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 1章1節 到 1章5節   背景資料  下一筆
路得記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這一章主要是介紹以利米勒這個人的家庭發生了變故,然後開始談到他的遺孀拿娥美帶著堅持跟隨她返回故鄉的摩押媳婦路得。在這章中,很清楚看到這位摩押女子路得對約的堅持,也透過路得的生命告白,可看到上帝→人→土地之間的緊密關係。

2.第一章1至5節:
這段經文也是此本經書的序言,介紹故事的背景,但就像前面介紹此卷經書時有說過的,所謂「士師治理」的時代,並不見得就是真實背景,很可能是借用罷了。

第1至2節,「很久以前」,這是寫小說的方式,也在說明是個故事題材。「士師治理」的時代,這個名詞是從士師記第二章16節「上主為以色列人指派士師來領導他們,解救他們脫離侵略者」這節經文來的。年代大約是在主前1380至1050年之間。只要一提到「士師」,意思表示那是一個甚為混亂的世代,當時以色列人民心中已經離棄了上帝、違背上帝旨意(參考士師記二:11、17、19、三:7、12、四:1、六:1、八:33—34、十三:1),也因為這樣,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幾乎完全淪喪。

再者「士師治理」的時代,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景象,就是「以色列沒有君王」(參考士師記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這也反應出當時的社會呈現動盪不安之因,就是沒有人在治理,人人都依照自己喜歡的去做,沒有整體社會的規律。

「伯利恆」,原本的地名含有「糧食之倉」的意思,但如今卻出現了「地方上發生饑荒」,這種饑荒,很可能不是氣候帶來的欠收而有糧荒,很可能是人為的因素,例如囤積或是社會動亂不安使作物無法按時播種或收割導致的結果。

「以利米勒」,這名字原文的意思是「上帝是我的王」(參考士師記八:23)。這名字之意,與他帶全家去摩押避難呈現極為明顯的對照。「拿娥美」,這名字的意思是「愉快」、「甜美」。

因為饑荒,以利米勒帶著全家移民去「摩押國,暫時住在那裡」,表示他們原本只是單純去避難,並不是要久居或移民。「摩押」,這是指羅得和他的女兒亂倫生下來的孩子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7)。在以色列人民的眼中,這種族群是很「骯髒」的,加上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期間,曾受到摩押人誘惑而離棄上帝的旨意,犯了淫亂罪,為此有多達二萬四千人遭遇到瘟疫疾病的懲罰(參考民數記廿五:1—9),因此,摩押人長久以來就是以色列人民眼中很不潔淨又帶有世仇的對象,所以規定不讓摩押人進入上帝的聖所參加聚會(參考申命記廿三:3)。以利米勒可能原先想到的是暫時去寄居,避過飢荒的生活困境。

第3至5節,以利米勒也想不到這次去摩押暫時寄居,竟然是長達「十年」之久。不但如此,他的孩子瑪倫和基連也在當地分別「娶了摩押的女孩子——娥珥巴和路得」為妻。但在十年後,包括以利米勒和他的兩個孩子瑪倫和基連都相繼去世,而最悲哀的是留下三個女人,都是失去了丈夫。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路得記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