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9章19节 到 9章33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14.第九章19至33节:
当使徒保罗提到整个拯救工作之主权,都是由上帝决定,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上帝,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会让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努力向善的动力与意念。于是,使徒保罗用这段经文来解释他为何会有这样的主张。

第19至21节,由于使徒保罗提到上帝拣选是早在他先前的计画,因此有人认为既然是如此,那么上帝就不应该对那些不受拣选的子民生气,或是发出责难。使徒保罗对这样的问题感到难过,因为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是故意找藉口。使徒保罗引用自耶利米书第十八章1至6节有关陶匠和陶土的关系作比喻,主要在说明上帝就像陶匠,他可以随心所欲依照自己的计画,或是喜爱的方式,将陶土捏成各种造型。他要强调的是:捏陶的主权在于上帝,而不在于人。而这种主权表达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拣选来表明。先知以赛亚也提出这种看法(参考以赛亚书四十五:9—13)。

第22至26节,这段经文说出上帝的怜悯和慈悲,他没有将那些不好的瓷器丢弃、击碎,是因为他的慈爱、怜悯,因此,更应该心存感谢才对。使徒保罗引用何西阿书第二章23节的诗歌,以「意译」的方式表示出来。使徒保罗引用先知何西阿写的这诗歌,来表明原本不是属于上帝拣选的族类,现在上帝要用宽容无比的爱,将之列为他所拣选的子民之一。他用这种比喻,主要在说明非犹太人(所谓的「外邦人」),将成为上帝心中的子民。「本来不是我子民」,这句话也是先知何西阿的儿子「罗・阿米」的名字之意。意思是指对丈夫不忠实而生下来的儿子。因为先知何西阿的妻子是个淫妇。接着在第26节引用何西阿书第一章10节,同样是采用「意译」的方式,主要在说明上帝的决定是会改变的,而使上帝改变的原因是人认罪、悔改。

第27至29节,这句话是引用以赛亚书第十章22节。以色列人一直相信所有的以色列人民都会得救,但是先知以赛亚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只有少数人可以得救。耶稣也曾提出这样的看法,他说真正找到得救之道的人少之又少(参考马太福音七:13—14)。这也说明得救并不是以色列人民的专利或是特权,更重要的,是人要努力找到正确的得救门路。再者,先知以赛亚在这里指出「剩下的少数得救」,正好表明上帝怜悯的恩典。因为上帝若依照人所犯罪的情景来审判,没有一个人是「善」的(参考罗马书三:23),就是因为上帝的爱,留下一部份人享受他拯救的恩典(参考以赛亚书一:9)。而使徒保罗引用这句话,主要是在说明这「剩下的少数」,就是相信耶稣是救主的人,而这些人是包括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在内。

第28节,这是引用以赛亚书第十章23节、第廿八章22节。注意这里所用的「迅速」,指的是审判的时刻即将来临。这对主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来说,意义很深重。他们都认为上帝即将展开全面性的审判,这跟复活的耶稣即将再临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彻底审判全人类」,这句话也说明了上帝将会展开全面性的审判工作,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参考希伯来书四:13)。然后在第29节使徒保罗引用以赛亚书第一章9节,这句经文的历史背景,是发生在主前701年,当时亚述帝国的国王是西拿基立,他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使耶路撒冷城面临被摧毁的危机,若不是先知以赛亚辅佐犹大国王希西家,犹大国早就被亚述消灭了。此段历史可参考以赛亚书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章,列王纪下第十八章13至27节。使徒保罗引用这历史背景,主要在说明上帝有他拯救的计画,和奇妙的旨意,而这些事件都在说明上帝对人的怜悯和慈爱,才会保存那「剩余的少数」。

第30至33节,使徒保罗提到耶稣传福音的主题:上帝的主权。人不要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上帝拯救的旨意,人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悔改、顺服上帝的引导,相信耶稣是上帝拯救人类最大的记号。第33节是摘录自以赛亚书第八章14节、第廿八章16节。这里的「绊脚石」,就是拯救者,在旧约是指弥赛亚,使徒保罗强调就是耶稣。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罗马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