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3章1節 到 3章19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7.第三章: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章更進一步地以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先知摩西作為例子,說明耶穌與摩西之間的不同,這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這點是非常重要。因為在早期教會中,盛傳舊約時代有摩西,新約時代有耶穌,這樣的看法就是將舊約時代的摩西和新約時代的耶穌放在同等位置上。這種觀點也經常出現在今天的基督徒中,一般的說法是:舊約有「摩西五經」,記載上帝救贖的恩典。新約有「四福音書」記載上帝拯救的愛;舊約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那奴隸之地埃及,新約有耶穌基督為「新的以色列」(指基督徒而言)贖罪脫離因罪綑綁而變成奴隸;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祭司,而耶穌則是為新以色列人民獻身為祭。這樣的看法在早期教會存在,也在今天的基督徒中被引用。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要糾正這種看法,認為這樣的認知是錯將耶穌的救恩和摩西當作相同等質看待。作者從第三章1節開始直到第四章十三節,都是在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第1節,這節一開始就說耶穌是「使者和大祭司」,這是基督徒信仰上要「宣認」的。

    所謂「使者」,這字與「使徒」同字,意思是指「奉差遣的人」。耶穌自己就曾多次說他是「奉差遣」到世上來的(參考馬太福音十:40、十五:24,馬可福音九:37,路加福音九:48,約翰福音四:34、五:24、30、36—38、六:38)。

    「大祭司」,耶穌就是「大祭司」,然後在第四章14節再次提起,這點也是希伯來書最大的特點。所謂「大祭司」,指的是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含有「中保」之意。在舊約時代,祭司的制度分成三級;一是大祭司,二是祭司,三是利未。摩西的時代,亞倫就是大祭司,是所有祭司中最高位階者,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是「永遠作大祭司」(參考六:20),勝過亞伯拉罕,像麥基洗德一樣。

第2至6節,作者在這段經文中用摩西和耶穌作一比較;摩西只是上帝的僕人而已,而耶穌卻是上帝的兒子。作者之所以會用摩西作比較,可能是當時的局勢對基督徒很危險,迫害的消息頻傳,許多信徒心裡不安,甚至在那些皈依耶穌的猶太基督徒中,有些人想要重新返回猶太教,因此,作者以摩西來比較,為的是要讓猶太基督徒知道,他們最尊崇的偉大先知摩西,也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而已,但耶穌卻有更高的身分,他就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的愛子。

另一方面,作者也用人能建造房子作比喻,說上帝建造的是整個宇宙萬物,祂比整個受造的宇宙萬物都更有榮耀。所謂的「房子」,是在比喻以色列民族,而「上帝創造萬物」則是在比喻全體人類,指的是包括一切族群,不是單指以色列民族而已。這樣就很清楚有了區分;摩西是為了以色列民族受上帝差遣成為僕人,而耶穌則是受差遣成為所有人類的救主,這就是第3節所說的「耶穌比摩西配得更多的榮耀」,其意在此。

「如果我們堅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氣,我們就是上帝一家的人」,這句話非常重要,對受到迫害而有揮心想要放棄信仰的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句很重要鼓勵的話,在告訴他們信仰是需要堅持的,是需要勇氣的。

第7至11節,從這章第7節起,直到第四章13節止,是希伯來書的第二段「警告」經文。這段第7至11節的詩歌,是引用詩篇第九十五篇7至11節,也是一段和出埃及事件有關的簡略史詩,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七章1至7節。

人「如果聽見上帝的聲音」,卻還「頑固」,就會像早年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時,心硬而背叛上帝,甚至一再懷疑上帝的救恩,引起上帝的忿怒,結果當時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得以進入應許的迦南地,其餘的人都死在曠野中(參考民數記十四:29—30)。這裡所說的「安息」,表示上帝的賜福。而迦南地就是上帝要賜福給他們的流奶與蜜之地。

第12節,這節說「心思敗壞,不肯相信,背離了永生的上帝」,這都在說明當時的環境,已經讓很多人不願意,或是不想持守原本已經領受到的信息。作者提出警語,要他們「謹慎」,不要陷入迷惑。這裡的「心思敗壞」,也在表示放棄上帝的救恩。認為人間的力量才是真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第13節,「為罪所迷惑,心腸剛硬」,這表示聽不下上帝透過耶穌帶來的拯救信息。作者提醒大家要「趁著」還有「今天」的時候,趕緊回心轉意來信靠耶穌。同時,所有的信徒都有彼此相互關懷的責任,要「勉勵」那些心思軟弱的信徒。這節也可看出作者有「末日」的觀念,特別是在那個迫害很嚴厲的時代,作者這種「末世」觀念更為突顯。

第14節,這節可對照第6節來看;在第6節說堅持所盼望的信念和勇氣,會成為上帝一家的人,在第14節這裡則是成為「基督的同工」,因為是在參與福音宣揚的工作,而這也是一份極高的榮譽。

第15至18節,這段經文再次重複敘述第7至11節所說過的,也可參考民數記第十四章26至35節。

第19節,說明對上帝有懷疑的人,就是信心不足的人,這樣的人無法享受到上帝的賜福。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希伯來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