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约书亚记 1:1-1:9

注释:

约书亚记第一至六章
1.第一章:
就像在介绍这本经书时提起过的,有人将约书亚记和前面五本经书合并称为「六经」,意思是指约书亚记不能从摩西五经中分离出来,必须连成一个单元主体一起看,因为约书亚是被上帝拣选的仆人,上帝要他接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入迦南地。这样的说法很有意思,确实,约书亚记就是继续描述在摩西死后,约书亚如何带领以色列人民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并在他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民完成攻占迦南地,且完成分配各支派的土地范围。

这章谈到上帝透过对约书亚讲话来表示是他亲自拣选约书亚,赋予他能力来带领以色列人民,并且要告诉他怎样带领以色列人民,准备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应许之地。

2.第一章1至9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上帝拣选约书亚,并向他保证,一定会与他同在,没有人能够有力量打败他。但约书亚一定要遵行上帝颁布给摩西再转给以色列人民的全部法律,且要常常诵念,不可忘记。这样,他就会获得上帝的赐福。

第1至4节,一开始就写「上主的仆人摩西」,这句话也在表示摩西确实是上帝忠实的仆人。在这里很清楚说明约书亚就是继承摩西的领导权,要带领以色列人民越过约旦河。第4节说明了整个迦南地的范围。

第5至9节,这段经文是上帝对拣选约书亚的承诺。包括上帝会与约书亚同在,如同过去和摩西同在一样;给他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抵挡任何来侵犯的力量。

「要坚强、要勇敢」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表示约书亚要带领一支人数超过百万人的队伍,且要面对已经有相当进步的文化区域,以及有很好的社会组织之迦南地原住民,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可以理解要进入迦南地并不是像想像中的那样容易,一定会遇到许多困境,但要成功的最基本要件,就是必须「切实遵行」上帝所颁布的命令、诫命。换句话说,确实遵行的旨意,就会获得「成功,事事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8节上帝告诉约书亚,要他「日夜研读这法律书」,因为那是上帝颁布给摩西转达给以色列人民的。约书亚如今继承了摩西的领导权,第一件要注意的事,不是研究军事指导手册,也不是管理要领,更不是政治大全等类的书,而是要将上帝的法律诫命日夜研读清楚,这样,就能够用上帝的话来带领以色列人民,才不会有所偏差。
经文:

约书亚记 1:10-1:18

注释:

3.第一章10至18节:
这段经文是约书亚第一次下达越过约旦河以色列人民必须要准备的命令,特别叮咛吕便、迦特,以及半个玛拿西支族,他们虽然留在约旦河东岸,但他们的战士必须和其他支族的人同时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去打仗。

第10至11节,这里提到要准备食物,好在「三天」内要渡约旦河去攻打迦南地,第二章16节、22节、第九章16节、17节等都有提起「三天」。「三天」在圣经中有特殊的意义,比如摩西对埃及国王请求,要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走「三天」的路程去旷野敬拜上帝(参考出埃及记三:18;八:27),先知约拿在大鱼的肚子内「三天三夜」(参考约拿书一:17),耶稣在坟墓中有「三天」的时间,这些都在表明「三天」的特殊意义,说明的是刚好,或是足够之意。

第12至15节,是再次提醒吕便、迦得两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族的人将家族留在约旦河东岸,其余战士都要跟其他支族的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直到其他支派的人都占领的迦南地,并安顿好了之后,他们才可以返回东岸。这段记事可参考民数记第三十二章和申命记第三章12至20节等经文,已经详细说明这两个半支族必须当前锋过约旦河的原因。

第16至18节,这两个支派半的人民都回答约书亚说:「你命令我们做甚么,我们就做甚么;你派我们到甚么地方,我们就到甚么地方。」这句话已经清楚表明两件事:一是他们表示效忠约书亚的领导,真心顺服他。二是表示忠于自己所立过的约。
经文:

约书亚记 2:1-2:7

注释:

4.第二章:
这章可说是为第六章以色列人民进攻耶利哥城预留伏笔,谈及有关妓女喇合协助约书亚所差派的探子的故事。后来喇合和她的家人,包括她的父母、兄弟,以及其余的人都在以色列军队攻入耶利哥城后被抢救出来,并且将他们安置在以色列营外安全的地区(参考六:22—25)。在耶稣的族谱里,记载喇合和撒门结婚生波阿斯,而波阿斯和路得结婚,大卫王就是他们的后代(参考马太福音一:5—6)。

5.第二章1至7节:
这段经文记载约书亚第一次派两个探子进入耶利哥城去进行秘密侦探。探子在该城内以妓女喇合的家作基地,后来得到喇合的帮助,才得以逃脱缉捕。

第1至3节,约书亚特别交代这两个探子越过约旦河到耶利哥城去探虚实,该城距离约旦河约有十一公里之远,也是以色列攻入迦南地的第一个城市(参考约书亚记第六章)。它在约旦河西岸,后来分配给便雅悯支派居住(参考约书亚记十八:12)。原本该城的水质很差,土地贫瘠,后来因为先知以利沙行神迹,才使该城的水质「变成纯净,不再造成死亡」(参考列王纪下二:19—22)。该城的农作物才开始有好的收成。福音书中记载耶稣有多次的故事是与该城有关系(马太福音二十:29—34,路加福音十:30—35;十九:1—10)。但他们进入之后,消息就被传出来,该城的王一听到就下令去搜查喇合的家,准备捉拿这两个探子。

第4至7节,故事的症结或许是在这两位探子为什么会进入妓女喇合的家?合理的解释是:陌生人躲藏在一般小镇,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妓女营生的场合则是公共场所,比较容易混入,闲杂的人较多,不容易被发现。但并不清楚喇合为什么要保护这两位探子?可能是她怕受连累,或是希望这两个探子赶紧离开她的家,以免增添麻烦吧。但更可能和当时中东地带的习俗,只要接纳外出人,就有庇护客人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她对来查访的安全人员回应说出保护这两个探子的话,误导缉拿探子的安全人员的方向,终于保全了这两个探子。
经文:

约书亚记 2:8-2:14

注释:

6.第二章8至14节:
这段经文是喇合和两个探子之间的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可看出在喇合身上也有上帝的灵的同在。

第8至13节,喇合是将这两个探子藏在屋顶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第9节,喇合怎么会知道上帝决定要将「这块土地」赐给以色列人民?但在她接续下来的这句「这地的每一个人都惧怕你们」,这句话说出了整个迦南地在传言有关以色列人民将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的事,而这些都和出埃及的神迹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个以妓女为业的喇合也关心着社会大事,就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才智的女人。从喇合的谈话中确实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以当时埃及的强大,被奴隶且手无寸铁的以色列人民却可以轻易的离开,且让埃及的精锐部队葬身红海中(参考出埃及记第十四章),就能判断出以色列人民所敬奉的上帝,是个掌管「天上人间的上帝」,这就是智慧。喇合的说法也说明了她和之前摩西派出探子回应的说法完全不同;之前摩西差派探子进入迦南地去探听的结果,是认为不可能打胜迦南人,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外表,比如人民强壮的身躯,或是当地进步的文化等(参考民数记第十三章),现在喇合给予这两个探子得到的讯息是,迦南人胆怯、惧怕以色列人民,而这是出自人民对上帝奇妙作为的惊讶和畏惧。也因为这样,喇合很聪明地利用该机会,要求这两位探子答应在以色列军队攻入耶利哥城后,一定要庇护她和她家人的安全,包括她的「父母、兄弟、姊妹,和他们家属的性命」。

第14节,这两个探子回应喇合的要求,只要喇合不将他们的行踪泄露,他们发誓一定会依照喇合的要求保护她的家族。
经文:

约书亚记 2:15-2:24

注释:

7.第二章15至24节:
这段经文记载喇合她依照所说的话,帮助这两个探子安全脱离耶利哥城的情治人员之追缉。

第15至16节,喇合要这两个探子躲藏在山里三天时间,之后才可以上路赶回约旦河东岸。

第17至21节,这两个探子再次向喇合保证,一定会依约在以色列军队攻入耶利哥城时,庇护她和她家族的安全。第18节说这两个探子将「红绳子」给喇合绑在窗口上当作记号,这就有如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时,用羔羊的血涂在门框上作辨识的记号一样(参考出埃及记十二:7、13)。

第22至24节,果然,耶利哥王派出缉拿探子的安全人员并没有完成使命,而两个探子安全返回以色列营区,把所有经过都向约书亚报告,并且确信上帝已经将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民,这跟先前摩西时代的探子之回报完全相反。
经文:

约书亚记 3:1-3:6

注释:

8.第三章
从第三章到第五章1节,都是在描述是以色列人民渡过约旦河的记事。这段经文并没有经过详细的整理,因此有些地方会重复叙述。但可以清楚看见现在以色列人民要越过约旦河,就像当年以色列人民在摩西的领导下走过红海一样,这样的记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在约书亚身上,看见摩西的样子,约书亚确实是继承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完成进入迦南地的使命。

再者,有些资料读起来会发现好像有些记事重复叙述,或是使用不同名称,这是因为来自不同的资料,就像创世记、出埃及记等经书也有相同的情形。

9.第三章1至6节:
当两位探子回来报告之后,约书亚就积极开始准备要以色列人民拔营走过约旦河了。

第1节,「离开什亭」,这句话也可参考第二章1节。然后来到约旦河河边扎营,准备要越过约旦河。

第2至4节,这里再次出现「三」这个数字,这里说的时间是在「三天以后」的事。这也在表明一切都就绪了之意。约书亚要所有支族领袖告知他们支族的人民,利未支族的祭司将会扛着约柜走在以色列人民的前头,这也在表明祭司就是以色列人民的前锋。

第5至6节,因为这是神圣的一刻,不是随便的行动,因为要走过约旦河,这是个生与死交关的时刻,因此,约书亚命令所有以色列人民都必须「洁净」身体,表明有上帝引导他们。以色列人民听从约书亚的吩咐,都「一依照办了」,跟从前他们听从摩西的态度相同。
经文:

约书亚记 3:7-3:17

注释:

10.第三章7至17节:
在这段经文中特别强调说是收割的季节,也是河水高涨过两岸的时刻,但却在这种人看为不可能的事,却在上帝手中变成可能的事。

第7至8节,这是上帝对约书亚领导权的再次肯定,在约书亚身上众人会看见上帝与他同在,就像在摩西身上所看见的相同。

第9至13节,这段经文是约书亚对以色列人民下命令,坚定他们的信心,要他们听从上帝的话,这有如军队在出征之前,所谓的「精神讲话」一样。约书亚清楚的告诉以色列人民,只要看见约柜,就知道上帝在他们的前头。过去在旷野时,上帝用火柱和云柱引导他们,现在是用约柜作前导,表明他与以色列人民同在。

这里也提起在迦南地居住的居民有七个族群。对照于十二支族都选出一个代表,表示吕便、迦特,和半支玛拿西都有依照约定派出代表出来,是十二支族的人一起行动。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入红海时,海水分开,现在约书亚命令祭司扛着约柜走入约旦河时,河水就停止流动,这都在表明除非是上帝显现的神迹以外,没有任何人有这种能力可以完成。

第14至15节,这两节说明了走过约旦河,确实是件伟大的神迹,因为那是收割的季节,也是河水高涨的时刻,但上帝却可以让约旦河的河水停止流动。作者要强调,除了上帝,没有任何神明或是人的力量办得到这件事。

第16至17节,这里说明是上帝的手止住了约旦河水,上帝可以让河水暴涨,也可以让河水止住不动,这就是神迹。而这神迹就在祭司们扛着上帝的约柜走入约旦河时,立即发生。约旦河的河床在扛着约柜的祭司们脚落在河床时,河床随即变成干涸可走,就这样,祭司们扛着约柜等着以色列人民、全部都走过约旦河。
经文:

约书亚记 4:1-4:7

注释:

11.第四章:
继续描述以色列人民顺利走过约旦河。然后这十二个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人,就捡了十二颗石头竖立一座纪念碑,表明这是十二支族共同的行动。

12.第四章1至7节:
这段经文说明约书亚要十二个以色列支族代表各捡一块石头做纪念碑,为的是要让以色列人民后代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

第1至3节,这十二个支族代表要在祭司扛着约柜站立之处捡拾石头,表示这些都有上帝在检视着。也在表明这座纪念碑含有与上帝立约之意。

第4至7节:这里说明这捡拾起来的十二块石头,要建造成一座纪念碑,主要目的是在教导后代子孙,上帝行了伟大神迹,他们祖先才能顺利进入迦南地,且留下这块基业给他们继承。换句话说,是要以色列人民永远记得上帝的恩典。
经文:

约书亚记 4:8-4:18

注释:

13.第四章8至18节:
这段经文记载除了吕便、迦特,和半支玛拿西的勇士,和其他所有以色列人民外,他们准备了四万名可以打仗的军队准备作战,好保护以色列人民。

第8至10节:「约书亚也在约旦河中」,这句话说明了约书亚就是领导者,领导的人必须走在前头。特别注意的,是有十二块石头,表示所有支族的人同心协力,而不是凸显某个支族出力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且是在约书亚的命令中完成。这种用石头立碑作记号的方式,在创世记中也是一再出现,例如:雅各在伯特利梦中看见天梯,有上帝的天使在梯子上下往来,睡醒后就用石头作碑为记(参考创世记廿八:18);拉班与雅各立约后,也是用石头立碑作记号(参考创世记三十一:41—53)。

第11至14节,这里特别强调吕便、迦特,和半个支派的玛拿西族人的勇士,是走在前头。这让以色列其他支派的人知道,他们确实有依照所立的约定去做,并没有懒散或怠慢应该有的责任。这也是在回应十二块石头立碑的用意。

也因为能顺利走过约旦河,让全体以色列人民感受到,就像他们早年祖先走过红海一样,对约书亚的尊敬和对摩西的态度相同。

第15至18节,因为是上帝亲手挡住了约旦河湍急的水流,河水才会停止不动。现在上帝要约书亚命令所有祭司将约柜扛上岸,当他们的脚一上岸,上帝的手就缩回,此时,约旦河的河水又开始湍急流动了。
经文:

约书亚记 4:19-5:1

注释:

14.第四章19至第五章1节:
这段经文是第三至四章的总结,说明以色列人民只因上帝行神迹带领他们渡过约旦河到达西岸,就震撼了当地原住民的心,使他们胆怯心惊。其实,这些都在说明只要听从上帝的命令行事,生命就有保障。

第19节,这里的「正月初十」,刚好是出埃及记第十二章3节所提起,在过逾越节前夕宰杀羔羊的日子。这也表示是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到进入迦南地,整整四十年时间。他们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的第一个地方——吉甲。

第20至24节,再次强调立十二块石头做纪念碑的用意,就是要让后代子孙永远记得上帝施行伟大神迹拯救他们的恩典,以及十二支族联盟连结在一起不分离之意,并且用这种方式教导子孙要知道敬畏上帝。

第五章1节,当迦南地的住民一听到以色列人民可以顺利地走过约旦河,且是在河水高涨的时候,安然走过,让他们都感到相当的震惊,吓到「魂不附体」。这也回应了早年以色列人民害怕进入迦南地的心境,甚至曾说上帝带领他们出埃及是错误,他们将会被迦南人杀害等,过去那些去迦南地窥探的探子所回报的错误谣传都被完全戳破。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摩西派出的探子回报说,当地的人很高大,根本不能和他们打仗时,引起上帝极大的怒气,准备用瘟疫惩罚他们,后来还是因为摩西的恳求、代祷,上帝才息怒,但是上代祖先这种对上帝不信的结果,换取得到的是「二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人进入那地」(参考民数记第十四章),原因是上帝曾在他们当中行过许多神迹,但他们却没有将这些神迹所带来的信息、意义牢牢记住。现在,他们可以亲眼看见、亲耳听见迦南地的居民虽然外表体型高壮,城墙坚固,但这并不是问题,只有上帝的同在,才是生命的力量和保障。这一节也同时回应了第二章9节喇合对两个探子所说的话:「我知道上主已经把这块土地赐给你们;这地的每一个人都惧怕你们。」
经文:

约书亚记 5:2-5:12

注释:

15.第五章:
从本章第2节开始,说明以色列人民在吉甲再次用割礼表示与上帝立生命之约。

16.第五章2至12节:
这段经文很重要,说明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约书亚为以色列人民行割礼,表示和上帝立约,且是以上帝为生命的主宰。二是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天上降下的吗哪,改吃迦南地当地的土产。

第2至7节:割礼的习俗在中东地区并非以色列民族独有,而是普遍的习俗(参考耶利米书九:25—26),很可能是源自埃及。但是以色列民族在亚伯拉罕时代就将此习俗升华,赋予信仰上的特殊意义,认为割礼就是与上帝订立生命之约,且是永远的约(参考创世记十七:1—14)。这里再次说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行割礼,是因为他们出埃及时,也有其他族群的人跟着他们出来(参考出埃及记十二:38,民数记十一:4a),且在埃及当奴隶以及在旷野漂流期间,因为疏忽没有严格执行这件事,所以重新举行,是为了进入迦南地后,要与当地人有明显的区隔,使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分别为圣」,需要用更审慎的态度过每一天。而且也要透过割礼,使以色列人民和与他们一起出埃及的外族人,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第8至9节,这里也附加说明了行割礼所代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除掉「在埃及当奴隶的耻辱」,因为割礼表示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子民。因为现在的地点是「吉甲」,所以这地名也在表示「除掉」之意,也可以当作「改变」解释。

第10至12节,这是他们开始恢复守逾越节,也是他们第一次吃到迦南地出产的作物,而以色列人民吃了将近四十年久的「天上的粮食——吗哪」从此停止降下来(参考申命记八:2—3)。
经文:

约书亚记 5:13-5:15

注释:

17.第五章13至15节:
这段经文是为第六章攻打耶利哥城作序言。这个突然出现的「人」很显然是上帝的使者。在出埃及记第廿三章20至23节曾记载上帝对摩西说要差派天使在旅途中保护他,只要摩西听从。现在也是同样现象出现在约书亚面前,是再次肯定约书亚继承摩西的领导角色,也同时表明上帝在摩西身上的应许也在约书亚身上出现。

第13节,表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并没有在吉甲停留很久,而是继续向耶利哥城推进。而这时候出现这位手里拿刀的人站在面前,约书亚很敏感,就随即问他的身分。

第14节,约书亚一听这人是作上帝军队的统帅,就随即知道这就是上帝差派来帮助他们的使者,他随即俯伏在地上,表示愿意顺服上帝差派来的仆人之指示。

第15节,这有如摩西早年在何烈山遇见上帝的情形相同(参考出埃及记三:1—6),也是先有天使出现,然后对摩西说他所站的地方是圣地,要脱掉鞋子。这些都在说明约书亚就是摩西的接棒者。
经文:

约书亚记 6:1-6:11

注释:

18.第六章:
这一章是在记述以色列军队攻入耶利哥城的情形。从第二章开始派人去探测耶利哥城的景况后,准备攻城,然后在这一章达到高峰。而耶利哥城也是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之后,第一个攻下来的城镇。

19.第六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说明约书亚告诉以色列人民进攻耶利哥城的作战方式。

第1节,「耶利哥」,这名字的意思是「月城」,很可能是因为敬拜「月亮之神」而得名。该城的人已经知道以色列人民准备来进攻,因此,就「严加戒备」、「紧闭城门」要应战。

第2至5节,其实,战争是上帝在指导,也是上帝在替以色列人民征战。因此,上帝会告诉约书亚怎样攻打耶利哥城。上帝要约书亚吩咐祭司扛约柜、吹号角打先锋,因此,祭司在战争中并非闲着无事,也不能因为他们是宗教师就拒绝参与战争,他们在攻打耶利哥城的战事上是扮演「先锋」的角色。而吹羊角号,这很可能和亚伯拉罕当时献以撒时,上帝亲自准备的羔羊,羊的两角缠在树丛里有关(参考创世记廿二:13),因此用羊角也有表明「上帝会自己预备」之意。这里强调「七」个祭司、「七」天、绕城「七周」等,都是以「七」的数目表示。

「七」是神圣的数目,这里表明攻打耶利哥城是上帝亲自领军。并不是说以色列军队都没有出力,而是有上帝与他们并肩作战。

第6至7节,约书亚就依照上帝指示的方式,命令祭司七人拿着号角走在约柜前面吹号,然后前锋军队走在约柜前面。

第8至11节,约书亚指挥着整个军队,依照他的命令行事,何时该吹号,何时该呐喊,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这是第一天的作战。
经文:

约书亚记 6:12-6:21

注释:

20.第六章12至21节:
这是第二天到第七天攻打耶利哥城的记事。也在表示这场攻城的战争绝对会胜利。因此,约书亚先交代一些进入城内必须要严守的规律。

第12至14节,这是第二天的攻城方式,和第一天相同,先头部队走最前面,接着是七个吹号角的祭司,然后是扛约柜的祭司,最后面是「后卫队」。这样,连续走六天。

第15至19节,这是第七天。都是以绕城的方式进行,只有这一天绕城七次,就在这一天,约书亚要所有部队大声呐喊。并且交代要彻底毁灭该城,但必须饶过喇合和她的家人,也不准有任何人私藏在城内所拿到的任何物品。

第20至21节,果然,他们战胜了原本比他们更坚强的耶利哥城,并且将该城彻底摧毁殆尽。
经文:

约书亚记 6:22-6:27

注释:

21.第六章22至27节:
这段经文说明约书亚依照两个探子带回的讯息,必须给予喇合和她的家人性命安全的保障。

第22至25节,约书亚要先前受派去侦察耶利哥城的两个探子找喇合,并且把她全家都带出来,将之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这是按照先前探子与喇合的约定(参考二:12—14),不会杀害喇合和她的家人。

第26至27节,当以色列军队摧毁耶利哥城之后,约书亚就禁止该城重建,且发出严厉的誓言,绝对不准许任何人重建该城。也因为约书亚亲自指挥攻城成功,使得他的名望震撼了那一代地区。
经文:

约书亚记 7:1-7:9

注释:

1.第七章:
这整章都是记载有关亚干犯罪的事件。这章是在回应第六章所强调的,以色列人进攻耶利哥城并非为了取得战利品,他们攻入迦南地是为了取得上帝所应许的土地而战,并非为了生活物品的需要,或是财力、人力。因此,上帝命令他们绝对不可以夺取当地的任何物品。这有个重要的观念在其中,要让以色列人学习知道,他们不是靠战胜掠夺别人财物而富有,在上帝所赏赐的土地上,上帝所给予他们都足够有余。而贪心将是败坏的一个酵素,绝对要禁止,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亚干的事件也在说明,虽然有法律这样规定,还是有人不听从,因此引起整个进攻计画受到波折、失败。从这里要教导以色列人知道,违背上帝的法律规定,所影响的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受到惩罚;也要让他们学习知道,遵守上帝法律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大家都必须严格遵守。

2.第七章1至9节:
这段经文开始述说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带领下,派兵去进攻弱小的艾城,结果却惨败而回。这事让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领袖大为意外,而询问上帝的旨意。

第1节,是整章记事的序言,也是结语。因为这节直接指出是因为亚干犯罪,才导致以色列人攻打艾城失败。亚干是属于犹大支族的人,对犹大支族而言也是很大的伤害。

第2至5节,艾城距离耶利哥城大约有二十四公里远,且这段是上坡路程。若能攻下这城,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因为该地海拔高,容易防守,居住上也安全。当约书亚派人去窥探之后,回来报告认为该城防卫能力很弱,容易攻打下来。因此,只需三千名兵士去攻打艾城就够了。结果没有想到,不但被艾城的防卫军打败,且还有三十六人被杀死了。这次败仗,对全体以色列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因为他们攻打耶利哥城时并没有交战,是靠约书亚带领、祭司绕城,上帝亲自显现神迹而攻下来。现在他们亲自出兵去攻打,竟然惨败而回。这必然让他们想到往后要继续攻打的城镇,死伤必定更为惨重。

第6至9节,「悲伤地撕裂衣服,拿灰撒在头上」,这是家里有人丧失生命而表悲痛哀伤,或是极为悲痛、忏悔的一种态度(参考创世记三十七:34;以斯帖记四:1—3;约拿书三:5—6)。现在因为以色列军队出师不利,约书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必定得罪了上帝,因此,他用这种方式与上帝对话,为要了解到底哪个地方得罪了上帝。约书亚对上帝所说的话,也是一种自责,因为这次攻城的计画,是他一手策划的,结果却惨败。他深怕将会因此这次的败战,促使当地的迦南居民接连来攻打以色列人,这将会因战败而心生恐惧的以色列人,无心应战,而死伤更重。
经文:

约书亚记 7:10-7:15

注释:

3.第七章10至15节:
上帝让约书亚知道有人违背了法律规定,也让约书亚知道怎样处置违背法律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事件要述说的一个主题是:遵守上帝的法律诫命是绝对的要求,不能宽待任何一个人违背法律诫命。因为违背上帝的法律诫命,等于背叛与上帝所立的约一样地严重(第11节)。

第10至12节,上帝让约书亚清楚知道,因为以色列人在攻打耶利哥城成功之后,有人不遵守上帝的命令,而私藏战利品,上帝要约书亚毁了那些战利品,否则他将不会再继续带领他们。这是很严重的警告。

第13至15节,上帝要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准备做好三件事:一是洁身,好在隔天去见上帝。二是必须把那不该拿的战利品拿出来。三是要把那私藏这些战利品的人用火烧死。会这样处置的原因,是这些人违背与上帝之间的约。
经文:

约书亚记 7:16-7:26

注释:

4.第七章16至26节:
这里并没有说明上帝用怎样的方式来让约书亚知道是哪个支族、宗族的人。但圣经经常提到用「抽签」来确定犯罪者。例如:约拿也是在抽签之下被发现他就是引起风浪的「祸首」(参考约拿书一:7)。

第16至19节,这里清楚说出是犹大支族中的谢拉宗族的人,终于找到撒底的孙子,迦米的儿子亚干。约书亚要亚干照实说出他所犯的罪。

第20至21节,亚干照实说出他在战利品中拿取了一件巴比伦的外袍、两公斤的银子和半公斤的金子。他将这些东西都藏在他的帐棚内的地下。

第22至26节,约书亚立即派人去将那些东西拿出来,并将之摊在上帝面前,全体以色列人都看见。约书亚进行审判,将亚干和他一家人连同家中的牲畜都彻底毁灭。然后在亚干被石头打死的地方堆起一堆石头,以「灾难谷」之名作为后代子孙的警惕。

这种用石头之刑,处置亚干和他的家人,是在表示亚干所犯的罪,是亵渎上帝的神圣(包括对上帝法律诫命的藐视,以及对圣殿的不尊敬),就像司提反被判以「亵渎上帝」之罪,被人用石头打死一样(参考使徒行传七:57—58)。

「给我们带来」,这句话在《中文和合本》的用词是「连累我们」,表示他的罪不但是「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整个以色列人。这种连累家族的处置方式,后来有了改变。申命记第廿四章16节记载说:「父母不该因儿女所犯的罪被处死;儿女也不该因父母所犯的罪被处死。各人只担当自己所犯的罪。」(申命记廿四:16)
经文:

约书亚记 8:1-8:29

注释:

5.第八章:
这章记载两件事:一是第1至29节,有关约书亚在处理亚干犯罪的事件之后,再次命令以色列人进攻艾城,并彻底摧毁了艾城。二是第30至35节,约书亚再次带领以色列人在以巴路山上和上帝立约,且将摩西留传给他的约书再一次朗读给全体以色列人听,听的包括了在他们当中的外族人。

6.第八章1至29节:
这段经文记载以色列军队在约书亚带领下攻下艾城的情形。这次与上次攻下耶利哥城不同的地方,再者,上次是派三千名军队去攻打(参考七:4),这次却是用比上次多出十倍的军队,共计有三万名精锐部队出战,结果该城共计有一万两千人全都被他们杀死。

第1至2节,上帝再次命令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去攻打艾城。该城具有国防重要战略地位。上次说不可留下任何东西、物品,这次上帝允许他们留下城里的牛群和财物。

第3至9节,记载约书亚是个很懂战事谋略的人,和上次攻打耶利哥城的方式截然不同,上次还是上帝用奇妙的方法——要他们绕城七周,使耶利哥的城墙倒塌,这次用战术取胜。他推测艾城的人一定以为上次打胜仗,这次必定可以将以色列人杀到片甲不留,想不到这是约书亚的一种策略,在艾城的军兵离城很远无法回防之际,由以色列另一队伍攻入该城,并且焚烧该城。而且此次的战争并没有扛着约柜当前锋,因此并不能看成是「圣战」。

第10至17节,是部署军队的方式,让艾城的王受到诱惑而陷入约书亚的疑阵,结果整座艾城变成没有军队防守的空城。因为该城的王把军队带去与他所看见的约书亚军队,正面交战。但约书亚却有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该城的背后,等到约书亚带领部队假装逃离到很远的地方时,该支精锐部队就乘机攻入该城,且轻易地攻下来,因为没有军队防守。

第18至23节,因为该城已经被以色列军队占领,这些艾城的军队无法回防,且约书亚又带领假装逃退的军队回头,转向攻击艾城军队,占领该城的以色列军队也出来从背后夹击,就这样,艾城的人民全部都战死,只有国王被活捉带到约书亚面前。

第24至29节,就这样艾城全部的人都被杀死,共计多达一万二千人。但将该城的牛群和财物都搜刮带走,且以色列人彻底烧毁了该城,也杀死了国王。艾城也因此有个含意:指荒废之城。然后就像处置亚干的情形一样,在艾城王的尸体处堆聚了一大堆石头,表示惩罚之意。

这种彻底毁灭整座城的人民的记事,也是许多人读圣经时会感到不解的事。即使到现今还是没有很好的解释。新约时代耶稣的教导与这样的状况完全相反,耶稣教导人要爱仇敌,为迫害者祈祷(参考马太福音五:44)。这样的教导才是真实宗教信仰应该有的态度。

经文:

约书亚记 8:30-8:35

注释:

7.第八章30至35节:
这段经文是在回应申命记第廿七章1至8节的命令,要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后,在一块没有凿过的石头上献祭给上帝,并且要竖立一块石头,涂上石灰,在上面写上「法律和教训」。约书亚都确实按照摩西所交代的方式建造祭坛。

第30至31节,「以巴路山」,这是今日的拿布勒斯(Nablus),也就是示剑北边的山。约书亚在这里依照摩西指导的方式建造一座祭坛,就是「用未经铁器凿过的整块石头筑造祭坛」,用此表示纯洁、圣洁之意。建祭坛是要献祭给上帝,因为他们打了胜仗。

第32至33节,然后将摩西法律重新写在石头上,这是根据申命记第廿七章3节所记载的去做。然后又将人民分成两队,将约柜放在中间,表示和上帝立约之意。

第34至35节,就在献祭后,约书亚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再次宣读上帝颁布给摩西,再由摩西转给以色列人的法律、诫命给大家听。
经文:

约书亚记 9:1-9:15

注释:

8.第九章:
这章记载迦南地的族群联合起来抵抗以色列人。他们之所以会联合起来,是因为耶利哥城和艾城已经沦陷,且他们听过有关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经过红海、约旦河的神奇事件,因此,在他们看来,只有想办法才能抵挡得住这个在他们看来是很奇怪的民族攻势。而首先出招的是住在基遍地方的希未人。他们采用的方式就是以「欺骗」的方法,让以色列人和约书亚相信他们编造的谎言。虽然后来约书亚发现基遍人欺骗他,但并没有杀害他们,而是让基遍人成为以色列人的奴隶。这也是第一次以色列人从过去作埃及人奴隶,变成拥有奴隶的族群。

再者,作者也用这章经文说明一个重要的信仰态度:若用上帝的名发誓,就必须严格遵守所发的誓言。

9.第九章1至15节:
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打破耶利哥城,接着毁灭了艾城,这让迦南地的居民和族群大为惊慌不安,他们决定要先采取行动。

第1至2节,这里列出六个迦南地的族群,包括有赫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另外也说到北边的黎巴嫩人听到这些消息而震惊。因此,他们决定要联合起来对抗以色列人。

第3至6节,最先出手来跟约书亚交手的,就是住在基遍地方的希未人。他们其实是住在艾城的附近,却骗约书亚说他们是来自很远的地方。为了要欺骗约书亚和以色列代表,故意用发霉的饼,会漏的酒袋,以及破旧的衣服,来掩饰他们是附近的居民,他们希望博取约书亚的同情并表示他们期盼和以色列人签订和平条约。

第7至13节,由于摩西交代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要消灭希未人(参考申命记二十:17)。为了要避免被以色列人像对待耶利哥城和艾城的人民一样,因此,他们表示来求和的,并不希望受到武力的侵犯。

第14至15节,以色列人没有询问上帝,就收下了他们带来这些已经腐坏的食物和礼物,并且跟基遍人订立了「友好条约」,发重誓不杀害他们。
经文:

约书亚记 9:16-9:27

注释:

10.第九章16至27节:
这段经文描述后来基遍人欺骗的事被人揭发,约书亚决定遵守所发誓的约定,下令所有以色列人不可杀害基遍人,但将他们收纳成为奴隶。

第16至17节,当这约成立后的三天,以色列人才发现被基遍人所骗,原来他们就居住在以色列人邻近,只要以色列人随时发动攻击,都可以将他们消灭。这里也列出这些希未人所居住的城市,包括基遍、基非拉、比录、基列•耶琳等城镇。

第18至21节,因为这件事在以色列内部出现不同意见,也传出不满的声音。但以色列的领袖们坚持要守约,因为那和平条约是用上帝的名发誓而签订的。也从这里看见以色列人经过四十年旷野漂流的经历,知道遵守约的重要性。为此,他们决定让基遍人存活下来,不杀害他们。但要将他们当作奴隶使用。

后来在大卫王时代,整整三年发生严重的饥荒,大卫求问上帝,才得知与扫罗杀害基遍的居民有关(参考撒母耳记下廿一:2)。大卫为了要处理此事件,答应基遍人的要求,从扫罗的后代中,交出七个男丁,吊死他们(撒母耳记下廿一:6—9)。

第22至23节,约书亚做出裁定,让基遍人永远在以色列人当中当奴隶,做祭坛所需要的挑夫之工作。

第24至25节,说出在迦南地的人确实传述着上帝怎样带领以色列离开埃及奴隶之地,且在越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时,还有能力打垮耶利哥城的人,也有能力杀害地理位置甚佳的艾城,且把该城所有的人都杀害等,单是这些传闻就让基遍人吓到不知所措。

第26至27节,约书亚听完这些基遍人的陈述之后,决定下令让基遍人受到保护,不准有任何以色列人伤害基遍人。
经文:

约书亚记 10:1-10:14

注释:

11.第十章:
这章主要记载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签订合约,并且成为以色列人的附庸国,导致迦南地各城邦、族群等国王都紧张起来,加上基遍原本就和耶路撒冷等郡王没有密切的关系,于是耶路撒冷王就决定联合其他城邦郡主攻打基遍。再者,因为基遍刚好是阻挡以色列军队南下的屏障,是国防的重要位置,因此,这些族群会联合来攻打基遍,也是在为自己的安全作考虑。而以色列既然成为基遍的宗主国,就有责任保护基遍的安全,因此,当这些邦城联合起来攻打基遍时,基遍王随即请求约书亚出兵援助,约书亚立刻派大军去攻打亚摩利人的联军。

12.第十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记载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联合希伯伦、耶末、拉吉,和伊矶伦等五个亚摩利王联合起来进攻基遍。其实,这样的政策也是耶路撒冷王在对迦南地的族群宣告:谁跟以色列人合作,结果就会和基遍的遭遇相同。是一种警告的方式。

第1至5节,这里特别提到约书亚不但彻底毁灭了艾城,且将该城的国王杀死,这种消息传到迦南地各地区,必定会引起所有郡主、城邦领袖都震惊、惧怕起来。特别是艾城位居险要的地理位置,且是大城,都会被以色列人攻取下来,耶路撒冷更是位居山丘,不容易攻下的城堡,就像后来该城的耶布斯人放话给要带兵攻打该城的大卫说的:「你永远进不了这城,就连盲人和跛子也能击退你!」(撒母耳记下五:6)不过看到基遍降服于以色列人,且成为附庸国家,于是决定联合所有亚摩利人所居住的上述这些城的王,先围攻基遍,他们认为只要能将基遍攻打下来,就算以色列人想要继续进攻其他城镇,也难。

第6节,由于前一章有提起基遍人顺服以色列,并且订立了和平条约,表示基遍愿意成为以色列的附庸,所以基遍人就派人去传话给约书亚,告诉他所有亚摩利人联合起来攻打基遍,请求约书亚派兵来救援、帮助基遍。

第7至8节,约书亚派出大军,且是精锐部队前去救援,上帝也藉此机会再次告诉约书亚,要他不必害怕,上帝会与以色列的军队同在。这也表示这场战争,将会是上帝带领以色列人征战。

第9至11节,很清楚说明是上帝亲自出手打击亚摩利人,他从天上降下冰雹,使亚摩利人无法逃脱以色列军队的突击。另一方面也说明约书亚确实是个聪明又守约的领导者,趁着半夜率军队进攻围困基遍的亚摩利人。速度之快超出亚摩利人的想像,也因此,一听到以色列军队来到,亚摩利人就怕到不敢迎战而想要逃离,上帝降下冰雹阻挡,结果士兵死伤惨重,单是被冰雹打死的人,就比以色列军队还多。

第12至15节,也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奇特的一段记事,这里提到约书亚向上帝祈祷,让太阳和月亮都停止不动,直到以色列军队打败仇敌亚摩利人。上帝因为应允这次的战争,且上帝也亲自击打亚摩利人。所以,上帝听了约书亚的祈祷,太阳和月亮都是上帝所创造,因此,都听从了上帝的命令,直到约书亚带领的以色列军队战胜为止。这种祈祷天象改变的记事,也发生在先知以利亚的身上,他祈求上帝不要下雨,也不降甘露,长达三年的时间,导致大地饥荒(列王纪上十七:1-7、十八:1),说明的是,如果是出自上主的旨意,就是天上的星辰也会听从。例如摩西在埃及国王面前所引发出来的各种灾难就是个例证。

约书亚的这首诗歌,记载在「雅煞珥书」上,另外,撒母耳记下第一章19至27节是一首大卫王为扫罗和约拿单写的挽歌,也记载在「雅煞珥书」上,这是一本记载「以色列战史」的史书,但并没有编入圣经正典中。

作者强调一件事,并不是以色列军队精锐可退敌,而是:「上帝为以色列征战!」才使敌军因为听到要面对以色列军队就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表示约书亚和摩西一样,他们都是上帝的忠仆,他们的祈祷,上帝都会垂听。

这段经文也带来一个重要的信息:太阳、月亮,这两种星体是迦南人所崇拜的神明,它们也听从上帝的指挥,这也在表示这两种星辰都不是神明,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之一,所有受造之物都会听从上帝的命令。只有创造万物的上帝才是真正的神。
经文:

约书亚记 10:16-10:27

注释:

13.第十章16至27节:
这段经文述说这五座城镇的王都因战败而逃走,被发现躲藏在洞穴中,约书亚下令将这些王杀死,也有杀鸡儆猴之意,要让迦南地其他族群的领导者知道顺服以色列才能保平安。就像第21节说的:「从此,没有人敢开口反对以色列人。」这表示还有当地人存活。

第16至21节,战败的亚摩利地区的五个国王都逃到玛基大的一处洞穴躲藏,因为被人发现而通报给约书亚。约书亚命令先将洞穴用大石头堵住,以防这些国王逃离。然后命令军队继续攻击这五个城邦的军队和人民。第20节的「只剩下少数人逃进城里去,没被杀掉」,后来在第28节说战胜之后,约书亚仍没有放过这些躲藏在玛基大城内的亚摩利人。

第22至24节,当约书亚打赢了这场他族联合的战争之后,他回来惩罚躲藏在洞穴中的五个王,下命令将他们杀死,并且用他们躲藏的洞穴当作坟墓埋葬他们。
经文:

约书亚记 10:28-10:43

注释:

14.第十章28至43节:
这段经文描述约书亚乘胜追击继续带领以色列人攻打邻近的城镇,征服了许多地区,占领了许多要塞基地。而以色列军队也因着此次战役,深入到迦南地的南部地区,包括耶路撒冷南部的山区。比较特别的是,联军攻打基遍的构想是由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的提议,但是耶路撒冷城却没有在此次战役中被消灭,而逃过了一劫,且它又是最接近基遍城的城市。耶路撒冷要等到大卫王的时代才攻下来(撒母耳记下五:6—9)。

第28节,这节可对照第21节来看。

第29至30节,这是攻打立拿城。

第31至33节,这是打下了拉吉城。

第34至35节,这是攻打伊矶伦,也跟前面一样,都战胜了。

第36至37节,约书亚取下了希伯仑城。

第38至39节,拿下了底璧城,以及邻近所有的城镇。

第40至43节,这里说约书亚带领以色列的军队,征服整个亚摩利人居住的地区,以及山区,并且占领这些重要的基地要塞。

作者依旧强调这是上帝亲自带领以色列人的战争,才能得到的成果。换句话说,若不是上帝同意这战争,尽管以色列有精锐的部队也是枉然。就像过去埃及派出最精锐的部队去追离开的以色列人,也是全军覆没。因为上帝和以色列人同在,亲自带领他们脱离埃及。
经文:

约书亚记 11:1-11:15

注释:

15.第十一章:
这章是延续第十章,主要在说明迦南地各部落、郡主、城邦的王,他们一听到以色列军队势如破竹般直捣迦南地南部的各区域,现在换成迦南地北部各地的许多部落、族群、郡主、城邦都整装联合更多的军队,为的是希望能将以色列的势力驱逐出去,但结果就像南部的族群一样,还是被约书亚带领的以色列军队给击溃。

16.第十一章1至15节:
南方的部落是由耶路撒冷王带头,现在北方的是由夏琐王耶宾带头,传话给其他部落领袖,包括玛顿王约巴、伸仑王、押煞王,以及北边山区、加利利湖南边的约旦谷、丘陵地带和多珥附近沿海一带诸王等,这表示夏琐王的影响力甚大,甚至还召集南部一些尚未降服于以色列的地区部落,大家都相联系集合起来,要攻打以色列。作者用他们「人数多得像海滩上的沙粒。他们拥有很多马匹和战车」,要跟以色列人作战。

第1至5节,很清楚将北部联军和南部几个部落的军队连结,主要攻打的对象,就是以色列的军队。其实,这也是迦南人的保卫战,联盟共同出击,也表示他们彼此的利害相关连。当区域发生危险时,没有任何一个部落、族群可以置身度外。

第6节,是整章的中心经文,主要在说明无论敌对以色列的军队有多么地精锐,或是人数多么庞大,只要有上帝与以色列军队同在,他们都不必害怕,因为真正在打仗的,不是以色列军队,是上帝亲自为以色列人战争,无人谁能抵挡得了上帝。

第7至9节,这段述说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的军队攻下了北到米斯利弗・玛音和西顿,东到米斯巴谷,直到把敌人击退并且杀光为止。约书亚都是依照上帝给他的指示去做。

第10至11节,将北部和东部的上述这些族群、部落攻陷之后,约书亚率军转向回来攻打北部地区最强大的夏琐国,也是一样彻底毁灭该城,和人民。

第12至14节,可看出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约书亚像摩西一样,只要是上主所命令的事,他都遵照去行。要注意的,是这里特别提到北部地区的城市,除了夏琐被彻底毁灭外,其余都没有,但以色列人洗劫了城内所有的财物并杀光城内所有的人民。

第15节,这节再次强调约书亚和摩西一样,都是上帝忠仆,只要上帝的命令,约书亚像摩西,都一一遵照着去做。
经文:

约书亚记 11:16-11:23

注释:

17.第十一章16至23节:
这段经文也可看出作者的笔法,就像出埃及记作者的笔法相同:能使国王心硬的是上帝。这样笔法所表达的本意是:有谁能使埃及国王如此心硬呢?除了上帝敢使这种自傲心很强的领导者生气以外,还有谁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上帝要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对整个埃及帝国是非常大的损失,也是造成国家经济大乱的一件事,谁有这样的能力造成这样大的损失?当然只有上帝。这里在第20节所用的「上主使那些城的人决心跟以色列作对」,写法就像出埃及记所写的一样。特别是在第10节记载「那时夏琐是所有王国中最强大的」,就跟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埃及帝国是当时整个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帝国一样。人往往在自以为军事武力强大时,就会看不起上帝所带领的「弱小」族群,这才是造成灭亡的主要因素。

第16至20节,述说约书亚带领以色列军队占领迦南地的区域范围,并且强调整个迦南地区的族群,只有基遍人聪明,知道和以色列人讲和,签订和平条约,因此才免于受难。「其他的都被征服了。」

第21至22节,特别提起巨人族亚衲,其实也是在回应民数记第十三章22节、28节、33节等,当年摩西派去窥探回来的探子,都表示对该族群很惧怕,现在作者说亚衲族没有甚么好怕的,在上帝带领下,以色列的军队将巨人族亚衲给消灭了,并且消灭殆尽,在以色列统治区内没有残留下来的。

第23节,说明整个征服迦南地的战争就此结束,约书亚从第一次扛约柜打前锋进入耶利哥城,紧接下来在上帝的指示下进攻艾城,与五王联军敌对,以及和其他王国联盟对抗等,都赢得胜利,就此达成以色列人出埃及,经旷野进入迦南地的愿望。约书亚依照先前的约定,由以色列各支派推出代表参与分配土地事宜(参考民数记三十四:16—29)。这节也可说是以色列人正式进入迦南地,占领了上帝应许他们居住的土地。但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因为还有些需要征服的地方。
经文:

约书亚记 12:1-12:6

注释:

18.第十二章:
这章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攻迦南地的一个结论。这章分成两个部份,一是第1至6节,再次提起摩西已经完成的部份,主要是希实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领土,这是属于约旦河东部的地区,也已经答应分配给吕便、迦得两个支族,以及半个玛拿西支族,作为他们的产业(请参考民数记第三十二章;申命记三:1—22;约书亚记一:12—18)。第二部份是第7至24节,这部份是记载约书亚带领以色列军队占领约旦河西岸。也就是北起「但」,亦即从北部的黎巴嫩直到南部的「别是巴」。这些地区都是属于约旦河西岸的地区,也就是迦南地的土地。

19.第十二章1至6节:
这段经文在民数记第廿一章21至35节,以及申命记第二章26节至第三章11节等处都有记载,且是非常详细。

第1至5节,从这里可看出不论是统治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或是巴珊王噩,他们统治的区域范围都很大,和约旦河西岸的小部落非常不一样。换句话说,在迦南地不同族群甚多,也因此以色列人进入后面临了许多困难。

第6节,论及将约旦河东岸土地分配给吕便、迦得这二支族的人,以及半个支族的玛拿西人居住,作为他们的产业,前二支派是自己来向摩西请求,也得到摩西的应许,因为土地范围太大,所以摩西又把其中的一块分配给一半的玛拿西支派的人居住。这些记事都可以从民数记第三十二章33至42节,以及申命记第三章12至17节等看到。
经文:

约书亚记 12:7-12:24

注释:

20.第十二章7至24节:
这段经文是描述约书亚的部份,也就是越过约旦河,在西岸整片迦南地所进行的征战。

第7至8节,这片属于迦南地的部份,这两节所说的正好和第十一章17节的记载反向;在第十一章是从南部往北部写,这里从北部的黎巴嫩写到南边的以东附近的哈拉山。这里再次提到原本居住在这块地区的族群名字,包括有:赫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

第9至24节,提到的族群更多,共计载三十一个部落。这也是后来以色列人在迦南地非常辛苦之因,因为这些族群并不是完全消灭。耶布斯人所占据的耶路撒冷,一直到大卫王时期才攻占下来。
经文:

约书亚记 13:1-13:7

注释:

21.第十三至廿一章:
这段长达九篇的篇幅,都是记载以色列人分配所占领的土地有关事宜。再者,要了解以色列人对土地的观念是:土地乃是上帝所有,不是属于个人或是任何团体。上帝才是土地的支配者。

22.第十三章:
这一章主要提到三个主题:一是第1至7节,谈到还有不少地方是以色列人没有完全占领下来的。二是第8至14节,这里谈到在约旦河东岸以色列有两个半支派早就分配好土地了。三是从第15至33节,这部份谈到在东岸这三个半支派分配的土地范围。

23.第十三章1至7节:
    这段经文特别提起非利士人居住的地区尚未攻占下来。而非利士人也是后来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后,经常感到头痛的族群,因为他们经常骚扰以色列人的居住安宁。

第1节,开始就说「约书亚已经老迈」,可以比较第十一章18节说的:「约书亚跟这一带地区的诸王争战了很久,终于擒获了他们,把他们处死。」可见在进攻约旦河东岸地区确实用了很多年日。第廿四章29节说约书亚去世时,是一百一十岁。而与约书亚同年代的另一位领袖人物迦勒(同时被摩西差派去窥探迦南地的,参考民数记十三:3—15),则在第十四章提到自己的年龄是八十五岁(参考约书亚记十四:10),因此,这里虽然说约书亚已经老迈,可是离开他去世的时间尚有廿五年岁月的时日。

这节开始就说约书亚已经年老,表示他已经无法继续带领以色列人,而这句话其实也为后来的士师记埋下伏笔。因为约书亚去世之后,就没有忠实且优秀的领导者来带领以色列人。

第2至3节,谈的是非利士人居住的地方,在第3节提到非利士人有五个城市,包括有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迦特,以及以革伦等。

第4至5节,谈到的是迦南人、西顿人和米亚拉、迦巴勒人等的地区。

第6节,这是属于居住在山区上的西顿人地区。

第7节,清楚说明约旦河西岸的这片迦南地,是要分配给以色列九个半支派。

其实上述这些叙述都在说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一再要面对这些尚未降服他们的区域之人民。而且也受到这些民族的民情、风俗,甚至宗教信仰的影响。

再者,上帝要约书亚先分配土地给以色列各支族,为的是先占领所取得的土地,让以色列人可以先安居下来,毕竟他们在旷野已经漂流四十年,也需要一段时间滋生养息。约书亚可说是为以色列人打开了迦南地的门户,往后就必须让他们各族的人去努力完成尚未竟功的大业。依照士师记第三章4节:「上主留下这些民族是要考验以色列人,看看他们是否服从上主藉着摩西颁布给他们祖先的诫命。」在这块土地上,要考验那些没有经历迦南战事的以色列人。他的目的是要教以色列的每一代学会打仗,尤其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后来士师记作者说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和与他同时代的长老去世后,后代的子孙确实堕落了,他们忘记了上帝的命令、诫命。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经文:

约书亚记 13:8-13:14

注释:

24.第十三章8至14节:
这是记载早先已经确定要将约旦河东岸分配给吕便、迦得,以及玛拿西的半个支族(参考民数记第三十二章)。很可惜的是后来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吕便的后裔在大卫王朝的时代几乎都被迦得的后裔所同化,每当提到约旦河东岸的事,只提到迦得,而不再提起吕便了(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三:7;撒母耳记下廿四:5)。很可能就像士师记的作者所提起的,他们与外族人通婚,也因为有河为界,与本族人的来往随着日子而远离。

第8节,是关于吕便、迦得,和玛拿西半个支族因为摩西已经分配好了,所以没有任何问题。

第9至13节,述说这两个半支族在东岸所分配到的土地。

第14节,利未支族并没有分配到土地,特别提醒他们的需要都从献祭的物品中获得。
经文:

约书亚记 13:15-13:33

注释:

25.第十三章15至33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长子吕便这支族在东岸分配到的土地。

第15至21节,提到吕便分配到的土地其范围,以及居住在当地的族群,除了有希实本的王所占领的土地外,还有米甸人的土地。

第22节,特别提起被摩押人出重金聘请去说诅咒以色列人不成的巴兰,也在后来打仗中,被以色列人杀死。

第23节,清楚说出约旦河成为他们分别东西岸的一个边界。

第24至28节,描述迦得支族分配到的土地范围。

第29至31节,这是摩西分配一部份东岸的土地,给玛拿西支派的一半族人去居住,且非常清楚这半支族就是玛拿西的儿子玛吉的后代。

第32至33节,再次强调在约旦河东岸也一样,没有分配土地给利未族人,因为他们必须分散在各支派中,好协助各支派的人办理献祭礼仪,而利未族人就是从献祭的物品中分配到所需要的。
经文:

约书亚记 14:1-14:5

注释:

1.第十四章:
从这章开始一直到第十九章,都是记载有关将约旦河西岸土地分配给其他九个半支族的事。他们分配土地的方式是以抽签为凭,这种抽签通常是用「乌陵」和「土明」来明白上帝的旨意,并且有祭司以利亚撒和约书亚作证,然后由各支族各家的领袖们协助此项分配的工作。传统的说法,其一是认为利未和约瑟支族都有分配,另一种看法是将利未族排除,并且由玛拿西和以法莲代表约瑟支族,这样也是代表他多得一份产业,而利未支族则没有「永久的产业」(参考民数记十八:21—24),不过这族的人分散在各支族中,他们有自己的城邑可供牧放自己的牲畜,和安置自己的财物(参考第廿一章)。

2.第十四章1至5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简介分配土地的事,且特别是有关分配约旦河西岸的土地。

第1至2节,这里提到分配土地的工作是由约书亚,和祭司以利亚撒代表,然后由各支族的领袖参与分配。而分配是以抽签的方式来进行。

第3至5节,因为约旦河东岸早在越过约旦河进入西岸迦南地之前,就已经分配给吕便、迦得,和玛拿西的半个支族,现在要进行分配给剩下的九个半支族。但这里也特别指出利未族不用分配土地,但在每个支派中,会指定给利未人居住的城市,他们也有田野可当作牧放牛羊的地方,而这些都是早在上帝命令摩西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现在他们依照上帝的命令行事,也在表示他们必须倚靠上帝的话、命令,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子才能进入迦南应许之地的。若是没有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他们早在旷野漂流时代,就死在那艰困的环境中了。
经文:

约书亚记 14:6-14:15

注释:

3.第十四章6至15节:
这段经文是犹大支族的领袖迦勒取得希伯仑土地的经过。

第6至8节,这段经文可参考民数记第十三章3至15节,摩西派各支族代表去窥探迦南地的时,迦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属于犹大支族的基尼洗人耶孚尼的儿子,和约书亚是同时被派去的人。他跟约书亚两人都是全力支持要进入迦南地的。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迦勒提到那时他已经四十岁。

第9至10节,他跟约书亚提起摩西当年因为他全力支持进入迦南地,而使摩西赏识,进而决定将希伯仑城分配给他作产业(第13节)。第10节这里提到迦勒在四十岁那年跟随摩西,在旷野漂流四十年,到八十五岁的时候得以进入迦南地。这样看来,约书亚攻打迦南地大约有五年的时间。迦勒属于犹大支族,他从约书亚得到祝福,分配了希伯仑城,然后第十五章又另外记载犹大支族分配的土地,可见犹大支族所分配到的土地比较多。

第11至12节,迦勒请求约书亚让他分配希伯仑城作产业,若是那边都是亚衲族巨人居住之处,目前他身体还强壮,可以攻打。这表示虽然亚衲巨人曾让那些跟迦勒、约书亚一同去窥探的其他支族代表感到恐惧、害怕,但迦勒仍旧表示他并不担忧,既然上帝应许,就会替他将这些亚衲巨人赶出去。表示他对上帝的信心没有改变。

第13至15节,就这样,约书亚照迦勒所请求的将希伯仑城分配给迦勒,他也带着家族顺利占领该城。
经文:

约书亚记 15:1-15:12

注释:

4.第十五章:
这章是关于犹大支族分配的部份。作者对犹大支族记载得最详细,第1至12节是有关国界的范围,从第20至62节相当清楚地记载每个家族分配的情况。

5.第十五章1至12节:
这段是有关犹大支族所占领的疆界,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犹大的疆界比起其他支派要大出很多,这点很可能和雅各的遗言有关(参考创世纪四十九:8—12)。

第1至4节,这是属于南边的界线。

第5至11节,这段是东边和北边的境界。

第12节,这是西边的境界。
经文:

约书亚记 15:13-15:19

注释:

6.第十五章13至19节:
这段经文也有接续约书亚记第十四章6至15节,有关迦勒来向约书亚要求分配希伯仑城给他,这段攻打希伯仑城的记事也记载在士师记第一章9至15节。

第13至14节,迦勒是和约书亚同时受摩西差派去窥探迦南地的支派领袖之一。有趣的是当时其他去窥探嘉南地支派的领袖都强调说该地有亚衲族巨人,根本打不赢,只会送死。却只有约书亚和迦勒两个人说应该要进入。当进入迦南地之后,迦勒亲自要求去占领亚衲族巨人所拥有的城镇。如今希伯仑城果真的被迦勒的家族攻入了,还把亚衲三个儿子的后代都赶出城去。

第15至17节,为了要鼓舞兵士勇敢攻基列・西弗城,迦勒开出条件,谁率先攻入,就将自己的女儿押撒嫁给他,结果迦勒的弟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攻下该城,迦勒依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种酬赏的方式后来也被大卫王仿效(参考历代志上十一:4—6)。

第18至19节,这两节也可看出俄陀聂和迦勒的女儿押撒很聪明,夫妻两个人向父亲迦勒要求到的土地是有泉水的田地,而不是干旱的土地。
经文:

约书亚记 15:20-15:63

注释:

7.第十五章20至63节:
这段经文详细叙述有关犹大支族的城镇,这里是根据行政区域的需要划分。

第21至32节,这段是分配在南边地区宗族的名单。

第33至44节,这段是分配在西边丘陵城镇的宗族之名单。

第45至47节,这段是分配在西边,沿着地中海等地区的宗族名单。其实,可以说在王国建立之前,以色列人民其实并没有占领这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经文只写出村镇的名称,却没有记载总共多少村镇,特别是这些村镇都是后来非利士人的主要城市,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这些小村镇都没有人居住,或是尚且还未移民开发。

第48至60节,这段是分配在山区的宗族,可分成三个大族群,其中第48至51节记载的宗族可分配到十一个城。第52至54节记载的宗族,可分配到九个城镇。第55至57节记载的宗族可分配十个城镇。第58至60节记载的宗族共计得到八个城镇和邻近的村庄。

第61至62节,这是分配在旷野地区的支族名单,这里共计有六座城镇和邻近村庄。

第63节,这节说说「犹大人无法把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赶走」,这句话显示出两个意义:是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并非如同前面经文所说的,将所有当地的人都消灭殆尽,有些地区他们还是无法控制,这是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先占领可进入的城市,再继续重新整合军队,或是由各支族自行整军开拓占领区。这也是往后他们若不是时常与当地人战争,就是与当地人通婚,这一点也是导致他们背离上帝命令、旨意的主要因素。因为是犹大分配得到的土地,所以后来大卫王朝建造耶路撒冷城为首都,也在代表着他是传承长子犹大的正统地位。
经文:

约书亚记 16:1-16:4

注释:

8.第十六章至十七章:
这两章是记载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两支族所分配到的土地。约瑟的两个儿子被雅各认为是属于他的「儿子」,以此来表示约瑟有功于家族生命的延续(参考创世记四十八:5),在历代志作者的看法,认为约瑟在某种意义上,是代表着长子的身份而分配到两份财产(参考历代志上五:1)。特别注意的是,以法莲是后来南北分裂时,成为北国以色列主要的领导者,在该族的策划下,北部的支族都跟随而去。

9.第十六章1至4节:
这段在第4节已经很清楚说明是分配给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连和玛拿西支族的后裔之土地。

第1至3节,这是属于以法莲在南部地区的疆界。

第5至10节,这是属于以法莲在北部地区的边界。在本章第10节,以及第十七章12节等,都有提到以法莲支族所居住的土地都留有当地迦南人的居民,尤其是第十七章13节甚至说,即使在以色列人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将迦南人赶走,只强迫他们当奴工(参考士师记一:27—29),这也说明了后来以色列人民和当地人通婚而离弃上帝有密切关系留下伏笔。
经文:

约书亚记 17:1-17:13

注释:

10.第十七章1至13节:
这段经文述说有关玛拿西支族所分配到的土地。

第1节,这节清楚提到玛拿西的长子玛吉,分配到约旦河东岸的土地。之前摩西将约旦河东岸分配给吕便和迦得这两支族外,又另外将东岸的一部份分配给玛拿西支族的半个支族。现在这里,说明就是玛吉这个宗族在东岸地区。

第2至6节,这里是玛拿西支族的其余宗族在西岸的部分。这里特别指出玛拿西的男女后代都分到土地,这件事的记载要回去看民数记第廿七章1至11节曾提起玛吉的女儿西罗非哈这宗族,就是在曾向摩西要求和其他男性一样分配土地,得到摩西的允许。后来玛吉的儿子基列宗族的人发现女性继承产业有发生问题,向摩西提出他们的担忧,为此摩西作了修正,就是如果是女性要继承父亲的产业,就必须嫁给自己支族的人,这样「产业就不至于从一支族转移到另一支族去;每支族应该保留本族的产业」(参考民数记六:1—9)。

第7至13节,这段经文描述玛拿西支族的疆界范围。就像前面有提起过的,在第12至13节说明这支族的人并没有将当地的迦南人赶走,即使在以色列民族最强盛的世代也是这样,唯有的是「只强迫迦南人替他们做工」。
经文:

约书亚记 17:14-17:18

注释:

11.第十七章14至18节:
这段经文记载以法莲和玛拿西两个支族的人去找约书亚,要求更多的土地,原因是他们觉得家族的人口众多,所分配到的土地太小。依照民数记第廿六章记载第二次户口普查的时候,这两家族统计加起来的人数,就是所有族群中最大族,共有85,200人。因此他们联袂去找约书亚,而约书亚则是给他们一个功课,要他们去将「比利洗人和利乏音人」赶出所居住的山区,这就表示那地区还没有占领,尤其是「迦南人拥有铁车,势力强大」,这句话清楚说明,为什么以色列人在迦南地「还有广大的地区没有征服」(参考十三:1)的原因。约书亚这样说,其实是摆明了:如果觉得族大人多,就去征服那些尚未投降的迦南地人,自己开拓疆域吧。
经文:

约书亚记 18:1-18:10

注释:

12.第十八章:
这章可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是1至10节有关分配土地给其他支族的人的事。二是第11至28节记载分配给便雅悯支族的土地范围。

13.第十八章1至10节:
这段经文作个简略序言,说明分配给其他支族的土地。在前面述说分配土地的事,地点是在吉甲(参考十四:6),现在述说其他七个支族分配土地,地点则是在示罗(第1节)。

第1至3节,在第1节很清楚说明「示罗」就是设立「圣幕」的地方,也就是敬拜的中心,一直到扫罗时代都是。但另一件隐藏在以色列人心中的事,就是他们似乎并不太热衷于开疆辟地,这可能牵扯到这些比较小的支族们可能有的想法:若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他们就算拼命,但所得的却是比其他支族的小。因此,并不太想再继续「为别人」拼命,只想自己安身立命。

第4至7节,于是约书亚要求这七支族各派三位代表去测量土地,然后回报,约书亚将剩下土地分成七份,然后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土地给这七支派。第十八章7节再次强调利未人不能分配土地,但在第廿一章则清楚记明,利未族人可以在各族群中取得城市居住,且可以拥有自己的产业。换句话说,利未族人是分散在每个族群中。

第8至10节,这些支派的人听从约书亚的吩咐,派人去勘查地形,绘制地图给约书亚,他们勘查时也将所有的城镇都列名造册,带回示罗见约书亚。
经文:

约书亚记 18:11-18:28

注释:

14.第十八章11至28节:
这段叙述分配给便雅悯支族的情形:
第11节,这节先说明便雅悯支族分配在犹大和约瑟支族之间,且是最先分配的,因为他们是十二支派中最小的一族,是雅各的么儿,但他们是最慓悍的(参考士师记第二十章、撒母耳记上九:21),南北分裂之后,他是唯一跟随犹大的支族。

第12至20节,这里说这块给便雅悯的土地,东边从约旦河,西边到地中海的一半路上,而耶路撒冷就在此区块的南方。

第21至28节,这段经文说明便雅悯支族所分配到的这块土地上,共计有廿六座城,和附近的村庄。
经文:

约书亚记 19:1-19:9

注释:

15.第十九章:
这章说明分配给西缅支族(第1至9节)、西布伦支族(第10至16节)、以萨迦支族(第17至23节)、亚设支族(第24至31节)、拿弗他利支族(第32至39节),以及最后的但支族(第40至48节)等所分配到的土地。

16.第十九章1至9节:
这段经文是西缅支族所分得的土地城镇。

第1节,这节值得注意这句「他们的土地伸入犹大支族境内」,其实,在创世记第四十九章1至7节,雅各给儿子的遗言中,很清楚是诅咒西缅和利未两人,原因是他们两个策划大屠杀示剑城的人民,(参考创世记第三十四章)因此,要被分散到各地去。因此,在申命记第三十三章摩西给以色列人民最后的祝福中,已经没有提起西缅支派的名字。原因是在申命记写作时代,西缅支派已经被并入了犹大支派中了。

第2至9节,这段经文说西缅支派共计有十七座城,和这些城镇邻近的村庄。第9节特别说明犹大分配到的土地比需要的还要大,因此将部分土地分给西缅。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就是上述所提起的,他们已经被犹大并入同化了。
经文:

约书亚记 19:10-19:16

注释:

17.第十九章10至16节:
这段经文是叙述西布伦支族分得的土地,这就是后来在福音书中非常出名的加利利地区,这个支族共计有十二座城镇,以及邻近的村庄。
经文:

约书亚记 19:17-19:23

注释:

18.第十九章17至23节:
这段经文是关于以萨迦之派分配到的土地范围。他是紧邻在西布伦支族的南边。共计有十六个城镇和邻近村中。
经文:

约书亚记 19:24-19:31

注释:

19.第十九章24至31节:
这段是关于亚设支族所分配到的土地范围。这支族就在加利利的西边,也就是靠近腓尼基的海岸,濒临地中海,其实,这地方的大部分没有被以色列人民占有。
经文:

约书亚记 19:32-19:39

注释:

20.第十九章32至39节:
这是拿弗他利支族的土地范围。这支族所分配到的土地就在加利利的东北角处。在此区块内,共计有十九座城镇和邻近村庄。
经文:

约书亚记 19:40-19:48

注释:

21.第十九章40至48节:
这段经文是属于但支族的部分。在所有分配到的土地中,以但支族得到的最小,且是地域最差的,因为有些地区被犹大支族所占,有的被以法莲支族所分得。因此,逼得这支族的人必须去攻打利善城,占据该城,然后改名。可见约书亚这样分配土地,也有要逼以色列人开疆辟地之意。要特别注意的,是但支族所分配到的,并不是土地,而是城镇。
经文:

约书亚记 19:49-19:51

注释:

22.第十九章49至51节:
这段经文是所有族群都分配土地后,作了一个总结。

第49至50节,先注意在第十五章13至19节提到,在摩西时代去窥探回来的两个被上帝应许得以进入迦南地的迦勒和约书亚,迦勒已经先来向约书亚请求分配希伯仑那片土地给他的家族。但约书亚表现出相当宽阔的胸襟,在所有的支族都分配完之后,才因为以色列人民的回应,而给约书亚一块地表达感恩之意。地点就是依照约书亚的需要在以法莲山区的亭拿・西拉,约书亚修建该城,居住在那里。
经文:

约书亚记 20:1-20:6

注释:

23.第二十章:
这章是有关设置庇护城的规定。在民数记第三十五章9至15节,以及申命记第四章41至43节、第十九章1至13节都已经有详细记载,总共设置庇护城六座,三座在约旦河东边,就是吕便支族提供的「比悉城」、迦得支族的「拉末城」、玛拿西支族的「哥兰城」。现在这里所提到的,是关于在约旦河西岸的庇护城。

24.第二十章1至6节:
这段经文先解释为什么要设庇护城的用意。

第1至3节,这里很清楚说明设立庇护城是依据上帝的旨意而行,为的帮助非故意误杀人的人,他可以到这城寻求庇护,以逃避报复的人的杀害。

第4至6节,这些寻求庇护者,必须先向该城长老解释发生案件的经过,然后长老必须开会审案通过才可以收留。确定收留时,即使有仇家找到该城,该城有义务保护该避难者,一直等到大祭司死了,他才可以回到原来的故乡。
经文:

约书亚记 20:7-20:9

注释:

25.第二十章7至9节:
这段经文说明东西两岸各设立的三座庇护城。

第7节说出这三座城,就是属于拿弗他利的基低斯、以法莲的示剑,和犹大的亚巴等三座城等。

第8节,这节说明东岸的三座城是吕便支族的比悉城、迦得的拉末城、玛拿西的哥兰等三座城。

第9节,这节很清楚说明这些庇护城是为了所有以色列人民,以及寄居在他们当中的外侨。若没有经过这些庇护城的长老审判结束,都要给予这些来寻求庇护者安全。

再者这六座城是分别在北部、中部、南部,主要目的就是让各支派的人都方便寻求庇护之用。可以知道以色列人民虽然允许「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行为(参考出埃及记廿一:23—25,利未记廿四:19—20),但也为了要防止有人滥用这项法律,钻法律漏洞,特别设置庇护城保护无辜、冤枉者,让他们有申诉的机会,给非故意而误杀人的人,有免于被报复的危险。
经文:

约书亚记 21:1-21:26

注释:

26.第廿一章:
这章谈及有关利未人的城。由于利未人是专责敬拜、献祭等礼仪的工作,且原先就已经被确定不能拥有永久的产业(土地),他们从以色列人民所奉献的得到十分之一(参考民数记十八:23—24)。再者,这一章也是进一步地解释清楚民数记第三十五章1至8节所记载,关于「分给利未人一些城镇和周围的草场」的要求。另外也说明了提供给利未人六座庇护城,以及「要给他们四十二座城,连城周围的草场,这样一共四十八座城。每支族应给利未人多少城是根据他们土地的大小决定的,在民数记有上述的记载,这里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从哪些支族的哪个家族里拨出城镇给利未人,因此,他们虽然没有土地,但是他们有城可居住,有田野可养牛羊(参考约书亚记十四:4)。

其实,让利未人分散居住在各支族里,也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各支族就近举行敬拜礼仪时,方便利未人担任祭典的工作,因为他们经常必须在各族指定敬拜的场所举行,如果将利未人集中在某一地区居住,很不合实际上的需要。因此,所有十二支族中,唯有利未人是被分散居住的。

27.第廿一章1至26节:
这段经文中特别提到利未支族的代表去见大祭司祭司以利亚撒和约书亚,以及以色列各支族的领袖们,提起在示罗也就是敬拜中心,对他们所承诺关于生存环境的需要。

第1至3节,这些利未族人代表提起他们应该有的权利。包括可居住的城市,和放牧牛羊的土地。
第4至5节,这是属于亚伦的后裔哥辖所得到的,是从犹大和西缅,以及便雅悯这三个之派得到十三座城市,其他的宗族则是从以法莲、但、西玛拿西支族分得十座城。

第6节,是革顺宗族得到的城市是从以萨迦、亚设、拿弗他利,和在巴珊的东玛拿西支族的土地分得十三座城。

第7节,这是米拉宗族,他这族从吕便、迦得,和西布伦支族分得十二座城。

第8节,这节再次强调分配的方式都是用抽签,而不是依照某些人的旨意分配。因为他们透过抽签中寻求上帝的旨意。

第9至19节,这段是接续第4节提起亚伦家族所获得的城市和土地。这个家族共计获得十三座城,及附近的草原。

第20至26节:这段经文是属于利未支族的哥辖宗族其余各家族所分配得到的城镇和土地。他们这些家族共计得到十个城镇和附近的草原可供放牧牛羊。
经文:

约书亚记 21:27-21:42

注释:

28.第廿一章27至42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属于利未支族中的革顺宗族。

第27至33节,记载革顺宗族共计得到十三座城,和附近的草原。

第34至40节,记载米拉利宗族,以及其他利未人,共计获得十二座城,以及邻近的草原。

第41至42节,全部以色列人民提供共计四十八座城和邻近的草原给利未人。
经文:

约书亚记 21:43-21:45

注释:

29.第廿一章43至45节:
这三节是分配土地后的总结论,其实在约书亚的时代并没有如同第43节所说的,完全占领所有的迦南地,而是还有一部份的土地仍旧是在迦南人的手中(参考十三:1—7)。士师记第一章开头就清楚记载,说犹大支族又继续去攻打迦南人。

这段经文最主要在第45节所说的,上帝乃是坚持守约的上帝。但是,这也必须有相对条件来配合,那就是以色列人民也坚持遵守与上帝所立的约,否则,就无法实现第44节所说的「上主赐给他们全境太平,正如他对他们的祖先所应许的」这句话,像接下去的士师记第二章第7节就是这样说:「约书亚在世的时候,以色列人民都事奉上主;他死后,那些亲眼看见上主为以色列所行一切奇事的长老们还在世的时候,以色列人民仍然事奉上主。」但是,「那一代的人都死了以后,下一代的人却不知道上主以及他为以色列人民所做的一切事。后来,以色列人民得罪上主开始拜巴力。他们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的上主――他们祖先的上帝,去拜别的神,就是他们周围各国的人所拜的神明,激怒了上主。他们离弃上主,去拜巴力和亚斯她录。」(士师记二:10―13)这样,他们所得到的就不是「全境太平」,而是变成:「上主向以色列发烈怒,把他们交在掠夺他们的人手里,交给四周的敌人,使以色列人不能再抵抗敌人。他们每次出战,上主都照自己所发的誓敌对他们。他们遭遇极大的苦难。」(士师记二:14―15)
经文:

约书亚记 22:1-22:9

注释:

30.第廿二章:
第廿二章至廿四章,是属于附录,这三章也是约书亚时代的结束。这样,从出埃及时代的摩西开始,直到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就在约书亚记完成以色列民族的运动,这运动可说是「政治」性的,是从被奴役到解放,得到自由的运动。但更正确的说法是:出埃及乃是非常典型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使以色列人民因忽略了他们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与上帝之间所立的约,而成为奴隶受苦,因此,出埃及记第二章以色列人民处在「仍旧过着奴隶的生活。他们向上帝求救,呼求他帮助他们脱离苦役。上帝听见了他们的呻吟,记起他曾与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约。他看见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况,非常关心他们。」(出埃及记二:23―25),然后,在约书亚记第廿一章结尾用「上主坚守他向以色列人民所许下的一切诺言」作结束。

这「诺言」是指上帝曾应允要将迦南的土地赐给亚伯拉罕(参考创世记十五:18―20),也曾这样应允过以撒(参考创世记廿六:3),这样的应允也在雅各的身上出现(创世记廿八:13―15)。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圣经学者喜欢将约书亚记看成是「六经」的原因,认为约书亚记也是继续在述说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约的关系之经书。

31.第廿二章1至9节:
这段经文可对照第一章12至18节,以及民数记第三十二章,约书亚依照先前摩西的承诺,且他自己也曾答应过的事,让吕便、迦得和玛拿西的半个支族的军队回去他们已经分得的土地——约旦河东岸。

第1节,这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并且在完成占领迦南和分配了土地之后,他主动召集吕便、迦得,和东玛拿西等三个支族的人来说关于他们回去所分配的土地约但河东岸之事。

第2至5节,约书亚肯定这三个支派的人,确实是遵照所立的约行事,谨慎遵行上帝所命令的事,并且没有离弃自己的同胞。因此,他宣布这三支族出来协助征战的,都可以平安回去,并且勉励他们一定要遵守上帝给他们旨意、命令,专心一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6至9节,这三个支族确实遵照他们先前所约定的,与其他支族的人一起攻打迦南地,并且占领了该地,使其他支族的人也可以得到土地居住,虽然有一部份土地尚未得到,但是约书亚认为他们已经尽了责任,因此将他们遣返,并且祝福他们。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他们不但带回了约书亚的祝福,也带回了许多战利品回家乡去,类似他们祖先早年出埃及的时候一样。其实,他们能这样回去,也在表明他们确实是依照约书亚的命令而回去的。
经文:

约书亚记 22:10-22:34

注释:

32.第廿二章10至34节:
这段经文记载吕便、迦得,和东玛拿西等三支派发生误会,导致差点就变成支派之间的冲突。后来经过东岸这三支族的解释,才化解了一场误会。

第10节,读此经文之前,可先回顾一下雅各和他岳父拉班的事件。当他们两人发生争执,后来和解时,就「捡石头,堆成一堆」,拉班就此对雅各说:「今天,这石堆在你我之间作我们立约的凭据。」他又说:「我在你我之间堆了这石堆;这是纪念碑。这堆石头和这个纪念碑提醒我们:我绝不越过石堆去攻击你,你也不越过石堆或纪念碑来侵犯我。」(创世记三十一:43—52)这样可看到雅各和岳父拉班用石头堆成一座纪念碑,为的是作为边界记号。

第11至12节, 这里说这三支派的人在约旦河西岸边(比较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在东岸边)筑了一座很大的祭坛。但有人去告诉西岸的各支族的人,说他们筑了一座祭坛在他们这边,这表示有意要切割和东岸的关系。因为这缘故,让西岸的十个支派,以为东岸这三支派的人别有所图,因此,准备联合起来攻打这三支派的人。

第13至20节,西岸的以色列人民派祭司非尼哈到基列去见吕便、迦得,和东玛拿西支族的人会谈,跟祭司一起去的,还有其他十族领袖。他们见面就质疑东岸的三支族是否要脱离西岸,否则为什么建造一座比示罗还要大且壮观的祭坛?他们直接就认为这是背叛上帝的行为,因为这表示他们要分裂以色列民族。他们并且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在批珥犯罪的事(参考民数记第廿五章),以及亚干贪爱战利品的事,都在说明导致以色列人民差点灭亡的危机。

第21至23节,这段经文是东岸三支族的代表回应的话。他们几乎用发誓的话回应说,他们绝对没有这样的态度或是心意。

第24至27节,他们解释之所以建造祭坛,主要目的是要让后代子孙知道,两岸之间都是自己人,都是同一个民族,并且都是在同在一个圣幕献祭敬拜上帝。这个大又壮观的祭坛,并不是用来献祭,而是用来当作凭据的。他们在这里强调:建造此祭坛是当作纪念碑之用,主要目的不是用来作为边界记号,而是作为「见证」之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提到只有一个祭坛,显示出以约旦河西岸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成熟,不允许有在东岸私设祭坛敬拜的行为,这也在暗示居住在约旦河东岸的吕便已经不再是领导地位,被犹大取代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且在士师记一开始提到继续开疆辟地的是从犹大带头领军。
第30至33节,这西岸十族代表和祭司非尼哈听了之后,解除了他们心中的疑虑,知道建造的不是为了献祭敬拜用的「祭坛」,而是为了要纪念用的石碑,好让后代子孙明白无论是河西或河东,都是以色列的大家族同胞。结果是双方都非常满意,而歌颂上帝。

第34节,这座祭坛因此被称之为「证坛」,是作为见证之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问题都没有提起约书亚,且派出的代表也不是大祭司以利亚撒,而是他的儿子非尼哈。有可能是因为此时的约书亚真的是老迈了(参考十三:1、廿三:1—2),将处理宗族之间的纠纷问题之权力下放给各宗族首领自行去排解。而非尼哈则是一位很有智慧、勇敢的新领袖,他曾将犯奸淫罪的心利和米甸女人歌斯比刺杀,消除了上帝的愤怒(参考民数记廿五:6—18),且曾在摩西差派下,吹号角攻打米甸军得胜(民数记三十一:5—12)。诗人曾赞誉他所做的「善行」,将被人纪念到「世世代代」(参考诗篇一○六:30—31)。
经文:

约书亚记 23:1-23:13

注释:

1.第廿三章:
这一章和廿四章都是属于约书亚对以色列人民最后的劝勉。这两章和申命记所记载关于摩西的遗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上帝的子民都可以自主做生命的选择,决定自己是否要遵行上帝的命令、法律行事。摩西是清楚表示生与死、祝福与诅咒这两样让以色列人民自己选择;而约书亚则是对以色列人民表示:他和他的家是选择要永远事奉上帝。

第廿三章是上帝的仆人约书亚在回忆过去直到现在,上帝赏赐给他们这片肥沃的土地可居住,但还有些土地尚未完成统治,需要他们继续全力以赴才能得到。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他苦口婆心的告诉以色列人民,必须遵守上帝的法律诫命,这才是他们生存之道,才能彰显出上帝子民的荣耀。

2.第廿三章1至13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约书亚知道自己剩下的年岁已经不多,他学习摩西在临终之前向以色列人民的代表说出最后的遗言,这份遗言中,主要在劝勉以色列人民必须忠实于上帝。

第1至2节,这里一开始就说到「以色列人享受太平,不受四境仇敌骚扰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这句话表示以色列人民确实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这样上帝就使他们享受太平,不会受到仇敌的侵犯。这里并没有说享受太平的时间有多长,但却可以知道约书亚这时候是接近一百一十岁(参考廿四:29)。若再对照第十四章10节,迦勒请求约书亚将希伯仑城分配给他的时候,是已经八十五岁。而迦勒和约书亚是同时被挑选出来进入迦南窥探的十二位领袖之一,因此,可猜测他们两人的年纪相差不会太多,这样,第1节所说的享受太平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来看,大约是廿五年左右的时间吧。

约书亚清楚知道自己的时间差不多了,于是他「召集全体以色列人、长老、首领、审判官,和官长来」,要对他们交代后事。

第3至5节,约书亚提醒以色列人民和所有代表领袖,上帝确实依照他所应许他们的话做到了,所有从出埃及到进入迦南地的战争,都是上帝在为以色列人民而战。意思是指若没有上帝替他们征战,他们不可能享有这些成果。注意第4节这里提到尚有「未征服的各国土地」,表示约书亚并没有带领以色列人民全部完成统治迦南地。但约书亚还是让他们知道,上帝一定会遵照他所应许以色列人民的,给予他们。

第6至9节,约书亚再次提醒他们一定要坚强,谨守摩西法律上的一切规定。第7节和第12节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就是在他们所居住的土地上,还有迦南地的人与他们住在一起,其实要清除所有迦南地的居民也是不太可能的。而这两节也说明了约书亚的忧虑后来都成为事实,那就是通婚带来了信仰的堕落,或是偏差。

第10至13节,这段经文强调只要以色列人民确实遵守上帝的命令,他们将会有强大的力量,大到可以用一个人抵挡一千人,意思是指不用害怕别国的人民比他们多(参考申命记七:7),只要有上帝的话语在他们生命中,就是无比的力量。但若是他们不听从上帝的话,对上帝不忠实,其结果只会使他们陷入罗网、陷阱,上帝将不会再庇护他们,而他们也将会丧失所占领的这片土地。
经文:

约书亚记 23:14-23:16

注释:

3.第廿三章14至16节:
这段跟前一段相同,都是在警告以色列人民必须严守与上帝之间所立的约,否则他们将失去上帝赏赐给他们的一切。

第14至15节,强调上帝已经完成他所应许要给以色列人民的一切福泽。但上帝赏赐的,上帝也会收回,除非以色列人民确实遵守所立的约。

第16节,若以色列人民果真不遵守与上帝所立的约,去拜偶像神明,就会激怒上帝,而使他们失去所有的一切。
经文:

约书亚记 24:1-24:13

注释:

4.第廿四章:
这章记述约书亚再次召集所有以色列各支派讲话,也是对他们重申遵守上帝的法律命令之重要性,这情形有如摩西最后对以色列人民所说的话相同;摩西是将祝福与诅咒、生命与死亡摆在以色列人民,要他们选择生命。现在约书亚是要以色列人民要选择上帝,或是要选择偶像神明,但他很清楚表明,他和他的家都要选择上帝,对上帝忠实。

5.第廿四章1至13节:
这是一段历史的回顾,在这段历史的回顾中,上帝透过约书亚提起几件重要的事:
第1节,这里说约书亚再次召集以色列各支派在示剑集会,就像第廿三章2节一样。过去召集的地点是在示罗,现在却是在示剑。而且强调他们都「来到上帝面前」,这句话已经在表示当时的「示剑」已经是个宗教中心。也因为这句话,接下去第2至13节这段经文,可说是以上帝的名对以色列人民说话。

第2至3节,先提起上帝呼召并拣选亚伯拉罕,而且强调当时亚伯拉罕所居住的地方,是个「拜别的神明」,上帝赏赐给亚伯拉罕有个儿子以撒。

第4节,这节提到雅各继承族长的使命,并且带着整个家族进入埃及。

第5至7节,这段经文谈到上帝差派摩西和亚伦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带领出来,并且用红海阻挡并吞没了埃及人的追兵,使以色列人民可以进入旷野漂流好长一段时间。

第8至13节,这段都是描述在旷野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上帝带领他们已经来到了约但河东岸,过程中有亚摩利人来攻击他们,还有摩押人设法找巴兰来诅咒以色列人民等,但上帝并没有听巴兰的祈祷。然后,上帝带领以色列人民越过约但河,进入迦南地,逐一驱逐当地居民。但这些居民被驱逐,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民有什么能力或有强大的武力,而是因为上帝的赏赐。上帝赏赐给他们的包括土地、城市,也包括了他们在迦南地享受美好的食物。
经文:

约书亚记 24:14-24:28

注释:

6.第廿四章14至28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整本约书亚记最重要的经文,这节说明了上帝仆人的基本态度: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一生一世都敬拜上帝。他把这样的态度明显地摆在以色列各支族的代表面前,要他们马上作出一个明确的信仰抉择,不要含糊。这是信仰最基本的态度――绝对不能含糊。这就像摩西在去世之前,对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所说的一样,要以色列人民在「祝福和诅咒之间自作选择」一样(参考申命记三十:1)。

第14至15节,这两节是约书亚把自己的态度说清楚,他和他的家绝对要忠实于上帝,只有事奉上帝。而以色列人民也必须自己选择到底要事奉的神是哪位?是偶像神明呢,或是真神上帝?
第16至18节,以色列人民听了之后,全部都用宣誓的语句说:「我们也要事奉上主;他是我们的上帝。」这是他们的信仰告白,表示对上帝绝对忠实。

第19至20节,约书亚不但先对以色列人民提出挑战,甚至明确地说明他所认识的上帝的特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参考申命记五:9)。如果他们真的去拜偶像神明,上帝绝对不会宽容那些故意背叛他的人。

第21至22节,以色列人民再次表明他们一定会遵守只有「事奉上主」的生命态度。而约书亚要他们为自己所说的话作保。

第23至24节,约书亚要他们把所有的偶像神明都除掉,而以色列人民也表示一定会这样做,会听从上帝的旨意。

第25至28节,这三节是约书亚带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立约,是用立石头作碑表明立约的记号。这是一种传承,从亚伯拉罕时代就有的,可见在巴勒斯坦地方这种立石为碑的作法甚为风行。当立约之后,大家各自回去自己族人所分得的土地。
经文:

约书亚记 24:29-24:33

注释:

7.第廿四章29至33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约书亚完成他最后的使命,带领以色列人民再次和上帝立约后,就去世了。

第29至30节,这里说约书亚共计活了一百一十岁。以色列人民将他葬在他族人的所在地,也就是以法莲的山区。

第31节,这节可对照士师记第二章7节。因为约书亚那一代的人都曾亲眼看见上帝奇妙的作为,因此,他们都遵守与上帝之间所立的约,遵行上帝的旨意和教导的命令。

第32节,这节可参考创世记第三十三章19节,以及第五十章25至26节。

第32节,这节可参考创世记第三十三章19节,以及第五十章25至26节。

第33节,接续父亲亚伦担任大祭司的以利亚撒也去世了,表示约书亚时代的领袖们一个个离开人世,新的一代即将来临。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