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彼得后书 1:1-1:19

注释:

彼得后书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彼得后书就像前书一样,都很关心耶稣基督再临的问题,而这一点正好也是使徒书信中的共同特色,也是本书信最重要的主题内容。早期教会成立之后,使徒们一再教导信徒的就是:耶稣基督即将再临。因为这个缘故,遇到罗马政府非常残酷的迫害也要忍耐到底,因为伸冤的上帝必定会再次藉着耶稣基督再临,替那些受到迫害的信徒主持公道。

	若是要问说彼得后书最特别的地方是甚么?想应该可以说是这本书信提到了使徒保罗和他的书信(参考三:15—16),作者在替使徒保罗说话,可见在早期教会中,虽然大家都很尊敬使徒保罗,但还是有人会在背后说三道四散布谣言。就像哥林多后书第十至十一章提到使徒保罗很生气斥责那些在教会中乱讲话,或是假扮使徒角色却专门行欺骗之事实的人。这些人最拿手的事,就是故意将使徒保罗的教导或是所写的书信给予曲解。因此,彼得后书的作者要大家注意这件事,以免受到影响。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早期教会并不是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是同样信耶稣基督,但每个人都对信仰的认知有差距,特别是在外邦地区的教会,因为并不像耶路撒冷教会信徒都是犹太人,他们有旧约圣经可读,且有人教导圣经的信息,然后加上当时流传在教会中的各种书信、资料,在信仰上有个很好的共通点,或是有个明确的圣经范本可依循使用。因为是外邦人地区,所以根本就没有旧约圣经可用,唯有的就是当时流传在教会中的有关耶稣基督之资料(参考路加福音一:1—4),顶多加上使徒们、尤其是使徒保罗的书信可读而已。因此,会发生信仰上的问题,或是大家彼此之间互相猜忌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要怎样成为一间有见证福音能力的教会?在政治迫害的环境中,大家怎样才能够坚守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这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使徒们的书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励信徒们,不要放弃对耶稣基督再临的盼望,以及对信靠耶稣基督就能享有上帝特别救恩要有绝对的信心,这才是所有的书信中最重要的信息。

作者在这章呼吁所有的信徒,必须在信仰生活上有所节制,发挥信仰的美德,好作为耶稣基督福音的见证者,而这种见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手足之爱」做起。作者告诉所有信徒,能够参与见证耶稣基督拯救的信息,是生命中最大的荣耀,一定要好好珍惜。

第1至2节,当时书写信柬的方式,就是先自我介绍。这里作者用「西门・彼得」这个词,和彼得前书第一章一节用「我彼得」就很不一样,这也是为甚么有不少圣经学者持一种看法,认为这本书信很可能不是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所写的,或是说彼得后书和前书的作者并不同。再者,前书只用「彼得」,在后书就用「西门・彼得」且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前书用「耶稣基督的使徒」,在后书则是多加上了「仆人」这个词。

作者在这里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这「仆人」一词在希腊文的意思就是指「奴隶」,是身份很低贱,随时可以被主人当作财物卖掉的人。这也是使徒保罗最喜欢用的方式(参考罗马书一:1,腓立比书一:1)。会有「仆人」这样的用法,是因为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个有罪的人,但因为有耶稣基督的救恩,因此知道自己能够得到永恒的生命,乃是因为耶稣基督拯救的爱的缘故,也因此之故,基督徒宁愿认为自己就是福音的「仆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为了福音的缘故,自己愿意毫无条件地被差遣。

再者,后书指出受信的对象,只说是写给「同样宝贵信仰的人」。这已说出了后书的受信对象比较广泛,只要是信耶稣为基督的人都是他关心的对象。作者也在这里说藉着上帝的和救主耶稣基督的「义」而一起分享这本书信。

这里所说的「义」,指的就是上帝的救恩,这救恩是透过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来进行并完成。

罗马时代写书信的规格,就是写信的人自我介绍之后,再来就是祝福的话语。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认识」,这个字在彼得后书中出现多次,除了这里出现之外,也出在第一章3节、8节、第二章20节。「认识」这个字是由两个希腊文并在一起;前面一个字是「epi」,指的完整、齐备之意。后者「gnosis」,这个字的意思是指知识。将这两个字合并起来看,这个「认识」的希腊文「epignosis」,意思就是有完全的认识,非常清楚的明白。

这里作者说要「认识上帝和我们的主耶稣」,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稣都是救主。通常犹太人只称上帝为「救主」,这里作者将「救主」这个尊称用在耶稣基督身上,表明的就是上帝和耶稣基督同样是救主,这一个信仰观念在这本书信中共计出现五次,除了第1至2节外,另外出现在第一章11节、第二章20节、第三章18节等。这样的认识对早期教会的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原因就是早期教会出现一种风潮,就是讲究完全的理性的「重智派」(Gnosticim)人士。这派的人甚至认为耶稣基督并不是真正的人,他在世界上是一个「幻影」。他没有死,当然更不谈上复活。这派的人一再强调一切都以「知识」为准,在「知识」上无法接受的,就是错误的。

彼得后书的作者就在第6节特别提醒大家,要知道「知识加上节制」,因为若没有这样,很容易使一个人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而骄傲。因此,有些圣经学者认为彼得后书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要真正「认识耶稣就是救主」。

第3节,作者在这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认知:上帝赐给所有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的人之恩典,就是知道怎样过「敬虔生活」。所谓「敬虔」,指的就是敬畏上帝。知道怎样尊崇上帝为生命的主,知道在敬拜中以真实的心回应上帝的救恩,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敬虔」之意。

分享上帝的「荣耀」和「善德」,这是指上帝完美的本质。作者会这样强调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就是要有敬虔的生活态度才能分享到上帝这种完全的美德。

第4节,这节说出上帝赏赐给人「最大和最宝贵的恩赐」,就是可以避开这「世上那毁灭性的欲望,而分享上帝的神性」,这表示在人的生命里有「真理的灵」同在(参考约翰福音十四:16—17)。这样,可以帮助人阻挡来自各种诱惑、败坏的力量,而成为上帝圣洁的子民。

第5至7节,作者在这三节经文连续提出七个信仰上应该要学习的功课,而这些功课都建构在信心的基础。就是坚认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然后接连有七个功课:
一是「信心上加上美德」。所谓「美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美好」。就像田地很肥沃,会让撒下去的种子长出美好的果实一样。二是指勇气。真正的信心,是从勇气表现出来。
二是「美德加上知识」。这是指在生活中经验累积下来的常识,不是毫无经验的表现。这样可以明白一个人若真的有勇气,就要将之配合在生活经验上。否则就会变成有勇无谋,这样的人就会成为愚蠢者。

三是「知识加上节制」。这里节制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自主」,是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之意。一个真正有生活经验的人,他会知道怎样要求自己,更会知道怎样自我约束。因此,「节制」也是基督徒实践伦理生活最重要的基础。

四是「节制加上忍耐」。这里的「忍耐」是在极为困境中看到盼望而产生的力量。因为有将来的希望,因此对眼前所遇到的困难都用极大容忍之毅力给承受下来。

五是「忍耐加上敬虔」。这「敬虔」是指真诚的心灵。意思就是在极为痛苦的困境中,仍然没有改变真实敬拜上帝的心意。

六是「敬虔加上手足之爱」。这里的「爱」字在希腊文是「philadelphia」,意思是亲情的爱。对亲朋好友,要用真实的爱相扶持。

七是「手足之爱加上博爱」。注意这里所说的「博爱」,希腊文是用「agape」。意思就是在爱亲朋好友之时,要学习用耶稣基督那没有私心的爱,是真实的、牺牲的爱。

第8至9节,这两节是相对的句型;在第8节说到肯定的层面,而第9节则是否定的意思。这两节就是在针对前述七种信仰品德的有与无作一个评价。作者说一个信耶稣基督的人有了上述这些信仰上的美德之后,就会想要「更积极、更有效」地表现出对耶稣基督的「认识」。换句话说,真实的基督徒,不会只停留在脑袋的思考状态,而是会积极寻求见证福音的机会。相对的,若是没有这种内涵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积极、有效的动作和毅力表现出来。好像看不见生命亮光的人,不知道存活着的意义,很自然的,这种人并不知道上帝的恩典。

	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有了上述这些信仰品德的人,就可以预防堕落的发生。因为他会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在耶稣基督的恩典里受到上帝拣选,而这拣选为的就是要进入永恒的生命里。

第10至11节,作者劝勉所有基督徒应该「更加努力,使上帝的呼召和拣选」成为「永久的经验」,这种经验就是上述七种的美德,这样,就不会因为这世代的败坏而跟着败坏了。这样,就会突显出基督徒就是被上帝所拣选出来的福音仆人。而这样的信徒才能享有特殊的「权利」得以进入「主和耶稣基督永恒的国度里」,这里的永恒国度,就是指永恒的生命。

    第12至15节,作者说自己会尽责任在督责、提醒的工作上。这样就像在前书第五章1至4节所提起的一个好牧者的责任,就是要终生完成这项督责的工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但却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克尽职责完成这项受托的使命。作者有感觉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样子,因此,他的心愿就是要持续不停完成应该做的事,就是督责信徒们坚守信心,并且有前述所说的信仰品德。

    这种预感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情景也发生在使徒保罗的身上,他就这样说:「至于我,我牺牲自己的时候到了;现在就是我离开人世的时刻。」(提摩太后书四:6)因为有这样的预感,因此,他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所说的:「要传福音,不管时机理想不理想都要传,用最大的耐心劝勉,督责,鼓励,教导。」(提摩太后书四:2)不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就是要将福音传扬出去。同样的,这本书信的作者也是存着这样的态度,他要尽生命的力量,完成应该做的事,绝不推托、懒惰。

第16至18节,这段经文读起来感到相当熟悉,也因为这段经文,让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本书信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亲自写的。因为这里至少提到两件重要的事,并且这两件事都是彼得亲身的经验,因此,他在第16节特别强调说这些事都是他和其他门徒们「亲眼看见的」,并不是捏造出来的。这两件事就是:
一是耶稣基督升天前的景象,并且也听到两个天使亲自传出应许的声音说:「加利利人哪,为甚么站在这里望着天空呢?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看见他怎样升天,他也要怎样回来。」那时使徒彼得和其他门徒们都亲自在场,因此,第16节说这是门徒们亲眼看见的见证(参考使徒行传一:6—11)。
二是第17至18节是使徒彼得生命中最特别的经历,就是在他和门徒约翰、雅各等三人,被耶稣基督邀请陪同到一座山上去祈祷,在那地方突然看到耶稣基督变了形像,在耶稣基督的身边有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就在他们惊慌所看见的异象时,那时突然有一朵云彩出现笼罩了他们,且从云里有声音出现说:「这是我亲爱的儿子,你们要听从他!」(参考马可福音九:2—8)

亲眼看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证,并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假造欺骗的行为。就像路加在写福音书时特别强调,他是把所有关于耶稣基督的报导都「从头仔细查考过了」一样(参考路加福音一:2—4)。从开始就亲眼看见这些事」,然后将「亲眼看见」的事传布出去,这就是传福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19节,先知的信息就「像一盏灯照耀在黑暗的地方,直到天亮」,因此,必须要要好好珍惜。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位先知,因此可说是指着全部旧约圣经的先知文献。再者,先知的预言中都含有终末的思想,这种终末的思想主要在说明上帝的审判必定会来临,同时也带来他的拯救。而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表达他拯救的爱的记号。因此,从旧约到现在,先知的话就像一盏拯救亮光的灯,一直照耀陷于苦难中的人们,让人看到之后可以燃起生命的亮光。

第20至21节,这里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在早期教会中经常出现假先知,这些假先知会传讲错误的信息,误导信徒进入错误的信仰认知中。这也就是在第二章1开始,作者接着就谈到有关假先知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形在每个时代都一再发生,若是看先知耶利米的文献就会发现,在他的时代中,一再出现假先知传讲错误的信息(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4—16、廿三:16—22)。先知以西结的时代也出现假先知传讲不正确的信息(参考以西结书十三:3—9)。同样的,会用神迹奇事来迷惑人的,在早期的教会就曾一再发生过(参考马太福音七:21—23),而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也出现「超等使徒」(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5、十二:11)。因此,当彼得后书的作者在提醒大家要注意圣经的预言不可以胡乱解释时,这对每个时代的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

诚实的心来阅读圣经、解释圣经,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对传道者来说,更是一项最基本的传道伦理。因为圣经并不能为了满足人的私心的需要来解释,而是要忠实于圣经的教导,正确地解释圣经,这才是最重要的责任。使徒保罗就这样说:「全部圣经是受上帝灵感而写的,对于教导真理,指责谬误,纠正过错,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处。」(提摩太后书三:16)因此,正确明白圣经的信息,就是在建构一个健康的信仰生命,这也是我们在解释圣经、传递圣经信息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经文:

彼得后书 2:1-2:22

注释:

2.第二章:
	从这章就会发现早期教会已经有很多问题发生,在这章提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教会信仰团契里面出现了「假先知」。作者在这章中很严厉地批判这些假冒先知之名,行败坏之实的人,认为上帝一定会严厉惩罚这种人。

使徒保罗不仅在哥林多前书他用这样严厉的语句斥责那些坏了教会规矩的人,也在哥林多后书痛批那些假借「使徒」名义而专门在教会里行欺骗的人,他戏称那些人为「超等使徒」(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5、十二:11)。在他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也提到有人跟随在他背后,由于所传讲的信息内容并不是关于耶稣基督复活的信息,使徒保罗很生气地谴责该教会怎会去「随从另一种福音!其实,并没有另一种福音」。他甚至说若有「任何一个人」向他们「宣传另一种福音」,跟以前他所传给他们的不同,他说这种人都「应受诅咒」参考加拉太书一:6—9)。从这些可以很快就发现在早期教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不仅是有信仰生活上的偏差,且在信仰内涵上也与使徒保罗所传讲的信息相差甚远。

	在使徒保罗的观点中非常明确地表示:福音就是耶稣基督,因此,只有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才算。而这十字架上的救恩,就是耶稣基督以他死在十字架上表现出来的(参考哥林多前书二:2)。他甚至很清楚地表明:如果耶稣基督没有真正的死和复活,则基督徒将是这个世上最可怜的人,因为这表示基督徒的生命是只有在今生有盼望,没有未来复活的期盼可言(参考哥林多前书十五:16—19)。他很明确地说,基督徒就是与耶稣基督同死,也将因此与耶稣基督同复活,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参考罗马书六:5、8)。

	这样看来,早期教会确实有人假藉基督的名义行欺骗的勾当,结果使耶稣基督的名声严重受损,这也是作者提醒所有信徒要特别注意的事。

    第1节,这节提到「从前有假先知在以色列民间出现」,这和先知耶利米时代的景况相同。他曾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不要听这些假先知所传讲的话,否则上帝的忿怒连那些听假先知传讲的人也会受累遭惩罚(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4—16)。现在作者在这里提到「有假教师」在早期教会中出现,这些是「偷偷地输入毁灭性的异端」,这里的「异端」指的就是「不承认救赎他们的主宰」,就是耶稣基督是救赎主。

第2至3节,作者在这两节指出「假教师」就是故意传错误的信息,但却还是有人喜欢听从这种人,跟从他们过「邪荡的行为」。

这里所谓的「邪荡」,指的是没有约束自己,要怎样就怎样。而这些行为通常都是令人看起来就会感到厌恶、羞耻的。如果以今天的人来看,就是嫖淫、喝赌等行径,更严重的是他们并没有为这种羞耻的行为而有所收敛,而是公开行之,表面上看起来说是在耶稣基督里已经自由了,其实,是把自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里清楚指出这些「假教师」就是会撒谎、欺骗,为的就是要「满足自己的贪婪」,还会用「捏造的故事」进行「榨取」信徒的钱财、物品。作者特别强调说上帝一定会对付这样的人,是「自古以来」都一样,会用很严厉的审判伺候他们,使他们「逃不了毁灭」的惩罚。

第4节,这里「上帝并没有宽容犯罪的天使」,圣经中最早提到天使堕落的记事,就是在创世记第六章2节提到有关天上的天使,因为看见地上的美女,就随着自己的意思娶她们为妻,结果上帝生气了,并且因此缩短了人的生命年日。即使是天使犯罪,也会被惩罚,甚至会将他们「丢进地狱」去「等候审判」。

第5节,这节很清楚是跟创世记第六至九章有关洪水泛滥,以及挪亚一家人得以被上帝拯救的记事有关。作者在这里指出除了挪亚一家八口外,当时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心目中没有上帝的人」。创世记作者在描述大水之前的情形是这样的:「上主看见人类个个邪恶,始终心怀恶念。」(创世记六:5)然后说:「挪亚没有缺点,是当代惟一的好人;他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其余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邪恶的;地上处处有凶暴。」(创世记六:10—11)从创世记作者描述挪亚「跟上帝有密切交往」,到彼得后书的作者说当代人「心目中没有上帝」,可说是极大的对照。圣经作者提供一个重要的信仰认知:与上帝有密切关系,就是获救的第一步。因为这样的人知道怎样遵守上帝的教训,不会过「邪荡」的生活。

	第6至8节,这三节是有关创世记第十八至十九章记载所多玛和蛾摩拉两个城被上帝毁灭的背景。如果注意创世记的作者写法:「当上帝毁灭平原二城时,他记念亚伯拉罕,所以准许罗得逃命。」(创世记十九:29)换句话说,若不是因为亚伯拉罕和上帝之间有密切关系,罗得想要从毁灭的所多玛城中获救也难。因此,罗得的获救,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是「好人」,也不是他「住在坏人当中,天天看见,天天听见那些邪恶的事,心里非常痛苦」,我们不清楚他是否会为了所多玛城犯罪的情形「大大忧伤」,但很清楚的事他会获救是因为上帝记念亚伯拉罕的缘故。

	第9至10节a句,这两节可说是作者想要告诉当时的基督徒的话,就是上帝对于跟他有密切关系的信徒,绝对会伸手拯救,特别是在审判与毁灭的时刻来临时,上帝一定会把好人与坏人分别清楚。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这里作者特别提到,上帝会针对「那些放纵肉体情欲、藐视上帝权威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让我们看到圣经有一个明显的思路:在肉体上放荡的人,跟心目中没有上帝的态度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基督所传讲上帝国比喻中,都会提到终末审判时,就是这样将「好」与「坏」分别非常清楚。例如马太福音第十三章耶稣基督提到在审判来临时,上帝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别清楚,在收割时将稗子割起来烧,将麦子收藏起来存放;撒网在湖里,将好的「放在桶里,坏的扔掉」;在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46节中,特别记载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和没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在审判来临时就是有绝对性的差别结果。

	第10节b句至11节,这里很清楚地指出这些「假教师胆大妄为」的嚣张态度,他们「不但不尊敬天上的尊荣者」,反而是「羞辱」,这些尊荣者指的就是天使之意。这意思很清楚,他们不再怕上帝,表示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上帝,甚至还自己扮演上帝角色才会如此嚣张。作者在这里将这些嚣张至极的「假教师」比喻为如同魔鬼一般的恶劣。这也是「假教师」的第一个恶状。

	第12至13节,这里提出假教师的第二个恶状,就是他们的生性如同「野兽」一样。这里所说的「野兽」,是指「没有灵性」的意思,这种人也是「没有理性」可言的。在这两节经文中,作者提到几个现象作代表,包括喜爱「屠杀」无辜、「制造苦难」、「毁谤自己所不了解的事」,也会利用饭局行诡诈的事。

	第14节,这里清楚提到「假教师」除了犯淫乱的罪之外,也已经「习惯于贪婪」,很会欺骗信徒的钱财。使徒保罗说「贪财是万恶的根源」(参考提摩太前书六:10),如果传道者对钱财那样贪婪,绝对无法告诉信徒上帝才是生命的倚靠。

	第15至16节,这两节是引用民数记第廿二至廿五章,有关先知巴兰的故事。先知巴兰并没有遵行先知的角色,反而接受摩押王巴勒的贿赂,要去诅咒以色列人民。上帝当然不高兴巴兰这样的行为,就透过巴兰所骑的那只驴子来阻止巴兰这种错误的行为。接受贿赂去做不该做的事,这是上帝所厌恶的行为,而巴兰是上帝的仆人,竟然也接受贿赂要去做违背上帝旨意的事,这真是非常要不得的行径。这种为钱财而背弃上帝的例子很多。难怪耶稣基督在教导门徒时,会很清楚地提醒他们必须很清楚,在上帝和钱财之间作个明确的选择,人不可能想要拥着上帝,又要抱着钱财(参考马太福音六:24)。作者要提醒一点:如果在信仰团契中当教师的人都会对钱财有那样高的兴趣,就已经不适合当教师了。

	第17节,指出「假教师」提供给人的,就像是「干涸的泉源」,也像「吹散的云雾」,意思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美,事实却刚好相反。这已经在暗示一件事:「假教师」用欺骗的话告诉信徒,结果会使听信的人心灵枯竭。但作者也清楚指出进行这样虚伪行为的「假教师」,必定会遭遇到上帝严厉的惩罚,因为上帝会把「黑暗的深渊」留给这样的「假教师」。

  所谓「黑暗的深渊」,指的就是地狱,没有生命希望之处。犹大书的作者说,这种人将会被「永远」留在该处(参考犹大书第13节)。这应该可以作为「假教师」最好的警惕。

  第18至19节,这里提到「假教师」就是很会引诱那些初信徒,而且都会偏好在肉体的情欲上,理由是他们会传讲说「自由」,且用当时社会最流行的「重智派」者所说的,肉体只是暂时的,没有「灵性」的,就像一个玩具般,可以好好玩它,因为这是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的自由。但这样的说法却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人的生命是包括了肉体和灵魂。不能将这二者分开看待。使徒保罗说身体就是「上帝的殿」,有上帝的灵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因此,如果我们随便放纵身体满足肉欲,必定会惹起上帝生气而带来毁灭(参考哥林多前书三:16—17)。

  作者强调一个人若是贪图肉欲的满足,结果就是成为淫乱的奴隶,就像一个人贪图钱财,其结果就成为钱财的奴隶一样。台语有个形容人贪爱钱财的名词,就是说这个人是「钱奴才」,而当说一个人很淫荡时,就说这个人是「色鬼」,意思就是如同好色的恶魔一样,已经失去了人性应该有的尊严。

  第20节,这节到第22节是这章经文的一个总结,要告诉所有的读者:时时刻刻保持清静的心灵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功课。作者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导:当一个人信了耶稣基督之后,却还不知道在信仰上有进步,反而落入了「假教师」的圈套中堕落了,这样的人在信仰的问题会比原先还没有信以前更多。第20节这里所提到的「认识」,在第一章2节、3节、8节已经提过,意思就是「真正的认识」。这样就更清楚作者的意思,就是既然有了明确、真实的「认识」,却又去跟随那些「假教师」,且参与欺骗的勾当,那就更不可原谅了。

  第21节,「正义的道路」,这是指上帝的教导。这种教导很清楚指出对上帝要绝对忠实,而这种忠实和生活、工作是连结不能分开的。

  第22节,这节是引用箴言第廿六章11节所写的:「愚蠢人一再做愚蠢事,就如狗回头吃它所吐出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因为吐出来的是很脏的、不好的,如果又去吃它,表示情形只会更糟而已。

  很清楚地,作者在上述这三节想要表明一点:信了耶稣基督的人,应该学习到的是真实、洁净的心灵。如果信耶稣基督之后还会再去做那些污秽的勾当,那不仅没有洁净心灵,反而是更污秽,只会为生命带来更恶劣的结果而已,倒不如不要信还要好些。
经文:

彼得后书 3:1-2:22

注释:

3.第三章:
  在前面已经有提起过,彼得后书有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基督再临。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深信基督再临就是早期教会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但要注意,只要是谈到有关基督再临,必然会谈到有关末日审判的事,这是一体的两面。而为了要准备基督再临,使徒的书信中都会要求信徒们必须要准备好迎接这即将来临的日子,这不但是个大好的日子,且也是个重要的审判时刻,大家要准备好来迎接这日子的来临。以免因为不谨慎而在审判的时候,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观念在使徒的书信中俯拾就有。
自古以来这种关于终末审判的日子经常被提起,但大家都很希望知道那时候是在甚么时间来临。因此,替上帝数算时间的例子越来越多,直到现今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改变这种信仰思维。甚至在世界各地常出现有人会假传上帝的话语说:「某年某月某日就是世界末日。上帝要毁灭全世界。」。但圣经一再提醒上帝的日子并不是用人的智慧、知识可以数算出来的。包括耶稣基督在内都告诉我们说:「至于那要临到的日子和时间,没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儿子也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你们要留心,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时刻甚么时候临到。」(马可福音十三:32—33)耶稣基督提醒跟随的民众重要的不是算时间,而是「警醒」,预备好迎接上帝审判的来临远比数算上帝审判的时间更重要。
彼得后书作者在这第三章谈及主应许再来的日子会像小偷一样,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来到。因此,必须要用心准备迎接那日子的来临才是正途。
第1节,这里一开始就说所写的是「第二封信」,这是否说还有另外一封,或是前书就是第一封,而后书则是第二封?语意并不清楚,不过一般学者认为这是指彼得后书说的。
作者提到「在两封信里面」都是在「激发」信徒要有「纯洁的思想」。这里所谓的「纯洁」,意思就是「诚实」。在信仰团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诚实。耶稣基督在山上宝训中这样教导说:「心地纯洁的人多么有福啊;他们要看见上帝!」(马太福音五:8)作者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纯洁的思想」这问题,是因为早期教会已经出现有专门在欺骗的人进入教会信仰团契中,这些人专事敛财、欺骗的勾当。
第2节,作者提醒读者古代先知的话,和耶稣基督藉着门徒所传下来的教训。作者这样提醒有很大的用意,他要告诉读者们,旧约时代的先知就是在预言新约耶稣基督降临的大好消息。
再者,先知的预言必定和新约时代的拯救信息有密切关系。这样,可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旧约和新约是相关连的,不是分开的。会有这样的提醒,很可能是因为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基督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旧约时代都过去了,也不重要了。但如果没有对旧约圣经有所了解,就很难了解耶稣基督为甚么要到世上来的信息。而若是只停留在旧约的圣经,就无法明白耶稣基督到世界上来的意义。不能将新约和旧约分开,这是彼得后书的作者在这里所要告诉读者的重要认识。
第3至4节,这两节可看到早期教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信仰上经常被质疑和作为讥笑的藉口,那就是有些人为了要打击基督徒,故意找些问题来询问说:你们不是说耶稣基督要「再来吗」?「他在哪里呢」?你们的「祖先都死了」,可是一切都「跟创世之初一样」,不是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连串发出,使得许多基督徒却也因此而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因为这样,使得那些想要作奸犯科的人更显明出他们不法的形像。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找出许多讥讽的话语来讥笑基督徒,说耶稣基督哪有要再来?有些人都等到来不及而死去了,耶稣基督岂不是都还没有来?趁着可以快乐、享受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吧。看,这个世界岂不都是一样?过去到现在都一样,没有甚么改变。类似这样的话一再挑战着基督徒。
第5至7节,从第5节开始直到第9节,作者在回答这些对耶稣基督再临所提出的各种怀疑。因为有关耶稣基督即将再临的说法甚嚣尘上,因此,大家都在期盼能看到耶稣基督再临、世界末日也跟随着来到,所有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将被提到天上去跟复活的耶稣基督相会合(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5—18),而且所有因为信而死去的人也都将从坟墓中复活起来(参考马太福音廿七:51—53)。但为了要迎接复活的耶稣基督再临,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洁身自爱,以免耶稣基督再临时,复活的恩典落空了。因此,几乎所有敬虔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上都显出非常谨慎,也颇知道谨守规律的生活准则。
作者引用创世记第一章的背景,上帝创造天地宇宙万物,为甚么有人「故意不理会」这件事呢?原因就是这些反对创世记记载的人,总是说那是一种「传说」,或是说这是「自然」。而这句「地是从水和藉着水而形成的」,是引用创世记第一章6节的记载。换句话说,「故意不理会」上帝创造天地宇宙万物的人,说穿了就是不相信圣经所记载的,而这样的人渗透在教会团契中,主要目的就是要人离弃上帝、不要相信圣经的话语。
「旧的世界也是由水,就是洪水所消灭的」,这是用创世记第六至九章有关挪亚和大水泛滥淹没世界的记事,这段记事主要并不是在说全部都毁灭了,而是在说一个犯罪严重的世代,只会让上帝的伤心并为人带来毁灭。
「现在的天和地也同样是凭着上帝的话保留下来的」,这句话说出上帝确实是怜悯、慈悲的上帝,他是用大水淹没了原先创造的世界,但却也因为他的慈悲、怜悯,而原本要毁灭一切受造之物也得以藉着挪亚而保存下来,然后又应许说:「我应许你们:所有的生物绝不再被洪水消灭,不再有洪水毁灭大地。」(创世记九:11)但这并不表示上帝不再惩罚犯罪的人类世界,而是给人有悔改的机会,因此,用「火」来处理犯罪的世界。「火」,这含有去杂质的意思。换句话说,要把那些杂七杂八的、没有规律的部分除去,留下美好的、有规矩的。这跟「大水」有点差异;「水」,带来的是全部毁灭,而「火」则是留下更好、纯洁的,并且可以使不好可以变好,并可保留纯洁的免受连累遭殃。
第8节,这节可参考诗篇第九十篇4节。作者引用诗人这样的诗歌,并且用「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这种相对句型所要表示的,就是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也就是说,人无法数算上帝的时间,因为在人看来好长的时间,在上帝眼中却是很短暂;而在人看来是很短暂的时间,在上帝的作为中可以成为千年之久。换句话说,时间是属于上帝的,他可以随着旨意运用。
第9节,这节可说是这本书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上帝不愿意有一个人沉沦,他要的是人人悔改。先知以西结这样说上帝「不愿意任何人死亡」,只要人能改过,就「能存活」(参考以西结书十八:32、三十三:11)。整本圣经给我们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只有悔改,才可能改变上帝忿怒的惩罚计画。
第10至12节,由于有基督徒在等待耶稣基督再临、世界末日和上帝的审判来到等日子和现象尚且未出现,就已经去世了,因而引起不信的人讥讽、嘲笑,也因此使不少信徒产生信心上的怀疑。作者除了在前面谈人无法计算上帝的时间外,也在这里进一步提到上帝的行动总是在人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来临。在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基督多次提起这样的教训(参考马太福音廿四:42—44,马可福音十三:35—37,路加福音十二:35—38)。使徒保罗也说到主再来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里忽然来到一样(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
从上述这些经文可看到「要警醒」,这才是等候耶稣基督再临应该有的重要态度,而不是一再在数算、寻找异象出现。一个真正准备好洁净的心灵等候耶稣基督再临的人,他会很清楚知道耶稣基督再临的事随时会发生,甚至会发生在我们家里、身边,也可能会在我们面前出现。
作者也提醒信徒们知道要过圣洁、虔诚的生活。作者说要「加速」末日的早日来到,但因为上帝慈悲、怜悯,知道信徒们尚且还没有准备好,因而延迟了耶稣基督再临的日子,因为那日子也是审判的时刻,上帝疼爱他拣选的子民,爱护跟随耶稣基督的信徒。因此,若是所有信徒都准备好了,那日子也就随即会来到。
第13节,这是甚为熟悉的一个景象——「新天新地」的来临。作者说,在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刻一到,也是一个崭新的创造重新开始。启示录的作者说那时也是上帝重新创造整个宇宙万物的时刻,天地一切都会改变,以前有的,现在不会再出现,那使人害怕、会危害生命的「海」也不见了(参考启示录廿一:1),相对的,在新天新地出现后,充满着上帝的慈爱与怜悯。
第14节,作者再次强调过「圣洁」、「无可指责」生活的重要性,因为这样才能与上帝和好。这「和好」一词也是使徒保罗整个中心思想。在罗马书中,使徒保罗共有十三次说明与上帝「和好」的重要性(参考罗马书一:17、三:21、22、24、26、28、30、四:5、25、五:9、10、11、17)。
第15至16节,作者特别提到使徒保罗的书信,认为他的书信就是一再强调这种「圣洁生活」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基督徒的社会生活必须见证出信仰的内涵。也就是说,信仰并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已,而是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显现出来才有意义。因此,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都会有一段篇幅写着基督徒的社会生活方面应该要注意的事。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详细说出到底使徒保罗的哪些书信内容被曲解了,但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其一,使徒保罗强调在耶稣基督里,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的,因为耶稣基督的救恩,使信靠他的人都因此从罪带来的死亡中获得释放。罪越重的人,领受上帝的恩典也就越多(参考罗马书五:20—21)。有人就因为这样的观点,继续过罪恶的生活,好让上帝的恩典更丰富些,这是非常错误的解释。
其二,当使徒保罗在强调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之时,这并不是说可以放纵、随便,相反的,是要有更严谨的态度,显示出基督徒的自律生活。这也是他强调的:「我们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会帮助人。」(哥林多前书十:23)而且也不是每一件可自由去做的事,都是有「益处」的。
其三,从雅各书之所以会写出来,其中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把使徒保罗所强调的只要「口里宣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使他从死里复活,你就会得救」(罗马书十:9)这样的见解,当作一种口头禅,却不想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见证出上帝的救恩。因此,雅各书的作者做了个努力,要让大家知道必须有确切的行动来证明信仰的力量,这样的信仰才是真实的。
作者在这里强调说,这些故意曲解使徒保罗书信意思的人,一定会自取灭亡,因为使徒保罗就是在见证耶稣基督福音,若是有人故意曲解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阻碍福音的广传,这样的人一定会被上帝所严惩而灭亡。
第17节,就像在前面已经提过的,有人总是会在教会内部散播许多不实的话语,或是假扮「教师」的角色,专行欺骗的勾当。因此,他呼吁信徒们应该要清楚状况,不要被那些荒谬的言论引入歧途。这也可看到使徒书信中共有的特点,就是有提醒、劝告,这都是在表明尽他们作为使徒(或是教师)的责任。
第18节,要在信仰上长进,这也是在前一讲已经提过的,信仰必须日日进步,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光怪陆离的邪门言论欺骗。注意这里所用的「长进」之动词,是用现在进行式,也就是不断地进步,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且是持续在进步中。只有这样,才能将「荣耀归于」这位慈悲拯救的生命之主。
经文:

彼得后书 3:1-3:18

注释:

3.第三章:
  在前面已经有提起过,彼得后书有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基督再临。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深信基督再临就是早期教会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但要注意,只要是谈到有关基督再临,必然会谈到有关末日审判的事,这是一体的两面。而为了要准备基督再临,使徒的书信中都会要求信徒们必须要准备好迎接这即将来临的日子,这不但是个大好的日子,且也是个重要的审判时刻,大家要准备好来迎接这日子的来临。以免因为不谨慎而在审判的时候,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观念在使徒的书信中俯拾就有。

自古以来这种关于终末审判的日子经常被提起,但大家都很希望知道那时候是在甚么时间来临。因此,替上帝数算时间的例子越来越多,直到现今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改变这种信仰思维。甚至在世界各地常出现有人会假传上帝的话语说:「某年某月某日就是世界末日。上帝要毁灭全世界。」。但圣经一再提醒上帝的日子并不是用人的智慧、知识可以数算出来的。包括耶稣基督在内都告诉我们说:「至于那要临到的日子和时间,没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儿子也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你们要留心,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时刻甚么时候临到。」(马可福音十三:32—33)耶稣基督提醒跟随的民众重要的不是算时间,而是「警醒」,预备好迎接上帝审判的来临远比数算上帝审判的时间更重要。

彼得后书作者在这第三章谈及主应许再来的日子会像小偷一样,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来到。因此,必须要用心准备迎接那日子的来临才是正途。

第1节,这里一开始就说所写的是「第二封信」,这是否说还有另外一封,或是前书就是第一封,而后书则是第二封?语意并不清楚,不过一般学者认为这是指彼得后书说的。

作者提到「在两封信里面」都是在「激发」信徒要有「纯洁的思想」。这里所谓的「纯洁」,意思就是「诚实」。在信仰团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诚实。耶稣基督在山上宝训中这样教导说:「心地纯洁的人多么有福啊;他们要看见上帝!」(马太福音五:8)作者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纯洁的思想」这问题,是因为早期教会已经出现有专门在欺骗的人进入教会信仰团契中,这些人专事敛财、欺骗的勾当。

第2节,作者提醒读者古代先知的话,和耶稣基督藉着门徒所传下来的教训。作者这样提醒有很大的用意,他要告诉读者们,旧约时代的先知就是在预言新约耶稣基督降临的大好消息。

再者,先知的预言必定和新约时代的拯救信息有密切关系。这样,可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旧约和新约是相关连的,不是分开的。会有这样的提醒,很可能是因为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基督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旧约时代都过去了,也不重要了。但如果没有对旧约圣经有所了解,就很难了解耶稣基督为甚么要到世上来的信息。而若是只停留在旧约的圣经,就无法明白耶稣基督到世界上来的意义。不能将新约和旧约分开,这是彼得后书的作者在这里所要告诉读者的重要认识。

第3至4节,这两节可看到早期教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信仰上经常被质疑和作为讥笑的藉口,那就是有些人为了要打击基督徒,故意找些问题来询问说:你们不是说耶稣基督要「再来吗」?「他在哪里呢」?你们的「祖先都死了」,可是一切都「跟创世之初一样」,不是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连串发出,使得许多基督徒却也因此而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因为这样,使得那些想要作奸犯科的人更显明出他们不法的形像。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找出许多讥讽的话语来讥笑基督徒,说耶稣基督哪有要再来?有些人都等到来不及而死去了,耶稣基督岂不是都还没有来?趁着可以快乐、享受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吧。看,这个世界岂不都是一样?过去到现在都一样,没有甚么改变。类似这样的话一再挑战着基督徒。

第5至7节,从第5节开始直到第9节,作者在回答这些对耶稣基督再临所提出的各种怀疑。因为有关耶稣基督即将再临的说法甚嚣尘上,因此,大家都在期盼能看到耶稣基督再临、世界末日也跟随着来到,所有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将被提到天上去跟复活的耶稣基督相会合(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5—18),而且所有因为信而死去的人也都将从坟墓中复活起来(参考马太福音廿七:51—53)。但为了要迎接复活的耶稣基督再临,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洁身自爱,以免耶稣基督再临时,复活的恩典落空了。因此,几乎所有敬虔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上都显出非常谨慎,也颇知道谨守规律的生活准则。

作者引用创世记第一章的背景,上帝创造天地宇宙万物,为甚么有人「故意不理会」这件事呢?原因就是这些反对创世记记载的人,总是说那是一种「传说」,或是说这是「自然」。而这句「地是从水和藉着水而形成的」,是引用创世记第一章6节的记载。换句话说,「故意不理会」上帝创造天地宇宙万物的人,说穿了就是不相信圣经所记载的,而这样的人渗透在教会团契中,主要目的就是要人离弃上帝、不要相信圣经的话语。

「旧的世界也是由水,就是洪水所消灭的」,这是用创世记第六至九章有关挪亚和大水泛滥淹没世界的记事,这段记事主要并不是在说全部都毁灭了,而是在说一个犯罪严重的世代,只会让上帝的伤心并为人带来毁灭。

「现在的天和地也同样是凭着上帝的话保留下来的」,这句话说出上帝确实是怜悯、慈悲的上帝,他是用大水淹没了原先创造的世界,但却也因为他的慈悲、怜悯,而原本要毁灭一切受造之物也得以藉着挪亚而保存下来,然后又应许说:「我应许你们:所有的生物绝不再被洪水消灭,不再有洪水毁灭大地。」(创世记九:11)但这并不表示上帝不再惩罚犯罪的人类世界,而是给人有悔改的机会,因此,用「火」来处理犯罪的世界。「火」,这含有去杂质的意思。换句话说,要把那些杂七杂八的、没有规律的部分除去,留下美好的、有规矩的。这跟「大水」有点差异;「水」,带来的是全部毁灭,而「火」则是留下更好、纯洁的,并且可以使不好可以变好,并可保留纯洁的免受连累遭殃。

第8节,这节可参考诗篇第九十篇4节。作者引用诗人这样的诗歌,并且用「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这种相对句型所要表示的,就是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也就是说,人无法数算上帝的时间,因为在人看来好长的时间,在上帝眼中却是很短暂;而在人看来是很短暂的时间,在上帝的作为中可以成为千年之久。换句话说,时间是属于上帝的,他可以随着旨意运用。

第9节,这节可说是这本书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上帝不愿意有一个人沉沦,他要的是人人悔改。先知以西结这样说上帝「不愿意任何人死亡」,只要人能改过,就「能存活」(参考以西结书十八:32、三十三:11)。整本圣经给我们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只有悔改,才可能改变上帝忿怒的惩罚计画。

第10至12节,由于有基督徒在等待耶稣基督再临、世界末日和上帝的审判来到等日子和现象尚且未出现,就已经去世了,因而引起不信的人讥讽、嘲笑,也因此使不少信徒产生信心上的怀疑。作者除了在前面谈人无法计算上帝的时间外,也在这里进一步提到上帝的行动总是在人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来临。在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基督多次提起这样的教训(参考马太福音廿四:42—44,马可福音十三:35—37,路加福音十二:35—38)。使徒保罗也说到主再来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里忽然来到一样(参考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

从上述这些经文可看到「要警醒」,这才是等候耶稣基督再临应该有的重要态度,而不是一再在数算、寻找异象出现。一个真正准备好洁净的心灵等候耶稣基督再临的人,他会很清楚知道耶稣基督再临的事随时会发生,甚至会发生在我们家里、身边,也可能会在我们面前出现。

作者也提醒信徒们知道要过圣洁、虔诚的生活。作者说要「加速」末日的早日来到,但因为上帝慈悲、怜悯,知道信徒们尚且还没有准备好,因而延迟了耶稣基督再临的日子,因为那日子也是审判的时刻,上帝疼爱他拣选的子民,爱护跟随耶稣基督的信徒。因此,若是所有信徒都准备好了,那日子也就随即会来到。

第13节,这是甚为熟悉的一个景象——「新天新地」的来临。作者说,在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刻一到,也是一个崭新的创造重新开始。启示录的作者说那时也是上帝重新创造整个宇宙万物的时刻,天地一切都会改变,以前有的,现在不会再出现,那使人害怕、会危害生命的「海」也不见了(参考启示录廿一:1),相对的,在新天新地出现后,充满着上帝的慈爱与怜悯。

第14节,作者再次强调过「圣洁」、「无可指责」生活的重要性,因为这样才能与上帝和好。这「和好」一词也是使徒保罗整个中心思想。在罗马书中,使徒保罗共有十三次说明与上帝「和好」的重要性(参考罗马书一:17、三:21、22、24、26、28、30、四:5、25、五:9、10、11、17)。

第15至16节,作者特别提到使徒保罗的书信,认为他的书信就是一再强调这种「圣洁生活」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基督徒的社会生活必须见证出信仰的内涵。也就是说,信仰并不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已,而是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显现出来才有意义。因此,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都会有一段篇幅写着基督徒的社会生活方面应该要注意的事。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详细说出到底使徒保罗的哪些书信内容被曲解了,但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其一,使徒保罗强调在耶稣基督里,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的,因为耶稣基督的救恩,使信靠他的人都因此从罪带来的死亡中获得释放。罪越重的人,领受上帝的恩典也就越多(参考罗马书五:20—21)。有人就因为这样的观点,继续过罪恶的生活,好让上帝的恩典更丰富些,这是非常错误的解释。
其二,当使徒保罗在强调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是自由之时,这并不是说可以放纵、随便,相反的,是要有更严谨的态度,显示出基督徒的自律生活。这也是他强调的:「我们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会帮助人。」(哥林多前书十:23)而且也不是每一件可自由去做的事,都是有「益处」的。

其三,从雅各书之所以会写出来,其中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把使徒保罗所强调的只要「口里宣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使他从死里复活,你就会得救」(罗马书十:9)这样的见解,当作一种口头禅,却不想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见证出上帝的救恩。因此,雅各书的作者做了个努力,要让大家知道必须有确切的行动来证明信仰的力量,这样的信仰才是真实的。
作者在这里强调说,这些故意曲解使徒保罗书信意思的人,一定会自取灭亡,因为使徒保罗就是在见证耶稣基督福音,若是有人故意曲解福音的信息,就是在阻碍福音的广传,这样的人一定会被上帝所严惩而灭亡。

第17节,就像在前面已经提过的,有人总是会在教会内部散播许多不实的话语,或是假扮「教师」的角色,专行欺骗的勾当。因此,他呼吁信徒们应该要清楚状况,不要被那些荒谬的言论引入歧途。这也可看到使徒书信中共有的特点,就是有提醒、劝告,这都是在表明尽他们作为使徒(或是教师)的责任。

第18节,要在信仰上长进,这也是在前一讲已经提过的,信仰必须日日进步,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光怪陆离的邪门言论欺骗。注意这里所用的「长进」之动词,是用现在进行式,也就是不断地进步,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且是持续在进步中。只有这样,才能将「荣耀归于」这位慈悲拯救的生命之主。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