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15章10節 到 15章35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24.第十五章10至35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出先知撒母耳明確指出掃羅的問題所在,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這是上帝所不能允許的態度。因為設立君王制度,就是要君王聽從上帝的旨意帶領以色列子民,就像上帝所選派的牧者一樣。若是沒有聽從上帝的命令,主人會隨時更換這些被揀選出來的領導者。因此,可以這樣瞭解:聽從上帝的旨意,依照上帝的旨意去行,是整本聖經的教導。

第10至14節,先知撒母耳聽到上帝不喜歡掃羅時,感到相當懊惱、憂慮。在第11節的這句「撒母耳很不高興」,在《中文和合本》用「撒母耳便甚憂愁」,《台語版》聖經用「撒母耳真慼心」,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用「撒母耳感到不安」。因此,這句「撒母耳很不高興」,指的是先知撒母耳對掃羅違背上帝的行為感到相當不悅之意。他特地為此事整夜向上帝祈求,為的是希望上帝能寬恕掃羅,究竟掃羅是第一位被他膏立的國王。但掃羅顯然不知道上帝已經不高興他違背命令,還在「迦密」這個地方「築了一座紀念碑」,用來紀念打敗亞瑪力人。他不是築一座祭壇獻祭給上帝,以感謝上帝。而是建造一座紀念碑,紀念這場戰事。先知撒母耳為了這件事特地去找掃羅,他對先知撒母耳表示自己已經有「遵守了他的命令」,但先知撒母耳很質疑地說:「是嗎?」這是一句高度懷疑的話。因為他聽見有牲畜的叫聲。

第15節,這節經文說出了掃羅所想的,正好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掃羅辯解說「留下最好的牛羊,為的要當牲祭獻給上主」,他顯然是想要改變了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完全順從上帝的旨意。再者,他沒有承認是自己下命令,要將這些動物牲畜留下來,而是說「我的軍隊」,顯然是在推卸責任。

第16至19節,先知撒母耳聽到掃羅這樣解釋之後,用很生氣的語氣要他「住口」,然後將上帝啟示他的話告訴掃羅。在這信息中有幾個重點:
一是掃羅的王位是上帝所選立的,並不是他平白可得到的,或是他有甚麼可被膏立為王的條件。

二是上帝的命令相當清楚,要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聖戰」。也就是為上帝而戰。

三是先知撒母耳清楚指出掃羅「急急忙忙地掠奪戰利品」,這節說出掃羅前面所說「要當牲祭獻給上帝」的話,根本就是欺騙、不誠實的推託之詞。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用來獻祭,但建造紀念碑榮耀自己,這樣,在獻祭時,就很容易會自己扮演「神明」的角色。這也是這裡所說「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的意思。

四是這句「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在舊約聖經中通常都是指敬拜偶像的行為,或是嚴重違背上帝的旨意。當作者用「上主看為邪惡的事」,指的就是這位君王沒有專一的心敬畏上帝。
第20至21節,掃羅聽了先知撒母耳的話之後,他再次辯解說是他的軍隊沒有依照命令行事,換句話說,他並強調自己都依照上帝的命令行事。

第22至23節,這兩節詩歌說出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也是掃羅故事的中心。「順從比祭物更好;聽命勝過獻上最好的羊」,這句子可參閱以賽亞書第一章11至17節;耶利米書第六章18至20節;何西阿書第六章6節;阿摩司書第五章21至24節;彌迦書第六章6至8節等經文。先知的文獻都在強調聽從上帝的話,遵行上帝的旨意,遠比獻祭和熱烈的敬拜禮儀更為重要。第23節的「背叛」,等於是和上帝敵對一樣,這是指違背上帝的旨意,這種行為就跟「行巫術」一樣嚴重。這種行為在摩西法律中是嚴厲禁止的(參考利未記十九:31,申命記十八:10—11)。而「傲慢跟拜偶像一樣有罪」,這是因為傲慢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會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

第24至26節,掃羅聽到先知撒母耳這樣的指責後,他終於承認自己「犯罪了」,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和先知撒母耳的指示。他更坦承是因為怕人民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因此,他盼望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因為掃羅清楚知道,若是有先知撒母耳陪伴著他去吉甲,以色列人民對他的尊崇會加分;相對的,若是人民發現先知撒母耳和他決裂了,一定會影響到他在以色列人民當中的形象和領袖權威。但先知撒母耳剛開始拒絕了這項請求。並且明白地讓他知道上帝已經厭棄他,不要他再作以色列人民的王。

第27至29節,當先知撒母耳決定離開掃羅時,他趕緊拉住他的衣服,沒有想到就這樣衣服「撕裂了」,這也表示先知撒母耳和掃羅之間的關係決裂了,也象徵著以色列王國和掃羅的關係有了裂痕。第28節的這句「賜給一個比你更好的人」,已經為後來大衛被膏立為王留下一記伏筆。

「上帝不說謊,也不改變主意」,這句話可參考民數記第廿三章19節;詩篇第一一○篇4節;耶利米書第四章28節。所謂「不改變主意」,是指上帝的計劃,必定會依照時間完成。

第30至33節,掃羅再次承認自己犯罪。但他請求先知撒母耳陪他回去吉甲獻祭敬拜上帝,好讓人民看見他和先知撒母耳之間有和諧的關係。先知撒母耳同意掃羅的懇求,陪他去吉甲祭壇獻祭給上帝。但這並不表示他同情掃羅,或是接受他的請求,而是如第32至33節所記載的,先知撒母耳是要去執行亞瑪力王亞甲的死刑。

第34至35節,先知撒母耳決定離開掃羅,而掃羅則清楚知道,沒有先知撒母耳的支持,他在人民中將失去領導地位。在當時,雖然已經設立了君王制度,可是先知的角色在以色列人民中依然是最重要。一直到第十九章24節掃羅才再次見到先知撒母耳。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上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