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查询  A+放大  A-缩小
经文:

提摩太前书 1:1-1:11

注释:

提摩太前书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
很清楚地,使徒保罗对他得意的门徒提摩太确实有坚决的信任,并且对他有很多期许。

在这章经文中,可以分成两段落,一是第1至11节,他劝勉提摩太一定要严厉谴责那些在教会中虚伪的教导。二是第12至20节,使徒保罗一贯的思想,就是回到耶稣基督的救恩里,只有这样,人才能看见上帝怜悯的爱。他同时指责悖逆真理的舒米乃和亚历山大两人。

2.第一章1至11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用第1至2节说此信的受信者就是他所喜悦的门徒提摩太。然后从第3节开始,他提到在教会中有人传讲那些不正确的信息,而这种现象不是只有一间教会,而是很多教会都有同样的问题。

第1至2节,使徒保罗就以「使徒」自称。为甚么他会这样?就是因为早期教会里,总是有人喜欢讲权威,认为「使徒」最重要,地位最高,而使徒保罗并不是他们认定的使徒。但使徒保罗自认他之所以当「耶稣基督的使徒」,是因为「上帝」和所「盼望基督耶稣的命令」下而拥有「使徒」的身份。然后他说提摩太是他在「信仰上的真儿子」,这句话已经表明他和提摩太之间有如父亲和儿子一般的亲密关系(参考腓立比书二:22)。使徒保罗一向把听到他所传的福音而信主耶稣基督的人,看成是他在信仰上所生的「儿子」,连他所建立的教会也是用这样的看法(参考哥林多前书四:14—15)。

紧接着,使徒保罗用「主耶稣基督赐恩典、怜悯、平安」作为祝福提摩太的话语。这通常也是当时罗马人书写信函的一种方式,会在信的开头先问候对方,并祝福收信者。

第3节,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提到他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提摩太继续留在以弗所城,主要原因是该教会有人在传「不正确的教义」。这里并没有提起甚么是「不正确的教义」?但从提多书第一章10节可发现所谓传「不正确的教义」的人,就是「主张受割礼的犹太基督徒」,他们认为:无论谁,若不按照摩西法律的规定接受割礼,就无法得救(参考使徒行传十五:1),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以弗所教会,也发生在安提阿、加拉太等地的教会。使徒保罗为此相当生气,严厉谴责传这种信息的人,就是在传「另一种福音」,他甚至严肃地警告说,传这种信息的人应该受到诅咒(参考加拉太书一:6—9)。

另外一点,所谓「不正确的教义」,很可能与早期教会内甚为流行的观念有关,就是「诺斯底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人的生命可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肉体的,另一是灵魂的。这种思想认为肉体是败坏的,因肉体是被邪恶的力量控制,灵魂才是属于上帝的。因为灵魂是圣洁的,而上帝是圣洁的上帝。如果是这样,就会延伸出一个更严肃的问题出来,耶稣基督并没有真正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他只是「暂时借住」在邪恶的肉体中,因此,当他去世时,神圣的灵魂就离开了这个邪恶的肉体。若这样推演下去,耶稣基督就没有真正的复活。

第4节,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到以弗所教会去的时候,要指导该教会的信徒,「放弃那些荒唐的传说和冗长的族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来自外邦人的问题,而是一群犹太基督徒对信仰的看法产生的错谬。使徒保罗是强调,太多这些「传说」对信仰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信心也必须建立在理智、知识的范围内,才不会使信仰变成迷信。而族谱代表血缘的传承,让人会因此想独占上帝的救恩,而将耶稣基督救恩限制了,对上帝拯救的恩典一点帮助也没有。

第5节,可说是使徒保罗「命令」提摩太前往以弗所教会的主要用意,他希望提摩太带给以弗所教会的,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彼此互相激励在爱心的事上多下功夫。他特别提到三点有关爱心的认识:一是纯洁的心。意思是指没有不良的动机,是真实的内心意念。二是洁白的良知。这是指内心反省的能力,对道德行为有良善的准则。三是纯真的信心。表示一个人对上帝绝对忠实,没有虚假的态度。另一个重要的意思,是指真诚。例如发现有错误的行为,就要指证出来,不是怕得罪人,又觉得不好意思。

第6至7节,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注意,教会内部会发生的问题,就是有些人把前述三种在信仰团契中很重要的要件给疏忽了,他们去听那些「不正确的教义」、「荒唐的传说和冗长的族谱」。换句话说,已经有信徒离开了教会,去追逐这些荒谬的邪说。这样的行径不但使自己陷入迷信,也会造成教会的伤害。

第8至10节,从这里可看出使徒保罗并不是反对摩西法律,他甚至在这里很清楚说「能够合宜地使用法律,法律原是好的」。在这里他提到一个基本观念:一个基督徒的得救,是因为他清楚知道并不是因为遵行法律的规定,而是因为耶稣基督的救恩,这一点也是他所有书信中所最重视的信仰观念。使徒保罗在这两节中,提出了一些在他看来行为已经背离了社会生活规范的事。其实,这些列举出来的共计有十四项,其中前六项,可说是与对上帝的忠实有关,后八项则是与社会生活相连接。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所列举出来的事项,具有十诫的内涵。

第11节,这里提到「健全的教义」,意思是指帮助人领受福音之后,所带来丰富的生命。也就是整个生命与上帝相连结。而能使人将全部生命连结在上帝的,就是透过耶稣基督的福音。
经文:

提摩太前书 1:12-1:20

注释:

3.第一章12至20节:
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特别强调「基督耶稣降世的目的是要拯救罪人」,这点也是耶稣基督所说的,他来是要要召坏人悔改(参考路加福音五:31—32)。使徒保罗甚至自己坦承是「罪人中最坏的一个」,也因为这样,耶稣基督的救恩对他的生命有特别意义。

再者,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特别强调信仰与良知是分不开的,因为信仰就是在回应上帝的拣选,而良知正好是在表示信仰的内涵。因此,他劝勉提摩太一定要在这两方面做好基础,否则很容易陷入诱惑中,或是让牧养的教会脱离了应该有的秩序。

第12节,这节使徒保罗提到「感谢我们的主基督耶稣」,要感谢的事有两点,一是赐给他有力量,其二是因信任而拣选他。其实,这句话也在表明他确信自己的「使徒」角色。再者,使徒保罗强调被拣选乃是因为「可信任」,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就是因为「可信任」,才会被「交托」去办重要的事务。

第13节,这节可参考使徒行传第九章1至25节、第廿二章4至5节、19九至20节、第廿六章9至11节等经文,上述经文都是使徒保罗自述如何迫害耶稣基督的信徒,并且清楚的表明,司提反的殉道是和他迫害教会有密切关系。他没有否认自己曾迫害过基督徒和基督的教会。他说上帝知道他这样的行径还拣选他的原因,就是上帝的怜悯。而他当时并不清楚耶稣基督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来的救主,甚至在逼害基督徒的时候,强迫信徒必须说出他们不相信耶稣就是基督、救主(参考使徒行传廿六:11),因此,才会做出这种事。

第14节,这节他说是因为和耶稣基督连结,才有「信心和爱心」,这句话表明耶稣基督就是爱心的最高记号。

第15节,这句话说明了耶稣基督降生到这世界上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罪人得到悔改而得到拯救的机会。他来到世界上,主要就是要拯救罪人,如果一个人自己觉得没有罪,也就不会觉得耶稣基督与他有甚么关系,或是耶稣基督拯救的信息对他有甚么意义可言。「我是罪人中最坏的一个」,这句话可说是使徒保罗在自我反省中,最珍贵的一句话。

第16节,使徒保罗在这节说出了上帝拣选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他成为所有罪人获救的一个榜样。这种榜样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的爱,是一种「忍耐」痛苦的爱。所谓的「忍耐」是针对人的方面来说,而不是对环境或物品。现在使徒保罗就是用这样的话要告诉提摩太,即使在教会牧养工作中,遇到最不好牧养的信徒,也要像上帝透过耶稣基督对他这种罪大恶极的人,采取忍耐的心对待,以期这些人会因此认识耶稣基督的爱,而知道悔改,并获得永恒的生命。

第17节,这节可说是对前述自己备受上帝恩宠之一种激动的感恩、歌颂,就好像一个人领受到极大的恩惠,因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很大的感谢与赞美声一样。

第18节,使徒保罗告诉提摩太,那些先知对他所说的话,或是长老们对他按手时的祝福,都充满着圣灵的力量,为的是要让这些力量成为抵挡那些专事阻碍信徒信仰灵命成长的最好「武器」。再者,使徒保罗说他把以弗所教会「付托」给提摩太,意思是指将贵重的物品交给你保管。这样,可看到使徒保罗是将以弗所教会看成是如同相当贵重的「礼物」,交给提摩太去管理。而提摩太一定要小心保管,不能有任何失误。

第19节,第一章5节使徒保罗已经有提起过,他让提摩太知道留他在以弗所教会,为的是要阻止该教会所出现的问题恶化下去,他要提摩太清楚知道,他所做这项决定是「从纯洁的心、清白的良知,和纯真的信心所产生的」。现在他要提摩太就像他一样,也持守这份「信仰和清白的良知」。所谓「持守信仰和清白良知」,意思就是在福音的事工上要有真实的心,不能有任何欺骗、不实的行为或是念头。

第20节,使徒保罗特别举出两个信徒,他们的信仰像触礁而损坏的船一般,一个名叫「舒米乃」,另一个名叫「亚历山大」。他们两人是使徒保罗以前在以弗所教会的同工。从提摩太后书第二章17至18节,可以看到舒米乃曾在教会中发表说「复活的事已成过去,因而动摇了某些人的信心」。但亚历山大到底是谁?没有资料可循。
经文:

提摩太前书 2:1-2:15

注释:

4.第二章:
第二至三章,使徒保罗谈到有关教会生活的规律,特别是在第二章他提到应该有的信仰态度之外,就是对教会团契生活中,应该有的基本行为。教会就是一个信仰团契或是大家庭,因此,教会有别于一般社会团体。从这里可看到使徒保罗所努力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团契。

第1至2节,使徒保罗要为所有的人向上帝「祈祷」,这就是所谓的「代祷」,而代祷的对象包括了「君王和所有在位的人」。因为教会的存在是为了所有的人,并不是为了某个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些特定对象。另外,教会若是属于耶稣基督的身体,是为了所有自认有罪的人而存在。因此,只要是属于基督的教会,就是要关心所有的人,并且要为所有的人向上帝祈求,这是基督教会应该有的信仰责任。祈祷,是在表明教会是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敬拜的对象,他是教会的主,也是生命的主宰。因此,有真诚之心在祈祷的教会,不会把某一个人当作最重要,而是会以上帝为最重要。

第3至4节,使徒保罗认为能够为所有人向上帝代祷,这是一件好事,是上帝所喜欢的事。因为上帝并不希望有人沉沦。上帝是爱,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救,都认识真理」。

第5节,这节可参考哥林多前书第八章6节。使徒保罗特别解释了「真理」的意义,就是:「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间有一位中间人,就是成为人的基督耶稣。」这一句话也可说是基督教会的基础,也是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治理教会必须谨记在心的一件事。这也提醒提摩太知道,在以弗所教会中必定有人将耶稣基督拯救的恩典给疏忽了。

当使徒保罗说出「只有一位上帝」,并且强调说这就是「真理」时,这种说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就是在拼命一样,因为在当时若否定罗马皇帝是神,等于否定皇帝的权威,这会带来生命的危险。但使徒保罗对提摩太劝勉,在牧养教会的工作上,一定教导信徒知道「只有一位上帝」,这个真理是无可取代的。

二是耶稣基督就是上帝和人之间的中间人。这是新约圣经的主题,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一再强调的,耶稣基督「成为新约的中间人,为要使上帝所呼召的人能够领受他所应许永恒的福泽」(参考希伯来书九:15a)。

第6节,这节是进一步在解释第5节所提到的「中间人」这个名词的意义。使徒保罗说这「中间人」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要使人从罪的当中释放出来,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亡」(参考罗马书六:23),耶稣基督成为「中间人」,就是以他的死为代价使所有世人的罪获得赦免,因为上帝「要人人得救」。

第7节,使徒保罗让提摩太知道他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外邦人」知道耶稣基督的救恩。这点跟他在传福音的经历有特别关系(参考使徒行传十八:5—7),其实,他内心非常期盼所有犹太人都能听信福音,他甚至说若犹太同胞能听信福音,而他为此而受诅咒也愿意(参考罗马书九:3)。在这节使徒保罗自认担任三个角色:一是传道者、二是使徒、三是教师。其实,三者名称不同,实质的意思是相同的。

从第8节开始,直到第15节,都是谈到针对信徒在教会信仰生活中应该有的规律。他首先提到对「男人」的期许。首先他谈及「男人」在教会时祷告应该「虔诚地举起手来祷告」,这种方式大概就是早期犹太人最普遍祈祷的姿态——站立、举手、掌心朝上,且要仰望天空。这意思就是用没有犯罪的手。如果人的手一面犯罪,一面祈祷,这是对上帝极大的污辱,等于是在亵渎上帝的神圣一样。再者,祈祷还要「不发怒」,就是没有记住别人的错误。换句话说,祈祷不是要控告别人的状。而「不争论」,意思是指「疑惑」。这样就很清楚了,当要向上帝祈祷的时候,不要心存怀疑。如果对上帝有怀疑的心,祈祷就没有意义了。

第9至15节,这段经文是关于教会妇女的期许。类似的经文也出现在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33节至35节。

可以理解使徒保罗是个观念很传统的犹太人,至少他是属于法利赛派教育长大的犹太人。使徒保罗也会被自己传统的文化思想所左右,但真正要了解使徒保罗对当时基督徒之社会生活的用心,可以理解是非常认真,且要求比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之标准还要高。而从第五章就会发现当时以弗所教会内部,必定发生了许多与妇女相关的问题,包括了有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看起来就像以弗所城女神亚底米(参考使徒行传十九:24)庙内的庙妓一样;有的妇女很爱「串门子」,四处乱讲话,「她们说长道短,专管闲事,说些不该说的话」(参考提摩太前书五:13);可能有些寡妇在日常行为上,让人以为她喜欢找男人同房,因此被人议论等等,因此,使徒保罗才会讲出这段经文所记载的教训。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使徒保罗每写一封书信,都有他特定的对象和目的,他写给提摩太的这封书信,就是要他去教导以弗所教会信徒,必须遵守的教会生活规矩,以免因为不知节制,导致耶稣基督的名声受到影响,这一点才是他所关心的。

他强调基督徒应该要有「好行为」可与信仰告白来相称。所谓「好行为」可参考提摩太前书第一章5节所提到的三项内涵。他又提到女人需要「默默地学习,事事谦卑」。在早期社会,妇女甚少有机会受正规教育,更少有机会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但因为信耶稣基督之后,大家可以在聚会的地方彼此分享从圣经中学习到的信息和生活经验。因此,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使妇女可以在教会中得到新的知识,开启被蒙蔽的心智。

第12节是一再被许多人提出质疑的,有可能当时以弗所教会内已经有了类似今天教会的「姊妹团契」(或妇女团契)之类的组织,但却不是用心在学习认识圣经的教训,反而是在说长道短,导致教会内部是非甚多,影响到教会规矩。这里所提到的「管辖」,原本的意思是指「僭越」,意思是说超过了自己的职权范围。这是指在教会内有妇女想要跟男人争夺权位。要注意:福音的事工是彼此同工,而不是争地位高低。信徒彼此相争,就会造成教会的分裂。

第13至15节,在这三节经文里,使徒保罗采用创世记第二至三章经文的背景,说明了男女之间互动的关系。就像我在前面已经提过的,使徒保罗是生活在犹太文化之下,且是在两千年前时代的希腊文化思想教育下成长的人,当他在处理人的问题时,也是一样脱离不了当时环境的限制。因此,看这段经文时,可以了解使徒保罗写这封信,是为了要应付发生在以弗所教会的问题,并不是一封可用在每个地方的书信。

在使徒保罗的观念中,他所强调的是在耶稣基督里,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属于耶稣基督身体中的一个小肢体(参考哥林多前书十二:12—13)。他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也提到这样的话说:「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稣的生命里,你们都成为一体了。」(加拉太书三:28)这才是使徒保罗真正想要表达的通则观念。
经文:

提摩太前书 3:1-3:16

注释:

4.第三章:
这章进一步谈到要当一个教会领袖,应该有的基本要件。教会是个信仰团体,教会干部的条件和一般民间社团对领导者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否则,信仰团体就不能凸显出它的信仰意义。再者,教会既然是一个信仰的共同体,就不是以某个人最大,或是某个人最重要,而是以信仰为基础来治理、维持教会秩序。

第1节,《现代中文》用「教会领袖」,在《中文和合本》用「监督」。希腊文这个「领袖」的字是用「episkopos」,并不一定只用在教会的组织中,在一般机构中也用来形容有分担重要责任的工作者。例如在历代志上第廿四章19节,就是指那些参与协助以色列人之公共事务者。而在教会中使用「领袖」是跟一般机构不同,因为教会是以信仰作基础的团体,要面对的是上帝,并不像一般社会机构有所谓的董事会、法院,或是更高层的机构来管辖。

约翰・加尔文用「长老」而不用「监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与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长老比较接近其意,「长老」是在族群中备受尊崇的人,可以在法庭上担任审判官的工作,也是部落中有影响力的人。这样我们可以明白,长老的由来背景,基本上就是要有能力处理教会这信仰团契之间的问题。再者,长老都是备受众人尊敬的人。长老教会的「长老」则是有两层的意义,其一是指「传道」的长老,另一是指「管理」的长老。

第2至3节,这两节经文提到这些担任所谓「教会领袖」的人,必须有的基本生活行为。要件包括:
一是「只能有一个妻子」。表面上是指男性,其实也是适用于女性。再者,这句话主要的意思,就是指不可以发生婚外情。

二是生活要严谨,不放荡。

三是「善于教导」。这一点有个基本要件,就是所教导人的要正确,而不是随自己的意思或是认知。使徒保罗写给提多的信中就这样说:「他必须坚守那可靠、符合教义的教训。这样,他就能够用健全的教义来感化别人,同时纠正那些反对的人的错误。」(提多书一:9)

四是不贪爱钱财。因为贪慕钱财的人,就是对上帝没有足够的信心,也是对上帝不够忠实,他说这样的人等于「拜偶像」(参考以弗所书五:5,歌罗西书三:5)。

第4至5节,使徒保罗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建造教会的基础,是从建造家庭生活开始做起。因为真正能够使福音事工传达出去的,就是从美满的家庭生活见证开始。

第6节,这一节非常重要,因为刚进入教会的人,在信仰基础上并不成熟,这是可以明白的。使徒保罗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有些人确实很适合,虽然他们的信仰年龄很短,而真正有信仰根基的人,并不认为一定要有甚么职位才愿意出来事奉教会的工作,而是只要有需要他参与的,他就会认真投入事奉。

使徒保罗所担心的是,有些人刚接触信仰不久,就被选为教会的领袖,深怕因为这样而「心高气傲」。一个人若在信仰上如此,那将会使福音的功效失去。这里所说的「心高气傲」,原来的意思是指「被浓浓的烟罩住」。一个人若是进入浓烟密布之中,一定会看不清楚状况。一个人若是「心高气傲」,对事情的认知就会分不清楚,这样的人很难正确要处理教会事务。

第7节,在教外「有好声望」。这里所提到的「教外」,意思就是指在非基督徒当中。也就是说,基督徒在没有信耶稣的人的眼中,应该要有好的评价。

长老教会创会者约翰・加尔文非常强调:基督徒应从工作职场中见证福音,原因也是在这里。因为工作本身就是最好传福音的机会,若是在工作上没有尽责,就是遮盖了福音的光芒。

第8节,从这节到第13节的这段经文,是谈到帮助教会领袖治理教会的「助手」。「助手」这词,在《台语版》、中文《和合本》、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版本》等圣经,都是用「执事」。所谓「助手」(或执事),在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指「仆人、服务人员」(diakonos)。若以一般社会大众在用的名词来说,「执事」就是指那些服务人员的意思。使徒保罗将「执事」用来设置在长老的位阶之下。这并不是说执事比较低阶,而是指「助手」,是帮助者之意(参考使徒行传六:1—7)。这节谈及「助手」应该有的品格,包括说话诚实、不贪杯(指不要酗酒之意)、不贪财等。

第9节,这节使徒保罗再次提到「清白的良知」,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表示对信仰有明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信徒发生信仰问题时,知道怎样协助信徒明白正确的信仰。这里所说「信仰的奥秘」,指的是有关圣经正确的教导。

第10节,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出身为教会领袖的助手,应该「先受考验」,主要原因是执事的工作所触及的,都是与信徒最直接的教会事务,例如教会财物的管理,以及关怀等事,都与信徒有直接关系。因此,若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妥当才可以被选为长老或是监督。

第11节,这里提到「他们的妻子」,有的翻译成「女执事」(参考中文《和合本》译文),也有的翻译为「女人」(参考《台语版》,和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版本》的译文)。但从希腊文「gunaikas」这个字来看,是指助手或执事的妻子,并没有错。使徒保罗在这里主要用意是提醒教会领袖的助手或执事的妻子,要成为丈夫的帮手,协助料理教会的事务。因为妻子会多少从丈夫口中知道教会发生的事,因此,使徒保罗特别提醒当妻子的,不要把所听到的话或事情,随便传播讲出去,因为不正确的传言很容易造成更多的伤害。

第12至13节,跟教会领袖长老一样,这些助手或是执事对自己的家庭应该有好的生活见证。

从这里可以看到使徒保罗非常重视家庭生活和谐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在吵闹,就很难有好的信仰见证。经常发生吵闹的家庭,很难跟别人述说耶稣基督的爱。任何一个美满生活的家庭,都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只要是有美满家庭生活,就是见证福音最有力的基础。

第14至15节,从这两节经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罗写这封信的目的;他对以弗所教会确实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他希望能够赶紧到以弗所教会去看看,当然也关心着他得意的门生提摩太在那儿牧养工作的情形如何。使徒保罗在这里说「教会」就是上帝的家。他在这里所用的「家」一字,在希腊文是用「oikos」,这个字指的是「大家庭」之意,是很多人,且他们并不是来自相同血缘,而是依据共同信仰组成的。再者,这个「家」的另一个重要信仰认识,是「永生上帝的教会」。而「永生上帝」,主要是在表示这位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来源,也是万物的创造主。

这里使徒保罗提到第二个重要观念,就是由基督徒组成起来的「家」就是「教会」。这里的「教会」,希腊文是「ekklesia」。这个字的意思,是说有一群被拣选出来的人。使徒保罗用这个字,当然就是指基督徒就是被拣选出来的人。

再者,这句「真理的柱石和基础」,很清楚地说出被拣选成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为真理作见证。这同时也说明了教会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传扬上帝拯救的真理,而这真理就是耶稣基督。

第16节,这节是一首赞美诗歌。这首诗歌也为第9节所提起教会领袖的助手或执事应该持守「信仰的奥秘」作了完美的解释。这节可以参考腓立比书第二章6至11节。使徒保罗在这首诗歌中提到几点重要的认识:
一、上帝是以人的形体出现。这也是基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上帝中所说的「子上帝」,耶稣基督就是上帝以人的形像出现在人类世界上,为的要让我们透过耶稣这位「子上帝」看见父上帝的荣耀。

二、在圣灵里称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耶稣基督虽然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上帝却藉着他死在十字架上,使信耶稣基督的人,因着圣灵的力量,接纳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藉此得以跟上帝「和好」(称义)。这就是三位一体的第三要义所说的「圣灵上帝」。意思就是一个人能够明白耶稣基督的救恩,并不是因为人有甚么能力,或是人可以做甚么好事,而是因为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爱,透过圣灵的做工,感动人的心,使人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

三、「被天使们看见」。这句话可以从耶稣基督降生,直到耶稣基督死而复活时,都有天使作见证者来了解。

四、「被万邦传扬,被世人信仰」。这也说出了福音传扬到世界各地,且突破了族群中的界线,不再有犹太人和外邦人之分。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万邦」。

五、「被接到天上」。这句话看似没有甚么,但却为耶稣基督再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仰告白。耶稣基督升天,这是使徒行传第一章9节、11节记载的实况。也因此,基督教会长久以来,一直深信着耶稣基督必定会再来临。
经文:

提摩太前书 4:1-4:16

注释:

5.第四章:
在前面有说过,「教会」是一群被拣选出来的人组成的信仰团契。应该是以建立信仰为主要活动的目标。但是,因为这样的团契比一般社团更单纯,信徒容易体贴别人的软弱和需要,因此,早期就有一些人设法混入教会,加入这个信仰团契中,进行欺骗的事。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也提到有些人自称是「使徒」,其实就是在欺骗信徒的钱财,而为了要达到欺骗的目的,这些自称是「使徒」的人,甚至会告诉信徒说,使徒保罗并不是真正的「使徒」。使徒保罗因此非常生气,干脆说这些专门在欺骗人的是「超等使徒」(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5、12、十二:11)。

现在,这里也提到在以弗所教会出现了所谓的「假教师」欺骗信徒。使徒保罗写这信,就是提醒提摩太注意这样的人在教会里进行破坏信徒对信仰的认知,必须加以防范。

第1至2节,开始就提到有些人是专门在教会内欺骗信徒的人,他们的「良心像是给热铁烙死了」一样。使徒保罗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些专事在教会里欺骗信徒的人,像是「欺骗的灵和邪魔的」奴隶一样,生命被控制了。这样的人在教会里,只会听从了魔鬼的命令,而不是服从上帝的旨意。

第3至4节,这些被魔鬼控制的人,他们欺骗信徒的内容主要有两种:
一是禁止嫁娶。为甚么不要嫁娶?原因也是和早期教会曾兴起一股热潮有关,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结婚与「性」有关系,而「性」是属于肉体的,会败坏人的心灵。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末日和上帝严酷的审判,保持洁净的身心最重要。因此,采取禁婚成为当时甚为流行的「禁欲主义」者的不二法则。

二是在生活上经常禁食。这也是和禁欲主义有密切关系,认为大吃大喝,会败坏心灵的洁净。洁净的心是从眼睛看到的「物」开始,如果在吃喝方面用太多的心思,将使人的心灵受到污染。

这可了解早期基督徒采取禁欲主义,特别是在婚姻和饮食的方面,确实有受到来自犹太人的影响。而另一个影响早期基督徒比较大的,就是「重智派」(所谓的「诺斯底主义」)的影响,这个派系主张: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灵魂是神圣且洁净的,身体是不洁净的。灵魂只是暂时借住在肉体上。因此,若是没有洁净的生活,就会污染了灵魂的洁净,对死后的灵魂影响甚大。

第5节,使徒保罗提出两种看法:
一是上帝的话。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代表上帝的话,就是「圣经」。因为有圣经的记载,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是甚么。耶稣基督的比喻中,记载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节的财主与乞丐拉撒路,最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若是不读圣经,不明白圣经上帝的话语,即使有死人复活的神迹出现在眼前,也是无法明白。

二是祈祷。祈祷是和上帝对话。一个会祈祷的人,就是心中有上帝的人。但祈祷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认识:谦卑与真诚的心。没有谦卑的心,祈祷就很虚假;没有真诚的心,祈祷反而会污秽上帝的神圣。心中有上帝而知道谦卑的人,就会知道节制的重要性。因此会明白怎样在饮食上知所节制,也会知道怎样在婚姻生活上见证信仰的内涵。

第6节,从这节开始直到第六章19节,都是谈到一个好又忠实的上帝仆人,应该有的牧养态度。使徒保罗让提摩太知道,一个好的福音工作者,就是要很清楚地教导信徒认清真正圣经的教训。而正确教导信徒,也会使自己在「灵性上长进」。

第7至8节,从这节可看到在以弗所教会内有些人确实喜欢胡乱解说圣经,没有好好研究经文的背景,经常拿着圣经就开始解说,且解说的方式总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使徒保罗劝勉提摩太在信仰上避免一些怪诞、邪说,才能使人得到洁净的心灵。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信徒过敬虔、洁净的生活。使徒保罗强调,一个信徒若知道怎样过敬虔生活,就是在训练自己,帮助自己日益进步。这样,在灵性上自然会提升。也因为这个缘故,就会有「今生和来生的盼望」。

甚么是「今生和来生的盼望」?「今生」指的就是现在。「来生」指的是复活的生命。换句话说,一个基督徒必定清楚现今的世界有许多苦难,但基督徒很清楚,正确的信仰并不是使我们脱离、闪避这些苦难,而是使信耶稣基督的人得到足够的力量胜过这些苦难(参考约翰福音十六:33)。基督教信仰就是让信徒学会勇敢面对生命的苦难。

第9至10节,这里所说的「辛勤努力」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指「遭受谴责」。其实两种都适合于使徒保罗和他的福音同工,因为他们在传福音的事工上,确实很辛勤努力,但也经常遇到他人的辱骂、迫害。从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23至27节,就会发现使徒保罗遭遇到的迫害非常严重。为了传福音,而遇到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但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原因就是他并不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而是寄托在永生的上帝。

在这里,使徒保罗说传道者是要把「盼望寄托于永生的上帝」。他说这永生的上帝是:
一是万人的救主。意思是指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因为信靠耶稣基督而获得永恒的生命。这位「永生的上帝」,并不是只拯救某些特定的对象,而是要拯救所有的人,因为他爱所有的人。

二是信他的人的救主。上帝对那些已经信靠他的救恩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基督徒来说,救赎的恩典绝对不会失落。因此,他说「这话是可靠、值得完全接受的」。

第11至12节,所谓「这些事」,指的就是前面所提起过的有关真实的真理,和虚伪的邪说谬论。使徒保罗特别提醒提摩太不要让人小看他「年轻」,当犹太人说一个人「年轻」时,意思是指尚未年满四十岁。提摩太在使徒保罗的心目中,是看为「信仰上的真儿子」(参考提摩太前书一:2),因此,他要提摩太不要让人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长大的人一样。在这里提醒提摩太几点可以成为信徒榜样的事:
一是言语。这是传达一个人的理念重要的媒介。因此,一个人是否有内涵,就是透过语言传递出来。

二是行为。单单靠言语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言语往往是可以装饰的,却不一定实在。设若没有实际的行动表明出来,听的人也不会相信。

三是爱心。使徒保罗在这里所用的「爱」字,是真实的爱,真诚没有虚假的态度。其实,这是和前面两项都有关连。言语必须真实,行动也要切实。否则都会成为不诚实的记号。爱心也是要从真实开始做起,使徒保罗说「爱是联系一切德行的关键」(参考歌罗西书三:14)。

四是信心。这里所说的信心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对上帝有信心。二是指对所认识的信仰有坚定不疑的确信。这就需要经常训练自己,使自己在信仰的内涵上提升、进步。

五是纯洁。这是指心中没有邪念,没有存着坏念头的意思。

第13节,这是很重要的一节经文,使徒保罗要提摩太在圣经研究、讲道,以及教导信徒认识圣经的工作上多下功夫,因为基督的教会就是以圣经的话语为基础。

第14至15节,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二章6节这样说:「我们要按照上帝给我们的恩惠,好好地运用不同的恩赐,做应该做的事。」然后,他提到上帝赐给每个人的恩赐虽然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成就传福音的目标。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所有的恩赐,都是来自上帝赏赐,如果没有好好运用在传福音的事工,这些来自上帝的恩赐,就浪费了。使徒保罗再次提醒提摩太要注意自己在这方面的恩赐,虽然这里没有说明提摩太有甚么特殊的恩赐,但知道提摩太在以哥念、路司得等地,都备受当地信徒的称赞,必定是在服事的工作上有很好的见证。使徒保罗希望他持续将这样的才能发挥出来。

第16节,这节提到身为一个传道者应该有的传福音态度,就是知道反省,使自己在言行举止上谨慎,因为传道者若要成为信徒的榜样,就必须注意自己时刻成为信徒的镜子。使徒保罗也提到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传福音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得到上帝的救恩,也是在帮助自己更接近上帝的救恩。
经文:

提摩太前书 5:1-5:25

注释:

6.第五章:
第五、六两章,使徒保罗谈到信徒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关心那些守寡的妇人,以及正确的教会生活态度。这可看出使徒保罗对牧养教会的事很有条理地指出身为一个牧养者,要清楚教会的问题所在,也需要知道选举适当的信徒成为教会干部,和怎样使那些专门欺骗信徒的假教师在教会中没有寄生的空间。但这些都必须有一个基本要件,就是传道者知道进步,使自己在教导的事上有美好见证,否则就算没有假教师在教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信徒的信仰品质也是不会提升。而所有教导的基础就是在圣经。

第1节,使徒保罗说过教会就是一个家庭,是属于「上帝的家」(参考三:17),因此,家庭应该注重长幼有序。这里的「斥责」,意思是指用严厉的言语来谴责之意,这在教会生活中并不是应该有的态度。而第二句的「待年轻人」是和前一句的「老年人」相对照。对年轻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这样的说法,基本上都是立足在「家庭」的环境中看待别人。因为教会就像一个大家庭般,所有的信徒都如同兄弟姊妹一样。

第2节,是和第一节相对照;这节说到对待女性的态度,特别是在这里提醒提摩太要注意对待那些年轻妇人,要有「纯洁的心」,这是指不要有「邪恶」的念头,也就是不要因为看到年轻的妇女,就想到奸淫的事,这是很危险的事,因此,用「纯洁的心」对待年轻妇女,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第3节,从这节直到第16节,都是提到有关寡妇的问题。这节经文隐约可看到初代教会信徒当中,已经有不少寡妇在其中,原因很可能与初代教会中,大家以有物共享的生活方式相聚会,而这些寡妇很可能是来自贫穷的家庭。使徒保罗提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敬真的在守寡的妇女」。「尊敬」这个词,指的不仅是对寡妇要真心实意的敬爱她们,而且是要用很实际的行动帮助她们的生活需要。再者,「真在守寡」,和第6节提到的「专想享乐的寡妇」相对照;在这里是指真正有规律生活的寡妇。

第4节,身为儿孙的,应该知道尽孝道。可以理解寡妇若是没有子女,生活会陷入困境,因为不能继承财产。但若是有子女,就可以将丈夫留下的产业继承过来,这样,即使是守寡也可减少生活上的困难。这里提到身为寡妇的子孙,应该对自己守寡的祖母或母亲尽孝道。这样的教训与十诫中的第五诫一样,都是要对父母尽孝道(参考出埃及记二十:12),这是基督教信仰最基本的要求。

第5节,这里提到「真在守寡的妇女无依无靠」,这表示这种寡妇是没有子女可帮助,这时,教会应该设法给予协助。

第6至7节,这节所提到的「专想享乐的寡妇」,意思是表面上守寡,其实是过着淫荡的生活。使徒保罗说对这种寡妇,要不客气的教导她们,以免连带使教会受到「指责」,对福音事工就会造成伤害。

第8节,教导信徒要照顾亲戚中这些贫困且是真守寡的寡妇,或是已经年老无法工作的年长者。可以这样了解:如果信徒连自己家里的亲人都不肯伸手帮助,却要教会来代劳,这并不是好见证(参考约翰一书四:20—21)。

第9至10节,这里提到教会要关心的对象,就是已经年满「六十岁以上」,且是守寡之后,就不曾再出嫁过的。且有好的「声誉」,这样的寡妇要给予全力看顾。其实,在圣经时代,一个人要活到六十岁以上并不容易。而需要登记之因,是为了方便在关怀的事上,以免有遗漏的事情发生。再者,很可能是和当时教会选举干部有关系,这一点可以从第10节的「善于养育儿女」这句话看出来,她们不是要被人周济,而是要她们来帮助别人,因为她们过去就曾「扶难济急」过别人。造名册,也是一种分工管理的好方式,可以更清楚信徒的资料动态。在这里提到列名造册的资格。

第11至12节,这段经文是进一步在解释为甚么需要年满六十岁才可以登录在名册中,原因就是希望真正守寡的妇女,受到尊敬,使她们在参与教会事工上,有美好的见证。但这段经文也让我们看到二千年前时代的婚姻观念。使徒保罗受过犹太经学教师训练,自然地带有浓厚的犹太社会思想的观念,这种观念与「约」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女人外出工作的机会甚少,因此,穷寡妇若是想要靠能力生活,确实很困难。也因为这样,经常有年轻寡妇会为了生存而沦落为妓女,或是会想尽办法赶紧再嫁他人。这也是第11至12节所提到的背景,说这些年轻的寡妇想要再嫁之因,其实并不一定是因为性欲冲动,或是违背当时的誓约,而是当时的社会确实让年轻的寡妇生存不易。

第13节,这里所说的「浪费光阴」,指的就是懒惰,不做工之意。因为不做工,所以有许多空闲的时间,才会到处去串门子说别人家的闲话。

第14节,使徒保罗提出他对年轻寡妇再嫁的看法。其实,他并不反对年轻寡妇再嫁,至少这样可以解决年轻寡妇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再者,因为若能生育子女,妇女就会忙于照顾养育子女,自然就没有时间去串门子说闲话了。

第15节,这里说到「有些寡妇改变初衷,跟随撒但去了」,这里所说的「跟随撒但」,意思是指有些寡妇犯了第11与第13节所提起的事,甚至可能暗地里与男人有偷情的行为,被人抓到把柄藉机污蔑教会信仰团契的圣洁。

第16节,这节可以反应第4与第8节所说的,身为耶稣基督的信徒,应该知道尽孝道的重要,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想给予帮助,就很难进一步见证信仰团契在耶稣基督的爱里的意义。

第17节,从这节可以看出教会「领导的长老」所承担工作的内容,包括了「讲道和教导」。也从这里可清楚看到这种长老是专职的,并不是兼差或是义务的。因为就是专职的,所以才需要教会照顾他生活上的需要。这里使徒保罗所说的「酬报」,有一种看法认为这是指「物质上的报酬」之外,还包含了「尊敬」之意,因此,才说是为「加倍的酬报」。这样的看法就和咱台湾长老教会对于传道者领受的薪资称之为「谢礼」相同,而不是说「薪资」或「薪水」,原因是认为这种传福音的事工不同于一般工作。这是为了要让信徒对专心且是认真在福音事工上的传道者,给予最高的敬意。所谓「加倍」,这是含有希伯来语的风味,意思是指「丰富」、「足够且有余」。

第18节,「牛在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这句子,是引用申命记第廿五章4节摩西法律的规定。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也提起这方面的问题(参考哥林多前书九:3—18)。

第19节,「两个或三个证人」,是引用申命记第十九章15节摩西法律的规定:「一个证人不足以定人的罪;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证人才可定人的罪。」使徒保罗引用这个法律规定,主要是维持教会秩序之需要,他不希望教会这样的信仰团体轻易引起纠纷。

第20节,这节是延续第19节,意思是以不实的罪状指控传道者的,应该被公开谴责,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误会,导致教会的秩序失去了依据。但另一方面,也是指如果有传道者犯罪,就应该公开谴责,让其他传道者知所警惕。

第21节,使徒保罗在这里会提起了「天使」。犹太人向来有个观念,认为天使是替上帝执行命令的使者,像创世记第十九章的天使,奉上帝差遣到所多玛城去执行毁灭的工作。又如路加福音第一章提到天使奉上帝差遣,去向撒迦利亚传达施洗约翰即将出生的信息,以及告诉马利亚将因圣灵而怀孕生下耶稣基督。天使在天上也是列位在上帝审判的旁边,协助上帝执行审判的工作(参考帖撒罗尼迦后书一:7)。因此,使徒保罗在这里用「天使」,主要意思就是指控告传道者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而传道者犯罪也是一样,在上帝国的信息看来,那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传道者若犯罪,会比一般信徒犯罪使福音信息受到污蔑的情况更严重。使徒保罗要提摩太小心,不要有任何「成见或偏私的心」。由于提摩太尚且年轻(参考四:12),有时会被人认为他年轻不懂事。

第22节,这是很重要的一节,使徒保罗要提摩太小心,不要「随便给人行按手礼」。所谓「按手礼」,这是很严肃的一个动作。在犹太人传统中,只有长辈对晚辈的按手,表示祝福,而这祝福是以上帝的名。如果随便给人祝福,也等于违反十诫的第三诫所说的,滥用上帝的名一样(参考出埃及记二十:7),很可能会陷入浮滥、不实的结果,这等于是在践踏上帝的恩典一样。

第23节,这句话好像和前后文都对不上来。为甚么使徒保罗突然对提摩太提出这句话来?很难理解。有可能是因为提摩太身体状况欠佳,使徒保罗的关心不仅在教会事工,也在他的生活需要。

第24至25节,这两节是相对经文,犯罪与善行是相对的,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无法隐藏。没有可隐藏的事,这样的劝世箴言在各地都有。台湾俗语:「鸭蛋卡密,也有缝。」中国俗语也这样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都是同样的意思。使徒保罗的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提摩太,不要急着要替一个人行「按手礼」,因为若有人说某某人不好,除非所犯的过错是相当明显的,否则有些事确实是在现行时间内无法查证出来,但过一段时间,这些败坏的行径都会显露出来。同样的,也许有些人被称赞说很好,可是却看不到实际的善行,但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现这个人真的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善事。
经文:

提摩太前书 6:1-6:10

注释:

1.第六章:
这章主要可分成两个段落来看,一是第1至10节,使徒保罗强调传福音的人,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既然是仆人就没有甚么好骄傲的,只能尽心尽力完成主人所交代的命令。若非如此,必然是想要借着宗教图利的人。二是第11至21节,使徒保罗劝勉提摩太必须当个美好的福音见证者,持守所付托的福音使命。

2.第六章1至10节:
这段经文可看出使徒保罗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关系作比喻,原因是不仅在以弗所教会,在哥林多教会也同样发生有人夸耀自己在福音事工上的成就。使徒保罗认为这种人心存贪婪,并不是真正的福音工作者。

第1至2节,从这两节可知道即使教会已经成立,但信徒畜养奴隶的事仍存在。当时的社会认为奴隶制度是「当然」的行为。

使徒保罗的态度非常明确,无论主人是否信耶稣基督,身为仆人基本上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工作,透过殷勤的工作来表明信仰的见证。一个人信耶稣基督之后,工作场合就是他见证福音的地方,工作不尽责就无法见证福音。使徒保罗会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参考诗篇十四:3),既然是「罪人」,就是成为「罪的奴隶」(参考罗马书六:20)。也因为这样,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没有甚么分别。因此,他要提摩太「应该教训和劝导」信徒认识这些事。

这里提到「负轭为奴」,意思是指曾被送到市场上拍卖,身上有特殊记号的奴隶。现在有些奴隶听到了耶稣基督救恩的信息,并且受洗皈依在耶稣基督的名下,而主人也是一样都受洗信耶稣基督,那彼此要如何对待呢?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几个重要的观念:
一是奴隶一定要尊敬主人。「尊敬」是含有「承认」的意思,这「承认」也表示「顺服」之意。也就是说,即使主人和奴仆都同样受洗,且都在同一间教会中,也要承认主人就是主人,奴隶一定要尽仆人的责任,不可因为主人和自己都一样是信耶稣基督,在教会团契生活中就不再承认主人对自己有管辖权。

二是更加用心在工作上,而不是怠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身为一个基督徒,在工作职场上必须克尽职责,让上司看到基督徒身上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而这就是他将信仰和工作融合在一起,是可靠的,让人从基督徒身上看到耶稣基督的影子或亮光。

第2节提到不要「怠慢」,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看轻」之意。所谓「看轻」,可以从这方面来了解:由于奴隶乃是主人的财产,是可以当作财产移交给自己的子女。因此,主人的年纪有时会比奴隶小很多,甚至都没有甚么经验,也不可以「看轻」(怠慢)主人。信耶稣基督的人,要从工作上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主人有谦卑、顺服的心,且在工作上克尽本份。

第3至5节,这里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甚么是「不同的教义」,若依据使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他曾提到自己「除了耶稣基督和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么都不提」(参考哥林多前书二:2)。因此,所谓「不同教义」,就是指宣讲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难相违背的信息。而「健全的信息」,意思就是从耶稣基督的受难于十字架,直到耶稣基督复活升天,这些信息是不能分割的。「敬虔的教义」,就是指在生活上有很好的典范,除了和社会上腐败的生活有所区隔之外,并且对社会苦难的人有怜悯之心(参考雅各书一:27)。

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和敬虔内涵相违背的,包括有:
一是「自高自大,极端的无知」。这句话可参考第三章六节的「心高气傲」,意思就是眼睛被烟雾给遮住,看不清楚。

二是「喜欢辩论」和「吹毛求疵」。其实这两种都是相同的意思,是指专门在找别人身上找碴的人。这种人最容易引起纷争,因为这只会让对方感到被羞辱,对讨论问题和明白真相并没有帮助。

三是「心术不正、丧失真理」。所谓「心术不正」,指的就是心思意念很诡异。和第4节所提起的「自高自大」相同的意思。「丧失真理」,就是不以信仰为基础,只想要发财。就像第5节所提到的,这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宗教不过是发财的门径罢了」。比如说,传讲信耶稣基督会赚大钱,因为圣经说,只要祈求就会得到。把上帝看成是「有求必应」的上帝,这是严重错误的看法和信仰认知。这样的信仰不会是真理,只不过是用宗教信仰当作外衣披在身上,遮盖欺骗的行为。

第6节,这里所说的「知足」,希腊文是「autarkeia」,这字原本是指「大自然的财富」。意思就是说整个大自然,它会自给自足,它不需要向人类祈求甚么,因为随时随地它都可以因应变化而生存。耶稣基督曾用自然界的景象比喻上帝国的信息时,就指出野地的百合花、草、树木、鸟类等等,都是上帝自己在照顾。使徒保罗曾用这个「知足」来描述他对于传福音事工的心境,就是非常满足(参考腓立比书四:11)。

第7至8节,可参考伯记第一章21节;诗篇第四十九篇16至17节。这两节强化了第6节所提到的「知足」与「富有」的意义。使徒保罗指出要使一个人从「知足」进入到「富有」,「宗教」是最好的途径。这里的「宗教」,指的是敬虔的心灵。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知足」,却不一定是「富有」。这「富有」是内心生命的丰富。

第9至10节,贪爱钱财,这是对生命最大威胁的事。许多悲惨的事件发生,都与贪财有密切关系。这里他在指出因为「贪财」,会使人堕落在万恶之中。这「万恶」就是背离了信仰,离开了上帝的教训。这也是他所是说的「贪婪等于拜偶像」之意(参考以弗所书五:5,歌罗西书三:5)。
经文:

提摩太前书 6:11-6:21

注释:

3.第六章11至21节:
这段经文是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劝勉,充满着鼓励和期盼。他告诉提摩太必须谨记自己的角色——上帝所重用的仆人。

第11节,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要积极追求「正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和温柔」等这六件事。在使徒保罗看来,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上帝忠心的仆人必须认真学习的功课。

正义,是指没有偏私的态度,表示这是处理教会事务应该秉持的态度。

敬虔,是不随便的意思。

信心和爱心,这两项可说不能分开。因为没有信心,爱心不会持久;同样的,没有爱心的信心,那样的信心最容易陷入贪婪之中,甚至对人缺乏怜悯的爱。

忍耐和温柔,这是基督徒面对苦难时必须有的要件,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承受各种压力和迫害临身也不惧怕。

第12节,可说是提摩太前书最中心的一节经文。可参考腓立比书第三章12至14节。将信仰看成像在竞技场上赛跑那样子,这一直是使徒保罗惯用的方式(参考哥林多前书九:24—27)。好的信仰必须持续往前走,不能回头或停留,否则就会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荣耀甚至更严重的,会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第13至14节,这两节可以参考约翰福音第十八章33至37节。早期教会要公开宣认耶稣基督是生命的主,将会有生命的危险,因为罗马皇帝正在推动「皇民化」,要属下所有人民都将皇帝看成是神。使徒保罗要提摩太教导信徒,必须要在信仰的事上忠实,不能因为迫害来临而改变信仰,也不可因为受迫害就软弱。

第15节,使徒保罗指出上帝的特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全能者」。这很清楚地说明:全能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因此,这位独一无二的全能上帝,是应该被歌颂、赞美的。使徒保罗在这里用「万王的王,万主的主」,很清楚说出创造的上帝,是高高胜过所有君王的上帝。

第16节,这节可参考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17节至23节。上帝是绝对圣洁,不是有罪的人能够与上帝面对面相见。

第17至19节,这段话是使徒保罗对提摩太另一项的劝勉,在提醒他牧会工作中,对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信徒,或是那些虽然已经信了耶稣基督,可是在信仰上表现出来的,却与真实信仰有差异的信徒,应该尽传道者的职责给予纠正。就像耶稣基督教导门徒所说的,必须在上帝和钱财之间清楚抉择,看是要倚靠的是谁(参考马太福音六:24)。

第20至21节,这二节是结尾语,也是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祝福。「要持守所接受的托付」,这句话若是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劝勉提摩太必须持守献身的使命感。提摩太所接受的托付,就是要去禁止以弗所教会内部有人「传不正确的教义」。传福音的基本依据就是圣经,因为圣经就是上帝的话,也只有上帝的话才是正确的。「不敬虔的空谈」和「荒谬争论」,这些就是指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话题。所谓「不切实际」,就是把信仰与生活的实务分开,这就会让人觉得信仰是一种与现实生活距离很遥远的事。
重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