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16章1節 到 16章13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1.第十六章:
從這章開始是介紹以色列出現一個新的王——大衛。這也在說明上帝已經確定要廢除掃羅,另立一位新的王來替代他的政權。但掃羅並不是隨即被上帝廢掉,而是後來在跟非利士人的戰役中,掃羅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受了重傷,最後,他拔出自己的刀,「伏在刀上自刺而死」(參考三十一:3—4)。因此,從這章開始,撒母耳記上的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在介紹這位新的王大衛,並且特別說明當掃羅知道大衛要接替他的王權時,便想盡辦法要阻止此事的發生。既然這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就算使盡所有的力量,也無法阻止。

這章也是接續第十五章的觀點,記載對君王制度的設立,表示反對的意見。作者一再強調一個基本觀念:只有上帝才是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君王。因此,上帝有權膏立掃羅,也就有權廢除掃羅的王權。同樣的,上帝決定膏立大衛來接替掃羅時,也是在表明真正領導以色列人民的是上帝。

2.第十六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先知撒母耳得到上帝的啟示,去伯利恆為膏立耶西的兒子大衛為王。但這次膏立大衛的行動,就像上次撒母耳膏立掃羅王一樣,並不是在以色列全體代表面前膏立的,而是在伯利恆舉行,只有伯利恆的長老和耶西家人出席而已。

上帝揀選掃羅時,他是便雅憫支派的人,他的家族在便雅憫支派中算是弱小的(參考九:21)。同樣的,這次上帝揀選大衛,他是耶西家裡最幼小的一個孩子。這說明了揀選的意義,並不是在於人的條件,而是在於上帝的旨意。上帝要看的不是人的外表,祂所看重的是人的內心。

第1至3節,在第十五章11節有記載先知撒母耳知道上帝要廢除掃羅之後,很難過,一再地為掃羅向上帝祈求。但並沒有獲得上帝的同意。現在上帝要先知撒母耳去伯利恆耶西的家,上帝已經在耶西家找到一位新的王。上帝要先知撒母耳借用獻祭的方式,聽從上帝的旨意行事。

第4至5節,撒母耳遵照上帝的話做了。他到伯利恆也邀請當地的長老和耶西的子們出席他的獻祭禮儀。

第6至7節,先知撒母耳看見耶西的大兒子「以利押」(參考十七:13),以為他就是上帝所要揀選的對象。但是上帝的回答卻不是這樣,因為上帝不是看外表,而是看人的內心。這樣的信仰觀念後來也成為以色列人的一句格言,經常被用來勸勉子女(參考歷代志上廿八:9,詩篇廿六:2,箴言廿四:12、三十一:30,耶利米書十一:20,路加福音十六:15,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

第8至10節,這三節經文描述耶西連續把他的七個兒子都叫來見先知撒母耳,卻沒有一個是上帝所揀選的對象。

第11至13節,因此,先知耶利米問耶西還有誰?他說還有一個最小的兒子是大衛,但他在外面放羊。先知撒母耳要耶西將大衛帶來。結果上帝告訴先知撒母耳,大衛就是他所要揀選的對象,就這樣,先知撒母耳在長老和耶西及家人的面前膏立了大衛。作者特別強調說「上主的靈立刻支配大衛」,且是從先知撒母耳油膏大衛的那天起,就「與他同在」,這都在說明上帝受揀選抹油的人,必定有上帝同在,就像上帝與先知撒母耳同在一樣。在先知運動中,上帝揀選出來的先知,也都會用這句「與他同在」來表明上帝一定會與祂所揀選的僕人在一起(參考出埃及記三:12,申命記三十一:23,約書亞記一:5、9,撒母耳記下七:7—9,以賽亞書四十一:8—10,耶利米書一:8、18,但以理書五:14,路加福音一:28)。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上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