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以弗所书 1:1-1:14

注释:

以弗所书第一章
1.第一章:
就像其他书信一样,使徒保罗一开始就是先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当时写书信的一种范本。但前面已经有叙述过,这封以弗所书是否是使徒保罗所写的,至今还是圣经学者探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是使徒保罗写的书信,而认为是一封在当时亚细亚众教会信徒间传阅的书信。不过也有可能是使徒保罗要他的助手替他写这封信,他将大意说清楚后,助手写的时候,开场白就以「我是保罗」的样式写这封书信。

在这一章中,使徒保罗强调所有听信耶稣真理信息的人,就会充满着上帝赏赐的圣灵,而这圣灵就是上帝启示真理的力量。而上帝已经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这位复活的耶稣已经坐在上帝的右边,上帝以他作为所有教会的元首,是所有教会的中心。

2.第一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原本是只有一句话,也可说是整本圣经中最长的一句话,长达12节。在这段经文中,通常会将之称为「三一颂」,因为在这段经文中,先歌颂「父上帝」奇妙的作为(第3至4节),然后述说上帝藉着「基督」完成他拯救的计画(第5至12节),最后说上帝应许将「圣灵」赏赐给所有信基督的人(第13至14节)。

第1至2节,就像写给其他教会书信一样,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开头都会有他的名字和请安话语。再者,也像写其他书信一样,使徒保罗都会先自我介绍是「基督耶稣的使徒」,就如同他写给罗马、哥林多、加拉太等教会的书信一样。特别是他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信中,开场就强调自己之所以成为「使徒」,并「不是由于人的选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稣基督和那使他从死里复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参考加拉太书一:1)。使徒保罗之所以会用这样的开场白,最主要是当时教会里有一股反对他的声浪,认为他没有跟随耶稣基督传福音,且在福音开始传播时,还是迫害者。现在却成为福音事工的播种者,这点让当时许多犹太基督徒相当无法接受。

其实,真正的理由是使徒保罗在外邦地区传福音时,反对要求外邦人必须先接受割礼才得以进入教会,他一再强调耶稣基督就是拯救的中心,有没有割礼,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每个信耶稣的人都会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参考加拉太书六:15),他对割礼的态度,使他和保守的犹太人基督徒之间有很大的隔阂,甚至因此演变有些人还为此事到使徒保罗所开拓的教会去,说使徒保罗所说的不是「福音」,因为他没有教导外邦人先接受摩西法律规定的割礼,这就是令使徒保罗伤心的「另一种福音」(参考加拉太书一:6—10)。因此,他强调自己的「使徒」角色和身份,主要是在说明他所传的福音,是真实的,是与复活的耶稣基督有不可分开的关系。

在有些古老的抄本里,并没有「写给以弗所地方」这句话,也因为这样,有许多学者认为这封书信并不是写给以弗所教会信徒的书信,而是给许多教会信徒共同传阅的书信。

这里的「忠心」一词,表示在信心上表现出坚忍、毅力。意思是指很清楚自己所信的。「恩典」,这表示上帝赏赐的救恩,而这救恩就是在耶稣基督身上。而「平安」含有与上帝和好之意。这样,这两节所要表达的意义,就是在耶稣基督的救恩里,使所有信耶稣基督的人都能与上帝和好。

第3至14节,这段经文原本在希腊文就是用一句话的形式写成的。可将之分成三个段落来看:
第3至6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谈到「拣选」的问题,除了他说自己是上帝亲自的拣选外,这里他也说到所有信耶稣的人,都是早在上帝创造之前就已经决定要拣选的对象。会有这样的看法,是有高超信仰的人才体会得出来。换句话说,这句话本意在说明的是:不是人有甚么好,才会得到上帝的拣选、赏识。而是因为在整个拯救计画中,上帝早就决定了要找哪些人来成为他的同工。由于上帝是圣洁的,因此,成为上帝的同工者也必须是过圣洁生活的人(参考利未记十一:44、十九:2,申命记十四:2—3、廿三:14、廿六:19,罗马书十二:1—2)。要注意的是,成为圣洁的人,是因为拣选带来的结果,是有圣灵的力量充满所结出的果实,不是因为人自认为「圣洁」,才使上帝想到要拣选这个人。再者,也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劝勉阅读此书信的信徒,必须有一种被拣选的荣誉感,因为拣选是上帝极大的恩典。

第7至12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谈到一个基本观念:拯救,是包括了一切受造之物。不是只有人类而已。这样的信仰认知与创世记第三章18节提到的,人犯罪之后,上帝惩罚人时,连带的是土地也受到惩罚,而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因为人与整个受造的宇宙存在是息息相关,不能分开的,原因是人受造,是为了与上帝同工管理受造物。人犯罪,使其他受造物被连累。相对的,人得救,也就是整个受造物得到恩典。

第13至14节,这两节提到一个信了耶稣的人,身上是带着圣灵所作的印记,这印记是真理的记号,这真理,将使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不会再有族群的「你」与「我」之间的区别,这点也是此书信的中心信息。
经文:

以弗所书 1:15-1:23

注释:

3.第一章15至23节:
就像前面提起过的,此书信最中心的思想是在第22至23 节说的,基督就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换句话说,所有信耶稣的人,都是结连在耶稣的身上,因此之故,在基督之名而形成的信仰团契,彼此之间是没有贵重或卑贱的分别,或是大与小的区别。因为人人都是属于基督耶稣救赎的对象,都是属于一个共同信仰团契一份子。

第15至17节,使徒保罗听到以弗所教会信徒有很好的信心,表现在彼此之间的相爱,这是他最感到欣慰的事,为此,他对上帝献上感谢。注意第17节这里所说「圣灵会给你们智慧」,这里「智慧」一词,是指「认识上帝」的意思,是明白有关上帝的事。一个人能够明白上帝的事,不是靠着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也不是因着人的学识背景,而是来自上帝的启示(请参考哥林多前书一:21—25)。

第18至20节,使徒保罗为所有阅读此书信的人代祷,恳求天父赏赐给阅读的人有智慧,明白上帝的旨意,特别是明白上帝行了大能奇事,并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让复活的耶稣基督回到天上。

第21至23节,复活的基督,就是一切的主宰,统治着一切万有,特别是教会的头。所有属于基督名号的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这说明了两项基本认识:谁分裂了基督的教会,等于在分裂基督身体一样。在基督的教会里,没有任何人可以自视比他人更贵重。因为真正的信仰中心,不是在某个人,而是在复活的基督。
经文:

以弗所书 2:1-2:10

注释:

以弗所书第二至六章
1.第二章:
这章是在讨论一个人若有基督耶稣在他的生命里,他应该活出怎样的生命。使徒保罗特别强调上帝透过耶稣向所有的人,不论犹太人或是外邦人,都在显示他奇妙的爱。只要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救恩,没有任何人例外。

2.第二章1至10节:
将这段经文与第一章13节对照来看,就会比较清楚了;在第一章13节提到信耶稣的人,是属于上帝作印记的对象,上帝作印记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这个人的生命从死里与耶稣同复活。也就是在这一章开始所说的「从前」是死的,现在因着信耶稣成为复活的人。使徒保罗说享有这种恩典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有甚么能力才得到的,是凭着信心得到的。信心,是对耶稣绝对的仰赖,因耶稣改造了我们。

第1至3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很清楚地说出犹太人和外邦人一样,都是生活在罪恶的当中。他的这种说法对犹太人听来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在犹太人的认知中,外邦人才是生活在罪恶中,而他们是与上帝有割礼这种「生命之约」,已经有了得救恩典的人。但是,使徒保罗则不是持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只要是人,都是活在罪恶中。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字眼是「从前」,表示是在信靠耶稣之前。使徒保罗以耶稣作为一个分界来诠释人生命的不同情况是,在耶稣之前和之后,有极大的生命内涵的差异。再者,在这段经文中看到另一个字眼,就是「我们」和「你们」;如果是用「我们」,所表示的是指犹太人。如果是用「你们」,对象就是外邦人,或是指以弗所教会的外邦人信徒。

第4至7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上帝有丰富怜悯的爱,使所有信耶稣的人,虽然都在罪恶中死去,却可以因此与耶稣同复活,这是上帝赏赐的特别恩典,是在耶稣里显示出来的爱。

第8至10节,如果行为能使人得救,那就谈不上所谓的「恩典」。使徒保罗谈及「恩典」时,指的是:本来不是人应该得到的,现在却因为耶稣的缘故,上帝毫无代价的就赏赐给人,这才是真正的恩典之意。基督教的信仰是说因为上帝的慈爱缘故,在耶稣里,上帝愿意毫无条件地赐爱给人类。这样,人是从耶稣的身上白白地得到这特别的恩典,因此,人不能用之来夸口,只能分享而已。
经文:

以弗所书 2:11-2:22

注释:

3.第二章11至22节:
在耶稣里,无论是外邦人,或是犹太人,都将合而为一,这就是使徒保罗很重要的信仰告白。也就是说:耶稣不但使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和上帝和好,也使所有的族群结合在一起。人在耶稣里,可以超越种族的界线,也超越了文化、历史、地理、传统等所带来的隔阂。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正是使徒保罗一再强调说的:「无论谁,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旧的已经过去,新的已经来临。」(哥林多后书五:17)这中心信息就是在此。

第11至13节,在这里,使徒保罗特别提到外邦人原本不是上帝选民,但却在耶稣里而跟上帝有了紧密的关系。这是因为耶稣的死所带来的救赎恩典。

第14节,这节很重要,使徒保罗说因为耶稣的死,已经使外邦人和犹太人在耶稣里「合而为一」。这里所说的「平安」,就是大家所熟悉的「Shalom」之意。「平安」,指的就是不再有恐惧、害怕之意。犹太人之所以要将自己和外邦人区隔出来,主要原因是害怕接触到他们,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人,害怕和他们在一起会引起上帝的生气。但是,使徒保罗说不用再有这样的恐惧,因为耶稣已经将「平安」赐给了所有信他的人,而这「平安」成为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最重要的结合剂,并且也因为这种结合在一起的平安,把原本隔离、分裂的「墙」给推倒了。

第15至18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一再强调藉着耶稣的十字架,不但终止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敌对形势,而且要让二者都回到上帝面前。

第19至22节,成为「新人」,这是使徒保罗思想的中心,他在传福音事工中一再努力要传述一个重要信息:在耶稣里,无论是外邦人或是犹太人,都是上帝的一家人,没有所谓犹太人或外邦人的分别。因为耶稣乃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耶稣的身体,因此,所有信靠耶稣的人,都是建基在耶稣的基础上。没有耶稣,就没有结合的中心点,有耶稣,就没有所谓外邦人与犹太人之分。
经文:

以弗所书 3:1-3:13

注释:

4.第三章:
使徒保罗在处理以弗所教会信仰问题时,第一个是把自己的损失摆出来,宁愿让自己受到犹太人的攻击,自己承担这样的辱骂、排斥。第二是肯定外邦人与犹太人同享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第三是他将耶稣放在生命的最高位阶看待。他一再强调的是:只有在复活的耶稣里,人的生命才有盼望和意义可言。

5.第三章1至13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谈到他蒙呼召成为耶稣使徒的奥秘,这种奥秘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但他要将这奥秘传讲给外邦人,使所有外邦人都因这奥秘而蒙上帝的救恩。这奥秘其实就是有关耶稣的福音,这福音也同时要给犹太人。因此,所有信耶稣的人都能因此而回到上帝面前。

第1至4节,使徒保罗在这里用一个崭新的名词「囚徒」。他说自己是耶稣的「囚徒」。他写此书信时,很可能是关在罗马监狱中,他是为了要上诉罗马皇帝,因此被押解到罗马去,他本来是可以得到无罪释放,可是他拒绝这样的机会(参考使徒行传廿六:31—32),宁愿被押到罗马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在罗马皇帝面前见证耶稣的救恩,为了传福音的缘故。另外一点,他之所以会被犹太人逮捕,其实就是跟他到外邦人地区去传福音,都没有强调割礼这件事,而且也为了这件事,犹太人曾组成暗杀团要杀他(参考使徒行传廿三:12—13),因此,他自称是耶稣的「囚徒」。再者,古代的囚犯和今天一样,都是没有自由的人。使徒保罗用这个的词,也是在表示他是被耶稣「抓」到的,表示他并不是真正的囚犯,而是为了福音的缘故,他看自己就像是个囚犯一样。

第4至5节,这里使徒保罗很清楚说明了一个基本信仰认知:人能够认识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不是从人的能力来得到,而是因为圣灵作工的结果。所以使徒保罗在这里说是因为圣灵启示了使徒和先知。我们是从他们传扬上帝的救恩得到的。

第7至10节,在这段经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罗谦卑的态度,他自认是所有信徒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但由于上帝特别的恩赐,拣选他当使徒,让他可以见证福音的信息给外邦人。而上帝这样的拣选,其实就是一项特别的奥秘,要使一切受造的对象,都知道上帝的救恩。

第11至13节,使徒保罗说上帝拯救的计画,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从人类犯罪之初,上帝就已经开始了他拯救的工作,而这项拯救计画,就是在耶稣身上显现出来。因此,所有信耶稣的人都是被拯救的人,都可以坦然地面对上帝的审判。因此,他告诉以弗所教会信徒,不要因为他被囚禁在罗马监狱而灰心,因为能获得福音拯救信息,就是一项特殊荣耀。
经文:

以弗所书 3:14-3:21

注释:

6.第三章14至21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使徒保罗的祈祷文,也可看出他对以弗所教会的爱,从这段经文里可以看出,他说他一再地为这教会祈求,使该教会的信徒成为有真实信仰生命的团契。这样大家就能体会出耶稣的爱是怎样地「长阔高深」。

第14至16节,使徒保罗让以弗所教会信徒知道,他在为他们祈求,恳求上帝赏赐给他们有力量,可以在信仰上茁壮。

第17至19节,他又向基督祈求,使以弗所教会在耶稣的爱里有根基。而且这种在耶稣里的爱,可以延伸出去,让更多人都能领受到耶稣那完美的爱。

第20至21节,上帝的大能,表示上帝奇妙的作为,而这件奇妙的作为就是在耶稣身上,远超过人所能想像的。
经文:

以弗所书 4:1-4:16

注释:

7.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六章: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开始谈到有关信仰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也是使徒保罗写书信的特色之一,他都是先谈些信仰理念的问题,先将信仰观念厘清,然后再论及怎样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内涵。

8.第四章:
使徒保罗之所以会这样要求信徒在教会生活上有美好的见证,主要是认为:如果教会是在见证复活的耶稣,是以耶稣作为存在的基石,是要宣扬耶稣在十字架上拯救的爱,那么,信徒就应该负起见证的使命。但是这个见证复活的信仰使命绝对不只是用说的,也不是用想的,更不应停止在空谈,而是必须确确实实在信仰生活中见证出来。因此,他写信给罗马、哥林多、加拉太、腓立比等教会的书信中,都会用一些篇幅谈论有关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准则,这也是他的书信最可爱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信徒明确知道,身为耶稣的信徒应该有的教会生活态度是甚么。

9.第四章1至16节;
在谈论信徒的教会生活规律之前,使徒保罗先谈到有关教会的根本问题,就是所有的信徒必须在耶稣里有合一的认识。要有合一的信仰,必须有正确的信仰认知,否则必定会造成分裂。这种正确信仰的基础,就是耶稣为中心,大家都向他学习,好使信仰生活达到像基督那样完美的境界。

第1至3节,使徒保罗再次提到自己是因为「事奉主而成为囚徒」。但在第三章13节,他曾表示过,能为福音的缘故受难,这是一件荣耀的事。然后,使徒保罗告诉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必须在信仰上符合上帝对他们的呼召。他认为上帝呼召一个人来认识他在耶稣的救恩,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救恩的福音,进而接受福音。他一再强调的:一个人得救,并不是靠行为,而是靠信心。但是信心必须用生活见证出来。在这里使徒保罗提到身为基督徒,应该有的五项基本教会生活态度:一、谦逊。这是基督徒信仰生活很重要的一门功课,因为「谦逊」是在说明人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不完美。二、温柔。希腊文「温柔」的意思,是指对自己应该负的责任,会默默地接受,且是心甘情愿的态度。另一方面,温柔,也是指会控制自己的性情,不会滥情,更不会任意制造事端。三、忍耐。是指一个人可以报仇或有能力报仇,但是他却不愿意这样做。四、以爱心互相宽容。这除了会帮助人知道自己的软弱,也学习容忍别人的缺陷,并且会以较宽阔的心看待别人。五、以和平彼此联系。「和平」的另一个意义也可以说是合一。因为大家都是以耶稣基督作为教会的基石。

第4至6节,这里使徒保罗用「七」个重要的观念谈「合一」的内容:1.惟有一个身体。这里的「身体」是指教会。2.惟有一个圣灵。圣灵,是上帝的力量。上帝既然是一位,不会有另一位圣灵出现在我们当中。3.同一个盼望。基督徒生命最大的盼望就是得救。4.惟有一位主。非常清楚地,「主」是指耶稣说的。5.一个信仰,这是指相信耶稣就是生命的基督(救主)。6.一个洗礼。早期的教会为了要让这些外邦人有一个公开宣认信仰的机会,就透过洗礼作为信仰公开告白的方式。7.惟有一位上帝。对犹太人来说,这种信仰观念是相当清楚的,但是对外邦人来说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外邦人过去的信仰通常是多神论的。使徒保罗要信徒清楚认识:只有一位上帝,就是天父,万物的创造者。

第7至8节,使徒保罗说每个人都领受上帝赏赐的特别恩赐。换句话说,「合一」并不是在寻求同样性,也不是在寻求「一元化」,相反的,使徒保罗让我们知道「合一」是在「多样性」之中找到共同的焦点。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就像身体有各种不同器官,分担不同的功能一样。
第8节是引用自诗篇第六十八篇18节的诗歌,诗人在说明上帝如同一位战胜的指挥官一般,进入占领的城镇接受民众的进贡。但使徒保罗引用这句诗有意表明:耶稣就像是一位战胜的指挥官,但是他并不是接受人民的「进贡」,而是将恩典赐福给人。这恩典乃是使人将罪所带来的惩罚消除掉,并且将永活的生命注入人的生命里。

第9至10节,这是针对第8节作解释的;说明耶稣是先降生在地上,然后因为被钉十字架,死而复活并升天了。耶稣是从天上降到人间,通过死亡的道路又复活升天,这样描述耶稣是非常特别的,主要目的在述说因着耶稣,一切受造物都将因为他的救赎看见上帝的慈爱。

第11至14节,使徒保罗进一步谈到有关大家领受不同的恩典,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要使福音的事工更加广传。从这段经文看到早期教会的组织型态:包括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牧师、教师等。这里说到所有这些不同恩赐的人,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建立教会—基督的身体」。这也是使徒保罗的整个思想中心,就是以基督耶稣作为生命最高、最终极的目标,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也因为将耶稣放在最中心的地方,所以无论一个人所得到的恩赐是甚么,大家都应该将焦点放在同一处上尽心尽力,这样的信仰才会成长,生命才会丰富、完整。这时,就不会受到诱惑或被欺骗而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第15至16节,是这段经文的结论,在这两节经文里,使徒保罗再次强调:耶稣就是教会的「头」(元首之意)。这也是他在第一章22节已经说过的。所有的信徒都是朝向这个「头」连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既然教会是结连在基督耶稣里,要怎样做才能真正的结连在耶稣基督里呢?使徒保罗用一个非常重要却易懂的道理:用爱心说诚实话。这句话是与那些「编造巧妙的诡计」,或是「异端邪说」相对立的。如果信仰没有诚实的心,就是表明:心中没有上帝。这样的信仰不属于用耶稣基督的血所建立的信仰团契。
经文:

以弗所书 4:17-4:32

注释:

10.第四章17至32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很明确地说:一个真实的基督徒,应该活出一个新创造的人的样式,这是有上帝形像的新人,这种形像是表现在真理所产生的正义和圣洁上,这点是使徒保罗所有书信的重要信息之一,他强调只有这样,才能见证出基督复活的意义。

第17至19节,使徒保罗在这里说他要「奉主的名郑重地劝告」以弗所教会,这句话已经在说明该教会里有非常糟糕的信徒,他们自称是基督徒,却「过着像外邦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虚妄」,这里说「思想虚妄」,指的是:明明知道有上帝,却否认有上帝,这种人只想利用上帝。在他的看法中,这样的人是不配称为基督徒的。而「刚愎」一字,原来的希腊文的字根是指比大理石还要硬的石头。用在医学上取名叫「痛风石」,就是生长在关节间的异物,导致脚无法行走。这个字用在思想上时,表示的意思就是「僵化」。也就是说思想无法变通接受新观念。再者,这里提到「纵情恣欲」和「做各种败德的事」,都在表明做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事。还有,它也指一个人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欲望和目的,不择手段要来取得。

第20至24节,使徒保罗提供一个行为的最高范本:上帝的形像是正义和圣洁。使徒保罗说这形像是代表上帝的圣洁和正义。这种过圣洁的生活,是使徒保罗一再强调的信徒生活守则之一(参考罗马书十二:1—2)。在他的观念中,基督徒应该要「心思意念要更新」。注意这里所说的「更新」,是被动的「更新」,并非自己有能力,而是倚靠圣灵的力量。这也是在第二章16节所说的,「藉着圣灵」所赐给的力量,使人内在的生命强壮起来的意思。人无法只倚靠自己的力量而更新,这也是使徒保罗最深刻的体认(参考罗马书七:21—25)。

第25至30节,在这段经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罗提出几个表现出新生命的基本内涵:1.「不可撒谎」。在第15节他已经说过「要以爱心说诚实话」,这里再次强调说「不可再撒谎」。2.不可因生气而犯罪。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出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不要让生气成为犯罪的诱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不可含怒到隔天。使徒保罗提供一个新的概念: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都是新生命的起步。如果将怒气延续到隔天,等于给魔鬼更多的机会引诱我们犯罪。3.是不可偷窃。这是非常好的教训。其实,偷窃的另一面就是贪婪。4.要说帮助人的话。使徒保罗将重点放在「造就人」,也就是要说对福音事工上有利益的话语。5.不要使上帝的圣灵忧伤,意思是说不要成为上帝的敌对者。

第31至32节,这两节所说的刚好是相对的;在第31节,使徒保罗说要除掉怨恨、暴戾、忿怒、喧扰、毁谤、仇恨。然后在第32节他提到要以仁慈、饶恕来取代这些。第31节所说的「除掉」,是指将一样东西拿起来,然后用力将之抛到远远的。
经文:

以弗所书 5:1-5:20

注释:

11.第五章:
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一再强调基督徒的生命观,应该与尚未信耶稣之前有所不同。他以「新我」和「旧我」作对比来形容,他说成为「新我」的人,就如同是一个重新受创造的人一般,具有「上帝的形像」,表现出来的是「正义和圣洁」;而「旧我」,是生活在私欲的诱惑中,是腐化的、流俗的。

现在第五章是继续在讨论有关基督徒的生活内涵。从使徒保罗所写的书信中也发现一点,就是谈及生活的层面时,都是非常具体、实在。换句话说,他的教导并不是生活经验之外,或是难以实践的事,而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事。问题只在于愿不愿意照着去做而已。

12.第五章1至20节:
这段经文是有关基督徒的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

第1至2节,这里一开始就谈到信耶稣的人,要有这份自信,自认是上帝所喜爱的儿女,因此,基督徒要效法的对象,就是上帝。换句话说,也就是以上帝为准则。耶稣在山上宝训中这样说:「你们要完全,正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五:48)他又说:「你们要仁慈,正像你们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六:36)将标准放在上帝的准则上,人就知道自己的有限,不会骄傲了。当人忘记了上帝,人就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上帝既然这么爱人,连他的独生子耶稣都可以牺牲在十字架上,就是要显示他拯救的爱,这样,所有的基督信徒都应该学习这种牺牲的爱。

第3至5节,这里提到基督徒最忌讳的事有三项:淫乱、污秽,和贪婪等。因为这三项都是会让耶稣在十字架上救赎的恩典给践踏了。使徒保罗特别强调说有这三项罪名的人,绝对不能成为上帝国的子民。他特别指出「贪婪等于拜偶像」,因为贪婪就是对上帝没有信心才会做出的行为。

第6至7节,这里所说的「空口白话」,意思是虚妄、不诚实、欺骗的话语,会说这种话,就等于作假见证一样,不会荣耀上帝。使徒保罗劝勉以弗所教会信徒,最好不要跟这种人来往。

第8至13节,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以「黑暗」与「光明」来表明一个基督徒应该有的生活态度,是和还没有信靠耶稣的以前有差别的;信耶稣之后,行事为人的态度是光明磊落。相对的,在还没有信耶稣之前,人的心中常常会有一个念头:没有人知道暗地发生的事,不相信上帝会鉴察人内心的意念。但现在信耶稣之后,就不再是如此,而是会因为能够坦荡荡地行事,感谢上帝的恩典。使徒保罗说人的行为光明会结出「良善、正义,和真理」的果实。基督徒时常思想:甚么是主所喜悦的事。有这样的念头存在心中,就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第14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引用一首诗歌,但无法明确知道出自何处。他用这首诗歌是要表明一个基督徒,就像一个复活的人一样,他不再生活在「黑暗」(死亡)之中,而是有复活(光明)的生命。

第15至17节,使徒保罗说基督徒的行为需要谨慎,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基督徒是带有上帝形像的人,是上帝盖了印记的人。他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他个人,而是属于基督的身体,就如同点亮的灯光一般。他说基督徒应该「要像智慧的人」。所谓的「智慧」,指的是认识上帝之意。相对于「智慧」,就是「糊涂人」,也可说是对上帝完全不认识的人。

第18至19节,这三节经文也可看到早期教会已经有的聚会型态,就是常常唱诗歌、歌颂上帝。注意第18节提到「不要酗酒,那是会败坏人的」。基督教的信仰没有禁止过喝酒,但是,在基督徒的信仰行为中却相当强调不准酗酒。使徒保罗说「酗酒」会败坏人。使徒保罗在这里说预防酗酒的最好方法,就是被圣灵充满,且用诗歌赞美上帝来抵抗人在这方面的软弱。换句话说,他希望身为基督徒的人,要时常倚靠圣灵的力量来抵挡这个世界的诱惑。最后这里也提到作为基督徒要有凡事感谢的心。因为基督徒相信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上帝的旨意在里面。
经文:

以弗所书 5:21-5:33

注释:

13.第五章21至33节:
从第五章21节到第六章9节,这段经文是谈及三个主题,包括:第五章21至33节有关夫妻间的问题;第六章1至4节父母与子女;第六章5至9节,有关主人与仆人(或是奴隶)之间的关系。这三项都是属于家庭生活范围的部份。在谈论这三个问题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妻子」、「儿女」、「奴仆」开始说,也就是先从「弱者」开始说起,才说「丈夫」、「父母」、「主人」等强者。

第21节,这节是此段经文的序言,也是此段论述的基础,就是在「敬畏基督」这个基础上。

第22至24节,使徒保罗在这里用「彼此顺服」作为讨论夫妻关系的基础,是和前面第18节的「要被圣灵充满」这句话有关系。因为所谓的「顺服」是指在圣灵引导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人的关系,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圣灵引导之下,才能结出美好的果实。不是人能做甚么,而是圣灵作工,使人重新回到上帝的救恩里。因此,他在谈夫妻关系时,开始就以「敬畏基督」做基础,作为夫妻彼此顺服的记号,因为这样才能见证夫妻之间有圣灵的充满。而「顺服」有几个基本的态度:1.是甘愿放弃一切。2.宁愿成为仆人的卑微样式。3.即使是献上生命也心甘情愿(参考腓立比书二:6—8)。以这样的态度看夫妻关系中的「顺服」时,就很清楚了。因为这告诉我们「顺服」的一个最基本的要件就是「甘愿」。没有「甘愿」的心境,是谈不上顺服的。再者,使徒保罗将夫妻的关系用「教会」作比喻。他清楚说到:耶稣就是教会的元首,而教会就是基督耶稣的身体(参考以弗所书一:22—23)。妻子对待丈夫的态度应该是将丈夫看成是家庭的「头」。但是要注意,使徒保罗并不是说丈夫是家庭的「救主」。

第25至28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所用的「爱」字,是希腊文动词「agapao」,这个字的名词是「agape」,意思是指无条件、不需任何代价的「爱」。这样的「爱」,在圣经中就是指上帝对人类的「爱」,也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爱」。使徒保罗将这个「agape」的「爱」用在丈夫的责任上,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爱」,就要像上帝对人类的爱一样,又要像耶稣献身在十字架上的爱一样,是毫无条件、不能取代、甘愿牺牲的爱。这样的爱也是无法用任何条件取代的。也就是说,即使妻子有任何问题,丈夫仍必须「爱」她爱到底,直到妻子去世为止。注意第26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藉着他(基督耶稣)的话、用水来洁净教会」,很明显地是将丈夫对妻子的爱提升到相当高的境界,超越肉体上的需要,或是在其他外在的需求,而是生命的终极目标,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同样的,如果当丈夫的,没有这样的心境去爱自己的妻子,婚姻的关系就会很容易陷入危机中。因为夫妻是生命的结合体,没有这样的认识,婚姻生命很快会结束。

第29至33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用身体来表明夫妻的关系,这是取材在创世记第二章21节至25节所记载:上帝是用人身上的一根肋骨来造另一个人。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女人和男人的关系是一体的,无法分开。因为他们彼此的关系是「骨中骨」、「肉中肉」。第31节是引用创世记第二章24节,夫妻原本就是「一体」,这种一体不是数学的数字问题,而是生命的连结。第32节可以说使徒保罗谈这段夫妻关系的结语,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他说夫妻的关系,有如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一般,无法分开。
经文:

以弗所书 6:1-6:4

注释:

14.第六章:
谈完夫妻关系之后,紧接着是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像我在前面一讲所说的,使徒保罗谈夫妻关系,是先从妻子的角色谈起,然后谈丈夫。现在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时,也是先谈子女,之后才谈父母。

15.第六章1至4节: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段经文:一是当使徒保罗在谈及子女对父母的本份时,最基本的基础也是在第五章21节所说的彼此顺服,这点也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无论是谁,在家庭里生活中的第一要义,就是从「顺服」的心开始学起。二是他是以上帝颁给以色列人民的十条「诫命」作基础,谈及子女「听从」父母的意义和责任。

第1至3节,这里开始使徒保罗就说作儿女的,要「听从父母」,他说这是本分。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罗在这里用的「听从」,和他在谈夫妻彼此「顺服」的意思相差很多。当他在说妻子「顺服」丈夫时,也同时用「agape」的「爱」来平衡。因此,夫妻的关系是「彼此顺服」,是相对的。但是在谈及儿女与父母的关系时,并不是这样,而是用更强的「听从」这个字。这个字有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下阶的人在听上阶的人讲话,他说这是因为基督耶稣的缘故。特别的是他提起十诫中的第五诫:「要孝敬父母,好使你在我要赐给你的土地上享长寿。」(出埃及记二十:12),与申命记的写法:「要遵照我的命令孝敬父母,好使你事事顺利,在我要赐给你的土地上享长寿。」(申命记五:16)他不仅引用这条诫命,甚至进一步地解释这条诫命说:「这是第一条带着应许的诫命。」在上帝颁布的十条诫命中,前面四条诫命都是谈及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第五条开始,谈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在谈及人和人的关系时,只有这一条说是有上帝赐福的诫命,其他都没有。

第4节,这节的「父亲」一词,所代表的是「父母」之意。使徒保罗谈到父母应有的两项责任:一是不要激怒孩子,二是要用主的教导来养育栽培孩子。这里所说的「激怒」,在希腊文是由「para」和「orgizo」这两个字合并在一起的。「para」是指「不正常、不正当」之意,「orgizo」,是发怒、生气的意思。二者合起来是指:以不正当的方法,或是不合理的方式,使人生气、发怒。使徒保罗劝为人父母的,不要用不正当的方式,或是不合理的方法,导致孩子生气、发怒。使徒保罗同时进一步地指出,身为父母的,必须「要用主的教导来养育栽培」孩子。他不是说要用「权威」、「传统」,或是甚么大的理论,而是说「主的教导」。所谓「主的教导」非常清楚的,是指「圣经」——上帝的话。整本圣经教导给我们的就是:一、要爱上帝,二、要爱别人。
经文:

以弗所书 6:5-6:9

注释:

16.第六章5至9节:
使徒保罗的时代,奴隶是社会的制度之一,因此,他并没有反对当时社会买卖奴隶的作法。但是他强调奴隶是因为贫穷而卖身,主人出钱买奴隶的时候,要心存「帮助」一个贫穷人的态度看待这个人,不是将之当成「货物」或是「私有财产」,因为不论谁,生命的主人是上帝。

第5至8节,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养奴隶是正常的,由于奴隶制度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因此,圣经也有关于对待奴隶的法律规定。摩西的法律这样写着:「如果有以色列同胞,无论男女,卖身作你们的奴隶,已服事你们六年,到了第七年,你们必须释放他,让他自由。你们释放他时,不可让他空手出去。你们要慷慨地把上主赐给你们的羊、五谷、酒等给他。你们要记住,你们曾在埃及作过奴隶;上主——你们的上帝释放了你们,所以我今天这样命令你们。」(申命记十五:12—15)另外在出埃及记第廿一章1至6节,利未记第廿五章39至46节、第47至55节等经文,都有提到关于奴隶的问题。从上述法律规定,可清楚看到一件事:没有终生不能赎回的奴隶,而且不可虐待奴隶,因为以色列人民曾经在埃及当过奴隶。因此,在第七年,也就是「禧年」之时,一定要释放奴隶,且必须让奴隶有「伴手礼」可以带回去。如果有亲人因为贫穷卖身为奴,近亲有责任从主人处将他赎回来。

使徒保罗在谈奴隶的事时,有一个基本要件是:这些奴隶是因为贫穷而卖身的。因此,他必须是因为自己需要生存而卖身为奴隶、而主人出钱买他,也有「资助」他的用意。这就好像是「以工代赈」的关系一般。再者,使徒保罗要当奴隶的人,在他的本份上尽忠,因为工作是为了回报上帝造人时的爱,而不是为了要讨人的喜欢才做。

第9节,使徒保罗最特别的地方,是他在劝勉人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圣经的教训。他要求当主人的必须善待奴仆,如果当主人的没有良善的心对待奴隶,是要面对上帝的审判。善待奴隶,就是在为上帝的爱作见证。
经文:

以弗所书 6:10-6:20

注释:

17.第六章10至20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使徒保罗写的书信中非常特别的一段,他将信仰看成是一场战争,要有随时准备赴战场的心理准备。原因是诱惑人离弃上帝的魔鬼随时会侵入到人的身上。因此,他将一个基督徒看成像是一个战士一样,是穿着「全副军装」上战场去作战。

第10节,要先注意,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谈的战争,基本上是和用武力上战场不相同,这里所说的是一种象徵性的说法,是指心灵的层面。这里的「主」是指耶稣。这清楚在说明作为一个坚强的基督徒,并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倚靠耶稣,才能得到坚定的信心。

第11至12节,这两节是最重要的经文。使徒保罗把对抗魔鬼看成是战争,这种战争是属灵生命存亡之战。人的生命必须要结连在耶稣里,因为只有连结在耶稣里,才能回到上帝面前(参考以弗所书三:12)。而魔鬼主要的工作就是想尽办法使人离开耶稣。因此,使徒保罗提醒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对抗魔鬼诱惑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自己「武装」起来,好像在对抗生命的敌人一样,需要「全副军装」。

注意,这「全副军装」不是人自己设计的,是上帝设计供应的。因为第12节说敌人不是一般血肉之躯的人,而是邪灵界的力量,它是超越人的力量所能抵挡。在第一章21节,使徒保罗说复活的耶稣已经「统治超越了一切灵界邪恶的执政者、掌权者、统治者,和主宰;他超越了现世和来世一切的名号。」这样,使徒保罗要基督徒穿上的「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其实就是耶稣,因为只有他才有超越邪灵的力量。

第13节,提到这样「全副武装」的装备,为的是要准备「在险恶的日子里」用的。换句话说,诱惑人离开上帝的力量,是随时都在找可渗透的机会进入人的心灵中。因此,需要随时准备穿上适当的装备,以备那日来临时,随时可派上用场。

第14至17节,这段经文看使徒保罗好像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勇士一样,其实他写这封信时正被关在罗马监狱中,因此,每天看到当时最坚强的罗马军人穿的军服和手持的武器,用这些所看到的景象来描述一个基督徒,如果要成为「福音的精兵」,就应该有这样的类似罗马英勇的战士一样,是穿着「全副军装」,包括整套的武器在内。他在这段经文中引用罗马军人的装备,来形容基督精兵应该有下列的装备:
一、以真理作腰带(14节a)。这里所说的「真理」指的是真实的意思,也就是使徒保罗一再强调的诚实。

二、以正义作护胸甲(14节b)。这里「正义」指的是正直、圣洁之意。

三、宣扬和平的福音作鞋子(15节)。甚么是「和平的福音」?就是指以爱为基础,是牺牲、奉献的爱,也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爱。也因为有这样的爱,在耶稣的十字架里,大家都成为「合而为一」的共同体,因「基督亲自把和平赐给我们」(参考以弗所书二:14)了。

四、拿信心当盾牌(16节)。盾牌,这是古代战士必备的武装器具,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到敌方武器的攻击。「信心」是对上帝的倚靠,不是倚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箴言的作者这样说:「上帝信守他的每一个应许。他像盾牌,护卫所有投靠他的人。」(箴言三十:5)

五、以救恩作头盔(17节a)。头盔是用来保护头部的,古往今来,军人都必须带头盔才能上战场。为甚么使徒保罗在这里要特别提起救恩的事?除了保守派的犹太人基督徒要求外邦人基督徒守割礼才能得救的事外,还有就是当时有许多基督徒因为受到迫害去世,有人传出这样的疑问说:真的有复活吗?真的有得救的恩典吗?为了这样的事,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特别提起死人复活的事(参考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就像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所说,基督徒是和耶稣同死,也同复活(参考罗马书六:8)。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质就是谈到死人复活。使徒保罗要以弗所教会信徒将复活当作保护最重要的头部,以免因为听到有人放出「另外一种福音」就失去了准则。

六、以上帝的话作圣灵所赐的宝剑(17节b )。宝剑,这是攻击的武器,任何军人不能仅有保护身体的防卫武器,还必须配备攻击敌人的武器才可以得胜。只有上帝的话语才真正可以攻击敌人。因为他的话语是真理,是公义的力量,也是最好的保护网。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上帝的话活泼有效,比双刃的剑还要锋利,连灵和魂,关节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断人心中的欲望和意念。」(希伯来书四:12)有上帝的话,就是对抗敌人最好的利器。

第18至20节,一个基督徒有了上述这些武器装备之后,还是不够的,因为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祈祷。祈祷是与上帝对话,是寻求明白上帝旨意最好的途径。会祈祷的人,才是谦卑的人,只有骄傲的人拒绝祈祷。使徒保罗认为抵挡魔鬼最好的方法,就是常常祈祷,祈求上帝的帮助。他也说祈祷是要随从圣灵的带领,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圣灵也是祈祷的灵(参考撒迦利亚书十二:10),会将人心中无法用语言述说出来的话语带到上帝面前。使徒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也说过:「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原不知道该怎样祷告;可是圣灵亲自用言语所不能表达的叹息为我们向上帝祈求。洞察人心的上帝知道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依照上帝的旨意,替他的子民祈求。」(罗马书八:26—27)圣灵是我们与上帝之间对话最好的桥梁和力量。
经文:

以弗所书 6:21-6:24

注释:

18.第六章21至24节:
这段是以弗所书的结尾,也是使徒保罗写书信的典型方式,他介绍他的同工,替同工致上问安。也祝福看他书信的人。

推基古,是亚细亚人(参考使徒行传二十:4),也是使徒保罗的同工,他可能是代表各地的信徒去探访在监狱中的使徒保罗。使徒保罗说他是个「忠心事奉主的弟兄」。他是将此书信送达以弗所教会,给大家知道使徒保罗在罗马监狱的情况的人。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