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1-1:2

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
1.第一章:
一般来说,第一至九章是被看成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四封书信。使徒保罗写书信都有个共同特色,就是先会自我介绍,然后问安,接着就是称赞,再来就会讨论他书信中想要说的问题。其实,使徒保罗书写的信件之模式,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书信格式。

2.第一章1至2节:
使徒保罗一开始就说明自己是「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稣的使徒」,这很清楚在表明他不是经过使徒会议票选出来的「使徒」(参考使徒行传一:21—22)。再者,他表明自己就是「使徒」,这词的意思是指「奉差遣」,这跟使徒行传第九章15节有关系。

再者,这里很清楚表示他写这封信,是和「提摩太」一起联名写的。提摩太是使徒保罗在第二次传福音时,在路司得遇到的而拣选出来当他的助手的,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年轻人,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犹太人,使徒保罗亲自为他行割礼(参考使徒行传十六:1—3),并当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儿子」(参考提摩太前书一:2),后来差派他去哥林多教会访视该教会的情形(参考哥林多前书十六:10)。因此,哥林多教会信徒都认识提摩太,他说写此信,也带着提摩太的问安给他们。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3-1:11

注释:

3.第一章3至11节:
在这段经文中可以分成两个段落,一是第3至7节,二是第8至11节。在前段经文中,他说在患难中获得安慰,在后段经文中强调,虽然经历到患难,但并没有因此改变原有的信心,而是更加坚定。

第3至7节,在这里开始就说「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这种用词在约翰福音非常清楚,耶稣一再称呼天上的上帝,就是他的父亲,用「父子」来表明他和上帝之间有特别的关系。再者,这位上帝也是一切「安慰」的来源,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共用了9次「安慰」这一词,主要原因是哥林多教会已经受到很大的迫害,这种迫害是来自犹太教徒的,后来甚至演变为罗马政府的迫害。而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到底是遇到甚么患难(苦难)?很可能不像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24至27节所说的那样明显,属于肉体的问题,可能是指在家庭或家族中遇到信仰差异上而有的冲突。因此,使徒保罗在这里用「安慰」来鼓励信徒们要坚定信心。他鼓励哥林多教会和亚该亚所有的信徒,要勇敢、坚强,因为耶稣也与大家一起受苦。他勉励大家彼此相互分担、安慰。

第8至11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在亚细亚省(今天的土耳其境内)的时候曾遭遇患难。这患难指的是甚么?他没有说清楚。也许跟他在以弗所的经验有关吧(参考前书十五:32、十六:9),也有可能是使徒行传第十九章记载有关以弗所城发生暴动的事件。他说那种情况之危急已经到了「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好像是「被判死刑」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因为倚靠人的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只有「倚靠那使死人复活的上帝」,这位全能者的救助。他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面对苦难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他也希望大家也为他和其他同工在福音的事工祈祷。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12-1:24

注释:

4.第一章12至24节: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非常清楚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所传给他们的福音信息是「真的」、「实在的」,不是模棱两可的。他说两个基本的信仰认识:1.上帝的应许在耶稣的身上成就了。2.是因为耶稣,上帝的圣灵在每个信徒的身上做了记号。换句话说,离开耶稣,就没有获得上帝拯救的希望。

第12至14节,使徒保罗知道哥林多教会里,有些假使徒(他说「超等使徒」)在信徒中放话,说使徒保罗不诚实,现在使徒保罗在这里很清楚表示,他是诚实地将上帝赏赐的恩典传递信息给他们,而且所传讲的这些都可以在「主耶稣再来的日子」,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感到夸耀。这里所谓的「主耶稣再来的日子」,意思是指审判的日子来临的时候,可以坦然面对,没有惧怕。因为他在书信中所写,都是诚实的话语。

第15至18节,使徒保罗因为原先有计画要去哥林多教会访问两次,因此,在第15节提到说要让他们「加倍获得欣慰」,就是他希望在前往马其顿之前先去一次,然后在回程之时,又去一次,这样前后有两次访问。但有人批评他,说他的计画经常改变,不可信。只是后来这计画有改变,他是直接从以弗所来访,这事成为哥林多教会有人批评使徒保罗的话柄,但使徒保罗澄清这样的谣传,他说他的承诺绝对是可靠,就像上帝是信实的一样。

第19至20节,在这里使徒保罗特别提到和他同工传福音给哥林多教会的西拉、提摩太等,所传讲的福音信息都是有上帝作为保证。他们既然传讲真实的福音信息,表示他们所讲的话也一定是真实。因为诚实就是荣耀上帝的方式。

第21至22节,这两节非常重要,使徒保罗提到每个信耶稣的信徒,身上都有上帝的灵同在,且做了印记。换句话说,每个信徒都必须是诚实可靠的人。因为身上有上帝的记号,而这记号也是将来审判时作为分别之用。换句话说,若是没有诚实,这记号就会模糊起来,甚至消失,这样,就无法成为「分别为圣」的信徒。

第23至24节,在这两节他清楚表明:上帝可以成为他的保证人,证明他所说的话是诚实的。他不去哥林多,是为了他们好,因为那时哥林多教会内部发生许多争执,这些争执甚至牵扯到使徒保罗身上,因此,他决定不去,有可能是不想让状况因为他在场而显得更复杂。他认为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应该在信仰上已经成熟,必定会清楚判断是非曲直才对。
经文:

哥林多后书 2:1-2:11

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二至十二章
1.第二章:
从第一章13至14节,就可看出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不但有所谴责,也明确指出他们当中有人在教会中乱放话,他希望该教会信徒能明白他写这封信的用心,要让他们知道除了基督耶稣没有别的福音可信,他深信该教会信徒对这点是非常清楚。

2.第二章1至11节:
可能是第一次的访问,发生不愉快的事。依照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14 节和第十三章1节的记载,使徒保罗曾经三次访问哥林多教会。因此,可能写此信时,已经是第二次访问了。

第1至2节,从这两节可看出使徒保罗的信,确实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澄清过去对使徒保罗的误会。因此,使徒保罗表示下次去访问哥林多教会时,将不会再使他们感到难过。

第3至4节,使徒保罗提到「那封信」,且说是在「忧伤痛苦中流着许多眼泪」写的信,但我们确实很难确认到底是哪些信,是遗失了呢?或是指哥林多前书?

第5至8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使他和哥林多教会信徒感到烦心,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是和哥林多前书第五章1节所提起的那件「乱伦」事件有关。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那群自称「真使徒」中的领导者。在这里,使徒保罗清楚表示,他不愿意让这种人难堪,原因是大家已经知道是谁,且已经谴责了这样的人,使徒保罗认为这样就够了。其实,这也是他处理哥林多教会纠纷的方式之一。不过也有可能这些造成哥林多教会纠纷的人,已经被驱逐离开教会,就不用再继续讨论。但从第7至8节的经文来看,有可能是这些人已经知道自己犯错了,使徒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信徒们会宽恕这样的人,这样或许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再回来过团契生活。

第9至11节,对那些造成教会纷扰的人,使徒保罗基本上是尊重哥林多教会的决定,他们愿意宽恕,他就宽恕。最主要的用意,就是希望教会内部的纷扰能够早日平息下来。因为信仰团契最怕发生纠纷,而让撒但找到渗透的机会,使福音的事工受到更多的阻碍。
经文:

哥林多后书 2:12-2:17

注释:

3.第二章12至17节: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提到耶稣救赎的福音信息,对人的生命是珍贵的,因此,只要是接受耶稣作为生命的主,这样的人身上会散发出一股香气,令人喜悦而喜欢接近。

第12至13节,「特罗亚」,这是位于以弗所北面的一个海口城市,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商业都市。依照使徒行传第二十章7至13节的记载,使徒保罗在这个地方传福音的时候,有一名叫犹推古的年轻人,因为听使徒保罗讲道的时候打瞌睡,从三楼窗口摔了下来死了,但使徒保罗使他活过来。使徒保罗在这里说他在此城市有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传福音,可惜的是他在特罗亚没有遇到提多,使他无法平静下来,因此,他就离开特罗亚到马其顿去。在哥林多后书第七章5至7节说使徒保罗在马其顿还是无法安定,一直等提多到了马其顿跟他们会合,并且带来哥林多教会的良好反应之后,使徒保罗才又开始积极地投入在福音事工。

第14至16节,使徒保罗一向的看法是:福音会使人的生命发出香气。因此,拒绝福音和接纳福音,会使生命散发出不同的气味。

第17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节经文。当时的基督教会里,已经有人把传福音当作「商品」在贩卖,其实这种人就是为了要敛财。如果以今天的话来说,就如同将传福音事工当作是一种「职业」,为的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但是,真正传福音的工作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因为福音是为了要救人的生命,就必须有奉献生命的态度,所谓的献身使命感。

再者,更严重的,就是把福音「商品化」在贩卖,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换句话说,使徒保罗强调福音是上帝白白赏赐给人的(参考罗马书三:24),耶稣就是要他的门徒白白得来的,就要白白给别人(参考马太福音十:8)。
经文:

哥林多后书 3:1-3:6

注释:

4.第三章:
这一章,使徒保罗将耶稣带来的新约和摩西的旧约法律作的对比,希望用这种方式帮助哥林多教会信徒更清楚知道,耶稣所带来的救赎恩典,和摩西法律所述说的是不一样的。使徒保罗会这样用心解释,是因为该教会中,有人一再强调旧约时代摩西法律的功劳,而疏忽了耶稣的救恩才是正确的信仰。

5.第三章1至6节: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用比较坚定的口气在述说他与其他同工们在福音事工上所作的见证,就像是拿着上帝的「推荐书」一般,不能随便。他同时希望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的态度,也就是从自己身上让人看到「上帝的形像」。古时候,当一个人要到一个陌生的团体去时,都会带着一封推荐信,写信的人表示对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负责,使徒保罗就曾在他的书信中推荐过同工,例如他推荐坚革哩教会的执事菲比给罗马教会,请他们接待她,无论她有甚么需要,就帮助她(参考罗马书十六:1—2)。他也介绍提摩太给哥林多的教会,希望他们帮助他继续前面的行程(参考哥林多前书十六:10—11)。从这些可看出推荐信,代表的就是推荐者本身。

第1至3节,原来在哥林多教会中有人在说使徒保罗没有人替他写推荐书,这些说他这种话的人,喜欢炫耀手上有某某人的推荐,好表示自己身份的特别。但使徒保罗在这里说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就是他的推荐书,这种推荐书是写在每个信徒的心里。

第4至6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他传福音并不是凭着人的才干,而是上帝赏赐的恩典,这种恩典就是使他成为福音的仆人。而成为仆人传递主人救恩的信息,这种福音事工是一种约定,而这约定是写在心版上,不是写在文书上。这种说法很类似先知耶利米对当时以色列人民说的话,表示上帝要和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约,这种约是刻在以色列人民的心版上(参考耶利米书三十一:33),不再是刻在外表的记号。使徒保罗强调这是耶稣带给每个信靠他的人一种新的生命记号,而他就是这种新记号的传递者,只是一个仆人的身份,所以没有甚么好夸耀的。
经文:

哥林多后书 3:7-3:18

注释:

6.第三章7至18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引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29至35节经文作叙述的论点,说明在耶稣里,就是带着生命的荣耀,跟摩西时代已经有很大的差别。

第7至8节,使徒保罗并没有否定上帝透过摩西颁布法律给以色列人民的重要性,而当摩西上西奈山上去领受上帝法律时,是带着光彩下山来,但这种光彩已经被耶稣取代了。因为法律并不能带给人新的生命,是复活的耶稣带给大家新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光彩和荣耀。

第9至11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再次强调,在耶稣里是一个崭新的约,这约是以上帝的灵写在人的心中。因此,旧约是外在的,新约则是内心的。他说旧约的亮光是出现在摩西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带着上帝的荣耀光芒,使人无法正视他。但是新约则是从人的内心产生新生命,使人因为耶稣基督与上帝有和好的关系,生命永远是个荣耀,因为是上帝的灵在人的心里。使徒保罗认为应该以新的「约」来取代旧的时代所逐渐褪去的光芒。

第12至18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引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33至35节的背景,提到当时摩西是拿着帕子遮着自己的脸。这里所说的「帕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1.阻止人正确了解上帝的话语。2.它同时成为人和上帝之间的隔墙。现在,所有信耶稣的人,不再受摩西来的这种「帕子」阻隔,因为耶稣已经拆除了这种隔阂的布幔(参考希伯来书十:19—20)。而使人能够除去这「帕子」来认识耶稣救恩的,就是上帝的灵,也就是圣灵。圣灵,才是改变人生命的力量。
经文:

哥林多后书 4:1-4:6

注释:

7.第四章: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章,使徒保罗在这里强调说,人的身体会逐渐衰弱,但是在耶稣里却是日日更新,所遭受的短暂痛苦,是为了要迎接更美好的荣耀,这荣耀是永恒的。

在哥林多后书第一章,在使徒保罗谈到基督徒的身上是带有基督耶稣的「印记」,他特别强调这个「印记」是用圣灵烙印在人的心里。然后他在第三章继续提起一个重要的观念:基督徒就是最好的福音推荐者。他说这种推荐是写在人的心里,而不是用文字写在纸上或石版上的。

为甚么使徒保罗会一再提到人的心?原因就是他认为一个基督徒,应该是从心的革新开始,一个人如果心思意念不改变,单有外在的记号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为甚么他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就强调说:「受割礼或是不受割礼都算不了甚么;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新造的人。」(加拉太书六:15)这也是他写给哥林多教会所说的,人若在基督里,就是一个新造的人(参考哥林多后书五:17)。

8.第四章1至6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强调福音的本质就是耶稣,他是生命的救主。因此,任何传福音者,都是福音的仆人,而仆人的职分就是尽力去完成主人付托的使命。

第1至2节,使徒保罗说上帝把这项福音的任务付托给他和其他同工,他的职责就是要让这福音显耀出来,用实际的行动来说明福音的真理。第2节是很重要的一节经文,使徒保罗提到传福音必须有的基本态度:放弃暗昧可耻的事。这里说「暗昧可耻的事」,他特别指出两点:包括诡诈、曲解上帝的话。所谓「诡诈」,意思是指无论事情好坏都敢做。而最严重的莫过于「曲解上帝的话」,上帝的话原本是要使人的生命得到滋润,是使人的生命活起来。

第3至6节,福音事工并不必然会顺利,反而常受到阻碍,有人怀疑拒绝,有人接纳。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重要的是要知道福音的中心,就是「耶稣基督是主」,不是以人为中心,这一点在使徒保罗到外邦地区传福音的背景来看,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在那时候,罗马帝国的国势相当强盛,罗马皇帝正在积极推行神化皇帝的运动,所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殖民地的人民,都必须拜罗马皇帝,将皇帝当作神敬拜。也就是说罗马皇帝就是罗马帝国统治下属民的「主」。而使徒保罗却是在传「耶稣基督是主」,这就与罗马政府的政策相违背了。但即使如此,使徒保罗还是一样强调,创造万物的主宰会让忠实于他的子民看见亮光,因为会看见上帝的荣耀藉着耶稣显明出来。
经文:

哥林多后书 4:7-4:15

注释:

9.第四章7至15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用相对性的句子来说明:一个人是否和耶稣的救恩连结,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就是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差别。

第7节,使徒保罗形容虽然传福音者有上帝的荣耀,但不要忘记自己就像个「瓦器」一样,没有甚么特别价值。真正的价值是在瓦器内所装的内容—福音的信息。

第8至9节,这两节是在说明第7节的意义。「瓦器」是那样脆弱的物品,但却没有被「压碎」;同样的,在福音事工上遇到许多困难,但都没有被击倒,原因是:如果容易被打倒,那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因为福音就是「上帝的大能」(参考罗马书一:16),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打倒上帝。再者,传福音虽然有时会很孤单,但不要忘记,上帝一定会跟忠实于他的人同在。

第10至12节,使徒保罗说每个生命里都带着死亡,但却在耶稣里获得生命。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因为有罪的人,就是必朽的人。但在耶稣里有复活的盼望,而复活带来的就是生命的盼望。因此,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最大的信息,就是复活!

第13至15节,从这段经文中看使徒保罗一生中最关心的,就是要怎样做才能将耶稣基督的救恩传给更多的人知道。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就只有这件事:怎样让更多人知道耶稣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来的救主。他确信所有传福音的人,都会得到上帝赏赐的恩典,就是和耶稣一同复活。
经文:

哥林多后书 4:16-4:18

注释:

10.第四章16至18节:
在使徒保罗的看法里,只要能传出福音,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在第1节使徒保罗就经说过「不灰心」,现在他又再说了一次,要表明的就是:即使有许多困难,甚至身体也受到许多折磨,但那都不会阻止他继续传扬福音的决心,相反的,他是越传生命越觉得甘甜、有力,而且就像天天得到新生命一样。如果复活是永恒的生命大事,比起肉体受苦难这样的事,肉体的苦难实在是太短暂了。第18节是他整个信仰理念的中心,他认为基督徒应该将信仰奠基在永恒的生命上,不是在寻找那短暂的满足而已。因此,关心那看不见的事物,也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1节这样说:「信心是甚么呢?信心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不能看见的事能肯定。」使徒保罗希望大家用「永恒的生命」的眼光来看生命问题;不是在意看得见的,要把眼光放远,看到那属于天上的奖赏才是正确的(参考腓立比书三:14),因为天上的奖赏是永恒的。
经文:

哥林多后书 5:1-5:10

注释:

11.第五章:
这章是继续前一段经文(第四章16至18节)所提起有关永恒的生命问题。

12.第五章1至10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供三个基本观念,一是人在世上的生命时间是短暂的;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上帝的审判;三是每个躯体的生命都会变化。

第1至5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用「地上的帐棚」和「天上的住宅」作对比,解释第四章18节所说的「暂时的」与「永恒的」之间的不同。「帐棚」,这词的希腊文有两个字,一是「skene」,另一字是「skenos」。这两个字的字根都是「ska」,原意都是指「遮盖」。在这里,使徒保罗用的是「skenos」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段经文两次(第1和第4节),强调的是「暂时的遮盖」。换句话说,使徒保罗是借用这个「skenos」字,要说明人的身体只是暂时将人的生命遮盖着。这种「暂时性」的遮盖物,随时可以舍去、更换。他说生命就像一个搭「帐棚」居住的人一样,「帐棚」说拆就拆,说搬迁就搬迁。意思是在世上的生命是随时会发生变化,没有安定,也就没有永恒可言。

另外一点,我说过使徒保罗是受过相当深厚希腊教育的人,对生命的看法也认为灵魂是「暂时」寄居在身体的躯壳中,死的时候,就会离开躯壳回到天家,这样的看法是相当典型的希腊思想。所以紧接着下一句就是说到一个信耶稣基督的人,「上帝会给我们天上的住宅」,刚好和「地上的帐棚」相对照;「帐棚」是人的手所制造的,就像使徒保罗、亚居拉和百基拉,都是制造帐棚的人。但相对的「天上的住宅」是上帝的手所建造的。

使徒保罗说每个信耶稣的人,就像脱掉了世上的重担,改穿天上的衣服进入永恒的生命中,享受着由上帝替人所准备的天家。这种穿上新衣服,也是一种遮盖(也表示除去之意)所有的罪恶,使人不再有羞愧的感觉。而穿上新衣服、天上的住宅,都是上帝亲自替我们准备,并且以圣灵替所有信耶稣的人作担保(参考哥林多后书一:22)。

第6至10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起人的软弱,就是无法克服罪在左右人的生命,结果使人常常背离了上帝的旨意,去行惹起上帝义愤的事。因此,当一个人还活在世上,这种与罪的交战就会持续不停地发生。他再次提起真实的信仰并不是凭眼见,而是凭信心,是有勇气情愿与主一同居住。第9至10节是非常重要的经文;这两节使徒保罗再次强调每个耶稣的信徒,是要取悦上帝,原因是人要面对上帝的审判,上帝会按照人所做的一切进行审判和报应。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这样说:「没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隐瞒;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们都必须向他交帐。」(希伯来书四:13)没错,大家都必须向上帝交出在这世上一切所言所行的记录。
经文:

哥林多后书 5:11-5:21

注释:

13.第五章11至2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谈到一个信耶稣的人,应该有所改变,就像是一个重新创造出来的人一样。

第11至12节,使徒保罗对那些批评他的人的回答很清楚,就是要将生命放在耶稣身上,因为生命之所以有盼望,是因为耶稣的缘故。如果没有耶稣的救赎恩典,即使是活着,也是活在罪恶的痛苦中。因此,他希望哥林多教会信徒会在品格上成为福音的见证者,这样,就可以堵住那些只重视外表、虚伪的人的口。

第13至15节,在哥林多教会中,有人批评使徒保罗是「疯了」,意思是指他专讲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其实,耶稣在传福音的时候,也是被认为「疯了」(参考马可福音三:21),犹太人领袖甚至公开说他是被鬼王别西卜附身(参考马可福音三:22)。使徒保罗也曾被罗马的总督非斯都认为是「疯了」,说他是学问大,使他「神经失常」(参考使徒行传廿六:24)。这些都在说明使徒保罗生命改变很大,大到众人无法适应。原因是他亲自遇见了复活的耶稣,体验到上帝对他的爱,使他愿意用生命所有的力量投入福音的事工。

第16至19节,这段经文可说第五章的经文中心,使徒保罗强调一个人若是信耶稣就是他生命的救主,就是新造的人,不再依据旧的生活生命看世上之事物。但能使一个人信耶稣就是救主,并不是人自己的能力,而是上帝奇妙作为。使徒保罗这样说,已经在确定一个基本观念:一个人会信耶稣就是他生命的救主,这是出自上帝的拣选。为的是要这个信耶稣的人,去见证福音,并使人因为领受福音得以跟上帝和好。

第20至21节,使徒保罗说他是作「基督的特使」,这「特使」一词正好表示并不需要从一定的程序推举出来。因为他在大马士革亲自遇见复活的耶稣,因而他说自己当「使徒,不是由于人的选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稣基督和那使他从死里复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参考加拉太书一:1)。但这样的「特使」,并不是要使他得到甚么特殊待遇,相反的,在福音事工上,他比别人更卖力地做好福音「仆人」的工作,为了福音的缘故,使徒保罗几乎是到了忘我的状态。为了见证福音,他是尽一切生命的力量。为的是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藉着耶稣的救恩,得以跟上帝和好。
经文:

哥林多后书 6:1-6:13

注释:

14.第六章:
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主题就是「死而复活」。如果离开这个主题,基督教的信仰就没有甚么好说的了。而说到「死而复活」的信息,就必须回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功劳,就像使徒保罗所强调的,人只有在复活的信仰里,才会有「新造的人」的形像出现(参考哥林多后书五:17、以弗所书四:24)。没有复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是死的,没有甚么好期待的,也没有甚么好盼望的。因为那样的生命只有今生,而没有未来。这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如果我们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们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怜了。」(哥林多前书十五:19)耶稣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仍然要活着。」(约翰福音十一:25)看,这么大的应许在所有信耶稣的人身上!

15.第六章1至13节:
在第五章20节,使徒保罗说我们藉着耶稣得以跟上帝和好,现在这段经文继续这样强调,不但这样,他一再表示若是有人将这样的信息给扭曲,那就是在破坏福音的信息。他强调传耶稣复活的信息,是福音忠实的仆人该尽的本分。

第1至2节,这两节是继续第五章最后一段所说的,使徒保罗将自己在传福音工作上的角色,看成如同是「基督的特使」一样,而「特使」的工作就是为了要使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和好。使徒保罗说能参与这项福音事工,就是「上帝的同工」,因此,是极大的恩典。其实,使徒保罗这样的话,也已经在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他们当中曾有人很骄傲地表示自己在福音事工上传承哪一个人的派别,是很好笑的事,因为人不能救人,只有上帝才能救人的生命。因此,传承自人的派别没有意义。因为在救人生命的事上,人所能做的实在很渺小、有限,除非有上帝的恩典灌溉在人的生命里。第2节是引用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8节的诗歌。这是上帝对他的仆人所说的话,意思是:时刻一到,上帝拯救的工作必定会实现。使徒保罗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诗歌,最主要是在说明上帝的拯救已经在耶稣身上显明了,而且不要怀疑,现在就是。使徒保罗一再地在他的书信中劝勉信徒,信仰是要把握时机,不要犹疑。因为没有人会真正知道耶稣基督甚么时候临到。

第3至10节,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罗在福音事工上的执着和用心。他只有一个坚持:投入整个生命在传福音的工作。因此,只要有妨碍福音的事,他就倾全力要排除。相对的,有人想要用尽各种方法来阻止他继续传福音,他都会用坚强的毅力忍受下来,这一切都是只为了福音的缘故。如果与上帝在传福音的事工同工就是一种恩典,那么,就该好好珍惜这份「恩典」。因此,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传福音的事工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态度:一是不愿意别人毁谤我们的事奉。这里所谓的「毁谤」,就是找缺点、错误,或是讥笑、讽刺之意。二是不妨碍别人。所谓「妨碍」,也就是阻挡的意思。如果福音是上帝极大的恩典,那就是希望大家都有份享受得到,而不是单独自享。不妨碍别人,就是不会成为别人来接近福音的绊脚石或障碍。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19至23节中有很好的描述,他说自己是个自由人,为了要让更多人来信耶稣基督,他可以放下身段,对不同对象,他就扮演那样的对象,这些都只为了要使福音能传出去,任何可用的方法都不放弃。

但为了「不愿意别人毁谤」,「也不妨碍别人」接受福音,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清楚说明他亲自经历到身心的痛苦,但也受到相当的尊敬、称赞。换句话说,在传福音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到许多不愉快的经验,同时也会遇到许多温馨、鼓舞的感受。这也是传道者不是要当「烂好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很有原则的福音工作者,让那些不守圣经教训的人「讨厌」,但却要让那些努力学习圣经真理的人有生命的盼望,这样就对了。

第11至13节,在这三节经文里,可看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爱。一是他是将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当作知己的朋友看待—推心置腹,甚至是如同自己的「儿女」一般。他说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的儿女(参考哥林多前书四:14—15),这也是在表明他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有一份特殊的「父子」关系。另一方面,使徒保罗在这里也强调对哥林多教会信徒,他是将之当作如同自己最「知己」的朋友、最疼惜的「儿女」那样地亲密关系看待,毫无保留地将福音的信息传给他们。二是他希望哥林多教会信徒用同样的态度回应他。他会这样要求他们,是因为该教会信徒听到有人批评使徒保罗和其他同工们的工作,就对他们产生冷淡的态度,甚至也加入了在背后闲言闲语、散播不实谣言的行列。使徒保罗说他们这样的心胸很狭窄,缺少宽阔的胸襟。这一点也是使徒保罗感到难过的地方,因为哥林多教会是他和亚居拉、百基拉这对夫妻,以及西拉、提摩太投入全部时间开拓起来的教会(参考使徒行传十八:1—8),甚至为了见证福音信息,还曾被人告状到罗马总督迦流那儿去。有这样患难的经历在他们当中,也应该对使徒保罗有足够的认识才对。就像他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有相当的信任,说他们就是他最好的「推荐书」一样(参考哥林多后书三:2)。
经文:

哥林多后书 6:14-7:1

注释:

16.第六章14节至第七章1节:
这段经文显然和前面的经文接连不起来。这段经文比较像该接连在哥林多前书第五章9至11节所提起的「从前给你们的信里」这段之后。在该段经文中提到哥林多教会中有些人「自称为信徒」,但却做出许多连非信徒也不能接受的行为。使徒保罗如此形容这些人的恶劣行为。也从这里,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在探讨有关信徒和未信者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不信」,应该以更广阔的含意来看待。

第14至15节,这里说「不要跟不信的人同负一轭」这句话,就是指上述这些「自称为信徒」,在信仰生活上却是一再污秽上帝之名的人。因为这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简直比没有信的人还糟糕。就像使徒保罗对有些信徒「跟他的继母同居」一样,比起「异教徒」还要糟糕(参考哥林多前书五:1)。原因是这种人口口声声说上帝,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心中根本没有上帝。和这种人是无法同时在福音事工上作见证的。就像「基督和魔鬼怎能协调呢」,是不可能的事。

第16节,使徒保罗强调「我们是永生上帝的圣殿」,这句话可参考哥林多前书第三章16至17节、第六章19节等。使徒保罗就是在强调耶稣信徒的身上是有上帝的形像,因此,要让人从基督徒身上看到敬虔的生活态度。「圣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与上帝对话的场所。

第17节,这节是引用以赛亚书第五十二章11节,先知以赛亚的诗歌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将从巴比伦帝国中得到释放返回家园,但在抬回圣殿的器物时,「不要碰到不洁净的东西,离去时要保持洁净」,意思就是神圣的东西一定要分别出来。使徒保罗引用这样的句子,主要也是在说明:基督徒必须让自己和一般人不同,让人看到他有明显的新生命形像。

第18节,引用自撒母耳记下第七章14节,上帝答应大卫王,要成为所罗门王的庇护者,就像父亲在看顾儿子一样地带领他。这种「父子」关系之比喻也出现在先知的文献里,例如:耶利米书第三章19节。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32节,耶稣比喻中有关「仁慈的父亲」,也是将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以「父子」关系作基础。

第七章1节,是这段经文的结论。使徒保罗就是要强调:身为基督徒,就应该有圣洁的观念,而且是身心都圣洁。这也是他写给罗马教会书信中所说的:基督徒要像献给上帝的「活祭」一样,是圣洁的,和这世界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悦纳(参考罗马书十二:1—2)。
经文:

哥林多后书 7:2-7:7

注释:

17.第七章:
这一章是以提多带回哥林多教会好的消息作为主轴。在第二章12至13节曾提起使徒保罗因为等不到提多回来,心里非常担忧,因此离开特罗亚到马其顿去。但到了马其顿后还是没有遇见提多,心里依旧不安。后来提多到了,带来哥林多教会信徒改变归正的消息,这让使徒保罗大为欣慰。

18.第七章2至7节:
从第二章13节有提到使徒保罗因为没有遇到提多而不清楚哥林多教会内部发生的纷争带来的结果,心里一直很不平安、焦虑。他虽然前往马其顿,还是挂念着哥林多教会的发展。后来在马其顿和提多相会,并且从提多听到许多关于哥林多教会善待提多的事,以及为了上次使徒保罗写的书信中所提的各种问题,该教会的信徒也「恳切地」为使徒保罗的善意辩护,还渴望见到使徒保罗,为了这些消息,他感到非常安慰和鼓舞。也因为这样,使徒保罗现在感到安慰的是,哥林多教会显然有了改变。改变,其实这原本就是使徒保罗写此书信的主要目的。

第2至4节,在第六章12至13节,使徒保罗曾说哥林多教会信徒是「心胸狭窄」,他劝他们要「宽宏大量」。现在则是继续要他们「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为甚么使徒保罗会这样说?应该和第2节有关:一是使徒保罗说「我们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这句话反映出当时哥林多教会内有人在传言,说使徒保罗有做让哥林多教会信徒觉得羞愧的事。他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上帝可以为他作证,如果他有欺骗他们的地方,愿上帝惩罚他(参考哥林多后书一:23)。二是使徒保罗提到他「没有破坏谁,也没有占过谁的便宜」。这可能和在哥林多教会内,有人传说使徒保罗他贪财骗钱有关。使徒保罗在各地传福音,都希望外邦的教会能够捐钱帮助在耶路撒冷教会贫困信徒的需要。他也是这样写信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甚至希望他们在每个礼拜的聚会时,都能「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拨出一些钱,积存起来」,不必等到他来到哥林多教会的时候才现凑(哥林多前书十六:2)。这样的用心却被误解为贪财、骗钱,因而,使徒保罗就很不客气地为这样的传言辩护,说出工人获得工钱是应该的,何况他都没有拿哥林多教会任何一分报酬」(参考哥林多前书九:4—7)。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进一步说明他对哥林多教会信徒们的爱,以及和他们是「同生共死」,「绝对信任」。要特别注意的是,使徒保罗在这里的希腊文是先说「同死」,然后才说「同生」。特别注意这句话,是因为在基督教信仰里,所强调的是:先有同死,才有同生(复活)。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就强调基督徒是与基督同生、同死(参考罗马书六:5、8)。同死、同生,可说是爱情最高的境界,也是用来描述双方的生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意思。

第5至7节,这段经文可接续第二章12至13节的经文。在该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说在特罗亚因没有遇到提多而心里不安,于是先离开特罗亚到马其顿去。但一直等不到提多的消息,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因为不晓得提多受他之托到哥林多教会访问的结果如何。他之所以担心,和上次亲自去访问的时候,经验到不好的感受有关(参考二:1、5—11),因此,这次差派提多代表他去(参考十二:18),也担心会遭遇到如同自己的经验一样。第6节的「那位鼓励灰心丧志的人的上帝」这句话中的「灰心丧志」,是指「心里谦卑」的意思。这也说明了使徒保罗有软弱的一面,他一方面差派提多去访问哥林多教会,却又担忧提多的安危到无法静下心来工作,跟他原本那样坚强的意志力不太一样。但就在他担忧提多的时候,上帝给他的仆人使徒保罗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所挂虑的提多平安到马其顿与他会合。而且从第7节可看到提多带给使徒保罗相当欣慰的消息。
经文:

哥林多后书 7:8-7:16

注释:

9.第七章8至16节:
从这段经文可看到使徒保罗之所以感到安慰,是因为哥林多教会看了他的信之后,确实有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是原本使徒保罗写此信的主要目的。会改变哥林多教会,主要原因就是在第14节所说的,使徒保罗一向「说实在话」,这一点非常重要。使徒保罗一再劝导外邦教会的信徒,不但说话要「诚实」(参考以弗所书四:15),且在做事上也要「真心诚意」(参考罗马书十二:9,歌罗西书三:22)。

第8至9节,这里使徒保罗提到从前写过一封信,那封使哥林多教会信徒「心里难过」的信,也是使他们「忧愁」的信,到底是哪一封?是哥林多前书吗?或是还有其他的书信?这一点一直没有更明确的答案。一般认为,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是有好几封,不会只有「前书」与「后书」两封而已。可惜的是现在已经不知道这封使哥林多教会信徒「心里难过」、「忧愁」的信在哪里,里面写的是甚么内容。不过,可以了解该信内容的用词一定是严厉的谴责和指正,因为这样的信才会使读的人「心里难过」和「忧愁」。

第10至11节,使徒保罗用「上帝用忧愁改变人心,使人得救」与「属世的忧愁会使人死亡」作对比;前者表示人明白上帝的爱,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因而内心沈痛,并且积极地采取悔改的动作。后者所谓的「属世的忧愁」,是指「烦恼」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做错了,却不想悔改、认罪,只在想怎样将这些错误遮掩起来,或是一再烦恼怕被人发现。或是想尽办法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样的态度不但对人的生命没有利益,相反的,只会使人陷入欺骗、撒谎的陷阱里,且是会越陷越深。

第12至16节,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明他写那封使哥林多教会信徒「心里难过」、「忧愁」的信,主要的目的是甚么。他表明并不是为了那些错误的人写的,而是为了要明白他和哥林多教会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到底是否有变?如果这种亲密关系已经不再,就算使徒保罗所用的文句很客气,也是一样不会有热烈的反应。如今从提多带回来的讯息是肯定的,使他知道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破坏。他要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知道:在他的心目中,哥林多教会一直是很优秀的一间教会,所以,他说对他们很有信心,可以「完全信任」他们。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提多带回来的哥林多教会两点使他相当安慰的事:一是他们听从了使徒保罗的劝勉。二是他们很热情且真实地接待提多,没有因为有人毁谤使徒保罗而使他们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这也说明了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如同使徒保罗对他们一样,他们对使徒保罗是绝对信任。
经文:

哥林多后书 8:1-8:15

注释:

20.第八至九章:
这两章都是谈到有关为耶路撒冷教会困苦的信徒筹募捐款的事。在当时,耶路撒冷教会是最早的一间教会,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既然犹太的基督徒让外邦人分享属灵的恩赐,外邦人也应该在物质上帮助他们。」(罗马书十五:27b)他将捐助耶路撒冷教会贫穷信徒这件事,看成是一种「彼此分享」的信仰行为。他给以弗所教会长老的最后赠言有这样的话说:「我在各种事上给你们留下榜样,告诉你们应该这样勤劳工作来帮助软弱的人。要记得主耶稣亲自说过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二十:35)

21.第八章:
在前一次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他曾建议过他们这样做:「关于筹款帮助信徒的事,你们可以依照我从前吩咐加拉太各教会的办法去做。每星期天,你们每一个人应当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拨出一些钱,积存起来,不必等我来时才现凑。」(哥林多前书十六:1—2)所谓「吩咐加拉太各教会的办法」,可参考加拉太书第二章10节所提起的,要「记得犹太人中穷人的需要」这句话,使徒保罗说这是当时耶路撒冷教会使徒们同意派他去到外邦地区传福音时,给他的一个责任,使徒保罗一直将此事挂念在心中。往后,使徒保罗无论到哪里去传福音,一直都纪念耶路撒冷教会贫困的兄姊之生活需要。有关这件周济之事可能与使徒行传在主后第44年至46年犹大地区发生的大饥荒有关(参考使徒行传十一:27—30),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耶路撒冷教会遇到极大的迫害所致(参考使徒行传八:1—3)。

22.第八章1至15节:
为甚么使徒保罗会对哥林多教会一再提起有关救济耶路撒冷教会的问题?并且要他们在每次聚会的时候,都能事先准备好,「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拨出一些钱,积存起来,不必等我来时才现凑。」(哥林多前书十六:2)这必然是他早在第一次到哥林多开拓教会之时,就已经提起过这件事,且已经开始在进行了。因为他对亚该亚的信徒提起哥林多教会信徒在这件事上的热心,引起亚该亚的信徒热烈的反应,跟着学习(参考哥林多后书九:2—3)。不知是甚么原因导致原本是最早回应使徒保罗这项呼吁的哥林多教会,在这项事工上的回应突然冷淡或是疏忽了下来,于是使徒保罗就用比较积极的语气和态度来鼓励他们,除了在第九章提起亚该亚教会的信徒向他们学习之外,也清楚地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及早准备好预定要捐款的钱。

第1至7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看起来是在鼓励哥林多教会为贫穷人的需要捐款救助,但却是对马其顿教会的信徒赞誉有加。说马其顿教会的信徒是「在极度的贫困中仍然慷慨捐助」,且他们是慷慨到「竭尽所能的,甚至是超过了他们的力量」(第2至3节)这表示马其顿教会确实是有依照使徒保罗的教导去做,当然使徒保罗这样说,也是期盼哥林多教会能学习马其顿教会的信徒,一样积极济助贫困者。

马其顿的教会,是包括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教会,另外在庇哩亚也有基督徒聚会(参考使徒行传二十:4)。这些都不是很强壮的教会,但却在爱心的表现上有美好的见证。使徒保罗特别提到马其顿的教会经历了「患难」,且是「受到严重的考验」,这可从腓立比书第一章29节,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6节、第二章14节、第三章3节等处经文看到。虽然没有详细叙述受迫害的内容,不过却可以知道这地区的教会已经遇到了信仰考验。在使徒行传第十六至十七章则记载使徒保罗因为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等地方传福音时,受到牢狱与威胁之灾,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这些教会的信徒还是充满着信心、喜乐。也因为这样,马其顿教会的信徒是心甘情愿地主动要参与济助耶路撒冷教会贫困信徒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本身也很贫困,但却愿意伸出援手参与,这点让使徒保罗深受感动。如果贫困的马其顿地区教会信徒能够这样做,那么,比他们更富裕、更有信心、口才、知识等的哥林多教会应该有更美好的见证才对。这就是使徒保罗以马其顿教会信徒的见证在鼓舞、激励哥林多教会的原因。

第6节,这节提到使徒保罗写这封书信是托提多带到哥林多教会去,并且协助他们完成这件已经超过一年的救助工作。使徒保罗称这件救助的工作,乃是一件「善事」。

第8至9节,使徒保罗不想要定甚么规则来进行这项救助的工作,因为若不是出自心甘情愿的举动,就不会有多大的意义。他以耶稣让自己变为「贫穷」,就是要使信他的人的生命变成富足。这也是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书信中所提起的,有了耶稣,就是拥有一切,过去看为富足,都将之看成有亏损(参考腓立比书三:7—8)。在这里的「贫穷」与「富足」,都不是指物质、财富上的,而是指上帝的救恩之层面说的。

第10至12节,从这段经文可看出这项捐款济助耶路撒冷教会贫困信徒之需要,在哥林多教会已经进行一年时间了,显然还没完成。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的兄姊,如果真的有爱心,那么就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而且是会主动。使徒保罗相信他们是一间可以有很好见证的教会,因此,他对这样的教会只想强调一点:要坚持把这项事工用实际的行动将爱实践出来。他提醒他们,只要是真心的捐助,都将成为上帝悦纳的果实。

第13至15节,这段经文说出基督教信仰最珍贵的内涵之一,就是分享。这是分享最好的方法,就是彼此互相帮助开始,而这也是减少负担最好的方式。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当自己富足的时候,会帮助那些欠缺的人,而等到自己有需要时,那些接受帮助的人若是已经富足,他们自然会回报过来。使徒保罗也在这里提醒哥林多教会信徒,没有人会永远富足,也不会有人永远贫穷,因为人的环境会改变。因此,现在富足的人就应该会想到欠缺的人,因为不知道自己甚么时候会有欠缺。

第15节是引用旧约出埃及记第十六章18节的资料,也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旷野的经验。那时,他们在旷野捡拾吗哪,上帝要摩西告诉以色列人民,只捡所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但以色列人民当中有人因为贪心,捡拾太多,结果捡多的人,并没有留下甚么,捡少的人,也没有任何欠缺,大家都一样足够。贪心,是败坏一个社会、团体最快的酵母,贪心,也在表示对上帝没有信心。知足,表示知道上帝会赏赐,也在表示对上帝有足够的信心。知足是建造一个和谐团契生活的主要因素。
经文:

哥林多后书 8:16-8:24

注释:

23.第八章16至24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将怎样管理这笔信徒捐款的事宜,他特别提到有三个人将到哥林多教会去协助料理这件捐款的事。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提多;在第七章6至7节有记载提多与哥林多教会、使徒保罗等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多,他是希腊人,是使徒保罗的门徒。虽然跟随使徒保罗传福音,但并没有被要求接受割礼(参考加拉太书二:3)。使徒保罗看他如同是信仰上的「真儿子」(参考提多书一:4)。主后49年召开的耶路撒冷使徒会议,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同行参加,提多也随行(参考加拉太书二:1)。他确实是使徒保罗所倚重的学生,有两次受派到哥林多教会去处理该教会发生的问题,第一次是去处理该教会纷争的事(参考哥林多后书七:6),第二次就是现在所读这段经文提到的,有关捐款救济耶路撒冷教会的事。后来,使徒保罗也派他去克里特岛,除了传福音,也要在该地设立长老协助管理教会的事工(参考提多书一:5)。使徒保罗会派他去哥林多教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该教会的信徒会服从提多的教导(参考七:15)。他也很高兴担任这样工作。

第16至19节,在第18节、第22节说另外又各派一位弟兄跟提多一道去。这两位弟兄是谁,这里并没有明说,只说其中一位是「在传福音的工作上为各地教会所尊重」,另一位是「经过多次的考验」,是一位很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他们是路加和巴拿巴,不过并不能确定。但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与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都很熟,不需要多加介绍。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们已经随着提多到哥林多教会了,当他们读着提多所带去的这封信时,这两个人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就跟他们认识了。

第20至21节,这两节可看出使徒保罗为甚么要这么费神地处理信徒捐救济款的事,就是为了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挑剔)。原本哥林多教会里就有人在谣传说使徒保罗可能把信徒捐救济款挪为私用。使徒保罗后来在第十一章做了很清楚地辩护。由于捐款的数目很多,如果不小心,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纠纷。因此,单靠使徒保罗一个人,很容易出差错,他需要一些有公信力的人来担当这项工作。再者,第21节使徒保罗提到有关对财务的事,他特别是关心耶路撒冷教会穷困信徒的需要,说这件事不仅在上帝面前要清楚,在人面前也要清楚。他不是说只要对上帝交代得过就好,而是在上帝与人面前都必须将捐款的事交代清楚,他说这是一件「善事」。「善事」,这个字在希腊文是「kala」,意思是指尊贵、可敬。在中文《和合本》圣经是用「光明的事」,天主教《思高圣经版本》用「美名」,《台语版》用「图谋好事」。可以这样了解:办理财务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可敬」的事,也是「尊贵」的事。只有一个条件:认真、忠实地办理,就会赢得尊敬。因为在财务上忠实的人,也是可信任的人。

第22至24节,这段经文再次提到两名兄弟与提多同行,主要是去帮忙哥林多教会捐助款项的事。虽然没有提起名字,但可以知道他们都是使徒保罗所信任和重视的同工。
经文:

哥林多后书 9:1-9:9

注释:

24.第九章:
这章记载使徒保罗用鼓励的话在勉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他引用马其顿教会信徒在周济贫穷信徒的善举作为例子(参考八:1—5)。从这章可以看到他对马其顿教会信徒劝勉时,是用哥林多教会信徒的爱心为例,然后,现在他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提醒他们别让马其顿教会的信徒发现哥林多教会并没有像使徒保罗所称赞的(参考第3至4节),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一幅画面。看起来,哥林多教会「似乎」比马其顿教会在财力上的能力更好,应该要有更好的见证才对。

25.第九章1至9节: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先肯定哥林多教会,说他们不必他给他们甚么教导,也知道会怎么做好这件济助贫困的耶路撒冷教会信徒之事。他只希望哥林多教会记住一件事:马其顿教会信徒是从他们学习这件善事,因此,他们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原因是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马其顿教会的条件要好很多。但他也提醒他们,必须是心甘情愿地捐助,而不是出于勉强。

第1节,提到有关接济耶路撒冷教会犹太信徒的事,他在这里说「不必给你们写信」,原因是在哥林多前书第十六章1至4节就曾提过关于接济耶路撒冷教会的需要,现在如果再提要怎么办的话,很容易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以为使徒保罗对他们不够信任。而在哥林多后书第七章他曾一再表示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是「绝对信任」(参考七:4、16),因此,他相信他们会明白,也知道该怎样配合使徒保罗的计划才对。

第2至4节,提到哥林多教会准备要接济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之事,是从「去年」就开始的。这里并没有说是在「去年」的甚么时候,使徒保罗是提醒他们,既然早就已经准备要做的事,现在应该有了成果,这就是第4节所说的,如果是早在「去年」就说要做的事,到现在都还没有动静,而使徒保罗却一再对马其顿教会的信徒夸耀说他们很早就有反应,那就会让别人以为使徒保罗撒谎,也会让哥林多教会在众人面前感到惭愧。

第5节,这里所说的「几位弟兄」,应该是指提多,以及第八章16至23节所说的那些不具名的弟兄,其中有两位还是「各教会的代表」。为了募款接济耶路撒冷教会的事,使徒保罗不是自己在做,而是有一群信徒在帮助他,这些人有的还是教会的代表。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委员会在处理,为的是让这样的事工有足够的公信力。再者,使徒保罗一再强调,这种捐助的奉献,应该是出自「甘心乐意,而不是出于勉强」,因为勉强的奉献,就会使奉献失去了意义。

第6至8节,这句「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是当时一句很流行的谚语。使徒保罗用大家熟悉谚语在说明一个重要的信仰观念:帮助别人,就像撒种子一样;谁帮助别人越多,得到的也会越多。相对的,一个吝啬的人,只会得到更贫乏的心灵而已。接着在第7至9节,使徒保罗又再次强调帮助贫困的人的一个基本原则:甘心乐意。这里的「乐意」这个词,在希腊文的意思,不仅仅是没有怨言而已,而且还带有欢欣、满足感的意思。类似这样的教训在箴言里面也有不少。例如:「济助穷人等于借钱给上主;他的善行,上主要偿还。」(箴言十九:17)「慷慨把食物分给穷人的,必然蒙福。」(箴言廿二:9)这些都是在说明喜欢帮助穷人的人,上帝一定会加倍赐福给他。

第9节,是引用诗篇第一一二篇9节的诗句。诗人特别强调「慷慨周济穷苦人」的人,将会「强盛,受人敬重」。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一个会受到尊敬的人,就是对贫困的人充满怜悯的心。
经文:

哥林多后书 9:10-9:15

注释:

26.第九章10至15节: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提到一个重要观念:上帝会赐福给那些帮助贫困的人,不但这样,这项帮助别人,等于在见证上帝的慈爱,自然会获得上帝赏赐的更多恩典。

第10至12节,在这里使徒保罗再次用「种子」,说明上帝对甘心乐意行善周济穷人的赐福,就是赐给这样的人更多的种子。换句话说,甘心乐意行善的人,就好像撒种子一样,而上帝赐福给这样的人的方式,就是赐福给这样的人更多的种子,这就产生一种循环:种子撒越多,收获自然就会增加。使徒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信徒,会帮助别人的,等于是在帮助人知道怎样感谢上帝。要注意的是感谢上帝,不是感谢济助的人,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赏赐。

第13至14节,使徒保罗说这项救助别人,等于是忠实于福音的事工,这点认识非常重要。一间教会有否忠实于福音事工,就跟这间教会是否有在救助需要者的事工上尽心尽力。因为这样做,就是在荣耀上帝。而捐赠或施与的人,所得到的回报,就是受赠的人的代祷。祷告乃是与上帝对话。这些受到救助的人的祈祷中,如果提起捐赠者的名字,等于是在与上帝对话中提起捐赠、施与者的名字,这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祈祷也是使人与上帝结连在一起最好的方法,当受到恩惠的人,在祈祷中纪念帮助他的人的时候,也等于是在祈求上帝永远纪念甘心乐意帮助人的人。这也就等于是在祝福这个人一样。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0:1-10:6

注释:

27.第十至十三章:
这四章是使徒保罗在为自己传福音的事工辩护。这四章保存在这里,却和前面九章的书信内容很不相符?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像前面已经有提起过的,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不只是两封而已,可能至少有四封,其中有的已经遗失。而这四章可能就是遗失了其中一部份,这部份被保存下来,且编排在此。在第二章4节,使徒保罗曾提起用很「忧伤痛苦」的心写信,他说这封信曾使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心里难过」(参考哥林多后书七:8),这封所谓的「忧伤痛苦」中所写的信,可能已经遗失了,仅存的是最后这四章。

28.第十章:
使徒保罗不再提起有关为耶路撒冷教会募款的事,因为在第八与九两章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从这章开始,使徒保罗再次提起有关哥林多教会内部有人对他攻击的事,他用很严厉的语气提出辩护。原本使徒保罗是很有耐性的,现在他针对那些专门在他背后散布谣言中伤他的人,要将他们荒谬的言论攻破,不但这样,他强调再过一段时间,也要「惩罚那些不顺服的人」。在这里,他没有说要怎样「惩罚」,在哥林多前书第四章21节,他甚至说要「带着鞭子去」!从这里可看出那些专门在扯后腿的人确实在哥林多教会中的言行很嚣张,否则使徒保罗不会生气到这样的程度。其实从哥林多前、哥林多后书,以及加拉太书等书信,就会看到这些在他背后传播谣言的人,散布错误信仰内容的人,就是一些已经信耶稣的犹太人,但他们还是非常坚持接受割礼的重要性,对使徒保罗不在外邦人教会中强调割礼的重要性,非常无法忍受。甚至说使徒保罗并不是「使徒」,他所传的就没有权威可言。这也是为甚么后来他写的书信中都会强调自己就是「使徒」之因。

29.第十章1至6节:
这段经文可说是第十至十三章的引言。在这段经文中,都可看到使徒保罗所用的词字都很强硬,好像一个战士要出征一样,所用的句子有「争战」、「作战」、「武器」、「摧毁」、「攻破」、「堡垒」、「掠取」、「惩罚」等等,这些词句都与战争的场面有关,看来使徒保罗对那些一再扯他后腿的人,实在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将之看成如同是在对敌人打仗一样的严重,因为这些专门在扯他后腿的人,有时传的信息是与使徒保罗所传的不相同;他们是传「另一个耶稣」、「另外的灵」、「另一种福音」(参考十一:4)。使徒保罗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诱惑信徒的心腐化(参考十一:3)。在使徒保罗的观念中,信仰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事,关系到生命的得救与否,就像与仇敌战争一样,没有妥协的空间。因此,他很喜欢用军队作例子,比拟传福音有如出征一般。

第1至2节,从这两节经文可看出有人在哥林多教会中放话,说使徒保罗只会在背后说强硬的话,在众人面前总是表现的很谦卑的样子,这意思是指他不实在。现在使徒保罗说要「基督的温柔和慈祥要求」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这里所说的「温柔」,并不是指没有生气,而是说不会虚情假意,换句话说,他不会说他们爱听的话。但会有同情的心,希望那些乱讲话的人会悔改。这里的「慈祥」,意思是指和平的态度,并不是要争吵或无理吵闹。

现在使徒保罗说以「基督的温柔和慈祥」劝该教会的信徒「不要逼着我对你们不客气」。也就是说不希望该教会信徒逼他要用像打仗时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因为这是他所不愿意做的事。换句话说,使徒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信徒如果真的要说他的事,就说出合理、可以接受的。不要乱讲话,故意造谣生非。他说,如果还是有人要这样,他就不会客气了。

第3至6节,使徒保罗让哥林多教会信徒知道,他是已经准备好要对付这些人了。他所用的「武器」是「上帝的大能」,而不是属世的武器。使徒保罗承认自己是人,他也没有说自己是「圣人」,但他说他是为了上帝的事在「打仗」,并且是以生命为福音的事工奋斗。在第4节他并没有说明「上帝的武器」是甚么,但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至二章,他都提到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他传福音最主要的内容:「除了耶稣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么都不提。」(哥林多前书二:2)

第5至6节,使徒保罗深信任何阻挡人来信或认识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对付这种人一点也不要客气,而是要倾一切力量将之摧倒,为的就是要使人来信耶稣。这也是他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19至23节所说的,因此,他要用尽所有的方法「总要救一些人」。很清楚地,哥林多教会信徒中有些人的真正问题就是在信仰上不但没有成长,反而是将一般俗世的恶习行带入教会,使徒保罗才会用很严苛的词句谴责他们。他说要等到哥林多教会信徒完全顺服他的劝勉之后,他才会开始惩罚这些在教会作乱的份子。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0:7-10:18

注释:

30.第十章7至18节:
使徒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以「主所称赞的人」作基准点,来看事情,而不是看人的外表,或是用自己的尺度在衡量。这在表示的,就是像第五章16节所说的,不在根据人的标准来估量人。因为在信耶稣的人的身上,应该有崭新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出现。

第7至11节,在这段经文中可看到在哥林多教会内面,原来有人是这样批评使徒保罗的:一是说他不是属于基督的(第7节);二说他很严厉又强硬(第10节);三说他「外表平凡,言语粗俗」(第10节)等。

从批评的第一件事来看,也就是哥林多前书第一章使徒保罗所提起的,该教会内部有分裂,有人说自己是「保罗的人」,也有人自己认为是「亚波罗的人」,也有人说是「属彼得的」,另外也有人说自己是「属基督的」为这样的事,使徒保罗非常生气,他用很不客气的话说,不论是属于哪一派系的,都没有用,因为真正可以救人生命的,并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上帝。基督徒最大的荣耀就是成为上帝的同工(参考哥林多前书三:9、哥林多后书六:1)。

关于说使徒保罗「严厉又强硬」,使徒保罗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事实上他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对于那些乱传话的人,特别是对外邦人说他们必须接受割礼才能得救的人,他是非常严厉地谴责他们,用词造句一点也不含糊(参考加拉太书一:8—9)。对那些自称是基督徒,却一再在伦理道德生活上不知节制,甚至连乱伦的事也做得出来的人,他主张将这样的人驱逐离开教会(参考哥林多前书五:1—5)。很可能这些说使徒保罗是「严厉又强硬」的人,就是犯了这样的毛病,结果当使徒保罗在谴责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反省、悔改,而是更生气,就在教会里说使徒保罗太「严厉又强硬」,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人不敢来加入基督的信仰团契。

第三点更不应该是信耶稣的人该有的态度。使徒保罗的长相是怎么样,是否真的像这些批评他的人所说真的「外貌平凡」?不论使徒保罗长相如何,有一点是可确认的:传福音不是看外表,因为能感动人心悔改归向上帝在耶稣里之救恩的,是圣灵,不是倚靠人的力量,当然更不会是外表。再者,使徒保罗真的讲话很粗俗吗?其实不然。从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来看,使徒保罗实在是个很有学问的经学教师,不但如此,从他所写的书信来看,看得出他所用的言词都是相当谨慎,且是相当优雅的。第11节是使徒保罗写此书信的重点之一,他强调无论如何,对哥林多教会他是言行一致的。这一点至少告诉该教会,他并不是故弄玄虚的人,或是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是不论是否在哥林多,他说的与做的都是同样,这一点刚好也回应了第十节,有人以「外表平凡」评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12至16节,在这里,使徒保罗说出了哥林多教会那些专门中伤他的人的问题,这种人就是以自己的标准在评论别人。使徒保罗说出基督教信仰中很重要的认识,要夸口,就要以上帝的标准来夸口。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要说在福音事工上有甚么成就,那就要以上帝的准则来衡量。他曾告诉过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夸口,如果有人要夸口,就要以认识耶稣基督为夸口,其他的都不是甚么可夸耀的。他甚至后来对该教会的信徒说,若果真要夸口,他说他只会夸口自己的软弱而已(参考十一:30)。使徒保罗再次强调他不会占别人的便宜,在别人努力的工作基础上去做收成的事。他真正的希望是在没有人传福音的地方撒下种子。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这样说:「我一向的抱负是在还没有听见基督的地方传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罗马书十五:20)罗马教会虽然不是使徒保罗建立的,但他也鼓励罗马教会的信徒帮助他前往西班牙去传福音(参考罗马书十五:24)。如果连不是他亲自开拓的罗马教会他都有这样的期待,那对亲自开拓起来的哥林多教会,他的期待当然更深。可看出使徒保罗的用心,全部都放在「把福音传出去」这个标准上。其实他想说的就是:教会内部若有结党分派,怎能传福音?如果有淫乱的行为,又怎能见证福音?不可能的事。

第17至18节,可参考耶利米书第九章23至24节。使徒保罗有个基本观念:传福音的人,就是上帝的仆人。既然是仆人,就没有甚么好夸耀的。再者,真正要夸耀,也不是自己夸口,而应该是主人所称赞的人才是真正的荣耀。这主人,就是生命的主宰。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1:1-11:15

注释:

31.第十一章:
这一章使徒保罗针对有关人家说他「贪财」的事提出辩护。另一方面,也在这章经文中,他提出为了传福音,自己也受到生命的威胁。使徒保罗强调他不得不将这些经历苦难的事讲出来,原因是要让那些一再乱讲话的人,特别是那些将别人努力的成果,拿来套在自己身上炫耀的「假使徒」,希望他们能因此使这些人感到羞愧而不会在教会里胡乱吹嘘,欺骗信徒。

在使徒保罗的观念中非常清楚一件事:夸耀福音事工的成就,这不是信仰应该有的品德。但现在他却必须说些自己所经历的事,其实是要让那些一天到晚夸耀自己在福音事工上的成就者感到羞愧,而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罗所夸耀的,竟然都是这些失败的例子,也是他受苦的经历。

32.第十一章1至15节:
从这段经文的内容可看到,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不仅是淫乱等这种道德伦理的问题,也不只是有结党分派的纷争而已,更严重的就像加拉太教会内所发生的问题一样,是属于信仰本质的问题,就是有「另一种福音」、「传另一个耶稣」,也有「另外的灵」等,这些都不是使徒保罗和他的同工所传的那一位拯救者。而这些也是造成教会内部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1至2节,从这段经文中可清楚看出,使徒保罗是相当有涵养、且很有口才的传道者。他说自己「有一点蠢」,其实是一种反讽的说词,因为他是受过相当严谨的犹太法利赛派的训练,出自犹太经学大师迦玛列的门下(参考使徒行传廿二:3),单单这一点,对犹太人来说是一点也不「蠢」。如果真的是「蠢」,出名的犹太经学大师迦玛列是不可能收他为徒的。第2节是很有意思的一节经文;在这里所说的「嫉妒」,这个字在希腊文原文是「zeelo」,是指高度的「嫉妒」之意。使徒保罗说他「爱」哥林多教会,是「爱」到「嫉妒」的状态,意思是指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的状态。然后他用夫妻的关系来比喻,表示只有绝对忠实。

第3至4节,使徒保罗用创世记第三章蛇引诱夏娃犯罪的故事作比喻,来形容他所看到在哥林多教会内部,已经有人引诱信徒离弃耶稣的救恩,甚至在教会里出现了所谓的「另一个耶稣」、「另外的灵」、「另一种福音」。这样看来,严重的情形似乎不亚于加拉太教会(参考加拉太书一:6—9)。使徒保罗就是深怕哥林多教会信徒在信仰上会受到这样严重的伤害,所以对哥林多教会有「高度的嫉妒」,因为越爱一个人,就越害怕对方受到任合伤害。使徒保罗认为这些传「另一个耶稣」、「另外的灵」、「另一种福音」,意思是指会引诱人离开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虽然在这里他并没有说明甚么是「另一个耶稣」、「另外的灵」、「另一种福音」,使徒保罗谴责哥林多教会信徒竟然还会乐意接受这种错误的信仰。

第5至6节,这两节让我们看到使徒保罗用相当讽刺的名号,称呼那些自命很有权威的人,说他们是「超等使徒」(中文《和合本》用「最大的使徒」)。这些人讥笑使徒保罗「言语粗俗」,但使徒保罗则认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比这些自命不凡的「超等使徒」还要来得有知识。

第7至11节,这段经文直接指出这些所谓的「超等使徒」真面貌,其实说穿了,就是在骗钱,但他们却反过来说使徒保罗在骗钱。从这段经文中也可看到使徒保罗传福音的特色,就是当开拓起一间教会,并使之坚固起来后,就到另一地方开拓教会,他希望这间已经坚固起来的教会,会全力支持他开拓另一间新的教会。这也是他对哥林多教会有所期待之因(参考哥林多前书十六:6)。就像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希望该教会协助他去西班牙传福音是同样的用意(参考罗马书十五:24)。因此,他说他去哥林多开拓教会传福音事工,支援的力量是来自马其顿教会信徒的供给。但有人却故意散播不实的谣言,导致哥林多教会有人对使徒保罗有了误解。因此,他特别在这里强调,绝对不会造成哥林多教会的负担。

在这段经文中也可看到使徒保罗开始对那些攻击他的人提出反问:他有没有向哥林多教会索取甚么费用?从使徒行传第十八章3节的记载来看,使徒保罗在哥林多时,是以「制造帐棚维持生活」,他和从罗马迁居到哥林多城的百基拉、亚居拉这对夫妇都是一面织帐棚,一面传福音,所以他说并没有向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索取任何的费用。然后在第8至9节,后来他专心投入传福音的工作,这些经费都是来自马其顿教会的奉献。

注意第8节这里使徒保罗用「剥削」这个词,这词在希腊文是一个经常用在军事行动中的字「sylao」,意思是「抢夺」、「掳掠」。为甚么使徒保罗会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他传福音给哥林多教会的代价呢?原因是要让该教会知道:别人奉献金钱帮助他在哥林多传福音,使他们得到福音的果实,但这些奉献的人并没有得到甚么报酬、回收,而是完全奉献出去,且没有任何回馈到自己身上来。使徒保罗说这样的付出,有点像是「抢」了别人的钱一样,被「抢」的一方只有损失。他要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知道:他用马其顿教会奉献的金钱,使他可以传福音给他们,结果是他们得到利益,奉献金钱的马其顿会友没有甚么利益可言。这就说明一件事:传福音,不是讲究回馈,因为福音不是商品,传福音也不是在做生意,而是要感谢上帝的救恩。其实,使徒保罗有个心愿:在各地将福音传开来,这就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而这点也是他对哥林多教会期盼,表示他对他们深切的爱。这种爱,就是他们会得到真正的福音与上帝的救恩。

第12至15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说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就是在哥林多教会里,有人假冒「使徒」的名号,从事欺骗的工作。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很不客气地指出,这些「假使徒」就像豺狼一样,是假冒伪善的人。他提到说撒但也会化装成为天使这样的话,很可能是受到创世记第三章蛇引诱夏娃犯罪的事件影响。蛇为了要诱惑人犯罪,所用的词句、内容,都让人以为蛇很关心他,要帮助他,结果是把人诱拐离弃上帝的命令。第15节这句「他们的结局一定跟他们的行为相符」,可对照第五章10节:「因为我们都必须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审判。每一个人会按照肉身的行为,或善或恶,接受报应。」这些欺骗人的「假使徒」,绝对逃避不了上帝愤怒的审判,结局一定很惨。因为他们诱惑人离弃了上帝的诫命,会像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惩罚一样的凄惨。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1:16-11:33

注释:

33.第十一章16至33节:
这段话可看出使徒保罗心中的感触是相当深刻的;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在搅乱哥林多教会的「假使徒」们,为了讨好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只会一味地说谄媚的话讨好他们,尽说些「属世」的价值观,而不传真实的福音,这才是严重的问题。所谓「属世」的价值观,指的就是以「使徒」名份等之类的名号,把人当作权威,却忘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功劳。使徒保罗谴责哥林多教会竟然能容忍这样的事存在!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教会的存在不应该是谈些「属世」的事与物,而是要传耶稣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信息。

第16至17节,这两节是很讽刺的话,旨在讽刺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的假使徒。在使徒保罗的观点中,传耶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福音的人,往往被人认为是荒唐、羞耻的事(参考哥林多前书一:22—24)。但在上帝的眼中,这耶稣钉十字架的信息却是上帝拯救的信息。

第18至19节,哥林多教会内很多人都在跟着这些假使徒吹嘘,使徒保罗看不下去,也说要说些跟他们一样、其实是很愚蠢的话,那就是忘记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只会夸耀自己的功劳。使徒保罗在第18节这里指出在哥林多教会里,那些在夸口的人,是「拿属世的事来夸口」。所谓「属世的事」,指的就是第20节所提起的五项迫害与苦难。

第20至22节,使徒保罗在这里很清楚地谴责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允许这些假使徒在教会中,就是一种羞辱,是极大的错误,是非常不应该的事。第20节这里使徒保罗提起哥林多教会受到这些假使徒五项迫害与苦难,却还能容忍,这是他无法理解的事,这些包括了(1)被奴役、(2)被人占便宜、(3)被陷害、(4)被轻视、(5)被打耳光等。使徒保罗就用极尽讽刺的语句说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他认为自己「好像」没有这样的勇气接受上述这样的苦难和迫害。

第22节的「希伯来人」,这个称呼通常是外国人对以色列人的称呼,带有鄙视的意味,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被看成是生活水准较低的民族(参考创世记三十九:14、17、四十一:12、四十三:32、四十六:34,撒母耳记上十三:19)。他们很少说自称是希伯来人。只有在与外国人谈话时,为了表明族群的不同,会自称是希伯来人(参考创世记四十:15,出埃及记二:7、三:18)。在新约圣经中,所谓「希伯来人」,指的是那些说亚兰语的犹太人。若是比较广义的说法,也指那些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使徒保罗自称是「血统纯粹的希伯来人」(参考腓立比书三:5),以这一点来看,则所谓「希伯来人」,是含有种族纯洁的意思在里面。

第23至29节,使徒保罗也以跟他们「玩一下」夸口的「游戏」,述说一下在传福音的事工上,向那些在自夸的「假使徒」也夸耀一下他的经历。也是从这段经文中,可看到使徒保罗所历练过的迫害,实非一般传道者所能比拟。使徒保罗不但是正宗的犹太人,且还是受过相当高深的教育和训练的经学教师(参考使徒行传廿二:3、廿六:4)。他提出自己受过的迫害,只是为了要说明一件事:这些受难,都是为了主耶稣的缘故,耶稣已经死在十字架上,他是为了大家的罪而死,这样,因耶稣的死所救赎的人有甚么好夸耀的呢?没有!

第24节这里说「被犹太人鞭打过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这是因为摩西法令规定不可超过四十下(参考申命记廿五:3)。

第30至33节,使徒保罗说宁愿夸耀自己软弱的事,这正好说出那些只会夸耀自己很有功劳的假使徒相反的信仰态度。因为当一个人不承认自己有软弱需要上帝的扶持、帮助时,这样的人是离上帝很远、很远的。他特别提到真正该被称颂的,就是「主耶稣的父上帝」,这位上帝才是鉴察人内心世界的上帝。第32至33节,使徒保罗提到说「亚哩达王」要抓他。这位亚哩达王就是亚哩达四世,主前9年至主后40年掌管阿拉伯「拿巴提」(Nabataeans)这个国家的君王。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范围,但罗马皇帝加利古拉在位时代(主后37至41年),他将大马士革划入拿巴提的附庸,交给亚哩达王管理。使徒行传第九章22至25节记载使徒保罗在大马士革传福音时,因为得知有人要杀害他,在他门徒的协助下,利用夜晚将他放在篮子里从城墙上缒下,才得以逃脱。也可能是这件事的经验,使他心中一直感到羞愧,这时候再次提出,不仅反省了自己,也用来羞辱那些夸耀自己多么勇敢的人。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2:1-12:10

注释:

34.第十二章:
在这一章,使徒保罗进一步说明他内心的感触,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有两处地方,他谈及那内心深处最发人省思的经文,其中之一就是罗马书第七章14至24节,他谈到自己内心有两个法则在斗争,使他感到生命的痛苦。另一处是这一章,他谈到自己被升到第三层天的荣耀。但却同时也说到自己身上有根拿不掉的「刺」,这「刺」时常在他身上,使他无法夸耀、骄傲起来。另外,在这一章他也提到准备去哥林多进行第三次的访问,但却也有害怕,担忧去的时候又会受到无谓的困扰而发生纠纷。他可说是对哥林多教会「爱之深」,所以将内心的事也表露无遗;他同时对哥林多教会因爱而「责之切」,却又深怕他们无法接受,甚至受到伤害。

35.第十二章1至10节:
他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说上帝为了不使他太骄傲,让他身上「有一种病像刺纠缠」着他。到底是甚么「病」,或是这只是在象徵着某种「试探」,没有人知道。

第1至2节,使徒保罗在这里他明白表示,夸口没有甚么好处,更不是他的心所愿,只是因为被逼的实在气不过(第11节),所以决定要拿一些事来说给大家听听。使徒保罗就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说他认识「一个基督徒」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没有说明这「一个基督徒」到底是谁,但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个人就是使徒保罗自己。问题是使徒保罗在这里只提起这个人在十四年前被上帝提到第三层天,却没有详细叙述「异象和启示」的内容。因此,无法更进一步地明白所谓的「第三层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3至6节,使徒保罗重复强调这种被提升到天庭去的经验,他无法确认是「身体上去,还是他得了异象」,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使徒保罗自己在认知上的有限,因为这是属于上帝的全能,在人的生命经验中,有许多事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得出来,甚至在认识上也会有界限。他再次表示除了自己的软弱以外,他不为自己夸口。主要是以免有人将他捧得太高,却导致忘记了上帝的荣耀。

第7至10节,使徒保罗是将自己的软弱与刚强同时放在一起,也从这里看到在他内心的世界,就如同他在罗马书第七章14至24节所形容的,有两种法则一直纠缠着他,使他感到生命的软弱和无力、苦难。在这里,他说身上有根「刺」,这到底是指甚么病症,或是问题,并不清楚。他曾祈求上帝将这使他痛苦的「刺」移除,但却没有得到应许。因为上帝的恩典已经满足他生命的需要。但因为这「刺」所带来的软弱,才使他随时知道要倚靠上帝在耶稣里的救恩,而不会骄傲。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2:11-12:21

注释:

36.第十二章11至2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他对哥林多教会特别的爱,远胜过其他的教会。但他希望哥林多教会也会以他爱护他们的爱,来回应他的爱。

第11至13节,从这段经文可看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付出很大的心血;他说他给予哥林多教会胜过其他教会(第13节)。第12节他说「藉着奇事、异能,和神迹」来证明他确实有使徒的身份。这句可以对照罗马书第十五章18至19节:「我所要大胆讲的只是这一句话:基督藉着我的言语行为,又用神迹奇事和上帝之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上帝。因此,从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带地方,我到处传扬关于基督的福音。」我们从使徒行传看到使徒保罗确实是有行神迹、奇事的能力(请参考使徒行传十三:8—12、十六:18、二十:7—12、廿八:1—7)。

第14至15节,在这两节经文中,使徒保罗明白表示他对哥林多教会的爱情很深厚,很希望有第三次去访问他们。不但这样,他愿意为该教会的需要付出一切,但期盼该教会明白谁是那些专事在教会中进行欺骗工作的「超级使徒」。

第16至18节,这里使徒保罗明确地指出那些「超级使徒」诬指他「诡诈」、「谎言笼络」哥林多教会(第16节),这件事真的使他相当伤心。他特别提出派提多去帮助他们的事,这让哥林多教会清楚知道,都是为了要关心他们的信仰正确而做的措施。

第19至21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造就」他们(第19节)。所谓的「造就」,就是使他们在信仰的层次上提升、进步,能够阻挡各种诱惑,在生活上成为圣洁的基督徒。第20至21节,使徒保罗指出他内心的矛盾,既想去探望他们,却又怕受到伤害,更害怕去的时候,又发现教会内还有他最不喜欢看见的各种羞辱信仰的事存在。若是这样,将会使他感到相当的难过。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3:1-13:4

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十三章
1.第十三章:
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如果将之放在这本经书的最前面,然后才开始从第一章接续下去,或许这样读起来会比较顺一些。因为在第七章他提到在马其顿遇到提多后,知道哥林多教会对使徒保罗的责言有辩护,也作了澄清,使他非常高兴。因此,在这一章中,他提到将会有第三次造访哥林多教会的计画。

从这一章,也可看到使徒保罗一直很关心哥林多教会内隐藏了一些在第十二章所提起的所谓「超等使徒」的人,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热心福音的事工,其实是在破坏教会内部的团结和真实信仰。另外一点,就是教会有自称是信徒的人,但却在生活上很违背信仰,这也是另一种伤害福音事工发展的人,使徒保罗认为对这种人根本就不需要宽容。

使徒保罗在这书信的末了劝勉信徒,要知道从内心作反省,一个人或一间教会也好,若是没有反省的能力,即使是外在规范得很好,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若没有内心的自律力,单靠法令的规范,这样的行为准则是很难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知道反省,因为只有从内心反省,才会知道甚么是正确的事,而不至于成为真理的绊脚石。

2.第十三章1至4节:
在第十二章14节使徒保罗提到将会有第三次造访哥林多教会,也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处理两件事:第一是那些造成教会纷争和搅乱信仰内涵的「超等使徒」。第二也是跟第一件事有关,因为那些专事搅乱的人,会要求使徒保罗提出证据,说明他们错误之处,使徒保罗表示他一定要让这些人清楚知道,他所说的话,都是带着基督的教导。换句话说,使徒保罗将会很清楚说明真正的信仰要义。

第1至2节,使徒保罗说这是第三次要访问哥林多教会。第一次是在他第二次传道旅行时,从雅典来到哥林多城。当时他是以「制造帐棚维持生活」,而在哥林多城遇到刚从罗马来的亚居拉和百基拉这对也是以「制造帐棚维持生活」的夫妇,他们一起同心传福音,直到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到哥林多城,使徒保罗才专心投入在传福音的事工(参考使徒行传十八:1—5)。第二次到哥林多城的时间并没有清楚记载。依据哥林多前书第十六章5至7节的记载,有提到说要去,然后从哥林多后书第一章16节的记载,可以看出他有去,但随即在哥林多后书第二章1节就提到那次的访问似乎有发生些不愉快的互动出现,才使他说:「我下了决心,在下次访问你们的时候不再使你们忧愁。」然后在哥林多后书第七章6至7节特别提到提多和使徒保罗相会面后,使他增添再次去访问哥林多教会的意念。而且从这两节经文可看出,使徒保罗准备第三次去,特别要处理那些搅乱教会信仰秩序的「超等使徒」者。他说这次去,绝对不会「宽容他们」。

第3至4节,从这两节就可看出哥林多教会因为这些「超等使徒」进入之后,就开始用许多毁谤使徒保罗的话。使徒保罗说这次去,将使那些只会夸耀自己能力、荣耀,另一方面只会毁谤他的人羞愧,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在人的身上,而是在耶稣的十字架,我们是要跟十字架的耶稣连结在一起,因为上帝已经使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因此,这才是信仰的中心,只有跟复活的耶稣连结,信的人才会跟着复活。他要让那些只会夸耀自己的人,羞愧到无地自容。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3:5-13:10

注释:

3.第十三章5至10节: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使徒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做几件重要的事:
一是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基督徒。二是知道有耶稣基督与我们同在。三是有正直的行为。四是维护真理的重要性。五是成为「完全」的基督徒。从这段经文可看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用心,他期盼他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上有好的见证,也希望他们谨记着身上是带有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印记,因此,生活就必须用相当严谨的态度,不是随便,以致于糟蹋了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强调一定做对的事,即使因此而被当作失败者,也不重要。因为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维护真理的信息。

第5至6节,他要哥林多教会信徒知道「考验自己,省察自己」,反省是否有过着信心的生活。他认为真实的基督徒,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可以经得起考验,才能证明有活在复活的基督里。

第7至8节,他在这两节中很清楚地强调,维护真理的方式,就是有正直的行为,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即使因此而被人耻笑,也要承受。基督徒若是没有公义、正直的心,就不能见证上帝拯救的爱和恩典。

第9至10节,他表明传福音只有一个心愿:让所有听信他传递福音信息的人,都能因此而刚强。他祈求上帝保守哥林多教会的信徒,都是在信仰上刚强的人,可以接受各样的考验而不会离弃真实的信心。第9节所说的「完全」,意思是指悔改、改正错误之意。换句话说,他在劝勉哥林多教会信徒要知道从反省中察看自己,是否有犯错,若有,就要悔改,这样就可使自己的生命趋向完全。因为悔改的心才是上帝所重视的。
经文:

哥林多后书 13:11-13:13

注释:

4.第十三章11至13节:
这是最后一段问安的话。

第11节,使徒保罗要哥林多教会信徒,知道悔改,他用「努力作完全人」,意思是指真心的悔改,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上帝在耶稣里怜悯和拯救的恩典。也只有这样,兄弟姊妹间才能和睦相处。

第12节,所谓「圣洁的亲吻彼此问安」,是指带有祝福对方的问安方式,而这就必须先有彼此相互宽恕、接纳之后才能做得到。

第13节,他对哥林多教会信徒的祝福,是使徒保罗所写书信中最完整的祝福句子,也是唯一同时提到「主耶稣基督」、「上帝」、「圣灵」等词句。这一句也成为「三位一体神论」的基础。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