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 5章1節 到 5章14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9.第五章:
早期教會在信仰上遇到極大的迫害,導致有不少信徒因此喪失了生命,也有不少信徒生命遇到極大的苦難,於是使徒的書信中就一再地鼓勵信徒,要堅忍到底,並且告訴他們:對那些至死都堅持不變的信仰者,上帝必定會給予最美好的獎賞——上帝要成為他們的上帝,要親自牧養他們,並且讓他們享受永恆的生命(參考啟示錄七:15—17)。詩篇第廿三篇相當清楚表達上帝就是牧者,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的羊群。在上帝這樣的好牧者帶領之下,屬於上帝的子民之羊群,不用擔憂生存的問題,也不用懼怕遇到生命的困境,因為有上帝在庇護、帶領著。

這種以上帝親自當牧羊人來牧養這些屬於祂的羊群,就是以色列人民一直存在的信仰認知:上帝是他們民族的牧羊人;他們是屬於上帝的羊群。上帝親自牧養,等於在說明生命不再有苦難,也不會有任何恐懼,因為上帝就是賞賜生命的主,也是最好的庇護者。先知以西結就曾在他那時代提出了上帝就是以色列人民的牧者這樣的看法,使他們不會「在暗無天日、多災多難的時候被驅散到各地」,不但這樣,上帝還要領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山間和溪畔,在青綠的草場牧養他們」,讓以色列人民可以安心生活。先知以西結傳出上帝對以色列民族最重要的一句宣告就是:「『你們是我的羊,是我草場上的羊群。你們是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上帝。』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以西結書三十四:31)

耶穌基督就曾用這種牧羊人和羊群之的親密關係,來形容他和跟隨者之間不可分離的情景(參考約翰福音十:1—16)。他甚至說到好的牧羊人會為了羊群的安全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彼得前書作者現在也用這種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特殊來勉勵信徒,要學習當個好的牧羊人來對待所有的羊群。

第1節,這裡提到「長老」這個詞,就可以看出早期教會已經發展出一個很有系統的組織,「長老」們不僅是教會中的中流砥柱,也同時看到「長老」在早期教會裡已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參考使徒行傳十一:30、二十:17)。至少可看到「長老」在當時已經是牧養教會的工作者。

使徒保羅在早期開拓教會時,也是用「長老」的制度來管理教會,他對教會在推選「長老」的事上有嚴格規定(參考提摩太前書三:2—7,另外參考提多書一:6—9)。使徒保羅每傳福音到一個地方,成立教會之後就會設立長老來牧養該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四:23,提多書一:5)。因此,可以理解早期的教會有長老並不是很稀奇的事。

但要注意的是彼得前書的作者特別強調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見證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並不是要強調自己的權柄,而是要見證耶穌基督的受苦。

彼得前書作者說要與大家「分享將來的榮耀」,表示這種榮耀是屬於未來的,並不是眼前看得見的。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事:如果見證耶穌基督的苦難而受難,則這些苦難都將成為將來耶穌基督再臨時,要領受耶穌基督復活之榮耀的證據。

第2節,「牧養上帝所付託你們的羊群」,且必須出於「甘心樂意」,這也是獻身傳道的第一要件。使徒保羅描述耶穌基督是:「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7—8)這也是為甚麼他要大家學習耶穌基督的這種心境(參考腓立比書二:5),因為這樣才能使福音成為甘甜的果實。

再者,因為有甘願獻身之心,人才會不計較報酬多少,也才會「自動自發的事奉」,這一點是非常確實的。只有不心甘情願之下,人就很會計較。這從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就是早期教會中有些長老擔任著傳道的工作並不是很心甘情願,或是對金錢的問題比較在意。使徒保羅相當清楚地表示:傳道者從教會信徒的奉獻得到生活的所需是正確的(參考哥林多前書九:3—14),他甚至說:「善於領導的長老們,尤其是在講道和教導上特別努力的,應該得到加倍的酬報。」(提摩太前書五:17)但使徒保羅卻仍舊保持自己工作賺錢以維持生活所需,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希望有人找碴,說他騙信徒的錢,因為在哥林多教會發生過這樣的事(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7—9、十二:16—17)。他會這樣堅持的原因,就是當時有些人利用教會信徒的善心,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傳道,其實是在欺騙信徒的錢財。或是雖然是當傳道者,但卻對金錢的事很在意,這樣是將傳道的工作當作養活家庭生計的一種方式。

第3節,好的牧者就是羊群跟隨的對象。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一個好的傳道者應該成為信徒學習的「榜樣」。使徒保羅非常有名的話語,就是他曾寫信給好幾間教會時,都曾告訴讀他書信的人要學他,如同他學習耶穌基督一樣(參考哥林多前書十:32—十一:1,腓立比書三:17,帖撒羅尼迦後書三:9)。

第4節,耶穌基督就是好的牧者,這一點所有的基督徒都清楚知道。作者在這裡提到這位好牧者耶穌基督再臨時,是帶著審判的權柄來到世上,因此,每個傳揚耶穌基督十字架信息的傳道者,都必須向耶穌基督交帳,這時所有負起傳道工作的人,就會知道自己所得到的是甚麼樣的成績。作者在這裡用「永不失去光彩的華冠」,這就是使徒保羅最喜歡用的屬天之獎賞(參考腓立比書三:14,提摩太後書四:7—8)。

第5節,在第1至4節提到教會的「長老」,這字有時也代表著年歲比較高、且有社會地位者。當然也是在說明帶有傳揚福音者的身份。緊接下來就是提到年輕人應該注意的信仰態度。

作者在這裡引用箴言第三章34節的話語所說的:「他(上帝)輕看狂傲的人,恩待謙卑的人。」這句話雅各書的作者在該書信的第四章6節曾引用過(另外可參考約伯記廿二:29)。驕傲的第一個特徵,就是拒絕別人的意見,堅持己見,認為自己所做、所想的都是正確的。在教會裡,這樣的態度是很難與別人同工的。作者特別提醒年輕人應該對年長的人有「謙卑順服」的態度。他用「繫上謙卑的圍裙」,這裡的「繫上」,意思是指把繩子打成有結的樣子,這樣就不會鬆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將「謙卑」看成是一個人生命的基本,就像穿衣服一樣,如果沒有穿好就很難看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不懂謙卑,只有驕傲的話,那個人所顯現出來的,都將是不堪入目的。奧古斯丁就說過:「驕傲乃是萬惡的根源。」這句話很有意思,也值得我們注意。

第6節「大能上帝的手下」,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上帝是個全能的神。聖經說宇宙萬物就是在上帝的手下完成的,在上帝的手中,沒有不能成就的事。也因此,只有謙卑的人才會明白上帝才是生命的主。當一個人驕傲的時候,心中自然不會認為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唯有謙卑的人,即使他不認識上帝,也會知道有上帝存在,且在管理著宇宙萬物等一切受造之物。

第7節,這是引用詩篇第五十五篇22節。

耶穌基督曾對跟隨他的人說過,到他那裡可以使生命的負擔減輕,使生命得到安息(參考馬太福音十一:28—30)。這些「重擔」指的就是憂慮、煩惱、焦慮、愁煩等等,是使人生命感到困苦的事物。這樣,任何人只要是接近耶穌基督,就會得到生命的安息,會因為耶穌基督是生命的主,會使人的生命活得更輕快、有力。

「因為他(上帝)關心你們」,這句話正好說出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就是告訴我們:上帝是愛。充滿愛的上帝關心所有依靠祂救恩的人。

第8節,從福音書中也可看到耶穌基督提醒跟隨者要時刻「警醒」,原因就是和末日來臨,以及將會遇到的苦難有關(參考馬太福音廿六:41,馬可福音十三:32—37),在他的教導中也一再提醒那些當僕人的,要「警醒」注意主人隨時會來到(參考路加福音十二:35—38)。

這裡的「魔鬼」,也是指那些專門製造毀謗糾紛的人。這可到早期社會為了要害基督徒,就用許多方法來陷害,甚至用錢買作假證者陷害基督徒,這些如同「魔鬼」的陷害者,他們正像飢餓的獅子,在尋找「吞吃」的對象。因此,作者說要小心這些「仇敵」,以免被傷害。

第9節,這裡提到要用「堅定」的「信心」來「抗拒」這些如同「魔鬼」的誘惑者,即使因此而受苦,也要堅持下去。雅各書的作者甚至說只有這樣的堅持,才能使誘惑者或是陷害者知難而退。所謂「堅定」這個詞,通常是用在軍事戰爭中,把戰場上會阻礙抵抗的地方都清除掉。

再者,這節也說明了為了福音的緣故,在基督教信仰歷史上幾乎全世界各地都一樣,記錄了信徒受到迫害的經歷從不曾間斷過。作者用這樣的話來安慰當時的信徒,要他們感到在受到迫害中不會有孤獨感。

第10節,這節讓在受苦中的信徒看到,遇到的苦難不會是長久的,而是短暫的。相對的,將來的榮耀卻是永遠的。這裡作者特別強調,上帝乃是「賞賜一切恩典」的上帝。所謂「一切恩典」乃是指新生命,也就是永恆的生命,這才是所有恩典的總和。因為有這樣的恩典,才能抵擋得住這世上一切的苦難和誘惑。使人的心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才能與耶穌基督一起受苦而死,並且也因此與他同享復活的榮耀(參考羅馬書六:5、8)。

第11節,可說是這本書信的結尾,就像在第四章11節一樣。

第12節,可看出這封書信很可能就是使徒彼得的助手「西拉」寫的,但使徒彼得簽了名,這就像使徒保羅寫的羅馬書一樣,是由德提代寫,使徒保羅簽名表示書信內容是根據他的意思寫成的(參考羅馬書十六:22)。

「西拉」,他就是耶路撒冷教會派去安提阿教會訪問的兩人之一,另一位就是巴撒巴的猶大,他們兩人都是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所敬重的代表,他們受耶路撒冷教會使徒會議的委託,去解釋使徒會議所作成的決議給安提阿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五:22—29)。後來使徒保羅第二次去旅行傳福音,西拉接受使徒保羅的邀請同行(參考使徒行傳十五:40)。從使徒行傳中可看到西拉真的是一位好的福音伙伴,使徒保羅在其它書信中都曾提起西拉的名字(參考哥林多後書一:19,帖撒羅尼迦前書一:1,帖撒羅尼迦後書一:1),他不僅幫助使徒保羅,也從這封書信中看到他也是使徒彼得好的同工。

第13節,這裡用「同蒙揀選的巴比倫教會」這句話,會讓讀者感到奇怪,因為這裡用「巴比倫教會」,而在希臘文聖經並沒有「教會」這個詞,而這「同蒙揀選」這個詞則是用陰性的句子,因此,有人說這是指使徒彼得的妻子說的,因為使徒彼得就是帶著妻子四處去傳福音(參考哥林多前書九:5)。但無法確定是否真的如此?若是真的這樣,那他為甚麼將自己的妻子比喻為「巴比倫」?確實很難理解。

再者,若是「巴比倫」就像啟示錄作者用來比喻著羅馬的話(參考啟示錄十六:19、十七:5),用「巴比倫教會」這個詞,也是在保護當時受迫害的教會,就像啟示錄一樣,不想讓人一看馬上知道是寫給羅馬帝國統治之下正在受迫害的基督教會信徒看的書信。

這節也提到「馬可」,作者並且說是「我的兒子」,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作者,因為與彼得關係匪淺,因此,馬可福音就是在使徒彼得口述之下,馬可寫成的,因此馬可福音在記述有關耶穌基督的事蹟上,尤其是有關使徒彼得的事上,記載得很詳細。但另有人認為這個「馬可」很可能真的就是使徒彼得的兒子。另一種說法,說這位「馬可」就是使徒行傳中的「約翰‧馬可」,他與巴拿巴有遠親關係,但在第一次被推薦陪同使徒保羅、巴拿巴去旅行傳道時,在半途退縮回耶路撒冷,為了這件事,導致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鬧翻了(參考使徒行傳十三:5、13、十五:37—39)。不過後來這位馬可還是成為使徒保羅很好的同工(參考歌羅西書四:10,腓利門書24節)。

第14節,這種以聖潔的「愛心彼此親吻」相互請問的方式,也是使徒保羅經常在書信結尾時所用的句型(參考羅馬書十六:16,哥林多前書十六:20,哥林多後書十三:12,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6)。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彼得前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