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 0章0节 到 0章0节   背景资料  下一笔
/*************************************************************************
1998年毕业离开新竹,来到高雄。从学生身份变成上班族,很多事情要适应,研究圣经
的动力就大幅低落。

但在,高雄三一长老教会认识 ksf 与 tzeyao。他们两人信主没多久,非常渴慕认识真
理,但教会当时没有牧师,所以就在家里带他们查经。从福音书开始,渐渐地他们熟稔
并喜欢上这种查经方式,于是成为研经资料的同工。

资料提供者:tjm,ksf,tzeyao

但同一时间,台中的信望爱查经班,kkang,sunflower,rhlu三人也英雄所见略同,是查
考启示录。所以,这份资料是汇整台中与高雄两处的查经班研经资料而得。

这份研经资料,都愿意放弃着作权,欢迎转载、引用,甚至修改。我想,或者透过这种
Open Source的分享方式,可以把上帝的话传达给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也希望有人可以
站在这份研经资料的肩膀上继续改进,让网友可以有更好的资料可以取用。

tjm 2009.2.25
2023年12月17日第二次查考启示录,也是在高雄三一长老教会查经班中查考的。
**************************************************************************/
启示录查经资料

零、背景
  一、作者:使徒约翰。
    (一)教会传统认为作者是西庇太的儿子使徒约翰。殉道者教父游斯丁(西元150年)就说启示录的
          作者是使徒约翰。里昂的主教爱任纽(西元200年)说「主所爱的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数次引用启示录的话语时,都说是使徒约翰的话。迦太基的特土良引用启
          示录也如此说。可见初代教会相当普遍认同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
    (二)作者四次提及自己的名字是「约翰」 启 1:1,4,9  22:8 。此字是希伯来文「约哈难(神是恩
          惠的)」的音译,是第一世纪相当普遍的犹太名字。
    (三)作者说自己是当代信徒的弟兄 1:9 ,显然是当代信徒熟识的人。
    (四)启示录的希腊文文法不佳,显出作者的母语不是希腊文。但文字间所表现出的希伯来思想,及
          所引述多达20卷旧约经卷(如:出埃及记、诗篇、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但以理书、以西结书
          、撒迦利亚书等),又熟悉圣殿的建筑结构,因此可能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但在 2:1-3:22 
          中显出作者对小亚细亚的地理历史背景相当熟悉,因此作者很可能于小亚细亚居住了一段长时
          间。
    (五)启示录的文体是「启示文学」,犹太的启示文学传统仅见于巴勒斯坦当地,因此作者应该是来
          自巴勒斯坦,而非散居于外国的犹太人。
    (六)1945年发现的约翰伪经(写于西元150年左右),引用了 启 1:19 ,并自称为西庇太的儿子约
          翰。此本伪经反应出当时教会对启示录作者的普遍看法。
    (七)亚历山大城主教丢尼修(西元190-264年)反对使徒约翰是启示录作者,原因是启示录的作者
          强调自己是先知,参 启 10:11  22:7,10,18,19 ,又用第三者提及使徒 启 21:14 ,因此作者
          应该不会是使徒。当时有两种传道人:一是地区教会的传道,如长老、执事、教师;另一种是
          工作范围不限于地区教会的游行传道,包括使徒及先知,故先知在当时教会中占有特别地位。
          再者,以希腊文而言,约翰福音文字简明精确,启示录则文字生动、但却生硬且文法不佳。并
          且约翰福音文中极力避免显露其名,启示录则直称其名,因此可能不是同一个作者所作。
    (八)不过当时的人写信常会利用代笔人,约翰写约翰福音时可能有用代笔人,而写启示录时,则因
          为作者被流放在拔摩海岛上 1:9 ,不方便找到代笔人,所以自己写希腊文,因此会有文法错
          误的状况发生。另外,启示录内容的性质与约翰福音大不同,写作风格不同乃理所当然,况且
          在启示录里头也有非常优美的词句。
    
  二、收信人: 1:4-6 提及收信人是「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
    
  三、写作地点与日期:
    (一)书中没有明显地指出着作日期。我们仅知道作者被放逐于拔摩海岛 1:9 ,而且患难与逼迫快
          要来临 2:10,22 。关于写作时间主要有西元60年与西元90年两种说法。大部分学者认为着作
          时间是西元90年代。
    (二)罗马皇帝尼禄王时期(西元54-68年),有人提出 11:1 ,上帝给约翰一根苇子,吩咐他去量
          圣殿和祭坛,因此认为当时候圣殿还存在。西元七十年罗马提多将军毁掉圣殿,加上尼禄王在
          罗马逼迫基督徒的历史记载。以此推论,启示录应该是西元70年以前完成的。但是,启示录的
          逼迫不是局限于罗马城,而是更全面性的,尼禄的逼迫很可能仅是局限于罗马城,反倒是豆米
          仙的逼迫是较为全面性的。再者,启示录第四章中的七印、四匹马的异象并非是物质的存在,
          那十一章的圣殿为何一定是实体呢?
    (三)罗马皇帝豆米仙末期(西元81-96年)
          内证:在启示录中以弗所教会被指责,只有外表的工作,而失去了灵里对主的爱心。但如果查
          考保罗写给以弗所书的内容,该教会应该是颇为热诚、颇为长进的教会,且以弗所书是保罗在
          监狱里头写的(约西元61-63年)。因此,启示录的写作时间应该远在以弗所书成书之后,不
          太可能是在罗马皇帝尼禄王时期(西元54-68)。
          外证:里昂的主教爱任纽说使徒约翰撰写启示录的年代是在罗马皇帝豆米仙统治(西元81至
          96年)的末期。耶柔米曾叙述约翰在被放逐的拔摩岛上写成启示录。优西比乌曾说约翰于豆
          米仙死后被返回,和使徒到各地教会讲述所见异象。因此推测启示录写作日期应于西元95年
          左右。
    (四)着作地点在拔摩海岛,也有人认为这是约翰结束放逐,回到以弗所之后写的。
  
  四、写作背景:
    (一)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
          1.由使徒行传中保罗的境遇,可感受到当时教会受犹太人或群众的逼迫时,罗马总督、巡抚常
            是其适时的庇护,保罗也屡次行使其身为罗马公民的权力。保罗、彼得亦劝信徒当顺服其政
            权 罗 13:1-7  彼前 2:12-17  。
          2.于启示录写作时期,罗马帝国大肆推动皇帝崇拜,因信徒拒绝跪拜而遭逼迫、屠杀,以致基
            督徒尊敬罗马政府的态度已不再,甚至仇视、敌意日增。
          3.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
            (1)此崇拜原非由上而下强行的政策(部分君王亦曾阻止),而是起源于百姓的意愿。
            (2)罗马女神洛玛首座神庙是西元前195年建于士每拿,而敬拜罗马皇帝则始于对该撒大帝死
               后的追思。
            (3)西元前29年罗马皇帝亚古士督准许亚西亚及庇推尼的居民,于以弗所及尼西亚建造庙宇
               供奉洛玛及神化的该撒大帝。后诏令属地之非罗马人居民于亚西亚的别迦摩与庇推尼的
               尼哥米底亚,建造庙宇敬拜洛玛及他自己。最初仅非罗马公民敬拜在位的罗马皇帝,罗
               马公民碍于其尊严,则不必敬拜。
            (4)当该撒崇拜普及罗马时,亦制订祭司职分及专职长老制度,其身份、荣誉极为崇高。随
               而敬拜洛玛的人则明显减少了。
            (5)其目的乃为使罗马帝国变为神权国家,将代表罗马帝国精神的罗马皇帝予以神化,以使
               广阔幅员背景复杂的不同种族对罗马帝国有向心力。
            (6)每年全国人民须向罗马皇帝该撒之像焚香一次,并说「该撒是我主」。
            (7)遵守该仪式并承认该撒之神性后,只要不影响生活道德或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即可自
               由敬拜自己的神只、不受干预。
            (8)不遵守者,非表无宗教热忱,乃意味政治上对罗马不忠,故即予严惩。
          4.关于皇帝崇拜的演变如下:
            (1)亚古士督(死于西元14年)—准许人民敬拜前任君王该撒大帝,并准许属地之非罗马公
               民拜他。
            (2)提庇留(西元14-37年)—禁止替他设立神庙及祭司,且阻止该撒崇拜,惟无法制止皇
               帝崇拜之风。
            (3)加力古拉(西元37-41年)—强迫人民敬拜该撒及他自己,并强令一向不受此宗教规定
               管制的犹太人遵行,甚至计划将他自己的塑像置于耶路撒冷圣殿的至圣所中,所幸未及
               施行即死亡。惟其执政时,皇帝崇拜已成全国人民须遵守的法令。
            (4)格老丢(西元41-54年)—禁止替他设立神庙及祭司,并准许犹太人有自己的宗教自由
               ,不需称皇帝为神。
            (5)尼禄(西元56-68年)—不介意是否有把他供为神,亦不鼓吹皇帝崇拜。他将纵火烧毁
               罗马城的罪名强加于基督徒而予以迫害,并非因信徒不愿意敬拜他。
            (6)迦尔巴、鄂图、威特留—18个月动荡不安期间,根本无暇顾及皇帝崇拜之事。
            (7)维司帕先(西元69-79年)、提多(西元79-81年)—二者均为英明的君王,对于皇帝崇
               拜并不坚持。
            (8)豆米仙(西元81-96年)—极其邪恶、暴虐,极为重视皇帝崇拜,称不愿崇拜古代诸神
               者为无神论者、并予以迫害,特别将自己的仇恨投射于犹太人及基督徒。他自认是神,
               与他说话或文书往来,须先用「主和神」称呼他,且下令政府文告及宣示的格式之首须
               写着「豆米仙我们的主和我们的神敕令....」。
            (9)涅尔瓦(西元96-98年)—虽撤销豆米仙的残暴律例,但已造成无法补救的伤害了。
    (二)犹太的历史背景:西元七十年,罗马的提多将军征服犹太国,彻底拆毁耶路撒冷和圣殿,犹
          太人有的被掳、有的被分散,留下来的也在艰苦和压力底下过生活。犹太教的政变对教会影
          响很大,在之前的罗马皇帝,把犹太教当成合法的宗教,罗马政府视基督教为犹太教里面的
          支派,所以可以拜自己的神,无须膜拜偶像。但西元七十年之后,这些保护消失,且当时候
          的皇帝宣告要拜皇帝,政府政权越来越明显成了一个宗教势力,这应该都是当时候基督徒的
          困境。 
    (三)当时教会的状况:如果看 2:1-3:22 所提到的七个教会,这些教会应该代表当时候的教会整
          体状况。教会已经跟政府有些冲突了,内部的灵性又软弱,教会的前途有何盼望呢?
        
  五、写作目的:
    (一)启示录写作当时,全国上下须遵守称豆米仙为神及崇拜皇帝并说「该撒是我主」的政策,否
          则即面临死亡的迫害,因而基督徒被视为非法之徒。信徒并无有力的名望地位可对抗无敌可
          胜的罗马帝国,而面对着崇拜皇帝或跟随基督的生死抉择。因此约翰写下所看见的异象,以
          呼吁、劝勉面临迫害生死抉择的信徒至死忠心,坚信神的大能必胜过当前恐怖的世代,且坚
          持爱基督、拒绝敬拜罗马皇帝者至终必得生命的荣耀冠冕与来世的福祉。    
    (二)使徒约翰为当时与政府有冲突,并且内部灵性软弱的教会忧心,为了安慰苦难中的基督徒,
          上帝启示使徒约翰对当时候教会说话:教会的确软弱、有困难、有错处、有罪恶,但教会仍
          是属于上帝的,一切前途在上帝手里,上帝对教会与整个世界有他的计画与目的,而且他的
          计画一定会完成。魔鬼在末世猖狂,但神的宝座永存( 4:1-11  8:3-5  11:19  15:5-8 );他
          必刑罚恶人,并使信徒与被杀羔羊一同作王( 1:5  5:9-10  11:15-17  20:6 ),忠心见证的殉
          道者必享受新天新地中的生命( 7:14-17  22:14 )。因此,信徒是有福的( 1:3  14:13 
           16:15  19:9  20:6  22:7,14 ),他们可以过着赞美神的生活( 5:9-14  7:10-12  11:15-18 
           15:3-4  19:1-6 )。

  六、特点:
    (一)启示录很早就在教会界广泛流通,可能超过新约的其他书卷。第二世纪末就已经在罗马帝国
          各处流通并且被接纳为正典,东方教会则较晚接受本书为正典。      
    (二)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启示录是极为难懂的一卷书,造成部分两极化的反应:一面是因启示
          录艰涩难理解,致被弃置一边。另一面则是被狂热之士利用来绘制末世的时间表及用以推测
          或佐证将发生的事。      
    (三)教会历史上,虽然早期的教父都引用启示录的内容,但马丁路德仍认为启示录并未以基督教
          导人及承认基督,有关圣灵的启发也无迹可寻。而慈运理认为启示录并不属圣经。虽然如此
          ,传统教会还是依据早期教会的传承,接受启示录为正典。
    (四)启示录的内容不断使用「七」、「十二」这些犹太人认为是「完全」的数字。另外,「三分
          之一」,「十四万四千」这些数字也多次出现。
    (五)「颜色」在启示录中也占有重要角色。
    (六)本书文体虽然是启示文学,但还是以「给七教会的书信」为基本架构。
    (七)本书用了一百个字是新约其他书卷没用过的,平均每八个字就有一个字是新约中独特的字,
          本书的希腊文也被公认是新约中最难解的。
    (八)本书是新约中引用旧约最多的书卷。
    (九)本书最早的抄本是第三世纪的Papyrus Chester Beatty III(P47),包含 启 9:10-17:2 
          ,最早完整抄本则是第四世纪的大楷体抄本。
    
  七、先知文学与启示文学
    (一)先知文学:
          1.先知的思想、信息,多着重于谴责当时社会环境的邪恶,并提出公义及顺服敬畏神的呼吁
            ,并深信现今世界将因神的国降临而得着改造。
          2.先知多用口传且系以真实姓名述发言论。
    (二)启示文学
          1.启示文学则在先知文学式微时,才随而发展,乃因对世界已不存有幻想,盼望现今世代在
            神的愤怒下全然遭受毁后,另一新世界的出现。
          2.启示文学为新旧约间犹太民族所广为使用的文体,以将对今生的期待转而寄情于对来世的
            盼望。
            (1)对今世的期待:早期犹太民族深信且盼望一位从大卫后裔所兴起的君王,为他们建立
               雄伟的国族。但以色列历史的演变,却迫使他们认清历史的事实,并认为对以往所坚
               持的信念须作修正。
            (2)对来世的盼望:犹太人转而等待「主的日子」到来(此日子充满恐怖、毁灭、审判与
               苦楚),神直接介入摧毁现今世代、万物的结局后,全然美善的新世代来临,神的选
               民承受他所赐的位份。
          3.着述的模式系描绘今生的罪恶,与今生来世两世代交替时的恐怖情形,及来世的福祉等
            。当时来自暴政的压制越大,启示文学所带来的异象与盼望尤盛。因其内容较为艰涩难
            懂,故笔录之,亦因其描述带着隐秘的色彩与暗语,后人常无从了解(然而对当时的读
            者而言,大部分意象却是可以被明了的)。
          4.除新约启示录外,多藉历史伟大先祖之名着述。
          5.犹太人的启示文学:以诺书、西婆的神语、十二族长遗训、以赛亚升天记、摩西升天记
            、巴录启示录、以斯拉四书等。
          6.基督徒的启示文学:启示录,新约圣经各书卷中,仅启示录属启示文学。
          
  八、启示录解释的路线:本书作者认为他所写的是「启示」和「预言」 1:1  22:7 ,而预言的内容
      与根据则是被圣灵感动而听见与看见的「异象」,如: 1:10  4:2  15:1 等,所以书中自然有
      许多超自然的景象与象徵性的语言。但是,这并不表示书中一切都与现实无关,更不是虚构,
      因为它涉及的不仅是将来的事,也有现在的事 1:19 ,而所提及的人物虽有典故中的人,如:
      巴兰 2:14 ,也有当代的人,如:安提帕  2:13 。在风格上,本书与但以理书一类的启示文学
      一样。学者对本书预言的解释,一般分为四派:
    (一)过去派:认为一切预言都已在作者时代发生。
    (二)历史派:认为预言在历史上正具体地应验,书中每一件事或每一个异象 ,都是讲历史中
          的具体事实,特别是西欧的历史。
    (三)未来派: 启 1:1-3:22 是讲现在的事,即教会时代的事; 4:1 以后是讲将来要发生的事
          情,即主再来要发生的事情。
    (四)灵意派:认为预言纯粹是象徵,只是表明一些属灵的原则,启示录中的事件都不会在历史
          上应验。 
      今日的一些学者,多多少少接受过去派的讲法,因为与当时候的信息息息相关,记载当时候教
      会的遭遇。但天道圣经注释作者认为,过去派的解释似乎不太可接受。譬如约翰在开始看到人
      子的异象之后,主对他说:「你要把所看见的,现在的,和今后将要发生的是都写下来」。按
      照这节经文,启示录不应该只是约翰当时候发生的事件,天道圣经注释认为「未来派」比较合
      乎圣经字义。丁道尔认为各派各有利弊,我们可以综合各家优点,才可以对启示录有一个满意
      的了解。启示录是写给初代教会信徒的,因此我们要以当时候教会状况为出发点,启示录是写
      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饱受逼迫,满腔疑难,徬徨失措的小小教会,约翰是针对这些人的需要
      写的,约翰指出未来不是属于罗马帝国的,不属于任何掌权者,未来是属于我们受死成全的基
      督,只有他配得揭开人类命运的书卷。

  九、关于预言的解释:作者看到的是关于未来事情的异像,但恐怕作者也不能很精确的了解异象本
      身所代表的未来事件细节。再加上在当时受逼迫的环境下,作者必须用象徵的手法写出异象,
      使得当政者不会进一步找教会的麻烦。虽然这些象徵语言,目标是要当时的读者清楚知道作者
      的意思,但今日我们就不容易清楚了解这些象徵语言的意涵。
    (一)解释的难题:任何人解释预言必须很保守,且谦虚;因为,预言本身,其字义与象徵分界
          难分;并且应验时间常有争议。
    (二)以历史文化解经法为基础:如果能确定已知的是甚么?对于所预言的内容比较能掌握,自
          然比较不会解释偏激。罗马帝国的背景非常重要,在写作背景中与启示录解释路线中都有
          描述。回到当时候的背景下解释「预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意前后文有无解释:这也是解经法的一种,上下文有时候会解释当前预言的意义;譬如
          七个灯台,表示七个教会。
    (四)注意整体信息:譬如 启 13:1-2 敌基督被描述为一只十角七头却只有一个嘴巴的怪物,
          我们应该无须问为何嘴巴是生在哪一个头上面的问题。从经文中,归纳出整体的信息是最
          重要的,细节可以存而不论或小心处理。
    (五)精意的应验:如果我们看玛拉基书,单看「以利亚」要来,可能会像犹太人一样,以为过
          去的以利亚先知要来,但耶稣却说:「施洗约翰就是所预言的以利亚」。我们必须承认,
          除非新约有提到预言的实现,否则,我们不要轻易认为哪一段预言是属于精意的应验。
    (六)历史的角度与多层应验:这是时间的问题,这争议很大;一件事情发生,我们不要轻易认
          为,这就是预言应验;保守的看法比较是属于多重应验。

☆参考资料:
  1.「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潘秋松(增订版)、詹正义(初版)编译,美国活
    泉出版社。
  2.「圣经串珠注释」,中国神学院出版。
  3.「启示录注释」,巴克莱着,文国伟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4.「未来之钥--启示录注释」,陈济民着,中国神学研究院。
  5.「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启示录」,基纳着,钟越娜译,汉语圣经协会。
  6.「细读启示录」,卢俊义着,信福出版社。
  7.「启示录注释」,罗伟着,华神出版社。
  8.「启示录注释」,饶柏孟.恩思着、李忠晋、潘秋松译,美国麦种出版社。
  9.「启导本圣经」,海天书楼。
  10.「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更新传道会。
  11.「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启示录」,莫理斯着,陈咏译,校园出版社。
  12.「中文圣经注释--启示录」,周联华着,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3.「启导本圣经」,海天书楼。
  14.「天道圣经注释--启示录」,鲍会园着,天道书楼。
  15.「启示录注释」,格兰・奥斯邦着,顾华德译,吴存仁审定,华神出版社。
  16.「启示录的刻画研究」,曾思瀚、吴莹宜着,基道出版社。
  17.「赖特说启示录」,赖特着,陈恩明译,宣道出版社。
  18.「启示录--其历史、文学与神学」,陈嘉式着,永望出版社。
  
☆代号说明:
  「●」:经文注释 (或文化背景)
  「◎」:个人感想与应用
  「☆」:特殊注意事项
  「○」:相关经文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启示录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