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8章1節 到 8章15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20.第八至九章:
這兩章都是談到有關為耶路撒冷教會困苦的信徒籌募捐款的事。在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最早的一間教會,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7b)他將捐助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這件事,看成是一種「彼此分享」的信仰行為。他給以弗所教會長老的最後贈言有這樣的話說:「我在各種事上給你們留下榜樣,告訴你們應該這樣勤勞工作來幫助軟弱的人。要記得主耶穌親自說過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

21.第八章:
在前一次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他曾建議過他們這樣做:「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每星期天,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1—2)所謂「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可參考加拉太書第二章10節所提起的,要「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這句話,使徒保羅說這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們同意派他去到外邦地區傳福音時,給他的一個責任,使徒保羅一直將此事掛念在心中。往後,使徒保羅無論到哪裡去傳福音,一直都紀念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姊之生活需要。有關這件賙濟之事可能與使徒行傳在主後第44年至46年猶大地區發生的大饑荒有關(參考使徒行傳十一:27—30),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遇到極大的迫害所致(參考使徒行傳八:1—3)。

22.第八章1至15節: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對哥林多教會一再提起有關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問題?並且要他們在每次聚會的時候,都能事先準備好,「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2)這必然是他早在第一次到哥林多開拓教會之時,就已經提起過這件事,且已經開始在進行了。因為他對亞該亞的信徒提起哥林多教會信徒在這件事上的熱心,引起亞該亞的信徒熱烈的反應,跟著學習(參考哥林多後書九:2—3)。不知是甚麼原因導致原本是最早回應使徒保羅這項呼籲的哥林多教會,在這項事工上的回應突然冷淡或是疏忽了下來,於是使徒保羅就用比較積極的語氣和態度來鼓勵他們,除了在第九章提起亞該亞教會的信徒向他們學習之外,也清楚地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及早準備好預定要捐款的錢。

第1至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看起來是在鼓勵哥林多教會為貧窮人的需要捐款救助,但卻是對馬其頓教會的信徒讚譽有加。說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是「在極度的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且他們是慷慨到「竭盡所能的,甚至是超過了他們的力量」(第2至3節)這表示馬其頓教會確實是有依照使徒保羅的教導去做,當然使徒保羅這樣說,也是期盼哥林多教會能學習馬其頓教會的信徒,一樣積極濟助貧困者。

馬其頓的教會,是包括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教會,另外在庇哩亞也有基督徒聚會(參考使徒行傳二十:4)。這些都不是很強壯的教會,但卻在愛心的表現上有美好的見證。使徒保羅特別提到馬其頓的教會經歷了「患難」,且是「受到嚴重的考驗」,這可從腓立比書第一章29節,以及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章6節、第二章14節、第三章3節等處經文看到。雖然沒有詳細敘述受迫害的內容,不過卻可以知道這地區的教會已經遇到了信仰考驗。在使徒行傳第十六至十七章則記載使徒保羅因為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等地方傳福音時,受到牢獄與威脅之災,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這些教會的信徒還是充滿著信心、喜樂。也因為這樣,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是心甘情願地主動要參與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而他們自己並不是很富裕,甚至本身也很貧困,但卻願意伸出援手參與,這點讓使徒保羅深受感動。如果貧困的馬其頓地區教會信徒能夠這樣做,那麼,比他們更富裕、更有信心、口才、知識等的哥林多教會應該有更美好的見證才對。這就是使徒保羅以馬其頓教會信徒的見證在鼓舞、激勵哥林多教會的原因。

第6節,這節提到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是託提多帶到哥林多教會去,並且協助他們完成這件已經超過一年的救助工作。使徒保羅稱這件救助的工作,乃是一件「善事」。

第8至9節,使徒保羅不想要定甚麼規則來進行這項救助的工作,因為若不是出自心甘情願的舉動,就不會有多大的意義。他以耶穌讓自己變為「貧窮」,就是要使信他的人的生命變成富足。這也是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書信中所提起的,有了耶穌,就是擁有一切,過去看為富足,都將之看成有虧損(參考腓立比書三:7—8)。在這裡的「貧窮」與「富足」,都不是指物質、財富上的,而是指上帝的救恩之層面說的。

第10至12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出這項捐款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之需要,在哥林多教會已經進行一年時間了,顯然還沒完成。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兄姊,如果真的有愛心,那麼就應該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而且是會主動。使徒保羅相信他們是一間可以有很好見證的教會,因此,他對這樣的教會只想強調一點:要堅持把這項事工用實際的行動將愛實踐出來。他提醒他們,只要是真心的捐助,都將成為上帝悅納的果實。

第13至15節,這段經文說出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內涵之一,就是分享。這是分享最好的方法,就是彼此互相幫助開始,而這也是減少負擔最好的方式。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自己富足的時候,會幫助那些欠缺的人,而等到自己有需要時,那些接受幫助的人若是已經富足,他們自然會回報過來。使徒保羅也在這裡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沒有人會永遠富足,也不會有人永遠貧窮,因為人的環境會改變。因此,現在富足的人就應該會想到欠缺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會有欠缺。

第15節是引用舊約出埃及記第十六章18節的資料,也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的經驗。那時,他們在曠野撿拾嗎哪,上帝要摩西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撿所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但以色列人民當中有人因為貪心,撿拾太多,結果撿多的人,並沒有留下甚麼,撿少的人,也沒有任何欠缺,大家都一樣足夠。貪心,是敗壞一個社會、團體最快的酵母,貪心,也在表示對上帝沒有信心。知足,表示知道上帝會賞賜,也在表示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知足是建造一個和諧團契生活的主要因素。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哥林多後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