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21章1节 到 21章12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14.第廿一章:
前面曾述说过,士师记的作者将第十七至廿一章,用「以色列还没有君王;人人随自己的意思行事」(参考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为主题,也从这里看出以色列人民在许多事上的作为是违背常理的。包括铸造偶像敬拜,也包括了为一个利未人的妾之事,大举军事行动几乎灭自己的同胞便雅悯人。然后这一章又说恐怕他们灭族,却又不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然后又去杀戮、劫持他族人,并将那些人的女人配婚给便雅悯人等等,这些做法都在说明士师记的作者强烈暗示一个混乱的世代,人们是甚么事都做得出来。这句「人人随自己的意思行」,已经说明了圣经作者一贯的思想脉络:要随上帝的旨意行才正确,随人的意思行事是错误的。

再者,这章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是用今天的伦理观念可以解释的,因为以消灭一个他族的男人,抢夺其女人来延续自己族群的命脉,是很难在今天社会站得住脚。基列的雅比人实在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同情,他们几乎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消灭了。而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以色列人不屑把自己的女人嫁给便雅悯剩余的六百个男人。虽然大屠杀基列的雅比人的男人,却因为只掳到四百个年轻处女,显然不够六百个便雅悯男人的需要,因此,再次突击了在示罗的女子,这次的行动简直是「抢婚」一样的恶劣。但基列的雅比人是玛拿西支族的后裔,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再次犯了残杀自己同胞的罪衍?真是矛盾至极啊!真的是人人随着自己的意思行,却从不问上帝的旨意是甚么。

这章主要是在说明最后以色列所有的支族重新修好。可是,也可看出这样的修好之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因为从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女子嫁给便雅悯族人,就可看出他们对该族人的歧视。再者,这一点也为后来便雅悯族人出身的扫罗之后期,遭到其他族人的排挤有关,也暗示了往后在所罗门王去世后,王国分裂埋下了远因。

15.第廿一章1至12节:
这段经文描述在残酷的内战发生之后,他们突然发现便雅悯族人几近灭族的状态,才醒悟过来,知道他们的错误。他们因此懊悔,加上他们在开战之前,就有过发誓,绝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便雅悯支族的人,这时候,他们思考着怎样修复和便雅悯族人之间的关系。

第1至3节,在这里所提到的发誓,应该是在出兵攻打便雅悯支族的战争之前,但打完后,才发现自己残忍的手段是过了头。讽刺的,是他们问上帝为甚么以色列会少了便雅悯这支族?答案应该是他们自己所做的结果。人常常问上帝为甚么?却甚少问自己做了甚么?

第4至7节,他们再次会商,要想办法拯救便雅悯支族的人免于灭族的危机?其实,这种问题应该是询问上帝,而不是询问人。因为生命是否延续,是来自上帝的赏赐(参考创世记三十:2),而不是倚靠人的力量。第5节为再次去掳掠其他支派的人的行动记下伏笔。

第8至12节,他们依据发誓看哪族人没有出兵参与这次严惩便雅悯支族的部落,就要付出代价。结果查出是基列的雅比城人,这是玛拿西的后裔,该城是在约但河以东约四公里处。他们当时没有出兵很可能是因为便雅悯族的人和该城的人关系密切,这点可从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看得出来,当亚扪人威胁要打雅比城人时,该城人向以扫求救,以扫就积极地整合全以色列军队攻打亚扪人救了雅比城。现在他们查出是雅比人缺席该次联盟出兵的事,因此决定再次出兵讨伐,要把雅比城内的已婚的男人杀光,包括所有妇女、小孩都杀光,然后留下四百名年轻的处女,带到示罗营地。

其实,这段经文也是在解释为甚么雅比城的人会遭遇大屠杀之因,就是和这事件有关。

第13至14节,这些支派首领派人去和躲藏在临门岩的六百个便雅悯军人讲和,并且把这从雅比城掳来的四百个处女给他们。但还是不够两百个。

这样的行为可说是愚昧至极,也说明了在没有上帝为生命之主的世代,人都会找奇怪的藉口来合理化自己错误的行为。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士师记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