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使徒行传 1:1-1:5

注释:

使徒行传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1至5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行传的序言。作者先说明写此史书的目的,就是要介绍使徒们如何在圣灵充满之下,到各地去传福音,见证耶稣复活信息的脚迹。

第1至2节,这里谈到作者「所写的第一部书」,指的就是路加福音。在该福音书中有详细记载耶稣出来传福音到死而复活之后,都有「藉着圣灵的力量」给他的门徒许多指示。

第3节,这节可以对照使徒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5 至8节,说复活的耶稣给许多人看过。

第4至5节,作者路加说耶稣交代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7节,以及第52节等,都可看出作者认为耶路撒冷乃是传开福音的中心地点。并且认为耶稣的门徒的施洗,将会带有圣灵的力量。
经文:

使徒行传 1:6-1:11

注释:

2.第一章6至11节:
第6至7节,门徒们所关心的还是和以色列国的政治问题有关。但耶稣很清楚地告诉他们,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上帝在决定一切。

第8至9节,这里说到「圣灵临到」门徒身上。在往后的使徒行传里,常常看到「圣灵降临」或是「圣灵充满」在门徒身上等这种句子出现。这也是使徒行传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传福音的工作,就是圣灵的工作,不是靠人的能力可以达成,而是圣灵藉着人显现出他的力量来。

因为有圣灵同在,福音才会广传到「天涯海角」,为复活的耶稣作见证。作者说复活的耶稣是在门徒的眼前「被接升天」,这升天的记事也可参考路加福音第廿四章50至53节的记事。

第10至11节,与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节提到坟墓里的两个衣服发光的人相同。「你们看见他怎样升天,他也要怎样回来。」这句话从早期教会流传下来至今,这信息一直在基督教会中被流传着没改变。
经文:

使徒行传 1:12-1:26

注释:

3.第一章12至26节: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要的主题,其一是关于犹大的死。其二是关于递补门徒犹大死后留下来的缺。
犹大的死,在早期的教会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马太福音第廿七章3至10节记载的,说犹大后来上吊自杀了。另一种就是作者路加所搜集的版本,犹大是坠死。虽然详细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犹大出卖耶稣并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无论是钱也好,或是所谓的有「政治企图心」也好,换句话说,人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上帝的计画,那是很愚蠢的想法。

另一个主题是关于拣选另一个人递补犹大,这跟早期教会的发展有关。使徒团还是希望维持「十二」这个人数,也可能是和犹太人的十二支派之传统有关。彼得订出递补的条件是:「这个人必须是当主耶稣在我们当中出入时――从约翰施洗开始到耶稣被接升天为止那一段期间――始终跟我们在一起的人。」

当时符合这个条件的人不少,因为跟随耶稣的人很多,但是耶稣只从这些人当中拣选出十二名当门徒。但这些跟随者并没有因为没被选上就脱队了,没有,他们还是跟随耶稣到耶路撒冷,且亲眼看见他受难、复活。这样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第23至26节,他们从众人当中「推选两个人,就是约瑟和马提亚」。经过祈祷之后,用「抽签」方式,「抽出马提亚来」,这样,又变成「十二个使徒」了。
经文:

使徒行传 2:1-2:13

注释:

4.第二章1至13节:
这一章是基督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记事,说明基督教会成立的背景。

「五旬节」,这是犹太人重要的节期之一,从逾越节的次日开始算七个礼拜。因此,又叫「七七节」(参考申命记十六:1~12)。这也是犹太人庆祝收割的感恩活动,因此又叫「收割节」(参考出埃及记三十四:22)。

第2至4节,提到圣灵降临的情景,作者路加描述说,圣灵降临的「形状像火焰的舌头」,声音则像「一阵大风刮过的声音」。而最特别的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开始说起别种语言来」。这种现象使许多从外地回来耶路撒冷参加节期活动的人都大感「惊讶诧异」。

第5至8节,这段经文说「有从世界各国来的虔诚的犹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似乎都被圣灵的力量感动,心里充满着喜悦,而「每一个人听见都信徒用他本地的语言说话」,这件事使这些从外地回来的犹太人,大感诧异。他们无法了解这些来自「加利利」的耶稣门徒们,为甚么能说他们在侨居地各自使用的语言。

第9至13节,这里说明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称,共计包括了十五个地区,几乎涵盖了罗马帝国所统治的辖区。值得注意的,是第10至11节说「有从罗马来的,包括犹太人和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这已经隐喻着犹太人和外族通婚的情形非常普遍。而这些门徒所传讲的,就是「上帝伟大的作为」,这句话表示门徒是宣讲上帝怎样使耶稣从死里复活。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门徒会讲各种语言,其实是他们喝醉了。
经文:

使徒行传 2:14-2:42

注释:

5.第二章14至42节: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使徒们最早的见证词。

第14至16节,「彼得和其他十一个使徒站起来」见证说,他们并没有喝酒,因为那时才上午九点钟。

第17至21节,这十二个使徒引用约珥书第二章28至32节。先知约珥对从巴比伦奴隶之地回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所说的话,指上帝将重建他们,使犹太人有新的生命力。使徒们将这样的话用来勉励早期的信徒,也是在表示因为信靠复活的耶稣,将使人的生命重建起来。因为上帝差遣耶稣到世上来,就是要重建犹太人,成为新的选民。而相信耶稣的人就是耶稣要拯救的对象,使之成为新的子民。其实,使徒用这种方式在宣讲,也有一个重要的用意:要让犹太人知道耶稣就是先知预言要来临而他们期盼已久的拯救者。

第21节,原本约珥是「呼求上主之名」,现在使徒将之改成为「呼求主名」,意思指只要向耶稣呼求,就会得到救恩。

第22至28节,这是使徒们见证的第二部分。在这段宣告中,使徒们很清楚地将耶稣传「上帝国」的信息,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连结在一起。换句话说,要传扬耶稣,就要从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开始。而十字架是代表着生命的苦难,但却让人看到上帝的救恩。

第25至28节的这段诗歌,是引用诗篇第十六篇8至11节。这段诗篇通常被认为是大卫王在预言拯救者即将来临的诗歌。主要在说明,一般人所经历的生命之死,耶稣也有。但耶稣并没有死后停留在阴间,他的身体不但没有腐烂,而是成为得救的通道,使新的生命获得喜乐。

第29至35节,这是第三段见证。这里使徒们特别强调一个敏感的问题,就是犹太人最喜爱、尊崇的大卫王,他就算很伟大也是死了,且埋葬。相对于耶稣,不但没有死,而且是复活了。这是「上帝已经使他复活了」,这些使徒就是为耶稣复活的事作见证的人。

第30节,是引用诗篇第一三二篇11至12节、17至18节,另外也可参考以赛亚书第十一章1节等。
耶稣不但复活了,他是升天到上帝的右边,在那里领受圣灵的力量。而现在使徒们就是因为耶稣的圣灵充满而说话。

第34至36节,这里的诗歌是引用诗篇第一一0篇1节,说明大卫也尊称这位拯救者就是他的「主」。而这位「主」,就是耶稣,他复活了。

第37至39节,这段经文也成为今日教会劝人悔改的内容。彼得要大家「悔改,并且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好使「罪得到赦免」,这样就会领受圣灵。换句话说,有悔改认罪的人,透过洗礼会得到上帝给予生命的力量,这是上帝所应许要赏赐的恩典。

第40至42节,大家都深受感动,因此,一下子受洗的人就有「三千人」,这些人不但受洗,而且「专心向使徒领教,参加团契生活,分享爱筵,一起祷告」,早期教会就这样开始有了雏形,信徒增长的速度可说是相当的快。
经文:

使徒行传 2:43-2:47

注释:

6.第二章43至47节:
「使徒们行了许多神迹奇事」,这必定是和他们被圣灵充满有关。因为有圣灵的力量,才能行神迹,且使人有敬畏的心。这数以千计的信徒大家变卖财产,「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钱分给大家」。会这样的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耶稣很快就要再降临,世界末日到了。留着财产对生命的得救没有帮助,因此变卖财产成为那时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主要动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同心合意,天天在圣殿里聚会」,并且以「纯洁的心一起用饭,颂赞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关系」,这才是教会之所以为教会的典范。
经文:

使徒行传 3:1-3:10

注释:

7.第三章1至10节:
这一段是大家熟悉的经文,也是脍炙人口的神迹故事。彼得和约翰医治好一位生下来就瘸腿的人。

第1至5节,这里开始提到「祷告的时间」。在旧约时代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有一次祈祷的时间。严谨的犹太人会每天祈祷七次(参考诗篇一一九:164)。耶稣的时代,一般犹太人已经习惯每天有三次祈祷,时间是在早上九点、下午三点,以及下午六点。因此,第1节说彼得和约翰下午三点到圣殿去,也可能就是要去祈祷的时候,在圣殿的美门前遇到这位乞丐在行乞。

第6节,是整个神迹的中心。这节将神迹的力量和传耶稣的福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节也验证了耶稣给门徒的应许,只要奉他的名求,他必定应允(参考约翰福音十四:13)。

第7至10节,确实,在使徒们的身上是充满着圣灵的力量,使他们也能行神迹奇事,因为这医治的神迹,让众人都「大感惊异」,而这个被治好的乞丐,则是「边走边跳,颂赞上帝」。这个医治的神迹也是在回应第二章43节。
经文:

使徒行传 3:11-3:26

注释:

8.第三章11至26节:
由于彼得和约翰行医治神迹,在耶路撒冷圣殿造成很大的反应和震撼。彼得就趁着这机会见证耶稣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基督。这段见证词主要的内容在说明:耶稣乃是上帝在以色列先祖时代,就已经预定要来的基督(弥赛亚)。

整段见证词中最重要的是在第15节,人将生命的主―耶稣给杀死了,但上帝使他从死里复活。彼得说他和其他使徒就是为此事作见证的人。

第17节,这里所说的「无知」,可对照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节,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父亲哪,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人不晓得自己在做甚么,这就是「无知」。

值得注意的是第22至24节,彼得从摩西说到「所有传信息的先知们」,就是在宣布耶稣是上帝差派到世上来的基督这个信息。换句话说,耶稣就是整本旧约述说上帝拯救工作的总结。

彼得的这段见证词,很明显的也是在劝大家一定要悔改,转向上帝。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耶稣就是为了赦免和拯救人类来到这世界上。
经文:

使徒行传 4:1-4:22

注释:

9.第四章1至22节:
第1至4节,这节说当彼得和约翰还在见证耶稣复活的信息时,有些祭司和圣殿警卫,以及撒都该人来找他们。撒都该人是不相信有死人复活的事(参考使徒行传廿三:8)。因此,当彼得和约翰在传耶稣复活的信息时,他们「非常恼怒」,并且将彼得和约翰逮捕入监。虽然这样,信徒的人数却越发增加,从三千人,现在增加到超过五千人了,这也说明了越迫害,信的人越多。

第5至12节,这段经文说到犹太人的领袖们,为了要阻止彼得和约翰传复活的耶稣的信息,就召开犹太人最高议会,并对他们两人进行审问。

从第8到12节是彼得在「圣灵充满」下的见证。这也回应了耶稣曾告诉过他们的,当他们遇到被送入会堂或法庭时,不用担心,上帝的圣灵会指示他们该说的话(参考路加福音十二:11—12)。

从第9至10节可以看出犹太人最高议会之所以将彼得和约翰逮捕,除了是和他们医治好那位瘸腿的乞丐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传讲耶稣复活的信息。因为他们见证这乞丐的复原,就是奉耶稣的名所发出的神奇力量。

第12节,这是彼得最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基督教会这两千年来的信息中心,强调除了耶稣以外,找不到其它得救的名可作为倚靠。而这也是使徒保罗的告白所说的:「除了耶稣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么都不提。」(哥林多前书二:2)

第13至22节,虽然面对这些权贵阶层的审判,彼得和约翰并不害怕。加上那位被治好的瘸腿乞丐是最好的见证者,因此,这些宗教领袖只好警告他们,不得再用耶稣的名传讲信息。但第19至20节则说出他们两人的勇敢见证:在上帝面前,听从人的命令重要,或是听从上帝的话重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仰课题。他们听了之后,只好释放他们。因为他们是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扬出来。且有那位被治好的乞丐作见证人。
经文:

使徒行传 4:23-4:31

注释:

10.第四章23至31节:
受迫害也不丧失传福音的热情,这就是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所要见证的事。当他们获得释放回到其他使徒的地方,大家同心欢乐歌颂上帝,也向上帝祈祷,特别是祈求上帝赏赐给他们「能藉着」耶稣的名「行神迹奇事」,好使传福音的事工更有见证和力量。

第31节,描述这些使徒再次「被圣灵充满,开始勇敢地传讲上帝的信息」。
经文:

使徒行传 4:32-4:37

注释:

11.第四章32至37节:
教会之所以能够存在下去,就是要有「同心合意」的心灵,而这必须是用诚实和敬虔的心才可以。在早期的基督教会里,这绝对不是一件平凡的事,这是因为圣灵在作工才能有的结果,也是信仰团契最重要的见证。

从第32至 35节也可以看出,早期教会非常实际地在实践「分享」的信仰告白。真心诚意地「分享」,就不会有缺乏。

第36至37节,作者路加以巴拿巴作为例子,介绍早期教会这种「同心合意」的实况,他卖掉了自己的一块田地,把钱拿来,交给使徒。
经文:

使徒行传 5:1-5:11

注释:

12.第五章1至11节:
这段记载有关亚拿尼亚和他妻子撒非喇的事件,和前面第四章32至37节所记载信徒们都「同心合意」,以及巴拿巴的表现,刚好成强烈的对比。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这对夫妻,是用不诚实的心,要加入一个「同心合意」的信仰团契,因此,他们没有将卖田地的钱诚实地交给门徒,这和巴拿巴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他们是以不诚实的心,加入一个诚实的信仰团契,若是没有处理,必定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这段记事说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要加入一个信仰团契,就必须用诚实的心。如果用欺骗、不诚实的态度加入信仰团契,不但对自己没有利益,甚至会使信仰团契受到伤害。私心,是信仰团契中最为忌讳的态度。摩西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时候,教导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知足、不贪。

第9至11节,这里说彼得非常忿怒,谴责亚拿尼亚这对夫妻是「串通来试探主的灵」。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果然,不但亚拿尼亚受到诅咒死去,连撒非喇也因为欺骗受到诅咒死去。「全教会和其他听见这事的人都非常害怕」。
经文:

使徒行传 5:12-5:16

注释:

13.第五章12至16节:
这段经文再次看到信徒们是「同心合意」的聚会。信徒的人数也日渐增加。这段经文也让我们看到圣灵充满之下的使徒们,确实是很有医治的能力,他们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

为甚么说「信徒以外的人都不敢接近使徒」呢?很可能是和亚拿尼亚、撒非喇的事件有关。再者,「信徒以外的人」,很可能也是指那些犹太人的领袖们,就是那些囚禁彼得和约翰的人。因为一般民众都对使徒们有信心,加入团契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经文:

使徒行传 5:17-5:42

注释:

14.第五章17至42节: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们「非常嫉妒」,因此,就展开对使徒们的迫害。这跟当时他们也是因为「嫉妒」耶稣(参考马可福音十五:10),才将他送交给彼拉多,并且煽动民众大喊钉耶稣在十字架相同。现在他们也是这样的心态要除掉使徒们。

他们虽然逮捕使徒关入牢狱,但「主的天使」却到监狱去「打开监门,把使徒领了出来」,并且差派他们去圣殿见证福音的信息。

第22至26节,当警卫去监牢要将使徒提出审问时,才发现原本关在监牢的使徒们已经在圣殿教导民众了,这一惊非同小可。于是他们赶紧又去圣殿将使徒们带去见犹太宗教领袖。

第27至28节,这是大祭司的控诉,认为使徒们要将杀害耶稣的「血债归在」他们身上。这也说出了他们心中的害怕。

第29至32节,这段经文是第五章的中心信息。彼得和其他门徒对大祭司的回答,也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宣言:服从上帝比服从人更重要。

第33至35节,这段经文是犹太出名的宗教师迦玛列的发言。

犹太人的经学教师有两个派别,其一是比较保守的「夏麦」(Shiammai),另一个是比较自由派的叫「希列」(Hilliel)。迦玛列是属于「希列」学派的大师,在主后25年至50年代,在耶路撒冷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大师。当犹太人的议员想要杀害使徒们的时候,他出来替他们讲话,他要大家办理审问使徒的事,必须要小心谨慎。从第39节看到迦玛列的话很受大家尊重,因为他是经学大师。

第36至37节,迦玛列提到两件历史事件,一是发生在主后第44至46年间,当时杜达曾带领四百名犹太人去约旦河,对众人说自己有能力如摩西般,可使约旦河的水分开。罗马总督法都司(Fadus)派兵袭击他时,他告诉跟随者不要怕,说他有能力可以击溃罗马军。结果自己被罗马军队所俘,并且斩首送去耶路撒冷示众。另有许多跟随他的犹太人也被斩首。

另一件事,发生在主后第6年罗马巡抚居里扭执行户口普查。由于这次户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要抽税,引起「加利利的犹大」煽动民众,激进党派的人就利用机会跟着煽动人民抗税。这样可知道犹大事件,是发生在杜达事件之前,而不是第37节所说的「以后」。

第38至39节,迦玛列建议不要处置使徒,「由他们去吧!」他认为,若是出自人的作为,必定会失败,但若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如果加以阻止,等于是「敌对上帝」,那就很危险。

第40至42节,使徒们虽然受到鞭打,却还很高兴,这就是传福音的人最可爱的地方,因为是为了福音的缘故而遭受苦难。而依照摩西法律,鞭打之刑不能超过四十下(参考申命记廿五:3)。使徒们虽然受到鞭打,却还是继续「传扬有关基督耶稣的福音」。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