道掃羅和巫婆的動作,他提前親自顯現在巫婆和掃羅面前。也因為這樣,才讓這位巫婆大為震驚而呼叫起來。就是因為先知撒母耳在毫無預警之下,突然出現在她眼前,才使她隨即發現來求助的人,竟然是掃羅王。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在這位巫婆的了解中,沒有人敢說要招先知撒母耳出現,因為先知撒母耳就是以色列人的領袖。除了國王以外,沒有人敢這樣做。掃羅一知道先知撒母耳出現,就趕緊伏在地上表示尊敬之意。
第15節,直到現在,掃羅依舊沒有看到先知撒母耳,只是聽到他說話的聲音。「你為甚麼煩擾我」,這句話說明先知撒母已經「安息」了,現在卻被人打擾。掃羅向先知撒母耳表示希望先知撒母耳能出來幫助他知道該怎樣做,才能避免被非利士人打敗。但真正的問題是他被「上帝離棄了」,這一點才是整個問題所在。
第16至19節,先知撒母耳的回答很清楚,被上帝離棄的人,也等於是上帝的敵人,這樣的人,就算先知想幫助也難(參考耶利米書十五:1)。因為先知是上帝的僕人,唯一的使命,就是聽從上帝的話,並且將上帝的話忠實地傳遞給祂的子民(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因此,先知撒母耳很清楚地告訴掃羅,上帝會把以色列的軍隊交給非利士人,表示以色列軍隊一定打敗仗。而掃羅和他的兒子們,將會和先知撒母耳在陰間相會,這表示他們都將戰死沙場。這句話後來確實應驗了(參考三十一:2—3、4)。
經文:撒母耳記上 28:20-28:25 註釋:
22.第廿八章20至25節:
掃羅聽完先知撒母耳的預言後,嚇到無法站立起來,連吃都有困難。
第20至22節,作者並沒有說明,先知撒母耳對掃羅講話時,那位巫婆是否聽得到。因此,當掃羅聽完先知撒母耳的話之後,驚嚇到「立刻倒下、全身僵直,躺在地上」,難怪當她一看到掃羅突然倒下,她也被嚇到了。先知撒母耳的預言,讓掃羅不但無法吃下任何食物,且使掃羅心情更加沈重,終於不支倒地。巫婆要求掃羅吃她煮的食物,以增添力量。
第23至25節,起先掃羅拒吃巫婆為他準備的食物,後來還是聽從他僕人的意見,同意吃巫婆準備的食物。當天晚上,他們就離開這位巫婆,回紮營的地方。
經文:撒母耳記上 29:1-30:20 註釋:
23.第廿九章:
撒母耳記的作者有個明確的觀點:上帝揀選的僕人,上帝會與他同在。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而會伸出援手救助。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每當他遇到困難時,上帝一定伸手救助他。現在這一章也是在這樣的題旨下,述說上帝怎樣幫大衛解危。當亞吉王要求大衛帶兵去迎戰自己的同胞—以色列軍隊時,上帝使非利士人的其他酋長反對大衛出兵,而使大衛免於面臨必須殺害自己同胞的困境。再者,這一章另有一個可能用意,是用來說明或是反駁那些故意惡言中傷大衛的謠言;這些謠言說大衛曾帶兵幫助非利士人殺害自己的同胞。作者希望用這篇故事來說明,其實大衛並沒有做這樣的事。由於上帝親自介入,改變了原本可能造成的傷害。因為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
第1至3節,非利士人是採取聯邦制度,各城邦都是獨立自主,但遇到有外敵入侵任何一城,或是有對外進攻掠奪的計劃,都是採取聯邦共同出兵。現在是非利士人決定要攻打以色列人民。在第2節有提到「五個非利士酋長」,這裡的五個,指的就是迦特城、加薩城、亞實基倫城、亞實突城,和以革倫城等。這些酋長帶著自己的軍隊,有「百人一隊和千人一隊依次前進」,這是指出征之前的校閱,有鼓舞士兵精神的作用。而大衛將他的軍隊跟在亞吉王軍隊的後面走,這表示大衛和他的部下是隸屬於亞吉王的隊伍之一。但當非利士人的軍事將領一看到大衛帶領他的部下也跟在亞吉王後面,感到不解。原因是他們即使沒有看過大衛,或是親自和大衛交戰過,但一定風聞過大衛的名聲,就像第5節所提起的歌頌大衛之詩歌。因此,他們質問亞吉王「這些希伯來人在這裡幹甚麼」,意思是指這些人只會礙事,對於這麼重大的軍事行動不利。而他們用「希伯來人」一詞,也有一個意思,是指「沒有水準的人」(參考廿二:2)。亞吉王聽了之後,很不以為然,他極力推薦大衛確實是個很好的伙伴和領導者。
第4至5節,雖然有亞吉王的保證,但其它四個城的將領並不接受亞吉王的解說。他們「很不高興」的要求亞吉王將大衛「遣回」洗革拉城。這已經表明若是亞吉王不將大衛送回去,他們可能會取消這次的聯盟行動。他們反對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非利士人最擔憂的就是大衛,過去的戰史經驗,只有大衛有能力打敗他們,因此,他們怕大衛會在戰爭中突然反叛而過來攻打非利士人。
第6至7節,為了要和其他非利士人城邦和好,亞吉王雖然信任大衛,但也只好差遣大衛離開營地回去洗革拉駐守。
第8至11節,雖然大衛在這裡有所辯解,認為應該信任他才對,但亞吉王仍舊堅持要大衛回去。大衛只好聽從亞吉王的指令,隔天就率領他的軍隊回洗革拉城。其實,這也是上帝在照顧大衛的一種方式。就像前面提過的,以免大衛在打仗中殺害自己的同胞。
24.第三十章:
撒母耳記的作者將非利士人聯軍準備攻打以色列人的事件先暫且擱著,沒有繼續敘述,而是先插入這段有關大衛帶兵攻打亞瑪力人的事件。這樣編輯的方式主要目的,說明大衛確實有能力單獨帶兵攻打侵犯以色列人的外族人,同時,在他的身上一直有上帝的靈與他同在。再者,作者用這則故事剛好可以凸顯大衛和掃羅完全不同之處,就是掃羅一直希望獲得上帝給予指示,但「上主既不藉著夢,又不藉著烏陵,也不藉著先知回答他」(參考廿八:6)。相反的,大衛因為有上帝的祭司在身邊,他求問上帝是否可以帶兵去攻打亞瑪力人,上帝就回答了他的求問,並讓他清楚知道結果如何。也藉著這個事件,作者要說明大衛是個聰明的領導者,不但有上帝的幫助,他本身也是個以愛心對待部下的領導者,對那些沒有跟著去攻打亞瑪力人的部隊,他也給他們相同的待遇,也因此為後來以色列的軍隊立下了很好的條例。
25.第三十章1至20節:
這段經文述說大衛帶領他的部隊,從非利士人的戰場上回到洗革拉城之後,才發現當他不在的時候,整個洗革拉城已經被亞瑪力人入侵並燒毀破壞,整個城都幾乎成為廢墟了。他和自己部下的家眷都被擄去,且所有財物盡都被洗劫一空。此時,他的部下因此對大衛相當不滿,對大衛的領導造成威脅。但大衛有上帝的幫助,他先求問上帝是否該出兵去打亞瑪力人。他的求問,獲得上帝肯定的答覆。於是大衛率領軍隊去追打亞瑪力人。不但成功地救回被亞瑪力人擄去的洗革拉城的人,也救回所有被擄去的財產。
第1至5節,就在大衛帶兵跟著亞吉王去出征時,亞瑪力人來突擊、掠奪洗革拉城。這也可說是亞瑪力人的報復,因為大衛也曾經攻打他們的聚落。但亞瑪力人是「燒毀」洗革拉城,且「把所有的婦女」和「所有的人都帶走」。亞瑪力人跟以色列人之間可以說是「世仇」,這種衝突可追溯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亞瑪力人曾來攻打他們(參考出埃及記十七:8—16),甚至後來摩西法律也規定,與亞瑪力人之間的這筆帳,要留給下一代(參考申命記廿五:17—19)。
第6至8節,因為被亞瑪力人趁隙洗劫,而使大衛陷入了「窘境」,跟隨大衛去打仗的兵士都很難過,甚至想要用「石頭打死他」。他的部下之所以會這樣,可能和他們沒有辦法固守自己的家園,而遭到亞瑪力人侵入掠奪,導致妻兒被擄,財物盡失有關。何況,這群跟隨大衛的成員,身分很複雜,包括流氓都有,這可從第22節所記載的「無賴和流氓」這用語,看出大衛身邊的部下素質不一(另外可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2),這些人很容易在遇到不如意或是受到傷害時,怪罪到他人身上。但作者強調在大衛身上有「他的上帝給他勇氣」,這句話表示上帝與大衛同在,讓他在面對發生這巨大事件時,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知道要怎樣處理。大衛找祭司「亞比亞他」帶「以弗得」來詢問上帝的旨意。這也是大衛第二次用「以弗得」來詢問上帝的旨意,第一次是在非利士人攻打基伊拉城的時候。這在說明:大衛對於重大的行事,都會遵行上帝的旨意,他知道遵行上帝旨意就是最好的避難方式。在這裡大衛問上帝兩個問題:一是「該不該去追擊」亞瑪力人?二是若要追,是否能追得上?上帝給他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第9至10節,大衛帶著跟他去和非利士人出征的六百名軍隊趕緊追亞瑪力人去。在追趕的途中,有兩百個人因過度疲憊,而無法繼續和大衛一起去追擊亞瑪力人。這種帶兵的態度,也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以色列軍隊,只要帶兵官發現士兵中有人太疲憊,不論戰事多麼吃緊,也會讓兵士們停留休息,因為當軍隊疲憊時,就無法取勝於敵人。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也是大衛另一種謀略,是要留這兩百個士兵在此養精蓄銳,萬一其餘四百名軍人發生追擊上的困難,或是在前線失利,當他們轉回頭時,就可以讓這兩百名當作支援的部隊之用,以免全軍覆沒。這點也可從第17節看出亞瑪力人的軍隊兵力,遠超過大衛的部下甚多,獲得證實。
第11至14節,從第11至12節可看出大衛確實是個很有智慧的領導者。他發現一個埃及男孩,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很可能是在亞瑪力人攻擊埃及人時,帶回來的戰利品,就像亞瑪力人侵犯洗革拉城後,他們沒有殺害這城的人,而是擄走他們,且是包括大人、小孩全都擄去,主要是當作奴隸使用,要不就是送奴隸市場販賣。因此,這個埃及男孩就是在類似這種情形之下被擄去當奴隸。因為是奴隸,所以主人並沒有用比較人道的方式對待,帶他出來參與洗劫洗革拉城的戰役,卻因為他生病就丟棄他。這就是當時的奴隸可能遇到的下場。在這三天中,他都沒有任何食物和喝水,因過度飢渴導致昏倒在田野裡而被大衛的部下發現。大衛善待這個埃及男孩,給予足夠的食物,讓他可以恢復體力。這個少年人也坦承他是跟隨著主人到處去擄掠其他城鎮,而其中包括了洗革拉城。這少年人的話回應了第3節所提起的,證明洗革拉城確實是亞瑪力人所破壞的。這也說明了大衛透過烏陵獲得上帝肯定的回應,表明他並沒有瞎猜,或是有錯誤的行動。因為他先透過祭司來徵詢上帝的旨意。
第15至20節,大衛希望這個埃及男孩能成為他的嚮導,帶他和部下去追趕亞瑪力人。這表示大衛在獲得上帝的肯定答覆之後,上帝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在幫助大衛。因此,會遇上這個亞瑪力人奴隸的埃及男孩,並不是一種「巧遇」,而是有上帝在導引、安排。埃及男孩向大衛提出兩項要求:「不殺我」、「不把我交給我的主人」,讓他活下去等,這些要求大衛都接受了。亞瑪力人以為大衛無法追回他們,因此,四處擄掠、洗劫,將掠奪而來的物品是「又吃又喝」、「狂歡慶祝」,原因是他們搶劫的物品相當多,多到讓他們得意忘形。他們沒人會想得到大衛在上帝的引領之下,有能力帶兵繼續反擊過來。大衛帶著他的四百個兵士就著手攻打亞瑪力人,且是「一直打到傍晚」,這表示連連不停的攻擊,主要在說明亞瑪力人的數目很多。亞瑪力人「除了四百個騎駱駝的年輕人跑掉外」,其餘「沒有一個逃脫的」,這句話表示大衛沒有留下活口。因為這次徹底打敗了洗劫洗革拉城的亞瑪力人,也因此將所失去的一切,包括大衛的兩個妻子、部下的妻兒,以及所有遺失的財物等,全部都搶救回來。
經文:撒母耳記上 30:21-30:30 註釋:
1.第三十章21至30節:
這段經文正好說出大衛帶兵的特色,他會公平對待所有跟從他的人,不會讓前線的官兵比後勤官兵享有更多,在他的觀念中,後勤和前鋒部隊同樣重要。
第21至22節,現在大衛有如凱旋回來一樣,他帶著四百個出征的部下回到那二百名因疲憊而沒有參與擊打亞瑪力人的士兵那裡。他帶著關心問候那些等候他和其他去作戰兵士回來的疲憊兵士,但那些跟隨他去作戰的兵士,是一些「無賴和流氓」,他們看到大衛關心沒有去作戰的人,就搶先說話,希望大衛不要分戰利品給這些沒有參與作戰的兵士。
第23至24節,這兩節經文可說是這章經文的中心,說明大衛是個明智的君王、領導者。他知道怎樣照顧自己的部下,不但帶他們去搶回失落的一切,也知道怎樣照顧軟弱者。前面有埃及男孩的事件,現在他則是讓這兩百個兵士也享有戰利品,表示出大衛確實是個公正、公義的君王。他的論點是:所有的東西人人有份,駐守後方的和上陣的應該平分。後來這就成為以色列軍隊分享戰利品的基準。他會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他清楚知道,不是他們自己去打仗就會贏,而是有上帝保護與幫助才得勝。其實早在摩西時代就是這樣,當以色列人民打敗米甸人之後,就把一半的戰利品分配給出戰者,另一半分給民眾,而且強調這是來自上帝的命令(參考民數記三十一:25—27)。後來,約書亞也採取這樣的態度(參考約書亞記廿二:6—8)。
第26至31節,大衛除了要求出戰的前線士兵,和沒有去出征的士兵共同分享之外,他也帶回了許多禮物分送給「猶大的領袖們」。這些領袖就是曾在他逃亡或是尋求庇護之時,協助過他的人。有些城市在大衛逃亡藏匿在西弗時,雖然沒有直接庇護過大衛,但也都曾提供大衛財物上的支援。否則,大衛和他的部下若僅單靠西弗這個城市供養,對西弗而言是非常龐大的負擔和壓力。在27至30節等列出了一份大衛送禮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希伯崙。因為後來大衛就是在希伯崙被當地的長老們膏立為猶大的王(參考撒母耳記下二:4)。從這裡也可看出大衛確實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該怎樣建立和地方領袖們的美好關係。
經文:撒母耳記上 31:1-31:7 註釋:
2.第三十一章:
這章是記載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作戰的情形。其實,也可以將這一章直接連結在第廿八章2節之後來看。但編輯者為了讓讀者更清楚整個戰役過程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直接關係,其實,這當中所發生的事,都在說明一個中心主題:大衛,確實和掃羅不一樣;大衛有上帝的靈同在,而上帝的靈已經離開了掃羅。
3.第三十一章1至7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掃羅和他三個兒子戰死沙場的經過。這場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的戰役,正好回應了大衛不親自殺死掃羅的堅持,因為大衛認為掃羅既然是上帝所親自揀選的君王,就不可以殺害他,但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祂一定會親自處理掃羅的事(參考廿六:10)。如今掃羅果真「死在戰場」,而且以色列人在這場戰爭中死傷慘重(參考三十一:1),這也應驗了掃羅從先知撒母耳口中得到的「啟示」(參考廿八:19)。
第1節,這節開始就說「非利士人跟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打仗」,「很多以色列人被殺」,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以色列人的士兵傷亡慘重。因為到後來是連指揮官「掃羅和他的兒子們都逃跑了」。若是連指揮官都逃跑了,就可以想像:其他士兵的情況就更悽慘了。
第2至3節,這裡記載掃羅的三個兒子死於戰場,包括「約拿單、亞比拿達,和麥基‧舒亞」。連掃羅也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而受了重傷,可見戰況的慘烈。
第4至5節,當掃羅受重傷時,他要求身邊「替他拿兵器的侍衛」,拔出他的刀,將他「刺死」。掃羅的理由是:「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目中無神的非利士人凌辱我」。這句「未受割禮」,這個詞含有藐視的語氣,撒母耳記的作者在原文中一再使用這樣的語句(參考十四:6、十七:26、36,撒母耳記下一:20)。意思是指骯髒、不潔淨的人。「未受割禮」也是指「外邦人」,因為以色列人一直認為割禮是分別為聖的記號。在此,掃羅也提到他不希望受到重傷又被俘虜而遭到「凌辱」。因為在舊約聖經時代的社會,被擄的君王經常會受到極其殘忍的酷刑,例如雙眼被挖出(參考列王紀下廿五:7),手腳被斷,身體傷殘而在痛苦中過餘生,甚至會像乞丐一般必須吃勝利者桌上掉下來的食物碎渣過生活(參考士師記一:6—7)。參孫就是眼睛被刨出來,身體被銅鍊鎖住,然後在監獄裡推磨(參考士師記十六:21)。因此,掃羅認為與其如此,不如命令拿兵器的侍衛殺死他會比較好(參考士師記九:54)。因為這是有關生命尊嚴的事,他不要苟且偷生。可是這拿兵器的侍衛「非常害怕,不敢做」,結果掃羅就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不過在撒母耳記下第一章6至10節卻有不同的資料,說是一個年輕的亞瑪力人向大衛表示,他聽到掃羅這樣的請求之後,想到反正掃羅也活不了了,於是就如他所願的「殺了他」。
第6至7節,這裡說「在那一天」掃羅和三個兒子,以及身邊隨從的人「全部陣亡」。這也在暗示著掃羅王朝的結束。這節說出在掃羅統治之下的耶斯列谷之整片區域的人們,因為害怕成為非利士人的奴隸,都逃出城外往其他以色列人城鎮去避難,因此,非利士人很輕易的就佔據了所有以色列人的城邑。這些城邑是在掃羅最興盛的時代奪取下來的(參考十四:47)。現在再次淪落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經文:撒母耳記上 31:8-31:13 註釋:
4.第三十一章8至13節:
這段經文記載非利士人用很殘酷的手段對待戰死沙場的掃羅,但有情義的雅比城居民卻想辦法將他的屍體取下火化並且將骨灰埋葬,表達對掃羅的感恩。
第8至10節,非利士人到沙場上去剝被殺的戰士的戰袍,這是古代打仗勝利後必有的動作,特別是戰袍很重要。因為袍子上有許多的護身設備,例如鐵片、刀劍、弓箭等,這些物品通常都是士兵們的隨身之物,在當時都是屬於昂貴的戰爭物資。結果才發現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他們看見掃羅的屍體就將他的頭給割了下來,這跟大衛割下代表非利士人的歌利亞的頭是相同的意思(參考十七:51、54)。但這節的記載和撒母耳記下第一章10至16節的記載不同;在撒母耳記下是說將掃羅的頭割下來的,是一位亞瑪力人的年輕人。他割下掃羅的頭,原本是為了要去向大衛請功領賞的。結果不但沒有拿到獎賞,反而被大衛以殺死上主選立的王下命令殺死。他們那樣做,除了是派人去分報消息給人民外,也報給他們的神明知道,接著又把掃羅的武器放在女神廟中,把掃羅的屍體釘在「伯‧珊」得城牆上。這種作法也是古代羞辱戰敗敵對陣營者的一種方法,也是當時的人最懼怕的一種懲罰方式——曝屍。是讓屍體曝曬在日光下,很容易就會發臭、生蛆,用這種方式來羞辱敵人。其實,這種方式也是在褻瀆敵人,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嚴厲的創傷。古代的人也認為一個人死後,若是無法安葬,將會無法使後代得到幸福(參考列王紀上十六:4)。
第11至13節,「基列境內雅比城」,這是在約旦河東,屬於瑪拿西支族境內的一個市鎮。這裡的以色列人持著感恩的心,想盡辦法將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從「伯‧珊」的城牆上「取下來,帶回雅比」,並且將之火化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可能因為掃羅曾經帶三十三萬以色列軍隊,去抵抗亞捫人對該城的恐嚇與侵犯(參考十一:8—12),雅比城的人民以此表達他們對掃羅救命的感恩。
這裡有較難瞭解的地方,就是有關火化掃羅和他兒子們的屍體,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將屍體火化是一種懲罰(參考利未記二十:14、廿一:9,阿摩司書二:1)。但是,雅比城的居民這種火化方式處理掃羅和三個兒子的屍體,應該是用尊敬的心才對,他們還將掃羅和三個兒子的骨灰埋葬在「城裡的柳樹下」。後來,大衛又將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骨骸,遷移到故鄉便雅憫境內的洗拉,和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葬在一起(參考撒母耳記下廿一:13—14)。大衛只遷移掃羅和約拿單的,原因是他跟約拿單有「生死之交」的特殊關係。當然,掃羅是上帝揀選的君王,即使掃羅過去曾一直想要謀害大衛,但大衛還是依然秉持尊敬上帝揀選的君王,給予最高的尊敬。雅比城的人民甚至為掃羅的死「禁食七天」,表示該城的人對掃羅最高的懷念。大衛後來在聽到掃羅的消息時,也一樣表現出以色列人最悲傷的方式——撕裂衣服、禁食(參考撒母耳記下一:11—12)。
5.結語:
這場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的戰役,在以色列的官方歷史也有記載,而且內容幾乎相同(參考歷代志上十)。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歷代志作者對掃羅和他兒子的死,作了非常重要的評語說:「掃羅死了;因為他對上主不忠,沒有聽從上主的命令。他求問死人的靈,而不求問上主,因此上主擊殺他,把王位給了耶西的兒子大衛。」(歷代志上十:13—14)
重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