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8章1節 到 8章12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17.第八章:
在第七章有提到當基甸帶領三百個士兵去對抗米甸人、亞瑪力人等十三萬五千大軍時,後來也有拿弗他利、亞設、瑪拿西,以及以法蓮等支族的人加入,甚至以法蓮的軍隊的還俘虜了兩個米甸人的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並將這兩位首領斬首之後,將他們的頭顱帶到約但河東案給基甸。這一場仗可用一句「大獲全勝」來形容,原因這是上帝帶領他們,為他們打仗才有的結果。

接續第七章,這第八章談到疏割城的人曾因拒絕幫助基甸和他的軍隊,結果基甸在打勝仗之後,回頭來嚴厲懲罰該城。而當基甸打敗了敵人回來後,大家要擁護他出來當王時,他拒絕了,並且也表示他的後裔都要拒絕,但卻沒想到,基甸竟然要求以色列人民交出他們的金耳環之後,他卻用這重約二十公斤的金耳環雕製了一座偶像,放他的家鄉讓人民去膜拜,導致後來所有以色列人民離棄了上帝,這是非常糟糕且是嚴重錯誤的一件事。

18.第八章1至12節:
這段記載以法蓮族的人對基甸比較晚通知他們感到不悅,以及後來基甸請疏割城的人給予物資協助被拒之事。

第1至3節,由於以法蓮人並沒有被揀選直接參與攻打的行列,他們對此事頗有怨言。「搶功」,正好說出人的軟弱。基甸並不因為此次戰役成功而居功,他深知是上帝與他們一起親自作戰。因此,他用「我所做的怎能跟你們相比」來滿足以法蓮人的面子需求。在這裡,基甸很聰明說以法蓮人已經逮捕了米甸人的首領俄立和西伊伯,這比基甸族人更有功勞,只因為這句讚美的話,以法蓮人就感到滿足。其實,若將以法蓮人的事對照第十二章1至7節,就會明白以法蓮人其實是很怕戰的,常常在戰場上「落跑」。但卻喜歡搶功勞。

第4至6節,由於追打米甸人太過激烈,且路程過遠,使得基甸在補給上出現困難,因此,他在抵達疏割城時,這三百個兵士已經是筋疲力倦,需要補給食物,因為這三百個人的軍隊並不是為了要遠征或長期抗戰,而是為了要突擊。為了繼續追逐米甸逃兵,因而需要補給。於是他請求疏割城裡的人給予一些麵包。但疏割城的人認為基甸並沒有抓到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因而拒絕給予任何補給。

這裡出現米甸首領的名字和第3節所提的不相同,可能是因為資料不同之故。

第7至9節,不僅疏割城的人拒絕基甸這項請求,當基甸帶兵繼續往前追逐抵達比努伊勒時,該城的人也同疏割城的人回答相同。這讓基甸大感憤怒,而決定等他凱旋回來時,一定要消滅該城的人,並且嚴懲疏割城的居民。

第10至12節,這段經文可看出當時米甸等盟軍共計有十三萬五千人之眾,但已經有十二萬人陣亡,這是相當恐怖的慘敗。對照一下基甸的軍隊只有三百人,二者之間的差距多達四百倍,但米甸盟軍失敗了。這再次說明真正使人打勝仗的,不是倚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帝。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士師記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