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1-1:16

注释:

1.第一章:
这章可分成两部份,一是第1至16节,有一个亚玛力的年轻人来找他,跟他说关于扫罗和约拿单的死讯,大卫听到之后非常哀伤,特别是他的挚友约拿单去世的消息后,让他悲痛不已,但当他得知这年轻人亲自将重伤的扫罗杀害之后,气愤难消,马上要随从刺死那通报的亚玛力人。二是第17至27节,大卫为扫罗、约拿单的死作了首诗纪念。 

2.第一章1至16节:
这段经文叙述有位亚玛力的年轻人来通报大卫,让他知道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都去世了。他并且告诉大卫,扫罗在重伤将去世前,他听从扫罗的话,将他刺死,为了要证明他所说的,还将扫罗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镯子给大卫证明。结果大卫听到他杀死扫罗,非常生气,将他判处死刑。这段经文主要在叙述大卫怎样看待扫罗的死讯,和他处理的态度。撒母耳记作者一贯的态度,就是要敬重上帝拣选的仆人——君王、领袖,不可杀害(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四:6、10、廿六:9、11)。

这样的资料和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的资料有差异,因此,有圣经学者认为这段经文是另外一个有关扫罗战死沙场的版本。

第1至2节,开始这里就说「扫罗死后」,这个时代大约是在主前1010年左右。他的死也同时说明了他的朝代结束,一个新的朝代即将来临,就像约书亚记第一章1节所写的「摩西死后」,新的时代就是由约书亚领导。「大卫打败亚玛力人」,这件事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第三十章。此时的大卫还居住在洗革拉城。大卫回到洗革拉城后的「第三天」,有一个年轻人从扫罗阵营中逃出来的,他是以色列国中的「侨民」,他用「撕裂了衣服,撒灰在自己头上」,表示心中极为哀伤,且是以「俯伏在地上」这种极为尊敬大卫的态度来到大卫面前。

第3至5节,大卫接见他,并且开始询问他的身份,当他说是「从以色列军中逃出来」,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以色列军队是战败了(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7)。他且让大卫知道扫罗和约拿单也都死了,扫罗另两个儿子亚比拿达、麦基・舒亚也都死了。大卫一听到是「扫罗和约拿单」,特别再确认这个青年如何知道他们两人的身分。

第6至10节,这段经文是这位青年为了要表示确认过扫罗的身分,他描述了事情的经过:(a)战争的地点是在基利波山。(b)他带来扫罗的武器:矛。这支矛扫罗常带在身边(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八:10、二十:33、廿六:7、11、12)。(c)他被扫罗看见并叫住。(d)扫罗要这位青年将他「刺死」。这原本是扫罗要求他的兵器侍卫官做的事,但扫罗的侍卫官不敢做,结果扫罗自己俯伏在自己的刀上自杀而死(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4)。以上这些资料都可以确认扫罗的身份。但在这些资料中比较需要注意的一点:这里所说的和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4至5节所记载的并不相同,因此,有一个可能是扫罗自杀并没有成功。但这位侍卫官却因为看见扫罗俯伏在刀上,他就以为国王已经死去,他也跟着自杀。因此,在扫罗还有一点气息之际,突然看见自己的士兵,于是命令这个亚玛力人的以色列士兵将他杀死。不过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这个年轻的亚玛力人撒谎,并没有据实以告。他可能看到扫罗已经死了,身体俯伏在刀上,于是他就上前取下扫罗的头上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金镯子,想要拿去向大卫邀功,以为这样可以欺骗得过大卫。因为扫罗既然不想死在「未受割礼的人」的手上,他怎么可能要一个也同样是「未受割礼」的亚玛力人来杀死他呢?问题是这位年轻的亚玛力人认为扫罗「反正活不了」,从这句话就可看出他对扫罗是一点儿敬意也没有。但他认为取下扫罗头上的王冠和手臂上的金镯子,可以取悦大卫,以为这样大卫会戴上王冠,自称为王。但他忘记,这种取下国王头上的王冠和手臂的金镯子,是一种战胜者才会有的动作。他这样做,并不是心存敬意,而是带着鄙视。

第11至12节,大卫听到这消息之后,悲痛至极地「撕裂了衣服」,且禁食到晚上,而且他的部属都跟他一样。过去曾有过两次大卫本可以杀死扫罗,但都没有下手,只因为扫罗是上帝所拣选的君王。因此,大卫的部属一定知道对上帝拣选的君王,要给予基本的尊重。

第13至16节,在第3节,大卫问这个年轻人是「从哪里来」?现在则是问他「哪里人」?而这年轻人特别强调是「侨民」。大卫非常生气问他「怎么敢杀上主所选立的王」?这在前面已经多次叙述过,此事一直是大卫所强调万万不可行的事。于是大卫下令把这位来报信的年轻亚玛力人「杀死」。这和他原来的想要得到报酬(参考撒母耳记下四:10),结果刚好是相反。在大卫的观点里,这位亚玛力人所犯的罪,等于是谋杀,严重性和叛乱一样。他再次强调绝对不可以「杀死上主选立的王」。其实,这一点也是以色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信念:对上帝拣选的仆人,表达至高的敬意。再者,若是大卫没有这样的处置,他可能会被怀疑是他派这个亚玛力人去杀害扫罗,这将使他陷入困境中。因为扫罗虽然去世,但他的儿子伊施波设和大元帅押尼珥还在,必定会藉口煽动以色列人反过来对抗大卫。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17-1:27

注释:

3.第一章17至27节:
这是大卫为扫罗和约拿单的死所写的一首哀歌。从这首诗歌中,可看出大卫心中的悲痛。诗歌中,大卫将扫罗和约拿单几乎是并列在一起。因为约拿单是他的「生死之交」。其实,这首诗歌编辑在此,也是为大卫寄居在非利士人之地作了一个结束,同时为大卫迁居到犹大地留了伏笔。

第17节,大卫为扫罗和约拿单做一首挽歌,表示内心至深的哀悼之意。并且下命令将这首挽歌「教授给犹大的居民」。此时大卫所统治的地区,也只有南部犹大而已。后来才全部都归顺在大卫的治理之下(参考撒母耳记下五:1—3)。这首挽歌记录也在「雅煞珥书」上,这书名是指以色列民族过去历史中的「英雄录」,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英雄事迹的经典。

第19至20节,「在以色列山上」,是指基利波山(参考一:6),那里原本是扫罗和他的军队扎营之处(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1),位于耶斯列谷的溪旁(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九:1)。「我们的领袖」,很清楚的是指扫罗。而「最英勇的战士」,是指约拿单。也可以是指扫罗(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四:48)。接着指出不要让非利士人高兴,特别是不要让他们的妇女们知道,因为妇女总是会用跳舞的方式庆祝。

第21至22节,「永远得不到雨露」和「荒芜」,是同样的意思,指基利波山将会荒废成为废墟,没有人耕种、居住的地方。而「盾牌生锈」、「不再被擦亮」,这是指使用者已经不在人间,或是这样的盾牌已经破碎,不堪再使用之意。原因是扫罗和约拿单都去世了。另一个意思是指扫罗和约拿单手上的武器,都被非利士人拿去放在他们的神庙,大卫说希望这些都「生锈」难看,原本是耀眼的战利品,可用来荣耀神明,但现在却变成是很难看的物品,让神明遭到羞辱。而约拿单原本是一个射箭高手,扫罗则是刀剑的好手。第22节的诗句是在歌颂约拿单和扫罗在最颠峰鼎盛的时代,每当他们出兵,都是战无不胜(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四:47—48)。

第23节,「活在一起,死了也不分开」,这是非常美好的诗句。大卫在这里歌颂扫罗和约拿单父子情深,并不因为有意见上的差异就相敌对,相反的,连在战场上也紧靠在一起双双殉难。大卫用「老鹰」、「狮子」,比喻相当健壮、有力(参考以赛亚书四十:31)。「老鹰」飞翔在天空中,而「狮子」则是奔跑在大地上,这形容天地之间,唯独扫罗和约拿单两人最亲爱也最强有力。

第24节,这节刚好和第20节相对照;大卫要以色列人为扫罗哀哭,因为非利士人正在为扫罗的死欢喜。过去以色列人能在安稳中过着富裕的生活,就是扫罗带给他们的,他让以色列人的外患消失(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四:48)。

第25至27节,这是大卫特别在描述他对约拿单至深的爱。大卫指出约拿单对他的爱,让他有很深的感受。他甚至认为约拿单给他的爱,远胜过男女之间的爱。他说英雄竟然也会「倒下」,这也是大卫连串发出的哀叹(参考第19节、25节)。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1-2:11

注释:

4.第二章: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五章3节,是记载大卫从洗革拉移转到希伯仑称王的经过。大卫从原本只有在犹大南部管理一个洗革拉城,变成在希伯仑当全以色列民族的王。

5.第二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描述大卫王想要离开非利士人的城市洗革拉。原因是此次的战役是非利士人大胜。即使大卫继续留在洗革拉城,也不会受到尊重。相反的,他随时可能会成为非利士人的眼中钉,也可能对他予取予求,让他夹在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当中难以生存。

再者,大卫也看到自己的同胞失去了领导者,而过去他一再打赢非利士人,连非利士人口中也说出「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这句歌颂的诗歌(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一:11、廿九:5)。因此,对他来说,长久居住在非利士人城市中,并不是上上之策。他认为自己应该离开洗革拉城,回到自己同胞的城市去才是正确。于是他求问上帝,并且获得肯定的答覆。作者透过这种方式在说明:大卫一切行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1至4节a句,在料理扫罗和约拿单去世的事之后,大卫求问上帝可不可以上犹大的一个城镇,而不是指明要上哪个城镇。这表示他是完全听从上帝的指引,并不是自己决定了之后,才问是否可以。当上帝回答说可以之后,他才又继续问去哪里?得到的回应是去「希伯仑」,是犹大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一个古老的以色列人城镇(参考创世记十三:18、廿三:2),是犹大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参考约书亚记十五:13)。而大卫也是属于犹大支族的人,因此,到希伯仑等于是回归自己的宗族。这样,大卫随即就带着家眷离开洗革拉城,进入犹大的中心城邑希伯仑地区。由于大卫不仅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也带着自己的部下去,这表示大卫目前已经有许多兵力,这些兵力曾打败过强悍的亚玛力人。虽然大卫并没有进驻希伯仑城内,但他和部下、家眷都已经来到希伯仑的邻近城镇住了下来。这也表示此后希伯仑这个犹大的重要城镇,不用再担心有外族人来进攻、掠夺。当大卫搬到希伯仑,犹大人马上就「膏立大卫作犹大的王」,但要注意的是:此时膏立大卫为「犹大的王」,并不是全以色列十二支派共同的动作,而是只有犹大支派,顶多有邻近西缅支派的参与(参考士师记一:3)。其它的支派都是继续拥护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因为伊施波设有大将军押尼珥拥护着,表示他握有军事权柄。但这也已经在暗示着:犹大支派和来自便雅悯传承的扫罗家族,以及北方以色列他支派之间,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嫌隙。

第4节b句至7节,这段经文可看出大卫的聪明,他知道怎样笼络犹大以外其他支派。这从他在处理扫罗和约拿单的后事可看出来。他要让其他支派的人知道,他对扫罗确实是尊崇、礼遇有加。当他听到「基列的雅比人埋葬了扫罗」,就派使者去跟雅比人说鼓励、肯定的话,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大卫已经成为扫罗王位的继承者。大卫祈愿信实的上帝永远爱护着雅比人。他也承诺会善待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获得雅比城人的信赖,会转而支持他继承扫罗的王位。若是能获得雅比城人的支持,对大卫来说,将会增添许多力量。特别是这城的人,比起基伊拉城的人是更有义气。

第8至11节,从这段经文可看到扫罗军队的元帅押尼珥,带着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在战况危急的时候逃过约旦河到「玛哈念」去避难。将此段经文再比较第三章7至11节,就可看出伊施波设是个软弱的领袖,而押尼珥才是真正有实力的军事将领。统治的范围包括有:「亚书」、「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等地带,这里说「事实上是全以色列」,这句话很清楚说明,大家继续承认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合法性。虽然是有元帅押尼珥在背后操控着,但外表上则是属于「正统」。而伊施波设当以色列的王的时候,年纪是「四十岁」,但却他统治时期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已。这里的「两年」,很可能是对照大卫在希伯仑当犹大王的最后两年才对。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12-3:1

注释:

6.第二章12节至第三章1节:
这段经文述说以色列南北之间的争执,这种争执都和「谁才是正统」有密切关系。

  第12至14节,这段经文述说押尼珥主动邀约约押,他显然是有意要想办法说服南部支持大卫的犹大支派,能够向北部的扫罗后裔伊施波设称臣。约押是大卫的侄儿,是个很有能力的将军(参考撒母耳记下十:7、13、十一:1、十二:26),就是在他率兵攻下耶路撒冷,而被大卫封立为军队的统帅(参考历代志上十一:6)。但他也是一个很残暴的人(参考列王纪上十一:16),有时连大卫都无法管束他(参考下:26—27、39、十八:5、14)。这里说「一队在池这边,一队在池那边」,是非常典型的谈判形势。押尼珥提出一种竞赛的方式,就是双方都派出打手,作竞技「比武打斗」。这种派出代表的比武方式,就像当年歌利亚挑衅以色列军队的模式一样(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8—10)。押尼珥有意要透过这种方式,使约押降服,让约押知道他的部下比较强。但后来押尼珥发现自己的军队比约押的士兵还要弱(参考第30至31节)。

第15至16节,双方各派出「十二个人」。这已经在象徵着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这不是单纯的一种「比武打斗」,而是一种殊死战,一种你死我活的战争。结果双方各派出的十二名代表,都被对方杀死,形成两败俱伤,没有任何一边打赢。因此,他们给基遍一个新名字叫「剑场」,意思是指参加打斗的人,他们的心都像手中的剑一样,既锋利又坚硬。是指他们都不肯输给对方,成为比较软弱的人,也不会对自己的同胞(参考第26节)手下留情。

第17至20节,从原本是「比武打斗」演变成杀害对方代表的性命,结果是使整个竞技演变成彼此激烈的残杀,且是当时跟随去的部下之全面性的打仗,这恐怕是他们当初意想不到的。押尼珥一定没有想到会被大卫这边的约押和部下打败了,因此,只好快速逃离现场。大卫的姊姊洗璐雅有三个儿子都在现场,除了约押之外,还有「亚比筛、亚撒黑」。亚比筛曾跟着大卫去偷袭扫罗的营房,差点就杀死扫罗(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六:6—12)。「亚撒黑」,特别介绍说他有强壮的身体,脚步快速如野鹿一样。他的名字也有另一个含意,指「羚羊」。当他看到押尼珥逃离现场时,就从后面直追。

第21至23节,押尼珥显然知道无法逃离被亚撒黑追赶上去的厄运,因此,他使出计谋来脱离险境。其实,押尼珥知道,若是杀了亚撒黑,将会使他无法安稳过日子。因为事实证明大卫的势力已经比扫罗后裔这一方还要强盛。为了要逃离亚撒黑的追赶,押尼珥正在使计,希望能脱离险境,他回头仍出矛,杀死了紧追在后的亚撒黑。

第24至26节,约押和亚比筛对弟弟亚撒黑被押尼珥杀害的事耿耿于怀,一直不停的追赶押尼珥。因为亚撒黑并不是一般士兵,而是大卫身边的大将,且是大卫的侄儿,因此,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羞辱大卫。这也是约押和亚比筛一直穷追不舍的另一个原因。便雅悯人依旧相当支持押尼珥,也表明他们全力支持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为正统的统治者。当看到押尼珥逃离现场,随即跟着他,并且与他固守着另一座山头。不过押尼珥确实无意扩大战端,因此,他向约押喊话,提醒双方都是以色列同胞,不可相互残杀。这也可看出押尼珥是个很聪明的将军,知道怎样化解阵前危险。其实,他已知道自己的实力差了大卫的军力一大截,继续这样敌对下去,只会对自己伤害更深而已。

第27至29节,押尼珥的心理作战果然奏效,约押决定吹号收兵,这让押尼珥得到喘气的机会,赶紧班师回到玛哈念。

第30至32节,这次的战役大卫这边除了亚撒黑将领还有另外十九个兵士死亡,而押尼珥带来的便雅悯支族则有三百六十人死亡。

第三章1节,这节说出大卫的实力逐渐兴旺起来,而扫罗的家族则是逐渐衰微。
经文:

撒母耳记下 3:2-3:21

注释:

7.第三章:
这一章记载押尼珥已经意识到若情势持续下去,将会完全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决定私下与大卫谈判和解。但是押尼珥将军因为曾杀害大卫身边的悍将亚撒黑,为此事约押一直想要替弟弟亚撒黑报仇。果然就在他和大卫谈妥和解条件之后,于回家途中反被约押派人押回而杀死,报了弟弟亚撒黑的仇(参考三:26—28、30)。但也因为约押杀了押尼珥,让大卫警觉到他已经无法管辖、约束约押。因此,在他临终前交代后事时,特别交代将此事记在备忘录里,让他的儿子所罗门利用宫廷内部斗争的机会杀了约押(参考列王纪上二:31—34)。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中心主题:不是来自上帝拣选、膏立的君王,都不会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和平、安定。

8.第三章1—21节:
这段经文描述押尼珥计画带兵投效大卫的经过。他是个会见风转舵的幕僚,原本是「拥护」伊施波设为王的,但后来却私下去找大卫谈投降的事。这是背叛伊施波设。

第2至5节,是一份简单的族谱,这族谱可参考历代志上第三章1至3节。清楚地将大卫的儿子依长幼之序排列出来,作者用这种方式,主要在表达一个意思:在大卫家中有资格继承王位顺位的名单。但值得注意的是所罗门的名字此时尚未出现。这里所列出来的儿子,都是大卫在希伯仑作犹大王的时候所生的。一直到第五章13至16节再次出现一份新的族谱,记明大卫作以色列王之后,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儿子,这时才有所罗门的名字出现。在这份简短的族谱中,并没有说明第3节所提到的「基述王达买的女儿玛迦」,也就是押沙龙的母亲,是甚么时候,或是在甚么情况之下,成为大卫的妻子,以及第4节的「哈及」、「亚比她」、「以格拉」等这些妻子是从何而来,这些都欠缺资料。虽是短短四节经文,却说出大卫娶了米甲之后,至少又娶了六个妻子。若是再加上第五章13节所记载的,说大卫「到了耶路撒冷后又选了许多妃嫔」,却没有说明娶了多少位,但已经可看出大卫仍感不足,最后又发生一件他计画谋害部下乌利亚,夺取其妻拔示芭的事件等,这样已经说出大卫的坏榜样,是后来所罗门败坏的主因。而这些记录也为后来宫廷的内斗留下了一则伏笔。再者,这份简单族谱并没有将米甲列在名单中,原因可能是大卫和米甲没有生儿育女,也或许后来米甲被她的父亲扫罗改嫁给拉亿的儿子帕提有关(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五:44)。

第6节,这节说出了以色列民族分裂的一个远因。北部的以色列人因为伊施波设被押尼珥将军所控制有关。因此,作者特别在这里加上这句「押尼珥元帅的势力越来越大」,来形容他已经拥兵自重,且是不受以色列王伊施波设的控制,因此才会「不断地争战」。 

第7至11节,从这段经文可看出押尼珥的权柄之大和嚣张的态度,已经远超过伊施波设所能驾驭。他虽然不满押尼珥的嚣张,但却没有办法制裁他。而押尼珥也当着他的面发誓说,要带兵去投效大卫,这使伊施波设不敢吭声。

第12至16节,经过了一阵子的深思熟虑之后,押尼珥果真采取行动要背叛他的主人伊施波设去投效大卫的阵营。他派心腹去大卫那里说,如果大卫跟他立联盟的约,他就会帮助大卫统一以色列全国。于是大卫同意押尼珥的提议,问题是:大卫为甚么肯让押尼珥做这样的动作?很可能是:大卫认为这样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战」,可避免造成更多以色列同胞的伤害。而过去带兵与大卫争战的,就是押尼珥。因此,他来归降等于整个北部以色列都投降一样。大卫则提出另一个条件,要押尼珥将他的前妻米甲带回来。大卫会提出这个条件很可能有一个用意:要让以色列国的人民认同大卫是扫罗王的女婿,这样,大卫在继承王位的身份上会更合理化。而米甲也是伊施波设的姊姊。其实,大卫这个要求说明了他已经准备好,要统治北国以色列了。他会对伊施波设提出这个要求,也是要让伊施波设用国王的身份正式承认米甲原本就是大卫的妻子。而当大卫提出这个要求时,伊施波设只能照办无法拒绝。伊施波设只能硬将米甲从「帕铁」身边带走,而这件归还米甲给大卫的行动,显然是由押尼珥执行。因此,当他们走到接近希伯仑的边界时,押尼珥下命令要帕铁离开米甲。

第17至19节,为要达成和大卫立盟约的动作,押尼珥去对北部以色列族群的长老说明这件事。然后也跑去到便雅悯支派去游说,这是因为便雅悯支派是最拥护扫罗的族群,因为扫罗就是出自便雅悯支派的人(参考撒母耳记上九:21)。结果也获得便雅悯支派的人的同意。押尼珥将这次游说的结果带去希伯仑向大卫报告,目的是要让大卫知道他所做的努力和成果。这样,在南与北两地的以色列人联合起来之后,或许他就可被看成是主要功臣之一。

第20至21节,当他游说各支派成功之后,就带着北部支派的代表二十个长老去见大卫,而大卫则是用最热情的方式,设宴款待这些代表,这也是立约应该有的仪式之一,用来表示欢迎和接纳。押尼珥当着这些代表说要「号召全以色列来拥戴」大卫作王。这也说明了他们不再拥护伊施波设作王,等于是废了伊施波设一样,至少部队不会再支持伊施波设,使他不再是北部以色列的国王。而大卫回应押尼珥的酬劳,是「保证押尼珥的安全」,因为押尼珥这样做,等于背叛伊施波设。再者,押尼珥也很清楚知道约押对亚撒黑被杀的事件,正在等机会要报仇。因此,大卫答应给予保证「安全」,这也是他们彼此之间立盟约的一个附带条件。
经文:

撒母耳记下 3:22-3:30

注释:

9.第三章22至30节:
这段经文是描述押尼珥归降大卫回家途中,被大卫的大将约押派人去追回,并且将之抓回来杀死,报了亚撒黑被杀之仇。但约押这种行径让大卫寒心,不但为押尼珥亲自主持葬礼,且为押尼珥写了一首挽歌,最后,大卫在临终之前还特别交代他的儿子所罗门一定要记住,不要让约押「善终」。因为约押这种行径,等于在宣告,他可以不听大卫的话。

第22至25节,当约押和大卫的臣仆出兵,都打胜仗回来,并且带回很多战利品,那时押尼珥已经和大卫结盟成立,因此,当约押打仗胜利回来,有人向他报告这件盟约的事后,他质问大卫为甚么这样做?他认为押尼珥是来欺骗大卫王的。其实约押会这样说,是因为对押尼珥杀死亚撒黑的事无法释怀,一直想办法要报仇。不过,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约押不喜欢押尼珥加入大卫阵营,原因是押尼珥将成为他的「竞争者」,现在又带北部以色列来归顺,大卫必定会重视他。加上押尼珥也是一个勇将,这对约押的地位将造成威胁。

第26至27节,约押离开大卫就立即去追逐押尼珥。押尼珥因为没有把约押追缉他的事想清楚,以为已经有了大卫的保证,必定是安全的。因此,当约押假装要跟他秘密谈话时,他一松懈就被约押刺杀了,替弟弟亚撒黑报了仇。

第28至30节,这件杀害押尼珥的事件传到大卫后,大卫无法忍受,诅咒约押和他的后代。可看出大卫心中的恨。
经文:

撒母耳记下 3:31-3:39

注释:

10.第三章31至39节:
这段经文再次强调有关约押杀死押尼珥的事件,大卫完全是无辜的。因为大卫若是杀了无辜者的命,就会如同拿霸的妻子爱比该当时阻止大卫杀害拿霸时所说的:「你就不致因无故杀人或替自己报仇而后悔。」(撒母耳记上廿五:31)身为一国之君,若是滥杀无辜,将不会是个好君王,这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信仰认知。因此,当约押杀害押尼珥之后,引起大卫极大的愤怒,但也显示大卫对于拥兵自重的约押,已经无约束能力。因此,他才会感慨的说「我无法应付」这句话。大卫用极为哀荣的方式,办理押尼珥的丧事,这也说明了大卫要让北方的以色列人知道,大卫对押尼珥的死,确实是无辜的。

第31至32节,从这里可看出大卫的愤怒和悲伤之深,他直接「命令约押和他的部属都撕裂衣服、穿上麻衣,为押尼珥哀哭」,这无疑是对约押极大的谴责,但大卫也只能如此,却无法对约押的违抗命令给予任何制裁、惩罚。他亲自为押尼珥举行隆重的葬礼,有如国葬的隆重,而他「亲自跟在棺木后面走」,单是这样就让北方以色列人心服。大卫这样做,可说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对约押有震撼和教训的作用,二是使北方以色列人感受到安慰,而认同大卫是无辜的。

第33至34节,这是大卫为押尼珥所写的挽歌,清楚表示押尼珥是被谋害的。在大卫的心目中,押尼珥是个有智慧、聪明人,否则他不会主动来跟大卫谈和解的事,因为他知道国家局势的转变,且知道怎样在双方敌对之下,使伤害降到最低的程度。也可以说,大卫的诗句,已经在说明约押才「像傻子」,而不是押尼珥。在这首诗中,大卫称赞押尼珥是个自由人,是个手脚都没有被捆绑的人,也在这挽歌中,他控诉约押是像暴徒一样杀害押尼珥。

第35至39节,大卫用许多方式来表明对押尼珥被杀害的事件,他是清白的。并且因此获得全体以色列人民的信赖,知道他没有参与这件谋害的事。大卫甚至肯定地说以色列「死了一位伟大的将领」,他并不因为他是敌对一方的将领,就抹灭他生前的功绩。至少,押尼珥带领北部以色列归顺大卫统治,减少了以色列民族彼此之间的仇恨、相互残杀,这就是「伟大的将领」应该有的态度。但大卫也同时感慨自己虽然是上帝选立的王,却是「无能为力」、「无法应付」,约押杀害押尼珥的行径,因为约押确实是他手下的大将,拥有强大的军权。这也说明了大卫心中一直会记住这件事,等待惩罚约押的机会来到。
经文:

撒母耳记下 4:1-4:12

注释:

11.第四章:
从撒母耳记下第四章伊施波设被暗杀的事件,就可看出押尼珥的重要性,至少他稳定了北部以色列的军心,会持续拥护扫罗的政权。但押尼珥被杀害之后,其他的军事强人就想要抢功,但这两位重要军官所做的事,却是大卫所厌恶的行为。作者透过这种方式在说明一件事:不可杀害无辜者,这一点也是圣经非常重要的教导。特别是拥有权力者若是会杀害无辜者,那将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行径,等于在藐视上帝创造生命的荣耀和尊严。
第1至3节,这段经文先提到伊施波设和以色列人听到押尼珥被谋杀之后,都恐慌不安,就像前面所说的,押尼珥确实是北部以色列的领导者,而不是伊施波设。这里也先介绍伊施波设身边的两要重要军官——巴拿和利甲。

第4节,「米非波设」,这名字原本是指「米力・巴力」(参考历代志上八:34),意思是指:巴力的敌人。编者将这节编辑在这里,用意要说明扫罗家最优先继承王位的人,并不是伊施波设,而是约拿单。但是约拿单战死沙场,而那时米非波设因年纪才仅五岁而已,不可能继承王位,加上他的奶妈带他逃亡时,不慎跌倒而使他因此变成瘸腿,根本就没有条件跟最小的叔叔伊施波设或其他有意争夺王位的人争权。现在伊施波设已经统治以色列七年了,米非波设也应该是十二岁,作者特别要让读者知道,就算现在米非波设想要继承王位,也会因为尚且年幼,而容易被拥有军权的将领所挟持。

第5至8节,伊施波设身边的两位军长巴拿和利甲,利用炎热的中午侵入他寝室刺杀他,可见当时的军队已经不稳定。而且刺杀的手段相当残忍,他们是将伊施波设的头割下来,然后提着头颅去见大卫,这情形就像那位亚玛力人割下扫罗的头一样(参考一:10)。他们对大卫说那是他的「仇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头」,其实,在大卫的心中,扫罗并不是他的仇敌,是扫罗将大卫看成是仇敌,因此扫罗才会一直想要杀害大卫的行动。相反的,大卫一直尊崇扫罗是上帝所拣选的君王,因此,他一再强调上帝拣选的君王不但不可以杀(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四:6、10、廿六:9),而是只能保护。为此,当巴拿和利甲将伊施波设的头带来给大卫时,还以为是替大卫报仇。但大卫和伊施波设之间根本毫无仇恨可言。

第9至12节,大卫不但没有接纳他们的作法,甚至严厉斥责他们这种不可原谅的行径。大卫指着「永生上主发誓」,表示这位上帝是永活的上帝,他亲眼看到这两位军长所行的恶劣行为。因此,人的任何动机和行为都无法逃过上帝的眼睛。大卫强调伊施波设是「无辜的人」,现在,这两位军长竟然是侵入国王的家,将在熟睡中的国王杀死,更是罪不可赦。因此,大卫斥责他们是「罪大恶极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卫能够处理这两位军长的恶劣行径,却无法处置约押抗命的行为。理由是这两位军长,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因为此时的北部以色列已经因押尼珥去世而失去战斗力。但约押是南部犹大的主将,仍然拥有极大的军权。再者,大卫称伊施波设是「无辜的人」,并没有说他是上帝所拣选的君王,跟他一再称呼扫罗是「上帝所拣选的君王」,很不一样。显然的,伊施波设在大卫眼中,地位并不高。但大卫依旧认为这种谋害人的事,是不可原谅的,何况是谋害自己的国王,更是罪不可赦。于是大卫下命令将这两位军长处死,而且是以接近分尸的极刑。然后大卫将伊施波设埋葬在「押尼珥的坟墓里」,表示将之埋葬在以色列的国家墓园。然后,把这两位军长的尸体「挂在希伯仑的池旁」,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称之为「曝尸」,是一种严厉惩罚被处死的人(参考约书亚记八:29),用来表示此人的后代子孙,将不会有幸福、安定的生活,这也是圣经时代中东地区的社会,羞辱被处死者之后裔的方式(参考列王纪上十六:4)。
经文:

撒母耳记下 5:1-5:16

注释:

12.第五章:
从这章开始直到第廿四章结束为止,有许多资料都在历代志的经卷中可以看得见,而且有些记事的内容几乎是完全相同,表示这些资料跟宫廷的记录有相当密切关系。换句话说,这段记事可被看成是「正史」的一部份,内容包括了发生在大卫身上,以及他家庭中的事件。更重要的,在这段长达二十章的篇幅中,撒母耳记下作者并没有因为大卫是王,是上帝亲自拣选的国王,且是以色列人民所尊崇、有名望的王,就将他所犯严重错误的奸淫罪的记录涂抹掉,作者照样详细记明,为的是要给后代阅读者知道:当一个人拥有极大权力时,是最有可能忘记上帝教训而犯罪的时候。因此,需要更加谨慎行事。作者也透过大卫犯罪的记录,说明犯罪付出的代价更高。公义的上帝,并不会因这个人是他所亲自拣选,就在惩罚罪过中给予特别减刑或是轻判。公义的上帝对有权势者的惩罚是更严厉。

这一章描述大卫王正式成为统治整个以色列的君王,同时将原本设在犹大希伯仑的发号中心,改到耶路撒冷,而且建都和宫殿设在耶路撒冷。

13.第五章1至16节:
这段经文也同时分别记载在历代志上第三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等段落。除了描述大卫王登基为全体以色列的王,以及后来攻占了耶布斯人的城市「锡安」,这段经文是以色列历史中很关键的历史记事。因为后来「锡安」,就成为「耶路撒冷」,也被称为「大卫之城」。

另外,这段经文也提供了一份简单的族谱。但却说出大卫王朝后来延伸出来的问题主因——纳妾过多。他先前在希伯仑已经有娶妻纳妾(参考三:2—5),现在建造王宫之后,又在宫殿中「选了许多妃嫔」。后来他的儿子所罗门更过份,共计拥有一千名妃嫔,所罗门因为这些妃嫔的诱惑,使他离弃了上帝(参考列王纪上十一:3—4)。为此,后来申命记作者很清楚表示,不可允许国王如此堕落(参考申命记十七:17)。

第1至5节,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代表到希伯仑见大卫,要他作「牧人领导」以色列人民,作统治者。他们和大卫立约,表示拥护他作以色列人民的王,这时候,大卫王才三十岁而已,在位共计四十年,其中,在希伯仑统治犹大七年,在耶路撒冷统治全以色列和犹大(表示以色列王国)共计三十三年。
第6至7节,耶路撒冷早在亚伯拉罕时代就已经是一个重要城市(参考创世记十四:18)。地点正好在犹大和便雅悯的边界上。犹大支族的人曾攻取该城(参考士师记一:8),但很就又失守。后来,便雅悯支族的也攻取过,但并没有完全占有(参考士师记一:21),这两支族的人都尽了力,可是都无法如愿以偿的全部占领(参考约书亚记十五:63)。由于耶布斯人一直占有该城,因此,该城又称为耶布斯城(参考士师记十九:10,历代志上十一:4)。由于耶路撒冷自约书亚带以色列人民进入迦南地之后,耶路撒冷一直是保持着独立状态。也因此,大卫率兵准备要攻打此城,该城的人认为此城易守难攻,因此,放出一句话说:「就连盲人和跛子也能击退你」,这句话的意思原本是说:只要瞎子、跛脚的人,就能防守该城,这是当时在该地区流传的一句俗语。该句俗语正好说明此城确实是不易攻陷的据点。因为它的地势位处一个天然要塞,很容易防守。不过耶布斯人却用这句俗语来讽刺大卫,认为他根本没有什么本领。就跟非利士人歌利亚在藐视大卫一样。

第8节,为了要鼓舞兵士勇敢夺取该城,大卫要他的部下跟他一起将该城攻下,历代志上的作者是说大卫用「重赏」——给予大将军职位,结果诱使约押率先带兵攻下了该城。果然约押攻下该城后,大卫就不允许有耶布斯人居住城内,而形成这句俗语:「盲人和跛子不能进上主的殿宇。」这句话比较正确的说法是:「盲人和跛子不能进入王宫。」因为后来大卫在此建都,拒绝任何耶布斯人接近之意。换句话说,这城将不准有耶布斯人居住。因为他「恨恶」耶布斯人。

第9至10节,攻下耶布斯城之后,大卫就搬进来居住,从此耶布斯城就被称为「大卫城」。这节也表示原本在南部犹大的希伯仑指挥中心,从此就改到耶路撒冷来。当大卫攻下了耶路撒冷城后,整片迦南地都纳入了大卫王统治的手中,而这是因为有「上帝与他同在」,才使这个在约书亚时代以降,都无法完成的任务顺利完成,使得耶路撒冷城完全将耶布斯人驱离出去。

第11至12节,这两节经文说明了大卫的名声开始远播,连邻近国家都想要跟大卫建立友邦关系。不仅如此,贸易开始促进了以色列繁荣,国势日渐兴盛起来。

第13至16节,这是一段简单的族谱,说明大卫在耶路撒冷后,又选了许多妃嫔,也生下许多儿女,但后来这些都为大卫家庭发生的许多纠纷埋下伏笔。
经文:

撒母耳记下 5:17-5:25

注释:

14.第五章17至25节:
这段经文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四章8至17节。记载非利士人决定对大卫出兵争战。大卫过去曾是非利士人庇护的一名政治犯(参考撒母耳记上第廿七章),但非利士人也曾怀疑他的忠心,而拒绝让他参与出兵攻打扫罗时代的以色列军队(参考撒母耳记上第廿九章)。现在非利士人决定出兵打大卫,是因为听到大卫整合了整个以色列民族十二个支派,这对非利士人来说,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个过去他们眼中的小国,已经不可忽视。因此,决定出兵讨伐,主要目的是要削弱大卫的实力。

第17至19节,就像过去一样,大卫听到非利士人已经来侵犯以色列的土地,他就询问上帝的旨意,是否可以出兵攻打。上帝给他的回应是可以去打,上帝一定会使他战胜非利士人。

第20至21节,果然如上帝给大卫的应许,大卫率领部下打败了非利士人,他们忙着逃命连偶像神明都丢弃了。因为他们的神明无法庇护他们和上帝所庇护的以色列军队对抗。

第22至25节,这是非利士人重新整军备战,他们不相信大卫治理之下的以色列是如此勇猛、善战。但大卫并没有因为上次的战胜而骄傲,他还是一样询问上帝,是否该去进攻非利士人占领的地区。上帝再次指示大卫该进攻的方式,要他「听到树梢有脚步声音,立刻进攻」,这表示上帝已经在前面替以色列军队攻击非利士人了。大卫照着上帝的指示行军,果然又再次把非利士人打败。
经文:

撒母耳记下 6:1-6:11

注释:

15.第六章:
这一章记载大卫想到象徵着上帝同以色列民族在一起的记号——约柜。他决定将之引进耶路撒冷,可说是非常明智的一种决定。因为,一个社会若是没有敬虔的宗教信仰,单有强力的政治领导者,也很快会失去平安、稳定的社会秩序。古往今来的世界,都是一样有这个问题。现在大卫已经将宫廷迁入此城,并且将耶布斯人都驱离出城,该城现在只有以色列人居住,因此,迁移约柜入城,也等于是在建构该城成为敬拜耶和华上帝的中心,这也是为甚么该城后来会被称为「圣城」,或是「上帝的城」之因。因为约柜是以色列人民看为有上帝与他们同在的记号。因此,当约柜引进耶路撒冷后,该城此后成为名符其实的「政教合一」的城市,也为后来所罗门建造圣殿注入一股的催生力,而这也为以色列人民的信仰生活,建立完整的祭司制度,和敬拜礼仪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透过约柜迁移入耶路撒冷城,使以色列原本一直存在着「南与北」裂痕,因此而得以修复紧密连结在一起。

16.第六章1至11节:
这段经文说大卫决定用盛大的阵势去迎接约柜入耶路撒冷城,但却发生意外。理由是冒犯了上帝的神圣,为甚么会这样,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这段经文也同时出现在历代志上第十三章。

第1至5节,这段经文可看出大卫为了要迎接约柜入城,确实是非常慎重其事,共计派出三万精锐部队引导,可能是为了要防范外族人突然来入侵打扰吧。此时的约柜是停放在「基列・耶琳」,是从先知撒母耳时代就一直停放在亚比拿达的家里,并且由亚比拿达的儿子以利亚撒看守(参考撒母耳记上七:1)。现在大卫王决定将之迁移到耶路撒冷城。大卫将约柜放在一辆「新车」上,表示着「圣洁」、「纯真」之意。然后由亚比拿达的两个儿子——乌撒和亚希约领导着。整个队伍如同迎接军队凯旋回来,或是庆祝农作物丰收等一样的喜悦方式,弹奏着各种乐器,包括有「竖琴、七弦琴、铃鼓、响板,和铙钹」等,除了「响板」外,其余这里所记载的乐器,几乎都是以色列人民家里就有的乐器,也是他们最常用来在敬拜上帝的乐器。

第6至8节,这段经文描述运送约柜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作者没有说明是甚么原因导致「拉车的牛差点绊倒了」。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是:大卫这次的迎接约柜,并没有事先徵询上帝的旨意。另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和摩西法律所规定移动约柜应该有的规矩相违背有关。依照民数记第四章5至6节、15节等记载的规定,移动约柜时,应该要先在约柜上面加上精致的皮盖,然后再用一块纯蓝色的布铺在上面,最后才由祭司们扛抬移动。而现在是用牛车,不是用人来抬,显然对移动约柜的态度不够严谨。这也是当「乌撒就伸手扶住上帝的约柜」,表示他做出了严重违背摩西法律规定的动作。因为民数记第四章15节说「触摸」了约柜的人一定会死。在圣经的时代,神圣的物品,特别是用来象徵着上帝同在的约柜,那种严肃和神圣的记号,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用手触摸,这也是为甚么摩西法律上就严谨规定,一定要有祭司的身份,且是规定某个家族成员才可以。但也可能是因为牛车差点绊倒时,民众的惊讶、恐慌,乌撒自己也很可能因此而惊慌过度致死。由于是大卫安排此事,因此,大卫对于上帝惩罚乌撒的事,很不以为然,表示了不高兴。他原本是要荣耀上帝,但上帝却使这件事发生问题,使这件原本大卫认为可以很光彩、荣耀、喜乐的事,演变成悲伤、懊恼的结果。但也因为发生这件事之后,才使大卫警觉到必须小心翼翼进行第二次移动约柜,不是自己高兴就好,而是知道小心谨慎。这也说明了,约柜,这象徵着上帝显现、同在的圣物,并不是谁有国王权柄爱怎样就可怎样。

第9至11节,大卫经历过这次的事件之后,也会觉得害怕,深恐因为对神圣的圣物有所不敬,而再次造成伤害。他知道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神圣的事,不可大意,不敢轻举妄动,而需要重新细心规划。他决定改变方式,先将约柜停留在俄别・以东三个月时间,上帝也因此赐福给俄别・以东的家。
经文:

撒母耳记下 6:12-6:23

注释:

17.第六章12至23节:
这段记载大卫王再次迁移约柜进入耶路撒冷城。因为有上次的经验,这次迁移的动作就显得相当谨慎,不仅依照摩西法律规定用扛抬方式,将约柜抬入耶路撒冷,大卫甚至是亲自跳舞迎接。虽然后来米甲为此事还用言语讽刺了大卫一番,但大卫并不以为意。这段经文记事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五章25节至第十六章6节、43节。但不论是撒母耳记下作者或是历代志上作者,都强调这次迎接约柜入城,是用「抬」的,不再像上次是用牛车载的。而且历代志上作者特别指出抬约柜的是利未人。撒母耳记下的作者特别记载了大卫王对妻子米甲讽刺他脱衣跳舞的事有所解释。

第13至15节,大卫听到约柜停留在俄别・以东的家而赐福他的家,这也表示上帝已经不再发怒气。于是他就要用隆重的典礼,将约柜从俄别・以东的家将约柜接到耶路撒冷。所谓「用隆重典礼」,这表示着一切依照规定来。历代志上特别强调不是只有大卫王去,而是和以色列长老、军事将领们一同前往。而且是「才走了六步」,大卫就要求停下来举行献祭典礼。这种「才走了六步」也有另有一种说法是:「每走六步,就献祭一次」。可能跟上次的经历有关,这样频繁的献祭,是为了保证抬约柜的利未人能得到生命的保障。但是否每走六步就献祭一次?若是,这段从「俄别・以东」到耶路撒冷之路,虽然不是很远,但也足够耗去许多时间,而要献祭的牛、羊之数,相当可观。但却足以显示出隆重之意。

这些献祭礼仪也说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约柜表明是上帝同在,就必须一切依照规矩来,且是以非常敬虔、隆重的态度。

再者,大卫「尽情跳舞,荣耀上主」,用跳舞迎接约柜。这里所用的动词,表示是一种「旋转」的方式,而且是绕着约柜「旋转」(参考列王纪上十八:26)。这也是古代中东地区迎神赛会时最常见的舞姿。大卫甚至在腰间「围着一件麻纱以弗得」,通常这种衣服只有祭司在举行献祭礼仪时才穿(参考撒母耳记上二:18),但现在大卫是脱下王服,换上祭司的服装,表明大卫也扮演着祭司参与献祭的工作。但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大卫并不是在扮演着祭司角色和执行祭司的工作,而是因为上次发生乌撒的意外事件,大卫一直用这种方式在向上帝祈求,恳求上帝不要发怒「击杀」此次参与抬约柜的利未人。因此,这里作者用「荣耀上主」,表示这些都是为了要荣耀上帝。

第16至19节,值得注意的是,撒母耳记上和历代志下两位作者,都没有说大卫的妻子米甲,而是用「扫罗的女儿米甲」这词。很显然地,米甲在大卫的家族中地位已经被贬低甚多。很可能是与此次的事件有关,因为她用「蔑视」大卫的态度看这次迎接约柜入城。再者,她留在王宫中,没有出来参与迎接的行列,被以色列人民对她形像的观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为这时候还没有建造圣殿,因此,大卫准备的「帐棚」应该是和早期在旷野时代的「会幕」相接近。大卫在献祭之后,奉上帝的名「祝福人民」,就像前面已经叙述过的,这是祭司才有的动作。大卫确实是扮演着祭司的角色。不但这样,并且「分发食物」给人民,这正好就是祭司要作的工作。

第20至23节,米甲显然很不喜欢大卫穿着以弗得的衣服,且是一件麻纱制造的以弗得,只有围在腰边,其它部位都是赤裸着身子,对当时一个国王来说,这是相当暴露的。大卫可能因为穿得少,且是细麻纱制品,隐约可见身躯,加上他忘形的舞动身躯,才让米甲认为这样的君王,已经完全暴露在民众面前。因此,当大卫回到家里时,她就加以羞辱大卫,说他是「像个傻子」,暴露自己的身体在「婢女面前」。其实,重要的不是在前面的迎接约柜之舞,而是因为在婢女面前暴露身躯,让米甲无法接受。

大卫的回应米甲,他认为自己要继续用这样歌颂欢舞的方式,荣耀上帝,也要用这种方式来显明自己的「卑贱」。在大卫看来,任何人在上帝面前,即使是君王,也是很「卑贱」。也只有「卑贱」自己的人,才会看出上帝的荣耀。可能因为这件藐视大卫迎接约柜的是,大卫决定不再跟米甲同房,导致「米甲一生没有生养儿女」。也从这里可看出米甲在大卫心目中,比宫廷婢女更差,可见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已经破坏了。
经文:

撒母耳记下 7:1-7:17

注释:

1.第七章
这一章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大卫王朝的延续性(第1至17节)。二是大卫王向上帝祷告,表白他内心的意念(第18至29节)。基本上,因为大卫政权已经稳定,特别是外患几乎不复出现,因此,建造王宫之后,大卫随即想到自己居住在美丽的王宫,上帝的约柜却一直存在简陋的帐棚中。他这样想并没有错,但圣经的教导是:圣殿属于敬拜上帝的场所,特别是约柜是代表着上帝,因此,应该由上帝主导这件事,才是正确之道。因此,上帝主动透过先知拿单传递信息给大卫,表示上帝并不希望他建造圣殿。但上帝却应许要让他的后裔传承王权。大卫因此而去圣幕里向上帝献上感恩的祷告,也等于是表白他对上帝的忠实。

2.第七章1至17节:
这一段是有关大卫原本计划要为上帝建造圣殿,好安置约柜。但上帝差遣先知拿单去传递信息,表示大卫并不是为上帝建造圣殿的人,但上帝赏赐特殊的恩典给大卫,要让他的子孙传承治理以色列人民的王权地位。因此,从这段经文中可看出上帝对大卫的特别厚爱,在应许要让他的后代永远掌权下去。大卫也可说是以色列诸王中,唯一有得到上帝这种应许的王。

这段经文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七章1至15节,对照这两段经文来看,会发现内容几乎都相同。主要在说明:上帝并不需要一间富丽堂皇的圣殿,过去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漂流时,他们住在帐棚里,上帝也是和他们同住在帐棚里,到处移动。

第1至2节,大卫执政的时代,「上主使他享太平,不受仇敌的侵扰」,这句话可以从第八章1至14节描述大卫在军事上的胜利之记事看出来。这样,可以理解大卫想要建造圣殿,并不是停止在构思,而是已经准备着手进行一段时间,例如勘查土地等等(参考历代志上廿二:1)。可以看到当他将约柜引进耶路撒冷时,就已经开始有这种想法,如今他向先知拿单说明这想法,这也可看出此时的先知,不再是像先知撒母耳时代是国家政事的决定、制订者,现在的先知是参谋者。

第3节,这节可看出有些先知并没有先询问上帝,就直接回答了。先知拿单这里所说的话就是个好例子。而这也说明了这是关于敬拜上帝的事,且牵涉的是代表着上帝同在的约柜。因此,先知拿单所回答的,正好说明了他的回答是属于自己的意见。

第4至7节,这段上帝启示先知拿单的话,可说代表着整个耶和华宗教信仰的精髓——上帝并不在意人的手所建造敬拜他的殿宇,也不会有这样的要求。因为真实、敬虔的宗教心才是最重要的信仰告白。因此,上帝要先知拿单回应大卫想要建造圣殿的话,说他「不是建造殿宇给我(上帝)住的人」,撒母耳记作者用这句话很直接了当。而历代志作者则是禁止的语气——「不可」。再者,上帝表示即使早年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旷野之后,上帝就一直跟着他们「到处移动」。因此,重点并不在有否殿堂,而是在遵行上帝的教训。就像先知撒母耳在斥责扫罗擅作主张所说的话一样(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五:22)。

第8至9节,这两节也是给大卫很大的两项应许,一是表明无论大卫到哪里去,上帝都要与他同在。二是上帝要赏赐给大卫能力,使他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王」同列。第9节的「我击败了你所有的仇敌」这句话,表示不是大卫有甚么能耐可以打败仇敌,而是因为上帝的协助、出手,才使以色列人民的仇敌,特别是非利士人,都因此而惧怕大卫。

第10至11节,这两节也是在回应这章第1节。除了表示要让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居住不会再发生有外族侵犯的事发生。再者,是要赏赐给大卫有「后嗣」,这词的意思,就是大卫的后裔将继承他的王位(参考第16节),这点也说明了大卫和以扫完全不相同。

第12至13节,上帝给大卫的应许,是要给他「立一个儿子作王」,这也说明以色列人民的王,是上帝亲自拣选。这样的国王、领导者所治理的国度才会「强盛」,而不是用人的计谋来取得。可惜,后来大卫并没有询问上帝在一大群儿子当中,该拣选谁出来继任他当王,而是自己听了拔示巴的话而选了所罗门。而在这里很清楚表示继任他当王的人,才是建造圣殿的人。但他还是很用心地为所罗门准备了建造圣殿所必须有的土地、建材(参考历代志上廿二:1、2—5)。这样,在某一方面来说,大卫也是参与了圣殿建筑的工作。

第14至16节,「我要作他的父亲;他要作我的儿子。」这是立约的语句。表明上帝要和大卫的儿子同在,而且会亲自管教。再者,上帝再次表明要赏赐给大卫后裔让他们永远当领导者。

第17节,这节说出一个忠实的上帝仆人——先知,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就是将上帝所交代的话,照实说出来(参考列王纪上廿二:14)。
经文:

撒母耳记下 7:18-7:29

注释:

3.第七章18至29节:
这段经文是大卫在听到先知拿单传出上帝给予他应许的话之后深受感动,随即进入放置约柜的圣幕中,以祈祷说出这段他心中感恩的话。这段经文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七章16至27节。

第18至21节,大卫进入圣幕,因为里面放置着约柜,表示上帝临在的地方,因此这里用「到上主面前」这词。面对着上帝,大卫知道要谦卑下来,他说自己「真不配得」、「家族也不配」,因为大卫原本是一个牧羊人,被上帝指示先知撒母耳膏立他作以色列人民的王。虽然上帝知道他很有限又软弱,但上帝还是要拣选他、眷顾他,使他清楚知道上帝这样做,就是要教导他,使他成为一个好的「牧者」带领以色列人民。

第22至24节,这段经文也是大卫的信仰告白,他表明对上帝的认识:独一无二的上帝,是无可比拟的上帝。在这里,大卫用最简单的词句说出上帝在以色列历史中,所行最重要的事件——出埃及、入旷野、进迦南地。他说这是上帝在以色列民族身上所做「伟大奇异的事」。第24节,这节是回应第14节上帝对大卫的应许,说明了上帝与他的子民与立的约,是立「永远的约」(参考创世记九:16、十七:7、13,民数记廿五:12,撒母耳记下廿三:5,耶利米书三十二:40)。再者,「永远」,这词一再出现在第25节、第26节(两次)、第28节、29节等。这词也说明了上帝是永恒的,在他的里面等于获得永恒的生命一样,而这「永恒的生命」也是耶稣在约翰福音中教导的中心主题。

第25至27节,在这段经文中,大卫祈求上帝实现所应许的诺言。他之所以会这样的祈求,并不是他不相信上帝亲自透过先知拿单对他所说的话,而是因为上帝的应许大过他所能承受的重。因此,他用祈祷恳求上帝实现这些应许。而这样的祈求,也正好显示出人的软弱和有限,对于上帝的恩典总是持着怀疑和不安的心。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大卫紧紧抓住上帝的应许不放,透过祈祷向上帝表明一定要得到上帝所应许要给他和他的后裔的福气。第26节的这句「上主——万军的统帅是以色列的上帝」,表示上帝就是以色列的带领者、统治者、指挥官。而这从过去上帝帮助大卫打败非利士人、亚玛力人等战役可看出,只要有上帝的应许出兵,必定会打胜仗。大卫表示他之所以会这样祈祷,是根据上帝对他的应许。大卫的意思是表明自己并没有贪婪,或是过份的祈求。而是因为有上帝的应许在先前,他才敢这样祈求上帝实现所应许的一切。

第28至29节,大卫说上帝对他所应许的是非常「奇妙」的。因为这是一般人难以遇到的奇异恩典。这里大卫用「至高」和「惟有」,除了表明这位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创造者,是独一的上帝外,也在说明上帝有独特的作为。(b)「永远信守你的诺言」,很清楚地,强调上帝是「信实」的神。在祈祷的最后,大卫再次为他的后代祈求上帝继续施恩。
经文:

撒母耳记下 8:1-8:8

注释:

4.第八章:
这一章记载有关大卫王军事争战记录,并不是在他建造王宫之后才有的,就像第五章17至25节大卫被北部以色列支派代表膏立为王之后,非利士人就趁机出兵攻打,想要阻止大卫统治以色列全国,但非利士人失败了。因此,若是将第八章的经文编辑在第五章之后,读起来会更通顺。

但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大卫统治以色列全国之后,很想扩张国家领土,有些人住在与非利士人邻近的边界,经常受到非利士人的干扰,也有部分边界城市还被非利士人侵占着,于是,他在整顿以色列国政之后,就积极要安定这些边界城市,因此,大卫不只是派兵出征非利士人,连来侵入骚扰的摩押人,大卫都一并征讨。而这段有关大卫征讨邻近国家、族群的战绩,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八章1至17节。

5.第八章1至8节:
这段经文述说了大卫王讨伐的对象,包括有非利士人、摩押人、琐巴、叙利亚,并且获得许多战利品。

第1节,在大卫开始服侍扫罗王之后,直到他统治以色列国,只要他出兵征战,非利士人都会败在他的手下,这也是非利士人一直想要找机会击垮大卫威名之因,就在他被膏立为北部以色列人的王时,非利士人随即就出兵,但是没有成功。现在是大卫主动继续进攻,主要原因是前面所提过的要安定边界。根据历代志上第十八章1节的记载,此役大卫占领了「迦特城和附近村庄」。

第2节,摩押人是罗得和女儿乱伦所生的后裔(参考创世记十九:37)。他们居住在死海的东边,扫罗曾与他们交战(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四:47)。大卫逃亡期间,也曾请求摩押人协助庇护他的父母(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二:3—4)。从路得记第四章17节的记载,我们可知大卫的祖先和摩押人有密切关系。照常理来说,大卫和摩押人之间应该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才对,但却不知道何因,二者之间好像有深仇大恨,才使大卫用「量二绳长的杀死,让量一绳长的存活」残酷作法恶待摩押人。也因为这样残酷的手段,让摩押人在大卫时代,几乎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归顺他的统治,并且得年年向他进贡。

第3至4节,琐巴国是在以色列的北部地区的国家。大卫趁着琐巴王哈大底谢想要夺回他们原本的土地时打败他们,他们原本住在幼发拉底河地区,是中东地区最肥沃土地之一,创世记甚至将该处描写如同「伊甸园」美丽(参考创世记二:14)。大卫占领这块土地,对于他统治之下的国度,必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之后以色列人民就没有缺水的顾虑。大卫下命令只留下可拉一百辆战车的马匹,其余的马匹都将脚筋砍断而残废。他会这样做,就以现代的语言来说,等于是「解除武装」一样,为的是要让琐巴国完全没有抵抗的武力。这种作法跟当年约书亚攻打当时迦南地的联军,采取的态度是相同的(参考约书亚记十一:6)。

第5至8节,原本大卫并没有想到要攻打叙利亚人,由于叙利亚来支援哈大底谢,才使大卫必须趁势打击。叙利亚会来支援,很可能当时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许多族群在政治、军事上的联盟有关。而对大卫来说,这场胜利,也确实对整个幼发拉底河地区的其他族群产生警惕作用。特别是在这次战争中,大卫的军队杀了两万三千叙利亚军队,这场战争胜利之后,大卫直接派军进驻这流域,使「他们都归顺大卫」,这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这地区几乎就是迦南地的「粮仓」。不仅如此,大卫也从琐巴人的城市——「比他」、「比罗他」这两城市得到大量的铜,后来这些都成为建造圣殿最好的建材。
经文:

撒母耳记下 8:9-8:18

注释:

6.第八章9至18节:
这段经文是将大卫作以色列王之后的所有战绩作一个简短的结语。虽然是轻描淡写,但作者用「上主使大卫所向无敌,处处得胜」,这句话说出上帝与他同在所得到的祝福。

第9至10节,在琐巴北边有一个小国叫「哈马」的,他的王叫「陀以」,听说大卫打败了琐巴的事件,他担心大卫会乘胜追击,引兵北驱直入其国境,因此,为了表示他愿意顺服,以避免战争造成更大的损伤。他派出自己的儿子「约兰」当特使,带着贵重的金、银、铜等制成之礼物去当献礼给大卫。古代中东社会,若是派自己的儿子当特使去和有敌对关系的对象说和,有两种含意:一表示诚意和顺服,二表示即使因此而必须留下儿子当「人质」也愿意。

第11至12节,大卫将所有掳获的战利品、进贡品等「都献给上主,作为敬拜之用」,表示大卫对上帝的忠心,以及说明大卫确实很清楚,这些在他身上所得到的胜利战绩,并不是他的,而是上帝的帮助才得到的。因此,将最好的礼物献给上帝,等于是在表明他顺服上帝。这里特别记下被大卫打败的国家、族群,包括有「以东、摩押、亚扪、非利士、亚玛力」等。这几乎涵盖了所有在巴勒斯坦的大族。因此,也可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都在大卫统治之下了。

第13至14节,这两节记载大卫征服了以东人,并且派驻军队进入以东,表示以东完全在大卫的统治之下。因为在盐谷有多达「一万八千」的以东人被大卫军队所杀害,也因此让这个山区的民族从此一蹶不振。但在列王纪上第十一章14至22节记载在大卫统治时代,以东王室的人曾逃到埃及,并且利用埃及成立「流亡政府」,并不是完全都「顺服」在以色列的统治。而在大卫去世之后,所罗门统治时代,以东一直是个不安定的地区。一直到主前845年犹大约兰王执政时代,以东才找到机会脱离犹大的统治(参考列王纪下八:20)。从被大卫打败到脱离犹大统治而独立,时间经过了大约有160年时间。可见大卫在打败了以东,且大屠杀这么多以东人,还会派军队「驻军」在以东境内,就可明白和以东境内局势一直不安定有关。其实,以东人是以扫的后代,也是非常强悍的狩猎民族。

第15至18节,这段经文可说是为大卫王朝一份简单的「内阁」名单。作者特别强调说大卫「秉公行义」治理以色列国。最后一句话写着:「大卫的儿子们都作祭司。」这句话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官员」,且是高级官员。依照历代志上作者的写法是:「大卫的儿子们在王左右担任要职。」
经文:

撒母耳记下 9:1-9:13

注释:

7.第九章:
从第九章至第二十章26节,这段经文和列王纪上第一至二章,可说是大卫的宫廷史。有关大卫宫廷内的记事,因为牵涉到大卫个人和家庭内的问题,因此,属于宫廷正史的历代志作者有可能收藏了这些资料,但却不能写在宫廷正史中。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资料可能是出自历代志史料的作者,提供给撒母耳记作者(或编者)。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出自先知拿单的手稿资料,因为拿单也写了大卫史(参考历代志上廿九:29)。

这一章可说是在回应撒母耳记上第二十章14至16节、42节,有关约拿单和大卫之间「生死之交」的约定(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八:3)。作者主要在说明大卫确实是依照与约拿单之间的约定执行,他照顾了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并且给予极大的温情。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古代政权的更替都会有一个现象,就是对前代政权后裔尽可能「赶尽杀绝」,以免该政权的后裔家族或是拥护者,趁机复仇、颠覆。因此,作者有意藉着这一章史料凸显大卫高尚的人格情操,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君王。

8.第九章1至13节:
可以说是为大卫锦上添花的一章,除了前面说他秉公行义之外,这里又说他善待扫罗的家族。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说明大卫是个尊崇上帝的君王,因此,他学习上帝以仁慈对待要杀害他的扫罗家族。另一方面,也在说明大卫是个有智慧的君王,他如此善待扫罗的家族,对安抚北方的领袖们有收编的作用,让他们知道,真心诚意归顺大卫,会受到妥善的照顾,甚至连他的家族后裔都可以受到庇护和礼遇。同时,作者在这里也是要说明,大卫是个重视契约的君王。他曾与好友约拿单(扫罗的儿子)共同立下很重要的誓约,约拿单要大卫「始终以同样的忠诚」对待他的家人(撒母耳记上二十:14—16)。现在大卫确实这样履行了与约拿单之间所立的约。不过后来,这位受到大卫照顾的约拿单儿子米非波设,却是心怀不轨的背叛了大卫(参考十九:24—30)。

第1至5节,在大卫稳定了国家政局之后,他开始关心起扫罗家族,因此,询问幕僚是否还有扫罗的后裔活着?他特别指出「如果有的话」,他要履行对约拿单的承诺(参考撒母耳记上二十:14—16、42),而不是扫罗全部家族的人。这种承诺也是在表明他是一个守约的君王,这点在以色列文化,特别在宗教信仰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基础。但大卫会这样询问,也在表示扫罗的家族几乎已经没落到无人问津了。这时候,他的幕僚有人提起可以问扫罗家里有一个仆人名叫「洗巴」的(参考十九:17)。洗巴告诉大卫约拿单还有一个儿子「两腿残废」(参考四:4)。住在玛吉的家里。大卫于是随即派人去接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来见他。

第6至8节,大卫为了要表示他是个信守诺言的君王,因此,他特别提起要因为米非波设的父亲「约拿单的缘故善待」他。这是因为约拿单确实有恩于大卫,且与大卫之间订有「生死之交」的生命之约。大卫对米非波设所说的开场白是「不要怕」。米非波设当然会害怕,因为古代政权更替,新任国王杀害对方的后裔是普遍常见的事,甚至被认为是「正常」(参考列王纪上十五:25—30)。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当米非波设听到大卫王找他,且将他带入宫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跪在大卫面前,惊惶恐惧和不安的表情显露无遗。但大卫给米非波设有特权,视他如同王室家族中的一员。而且还要把米非波设的祖父「扫罗的土地」都还给米非波设。这样,扫罗的家族至少可以自己耕种土地获得食物,不必倚靠他人施舍过日子,可以有尊严的生存下去。大卫这样做,其实也有政治层面上的另一种考量,就是让北方支族的人,看见大卫的宽阔胸襟,而因此会更加心服口服的接受大卫的领导。但也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卫让米非波设进入王宫居住,成为王室家族的一员,是要加以「软禁」、「监视」,以防他的族人,或是北方族群思变。这情形在古代中东社会,并不是没有,就像列王纪下第廿五章27至30节记载,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就是善待犹大王约雅斤,让他「终生跟巴比伦王同桌进餐」。但即使是如此,至少大卫这样的决定,必会造成北方族群或是扫罗遗臣感到相当的惊讶,他们即使想要思变,恐怕都会很难找到着力点。米非波设一听到大卫王对他这样款待,让他感到自已无法承受大卫这样的厚爱,因此,他很谦卑的说自己「不如一条死狗」。在犹太人的文化中,「狗」一向被形容是低贱的动物(参考马可福音七:27,路加福音十六:21)。因此,「死狗」表示非常肮脏、死有余辜之意。

第9至10节,大卫很清楚知道,若是没有亲自对扫罗的家臣总管洗巴下命令,米非波设可能无法使洗巴听命于他。因此,他命令洗巴必须为主人米非波设的家族「耕种田地」,并且要把收成都给米非波设的家人。若是洗巴违抗这样的命令,等于就是违背大卫的命令一样,后果将会相当严重。在这里作者特别注明说洗巴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奴仆」,这显示原本扫罗所拥有的产业不少,包括洗巴的儿子和仆人们,也都在这次大卫的命令中,归属米非波设拥有(第12节)。有可能当扫罗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去世后,洗巴就不再服事米非波设,而且就像前面叙述过的,他将扫罗的产业全部占为己有。如今大卫将之全部转移点交给米非波设。

第11至13节,洗巴只能承诺照着大卫王的命令「一一去办」,而大卫让「米非波设经常跟王同席用饭」,用这种方式向扫罗家族和大卫家族的成员表示:米非波设就像是王室家族的成员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宫廷而不受限制。米非波设因为大卫这项政策性的决定,他几乎就是住在王宫里,但这并不表示他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0:1-10:19

注释:

9.第十章:
从第十章到第十二章,可以看到当大卫打亚扪人的这场战役,也是他在统治以色列最颠峰的时期。当人在最颠峰的时候,也最容易受到撒但诱惑力的时刻,就在这时候,大卫忘记了上帝的话语和教训,他为后代立下了最坏的榜样,王朝也因此走向了衰败的第一步。

第十章再次记载这些曾经被打败的族群、国家又再次的集结军队,想要重新再战,不仅是亚扪人,也包括了琐巴、叙利亚等国、族群。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些族群,长久以来跟非利士人一样,经常骚扰以色列人。这一章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误解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也会造成族群和族群之间的纷争,以及国家和国家间的战争。

10.第十章1至19节:
这场对抗亚扪人的战役,是发生在甚么时候?也无法清楚知道。在扫罗的时代,亚扪人的王拿辖曾经有过要攻击以色列人的城市雅比城,但被扫罗打败。但在大卫时代,拿辖王跟大卫的外交关系甚佳。因此,当大卫听到拿辖王去世的消息后,为表示哀悼而派特使去致意,结果却遭遇到极大的羞辱,因而引发了这场战争。这是以色列国正式对外宣战,因此,在历代志上第十九章1至19节也有官方资料出现。在历代志的资料中,作者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就是亚扪王哈嫩用「三万四千公斤银子」之金钱雇来的外籍佣兵。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用金钱雇用的军队,若遇到战况不佳,往往会在阵前弃械逃亡,以求保命。

要注意的是,在撒母耳记下的记录中,第二次战役之结果和历代志上所记载的有很大差异;在撒母耳记下记载以色列歼灭了叙利亚军队有「七百个赶战车的人」,而历代志上是记载遭到歼灭的叙利亚的战车士兵则是有「七千名」,这样刚好相差十倍之多。

第1至3节,在扫罗时代,曾出兵攻打亚扪王拿辖,但在大卫时代显然和拿辖王之间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现在拿辖王去世,大卫认为要继续维护两国的外交友好关系,决定派遣特使前往吊丧。这原本是一件国际外交上基本的礼仪。大卫在这里描述说两国关系「友好」,这用词在表示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且签订有平等条约。也从这里,可以理解当大卫带兵攻打摩押人的时候,亚扪人并没有出兵援助摩押,可能与此有关。这些特使抵达亚扪的京城——拉巴,这城就是今天约旦王国首都安曼(Amman,参考十一:1、十二:26)。但在拿辖王的儿子「哈嫩王」身边的参谋,显然对于大卫派出特使团去吊慰的举动,表示存疑。他们认为大卫派特使来,是为了要「侦察这城的虚实,好征服」亚扪。

第4至5节,哈嫩听从幕僚的话,于是下令逮捕了这些特使。他并且用当时中东社会最为羞辱人的一种方式——剃去一半胡须,并且将臀部衣服割断。因为当时的人只有遇到最悲伤的事时,才会将胡须割掉一半(参考以赛亚书十五:2,耶利米书四十一:5,以西结书五:1)。剃去这些特使的一半胡须,除了是一种羞辱之外,也同时是在表达大卫的势力将会因此削减一大半之意。而将衣服下半截割去,更是在羞辱战犯的一种方式(参考以赛亚书二十:4)。因为这样,就会露出下体,使人蒙羞。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羞辱对方使节,等于是在羞辱一个国家的君王和人民一样,表示不惜与对方开战才敢这样做。大卫知道这件事之后,他要这些特使团的人先在耶利哥等候到胡须长出来之后才回耶路撒冷。

第6至8节,当亚扪王哈嫩要这样对待大卫的特使时,他已经有要开战的准备。但他知道要打赢以色列并不容易,因此,他就向琐巴王国招募「叙利亚步兵」两万、陀伯一万两千人、从玛迦王那里雇来一千人。根据历代志上作者提供资料是:亚扪王哈嫩提供了「三万四千公斤的银子」雇用外籍兵团准备加入此场战局。大卫当然会了解亚扪必定是准备好要开战,才敢这样羞辱他的特使。而他也必须维护国家的尊严,若是不出兵攻击亚扪,过去打仗胜利所统治的国家,必定会纷纷寻求独立他去。因此,他下令以色列元帅约押率兵全面开战。

第9至12节,约押面对的亚扪军队和他们雇用来协防的盟军,一点也不敢轻忽。他挑选出以色列最精锐的部队,将之分成两支,以免受到亚扪联军的前后夹攻。他自己率领的军队准备直接进攻这些外籍兵团的军队,然后将其余部队交给自己的弟弟亚比筛带领,准备进攻亚扪的首都「拉巴城」。他告诉弟弟亚比筛,说这次的战役,是要为「上帝的城奋力战斗」。因为若是打败仗,耶路撒冷城将从此落入他族人手中,而耶路撒冷城内有上帝的约柜,因此,在约押的看法里,打败仗,不仅是人民生命不保,耶路撒冷城若失去,也将会带来信仰的瓦解,因为约柜将在落入外族人手中。「愿上主成全他的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约押很清楚在表明:此次战役,并不是只靠自己的能力,而必须倚靠上帝的协助。因为外籍兵团也是强兵勇将,若是没有上帝的协助,倚靠自己的骁勇善战,并不一定会赢得战争。因此,他表明这次战役全靠上帝的带领。即使他是个名将也要谦虚。

第13至16节,约押成功地打败了亚扪人所雇用的叙利亚等联军。这可说是此役战事最重要的第一个捷报,因为这样,约押才可以挟着战胜余威,回转过来支援攻打亚扪的亚比筛所率领之以色列军队。当约押打败了叙利亚等联军之后,亚扪人就害怕起来,不敢再跟亚比筛的军队正面冲突,退回拉巴城内固守城池。而约押则是收兵回耶路撒冷。为甚么约押不乘胜追击?这很可能跟冬季来临,不适合军事行动有密切关系(参考十一:1)。因为约押没有继续进攻,让叙利亚联军有机会重整军备而能再次打败以色列军队。这次联军有琐巴的将军「朔法」率领整军备战。

第17至19节,大卫再次调度军队应战,这次仍然是以色列军队大获全胜。这次战役一开始,以色列的军队就杀了「七百个赶战车的人和四万骑兵」,同时把统帅「朔法」也杀了。在历代志上第十九章18节的记载不太一样,认为是杀了「七千名叙利亚战车兵」,应该是历代志上的记载较正确。因为根据历代志上第十九章7节的记载,亚扪用大量金钱单单雇来的联军,就有「三万两千战车」,这么多的战车军兵,若是只有损失「七百个」,并不是甚么大伤害。但若是「七千名」,就不是一件小事。再者,这里说杀死了「四万骑兵」,可能是夸大之词,不过造成极大的损伤是确实。但最重要的是叙利亚联军的统帅朔法战死,使得联军失去领导中心,军队必然会四处逃窜。这场战役结束,可说是整个叙利亚地区的小国都归顺了以色列,连亚扪人都不敢再有任何侵犯以色列的企图。因为没有叙利亚地区的联军支援,单要靠亚扪人的军力想对抗以色列军队,是不够的。而如今联军都战败了,亚扪人更甭想要与以色列单打独斗。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1:1-11:17

注释:

11.第十一章:
第十一至十二这两章是记载有关大卫王犯奸淫、杀死无辜者之罪行,以及先知拿单受上帝差遣对大卫王说出严厉谴责的记事。但这件事并没有出现在官方文献的历代志中,很有可能这资料是记载在先知拿单所记载之史料里(参考历代志上廿九:29),但并不被官方史料所接受。这两章的背景,是第十章所记载以色列军队正在对抗亚扪军队,大卫并没有亲自带兵出征,而是派大元帅约押带兵出去攻打亚扪,他留在宫中,结果因为看见自己爱将的妻子拔示芭而做出不该做的罪恶之行为。

12.第十一章1至17节:
这段经文是记载大卫没有随军出征,自己留在耶路撒冷王宫内,但却因此而看到了邻近房舍中,正在沐浴的乌利亚妻子拔示芭。在大卫王看来,拔示芭的美,有如仙女般的艳丽,因此,随即想尽办法要夺得拔示芭入室为妻。其实,原先大卫并没有想要迎娶拔示芭入宫的念头或计划,而是只想要与拔示芭同床而已。但却因为拔示芭怀孕,且乌利亚又拒绝在交战期间与妻子同房,使大卫原本计画将怀孕归入在乌利亚身上的事失败。但大卫怕此奸淫的丑事暴露出来,于是才想尽办法要害死拔示芭的丈夫乌利亚。这段经文就是在描述大卫想尽一切办法,要利诱乌利亚回家去与妻子拔示芭同房的计划,但都没有成功的经过。

第1节,这里一开始说「第二年春天」,在第十章14节记载以色列军队和亚扪、叙利亚等联军第一回合交战,以色列军队打胜之后,随即班师回营,没有趁胜追击,原因就在于冬天季节已经来临,在补给和军伍调动上并不是很方便。这里说是在「第二年春天」这个时间很可能就是春季收割之后的时间,也是气温回升的时刻,是适合军事行动的时候。「大卫派约押率领部队」出征,他自己留在耶路撒冷,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也将「约柜」抬出随军队去征(第11节),为甚么大卫会这样做?我们不清楚。这次的战役,也是以色列军队打胜仗。

第2至5节,大卫因为看见拔示芭在洗澡而起了淫乱的心念,派人把拔示芭带来同房,导致拔示芭怀孕。拔示芭是迦南地原住民「赫人」乌利亚的妻子,而她也是属于外族人「以连的女儿」。在大卫的军队中,有「赫人」加入他的行列中(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六:6)。乌利亚也是大卫军营中的将官,并且是大卫军队中被列为「三十勇士」的成员之一(参考廿三:39)。而「以连」也是大卫身边的「三十勇士」之一,是基罗人亚希多弗的儿子(参考廿三:34)。从这里可见乌利亚和以连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他们都是大卫手下最忠实的部下。在第4节的「拔示芭的月经刚洁净」这句话非常重要,表示拔示芭有身孕,是和大卫同房的关系,而这对拔示芭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这表示她犯了淫乱罪。从她写信且托人带去给大卫王,可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牵涉生与死的生命大事。

第6至10节,大卫听到了拔示芭怀孕的事,开始紧张起来。依照摩西法律的规定,要处死刑(参考利未记二十:10)。大卫随即要约押将这位饶勇善战的军官乌利亚给从前线给带回来。大卫假装关心前线战况,其实这种问话,只不过是一种藉口罢了。他真正的用意是命令乌利亚「回家休息一下」,并且还派人带着「礼物」跟着去,这是企图盯着乌利亚是否真的有回家。若是有,则可以掩盖妻子怀孕是和大卫有关系。但在以色列军队有个传统,就是在战争期间,战士不得跟妻子同房。因此,如果乌利亚回家,即使没有跟妻子同房,但只要在家里过夜,就可被以战时与妻子同房的罪名被起诉判处死刑。因为根据摩西法律的规定,以色列军队「在战地扎营的时候」,要「远避」任何会使军人在「礼仪上不洁净的事」,甚至包括男人夜晚睡觉有「梦遗而不洁净」的事,都需要离开军营,且要先洁身之后才可以回营区去(参考申命记廿三:9—11)。而在战争期间若回家去妻子同房,就会被看成是不洁净的行为(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一:5)。因此,以色列军队绝对不允许战争期间发生回家去和妻子同房的事。因为他们会将打仗看成是一件神圣的事,何况此次的战役有约柜参与出征(参考十一:11)。

「但乌利亚并没有回家」,这句话说出了整个故事的重点。他坚持遵守以色列军队的传统军纪,而且,为了要表示确实清白,他不但没有回家,还跟「王的守卫睡在宫殿门口」,这样,王的守卫也可当他的证人,证实他确实没有回家去跟妻子同房。而大卫问乌利亚「为甚么不回家」的话,并不是在表示他关心,而是他更担心乌利亚听到了妻子有不轨的风声。其实,这也看出了君王自己不守规律,而部下却坚守规矩,从这里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引起上帝愤怒之因。

	第11至13节,这段经文是乌利亚回应大卫询问为甚么不回家去睡觉的理由。他提到军队都在前线,约柜有在那边,部队在野外扎营(表示生活都很精省),他绝对不可以自己回家跟妻子同床。但大卫却一再要乌利亚回家去睡觉,但乌利亚没有当面抗拒,还是一样坚持不回家。而大卫却故意让他喝醉酒,想用这种方式让乌利亚落入他设计的陷阱中。但乌利亚依然坚持守住前线战争期间,不回家与妻子同床的规律。

第14至17节,这段经文描述大卫第三次计谋陷害乌利亚,他为了要杀害乌利亚已经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劣手段。前两次的失败,这次他决定将乌利亚杀死。他写信给元帅约押,信的内容很清楚,就是要让乌利亚在前线最危险的地带,陷入孤单一个人,毫无奥援而「战死」沙场。大卫这样的做法很清楚地是在杀害无辜的人,这也是上帝最不能原谅的行为(参考出埃及记廿三:7,列王纪下廿一:16、廿四:4,箴言六:16,耶利米书七:6、廿二:3)。而约押是参与这件害死乌利亚的共犯。大卫以为他这杀害无辜者的密令没有人知道,但约押是执行这命令者,至少他知道大卫做了这件不该做的事了。从第17节的「敌军从城里出来,突击约押的部队」从这句话,可看到两点:一是以色列军队原是包围着亚扪人的「拉巴城」(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一:1),如今围城的以色列军队被亚扪人看到有了个缺口,才使他们想要突破重围,寻求外援,或是用突破被围城的困境,展开内外夹攻的策略。二是这很可能是约押故意弄出来的破口,为了要完成大卫计划陷害乌利亚的命令,但却因此使更多的军官有些战死,可看出大卫为了要杀害乌利亚,却也因此而害死其他军官,代价可说是相当大。他完成了「赫人乌利亚也阵亡」这个任务。但他忘记上帝痛恨这一切。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1:18-11:27

注释:

13.第十一章18至27节:
这段经文描述约押完成了大卫所交代害死乌利亚后,随即派人向大卫报告这消息,当大卫在获知乌利亚战死前线的消息之后,就将跟他通奸而怀孕的拔示芭迎娶入宫。当计谋害死人的人以为都没有人知道时,其实,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上帝非常清楚人在暗中所做的一切事(参考路加福音十二:2),上帝一定会算帐。

第18至21节,当「约押把战事的经过呈报大卫」,因为这是一项害死前线将官的谋杀案,因此,约押很清楚大卫可能会「假装发怒」。为免通报者也被无故遭到惩罚,约押就事先提醒通报战况的使者知道此事。他要通报者带回去战报,且让通报者知道大卫可能会以当年「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去世的经验(参考士师记九:50—57)反问通报者,好像大卫会谴责前线指挥官约押简直就是像个笨蛋、愚蠢到极点,约押要这位通报官让大卫知道,如果大卫讲基甸这个故事,就回应一句「王的军官乌利亚也死了」这样的话就够了。因为这句话已经暗示着约押会这样做,就是为了要完成大卫的密令。因此,这句「王的军官乌利亚也死了」,就成为一句大卫和约押之间的暗语,也同时表示着大卫要负起这次以色列军队被亚扪军杀死好多位的责任。即使如此,但共谋设计杀害无辜者的约押,绝对不能逃离上帝公义的审判。

第22至24节,这位前线战况通报官当然要依照指挥官的指示报告大卫。这位通报官从「敌军比我们强大」到「我们把敌军赶回城门口」,这当中主要就是要让乌利亚战死。所以「敌军比我们强大」,真相是故意后退,诱惑敌军出城。就在此时,以色列军队紧急撤退,让乌利亚身陷前方敌阵中,在孤独、无奥援之下被杀。这时,约押才再挥军进攻,逼亚扪军队回防。其实,「赫人乌利亚也死了」,这才是整个报告中的重点。

第25至27节,拔示芭听到丈夫乌利亚战死沙场的消息之后,依照以色列人民办理丧事的习俗,需要举哀长达七天的时间(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13)。但即使是如此依照习俗去行举哀的动作,也是为了掩饰她所犯的罪罢了,并不是真实的。人心的险恶就是这样,但都无法逃过上帝对人内心的鉴察。在过了丧事的时间,大卫就正式地迎娶拔示芭入王宫。大卫若不这样做,拔示芭怀孕的事很快就会曝光。但这件隐藏得非常细腻的杀人案件,上帝是非常清楚,因此,上帝「对大卫所做这件事十分不悦」,这句也可说是这章经文最中心的一句话。整章经文很清楚地在说明,人以为在暗中所做的事没有人看到,也不会有人知道。其实,这种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2:1-12:25

注释:

14.第十二章:
对整个以色列民族来说,先知角色的重要性是远胜过君王的。原因是先知是上帝直接拣选的仆人,传递着上帝的信息,例如摩西、约书亚等都是由上帝直接拣选出来带领以色列人民。甚至早期先知是领受上帝的命令去膏立君王,就像先知撒母耳一样。因此,先知的权威性在以色列人民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先知拿单是既勇敢又忠实于上帝的先知,上帝要他去向大卫传话,他听上帝的话就去向大卫王传讲上帝发怒的信息。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举动,原因是大卫拥有极大的权柄,是以色列全国人民歌颂、称赞的君王,就像在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米该雅,冒着生命危险去向北国以色列的君王亚哈说出上帝的信息一样,结果米该雅被亚哈王下令关在监狱里(参考列王纪上廿二:26—27)。现在先知拿单受命要将上帝的话语传递给大卫王,也是一样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15.第十二章1至15节a句:
这段经文是先知拿单领受上帝的命令,要去对大卫王传递上帝愤怒的信息。先知拿单可说是一位非常善于说比喻(故事)的专家,当他说完比喻之后,大卫王还不知道先知拿单的比喻当中,所指的就是他,还得等到先知拿单直接指出「你就是那个人」之后,大卫才猛然醒悟过来。

第1至4节,这段经文记载先知所说的比喻内容。在第十一章27节很清楚记载上帝对于大卫所犯的杀人、奸淫罪,「十分不悦」,于是差遣先知「拿单」去对大卫说话。当然,上帝已经有让先知拿单知道要他去传讲的是甚么,因此他到了大卫那里开始对他说上帝要带给他的信息。先知拿单所用的是鲜明对比之比喻方式,说明富有的人拥有牛羊甚多,而贫穷的邻居只有一只小羊,因为拥有许多牛羊的富者,竟然是欺负只靠着一只羊过生活的贫者。
第5至6节,这让大卫听了之后甚为火大,认为该富者做了残忍的事,应该要处死,且要赔偿贫者损失的羊四倍。

第7至12节,大卫显然没有听出先知拿单用这个比喻是在指责他就是这比喻中的富者,因此才会说出「做这事的人该死」、「做出这样残忍的事」,以及做出应赔偿穷邻居「四倍」的判决。于是先知拿单就直接指出做这种「该死」、「残忍」的事的人,就是大卫自己。

先知拿单举出上帝非常愤怒的原因,包括有:上帝赏赐给大卫的实在太多,而他却是贪婪到丧失了良知。大卫还借着亚扪人手上的刀杀死乌利亚,然后抢了乌利亚的妻子。上帝于是做出判决:大卫的家将会永远逃离不了刀剑,且家里的人会起来作乱攻击大卫,他抢夺乌利亚的妻子,他的儿子会抢夺他的妃嫔,而大卫在暗中所做的这件事,会在日光下暴露出来(参考路加福音十二:2)。上帝这样对大卫和他的家的惩罚,可说是非常严重的,原因是大卫是上帝拣选出来的仆人。上帝拣选的仆人故意犯这种杀害无辜者的罪,上帝绝对不会轻轻放过。先知拿单在这段经文中所说的,后来在大卫的身上都逐一应验了。

第13至15节a句,当先知拿单清楚指出大卫的严重错误后,大卫终于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是「得罪上主」,原因是犯了上帝的诫命、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说得罪了「乌利亚」或是他的家人,而是说「得罪上主」,原因是他知道会犯这样的罪,就是因为没有尊崇上帝为大,而是把上帝的教导都忘记,甚至内心中根本就是否认上帝,这是傲慢者藐视上帝的态度(第14节)。现在他知道上帝是为无辜者乌利亚被杀害的事惩罚他。因此,当他说「得罪上主」这句话时,意思是在向上帝表示忏悔,祈求上帝的宽恕、怜悯。但要注意,上帝虽然「饶恕」他,但这并不表示上帝不惩罚他,上帝还是有惩罚,要让他和拔示芭所生下来的孩子去世。

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为甚么要让大卫的罪,由他刚出生的孩子来承担死的惩罚?也许可以这样了解:这个孩子一出生下来,就死去,可能和某种病症有关,但圣经作者认为是和大卫与拔示芭之间的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是上帝惩罚的结果。再者,这孩子若是留下来,会一直成为大卫丑陋的记号,因为这是还没有结婚前,且是犯奸淫罪所生的孩子。若是这孩子继续活着,将会成为大卫犯罪的证据,使他在以色列人民当中有个错误的样版,甚至被模仿导致坏了以色列人民的社会规范,使他无法继续统治以色列帝国。拿单将上帝的信息传递完成后,就随即离开王宫。这表示先知拿单并不是王宫所「御养」的先知。他是真正的先知,也不是以靠国王供奉生活(参考阿摩司书七:14)。

16.第十二章15节b句至25节:
这段经文记载当大卫和拔示芭犯奸淫罪之后,他们所生下的孩子生重病时,大卫是很努力地想要抢救孩子,但在抢救失败之后,大卫的反应截然不同的经过。

第15节b句至17节,大卫和拔示芭所生的孩子害重病,这很清楚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大卫为孩子生重病「禁食」,这是以色列人民表示哀伤、忏悔,以及在信仰上表明决志的方式(参考撒母耳记上七:6、三十一:13,撒母耳记下一:12,历代志下二十:3,以斯拉记八:21—23,以斯帖记四:15—16,诗篇三十五:13、六十九:10,但以理书九:3,约拿书三:5,使徒行传十三:3、十四:23)。大卫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平息上帝的愤怒。再者除了「禁食」之外,他也用「整夜躺在地上」这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卑微。即使是宫廷里的「老侍从」,也都无法劝动大卫进食、在床铺上睡觉。

第18至21节,过了「一个礼拜」久,这孩子死了,宫中的这些老臣反而不敢去告诉大卫,深恐他会因为过度忧伤而自戕。但大卫发觉宫廷内的侍卫举止有异,于是察问了一下,就明白孩子已经死了。于是他开始洁身沐浴,也不再禁食,然后又到「上主的殿宇敬拜」。这表示他又开始和恢复从前一样,看来,大卫似乎已经得到上帝的接纳,原谅他过去所犯的罪。但他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大家都感到相当的纳闷,因此,这些老臣就问大卫原因。

第22至23节,这两节是大卫回答老臣所提的问题。他原本想要用这种方式换取上帝怜悯。但显然地,并没有成功。这也说明了上帝要审判一个人时,并不是人用各种「哀伤」、「鞭打己身」的方式可改变。上帝自有他一套法码做为惩罚的标准。大卫现在明白了,这既然是上帝已经决定要执行的审判,因此,孩子已经死了,就表示任何人的能力也无法改变上帝的旨意。「有一天我要到他那里去」,这是大卫的期盼。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因此,他期盼能因此而见到这个孩子,也从这里可看出他对这孩子用情之深。

第24至25节,大卫转而去安慰拔示芭,他希望用继续同房的方式,让拔示芭再生下孩子,以减去因第一个孩子去世的忧伤。「所罗门」因此出生,这名字跟希伯来文的「shalom」相同,是指「和平」、「平安」的意思(参考历代志上廿二:9)。这时候,先知拿单奉上帝的命令,去探望大卫,并且去为大卫所生的这个孩子所罗门取名叫「耶底底亚」,表示「上帝喜爱」所罗门。这意思很清楚,表示上帝前对大卫的应许,是持续有效的,并不会因为大卫犯罪就消失了。也就是大卫的后代将永远保有王朝(参考撒母耳记下七:13—16),这对大卫来说,可说是最大的应许。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2:26-12:31

注释:

17.十二章26至31节:
这段经文记载约押持续攻打亚扪人的首都拉巴城,并且说明约押是个非常聪明的将军,他让大卫独享荣耀,也因为这样,大卫对约押的倚赖更为迫切。这也是为甚么他会说出对约押有「无法应付」之言(参考三:39),其实也说明了他会惧怕约押的威胁。一则约押很清楚大卫杀害乌利亚的秘密,再者,约押确实是个敏捷、勇敢善战的将军。这段经文也出现在历代志上第二十章1至3节。

这一段是继续第十一章1节。这段经文主要说明上次大卫很有诚意要表明与亚扪人之间维护和谐关系,但却遭到亚扪人大大的羞辱。因此,约押很清楚大卫的心境,他要大卫在最后关头亲自带兵来攻打亚扪首府拉巴城。并在攻下之后,大大惩罚亚扪人,使他们成为奴隶苦工,就像当年以色列人民在埃及一般的痛苦。

第26至28节,这三节说明约押是个很聪明的领导者,他知道把最重要的荣耀归给大卫。约押告诉大卫「已经夺了水源」,这可说是战略相当成功才有的成果,就是占领敌方的水源区。这也在表示很快就会攻下亚扪人的京城拉巴,他希望大卫赶紧带兵过来,这样,军队就会以为都是大卫的功劳。也从这里可看出约押在以色列军队心目中的地位确实很高。因为他的部下都清楚知道,真正能在战场上调兵遣将的是约押。

第29至31,大卫果然接受约押的建议,亲自前往战场指挥。拉巴城就这样的被以色列军队给攻陷下来。而以色列军队搜刮了拉巴城内所有贵重财物,当作战利品。另外也俘虏亚扪人当作奴隶,使他们去做苦工。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3:1-13:22

注释:

18.第十三章:
这章就记载大卫的儿子暗嫩犯了强暴自己妹妹塔玛的奸淫罪,然后押沙龙为了妹妹塔玛被强暴的事,设计「鸿门宴」杀害暗嫩,替妹妹塔玛报仇。但却因而使他必须逃亡到母亲的故乡基述去外公家避难。因此,第十三章可说记载大卫犯罪之后,家庭成员回应出他犯罪的第一件事。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要说明为什么后来押沙龙无法继承大卫的王位的原因,就是他怀恨甚深,设计暗杀了自己的兄弟。再者第十二章10节,先知拿单已经对大卫犯奸淫罪的事,传出上帝的惩罚是:「你这样违背我,抢了乌利亚的妻子,你的家将永远逃不了刀剑。」因此,大卫的孩子彼此残杀,包括了暗嫩的事件(参考十三:28—29),押沙龙的事件(参考十八:14),以及亚多尼雅的事件(参考列王纪上二:25),这些都说明了是大卫犯罪后所带来一个严重的惩罚。上帝拣选的仆人,上帝赐福多。但若是背叛上帝去犯罪,所带来的惩罚也是严厉。

19.第十三章1至22节:
这段经文记载大卫的长子暗嫩为了要亲近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塔玛,想尽办法接近她,后来在表兄弟约拿达的献策下,性侵了她,之后又将她遗弃的整个过程。

第1至4节,这里说押沙龙有个妹妹名叫「塔玛」,这表示她也是大卫和基述王达买的女儿玛迦所生。这样,她和押沙龙便是同父母的亲兄妹。作者说「塔玛」是长得「很漂亮」。可惜,她的漂亮并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反而是为她带来灾祸。而暗嫩是大卫的长子,可说是继承王位的第一顺位者。因此,若他真的是爱上塔玛,其实,只要向父亲大卫提出要求,或是等候大卫去世之后,就可以很顺利的娶塔玛过门为妻(参考第13节b句)。因此,这里说暗嫩想「亲近」塔玛,只不过是一种生理上欲望的需求罢了。「相思成疾」,表示暗嫩已经因此出现「变态」的状态。这也是为甚么后来他在性侵得逞之后,看到塔玛反而「非常厌恶」她,且是胜过爱她的程度(参考第15节)。这里说「约拿达」是「示米亚」的儿子,而「示米亚是大卫的哥哥」,这样,「约拿达」就是暗嫩的堂兄弟。作者形容他是个「狡猾」的人。这里的「狡猾」是指聪明、伶俐,但却没有伦理、道德规矩的观念。就像伊甸园里的蛇一样(参考创世记三:1)。他来关心暗嫩消瘦的原因,暗嫩坦白相告,说他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塔玛。这种在圣经早期时代是普遍的事(参考创世记二十:12),尤其是在东方社会也很普遍。后来,比较晚期之后,法律上就有明文规定禁止这种事(参考利未记十八:9)。

第5至6节,于是约拿达想一个计谋,他要暗嫩先假装生病,好引诱妹妹塔玛接近身边而加以性侵。更糟糕的,就是这个诡计还拉大卫在不知情之下也参与了。

第7至11节,就这样,大卫打发人去告诉女儿塔玛,要她去暗嫩那儿做些食物给他吃。暗嫩利用这机会支开了宫中服侍者,然后要塔玛亲自喂他,就在那时,他要求塔玛和他睡觉。

第12至14节,塔玛对暗嫩这种突如其来的粗暴举动,感到非常惊讶,她一再要求暗嫩不可以做这种事,她也提醒暗嫩,若是这种事被传扬出去,将会使他「在以色列人面前丢尽面子」,而她也会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她劝暗嫩去向父亲大卫王祈求,她相信父亲一定会应许他们结婚。但已经是病态的暗嫩听不下妹妹这种劝言,就这样性侵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塔玛。这样,暗嫩若是真的要圆满处理这件事,唯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去告诉父亲大卫,请求准许跟塔玛结婚,否则塔玛就无法再嫁给别人。因为若是塔玛嫁给别人时,没有告知对方自己已经不再是处女,那娶她的人就可以控告女方欺骗,并且可以休掉她。若此,塔玛可能要面临被判死刑的恶果(参考申命记廿二:20—21)。

第15至19节,从暗嫩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真的爱塔玛,只不过是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罢了,或是要显示他的权位。当他满足了欲望之后,随即要将塔玛赶出他的宫殿,而塔玛清楚地提醒暗嫩他这样赶她走所犯的错误,将比强暴她更严重。因为这等于是要让塔玛终身无法再嫁他人,除非有大卫王将她配婚给平民。因为她已经不是处女。可惜的是「暗嫩不听」,这句话表示暗嫩并不清楚结果的严重性,他叫仆人将塔玛赶出去,塔玛因此悲伤到极点,因为塔玛也是大卫的女儿,且母亲也是基述王的女儿玛迦。换句话说,塔玛在所有大卫的儿女中,算是贵族背景出身。却被暗嫩家里的仆人「赶出去」,这又是另一种重大羞辱,且是造成极大的伤害。其实,这些仆人是连触摸到她的衣服都不配的人。因为她原本是去听了父亲大卫的指示,去服事可能将继承王位的大哥暗嫩的,所以,她穿着很正式的衣服——未婚公主常穿的「长袖袍子」,这是一种贵族才穿的衣服,是彩色的,如同雅各送给约瑟的彩衣(参考创世记三十七:3)。可以了解塔玛伤心到极点,他用几个方式来表达:一是「撒灰在头上」,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很「贱」,没有价值。二是「双手蒙着脸」,这种方式是在表明羞愧,无脸见人的意思(参考耶利米书二:37)。三是「撕裂衣袍」,在这里也用来表示她的愤怒,因为她的「处女身」已经被侵犯、破坏。四是「一面走一面哭」,这是非常哀伤,也说明了生命中最大的无奈,但也在表示求助。

第20至22节,塔玛的哥哥押沙龙知道这件事之后,安慰塔玛,并且收留她。有人去告诉大卫,他也「非常生气」,而押沙龙则是对暗嫩「怀恨极深,不再跟他讲话」。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3:23-13:39

注释:

20.第十三章23至39节:
这段经文记载塔玛的哥哥押沙龙终于替妹妹报仇,杀害了暗嫩,但却因此惧怕父亲大卫惩罚而逃离王宫,跑回母亲的娘家基述去避难。

第23至24节,这里一开始就说「两年后」,表示这件事大卫都没有适当的处置。而这「两年后」,也在表示这件事已经在宫廷内逐渐被遗忘了。但押沙龙记得非常清楚,他是一再在计划找机会要报仇。他利用游牧民族是重大的「剪羊毛过节」活动,「邀请所有王子」,这表示押沙龙是策划好要为妹妹被奸污的报仇之机会来了。同时,他也邀请他的父亲大卫和臣仆参加,但大卫坚持不参加。

第25至27节,押沙龙是个思虑很深的人;他故意说邀请「王和所有的臣仆光临」这次的节期活动,这等于是举办了一次宫廷盛宴一样,他有意用这样的动作,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更重要的,他是要用这种方式,避免大卫出席,但却可取得大卫答应给予某种程度的面子。大卫不出席是有原因的,因为他若答应押沙龙这次的请求,以后他的哪个孩子同样请求,他势必都要答应,且是劳动整个宫廷百官,除非这个孩子是准备要继承王位者。而那时王位的「准」继承者,是暗嫩。因此,大卫必须考虑到暗嫩的角色。押沙龙应该知道这种情形,他会有这样的动作,其实,都是要让暗嫩注意到这种问题。押沙龙利用父亲大卫的实力,邀他「至少请让我哥哥暗嫩跟我去吧」,这句话已经露出押沙龙的动机和用意。大卫似有警觉到,因此他回应说「何必要他去呢」这样的话。因为在第22节已经有说明押沙龙对暗嫩性侵他妹妹塔玛的事耿耿于怀,且不再与暗嫩「讲话」,这件事大卫必定知道,因为他的儿子们都是宫廷要员,在国王面前随时都会有宫廷「会报」。因此,大卫对押沙龙坚持要暗嫩出席,觉得事有蹊跷。因此,表示没有这种需要。但因为押沙龙「再三恳求」,大卫终于答应,但这是「让暗嫩和王其他的儿子」一起参加押沙龙的邀宴。大卫后来同意暗嫩参加,可能是想藉此而能消弭兄弟两人间的嫌隙,或许也是一件美事。但为了要预防意外,他让所有的兄弟都一起出席此次的盛宴。而押沙龙准备的宴席,有如国王在宴请国宾一般的丰盛,表明的是押沙龙这样大手笔的摆设宴席,确实隐含着要杀害暗嫩的讯息。

第28至29节,这里说出押沙龙摆设此宴席真正的目的,就是一场「鸿门宴」,准备要杀害暗嫩,表面上是替妹妹塔玛报仇,真正的目的是排除他继承王位的绊脚石。果然,他下令随从利用暗嫩喝醉的时候,下手将暗嫩杀害这也是回应了大卫杀害乌利亚之后,先知拿单先前传递上帝的信息给大卫时所说的:「你的家将永远逃不了刀剑。」(十二:10)大卫其余的儿子看到了都骑着「骡子逃跑」。暗嫩强奸自己的妹妹固然是错误且不可原谅,但是押沙龙谋杀自己的兄长更是不能原谅。

第30至33节,这件惨案发生之后,随即有人传报消息给大卫,说押沙龙杀了大卫「所有的儿子,一个也没有留下」,这是混乱中的错误讯息,但却是可以理解。因为大卫的儿子们尚且在逃命中,并不知道押沙龙是否会派出杀手继续在途中追杀其他的人。就像大卫跟拔示芭所生下的第一个儿子重病时相同,大卫除了撕裂衣服表示极度哀伤外,也用「躺在地上」,表示自己甚么都不是。国王的这个尊荣已经没有意义。而传报正确的消息给大卫知道是「约拿达」这个人,他就是两年前替暗嫩献计的恶棍(参考十三:3—5),暗嫩就是因听从他的计谋,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虽然他所报告的情景是明确,但他并没有说出实情,反而是强化了押沙龙在大卫心中的恶劣形像。他是那种专门提供坏计谋的人,是心地狡猾、心术不正的人,这种人虽然知悉可能会发生事情的结果,但并不会对所做错误的事感到羞愧。

第34至36节,这件谋害自己兄长的事件引起大卫的愤怒和伤痛,因此押沙龙必须逃跑避难,因为他父亲大卫必定会采取惩罚行动。但这也暗示了宫廷内部必定有许多暗争权位的浪潮。大卫其他的儿子也陆续从「何罗念」山坡上回来,他们是一面走一面大哭,大卫和所有宫廷内的臣仆也跟着哭泣,对大卫的儿子们来说,他们刚经历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兄弟残杀之现况,内心尚有余悸。

第37至39节,押沙龙是逃回他外公「达买」(参考三:3)的家去躲藏,时间长达「三年」。这可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也表示他已经丧失了王位继承权的机会。而相对的是在这段时间中,大卫一直在为暗嫩被杀的事「哀伤」。但在悲伤过后,他又想起了押沙龙。这也说明了过去大卫为暗嫩哀伤的事,已经得到安慰。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4:1-14:24

注释:

21.第十四章:
这章在描述大卫在经过了三年悲伤的沉淀之后,开始想起押沙龙。原因是大卫的次子基利押此时已经不在。但大卫身边大将约押更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幕僚,他深知大卫的软弱,因此,当押沙龙出走三年之后,他认为大卫必须处理王位继承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动静,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使大卫与押沙龙这对父子能「和好」。

22.第十四章1至24节:
这段是记载约押决定提醒大卫必须思考王位继承的问题。而这段经文也说出了约押在大卫幕僚团中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个常胜将军,且是一个手段残酷的军人(参考列王纪上十一:16—17)。也因为他对大卫的家事和私事了解甚多,大卫在晚年去世之前,特别交代继承王位的所罗门一定不得让约押「善终」(参考列王纪上二:6)。但即使是这样,大卫犯罪的事,还是被逐一记录下来,并没有因为约押替他掩饰了罪行,而使大卫的恶行被遮盖起来。因为上帝鉴察人在暗中所做的一切。

将这段经文比较第十二章有关先知拿单讲的比喻故事,就会发现比喻方式很类似。先知拿单是宫廷先知,而约押则是以色列最具影响力的军队统帅。他和大卫的亲近关系,从这件事可看出。

第1至3节,这里特别提起「洗璐雅的儿子约押」,这种用词有个用意,要表明此时约押扮演的角色,就是大卫的「外甥」,要向大卫进言的是「家事」,而不是国王和将军之间的国事。约押知道在没有人敢向大卫提起王位继承的问题,他决定想办法使大卫采取行动。大卫在国家大事的决断上很有魄力,但对家务事却往往显得非常懦弱。就像他对暗嫩所犯的罪行,只是「非常生气」,却没有惩罚他的行动。于是约押去找一个「提哥亚」聪明的妇人去见大卫王,这里所谓的「聪明」,意思是很会「说故事」、「讲比喻」,就像先知拿单一样。约押要这个妇女用穿丧服、不梳头这种特殊的打扮来引起大卫的注意。这种方式所要表达的意义,是这个寡妇一直没有亲人来迎娶她入门,照顾她(参考申命记二十五:5—10)。约押并且交代这妇人说「把我告诉你的话对王说」,他所说的话记载在第5至7节。

第4至8节,由于这个提哥亚的妇人是穿着守寡衣服,且是没有梳头发,这表示她一直生活在困苦当中。这个妇人请求大卫帮助她时,大卫没有拒绝她。从第5至7节的记载可清楚约押告诉这位妇女要对大卫说的话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a)她是个「穷寡妇」,丈夫已经死了,但儿子却没有耕种能力。(b)「其中一个杀死了另一个」,明显是杀人者会被判处死刑(参考出埃及记廿一:12)。而这女人的话很具隐喻,暗示着大卫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被杀了,而杀人的押沙龙必须判处死刑。(c)这妇人表示,若是依照摩西法律的规定,她将失去继承产业的最后希望。她说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全都依照法律规定去行,并不一定公道,也有可能因此而成为近亲继承她丈夫留下来的产业(参考民数记廿七:11)。即使是这样,也将造成近亲之间彼此争夺财产的结果。大卫听完了之后,决定要替这妇人处理这件家务事。其实约押要这妇人编造这则故事,主要是在暗示大卫,他若再不让押沙龙回宫,很可能造成王室内乱,大卫的儿子们会了要争夺王位而彼此残杀得更严重。而后来也证明约押的顾虑是事实,因为大卫的孩子们就是为了争夺王位,而彼此残杀。

第9至11节,这妇人又对大卫表示,这是她家里的事,不希望因此使国王受到无妄之灾。大卫表示他可以让妇人不必因为这件事而操心,他要这妇人安心离去。并且表示要庇护这妇人免受亲人、邻舍的骚扰。这妇人又进一步说,希望大卫「向上主」祈祷,意思是要大卫以上帝的名发誓,「免得报血仇的人继续杀戮」,这很清楚说明在大卫没有裁决之前,这件「报血仇」的行动还是会继续存在。因此,她担心连她「仅存的儿子也杀了」,这将会使她陷入生命的梦魇。大卫果真用上帝的名发誓。

第12至17节,大卫显然还听不懂这妇人想要述说的意义。因此,这妇人才会要求继续说明。而大卫真的也听不懂,所以同意这妇人的请求。这妇人就进一步说明她要讲的比喻,是直接对大卫说的,这样的态度显然很唐突。因为一个妇女要见国王,已经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如今却在讲述比喻之后,直接道出国王的问题,这必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她直接指出大卫应该可以让押沙龙回来,她的意思是:只要大卫王首肯,押沙龙就可以被接纳,重回王宫。这妇人主要在说明:若是国王没有特赦押沙龙,就算他回到耶路撒冷,也将会面临被逮捕而判处死刑的结果。因此,她要求大卫不要让押沙龙面临被杀的结局。她称赞「王像上帝的天使一样」,这句话也说明当时的人看待国王的角色,就是上帝所拣选的使者(参考但以理书四:17,罗马书十三:1—2)。他所代表的,是上帝的使者,为了是要带领人民敬拜上帝。因此,这些使者必定很有智慧才对。但大卫一听,就清楚这位妇人是受到别人指使才来说这故事。

第18至20节,大卫不是傻子,他一听这妇人所说的话,第一个感觉就是她所说的话,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再者,也不是发生在这妇人自己的身上,而是直指着大卫说的。因此,他要求这妇人必须很诚实回答是不是奉约押之托来的,而这妇人很坦白地回答说「是的」。这位妇人也强调约押之所以要她这样做,正是在表示约押关心大卫的家庭,想要替大卫「挽回」家庭的悲剧。她并不希望大卫因此而误会、生气。

第21至24节,大卫于是对约押说,同意他的意见,可以将「押沙龙带回来」耶路撒冷。而约押很高兴大卫听他的意见。其实,大卫应该是要问先知拿单才对,而不是问经常打仗的将军约押。因为约押所建议的事:让押沙龙回来,而这必定和国家王位的继承者有密切关系。大卫似乎忘记了自己就是被先知撒母耳所膏立的,他没有把国家大事先请教先知,正好在说明,他并不是将国家大事放在上帝的旨意中。约押照着大卫的命令去行,到基述去将押沙龙带回来耶路撒冷。不过,大卫拒绝让押沙龙住在王宫,而是住在自己的房子,这表示大卫并没有立即恢复押沙龙过去所担任的重要官职。这有可能是大卫想要观察一阵子,看宫廷中有甚么反应。也因为这样,押沙龙才「没有见王的面」之机会。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在暗示着王宫中已经有一股看不见的暗潮,就是大卫的儿子们对押沙龙回王宫任职的事,有相当不一样的意见,才使大卫对接见押沙龙的事有所保留。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4:25-14:33

注释:

23.第十四章25至33节:
这段经文述说大卫在很勉强之下,才又恢复了押沙龙在王宫的地位。但这也是经过约押的极力担保才有的结果。但这段经文也清楚说出押沙龙实在是不适合当以色列的领袖。即使他杀死了自己的兄长暗嫩,并不表示他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继承者。这里描述他就是一个骄傲、无理的人。不知道感恩,只会想到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善待为他说话的人――约押将军。这和大卫的特质完全相反。

第25至27节,作者在这里说押沙龙长得很「英俊」,甚至说押沙龙是帅到「没有一点缺点」。但这只是外表的美,并不是内心的美。作者用这种方式在讽刺押沙龙外,也同时在暗示,上帝所喜爱的君王是「遵从」他旨意的人(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五:22—23),上帝并不看人的外表,特别是在拣选上帝子民的领导者,更是如此(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六:7)。作者说押沙龙每年剪一次头发,而剪下来的头发重达两公斤,作者用这种笔法在形容押沙龙在以色列人民眼中,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因为旧约圣经时代,中东地带的人喜欢用长头发、胡须等来表示「尊严」、有「能力」。另外,长头发也含象徵性的意义,就是性能力很强。作者也在这里记载押沙龙的女儿塔玛长得「非常美丽」。

第28至30节,虽然押沙龙已经被约押从基述带回来耶路撒冷城内,但大卫就是不愿意接见他。因此,他派人去请约押向大卫说情,但约押总是不给押沙龙有面子,拒绝接受押沙龙的请求去向大卫说项。约押之所以不愿意听从押沙龙的请托,很可能是跟王宫内部的斗争有密切关系。他希望保有一个自由空间,以便往后容易行事。但押沙龙却是个很残忍的人,他无法忍受约押没接纳他的请求去向大卫说项,于是派人去将约押的「田园」给放火烧掉。这种作法只会爲他竖立更多的仇敌,对他想要获得王位的路,徒增许多无谓的阻碍,对他一心一意想要获得王位之事并没有帮助。这也是为甚么后来约押听说押沙龙因为头发太长,挂吊在树上时,特地拿枪矛去将他杀了之因(参考十八:14)。

第31至32节,约押知道此事之后,相当愤怒,因此直接去押沙龙的家问他为何放火烧毁他的「田园」。而押沙龙回答约押的话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他并不感谢约押设法让他回到耶路撒冷城居住。因为他虽然回来居住了两年,但连想要进王宫去见自己的父亲大卫一面都无法如心所愿。二是他说「如果我有罪,就让王处死我好了」,这句话已经清楚表示出他仍然不认为杀死暗嫩是一件错事,心中毫无悔意。换句话说,他不但没有感谢约押,反而还对约押将他带回耶路撒冷城来这件事感到失望、不高兴。

第33节,约押既然不是主动去替押沙龙说项,因此,他唯有的就是依照押沙龙要他传递的话,去跟大卫说,由大卫决定。而大卫因此接见了押沙龙,并且用「亲吻」押沙龙表示宽恕押沙龙,与他和好。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5:1-15:12

注释:

1.第十五章:
就像前面已经提起过的,大卫犯罪之后,他的家就发生了连串风暴,而这些都与大卫犯罪的事件有密切关系。约押是大卫的外甥,但也是大卫手下大将,且知道大卫设计害死乌利亚事件。因此,在约押心目中,大卫已经不是一位值得尊敬、畏惧的国王。约押设计使杀害了兄长暗嫩的押沙龙,从基述回到京城耶路撒冷,并且替他向大卫请求,使他能与大卫王见面。但押沙龙显然并不因此感谢约押的保荐,也没有因杀害兄长暗嫩而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回到京城耶路撒冷后,积极进行争夺王位的计划。他当时会谋害长兄暗嫩,也是为了藉此获取继承王位的优先权。这正好说明了大卫多妻所带来的恶果。因为妻子多,儿女众多,大家都想要争夺更多的利益,才会发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宫廷事件。摩西法律就有教导说「王不可有许多后妃,免得被诱惑离弃上主」(参考申命记十七:17a句)。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就是记载押沙龙设计夺取王位的经过,以及大卫为了要保命,逃离王宫的记事。

2.第十五章1至12节:
可能由于连年战事不断的关系,导致大卫疏忽了民政事务,但大卫的众多儿子们并没有替他分担这些国家事务,而才被宽恕回来的押沙龙,还看准了大卫这个缺失想趁机打击;他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犯错,获得父亲大卫的宽恕、接纳,而愿意好好协助父亲大卫料理国政,将功赎罪。相反的,他利用这机会为大卫制造更多民怨,以争取自己在以色列人民中的美好声誉,为夺取王位作准备,这正好也为大卫王朝末期国政、家事变乱留下了一记伏笔。

第1至4节,从第1节来看,大卫似乎已经恢复了他的官职,因此他可以拥有「一辆战车和许多马匹」、「派五十个护卫为他开路」,表示他具有王储的角色或身份。他故意利用人最多的时候出现在耶路撒冷「城门口」、并且热心地替民众解决纠纷,以提高他在民间的地位和声望。他也利用机会挑拨民众对大卫重南轻北的怨恨,而且还故意加上这句「可惜王没有派人来听你的诉讼」,和「多么希望我是个法官」,这两句话表示如果他来掌王权,一定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在暗示着他会比大卫更好,因为他可以给人民一个公道、公正的司法。这种话,其实也在暗示着:因为父亲大卫的放纵,没有让暗嫩强暴妹妹塔玛的事,受到应得的审判。所以押沙龙私自惩罚暗嫩——给予死刑,就是要为妹妹塔玛讨回一个「公正的审判」。

第5至6节,这两节更可看出押沙龙为了要夺取王位,用极柔软的身段,不但拒绝人民向他伏拜,并且「亲吻」人民,让以色列人民有个错觉,认为他是个亲民、爱民的最佳君王人选。

第7至8节,这里说「四年后」,意思是指过了一段适当的时间。但希伯来文圣经是用「四十年」。若是这样,押沙龙就至少已经三十多岁以上,而这时的大卫,应该也有七十多岁了。因大卫是三十岁时在希伯仑登基为以色列的王,他统治以色列共计有四十年(参考五:4)。这样,押沙龙这些动作很可能是发生在大卫执政的最后十年左右。押沙龙藉着想去「希伯仑」还他向上帝所许的「愿」,请求父亲大卫让他去。他会想去希伯仑,很可能是因为当大卫将首都迁往耶路撒冷时,希伯仑的人民相当不满意,因为大卫是在希伯仑被犹大人膏立为王(参考二:4),后来北部以色列人也是来希伯仑膏他为王(参考五:3)。结果大卫却是在攻下了耶路撒冷之后,就离开希伯仑。因此,这多少跟希伯仑人心中不满的情绪有关。这样,他可以将希伯仑当作夺取王位的基地,万一夺权计画失败,大卫想要捉拿他,希伯仑人或许也会支持他,或让他有足够时间逃离。

第9至10节,大卫怎么想没有想到,押沙龙是个狡猾的儿子,其实,在他谋害兄长暗嫩的事件上,应该就可看到他的这种诡计。大卫不防,允许他去希伯仑。而押沙龙就利用这次到希伯仑的机会,另派密使去各支派串连背叛大卫,拥护他在希伯仑当王。

	第11至12节,押沙龙也从耶路撒冷带了两百个不知内情的跟随者,以及大卫的顾问「亚希多弗」一起到希伯仑去,就这样,押沙龙的声势大涨,依附者越来越多。「亚希多弗」,是大卫的「亲家公」,他是拔示芭的祖父(参考十一:3、廿三:34),他为甚么要参与这项政变?是否也被押沙龙欺骗而跟着去?或是他也是押沙龙参与政变的献策者之一?并没有资料可参考。但他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策士。但也因为他的献策,使大卫感到相当懊恼和难过。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5:13-15:37

注释:

3.第十五章13至37节:
从这段经文直到第十六章,是在描述大卫带着身边重臣、随从、随扈等人逃离王宫,也从这里可看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讨厌大卫,因为他在以色列民间仍享有极大的荣誉,所谓「患难见真情」,可从大卫落难时的处境看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大卫逃难出城时,连「约柜」也一起抬走。而约柜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表示着上帝的同在。因此,这也说明了大卫虽然逃离耶路撒冷,但上帝并没有离开他。

第13至16节,大卫一直住在深宫中,因此并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也没听到奇异的号角声响,因此,当有「使者」知道这件事,特地来向他报信,说人民的心都向押沙龙了。这应该是件非常严重的讯号,必定让大卫震惊,甚至措手不及。当大卫知道押沙龙既然胆敢设计杀害兄长暗嫩,也不会对其他的弟弟手软,或是会存有任何亲情之心。因此,他要所有的臣仆立即跟他离开王宫,以免遭到无故杀害。他「只留下十个妃嫔看守王宫」,其余的臣仆、家人都跟随着大卫,这也表示宫中的臣仆对大卫依旧忠实,没有跟随押沙龙叛乱起舞。从这里也可看出宫廷内臣对于押沙龙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完全认同,否则这些大臣一定会倒戈,拒绝跟随大卫出宫。

第17至18节,这里提到「城郊最后一座房子」,这可能是防守耶路撒冷边防的军营要寨,因而大卫才会在出城之前,利用此地进行一次校阅。这对大卫来说很重要,他可以掌握身边忠实于他的部队数量,特别是他身边的这些侍卫都是外籍佣兵,因侍卫长就是「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参考八:18),他负责大卫身边的侍卫工作。有「六百个从迦特城来」的非利士人跟随在大卫身边,这些人就是大卫身边的侍卫。大卫会用外籍兵团的当贴身侍卫,也算是一种创举,因为他们不容易受到当地政治局势转变的影响,此时刚好派上用场。大卫让这些身边的侍卫从他面前过去,像进行一场「阅兵」仪式,可说是非常重要,可强化这些人对他的忠诚。

    第19至20节,这些非利士人侍卫队领袖是「以太」,大卫他带着部下回去留在新王那里,其实,大卫这句话就是在测试他们是否还忠心于他。若是忠实,即使人数不多,也足以成为一股强大势力。若不是,就算拥有万计兵马也是枉然。原因是佣兵只会在意粮饷、待遇多寡?因为佣兵打仗,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是将之当作生活和工作的一部份。现在大卫告诉以太,他连自己要「到哪里去」都不知道。原因是押沙龙的叛变是在毫无预警之下发生,让他措手不及。大卫这种说词,也在表示自己的无奈,同时也在暗示着他可能有财力上的困境,跟随他的侍卫兵团可能会有拿不到佣金的结果。

    第21至23节,但以太和其他六百名迦特侍卫兵用发誓的方式,来表示坚持要跟随大卫。「是生是死」他们都愿意「跟随」,这是非常难得的态度。大卫在知道这些侍卫兵团的决心之后,就不再怀疑他们,带着他们和他们的「眷属」远离耶路撒冷城。当人民看见大卫离开时,已经知道发生了政变,这时「人民都放声大哭」,可见还是有很多民众支持着大卫。

「汲沦溪」,这是位于耶路撒冷城的东面,除了雨季外,其余时间都是干涸的状况。因此,大卫他们可以顺利走过这条溪,过了此溪,就是橄榄山。而且更重要的,即使押沙龙要追杀过来,刚好在耶路撒冷和橄榄山之间,有个汲沦溪这个山谷隔阂着,无论哪方要用兵,都需要花一些时间。对大卫来说,他需要重整军伍,计划攻击的用兵策略,因此,来到橄榄山,可给自己有个缓冲时间和空间。然后,从这里走往耶利哥大道,朝向东北方的巴户琳(参考十六:5),就可以直通约旦河谷。

第24至29节,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因为连「撒督祭司」,和「抬约柜的利未人也跟他」,他们是将约柜抬出来跟着大卫走,这说明了大卫并没有忘记需要上帝的带领。因为约柜表明了上帝的同在。只要有上帝同在,即使在苦难中也会得到力量支撑下去。而约柜也是凝聚以色列人民心灵的最大力量。约柜和大卫在一起,也说明了大卫有上帝的同在。这样,即使押沙龙获得了政权,却失去了人民心灵力量的支撑,取得了政权,也不会有安定的心灵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大卫的看法和祭司们很不一样,也显示出大卫在信仰上有很明确的认识——有约柜,并不表示有上帝同在。若不是上帝所喜欢,即使有约柜,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因此,他下令要把约柜抬回耶路撒冷去。大卫说愿意随着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不是用约柜当作工具,作「挟持」上帝旨意之利器。其实,大卫要祭司们回去,显然是有特别的用意,不仅是要他们继续扮演着祭司的角色,甚至还有要他们当「线民」的用意。因此,这里说「你不是先见吗」,这句话并不是说他们是「先知」,而是说这些祭司在执行祭司职务时,会更清楚整个耶路撒冷的实况。这样,他们可以将所得到的消息传去给大卫。因此,他给祭司们一个会合见面的地点——旷野的渡口,这是在吉甲附近约旦河边的渡口。就这样,撒督和亚比亚他这两位大祭司接受大卫的命令,就带利未人将约柜扛回耶路撒冷城。

第30至31节,「橄榄山」,这是过了汲沦溪之后,可遥望耶路撒冷城的一座山丘,大约海拔八百公尺的小山。这个山会取名「橄榄山」,顾名思义就是该山是整片山丘都种植橄榄树,里面有个园子称为「客西马尼园」(参考马可福音十四:32)。现在大卫来到此山,可能想要先隐藏,躲过此次的叛乱风波。他用「蒙着头」这种方式表达心中的羞愧、难过之意(参考耶利米书十四:3—4),也用「光着脚」,表示卑微、悲伤、凄惨之意(参考以赛亚书二十:2、4,以西结书廿四:17),而所有跟随者也像他一样的光着脚,蒙头哭泣走上山。当他知道身边的顾问「亚希多弗」也加入了押沙龙的叛变阵营后,必定是非常悲伤,因为亚希多弗确实是个很棒的谋士(参考十六:23),因此只能祈求上帝不要让亚希多弗的计谋得逞。

第32至37节,这里说亚基人「户筛」,是大卫忠实的朋友,他也是大卫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参考十五:37)。在历代志上第廿七章33节说他是大卫的「亲信」,是大卫身边重要的参谋。他用撕裂衣服,头蒙灰尘,这种非常悲伤的样式来迎接大卫。大卫确实是个很聪明的领导者,他要户筛回去耶路撒冷宫廷内,和两位大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合作,提供情报,这样大卫就能清楚掌握押沙龙的动态,也可以把亚希多弗可能会造成的伤害给化解掉,并且让押沙龙误以为大卫身边的忠臣都归向他、效忠他。这样,大卫差遣回去的除了大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现在又有要臣户筛,很容易造成押沙龙的错觉。这样,军事领袖约押,以及大卫身边的侍卫兵团愿意跟随大卫,而宗教领袖撒督和亚比亚他也支持大卫,再加上优秀的参谋户筛也是全力的支持者,就可以看出押沙龙似乎已经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其实,真正有影响人民力量的这些代表者,却都在大卫身边,这是大卫成功的地方。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6:1-16:14

注释:

5.第十六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说大卫遇到了前扫罗家的仆人洗巴,以及扫罗的亲属示每。洗巴上次被大卫给下令必须继续照顾扫罗的孙子-约拿单那瘸腿的儿子米非波设。不过,他显然对大卫这样的处理方式怀恨在心。但他有正确的判断力,认为大卫会重掌政权。而示每的举动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的性格;他遇到大卫后,一直沿路骂大卫,会这样的态度,是他以为大卫王朝即将消失,因此,出来咒骂大卫,当众诅咒、羞辱他。

第1至2节,「洗巴」,是扫罗家的仆人。大卫命令他必须照顾米非波设(参考九:9—10)。而「米非波设」,这是大卫生死之交的朋友约拿单的儿子。现在洗巴带来一大堆补给品要献给大卫,这些补品包括有「两百个饼,一百串葡萄干,一百挂夏天的水果,和一皮袋酒」,这些对大卫来说,可说是逃难时相当重要的补给品。但问题是为甚么是洗巴拿来,而不是米非波设带过来?即使他瘸腿,也可以骑驴或骡。洗巴很清楚政治实况,他不是为米非波设带这些补给物品去,而是自己准备,可见心机很深。因为他根本就瞧不起米非波设。因此,当大卫听到洗巴说有一头驴是要给大卫骑的时候,一定感到相当窝心。加上其它食物都是为了他和跟随者准备的,必定让大卫更加感动。

第3至4节,大卫随即问起米非波设「在哪里」?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他也跟着出宫,大卫一定会让他留下来,因为跛脚的他,可能会影响到大卫和跟随者的逃走速度。但没有表态,反而更会引起大卫的猜忌。而洗巴刚好抓到了这个机会,就乱说米非波设没有跟着来,是因为他想以色列人会重新立他为国王。其实这是洗巴造的谣,并不是真的。因为当大卫获得北部支派长老膏立为王时,就已经清楚说明了扫罗王朝结束,这点是非常清楚的。因此,米非波设应该不会有可以继承王位的想法。但大卫正在逃难中,也缺乏冷静思考的空间,因此,当洗巴奏了米非波设的「叛乱」意图后,大卫随即决定没收了米非波设的财产,并且将之赏给洗巴。其实,也可以这样了解:现在大卫作这样的处置,等于没有处置一样。因为若是押沙龙决定没收米非波设的财产,洗巴也可能一分钱都得不到。而洗巴对大卫给他这样的犒赏当然相当高兴。但这也可说是不义之财,这种财富对人的生命并没有利益(参考箴言二十:21、廿一:6)。

6.第十六章15至14节:
这段经文记载大卫在逃难中所遇到的第二个人,就是示每;他是扫罗的亲属,看见大卫就一直沿路骂他。这确实是件不愉快的相遇,示每的举动正好跟洗巴完全相反。洗巴判断大卫还是有重取政权的实力,而示每则是认为大卫王朝即将消失,因此,出来咒骂大卫,当众诅咒、羞辱他。

第5至8节,大卫到「巴户琳」的时候,遇到扫罗的一个亲属,是基拉的儿子示每」,他出来见大卫,但并不是出来迎接,而是逮住这次的机会出来羞辱大卫和他的跟随者,因此,才会「一面走一面咒骂大卫」。而且他不但是骂,还对大卫和他的臣仆「扔石头」,这可真的是恨大卫到极点,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动作。其实,示每是看准了大卫落难,也可说他是打落水狗。示每对大卫的恨从这里可看出来,他不但说大卫「抢了扫罗的王国」,并且认为押沙龙起来窜夺王位,就是上帝的旨意,要惩罚大卫,这种说法可是刺痛了大卫的心。

第9至10节,「亚比筛」一直是大卫身边的重要武官干部(参考廿三:18—19),很有勇气,不畏惧强敌当前(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六:6)。他要求大卫让他将示每斩首,以示惩罚之意。但大卫却隐忍下来,他阻止了亚比筛的举动。

第11至12节,这两节看出大卫的胸襟,他向亚比筛和所有臣仆表示:示每的反应也有可能是出自上帝旨意,只是他不敢确定。但他深信上帝会赐福给他,且代替示每的咒骂。

第13至14节,示每并没有因为大卫的忍耐而罢休,而是继续跟着大卫「一面走一面咒骂」。他会这样做,主要是想让民众看到大卫被羞辱,用此种方式来影响跟随大卫的官兵、臣仆、民众会因此而离弃大卫。不仅如此,他还对大卫「扔石头和泥土」,这时候的大卫可是需要相当大的决心来「忍」,才有办法不动怒。难怪后来大卫在晚年时,都无法忘怀此事,而要求所罗门处死示每。在第14节说大卫「到达约旦河」,这里应该是大卫和祭司撒督、亚比亚他,以及户筛等人约定好要互通情报之地——旷野的渡口(参考十五:28)。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6:15-16:23

注释:

7.第十六章15至23节:
从第十六章15节开始直到第十七章14节止,这段经文就是在描述一个从大卫身边叛变的顾问亚希多弗,和一直忠心于大卫的身边亲信户筛,他们二人之间的「斗智」经过。作者最后补上了一句押沙龙的话,说:「户筛的建议比亚希多弗的好。」就这样说明大卫将会再次回到耶路撒冷重掌王权,而押沙龙最后则是打败仗而死。

这段经文主要在说明亚希多弗如何帮助押沙龙,让以色列人民中知道,押沙龙确实是已经取代了大卫的王权。而他的建议是用当时中东地带普遍流行的方式,就是将前代王朝的宫女接收成为自己的妃嫔,而这在以色列人民的信仰中,看成是一种乱伦的行为。

第15至17节,户筛看见押沙龙跟拥护他的随从进入耶路撒冷时,就赶紧出去迎接,并用很虚假的话奉承押沙龙。而押沙龙是一见面就用很讽刺的话语问他说,为甚么不再对大卫忠诚了,意思是指户筛为甚么背弃了大卫。

第18至19节,这是户筛回答押沙龙的话。户筛说他之所以会留下来,是因为他「忠于那位被上主、人民,和所有以色列人拣选的人」,这句话听在押沙龙的耳朵一定很感动会信以为真。户筛是故意作态表示全力支持押沙龙,其实,他真实的目的是要获取情报,是对老主人大卫效忠。

第20至21节,押沙龙想要了解他继承王位之后,应该做些甚么事?他问亚希多弗的意见。亚希多弗建议押沙龙去跟父亲大卫的妃嫔「睡觉」,这是当时中东地带的惯例,表示继承了前朝所留下来所有权,而妻妾表示全部权利(参考三:7,列王纪上二:22)。亚希多弗会这样的建议,其实就是要让押沙龙跟父亲大卫完全断绝父子关系,这是非常残忍的建议。但这样的建议,已经破坏了原本摩西法律对以色列人民的教导。也可这样说,押沙龙是拥有了政权,却破坏了宗教信仰的规律。这种伤害比夺得政权、拥有政权,对以色列人民造成的伤害还要严重。

第22至23节,果然,押沙龙听从亚希多弗的建议,就在众目睽睽下于王宫的阳台上和大卫的妃嫔同床,这不仅是在羞辱自己的父亲,也等于是宣告他和大卫之间已经完全断绝了。作者有意说明一件重要的信仰认知:当人自以为很聪明时,在上帝看来可能是愚笨的;相对的,当人忠实于上帝的话语,在人看来可能是愚蠢的,但在上帝眼中,那是聪明的抉择。过去大家都认为亚希多弗是很有能力、很聪明的好幕僚,因为过去在大卫王朝的时代,亚希多弗曾是朝廷中备受尊崇,现在他是受到押沙龙的倚重。但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的自以为聪明可能就是愚笨。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7:1-17:14

注释:

8.第十七章:
这章可分成三个部份,第一:亚希多弗再次向押沙龙提出意见,主要目的是要「斩草除根」,务必将大卫的部队给予铲除,这样才能使押沙龙确保王位。不过因为押沙龙对这样的意见有所存疑,因此转问户筛的看法,而这就给户筛找到机会,让亚希多弗的计谋没有成功。由于户筛提出不同的观点且相当具有说服力,因此押沙龙和他的臣仆决定接纳户筛的策略,亚希多弗因此感到相当的挫折,并且自认已经在押沙龙的宫廷里失宠,且可能因此让大卫得到重回耶路撒冷掌权的机会,会造成自己生命的危险,于是自杀身亡。第二,就是描述户筛如何取得押沙龙的接纳后,赶紧要将这个情报传送给大卫知道,在这传送过程中,获得一个家庭的协助,信差才得以脱离被逮捕的险境,并因而使大卫和跟随者,有机会越过约旦河,逃过一劫。三是描述大卫还是获得民间人士冒着生命的危险,大力支持。这整个过程都在说明上帝确实在这事件中伸出援手救助大卫。

9.第十七章1至14节,
这段经文描写押沙龙身边的两名策士——亚希多弗和户筛,他们对于出兵征伐大卫有了不同的意见。结果户筛的策略被押沙龙和他的臣仆采纳,主要原因是上帝介入了这项计谋中。上帝透过户筛的献策,瓦解押沙龙叛变,使大卫重回耶路撒冷掌权带领以色列人民。

第1至4节,亚希多弗主动提出他的看法,认为要趁着大卫现在正在逃亡,若能赶紧追缉效果最好,也最容易得手。他甚至表示只要将大卫杀死,押沙龙就可以更名正言顺地统治以色列。亚希多弗请求押沙龙给他「一万两千人」,趁着大卫逃亡时的疲惫心态,他要亲自带队去追杀大卫。「押沙龙和长老们」,这句话已经说明了押沙龙确实有取得以色列民间的支持。而他和长老们共同的看法,认为亚希多弗的意见可行。

第5至6节,押沙龙想要「听听」户筛的意见。而这和第14节所说的「上主决议不让亚希多弗的好主意被采纳」,正好说出押沙龙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和上帝介入这个事件有关。

第7至10节,「亚希多弗这次主意不好」,这是户筛提出的回应,接着他说明不好的原因,他提醒押沙龙注意,他的父亲大卫和他的部下都是骁勇善战的战士,特别是大卫,他是个非常机警的人,「晚间不跟部队一起住宿」,这句话是户筛要强调大卫的防卫和警觉性相当高的一种说词。若是要讨伐大卫,最好是小心为妙。户筛特别提醒押沙龙一件事,就是大卫在军事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在以色列人民中被视为「英雄」,户筛的这些说词,确实是有根据,而不是夸张之词,也因此,动摇了押沙龙和其他臣仆的心意。因为他们都知道户筛所说的都是不争的事实。

第11至14节,户筛提出他另一种别于亚希多弗的建议案:他要押沙龙亲自带兵。二是他要押沙龙集合全以色列的部队出去讨伐。让所出动的兵力是「多得像海滩上的沙一样」,是多到无法计算。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以色列部队现在可能都在押沙龙控制之下了。二是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倾巢而出。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押沙龙以为这样大卫就无处可逃,上次扫罗为了缉捕大卫,是带出三千精锐部队(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六:2),现在户筛建议的是全国部队都倾巢而出。

其实,户筛这样的建议,是非常诡诈的计谋。因为即使押沙龙已经掌控了全国部队的权力,但真要集结起来,也需要一些时间才有办法,而时间对大卫避难是最重要的契机,要是由亚希多弗带领一万两千兵员,是随即就可以出发,这就是在第1节亚希多弗对大卫所建言的「今晚」之意。因此,户筛这建议,显然是要帮助大卫有充裕的时间得以逃逸。结果押沙龙和他的臣仆听了户筛的建议之后,认为他的建议比较好,其实这是上帝介入在这项计谋中,为的是要「降祸在押沙龙身上」,意思是指上帝将藉着这次的军事行动,瓦解押沙龙叛乱的事。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7:15-17:29

注释:

10.第十七章15至29节:
当户筛的计谋取代了亚希多弗之后,他在宫廷中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他知道大卫采用他的意见,随即差密使去通报大卫知悉,好让大卫先躲过押沙龙的追杀,同时也等于是将此计而诱使押沙龙离开耶路撒冷城,这一点才是整个计谋的重点。再者,这段经文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信仰告白:战争并不在于兵员多少,武器多寡,重要的是有无上帝的帮助?大卫这一边虽然人单力薄,但却有上帝感动民众主动提供补给品,这说明了以色列民众依旧支持他,在最危急的时刻,都愿意帮助他。

第15至16节,就如同大卫要户筛回到宫廷,继续他原先在宫廷的谋士角色,但主要目的是要成为大卫的「眼线」,将押沙龙的一举一动通报大卫知悉(参考十五:34)。依照上次大卫交代他的,将所知道的情报转告给两位耶路撒冷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参考十五:35)。户筛就照着指示做了。他同时建议给大卫,要他赶紧带兵和所有随从、家眷都到约旦河东边去避难,这样,大卫和所有跟随者「才不至于被消灭」。因为押沙龙要集结全国大军,尚且需要一段时间,而这为大卫争取渡过约旦河避难的时间。

第17至20节,依照第十五章36节的记载,撒督的儿子亚希玛斯和亚比亚他的儿子约拿单,就是负责担任信差,跑腿传递消息给大卫。但他们两人可能因为形迹可疑,终于被人发现而通报给押沙龙,押沙龙特地派去搜查,他们赶紧躲藏在「巴户琳」一口人家的井里。这户人家愿意收留,且将他们两人隐藏起来,而且协助藏匿这两位信差的,不只是先生,而是连妻子也参与有份,且很聪明地用麦子撒在井盖上,好掩遮藏匿的地方。果然这方式奏效。押沙龙派去搜查的人,最后只好无功而返。

第21至22节,这两位信差赶紧将所得到的消息传递给大卫。他们同时建议大卫「赶快渡河」,这是依照户筛提出的建议。这里说是「亚希多弗筹谋追击王」,这是指此追击大卫的计谋是亚希多弗提出来的。但押沙龙采用的却是户筛的策略。大卫不敢怠慢,赶紧带领侍卫军队和所有跟随的家眷、臣仆都渡过约旦河,且是连夜行动,显示情况危急。

第23节,当亚希多弗因为这件计谋没有被采纳,就回故乡「基罗城」(参考十五:12)去自杀。他先将死后的事办理好才自杀,可看出他是个思路相当细腻的人。他知道当沙龙没有采用他的策略,而用户筛,他就知道押沙龙必会失败。因此,若是大卫班师回朝,重掌政权,他必死无疑,因为这等于是叛国罪。再者当押沙龙听了他的意见之后,又去询问户筛,那也表示他在押沙龙的阵营中已经「失势」。就算此次出征讨伐成功,只会让户筛在押沙龙面前更受重视且重用,而他更可能在斗争中被羞辱得更多。

第24至26节,「玛哈念」是约旦河东岸的一个市集城市,也是重要大城,现在大卫逃难来此城,以避免被押沙龙追杀。而当押沙龙听到大卫已经渡过约旦河,他毫不犹豫地就率领大军渡河。

第25节可说是一份简略的族谱。作者用这份族谱在这里,是有用意要说明同样在大卫家族内部,因为同父异母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甚至有对立的现象,就像押沙龙杀死暗嫩的事件。

现在是两军分别扎营;押沙龙和他的部队在「基列」扎营。而大卫则是在玛哈念。

第27至29节,作者要强调一个重点:无论大卫在哪里,都会遇到支持他的人。相对的,押沙龙并不一定是如此,巴户琳的女人隐藏大卫的信差就是个例子。这很清楚表示出押沙龙的叛变,并不被以色列人民所支持。

亚扪族的「拉巴人朔比」是欢迎大卫的三位代表之一。他很可能就是第十章1节所记载拿辖王的儿子哈嫩的兄弟。亚扪人曾经羞辱大卫的特使,后来被大卫派兵攻打,且投降于大卫统治之下(参考十二:26—31),他们并没有利用大卫落魄逃难之际,宣告独立他去,相反的,是提供各种丰富的食物给大卫和他的跟随者。

「罗・底巴人亚米利的儿子玛吉」,他曾帮助过大卫挚友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参考九:4)。他应该是个富有的财主,对受难者都会伸手救助。

「基列的罗基琳人巴西莱」,第十九章31节说他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很富有,后来大卫要大大犒赏他,他婉谢了。

以上这三个人提供食物和补给品给大卫和跟随者,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因为若是押沙龙讨伐大卫得胜,他们一定会有生命危险,且会遇到抄家灭族的威胁。但他们敢这样公然支持大卫,也是在表明他们对大卫的忠心。而且他们提供的,是非常重要的军粮,对大卫来说,若是没有这些补给品,大卫和他的跟从者不用押沙龙来追缉,就会自告投降。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8:1-18:18

注释:

11.第十八章:
这章是记载大卫和押沙龙父子之间一场武力对决,描述押沙龙整军出发想要消灭他父亲大卫的势力。但结果不但没有因为拥有庞大军伍而获胜,相反的,连自己也在战役中死亡。另一方面,从这章也可看到大卫在亲情上有软弱的一面,首先是长子暗嫩强暴妹妹塔玛,大卫没有让他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后来押沙龙杀死哥哥暗嫩,大卫让他逍遥法外。然后押沙龙叛变、窜夺王位,大卫却还要所有部下将领,不得杀害这个背逆他的儿子。大卫这样的态度,想要维护军纪、司法的公义是很困难的。因为国王的儿子不守法也可安然无事,人民就会跟着有样学样。

12.第十八章1至18节:
这段经文是描述约押率领大卫的护卫军队去对抗押沙龙的以色列军队,结果以色列军队是惨败,但许多看见押沙龙落难卡在树枝上的人,都不敢杀死押沙龙,后来是约押看不下去,亲自带随从去收拾押沙龙,才结束这场叛乱、窜夺王位的事件。单从这章的记事来看,记载这场战争的经过是非常简略,因为重点并不在于战争的过程,而是在押沙龙的死。因此,有关押沙龙死亡的经过,描写得非常清楚。

第1至2节,大卫身边的护卫军已经从原本六百人,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人和一百人」。大卫将之分成「一千人和一百人为单位的队伍」,然后「每单位有军官指挥」带领。更重要的,他将这些护卫军分别由三位忠心的将领带领,这三人就是「约押」和「亚比筛」,他们是兄弟,都是洗璐雅的孩子,是大卫的外甥。另一位「以太」,他是大卫侍卫队领袖。

第3至5节,在这段经文中,很清楚看见大卫很想亲自带军上阵,但这些将领不同意,原因是他们认为万一此役失败,大卫还有后退之路,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第5节,大卫一再交代这三位将领,千万不要杀害押沙龙。这些将领知道,万一面对押沙龙,大卫可能出不了手,反而被押沙龙杀害。因为这些将领的阻止,大卫只好顺从这些将领的建议不亲自出征,但交代他们和所有兵士不要杀害押沙龙。

第6至8节,大卫军队的总指挥官是约押,而以色列军队则是由押沙龙亲自率领。结果以色列军队惨败,作者只简单描述以色列军队是「死伤惨重」,有「两万人阵亡」,这是非常严重的惨败。逃亡躲入丛林的死亡人数不在少数。可见实际死亡人数更多。

第9至10节,在溃败而逃入丛林里去躲藏的以色列官兵中,就包括了押沙龙在内。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26节就曾描述押沙龙的长相,有着浓厚且长的头发,这里就说他的头发刚好「被树枝缠住」,而押沙龙的坐骑——骡,却逃跑他去,押沙龙因长发缠在树上无法解下来,就这样被挂吊在树上。约押的一个部属发现了押沙龙,但他不敢杀死押沙龙,而赶紧跑去告诉约押。

第11至13节,约押听到之后,随即想用犒赏方式,要通报的兵士去杀害押沙龙,但因为有大卫的命令,没有任何兵士敢违抗,他们都怕大卫追究责任。这位兵士对约押说「王一定知道,甚么事都瞒不过他」,这句话已经说明大卫统治之下的军纪相当严格。再者,也有可能因为大卫在自己的军营中也藏有眼线。

第14至17节,约押带着十个随从士兵跟着他去将吊挂在树上的押沙龙给杀了。然后将押沙龙给埋了,接着约押命令吹停止攻击号,然后率领全军返回阵营。

第18节,这节说押沙龙「没有儿子」。但在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27节记载,说押沙龙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为甚么有这样的差异?这有一个可能,就是押沙龙的这些孩子都早已夭折,因此,虽然说有「三个儿子」,却没有记录名字,唯有的是女儿名叫「塔玛」。这里也说押沙龙生前就有为自己在「王谷」立了一个碑,可惜并没有说明此碑写着是甚么。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8:19-18:33

注释:

13.第十八章19至33节:
这段经文描述押沙龙的死讯传到大卫那儿的经过。也从这段过程中可以看到大卫内心世界的矛盾。这段经文同时让我们知道,真正了解大卫的人,就是约押,他可说是长期跟随在大卫身边,对大卫和他的家庭状况相当熟悉。可能也是因为这缘故,大卫在老迈之前,还特地交代继承王位的所罗门,一定要将约押除掉。

第19至23节,这段经文记载大卫的军队打败以色列军队,特别是杀死押沙龙之后,这几位带队官都想赶紧回去报战胜的好消息,唯独约押坚持反对立场,他要一位古实奴隶回去通报,但因为「撒督的儿子亚希玛斯」,坚持要将这消息亲自回报给大卫知道,约押只好同意他回去通报。原因是约押很清楚大卫的为人和心境,押沙龙死的这种战报带回去,绝对不会得到大卫的奖赏,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他认为应该延迟几天才回去通报即可。

第24至28节,大卫因为没有亲自出征,他一直守卫着城墙,等候战报。终于发现有人跑回来,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一定是报好消息,意思是指打败了以色列军队。果然是好消息,大卫的军队打败了以色列军队。

第29至33节,但他所关心的更是他儿子押沙龙的生死,虽然他们都没有正面回答「死了」,但大卫一听就知道押沙龙也死了,就难过痛哭起来。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9:1-19:14

注释:

14.第十九章:
这章可分成三部份来看,一是第1至14节,这段经文描述约押劝大卫要振作起来,并且回耶路撒冷王宫去重掌政权、料理国政。二是第15至39节,记载在大卫回朝的途中来迎接他的人,在这些人当中,有过去看他逃难时,羞辱他的示每,也有冒着生命危险提供救助物资给他的人,大卫都对他们都有不同的回应。三是第40至43节,这段经文说犹大支派的人和北部以色列族群之间的不愉快。这段记事也为往后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接掌政权之后,北部决定分裂他去之因留下一记重要的伏笔。

15.第十九章1至14节:
战事已经结束,大卫显然还在为儿子押沙龙的死哀伤,这看在约押眼中很不是滋味。他敦促大卫必须赶紧回宫去料理国政。过去拥护押沙龙的城镇也开始议论这件事,希望能赶紧看到大卫回朝廷,否则外患必定会随之而来。其实,大卫并不是不想回去,他有许多打算,其中之一,就是要想办法解除约押的总司令位置,这是他回去之前要深思熟虑的事。

第1至4节,原本打胜仗是件高兴的国家大事,但大家却发现大卫在为押沙龙的死而哀伤到极点。也因此没有人感欢喜快乐,大家都静悄悄地有如打败仗的军队一样,不敢吭声。

第5至8节,这段经文是有人将大卫的情景告诉约押,于是约押去见大卫,并且跟他说出两个重点:一是大卫有明显错误,大家卖命救了他,和他的家庭、宫廷所有跟他出来的人,包括眷属。但大卫连一点感恩的心也没有,却是一再地怀念那背叛他、想杀害他的儿子押沙龙。二是他警告大卫,若不马上去安抚所有官兵,等到隔天,这些为他卖命作战的官兵都将会离他而去,那时更大的灾难就会跟着来到。但约押的警告,显然对大卫造成内心的伤害,加上大卫原本就对约押违抗命令感到相当不满,这从第13节记载大卫任命亚玛撒取代约押,担任元帅之职,就可看出端倪。虽然不高兴约押的警告,大卫还是听了下去,于是停止悲伤,开始出来准备视事。

第9至10节,当押沙龙带领全以色列军队打败仗之后,整个以色列国境内确实是乱成一团,谣言甚多,或是坊间传言的话甚多,他们再次看到大卫的「雄风」依旧。如今押沙龙被杀,群龙无首,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回应大卫打胜仗的事,而在民间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对一个社会的安定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原本认为押沙龙应该会打胜仗,现在看到实况并不是这样,因此,开始有了转变,他们以积极的动作要「赶快去接大卫王回来」。因为他们也害怕,万一没有人来继承王位,可能会再次引起外族人入侵。而大卫是过去为以色列人民建立许多功劳的君王。他们认为还是应该迎接大卫回耶路撒冷继续当王,这就可以稳定以色列王国。

第11至14节,当大卫听到以色列人民有这么积极的态度,却看不到自己族人对他的热情欢迎,使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找来两位心腹大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要他们去向犹大的长老提醒这件事。为甚么犹大支派的人并没有立即回应大卫的重新复位?很可能是因为押沙龙是在希伯仑宣布政变、窜位时,希伯仑人并没有立即反对此项政变的阴谋,这也说明了希伯仑人默许这项政变的发生。而如今,押沙龙的政变失败了,他们也不知道该对大卫重新复辟为王采取何种态度。但大卫希望自己族人会有明确的态度出来迎接他,公开表态。但最奇怪的是大卫竟然决定任命押沙龙指派的以色列军队元帅亚玛撒,取代约押元帅的职位,很可能是他想让以色列人民感受到他广大的胸襟,再者,可藉此机会削弱约押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但更可能是藉此惩罚约押杀害押沙龙。只是他这样的想法后来却是事与愿违,因为约押后来还是找到机会将亚玛撒给杀了(参考二十:8—10),而大卫只好重新任命约押为元帅(参考二十:23)。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9:15-19:39

注释:

16.第十九章15至39节:
这段经文在描述大卫决定返回耶路撒冷重掌政权途中,遇到迎接他的人的姿态。在这段经文中,特别提起属于便雅悯支派也是扫罗的亲人且曾羞辱过他的示每,他带着「一千」便雅悯支派的人一起来,声势确实很浩大。再来就是洗巴,他是米非波设的仆人,也是扫罗的家仆。他带领自己的十五个孩子和二十个仆人都来见大卫。再来就是扫罗的孙子、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以上三位都是属于扫罗的家族,从这里可见扫罗的家族对大卫确实有不少敌意。另外一位是在他避难时,提供丰富物资给他和部属的巴西莱等人。

第15至17节,「犹大人到吉甲」来欢迎大卫回耶路撒冷,这不是出自他们主动,而是大卫亲自派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两人去向他们提醒之后,他们才决定表明全心支持的态度。而「示每」在大卫逃离落难时曾极尽所能地羞辱大卫,包括对大卫咒骂、丢石块及泥土(参考十六:5—6、13)。现在,他看到大卫的军队已经敉平了押沙龙的叛变,重掌政权,随即赶紧出来迎接大卫,这真是墙头草的典型人物。他带着便雅悯支派「一千人」来迎接大卫,很有可能是寻求庇护的一种手段,要让大卫知道,他有「千人」为后盾,也在显示他有地方角头的角色。「洗巴」,这位原本是扫罗家族的仆人,曾被大卫命令必须归还扫罗所有财产给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他带「十五个儿子和二十个仆人一起来迎接大卫。

第18至23节,当示每俯伏在大卫面前,并且承认自己过去所犯羞辱大卫的错误时,大卫身边将军亚比筛认为应该立即处死示每,但大卫不但宽恕示每,而且还当面责难亚比筛和约押,认为不需要他们的意见。其实是意有所指,暗指在押沙龙被杀害的事件上,约押公然抗命之外,更在事件之后,还语带恐吓的要大卫随即班师回朝。大卫的这句「我现在是以色列的王」,很清楚在说明:若是没有他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可以有违背他命令的举动。大卫大概意识到,约押或是亚比筛很可能会找机会杀害示每。因此,他公开宣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被处死杀害。大卫这样说是很有心机的,他清楚知道示每所带来的便雅悯支族「一千人」,就是在表明示每有能力带领便雅悯支派的人。而便雅悯支派虽在以色列支族中是最弱小的一个支派,但却是最有战斗力的一个支派,又是过去扫罗王朝的后裔。如果大卫现在出手打击示每,很可能会让便雅悯支派的人感到不安,这对大卫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表示大卫就真的宽恕示每。当所罗门继承王位之前,他就特别交代所罗门,说示每曾经羞辱过他,因此,大卫要所罗门不要让示每「逍遥法外」,一定要「想法子」把示每「处死」(参考列王纪上二:8—9)。后来所罗门稳定政权之后,果然这样做(参考列王纪上二:46)。

第24至25节,大卫挚友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在大卫逃离耶路撒冷王宫之后,他就不曾「洗过脚、修过胡须、洗过衣服」等,这在以色列人民的习俗,是一种表示一种极度哀伤的状态,有时是家里在办理丧事时才有的样子。这在表示大卫的受难,他也跟着受难。他之所以会用这样的态度表明哀伤,是跟大卫善待他有关,也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他对大卫的忠心(参考九:11b—13),而他以这种没有修整的仪容出现在大卫面前,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正好说明了洗巴撒谎、造谣诬陷米非波设参与政变的事,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大卫一看见他,就先问他为甚么没有跟着逃离耶路撒冷。其实,众人皆知米非波设是跛脚的人,若他跟大卫离宫出走,对大卫来说反而是累赘、负担。因此,这句问话并不是大卫的本意,大卫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米非波设怎么会跟押沙龙一起背叛他。

第26至28节,米非波设听到大卫这样质问,心中必定有很多无奈。这段经文也说米非波设已经知道洗巴在大卫面前奏了他一摺,因此,米非波设有必要说明自己已经遭受到冤屈的实况。他让大卫知道自己被仆人洗巴出卖,他也相信大卫所做的每件事,都有上帝的指示,不会冤屈他人。因此,米非波设愿意任由大卫处置他的事,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处境。过去王朝更替,特别是在完全不相同的朝代更替下,前代的后裔很可能都会遭遇到灭族的命运。但大卫却因为和米非波设的父亲约拿单之间有「生死之交」的约定,不但没有杀害米非波设和他的家人,还让他有荣誉进入王宫,且可以和大卫同桌共席。因此,现在他深知自己被家仆诬陷,他并不想再奢求大卫让他回复到从前有那样风光的宫廷生活。这也可看出米非波设虽然是个「残废」的人,但却是个很识实务的人。他知道当大卫问他为甚么没有跟着出宫时,就已经知道大卫对他有很深的成见了。

第29至30节,大卫清楚了实况之后,却也陷入窘境中,因为在大卫逃离王宫,陷入最困境时,曾有洗巴的资助(参考十六:1)。因此,现在他知道洗巴撒谎,使他对米非波设有了很大的误解,这让他感到相当困扰,因此,他不想再听有关洗巴欺骗的事,因为那样会让他感到羞愧,也同时显露出他并不是真的「像上帝的天使一样」。因此,他也接纳米非波设的说词,并且将原本已经答应全数给洗巴的财产,重新分配一半还给米非波设。大卫这样的决定,正好说出他特有的个性,就是感情用事的成分比理智的多。而米非波设很聪明,他深知自己的状况,因此,在对大卫表明忠心之外,他表示财产的事,并不是他的心思所念。因此,他认为可以将所有财产给洗巴,他只要大卫平安返抵王宫就让他安心了,这样的态度,正好说明米非波设确实是对大卫忠心的人,正像他的父亲约拿单一样。

第31至33节,这是大卫遇到第三位曾帮助过他的「基列人巴西莱」,他来迎接大卫回耶路撒冷。他可说是大卫的恩人。现在大卫重掌政权,大卫邀请这位年老的财主去耶路撒冷,大卫要照顾他的晚年。这也说明了大卫是个很有感情的君王。

第34至37节,这段经文是巴西莱恳辞了大卫的邀请。他说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不想再过那种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且年纪也大了,吃喝很有限,他还有重听的问题。他说只希望陪大卫走一小段路就心满意足,这是非常棒的一种态度。他只求大卫依照「妥当的」方式对待他的儿子金罕。

第38至39节,大卫给巴西莱明确的承诺,一定会好好善待巴西莱的儿子,后来也交代他儿子所罗门一定要这样做(参考列王纪上二:7)。
经文:

撒母耳记下 19:40-19:43

注释:

17.第十九章40至43节:
撒母耳记下从第十九章40节开始,一直到第二十章止,都是谈到有关以色列民族内部南、北之间支派冲突问题。这种支派间的不和谐,并不是始自大卫王朝,而是早在雅各时代就已经发生。我们从雅各对孩子的偏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他对便雅悯支派的宠爱,更使以色列族群彼此之间互不信任并存在着敌意。

第40至43节这短短几节经文,记载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认为大卫偏袒自己犹大支派的人而有所不满。要注意这里的「以色列人」是指北部十个支派,并不包括犹大支族的人在内。这段经文也是为第二十章便雅悯人叛变的事件先作了预告。

    第40至41节,当北方以色列族群主动表示欢迎大卫回耶路撒冷重新执政,而犹大支派的人却是得由大卫向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提醒,再由两位祭司转告之后,才决定表态拥护大卫重新为王。「金罕跟王在一起」,这表示大卫确实履行了第38节所记载他对巴西莱的承诺。这次大卫要过约旦河的事,并没有通知所有的族群,只有大卫所属的犹大支族参与这项「护送」的任务,这事件引起以色列支派的人极度不满,因此,北部以色列支派的人来向大卫抗议。

第42至43节,犹大支派的人听到北部以色列支派代表不满,回答中表明大卫是他们支派的人。再者,他们也强调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有任何「好康」,只是纯粹要服事大卫王。但这种话听在北方以色列支派代表的耳中,说服力相当薄弱。因此以色列支派的代表提出反驳的理由,一则他们人数远比犹大支派的人多。这里的「十倍」,意指北部有十个支派。再者,这些以色列人强调是他们最先支持大卫复辟王位的族群,而且认为犹大支派的这种作法,是藐视他们。但「犹大人的态度比以色列人更强硬」,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硬拗」,只会带来更深的误会和冲突于事无补。而真正可以修复这个嫌隙的人就是大卫。但他显然放任此事滋生。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0:1-20:13

注释:

18.第二十章:
这章经文主要在描述有个便雅悯支族的人,名叫「示巴」,他鼓吹便雅悯支派的人起来反对大卫当以色列的王。于是,有不少人因此离开大卫,但要注意的,是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同样都是在南部地区,他这样的动作,等于是叛变一样。约押出来追缉示巴,后来示巴躲进「亚伯・伯・玛迦」城,该城有一个聪明的妇人为了要救该城免遭约押攻破而带来大屠杀,表示愿杀死示巴,才使该城免除一场大灾难。

19.第二十章1至13节:
这段经文介绍有一位便雅悯支族的示巴,他出来煽动北部支派的人跟从他公开反对大卫作王。由于北部支族的人原本就对大卫偏爱犹大支族的人,心早就有不平。因此,当示巴出来煽动北部以色列人时,跟从的人不少。

第1至2节,这里特别强调示巴「是便雅悯支族」的人,他出来鼓吹大家不要跟随大卫,表示大卫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说「没有益处」,意思是大卫当王,只会偏爱犹大支族的人。这问题就大了。因为扫罗是便雅悯支派的人,这已经在隐喻着,扫罗的后裔或是该支族的人,对大卫出来领导以色列民族颇有意见。他鼓吹的结果深受北部以色列人赞同,因此「以色列人都离开大卫」,表明他们不支持大卫当王统治整个民族。但犹大支派的人则是持续「对大卫忠心」。

第3节,可参考撒母耳记下第十六章21至22节。这些宫女是被大卫命令留守耶路撒冷王宫(参考十五:16)。他们和押沙龙同床,也是被逼的,这些宫女若是拒绝,所得到的必定是死刑。现在大卫回宫,不再喜欢这些宫女,当然可以理解,但大卫并没有遣返她们回乡去过一般平民生活,反而将这些宫女贬为「活寡妇」一样,将她们打入「冷宫」,是很残酷的刑罚,使这些宫女过着如同被软禁般的生活。

第4至7节,大卫虽然以亚玛撒取代约押,想要因此拉拢北部以色列人对他的向心力。但这里却说明亚玛撒并没有真心顺服大卫的领导。因此,当便雅悯支族的比基利人示巴起来造反时,他受命去集合所有犹大的军队,但却无法达成任务。这有几个可能性:有可能他也想要支持示巴的政变。但也有可能犹大军队将领根本不理会亚玛撒的元帅军权,他们宁愿接受约押的领导。大卫要他在三天之内将示巴追回来,但亚玛撒却没有在时间内完成,表示他的统帅能力有问题。大卫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让示巴的叛乱扩大到无法收拾。因此,他要亚比筛去追缉示巴。因为约押已经被解除了元帅职权,现在亚比筛几乎就是大卫身边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第8至10节,他的部队追缉到了「基遍的大岩石」,这已经是属于便雅悯支族的领地了。亚玛撒看见亚比筛和约押带着军队来,就出来迎接他们,约押故作镇静且热情的态度往前向亚玛撒问安。约押故意用「亲嘴」来问安亚玛谢,掩饰他即将出手杀害亚玛撒的阴谋。其实,约押的心中是充满着敌意,特别是亚玛撒被大卫用来取代他的元帅职位,这点让约押怀恨在心。在亚玛撒完全失去心防时,他拿出暗藏在另一只手上的剑「刺进」亚玛撒的「肚子」,使亚玛撒当场死亡。然后继续他们去追赶示巴。

第11至13节,这里并没有提起这个约押的随从是谁,但他确实帮助了约押,让那些原本在亚玛撒身边的人知道,约押是和大卫在同一边的,效忠大卫的人,「都应该跟着约押去」。他会这样说,是帮助约押澄清了他被大卫解职这件事,要让这些心神不安的军人知道,约押和亚比筛已经去追杀示巴了,支持大卫的军人,都应该跟着去。只要有约押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其他的将军出现。现在可说是约押掌握了军权,他弟弟亚比筛当然不敢跟他争权。因此,从这里开始,亚比筛的名字不再出现。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0:14-20:26

注释:

20.第二十章14至26节:
这段经文述说有一个聪明的女人,为自己所居住的「亚伯・伯・玛迦」城镇解围的经过,也结束了示巴叛乱的事件。

第14至15节,这句「示巴走遍以色列各支族的地区」,表明示巴的叛乱运动,确实很辛苦也很孤独。好不容易,他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城名叫「亚伯・伯・玛迦」,这是位于以色列北部的边界,在但的北边。「比基利」宗族的人跟随示巴,这宗族除了这里出现之外,其它经文不曾出现过。他们被示巴游说成功,跟着他进入亚伯・伯・玛迦城。约押的部队赶到此城,也开始进行攻城的工事,包括筑土垒,和挖地洞等。

第16至19节,当约押和亚比筛围攻这座城时,该城有一个既聪明又有智慧的女人,为了要拯救了整座城免遭受被屠杀的厄运,她出面在城墙上表示要和约押说话,因为居民都看到了约押的军队已经在进行攻城的筑防工事,而示巴所带来的人力、兵员显然不足以捍卫该城的安全。她用说故事的方式对约押说,该城的居民向来是最和平、最忠诚的城,也因为被称为「伟大的城」。她问约押为甚么要毁灭该城?她提醒约押摧毁该城,等于是「消灭上主的产业」,也等于在摧毁上帝赏赐的恩典,这样只会引起更多的不满。妇人已经在暗示约押,摧毁该城,对约押和大卫一点儿利益也没有,是得不偿失的愚蠢策略。

第20至22节,约押听了之后,随即表示绝对不会摧毁该城,只要把躲藏在城内比基利的儿子示巴交出来,就会下令撤军。而这妇人一听,随即表示会将示巴的头从墙上丢下去给约押。这聪明的女人回去向城内的居民献策,城里的居民果真将示巴的头砍下来丢给约押。而约押也依约率领军队回去。解救了该城被围困的危机。

第23至26节,这是一份新的内阁官员名单,和上次的内阁官员名单相差不大(参考八:15—18)。因为上次押沙龙叛变导致宫廷人事皆变。现在大卫重掌政权,重新整顿领导中心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撒母耳记的作者就是用内阁名单来表明大卫的政权已经稳固下来,不再有内忧外患的问题出现。

约押再次当全以色列「军队的元帅」。

「比拿雅」则是取代了以太成为大卫身边的「侍卫长」。

「亚多兰」,负责有关劳工的事务。这种「强徵」人民来当劳工,可说是大卫时代最不好的国家政策。这也是后来为甚么北部十支派的人,会派出耶罗波安代表去向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要求减轻税赋之因(参考历代志下十:3—4),这里所指的「税」,其实就是包括了「劳力税」在内。但这种「税」是最不好的税赋,因为这等于是将很重的负担加诸在人民的身上,这种作法只有在奴隶的身上看得到,但大卫、所罗门、罗波安等却都将之放在自己的同胞身上,结果是加速人民的生活陷入困苦中。

「约沙法作史官」,他也是继续原本的官位(参考八:16)。

「示法是王室书记」,原本在撒母耳记下第八章17节记载的是「西莱雅」,现在名字改写成「示法」。其实是同一人。

撒督和亚比亚他都是祭司,职位没有变。「以拉」当祭司,这个「祭司」一词,也可当作「领袖」解释。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1:1-21:14

注释:

21.第廿一章:
撒母耳记下从第廿一章开始直到第廿四章,可当作「附录」看,原因是这段经文的记事,很难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在编排上,并不是依照年代发生的前后,而是根据主题来编排。而且这些事件之记录方式,是采用对照编排法。可以将这段经文分成六个段落,就是(A)第廿一章1至14节;(B)第廿一章15至22节;(C)第廿二章;(D)第廿三章1至7节;(E)第廿三章8至39节;(F)第廿四章。

因为在编排上是采用「对照法」,因此,可以将这六段经文这样对照来看:
(1)「A跟F」,就是「A」段的第廿一章1至14节,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跟「F」段的第廿四章,大卫进行调查人口所带来灾难的事件。这两件事都是在述说以色列发生灾难,大卫怎样去面对、处理这些灾难。前者归咎于扫罗,后者则是大卫本身。

(2)「B跟E」,就是「B」段的大卫跟非利士人之间的战争,跟「E」段的第廿三章8至39节,有关大卫的勇士名单。这两段经文都在描述大卫和他身边勇士们的战功。

(3)「C跟D」,就是「C」段的第廿二章跟第廿三章1至7节,大卫赞美上帝的诗歌。特别是第廿二章的诗歌,也被收录在诗篇第十八篇中。因此,引起圣诗学者的讨论:到底是先有撒母耳记的诗歌,还是先有诗篇的赞美诗歌?而「D」段也是一首大卫的诗歌,那是他用诗歌写出最后「遗言」。

从这段附录经文也可看到所记录的,其实都是先前已经发生过的事。为甚么要再次重复叙述在此段长达四章的篇幅中?这也是一个圣经学者尚待处理的问题。不过,也可看出整本撒母耳记的中心主题,主要在说明上帝怎样将以色列人民,从一个松散没有组织的族群,透过先知撒母耳的带领,让他们藉着对上帝的忠心,重建一个有活力的民族。然后,也在先知撒母耳的手中建立君王制度,膏立扫罗为王。接着,将整个主轴放在大卫身上。也可以这样说,整本撒母耳记上、下两卷,可说是以大卫为中心,描述上帝怎样带领以色列民族,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却因为大卫没有遵守上帝的诫命,导致他的家庭和后裔离弃上帝的越来越远,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撒母耳记下卷就是以大卫统治全以色列国开始,到他在儿子押沙龙叛变夺取政权,到大卫重掌政权作为结束。

第廿一章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叙述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的背景;二是再次叙述在大卫领导下,以色列军队彻底让非利士人不敢再次侵犯以色列的领土。

22.第廿一章1至14节:
这段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的事件,很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寻找扫罗后裔时,也就是撒母耳记下第九章,有关大卫询问约拿单家族的事件之后,和处理自己儿子押沙龙叛变之前。因为先有保护了约拿单儿子米非波设,才处理其他扫罗的后裔,这样,既保护了约拿单的家人,也算是依约承诺照顾约拿单的后裔。但对扫罗其他的家人,大卫用来当作他和基遍人之间的纠葛。这件事也反应出为甚么便雅悯支族中扫罗家族的人示每,他会指责大卫是个「杀人的凶手」(参考十六:7),应该是跟这件事有密切关系。

问题是:撒母耳记并没有记载扫罗有过消灭基遍人的行动?或是大卫任内有发生过严重饥荒的事。或许有过,但没有留下记录。

第1至3节,巴勒斯坦的雨量本来就很少,因此,若是有长达「三年之久」没有下雨,必定会闹饥荒。因为这会成为国家大事,于是询问上帝造成大灾难之因,结果是跟扫罗和他的家族犯了谋杀无辜者——基遍人的罪行有关。这件事到底是在甚么情况之下发生?没有资料可寻。虽然基遍人是迦南地的原住民,但约书亚记第九章15节记载:「跟基遍人订了友好条约,答应不杀他们。以色列的首领们也郑重发誓,要遵守这条约。」在本章第26节再次强调一次。扫罗显然有种族上的偏见,没有遵守约书亚所立的约,因此犯下了谋害无辜者基遍人的行为,大卫因此对基遍人表示他愿意「补偿」他们以往所受的「迫害」。

第4至6节,基遍人对大卫的善意,但他们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生命观:生命「不是金银所能解决的」。再者,他们说「我们也不愿意杀害以色列人」,这句话表示他们不想采用摩西法律中所规定的,以生命还生命(参考出埃及记廿一:12、14),其实,当时是以色列最强盛的时代,就算基遍人想要报复也难。但大卫并没有因此而疏忽他们的意见。究竟三年严重饥荒已经是在表明上帝替基遍人伸冤的一种警讯,因此,大卫随即回应说:「我该为你们做甚么?」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大卫的诚意,和积极的态度。于是基遍人提出要求:只需由扫罗后裔中「交出七个男丁」。因为扫罗和儿子都已经死去,无法从扫罗和他儿子身上寻找到负责任的人,只好往后裔中找代替者「七个男丁」。会用「七」这个数目,也是代表着象徵「全部」、「够了」之意,他们不要「一比一」的等同惩罚只需要有代表性就够了。他们要将这「七个男丁」在扫罗家乡基比亚公开吊死表示惩罚,也是一种警讯要他们不可再犯。大卫立即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若是灾难不赶紧停止,死亡的人数或是引发的相关灾难,比如瘟疫等,势必更为严重。

第7至9节,大卫保护约拿单的后裔,但却将扫罗妻子利斯巴所生的两个儿子亚摩尼和米非波设当作「赔偿」祭品。另外还有就是扫罗女儿「米拉」所生的五个儿子也当作赔偿。原本扫罗要让米拉嫁给大卫的,可是后来扫罗食言,将之改嫁给「米何拉人亚得列」(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八:19)。没有想到这次却反而被大卫当作「赔偿」基遍人的祭品。因为这是大卫下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反抗。这项执行的时间是在「晚春」的时候,也就是在大约四至五月,那时刚好是「开始收割大麦的季节」。特别提起这项惩罚时间,有意表明这事件一直被纪念着。也就是每当收割大麦季节来到,就会有人想起这件事。这样,也有另一种作用:警惕。作恶,虽然没有随即报应临到己身,但却可能因此延祸到后代子孙。

第10至14节,儿子的丧生最痛心的就是母亲利斯巴,她用「麻布」搭起帐棚,表示哀悼儿子的去世。「从收割大麦一直到降秋雨的时候」,这句话很清楚说明尸体必须挂在树上,直到降下雨来之时才可以停止。而且时间相当长,这里指出直到「降秋雨」的时候,这正好表示因为这项惩罚发生了效用,也说明了连续三年的饥荒(旱灾),确实是跟这件事有关。再者,这段经文也说明了这项惩罚并非是大卫的心所愿。因此,当大卫听到利斯巴这样的举止时,他深受感动。决定采取具体行动,表示另一种「补偿」方式。他将扫罗和约拿单的尸体从「雅比」城(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11—13)带回来重新埋葬。同时也将这「七个被吊死的人」之尸体,一同收殓。这可说是一种礼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大卫只将扫罗和约拿单的尸体搬运回来,但当时扫罗的三个儿子都战死沙场。有一种解释,认为约拿单是长子,因此,只写约拿单也表示三个儿子的尸体和扫罗的,都全部搬运了回来。大卫将扫罗一家人都安葬在便雅悯族人的境内,「洗拉」这地方,和扫罗父亲基士的坟墓一起,表示大卫对扫罗家人一个安慰和交代,也表示大卫确实有依照他对扫罗家族的承诺(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四:21、22)。此后,以色列境内不再发生饥荒的事,也没有大灾难的事件发生(参考廿四:25),因为「上帝垂听他们为国家的祈祷」。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1:15-21:22

注释:

23.第廿一章15至22节:
有关大卫带领以色列人民与非利士人之间的战事,在撒母耳记中的记录非常多,从他年少时候打倒歌利亚(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41—54)开始,接着在第十八章30节大卫每次带兵对抗非利士人,都有「辉煌的战果」。而当大卫继位为以色列的王之后,非利士人随即来挑衅,但也是被大卫打败(参考五:17—25),后来撒母耳记下第八章1节,虽然是很简单的一节,但用了「大卫再攻击非利士人,打败他们,结束了他们在这块地上的统治」这句话,说明非利士人在大卫统治期间,已经不是以色列人的主要外患了。因此,这段资料很可能就是第五章25节的延续。

第15至17节,这段经文是大卫攻打非利士人战役的总论。作者用「大卫疲乏了」这句话,说明大卫已经不再年轻力壮,尤其是面对高大强悍的非利士人,需要年轻的一代来接棒。这里说有个「巨人」名字叫「以实・比诺」,他很像歌利亚,他「想杀死大卫」,还好有「洗璐雅的儿子亚比筛过来协助」,好不容易地才把「以实・比诺」杀死。后来大卫身边的辅佐大臣要求大卫以后不要再跟他们出征,「免得以色列的灯火被熄灭」。这句「免得以色列灯火熄灭」,意思是不希望大卫王朝因此瓦解、毁灭。「灯」,表明家庭、家族,或是种族的意思。

第18至19节,这是第二场战役,地点是在「歌伯」,这地方很靠近基色。这是另一个非利士巨人名叫「撒弗」,这巨人名字在历代志上第二十章4节所记载的名字是叫「细派」。而第三场战役的地点也是在歌伯,这次的主将是「伯利恒人睚珥的儿子伊勒哈难」,他杀死了一个「迦特人歌利亚」。在历代志上第二十章5节则说,被杀的是「迦特人歌利亚的兄弟拉哈米」。

    第20至21节,这是第四场战役。地点是在「迦特」,这城是非利士人五个城市中的一个。这里并没有说出「巨人」的名字,历代志上第二十章6节只说他是「古时候巨人的后代」。这个巨人来「向以色列人挑战」,这样就像当时歌利亚向以色列人挑衅的行动一样(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4、16、23)。而这次出来应战的,是「大卫的哥哥示米亚的儿子约拿单」,他将这个巨人给杀了。

第22节,这一节为这些战役作一个总结,认为这些非利士人,都是属于「迦特人」,他们都是「巨人的后代」。若是「巨人」所表示的是强悍壮硕,那么,大卫身边有迦特人作为侍卫军(参考十五:18),也可想像得到,他们是大卫最好的侍卫,战力并不输给扫罗时代的便雅悯人。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2:1-22:31

注释:

1.第廿二章:
这首诗歌几乎和诗篇第十八篇相同,只是在诗篇第十八篇只有50节,在撒母耳记则有51节,多出来的这一节是撒母耳记下廿二章第1节,在诗篇是用「说明」或是「简介」方式编辑,并不算是经文本身。

这首诗篇有个备受讨论的问题:到底是先有诗篇第十八篇,还是先有撒母耳记下第廿二章?哪一个是比较原始的版本?这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定论。有不少诗篇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歌可以确定是出自大卫的手笔,因为这是大卫在歌颂上帝的救恩而写的诗歌。就像第1节所说,这是大卫在颂赞上帝救他脱离「仇敌和扫罗之手」而写的。如果这首诗歌确定是大卫所写的诗歌,那么,这首诗特别是在描述他带兵出征许多族群,建立以色列帝国的时期,四处出生入死的征伐,若没有上帝的带领和庇护,他的生命没有办法获得安全。而就像第1节所说的,大卫的仇敌也包括了一再想尽办法要追杀他的扫罗,因为扫罗认为只要有大卫在,他就无法顺利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约拿单。扫罗就曾因为约拿单替大卫说话,而怒骂约拿单不了解情况(参考撒母耳记上二十:31)。撒母耳记上从第十九至廿六章,清楚记载扫罗想尽一切办法要除掉大卫,都没有成功。因为上帝从中庇护的缘故,才使得大卫能脱离扫罗的迫害。

有一种说法认为会将此篇诗歌编辑在此,是因为这首诗歌最能代表大卫的心境:他是一个心胸开朗,有勇气和智慧的君王。
2.第廿二章1至31节:
这部份可说是对上帝的感恩。诗人感谢上帝在他遇到仇敌围困时,伸手来拯救他。

第1至4节,诗歌的开始就说这首诗歌是大卫写的,且特别强调是在大卫「脱离扫罗和其他仇敌的手时」写的。这里说「其他仇敌」,是指所有跟大卫有过战事的外族人,但并不包括他的儿子押沙龙。因为这首诗歌应该是写在押沙龙叛乱之前,也就是大卫统治整个以色列民族之后的时代。从这几节诗歌中可看出大卫用好几种方式,包括有「岩石和堡垒」、「避难所」、「盾牌」、「力量」、「要塞」等来形容上帝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倚靠,使他脱离仇敌的攻击和威胁。

第5至7节,在这里大卫用「死亡的浪涛」、「毁灭的急流」、「阴间的绞索」、「坟墓的网罗」等词句,来形容他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好几次遇到了几近「死亡」的威胁,但都因为上帝奇妙的带领才得适时地化解危险而能存活下来。而在那些几近死亡的威胁中,大卫说他最好的倚靠对象,就是上帝;这位上帝会垂听苦难者祈求的声音。他用「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上帝有「耳朵」,会垂听人的祈祷声音。

第8至16节,是在回应第7节所歌颂的,大卫向上帝祈求,上帝便垂听了他祈求的声音,随即就有了具体的回应。从这段诗歌可看到上帝显现的景象,是整个天地都变了色,甚至连山与地都摇动。这些景象包括了出现乌云、冰雹、闪电,就像他们出了埃及进入旷野后,走过红海时,上帝用大风吹开了海水,整个红海的海底就裸露出来,好让以色列人民顺利而平安地走过去(参考出埃及记十四:19—29)。而当以色列人民走到西奈山下时,他们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上帝,但从听见轰轰的雷声响,看见山顶上有浓烟升起,以色列人民就清楚知道那是上帝「亲自降临」的景象(参考出埃及记十九:16—19)。类似这种描述的诗歌,也一再出现在诗篇中,例如诗篇第五十篇3节、第七十七篇16至19节、第九十七篇2至5节、第九十九篇1节。圣经作者也经常用天地变色的景象来描述上帝显现且进行审判。其实大卫在这里并不是要述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而是要见证每当以色列人民遇到敌人的侵犯,面临亡国,甚至人民可能会被敌人掳去之际,上帝亲自出来为这个民族、国家解围。因此,他引用了祖先出埃及的经历,来描述上帝施行奇妙的拯救,使以色列民族得以脱离险境。

第17至19节,是大卫在见证上帝在他最危急的时刻,伸手拯救他脱离仇敌杀害的危险。在以色列人民的观念中,大水就是邪恶势力的聚集处,表达出来的意义就是混乱、危害生命。诗人形容这些仇敌都如同洪水一般的强大,还好,有上帝庇护才幸免于难。

第20至25节,在这段诗歌中,诗人不但用相对句型,例如第22节的「遵行」和「背叛」、「遵守」和「离弃」。也用对应句,例如第21节,他说到自己的「正直」,上帝的回应就是「赐福」,让他的「无辜」获得补偿,又例如「正直」和「清白」是对应句。诗人表示他知道上帝会为「无辜」者伸冤,也会依照人的「正直」,用相同的恩典报偿给人。不过大卫说他一直遵守着上帝的法律,「未曾离弃他的命令」,从这句可看出这首诗歌是写于大卫在犯奸淫罪之前。当他犯了淫乱罪之后,这句话就不能成立了。

第26至28节,第26节也可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诗歌,大卫在这里特别提到上帝会「以信实待信实的人」。「信实」,在圣经中所表达的意思是指上帝一定会「守约」。上帝和人之间有约,不管人怎样看待约,上帝一定会坚持守住他和人所立的约,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信实」也有另一个意思,是指上帝的「慈爱」。谁用慈爱来见证上帝的慈爱,上帝也会用相同的慈爱来赐福这样的人。大卫也用这词在见证:上帝绝对不会亏待遵行他的旨意的人。诗人也说纯洁的人,上帝回应的方式也是「纯洁」,但若是邪恶者,上帝就会敌视这种人。值得注意的是上帝会伸手拯救「卑微的人」,但却会「敌视并贬低高傲的人」。

第29至31节,这里的「明灯」和「黑暗」是对应句子。「明灯」,表示生命的希望(参考诗篇廿七:1),表明上帝拯救的意思(参考以赛亚书九:2)。相对的,「黑暗」就是在表示生命陷入死亡的威胁,生命的希望幻灭。当大卫将自己委身在上帝手上时,每当他出征,上帝就会赏赐给大卫足够的力量抵御强敌,甚至降服敌对者。

第31节,为第2至30节这段诗歌作了个结语。主要在表明:上帝的话是可靠的,就像一面盾牌,倚靠上帝的人,一定会得到庇护。因为他坚守任何民族、国家和他之间所立的约。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2:32-22:51

注释:

3.第廿二章32至51节:
在这段诗歌中,诗人在描述自己在战场上与仇敌奋战的情景。因为有上帝的保护和支持,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被他消灭、击败了。

    第32至35节,这里说「除了上主,没有别的上帝」,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整本圣经最中心的经文。就如十诫中的第一诫——除了他,没有别的上帝。类似这种句子在旧约圣经中出现很多次,主要都是在表明:唯独耶和华上帝,才是真正的神(参考出埃及记二十:3,申命记五:7、三十二:39,以赛亚书四十三:11、四十四:6、8、四十五:5、6、21,何西阿书十三:4,约珥书二:27)。因此,寻求这位真正的上帝帮助,就像找到最安全的地方一般,因为上帝就像「堡垒」(或是「保障」),可使人获得安全保障。这种保障如同「巩固的避难所」,使他的「道路安全」。大卫说上帝赐福给他的脚步有如「母鹿」一样,即使站在高山上也一样,不会动摇,而能安稳健在。他也说上帝教导他知道怎样打仗,也知道怎样「拉最强硬的弓」,这意思是指他的手臂有足够的力气。这表示因为有上帝帮助,才能使这种看来最简单的武器,也能成为最强大的攻击武器。

第36至42节,都在描述大卫怎样获得上帝的帮助而打败了危害他生命的敌人,他用「盾牌」、「眷佑」、「路径宽敞」、「没有跌倒」等来描述上帝就在他身边带领着他。并且赏赐给他有能力击败敌人,制伏仇敌,使这些敌人都奔逃他去,如同「风吹散灰尘」。因为上帝并不站在他们那边,而是与他同在。

第43节,是上述诗歌的结尾,说明诗人获得上帝的帮助,把敌人完全制伏,甚至是将之消灭到如同尘土一般,可放在脚下贱踏。

第44至46节,可看出平定所有的仇敌和叛乱者之后,仇敌除了归降顺服之外,别无他途。这可从大卫在统治以色列全国之后,第一个起来反对他的,就是非利士人,大卫打败了他们,接着又大败了摩押人,然后是琐巴、哈马、以东等族群,就像撒母耳记下第八章14节b句说:「上主使大卫所向无敌,处处得胜。」这句话正好说明这三节的内容。第46节的「恐惧战栗」,意思是还没有打仗,就已经让对方屈服了,因为他们都「丧尽了勇气」。

第47至49节,从第47节开始是大卫在赞美上帝的诗歌。他歌颂上帝是「永远活着」,这也是整本圣经在见证的「永恒的上帝」之意。只有这位上帝才是真正的生命拯救者。换句话说,只要不是永恒的上帝,就不是人所要倚靠的对象,这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在第48节用了这个「胜过」的重要词字,这原本表示「伸冤」、「复仇」。这清楚说出大卫曾受到无妄之灾,被人冤枉,但上帝为他所受到的委屈伸冤。而整本圣经都在传递一个重要信息,说上帝是为人伸冤的神(参考申命记十:17—19,诗篇一三五:14,箴言二十:22,耶利米书十一:20),对于被冤屈的人,上帝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这样,任何倚靠上帝的人,就会知道上帝一定会为受到冤屈的人伸冤,并且会伸出救助的手帮助他。

第50至51节,是这首诗歌的总结,就是人们要在所有的国家、族群中,歌颂上帝的救恩。这里提到上帝「所立的王」,是指大卫,并不包括扫罗。大卫特别指出,上帝的救恩不但会显现在大卫身上,也会延续到他的后裔(参考七:16),使他们永远都得到上帝的慈爱。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3:1-23:7

注释:

4.第廿三章:
这章可分成两个段落来看,第一段是第1至7节,这是一首诗歌,有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也是大卫所写的,像是他最后写的诗歌,因此,许多圣经版本都将之作了个标题:「大卫的遗言」。第二段是从第8至39节。在这段较长的篇幅中,介绍了大卫身边的几个重要武将之事迹(参考第8至23节),然后列出了一份「三十勇士」的名单作结束(参考第24至39节)。而这份有关大卫身边这些武将的事迹和名单,在历代志也有记载。

5.第廿三章1至7节:
这里说此首诗歌是大卫的遗言,或说是大卫所写,但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却看出这一段是属于比较晚期的作品。因此,是否大卫所写,可以持保留观点。不过,因为大卫是个诗人,这几乎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因此,也有可能是他写的,但却是比较晚期才被发现,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段诗歌中,呈现出两个重要主题:大卫是上帝所拣选的领袖,因此,有上帝帮助他。再者,上帝赐福大卫,并且特别施恩给他,和他立永远的约。这段诗歌也回应了诗篇第一篇所描述的,遵行上帝话语的人,生命会像栽种在溪水边的树一样,永远欣欣向荣;相对的,离弃上帝话语教导的人,生命将会像糠秕一样,被风吹散,或是像缺乏溪水浇灌的树木而枯萎死去。

第1节,开始就说大卫是「上帝重用的人」,这已经说明了一个基本认识:是上帝看为重要。而这种「重要」不是依照人的条件,而是上帝的标准。再者,这里说「雅各的上帝膏立他作王」,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上帝拣选大卫,就像上帝拣选雅各一样。而雅各,是个「坏、狡猾」的族长。但上帝却拣选他当族长。现在大卫也自认并不是甚么「好、善良」的人,但上帝膏立他当君王。而「这首诗是他的遗言」,这意思是指他所歌颂的上帝,就是他要留给后代子孙的话。

第2至4节,这里一开始,大卫就说「上帝的灵藉着我说话」,这句话已经在暗示大卫是个「先知」。这也在表示他所写的诗歌,是在上帝的灵的感动之下所写,耶稣也曾肯定大卫这样的看法(参考马太福音廿二:43)。上帝启示他的信息给他所拣选的仆人,主要目的就是要他去传讲,而不是要使上帝的话隐藏起来。因此,这里说上帝将他的信息放在大卫的「嘴唇」。因此,他写的许多诗歌,就是要传递上帝的信息(参考以赛亚书六:5—7,耶利米书一:9—10)。一个好的君王必备的要件,就是「以正义治理人民」,而且知道上帝的重要远胜过所有的一切,因为这样的君王才会知道自己的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带领,这样的君王,就像「日出时的曙光」,指清晨的光照在树叶上的露珠时,会发出闪亮的反射光芒,煞是好看。这说明了一个知道用上帝话语统治人民的君王,从清晨开始,就让人民看见了生命的希望,有如青草展现出生命力一样(参考诗篇七十二:6)。

第5至7节,在撒母耳记下第七章12至16节记载先知拿单曾奉上帝的命令,对大卫作了重要的承诺,就是要让他的后裔永远传承君王的位置。相对于大卫被上帝拣选,那些「不虔的人」就会像「荆棘」一样,需要将之剪除、丢弃,甚至需要用火烧毁(参考以赛亚书三十三:12,希伯来书六:8)。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3:8-23:17

注释:

6.第廿三章8至17节:
这段经文中特别介绍大卫身边三个重要的军事武将,撒母耳记作者将之称为「三巨头」。这段描述这三位重要军事将领的事迹,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10至19节中。对照两处经文来看,就会发现差异甚大,不仅是勇士的名字有别,就连记事的内容也差异很大。撒母耳记的记事比较完整,作者详细写出「三巨头」的名字和事迹。但历代志作者只有写了两个,第二个只写出名字,没有写出他的事迹,没有标明第三个勇士的名字,但却有第三个勇士的事迹。很可能,历代志作者是将第三个战役跟第二个混合编辑在一起了,也就是将第三个勇士沙玛的事迹,都归并在以利亚撒的事迹中。不过,后半段记载有关大卫拒喝三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取水的事迹,虽然文字上有些许差异,但整个过程来说,是大同小异。

第8至12节,这段经文记载三个勇士的事迹。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供的名字,往往不是代表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这个人领导之下的部队。因此,大卫身边应该有两种特别部队,一是编制较小的,另一是比较大的。现在所提起的三个勇士,应该是属于比较小,类似「突击部队」的组织型态。

第一位勇士是「他革扪人约设・巴设」,是这三个「巨头」的首领,意思是先锋。在历代志提供的名字是「哈革摩尼宗族的雅朔班」。他是个很有力量的勇士,可以「用矛刺死了八百人」。

第二个「亚合族人朵多的儿子以利亚撒」,这和历代志所提供的名字相同。这个「亚合族」就是便雅悯支派的「亚何亚」后裔(参考历代志上八:4)。有一次「以色列人后退了」,在历代志更清楚写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色列人逃跑」,这是打败仗的现象。但这支队伍并没有后退,持续坚守着据点,直到打败非利士人为止。但他们打胜仗时,「只剥光敌人尸体上的盔甲」,意思是以色列人民卸下非利士军人身上的武装作为战利品。

第三个是「亚基的儿子沙玛」,就像第二个一样,当以色列战败,很多人在逃窜的时候,沙玛毫不退缩,他站在非利士人的面前,勇敢抵挡到最后,结果他也获胜了。就像作者所强调的,若不是有上帝的帮助,一定会输得很惨。但因为有上帝的帮助,在最艰困的战况下,以色列人仍可以反败为胜。

这里说非利士人是集结在「扁豆田里」,这表示以色列人若输了这次的战争,可能就会引发粮荒。就如同今天为了保护粮食的稳定,必须不顾一切奋战到底一样。

第13至17节,这是另一段记事,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15至19节也有记载。依照撒母耳记的写法,这段也可能是在增加前面介绍过的三位勇士之事迹。对照这两段经文的记事来看,会发现大多记载是相同。

「收割的时候」的这场战役,很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在逃避扫罗王追杀的时候(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二:1—4),如果是发生在逃避扫罗追杀的时期,那么,此时的大卫,他的指挥中心,就是设立在亚杜兰洞之处。但也有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刚执政的初期(参考五:17—18),若发生在他执政时,那就是大卫刚取下耶路撒冷初期,非利士人不希望以色列所有支派联合起来成为一完整的王国,于是聚集军队在利乏音谷之处,准备要攻打大卫,给他来个下马威。而「收割的时候」的这句话,可紧接在第11节提到的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有一个重要的用意,就是跟粮食的需求和控制有密切关系。这场两军对峙,是和保护或是抢夺粮食有关。

这时候「一群非利士人占了伯利恒」,已经侵入以色列人民最重要的粮仓。就在这时候,有三个勇士很勇敢地不顾生命危险,闯过非利士人的营区伯利恒城门边的井里取水回来,要给大卫解除思乡之痛。这也表示出两种意义:一是他们不了解大卫并不是真的想伯利恒的水,而是想要收复这城。二是他们有能力闯入非利士人占据的城,表示防守上有了破绽。「大卫不喝」,因为那水是三位勇士冒着生命危险才取到的故乡之水,也可说是最珍贵的水,他要将这最珍贵的水奉献给上帝。表示最好的、最珍贵的奉献给上帝。更重要的,大卫将之「当祭物献给上主」,这表示大卫在出兵之前举行祭典,向上帝祈求,他向上帝发誓一定要攻下伯利恒。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3:18-23:23

注释:

7.第廿三章18至23节:
这段经文介绍前面经文一再出现的主将约押弟弟亚比筛,以及另一位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之事迹。这里没有出现约押的名字,却是出现亚比筛,很可能是因为约押已经是众人皆知的将军,且是以色列军团元帅。

这段经文也出现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20至25节中,两处经文的记载几乎完全一样。

第18至19节,这里一开始就说亚比筛是这「三十勇士」中的首领,并且说他是三十个勇士中「最杰出的一个」,但却在最后又加上评语,说他「还是比不上『三巨头』的声望」。

第20至23节,这段经文介绍另一位勇士,是「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他曾经是大卫第一次统治全以色列时的侍卫长(参考八:18)。当大卫敉平了押沙龙的叛乱后,再次任命他出任侍卫长(参考二十:23),可见他对大卫的忠心。因为他是大卫的贴心侍卫,因此,当大卫儿子们在内斗争权时,他被大卫赋予重任,要全力支持大卫属意的儿子所罗门(参考列王纪上一:32—37)。这里特别提到「比拿雅」的事迹,是因为他有像大卫一样的特别能力,曾杀死一只狮子(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34),且可以用棍子打死拿先进武器的埃及勇士,虽然这样,在撒母耳记作者的评价中,他「还是比不上『三巨头』的声望」,就跟亚比筛一样。这表示三个勇士确实在以色列的战史中,留下不可疏忽的记录。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3:24-23:39

注释:

8.第廿三章24至39节:
这是「三十勇士」的名单。这份名单也出现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26至47节。对照这两处经文的记载,可清楚看出有很大的差异,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在历代志的记录中,共计列有47名,有很多名字没有出现在这份的名单中,特别是从乌利亚之后,这些名单都没有出现在撒母耳记中。

第二,从「约拿单」之后,一直到「洗勒」之前,两份名单提供的资料几乎完全不同。

第三,在撒母耳记只记载32个名字,但却在第39节说「一共是三十七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了解,所谓「三十勇士」,可能只是一个统称,并非精确的数字。

第四,从这份名单可看出其中包含了各族的人,甚至外族人也加入了大卫的勇士军团中,例如「以甲」是「琐巴人」;「以利法列」是「玛迦人」;「洗勒」是「亚扪人」,而被大卫设计害死的「乌利亚」是「赫人」等,这些都是外族人,但他们都是大卫军团中最勇猛的战士。

成为好的君王,需要有一群好的智囊团,和非常忠诚的幕僚在身边,随时随地帮助这位君王判断将发生的事务,以及应对紧急的事件。大卫就是因为有这群好的智囊团和英勇的战士在他身边,才使他后来能取得统治大权,也在自己的儿子押沙龙叛变之后不久,就能够地敉平叛乱,并且很稳定重掌政权。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4:1-24:9

注释:

9.第廿四章:
在大卫执政的时代,不仅发生第廿一章的旱灾,也发生第廿四章这里所提的「瘟疫」,这都在表示虽然大卫是上帝所赐福、拣选的君王,但并不表示一切都安然无事,也是会遇到极大的困境和灾难。而在这些大灾难来临时,怎样去寻求解决之道?这才是一位领袖呈现出来的信仰内涵。
这件发生在大卫治国期间的瘟疫灾难,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廿一章1至28节,表示确实有发生过这件灾难,后来大卫恳求上帝怜悯和宽恕,而使瘟疫得以解除。但因为瘟疫的缘故,已经造成高达七万以色列人民死亡。

10.第廿四章1至9节:这段经文记载大卫命令约押去进行人口调查,但约押迟疑,而大卫却执意要进行这件人口调查的事件。这件记事可对照历代志上第廿一章1至7节所记载的来看。

第1至2节,撒母耳记说「上主又向以色列人发烈怒,所以激动大卫来敌对他们」。但作者并没有说明到底发生甚么事,或是以色列人民有甚么不好的行为,使上帝会再次发出烈怒?再者,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介系词「又」,表示这是接续第廿一章1至14节所发生的旱灾之灾难后不久所发生的事件。

这里说大卫决定去调查人口,是因为上帝「激动大卫来敌对」以色列人民。但历代志作者认为是「撒但敌对以色列人,使大卫定意进行户口普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上帝激动」,表示上帝让大卫把内心中的意念给暴露出来,使之隐藏不住,并不是大卫原先没有这种企图,其实他是有这样的用意,这可从第10节的描述看出来。因此,历代志作者的用句就很清楚地表示,这是大卫受到撒但控制而有的结果。

原本统计人口,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跟徵兵、抽税有密切关系。民数记第一至四章都有记载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进入旷野之后,曾进行一次全面性的人口普查。耶稣降生的那年,罗马皇帝就曾下令进行户口普查(参考路加福音二:1)。后来大卫晚年透过这项人口调查,徵召人民当义务劳工,并且为此还设立了「劳工部长」(参考二十:24)。而所罗门则是发挥了这项「徵召劳工」的政策相当「成功」(参考列王纪上五:13、15)。大卫命令约押去执行这项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

第3至4节,约押所说的这句「为甚么要做这事呢」,就可看出他对大卫这项命令颇有意见。历代志上第廿一章3节甚至加上约押说了这句「做这事使全民犯罪」,可见这件事并不是出于上帝旨意,而是大卫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约押认为大卫这次想要清查人口,背后一定有不好的动机。即使约押已经提出警告,大卫还是「坚持要约押跟他的部属服从他的命令」去做这件招惹民怨的事。值得注意是,大卫并不是要行政官去执行这项命令,而是要约押和他的部下去执行,这已经在暗示这项人口调查确实是和打仗的计划有关系,因为需要动员可用兵力。

第5至9节,很详细地描述约押和他的部下去执行大卫这项调查人口之政策,而他也确实彻底地完成这项命令。这项人口普查所花费的时间,共计长达「九个月又二十天」。约押提出调查结果的报告是:以色列可带「武器的壮丁总数八十万」,而在犹大则有「五十万」。这里所谓的「带武器的壮丁」,意思是指「二十岁以上能作战的男人」(参考民数记一:3、18、20)。但这数字和历代志所登录的人口不同;在历代志登记的人数是「以色列能打仗的壮丁有一百一十万名;犹大能打仗的壮丁有四十七万名。」历代志作者特别说明约押「没有调查利未支族和便雅悯支族的人数」,理由是「因为他不赞成王的命令」。约押这样做也有另一种理由,一是利未族人都是属于祭司族,他们本来就不用参与军事行动。而没有对便雅悯族的人民进行调查,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分裂的事件(参考二十:1)。
经文:

撒母耳记下 24:10-24:25

注释:

11.第廿四章10至25节:
这段经文述说大卫后来发现因为这项人口调查行动,引起上帝极大的愤怒,导致以色列全国发生严重的瘟疫,死亡惨重,为此,他寻求上帝的宽恕怜悯,透过献平安祭和烧化祭,才挽回上帝的愤怒,但为时已晚。这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教训:若不是出于上帝的旨意,或是合乎上帝的旨意,那么,执意坚持行自己的路,其结果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而已。

这段记事可对照历代志上第廿一章7至30节来看,就会发现历代志作者特别强调,瘟疫的事件,不仅是大卫主谋,连他身边的参谋都连带有份,因此,「大卫和长老们都穿着麻衣,面伏在地上叩拜」,表示他们都必须为此事件所带来的瘟疫灾难负责。

第10至13节,后来灾难发生了,才唤醒大卫知道自己坚持的这项人口调查政策,确实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使上帝不高兴,因此决定要惩罚以色列。他可能是因为看见瘟疫开始出现了,赶紧透过祭司献祭询问上帝时(参考撒母耳记下廿一:1),才明白过来,知道自己做了件愚蠢的事。上帝差遣先知「迦得」去见大卫,传递上帝的话给大卫。他向大卫提出上帝要从三项惩罚的方式中让大卫自己选择。

第一项是「国中有三年饥荒」。
第二项是大卫在「敌人面前逃亡三个月」,意思是打败仗逃难。
第三项是「国中有三天的瘟疫」。
这三项都有「三」的数字,从「三年」到「三个月」,在到「三天」。

第14至16节,大卫表示宁愿接受上帝亲自对他惩罚。大卫深知当上帝惩罚违背他旨意的子民时,痛苦的哭号声,上帝会垂听。因为「上主有丰盛的怜悯」,这点是整本圣经的主题(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三:19、三十四:6,诗篇八十六:5、一0三:8、但以理书九:9)。因此,大卫做了这样的选择后,上帝就差派天使去执行这项惩罚,方式是用降瘟疫在以色列人民身上,直到上帝要天使停止为止。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而已,死亡人数却多达「七万以色列人死亡」。

问题是:为何大卫犯罪,却由人民承担罪责?这样是否公平?这是读者喜欢问的问题。其实,也可以这样了解:当君王或是领袖做出错误的政策时,确实就是整体人民在承担苦难。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因为这些制订政策,且将政策执行出来时,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普罗大众。因此,人民若是对于错误的政策,没有勇气出来阻止、对抗,其结果是等于「参与执行、配合错误」之政策。
第17节,历代志作者在这里提供很重要的资料,就是大卫看见天使「手中握着剑,正要毁灭耶路撒冷」,就在此刻,「大卫和长老们都穿着麻衣,面伏在地上叩拜。」这也表示长老们知道,大卫进行户口调查的事所引起之「瘟疫」灾难,他们也需要负起重大责任。因此,他们同时和大卫都用最真诚忏悔的心意,祈求上帝的怜悯和宽恕。在这里,大卫对执行此项惩罚任务的天使说,是他犯错应该惩罚他和他的家人,而不是惩罚无辜的人民。

第18至23节,先知迦得再次传达了上帝的信息,让大卫知道愿意接受他认罪。因此,要大卫在耶布斯人亚劳拿的打麦场,建造一座祭坛敬拜上帝。大卫依照天使的指示去找亚劳拿,希望买下他的打麦场建造一座祭坛,好使上帝惩罚的瘟疫停下来。亚劳拿一听大卫这样讲,以为大卫是故意这样说,其实,若大卫真的要他的土地,他也不可能抗拒。因此,他表示可以全部都送给大卫,包括在打麦场上的牛也可杀之当作牲祭献给上帝,又有打麦板可当之祭坛的柴火。因为他知道,与其和大卫讨论价钱,赠送或许还可以保住性命安全。

第24至25节,但大卫坚持要「按价钱」向亚劳拿购买他的打麦场。原因是他不想占亚劳拿的便宜。因为若是占别人便宜所得到来奉献,等于是在藐视上帝的神圣。再者,大卫已经因为「瘟疫」的事件惹起上帝愤怒,如今,若在奉献的事上没有用真诚忏悔之心意来表明,恐怕这次的「瘟疫」之灾很难消除。于是他用「五十块银子」向亚劳拿买下打麦场和献祭的牛只。这数目和历代志作者所提供的「六百块金币」,相差实在太大。有一种解释,认为大卫不仅买下打麦场,连邻近整片地都买了下来。因为他准备以后用该片土地作为建造圣殿之用。就这样,大卫买下了土地,进行一场献「烧化祭和平安祭」(参考利未记七:11—17、廿二:21—23)的祭祀礼仪,这种「祭」表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和谐(参考出埃及记廿四:5、11)。因为上帝「垂听」了大卫为以色列全国的祈祷,这表示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间又有了和好关系,所以作者用「瘟疫就在以色列停止了」作为结束。这个结尾,就像第廿一章14节所说的:「上帝垂听他们为国家的祈祷。」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