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士师记 1:1-1:10

注释:

士师记第一至二章
1.第一章:
从第一章至第二章5节,可说是后来圣经作者记录以色列人民在进入迦南地之后,攻城掠地的概况。资料并不完全,但是却是早期的史料,对认识以色列人民进攻迦南地经过的认识有帮助。因为这段经文可以补足约书亚记在记载上的欠缺。可以这样说,约书亚记着重在北方的战事记录,而士师记这段则是偏重在南方的记事。

2.第一章1至10节:
就像约书亚记一开头就写的「上主的仆人摩西死后」,这本士师记一开头也是写着「约书亚死后」,然后开始叙述有关以色列人民活动的情形。在没有领袖的带领下,出埃及后的以色列人民,第一次经验到没有如摩西、约书亚这样的领导者帮他们请示上帝的旨意,也没有人来带领他们走正确的道路。

第1至2节,从第1节就很清楚看出,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后,并没有赶走迦南人,并不像约书亚记那样,说都把迦南地所有土地和民族都攻取并统治了。这里说直到约书亚去世时,迦南人还是没有被降服。因此,他们持续要征服整片迦南地,现在还有迦南人居住的地方还没有攻取下来。他们问上帝的旨意,上帝要犹大支族率先去攻打,上帝会帮助他们。

第3至7节,犹大和西缅是同样是雅各和丽亚生的孩子,西缅是雅各的次子,犹大是第四个儿子。但后来的发展是犹大兴旺,西缅衰微到后来并入了犹大支派。犹大支族邀请西缅支族加入他们的行伍,准备去进攻迦南人的区域。他们攻取了迦南和比利洗人的区域。这位比色城的王「亚多尼・比色」,自己承认上帝用这种报应的方式来惩罚他,因为他过去曾砍过「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现在他因为战败而被俘虏,受到的待遇也是一样,被犹大和西缅两支族的联军把他手脚的拇指砍掉。古代中东地区会用这种方式来惩罚敌对的军事领袖,让他们无法再继续领军作战。这位亚多尼・比色王后来就死在耶路撒冷。
经文:

士师记 1:8-1:10

注释:

3.第一章8至10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犹大征服耶路撒冷的记事。

第8节,这里说犹大攻打耶路撒冷,并且占领了该城。虽然是打赢了,但实际上当时该城尚未被以色列人占领,这点从第一章21节就可以看出来。后来是到了大卫时代才攻下该城(参考撒母耳记下五:6—10),并且建造该城成为以色列帝国的首府。

第9至10节,这里说到犹大继续去攻打邻近的部落,包括有:希伯仑(大卫曾在这里继位为以色列的王长达七年,参考撒母耳记下五:5)、示筛、亚希幔,和挞买族的人等。
经文:

士师记 1:11-1:21

注释:

4.第一章11至21节:
这段经文是继续记载犹大支派的领导群,攻城掠地的经过。 

第11节,这里提到犹大支派要攻打底璧城,这是位于希伯仑西南方大约二十公里处,是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城市。

第12至13节,这里提到迦勒,他就是与约书亚同时受派去窥探迦南地的十二代表之一(参考民数记十三:3-15),也是他和约书亚对攻取迦南地表示积极支持的态度(参考民数记十四:6-10)。因此,上帝允许他们两人可以和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一代进入迦南地。现在他用奖赏的方式,就是要将女儿当作鼓舞犹大人民进攻底璧的酬劳。结果是他弟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获得这项奖赏。

第14至15节,俄陀聂是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居住后的第一位「士师」(参考三:9),也就是约书亚去世后,第一位领导以色列人民的领袖。极可能与他是犹大支族的人有关系。再者是因为他的英勇,在进攻底璧城时赢得战功,不但得到迦勒的女儿为妻,以及一块水泉地,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被选为「士师」。

第16至17节,这两节提到犹大和西缅再次联军去攻打洗法城的迦南人,并且将该城彻底摧毁。

第18至19节,提到犹大攻打山区的时候都很顺手,但是攻打海口城市却不是很内行,原因是他们是游牧民族,对山区地形相当熟悉,但相对的,对于海口地形则是很陌生。因此,这些属于非利士人居住的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等城市,都避开了犹大和西缅支族的困扰。主要原因是这些非利士人是远比以色列人更进步,有「铁战车」,这是有如今天的所谓「装甲部队」。因此,犹大和西缅联军无法将这些城市攻取下来。

第20至21节,这两节很清楚说明犹大支族的迦勒家族,占领了希伯仑地区,而便雅悯支族的人,却无法攻下耶布斯人占领的耶路撒冷。就像前面提起过的,直到大卫时代才将耶路撒冷拿下来。
经文:

士师记 1:22-1:36

注释:

5.第一章22至36节:
这段经文记载以法莲、玛拿西、西布伦、亚设、拿弗他利等支族攻打迦南地其他地区的情形。

注意这段经文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他们没有把迦南人全部赶出去(参考第28节、第30节、第32节、第33节)。比较特别的是亚摩利人不但打赢了以色列的「但族」,还把他们逼上了山区,这表示亚摩利人是有很好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表示以色列人在进攻迦南地时,遇到了困难,并不是每件军事行动都很顺利。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约瑟家族的以法莲和玛拿西两支族攻打伯特利时,得到「上主帮助他们」(第22节)。

第22至25节,这段经文说约瑟的后裔以法莲和玛拿西这两个儿子的支派,去攻打伯特利城的经过,是利用探子知道怎样进入该城,并且拿下了该城,攻城的经过类似约书亚率领以色列军队攻打耶利哥城的情形,也是利用探子先进入探虚实,后来得到妓女喇合帮忙,而约书亚也没有杀害喇合的家人(参考约书亚记第六章)。

第26节,赫人的土地,这也是属于迦南人的所在地。

第27至28节,这里提到提到玛拿西支派的人,虽然打胜仗,但并没有像约书亚那样,将占领区内的原住民驱离,而是在后来将这些原住民当作奴隶看待。

第29节,这是以法莲支派,也是一样,没有将占领区内的原住民赶离开,而让他们继续留下来。

第30节,这是西布伦支派的人,他们同样允许占领区的居民继续住在他们当中。

第31至32节,这是亚设支派的人,同样允许他们占领区内的原住民继续留住他们当中。

第33节,这是拿弗他利族的人,他们也是一样没有赶走占领区内的居民。

第34至35节,但族人在战事上显然并不顺利,他们无法攻下亚摩利人的城市,反而被逼退居到山上去,无法下到平原来。后来亚摩利人是被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的人给征服,并且奴役他们。

第36节,这里所说的「以东人」,但在希伯来文是写「亚摩利人」,这节写关于地区范围,和前文接不上来。
经文:

士师记 2:1-2:5

注释:

6.第二章:
这章从第11节开始,说明以色列人民在约书亚和他那时代的领袖都去世之后,他们的后代竟然忘记了上帝在他们当中,如何带领他们的祖先如何离开埃及奴隶之地,以及在旷野漂流期间带领他们,到后来又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的经过。因此,他们离开上帝,随从迦南地的人去拜偶像神明,因此,惹起上帝极大的愤怒,让外族人来侵犯他们,他们才知道要悔改归像上帝。

7.第二章1至5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解释了前面所有军事行动的背后讯息――以色列人民已经忘了他们与上帝之间「约」的关系。

第1至2节,这节说「上主的天使从吉甲到波金」,表示以色列人已经将宗教中心从吉甲转移到波金了。这里上帝的天使对以色列人民提出警告,说他们已经忘了上帝,没有遵照和上帝之间所立的约行事。以色列人民反而是去和当地的人民立约,且没有拆毁他们的偶像神明之祭坛,这才是严重违背上帝的旨意,因为这些祭坛导致后来他们和当地人的宗教信仰混合了。这就是前面各支族军事行动中,作者常常加注的一句话:「他们跟当地的迦南人住在一起。」(一:29、30、32、33)这暗示了他们往后信仰上堕落的主要因素。

第3节,这节已经清楚预言以色列人民将会离弃上帝,且堕落到非常严重。

第4至5节,以色列人民听完天使的警语之后,大声痛哭,因此这地方就叫做「波金」。他们也用献祭来对上帝表明顺服之意。
经文:

士师记 2:6-2:10

注释:

8.第二章6至10节:
这段经文可以对照约书亚记第廿四章28至31节的经文来看,就会发现虽然二者之间的资料差异不大,但仍有所不同。

第6节,这里说约书亚遣散以色列人民回去各族的占领区,其实,但族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地。

第7节,这节非常重要,就是那些亲眼看见上帝为以色列人民所行的各种神迹奇事的人都顺从上帝的旨意和教导。

第8至9节,这两节说明约书亚活到一百一十岁,且是安葬在以法莲山区的亭拿・西拉。这是位于伯特利西北约十五公里的地方。

第10节,这节说以色列人民在约书亚和那时代的长老们都去世之后,下一代的以色列人民,就不知道上一代的人信仰见证,结果忘记了上帝的诫命和教训,离弃了上帝。
经文:

士师记 2:11-2:23

注释:

9.第二章11至23节:
从这段经文开始,整本士师记都是以第11节的这句「以色列人民得罪上主」为主题,描述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堕落的情形。

第11至13节,这里说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原因他们是去拜偶像神明,忘记且离弃了带领他们祖先离开埃及奴隶之地。他们所拜的偶像神明,就是巴力和亚斯她录,这是迦南人所拜的神,是管理生产、繁殖的神。换句话说,以色列人民会拜这种神明,就是想要获得更多。其实上帝赏赐给他们的已经足够。但他们不满足,因此,学着迦南人去拜这种当地最兴盛的神明。

第14至15节,因为以色列人民离弃上帝,让上帝非常生气,因此,每当有战事发生,上帝就不再帮助以色列人民,结果是每次出战都失败,且经历了战败的痛苦。

第16节,这节说出「士师」的意思,就是上帝差派到以色列人民当中,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脱离侵略者的欺负。

第17至19节,这三节经文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民并不是真正的顺服上帝,只有痛苦的时候,才会想到上帝。当痛苦一过,就又重犯过去的过错,去拜偶像神明。也从这三节看出个循环:痛苦,哭求上帝;上帝听了就垂怜,差派士师来解救他们。这种情况不断循环。

第20至22节,上帝决定让以色列人民持续受苦,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想起上帝和他们祖先之间立约、守约的情景。

第23节,这节说明了上帝允许迦南地原住民继续居住在他们土地上之因。
经文:

士师记 3:1-3:6

注释:

士师记第三章至第九章
1.第三章:
从这一章开始,士师记作者逐一介绍上帝赏赐给以色列人民有士师带领他们,这也是从约书亚之后,进入士师的时代,然后才有先知运动出现。在这章经文中,作者先介绍两位士师,一是俄陀聂(第7至11节),二是以笏(第12至31节)。会有士师出现,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上帝生气,允许外族人来欺负他们,他们才在痛苦中祈求上帝怜悯宽恕。于是上帝差派士师去带领他们抵抗外族侵略。这样的情况重复出现,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民对上帝的忠实度相当低,这也反映出每个时代的信徒也差不多是如此,值得反省。

2.第三章1至6节:
这段经文很清楚记载在迦南地里,约书亚和以色列人民并没有将迦南人全部消灭,而且留下不少迦南地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留下来,也提供了几则重要的伏笔:一是以色列人民终究如同上帝对摩西所说的,他们将会背叛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参考申命记三十一:16—18、三十二:5—6、15—18)。二是让以色列人民有机会继续学习战事。

第1至2节,这两节说明在迦南地还留下许多原住民,上帝用这种方式训练以色列人民的新生代学会战事。因为以色列人民是小国,四面都是强悍的国家,学会战事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但在发展军事的同时,必须谨记一件事:一个国家、民族,或是个人的生存,是要倚靠上帝,这才是生命的生存之道(参考诗篇三十三:16—19)。

第3节、第5节,这两节都记下了留在迦南地的族群,有非利士人的五个城市,包括有:亚实突、亚实基伦、迦萨、迦特,和以革伦等。另外在迦南地还有: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等。

第4节、第6节,这两节提到上帝让这些民族留在迦南地,一直成为以色列人民警惕的对象,主要是希望以色列人民能对上帝忠实,如同他们的祖先顺服上帝一样。可惜的是后来以色列人民是跟这些人通婚,拜他们的神明。
经文:

士师记 3:7-3:11

注释:

3.第三章7至11节:
从第7节开始,直到第十六章31节,这段篇幅都是记载有关士师的事。

这段经文介绍第一位士师——俄陀聂。他是迦勒的弟弟基纳斯的儿子(第9节)。这位迦勒,就是在摩西时代,从每个支派中派出一位领袖进入迦南地去侦测实况的代表之一,是犹大支派耶孚尼的儿子(参考民数记十三:8)。他和约书亚两个人都主张应该进入迦南地不用害怕,以色列人民有能力征服迦南地的居民。但其他的代表都表示不可行,认为迦南人强大硕壮,根本打不赢。结果上帝生气,只有让迦勒和约书亚跟那些年纪未满二十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应许之地(参考民数记十四:26—30)。

第7至8节,这两节可说是士师出现的固定句型。是因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去拜偶像神明,惹起上帝愤怒,而让外族人来侵犯以色列人民。上帝是用这种方式在惩罚,也是一种教导以色列人民必须对上帝忠实的方式。

这里提到统治以色列人民的是「古珊、利萨田王」,这是谁?很难清楚,不过这名字的意思是指「双倍恶毒的古珊」之意。这样可以理解离弃上帝的结果,就是加倍痛苦。以色列人民在这王之统治下,痛苦生活了八年之久。

第9至11节,俄陀聂是上帝差派给以色列人民的第一位士师,上帝差派他,上帝的灵充满他,使他可以每次出征都打胜仗。因此,他带领以色列人民长达四十年,保持太平,直到他去世为止。
经文:

士师记 3:12-3:30

注释:

4.第三章12至30节:
这段经文是介绍第二位士师以笏,他是「便雅悯」支族的人。这个族的名称在字面上有「右方之民」的意思,因为他们是居住在亲族「以法莲」的南部,南部是在右手边。换句话说,当作者用以笏人「习惯用左手」这句话时,已经在说明以笏是去做一件「根本就是不可能达成的任务」。

第12至14节,上帝惩罚以色列人民的方式,就是让敌人强壮,这次上帝让摩押王伊矶伦比以色列强盛,结果摩押王就联合亚扪人和亚玛力人来攻打以色列人民,就这样,以色列人民臣服在摩押人统治之下长达十八年。

第15至19节,上帝拣选以笏,他就去打一把「两刃的剑」绑在右腿上,用衣服遮盖起来,然后带着礼物去见统治者摩押王伊矶伦,说有件机密的事要单独会面。

第20至25节,以笏就利用这种单独会面的机会,暗杀了摩押王伊矶伦,然后逃走。

第26至30节,以笏利用摩押王伊矶伦死去,无人带领之际,率领以色列人民奋勇对抗摩押人,终于打败了摩押人,就这样,解救以色列人民脱离摩押人的统治。使他们的民族享有长达八十年的太平。
经文:

士师记 3:31-3:31

注释:

5.第三章31节:
珊迦是第三位士师,也是一位能力很特别的士师,很像参孙有特殊能力可以退敌。他能用手拿「一根赶牛的刺棒打死六百个非利士人」,这种「刺棒」是长条形的木棒,通常也用来清洁犁头。
经文:

士师记 4:1-4:24

注释:

6.第四章:
这章和第五章都是说到以色列第四位士师底波拉,以及以色列的将军巴拉的事迹。这段也是记载以色列人民和迦南人之间的战争。

7.第四章1至24节:
这段经文记载女先知底波拉出来领导以色列人民的经过。

第1至3节,第1节和第三章7、12节是士师记最重要的一句话。先前以色列人民曾被古珊・利萨田统治八年,然后在摩押人手下痛苦过了十八年的奴隶生活。现在则是被迦南王耶宾压制长达二十年,这里特别强调说耶宾是用「残酷暴虐」的手段统治以色列人民,使他们无法忍受,只能求助上帝的帮助。

第4至5节,底波拉,她是第一位女士师,也是士师记中唯一的女士师。她可说是一位很优秀颇受尊重的「司法官」,以色列人民都请她「主持公道」(第5节)。

第6至7节,有一天,底波拉获得上帝的启示,要她去找巴拉来带领以色列人民对抗迦南王耶宾。巴拉,这名字的意思是指「闪电」。

第8至10节,巴拉的回应条件是要底波拉答应跟他一起去作战。就这样他们一起带领以色列民族中的「西布伦和拿弗他利」这两支族的人去应战。

第11节,这节是为第17至22节先埋下一记伏笔,主要在说明和摩西有亲属关系的基尼人希百。希百的妻子雅亿设计杀死迦南王耶宾的大将西西拉之经过。基尼人是和以色列人民关系相当密切的游牧民族。

第12至16节,耶宾的手下大将西西拉派出精锐部队准备要攻击巴拉。但巴拉率领的以色列军队因为有上帝同在,因此,很快就将西西拉的军队打败了,使他全军覆没。

第17至22节,西西拉在战败中逃脱,逃到希百的妻子雅亿的帐棚去躲藏。就在帐棚里,雅亿用简单的武器「锤子和木钉」将西西拉杀死。

士师记的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表示:面对最残酷的统治者,上帝用被人看起来最软弱的女人——雅亿,她只不过是一位家庭主妇,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武器——「锤子和木钉」,这种家庭五金用品,打死一位曾指挥九百辆铁战车和所有军队的指挥官。雅亿为了帮助以色列人民,将耶宾的统帅西西拉除掉。因为这次的战役,以色列人民享受了四十年太平的日子(五:31c)。

第23至24节,也是在回应第三章1节,表示上帝透过留下来的迦南人原住民,训练以色列人民懂得战事技巧。就这样,以色列人民虽然人少,但却是越战越勇。
经文:

士师记 5:1-5:10

注释:

9.第五章1至10节:
在这段诗歌中,主要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并没有军队编制,都是为了要应付外来敌人的侵犯,有临时志愿军成立。但只要有上帝同在,就算在这样临时成军的状况下,上帝还是会帮助倚靠他的人。

第1至3节,诗歌的开始,就是从赞美上帝、颂赞上帝说起。

第4至5节,只要有上帝介入的行动,听到的人都会惧怕,这里用「大地震撼、天空下雨,云层倾倒雨水」这样的句子来形容天地变色之意。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人不惧怕上帝来临的。

第6至8节,这三节表示以色列人民在迦南王耶宾残酷暴虐统治之下,过着相当悲惨的生活。因为耶宾的关系,商队不敢进来跟以色列人民贸易,城市荒凉。而第8节也说出了士师时代以色列人民的真正问题,就是背弃了耶和华上帝,结果四万名军队没有一个活下来的。所谓「四万」也可以指「全军」之意。这样可表示:若是以色列人民背弃上帝,就算能集结多达四万军兵也是枉然。

第9至11节,但因为有底波拉的带领,原本会溃败的以色列军队,开始有了不同的样式出现。因为底波拉带领以色列军队打败了迦南王耶宾的统治。这里所谓「骑白驴的、坐在马鞍上的」,这都是指社会领袖,而「步行的」,则是一般平民。因为是凯旋归来,大家不分阶级,纷纷走到城门口去迎接。

第12至18节,在这段诗歌中可清楚看到出征的代表,除了第四章10节提到的西布伦和拿弗他利两支派外,还包括了以法莲、便雅悯、以萨迦等支派都有派出志愿军参与这场战事。不过也同时说出吕便、迦得、亚设,和但等支族的人并没有加入,这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民之间彼此的不和谐,这些支派的人没有积极参与此次的战役,反而是西布伦、拿弗他利族的人「拼死奋斗」。这正好说明了约旦河东岸与西岸两边的族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了裂痕。这件事可参考约书亚记第廿二章10至34节有关河东的吕便、迦得、东玛拿西支族的人建造一座祭坛的事件。

第19至22节,这段诗歌说明了战事的经过,主要在说明不论拥有多少军队、装备,若不是上帝允许,有这些精锐部队,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上帝会救助祈求他的人。

第23节,这里提到「米罗斯」这座城,这是位于拿弗他利境内的城镇之一。这节已经在表示:凡是和以色列人民有关的战争,如果有人拒绝或是怠慢参与,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也是在表示没有一场战争,有其他的族群可以袖手旁观(参考八:15—17、廿一:5—10)。

第24—30节,这段诗歌是描述雅亿杀死西西拉的经过。雅亿受到赞美的程度,正好和西西拉的母亲在等待她儿子「迟迟未归」的心境呈现强烈的对比。

第31节,这节可看见因为有底波拉成为以色列人民的士师,使以色列人民享有长达四十年的太平。
经文:

士师记 6:1-6:24

注释:

10.第六章:
从第六章开始直到第八章止,主要都是在叙述士师基甸作为以色列人民的领导者的情景。

11.第六章1至24节:
这段经文是述说基甸受到上帝呼召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而成为士师的经过。

第1至6节,这段述说米甸人胜过以色列人民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像前面已经叙述过的,是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的缘故。米甸人伙同亚玛力人,以及在旷野的游牧民族联合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民,让他们不但无法播种,连家禽动物都被这些人夺走。第6节说以色列人民遇到困境、苦难,就出声求告上帝。这样的例子在圣经中俯拾即得。这样的写法,就是记载述说士师出现的主轴。

第7至10节,这段经文说明这次很不一样,先差派一位先知去告诉以色列人民,为甚么上帝让他们受到外族入侵的苦难,原因是他们一再背弃上帝,去拜迦南地的神明,不听从上帝的话语,才会有这种苦难的结果出现。

第11至12节,这两节介绍基甸的家世背景。上帝的天使来到基甸的家的橡树下,那时基甸正偷偷地在榨酒池打麦子。天使呼叫基甸。

第13至19节,这段经文是上帝和基甸说话的经过,描述上帝怎样回应基甸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有上帝同在,以色列人民为甚么会受到米甸人的欺负。

再者,当上帝呼召基甸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时,他承认自己是玛拿西支族中最弱小的宗族,也是家里最不重要的人。这种情形就像扫罗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第一位以色列君王时所说的话(参考撒母耳记上九:21)。但上帝还是坚持要他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抵抗米甸人的侵犯。圣经的作者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只要有上帝同在,人看为最软弱的,却是最坚强的(参考哥林多前书一:21-25)。再者,上帝要选召的仆人是谦卑的,不是自己认为坚强、伟大的人。

第20至21节,上帝让基甸所准备的食物,用特别的方式将之「烧尽」,然后天使就消失不见,上帝以此方式来让基甸知道,他的呼召是真实的。

第22至24节,基甸一发现自己曾面对上帝,吓到了,因为人一般是无法面对面见到上帝(参考创世记十六:13、三十二:30,出埃及记三十三:20),然而上帝保证不会因此使基甸丧命。为此,基甸建造一座祭坛敬拜上帝。
经文:

士师记 6:25-6:32

注释:

12.第六章25至32节:
这段经文说明上帝要基甸先做一件事,就是拆毁他父亲为族人所建造的巴力祭坛,结果引起族人的愤怒,但基甸的父亲约阿施为他辩护。

第25至27节,上帝要基甸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之前,要先去执行这件上帝所交代的事,就是先去拆除他父亲约阿施为巴力建造的祭坛,并且将祭坛旁边用木头雕刻的亚舍拉神像砍倒。然后将之当作柴火放在基甸为上帝建造的那座新祭坛烧。

第28至30节,因为基甸做这件事是在晚上,因此,当隔天城里的人发现他们所拜的巴力神明之祭坛和亚舍拉神柱被烧了之后,且知道是基甸所做的事,非常愤怒,就要求约阿施交出儿子基甸,他们要处死他,因为他们认为基甸这样做,是亵渎了他们所拜的偶像神明。

第31至32节,对这件事,约阿施认为那是上帝和巴力神明之间的问题,认为应该由两位神明自己去维护自己的名誉。因为一个真正的神,必定会对那公然亵渎他的人进行惩罚报复。
经文:

士师记 6:33-6:40

注释:

13.第六章33至40节:
这段经文说明基甸一直要明确知道,上帝是否真的有拣选他当士师。因此,在这段经文中,基甸用两种方式来了解上帝的旨意。

第33至35节,这里提到米甸人联合亚玛力人,和旷野的部族会师,准备要攻击以色列人民。这时候,上帝的灵临到基甸,他除了召集自己的族人外,也派人去召集玛拿西族人、亚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等支族的人一起跟他会合,准备要和米甸联盟对抗。这也在表示,是因为有上帝的灵和基甸同在,才使他有力量抵抗外族人联盟侵犯以色列人民。

第36至38节,这是基甸第一次测试,要了解上帝是否真的差遣他。结果出现的异象是真实的。但他并不确定所显示出来的徵兆,于是要求上帝再给他第二次的徵兆。

第39至40节,是基甸第二次测试,结果也是肯定的答案。
经文:

士师记 7:1-7:14

注释:

14.第七章:
这章描述上帝启示基甸怎样选带精锐的三百个人去攻击米甸的军队。

15.第七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基甸依照上帝的指示选出三百个人去攻打米甸的情形,特别是米甸人和亚玛力人、以及旷野那些部族的人,人数多到如蝗虫一般。上帝知道基甸心中胆怯,因为三百个人要对抗那样多的敌方,实力太悬殊,但上帝透过敌方说起梦境的现象,坚定了基甸出兵的信心。

第1至3节,这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特别在第2节,是整个拣选基甸当领袖之事件的中心思想。主旨在说明:真正倚靠上帝的人,不会认为是自己有能力成就大事,上帝知道人的内心想的是什么。人看外表,上帝看人的内心。在跟随基甸的人群中,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胆怯的却比有勇气的人数还要多。在三万二千人之中,有两万两千人是胆怯的,仅有一万人有勇气想要跟随基甸去打仗。这种情形跟申命记第二十章8节的记载相同:「官长要对部属说:『要是你们当中有人胆怯,惊惶,可以回去。否则,他会影响全军的士气。』」

第4至5节,即使有一万人真心想要跟随基甸,上帝还是认为太多,所以,要从这一万人当中筛选出真正可用的人出来。因此,上帝要基甸带一万人去喝水,当这些人去喝水时,要基甸「把那些像狗一样用舌头舔水的和那些跪下来喝水的分开来」。

第6至8节,上帝用这种方式要基甸将其中三百个用手捧着水喝的人选出来,这些人只有「三百人」,让其余九千七百人都回家去。从三万二千人降到三百人,这之间相差足足有一百倍。圣经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见证一件事:有上帝带领,人的力量就不足道了。人数的多或寡,并不影响上帝的旨意和计画。这样,选出来的三百人手中就有足够的补给品和号角,后来上帝就用这三百人打败了米甸等十三万五千人的联军(参考八:10)。其实,上帝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要让基甸在以色列人民中成为真正的领袖,是上帝亲自拣选,是上帝的力量在基甸的身上显现。

第9至12节,在这段经文中,作者说米甸人、亚玛力人,以及其他旷野的部族,「像一群蝗虫那么多;他们的骆驼多得像海滩上的沙粒」,虽然形容得有点过份,但将之与基甸带领的以色列军队三百名相比,却是极大的对比。这就像在迦密山上先知以利亚一个人对付四百五十名巴力的先知一样(参考列王纪上第十八章),不是人数的问题,是上帝奇妙的作为。上帝很清楚知道基甸内心的不安,没有足够的勇气,从他先前一再要求上帝证明确实是拣选他拯救以色列人民之事就可看出来。现在他心中还是惧怕,上帝知道他的软弱,再次告诉他怎样取得足够的信心。而有那么多以色列人退回去,不参与此次的战役,也说明了这些人和基甸原有的心态是一样的。若不是上帝一再鼓舞,以色列人民恐怕早就被敌人消灭了。这说明了圣经作者的观点:上帝拣选的子民,上帝会在他们最软弱的时候,帮助他们生存下去。

第13至14节,上帝鼓舞基甸的作法,就是让基甸听到米甸军营中有人对话,让基甸知道上帝确实将米甸等联军要交给基甸。这种对话的方式,是用梦境和解梦来表达,而作梦与解梦的人,都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他们的仇敌。换句话说,上帝不只是在以色列人中,启示他的旨意,也会在不信靠他的人当中,启示他奇妙的作为,就像上帝透过埃及国王的梦境,使约瑟有机会解梦而从囚犯成为埃及宰相一样(参考创世记四十一:1—46)。
经文:

士师记 7:15-7:25

注释:

16.第七章15至25节:
从第七章15节开始,直到第八章3节止,这段经文是记载基甸第一次带兵攻击敌人,这次出征几乎都是上帝带领,就如同当年约书亚带以色列军队越过约旦河,进入耶利哥城一样。上帝要约书亚怎样做,他就照做了。结果攻打耶利哥城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赢了(参考约书亚记第六章)。现在,也是这样,上帝要基甸带领那拣选出来的三百个人去进攻敌人军营,就使敌人落荒而逃,而敌人数目之多是「像一群蝗虫那么多」。单单此次战役死亡的人数高达十二万人之多(参考八:10),而基甸带领的三百名以色列军人却是毫发无损,只不过是疲惫和饥饿而已。

第15至18节,因为听到米甸军营中的兵士的对话,基甸终于坚定了信心,他跪下来敬拜上帝。然后回到军营中对那三百人说,上帝果真将敌方交给他们三百人了。他接着将这三百人编列成三队,每队一百人,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只号角、一个瓶子,和一支火把等三样装备。然后他提醒这三百人,跟着他做,并且要大声呼喊:「为上主!为基甸!」

第19至22节,从这段经文就可清楚看出,其实是上帝激动了米甸联军的军营兵士相互残杀。基甸下令攻击的时间是在夜间,使用的方式,就是先在米甸等联军的军营边缘,将瓶子击碎,然后左手拿火把,右手拿号角吹号,同时大声呐喊着:「为上主杀敌!为基甸杀敌!」因为是在夜间,看不清楚状况之下,米甸等联军突然听到吹号角和呐喊的声音,惊吓到处乱窜,而严重的情形就是彼此残杀。因为在深夜,根本分不清楚敌我。

第23至25节,这里说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等支族的人都出来协助追赶米甸人,此时基甸也去号召以法莲支族来参与此项追击米甸人的行列。
经文:

士师记 8:1-8:12

注释:

17.第八章:
在第七章有提到当基甸带领三百个士兵去对抗米甸人、亚玛力人等十三万五千大军时,后来也有拿弗他利、亚设、玛拿西,以及以法莲等支族的人加入,甚至以法莲的军队的还俘虏了两个米甸人的首领俄立和西伊伯,并将这两位首领斩首之后,将他们的头颅带到约但河东案给基甸。这一场仗可用一句「大获全胜」来形容,原因这是上帝带领他们,为他们打仗才有的结果。

接续第七章,这第八章谈到疏割城的人曾因拒绝帮助基甸和他的军队,结果基甸在打胜仗之后,回头来严厉惩罚该城。而当基甸打败了敌人回来后,大家要拥护他出来当王时,他拒绝了,并且也表示他的后裔都要拒绝,但却没想到,基甸竟然要求以色列人民交出他们的金耳环之后,他却用这重约二十公斤的金耳环雕制了一座偶像,放他的家乡让人民去膜拜,导致后来所有以色列人民离弃了上帝,这是非常糟糕且是严重错误的一件事。

18.第八章1至12节:
这段记载以法莲族的人对基甸比较晚通知他们感到不悦,以及后来基甸请疏割城的人给予物资协助被拒之事。

第1至3节,由于以法莲人并没有被拣选直接参与攻打的行列,他们对此事颇有怨言。「抢功」,正好说出人的软弱。基甸并不因为此次战役成功而居功,他深知是上帝与他们一起亲自作战。因此,他用「我所做的怎能跟你们相比」来满足以法莲人的面子需求。在这里,基甸很聪明说以法莲人已经逮捕了米甸人的首领俄立和西伊伯,这比基甸族人更有功劳,只因为这句赞美的话,以法莲人就感到满足。其实,若将以法莲人的事对照第十二章1至7节,就会明白以法莲人其实是很怕战的,常常在战场上「落跑」。但却喜欢抢功劳。

第4至6节,由于追打米甸人太过激烈,且路程过远,使得基甸在补给上出现困难,因此,他在抵达疏割城时,这三百个兵士已经是筋疲力倦,需要补给食物,因为这三百个人的军队并不是为了要远征或长期抗战,而是为了要突击。为了继续追逐米甸逃兵,因而需要补给。于是他请求疏割城里的人给予一些面包。但疏割城的人认为基甸并没有抓到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因而拒绝给予任何补给。

这里出现米甸首领的名字和第3节所提的不相同,可能是因为资料不同之故。

第7至9节,不仅疏割城的人拒绝基甸这项请求,当基甸带兵继续往前追逐抵达比努伊勒时,该城的人也同疏割城的人回答相同。这让基甸大感愤怒,而决定等他凯旋回来时,一定要消灭该城的人,并且严惩疏割城的居民。

第10至12节,这段经文可看出当时米甸等盟军共计有十三万五千人之众,但已经有十二万人阵亡,这是相当恐怖的惨败。对照一下基甸的军队只有三百人,二者之间的差距多达四百倍,但米甸盟军失败了。这再次说明真正使人打胜仗的,不是倚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帝。
经文:

士师记 8:13-8:28

注释:

19.第八章13至28节:
这段经文记载基甸凯旋回来途中,他用「荆棘」惩罚疏割城的人,也如前对比努伊勒城人所警告的,要拆毁该城,他这样做了。

第13至17节,基甸活捉了一位疏割青年,要他列出该城重要首领和长老名单,共计七十七人,然后依照前所说过的用「荆棘」惩罚该城的这些领导者,并且拆毁了比努伊勒城,并且杀了该城的人。
第18至21节,这段经文可明显看出以血报仇的古老社群生活态度。由于米甸领导者西巴和撒慕拿曾杀害基甸宗族的人,因此,基甸原本要他的儿子亲手替宗族的人报仇,但他太年轻下不了手,最后是由基甸亲手报仇,将西巴和撒慕拿杀死。

第22至23节,以色列人民因为基甸带领他们打败了米甸盟军,因此,请求基甸和他的家族当他们的王,但基甸拒绝这项请求。第23节清楚说出基甸心中的想法,他告诉以色列人民说:「上主要统治你们。」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他不愿意当以色列人民的士师,甚至他的儿子也不当士师,真正以色列人民的王、领导者是上帝!这样的信仰告白才是最重要的。

第24至27节,这段经文说出当时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的宗教思想,已经失去了原有摩西、约书亚时代,带领他们与上帝立下「永远之约」的基本信仰精神。基甸知道他能带领以色列人民用最少的三百名军队击溃敌方超过十二万人以上的大军,而自己连一个损伤的也没有,这绝对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是上帝亲自带领。但在第27节却说到以色列人民又回到偶像崇拜的罪行中,这一点是相当严重的错误。他这种行为很像亚伦替以色列人民制造金牛一样,只是亚伦是在以色列人民的要求下铸造金牛(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二:1—6),而此处的基甸却自己提出要搜集所有的耳环和装饰品,自己用这些东西铸造了偶像(以弗得),使以色列人民离弃了上帝。很可能原先基甸是用这种方式让人民有一个求得上帝旨意的对象,以免他们去敬拜偶像神明,没想到这尊偶像反而使以色列人民根本无法分别迦南的神明和上帝之间有什么差别。因为这里所用的「偶像」,语音是「以弗得」,若是「以弗得」,则在圣经中是指祭司穿的袍(参考出埃及记第廿八章、三十九:2—31)。不过,若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却是重达二十公斤,显然有点不太可能,比较像一尊偶像吧。

这段经文也看出以色列人民并非一开始就相信基甸,是在此次与米甸、亚玛力人的战役结束后,他们才发觉基甸确实是他们所需要的领袖。他要求以色列人民缴出他们从米甸人身上搜刮到的耳环,比较正确应该是「鼻环」(参考创世记廿四:47)。这是迦南地人普遍的一种装饰品,在这装饰品上有图腾,表示有神明保护他们。

第28节,这节说明了在基甸的统治领导之下,以色列人民有长达四十年太平的生活。
经文:

士师记 8:29-8:35

注释:

20.第八章29至35节:
这段经文也是为第九章作个序言,在介绍基甸家里的事。可看到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居住一段时间后,已经跟当地人普遍通婚,示剑原本是迦南地人,现在连基甸都是娶示剑女子为妾。这连带的是在敬拜耶和华上帝时,会不知不觉引进了迦南地的神明崇拜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先知运动中,非常反对异教敬拜的礼仪夹杂在耶和华宗教信仰的礼仪中的原因。也可以从这里了解为什么后来以色列人民从巴比伦返回故乡时,尼希米和以斯拉坚决要求「种族净化」的原因,为的就是要确确实实地建立以耶和华上帝为领导中心的思想。

再者这段经文主要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在基甸死后,又离弃了上帝去拜偶像,并不记得或怀念基甸曾带领他们脱离米甸人、亚玛力人的残酷对待。他们各族的人各自为政,互不相劝勉敬畏上帝。

第29至32节,这里提到基甸妻妾很多,但主要是要介绍这位后来他在示剑的一个妾生的儿子亚比米勒,在此先下一则伏笔,作为第九章介绍亚比米勒当以色列领袖的事。

第33至35节,这里出现「巴力・比利土」神明的名字,这是迦南人供奉的所谓「盟约之神」。也可说是整个迦南人普遍崇拜的神明,且在示剑有座很大的「巴力・比利土」庙。这就很讽刺地说出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的堕落了,因为当年约书亚是带他们在示剑重新与上帝立约的,他甚至告诉以色列人民说:「如果你们不愿意事奉他,那么,今天必须决定,你们要事奉的是谁:是你们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所拜的神明,或是你们现住地的亚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于我和我的家,我们要事奉上主。」然后以色列人民齐声宣誓说:「我们永远不离弃上主去事奉别的神明!」(参考约书亚记廿四:15-16)曾几何时,在同样的地方,他们的子孙却都改变了!
经文:

士师记 9:1-9:22

注释:

21.第九章:
这一章主要是在介绍亚比米勒这位出自基甸的儿子,当以色列人民的首领,在他治理之下的情景。

22.第九章1至22节:
为了领导权,很容易发生所谓的「宫廷内斗」的事,严重的是亲骨肉相互残杀,为的就是夺权的事。亚比米勒的事件如此,大卫王死后的宫内,也发生此事(参考列王纪上第一至二章),列王纪下第九至十章也有记载关于耶户夺取王位的事件,都在说明这种宫廷内斗争夺权的龌龊行径。

这里述说发生争夺权力的地点背景是在示剑,这是当时重要的一个大城市,位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肥沃的山谷,是当时巴勒斯坦的贸易中心城市,也是以色列人民看为「圣城」之一,因为亚伯拉罕曾在此看见上帝向他显现(参考创世记十二:6—7)。

第1至3节,这段经文一开始就说明基甸家人违背了基甸当时的诺言(参考八:23)。亚比米勒和家人在示剑询问想要谁当他们的领导者。因为基甸共生「七十个儿子」(参考八:30)。亚比米勒显然是很有企图心,他对示剑城的人表示,他才是他们的亲「骨肉」,因为他的母亲是示剑人。

第4至6节,注意第4节这里提到亚比米勒用钱收买「一群无赖游民跟随他」,这是为了夺取领导权,显然亚比米勒和他的父亲基甸(参考八:23)是明显的对比。积极想夺取领导权的人,心中不会把上帝放在眼里,因为他想的是:只有我才是领袖。这样的人不会问:上帝的意思怎样?且他是用钱买票,违背信仰的基本原则,更残酷的手段是他杀害了其他的兄弟,以阻止他们对他当领导者的威胁。还好,基甸最小的儿子约坦躲过了这次的家庭浩劫。

第7至21节,这段经文主要是记载约坦对亚比米勒杀害自己的兄弟,只为了要当以色列人民的领袖,他先向示剑人说了一则寓言,接着解释这寓言,主要是要他们不要跟随亚比米勒。

第7至15节,约坦说一则寓言。请注意,他这篇寓言是以「诅咒」收尾的。寓言中提到各种果树都拒绝被选立作为树王,每棵果树都将自己要做的主要工作最重要,而不是当王,最后愿意当王的竟然是最没有用的荆棘,甚至语带恐吓的方式来表示必须由它当森林的王才可以,否则它要用火来烧毁最珍贵的香柏树。这已经清楚在暗示着荆棘就是亚比米勒,是如同一文不值的荆棘一般。

第16至21节,这段经文是约坦在解释寓言的内容。他说到亚比米勒并不像他们的父亲基甸一样,约坦谴责示剑人忘记他父亲基甸为以色列人民所做的贡献,竟然拥立一位杀害自己七十个兄弟的人当王。约坦甚至用鄙视的用词说亚比米勒的母亲是个婢女,意思是指如同「荆棘」一样的卑贱。他语带讽刺的说要祝福他们,但也提醒他们可能发生更残酷的相残之事会发生。他主要用意是希望唤醒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拒绝接受亚比米勒当士师。他的这段话也隐喻了以色列各支族之间的领导权问题。

第22节,这里说说亚比米勒「统治以色列三年」,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他统治示剑和周围地区三年。
经文:

士师记 9:23-9:29

注释:

23.第九章23至29节:
这段经文述说约坦所说的话果然应验了,示剑人和亚比米勒之间有了极大的冲突。

第23至25节,「上帝使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互相敌视」,这句话很清楚在说明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拣选,人用手段夺取的政权会被上帝所消灭。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之间决裂了,示剑人决定要采取行动暗杀亚比米勒。但这消息被亚比米勒知道了。

第26至29节,这段经文说到迦勒和他的兄弟,他们怂恿示剑城人起来背叛亚比米勒。这段也在说明示剑人想要脱离以色列人民的统治。
经文:

士师记 9:30-9:41

注释:

士师记第九章30节至第十六章
1.第九章30至41节:
为了要防范以别的儿子迦勒的背叛,和攻击以色列人民,导致示剑城遭受到无妄之灾,该城首领西布勒采取积极行动,派人将此件背叛的计画告知亚比米勒,使他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第30至33节,西布勒派出特使去见亚比米勒,告知以别的儿子迦勒煽动示剑城的人民反叛他。他会这样做,原因是和第28至29节有关,原来迦勒想要背叛西布勒,成为示剑城的首领。其实,西布勒这样做,是为要维护自己当示剑城首领的一种策略。

第34至36节,迦勒不知道这件事,而亚比米勒得到西布勒的通报之后,早已经准备部队埋伏要攻击迦勒了。迦勒看见起先并不清楚是亚比米勒的军队,去告知西布勒,而西布勒却故意回应说迦勒太紧张,看错了影像。

第37至41节,当迦勒再次看到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时,西布勒才让迦勒知道,那些军队都是来攻击他的,应该由他自己去应战。但结果是伤亡惨重,而且迦勒想要逃走的途径都被亚比米勒给堵住了,结果西布勒把迦勒和他的兄弟都赶出了示剑城,让西布勒可安心在示剑城继续领导的地位。
经文:

士师记 9:42-9:57

注释:

2.第九章42至57节:
这段经文和前段经文有点模糊不清,因为上前段经文已经说明迦勒兵败被驱逐离开示剑,但这段再次说到示剑城的人纷纷要逃离示剑城。可以这样了解:不论是前一段,或是现在这段经文,都在说明第22至23节所说的,亚比米勒统治示剑城期间冲突不断,这也是导致后来亚比米勒出兵摧毁示剑城之因。

第42至45节,这里开始说「第二天」,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亚比米勒发现有示剑人开始「计画移到郊外」,这话的意思很可能指有示剑人在进行反抗亚比米勒的活动之意。因此,引起亚比米勒的担心,他就再次整军攻击这些要进行反叛的示剑人。最后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事,但亚比米勒的手段很残酷,不但杀害示剑城的居民,拆毁了该城,并且「撒盐在地上」,使该城成为废墟,不能再居住。因为土地若是太咸,就无法耕种。

第46至49节,这里提到「伊勒・比利土」庙,和第八章33节、九章4节的「巴力・比利土」的名字是一样的,都是迦南地非常出名的「主神」,主要在表明住在迦南地的居民的保护神。亚比米勒是赶尽杀绝,将躲藏在这神庙地穴里的领袖和人民,用火烧死他们,正如第九章20节约坦的预言。

第50至55节,这段经文说亚比米勒的死。他的死,不是在战场上,更不是老死或生病死亡,而是一个妇女从塔上丢下一块大磨石砸到亚比米勒的头,导致他受重伤,只好叫人拿刀砍死他。勇敢善战的亚比米勒却是被一个妇女用一块不是战场武器的家庭用品打死的。说明了人看为最坚强的,往往在上帝的眼中是很脆弱的。难怪亚比米勒觉得非常羞耻,他为了不让人取笑说他是被一个女人打死的,就叫一个年轻的侍从杀死他。这件事一直被以色列人民在坊间传述着(参考撒母耳记下十一:21)。而他的死,很类似后来后来当以色列民族第一个君王的扫罗(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4)。而亚比米勒死的这件事也同样回应了第九章20节约坦预言亚比米勒的死。这都在说明残酷的统治者,最后连自己怎么会死都感到羞愧。

第56至57节,这两节说明了对亚比米勒的所作所为做出结语:上帝在报应。任何一个会残害自己亲兄弟的人,不会是上帝所喜悦的。
经文:

士师记 10:1-10:2

注释:

3.第十章:
这章介绍三个士师,而其中第三位士师耶弗他的篇幅比较长,一直到第十二章7节才结束。

有些士师并没有详细介绍,很有可能是在他们的时代,以色列人民并没遇到什么特别的灾难或是外族人的骚扰,因而没有留下什么记录,或记下特别的事迹。但也可能是因为关于他们的资料已经遗失。

4.第十章1至2节:
这段只有两节的经文介绍士师陀拉。一般来说,用比较简短的方式介绍的士师,也会被称之为「小士师」。类似这样的小士师,还有第三章31节的「珊迦」;第十章3至5节的「睚珥」;第十二章8至10节的「以比赞」;第十二章11至12节的「以伦」;第十二章13至15节的「押顿」等几位。

第1节,这节介绍陀拉是以萨迦支族的人。

第2节,陀拉做以色列的士师长达二十三年,应该是很有贡献的一位,可惜的是资料欠缺,没有做任何介绍。
经文:

士师记 10:3-10:5

注释:

5.第十章3至5节:
这段经文是介绍士师睚珥。

第3节,睚珥是属于基列家族的人,这是属于玛拿西占领的区域。在民数记第三十二章39至41节有这样的记载:「玛拿西的儿子玛吉那一宗族人侵入基列地,占领了它,赶走那里的亚摩利人。于是摩西把基列给了玛吉族;他们就住在那里。玛拿西支族的睚珥攻取了一些村庄,就叫这些村庄『睚珥村』。」另外在申命记第三章14节也有记载类似睚珥的事迹。但这些同样的名字是否表示同一个人?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就像陀拉一样,睚珥统治以色列也很久,共计有二十二年之久。

第4至5节,这两节说明了睚珥有很多妻妾,生了三十个儿子,也管理着三十座城。这些都在显示个睚珥拥有很多财富之意。
经文:

士师记 10:6-10:18

注释:

6.第十章6至18节:
从第6节开始介绍耶弗他,篇幅很长,直到第十二章7节才结束。而介绍这些有记事的士师,都会有一句很重要的开场白:「以色列人又得罪上主。」接着就是他们在受到外族入侵之后,因为痛苦而祈求上帝帮助。于是上帝又差派士师来带领他们。这样的句型几乎就是士师记的介绍士师时的主轴经文。

第6至9节,这段经文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去拜迦南地人民最主要的神明巴力和「亚斯她录」,这「亚斯她录」是迦南地居民敬拜的女神,主掌生育、繁殖和战争的神明。就像台湾民间宗教的「注生娘娘」一样的神明。以色列人民这样的行为引起上帝愤怒,因而让非利士人和亚扪人入侵占领,统治他们长达十八年之久,而且入侵的范围几乎是全部以色列民族居住的地区,包括在约旦河东岸,以及南部的犹大地区全都陷落。

第9至14节,这段经文很清楚说明了他们每次遇到痛苦就祈求上帝,过去上帝都会垂听,这次上帝并不再听他们祈求,要他们去求告他们跟随迦南人所拜的神明。但以色列人民在痛苦中才体会到他们所拜的那些迦南神明其实是虚假的神,就算耗尽了所有力量祈求,也不会有任何反应。因此,他们回来转求上帝。在第11节上帝特别提到几个迦南地原住民族的名单,包括有亚摩利人、亚扪人、非利士人、西顿人、亚玛力人,和马云人,以及在迦南地西北边的强大民族埃及人等。

第15至16节,这两节说明以色列人民终于晓悟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接受上帝的惩罚,这种态度也表示出真实悔改的人才有的认真态度。他们同时将这些迦南神明都除掉,只希望能因此而获得上帝的拯救。

第17至18节,亚扪人准备要攻击住在基列的以色列人民,虽然以色列人民也准备好应战,但却不知道谁才是好的领导者。因此,他们出了一个附带有鼓舞作用的奖赏,就是谁带领以色列人民抗敌成功,谁就当以色列在基列的领袖。
经文:

士师记 11:1-11:11

注释:

7.第十一至十二章是记载以色列一位很重要的士师――耶弗他。

8.第十一章:
从这章开始,作者很详细介绍一位特别的士师耶弗他,一直到第十二章7节。

9.第十一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开始介绍耶弗他,有趣的是他的家庭背景是被以色列人民所鄙视的,但上帝却要重用他。这也说明了人从家世背景看一个人,上帝却拣选人所瞧不起的当他的仆人。这情形也发生在扫罗和大卫身上,正好说明了人的想法和上帝的旨意差距很遥远(参考以赛亚书五十五:8—9)。

第1至3节,这三节介绍耶弗他的身世背景。他是妓女所生,且被他的兄弟赶出家门。因此使他在外面漂泊,在陀伯结交了许多「无赖」。

第4至6节,当亚扪人又要跟以色列人民作战的时候,因为耶弗他已经在陀伯之地闯出了领袖的名号,因此,基列的长老们想:或许可以请耶弗他来带领他们,当他们的领袖对抗亚扪人。

第7至9节,耶弗他似乎知道,若不是上帝带领,这种对抗敌人的事,跟带领一群无赖是不同的。因此,他告诉这些领袖们,若是上帝让他打胜仗,他就当他们的领袖。意思是指这些长老必须用上帝的名发誓,同意他在打仗胜利后,也要让他成为他们的领袖,而不是打赢了之后,又要赶他离开。

第10至11节,这些基列地区的长老们都同意耶弗他所提出的条件。确实,若是只为了要打仗才来找他,打完之后就撇弃他,这也不是公平的待人方式。于是这些长老用发誓的方式,表示上帝会为此事作见证,同意在打赢了亚扪人之后,就会顺服耶弗他的领导。
经文:

士师记 11:12-11:28

注释:

10.第十一章12至28节:
这是一段历史的回顾。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耶弗他确实是一位有智慧的政治人物。他不是一开始就诉诸武力,而是用历史当作有力的辩护,希望能因此让亚扪人收回武器。但显然地,亚扪人听不下他的说帖。

第12至13节,这两节说明首先耶弗他先派人去亚扪王那里询问,为甚么要侵犯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土地。亚扪王回答是,很早以前是以色列人民占领他们的土地,他们要求归还。

第14至23节,从第14节开始,耶弗他派去的使者开始述说这段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进入旷野遇到的历史事件做为论述的主轴。

从第14至23节这段经文背景,可参考民数记第二十章14至21节、第廿一章11至13节、第廿一章21节至第廿二章1节,以及申命记第二至三章等处的经文,从上述这些经文中,可看出以色列人民是因打仗胜了亚摩利王西宏、以及巴珊王噩,而取得土地。耶弗他非常强调一点:这些战争之所以会胜利,是因为上帝替以色列人民打仗,使他们得到这些土地。
第24至27节,这段经文的重点在第24节,这节也可说是整段经文的中心。在这段经文中,耶弗他强调每个民族所各自敬拜的神,应该会保护自己的子民,这也说明早期社会都有各自的守护神。而每一个民族应该守住自己的神明所赐给的土地,或是神为他们打仗取得的土地。耶弗他就很清楚表示:「上主——我们的上帝给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守住。」这句话也说明了耶弗他绝对不会让出他们现在居住的土地。再者,这里的「基抹」,是指摩押的神明,不是亚扪的神明。因此,在这里说亚扪的神明是「基抹」,很可能是当时亚扪和摩押已经有了军事联盟,或是亚扪人已经统治了摩押。耶弗他同时也反问他们亚扪王,以色列人民已经在该地居住长达三百年的时间了,如果有问题,这三百年期间怎么都不说,到现在才入侵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土地。他相信,就算现在亚扪人想攻击以色列人民,上帝也必定会帮助以色列人民击退亚扪人。
第28节,可以想像得到亚扪王是听不下这种解说。
经文:

士师记 11:29-11:40

注释:

11.第十一章29至40节:
这段经文述说耶弗他果真是上帝所拣选的士师,而耶弗他也表示他真的要带领以色列人民全力对抗亚扪人入侵,因此,他用许愿的方式来回应上帝的拣选。而这许愿就是以他的女儿献祭。也可以这样说,这段经文就是为了解释第40节以色列的妇女每年有一个固定活动,就是离家四天,去追悼耶弗他的女儿。

第29至31节,这段经文也说明了早期社会有用人当作献祭的祭品行为,这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之后,深受当地宗教行为的影响。例如列王纪下第三章记载以色列和犹大、以东等三国联盟去攻打摩押,结果摩押在最后「大势已去」的关头,摩押王杀掉要继承王位的长子当「牲祭,在城墙上献给摩押的神明」(参考列王纪下三:26—27),另外在列王纪下第十七章17节也记载以色列的人民仿效迦南人,把自己的子女烧献给异教神明和其他宗教信仰的礼仪;在列王纪下第廿一章6节,说犹大王玛拿西也是把自己的儿子烧献给巴力神明。其实,创世记第廿一章记载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事件,就是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必须和迦南人在宗教行为上有所差别;迦南人有把人当作献祭品,以色列人民不可以,只能用牲畜如羊或牛当作牲祭品。

在这段经文中,耶弗他是祈求上帝帮助他带领以色列军队打赢亚扪人。他许愿说,如果上帝帮助他赢了,他就要献第一个出门来迎接他的家人给上帝。他要献的祭是「烧化祭」,这种烧化祭的方式,是将要献的牲品杀死,然后放在祭坛上用火烧掉。

第32至33节,这两节说耶弗他带领以色列军队跟亚扪人作战,在上帝帮助下果然打了胜仗,并且攻下了亚扪人二十座城,且是用「大肆屠杀」的方式,制伏了亚扪人。

第34至35节,当耶弗他打胜仗凯旋回去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出来迎接他的人,竟是他惟一的女儿拿着铃鼓跳着舞出来迎接他。这也是古时候战争结束,凯旋回来时的一种习俗,通常都会有女子先在城门口载歌载舞地欢迎凯旋归来的军队(参考出埃及记十五:19—21,撒母耳记上十八:6)。耶弗他看见他的女儿出来时,他几乎心都碎了。但因为是向上帝许愿,绝对不能更改。第35节经文可参考申命记第廿三章21至23 节:「你们向上主――你们的上帝许愿,不可拖延不还。上主要追讨你们所许的愿;不还愿就是犯罪。不向上主许愿不算是罪,但是主动许愿一定要还愿。」箴言第二十章25节:「向上帝许愿前必须三思,以免后来懊悔。」

第36至37节,这两节是耶弗他惟一女儿回应伤心至极的父亲所说的话,表示她一定会依照父亲所许的愿。但他希望给她两个月时间,和朋友上山去。因为她还没有出嫁,就必须被当作祭品,要为此事哀伤。

第38至40节,耶弗他只好准许,而他的女儿确实是实践了父亲所许的愿。这段经文也解释了以色列妇女每年有个风俗,就是为耶弗他女儿的事哀伤四天。
经文:

士师记 12:1-12:7

注释:

12.第十二章:
这章可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落是在第1至7节,是以法莲族人对耶弗他没有邀请他们一起出兵攻打亚扪人表示不满。第二段落是第8至15节,又介绍了三位所谓小士师的记事。

13.第十二章1至7节:
这段经文可参考第七章23节至第八章3节,在基甸当士师的时候,他带领以色列军队攻打米甸人时,以法莲人也曾在战后表示了他们被疏忽的不满。现在他们同样对耶弗他表示强烈不满,甚至要胁要用火烧掉耶弗他的房子。

第1节,以法莲支族的人是带兵去质问耶弗他为甚么没有邀请他们参与作战的事,且是语带威胁,这种态度是很不友善。

第2至3节,这样的态度使耶弗他相当不以为然,耶弗他很不客气指出他有邀请,只是以法莲支族的人拒绝参与抵抗亚扪人。如今看见耶弗他打胜仗,且占领了二十座城市,说穿了,耶弗他已经指出以法莲人只是想要来分杯羹,并不真的愿意出兵协助耶弗他和以色列同胞。

第4至6节,耶弗他和基甸在作法上很不一样;耶弗他的态度是号召住在基列的以色列人民整军对抗以法莲人,结果以法莲人战败逃逸,但还是有多达四万两千人被杀,这可说是以色列民族的内战,是自相残杀,也是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第一次的兄弟「内战」。这样多的死亡人数,也是接近灭族的状态。

第7节,耶弗他成为以色列人民的领导者长达六年。
经文:

士师记 12:8-12:15

注释:

14.第十二章8至15节:
这段经文记载三位士师的名字,就是以比赞、以伦、押顿等,前面已经有提起过这三位跟在第十章1至5节所记载的两位士师陀拉、睚珥一样,他们都是所谓的「小士师」,都只有简单记载他们的任期,并没有详细记载他们任内的功绩。

第8至10节,这位以比赞是伯利恒人,很可能是西布伦支派的后裔。就像士师睚珥一样,他也有三十个儿子,同时有三十个女儿,表示他的财富很大,妻妾成群。他统治了七年的时间。

第11至12节,这位士师名叫以伦,统治以色列人民有长达十年时间。

第13至15节,这位士师名叫比拉顿,他的财富更大,共计有四十个儿子、三十个孙子,且有七十匹驴,可以想像他的妻妾很多。从第15节来看,他可能是以法莲支族的人。
经文:

士师记 13:1-13:8

注释:

15.从第十三章开始到第十六章都是记载有关参孙的故事。

16.第十三章:
士师记作者在介绍这些士师的时候,比较重要的士师之前都会先用「以色列人又得罪上主,上主就……统治他们」这样的句型,来形容当时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后,所遭遇到的困境,例如第三章7节、12节、第四章1节、第六章1节、第八章33节、第十章6-7节、第十三章1节等。

17.第十三章1至8节:
这段经文描写士师参孙出生的背景,是他的母亲获得上帝的天使启示,要让她怀孕,但生出来的孩子必须分别为圣,替以色列人民抵抗非利士人。

第1节,这是重要士师出现的共同句型。

第2至5节,这里介绍介绍参孙是属于「但」支族的人。这个支族在进入迦南地之后,因为一直还未分配到可安定居住的土地(参考士师记十八:1),他们原本暂时居住在南部,后来就逐渐向北迁移(十八:27—29)。

上帝的天使向玛挪亚不能怀孕生子的妻子启示,要让她怀孕生子,但这孩子必须成为「离俗人」(中文《和合本》和《台语版》都用「拿细耳人」)。依照民数记第六章的记载,这种人是「不可剃头发」,母亲也必须在怀孕期间严格遵守洁净的礼仪,包括淡酒、烈酒等都不可喝。撒母耳出生前,他的母亲哈娜也是许愿要将撒母耳献给上帝当「离俗人」,「一辈子」都不剃他的头发(参考撒母耳记上一:11)。

第6至8节,玛挪亚的妻子将天使告诉她的事告诉丈夫。她的丈夫因此再向上帝祈求一次,希望那位天使能回来告诉他们怎样生下这孩子。原因是玛挪亚可能认为妻子所言可能有问题,因为这是非常令他们震惊的消息,玛挪亚只能透过这种再次祈求来确认妻子所言属实。
经文:

士师记 13:9-13:18

注释:

18.第十三章9至18节:
这段经文描写玛挪亚夫妇再次遇见这位来自上帝天使后,他们和天使之间的对话。

第9至12节,上帝为了要坚定玛挪亚的信心,果然垂听他的祈求,再次差派天使去告诉他这件事。当天使去的时候,玛挪亚还是跟上次一样不在场。但妻子赶紧去通知丈夫玛挪亚。当他们夫妻两人赶到天使面前时,确认就是上次启示的天使,因此,他们询问该怎样准备生下这来自上帝赏赐的孩子。

在第4节说天使要玛挪亚的妻子不可吃不洁净的东西,却在第14节这里说他的妻子「不可吃葡萄做的东西」,而葡萄是以色列人民最喜爱且普遍的水果,但在摩西法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说,离俗人是「不可吃葡萄或葡萄干」、「不可吃葡萄树上的任何东西」等(参考民数记六:3—4),这也表示是一种严格的约束,连最喜爱的食物都要受到严格的禁止,以表示真心、诚意。

第15至18节,他们还是对这位天使的启示感到纳闷,想要确认他是真的来自上帝的使者,因此,玛挪亚想用吃饭的事来确认。但当他提出要请天使留下来吃饭时,天使回绝了,并且要他将要烧的小山羊直接献祭给上帝。于是玛挪亚再次提出问题,就是想要问这位天使的名,这点很像雅各在雅博河和上帝的天使摔角受伤时,问天使的名字,但并没有告诉他一样(参考创世记三十二:22—29)。这里的天使也是没有回答玛挪亚,但让他知道名字是「奇妙的名」。将这称呼对照以赛亚书第九章6节来看,先知以赛亚预言有一位来自上帝差派的拯救者将来临,他的名字要被称呼为「奇妙的导师」。这奇妙一词,也是指「超人」、「超乎理解」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位上帝的使者已经告诉玛挪亚,他妻子要生个儿子,这儿子的出生,在表明上帝的拯救,也在说明是上帝所做的一件非常奇妙之事。
经文:

士师记 13:19-13:25

注释:

19.第十三章19至25节:
这段经文清楚说明玛挪亚听了这位上帝的使者所说预言就相信,且依照应该有的规矩献祭给上帝,天使预言玛挪亚的妻子会怀孕生子的事果然应验。

第19至21节,这里说天使是在「火焰中升天」,这种场景也是一种「奇妙的」事,正好符合第18节天使对玛挪亚所说的。玛挪亚确信这位预言者就是天使,夫妻两人都俯伏在地上。

第22至23节,但玛挪亚并没有因此而欢喜,他反而害怕起来,因为看见天使,就如同看见上帝一样,他害怕会因此而丧失生命。可是他的妻子比他更清楚,如果是真的来自上帝,不会接受了献祭却又要杀害他们。这也是圣经的教导,若不是上帝喜悦的,人就算献上很贵重的祭物,上帝也会拒绝悦纳。但若是上帝喜悦的事,他一定会悦纳。

第24至25节,果然,上帝天使所说的话应验了,玛挪亚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他们给这儿子取名「参孙」,这名字的意思是指「太阳」或「明亮」之意,表示以色列人民的希望。因为是一出生就分别为圣,因此,上帝的灵在参孙小时候就赐福给他,并且与他同在。
经文:

士师记 14:1-14:9

注释:

20.第十四章:
这章开始介绍参孙长大,不但描述参孙有极大的力气,可以击杀狮子,且可以一个人抵挡三十个非利士人。

21.第十四章1至9节:
这段经文述说参孙喜爱一个非利士女子,拒绝父母的劝诫,然后又吃了死去狮子尸体的蜂蜜,这些行为都在表示他已经违背了原先献给上帝的离俗人应有的行为。

第1至4节,这段经文的开始就说到参孙已经长大,且喜爱上一个非利士女子,这正说出了第十三章1节,那时以色列人民正受到非利士人统治,在痛苦中祈求上帝帮助。因此,他喜爱非利士女子的事,必然引起父母的不满,而这也说出了当时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已经和当地人普遍有通婚的现象,但也因为这样的通婚,导致以色列人民随着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而离弃了上帝。这一点也是后来圣经作者一再认为:若是和不信上帝的人结婚,将会使人背弃了上帝,这才是使生命受到苦难的最大因素。但第4节这里说参孙决定娶非利士人女子为妻,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实在是件「奇妙」的事。上帝往往会用人的软弱来完成他奇妙的拯救计画(参考创世记四十五:8;五十:19—20;历代志下廿五:20;使徒行传二:23—24)。

第5至6节,这两节说出参孙有特别的力量可以单独一个人击杀一只狮子,他的力量是来自上帝灵同在。圣经作者要表明一件事:有上帝的灵同在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大。其实参孙是从他在母亲的胎中就已经有上帝的灵同在了,直到他成长过程中都是如此,因为他是在上帝旨意下出生的孩子。其实,参孙身上有这样大的力量可以击杀一只狮子,这也在回应那位天使所说的「奇妙」之意。

第7至9节,说参孙吃狮子尸体内的蜂蜜,并且将之给不知情的父母吃。尸体,这是指不洁净之物,依规定「离俗人」是不能吃这样的东西。换句话说,参孙已经忘了自己是「分别为圣」的人,必须在生活上相当的严谨。包括他想娶的妻子是异族人,现在又吃不洁净的东西,而这两件事都是在父母不同意或是不知情之下所做的,这表示他所做的事已经违背了原先他出生就已经献身给上帝当「离俗人」的本意了。而这件吃狮子尸体内的蜂蜜之事,就成为他背弃上帝拣选的一个暗示,这暗示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民的实况,经常为了婚姻背弃上帝,也为了美味而忘记上帝的赏赐比那些食物更丰富。
经文:

士师记 14:10-14:20

注释:

22.第十四章10至20节:
这段经文述说参孙的父母已经无法约束参孙娶非利士人女子的事。

第10至13节,参孙的父母顺着参孙的意思,只好去那女子的家提亲,并且举办婚宴。但有点费解的是,婚宴竟然是在亭拿举办,而不是在参孙的家乡,且婚宴长达七天。这里说非利士人派出「三十个人陪他」,这些陪伴者就是伴郎,这么多伴郎也在表示场面相当奢华,跟离俗人的俭朴规范差异很大。这种奢华也可从参孙用猜谜语的奖品—上等麻纱和一套礼服,看出参孙已经忘记他是离俗人,这是很严重的事。也暗示着以色列人民背弃上帝之后,往往行为就是浪荡不羁,只会奢华宴乐,败坏行为。

第14至15节,这两节是参孙出谜语给这三十个非利士人猜,结果他们想了三天都无法猜中。这些非利士人的伴郎就要胁参孙的妻子,必须想办法从参孙口中探出丈夫的谜底,否则就要取她父母和她的性命。

第16至17节,参孙无法抗拒妻子整天哭闹,只好告诉她谜底。这也表示非利人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参孙,方法就是透过他的妻子,这也在暗示着与外族通婚的结果,就是被控制住而离弃上帝。

第18节,虽然这些非利士人回答了参孙的谜底,但参孙认为这是他们透过他妻子而得到答案。这里的「母牛」指的就是他妻子。

第19至20节,参孙要实践奖赏的诺言,结果是去亚实基伦这个非利士人的城市,这是非利士人五个主要城市之一,另外四个是:迦萨、以革伦、亚实突、迦特等。参孙在这里杀害了三十个人,然后把他们身上的衣服剥光当作礼物送给这些猜中谜语的人。他会在这里做这件杀害的事,很可能是为了要避免被人直接看出而使他家里的人遭到报复。但他也因此离开这个非利士人的妻子。这件事是在他婚姻的宴席(七天)尚未完成之前就离开,表示这件婚事没有完成,而他的妻子也改嫁给他的伴郎。
经文:

士师记 15:1-15:8

注释:

23.第十五章:
这章说明参孙怀着极大的恨去攻击非利士人,报复他的岳父将女儿转嫁给他的伴郎。

24.第十五章1至8节:
这是一段很不容易明白的经文,主要在说明参孙采取报复的行动,结果引起另一个报复,就是非利士人以报复他岳父作为回报。

第1至2节,这两节说到参孙去探望原本已经离弃的妻子,结果遭到岳父的拒绝。这里说参孙带一只小山羊去找他离弃的妻子,就是他原先深爱的非利士女子,这是当时的人表示歉意、赔罪的一种方式。他的岳父建议参孙娶前妻的妹妹。

第3至5节,这段经文说参孙因此大为愤怒而抓了三百只狐狸,在这些狐狸的尾巴绑上一支火把,那时正好是收割麦子的时候,结果他把这些狐狸放进麦田,导致正要收割的麦子全部都烧毁了,连橄榄园也受到波及,损失惨重。但这笔帐却被算他岳父的身上。

第6节,非利士人采取报复的行动,就是把他的妻子和岳父的家烧毁人也都烧死。

第至8节,参孙为此事大为愤怒,发誓要报仇,且杀害了很多非利士人。这种报仇式的行为,只会引起更多的仇恨,对生命并没有意义可言。这跟上帝要摩西和约书亚设立六座「庇护城」的用意大不相同(参考申命记十九:1—10,约书亚记第二十章)。
经文:

士师记 15:9-15:20

注释:

25.第十五章9至20节:
这段经文述说为了参孙的行为,非利士人决定惩罚犹大,他们派出军队准备攻打「利希城」。但因为参孙有特殊的能力,导致这些非利士人惨遭杀害甚多。参孙也因此当上士师长达二十年。

第9至10节,这两节说明非利人决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回答犹大人的话,就是非常典型的报复话语。

第11至13节,从这段经文也说明了非利士人统治以色列人民期间,以色列人民一直很担心非利士人的残酷手段。因此,当他们知道非利士人是要抓参孙的时候,他们就不等待非利士人大肆屠杀,而主动地将参孙交给非利士人。

第14至15节,在参孙的故事中有一句常用的话是「上帝的灵突然临到参孙」(参考十四:6、19、十五:14),这句话是指参孙有「奇妙的」力量,远超过一般人所能估计的范围,这从下列几件事可看出来:他可以「赤手空拳」撕裂一只小狮子;他可以一个人杀了三十个非利士人;他可以将捆绑着他的两条新绳子拉断,然后拿一根还没干的驴腮骨杀了一千个非利士人。最后这里说参孙可以拿一根还没有干的驴腮骨杀了一千人,就像士师珊迦用一根牛的刺棒打死六百个非利士人一样勇猛有力(参考三:31)。珊迦是打击非利士人救了以色列人民,但参孙却是为了自己的事报仇,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第16至20节,这里说参孙终于知道要祈求上帝,就算他有非常大的力量,也抵不过口渴的痛苦。因此,他祈求上帝给他居住的利希之地喝到水,结果上帝应许了,该地有泉水流出。第20节说非利士人统治期间,参孙当士师二十年,表示在这二十年期间,以色列人民并没有因为参孙带领他们,当他们的士师,使他们脱离非利士人的统治。这和第一位士师俄陀聂,以及后来的以笏、底波拉、基甸等士师时代,带领以色列人民脱离外族人统治很不一样。
经文:

士师记 16:1-16:22

注释:

26.第十六章:
这章说到参孙的堕落和死去,也结束他当以色列人民长达二十年士师。其实,在参孙的身上所隐喻出来的,就像以色列人民一样,这章所说的参孙和妓女睡觉,就像在说以色列人民去拜偶像神明一样。也跟先知何西阿所传递的信息相同。只有回归到上帝怀前,才有重新获得生命力量的机会,这就是参孙的事件。

27.第十六章1至22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参孙记事的第二部分,描写他跟一位妓女睡觉,差点被迦萨人攻击,后来又爱上一位名叫黛利拉的女子,结果非利士人利用这个女人,使参孙彻底失败,成为一个毫无力量的弱者。

第1至3节,这段经文说参孙到非利士人的迦萨城和一个妓女睡觉,这表示他已经不再是「离俗人」,而是一个不守洁净礼仪的以色列人。其实这也在暗示着在参孙的身上就可看到整个以色列人民的缩影。迦萨城的非利士人原本埋伏在屋外准备要杀害参孙,结果被参孙发现,他提早在半夜就离开了迦萨城,使该城的非利士人想要突击他的计画落空。不但这样,参孙力气之大,也把该城的城门连框带扇、门闩都拆掉扛在肩头上,力气之大简直叫看到的人惊吓到说不出话来。但没有人知道他这种大力气是从何而来?

第4至5节,就像上次他的妻子被人利诱套出参孙谜语的谜底,现在又有非利士人的五个首领想用一千一百块银子作贿赂,这确实是一大笔金钱,为的要让参孙爱上的非利士女人黛利拉来探听参孙的力量从何而来。

第6至9节,果然,黛利拉接受贿赂要探听出参孙的力量来源。而参孙并没有因为上次妓女的事而有警觉性,他还是告诉了黛利拉,可用「七根还没有干的新绞绳捆绑」他。而黛利拉并不是真的爱参孙,而是只爱金钱,她拿到了钱就去通报那些想要杀害参孙的首领,而参孙却在女人当中沉沦下去。虽然这次并没有成功,但至少说明了参孙显然并没有觉醒。

第10至12节,这是黛利拉第二次询问参孙,要怎样的方式才会将他捆绑得住。他又说了,方式是拿新绳子,结果是没有效果,同样被参孙扯断。这引发一个问题:参孙是知道他所爱的这个女人要套出他的秘密,或是参孙真的被爱情冲昏了头?

第13至14节,这是黛利拉第三次诱骗出参孙说出制止他力量出现的方式,这次参孙说出他头上头发的辫子,而这已经越来越接近他真实力量的来源头发了。这次也是被参孙脱离捆绑的灾难。但他还是没有觉醒。

第15至17节,这是黛利拉第四次探听参孙力量来源,虽然参孙拒绝说出真相,但到后来还是不堪黛利拉天天问他、纠缠着他,最后终于将真相说出来,就是把他的头发剪掉,因为那是他一出生就被献祭给上帝成为「离俗人」的记号,只要剪掉头发,他就和一般人相同。但参孙忘记了,若将这代表着和上帝之间有约的头发辫子之记号剪掉,就表示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也彻底破坏了。

其实可以这样了解:参孙的头发,等同于以色列男婴出生第八天就需要割礼作为分别为圣的记号。因为这割礼的记号代表着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间的约。若是把这记号都鄙视了,就等于鄙视和上帝之间的约一样。这样,上帝也不会在继续赏赐给立约子民有特别的生命力量。

第18至21节,果然,黛利拉将这重要的秘密通知了非利士人,另一方面,她使尽了方法让参孙熟睡,然后非利士人将他头上的七根头发编织的辫子给剪掉,参孙就这样失去了力量。这里说参孙的头上有绑「七根」辫子,「七」正好在表明「神圣」的数字,说明他和上帝之间有特殊的「神圣」关系。如今参孙把和上帝之间代表着约之关系的记号完全破坏,就会使他陷入在生命最苦难的环境中,但参孙已经忘记这件事了。上帝不再与他同在,他就失去了力量。而非利士人抓住了他,并不是随即杀死他,而是凌迟他,不但挖出他的眼睛,使他变成瞎子,带他到迦萨监狱关起来,做推磨的苦役。

第21节,这节说参孙的头发慢慢长出来,就为下一段经文预先做了序言。
经文:

士师记 16:23-16:31

注释:

28.第十六章23至31节:
这段经文述说参孙的忏悔,而他悔改的祈祷上帝垂听了,再次赐给他力量,使他可以击败那些折磨他的人。

第23至27节,非利士人欢喜雀跃可想而知。他们将参孙当作是打败以色列人民的战利品,因此,他们在所拜的神明「大衮」前大大庆祝这次的胜利,并且在神明面前戏弄参孙。「大衮」之神,是迦南人所敬奉管理「植物」、「五谷」的神明,类似在台湾的「神农」神明一样。但参孙已经知道他必须倚靠上帝,才能打败非利士人。若不如此,他只能被凌虐到死去。因此,他请求那拉他手的童仆,让他依附在神庙的柱子。他准备利用逐渐长出来的头发,恳求上帝赏赐给他新的力量。而当时大约有三千个非利士人在庙里参加这项庆功会。

第28至30节,就在这时候,参孙唯一可以使用力气的来源,就是祈求上帝赏赐给他力量报仇。果然他使尽所有力量,将大衮神庙里的柱子推倒,把在场约三千非利士人压死,也包括了五位非利士人的首领。

第31节,参孙死后,他的兄弟和家人将他埋葬,也结束他当以色列人民的士师。

虽然参孙最后的一道力量,是摧毁大衮神庙以及数以千计的非利士人。但他并没有帮助以色列人民脱离非利士人的统治。非常可惜,如果他有严格遵守与上帝所立的约,确实过「离俗人」的生活,以色列人民应该会脱离非利士人统治的苦难。
经文:

士师记 17:1-17:6

注释:

士师记第十七至廿一章
1.第十七章:
从第十七章到第廿一章,是士师记的结尾部份。这部份是用两个故事串连起来,其一是从第十七至十八章,叙述在米迦的家里发生的故事,其二是从第十九章至廿一章,叙述发生在一个利未人身上惨痛的事件而引发的以色列人民内战――联合攻打便雅悯族人。虽然是两个事件,却有同一个主题:在「那时,以色列没有君王」,然后附加一句形容社会景象的话是「人人随自己的意思行事」(参考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比较特别的是在这五章中,都没有再提起前面所重视的「士师」角色人物。然后再紧接下去的撒母耳记就提起以色列人民向先知撒母耳要求膏立国王统治他们(参考撒母耳记上八:5、19),这些充分表示出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受到迦南文化的影响甚深。

2.第十七章1至6节:
这段经文谈到有一个人名叫米迦,意思就是「谁像上帝」?换句话说,没有人知道上帝是甚么样子。后来米迦的母亲要人「铸造」一座上帝的神像来膜拜,这也表示他们忘记了十诫的第二诫-不可为上帝铸造任何偶像-这个诫命(参考出埃及记二十:4)。这也说明了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堕落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
第1至2节,这里介绍住在以法莲山区的米迦,他偷了母亲的钱。但当他听到母亲诅咒偷钱的人,因此,甚为惧怕,就赶紧招认自己就是那偷钱的盗贼。而米迦的母亲为了要「抵销」自己所发出的咒言,赶紧改用祝福的话,说那笔钱要奉献给上帝,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消除儿子米迦可能因此而带来的厄运,因为当时的人深信人诅咒的誓言必定会实现。

而有趣的是米迦偷母亲的钱是「一千一百块银子」,这数目刚好是非利士人贿赂参孙爱上的女人黛利拉的金额,(参考士师记十六:5),他们要她为钱出卖参孙。因此,这里用「一千一百块银子」当作这事件的开始,似乎也在隐喻着这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和出卖生命有关的事。

第3至4节,米迦的母亲知道自己儿子偷钱却被自己诅咒时,赶紧要她的儿子米迦拿钱去请师傅铸造一座木头偶像,外面用银子包裹起来,将这座木头偶像放家里膜拜。这种情形就像基甸后来在自己的家乡铸造了一座偶像,导致以色列人民离弃上帝去膜拜那偶像(参考八:24—27)。

这些都在说明以色列人民确实是很迦南化了,离弃了上帝越来越遥远。因为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十诫都会忘记,其他关于摩西法律规定的生活规律就更不用说了。

第5至6节,这里说米迦又替这座神像穿上「以弗得」,还指定自己的一个儿子作祭司,换句话说,他等于在家里开了个神坛一样,这样,让人去他的家膜拜,而且从第十八章14节、17节等更清楚看到,后来他家中的偶像神明越来越多尊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士师记作者会在第6节说大家都随着自己的意念去行事,几乎是已经将上帝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见当时以色列人民已经败坏到极点了。
经文:

士师记 17:7-17:13

注释:

3.第十七章7至13节:
这段经文述说不但是米迦这个家庭堕落,连利未支族的人也堕落了。他们应该是要禁止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神明的,但利未支族的人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是为了钱而接受米迦的邀请,在他家的神坛当起祭司来。

第7至9节,原本米迦只是在自己家里私设神坛供人膜拜,现在出现一位利未族人,依照摩西法律,只有利未族人才可以当祭司。他原本是属于犹大支族伯利恒地区的利未支派的人,但这里没有说明为甚么他会离开伯利恒,四处去找地方住。有可能当时还没有被分配到固定的村落去协助祭祀礼仪的工作。

第10至13节,这位年轻的利未人来到米迦的家时,米迦要他担任家中神坛的顾问和祭司,而且会提供给他「每年十块银子」,以及给他「一些衣服和一些食物」等,当这位年轻的利未人答应之后,这就让他家的偶像神坛从违法而变成合法,因此,米迦就特别恩待这利未人。原来米迦认为这样可以使上帝大大赐福给他,使他兴旺起来。他似乎还不清楚自己所作所为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特别是这年轻的利未人更是严重,可说是堕落到极点了。
经文:

士师记 18:1-18:20

注释:

4.第十八章
这章说出了背弃上帝的米迦,结果是丧失了所有的一切。他原本是希望有这年轻的利未人当他家神坛的祭司后,会从上帝那里获得更多的祝福,家业兴旺起来,结果适得其反。

再者,这章也为「但」支派获得城市可定居下来做了个交代。

5.第十八章1至20节:
这段经文述说但族人还在探察可安定居住的土地。他们派出探子到各地去探察,结果来到了米迦的家,并且从米迦家里这年轻的利未人获得祝福,果然发现拉亿城是个甚适合居住的地方。因此,派出六百个武装部队准备去攻取拉亿城。

第1至2节,这里一开始就说「那时,以色列没有君王」,这样的开场白,就像前面第二至十六章中所提起的「以色列人又得罪上主」一样的意思。在第十七章6节记载的句子更完整,说:「当时以色列还没有王,人人随着自己喜欢的去做。」这里也说「但」支族在进入迦南地后,原本是有分配到土地的(参考约书亚记十九:40—46)。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失去土地」?依据士师记第一章34节的记载,是因为「但」支族虽然有分配到居住的土地,可是他们的土地有亚摩利人住在那儿,且武力甚强,逼得「但」支族的人逃到山区去居住,不能下到平原来。因此,他们想要另外寻找可安定居住的地方。因此,从全族中选出五位勇士去探察土地,就这样来到米迦的家。

第3至6节,这五个勇士在米迦的家里听到这利未人说话,就马上听出他的口音,因此,他们经过询问之后,才得知这位年轻的利未人在米迦的家里当祭司,因而请求这利未人替他们求问上帝的旨意,看他们这次探察土地的事是否会成功。这位年轻的利未人给予肯定的答案。

第7至10节,这五个探子来到一个城市「拉亿」,这个城市很可能曾经有西顿人来居住过,是个非常好的土地,不但肥沃,且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拉亿城是个「和平、安宁,与世无争」的地方,但相对的,也是个很封闭的城市,没有跟外界来往,这也说明了两件事:一是这城市足够自给自足。二是在国防上的漏洞很大,或是说没有想到需要有国防这类的防御工事。因此,他们回报建议进攻此城并且占领该城。

第11至13节: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第7节、第27节的「安宁」这词,和第10节的「毫无防备」都是相同的字根,这表示的另一个意思是指「信赖」,也就是该城的人民是个值得信赖的,相对的,「但」族的人决定要用六百个有武装的士兵进去占领,就是不可信赖,是「任意而为」,和拉亿城的居民「与世无争」完全相反,这正好反映了第1节所说的「那时,以色列没有君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但」族人的身上。

第14至20节,但支族的这六百个武装部队抵达米迦的家,那五个探子就说出他们上次在米迦的家发现的事——有一尊木头偶像,外头裹着银子,还有其他偶像和一件以弗得。因此,这些人就决定要这五个探子进去拿走这些偶像。虽然这个在米迦家中的利未人发现了,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因为这些但族人的游说,他很高兴接受他们邀请去当但族人的祭司,而不是只有米迦家里的祭司,就这样,但族人不但偷窃了米迦家里的偶像,连带的也把祭司带走。这些行为其实都在说明但族人的心中没有上帝,才会如此胡作非为。
经文:

士师记 18:21-18:31

注释:

6.第十八章21至31节:
这段经文记载但族人去攻打拉亿城的居民,并且屠杀了该城的居民,将该城占领,又把拉亿城改名为「但」。

第21节,从这节可以看出但族人从离开原本居住的琐拉和以实陶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派出六百个武装人员而已,而是整个支族的人都离开,他们是带着家眷和财物同行,只是其中有六百个人武装兵士。

第22至26节,这段经文说明米迦原本是希望这个利未人当他家的祭司之后,他的家族会因此兴旺起来,但他忘记了他所铸造的木头偶像是虚假的神,而利未人当他家族的祭司,也不是正确的。因此,他不但没有得到上帝的赐福,相对的,是失去了上帝的赐福,也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当他知道这位利未人祭司和偶像都被但族人抢走之后,就带领了邻居出来追赶,虽然是赶上了,却因为自知势力不足抵抗但族人的兵士,只好空手折返。就像米迦自己所说的,他的祭司和神像都被但族人抢走之后,他「甚么都完了」,表示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另一方面,也从第25节可看出但族人的行为确实是非常嚣张、目无法纪,他们不但没有对自己偷窃的行为感到羞愧,还恐吓米迦,要他「最好别再多说,不然」就要杀害他全家,这种行径简直就像土匪一样恶劣,而这也正好证实第1节所提起的,那时没有君王,大家都任意而为的意思(参考十七:6)。

第27至31节,这段经文说明了但族人攻进拉亿城之后,屠杀了该城的居民,不但这样,还放火烧该城之后,才再重建该城,这种行为都有毁灭证据的用意。而更糟糕的,就是他们把从米迦家里偷来的偶像安置好之后,还指派摩西的后裔子孙约拿担当起祭司,这说来更加荒谬,就是摩西的后裔竟然成为带领但族人拜偶像神明的祭司。

其实,这一章也在说明以色列人民离弃上帝的方式,就是从一个人延伸到整个家族,甚至严重到整个支派都背弃上帝。
经文:

士师记 19:1-19:15

注释:

7.第十九章:
第十九至廿一这三章,都是在描述一个利未人的妾被便雅悯支派的人轮奸至死的惨绝人寰事件。为了此事,以色列其他支派决定联盟出兵讨伐便雅悯支派,且差点就将便雅悯支派灭族,后来为了要挽救该支族免于灭族,还想办法将雅比人的处女给便雅悯族的男人当妻子,这些行径都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已经是堕落到了极点。而这事件和前面两章叙述米迦在家中设立神坛并且有利未人担任祭司,和但族人将米迦家里的偶像当作神明供奉,且还由摩西的后裔担任祭司等等行为,都在说明以色列人民不但离弃上帝甚远,也失去了社会秩序。这都和离弃上帝有密切关系。

8.第十九章1至15节:
这段经文先介绍有一个利未人跟他的妾之间的背景。

第1节,这里一开始就说「以色列还没有王的那段时期」,这句话从第十七章就开始一再重复出现,表明以色列人民的社会生活已经失去了规律,原因是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上帝。

接着开始介绍说有一个居住在以法莲山区的利未人,这跟第十七章1节介绍的米迦是相同的地方。他娶了一个住在伯利恒的女子作妾,刚好也是米迦家中的那位利未人同乡,都是来自伯利恒。

第2至9节,这段经文主要在描述这个利未人所娶的妾,不知道是甚么原因和他的利未人丈夫吵架而大发脾气,作者并没有说明,只记载她在发脾气之后就迳自回娘家去。经过四个月后,这利未人去伯利恒劝她跟他回去以法莲山区的住家。岳父显然很努力要留住这位利未人的女婿,因此,一留再留,挽留好几个晚上,这样前后共计留了六个晚上,之后,才让他的女婿带着女儿起身回以法莲山区去。这岳父这样做,很可能是不想让他的女儿随着女婿回去,换句话说,岳父是想要留住女婿和女儿,但最后,这利未人女婿终于获得妾的同意,起身跟着他回去以法莲山区。

第10至15节,因为夜晚,仆人虽曾建议这利未人主人在耶布斯人的村落过夜,但这利未人确认为不应该在外邦人的村落落脚,他宁愿去以色列人民的村落居住,很可能认为这样比较安全吧。因为当时耶布斯城是由耶布斯人所占领,该城直到大卫统治时代才攻打下来,改成耶路撒冷城(参考撒母耳记下五:6—9)。因此,他们继续走到离耶布斯人居住的村落大约有六公里远的基比亚这个属于便雅悯族人的村落(参考约书亚记十八:28)。可是奇怪的,是该村落的人都不接待外出的同胞,这基本上是违背摩西法律说要善待外出的人的教导了,这也表示基比亚的便雅悯支族的人,已经忘记了祖先摩西给他们的教导,要他们帮助外出者,因为他们从前也曾在埃及当外出、寄居者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廿二:21、廿三:9,利未记十九:33—34,申命记十六:14、廿六:12),这也表示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上帝,这点反应了士师记前段部分所一再提起的:「以色列人民忘记了上主—他们的上帝。」(士师记三:7)也因此经常得罪上帝,去拜偶像神明。而在第十七至十八章,则是说但族人拜偶像神明,且还指派摩西的后裔子孙当偶像神明的祭司。
经文:

士师记 19:16-19:30

注释:

9.第十九章16至30节:
这段经文描述了基比亚城内的便雅悯族人真的是恶劣到极点,也说明了他们这种可恶的行径,就跟创世记第十九章所描述的所多玛城居民之恶行恶状相同。

第16至17节,这里说有一位老人看见这位利未人和他的妾、仆人,而这个老人从前也是住在以法莲山区,现在移居在基比亚的人,这样,他也算是一个外地人,他看见这利未人,就先问他两个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也是当时流行的一句类似问安的话,表示关心之意。

第18至19节,这利未人回答之内容很重要的一点,是表示他只需要借住过夜,不会增加接待者的负担,因为他的驴也有足够的草料喂养,他们的食物也都足够。换句话说,他只是需要一个遮蔽夜晚风寒的地方而已。

第20至21节,这老人听后随即表示欢迎并接待这利未人,不但提供洗脚、吃饭,也同时喂养他的驴,这样,利未人返乡的路上就不会发生缺乏。

第22至25节,这段经文可看出基比亚城居民的人,他们的态度就像创世记第十九章4至9节描述所多玛城人的邪恶行径几乎完全相同。在这里说有一群基比亚的无赖,知道有外出的人来寄居在这老人的家里,就来骚扰这老人,强烈要求这老人把接待的客人交出来让他们满足淫乱的行为。但这位基比亚老人表示他既然接待了利未人和他的妾、仆人,也就有责任庇护客人的安全,因此,他愿意将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交给这群基比亚的无赖去凌辱,也不愿意让这利未人和他的妾、仆人受到伤害。他一再提醒这群无赖,不可在这利未人的身上做「那种缺德的事」,暗示着他们正在做一种「随心所欲」的淫荡行为。

第23节「缺德」一词,表示的是「愚蠢」之意。这老人对那群无赖说的话,意思是他们如果要性交,应该是找异性的才正确。而这位利未人之所以会将自己的妾交出来,可能是因为想到自己是出外人,且在没有人接待他的时候,这位年老的人接待他到家里过夜,且是非常热情的接待他,如果由他尚且是处女的女儿来代替他和妾的安全,他宁愿用自己的妾解除这个危险。但这群无赖听不下这老人的劝告,利未人为了要庇护这接待他的老人家中尚未出嫁的女儿,就把自己的妾推出门外去给这群无赖「随心所欲」地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事,结果这群无赖是整夜强奸这利未人的妾,直到天亮。

这段经文述说了几件重要的事:一是基比亚的长老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二是这老人知道若是将利未人交出去,也表示他以后会受到的羞辱将会远大于牺牲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庇护家中的客人,是一种生命的荣誉。三是这利未人并没有如同前面叙述过的,他从岳父手中争回了所爱的妾,却在危险的时刻,让自己的妾受到最大的凌辱、伤害。

第26至28节,天一亮,这利未人看见自己的妾双手搭在门槛上,躺卧在门口,叫不醒来,就知道她已经去世了,他将妾的尸体放在驴背上带回家去。双手搭在门槛上,也在表示这个妾有回来呼叫,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第29至30节,这两节也说出了这个利未人同样没有寻求应该有的规矩,向长老提出控诉。他也是一样在「没有君王,人人随自己喜欢的去做」。他将自己的妾的尸体分尸成十二块,送到每个支族那里,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控诉的方式。如果连利未人都如此不知道遵行摩西法律的规矩,就像米迦家中的那位利未人,和这位利未人使用报复的方式,都是在暗示着以色列人民已经是离弃上帝很远、很远了。这利未人的这种分尸方式,后来扫罗当以色列人民的王时,也曾经有过用两头牛,将牛砍成碎块,然后命令使者带着这些牛的碎块到以色列各地区去,结果以色列人民非常激愤地联合起来,共计派出三十三万军队对抗来侵犯的亚扪人(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一:7—9)。

再者,若是这个利未人是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唤醒良知,那也可看出以色列人民心灵是麻痹到非常严重了!果然,看见这情景的人都无法忍受下来,他们决定要采取惩罚的行动。
经文:

士师记 20:1-20:17

注释:

10.第二十章:
由于利未人将他的妾的尸体切成十二块,并且将之分发到十二支族那里,结果引发以色列同胞的愤慨,他们声言要讨回公道。

这章显然有些夸大描述十一支派联盟和便雅悯支派的内战惨况,但重要的是在述说便雅悯支派后来战败,在一夕之间就变成了十二支派中最弱小的支派,且面临差点灭族的危机,更严重的,这十一支派联盟出手之残酷,是连小孩都杀。就像基比亚的人对待这外出的利未人的妾那样不人道,同样的,其他支族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这都在说明整个以色列人民确实是人人都随心所欲去作自己喜欢的事,但却是上帝眼中邪恶的行为。

11.第二十章1至17节:
这段经文在描述十一支派联盟出兵要惩罚便雅悯支族的人之前,他们确实有经过调查,使事件更清楚,并且要便雅悯支族的人,将基比亚城的无赖交出来接受惩罚,但便雅悯支派的人拒绝理会,并也决定出兵与其他十一支派的联盟对抗。这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犯错,却不承认,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第1节,这节说出当时以色列民族占领的土地范围,就是从北部的「但」到南部的「别是巴」;东边边界的基列到西边的地中海等地。

第2节,这节说「以色列各支族的首领都出席了这次上帝子民的聚会」,这是进入迦南地安居后第三次有这样的聚集,第一次是在约书亚记第十八章有关分配土地的事,「全体人民都聚集在示罗」,第二次是记载在约书亚记第廿二章,由于约旦河东岸的二支族半在基利禄建造一座祭坛,而引发其他支族的紧张。这次是第三次。但是这一次比较像第二次的聚集,因为,第二次的聚集是关于支族之间的互动,这次的聚集也是和支族之间的互动有关系。但这里特别注明说是「各支族首领都出席了」,且有「步兵四十万人」,这句话已经在表示这次会议,是一件军事会议,同时说明这十一支派联盟共有的兵力。

第3节也说明了便雅悯支族的人已经听到这件事的风声,但并没有代表出席这次会议。因为事件是发生在他们的辖区之内。

第4至7节,这段经文是这群来自十一支族的领袖询问这位利未人,他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的经过,虽然这种描述和他推出自己的妾保身有差距,但事实是他的妾被轮奸致死这件事完全符合。然后他问这些首领,该怎样替他伸冤。第5节是重要的一节,因为这位利未人表明是因为基比亚人要「杀」他,后来把他的妾凌辱致死,这种说词其实不但是加重了犯案者的罪刑,也缓和了他在第6节肢解妾尸体的严重性。也因为他这样的作法,激发了以色列人民在进入迦南地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团结一条心」(第11节)。

第8至11节,「帐棚」,指的是他们在旷野流浪的年代。「住房子」,表示他们已经在迦南地定居下来。在这段经文中,他们表示不论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都不应该做出这种邪恶的行为。因此,他们决定惩罚便雅悯支族在基比亚的人,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这是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定居之后,第一次这么团结。

第12至14节,照理说应该先给便雅悯人有个说明的机会才对,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便雅悯人会「挺」基比亚人?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事件的看法有不同的立场;可能是因为出自「以扫」和「大卫」传承资料的不同,因为前者是便雅悯之后裔,而后者则属「犹大」的。再者,如果是惩罚的对象仅限于那些作奸犯科的人,比较容易被接受,但若是扩及其他无辜者,则难以被同族的长老接受。第13节强调以色列其他支族代表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要的是惩罚「无赖」。可惜的是,便雅悯支族的人不但不接受,反而是用强硬的态度要和十一支派联盟作战,这就引发了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后,第一次同胞相残(即为现今的「内战」)。

第15至17节,这里特别提到基比亚的居民,召集的七百名勇士都是「使用左手」的,这和第三章15节提到第二位士师「以笏;他是便雅悯族人基拉的儿子,习惯用左手」,可见惯常使用左手甩石头和射箭,是便雅悯支族的专长(参考历代志上十二:2)。这里说基比亚人挑选出来的勇士相当杰出,才会在甩石头的功力上「毫发不差」。便雅悯支族总共兵力是两万六千名,而基比亚城的居民也精挑了了七百名所谓的「神枪手」,可以甩石头时丝毫不差。但相对的,以色列十一支派联盟军队共计有四十万受过训练的士兵,这表示双方的兵力相差非常悬殊。
经文:

士师记 20:18-20:36

注释:

12.第二十章18至36节:
这是一段战事记,描述两军对抗,第一回合是便雅悯支派的极少数军对,打败了相对多数的以色列十一支派联军,这种初尝胜利的果实,却使他们忘记上帝站在十一支派那边。

第18节,这节可对照第1节来看,就会发现军队聚集在米斯巴,但圣所示在伯特利,二者之间相差约有十五公里远,当时约柜是在伯特利(第27节)。就像摩西时代一样,每当出兵打仗必须寻求上帝的允许,即使再远也要先问上帝的旨意。他们问上帝该由谁打前锋?上帝的回答是犹大支族。
第19至23节,这是第一次打仗,结果联军死伤惨重,有两万两千名以色列联军死亡,这是个惨重的失败。也表示便雅悯军对的厉害,特别是基比亚精挑出来的精锐甩石头部队。因此,他们再次询问上帝的旨意,答案又是肯定的。

第24至28节,虽然失败,他们还是继续询问上帝的旨意,是否该继续打下去?结果这次获得的答案又是肯定的,可是还是失败了,这次死亡有一万八千名,且都是受过训练的士兵,这表示便雅悯军队的实力真的不可小觑,这也反应出他们为甚么敢拒绝十一联盟首领要他们交出基比亚无赖之因,就是仗恃着自己的军队精良,可以抵抗其他族群的军队。

为什么已经先求问上帝了,且还得到指示说要「犹大支族」先攻,却还是落败,而且都没有记载便雅悯人在这两次中死亡的人数。到底是怎么回事?圣经的作者并没有提供答案。但可以注意的一件事,是他们先求问上帝的,不是先问「可不可以去攻打同胞便雅悯支族,或者就此罢休」,而是问「哪一支族该作先锋去攻打便雅悯人」,这样的问法是已经有了决定,才要上帝「背书」,结果是失败了。同样的,第二次也是用类似「是非、选择题」在询问上帝的意见。只有第三次才是在徵求上帝的意见。

注意第27节说亚伦的孙子非尼哈当时是服事约柜的祭司,就像现在的「军中牧师、神父」一样,为国家的军事行动提供服务。

第29至36节a句,这段是描述第三次战事,虽然前面已经有两次都问过上帝,也认为上帝允许他们去攻打便雅悯支族,但都是失败而归,这次他们不仅是问「该不该在去攻打」,而且还问说是否就此打住?上帝给的回答很清楚,要他们去攻打,他要将便雅悯人交给他们,第28节的这种回答句就是表明上帝站在联军这一边的意思。

这次的打仗,以色列联军有谋略,用撤退诱敌的方式,使便雅悯军队陷入峡谷中无法发挥甩石头的精准力量,结果这次不再是以色列军队战败,而是便雅悯军队共计有两万五千一百名被杀死战场,但他们总共兵力才只有两万六千七百名,可说几乎全军覆没。
经文:

士师记 20:36-20:48

注释:

13.第二十章36节b句至48节:
这段经文是对前段经文的补充说明。

第36节b句至37节,这里先说明基比亚城被以色列盟军攻破,军队进入城内进行大屠杀,他们把城内的居民都杀害了,真是很残酷的报复结果。

第38至41节,在前线的便雅悯军队还不知道他们认为最坚固的基比亚城已经被攻破,当他们在前线回头看见城内烟火冲天,就知道不妙,可能会被消灭。这可看出当初他们为了几个无赖,不愿意将他们交出来受惩罚,恃着自己的军力,不肯接受承认错误,硬要对抗,结果付出的代价是整城的人都惨遭杀害。

第42至46节,在对抗以色列军队的便雅悯主力部队,看见这次无法抵挡以色列联盟军队时,他们开始四处逃窜躲避被杀,但即使是逃亡到旷野去,可是也一样被杀灭。在逃窜的过程中,就有一万八千精兵被杀,逃向旷野的就有五千名在路上被杀,然后在基顿又有两千人被杀,这样,这第三次的对抗,共计有两万五千人被杀害。

第47至48节,这两节也说出十一支派联军对自己同胞一点也不手软,或是心存怜悯,他们就像基比亚的无赖一样,对弱势的女人一点也不疼惜,将她轮暴致死。现在以色列联军是一点也不疼惜自己的同胞,除了有六百个便雅悯士兵逃往临门岩躲藏四个月而得以存活下来外,其余便雅悯支族所居住的城市村落的人,包括他们所有的男女孩童牲畜无一幸免,惨遭屠杀,几乎就要灭族。这样,整个便雅悯支派就是只剩下这六百个逃亡者生存下来,这实在是惨痛的军事行动,让便雅悯接近灭族的危机(参考廿一:6)。难怪后来的扫罗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王的时候,会说:「我属于便雅悯支族,是以色列中最小的。」(撒母耳记上九:21)

这章的记事,其实就是在回应第十七章6节所说的那句话。也同时是在说明以色列人民心中完全忘记了上帝的话语,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经文:

士师记 21:1-21:12

注释:

14.第廿一章:
前面曾述说过,士师记的作者将第十七至廿一章,用「以色列还没有君王;人人随自己的意思行事」(参考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为主题,也从这里看出以色列人民在许多事上的作为是违背常理的。包括铸造偶像敬拜,也包括了为一个利未人的妾之事,大举军事行动几乎灭自己的同胞便雅悯人。然后这一章又说恐怕他们灭族,却又不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然后又去杀戮、劫持他族人,并将那些人的女人配婚给便雅悯人等等,这些做法都在说明士师记的作者强烈暗示一个混乱的世代,人们是甚么事都做得出来。这句「人人随自己的意思行」,已经说明了圣经作者一贯的思想脉络:要随上帝的旨意行才正确,随人的意思行事是错误的。

再者,这章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是用今天的伦理观念可以解释的,因为以消灭一个他族的男人,抢夺其女人来延续自己族群的命脉,是很难在今天社会站得住脚。基列的雅比人实在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同情,他们几乎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消灭了。而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以色列人不屑把自己的女人嫁给便雅悯剩余的六百个男人。虽然大屠杀基列的雅比人的男人,却因为只掳到四百个年轻处女,显然不够六百个便雅悯男人的需要,因此,再次突击了在示罗的女子,这次的行动简直是「抢婚」一样的恶劣。但基列的雅比人是玛拿西支族的后裔,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再次犯了残杀自己同胞的罪衍?真是矛盾至极啊!真的是人人随着自己的意思行,却从不问上帝的旨意是甚么。

这章主要是在说明最后以色列所有的支族重新修好。可是,也可看出这样的修好之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因为从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女子嫁给便雅悯族人,就可看出他们对该族人的歧视。再者,这一点也为后来便雅悯族人出身的扫罗之后期,遭到其他族人的排挤有关,也暗示了往后在所罗门王去世后,王国分裂埋下了远因。

15.第廿一章1至12节:
这段经文描述在残酷的内战发生之后,他们突然发现便雅悯族人几近灭族的状态,才醒悟过来,知道他们的错误。他们因此懊悔,加上他们在开战之前,就有过发誓,绝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便雅悯支族的人,这时候,他们思考着怎样修复和便雅悯族人之间的关系。

第1至3节,在这里所提到的发誓,应该是在出兵攻打便雅悯支族的战争之前,但打完后,才发现自己残忍的手段是过了头。讽刺的,是他们问上帝为甚么以色列会少了便雅悯这支族?答案应该是他们自己所做的结果。人常常问上帝为甚么?却甚少问自己做了甚么?

第4至7节,他们再次会商,要想办法拯救便雅悯支族的人免于灭族的危机?其实,这种问题应该是询问上帝,而不是询问人。因为生命是否延续,是来自上帝的赏赐(参考创世记三十:2),而不是倚靠人的力量。第5节为再次去掳掠其他支派的人的行动记下伏笔。

第8至12节,他们依据发誓看哪族人没有出兵参与这次严惩便雅悯支族的部落,就要付出代价。结果查出是基列的雅比城人,这是玛拿西的后裔,该城是在约但河以东约四公里处。他们当时没有出兵很可能是因为便雅悯族的人和该城的人关系密切,这点可从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看得出来,当亚扪人威胁要打雅比城人时,该城人向以扫求救,以扫就积极地整合全以色列军队攻打亚扪人救了雅比城。现在他们查出是雅比人缺席该次联盟出兵的事,因此决定再次出兵讨伐,要把雅比城内的已婚的男人杀光,包括所有妇女、小孩都杀光,然后留下四百名年轻的处女,带到示罗营地。

其实,这段经文也是在解释为甚么雅比城的人会遭遇大屠杀之因,就是和这事件有关。

第13至14节,这些支派首领派人去和躲藏在临门岩的六百个便雅悯军人讲和,并且把这从雅比城掳来的四百个处女给他们。但还是不够两百个。

这样的行为可说是愚昧至极,也说明了在没有上帝为生命之主的世代,人都会找奇怪的藉口来合理化自己错误的行为。
经文:

士师记 21:15-21:25

注释:

16.第廿一章15至25节:
这段经文述说他们为了要延续便雅悯支族的命脉,硬是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宁愿去掳掠他人的女人来给便雅悯人,给予配婚延续族人的命脉。

第15至18节,还有两百个便雅悯剩余的男人没有女人,因此,他们再次讨论该怎样解决这样的缺陷?

第19至22节,这是他们想到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示罗举行葡萄节期活动,进行绑架的计画,就是要便雅悯剩余二百个没有配到女人的男人,去躲藏在葡萄园中,等待出来参加庆祝葡萄节收成活动的女子,看见就将之绑架回去当妻子。他们认为这样,示罗人就没有违背共同发誓的誓言,说是把自己的女子嫁过去给便雅悯人,而是便雅悯的男人用这种方式请求的。这是一种婉转的方式,但基本上,也在表明他们都是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做事,但这种方式却不一定是上帝所喜悦的。

第23至24节,这两节说明便雅悯族人因此而得以延续族群的命脉,而使这件大屠杀的事件也终告一个段落。

第25节,这节说明了士师记的主轴思想,在表明的是以色列人民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因此,整个社会是乱的,没有秩序的。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