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11章17節 到 11章34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29.第十一章17至34節:
這是一段相當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將主耶穌所留下來的最後晚餐,也就是逾越節晚餐定位為基督教會的「聖餐」。早期的教會有所謂的「愛筵」(參考使徒行傳二:46)。原本耶路撒冷教會的愛筵是不分彼此,有錢的人與貧窮的一起分享。因此,使徒保羅將福音傳到外邦地區,也將這種聚會後的愛筵帶到外邦教會,這種方式就成為基督徒聚會的一種模式。但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地將聚會後的愛筵和聚會中的聖餐給區隔出來,這點認識非常重要,因為二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第17至19節,使徒保羅先指出哥林多教會信徒錯誤的行為,就是在聚會中也結黨分派,這點在第一章已經有指出。使徒保羅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現象,感觸地說了這句「這可以使人看出誰有正確的主張」,這句話也在說明真理會越辯越明。因為真正的真理並不是在人的學識,而在上帝的愛。

第20至22節,這兩節就說出了第19節最後一句話之意,若是沒有實際的愛的行動,說了一大堆知識語言也是枉然。顯然地,哥林多教會把主耶穌的聖餐和愛筵混淆在一起。或是說早期教會並沒有這樣的分別,因為耶穌和門徒守最後逾越節晚餐,就是一種重要筵席。因此,基督徒聚會就是一種筵席,而這種筵席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論甚麼身份,大家都是一起分享。但是哥林多的教會卻不這樣,而是「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這就與所謂的愛筵完全不同的意義了。再者,如果教會內部有紛爭,則即使有愛筵,也失去了它的意義。要有愛筵,就不要有結黨分派的事。因此,使徒保羅很不客氣地指出,他們的愛筵是等於是在藐視上帝的教會一樣的醜陋。

第23至26節,這段經文很重要,也是今天基督教會舉行聖餐時,主持者所用詞句的依據。新約福音書中所使用的(參考馬太福音廿六:26—28,馬可福音十四:22—24,路加福音廿二:19—20),其實就是引用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詮釋的聖餐之意。使徒保羅在這裡特別說聖餐所用的餅,就是耶穌的身體。其實也在暗示著: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若是結黨分派,就等於是撕裂基督的身體一樣。而杯表明生命。因此,喝杯中耶穌的血,所表明的就是和耶穌的生命連結,這種連結也在表明一種新的約開始,是和上帝建立新的約。這已經清楚在說明基督信徒,就是和耶穌的生命緊密相結連,永不分離。更重要的,用聖餐,就是在宣告舊的生命已經死去,嶄新的生命即將開始,這是復活的盼望。

第27至32節,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每次享用聖餐的愛筵,就是需要先從反省自己,認罪悔改開始。若是沒有清楚這點,食用聖餐,也等於是在藐視聖餐的神聖意義。使徒保羅強調聖餐所要表明的,就是面對復活的主的審判,因此,面對審判的主,大家享用聖餐時,態度就更需要謙卑、謹慎。

第33至34節,既然聖餐是在分享上帝在耶穌裡拯救的愛,因此,「彼此等候」,這句話也在說明彼此之間互相接納,且會關心那些尚未出現的信仰伙伴,也是一種彼此關心的方式。若此,就會減少分黨結派之現象持續惡化下去。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哥林多前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