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11章16節 到 11章33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33.第十一章16至33節:
這段話可看出使徒保羅心中的感觸是相當深刻的;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在攪亂哥林多教會的「假使徒」們,為了討好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只會一味地說諂媚的話討好他們,盡說些「屬世」的價值觀,而不傳真實的福音,這才是嚴重的問題。所謂「屬世」的價值觀,指的就是以「使徒」名份等之類的名號,把人當作權威,卻忘記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使徒保羅譴責哥林多教會竟然能容忍這樣的事存在!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教會的存在不應該是談些「屬世」的事與物,而是要傳耶穌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信息。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很諷刺的話,旨在諷刺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的假使徒。在使徒保羅的觀點中,傳耶穌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人,往往被人認為是荒唐、羞恥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2—24)。但在上帝的眼中,這耶穌釘十字架的信息卻是上帝拯救的信息。

第18至19節,哥林多教會內很多人都在跟著這些假使徒吹噓,使徒保羅看不下去,也說要說些跟他們一樣、其實是很愚蠢的話,那就是忘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只會誇耀自己的功勞。使徒保羅在第18節這裡指出在哥林多教會裡,那些在誇口的人,是「拿屬世的事來誇口」。所謂「屬世的事」,指的就是第20節所提起的五項迫害與苦難。

第20至22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地譴責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允許這些假使徒在教會中,就是一種羞辱,是極大的錯誤,是非常不應該的事。第20節這裡使徒保羅提起哥林多教會受到這些假使徒五項迫害與苦難,卻還能容忍,這是他無法理解的事,這些包括了(1)被奴役、(2)被人佔便宜、(3)被陷害、(4)被輕視、(5)被打耳光等。使徒保羅就用極盡諷刺的語句說自己感到很「慚愧」,因為他認為自己「好像」沒有這樣的勇氣接受上述這樣的苦難和迫害。

第22節的「希伯來人」,這個稱呼通常是外國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帶有鄙視的意味,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被看成是生活水準較低的民族(參考創世記三十九:14、17、四十一:12、四十三:32、四十六:34,撒母耳記上十三:19)。他們很少說自稱是希伯來人。只有在與外國人談話時,為了表明族群的不同,會自稱是希伯來人(參考創世記四十:15,出埃及記二:7、三:18)。在新約聖經中,所謂「希伯來人」,指的是那些說亞蘭語的猶太人。若是比較廣義的說法,也指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使徒保羅自稱是「血統純粹的希伯來人」(參考腓立比書三:5),以這一點來看,則所謂「希伯來人」,是含有種族純潔的意思在裡面。

第23至29節,使徒保羅也以跟他們「玩一下」誇口的「遊戲」,述說一下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向那些在自誇的「假使徒」也誇耀一下他的經歷。也是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羅所歷練過的迫害,實非一般傳道者所能比擬。使徒保羅不但是正宗的猶太人,且還是受過相當高深的教育和訓練的經學教師(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廿六:4)。他提出自己受過的迫害,只是為了要說明一件事:這些受難,都是為了主耶穌的緣故,耶穌已經死在十字架上,他是為了大家的罪而死,這樣,因耶穌的死所救贖的人有甚麼好誇耀的呢?沒有!

第24節這裡說「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這是因為摩西法令規定不可超過四十下(參考申命記廿五:3)。

第30至33節,使徒保羅說寧願誇耀自己軟弱的事,這正好說出那些只會誇耀自己很有功勞的假使徒相反的信仰態度。因為當一個人不承認自己有軟弱需要上帝的扶持、幫助時,這樣的人是離上帝很遠、很遠的。他特別提到真正該被稱頌的,就是「主耶穌的父上帝」,這位上帝才是鑒察人內心世界的上帝。第32至33節,使徒保羅提到說「亞哩達王」要抓他。這位亞哩達王就是亞哩達四世,主前9年至主後40年掌管阿拉伯「拿巴提」(Nabataeans)這個國家的君王。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大馬士革是敘利亞的範圍,但羅馬皇帝加利古拉在位時代(主後37至41年),他將大馬士革劃入拿巴提的附庸,交給亞哩達王管理。使徒行傳第九章22至25節記載使徒保羅在大馬士革傳福音時,因為得知有人要殺害他,在他門徒的協助下,利用夜晚將他放在籃子裡從城牆上縋下,才得以逃脫。也可能是這件事的經驗,使他心中一直感到羞愧,這時候再次提出,不僅反省了自己,也用來羞辱那些誇耀自己多麼勇敢的人。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哥林多後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